時間:2023-05-29 16:16:3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高血糖預防方法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骨折;高血糖;護理對策
骨折是指由于外傷或病理等原因致使骨質部分或完全斷裂的一種疾病。骨折患者合并高血糖病在臨床上較多見,與患者外傷后應激性血糖增高有較大關系。血液中葡萄糖濃度很高,但是缺乏胰島素,葡萄糖不能進入靶細胞被利用,組織細胞中缺乏葡萄糖,脂肪及蛋白質分解加速。特別是高血糖致使血液黏度高,容易長成血栓因子堵塞血管和侵蝕血管,造成大血管粥樣硬化,使血管腔變窄,加之微血管病變,導致皮膚黏膜。致使細菌移位從而增加傷口感染機率,使骨折延遲傷口愈合。特別是需長時間臥床休息,做好臨床觀察護理,預防并發癥的發生是患者早日康復的關鍵?,F將護理要點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我科于2009年12月~2010年12月共收治骨折合并高血糖病患者48例,其中男30例,女18例,年齡17歲~68歲,平均(51.5±12.5)歲。上肢骨折15例(其中肱骨8例、尺橈骨4例、指骨3例),下肢骨折33例(其中股骨頸6例、股骨干10例、脛腓骨10例、髕骨4例、骨盆3例);骨折前有糖尿病病史者23例,骨折后應激性高血糖者25例。
1.2 治療方法:48例患者中,有40例血糖、血脂達到或接近正常水平,使手術得以順利完成。8例采取保守治療。根據監測到的血糖、尿糖進行血糖控制,給予口服降糖藥物或盡早使用胰島素,使患者血糖控制滿意。
2 結果
48例患者中采取不同治療手段和相應的護理措施,47例患者痊愈無并發癥狀,1例8個月后骨折處并發竇道感染。
3 護理體會
3.1 心理護理:醫護人員要多與患者溝通,把患者當做自己的親人,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向患者和家屬一對一的個性化隨機教育,講解有關高血糖病的知識和意義。患者病程長,易出現焦慮、悲觀情緒,及時鼓勵患者。讓樂觀開朗的患者進行現身說教,介紹治愈成功的病例,有效利用家庭及社會支持,為患者營造良好的家庭休養環境,增強患者與疾病斗爭的信心。發放印制《糖尿病相關知識手冊》,制作溫馨提示卡、播放光盤等便于患者理解掌握有關高血糖病的知識,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1]。
3.2 飲食指導:骨折合并高血糖病的患者食物組成和分配為:碳水化合物約占飲食總熱量的50%~60%,提倡用粗制米、面和一定量雜糧;蛋白質含量一般不超過總熱量的15%~20%;脂肪含量約占總熱量的25%~30%。主食的分配應定量定時,少量多餐、口味清淡。根據患者生活習慣、病情和配合藥物治療的需要進行安排。要特別注意進食高鈣、富含Vit D、適量磷的均衡飲食,輔助骨質疏松藥物,以增加骨密度及強度,促進骨折愈合[2]。
3.3 功能鍛煉:骨折合并高血糖病患者術后功能鍛煉能很好預防并發癥的發生及促進其康復。對于胸、腰椎骨折患者采取軸式翻身方法,3~4周后指導患者行五點式腰背肌練習;下肢骨折患者可作股四頭肌收縮動作,使整個下肢肌肉用力后再放松,但不一定使膝關節屈曲。踝關節骨折患者可作一些足趾背屈動作。骨折臨床愈合后,在他人保護下離床由不負重活動逐漸過渡至半負重、全負重狀態,以確保安全。正規功能鍛煉極為重要,積極有效功能鍛煉可能讓患者恢復如初,反之,可能讓患者報憾終生[3]。
3.4 預防并發癥及低血糖:骨折并發癥主要為傷口裂開、皮膚壞死、感染,其發生可能與手術切口的位置、手術時機的選擇、手術熟練程度等有關。鼓勵患者經常進行深呼吸、有效咯痰,定期為患者拍背排痰,必要時給予霧化吸入,防止發生呼吸道感染。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骨折患者由于限制、活動減少、手術致使靜脈壁損傷,加之高血糖對血管的損害,均易形成下肢深靜脈血栓,及時根據患者血糖值調整胰島素用量。高血糖患者極易因胰島素使用不當會出現低血糖,如出現虛汗、腦暈、心跳加快、眼冒金花、手足發麻、煩躁、性格改變、昏迷等。教會患者及家屬相應急救處理方法[4]。
3.5 出院指導:告知患者定期復查的重要性,患者回家康復期間應在醫生指導下正規用藥,定期監測尿糖、血糖。合理休息,勞逸結合,保證睡眠充足,避免過度焦慮和運動。糖尿病患者常發生癤、癰等化膿性感染,可反復發生,有時可引起敗血癥或膿毒血癥。糖尿病患者,要加強自身防護,控制血糖、體重、規范飲食、堅持適當運動,防止皮膚破損。生活要有規律,保持心情開朗,控制飲食,加強股四頭肌、踝關節、腰背肌等功能鍛煉。選擇合適的運動,如散步、體操等,控制血糖,使骨折處早日完全康復。
總之,對于骨折合并高血糖在臨床上是一種疑難病,骨折急癥使原有糖尿病加重,糖尿病又會加重創傷對機體的損害,影響骨折的愈合。臨床上除針對骨折采取治療措施外,還積極控制血糖,精心的臨床護理對于糖尿病合并嚴重皮膚感染患者療效顯著,能減輕患者的痛苦,預防各種并發癥。指導患者正確功能鍛煉方法,科學飲食控制血糖促進骨折愈合,做好出院指導,使患者順利康復,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
4 參考文獻
[1] 徐志慧.骨科患者術后疼痛的護理[J].中國醫藥指南,2010,6(1):44.
