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對地理課堂教學的建議
時間:2023-05-29 16:16:2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對地理課堂教學的建議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初中地理 活動教學 建議
一、初中地理活動教學的發展現狀
活動教學是新課程改革之后提出來的,它主要針對實踐性較強的地理教學來說的。新課標要求地理教學要注重對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的培養,活動教學一方面在課堂學習中鍛煉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另一方面也通過抽象的地理知識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性思維。初中人教版的地理課本增設了“活動內容”,為學生在課本學習之后進行實際的動手操作提供了建議,這些活動主要是課堂教學中的重點難點,具有很大的啟發性和操作性,這無疑是新課改中地理活動教學的一種體現。但是在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實施活動教學的經驗不夠成熟,仍然存在很多的問題:
(一)學生和老師對地理學習的重視度不夠
對于初中學生來說,語數外才是學習的中心,學生和家長也往往只在語數外上下功夫,而忽視了對地理課的學習,尤其是地理課程還是一門開放性的考試科目。對于老師來說,地理作為一門副科,其重要程度當然比不過語數外,因此初中地理老師們也大多沒有專門的地理學習知識,很多老師也不會再地理課的教授方法上下功夫,于是就造成了地理教學單調乏味,學生們也往往忽視了對地理知識的學習,這種教學形式給初中地理采取活動教學帶來了很大的阻礙。
(二)活動教學實施不到位
在地理課本中,但凡要求實施活動教學的部分都是對于學生來說比較難理解的教學重難點,老師們往往通過活動教學的方法來啟發學生,以使學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課本知識。但是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有的老師由于知識水平有限,所涉及的教學活動要么過于簡單,對于理解課堂知識來說未免顯得多余,要么超出了學生理解能力,教學活動達不到所預期的效果。這些問題都說明了現在的地理教學中活動教學的教學經驗還不夠成熟,還有待于進一步完善。
二、完善初中地理活動教學的建議
(一)聯系生活,讓課堂的教和實際生活相結合
地理知識與我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密切相關,我們生活中所必須的水資源、我們每天都會關注的天氣、我們生活的地區的風土人情等等方面的知識都需要從地理的學習中獲得,地理課堂實質上就是對生活環境的認識,因此地理教學中更應該把課堂知識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如在學習各個地區的地理環境和風土人情這一章節時,老師可以讓學生提前對自己所在的家鄉的地形、氣候、水文等做一個調查,對當地的風土民情進行總結,以便在課堂教學中與課本中描述的情形相聯系。在學習方向與風級一節時,老師可以讓學生觀察當天的紅旗和小樹飄動的方向,以此來教授判斷風向的方法,并讓學生觀察當天的小樹搖動的情況,來判斷風級,這樣不僅調動了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的動手實際操作的能力,而且更有助于對課本知識的理解與記憶。
(二)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活動教學當然離不開學生的動手操作,地理只是不僅包含著比較容易理解的風土民情、水文景觀等等,而且還有較為抽象的自然地理知識,比如地球和其他星球,恒星和行星,經線和緯線,公轉和自轉,這些知識單靠老師的口頭講述和學生的大腦想象是無法完全理解的,這些還需要在老師的帶領下,老師和學生一起動手,來更好地理解這些抽象的地理知識。以課本中講述的地球在自轉的同時還在繞著太陽公轉這一知識點,老師可以讓兩個學生進行配合,其中一個學生拿著一塊橡皮作為太陽,另一個學生拿起一支筆作為地球,這位同學在轉動筆的同時,還要繞著那塊橡皮進行旋轉,如此關于地球在自轉的同時還要繞著太陽公轉這一超出我們視覺范圍的自然現象便可一目了然。這種形式的活動教學是理解自然地理知識最好的方法,它增強了學生的學習感知,加深了理解,也充分發揮了學生動手操作的才能,引導學生在理解問題時采用實際操作的方法更加易懂。
(三)豐富課堂活動教學的形式
初中地理課堂中采取活動教學應該因地制宜,而不應采取單一的教學模式。對于氣溫、降水、地形、土壤等方面的知識,可以采用觀察觀測型的活動,可以連續觀測也可以不連續。初中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較差,對于那些三維的地理知識,學生可以動手開展制作型的活動,將立體的東西轉化為平面的東西,或者是制作立體的模型,將書本上平面的東西立體化,以方便理解和記憶。還可以在課堂上進行模擬操作型的活動,讓學生在模擬現實的情境中,親身體驗、理解和應用相關的地理知識。地理課堂的活動教學中,語言類的活動也很有意義,辯論性的活動可以讓學生分成辯論小組,圍繞著論題展開辯論,例如在學習各個地區的風土民情之后可以以“生活在西北地區好還是生活在青藏高原地區好”為辯題展開辯論,在雙方的辯論中,各個地區的風土民情便不知不覺的被記住在腦海里。
結語:活動教學是針對地理這門學科的特點所總結出來的最適宜學生理解和記憶地理知識的教學模式,由于它的時新性,在實際的應用中還存在著一些不足,但是作為老師應該積極地把活動教學應用到實處,在課堂上積極聯系生活,使課堂“活”起來,加強實踐操作,讓學生動起來,豐富課堂的活動教學形式,從而有效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紀春.讓學生動起來,使課堂活起來--對初中地理教學活動的思考[J].華夏教師.2012(11)
關鍵詞:高職;地理;教學改革;建議
一、高職學生的特點
(一)文化基礎差。受高校改革的影響,近年來高職院校迅速發展,為了適應市場需求和自身發展需要,各類高職院校不斷擴大招生,導致生源質量不斷下降。特別是近兩年來來各地開展的自主招生,更是打開了大學的校門,學生入校基本沒有了條件,報名基本就能上。從滿足廣大學生獲取知識的角度來說,擴招給更多的學生提供了平臺。但從另一方面看,這給高職學校的教學和管理帶來了一定的難度。一些學生兩百分左右就可上大學,學生成績可想而知。
