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8 09:20:3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農村小城鎮建設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小城鎮建設對農村的重要性
目前,我國城市化水平開始進入以城市為主的新的成長階段,而新農村建設仍然存在較多的問題,城鄉之間的差距短時間內無法協調,以小城鎮建設帶動農村發展,加快農村現代化進程成為平衡城鄉差異的有力舉措。對于促進農村全面協調發展,首先應明確小城鎮不同于城市和農村的建設地位,其次應積極發揮其引導、帶動作用,推動農村、農業、農民三大主體的進步和發展。
(一)小城鎮的界定及其戰略地位
對于“小城鎮”的界定,目前我國學者各執一詞,本文以教授的界定為參考,他認為小城鎮是一種過渡性社區,也是一種社會實體。其過渡性指的是小城鎮是從鄉村性的社會發展到多種產業并存的逐漸向現代化城市轉變的中間性社區。相比于城市和農村而言,它比城市區域低一層,比農村區域高一層,是農村與城市的綜合體。這種綜合體仍然是一個經濟區域,它的主體是由一批逐步脫離農業生產勞動走向非農產業的人口組成的。其結合形式是一種多要素的空間結合,主要要素包括一定社會范圍內一定量的各種農村生產和生活要素,以及城市生產和生活要素,這說明小城鎮既不同于城鄉兩個區域,又與城鄉兩個區域有著緊密的聯系。
改革開放以來,在國家政策的推動下,小城鎮建設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個“大戰略”,在以工促農、以城帶鄉、拉動區域經濟發展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對于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具有重要戰略意義。從發展的形態來看,小城鎮建設初步形成了工業主導發展型、農工結合發展型、市場帶動發展型、交通樞紐發展型、城郊發展型、旅游開發發展型和工礦服務發展型等多種類型,這些類型皆能彌補農村依靠單一產業發展的不足。此外,小城鎮位于農村之首、城市之尾,處在城鄉交匯點,既是城市梯次結構的基點,也是農村經濟社會的中心。在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新形勢下,加快小城鎮建設有利于拉動內需,有利于做大產業,有利于擴大就業??傮w來說,小城鎮在帶動我國鄉村城市化進程和促進農村發展中具有戰略性的地位。
(二)小城鎮建設對農村發展具有重大作用
小城鎮作為城鄉之間的過渡性社區,不僅能減緩城市對于農村的沖擊,還能加快我國城鎮化的步伐,通過合理配置社會資源,提高全社會的資源利用率,通過帶動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拉動農村經濟增長,促進農業生產效率提高,逐漸改變我國城鄉二元結構,在目前及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對農村發展有著重要作用。
第一,促進農村經濟增長。根據增長極理論,小城鎮作為增長極可以帶動農村地區發展。具體來說,通過將區位條件較好的小城鎮培育成經濟增長極,使其通過不同的渠道向外擴散,同時有效的規劃配置資源,推進小城鎮和農村工業機制,使小城鎮和農村的有限資金形成一個新的經濟中心,從而可以產生集聚效應、擴散效應,進而帶動小城鎮周邊農村地區的經濟增長。同時,小城鎮作為城市的邊緣性社區,相比于農村來說能更好地接受城市的輻射,以小城鎮接收到的城市化內涵向農村輻射比城市直接影響農村更加方便、快捷。通過城鎮對農村的資金、技術、人才、物資、信息等方面的幫助和輻射效益促進鄉村經濟全面發展。
第二,促進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相對于城市而言,農村的第一產業分布較廣,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明顯不足,而小城鎮的建設為農村彌補了這一不足,為其提供了第二、三產業發展的空間。小城鎮已不是人口稀少的社區,對商品的需求不再是簡單的商品生產和交換可以滿足的,為滿足城鎮消費需求,以農業為主要生產方式的農村在市場需求的引領下會逐漸改變自給自足的傳統生活方式。鄉鎮企業的應運而生,生產要素的流動和重組,人們消費層次和物質條件的改善和文明程度的提高,村鎮基礎設施如交通、通信、商貿、學校、文化娛樂的配套逐漸形成復雜的商品生產和交換,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將逐步在農村發展,促進農村單一產業結構模式的調整、優化,同時還可以提高規模效益和結構效益。
第三,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作為三農問題之一的農業一直都是農村發展的首要問題,農業的發展關乎農民,關系農村,是解決中國農村城市化的建設進程問題的開山之石。沒有達到農業現代化的農村不足夠稱之為一個現代化的農村,而農業現代化在一定意義上講的是農業產業化、規?;洜I。為了達到農業產業化、規?;洜I,必須使土地相對集中,這意味著有一部分擁有土地的農民必須將自己的土地流轉到另一部分人手中,成為尋求就業機會、外出工作的中的一員。毫無疑問,小城鎮的發展給農民就業提供了空間和可能性。小城鎮在發展伴隨著當地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科技、醫療、交通、信息的發展,同時它本身也會成為周邊區域的增長極,可以為當地農業的現代化發展提供相應的支撐。依托現代化城鎮發展起來的農業必然會朝著現代農業的方向發展。