[2] 宋文軍,吳鳳英.骨折合并高血糖病患者的護理[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09,16(1):12.
關鍵詞 社區老年人 高血糖 高甘油三酯 高膽固醇
中圖分類號:R446.11 文獻標識碼:A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血管疾病已成為老年人高發病之一,π難管疾病來說預防比治療更重要,對于常見的心血管疾病,老年人要做好該病的預防。高血糖、高血脂是影響老年人身體健康,導致老年性疾病的重要因素。加強老年人員血糖、血脂監控與干預,對預防老年性疾病的發生,改善老年人生活質量很有必要。慢性病全稱是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它不是特指某種疾病,而是對一類起病隱匿、病因復雜、病程長且病情遷延不愈,且有些尚未完全被認識的概括性總稱。在慢性病患病人群中老年人極多,所以我們要加強對老年人的血糖、血脂的監控與干預,積極預防老年性疾病的發生。我們通過對本社區1131名≥65歲老年人的血糖和血脂檢測結果進行分析,了解其高血糖和高血脂的分布情況,為慢性病的預防提供支持。
1資料和方法
1.1檢測對象
本社區≥65歲老年人1131名,其中有男性585名,女性546名。根據性別,分別統計兩組人群血糖和血脂實驗室檢查結果。
1.2檢測方法及儀器
1131名老年人進行空腹采靜脈血3-5ml,并分離血清。使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進行血清血糖(GLU)、甘油三酯(TG)和總膽固醇(TC)測定。GLU采用己糖激酶法,TG采用甘油磷酸氧化酶-過氧化物酶偶聯法,TC采用膽固醇氧化酶-過氧化物酶偶聯法。
1.3判定標準
GLU≥6.1mmol/L為高血糖,TG≥1.7mmol/L為高甘油三酯,TC≥5.7mmol/L為高膽固醇。
2結果
2.1不同性別檢測結果情況
由表1可見,本社區無論男性還是女性,高血糖和高甘油三酯的發生率均明顯高于高膽固醇情況(P0.05);對于高甘油三脂(TG),男性組低于女性組(P
3討論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是指冠狀動脈粥樣硬化使血管狹窄或阻塞,導致心肌缺血缺氧或者壞死,稱為冠心病,冠心病的范圍可能更廣泛,還包括冠脈炎癥,栓塞,痙攣等因素導致管腔狹窄或者閉塞,臨床中,常分為穩定性冠心病和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本病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清楚,但認為與高血壓、高脂血癥、高粘血癥、糖尿病、內分泌功能低下及年齡大等因素有關。而本社區中老年人高血糖、高血脂人群情況均較高,檢測的指標水平以及發病率高于2002年全國營養調查的結果,同時也高于衛生部2008關于《血脂異常與心肌梗死和腦血栓防治知識宣傳要點》中血脂異常的情況發病率。
目前,我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已達到2億,而且平均每年以1000萬左右遞增。心腦血管疾病在中、老年人中發病率最高。據統計,我國心腦血管疾病患者已經超過2.7億,因心腦血管疾病每年死亡近300萬人。心腦血管疾病是嚴重影響中、老年人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的慢性疾病。因此我們要積極采取綜合的防控措施,及早檢查,及早發現,及早干預,及早規范治療。同時,也要對社區中的老年人進行反復多次的老年慢性病知識宣傳。提倡平衡飲食,適當鍛煉,合理控制血糖、血脂水平,以預防和干預慢性病的發生和發展,減輕社會和家庭的壓力,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和晚年的幸福指數。
基金項目:襄陽職業技術學院2016-2017學年大學生科研立項項目(編號:XZYX2016003)。項目負責人:周靚;指導教師:陶永平,孫莉。
參考文獻
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均容易出現餐后高血糖,這在中國表現得尤為突出。如上海地區的糖尿病調研顯示,在高血糖人群中,88%的患者伴有餐后血糖升高;而在西方人群,這個比例僅為57%。那么問題來了,為什么餐后血糖老控制不好?這樣下去危害大嗎?如何才能控制好,應該控制在什么水平呢?
