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8 09:20:3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國際教育交流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臺灣將當前中小學國際教育的情況概況為:融人課程、國際交流、教師專業成長、學校國際化四個方面。
(一)課程融入
各學校大致有以下幾種做法:“國際素材融入課程與教學”、“自編教材”、“自編學習手冊”、“自編學習單”、“辦理外語及文化教學”等。f31~n臺北市麗山高級中學就根據學校發展需要和特點,發展“學校本位課程”、“融入式之課程”或“活動與非正式課程”,將國際教育的目標納入這些課程之中。桃園縣在初等教育國際化方面,以文化學習為主軸,首創低年級的國際教育課程。臺中教育大學顏佩如博士與“苗栗縣客家國小”攜手合作,進行小學全球教育課程發展與課程融入的實踐研究。涉及小學1-6年級的語文、數學、英語、健康與體育、藝術與人文、綜合活動等幾乎所有學科,學習領域有世界公民素養的養成、全球問題的解決、國際依賴與合作、尊重文化差異、促進和平的能力、本土關懷與全球課題關系的平衡等。同這些融人課程不僅擴大了學生們的知識面,而且提高了他們的國際理解意識。
(二)國際交流
國際交流是中小學國際教育的常見方式,具體有“教育旅行”、“增進國際視野”、“國際高中生獎學金”、“境外游學”、“姊妹校交流”、“國際志工服務”、“參與國際會議或競賽”、“教育專題訪問交流”、“英語村”、“參與網絡國際交流”等。同其中“英語村”、“教育專題訪問交流”、“教育旅行”三項最為熱門。如桃園縣為營造適宜的英語學習環境,率先成立臺灣第一個英語村,通過情境式教學,提高學生英語的聽、說、讀、寫能力。教育旅行(英語用語有Educa—tionalTrip;SchoolTrip;StudyTour等)是指學校借助旅游活動實現多元學習目標的一種教育方式。[91臺灣“教育部”自2000年開始宣導國際教育旅行之理念,初期參考日本推行已有百余年歷史的“修學旅行”,在2001年5月制定“‘教育部’推動高中職學生國際教育旅行策略”,開始推行高中職校學生國際教育旅行活動。
(三)教師專業成長
2006年,時任臺北市麗山高級中學校長陳偉泓通過對英國的“教師國際專業成長計劃”的研究,并結合麗山高中的國際教育實踐,呼吁學校中應有專人負責國際教育,鼓勵教師提高參與國際教育的能力。如今,在臺灣國際教育人力中,既有專業教師,又有行政支援人員。據統計,國際教育專業教師總計4405人次(占臺灣中小學教師總數2.1%)。其中,高中職教師占33.7%、國中教師占20-3%、國小教師占46.0%。[i11(四)學校國際化學校國際化包括校園國際化、人力國際化、行政國際化、學習國際化、課程國際化及建立國際伙伴關系六個方面。據統計,辦理學校國際化共計1644校次。其中,校園國際化占32.9%,人力國際化14.3%,行政國際化16.1%,學習國際化20.1%,課程國際化7.5%,建立國際伙伴關系9.1%。臺北麗山高級中學在學校國際化上,規劃專人負責國際教育交流業務,教務處為國際教育辦理單位,負責課程教學與綜合行政業務,學務處負責教育旅行與學生交流事項。招考學生擔任學生大使的工作,培養學生具有參與國際事務能力,能接待外賓,也能參與國際性活動?!簂3]
二、臺灣中小學國際教育的推進
臺灣中小學國際教育在推進中,堅持政府主導和學校本位相結合。政府通過立法的手段加強國際教育的方向引導和條件保障,扮演協助、認證、推廣課程教盯宣傳的角色。學校則是結合實際情況開展適合的國際教育,同時作為改革支持者和執行者的教師,他們的國際教育專業素養,也是臺灣推動國際教育重要的一環。因此,臺灣推動中小學國際教育,體現出以政府主導為主,學校為本的態勢,教師在其中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一)政府主導中小學國際教育
臺灣在新世紀以來進一步加強中小學國際教育,臺灣《教育基本法》明確指出:教育的終極目的,是培養具有國家意識與國際視野的現代國民,而且應于國民教育階段、高級中學、職業學校中落實。因此,臺灣將“文化學習與國際理解”列為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之基本能力之一。同時,臺灣“教育部”在2008年6月公布的施政藍圖中,確定把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作為未來的施政主線之一。臺灣教育當局認為,國際教育是一個持續深入的過程,過去臺灣在高等教育有較多的回應,但在中小學多專注于交流。為了把國際化持續從高等教育向中小學扎根,必須從小喚起足以培養國際視野的意識,包括經濟發展、科技創新、文化理解、環宇倫理意識等,這些都是國際教育培養世界公民的重要推動力。
(二)以校為本自主實施國際教育
臺灣推動中小學國際教育,以學校自愿參與和學校本位為原則,通過以校為本的方案規劃加以實施。中小學推動國際教育,首先著力喚起學校成員國際教育的意識,把意識喚醒作為學校進步的動力引擎。從深層次而言,國際教育強調不同觀點的了解,無論是相似的觀點還是不同見解,都需要加以保護,從而培養學生的質疑的意識和創新的能力;強調學校課程的發展,并通過提升學校與不同地區、國家和國際組織的聯系,使得學校通過推動國際教育催化教育生態的豐富性及教育品質的提升,進而積淀和掌握社會進步的知識、技能、態度;強調學校國際化議題的剖析,作為學校推動國際教育的素材,并使學校革新發生聚焦效應,為臺灣推動中小學國際教育、開啟教育與社會進步之窗打下基礎。
