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5 16:53:2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學生心理發展規律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20世紀90年代開始,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在我國一些沿海大中城市悄然興起,短短十幾年時間里,成為各地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發揮發展性和預防的重要形式。廣大教師一方面大膽實踐、勇于嘗試,對活動課的實質與形式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同時,活動課在我國還處于發展的初試階段,對于其評價原則百花齊放,眾說紛紜。我們認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的評價要遵循學生心理需求發展規律,在秉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前提下,采用契合學生心理需求的理論與技術,引導學生心理積極健康發展,即“以需定輔,以輔導需”。
一、轉化社會要求,發展學生積極心理需求
我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一開始就尋求與學校教育目標的融合,活動課常會與思想品德課(或思想政治課)混淆,顯現出社會本位的傾向。這樣的理論假設個體一切心理活動和發展都依賴于社會,教育作為促進個體身心有目的變化的手段,主要是反映社會的觀點和意志,傳遞社會的經驗和價值。這樣的傾向在活動課中體現為用社會要求代替個體心理需求。
比如題為《管好你的小手》的小學低段活動課,一個“管”字充分反映了教師用遵循集體紀律的要求,代替個體發展注意指向性和集中性的心理需求。依此目標設計的活動集中于討論不遵守課堂紀律給自己、同學和老師帶來的不良后果,而未考慮小學低段兒童處于認知發展的具體運算階段,動手是他們學習的一種最好方式,更沒有顧及個體心理發展無法達到社會要求時內心承受的焦慮與壓力。
從世界心理衛生運動發展史來看,人們對個體心理發展的認識主要經歷了治療、預防和發展的過程。一段時間里,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單純地關注了少數學生心理發展表現出的問題,忽視了全體學生積極的心理需求。《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明確規定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是: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充分開發他們的潛能,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的心理品質,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全發展。該目標充分體現了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積極取向。有學者根據積極心理學原理,列舉了十四項優先列為學校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增進主觀幸福感、提高生活滿意度、開發心理潛能、增進沉浸體驗、培養創新能力、優化情緒智力、健全和諧關系、學會積極應對、充滿樂觀希望、樹立自尊自信、完善積極人格。
教育具有促進人的發展和促進社會發展兩大功能,而教育促進社會發展是通過促進人的發展來實現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作為促進人的發展的重要教育形式,以遵循個體心理需求發展規律為前提條件。實現社會要求向個體心理需求的轉化,以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發展為目標,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評價的根本依據。
二、轉向倫理道德,秉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如果說用社會要求替代個體需求反映了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社會本位傾向,那么單純強調價值中立則顯現出個體本位的傾向。價值中立是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杰斯倡導的來訪者中心療法的核心原則,強調咨詢者對來訪者的價值觀念要無條件積極接納,堅持不判斷、不指導和不主動的態度。開展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對價值中立原則要歷史地辨證地看待。
首先,源自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價值中立原則扎根于強調個體獨立與自主的西方文化,移植于強調集體一致與人際關系的中國文化,其普適性仍需考證。其次,價值中立原則往往針對社會情境中具有一定自省自治能力,價值觀與社會要求基本一致的成年人;學校教育情境中面對的主要是社會化尚未完成,價值觀正在形成的未成年人。采用價值中立原則無疑意味著學校退出了倫理道德教育的舞臺。第三,且不說咨詢者價值中立無法做到,“即使你認識到把自己的價值觀加于當事人是不適合的或者不道德的,你仍然會以某些微妙的方式影響他們贊同你的看法”;就是倡導多元文化共存的當今社會也存在普遍認同的倫理道德標準。美國價值澄清學派的衰落并向傳統品格教育的回歸就是最好的事例。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1999年提出了“道德健康”的概念,心理健康教育出現了倫理道德教育的轉向。缺失倫理道德的心理健康是更嚴重的疾病。在我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中秉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學生心理需求健康發展是活動課的義務與本職。
三、分析發展規律,采用最優理論技術