餐后高血糖原因多
餐后高血糖受到多方面因素影響,總的來說,有以下幾個原因:
進餐后胰島功能缺陷,分泌胰島素不足。
機體對胰島素作用不敏感,胰島素的降糖作用減弱。
消化、吸收加快,血糖急劇升高。
進餐量增加,攝入升糖太快的食物如粥類等。
其他。如餐后某些升高血糖的激素分泌增多,肝臟里儲存的葡萄糖不聽指揮,跑到血液里。
餐后高血糖危害大
餐后高血糖,不僅僅是血糖急劇升高,還帶來血糖的波動,嚴重危害身體健康。
首當其沖的就是對胰島β細胞的毒性,加重胰島素分泌障礙。
其次是遍布全身的血管受傷。無論是分布于眼底、腎臟的微血管,還是來自心臟和大腦的大血管,餐后高血糖及隨之而來的血糖波動容易造成血管硬化,形成血栓,引起相關器官缺血缺氧,導致視網膜病變、冠心病、腦梗塞等并發癥的發生風險增加。
另外,餐后高血糖及血糖波動還會影響老年人整體認知,導致執行和注意力障礙。
控制標準因人而異
那么,糖友餐后2小時血糖應該控制在什么范圍最合適呢?這要因人而異,結合病情和社會因素,在盡量減少低血糖的基礎上,逐漸平穩安全地使血糖達標。
一般而言,糖友餐后2小時血糖控制在7~12mmol/L即可,年齡大或低血糖風險高、預期壽命短或醫療條件差或獨居者,餐后2小時血糖不宜低于10mmol/L;而病程較短、年齡較輕,且無糖尿病并發癥和其他嚴重疾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最好控制在7.8mmol/L以下。
3招讓血糖不“高”不“低”
面對“萬惡的”餐后高血糖,糖友要避免高血糖,但又不能出現低血糖,即讓血糖“高”不成“低”不就,不出現劇烈波動,這樣才能讓整體血糖及糖化血紅蛋白控制良好,有助減少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對血壓和血脂的控制也有益處。如何做到呢?方法不外乎飲食、運動和藥物。
飲食:首先應在醫生指導下按身高、體重及活動量確定飲食方案,定時定量。在種類選擇上,宜選擇升糖能力較弱的食物,如低脂肪飲食;宜食用粗雜糧,少食用精細糧,以食用非發酵面、半發酵面的主食為主,粥類少食為宜;食用根塊類食物如土豆,應選擇炒食方法,避免蒸或制成泥。如出現餐后高血糖、下一餐餐前低血糖,可在醫生指導下分餐,例如早餐后高血糖,中餐前低血糖,可將早餐三分之一留在上午10點進食。
【關鍵詞】 喀什; 糖尿??; 高血壓; 基線調查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3.05.073
高血壓、糖尿病是常見的慢性非傳染性的疾病,是嚴重危害城鄉居民健康的疾病[1]??κ彩凶?010年基本公共衛生項目啟動,對高血壓和糖尿病的防治工作已逐漸展開。本次對喀什市居民的高血壓和糖尿病的現況進行分層整群隨機抽樣基線調查,從而獲取筆者所在市高血壓糖尿病的患病、危險因素的詳實數據,為喀什市居民今后高血壓與糖尿病的防治提供寶貴依據,具體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喀什市鄉鎮街辦35歲以上的常住居民。根據喀什市的實際情況,在經費允許范圍內適當增加樣本含量,預計調查居民3000人。
1.2 方法 抽樣方法:喀什市轄區內有6鄉2鎮4個街辦,采用分層整群抽樣首先隨機抽取1個鄉/鎮和1個街辦,在隨機抽取的鄉/鎮、街辦的每個社區和村里,按年齡段分組,35~45歲、45~55歲、55~65歲、65歲以上四個年齡段,每個年齡段隨機抽取適當人數。血壓檢測:患者檢測血壓前30 min內禁止吸煙和飲用咖啡,在安靜環境下休息5~10 min。醫師將血壓計汞柱開關打開,汞柱凸面水平應在零位;被測上肢(通常為右上肢)、伸開并外展45°;將血壓計袖帶縛于上臂:氣囊中部應對準肱動脈,袖帶松緊以恰能放進一個手指為宜,測得血壓數值。血糖檢測嚴格按照血糖檢測儀器的相關要求,測量所抽樣居民的血糖值。
2 結果
此次調查居民3388名,調查問卷當場收回,發放問卷3388份,剔除無效問卷137份,有效問卷為3251份,有效率為95.9%,其血壓和血糖相關情況如下。
