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3-02 13:27:0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能力管理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第一步先讓學生從把握題意,確定文體上入手。
審查題意,分析題目屬哪種體裁,是記敘文,說明文,還是議論文。是記敘文就要考慮記敘文的要素·分析是寫人的還是寫事的;是說明文,就要弄明白是實物說明。還是事理說明;是議論文就要分析標題能否當論點等。
第二步訓練學生明確文章的選材范圍。
分析題目,明確題目包含的時間范圍:如《夏天的晚上》,訓練學生搞清楚大的時間是“夏天”,小的時間是“傍晚”。弄清題目包含的處所范圍,如《發生在教室里的一件事》,讓學生知道處所是在“教室里”,而不是在校園,更不是在街道或在家里。明確數量范圍:如《記一件令人愉快的事》,讓學生弄清楚題目的要求,知道題目要求是只讓寫一件事,而不是寫幾件事?!栋嚅L二三事》讓學生知道寫一件事太少,寫五、六件事太多,太臃腫。明確對象范圍;如《他留在我的記憶里》,讓學生知道題目對象是“他”,要寫“他”的所作所為,寫“他”的音容笑貌在“我”記憶里所留下的印象。《我逐漸了解了他》,題目中出現了“我”也出現了“他”象這樣的題目就訓練學生反復分析琢磨,找出著眼點--“逐漸了解”,再讓學生找出題目中誰是主誰是賓;讓學生懂得是“我”了解了“他”,并且是“逐漸了解”,“逐漸了解“必須有個過程,只有通過幾件事才對他了解得透徹。明確題目的內容范圍:如《畢業前夕的他》,對象是“他”,時間是“即將畢業”.內容是如何做一個合格的畢業生接受祖國的挑眩通過這樣的分析指導,學生明確了題目包含的時間范圍,處所范圍等,使學生對題目所規定的內涵有透徹的理解。
第三步抓題目中關鍵的詞語,把握重點詞,訓練學生一題多審的能力。
用一句話做題目的要讓學生抓謂語;犖接鐫詒晏飫鍤侵氐憒?,犎纭段蚁矚g這樣一堂課》,“喜歡”是關鍵詞語,用短語做題目的要抓修飾性或限制性的詞語。如《一段美好的回憶》,“美好”是關鍵詞語。用一個詞做題目的要抓其引申意和象征意,如《燈塔》,題目的內容不只是寫“燈塔”,而是“燈塔”的象征意。遇到這樣有表面意又有象征意的題目,還要在訓練學生審題的同時,培養學生聯想的能力。
第四步訓練學生確定文章中心,再根據中心選用材料的能力。
這方面主要訓練學生如何使文章中心內容正確鮮明、集中,如何選用那些典型、生動新穎的材料去為中心思想服務。
第五步訓練學生運用表達方式的能力。
許多教師整天致力于“命題——指導——寫作——批改——講評”五步式傳統的作文教學模式,致力于教學生審題、立意、選材、謀篇、遣詞造句、修改及各種表達方式和藝術手法的運用,不同文體的寫法,甚至常常用應試作文取代常規作文的訓練。他們企望走捷徑,“一步到位”,結果反而是欲速則不達,收效甚微。一言以蔽之,他們重視表達能力的培養,卻忽視了更為重要的學生感受生活的能力的培養。我們應有的放矢,對癥下藥改變這種狀況。
辦法之一:培養學生直接感受生活的能力。
所謂“感受”,就是指人的感官受到外界形、色、音響、氣味等各種刺激后所產生的一種與客體刺激相應的心理活動,如情緒激動、心情舒暢、思想領悟等。它是在感覺的基礎上形成的一種較為復雜的心理過程,是因人而異的。比如對于海鷗這一動物,在高爾基的筆下是:“在暴風雨來臨之前著,——著,它們在大海上飛竄,想把自己對暴風雨的恐懼,掩藏到大海深處。”(初中第五冊《海燕》)作者借海鷗抨擊了見風使舵、害怕革命的資產階級,顯然是貶義的。而我們商店里有海鷗牌洗衣機、海鷗牌電風扇、海鷗牌洗衣粉等以海鷗命名的商品,無疑又是褒義的,這就是感受的不同,文章離不開生活感受的孕育。有生活感受,才能寫出文章,感受獨特,文章才新穎,有“個性”;感受深刻,文章才有深度。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鼓勵學生樹立起這樣的信念: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是可以感受的,都是可以讓我們捕捉到有用的東西的。同時,要求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無論是在校園生活中,還是在家庭生活、社會生活中,都要有感情的投入,都要五官開放、心官激蕩地參與,而不能“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如看《話說長江》的電視片,完全可以邊看邊聽邊想,看看電視片里的解說詞是如何與被說明的圖像相依相輔的,與一般的說明文有何不同。善于捕捉生活現象的啟迪,即在感受某一事物的時候,融入某種有本質聯系的思想(精神),是感受的一個基本要求。