第四,帶動農村精神文明發展。精神文明建設與物質文明建設總是形影不離的,在大力發展農村經濟建設的同時,也應及時補充精神文明建設。小城鎮是將城市科技、文明輻射到鄉村的最佳傳輸帶,應肩負起帶動廣大農村社會進步的重任。而小城鎮作為區域性的科技教育和文化中心,是科技企業的聚集地。農民在進入鄉鎮企業就業時,一方面可以獲取報酬,另一方面還可以感知小城鎮的科技、文化、教育、娛樂氛圍,不但學習了技能,增長了見識,還可以更新自己的傳統觀念,成為融入現代化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現代人。由此可見,小城鎮是城市形態的前奏,也是現代城市文明發展到鄉村的過渡,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基地。
小城鎮建設對農村需求的拉動效應
小城鎮作為城鄉經濟發展的新增長極,具有規模效應和輻射功能,促進了新農村建設,對農村發展具有推動和拉動作用,表現在小城鎮建設促進農村經濟的增長,滿足農村發展的需要,保障農村更好的發展。具體來說即是對農村建設、農業發展、農村工業發展和農村第三產業發展的拉動作用(見圖1)。
(一)城市對于農村的拉力因素
城市與農村是既沖突又統一的相輔相成的兩極,城市與農村的發展過程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人口流動的過程,城市化的“化”從人口流動的角度來說即是農村人口向城市遷移的過程,沒有農村人口向城市的遷移,城市化就難以真正形成。城市化還意味著城市人口比農村人口更快比率的增長。從城市對處于農村的人們具有吸引力的角度分析,城市對農村的拉力因素是關鍵。城市人民相比于農村的高收入水平、富裕的生活和發達的生活環境吸引了農村人口流向城市,同時,農村本身的環境條件推動了農村人口流向城市:首先,農村人均耕地面積在人口增加的情況下逐漸減少,農村剩余勞動力增加,其次,農村的勞動生產率和農民的收入水平在單一產業低下發展的情況下難以提高,另外,身處現代社會接受教育、媒體的影響的新一代農村青年有了新眼界,交通的大力發展減少了遷移成本,這些都極大推動了農村人口離開農村遷入城市尋找新的生活、新的工作。這些也即是城市對于農村的拉力所在。
(二)小城鎮建設對農業發展的拉動作用
第一,小城鎮建設能促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小城鎮對于農村產業結構的發展影響主要取決于小城鎮的發展致使城鎮人口的不斷增加,刺激了需求市場,從而影響供給方,也即是說城鎮消費需求的缺乏嚴重影響農業產業化的發展,小城鎮為農村農業產業化發展提供了空間和依托。從實際情況來說,農業產業化的發展應是市場化的發展,市場需求決定了農業產業是否能發展和發展的規模,農業的生產、加工和銷售的決策必須以市場信息為依據,只有有了一定的市場需求,農業產業化的發展才會成為可能。目前我國城鎮的農副市場開發不足,人們對農副產品的消費需求較小,農副市場有著明顯的供過于求的狀況,增加消費人群是改善這一情況的有力措施,因而小城鎮人口的增加成為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拉動力。另一方面,小城鎮建設對于農業產業的優化作用表現在提高城鎮人口對于農業的需求層次,據測算,一個人從農村遷移到城市,每年在糧食方面的直接消費量會明顯下降,而相反的,對于經過加工、品質較好的食品需求顯著增加,可以預測,引導農民生產附加值較高的經濟作物可以迎合市場需求。同時,小城鎮作為城鄉的過渡區,是商品貿易流通的中心地帶,加強小城鎮建設有利于農村市場的開拓,便于農副產品進入當地市場、大中城市市場,從而推進農村農業的發展。
第二,小城鎮建設對于吸收農村剩余勞動力、改善農村就業率具有巨大作用。在我國,農村是以農業為主要產業的從事勞動生產的人口聚居的地方,現代化的發展帶動了農村產業改革,科技與資金的投入引起農村生產力的變革,需要較多勞動力生產的舊農村面貌悄然改變,眾多接受新思想、新科技的現代農村人口成為農村剩余勞動力,越來越多的農村人口涌進城鎮,同時許多城市對于人口的容納量接近飽和,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難題無法得到解決。由于小城鎮相比于大中城市具有更接近于農村,農民進城的門檻低、轉移的難度小、風險較小等優勢,可以較好的處理農村人口聚集的問題,減輕了大中城市人口過多的壓力。同時,小城鎮自身的建設尤其是鄉鎮企業的大力發展成功帶動了農村就業率的提升,據統計,從1985-1994年,全國小城鎮就吸納了農村剩余勞動力近1.4億人。由此可見,建設和發展小城鎮是妥善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方法與途徑。
第三,小城鎮建設有利于提高勞動生產率。勞動生產率是衡量獲得產出效率的標準,由于農村當前農村富余勞動力,剩余勞動力的滯留嚴重影響著農村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我國“小城鎮,大戰略”的政策鼓勵城鎮化的建設帶動農村城市化,小城鎮一方面可以吸收剩余勞動力,另一方促進非農產業的重組和非農人口的增多,拓展了第二、第三產業的發展,農業就業人口通過城鎮化作用和轉化為非農群體,勞動生產率獲得提升。而一旦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通過在新的城市環境中的學習和進步,農業科技進步的瓶頸也可以逐步解除,這進一步促進了勞動生產率的提高。