2.1 喀什市基本公共衛生項目慢患者群基線調查3251人收縮壓情況分析,收縮壓≤139 mm Hg為2494人,占76.7%;收縮壓140~159 mm Hg之間524人,占16.1%;收縮壓160~179 mm Hg之間153人,占4.7%;收縮壓≥180 mm Hg者65人,占2.0%;有15人血壓值缺失,占0.5%。
2.2 喀什市基本公共衛生項目慢患者群基線調查3251人舒張壓情況分析,2391人舒張壓值≤89 mm Hg,占73.5%;400人舒張壓值90~99 mm Hg,占12.3%;324人舒張壓值100~109 mm Hg,占10.0%;舒張壓值≥110 mm Hg者118人,占3.6%;有18人舒張壓值缺失??κ彩芯用袷湛s壓有76.7%為正常值,有22.8%居民收縮壓值≥140 mm Hg;居民的舒張壓值73.5%小于89 mm Hg,屬于正常范圍,但有25.9%的居民舒張壓值超過90 mm Hg,屬于高血壓患者。
2.3 喀什市基本公共衛生項目慢患者群基線調查3251人血糖值情況分析,血糖值≤6.1 mmol/L者2377人,占73.1%;有308人血糖值6.1~6.9 mmol/L之間,占9.5%;有377人血糖值≥7.0 mmol/L,占11.6%;有189人血糖值缺失,占5.8%。由此可知,喀什市居民的血糖值有73.1%趨于正常,有11.6%的居民血糖值超過7.0 mmol/L,為高血糖患者。
3 討論
高血壓(hypertensive disease)是一種以動脈血壓持續升高為主要表現的慢性疾病,當人的收縮壓和舒張壓的水平超過正常值,就屬于高血壓的范疇[2]。高血壓若治療不當就會病變成為較嚴重的腦中風、心肌梗死和腎功能衰竭等常見高血壓合并癥[3]。而糖尿?。╠iabetes)是由遺傳因素、免疫功能紊亂、微生物感染及其毒素、自由基毒素、精神因素等等各種致病因子作用于機體導致胰島功能減退、胰島素抵抗等而引發的糖、蛋白質、脂肪、水和電解質等一系列代謝紊亂綜合征,臨床上以高血糖為主要特點。長期的高血糖使全身各臟器及組織發生病理改變,當然高血糖的危害遠不止這些,高血糖后果嚴重,危及生命[4]??刂蒲遣▌?,糖尿病患者要做到“早診斷”、“早治療”、“早預防”,實行生活方式的干預,自我管理及合理治療,讓血糖、血壓、血脂獲得長期控制,就可以顯著防止和減少并發癥的發生。
本次對喀什市居民的高血壓和糖尿病基線調查,充分了解和掌握健康的基本情況,發現居民高血壓和高血糖比率都超過20%以上,情況不容樂觀,應該引起廣大居民和相關部門廣泛重視。在調查中,居民產生高血壓和高血糖的危險因素:(1)居民飲食中對咸食的喜好。本次調查中有1329人對咸食的喜好,所占比例為40.9%。(2)生活不規律、睡眠不充足。本次調查中有2058人表現生活規律、充足睡眠,所占比例為63.3%。(3)對動物肝、腦、骨髓、乳脂等食品的喜好。本次調查中人數為1838人喜好動物肝、腦、骨髓、乳脂等食品,所占比例為56.5%。(4)蔬菜、水果等食用情況,本次調查中蔬菜、水果平均一天內能吃上半斤左右的人數為1716人,所占比例為52.8%。(5)吸煙史。本次調查中,不吸煙的人數為2760人,所占比例為84.9%。(6)飲酒情況,本次調查中,不飲酒的人數為2958人,所占比例為91.0%。(7)工作或生活壓力的情況。本次調查中,很少感覺工作或生活壓力很大的人數為1545人,所占比例為47.5%,其次為從未感覺工作或生活壓力很大的人數為694人,所占比例為21.3%。(8)身體鍛煉情況,本次調查中,偶爾鍛煉身體的人數為1202人,所占比例為37.0%,其次為不鍛煉身體的人數為1153人,所占比例為35.5%。由此可以分析出喀什市居民潛存高血壓和糖尿病的人數還比較多,必須引起疾控部門關注,持久性地做好高血壓和糖尿病的預防宣傳,普及相關健康教育知識,并做好相關防控措施,確保絕大多數居民的身心健康,這是神圣責任和使命。通過本次對喀什市轄區居民的高血壓和糖尿病基線調查,客觀地掌握居民的健康數據指標,為筆者所在市下一步防治工作奠定堅實的實踐基礎,取得可喜的工作進展。
參考文獻
[1] 中華預防醫學會慢性病預防與控制分會.慢性病的流行與防治對策[J].國疾病預防控制,2005,13(1):1-3.