(二)理論學習興趣不高。很多高職學生對學習興趣不高,特別是一些文化基礎課程,由于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和良好的學習習慣,很多學生經常出現逃課的情況,有的學生還經常違反校規校級,對學校的教育不以為然,給教學和管理帶來困難。
(三)實踐能力強。從高職學生的學習目標中了解到,很多學生也有明確的方向,那就是學習一門熟練的專業技能,所以學生對專業實踐興趣很高。特別是一部分高職學生來自職高、中專,一定的專業基礎給他們更多的信心。在教學實踐中發現,這些學生確實動手能力較強,但如果能掌握全面的專業基礎知識將會對他們今后的成長意義更大。
(四)生活自理能力弱,缺乏團隊精神。這一代大學生很多是獨生子女,從小嬌生慣養,自我意識較強,缺乏與人合作和溝通能力,學習和生活中不善于和他人相處,生活自理能力不強。在教學過程中一些教師反映,學生自由散漫,經常有缺課現象。上課精神狀態也不佳,需要及時引導教育。
二、高職地理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對地理課程重視不夠。地理作為一門基礎課程,對于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拓展知識等都具有重要意義。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自中學起,很多學校對地理課教育的重視程度就不夠,一直認為是副科,分值低,在學習中無論是課時安排還是各類考試都體現了這一點。在這種觀念影響下,學生、教師和家長等都逐漸忽視了地理學習的重要性,導致學生對地理課積極性不高、興趣不濃,課后不愿花時間去復習鞏固。同時,學生基礎薄弱,成績低下,給教師的教學帶來極大的困難。
(二)傳統的地理教學方式過于老化。傳統的地理教學總是以“老師教、學生聽”的模式開展,互動不夠,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也過多強調知識的記憶,對知識的應用和拓展不夠,使地理課堂失去了本身的意義。由于地理課程所涵蓋的內容比較廣,內容雜,導致很多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不透徹,這種忽視了學生主體作用的單向粗放的教學模式,不利于發揮學生的潛能,更談不上提高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實際操作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三)一些學校教學條件簡陋。高職院校很多都是由以前的中職、職高或師范合并而成的,原有的教學條件比較落后,教學設施不完善,很多教學設備都是中學階段的,不能滿足高職教學的需要。受條件所限,配備的儀器和模型少,上課時經常只有簡單的一些地理掛圖,大多數知識要學生憑空想象,往往收效甚微,而地理教學中僅靠教師的講解是很抽象的,也難以達到期待的教學效果。由于條件受限,不僅降低了教學質量,也給教學活動的組織帶來了困難。
(四)實踐教學環節薄弱。高職院校注重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培養,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實踐教學是高職教學的重點。而目前多數高職地理的教學更多的停留在理論教學上,雖然有涉及到學生的實訓,但與教學目標相比還是差距很大。而且高職本課程的實訓課一般都是在教室里進行的,沒有足夠的條件進行室外實訓,這顯然是不符合本課程的要求的。
三、對高職地理教學改革的建議
(一)高度重視地理課程教學。教育的意義在于教會學生學習知識的方法,掌握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地理課程是對學生進行基本知識普及,提高學生基本素養的一門課程。作為學校、家長和學生不僅要看到應試教育的考試需要,更應看到學生今后成長和進步對地理知識的需求,從學生人生發展的高度重視地理課程教學和學習,摒棄傳統的死記硬背的學習觀念,讓學生帶著問題學習,快樂的學習。
(二)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受傳統教學條件和教學觀念的影響,老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在一定階段是客觀存在的,也是有效的。但對于高職學生來說,更多的是需要掌握學習的方法,從地理學習中學會學習的方法。目前,比較一致的教學模式是,強調學生的主動性,強調在教學中充分體現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因此,教師應轉變教學觀念,注意自身的角色轉變,要從知識的傳遞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參與者,改變過去教師的滿堂灌的教學方法,讓學生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學習,這樣才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果。
(三)重視實踐教學。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對于高職學生來說,實踐既是理論聯系實際的選擇,也符合學生的實際特點。雖然在課堂教學中可以通過掛圖、模型等幫助學生理解相關的知識點,但實踐教學作為課堂教學的補充和延伸仍然是不可替代的。特別是開展一些野外實訓是非常重要的。通過組織學生到野外進行觀察體驗,不僅可以增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消化,而且能夠鍛煉學生的組織、協調和生活能力,一舉多得。
(四)重視多媒體應用?,F代信息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給課堂教學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便利,通過多媒體教學不僅可以拓展知識、直觀展現教學內容,而且可以通過聲音、語言、圖片等形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但在使用多媒體教學中應注意,教師要熟練掌握操作技能,對多媒體課件的制作要符合教學需要,能夠通過多媒體教學促進學生知識的學習,要通過多媒體對知識進行分類整理和總結,為學生的學習提供幫助。
【參考文獻】
[1]王瀛濤.研究性學習在高職地理教學中的實踐探索[J].現代經濟信息,2009(10).