全身心地感受生活的重要性不僅在于它能夠領會到生活的啟示,還在于它往往能激發靈感,產生非吐不快的寫作沖動,而這種沖動正是成功的標志。
我們教師要指導學生有意識地養成觸景生情、見物生情、聞聲生情等習慣,不斷地觸發、延展和豐富自己的感情。感受生活能力的培養需要反復訓練,積水成河。除了課堂作文教學之外,可要求學生設立課外練筆本,有了感受,就及時動筆,抓住靈感,自覺去作文,點點滴滴積累。教師盡可能予以褒揚,同時指出不足。也可以上感受信息交流課,組織學生交流校內外生活的種種感受,起到相互啟發、相互感染、相互影響的作用。教師自己也可以談談下水作文的體會。還可以結合知名作家熱愛生活、投身于生活的事跡或體會(如魏巍談《誰是最可愛的人》的寫作和生活的關系),來進一步激勵學生熱愛生活、多情善感地反映生活。要指導學生注意發掘自我生活的感悟點(如生活環境變換、人更、交誼慶賀等容易泛起感情的波瀾),激蕩情思,促成寫作契機。有條件還可以把學生帶到野外、工廠、工地、礦山中去,讓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去感受,去體驗,去聯想,去想象,去接受美景,去領會哲理。
辦法之二:培養學生間接感受生活的能力。
“間接感受生活”,顧名思義,就是通過書刊、電影、電視等媒體來感受生活。這也是一條感受生活的重要途徑。下邊就閱讀書本方面談談。
“書是有字的生活?!敝灰獙W生設身處地地帶著相應的情感去閱讀,去再現書本借助文字所表現的生活情境,就一樣能夠感受生活的方方面面。譬如讀杜甫的《春夜喜雨》,就可以體味詩人見春來草木繁茂,生發恨別之情;聽無聲春雨,想到滿城春色,喜上心頭。讀巍巍的《誰是最可愛的人》中的松骨峰戰斗,腦子里要像過電影一樣再現當年的壯烈場面,體會從中表現出來的對敵人刻骨仇恨的階級感情和氣吞山河的革命英雄主義氣概。一句話,要引導學生對所閱讀的文章中所寫的人、事物感同身受地體會與領悟,對文章中可喜可悲、可愛可憎的人和事動真情,把自己融入文章的人物當中去體驗,融入文章的情境當中去領會。
一、設計情境式問題,誘發學生思維的積極性。
眾所周知,化學課內容前后聯系最為密切,所謂“溫故而知新”,那么,在講授新知識之前,要有意識地復習與之有關的舊知識。設計一些彼此關聯的,富有啟發性的問題,并預示新課題,借此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他們極切企盼“探個究竟”,自覺不自覺地啟動自己的思維,而后層層遞進,逐步闡述有關的知識點,使學生充分運用自己的思維去發現、去理解新的知識。如此反復,可使學生鞏固、拓廣舊知,發現、掌握新知,同時使學生有了思考問題的興趣,進而發展了學生的思維。
二、設計發散式問題,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我們經常聽到有的學生說:“上課聽得懂,一做題就發怵?!本科湓蚓褪撬季S缺乏靈活性。通過對優等生和差等生的解題過程觀察發現,優等生可以從同一題的信息源產生不同的假想,然后對每一種假想進行合理的思維推理,一旦一種假想思維受阻能立即轉換思維方式;而差等生從同一題的信息源產生的假想不僅單一而且緩慢,往往“一條道走到黑”。我們常說要使這類學生“頭腦開竅”就是要培養這些學生思維的靈活性。為此,在課堂教學中有目地的根據同一問題設計發散式的問題,如在一題多解和多變的習題討論中,增強思維發散與知識交叉,增加思維的廣闊性、靈活性。
三、設計探究式問題,提高學生思維的創造性。
1.課程結構與職業能力培養要求有差距
目前,我國大部分院校酒店管理專業課程結構都沿襲傳統學科專業的習慣做法,在課程構成上基本是參照公共學科制訂培養方案,分為公共課、專業課及拓展課三大塊。從傳統的學時結構上看,核心專業課占總學時比例普遍較少,公共基礎課和公共文化課學時比例最高,專業拓展課所占學時量最少,學生動手訓練或實踐練習的機會相對不足。此外,在公共文化課中涉及國學知識的課時明顯缺乏,沒有將我國五千多年文化精髓融入教學中,導致出現培養出來的學生在社會上被稱為“有知識沒文化”的現象。雖然這種現象在其他專業同樣存在,但隨著全球化經濟的發展,對于酒店從業人員來講,國學知識的掌握尤為重要。
2.課程設計與行業對人才的要求有較大差距