[2] 孔靈芝.慢性非傳染性疾病與社區衛生服務[J].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1998,6(1):35-38.
[3] 顧素玲,朱銀潮,樂依萍,等.寧波市鎮海區社區居民高血壓干預前后KAP調查[J].浙江預防醫學,2005,5(17):9-11.
關鍵詞:腦血管疾病 防治 血糖異常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7.082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3)07-0082-02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我院在2009年~2011年間收治的腦血管病人69例,年齡40~80歲,平均年齡54歲;患腦血管病前有糖尿病者11例,換腦血管病后3個月至3年間患糖尿病者27例,其中二次患腦血管病后有糖尿病者19例。
1.2 方法?;颊呷朐?4至48小時內檢測其空腹以及餐后2小時的血糖、糖化血紅蛋白和肝腎功能以及血脂等指標,并測血壓和體重指數;如空腹血糖>7.0mmol/L而糖化血紅蛋白正常者考慮存在反應性高血糖的可能,可暫不服用降糖藥物,僅限制葡萄糖攝入及靜脈使用,如必須使用含糖溶液則按比例配用相應量胰島素以抵消葡萄糖作用。病情穩定一周后復查空腹血糖,取平均值作為診斷標準。
1.3 糖代謝異常診斷標準。患者空腹血糖7.0mmol/L者診斷為糖尿病。患者餐后2小時血糖11.1mmol/L診斷為糖尿病。
2 結果
本組中27例患者第一次入院前無糖尿病史,無家族遺傳病史。其中5例患者入院后首次測空腹血糖在6.6~7.0mmol/L之間,經過治療后病情改善,30天復查血糖未見異常,遂未再重視血糖異常情況。上述27例患者3個月~3年期間,尤為二次患腦血管病者入院首次測空腹血糖在7.0~15.7mmol/L首次測空腹血糖,餐后2小時血糖在11.1~20.3mmol/L,次日或隔日復查兩項數據均有異常升高。給予患者糖尿病飲食、口服降糖藥物或胰島素皮下注射治療,血糖異?;镜玫娇刂?。
3 討論
糖尿異常是一種以糖代謝紊亂為表現的內分泌疾病,可能加速病人動脈硬化的程度,易發生血栓;患者激素調節功能異常,生長激素增多使得胰高血糖素增多,血液粘度增高,血流緩慢,易導致腦血栓的形成。
根據有關研究文獻,大約50%以上的高血壓患者存在胰島素抵抗。目前普遍認為胰島素抵抗先于高血壓存在。血管細胞具有胰島素反應性,胰島素本身即血管擴張劑,能刺激內皮細胞。出現胰島素抵抗時,胰島素介導的血管擴張減少,使血管反應性降低致內皮功能障礙,胰島素抵抗參與頸動脈內膜厚度增加,決定著CVD事件的發生率。因延腦血糖中樞受刺激后可能出現暫時性的高血糖和糖尿。
控制血糖對控制缺血型腦血管病有重要作用。有關實驗將478名糖尿病患者隨機分為兩組,一組接受口服降糖藥和胰島素治療,嚴格控制血糖水平;另一組行常規飲食,控制治療,比較兩組并發癥的發生率以及預后。實驗結果表明嚴格控制并發癥患者危險性有顯著降低,小血管并發癥下降尤為明顯。此外,有前瞻性研究表明平均唐華血紅蛋白降低后,各種并發癥發生的風險也顯著下降。因此缺血型腦血管病患者適當降糖是十分合理而必要的。
多種導致腦血管硬化的因素均可能導致缺血型腦血管病發生,如糖尿病和高血壓等。該機制在分子水平的損傷機制中均有氧化應激參與。氧化應激是指通過使脂質過氧化,內皮細胞、平滑肌細胞和巨噬細胞氧化損傷而促進腦血管硬化,從而導致缺血型腦血管病的發生和發展。機體對于氧化應激具有強大的防御和抵抗體制,二者的平衡構成了機體環境的重要穩態機制,如果該機制的平衡遭到破壞就會導致疾病的發生。
腦血管病導致糖代謝異常的原因為急性病致植物神經紊亂,兒茶酚胺和腎上腺皮質激素等介入的非特異性反應,丘腦下部病變生長激素分泌過多、丘腦下部和腦干葡萄糖調節中樞缺血和血性腦積液等。有關研究數據表明高血糖對于腦血管的損傷是十分顯著的,其機制可能是高血糖狀態腦微血管內皮細胞和基質內皮細胞損傷導致血腦屏障的腦內毛細血管壁構成成分通透性增加,促使血小板聚集、釋放相關的活性物質,從而引起纖維蛋白類物質沉積,導致微血栓形成使血管管腔狹窄。管腔狹窄致使局部腦組織缺血缺氧,神經細胞凋亡等。此外,高血糖使腦血管病患者血液中糖化血紅蛋白含量顯著增加,降低了腦組織供氧量,進而使已發生的動脈粥樣硬化腦血管壁病變加重,直至導致管腔閉塞和腦缺血的發生。
