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6 17:45:4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互聯網發展規劃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互聯網經濟;供應鏈;商業模式;對策建議
一、引言
在現代科技信息推動下,互聯網經濟時代悄然到來并實現了高速的發展,并對各個行業的發展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隨著市場需求的不斷擴大,對供應鏈商業模式的發展提出了跟高水平的要求,原有的發展模式已經越來越不適應發展需求?;ヂ摼W經濟對供應鏈商業模式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優化了外部宏觀環境、提供了新理念和方法、強化了持續創新能力。但是,在互聯網經濟下供應鏈商業模式發展還存在諸多的問題,比如缺乏對信息技術的有效應用、缺乏完善的規劃和至、各方的參與度較低、缺乏專業化人才等,這些問題的存在限制了互聯網經濟下供應鏈商業模式的發展,因此必須要制定和實施有效的措施對其進行改進和完善,以促進供應鏈商業模式的健康持續發展。
二、互聯網經濟對供應鏈商業模式發展的重要意義
(一)優化了供應鏈商業模式發展的宏觀環境互聯網經濟時代的到來使得經濟社會發展進入了新的階段,為各行業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契機,與傳統經濟模式相比,互聯網經濟借助現代化信息技術實現與傳統經濟的有效結合,實現了線上線下聯合發展新模式。而供應鏈商業模式為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也處于不斷發展變化中,互聯網經濟為其營造了良好的宏觀環境,使得供應鏈商業模式在發展過程中可以有良好的外部環境作為支撐,使其創新發展能夠更好地融入到外部環境中,進而可以有效轉變傳統模式的不足,更加高效的服務經濟社會發展。
(二)提供了供應鏈商業模式發展的新理念和方法供應鏈商業模式的創新和發展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其創新需要先進的理念和方法作為支撐,而互聯網經濟的發展正是充分融合了新發展理念和方法之后才形成的全新發展模式。在互聯網經濟下供應鏈商業模式發展能夠充分借助其先進的理念和方法不斷進行創新。因此從這一角度而言,互聯網經濟為供應鏈商業模式發展提供了新的理念和方法,使其能夠摒棄傳統模式的影響,順應互聯網經濟時代的發展趨勢,著眼長遠制定全新的商業模式,進而加快整個供應鏈的發展步伐。
(三)強化了供應鏈商業模式的持續創新能力我國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互聯網經濟發展逐漸成為主流,整個市場需求處于快速發展變動中,因此供應鏈商業模式需要不斷進行創新才能適應和滿足市場發展需求,傳統模式的影響下使得供應鏈商業模式創新的動力不足。互聯網經濟的發展建立在創新基礎上,其發展充分融入了創新理念和方法,因此可以為供應鏈商業模式發展提供有效的創新支持,使其可以借助互聯網經濟的諸多優勢不斷進行自我創新,并順應互聯網經濟發展趨勢持續提升創新能力,進而實現供應鏈商業模式的創新性發展。
三、互聯網經濟下供應鏈商業模式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缺乏對現代信息技術的有效應用一方面,大部分企業缺乏對互聯網經濟和信息技術的有效認識,沒有給予其必要的重視,不注重借助信息技術來實現創新和發展。另一方面,在供應鏈商業模式發展的各個環節中缺乏對信息技術的有效應用,在軟硬件設備、人員配備、內部環境等方面都沒有給予信息技術應用的必要支撐。
(二)缺乏科學的發展規劃和制度安排一方面,對于供應鏈商業模式在互聯網經濟下的發展還缺乏有效的發展規劃,主要是對互聯網經濟發展趨勢缺乏有效的認識和預測,缺乏長遠的發展戰略眼光,存在短視行為,進而使其供應鏈商業模式發展處于相對混亂的狀態。另一方面,發展制度的制定和實施需要一定的周期,而互聯網經濟的發展速度較快,供應鏈商業模式的發展難以緊跟其發展趨勢,因此在制度上缺乏先進性,進而難以發揮對供應鏈商業模式發展的保障作用。
(三)各方的參與度貢獻度不高各方的積極參與是供應鏈發展的重要基礎,這也是互聯網經濟發展的重要驅動力量。當前,在互聯網經濟下供應鏈商業模式發展存在的重要問題之一就是各方的參與度和貢獻度均較低,很多企業沒有充分認識到供應鏈商業模式發展對自身的重要影響,將其視為一種可有可無的模式,與自身發展沒有太大的關系,因此不愿意參與到供應鏈商業模式發展中。同時,雖然在供應鏈商業模式發展中有部分企業參與進來,但其發揮作用的積極性并不高,因此貢獻度相對有限,使得互聯網經濟下供應鏈商業模式的發展受到較大的影響。
(四)缺乏專業化的人才團隊互聯網經濟是知識經濟時展的代表,人才成為知識經濟時代企業最為關鍵的資源,人才也促進互聯網經濟發展和供應鏈商業模式發展的關鍵所在。當前,供應鏈商業模式發展還缺乏專業化的人才團隊。一方面,各企業不注重對現有崗位人員進行專業化的培訓,其專業技能和知識體系得不到有效提升,限制了其專業能力,因此難以發揮內部專業人才的推動作用。另一方面,在供應鏈商業模式發展中,沒有從外部引進專業化人才,現有人才團隊得不到有效補充,外部先進技術和理念難以流入,因此使得供應鏈商業模式發展進程緩慢。
四、互聯網經濟下供應鏈商業模式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強化對信息技術的應用信息技術的發展已經融入到各行業企業的發展中,因此在互聯網經濟下供應鏈商業模式的發展必須要強化對信息技術的應用。一方面,要充分提升對信息技術的重視程度,將其視為供應鏈商業模式發展的關鍵,促使管理者之間進行積極對話和合作,在思想和行為方面充分重視信息技術的應用,營造出良好的應用氛圍。另一方面,要加快應用信息技術的步伐,在軟硬件設備、人員配備、內部環境等方面都要進行及時更新,創新發展理念和方法,形成以信息技術為依托的發展模式,全面順應互聯網經濟的發展趨勢加速供應鏈商業模式的發展。
(二)制定科學的發展規劃和制度安排在互聯網經濟背景下,供應鏈商業模式的發展必須要有完善的發展規劃和制度作為保障,以此確保其順利實施。一方面,要以互聯網經濟發展為基礎,樹立長遠的發展規劃,根據供應鏈發展的實際情況,確定短期、中期和長期目標,制定完善的發展規劃,對供應鏈中的各項資源進行有效的規劃和高效利用,確保其商業模式能夠得以順利實施。另一方面,要對互聯網經濟下供應鏈商業模式發展可能面臨的問題,制定和實施相應的發展制度,對商業模式發展各個環節進行嚴格的規定,確保其整個發展過程的科學性,充分發揮制度層面的保障作用,促進供應鏈商業模式的持續發展。
(三)提升供應鏈各方的參與度和貢獻度供應鏈商業模式的發展需要提升各方的參與度和貢獻度,因此在互聯經濟下不僅要提升供應鏈各方的參與度,還要提升其貢獻度。一方面,要對互聯網經濟在供應鏈商業模式發展中的重要作用進行宣傳,積極邀請有實力的企業作為主導,充分吸納各企業成員的參與,通過各方的積極參與提升供應鏈商業模式發展的規模效應,降低發展成本和實施有效的風險控制。另一方面,要對供應鏈各方的職責進行嚴格的劃分,對其在促進供應鏈商業模式發展中的重要作用進行客觀的考評,鼓勵企業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借助互聯網經濟發展的機遇,提升促進供應鏈商業模式發展的能力。
(四)加強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專業化人才團隊建設是促進互聯網經濟下供應鏈商業模式健康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一方面,要對現有從業人員進行專業化培訓,制定完善的培訓計劃和方案,對培訓的內容進行有效設計,定期對各崗位人員進行關于互聯網經濟和供應鏈商業模式發展方面的培訓,提升其專業化能力和綜合素質,進而可以充分發揮內部人才對互聯網經濟下供應鏈商業模式發展的促進作用。另一方面,供應鏈中各企業要通過充分完善內部管理制度尤其是人力資源管理制度,從外部引進一批專業化的互聯網經濟和供應鏈發展方面的人才,實現對現有人才團隊的有效補充,為供應鏈商業模式的發展建立強大的人才庫。
五、總結
2012年2月14日,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正式了《物聯網“十二五”發展規劃》,目標計劃到2015年,我國要在核心技術研發與產業化、關鍵標準研究與制定、產業鏈條建立與完善、重大應用示范與推廣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初步完成物聯網產業體系構建。
“十二五”是中國物聯網發展的黃金期,也是產業模式從“政府驅動”向“市場驅動”轉型的關鍵五年。可以想象:未來五年間,政策將推動物聯網市場高度繁榮,科幻電影中眾多智能場景將逐步照進現實,科技逐日創新,市場創造財富傳奇……這場盛宴中,哪些行業將成為真正受益者?