目前一些高校不是以行業需要設計課程,存在為教師開課,以學校需要開課,以自身資源特點及經濟效益開設課程的現象,造成課程設計與行業需求嚴重脫節。課程設計的不合理直接導致高校培養的酒店管理專業人才缺乏對酒店行業的認同,無法滿足酒店行業的用人要求,從而導致本科生員工穩定性較差的局面。據資料統計,近五年,杭州市、上海市等地高校旅游管理專業本科畢業生在酒店企業首次就業的流失率高達80%,畢業五年后,仍留在酒店企業工作的學生寥寥無幾。本科生的高流失率導致酒店企業對選擇本科學生失去信心,因此,旅游院校應在課程設計上與行業要求相適應,培養符合行業要求的人才。
3.教學方法與行業職業能力培養的要求有較大差距
許多高校酒店管理專業的課堂教學無論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還是在教材選用方面都未能與行業發展需求接軌;教學內容的職業性不強,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銜接不夠充分。特別是對于一些培養職業能力的課程,如果只強調課本知識,學生的專業技能水平很難得到提高。一些院校的校內實驗室比較簡陋甚至沒有,學生對專業技能操作缺乏感性認識,上完專業課仍然處于懵懂狀態。有些學校雖然建立了校外實習基地,但由于實習時間安排不夠合理,大多數校外實習是頂崗實習,學生只是對其中一門課程的內容進行實習,無法在校外實習的過程中融會理論知識,職業能力無法得到很好的綜合訓練和提高,同時對行業的認知也會由于不全面的實習產生偏差,導致一些學生產生職業倦怠感,缺乏對職業的忠誠和熱愛。
4.教師結構滿足不了職業能力培養的要求
高校普遍要求新進教師必須具有教授職稱或博士學位,但在酒店行業中鮮有擁有博士學位和教授職稱的人員,因此要想從行業進入學校擔任專業教師相當困難,導致許多學校的專業教師雖然擁有博士學位,但都是從學生到教師,大多數是與酒店管理專業無關或專業相關不緊密的博士,甚至完全沒有行業從業經驗,無法給予學生更多的行業指導,教學上只能照本宣科,教學效果堪憂。
二、本科酒店管理專業課程教學優化策略
通過對酒店行業職業能力構成特點和酒店管理本科專業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的分析,可以看出,酒店管理本科專業課程教學必須進一步改革,以職業能力培養為核心實行優化教學,才能培養滿足時展需要的酒店管理專業高端人才。
1.課程設計職業化
根據職業特點及行業要求設計課程,突出課程的職業化及服務性。一方面,加強在餐飲、客房、前廳、康樂、酒水飲料等專業技能課程的職業化意識教學設計,讓學生有針對性地學習酒店企業內部各部門的服務標準、服務理念及服務技巧,培養職業化思維;另一方面,設計與酒店行業發展相對應的專業能力培養的課程,使學生適應行業發展的需要,具有良好的職業能力。
2.課程結構合理化
根據酒店管理專業的專業特點,對現有專業課程結構進行合理調整,如對課程學時和學時比例進行合理分配,增加專業核心課程數量及學時量,使學生可以多方面、多角度接觸專業的相關知識。調整學時結構,合理安排課程學時,在公共基礎課、核心專業課及專業拓展課的學時比例安排上適當增加專業核心課程及專業拓展課程的學時比例,在學時安排上,不必將所有的時間用于講課,應適當“留白”,給學生留下一些空閑時間,讓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消化、吸收,有更多的時間進行自我學習,培養學習能力。此外,增加國學知識課程的學習,培養學生的性情,提高學生的社會能力和自身修養。
3.課程內容模塊化
在課程教學內容安排上,通過模塊劃分的形式開展各種能力培養的訓練。在課程教學內容中強調四種能力的訓練,課程教學內容以專業核心理論模塊內容、能力拓展模塊內容、職業任務訓練模塊內容以及職業角色體驗模塊內容四大模塊來呈現,將職業能力的培養融入模塊教學中。專業核心理論教學模塊內容著重介紹專業基本理論、概念體系、行業知識等,培養學生的專業認知能力,讓學生形成較好的專業認同感,為其他專業課程的學習奠定基礎。能力拓展教學模塊內容主要是以培養學生的判斷能力、決策能力、適應能力等方面的能力,全方位提升學生的社會能力,進一步適應行業需要。職業任務訓練模塊的內容著重培養學生的執行能力,每一門課程都通過設計任務項目,由學生以項目小組形式完成任務,項目小組自行設計工作程序、人員分工、工作匯報等內容,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對于職業感覺及個人素質方面,可以通過職業角色體驗模塊來培養,強調酒店員工的團隊協作精神及角色分工意識,體驗職業角色的成就感,培養良好的職業幸福感及職業認同感能力。每一個模塊之間又是相互交叉、相互補充的。每一門課、每一堂課都有四個模塊的內容,使學生可以得到很大提升。
4.教學環節情景化