三、臺灣中小學國際教育的挑戰與轉向
(一)主要挑戰臺灣94,學國際教育在涉及領域、目標、師資和保障上存在較大挑戰。在國際化的領域上,各地區和學校比較傾向于傳統的國際交流,大部分活動只流于“觀光式的歡慶活動”,不能與課程、教學緊密結合。即便采取融人課程的方式,但融入的學科領域偏重于英語、歷史、地理等,對全球變暖、能源環境、區域經貿整合等全球議題涉及不夠。舊其次,由于缺乏明確的目標導引,全臺灣對于推動國際教育并無共識,無法有效整合全臺灣資源與力量。教育行政機關目前欠缺較為客觀的全臺灣的調查機制和考量機制,難以對實施現況的質與量進行數據追蹤,對于績效目標是否達成也沒有評估的客觀標準。再次,國際教育師資嚴重不足。國際教育對教師的知識面和各方面的綜合能力要求很高,然而,很多教師沒有參與相應培訓與認證,師資培育單位未將國際教育納人課程內涵,師資在職研習課程未能完整規劃,且進修機會不足。㈣最后,領導和保障體系不健全。各級部門推動中小學國際化的組織架構尚不明確,缺乏縱向聯系與橫向協調,相關法規與配套措施也不健全。這使得上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各學校間無法有效地溝通和學習,各級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未能就推動中小學國際教育各項工作,編列完整專案經費,且學校推動國際教育的經費極為有限。
(二)重大轉向
漢語國際教育是我國文化傳播的重要手段之一,這其中最直接的便是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對外的漢語教學其最終目的不僅是語言教學,還要借助語言掃清跨文化交際的障礙,傳播中國文化。在文化教學中,作為一名漢語國際教育的老師應該注重文化輸出的內容和方式,從文化傳播的角度促進我國公共外交的進行。
關鍵詞:漢語國際教育;公共外交;文化傳播;孔子學院
第一章 公共外交的概念
1965年,美國塔夫茨弗萊徹法律與外交學院為紀念剛剛去世政客愛德華.默羅,成立了“愛德華.默羅公共外交研究中心”。在成立時院長埃德蒙.格里恩首次提出“公共外交”。他對公共外交的定義是:“公共外交所指的是超出傳統外交范圍以外的一種外交活動,其行為方式包括一國政府對他國公眾輿論的滲透;政府以外,兩國之間利益團體的互動;信息流通領域工作人員之間的互動等。此外,由上述行為產生的在政策制定和對外事務處理方面的影響,是公共外交的基本內涵。”①
美國公共外交咨詢委員會曾將公共外交定義為“公共外交通過向外國民眾解釋美國的政策、向他們提供有關美國社會和文化的情況、使他們許多人親身體驗我們國家的多樣性以及為美國駐外大使和美國對外政策決策者預測國外公眾輿論,來補充和加強傳統外交”。②
日本學者則將公共外交定義為“為了有助于達成本國的對外利益與目的,提高本國的地位和影響力,提升國際形象,加深對本國的理解,通過與國外的個人及組織建立聯系、保持對話、傳遞信息、互相交流等形式而形成的相關活動”。③
無論哪一種對公共外交的解讀都沒有離開非政府,文化,交流,互通這幾個方面。對于中國的公共外交而言,漢語國際教育下的文化傳播扮演者越來越總要的角色。
第二章 漢語國際教育與公共外交
當今世界的兩大主題是和平與發展。要實現和平就必須加強各國人民的相互了解。要了解各國人民,首先要了解它的文化。因此文化交流是一個很重要的渠道。在這個渠道中,漢語國際教育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第一節 漢語國際教育中的文化傳播
漢語國際教育不僅是教授語言,更是要借助語言教學掃除文化傳播障礙。語言與文化關系緊密,語言教學對文化背景的依賴性較大。因此漢語國際教育借助語言教學,傳播中華文化,從而對我國的公共外交起到積極作用。21世紀以來,中國的綜合國力迅速增強,中國的語言,文化也逐漸受到世界的關注。漢語熱在世界范圍內勢不可擋,外國人學習漢語的熱情和要求也與日俱增,這個來自東方神秘的華夏文化重新綻放光芒。有效的利用漢語國際教育來傳播我國悠久的歷史文化則成為了我們漢語國際教育中的重點。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并不只是單純的講解每個單詞,每個句子的意義,而是要在講解的過程中加入歷史文化的背景知識介紹,這樣教語言就和傳播文化緊密的結合起來了。在海外的漢語教師及志愿者,應當在日常的生活中也加入文化的傳播,通過平時的交流讓漢語學習者能夠深刻的了解中華文化的內涵。在漢語國際教育的過程中,我們不僅是單方面的輸出,更要讓漢語學習者從內心真正的接受我們的文化。
第二節 我國漢語國際教育中的公共外交實例――孔子學院
提到漢語國際教育中的公共外交,影響力最大的則是近幾年越來越熱門的“孔子學院”??鬃訉W院是國家推廣的對外文化交流合作項目,也是迄今中國政府公共外交實施項目中規模最大、影響力最廣的項目。它促進了各國文化之間的交流與溝通,是具有公共外交性質的。全球首家孔子學院是2004年11月在韓國成立的,至今已經有上百所孔子學院和近千個孔子課堂分布在世界104個國家和地區。是中國文化傳播以及漢語教學推廣的重要載體。