內容詳實凸顯高度重視
2005年,國際電信聯盟(ITU)的《ITU互聯網報告2005:物聯網》提出:物聯網是指通過信息傳感設備,按約定的協議將任何物品與互聯網進行連接以及信息交換和通信,從而實現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的一種網絡。通俗而言,物聯網即是把物品與物品通過網絡連接起來,使人可以通過網絡識別方法控制各類物品,是繼計算機、互聯網之后世界信息產業的第三次浪潮。
遵循以上核心理念,我國在物聯網“十二五”發展規劃中制定了系統全面的發展戰略,包括“在核心技術研發與產業化、關鍵標準研究與制定、產業鏈條建立與完善、重大應用示范與推廣”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初步形成創新驅動、應用牽引、協同發展及安全可控的物聯網發展格局”。
《規劃》明確指出:力爭在“十二五”末初步完成產業體系構建,形成較為完善的物聯網產業鏈,培育和發展10個產業聚集區、100家以上骨干企業、一批“專、精、特、新”的中小企業,建設一批覆蓋面廣、支撐力強的公共服務平臺,初步形成門類齊全、布局合理、結構優化的物聯網產業體系。
無疑,此次規劃是中國首次出臺如此詳細的物聯網規劃,自上而下地充分體現了政府對物聯網產業的高度重視。工信部預測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的物聯網市場規模將超過5千億元,而在2020年將達到萬億元級,未來5年的復合年均增長率將超過30%。
當前,中國物聯網核心技術和高端產品與國外相比差距較大,主要體現在:高端綜合集成服務能力不強,缺乏骨干龍頭企業,應用水平較低,且規?;瘧蒙伲谛畔踩矫娲嬖陔[患。這些問題得到了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根據此次規劃:“十二五”期間,中國將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更加注重經濟質量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亟須采用包括物聯網在內的新一代信息技術改造升級傳統產業,提升傳統產業的發展質量和效益,提高社會管理、公共服務和家居生活智能化水平。
四大行業分享物聯盛宴
深入剖析此次《物聯網“十二五”發展規劃》可以發現,在物聯網行業眾多分支中,智能卡技術、二維碼識別、RFID芯片和傳感器等諸多細分行業,將最大程度地分享市場帶來的增長收益。
首先是智能卡技術,該技術已成為物聯網的技術核心。智能卡是一個帶有微處理器和存儲器等微型集成電路芯片、具有標準規格的卡片。智能卡作為IT行業的一個小分支,原本市場份額很有限,但隨著通訊、金融和政府安全等項目的實施,智能卡獨特的技術特性及不可替代的地位已開始顯現。
二維碼識別則是物聯網的關鍵環節,用特定的幾何圖形按一定規律在平面上分布的黑白相間的矩形方陣記錄數據符號信息。二維碼能多次讀寫且存儲容量更大,在產品溯源、物流、防偽、防串貨、會員管理、精準營銷、召回等環節均能扮演關鍵角色。此外,二維碼可通過網絡傳輸和下載,其應用具有高度靈活和便捷性。隨著智能手機普及,二維碼的應用已更加便利快捷,目前二維碼和智能手機相結合的應用包括電子票、電子折扣券、手機廣告、手機上網及下載、二維碼名片等。
RFID技術(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簡稱“RFID”,無線射頻識別技術)是物聯網的靈魂,主要包括標簽和終端設備兩部分。終端設備通過無線訊號讀寫標簽中的信息,實現高速無接觸式的物體標記和識別。由于RFID標簽無需電源,且成本低廉、方便易用,因此已成為物聯網中最有發展前途的信息技術之一,但由于成本的原因,目前還未得到大規模的應用推廣。
傳感器則是物聯網信息采集的基礎。目前,我國傳感器行業發展落后,國內傳感器需求,尤其是高端需求嚴重依賴進口,國產化缺口巨大,目前傳感器進口占比80%,傳感器芯片進口占比達90%。
全力突破“應用”瓶頸
盡管國家已將物聯網作為產業發展重點,并出臺了相應發展規劃和行動計劃,且許多行業部門將物聯網應用作為推動本行業發展的重點工作加以支持,但“應用層面突破乏力”仍是物聯網產業商業化的瓶頸。
目前,物聯網的應用推廣還處于探索階段,清晰的規劃和大規模的產業化應用依然缺位。一位曾參與《物聯網“十二五”發展規劃》制定的中國科學院院士表示,傳感器、安保以及云計算等領域近年來發出的聲音不少,但真正產生經濟效果的卻并不多,如果真用產業產出的標準去衡量物聯網的發展,那么其距離真正的應用還有一定的距離。
而作為一個新興領域,物聯網發展的同時,帶動了諸如微電子技術、傳感元器件、自動控制、人工智能等一系列相關產業的持續發展,并不斷催生市場利潤。
專家估算,目前中國約有1億臺個人電腦,而物聯網終端的需求量則遠大于此,諸如10億數量級的信息設備、30億數量級的智能電子設備、5000億數量級的微處理器和萬億數量級以上的傳感器需求,僅從終端潛在需求的角度,即可比較得出物聯網市場空間遠遠大于互聯網。
此外《物聯網“十二五”發展規劃》還指出將面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戰略需求,以重點行業和重點領域的先導應用為引領,注重自主技術和產品的應用,開展應用模式的創新。
其中重點支持物聯網在工業、農業、流通業等領域的應用示范,開展面向基礎設施和安全保障領域的應用示范,重點支持交通、電力、環保等領域的物聯網應用示范工程并開展面向社會管理和民生服務領域的應用示范。還將重點支持公共安全、醫療衛生、智能家居等領域的物聯網應用示范工程。通過發揮物聯網技術優勢,提升人民生活質量和社會公共管理水平,推動面向民生服務領域的應用創新。
從這些內容中不難看出,未來我國物聯網發展的關鍵是尋找規模化應用突破口。目前,很多城市已陸續制定了智慧城市建設的規劃方案,城市應用將是未來三至五年物聯網產業發展的重點和突破口。
政策之春澤被上下
自物聯網概念提出以來,最初發展模式是地方政府驅動,無錫、江蘇、杭州、成都、重慶、上海等各個地方政府已相繼出臺了促進物聯網發展的地方規劃和政策。
然而,縱觀各地的物聯網規劃,由于缺少頂層設計和統一協調,在產業發展重點和應用上多有布局重復的弊病,且各地對物聯網概念理解不一致,政策扶持對象也各有差異。尤其涉及重大指導意義的物聯網標準方面,各地方政府很難達成一致,造成本就薄弱的物聯網產業資源趨于分散。與此同時,各地方政府此起彼伏的優惠政策,也使得物聯網產業背上了“過熱”、“虛假繁榮”等惡名。