酒店行業的服務性是通過實際操作體現出來的,因此學生對職業角色的體驗只能通過實踐教學來完成。在專業教學環節中,應優化實踐教學環節,重視實踐性強的課程,創造仿真的教學環境,增加學生實踐學習的時間和強度,以強化學生將理論轉化為實際的能力。讓學生在真實的酒店運營環境下,體驗酒店角色的樂趣,強化學生的職業身份,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
5.教師結構職業化
酒店管理專業教師的知識結構、人格魅力、職業感及專業性,直接影響酒店管理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的高低,專業教師在酒店管理專業課程教學中對學生具有言傳身教的直接影響。專業教師本身的職業性在專業教學和職業能力上對學生具有極強引導性和示范性,是學生模仿學習的第一對象,因此,高校在專業教師結構上更應重視職業化隊伍的建設,建設一支既有學校專職專業教師,又有酒店行業專家及酒店職業經理人組成的“雙師型、多師型”教師隊伍。
6.教材選用經典化
目前,我國酒店管理服務類課程教材數量繁多,但缺少權威、經典的高水平教材,在課堂教學中對國外的原版教材采用極少,與國際化教育的水平還有一定的差距。由于我國本科酒店管理專業是從2007年開始招生的,學科建設與發展起步較晚,在教材建設方面也較薄弱,特別是存在本??平滩牟町惒幻黠@、優秀教材缺乏等問題。因此在教材建設方面,需專職教師協同行業專家編寫一系列可操作性強、教學案例豐富、具有現代服務理念、對提升學生職業能力具有實用價值的本科酒店管理專業教材。
三、結語
如何提高閱讀和答題的效率呢?我以為在平時的閱讀訓練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分和合的能力非常重要。
所謂“合”,就是一種化繁為簡、化實為虛的能力。閱讀說理性較強的文章往往會碰到結構復雜的句、句群、段,閱讀能力差的人碰到這樣的句子會感到一片茫然,甚至失去閱讀的信心。事實上,許多看似復雜的句段,傳遞的信息卻是有限的,大量旁逸的語句,主要起論證修飾的作用。學會刪繁就簡,可突出旨要,提高閱讀的速度和質量。
以下類型的句段應是訓練中值得注意的:
一、闡發性句子。如:
例1創造性思維具有以下特點:創造性思維的結果對于思考者或者文化而言具有新穎性和價值;創造性思維是非傳統的、具有高度機動性和堅持性的思維活動;創造性思維的任務是將原來模糊的、不明確的問題清楚地勾劃出來,或提出某種方案加以解決。(1993年高考卷)
該句冒號后的句子是對“特點”的具體闡發,閱讀時倘若不能對該復句內容獲得清晰的感受,那也不必在初讀時作過多的思考,可以快讀。如果文后的題目與該部分有關,答題時再進行深入閱讀思考。
例2①我們要了解和評判一個作者,②應該知道他那時代對于他那一類作品的意見,③這些意見就是后世文藝批評史的材料,④而在當時表示一種文藝風氣。一個藝術家總在某些社會條件下創作,也總在某種文藝風氣里創作(1994年高考卷)
在第一個復句里,②③④分句層層闡發,而在后面的第二個句子,④句的“文藝風氣”是最終要闡述的對象,據此,對第一個句子形成這樣的緊縮語意:我們要了解和評判一個作者要根據當時的文藝風氣。這個判斷能否形成,直接影響對下文的理解。
從對上述兩個例句的分析可以看出,對闡發性句子,根據它概括性和具體性相結合的特點,結合行文趨勢進行簡縮,有利于對文章內容形成清晰簡約的感受,提高閱讀速度。比這種能力更深一層的能力是化具體為抽象,即需要一定的概括,把一般內容概括為精粹的幾個字。
二、關聯詞運用復雜的句子。這類句子在現代文閱讀中常見,在訓練時應結合一定的語法知識,尤其是有關復句的知識,做到并列的綜合歸納,承遞的分清主次輕重,等等。下列類型的句子,更應特別注意:
(一)轉折型,如:例3他有能力設計最好的樂式;他能寫出使你終身受用不盡的樂式;他能挑出那些最枯燥無味的旋律,把它展開得那樣引人,使你聽上一百次也每次都能發現新東西:一句話,你可以拿所有用來形容以樂式見長的作曲家的話來形容他,但是他的病癥,也就是不同于別人之處,在于那激動人心的品質。(1996年高考卷)
這類句子看似復雜,實際上由兩個部分構成,“但是”是標志性的詞。前半部分那么多的句子闡述的只是一個意思:貝多芬能設計最好的樂式;后半部分指出貝多芬音樂最大的特點是“激動人心”的感情。從句型特點和行文趨勢可以看出,后半部分的內容是整個句子的重點。轉折型句子的語意理解應落在轉折之后,應做出標記。
(二)因果型,如:例4從文章的本體來看,當然是以后人分類方法為合理而簡明;但有些散文,是既說理而又抒情,或再兼以描寫記敘的,到這時候,你若想把它們分類來合并,當然又覺得困難百出了,所以我們來論散文的內容,就打算先避掉這分類細敘的辦法。(1997年高考卷)