我國開展漢語國際教育促進文化傳播是為了加強其他國家對我們文化的了解,從而促進我國與世界各國之間的友好往來。也為我國的和平與發展提供一個良好的國際環境。我國正試圖通過漢語和華夏文化的力量在國際社會中構建一個更加柔和的國際形象。
從公共外交的角度來看,“孔子學院被世界越來越多的國家接受并認可,這本身就是公共外交的成功”④。相對的,孔子學院也應該承擔起更多的公共外交責任。傳播中華文化,推動中華文化與世界各國文化之間的交流。通過孔子學院的漢語學習,幫助世界各國人民認識一個真正的全面的中國。
第三章 漢語國際教育與公共外交的新機遇和新挑戰
隨著中國在國際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加強和影響力的加大,“中國”也甚囂塵上。使得外國公眾對中國產生誤解,鑒于此,必須通過開展公共外交活動,幫助外國公眾更好的了解中國。還原中國最真實的國家形象。因此面對負面的國際輿論環境是我國文化傳播和公共外交要面對的首要挑戰。
機遇和挑戰往往是一把雙刃劍,我們在接受挑戰的同時也會有機遇的大門向我們敞開。隨著北京奧運會和上海世博會的成功舉辦,外國人想要學習中華文化的熱情不斷升溫,尤其是在中國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和綜合國力不斷提升的背景下,學習漢語成了一個新的風潮。而這又直接促成了孔子學院的建立和興盛。短短幾年,孔子學院已經為中國文化的傳播和公共外交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為我國和世界各國的交往開啟了一扇窗,成為了一個知名度極高的推廣中華文化的國際名片。漢語國際教育的不斷發展,孔子學院數量的不斷擴大,對漢語國際教育的人才需求也在不斷加大。鑒于此我們應好好的把握這一機遇,大力傳播中華文化,但也要注意不要盲目擴張孔子學院,以免帶來負面的輿論,應當注重孔子學院辦學的內涵和理念,提高質量,選派合格的優秀的漢語教師及志愿者,從而吸引大批的國外漢語愛好者學習漢語和了解中國文化。
漢語國際教育通過漢語的教授,進而傳播文化,為我國和其他國家的溝通建立理解、和平的橋梁。中華文化綿延幾千年,其背后是我國璀璨的歷史文化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而我國文化最終會憑借厚重的底蘊和有容乃大的氣度屹立于世界之林。我們因積極發展漢語國際教育,加強與世界各國人民的溝通與交流,使文化魅力成為我國新時期公共外交的一個特色。
注解:
① 周啟朋、楊闖等編譯:《國外外交學》[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0年版,第124頁。
② 韓召穎:《輸出美國:美國新聞署與美國公共外交》,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3頁。
這遠遠低于人口規模大致相當的法國和德國———法、德在海外就讀的學生數分別達到6.3萬和8.6萬。同年,英國政府頒布了教育白皮書《新機遇:迎接未來的公平機會》,首相布朗在序言里談到:“我們的子女成長在經濟全球化環境中,在他們將來的工作生涯中,不僅要適應來自本土的壓力,而且要適應全球化的競爭”。可以看出,英國對學生走出國門進行國際交流學習也有著強烈的期望,但現實卻并不盡如人意。
一、對國際教師的需求降低
在英國,本土教師數量一直較少,外國教師在教育領域中扮演重要角色。據英國廣播公司報道,英國每年大約有4萬名教師缺口,40%左右的教師年齡在45~55歲。有關統計顯示,2005年,英國大約聘用了4.3萬名外國教師,分別來自澳大利亞、新西蘭、南非、牙買加、美國、加拿大、津巴布韋、印度、加納和尼日利亞等國。但是,受金融危機的沖擊,收入相對穩定的教師行業日漸受到英國國內精英的青睞,這也相對降低了教育領域對國際教師的需求。很多企業由于受到金融危機的重創,沒有制訂招聘計劃,甚至需要大批裁員,而教育行業相對穩定,越來越多的大學生表示愿意接受相關培訓,從事教育工作。另據英國廣播公司報道,英格蘭學校培訓與發展局報告說:“2008年,登錄學校培訓與發展局網站詢問招聘事宜的人數從2007年的70萬人增加到100萬人以上?!贝送猓?008年,該局招聘的人數超過預定目標的2%。由此可見,受金融危機的影響,本土教師數量日漸增多,對外國教師的需求逐漸減少。
(一)高??蒲袡C構的國際合作日漸頻繁高??蒲袡C構之間的國際合作,實現了智力、技術、信息和資源的共享,提高了科研水平和效率。經濟不景氣使得英國高校財政受到巨大沖擊,作為高校子系統的科研院所,其經費投入也呈現遞減趨勢。為了維系英國科研水平的世界領先地位,必須進一步加快高??蒲性核膰H合作進程。高??蒲袡C構之間的國際合作,不僅減少了經費需求,而且使科研成果質量也有所提高。決策者認識到,國際合作是促進科學發展和創新的最佳方式,因為合作也是知識網絡化的組成部分。正如加雷斯•羅伯特爵士(GarethRobert)指出:合作是提高本國研究水平的一種方式,因為聯合研究項目得益于雙方的智力投資和多方位的協作,可以產出更多的優秀論文。科研機構之間的國際合作在英國國內已經獲得認可,并且保持著強勁的發展勢頭。得益于其廣泛的國際科研合作項目,英國的科研成果呈現出逆流而上的發展前景。由于語言相通,英國與美國在國際合作研究方面關系密切;由于文化背景相似,英國與歐洲其他國家也有著較為廣泛的聯系。一般情況下,通過日常交往或私人聯系就可促成這些國際合作。金融危機的爆發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了英國高??蒲性核目鐕献鳎诩扔械呢S富的交流與合作,英國在科學研究領域繼續保持著國際領先的競爭力。