而本次出臺的《物聯網“十二五”發展規劃》在一定程度上明確了物聯網的基本概念和產業范疇,使各地方政府與中央指導思想達成一致,還明確了包括“建立統籌協調機制、營造政策法規環境、加大財稅支持力度、注重國際技術合作、加強人才隊伍建設”等在內的五大保障措施。無疑,未來物聯網產業的發展將迎來政府驅動的優惠政策之春。
根據規劃精神,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政策將圍繞幾個重點展開。首先是重點技術領域,諸如傳感器、信息處理技術、物聯網安全技術,尤其是與制造業有關的傳感器制造業領域,是物聯網十二五規劃發展的重點。
其次是重點應用領域。在關乎經濟安全運行的基礎行業,如環境、工業、農業等已成為了發展的重點,而在民生密切關聯的醫療、食品及社會管理領域,也已成為焦點。
此外,在物聯網產業聚集區域規劃領域,物聯網“十二五”規劃思路是以“市場驅動”模式,以靠近關聯應用產業為原則,如以推進物聯網應用技術進步及物聯網服務業為導向,以特色農業、汽車生產、電力設施、石油化工、光學制造、家居照明、海洋港口等特色產業基地,打造物聯網聚集區。
物聯網產業發展離不開人才建設。與產業基本面政策之春遙相呼應的是政府對于物聯網人才培養的“給力”政策。2010年8月,教育部即公布了通過審批的140個高等學校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本科新專業,在新增本科專業名單中,“物聯網”成為最大熱門,各高校紛紛申報物聯網相關專業,目前共有37所高校獲批,新設專業在2011年已開始招生。
而物聯網作為一門專業課程正式進入高校培訓人才的教學課程,不僅是國家和政府大力發展物聯網產業的巨大體現,也是國家在人才培養模式上及時做出反映的重大舉措。目前,國內開設的物聯網專業包含傳感器原理、無線通信原理、無線傳感器網絡、近距無線傳輸技術、二維條碼技術、物聯網安全技術和物聯網組網技術等教學課程,為物聯網這一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繁榮發展,培養大量精通物聯網信息技術的人才生力軍。
商業模式日漸清晰
隨著物聯網市場商業盈利模式的日漸清晰,以及物聯網設備和產品制造業、物聯網運營產業、基于物聯網的現代服務業等產業的發展,一個巨大的產業鏈正在形成。據美國獨立市場研究機構Forrester預測,物聯網所帶來的產業價值要比互聯網大30倍,有望形成下一個上萬億元規模的高科技市場。
展望未來,從物聯網進入政府工作報告,直至“十二五”規劃正式出臺,政府一直在產業發展過程中給予大力支持。但專家同時指出,當前我國物聯網發展還面臨著諸多挑戰。
首先,要克服技術問題,及市場規?;瘧闷款i;其次,需要培育一些能夠整合物聯網產業上下游環節的龍頭企業;再次,需解決需求與技術不匹配的矛盾,形成市場導向的產業整合;最后是綠色發展,將物聯網應用于節能減排、自然和諧、環境友好等領域,以創造更美好的城市發展前景。
當前,物聯網應用已于智能家居、智能交通、工業監控、食品安全等多個行業嶄露頭角,并廣泛出現在政務、公共安全、健康護理和國防等各大領域,商業模式亦日漸清晰。在廣闊的市場前景面前,世界各國都對其寄予厚望,視之為“占領全球競爭制高點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優化經濟結構”的重要手段。
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全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發展規劃(2016-2020年)》
1月4日,農業部部長韓長賦主持召開部常務會議,研究加快推進“互聯網+農業政務服務”和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等工作。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農業部關于加快推進“互聯網+農業政務服務”工作方案》《全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發展規劃(2016-2020年)》。
會議指出,“互聯網+政務服務”是轉變政府職能、轉變工作方式、提高治理能力的迫切要求,是深化“放管服”改革的關鍵環節,是解決群眾辦事難、激發主體活力、增添發展新動能的重要舉措。、總理多次強調,要大力推行“互聯網+政務服務”,打破信息壁壘,提升服務效率。要深入學習領會,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決策部署上來,扎實推動“互聯網+農業政務服務”工作。要明確工作重點。抓好政務公開,讓群眾知曉,讓群眾監督;抓好政府服務信息化,讓信息多跑路,讓群眾和企業少跑腿;打造農業政務服務“一張網”,統一提供政務服務,真正做到利企便民。要形成工作合力,建立分工明確、協{有力的工作機制,細化落實方案,明確時間節點,抓緊組織實施,合力推動工作取得實效。要體現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加快整合建設,盡早開展有效服務,提高農業政務服務效率和辦事效率。
會議指出,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是發展現代農業、解決“誰來種地”問題的根本途徑,是農業現代化轉型升級、新型城鎮化發展以及深化農村改革、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的必然要求。要切實增強責任感緊迫感使命感,鼓足干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把這項工作抓實抓好,抓出成效。要狠抓落實,認真總結近年來的經驗做法,創新培育機制和模式,豐富內容和手段,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明確責任人、制定路線圖、確定時間表,推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由點到面不斷拓展、從規模到質量不斷提高。要加強宣傳,充分利用各種媒體廣泛宣傳各地的好做法、好經驗、好典型,營造新型職業農民創業創新的良好氛圍。充分調動農民特別是有知識有文化的青壯年農民參加培訓、爭當新型職業農民的積極性,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面參與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工作的積極性,充分調動企業特別是涉農企業參與組織培訓新型職業農民的積極性。