在這個句子里,“但”是語意的一次轉換,“所以”后的部分是最終結論。一般地說,因果型句子的語意重點在“果”上,閱讀時,這類句子可做記號。
(三)正反型,如:例5舊式教育又是守著利祿主義的:讀書作文的目標在取得功名,起碼要能得“食稟”,飛黃騰達起來做官做府,當然更好;至于發展個人生活上必要的知能,使個人終身受用不盡,同時使社會間接蒙受有利的影響,這一套,舊式教育根本就不管。(1995年高考卷)
冒后后的內容具體闡述“利祿主義”,一正一反,分號是標志。分號后的部分是說舊式教育應該做而沒有做的,從反面的角度對舊式教育的弊端予以對比襯托。對語意的把握則應從正面的部分即“利祿主義”的特點是追求功名利祿去分析。正反型句子的語意重點在“正”面上,閱讀時,宜做標記。
三、例證型文段,如:例6宋代涌現了更多的竹畫家。坡就是一位畫竹的藝術大師。他畫竹氣魄極大,“從地起一直至頂”,線條和筆力都很強勁。元代文人畫興起后,畫竹更為盛行。四大家之一倪云林的畫,大都是修竹數竿,意境蕭疏,具有獨特的風格。明代竹畫家蜂起。王紱畫竹名馳天下,邵二泉題他的《墨竹》詩說:“蕭蕭數竹不勝看,到此方知畫竹難。誰信中書曾放筆,片時行盡楚江干?!毙煳迹ㄗ治拈L)創造畫雪竹的方法,所畫極為精絕。有人評論說:“徐文長先生畫雪竹……”(1992年高考卷)
這是一段觀點加材料的例證型文段?!八未楷F了更多的竹畫家”,“元代文人畫興起后,畫竹更為盛行”,“明代竹畫家蜂起”,這三個句子是該段的關鍵句。而坡、王紱、徐渭等是各個時期的代表人物,是材料,用來證明觀點。參考關鍵句進行合并后,可以知道本節是論述宋元明時期竹畫的一些特點。形成這樣的認識對接下去的解題非常重要。
以上例舉了現代文閱讀中會經常遇到的一些較典型的句段,這樣的類型還很多,我們應學會迅速地理清觀點材料間的關系,把握整體大意。
如果說“合”的能力是整體把握的需要,那么,“分”的能力是為解題服務的?!胺帧本褪且环N分解的能力,根據命題的要求,對相應的句段進行分解剖析,然后作答。
(一)句的分解。如:例7根據文中所述,要了解某一時期的文藝風氣,有哪兩方面的材料?(1994年高考卷)
先找到題目的對應文句:①我們閱讀當時人所信奉的理論,②看他們對具體作品的褒貶好惡,③樹立什么標準,④提出什么要求,⑤就容易了解作者周遭的風氣究意是怎么一回事,⑥好比從飛沙、麥浪、波紋里看出了風的姿態。
然后分解這段文字:⑥是比喻,起修飾作用,略去不管。①是第一層次,③④兩句是對第②句中“褒貶好惡”的具體闡述,故②③④是同一個層次。這樣經適當概括,便可得出答案:1.當時的理論,2.當時對具體作品的評析。
(二)段的分解。如:例8下面這個段落中提到的“某些與他同時的偉人”,所指的一類人是——
①貝多芬所做的,是把音樂完全用作表現心情的手段,完全不把設計樂式本身作為目的。②也正是這一點,使得某些與他同時的偉人不得不把他當作一個瘋人。③不錯,他一生非常保守地使用舊的樂式,但是他給它們注入驚人的活力和激情,包括產生于一定思想、信念的那種最高的激情,結果不僅打亂了舊樂式的對稱,而且常常使人聽不出在感情的風暴下竟還有什么樂式存在了。④他的《英雄交響樂》一開始使用了一個樂式(這是從莫扎特幼年的一個前奏曲里借來的),跟著又使用了另外幾個漂亮的樂式;這些樂式被賦予了巨大的內在力量,所以到了樂章的中段,這些樂式就全被不客氣地打散了。⑤于是,在只追求樂式的音樂家看來,貝多芬是發了瘋了。⑥他這么做,只是因為他覺得非如此不可,而且還要求你也覺得非如此不可呢。(1996年高考卷)
這是一個典型的總分總的段落。①②是第一層,是“總”,③④是分,⑤⑥是“總”。“不錯”、“于是”是表示展開和終結的標志性詞語。倘若能形成上述認識,就能較快地發現②句與⑤句的對應關系,從而確認“某些與他同時的偉人”指的是當時“只追求樂式的音樂家”。
從對上述兩個句、段的分析可以看出,對句段進行解剖分析,目的是使我們對題目相關文段的理解更深入、更準確,發現題目與文段內在的邏輯關系,避免解題的盲目性。對句段的分析同樣也需要利用句段的一些語法知識,與利用語法知識進行“合”一樣,語法知識的運用是理解的手段,關鍵是要確立一種分析意識,把知識的運用和內容的理解結合起來。
(三)概括角度的分解。如:例9對于《古文辭類纂》,作者雖然沒有完全否定,但也并不是“感激涕零”的人,因為他對這部書的看法是——
相對應的主要文句是:這一部《古文辭類纂》的所以風行二百余年,到現在還有人在那里感激涕零的理由,一半雖然在它的材料的豐富,但一半也在它的分門別類,能以一個類名來決定內容。但言為心聲,人心不同又各如其面,想以外形的類似而來斷定內容的全同,是等于醫生以穿在外面的衣服而來推論人體的組織;我們不必引用近代修辭學的分類來與它對比,就有點覺得靠不住了。(1997年高考卷)