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將個體需求分為生理、安全、愛和尊重等缺失需求,以及求知與理解、審美、自我實現等成長需求。作為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目標的積極心理需求在發展階段和構成成分上也存在不同的層次關系和子需求。了解學生心理需求,掌握需求發展規律,探明需求不同類型以及不同需求發展過程和條件,才可能進行有效的輔導和教育。比如形成積極情緒包括認識、感受、表達和調控等由低級到高級的發展階段;積極的自我意象包括過去與未來的我、他人眼中與自我眼中的我、現實與理想的我等不同需求。需求分析是溝通心理發展規律與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橋梁。
20世紀90年代約有250種心理療法得到承認,在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中選擇合適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論和技術是個重要的問題。從教學設計角度講,活動課目標確定并完成需求分析后,結合文化和學生的特點,適合需求發展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論與技術就應該比較具體了。比如學習積極應對技能可能適合采用行為理論和技術,樹立自尊自信可能適合采用以人為中心的理論和技術,增進主觀幸福感可能適合采用合理情緒行為理論技術等。當然,多種理論與技術的整合應用已經成為當前心理健康教育的共識,重要的是心理需求、發展規律與輔導理論技術的匹配性。
關鍵詞:物理教學、心理發展規律、激發、學習興趣、思維能力
我國中等專業學校的培養目標:“職業教育要培養二十一世紀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相適應的,具有綜合職業能力和全面素質的,直接在生產、服務、技術和管理第一線工作的初級應用型人才?!薄段锢怼纷鳛橹械嚷殬I學校工科學生的必修課,對能力的培養特別是對思維能力、動手能力和創造能力的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遵循中專生心理規律,并掌握正確的方法,轉變教學觀念,深入挖掘物理教學中各種積極因素,努力培養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和科學素養,為社會經濟建設培養應用性人才。
1遵循心理規律,激發學習興趣
首先,能力培養應遵循中專生的心理發展規律。在今后較長一段時期內,課堂教學仍然是學校組織教學活動的基本形式。教學成敗的關鍵,取決于教學目標能否在學生身上得到落實。國內外的教學實踐表明,任何一門學科教學的成功都應遵循學生的心理活動規律。
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年齡段是15~18歲,其心理特點正好處于由感性認識向理性思維過渡的階段。他們的記憶力較強,開始嘗試著思考更深層次的問題,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逆反心理很強,最討厭填鴨式灌輸。因此,教師在備課和講課過程中,必須充分考慮到以上因素,遵循學生的心理特點及思維規律,多用啟發式語言,注意對初中所學知識點的回顧和復習,重視所學知識點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增加教學的趣味性等方法,更好地對學生進行素質培養,最大限度地激發同學們的學習興趣。
2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中職生的抽象思維能力還比較差,概念掌握不太牢固,尚不能靈活運用所學的知識分析具體問題,筆者認為應從以下方面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2.1通過各種渠道,擴大學生的感知量
我們可以采用實物、模型、實驗、掛圖、幻燈、多媒體等,啟發他們從感性思維向抽象思維順利過渡。
2.2在課堂上,從課題引入到規律總結
每一過程都要給予合理分析和深入淺出的邏輯論證,使教學過程符合學生的接受能力,并逐步培養他們的邏輯推理能力。
2.3運用類比推理和相似思維
使同學們在牢固掌握了舊知識的基礎上,去理解較抽象的新事物
2.4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
加大物理實驗教學力度,是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根本途徑。
2.4.1加大和重視演示實驗。
物理演示實驗具有生動形象、真實有趣的特點。它不僅可以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課堂氣氛中掌握概念、得出規律,而且可以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和興趣,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F行中專物理教材(黃偉民主編)從表面上看,給出的演示試驗較少,但深入分析教材后會發現許多可供課堂演示的實驗。在演示實驗中,教師一定要引導學生學會觀察、感知和發現問題,并借助實驗所得分析、比較、歸納,最后得出結論。只有通過對學生進行從觀察現象現到認識本質這一過程的訓練,才能使學生養成勤于思考的習慣,達到培養他們抽象思維能力的目的。
2.4.2認真搞好實驗室實驗(分組實驗),培養學生綜合能力和科學素養
實驗室實驗包括測量型、驗證型、應用型等多種類型,但實驗過程不外乎是實驗前、實驗過程和實驗后三個階段。這種實驗在加強學生實驗技能的同時,著眼改善學生智能結構,發展學生的綜合能力。實驗前,教師必須讓學生做好實驗準備工作:明確實驗目的、原理、裝置、步驟、注意事項等;實驗過程中,同學們往往以小組為單位,根據預習內容逐步實驗;按照要求動手操作、仔細觀察、認真記錄數據。同時教師須提醒學生遵守實驗規則(包括注意安全、正確使用實驗設備、愛護公物等),遵守客觀事實、不拼湊數據等。使同學們在實驗過程中養成良好的科學素養和實事求是的作風。實驗后,同學們整理實驗設備、打掃衛生后離開,處理實驗數據、填寫實驗報告等一系列行為對自己都是很好的鍛煉。在實驗室實驗的潛移默化中培養嚴謹的治學態度、良好的行為習慣和綜合能力。
2.4.3充分發揮教材中“小實驗小制作”的作用,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
對于教材中的“小實驗”,許多教師持無所謂的態度,在教學中也往往忽略了它的存在。其實,如果認真地研究一下這些“小實驗”就會發現其設計的獨到之處。它們具有就地取材、貼近生活、直觀明了、便于制作和操作的特點。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重視這一環節,使物理教學從課堂延伸到生活當中去。如在“靜電場”一章中同學們普遍感到內容抽象、晦澀,筆者抓住“制作簡易驗電器”這個小實驗,要求同學們自己尋找實驗器材、自己制作實驗裝置,并且在課外公開展示,評出優秀作品,并讓制作者講述制作方法、原理,并當場操作。在展覽的過程中,面對構思巧妙、制作精巧、形狀各異的驗電器,許多人都感到驚訝。筆者認為,覺得如果引導得好,“小實驗”不僅能極大的調動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還能鍛煉他們動手能力和創造能力。