第四,小城鎮建設有利于提高農業產出水平,增加農民收入。改革開放以來,小城鎮對農民收入的帶動作用為44%。要想增加農民收入就要提高農業產出水平,而農業產出水平的提高取決于四個方面。首先,農業的產出水平決定于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人員,過去我國農村遠離現代化,科技、教育的落后導致農民觀念落后,思想、價值觀相對保守,技術水平和綜合素質無法滿足高產出水平的需要,小城鎮的建設給農村帶來了現代化理念和現代化生活方式,現代化的沖擊促使農民提高自己的技術水平和綜合素質,以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農業高產出水平有了第一層保障。其次,農業產出水平取決于農村生產要素的配給,傳統的經濟條件下,城鄉二元結構使得生產要素不能在城鄉之間合理流動,農業的發展受到諸多限制,在此情景下,農業產出水平自然大打折扣,小城鎮的建設無疑加速了城鄉之間生產要素的流通,完善了市場,從而農業生產要素得到保障。另外,農業產出水平的提高還取決于規模效應。在農村,農業規模的大小取決于土地資源的集中程度,要使農業產出水平獲得提高,一方面應改善土地經營狀況,另一方面還應擴大土地的經營規模。對于擴大土地經營規模,一方面可以從減少農戶著手,在土地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減少農戶可以提高人均自然資源占有量,農村從事農業勞動數量的減少加上土地資源通過承包、流轉等其他方式集中,可以使得專業種植戶充分發揮長處,從而達到資源和人才充分利用的雙贏局面,另一方面進入城鎮和大中城市的農民逐漸成為非農居民,成為向農村引進科學技術的過渡性人才,為家鄉建設謀求了更多的福利,使得農業發展有了支撐,農民收入逐步提高。
(三)小城鎮建設對農村工業發展的拉動作用
我國小城鎮建設對工業的發展有兩大作用,一種是對工業發展的極化作用;另一種是對工業發展的擴散作用。
第一,小城鎮建設對農村工業發展的極化作用表現在改變農村工業化結構,促進農村工業化發展。小城鎮的建設和發展給農村工業化發展提供了平臺和空間,目前我國多數鄉鎮企業集中向小城鎮擴散,小鄉鎮的面積有限,成立于城鎮的鄉鎮企業容易集中,可以進行連片開發,連片開發可以使得城鎮的資源與要素得到共享與充分利用,例如共用城鎮基礎設施,共用土地、礦產等自然資源,共同創新企業發展機制,共同開拓市場,這些都能提高鄉鎮企業的規模與效益。通過調查、測算得知,鄉鎮企業集中到小城鎮,土地、交通這兩項的運輸費用可以節儉20%,政府對相關地區的公共設施投資可以節省30%,同時區域內的就業能力可以提高50%以上,這樣的集中、連片發展模式帶來的規模效益遠遠超過分散的鄉鎮企業效益。鄉鎮企業連片發展是其進一步發展的客觀要求,其生產規模的擴大也將帶動農村工業化的進程,推動農村工業化發展。
第二,小城鎮建設對農村工業發展的擴散作用。首先,小城鎮自身的發展需要城鎮周邊地區盡可能的生產商品、加大工業以滿足小城鎮建設對源源不斷的能源、原材料、初級加工品的需要,這也意味著作為增長極的小城鎮發展越快、經濟越發達,對周圍地區的需求越多,帶動作用也就越大;其次,小城鎮自身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規模經濟的發展相比于農村具有顯著優勢,與農村產業發展相關的產品與技術會不斷向周邊地區擴散、輻射;最后,一般政府在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時會均衡布局,為避免區域經濟差距過大政府會強化擴散效應,小城鎮相比于一般農村,具有交通、技術和資金等方面的優勢,對周邊農村的輻射作用較強,在政府強化擴散效應的措施下,能更好地帶動周邊農村工業發展,形成工業產業化,提高農村區域經濟發展。
(四)小城鎮建設對農村第三產業的拉動作用
作為產業結構高度化的前提,城鎮化與第三產業的發展有著較為密切的正相關關系。根據發達國家經驗,城市化與第三產業的相關系數為0.8,這說明城市水平越高,第三產業越發達。一般來說,農村第三產業發展處于低下水平,究其原因,農村自古以來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導致其市場的活躍性較低,相當部分的產品不需要在市場流通、交換,而第三產業的發展依賴于社會對生活和生產服務的需求量,依托企業和人口的聚集,只有當居民的整體生活方式和消費結構發生改變時,第三產業如服務業才能開始形成和發展。小城鎮是將農村人口轉化為非農居民的“蓄水池”,推進了人口和產業的聚集,帶動了農村生活方式和消費結構的改變,由此促進農村第三產業的發展。
小城鎮建設對第三產業的拉動作用表現在:一是拉動了房地產市場;二是帶動了餐飲、服務業、流通業的發展。隨著我國小城鎮甚至小城市對城鄉人口流動戶籍制度限制的逐步開放,農民進城落戶對住房的需求增大,這在衣食住行等各大消費中成為最大的一次性消費,因此拉動了房地產市場的發展,同時,小城鎮建設刺激了部分“先富起來”的農民進行消費和投資,建房或購房成為農民富裕的標志之一,也成為農民長期儲蓄和消費的動力之一。另外,相對于城市,小城鎮作為農村與城市之間的中間過渡帶,進入門檻較低、進城成本小,能夠吸引大量的農村人口,小城鎮人口和企業的聚集意味著規模的人流、物流和資金流的聚集,這種集聚效應將極大促進餐飲、物流等第三產業的發展。