患腦血管病后加強預防治療血糖異常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不及時預防,有可能加重病情,還會使腦血管病復發,致死率和致殘率均會增加?;寄X血管病的患者,即使病前、病時和病后初期無糖尿異常,患病后也一定要重視檢測和預防血糖和其他有關CVD危險因子,做到早期發現、早期預防。
參考文獻
[1] 謝美玲.腦血管病人家庭護理體會[J].醫學理論與實踐,2001,(06)
中圖分類號: R544.1;R589.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8-2409(2007)06-1300-02
心腦血管疾病是當前嚴重威脅我國人民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現在上升到城鄉居民主要死亡原因第二和第三位,而高血壓、高血糖和血脂異常是心腦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險因素,也是威脅中老年人健康和生命的常見病和多發病。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和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人們膳食結構的改變,高血壓、高血糖和血脂異常的患病率也明顯提高,且大多數集中在中老年人群,成為中老年人群致殘、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為了解該人群的高血壓、高血糖和血脂異常流行狀況,筆者于2005年對柳州市機關離退休人員共3809人的高血壓、高血糖、血脂異常等狀況進行調查,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對象
為柳州市機關離退休人員共3809人,年齡55~90歲,平均63.9歲,其中男2303人,女1506人,兩性間年齡無顯著性差異。
1.2 方法
血壓測量:依據中國高血壓病防治指南的規定,測量血壓時被測對象至少靜息10min,采用汞柱式血壓計量坐位右上臂血壓3次,取平均值;采血方法:受檢者清晨空腹抽取前臂靜脈血3ml,放置試管中,1.5~2h內送醫院檢驗中心,生化項目的檢測由檢驗專業人員使用日本生產Au-1000型全自動化生化分析儀檢測。
1.3 判斷標準
高血壓的診斷按1999年中國高血壓聯盟提出的高血壓新標準[1]:收縮壓(SBP)≥ 18.6kPa或舒張壓(DBP)≥12.0kPa。空腹血糖(FBG)≥7.0mmol/L,血脂異常診斷標準根據血脂異常防治建議[2],總膽固醇(TC)增高≥5.7mmol/L或甘油三酯(TG)≥1.7mmol/L或高密度脂蛋白(HDL)≤0.9mmol/L或低密度脂蛋白(LDL)≥3.3mmol/L。
2 結果
2.1 不同性別人員高血壓、高血糖、血脂異常檢出率見表1。其中高血壓及血脂異常男女相比有顯著性差異。
2.2 不同性別人員血脂異常檢出率,見表2。
3 討論
本次調查結果表明,本組人群中血脂異常檢出率最高,達82.1%;其次為高血壓,占38.6%;高血糖亦達11.2%。由此可見,高血壓、高血糖和血脂異常是本組人群常見病,定期健康體檢將有助于這類疾病的早期發現和早期治療。有文獻報道,高血壓和血脂異?;疾÷誓信詣e間無顯著性差異[3-5],本組人群中男性高血壓和血脂異?;疾÷矢哂谂裕酗@著性差異(P0.05),雖然不能憑一次血糖診斷糖尿患者,但應高度重視患者血糖高的現象,進一步進行必要的各種有關糖尿病的確診檢查。有關調查表明:糖尿病常在發病5~10年后才被發現,大約20%新診斷的糖尿病患者已有不同程度的糖尿病并發癥,所以,不能忽視已有糖尿病并發癥狀或體征、尚未做出糖尿病診斷的患者的篩查工作[7]。本組人群中血脂異常檢出率達82.1%,明顯高于歐新華、陳曉報道結果[8,9],可能與年齡差異有關。男性和女性TC、TG,HDL和LDL檢出率,分別是27.7%和38.8%,30.6%和32.7%,32.7%和11.8%,19.0%和20.7%,見表2。TC男性高于女性(P
參考文獻:
[1] 武陽豐.我國人群高血壓及其危害因素流行病學研究進展[J].醫學研究通訊,2003,32(12):27.