關鍵詞:智能銀行;互聯網+;發展;轉型
中圖分類號:F830.42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31-000-01
隨著現代信息科學技術的不斷普及和發展,“十”在推動社會各項改革的同時,創新性地提出“互聯網+”的未來社會發展規劃藍圖,為包括銀行金融業在內的多個傳統行業的戰略發展提出了最新的改革方向。而對于銀行業來說,互聯網金融的興起是革新的開端,利用互聯網及信息智能化技術改造傳統銀行服務,打造更快捷方便的“智能銀行”,是銀行在“互聯網+”時展的必然趨勢。
一、智能y行的概念
“智能銀行”是近幾年來提出的一種新型銀行服務概念,主要針對當前互聯網的發展態勢以及在智能化時代里客戶對銀行服務提出的新要求,通過互聯網信息科技的創新和應用,為客戶打造的開放性通道。具體而言,“智能銀行”概念的產生是金融創新和互聯網科技的相結合,銀行通過為客戶開設智能化的交易服務流程,將傳統的有時間、空間及服務人數限制的銀行服務延展至全天候、無空間界限以及隨心所欲的全新服務方式,通過智能化服務的應用,優化銀行內部資源配置,提高銀行業務效率,最大限度地為客服提供最便捷的服務。
二、智能銀行的優勢和價值
1.智能銀行的優勢
在當今社會里,網絡科技的普及以及智能手機的應用推廣,讓不少生活服務逐漸能通過網絡及手機應用進行辦理,為各類服務效率的提高創設了更好的基礎和平臺。智能銀行最大的優勢正是在于通過無時間、空間和地域局限的網絡科技,讓銀行服務突破傳統服務的約束,讓客戶服務能得到更快速、及時和合理的處理。其次,對于銀行而言,智能銀行的推廣一方面能讓銀行內部的機構設置有更大的調整空間,尤其在營業網點的設置方面,智能銀行能減少客流量、網點成本對選址的限制,為銀行實現效益最大化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智能化服務最大的優勢是減少了銀行投入在柜臺的人力資源,通過自助設備、網銀應用等代替了人工服務,讓銀行能將人力資源投入到其他業務領域,開拓更廣闊的市場空間。[1]
2.智能銀行的價值
當前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尤其是互聯網的普及和應用,正從各個領域對社會生活進行滲透和改變,這對于屬于傳統行業的銀行金融業而言,社會的變化和進步既是機遇也是挑戰。智能銀行概念的提出,首先便是針對銀行從傳統的發展方式向“互聯網+”轉變所跨出的第一步。互聯網金融的興起對傳統銀行金融業而言是一次深刻的警醒,市場的變化、客戶群體要求的提高、銀行業內競爭的加劇等讓各大銀行都面臨著轉型時期的巨大挑戰。[2]因此,智能銀行的價值就在于一方面,其出現迎合了市場和客戶對業務辦理效率提高的要求,同時利用互聯網技術對銀行服務進行全面的技術提升。另一方面,借助智能銀行的應用和推廣,推動銀行內部的資源整合和優化,是銀行在轉型時期的改革和創新的動力。
三、發展智能銀行的約束和障礙
1.網絡安全未能得到保障
智能銀行是對于互聯網科技及電子技術的全面依賴,互聯網的開放性既是智能銀行搭建的架構基礎,但同時也是風險來源。銀行業務內容包含了銀行、機構、客戶的機密信息,互聯網的開放性一方面帶來了便捷,但其匿名性也可能引發極大的信息泄露風險。在當前技術應用尚未成熟穩定的探索時期,智能銀行的全面推廣具有一定的風險。
2.缺乏一定的發展基礎和規模
智能銀行依賴于設備基礎設施、終端設備系統等硬件設備的構建,此外,為需要完善的支付系統、信用評價系統、認證設備等各方面體系的共同配合,才能讓智能銀行真正安全、有序地運作。但從當前銀行業的發展現狀來看,一方面缺乏硬件設備的投入,另一方面,其他相應的體系也尚未完善,缺乏應有的發展基礎和規模。
四、發展智能銀行的對策
1.將智能銀行的發展納入銀行戰略規劃中
智能銀行是當前傳統銀行業轉型發展的集中態勢,要真正發展起智能銀行,必須將智能銀行納入到銀行的戰略發展規劃中,重視智能銀行的逐步發展和應用,利用智能銀行最大程度上優化當前業務辦理的效率和方式,推動銀行現代化、智能化管理的建設,為智能銀行全面提升銀行服務質量做好基礎性鋪墊。
2.加強傳統渠道與智能銀行的融合
從智能銀行的初步規劃來看,首先是需要利用智能銀行代替一部分傳統以人工處理的服務項目,而從智能銀行的長遠發展來考慮,傳統渠道與“互聯網+”渠道的聯合和互通,是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3]正是利用智能銀行的優勢,通過渠道的整合為銀行多渠道業務的多元化拓展提供更快捷實現的模式。例如利用營業網點的傳統渠道,有針對性地將客戶逐步引流,結合客戶轉賬、交易、購買金融產品、投資等不同的渠道,推廣智能銀行的應用,并通過智能銀行的信息智能化,為銀行服務客戶的重新定位和產品推廣進行更精準的調整。
3.不斷優化完善智能銀行的業務流程
智能銀行的關鍵在于客戶的使用體驗,因此在智能銀行的設計、應用和推廣過程中,對于業務流程的優化和完善設計都是必要。首先應當理清智能銀行與客戶的關系不同于傳統的人工服務,需要在智能銀行中實現人機交互的完整交流,繼而在合理、流暢的流程中讓客戶獲得最優的體驗。因此,在智能銀行的發展和應用中,需要一直根據數據的整合分析,挖掘客戶的需求,繼而進行不斷的調整,同時根據客戶在使用過程中,如業務等待、業務出錯等環節進行相應的指引,使智能銀行與客戶需求能有更完美的嵌合。
4.提升服務質量,推動銀行創新轉型
推廣智能銀行的根本在于對銀行服務的改革、創新和升級,而這也是當前市場環境中,銀行轉型升級的重要體現。因此,銀行要明確智能銀行建設的目標始終是服務客戶,優化銀行資源配置,在此基礎上推進銀行技術層面上的不斷升級,轉變經營模式,為銀行未來的發展創造更廣闊的空間。
總的來說,智能銀行的建設、應用和發展是信息時代下的銀行業趨勢,如何克服當前建設智能銀行的問題和困難,積極利用智能銀行的優勢來推動銀行轉型升級的革新,是當前銀行發展的關鍵。
1互聯網金融模式對傳統商業銀行的影響與沖擊
1.1商業銀行面臨金融中介角色弱化的風險
互聯網金融出現之后資金供需雙方利用互聯網金融模式可直接在互聯網上進行快捷的匹配供需信息,完全不需要金融中介的涉及和參與。在飛速發展的互聯網及相關軟件技術支持下,互聯網金融模式能更好的服務于客戶,對交易對象的交易記錄進行快捷的查閱、對數據可采用高效的信息技術進行全面的查詢和分析,這樣做不僅提高了資源配置的效率,更使企業有效地解決了融資等工序對接問題?;ヂ摼W金融中的無中介性質資源配置,不僅使資金效率得到最大化的提升,實現最大化的社會福利,更以其快速的金融傳媒形勢極大地影響了傳統的金融機構,弱化了商業金融的中介角色。