1、科學布局,準確定位,高起點規劃小城鎮。XX年,我鎮聘請省魯建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專家編制了《相公莊鎮總體規劃》,規劃把全鎮的遠景定格為鎮區面積8.2平方公里、鎮區人口4.5萬人,建設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經濟發達、環境優美、城鄉協調發展的現代化小城鎮。在實施過程中,又聘請有關部門和專家對具體功能區域和項目進行了控制性規劃和指導,嚴格按照規劃開發建設,為城鎮建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創新機制,多元投入,高標準建設小城鎮。城鎮建設不僅需要合理的規劃,更需要大量資金的支持。在建設過程中,我們不斷創新融資機制,通過“土地生一點、財政擠一點、上級拔一點、向外引一點”的方式,多元化籌措資金,狠抓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小城鎮載體功能。先后累計投資XX余萬元,完成了桑園大道、相頂路、平安街、山前北路、鎮東路、鎮西路等道路改造,形成了四通八達的農村公路網絡,全鎮道路實現了“村村通”;對鎮域內主干道兩側和商住區進行了全面綠化、美化和亮化,實現了“區凈、燈亮、地綠”;投資200余萬元,對巴漏河相公段進行了河道整治,整砌護堤、種植樹木,建成了沿河公園;在平普路、平安街兩側相繼建成了樣式新穎獨特的商住樓,成為全鎮商業集中區;通過騰籠換業和土地置換的方式,盤活閑置土地,建成了鳳凰臺住宅小區,改善了居民生活環境。同時還新建了相公中學,改造了中心小學,擴建了衛生院,成立了鎮供水公司,新建了鎮敬老院,進一步完善了城鎮服務功能。
3、嚴格規范,提升品位,高效能管理小城鎮。成立了小城鎮建設管理領導小組,設立了社區綜合服務中心,在土地、房屋、規劃等方面,嚴把審批關、建設關、質量關,在源頭上杜絕不合理開發,避免惡性循環;在物業管理和環境衛生方面,保證水電暖的正常供應,成立日常保潔隊伍,不斷提高服務質量和水平,實行動態管理,落實責任制,有效的促進了城鎮管理的穩步有序提升。
4、依托優勢,主攻工業,以工業化帶動城鎮化。相公莊鎮作為民營企業聚集地,有著得天獨厚的傳統工業優勢。我們立足這一基礎優勢,堅定不移地突出工業主導地位,著力發展優勢產業和培植骨干企業,促進民營經濟快速發展。一是加快民營工業園區建設,規劃建設了以桑園民營工業園為龍頭的“兩園六區”工業格局,全鎮規模以上企業達到30余家,且分布于各個經濟網點,成為小區域內帶動一方發展的經濟引擎。二是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幾年來共引進各類企業項目46個,新增企業項目財稅貢獻率逐年遞增,現已成為全鎮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三是著力培植發展骨干企業。通過廣泛吸納民間資本,擴大企業規模,加大技改力度,著力培育扶持了一批本土成長型企業公司,現已初步建立起了
機械鍛造、顏料化工、包裝印刷和石料開發四大主導產業鏈條,為帶動城鎮化夯實了經濟基礎。小城鎮建設是一個長期的系統性工程,今后,我們的發展思路是:放眼長遠,結合實際,穩步推進,在現狀建設的基礎上,逐步改造舊區,完善基礎設施,積極創造條件,開發建設新區,建設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經濟發達、環境優美的現代化小城鎮。
1、以路為媒,構建城鎮建設新框架。以繡江路改造和東外環延伸、新北外環規劃建設為契機,積極協調,加快實施,著力解決鎮域內道路盡端式交通瓶頸問題:
平安街向南延伸至濟青路、向北延伸至東靖路,徹底實現市區、鎮區和北部山區的全線貫通;沿河南路和東靖路向西延伸至繡江路,實現鎮域內三條橫向主干道與繡江路的整體并網。在此基礎上,鞏固完善現有老鎮區,實施鎮區“西擴南進”,建設以東外環為軸線的東部新
區;以北外環和平安街北沿為依托的北部新區;以亭子、七郎社區為中心的西部新區;以睦里社區為接點的南部新區。通過鎮區的擴張整合,配套設施的逐步完善,形成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的集聚效應,逐步實現與市區的整體對接融合。
2、以人為本,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隨著城鎮規模的進一步擴大,基礎設施的逐步完善,城鎮的服務功能也將更加全面,這就需要有更多的勞動力充實到里面。工業、商業、服務業等二三產業,勢必會成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主陣地。為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我們將以村為單位及時掌握各村剩余勞動力的第一手資料,建立剩余勞動力資源庫,結合鎮內民營企業較多的優勢,為企業和剩余勞動力牽線搭橋,就地轉移農村勞動力。并以企業為載體,分期分批舉辦技術培訓班,提高農民實用技能。同時,對進城鎮購房、經商的農民簡
化辦事手續,提供優質服務,加快農民進城。