[2] 方圻,王鐘林,寧田海,等.血脂異常防治建議[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1997,25(3):169-171.
[3] 史虹莉,徐一甄,沈稚舟,等.非胰島素依賴性糖尿病患者高血壓的多因素分析[J].中華內分泌代謝雜志,1996,12(3):157-159.
[4] 羅宏斌,黃麗青,冉燕雪,等.廣州市荔灣區10800例糖尿病患病調查[J].廣東醫學,2004,25(10):1207-1208.
[5] 楊澤,鄭宏,唐雷,等.衰老和肥胖與糖尿病的關系[J].中國糖尿病雜志,2003,11(2):78.
[6] 陳琴,陳麗,孫彩云,等.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患病情況分析[J].醫學論壇雜志,2006,27(21):47-48.
[7] 張麗華.糖尿病發病趨勢及預防措施[J].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1997,5(4):187-188.
[8] 歐新榮,王艷,張兵.長沙市疾控系統離退人員血糖、血脂異常調查及相關性分析[J].實用預防醫學,2006,13(2):356-357.
[9] 陳曉榮,逢增昌,肖穎,等.青島地區35~64歲城鄉居民血脂異常特點及其相關因素[J].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雜志,2004,12(6):203-205.
[關鍵詞] 糖尿??;糖調節受損;周圍血管病變;患病率
[中圖分類號] R587.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2)21-0118-02
目前,我國已成為世界上第二大糖尿病發病國家。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另外尚有相當一部分人群發生糖調節受損[1]。如何對高血糖人群周圍血管病變并發癥做到早期診斷和及時干預是臨床治療工作的重點,對患者的預后至關重要。筆者對廣州市荔灣區華林街社區常住人口中糖尿病及糖調節受損人群周圍血管病變患病率進行為期3年的隨訪研究,隨訪期間采用踝/肱動脈壓比值(ABPI)判斷周圍血管病變的發生率,并對各相關影響因素進行分析,旨在為臨床工作提供依據,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2004~2008年間廣州市荔灣區華林街社區高血糖人群868例作為研究對象,占總常住人口的2.01%(868/43 292)。其中糖尿病患者781例,占89.98%(781/868);年齡39~85歲,平均(58.94±10.37)歲;糖尿病病程1~13年,平均病程(5.52±1.84)年;男392例,女389例。糖調節受損患者87例,占10.02%(87/868);年齡40~80歲,平均(60.18±10.54)歲;男45例,女42例。全部患者均完成為期3年的隨訪,且各項研究數據均完整。
1.2 判斷標準
采用踝/肱動脈血壓指數(ABPI)判斷周圍血管病變的發生。ABPI是指小腿相對于下臂的血壓比值。如果數值<0.9,提示可能發生下肢動脈狹窄或阻塞。具體方法:囑患者取平臥位,于靜息狀態下休息10 min后使用雙相多普勒血流探測儀測量雙側肱動脈、踝動脈血壓值。檢查順序依次為右側肱動脈、右側脛后動脈、右側足背動脈、左側脛后動脈、左側足背動脈、左側肱動脈。取兩側肱動脈收縮壓中的較高值作為肱動脈收縮壓(PArm),取脛后動脈和足背動脈收縮壓中的較高值作為踝收縮壓(PLeg)。計算公式:ABPILeg=PLeg/PArm。ABPI≤0.9即可診斷為周圍血管病變:ABPI值為0.70~0.90表示輕度病變,ABPI值為0.50~0.69表示中度病變,ABPI值在0.5以下為重度病變[2]。
采用愛丁堡跛行問卷調查間歇性跛行的發生率[3]。
1.3 統計學方法
數據均由專人錄入SPSS 17.0軟件,雙人核對后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
2 結果
周圍血管病變患者中輕度病變占71.43%(75/105);中度病變占24.76%(26/105);重度病變占3.81%(4/105)。其中發生間歇性跛行癥狀者占11.43%(12/105),均為糖尿病患者,糖調節受損患者均無間歇性跛行癥狀。