2.4.4鼓勵“生活實驗”,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物理知識的能力
關鍵詞:心理規律;素質教育;高中數學
在素質教育快速發展的今天,高效高中數學課堂的構建要求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必要的尊重,主體地位得到有效地發揮,從而使之綜合素質得到提高。究其心理發展的特點而言,高中生在信息化多元化發展大環境之下求知欲旺盛、自我意識增強,并要求得到老師、家長,以及同學的理解和尊重,其心理素質在高中生文化知識吸收、藝術素養培養、實踐技能提高的過程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在當前的高中數學課堂上,教師并未真正認識到學生心理素質的調節作用,當在自己課堂上出現學習興趣不濃,動力不足、抗誘惑能力差、經不起挫折、自我適應力差合作意識差等問題的時候,教師并沒有想到應該在遵循學生心理規律前提下支配調節而完成。毋庸置疑,學生知識的積累,習慣的養成、能力的提高,都與學生心理發展密切相關,基于此,運用心理學的技巧激活學生學習潛能、提高其數學學習的積極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走進學生心理,發揮主觀能動性
教師承擔著培養現代化社會主義建設者與接班人的重擔,如何遵循受教育者心理發展的規律,開展“潤物細無聲”的教育就成為當前高中數學教師必須思考的問題。在教師授課的過程中,不僅要傳播文化知識,更重的是培養出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這就要求教師分析并探討學生的心理特點,提高針對性、達到有效性。就高中學生心理發展變化的實際而言,他們往往在個性發展、群體活動等方面都具有區別于小學與初中學生的特點。
1、學習活動要豐富
從知識結構方面來說,高中階段的課程設置往往趨從于專業化與艱深化,這就使得高中學生擔負起更多的學習任務。就數學課程而言,高中的數學知識具有“常識性知識的縮減、邏輯性的要求增強”的特點,學習目標的變化必將要求教師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使之能夠在獨立自主精神狀態之下安排學習計劃、研討問題、總結反思,從而達到自學能立提升的目的。
2、學習形式要完善
在構建高效高中數學課堂過程中,數學教師就不能夠像初中教師那樣“事無巨細”,其教學模式的多元化使得課堂出現了新的生機與活力。在這一大環境之下,教師就要把握住高中學生求知欲旺盛的心理特點,鼓勵學生主動承擔學習任務、自主地解決問題,并在此過程中不斷增強成功的成就感,積累自信,從而具備了解決更多問題的心理積淀。
二、創設和諧的氛圍,提高學習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于高中生來說,在興趣的指引下學習就成為其對未知領域追求探究的基本途徑,基于此,教師就要創新教學方法,在遵循學生心理發展規律的基礎上保障其完成自己的學習任務。
創設和諧而富有競爭活力的學習氛圍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首要條件,在這樣的氛圍之中,學生的學習行為是自覺的,會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與熏陶。在教師的教學實踐中,就應該采取“差異化”的教學模式。承認每一位學生會因為經歷、性格、基礎的不同而導致的學習效果的實際差別,在差異化要求之下,教師尊重每一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的需求,對于正確表揚、對于錯誤點撥、對于不知激勵,從而使得每一位學生都能夠感受到自己的價值,都能夠體會到教師的良苦用心。其結果,必然就會使學生與教師共同處于一個和諧、民主、活躍的學習氣氛之中,師生情感的無間隔接近,必然會使得學生樂于學習、勤于思考。
三、多措并舉,培養學生的內動力
在傳統高中數學課堂上,教師往往住注重本課的教學目標是否完成、學生當堂的學習表現是否高效等方面,為達此目的,教師往往會采取獎勵、榮譽、量化等方式,這歸屬于教師對學生學習外動力激發的問題。
但據當代心理學研究結果表明: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才是其獲取成功的主要因素,基于此,教師就應該在高中數學授課的過程中,積極吸取有益的營養,與時俱進,及時改革自己的教學模式,是自己的課充滿吸引力、富有激勵性、產生共鳴性。具體而言,教師在備課的時候,不僅要備教材與教法,還應該備學生。
所謂的備教材與教法,就是指精心設計問題,靈活設計教法,問題的設計具有典型性,教法的設計具有激勵性,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留給學生自由發展的空間,把一些學生能獨立解決的問題留給他們,使他們在“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靈感、彰顯智慧。同時要在尊重學生個性發展的前提下,教師不斷創新自己的教法,靈活性的變換課堂教學的形式。例如在學生分組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有意識明確分組的標準,使得小組成員之間的搭配更能夠體現出優勢互補的原則,從而在交流合作的過程中獲得共同進步,在獲取研討任務后,每組可以推選一個小組長,并可以采取輪流確定中心發言人的方法提高其責任意識,使之能夠及時地向全班交流本組學習情況,為達到由課上向課下延伸的目的,各成員之間密切合作,具體到個人擔負起材料的收集、整理與歸納任務,從而就可以以小組合作為載體激發起學生學習的內驅力;所謂的備學生,就是指充分調研學生的實際情況,考慮到學生在課堂問題研討的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與障礙,并為之做出預設,以適應千變萬化的課堂情境,當然,在面對學生“卡殼”現象時,教師不要急于求成,而是要在探查學生心理的基礎上,因材施教,針對性的施教必然會激發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總之,在構建高中數學高效課堂過程中,教師要善于探求學生的內在心理變化發展規律,并以此施教,從而使學生在一個和諧的氛圍中獲取知識、提高能力。
參考文獻
[1]何棋,范登晨.信息技術與高中數學課程整合的實踐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07(09)