3、工業強鎮,筑牢城鎮化建設經濟基礎。繼續實施“工業強鎮”戰略,突出鍛打等優勢產業,大力發展民營經濟,通過產業集中和區域整合,把小型企業聚集起來;通過規模擴張和技術革新,把規模企業做大做強;通過改善環境和加強服務,把一批輻射帶動作用強的龍頭企業和大項目引進來。在重
關鍵詞:小城鎮建設;城鎮化;發展
中圖分類號: F299.2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ki.jlny.2016.02.004
城鎮化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是從貧困向富裕轉變的必經階段。國家實力的增強、國際競爭力的提升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離不開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尤其是小城鎮的快速發展有效帶動了區域經濟的發展,有力地推動了我國城鎮化的建設進程。
1 我國小城鎮建設的現狀與問題
近年來我國小城鎮迅速發展,城鎮常住人口達7億多人,其中有80%是在上世紀80年代以后發展起來的,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54.77%。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城市建設蒸蒸日上,與其相比,小城鎮的建設與發展卻略顯遲緩。
1.1 規劃管理欠科學
一部分小城鎮規劃水平低、起點低,缺乏科學性與嚴肅性,甚至不少小城鎮沒有制訂詳細規劃,可操作性弱。小城鎮的功能分區不合理,存在工業、商業、住宅等功能區混雜現象。
1.2 基礎設施薄弱
部分小城鎮由于受行政區劃的影響,有的各自為政,基礎設施沒有共享,出現重復建設,浪費過多的耕地;有的基礎設施不足,配套差、質量低。小城鎮的道路、綠化、供電、供水、文化、教育、衛生以及設施等都有待于進一步健全配套。
1.3 戶籍制度改革滯后
受傳統戶籍制度的限制,小城鎮人口流動較大,部分進城務工人員不得不回村居住,因此小城鎮基礎設施的集聚效應和第三產業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很大影響。
1.4 土地仍然是農民的生存保障
實行后,農民把這些土地作為自己的基本社會保障,如果農民放棄土地到小城鎮去創業,其轉讓土地獲得的補償卻很低,因此他們如果沒有一技之長,且沒有足夠的經濟實力,就無法完全脫離土地進城務工。
1.5 鄉鎮企業產權制度改革尚未到位
部分企業只注重走過場,實行的改革并不到位,政企劃分也不明顯,也沒有真正突破地域性產權觀念,而鄉鎮企業若要在城鎮購買土地、雇傭勞動力比起在農村占用集體土地、使用當地勞動力所花的代價要高得多,因此不愿意到小城鎮發展。
2 加快小城鎮建設的政策建議
加快小城鎮建設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大戰略,不是普通的改革和發展問題,因此應根據當地經濟發展需要加快小城鎮建設,統一思想認識尊重客觀規律,加強對小城鎮建設的規劃引導。
2.1 科學規劃,嚴格實施
小城鎮的規劃包括城鎮網絡體系的規劃和分區布局規劃,前者要從區域經濟整體發展的高度來確定,而后者則要優先考慮經濟發展問題。在制定規劃過程中,不僅要廣泛聽取各方意見,還要及時向社會公布。
2.2 強化基礎設施建設
加快小城鎮建設需要深化改革投資體制,鼓勵集體、個人參與到小城鎮的基礎設施建設中來,建立以集體經濟積累和個人投資為主,形成多元化投資體制。不僅各級政府需要加大小城鎮建設的資金投入,金融部門也要通過定期安排小額貸款支持小城鎮的基礎設施建設。
2.3 深化小城鎮戶籍管理制度改革
關于農業和非農業人口劃分改革的方向是要改變傳統的以商品糧供應為標準的劃分做法,逐步建立起新的戶籍登記制度,按照居住地來劃分城鎮戶口和農村戶口,根據職業來劃分農業和非農業人口。
2.4 完善農村土地使用權流轉制度
農民不能進入小城鎮的原因除了受城鄉戶籍管理制度的制約,另一方面則是農民進城后將失去賴以生存的土地,對今后的生活產生擔憂。因此,為了加快小城鎮建設,就需要為農民進城創造條件,采取多種方式,鼓勵進城落戶的農民將其承包的耕地有償轉讓出來,其宅基地則可通過出讓或是按級差地租收益折成一定比例置換小城鎮規劃區內的土地作為其居住、經營用地。
2.5 改革鄉鎮企業產權制度
按照現代化企業制度的要求,將改革產權制度作為突破口,通過多種方式增強企業發展活力;通過重組存量資產鼓勵企業聯合兼并,來提高鄉鎮企業的規模、檔次、水平;提高農村土地占用費,鼓勵鄉鎮企業向小城鎮集中連片發展,還要減免這些企業的城市配套費和相應的其他收費。
3 總結
加快小城鎮建設有利于促進農業現代化和農村工業化,由中國基本國情決定的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村城鎮化道路,只能走發展小城鎮的道路,因此,為了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發展,我們應該根據政策結合實際加速推動小城鎮的建設發展。
參考文獻
[1]孫源.山東省小城鎮建設問題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2.
[2]胡燕婕.城鎮化進程中的環境保護問題研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1,(02).