1.2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經營理念的沖擊———“鲇魚效應”
1.2.1在發展模式方面
互聯網金融實現了全流程線上操作模式,客戶可以通過網絡直接提交申請,不需要來回奔走于營業網點進行查看。另外,互聯網金融可以說是建立在網絡電子交易平臺之上,客戶的相關交易數據和以往信用評價就是互聯網金融最重要的客戶信息來源,這種數據信息來源可靠,能更真實的反映客戶的實際情況?;ヂ摼W金融的線上審批采用的是全流程自動操作過程,系統自動從數據庫中提取客戶的相關信息,并根據設定程序對客戶的信用進行評價,從而確定客戶的信用等級和可授信額度。若客戶滿足借貸條件,可系統可發放貸款。傳統商業銀行的信息獲得是以人為媒介的,整個信息流傳遞過程伴隨著人的操作;而互聯網金融全流程線上操作模式完全舍棄了信息流傳遞時對人的依賴,整個過程信息流自行運作,過程高效、便捷,不但降低了信息傳遞的成本,而且極大的提高了審批效率,能及時解決中小企業的資金危機,更有利于中小企業的發展。
1.2.2轉變以往的客戶價值訴求
受互聯網金融影響,客戶的類型和消費模式、消費習慣等均發生了變化,其價值訴求也隨之受到了影響。傳統商業銀行的價值實現方式受到了一定的挑戰。傳統商業銀行以大客戶為主,雖然大客戶單筆交易量大,但是總量少,大客戶群體合計總量占比并不多。而中小客戶雖然單筆交易量小,但總量大,客戶群體總體貢獻度較高?;ヂ摼W金融以客戶群整體貢獻度為準則,以中小客戶為目標客戶群體,為其提供有針對性的產品和服務,滿足了中小客戶的價值訴求,也因此獲得了較快的發展。
2解決互聯網金融模式對傳統商業銀行影響的對策分析
2.1調整發展戰略定位,制定未來發展規劃
要勇于突破銀行業務的原有操作模式,對原有的發展戰略及政策做出及時的調整,充分結合市場的實際需求進行明確的戰略定位。根據戰略與國際管理學教授康斯坦丁諾斯•瑪卡德就指出:所謂企業的戰略定位,就是企業需全面掌握“Who———我們的目標客戶是誰”、“What———我們應該提供什么產品或服務”以及“How———我們如何才能以最好的方式向客戶提供這些產品或服務”。而作為一個服務業,商業銀行的運營模式都是以客戶為中心的,正好印證了康斯坦丁諾斯•瑪卡德教授的研究觀點。因此,商業銀行要清醒認識互聯網金融的影響,對銀行的戰略定位進行及時調整?;ヂ摼W金融在現階段的關鍵要求就是互聯網客戶在要求金融服務時,能夠保障客戶享受到不受時間和地域限制以及隨心隨性的完美服務。這就要求互聯網金融一方面積極推廣商業銀行創建的“一站式服務”以及各項網上金融功能,使其具有的可用性和易用性實現完美的互聯網金融服務水平了;另一方面,互聯網金融與第三方平臺實現合作共贏,在互聯網金融服務平臺展示相關的金融產品,以平滑的方式向客戶提供投資理財、支付結算和信貸融資等金融服務,只為能滿足客戶隨時的金融需求。這種商業銀行與互聯網金融的完美融合,不僅向客戶提供更加優異的服務體驗,更增加客戶的忠誠度。
2.2以客戶為中心,打造智慧銀行
在互聯網信息時代里,商業銀行不能再遵循傳統的商業模式,否則只能沒落于金融業的大潮中。以客戶為中心,為其提供舒適便捷的金融服務才能贏得客戶的忠誠度,這就是智慧型銀行的服務宗旨。其服務于銀行的前中后整個過程,全面掌握客戶的需求,對資源進行重新配置以調整業務流程,實現客戶的終極完美體驗的目的。前臺的服務是對獲悉的客戶需求和信息進行智能分析與服務。中后臺的服務是在前臺獲取的客戶信息基礎之上,并以此為中心不斷滿足客戶的需求,優化整合和創新整個業務流程,確保向客戶提供高效性、舒適體驗性的服務。
3結論
面對互聯網金融的沖擊和挑戰,商業銀行要綜合分析內外部環境和條件,結合有關數據信息,及時調整和改善未來的發展戰略和發展規劃,并在加大創新和改革力度的基礎上,明確自身的金融服務市場定位,謹慎地選擇與互聯網金融進行戰略聯盟,進而提升商業的金融服務功能和降低不必要的經濟損失。同時,堅持以客戶為中心,積極打造智慧型商業銀行,為客戶提供舒適便捷的金融服務,以最大化滿足客戶的服務需求。
作者:郭珺 單位:陜西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移動互聯網產業區域發展特征
從各省移動互聯網產業產值分布圖可以發現,中國移動互聯網產業已初步形成“南北呼應,西部崛起”的空間分布格局。產業主要集中于珠三角、環渤海、長三角和以成都、重慶和西安為核心的“西三角”這四大區域,該四大區域2012年的產業規模占當年中國移動互聯網產業總體規模的80%以上(如圖)。
其中,珠三角地區優勢明顯,憑借其終端制造的巨大優勢,珠三角地區穩居中國移動互聯網產業產值的龍頭。環渤海地區是中國移動互聯網產業的第二中心,這一地區在移動終端制造、移動互聯網軟件與服務等領域都具有較強的實力。長三角地區也是中國移動互聯網產業的重鎮,該區域在與移動互聯網有關的軟件和服務方面具有較強的實力,但終端制造能力相對較弱。西三角地區是中國移動互聯網產業最具成長性的區域,發展前景值得期待。
環渤海地區產業發展較為均衡。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東和遼寧等省市在內的環渤海地區是中國重要的移動終端、軟件和應用的研發、設計和制造基地,擁有完整的移動互聯網產業鏈,形成了以北京為中心的核心集聚發展態勢。2012年,該區域移動互聯網產業規模為2502.41億元,占當年中國移動互聯網產業整體規模的26.02%。北京是中國移動互聯網產業發展的樞紐城市,移動互聯網產業的頂尖企業大部分都在北京設立了總部或研發中心,北京牢牢占據了移動互聯網產業的高端,是移動互聯網各項政策出臺的決策中樞,也是跨國公司和本土龍頭企業的理念與品牌創新基地。此外,北京初步形成包括移動互聯網設備制造、軟件平臺、內容與服務等在內的完整產業鏈布局,產業協同優勢明顯。天津是中國移動終端制造中心之一,是中國移動互聯網終端設備的主要生產基地之一;遼寧在移動互聯網嵌入式軟件開發上具有良好基礎,在手機位置服務方面具有先發優勢;山東在網絡設備、芯片制造方面具有良好基礎。
長三角地區以移動應用服務為主。包括上海、江蘇和浙江在內的長三角地區也是中國移動互聯網產業發展的重要集聚區之一,該地區的移動軟件和應用的研發設計能力較強,集聚了一批行業內領先的軟件開發和芯片及終端設計廠商,但移動終端生產能力較弱,從而造成了該地區在移動互聯網產業規模上不及珠三角和環渤海地區。2012年,該區域移動互聯網產業規模為711.68億元,占當年中國移動互聯網產業整體規模的7.4%。浙江具有良好的網絡基礎設施,其省會杭州是三網融合的試點城市之一,在移動電子商務、移動閱讀等領域實力領先,擁有阿里巴巴這樣的電子商務領軍企業,是移動互聯網的應用創新中心之一。江蘇憑借雄厚的軟件產業基礎,成為移動互聯網軟件產業的重要聚集區,在移動游戲領域優勢突出。上海在網絡基礎設施方面基礎較好,作為TD-LTE網絡的試點城市,在移動視頻、移動游戲等領域具有發展優勢。2012年,上海市政府了《上海推進移動互聯網產業發展2012-2015年行動計劃》,把上海市移動互聯網產業發展落到了實處。