(二)國際教育交流與合作理念趨向于追求經濟價值國際教育交流自產生之日起就具備了政治價值、文化價值、經濟價值、教育價值和科技價值。從國家層面考慮,國際教育交流與合作是實現國家外交目的的輔助手段,在國際教育交流與合作開展的過程中,不同文化通過教育載體進行對話,在相互融合中實現了交流與合作的文化傳播價值;同時,落后國家通過積極的國際教育交流與合作,提升了自身科學技術水平,縮小了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實現了國際教育交流與合作的科技價值;此外,國際教育交流與合作可以為教育輸出/輸入國提供經濟效益,以體現出自身經濟價值。在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下,實現經濟收益,渡過金融危機成為國際教育交流與合作新的價值取向。為了追求經濟效益,英國眾多高校紛紛進行各種教育方案的調整,使得國際教育交流與合作的政治、文化、教育、科技價值備受冷落。
(三)歐債危機時期英國高等教育留學市場從經濟與教育發展的關系看,經濟蕭條必然會影響教育領域,在教育交流與合作方面,則主要體現在本土生源持續流失和國際學生招生計劃的大幅提升。英國百余所大學基本是公立大學,其教學與科研經費主要源于政府的財政撥款。鑒于債務危機背景下政府財政赤字不斷增加,高等教育便成為一個難以負荷的重擔。
為了進一步推動高等教育的市場改革,2011年6月底,英國政府頒布了名為《把學生置于體系中心》的高等教育白皮書,確立了學生為高等教育消費主體的中心地位,建立了透明的高等教育市場化體系,促進了高校之間的良性競爭,增強了為學生服務的意識,切實維護了學生作為高等教育消費者的合法權益。2010年相關調查顯示,英國雇員的平均年收入比2009年減少了1088英鎊。國民收入的減少與高等教育收費的大幅提升,使得英國民眾難于負擔近乎奢侈的高等教育服務。根據英格蘭高等教育基金管理委員會的報告,2010~2013年,英國高等院校的學生數量將平均下降1.9個百分點。該報告認為,56%的英國大學預計近兩年招收的本國和歐洲的本科生將減少。同時,由于大學學費上漲,大學招生名額減少等因素的影響,英國部分中學開始鼓勵學生前往外國就讀大學,哈克瑞爾英歐中學就是典型的代表。因此,英國各大學計劃多招收國際留學生,以彌補本國和歐盟學生數量減少所帶來的財政損失。
二、加強國際教育交流與合作的策略
金融危機造成了英國高校財政經費的短缺,在此基礎上還要保證國際教育交流與合作的實現,英國的應對策略主要體現在促進學生的國際流動、推動教育機構之間的跨國合作以及加強教育信息交流的國際化3個方面,以保障和推進本國教育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達到國際標準。
(一)大量國際學生事務組織交流項目保障學生的國際流動在英國有大量為國際學生提供支持和咨詢服務的組織,其中英國文化協會已在世界100多個國家設置了辦事處,以推廣英國教育,促進學生的國際流動,并為各國具有潛力的學生提供更廣泛的服務。國家學術認證信息中心是鼓勵和推動學生流動的主要機構,同時提供關于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資質可比性的信息和建議。英國國際學生事務委員會為國際學生提供咨詢和信息,同時聘請顧問和專家協助國際學生。高校也為國際學生在學術和其他事項上提供支援服務以幫助他們適應留學生活。在英國學習的國際學生數量超過34萬,占英國學生總數的15%,他們來自海外200多個國家,其中1/3來自歐盟區國家。伊拉斯謨計劃是歐盟資助的一項方案,旨在促進學生在整個歐洲內部的流動。整個歐洲每年大約有16萬學生參與該計劃,英國有大約1萬人。各式各樣的國際學生事務組織機構,以及各種教育交流項目,大大促進了英國學生市場的國際流動。
(二)推動英國教育機構與歐美、中印等國家高校之間的國際交流合作博洛尼亞進程是一項旨在實現歐洲高等教育一體化的區域性教育合作協議,致力于打破歐洲國家之間的界限,實現在高等教育領域學歷的相互認同、比較與協調。《博洛尼亞宣言》為歐盟范圍內各大學間的合作提供了一個廣闊的平臺,具體表現在合作辦學、共同頒發文憑等方面。與其他簽署國相比,為了實現這一目標,英國已經采取了一系列具體的改革措施。這些改革將有助于提高英國高等教育的國際競爭力。由于語言文化的相似性,英國與美國及其他歐洲國家有著較為廣泛的聯系,他們之間的合作是英國科學研究合作的主體。隨著亞洲國家科學研究及技術革新的發展,尤其是中國和印度這兩大科技力量的迅猛發展,英國已經逐漸開始重視與這兩個國家的合作。各大高校、科研院所與新興經濟體開展科研合作,不但提升了雙方的研究效率,對于維持英國國民經濟發展與科研水平的整體實力也會產生重大的意義。
關鍵詞: 東盟 英語教學 跨文化交際能力 漢語國際教育專業
一、引言