關鍵詞:高中地理;地圖技能;課堂教學;重要性;培養策略
對于高中地理這門學科而言,其不僅是文科的基礎性學科,也是高中教育階段的一門重要學科。在高中地理課堂上,地圖是教學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能力。因此,想要使學生的地理成績得到提升,具備良好的地圖技能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在面對復雜的地圖時,學生通常都不知從哪里下手,更不知道如何從地圖中讀取重要的數據,根本無法運用地圖來解決問題。由此可見,學生缺乏良好的讀圖技能,對學習地理知識以及解決問題等都是非常不利的。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對學生的地圖技能進行良好的培養,進而使地理教學質量得到一定的優化。
一在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地圖技能的重要性分析
高中地理學科涉及的知識面比較廣泛,因此需要學生能夠在學習的過程中將知識與地圖上的內容相融合,以便能夠將課堂教學內容更好的內化成自身的知識儲備,實現課堂教學成效的提升。教師想要使學生的學習質量得到切實的提升,地圖技能不僅是十分重要內容,同時也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應用地圖教學,不僅能夠使學生掌握空間事物的具體分布,還能夠促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提升,進而為原本乏味無缺的高中地理課堂注入無限的生機與活力,促進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培養學生的地圖技能,能夠使學生將自身的想象力充分的發揮出來,并增強學生思維的活躍性。此外,在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地圖技能,還有助于學生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通過圖形切實加深學生對知識的記憶,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進而使學生學習地理的綜合能力得到加強。在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讀取地圖上的信息,是能夠具象地理知識的有效途徑。通過地圖的輔助教學,學生能夠看到更加生動形象的地理知識內容,進而促進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地理課堂的教學中,對地理知識的學習產生極大的興趣,對加強學生地理知識學習起到了良好的推進作用。與此同時,地圖的具象化特征還有助于學生邏輯思維的培養,這也是高中地理教學中其他教學無法實現的教育效果。此外,培養學生的地圖技能還有助于學生學習,在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存在一些難度性較高的知識,這部分知識的學習會使學生產生很大的困擾,學生對知識內容也很難掌握。然而,通過地圖的輔助,讓學生通過地圖的具象印象實現對知識的記憶[1]。這種學習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是地理知識的難度得到了降低,同時帶動學生學習的熱情,促進學生積極的參與到課堂教學中。這樣,學生就能夠利用地圖解決抽象復雜的地理知識,使其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升。
二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提升學生地圖技能的幾點有效性策略
(一)提升教學內容的開放性
作為教學的組織者以及實施者,教師在開展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并不能單一的向學生傳授地理知識,而是應該轉變傳統理念的教學模式,并走出教材的束縛,加之與實際生活內容的相融合,進而使學生對學習的熱情被帶動起來。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加強和學生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將教學內容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盡可能的選擇學生比較喜歡的教學內容,只有這樣才能夠使教學效果得到有效的提升。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地圖技能,地標知識的學習相對比較枯燥乏味,所以,教師應該注重帶動學生對地理知識的興趣,使學生能夠積極的參與到課堂學習中,拉近學生與地理知識的距離,真正提升學生學習地圖知識的積極性。
(二)加強學生的地理基礎知識,使其分析地圖的能力得到提升