近些年,世界上科技文化發展迅速,隨著祖國的改革開放,知識量急劇膨脹,知識更新過程空前加快,這就對教學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學不能只滿足于讓學生學得現有知識,而應著力發展學生的智力,適應時展的需要。廣大教師越來越感到改變長期以來實行的一套教法的必要,積極采取在以教為主導的前提下,以學為重點,教師指導學生獨立地進行學習的方法。
在教學中,學是主體,教是為學服務的。學習是一種獨立主動的認識活動,教只是外因。外因要通過內因起作用,最終起決定作用的是內因。教學所追求的目標、內容和結果,無論簡單或復雜,都要落實到學生的學上,否則,一切都是空的。所以我們要真正擺正教和學的關系。教為主導和學為主體是應該而且能夠統一起來的。國內外的各種實驗證明,采取由教師指導學生自學教材的辦法,能比較好地體現“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關系。因為學生親身實踐,獨立探索,全面地動手、動口、動腦,十分有利于鍛煉他們的自學能力。據《中國教育報》1995年5月2日報導,鄭州一中為把學習主動權交給學生,明確提出了“減少課時,提高密度,提倡自學,培養能力,發展特長”的口號,對學生具體實施“六解放”,即解放學生的時間、空間,解放學生的手、眼、耳、大腦。其核心問題是增大學生的自由度,讓學生自己去觀察、分析、思考和解決問題,充分發揮學生內在的積極性。這樣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國古代教育家、學者就很注意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問題?!秾W記》中關于自學的問題有這樣的論述:“善學者師逸而功倍”,“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這里的“善學”“不善學”的區別,主要在于有沒有良好的學習方法,會不會自學。
課堂教學是中學語文教學的中心環節,要解放學生,給學生學習主動權,就必須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和質量。目前,中學語文教學普遍存在著“拼體力、拼時間”的現象,課上一些老師“填鴨”式的“滿堂灌”,課下學生被“練習”“作業”所圍困,師生疲憊不堪,而成績的提高卻不明顯。只有教師要教好,學生要學好,二者互相促進,才會“師逸而功倍”。正象美國教育家杜威所說:“要使教育過程成為真正的師生共同參與的過程,成為真正合作的相互作用的過程?!?/p>
“凡為教者必期于達到不須教?!保ㄈ~圣陶《語文教育書簡》)意思是教師之為教,不在一味的注入,而在相機誘導,促使學生自己研究探索,自求解決。這才叫“善教”。傳統的語文教學方法不注意對學生的誘導,學生在接受知識時只動用記憶力而缺乏思維的訓練,對知識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這種做法壓抑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利于他們智力的發展。中學語文教學進行自學的誘導有其優勢,語文教材不同于理科內容,學生一般是可以初步看懂的,教師只要善于點撥和啟發,學生通過自學完全可以深刻理解掌握。因此,沒有必要每篇課文都以講授為主,許多課文可以采用“自學”、“共學”和“練習”的方法。
所謂“自學”,指學生預習課文。通過預習,理清脈絡、理解內容、體會特點、發現疑難、提出問題。所謂“共學”,就是讓學生在充分預習的基礎上,在課堂上展開共同的學習研究活動。教師在關鍵之處點撥,學生“畫龍”,教師“點睛”。然后,在“自學”和“共學”的基礎上,讓學生去“練”,使他們把已學到的語文知識轉化為能力。葉圣陶的《語文教育書簡》中有這樣的論述:“故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與,而在相機誘導。必令學生運其才智,勤其練習,領悟之源廣開,純熟之功彌深,乃為善教也?!睂嵺`證明,這樣做,學生不是學少了,而是學多了,學活了。我曾給高一學生上過這樣一次語文課。課文中有篇自讀文章《人類的出現》,課前我給學生布置了學生預習的要求,課上讓學生自覺自由地發言。學生討論的興致很濃,各抒己見。關鍵之處,我給學生以啟發和點撥,使學生學習中需要解決的問題迎刃而解,同時,也鍛煉和培養了學生的口頭語言表達能力和書面語言表達能力。實踐說明,在平時的語文教學實踐中,就要不斷采用多種激發學生自學的教學方法,“要求學生必須用手、用舌、用腦去工作!促使他去透徹了解教材,使它成為他的根深蒂固的習慣?!保ǖ谒苟嗷荨兜聡處熃逃改稀罚?/p>