珠三角地區以智能終端制造業為主。珠三角地區是中國移動互聯網產業發展的領先者,憑借其移動終端制造業的巨大優勢,2012年該區域移動互聯網產業產值為3087.14億元,占當年中國移動互聯網產業整體規模的32.1%。位于該區域的廣東省擁有較為完備的移動互聯網產業鏈,在移動互聯網軟件、網絡設備及終端制造、互聯網應用等多個領域具備優勢。深圳在移動互聯網產業擁有像華為、中興等實力較強的通信設備制造商,產業基礎雄厚。同時,深圳擁有眾多的手機制造商,是中國最重要的手機制造基地,2012年出貨量接近全球規模的1/3左右。深圳也是全球重要的平板電腦生產基地,擁有富士康這樣實力雄厚的代工企業。在移動軟件和應用方面,2011年底,阿里巴巴集團國際運營總部和商業云計算研發中心兩大項目正式落戶深圳;而騰訊深汕云計算數據中心也于2011年年底在深圳汕尾特別合作區舉行了奠基儀式。移動互聯網排行前三位的龍頭企業齊聚深圳,共同推動移動互聯網軟件和應用的發展。
西三角地區崛起迅速。包括四川、重慶和陜西,以其三大中心城市為核心的西三角地區是中國西部經濟崛起的橋頭堡,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西三角地區在傳統的通信設備制造方面基礎扎實,同時也是承接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產業轉移的重要地區。2012年該區域移動互聯網產業產值為1423.36億元,占當年中國移動互聯網產業整體規模的14.8%,無論從產業規模還是從所占比重來講,西三角地區都是中國發展最快的地區,已經是繼珠三角地區和環渤海地區之后,中國移動互聯網產業排名第三位的地區。其中,成都發展移動互聯網產業的綜合實力最為突出,從終端到軟件和應用都進行了廣泛的布局,是中國移動互聯網產業的西部先鋒。重慶在平板電腦和通信設備制造方面具備優勢,但軟件和應用是其短板。西安在通信設備制造、手機設計和制造方面實力較強,近年來十分重視移動互聯網產業的發展,努力在培養產業鏈、完善產業環境等方面加快發展,發展勢頭迅猛。
移動互聯網產業區域發展模式分析
從區域發展模式來看,中國移動互聯網產業區域發展模式主要是由移動互聯網產業本身的特點決定的。移動互聯網產業涵蓋了終端、軟件、應用等多層次的業務,對產業基礎、配套要求較高。東部沿海的中心城市如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以及西部的成都、重慶、西安等城市在移動互聯網領域具有比較好的發展基礎,發展移動互聯網產業具有比較明顯的產業集群優勢。
北京模式:立體式推進的全面發展之路。這一模式以北京和深圳為代表,采用整體協同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的思路來發展移動互聯網產業。
北京和深圳移動互聯網基礎實力雄厚。北京移動互聯網產業鏈完整,覆蓋了核心芯片、操作系統、移動網絡運營、互聯網應用、移動終端、移動互聯網服務、內容提供和應用開發等多個方面,在終端、軟件、應用各個環節優勢明顯。深圳是中國移動互聯網產業的產品中心,是我國移動互聯網產業的產值高地,涵蓋了智能手機、平板電腦、GPS、移動應用軟件、移動服務內容等,尤其在終端制造方面,實力尤為強勁。同時,北京和深圳在移動互聯網和下一代互聯網、集成電路、云計算、物聯網、位置導航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方面均具有深厚的產業基礎,產業鏈條比較完整,產值也居于全國前列。
在具體產業推進上,北京和深圳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中移動互聯網、云計算等細分產業之間的高關聯度,對細分產業之間交互環節進行重點突破,融化不同產業鏈條,全面推動以移動互聯網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的發展,并以關聯產業協同發展的溢出效應進一步鞏固自身的競爭優勢。
上海模式:關聯性主導產業引領的發展之路。這一模式以上海、武漢和重慶為代表,主要結合“智慧城市”、云計算示范工程等關聯性主導產業的建設來推動移動互聯網產業的發展。
上海結合“智慧城市”“云海計劃”的實施來驅動上海移動互聯網產業的發展:聚焦技術創新、模式創新、產業協同、環境建設,培育新業態、新模式;推動芯片、終端、傳輸、軟件、平臺、應用聯動發展;優化產業發展環境,打造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移動互聯網產業品牌。武漢“智慧城市”建設總投資超過800億元,其建設覆蓋了光通信、地理信息、云計算、物聯網及移動互聯網在內的多條產業鏈,同時,依托其在光通信領域的技術優勢,多點并進,推動移動互聯網產業的發展。重慶將從移動互聯網終端設備入手,加大產業集群效應,同時培育下游應用市場,并結合“云端計劃”和“云端智能城市”建設,帶動移動互聯網產業的發展;應用層的重點瞄準了移動電子商務領域,但是其布局過于分散,發展重點及發展實際效果還有待考察。
杭州模式:聚焦優勢產業的特色化發展之路。這一模式以杭州、西安為代表,是依據城市、產業的稟賦,在推動移動互聯網產業發展上走特色化發展之路。
杭州高新區通過該區的中國互聯網經濟示范區,發揮其在電子商務領域的特殊優勢,以優勢產業帶動發展,通過寬帶接入和測試平臺、交易平臺與手機軟件平臺等平臺建設,加強產業聚集度,在傳統互聯網優勢方向上進行重點推進,集中在電子商務和閱讀服務等應用層的發展,從而引導移動互聯網產業的發展;西安則是依托于良好的通信產業基礎和硬件研發設計上的優勢,緊抓產業鏈兩個重要環節:網絡通信設備和各類終端產品。從硬件入手,通過制定有針對性的相關優惠政策引進全球先進的芯片產品廠商,以硬件帶動平臺和軟件發展,從而拉動整個移動互聯網產業前進,走上一條由硬件入手、不斷向軟件拓展的特色化發展道路。
廣州模式:政府統籌的產業均衡發展之路。這一模式以廣州、成都為代表,是政府系統規劃、有序布局的全產業鏈均衡發展模式。