在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加強對學生基礎知識的教育,使學生能夠真正的理解地圖,進而形成一定的地圖技能。第一,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掌握地圖中的構成要素[2]。想要對地圖進行讀取和分析,并從中搜集重要的數據和信息,要求學生能夠掌握地圖中的圖例和標注的基本意義。例如,當教學進行到高中地理魯教版教材中關于“城市與地理環境”一章內容的時候,學生就需要掌握如何分析等高線圖。在地圖中,顏色的分布和變化反映著該區域的地貌類型和特征,也能夠體現出該地區地形的分布信息。所以,教師應該使學生掌握如何觀察圖例、標注、比例尺以及方向等基本內容,推動學生地圖技能的提升。第二,教師應該指導學生掌握地理名詞。在地理這門學科中,包含著許多學科的內容,所以在學習的過程中會涉及到許多的地理名詞。對于一些容易使學生產生混淆的名詞,教師應該給予一定的重視,并為學生進行細致的對比和分析,使學生能夠精準的記憶下來。例如氣旋和反氣旋;外流河和內流河等,這都需要學生能夠重點的掌握。當學生在讀取地圖上的信息時,就可以應用相應的名詞去分析地圖的指向。
(三)將基本方法傳授給學生,使學生的地圖技能得到良好的培養
在地圖技能中,讀圖是最基本的技能之一。很多學生并不喜歡學習地圖,也不愿去讀圖。就其根本,是由于學生缺乏良好的讀圖方式,尤其是當學生遇到相對復雜的地圖時,就會不知道從何下手。因此,在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教師在培養學生地圖技能的時候,應該注重引導學生掌握讀圖的基本方法。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該要求學生熟練的背誦地名[3]。進而能夠在分析地圖的時候,快速的找到地理位置。通過對地圖上多種顏色以及圖例的分析,能夠將該地區存在的地理問題提出來,進而對解決問題的方式進行思考。例如,當教師引導學生對一張華東地區的地區進行分析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標注以及圖例,用語言描述出地圖中地貌的特征,并將重要的河流以及山脈的名稱說出來,得出該地區的具體海拔以及氣候特征,對水文特征進行分析等。這樣,學生就能夠在地圖上快速的確立地理位置,同時也能夠使學生的讀圖能力有所提升。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能夠清楚的了解讀圖的基本思路,將來在面對地圖的時候,就能夠知道應該如何下手。對基本讀圖方法的學習,不僅能夠降低地理知識的學習難度,還能夠使學生建立學習地理的自信心,進而對地理知識的學習不再恐懼。
(四)加強學生在地圖中獲取有效性信息的能力
在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想要學生能夠將地圖中的信息讀懂,并將其轉變成形象易懂的文字信息,同時掌握歸納地圖中隱藏或是直觀的信息。就需要學生能夠分析地圖中的每個細微之處,從而才能夠找到幫助解題的重要數據,同時,學生還應該將地圖中的信息與自身的知識儲備相融合,搜集到有效的解決方式,使問題得到解決。
(五)加強學生對地圖的填圖能力
在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提升學生地圖技能的過程中,教師應該指導學生親自參與填圖訓練,這樣才能夠使學生真正懂得如何應用地圖。填圖訓練能夠加強學生對地圖知識的記憶,了解具體的國家、地形以及其后等內容。填圖訓練不僅能夠在課堂上實現,也可以布置成課后作用留給學生自主完成。例如,在高中地理魯教版教材配套的練習冊中,就包含了許多中國地圖,可以讓學生在地圖上標出我國的主要山川、河流以及地形區等,這樣不僅能夠使學生對我國地理情況的掌握有所強化,同時也能夠使學生將知識靈活的運用到生活中,真正的實現知識的學以致用。
(六)合理的布置課后作業,使學生的地圖技能得到有效的鞏固
如何一種技能的培養,均離不開學習后的鞏固和復習[4]。在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教學中,想要使學生的地圖技能得到不斷的提升,也離不開課后的鞏固。教師應該合理的為學生布置課后作業,使學生能夠通過作業的完成過程鞏固地圖技能。如果學生能夠經常進行地圖技能的訓練,那么就會形成一定的讀圖習慣,進而掌握教師講解的方法和技巧,同時強化自身對知識的記憶。例如,當課堂教學學過等溫線之后,教師就可以將更多的等溫線圖發給學生,讓學生利用課后的時間進行鞏固訓練,通過語言的方式將地圖面熟出來,且猜測地圖的具置,使學生的地圖技能得到有效的鞏固[5]。
【關鍵詞】高中地理;有效課堂;分析研究
課堂是地理教學的主陣地,廣大教師要通過對課堂結構的深入研究,做好充分的課前準備,抓好當堂教學的實施,以及在教學中靈活應變掌控全局,實現對課堂教學的有效駕馭。
一、課前精心準備夯實課堂教學基礎
課堂一分鐘,課前十年功。教學工作如同演藝表演一樣,要在課前進行充分的準備,讓各種教學信息匯集到課堂之中,充分借鑒參考先進的教學經驗模式,以及潛心研究教學對象的特點、教學進度節奏安排等等。只有做好充分的課前準備,才能夠為課堂教學的開展奠定良好基礎。筆者在地理教學準備過程中,首先搜集了大量的信息,以保證教學工作的實際需要。無論是地理圖表數據的準備,還是一些圖像視頻的搜集,都盡可能的從刊物、網絡等各種途徑,為地理教學工作搜集豐富的素材。其次,筆者在教學方法選擇上做到博采眾長,充分借鑒各種先進模式與經驗。從其他地理教師的成功實踐中篩選搜集,尋找能夠與自身地理教學相結合的內容,從而實現地理教學工作的快速提升。另外,筆者還精心研究教學對象,以及學生的地理理解能力、地理學習基礎等等,做到針對性的準備,提高課堂教學有效程度。