一、讀中體驗,凸顯"主體地位"。
新修訂的小學語文大綱中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愛到情感的熏陶。"小學語文教學的首要目的是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運用語言文字,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鳴發閱讀的"感興"。所謂"感興"就是感受、情致,即以一種欣賞的心境讀文,從而感受語言文字的音韻美、形象美、意境美以及文章結構的嚴謹美和文章思路的邏輯美等。因此,教師要改變閱讀教學觀念,以讀為主,讓"讀"成為語文教學導線,以讀代講,讀中激情,讀中體驗,讀中感悟,充分凸顯學生主體地位。
1、使學生知道讀什么:
選擇完美的教育內容是教育的一個關鍵點,選擇高質量的閱讀材料則是閱讀教學的核心。具有創見的思想家、文學家所嘔心瀝血寫成的充滿智慧火花和文采斐然的經典作品,即一切文質兼美的作品,都可以讓學生主動去朗讀自己喜歡的部分。而每篇課文都要整體感知,都要理清思路,都要篩選信息,都要理解關鍵語句,都要體驗思想感情,但不管如何都得從讀"開路"。如優美的寫景抒情散文《第一場雪》便可用先讀整體,領略美與喜;再變序讀各層,入情入境;再讀"點睛之筆"(瑞雪兆豐年),突破重難點;最后扣題讀精華,師生共同梳理主線,"言有盡而意無窮"。
2、教學生體驗怎樣讀:
讀的方法、技巧、形式多樣,無論是齊讀、引讀、自由讀,還是朗讀、默讀、速讀,都要能有體驗的讀、抓住主要信息的讀,要讀思結合、讀議結合、讀行結合。如《鳥的天堂》里"那翠綠的顏色,明亮的照耀著我們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綠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作者熱愛生命、禮贊生命之情,使我們如同看見巴金那顆因愛生命美麗而激動之心。孩子們固然讀不到那么多,這需要教師去渲染、引導、開啟。教師要范讀,要反復指導,要設疑激趣,要組織討論,要點拔,必要時也要講解。
3、指導明確讀到什么目標:
如古詩文要熟讀成誦,化為民已有,能脫口而出。名篇佳作,不要求全懂,但要求讀流利,讀出感情,基本讀懂等。
二、理解中體驗,啟發深層感悟。
"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后,在深入的理解中體驗,便能啟發深層感受悟。感悟是人的智慧和品格發展的一種最重要的方式,它具有潛隱性和長期性,是人的精神生命拓展的工作間,是學習的核心部分。但感悟,只能由學生自己獲得,精神生命的拓展是別人無法取代的。
因此,教學中,我們更強調讓孩子自己去觀察,去思索,獨立尋找結果,深入理解,形成深層感悟。如《苦柚》中,伯父明知柚子是苦的,為什么還要"全買下"?為什么說"苦柚"也會"變甜"?學生在伯父與小姑娘的對話間,經過獨立思索,理解感悟出思路:滿意的微笑----有些激動----更加激動----意味深長的贊嘆,由此一個誠實善良的小姑娘形象躍然紙上。學生頓悟:"甜"在伯父心里,在于小姑娘的心靈美。從而深層感悟生活中類似的"苦"與"甜",升華其內涵。
三、爭辯中體驗,開發創新潛能。
馬克思說:"真理是由爭論確立的。"社會在發展,時代在前進,新事物、新觀念也層出不窮,孰是孰非,往往在爭辯中更能涇渭分明。"爭論"的基礎是不同觀點之間的交鋒,它必然引發學生獨立思考,演化學生對教材的理解和認識,培養學生邏輯思維,有效地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參與爭論的學生,必然精神亢奮,注意力高度集中地去尋找不同見解,智慧的火花必會竟相迸射。因此,針對一些課文的內容外延,組織學生有效地課堂爭論,對于開發創新潛能有著重要作用。
1、創設和諧氣氛,營造開放爭論的條件。
著名心理學家羅杰斯強調,在教學過程中,只在讓學生處在一種無拘無束、自由暢通的空間,他們才會盡情地"自主參與"與"自由表達",這就要在課堂上建立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
2、誘發學生"質疑",激活學生創新意識。
如《落花生》中父親說花生不像桃子、石榴、蘋果那樣,使人一見就生愛慕之心。誘發學生為桃子、石榴、蘋果申辯:這只是一種自然美,"體面"不為錯,"體面"也有用呀。一石必會激起千層浪。