廣州是全國移動互聯網產業的南方基地,也是國家移動電子商務試點示范城市,移動互聯網產業鏈條完整,運營商資源優勢得天獨厚,在終端與軟件上也優勢明顯。廣州是在全國率先布局移動互聯網產業園的城市,發展思路清晰,構筑了“啟動區+擴展區+輻射區”的規劃。同時,依托區內運營商、互聯網巨頭以及終端企業等資源,實行由政府主導、全產業鏈推進的均衡發展模式。同時,大力推進嵌入式軟件、中間件、信息安全軟件、綠色數據中心、云計算、移動互聯網和下一代互聯網服務平臺等技術產品和服務,不斷利用和集聚戰略性信息資源,實現關聯產業的協同發展。
中國移動互聯網產業發展建議
理順產業脈絡,政府統籌規劃布局。目前,針對移動互聯網產業還未有中央層級的統籌規劃推出,許多區域與城市也沒有針對移動互聯網產業專門出臺指導性的發展規劃。各地區政府需要從宏觀層面,分析本區域資源能力,結合優勢,抓住機遇,確定重點發展領域,找準產業發展切入點,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發展規劃與行動方案,指導產業快速發展。
借力應用拉動,選擇差異化發展道路。要借助地方政府的“無線城市”“智慧城市”等戰略,從大戰略大應用角度出發,攜手地方政府共同促進產業前行。另外,要把握住行業信息化給移動互聯網帶來的產業機會。近年來,交通、教育、金融、能源等傳統行業信息化需求高漲,這對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拉動效應。此外,企業級的移動應用市場也不容忽視。
提升載體素質,推動產業集聚發展。在移動互聯網產業格局的布局策略中,通過提升園區、基地、科技谷等載體的素質,推動移動互聯網產業有機整合、集聚發展是非常重要的一環。通過提升載體軟硬件配套服務,加強知識產權、公共實驗室和應用孵化等公共平臺建設,完善產學研用合作體系,引進優勢企業等方式方法,培育移動互聯網的產業集聚,提升區域移動互聯網產業總體競爭能力。
[關鍵詞]互聯網+;農業現代化
[DOI]1013939/jcnkizgsc201538161
自2015年“兩會”期間總理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后,社會各界對“互聯網+傳統行業”展開了熱議。隨后,6月24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推進“互聯網+”行動,并通過了《“互聯網+”行動指導意見》?!兑庖姟访鞔_提出推進“互聯網+”,促進現代農業等11個重點領域的發展??梢灶A見,“互聯網+農業”將獲得更多的政策支持。這將為我國農業現代化提供新的契機。
1“互聯網+農業”的現代化發展模式
“互聯網+農業”就是充分利用互聯網,促進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與農業的滲透、融合,同時帶動農業與其他產業的交叉、重組,形成現代農業新產品、新模式與新業態,從而促使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進入快車道。筆者認為,從農業產業參與方的角度來看,“互聯網+”對傳統農業的改造和重塑主要體現在農業從業者、市場和政府三個方面。
11“互聯網+農業從業者”
互聯網所具有的便捷化、公開化和公眾化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了良好機會,這直接導致越來越多的非傳統農民進入農業領域,并呈現引領農業發展方向的趨勢。為此,“農業從業者”既包括傳統農民、農業企業和農民合作經營組織,也包括積極投身農業行業的工商業和高科技企業等非傳統農民。
“互聯網+”為提高農民素質,提升農業生產效率提供了先進工具。傳統農業生產中,農民需要既懂生產技術,又要懂經營,懂管理,懂市場,在農業信息渠道不暢的情況下,往往導致產銷脫節、農產品滯銷,影響農民收益。在這方面,“互聯網+”將帶來變化。一是推動提高農民素質。以互聯網為代表的現代科技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必備生產工具。農民需要掌握這一技能,以滿足現代農業生產的需要。目前,越來越多涌現的新農人恰恰體現了這一發展方向。新農人具備相對較高的文化素質和自我學習能力,具有較強的創新意識,能夠借助互聯網及時掌握和分析信息,從而改變了農民信息能力薄弱的狀況,促進了生產與銷售的直接對接,減少了中間環節,增加了收益。二是提高農業生產效率?;诖髷祿⒃朴嬎愫臀锫摼W等信息技術,精準農業、設施農業和智慧農業等現代農業生產方式將逐漸普及,農業生產經營管理將更加科學,土地、水、勞動力等農業生產要素的配置將更加合理,農業生產效率將大幅提高。同時,農業生產的標準化、自動化和智能化也將在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發展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農業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互聯網+”是推動農業企業和農民合作經營組織延伸產業鏈的突破口。國際經驗表明,農村一二三產業的融合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經之路。利用“互聯網+”的信息網絡和技術支撐,結合農業的多功能性開發,傳統農業企業和農民合作經營組織可以實現向農業生產上下游的延伸,實現生產縱向一體化。在這方面,大北農集團做出了有益嘗試。目前,大北農已經推出了豬聯網20版,了智農通APP,并提出將以智農網及智農通為核心,以智農云服務、智農商城網、農信網為內容,發展覆蓋線上線下的農業互聯網與金融生態圈。這將使大北農的業務范圍從飼料、種子、農資采購拓展至生產管理、產品銷售和金融服務,實現面向產前、產中和產后的全鏈條綜合服務。
“互聯網+”為工商業和高科技企業涉足農業提供了平臺。在互聯網技術的推動下,近年來農業日益成為炙手可熱的行業,一些電商、地產商、物流和IT企業紛紛跨界經營農業。主要做法有:一是以電商為代表,網絡下沉,緊盯農村的消費需求。如阿里已啟動“千縣萬村計劃”,未來三至五年將投資100億元,建立1000個縣級運營中心和10萬個村級服務站。二是資本投入,培育高端農產品品牌。涉農工商企業大多資本比較雄厚,技術實力比較強。這些企業以資本投入為基礎,配合品牌塑造,使農產品附加值大幅提高。如聯想控股旗下的佳沃集團公司以藍莓、獼猴桃、提子、車厘子和柑橘等高端水果投資為主。該公司在智利和澳洲還建立了海外種植基地。目前,“佳沃”藍莓每公斤售價250多元,比普通國產藍莓高近一倍。
12“互聯網+市場”