二、搜集豐富信息充實課堂教學內容
地理教學屬于一門自然學科,和我們的生產生活聯系非常緊密。教師如果不能夠將教學工作與生動的生活實踐聯系起來,地理教學勢必會陷入到形而上學的境地。筆者在這一方面進行了充分的研究,特別是注重搜集豐富的教學信息,使其成為課堂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而使學生學得更有興趣,學得更加生動。例如在全球定位系統及其運用教學中,筆者與時俱進的搜集了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大量信息,從國防以及高科技的運用到我們生產生活中的一些具體運用,讓學生對全球定位系統具有更加清楚的了解。例如開發的兒童手機,只要孩子帶著這一款手機,哪怕沒有通話,家長也可以通過定位系統了解自己的孩子現在何處。這樣的形象化運用,使學生對地理學習的興趣倍增,原來地理科技就在我們的身邊,在無微不至的服務著我們的生活。通過大量教學信息的搜集,較好的體現了對地理教學內容的補充、完善、拓展和提升功能。
三、設置引導提綱激發學生參與熱情
高中地理課堂離不開學生的廣泛參與,只有讓學生積極參與其中,師生互動才能夠有效開展,而教師在課堂上有效控制教學節奏。完成教學任務的一個重要載體,就是對學生進行啟發引導的提綱,教師要通過提綱的引導,激發學生參與的興趣。例如在實地資源的開發與保護教學中,筆者安排學生事先進行了資料搜集、預習探究,在課堂上對學生提出一組思考題鋼,要求學生分小組分析濕地分為哪幾種具體的類型,在國內濕地分布有著什么樣的特點,濕地的功能和價值主要體現在什么方面,如何準確深刻理解濕地是地球之腎的說法,并且以洞庭湖和北大荒為例分析濕地保護的意義,根據自己的理解提出濕地保護的建議措施。筆者設置了這樣的一組引導提綱,對教材內容進行了高度概括,對教學重點難點進行了全面體現。學生在這樣的提綱引導下分小組進行討論分析,熱情高漲,而且在相互探討的過程中,也基本能夠解決大多數難題。教師對其他部分進行適當的點撥引導,讓學生集聚大家的力量,采取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模式,使學習目標任務得到不折不扣的完成。
四、組織專題研究突破學習重點難點
在地理教學中,面對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是必須要突出的中心。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同時,也要采取專題研究的方式,將這些重難點單獨提煉出來,進行集中攻堅,從而實現教學成效的提高。筆者在這一方面堅持做到重難點突出、重點攻關,讓學生集中智慧、集中力量,對這些難點進行消化理解和吸收。例如自然災害對人類的危害教學中,在分析洪澇災害頻發的原因時,學生理解容易出現片面性。對此,筆者引導學生從氣候原因和其他原因兩個方面分別進行論述。氣候原因主要抓住季節性暴雨、一些特殊地形地貌等方面,而其他原因則分析植被被破壞、水土流失、人類一些活動等方面著手,全面分析導致洪澇災害頻發的原因,這也是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思維、把握重點、提煉學習成果的過程,學生在這一過程中能夠得到較好的思維訓練,也有效突破了教學的重點難點,體現了地理教學的素質水平。
五、緊密聯系實際提高學以致用能力
地理教學中的許多內容,在生活中有著指導意義和運用價值的。教師在引導學生分析地理教學內容的同時,要重點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學會學以致用。例如在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時,全球氣候變暖、大氣污染和酸雨等和臭氧層破壞都屬于一些面臨的問題,這些環境問題會產生怎樣的災難性后果,完全可以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生活感知進行分析。例如全球氣候變暖導致洪澇災害、旱災頻發、自然氣候規律被破壞、海平面上升等等,這些方面都是學生能夠在生活中切身感受到的。再比如臭氧層破壞帶來的皮膚病發病率大幅上升,酸雨導致建筑物使用期限大大縮短,大氣污染引發霧霾、引發呼吸道疾病等等,教師在教學時引導學生聯系生活、聯系實際來分析這些問題,是開展地理教學非常行之有效的手段。
綜上所述,高中地理教師一定要將課堂駕馭作為教學的重中之重,不僅要做好精心的準備,而且在課堂上要靈活掌握各種方式方法,潛心研究學生身心特點和學習基礎,使教學工作在更加靈活和諧的氛圍中進行,讓學生的思維得到全面激發,從而實現地理課堂教學效率的快速提升。
【參考文獻】
關鍵詞:新課改;地理課堂;隱性課程;開發利用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3)36-0111-03
一、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
課程是全面實現教育目標的基礎和載體,是教育實現人的社會化的最基本因素。顯性課程是指學校教育中的正規課程,是為實現一定的教育目標而正式列入學校教學計劃的有目的、有組織、有明確教學目標的課程。其實施較偏重于教科書,側重于對教科書上知識的“灌輸”以及對學生的“訓練”。隱性課程與顯性課程相比較,其更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要求學生學會學習、學會交流和合作,重視思想、道德、情感、意志、行為和習慣等綜合素質的提高,對學生的作用是潛移默化的。但是兩者不是相互對立的,而是辯證統一的,二者雖在學習形式、地點、時間、內容、方式載體等方面存在差異,卻是互補長短,都是為了學生的良好發展而開發的課程資源。