研究對象中男437例,女431例。其中發生周圍血管病變的患者男69例,占15.79%(69/437);女36例,占8.35%(36/431)。高血糖人群中周圍血管病變患病率男性高于女性(P < 0.05)。
將研究對象按年齡大小分為5個年齡段,其中50歲以下152例、51~60歲195例、61~70歲268例、71~80歲176例、80歲以上77例。其中發生周圍血管病變的患者50歲以下10例,占6.58%(10/152);51~60歲18例,占9.23%(18/195);61~70歲34例,占12.69%(34/268);71~80歲28例,占15.91%(25/176);80歲以上15例,占19.48%(15/77)。高血糖人群中周圍血管病變患病率隨著年齡的增加而顯著增加(P < 0.05)。
將研究對象按病程分為4個階段,糖調節受損87例、5年以下372例、6~10年295例、10年以上114例。其中發生周圍血管病變的患者糖調節受損4例,占4.60%(4/87);5年以下35例,占9.41%(35/372);6~10年38例,占12.88%(38/295);10年以上28例,占24.56%(28/114)。高血糖人群中周圍血管病變患病率隨糖尿病病程增加而顯著增加(P < 0.05)。
以高血糖人群中周圍血管病變患病率為應變量,以性別、年齡、糖尿病病程為自變量進行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性別、年齡、糖尿病病程均為周圍血管病變的獨立危險因素。見表1。
3 討論
近年來糖尿病已經發展成為繼心腦血管疾病、惡性腫瘤之后的第三大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隨著社會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飲食結構和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加之人口老齡化的進程,糖尿病的發生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周圍血管病變是糖尿病及糖調節受損人群常見的并發癥之一,包括大血管病變和微循環障礙,導致患者下肢感染、潰瘍、甚至壞疽等嚴重后果,也是引起糖尿病患者截肢的主要原因[4]。
糖尿病患者長期處于高血糖狀態下,其血管內皮細胞發生損傷,并成為大血管動脈粥樣硬化的始動環節,同時機體氧化應激反應性也增強。微血管發生循環障礙,形成微血栓,導致糖尿病足等嚴重后果。糖調節受損包括糖耐量異常和空腹血糖受損,是糖尿病前期階段。有調查表明,每年約有10%以上的糖調節受損患者轉變成糖尿病,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多數患者由于無明顯的臨床癥狀,且缺乏相關知識,對周圍血管病變重視程度不夠[5]。
踝肱指數的測量是一種臨床常用的周圍血管病變的非侵入性評估方法,其測量方法簡便,且重復性較好,可用于下肢動脈狹窄的早期診斷。糖尿病周圍血管病變的患者出現間歇性跛行時往往下肢動脈已經阻塞較為嚴重,而在早期時一般無明顯的間歇性跛行表現。因此早期發現和及時治療是預防周圍血管并發癥的關鍵。
本研究結果發現:廣州市荔灣區華林街社區高血糖人群中周圍血管病變的患病率較高,在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階段均可出現。多數周圍血管病變患者無明顯癥狀,在臨床工作中應注意早期診斷、及時干預。
[參考文獻]
[1] 李舒敏,張勇勝,呂以培,等. 欽州市糖尿病和糖調節受損患病率調查與營養調查研究[J]. 實用預防醫學,2010,17(8):1476-1478.
[2] 張寅飛,黃韻,陳曉歐,等. 上海郊區糖調節受損和糖尿病患病率及其危險因素分析[J]. 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11,31(1):74-75.
[3] 邵永強. 社區人群糖尿病患病率及危險因素研究[J]. 浙江預防醫學,2011,23(2):3-6.
[4] 陳惠芬,潘志堅,沈初,等. 嘉定區安亭鎮糖尿病及糖調節受損的患病率調查[J]. 上海醫藥,2010,31(Z1):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