“互聯網+”意味著新的思維方式和解決問題的途徑。用互聯網的方式改造傳統農產品營銷,將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是整合平臺,信息更加公開透明。當前,我國農產品銷售存在的突出問題就是農民信息來源渠道單一,生產和銷售信息不對稱,導致“賣難”現象頻發,嚴重損害了農民利益。我國現有涉農網站約4萬家,但真正能夠提供契合農民需要的信息網站卻不多?!盎ヂ摼W+”崇尚的是“萬物互聯”。在這一基本訴求的推動下,借助大數據分析等信息工具,整合現有資源,搭建覆蓋更大范圍的信息共享與平臺,將使得農民與農民,農民與消費者之間的距離越來越近,信息越來越對稱,農民可以有效把握市場供求信息,從而減少生產的盲目性,杜絕“蒜你狠”和“姜你軍”等現象,保障農民穩步增收。
二是減少中間環節,降低產品銷售成本。目前,我國農產品流通環節多,產品售價與收購價相差幾倍,甚至幾十倍,導致農民享受不到產品增值的收益,消費者買不到物美價廉的產品,利益被中間經銷商分割?!叭ブ薪榛笔腔ヂ摼W發展的必然趨勢,隨著“互聯網+”的應用,農產品營銷領域互聯網程度將明顯提高,電商進入生鮮產品銷售將使農產品市場銷售形態得到根本性改變,改變傳統生產商和零售商的分工,不斷消減中間環節,使農民能夠更多地分享農產品流通環節的增值收益,同時提高全社會的福利。而近來新興的P2P模式若應用于農業領域,將顛覆傳統的農產品銷售模式,使農民與消費者能夠面對面直接交易。
三是用戶至上,訂單農業的新模式?!盎ヂ摼W+”強調用戶體驗,注重用戶的參與度,圍繞用戶需求提供合適的產品?;诖髷祿治?,“互聯網+”時代可以發現和定位消費者的需求,并按照消費者的需求組織農業生產和銷售,實現農產品的個性化定制。這就是最近興起的農業“眾籌”。農業“眾籌”是訂單農業的新發展,也是“田地到餐桌”的新嘗試。在這種模式中,線上線下緊密結合,互聯網+金融+農業+鄉村旅游深度融合。消費者可以共同承包一塊地、一塊魚塘、一個果園等,并借助于互聯網技術,實時了解定制產品生長發育的全過程,并享受實地收獲產品的樂趣。
四是改變營銷思路,打造農產品品牌?!盎ヂ摼W+”時代,每個人都是“自媒體”,都是傳播源,微信、微博等平臺形成的社交圈為農產品營銷提供了新的渠道。而農業生產本身與當地的自然和歷史密不可分,這為整合利用當地的文化歷史、資源背景等特色和優勢對產品進行“包裝”,增加產品的差異性,提高產品附加值創造了有利條件。農產品背后的故事使消費者形成品牌歸屬感和忠誠度成為可能。褚橙、柳桃和三只松鼠等農業品牌就是借助于互聯網對產品重新進行定位、包裝、宣傳,從而樹立了良好的形象,成功引導了消費者消費,擴大了利潤空間。
13“互聯網+政府”
目前,電子政務已經在輔助政府業務辦理和信息與公開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是,在服務政府決策和管理方面尚存在欠缺。大數據和云計算等互聯網技術將在提高政府治理水平方面提供有效解決方案。
一是促進數據的跨部門、跨地區融合。通過建立以管理對象為標識,關聯多業務狀態,“互聯網+”將促進農業、工商、稅務、貿易等多各部門掌握的數據和資源更加公開透明,并實現共享與整合利用,提高政府運行效率。通過中央和地方農業部門,以及地方農業部門之間的數據融合,為政府制定農業發展政策,并監督政策執行等提供支撐。
二是推動服務型政府建設?!盎ヂ摼W+”有助于拉近政府與普通農民的距離,促使政府更加“接地氣”,提供更加貼近農民需求的服務。包括利用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網,使網上政務辦理更加方便、快捷;開發App等移動應用程序,整合科研院所和農技推廣網絡等現有資源,建立農民身邊的農業生產信息和專家信息系統,隨時隨地提供農業氣象、測土配方施肥、災情預報、疑難技術咨詢服務等。
三是推進政府監管現代化。利用“互聯網+”技術,在農業資源統計與合理平衡使用、災害監測預警、農產品市場監測預警、保障食品安全、農業廢棄物處理等方面為政府提供更加高效、便利的技術支持。
2推動“互聯網+農業”的對策建議
第一,加強頂層設計,制定“互聯網+農業”的發展規劃。為避免一哄而上、各自為政,亟須制定“互聯網+農業”的總體發展規劃,促進“互聯網+農業”的整體推進和協調發展。規劃需明確“互聯網+農業”的發展目標、戰略重點、實施步驟和保障措施等,以形成統一謀劃、穩步實施的推進格局。
第二,加強農村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目前,我國仍有5萬多個行政村未通寬帶,擁有計算機的農民家庭比例不足30%,還有70%以上的農民沒有互聯網。與此同時,信息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很多還停留在試驗示范階段,離大規模應用的要求還比較遠。因此,促進“互聯網+農業”的大發展,需要逐步完善農村的網絡基礎設施,進一步提高計算機和移動終端在農村的普及率。
第三,積極培育新型農業從業者,探索發展農業的新業態。鼓勵互聯網企業、電商、高科技企業等以投資、收購、合作等方式參與“互聯網+”行動,大力發展農村電子商務。充分利用O2O、P2P、C2B等模式,培養農業發展的新業態、新模式。
第四,加強農民素質教育,提高農民互聯網水平。利用遠程教育等農村信息化手段,開發基于云計算和移動互聯網技術的智能終端培訓平臺,同時充分利用微信、QQ等接入平臺設計適用課程等,加強農民培訓,積極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善創新的新型農民,提高農民的現代化水平。
參考文獻:
[1]王文生以“互聯網+農業”為驅動 打造我國現代農業升級版[EB/OL].(2015-05-21)http://aiicaascn/bsdt/kyjz/33002htm
[2]姜長云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新題應有新解法[J].中國發展觀察,2015(2):18-22
[3]梁偉軍產業融合視角下的中國農業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研究[J].科學?經濟?社會,2011(4):12-24
[4]張義博農業現代化視野的產業融合互動及其路徑找尋[J].改革,2015(2):98-107
[5]李斌“互聯網+”開啟農產品營銷的新時代[EB/OL].(2015-05-29)http://newswugucomcn/article/20150529/5582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