小城鎮是某個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城鄉之間的紐帶和結合點,聯結了大城市和鄉村,是農村和城市的橋梁,是鄉村城鎮化的中間階段,是農村向城市的過渡,已經具有城市的特征,又保留了農村的部分原貌。小城鎮建設是城鎮化建設的重要部分和重要途徑,是城鎮化的基礎,可以緩解市中心的人口密集、交通擁堵等現象。
我國現有3.3萬個鎮,2. 01萬個建制鎮,提出了“小城鎮,大問題”。土地、戶籍、就業、社保是城鎮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小城鎮建設的主要內容是指經濟建設,包括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人口聚集、就業和公共服務。 研究小城鎮建設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豐富了土地制度的相關理論,拓展了我國的土地流轉制度。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參考,促進地方經濟發展。促進小城鎮建設良性發展,防范小城鎮建設中可能出覡的風險。2文獻綜述
對小城鎮建設的研究非常豐富。有學者對小城鎮的重要性進行了研究。我國小城鎮吸納了24%的城鎮人口(中國城市經濟學會中小城市經濟發展委員會,2013),小城鎮建設是中國特色新型農村城鎮化的現實選擇,城鎮化建設的重點在發展小城鎮上(孔祥云,2013),中國城鎮化的潛力和重點在城鄉結合部,即重點小城鎮(吳良鏞,2003)。
有學者對國內小城鎮的建設模式進行了研究。探討了三種傳統模式,珠三角模式、蘇南模式、溫州模式。提出發展2 5萬人口的小城鎮,把小城鎮作為人口的蓄水庫,減輕大中城市的人口壓力(,2000)。“在發達城市周邊農村采取宅基地換房辦法建設小城鎮、實現農民就地轉移并通過深層次制度改革實現轉移農民的真正市民化是發達城市郊縣農村城鎮化的重要模式選擇。”(梅順達,2015)。
有學者對國內外小城鎮的建設模式進行了綜合研究。劉會曉認為國外小城鎮建設的模式有:衛星城市建設模式、綜合建設模式、綠色或生態小城鎮建設模式,對中國的借鑒意義是堅持多樣化、走環保與生態之路和發展特色小城鎮(劉會曉,2013)。黃妍妍總結了國外小城鎮建設的7種模式,有衛星城市、新城、生態宜居小城鎮、儂靠特色產業支撐、低密度蔓延的郊區化、行政管理導向的高度集中、缺乏產業支撐的外部經濟等建設模式,描述了國外小城鎮建設的經驗和教訓以及對我國的啟示,對我國小城鎮的建設模式進行了總結,最后指出我國小城鎮建設面臨的難題和路徑選擇(黃妍妍,2015)。
有學者對小城鎮建設中的土地問題進行了研究。宅基地是城鎮化建設的土地來源(楊一介,2007),農民從土地經營權的轉讓中獲得收益,土地所有權的集體所有性質沒有改變(方輝振,2010),在我國的城鎮化過程中,“土地城市化”的速度快于“人的城市化”的速度,致使失地農民成為“種田無地、就業無崗、社保無份”的“三無”人員(劉亭,2002)。曹剛對小城鎮建設的發展階段進行了研究,認為中國的城鎮化經歷了城市瓦解農村、城市饋補農村和農村轉變城市三個階段,是一種“否定之否定”(曹剛,2010)。
有學者對小城鎮的功能進行了研究。小城鎮聯結了城鄉經濟(楊林防,2003),小城鎮是城市與鄉村的過渡階段(王士蘭,2001),小城鎮在發達城市周邊農村的城鎮化中有承上啟下的作用(陳鴻彬,2004),小城鎮可以緩解發達城市的各種矛盾(朱東風,2005)。不能夠通過農業向工業轉變來發展農業經濟,應當通過小城鎮建設改變農業經濟的結構和布局,從而發展農業經濟(郭影,2014)。
在小城鎮建設的就業方面,研究者認為小城鎮的村民應該在本地就業(崔功豪,1999),需要發展小城鎮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周澤炯,2004),小城鎮聚集了產業可以促進村民就業(肖萬春,2003)。
一、小城鎮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小城鎮建設中存在的問題是多樣性的,但是比較突出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規劃設計缺乏前瞻性,致使大量建設項目生命力極短
不可避免的形成了“建了拆,拆了建”的怪圈,極大增加了不必要的建設成本,浪費了大量的人力財力,影響了小城鎮建的兼容性與生命力。
(二)投、融資渠道的單一性,導致了建設資金的匱乏
目前,絕大部分小城鎮建設中政府是唯一的投資主體,有限的財稅收入,承擔不了小城鎮建所需的全部資金;而銀行貸款又不偏重服務于小城鎮建設的中小施工企業;同時由于利益激勵機制不配套,不能有效吸納民間游資,使小城鎮建設因資金問題而受到嚴重影響。
(三)生態與環境問題有所忽視
目前,有相當一部分小城鎮建存在著重建設、輕環境;重經濟、輕環保;重近期、輕遠期的現象,既無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就連城鎮必備的公共廁所建設亦不到位,再加上居民的環衛意識不高,環境問題已成為直接影響小城鎮形象和可持續發展的大問題。
(四)管理的滯后影響了小城鎮整體功能的發揮
當一個城鎮初具規模后,管理問題就會馬上上升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相當一部分小城鎮建卻恰恰忽視了這一問題。由于管理跟不上去,臟、亂、差的問題立馬出現,各種社會矛盾大量涌出,給小城鎮建的后續發展造成極大障礙。嚴重阻礙了小城鎮各項事業的發展。
二、解決上述問題的措施。
對于上述問題,應仔細分析,認真研究,根據當地實際情況與不同的特點,有針對性的去重點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轉變觀念、提高認識