隨著中國-東盟戰略伙伴關系“鉆石十年”的到來,以及“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推進,中國和東盟之間的合作交流勢必更加緊密、深入和寬廣。東盟各國日益高漲的“漢語熱”在進一步推動我國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人才大力培養的同時,也對人才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提出挑戰。因此,2012年教育部高教司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2012年)》中對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人才明確提出了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要求。
二、漢語國際教育專業英語教學中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現狀
目前漢語國際教育專業課程設置基本上包括六大部分,即語言類、文學類、文化類、教育類、技能類和公修類。從文化與交流的廣義視角看,幾乎所有類別的課程都對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具有促進作用。英語是目前使用最為廣泛的跨國文化交流工具(張晶,2010),從語言與文化聯系的緊密度及課程對國際視野的呈現度來看,大學英語課程無疑是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理想渠道。事實上,早在2007年教育部頒布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就在教學性質和目標及教學要求中提出大力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方面的內容。可見大學英語課程與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在人才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目標上具有高度一致性。此外,大學英語課程通常貫穿于學生大一、大二兩個年級階段,共計15個學分,累計達240個學時,為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系統性提供了可能。因此,從理論上說,以大學英語課程作為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人才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主渠道是合理的,也是可行的。
就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學生所修習的大學英語課程實際情況而言,在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方面,教師大多采用的都是文化導入的方法,即在單元內容講解中對所涉的異國文化知識進行簡要的介紹或比較,使學生在認知層面了解他國國家概況、風俗習慣、禮儀禁忌等事實性文化知識。這樣產生的問題有兩個:
一是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體系不完整。對異國文化知識的了解僅是跨文化交際能力發展的基礎和前提,并不能等同于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獲得。跨文化交際能力是個體在認知、情感和行為三個層面共同發展而成的,大學英語課程中的文化知識導入僅是在個體認知層面給予了一些文化事實和交際規約的知識性介紹和儲備,要推動學生在情感、行為層面發展,還需要大量基于文化知識的對比、分析及反思等體驗性教學活動。以Byram等為代表的西方學者就尤為強調經歷(experience)文化差異,然后通過“分析―反思―再經歷”這一循環往復的過程而提高跨文化意識,從而最終獲得跨文化交際能力。反映在教學中,即始終將以學生為中心的跨文化體驗活動置于教學過程的核心地位。缺少了具體的跨文化體驗活動,靜態的文化導入難以促使個體對文化的深切思考,停留在個體淺層認知層面的可能性極大。
二是文化知識結構失衡。就廣西高校漢語國際教育專業面臨的機遇而言,人才培養傾向于以東盟為重點的“一帶一路”國家的交流合作,學生畢業后在東盟國家進行海外漢語教學的概率比在英美國家要高得多。在文化知識的學習上,東盟國家的文化知識理應受到重視。然而,由于英語教材中出現的文章體現的多是歐美等西方國家的社會文化內容,幾乎沒有與東盟國家相關的內容出現過,因此這種文化輸入的失衡,可能會造成學生今后從業所需文化知識的缺乏,并產生某種文化偏見。
從上述分析來看,要利用好大學英語課程體系作為廣西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人才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主渠道,首先必須在大學英語課程體系框架內構建一個合理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模式,并在此模式內體現出向以東盟為重點的“一帶一路”國家的教學傾向。
三、漢語國際教育專業英語課程中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模式構建