3、創設"生疑"情境,指點思考問題的方法,培養善于爭論的能力。
如教師在教學中有意"挑起事端",設計一些問題,"多向型思考","多向型交往"。
4、培養辯證思維,激發樂于爭論的興趣。
如《落花生》中爭論后,還得讓學生辯證、全面看待父親說的主要目的,重在從這個側面突出"落花生",并不在于貶損"桃子、石榴、蘋果"。四、想象中體驗,拓展思維空間。偉大的自然科學家牛頓講過:"若沒有在膽的猜想,就做不出偉大的發現。"少兒時代是充滿幻想的黃金時代,孩子是異想天開的幻想家,他們的想象最活躍、最大膽、最奇妙。因此,有人稱:想象是思維的翅膀。
如安徒生筆下的那只丑小鴨經過他一想象,變成了美麗的天鵝;神奇的火鐮幫助小兵做了國王,還有"竹影掃階塵不動,月穿譚底水無痕",足見想象的魅力.因此,在語文教學中,針對課文的童趣,針對孩子的童心,激發他們在大膽的想象中體驗,在生活現象中想象體驗;在課外閱讀的童話、科幻文章中開啟想象思路,必將拓展思維空間,使想象的翅膀日益豐滿,寫出有新意、有詩意的好文章來。
五、活動中體驗,發展語文個性。
《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語文學習是個性化行為",強調語文個性就是強調學生個人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立價值和獨特感受。"個性化行為"的自主性體現在個體需要的滿足和實現,學習內容的選擇和判斷,認知策略的參與和實踐。在語文教育中要注意發展學生的個性,充分開發學生潛能。正如總書記在第三次全教會講話中指出:"在出人才的問題上,要鼓勵和支持冒尖,鼓勵和支持當領頭雁,鼓勵和支持一馬當先。"
在教學中教師可根據學生特點因材施教,培優輔差,充分調動每個孩子的個性。如課前可讓中等生講些成語故事,課中放手讓一些優生嘗試當小老師,課后讓后進生自選取內容與老師交流,展示自我。
又如在《春風吹》一文中,可讓學生說春天,畫春天,唱春天等;在《我愛祖國》后鼓勵學生模仿作詩;在《只有一個地球》后辦報,宣傳演講;在《我選我》后,補選"雷鋒小隊長"等。讓語文與一切活動融為一體,讓每個孩子都有展示自己個性的一個界面。
六、實踐中體驗,內化語文能力。
"實踐性"是語文學科的重要屬性之一。新課標中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語文又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要讓學生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小學語文,依靠的是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悟,對語言文字感性的把握。因此,在實踐活動中體驗是內化語文能力,提升語文素養的重要途徑。新大綱明確提出:"學生是學習語文的主人,在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學生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引導他們在實踐中主動地獲取知識,形成能力。"學生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就是在課內外的語文教學活動中,學生主動學習、探索、研究、練習;敢于獨立思考、判斷、求新;主動獲取知識,形成語文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即教師的主導作用必須落到學生身上,才能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
1、給學生足夠的語文實踐活動的時間和空間。
給學生一定的自學時間,學生的學習才能有充分的思維活動,學習的主動性才能有充分的思維活動,學習的主動性才能調動起來。同時,學生的智慧的激發,更需要廣闊的空間。教師要給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二的時間,讓學生聽一聽,說一說,讀一讀,寫一寫,做一做;使他們充分動耳、動手、動口、動腦;引導學生主動課外閱讀、課外練筆,寫日記、讀書筆記,辦手抄報,課外演講、講故事,讓學生自主去圖書室,上網查資料,提高讀書興趣和終身學習的能力。
2、全面落實語文實踐活動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