二、研究背景與研究重點
2012年廣西正式進行普通高中新課程改革,本課題基于新課程改革實施的發展需要,結合桂林市部分中學的實際情況,采用普通問卷調查方式,對高一年級學生展開“關于高中地理課堂隱性課程實施”的調查,以了解桂林市高中地理課堂隱性課程開發現狀,有針對性地指導隱性課程真正走進高中地理課堂。
國內目前關于隱性課程的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四個方面:物質形態的隱性課程,精神形態的隱性課程,制度形態的隱性課程,行為形態的隱性課程。行為形態的隱性課程資源主要是指課堂教學行為中的教學內容、語言、方法以及教師的人格、教學方式等,對學生的價值觀、世界觀等意識形態起到潛移默化影響的隱性資源。筆者從行為形態隱性因素出發,著重調查、研究地理課堂教學中教師個人、教學內容、語言、方法等隱性因素對學生所形成的價值觀、世界觀等自我意識形態的影響。
三、調查研究概況
本研究主要采用問卷調查方式收集第一手資料,調查問卷主要包括:高一學生地理學習的興趣指向;對地理課程學習的內容與方式的心理需求;學生愿意參與何種形式、何種主題的地理活動以及影響學生地理學習的因素等內容。
問卷調查的對象為桂林市普通高級中學的高一年級學生,隨機發放問卷150份,回收問卷137份,回收率91.3%,其中有效問卷120份,有效率回收率達87.6%。問卷調查統計結果見表1。
從表1可看出,學生對于周邊許多地理事物形成的原因很感興趣,比例高達67.5%,僅有5%的學生表示不感興趣;經常與身邊的人談論當今環境問題的學生占被調查人數的42.5%,不常討論的占40.0%,基本不討論的占17.5%;70.0%的學生表示對家鄉地理環境的發展變化非常關注,只有10% 的學生表示不常關注。據此分析可以看出:大部分學生對于地理學科擁有比較濃厚的興趣,對于家鄉的地理環境變化比較關注;能夠較好地與身邊的人談論當前環境問題;學生對地理知識具有一定的敏感度,能夠運用所學地理知識分析、解釋身邊常見的地理事象,體現出對社會發展的關注度與責任感。這表明高中地理學科教育雖然還處于應試教育階段,但是地理教育對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已得到較好改善,順應了地理課改潮流,為廣西正在進行的新課程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平臺。
筆者還對學生進行了“向身邊的人展示自己地理知識”的意向調查,只有22.5%的學生表示有興趣,有意向給身邊的人展示自身的地理知識;37.5%的學生表示不想展示;40.0%的學生表示在必要時刻可以向身邊的人展示自身的地理知識,但是不會主動展示。這說明學生對自身地理知識信心不足,在人際關系處理方面有待提高,教師對于學生情感、態度等方面的積極影響需進一步加強。
根據表2 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對于地理課堂教學內容的獵奇心理比較強,75.0%的學生表示希望地理教師在課堂上多講一些地理方面的奇聞趣事,同時學生對當前地理學的前沿動態和日常生活中的地理知識也比較感興趣,二者的需求比例分別達到40.0%和42.5%。這表明學生對于地理科學發展前沿有很濃厚的興趣,對身邊的地理事象也很感興趣,希望能夠了解周邊地理事象的發生機理、機制,也反映出當前地理課堂還沒能夠切實地“以學生為中心”,沒能夠很充分地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只有25.0%的學生希望教師能夠圍繞教材,對課本上的地理知識稍作深入擴充。對于參與地理學科類的活動,學生表現比較積極,40.0%的學生表示非常愿意參與,有45.0%的學生雖沒有表示非常愿意,但也表示愿意參與到其中,只有15.0%的學生對于這類活動持可有可無態度,至于明確表示不愿意參與的為零。這表明學生對于課本的實記類知識不太感興趣,適當的地理學科類活動可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自主性。
另外,通過對教學建議方面的調查,大多數學生表示希望開設野外地理考察課、地理社會實踐活動,部分學生建議開展一些地理知識競答活動以及地理模型設計等校園地理活動。這說明學生對于地理實踐類的課程很期待,希望通過豐富課程內容和改變教學方式等途徑優化地理課程,反映出當前中學地理教學模式較為單一、缺乏實踐類課程。絕大多數學生認為對自己地理學習有重要影響的因素,首先是“地理教師的教學風格”,其次是“師生關系”,再次是“班風學風”,最后是“課外活動”。表明地理教師個人綜合素質對學生地理學習有非常重要的影響。教師的教學風格表現在教師日常教學工作中的情感、態度以及價值觀,能在無形中影響學生的情感態度、品德意志、價值觀等人格心理發展;良好的師生關系能保證師生之間溝通的平等地位,是教師“教”與學生“學”取得高效率的前提;積極向上的班風、學風給學生以奮發的學習動力。
四、對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的建議