推進小城鎮建設,首先必須轉變傳統觀念,切實使大家認識到小城鎮建設優越性:有利于生活環境的改善;有利于農村市場化水平的提高及農村富裕勞動力的轉移以及鄉鎮企業集中規模經營和二次創業;有利于農村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調整及農業產業化的發展;有利于啟動農村市場、擴大農村內需,為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增添新的動力,從而加快農村現代化進程。這樣才能保證小城鎮建設得以順利進行。
(二)加強規劃設計的前瞻性
按照城鄉一體化、社會化、現代化的原則,結合區域優勢、資源優勢以及結構調整,編制合乎實際、切實可行的小城鎮規劃,要切實突出地方特色。堅決避免不必要的重復建設以及建設資金的巨大浪費,合理節約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切實走出小城鎮建設中的“建了拆,拆了建”的怪圈。
(三)托寬籌資渠道、多方位籌措資金
一是國家調整金融與財政的投資趨向,加大對經濟不發達地區小城鎮建設的支持力度;二是采用項目投資方式,由項目公司籌資承建項目并經營, 項目公司獲取收益,而當地政府獲取稅收。三是出臺相關優惠政策,吸收民間資本和民間游資投入小城鎮建設,民間資本和民間游資投資,當地政府優惠政策護航,實現多贏的局面。以給小城鎮建設充足的資金保證。
(四)加強生態與環境的保護
針對當一部分小城鎮建設設存在著重建設、輕環境;重經濟、輕環保;重近期、輕遠期的現象,必須要把加強生態與環境的保護放在重要的位置,既要抓小城鎮建設,又要抓生態與環境的保護,二者應齊頭并進,不可偏廢,不可存在抓大放小、厚此薄彼的現象。只有這樣,才能切實走出一條經濟建設與生態與環境的保護有機結合起來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實現黨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重點、難點都在農村。只有分流農民、減少農民才能富裕農民。小城鎮作為城市與農村的連接體和中轉站,是一定區域內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具有一定的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基礎設施較好,協作能力較強,信息相對靈敏,人才比較集中,是農村發展農產品加工銷售、科技、信息咨詢、服務等第三產業的理想場所。加快小城鎮建設,不僅可以在不加大中心城市人口壓力的情況下,形成一定區域的人流、物流、信息流中心,促進農村經濟全面發展、農民增收和生活質量提高,帶動農村的市場化、城市化、文明化、現代化進程,而且可以把農村的消費潛力轉化為現實購買力,對擴大內需、促進國民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發展小城鎮,加快城鎮化進程,提高城鎮化水平,這既是統籌城鄉經濟發展、縮小城鄉差距、分流農民富裕農民的重要途徑,是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趨勢,也是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必然選擇。
作為一個太行山區的新建城市,建市以來,歷屆市委市政府都把小城鎮建設放在重要位置,致力探索資源型經濟為主的山區城鎮化路子。從建市初期的鄉鎮企業帶動、培育明星鄉鎮,到上世紀九十年代的“工業小區、農業產業化基地、市場建設、科教興鎮、基礎設施、農民住宅小區”的“六位一體、小康拉動”,再到市委、市政府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全會精神,出臺《關于促進小城鎮健康發展的實施意見》,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以人為本、全面規劃、梯次推進、統籌城鄉發展,我們發展小城鎮的思路日益清晰,步伐逐步加快,對小城鎮建設與規劃管理、小城鎮建設與中心城市建設、小城鎮建設與基礎設施建設、小城鎮建設與經濟發展農民增收、小城鎮建設與生態建設等關系有了更清醒的認識,對小城鎮建設的規律有了更準確的把握。一個以新興的市區為中心,中心城市―縣城―小城鎮―小康村四位一體的城鄉協調發展的格局正在形成,座座小城鎮像一顆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晉城大地上,成為全市經濟新的增長點,成為千千萬萬農民奔向幸福生活的樂園。
不可否認的是,我們的小城鎮建設還存在著許多問題,單一的資源型經濟結構難以使小城鎮形成更大的產業聚集和人口聚集,中心城市的規模偏小、對小城鎮的帶動輻射能力比較弱,一些影響小城鎮發展的體制、人為因素仍未完全消除。這些問題的存在,導致我市小城鎮發展的步伐邁得還不夠大、不夠快,與先進地區的差距仍然很大。但這都是前進中的問題。在小城鎮建設中,我們只要牢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樹立工業立市的理念,堅定不移地貫徹市委、市政府確定的“城鄉統籌,科學規劃;因地制宜,形成特色;產業支撐,改革推動;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突出重點,梯次推進”的戰略,我們的小城鎮建設和管理就一定能達到一個新的水平,顆顆太行明珠就一定能夠更加璀璨奪目。
【關鍵詞】小城鎮;建設;分析
小城鎮是城市人口的發源地,是農村區域內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是聯系城市與農村的重要紐帶。小城鎮建設是城市化進程發展的重要標志,也是促進我國經濟發展實現新的增長點,產生綜合集聚效應,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問題的根本出路。
一、加快我國小城鎮建設的重大戰略意義