(一)跨文化交際能力模式理論
跨文化交際能力研究起源于美國,在幾十年的發展變化中,已基本形成了“認知―情感―行為”三位一體的研究框架。在此框架之下,學界提出了多種各有側重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模式。其中對外語教學中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影響較大的主要有Fantini和Byram提出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構成四要素理論,四要素分別為知識、態度、技能和文化批判意識。Byram認為跨文化交際過程中涉及的知識,不僅應包括社會群體及文化知識,還應包括有關交際過程的知識;態度指對互動文化所具有的好奇、開放、包容、尊重和欣賞的積極正面的態度;技能不僅包括對他國文化進行解釋與聯系的能力,還包括真實交際中探索文化新用娌⒂脛互動的能力;而文化批判意識則指對互動雙方文化進行思考、質疑和評價的能力。由于Fantini和Byram是從語言教學和跨文化教育相結合的角度提出的四要素模式,因此,該模式也強調這四個構成因素必須與語言能力、社會語言能力及語篇能力相結合才能最終形成個體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毫無疑問,這一模式對在大學英語教學中進行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借鑒。
1.教育學院教師在國際教育組織的話語權提高
汪利兵是浙江大學教育學院教育學系教授,在2012年汪利兵教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錄用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教育局P5級高級官員,主管高等教育和亞太地區教育創新為發展服務計劃(APEID)。
2.教育學院學生海外交流頻繁
浙江大學教育學院學生每年暑假都有海外游學活動,來自學院不同專業的本科生和研究生都有機會被選拔到韓國和泰國等國進行訪學活動。訪學活動以學生作為主體,鍛煉了教育學院學生參與國際外事活動的能力,學習東南亞東亞國家高等教育發展情況尤其是國際化背景下的發展現狀與趨勢。
二、當前浙江大學教育學院國際化面臨的困境
1.教育國際化模式缺乏多樣性
教育國際化不應只局限于國與國之間的人員的流動,還應包括課程和學位等方面的國際化。當前,浙江大學教育學院的國際化,更多的局限于人員交流,深層次的與國外合作辦學,“雙學位”等還未建立。
2.合作的國際教育組織和層面較單一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和世界銀行(WorldBank)等都是重要的國際教育組織,利用這些組織的不同特點,可以更好地促進國際化。當前,浙江大學教育學院更多的是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合作,而與其他組織如世界銀行等組織合作較少。并且,教育學院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合作主要集中在創業層面。
3.學院國際師資不足和國際學生來源地分布不均
美國是教育國際化發展比較迅速的國家,其中一個顯著特點是美國的高校學生和教師大多都來自不同的國家,有著不同的背景,有利美國高等教育的國際化。當前,教育學院來自歐美國家的國際優秀師資還相對缺乏,另外,當前教育學院留學生更多的來自東亞和東南亞國家,來自歐美國家的留學生還相對較少。4.處在被動“引進來”階段,缺乏國際化的主動性浙江大學教育學院還未與海外知名院校建立合作機構,還未在海外建立自己的分屬研究機構。學院還未成立研究推動教育國際化的專門決策組,與國外院校進行學位合作還處于構想階段。
三、推動浙江大學教育學院走向國際化的對策建議
1.加強學生的國際交流
浙江大學教育學院應該積極吸引更多的基金對學生國際交流進行贊助,加大對貧困學生進行國際交流的費用補貼,使更多的學生有條件有能力出國。浙江大學教育學院應該加快落實與英國伯明翰大學的“雙學位”合作計劃,同時要考慮到學生參與該計劃后,后續的升學、就業和學位等問題。
2.舉辦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會議
浙江大學教育學院在2014年11月舉辦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創業教育聯盟成立大會”,推動國際創業教育發展,加強我國高素質創業人才培養,推動我國創業型社會與經濟建設,促進創業教育、科學、文化交流與合作。浙江大學教育學院應該繼續舉辦類似國際會議,提升教育學院在國際的學術聲譽。當然,學院應盡力避免國際會議的形式主義,會議必須得有成果體現。
3.培養國際化的教師
浙江大學教育學院應充分利用浙大“長江學者”“求是特聘教授”等引進人才計劃,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優秀名師來浙江大學教育學院任教。另外,浙江大學教育學院每年應派遣學院教師進行出國訪問或者進修,學習西方國家優秀的辦學經驗。
4.拓展合作對象和拓寬合作領域