通過分析調查,可知桂林市普通高級中學地理課堂教學活動中行為形態對學生的積極影響還不夠,其地理課堂中教師個人、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等學生價值觀、世界觀意識形態起潛移默化作用的隱性教育需要加強。筆者針對調查情況總結出以下幾點建議:
1.地理教學應重視指導學生開展地理觀察、實踐、探究活動。在日常教學中,地理教師應該積極創設情景環境,指導學生設計和實施地理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探究合作能力,把學生被動、機械的學習方式轉變成自主、積極的學習方式,使地理課堂具有更強勁的生命力。
2.地理教師要以身作則,良性引導學生。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引用新聞、報紙等身邊的地理事象,結合當前國內外地理類時事,理論聯系實際,引導學生建構學科知識體系,使其能夠分析、探究發生在周圍的地理事象。地理教師的行為習慣作為一種隱性因子,通過以身作則,潛移默化來影響學生的地理學習。
3.地理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提高自身素養。在新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是最關鍵的資源。地理教師個人的綜合能力本身就是一種隱性課程資源,教師要更新教育觀念,深入鉆研地理教材,靈活地采用各類教學模式與方法,要大膽嘗試創新更適合學生有效學習的教學模式與方法。教師更要努力提升自身的地理素養,加強對新課改的理解,在提高自身地理教育教學水平的同時,積極深入地推進新課改,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地理課程教育教學水平的提高而努力。
參考文獻:
[1]常莉.地理課堂隱性課程的發掘[J].教學與管理,2012(16):98-134.
[2]鄧道宣,羅明禮.國內外隱性課程研究論述[J].成都教育學院學報,2005(12):98-101.
[3]王宏宇.中學地理隱性課程開發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8.
[關鍵詞]德育教育 初中 地理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3)06-0169-01
現今,道德理性的滑坡、人文精神的弱化,在這種大的背景下,道德教育便在當代教育中占據的重要地位。初中地理課程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資源觀、人口觀、環境觀,幫助學生樹立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理念。地理作為中學必修科目,是一門科學性非常強的綜合性學科,德育教育在地理教學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素質教育的提出與實施,要首先將德育放在學生教育的首要位置,要重視學生的理想信念、人文素質以及道德人格方面的培養。現今,許多地理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始終進行著傳統教學模式,即單純地將學科的理論知識作為教學的首要任務,沒有充分利用到地理教學中,有許多德育教育是其他學科難以實現的優勢,也沒有將德育教育與地理教學兩者之間進行結合。如何在地理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已經成為了地理教師所關注的問題。
一、開展生活調查
在地理課堂的教學中,地理教師要從生活入手來開展生活調查,借以來引導學生們關注自己身邊的生活細節,并讓學生們從生活當中發現問題所在、尋找問題原因,并學會如何解決問題。能夠把所學的地理知識聯系到實際當中,進而為自己的家鄉、為自己的祖國做出一份貢獻。[1]如:當地理教師講到“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時侯,教師可以開展“家用塑料薄膜帶來的危害”這種類型的社會調查活動。通過調查可知,每個家庭每日平均廢棄的塑料袋是6個的話,那么莫里青鄉人口大約為1.7萬人,平均一家三口,這樣莫里青鄉大約有六千個家庭,則每日就廢棄了至少3萬個塑料薄膜袋。這樣,同學們通過對生活的調查、計算,聯系白色污染對環境的危害,便能夠真正地認識到這些生活細節所產生的環境污染問題。在生活調查后,地理教師進一步帶動學生們思考:白色污染是環境的主要殺手之一,身邊的白色污染隨著我國的人口增多與人們的大量頻繁使用日益嚴重,防止白色污染的進一步擴大,不僅僅需要國家相關的制約與眾多的宣傳,而是應從本質上抓起,從學生們日常行動做起,學生們要學會自我控制。這樣,不僅讓學生學到了有用的地理,同時,課堂教學也不斷煥發出了生命的活力,培養了學生們的社會責任感。
二、關注貼近學生們生活的地理
地理是一門跨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交叉學科課程,區域地理內容的特殊性是地理教學的特點之一。區域地理環境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了許許多多的影響,如,不同區域的氣候對人們的服飾帶來了影響,不同區域的地形為人們的交通帶來了影響,不同地區的作物為人們的食品帶來了影響等。[2]這些區域特色的人文地理特征其本身有著重要的地理原理及其背景,關注貼近學生們生活的地理,可以激發學生們對地理學習的興趣。如在我國“南北區域對人類活動影響”內容教學的時侯,地理教師可以將全班分成四個小組,讓每組學生通過搜集衣食住行四個方面的不同,在進行總結后,學生們通過小組的形式進行依次匯報與總結,在總結中要讓各組代表對這一現象的地理原理及其地理背景進行闡述,最后教師對其進行觀察指導、點評,進行課后總結。