(一)小城鎮建設是推動我國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據有關研究表明,按照現代化小城鎮發展的設計要求,僅基礎設施平均每平方公里就需要投資1――2億元,這將有力地拉動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進一步擴大內需。同時,隨著城鎮化步伐的加快,農村人口向城鎮的轉移,將形成新的消費群體和消費需求,使第三產業成為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根據世界銀行專家估計,城鎮化水平每提高一個百分點,至少能帶動GDP增長1.5個百分點。
(二)小城鎮建設能產生綜合集聚效應。農村中小企業向小城鎮集中,有效配置資源,產生綜合效應和集聚效益,一般來說,基礎設施建設共建共用,可節約土地20%――30%,電訊線路節約30%――40%,交通運輸線路縮短20%――30%等,還便于企業間的協作與聯合及組建企業集團節省交易費用,使農村中小企業上規模、上水平、產生規模效益,增強發展后勁。
(三)小城鎮建設是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問題的根本出路。它能有效地促使農村人口向小城鎮轉移和集中,更大規模地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避免農村剩余勞動力盲目向大中城市流動。目前,我國至少還有1.5億農村勞動力處于剩余狀態,要解決這批人的隱性失業問題,根本出路就是加快城鎮化進程。
二、我國小城鎮建設的現狀及問題
(一)城鎮化水平滯后于工業化。城鎮化水平的滯后主要是相對于我國目前已經達到的工業化水平而言。目前我國工業化率(工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達50%以上,在非農業部門就業勞動力也占到了全社會勞動力的50%以上。我國城市化水平不僅大大低于發達國家水平,也明顯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和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
(二)小城鎮缺乏總體規劃,存在盲目性。小城鎮建設的投資數量大且投資回收期長,一旦建成后又具有相對的固定性,這就決定了在小城鎮建設發展過程中,必須做好長遠布局規劃工作。然而,在全國大部分地區的小城鎮發展過程中,缺乏總體規劃,存在不同程度的盲目性,造成了城市布局不合理。
(三)小城鎮規模過小,難以產生集聚效應。小城鎮的發展應該有一個最佳規模,才能發揮出最佳經濟效益。根據世界上其它國家的發展經驗,一般來說一個小城鎮至少應形成3萬人以上的規模,才能發揮經濟中心對鎮域經濟的集聚和擴散作用,5萬人以上作用才明顯。而我國的小城鎮雖然數量龐大,但規模卻都很小,平均人口才2萬多,小的只有五、六千人,導致公共產品社會效益差。
(四)重發展,輕環境保護。不少小城鎮在建設過程中忽視對生態環境保護及自然資源的保護,只求眼前經濟利益,不惜以浪費資源,破壞環境為代價,結果帶來了諸多負面問題。環境污染日趨嚴重,部分資源趨于枯竭,生態環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對人民群眾身體健康構成威脅,嚴重制約了小城鎮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三、我國小城鎮建設的發展思路及政策措施
(一)進一步發揮規劃的龍頭作用。小城鎮的規劃,主要包括兩個層而:其一是宏觀層而,即若干個小城鎮之間的合理布局,這就要求站在全局的高度,打破行政區劃的界線,以市場經濟規律和區域經濟的基本要求為原則,充分考慮本地的資源、交通、通訊等實際情況,按照城鄉一體化、社會化、現代化的原則,科學合理地布局小城鎮;其二是微觀層而,也就是小城鎮的工業區域、生活區域、文化教育等各方而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在發展小城鎮的過程中,這兩個層而必須統籌兼顧。
(二)強化依法行政。目前,各地在小城鎮工作中重建設、輕管理的現象依然十分突出,臟、亂、差的現象仍不同程度地存在,任意破壞小城鎮基礎設施,亂擺攤設點,損壞行道樹等問題經常發生。因此,要按照《城市規劃法》、《村莊與集鎮規劃建設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繼續抓好小城鎮市政公用、環境衛生、園林綠化、供水排水、集貿市場等管理工作,把小城鎮建設管理納入依法管理的軌道。
(三)多渠道籌集建設資金。一是按照“誰投資、誰收益”的原則搞受益投資,比如建設停車場、農貿市場、綜合交易市場等;二是實行開發與建設掛鉤的辦法增加城建投入,開發商在開發建設的同時還要負責臨街綠化和市政設施的建設;三是做好土地文章,充分發揮“地財政”的作用,盤活土地資產;四是制定優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五是利用立項補助資金來建設垃圾場、污水處理廠等公用設施;六是對有經濟效益的項口實行貸款建設、利潤還貸或收費還貸。
(四)著力提高小城鎮建設整體水平。小城鎮建設的重點就是縣城和中心鎮。搞好縣城和中心鎮建設,突出兩個重點,一方面可以防止小城鎮建設一哄而上,造成低水平重復建設和社會資源浪費。另一方而,可通過加快縣城和中心鎮的建設,樹立典型,以推動小城鎮建設整體水平的提高。此外,加強縣城和中心鎮的建設,還有利于合理布局農村生產力,讓農村閑散勞動力離土不離鄉,進廠不進城,使一些區位好且有發展前途的縣城和中心鎮迅速增加規模效益和集聚效益,加快城鎮化進程。
參考文獻
[1] 牛菊英.淺談小城鎮建設經濟功能對民營企業的加速作用[J].科學之友,20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