浙江大學教育學院除了加強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合作以外,還應加強與OECD等國際教育組織的合作,充分利用不同國際組織的特點,實現合作空間的最大化。
5.嘗試在海外建設教育學院的下屬研究機構
浙江大學教育學院應該大膽走出去,學習孔子學院辦學經驗,嘗試在海外建設教育學院的附屬研究機構,讓世界各地的學生不出國,也可以學習到教育學院的相關課程,提升漢語水平的同時,還可以學習相關教育理論。
四、結語
中國是澳大利亞最大的海外生源國
2009年3月18日,澳大利亞公布了一份學生統計報表,盡管全球經濟普遍不景氣,澳大利亞的國際教育行業仍保持強勁的增長勢頭。澳大利亞教育、就業和勞動關系部國際教育司(AEI)的這份統計報表顯示,2009年1月自費赴澳留學的國際學生注冊數比上年同期增長21.4%。據萬胤忠參贊介紹,這是繼2008年國際學生在澳大利亞院校各類課程的全年累計注冊人數增長20.7%,達到歷史最高水平后的再次突破。
萬胤忠參贊說,盡管全球的金融危機改變了國際的環境,對世界各國都產生了影響,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主要是中國貿易出口的總量大大降低,由此對中國經濟帶來負面的影響。但是,中國對澳大利亞教育的需求不減,這從去年收到的3萬份簽證申請中就可以看出。同上年相比,中國注冊學生人數有一個比較明顯的增長。2008年全國赴澳留學的簽證率為90%,其中電子簽證的獲簽率為65%。
因此,他認為,對于中國學生來講,經濟不是影響他們是否選擇國際教育的主要原因,中國學生和他們的家長越來越注重教育質量,同時也注重他們的留學經歷,學生家長則更注重留學是否物有所值。
中國學生是澳大利亞最大的生源國,根據2008年的統計,中國學生占了在澳國際學生的24%。
從AEI提供的數據看,02年到08年,中國學生赴澳留學高等教育保持強勁的增長勢頭,留學職教和學習語言的人數也始終保持勻速增長,2008年在澳大利亞的中國學生總數達到了12萬。
根據2009年3月的最新數據,2008年在澳高校中注冊課程的中國學生人數為42000人,2009年為50475人,增長20%;這當中2008年赴澳高等教育新生注冊人數為13643人,2009年為17291人,增長24%。
萬胤忠參贊說,澳大利亞在提供學生服務方面有悠久的歷史,更加關注學生在澳大利亞的學習經歷和感受,所以將在今后加強對學生服務方面的工作,比如提供住宿的建議等。
推出“2010年留學澳大利亞”活動
還在今年的3月20日時,澳大利亞副總理,教育、就業和勞動關系部部長Julia Gillard宣布,在未來的9個月內,澳大利亞政府計劃投入350澳元,在中國、印度、韓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和泰國等6個主要生源國家開展主題為“2010年留學澳大利亞”的各種特別推廣活動。澳大利亞政府將再次優先發展國際教育,在日益激烈的競爭中進一步提升澳大利亞國際教育的知名度,保持澳大利亞國際教育被廣范認可并具卓越國際公允性,使其成為越來越多的出國留學人士的首選目的地。
萬胤忠參贊在介紹“2010年留學澳大利亞”活動時強調,“我們認識到學生赴澳留學的體驗是越來越重要了,同時推廣留學澳大利亞的優勢。我們確認了6個主要的生源國,其中包括中國。我們將加強對院校的支持力度,包括對澳大利亞院校的中介機構給予更多的支持和服務?!?/p>
“2010年留學澳大利亞”活動將圍繞著四大主題展開,這四大主題分別為:
體驗:除了推出關于學生福利和學生支持服務方面的示范性指導意見等材料外,更加注重學生在澳大利亞的留學經歷是愉悅的,物有所值的。
進一步宣傳澳大利亞的教育優勢,主要是通過書籍和邀請國際知名的澳大利亞教育界專家出席重要的國際會議并發言,這種優勢不僅僅在教育界,也表現在科研方面。AET將在明年上海的世博會上舉辦系列活動,其中將舉辦一個慶賀典禮,感謝中介機構為澳大利亞的國際教育所作的貢獻。
在確立澳大利亞教育的國際地位方面,加強在六大生源國宣傳,提升澳大利亞國際教育的知名度。
加強對院校的扶持力度。加強與提供國際教育的澳大利亞院校、合作伙伴的溝通,交流與合作,并向其提供有關市場前景和市場機遇等主要策略建議和分析,為留學中介機構提供一些培訓和支持。
萬胤忠參贊說,通過“2010年留學澳大利亞”活動的目的,是向外傳遞5個方面的信息,即:
澳大利亞院校畢業生可以在經濟不景氣的大環境下憑借對相關技能的熟練掌握,從而在就業市場中嶄露頭角,得到雇主的認可和歡迎;
澳大利亞院校畢業生所持有的學歷資格和所掌握的生活技能具有獨特性,令他們與眾不同和別具一格,
全球范圍內的澳大利亞院校畢業生,在自己的職業生涯和個人發展中取得成功;
赴澳留學的國際學生具備相應的技能、經歷和經驗,能夠在未來全球化的競爭中抓住機遇;
國際學生可以在澳大利亞這一社會安寧、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中無拘無束地完成學業。
鏈接:AEI
澳大刺亞國際教育司(Australian Education International,英文簡稱AEI)隸屬于澳大利亞教育就業和勞動關系部(DepaAmentOf Education,Employment andWorkplace Relations,英文簡稱DEEWR),致力于推動澳大利亞與外國政府間的交流,同時也積極為澳大利亞教育產業開展的各項相關活動提供支持。