三、在課堂教學滲透德育教育
地理教師要充分利用課堂教學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滲透,在課堂教學中需要感染學生內在心靈。如在介紹我國名勝古跡的時侯,教師在課前搜索一些名勝古跡素材,利用電腦將這些內容做成PPT的形式,并利用多媒體進行講解。對于青少年來說,枯燥乏味的課堂難以讓學生們提起對地理的興趣。[3]所以,教師必須講究方法,適時適量,把握時機。地理教師要充分利用現代教學技術,并運用圖表、數據等手段,進行一些定量分析,通過各國一些數值的對比來增加學生的好奇心,進而讓學生對地理產生興趣。
四、評價機制的建立
在地理教學中,一些評估單靠采用考試的形式是難以獲得準確判斷的,如學生們的思想情感、個人意志、生活態度與道德行為等,這些行為評估是學生學習成績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對中學生地理評估學習成績,不僅僅需要將理論考試為定量測定,教師還需要對學生們進行內在的評估考核。地理這一綜合性學科評價不應該僅僅根據理論分數來進行衡量,綜合評價更需要貫穿整個教學,由此而評出更加切合實際的學生成績。
五、結論
本文通過開展生活調查,關注貼近學生們生活的地理,在課堂教學滲透德育教育以及建立新的評價機制這四點,對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提出了建議,希望能夠提高初中地理教學與德育教育之間的教學互聯,提高學生們對德育教育的重要性的認識及培養學生們對地理學科的興趣。
【參考文獻】
[1]李家清.論地理新教科書活動性課文的設計策略[J].地理教學,2005(9):10.
一、目前高中地理課程的基本現狀
地理思維能力是人們把握和認識地理事物的本質,培養地理思維能力是高中地理教學的任務和目標。傳統的地理課程設計具有預設性,教師只要根據設計的流程走,依據設定好的教學內容和規定的教學目標實施教學,過分注重培養學生的地理基礎和基本技能,忽視了學生利用知識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而新課程理念則要求教師注重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實踐能力,在教師、學生以及教材之間構建動態課程。和傳統教學模式相比,新課程理念下的地理教學倡導學生自主學習,要求學生以基本知識為基礎,學會分析、探究地理規律,熟悉事物分布。
二、地理教師在有效教學中的定位
在全新的課程理念環境下,教師的教學就是傳遞地理信息的過程。給學生教授之前,教師必須事先了解和熟悉知識,對內容進行梳理,還要尋找最容易讓學生接受的教學手段。教師作為知識的傳播者,目標是提高學生對地理知識的認知度。在學習的過程中,通過引導學生對內容的理解,糾正學生不正確的認知,補充認知不足的問題。這時,教師扮演的就不只是信息的傳播者,更是信息和學生之間的溝通者。
三、探索新課程理念下高中地理有效教學的策略
教學模式和手段是地理課程教學中尤為重要的。針對目前新課程理念下的高中地理教學存在的弊端,為實現有效教學的目標,筆者歸納出以下幾點提升有效學習的方法。
1. 大力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和自主創新力
課堂的主體是學生,在地理課程教學中,教學活動和任務、目標等都必須以學生為主體,這樣才能發揮教學的能動性。教師在課堂上扮演的是指導者、溝通者和信息的傳遞者,課堂的主體是學生,課堂教學中學生必須積極參與學習全過程,主動思考和探索。在學習過程中,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適當調整學習時間、安排學習進度,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相結合。例如在學習“地殼運動”課題時,教師首先讓學生自己自主學習,最后同桌之間互相講解,這樣的合作學習活動過程中產生的不同想法,學生之間互相討論,可以增強自身的語言表達能力,獨立思維能力,更好地了解地理知識。
2. 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和課堂氛圍
在地理課程教學活動中,建立起良好的師生關系不僅有利于師生之間情感的交流和知識信息的傳遞,而且有利于制造融洽和諧的課堂氛圍。教師必須轉變自己主導課堂的觀念,注重師生平等,關注學生的思想和學習生活,多了解學生的心理和難處,尊重和鼓勵學生。
3. 搭建適應學生思維的支架
傳統的地理課堂教學,注重知識的結構性和系統性,強調對學生知識的傳授,卻忽視了學生的興趣和接受知識的程度,也就導致了學生機械的學習,缺乏知識遷移的能力。因此,教師教學中應盡量站在學生的角度,把自己當作學生思考問題,揣摩可能遇到的問題,搭建一個最適應學生的思維框架,從而引導學生思維暢通,梳理思路。
4. 采用案例教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