澳大利亞就業、教育和勞動關系部國際教育司分別在北京、上海、廣州、香港的澳大利亞駐華使領館內設立了澳大利亞教育處做為其在中國的官方代表機構。澳大利亞駐華使領館教育處(AEI CHINA)主要負責與中國教育部、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教育委員會及其他官方或民間的教育機構保持密切的聯系,以增進澳中兩國在教育領域高層次的交流與人員往來。
關鍵詞:漢語國際教育;第二課堂;社團
一.研究目的及意義
現階段,市場需求不斷偏向應用型人才,傻讀書,讀死書已經不能夠滿足人才市場的需求,我們需要思考如何才能夠促進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學生的全面發展,將課堂所學應用到生活和實景教學中去,真正做到將理論知識和實踐相結合,在這樣的新情況下,學生社團活動即學生第二課堂成為了一個很好的載體,本文將闡明我校學生社團以漢語角社團為例,運作模式以及社團活動對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學生素質的促進作用。將會對其他高校的社團建設和第二課堂設計有一定的借鑒作用,同時切實推動漢語國際教育專業走向國際化,專業化。
二.主要社團活動案例
1.中國書法
書法,是世界上少數幾種文字所有的藝術形式。其中“中國書法”,是中國漢字特有的一種傳統藝術。從廣義講,書法是指語言符號的書法是指按照文字特點及其涵義,以其書體筆法、結構和章法寫字,使之成為富有美感的藝術作品書法也是中國的一大特色。中國書法是中國文化中比較有代表性的藝術形式,藝術性強,參與度高,操作性強,可以吸引外國友人參與其中,提升濃厚的漢語學習興趣,和對漢字的熱愛。
活動流程:主持人介紹書法主要流派以及我國古代著名書法家和作品,然后由本專業中國學生介紹毛筆的使用方法,最后進行留學生和本專業學生動手操作環節。
2.中國武術
武術起源于中國,是中華民族文化遺產中一顆璀璨的明珠。中國武術種類繁多,拳、劍、太極等等。很多外國友人對中國功夫有著濃厚的興趣,也十分希望學習一招半式,所以這類活動將會吸引一大批國外留學生參與其中。
活動流程:播放中國功夫視頻,邀請我校武術社團優秀成員在舞臺表演各式中國武術,例如棍棒,鞭,拳法等,讓外國留學生朋友近距離感受中國武術的魅力,接下來將使教學環節,在這個環節中,留學生將會學到純正的中國功夫,親自體驗中華文化。
3.中國臉譜/紙鳶
為了讓留學生更好地了解中國傳統文化、感受中國傳統民間工藝。同時,增進留學生與中國學生友誼,培養專業素質,深入學習生活,達到中外大學生學習融合的目的。
活動流程:首先由主持人講解相關知識,了解臉譜或紙鳶的種類和主要圖案,接下來將由留學生和本專業學生一對一共同完成一個作品。
4.中外友誼晚會
“漢藝馨香,語動四洋”中外主題聯歡晚會是每年的重頭戲,本專業學生⒒嵊肓粞生聯手奉獻給大家一臺精彩絕倫的晚會,晚會融合了中國傳統文化,現代流行元素,以及來自世界各國的留學生國家的文化元素,豐富多樣的文化將會碰撞出不一樣的火花和激情。在節目的準備過程中能夠不斷增加學生之間的交流和友誼。
5.世界美食專題
無論走到哪里,美食總是人們必須要嘗試和了解的一個元素,通過活動對各個國窖包括中國美食的介紹,能夠讓學生更加細致了解彼此的文化,同時可以將飲食和旅行地理以及文化相融合,例如中央電視臺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就是一個很好的作品,同時活動中各個國家的留學生還將帶來親手做的自己國家的美食,讓參與者不僅能了解到,還能夠品嘗到異國的美食。
活動流程:播放英文版舌尖上的中國,然后由幾個留學生代表講述他們國家的代表美食故事,最后進行美食品嘗環節,大家其樂融融的享受世界美食,暢談飲食文化。
三.社團活動功能
1.提高交際能力
在社團活動中,我們采取一對一的形式,即每個留學生配備一個本專業的中國學生,在活動的全程都將進行交流和輔助講解,在這個過程中會不斷提升本專業學生的交際能力,讓他們敢于和留學生交流。
2.提供實踐機會
在活動中很多留學生會選擇他的搭檔進行課后輔導,在這樣的優勢條件下,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學生本身就先于其他人一步獲得了將課堂所學的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中的機會,在教學輔導中發現的問題可以及時的向自己的專業課老師求教,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問題??梢詫W到很多書本之外的知識和經驗。
3.提升綜合素質
社團活動不是由一個人來組織策劃完成的,在這個過程中將會不斷提升學生的合作意識和集體榮譽感,增強責任意識,讓學生為融入社會提前奠定基礎,同時,很多同學義務幫助留學生進行課后輔導,增強了公益意識,增強了自己作為中國文化傳播使者的熱情,另外在寫策劃,籌備活動以及主持活動的過程中能夠提升學生們的語言表達表達,組織策劃,創新等綜合能力。
4.提升動手能力
在書法,臉譜等主題活動中,大家將一起動手完成作品,互動的目的不在作品本身,而是在過程中加強與留學生的交流,增強動手能力,不限于紙上談兵,而且在過程中還可能會體驗到童年的樂趣。
四.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