[關鍵詞]多元化學科知識 小學數學 課堂教學 創新
基于我國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的基本出發點——“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蔽乙笞约涸跀祵W課堂教學實踐中,在保留數學學科自身特點的同時,在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身心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整合運用多元化學科知識,創設生動合理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在理解數學知識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當前,我國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的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立足這個出發點,就要求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本著數學自身的特點,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探索學生學習數學的行為規律,同時要聯系實際,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綜合運用多元化學科知識,創造性地設置合理的教學情景,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
一、‘多元化’在教學實踐中的運用是具備時代性和科學性的。
‘多元化’這個詞在生活中經??梢砸姷?,尤其是經濟和文化領域,它的廣泛定義即任何在某種程度上相似但有所不同的元素的組合。在一個專業環境里保持多元化就意味著更多、更好。多元化是現代社會的最重要特征之一,也是教育、社會、經濟等發展的關鍵性推動力量。把多元化學科知識運用到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我認為是必要且有益的,同時,也是符合社會發展趨勢的?;哪繕酥兄赋觯骸案淖冋n程結構過于強調學科本位、門類過多和缺乏整合的現狀,使課程結構具有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蔽蚁嘈?,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努力打破傳統教育制約機制,避免過于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各學科領域和科技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是目前乃至今后小學數學教育研究的重要內容和方向。新課標中也指出:“數學是人類的一種文化,它的內容、思想、方法和語言是現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深刻地闡明了數學是一門很重要的學科,同時它還是其他學科的基礎和聯系的樞紐,如果能將多元化學科知識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很好的運用,那么必將對數學教學活動有著重大的推動作用。
隨著社會與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發展,學科與學科之間產生了極大地相關性、相通性,各個學科領域的壁壘已經被打破,使得學科之間沒有了絕對的界限,只有相對的邊緣化。因此,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深入挖掘與其他相關領域學科的內在聯系,實踐并探索多元化學科知識在教學實踐活動中的運用方式,達到多角度、多方位、多層面,綜合地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思維模式、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和創新精神的目標,是立足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努力進行課程改革的真正創新與探索。
二、多元化學科知識在教學實踐中的運用是立足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之上的創新與探索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目標中指出:“改變課程結構過于強調學科本位、門類過多和缺乏整合的現狀,使課程結構具有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贝蚱苽鹘y教育制約機制,避免過于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各學科領域和科技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是目前乃至今后小學數學教育研究的重要內容。新課標中指出:“數學為其他科學提供了語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術發展的基礎;數學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創造力等方面有著獨特的作用?!?、“數學是人類的一種文化,它的內容、思想、方法和語言是現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深刻地闡明了數學這門學科是其他學科的基礎,數學學科勢必與其他學科領域有著必然的內在聯系,這些必然的聯系也勢必體現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那么多元化學科知識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運用,也必然對數學教學活動有著重大的推動作用。
隨著社會與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發展,學科與學科之間產生了極大地相關性、相通性,甚至是學科之間的相互交叉、重疊和融合,各個學科領域的壁壘已經被打破,學科之間沒有了絕對的界限,只有相對的邊緣化。因此,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深入挖掘與其他相關領域學科的內在聯系,學習并掌握多元化學科知識和方法在教學實踐活動中的運用能力,多領域、多方位、多視角、多層面,綜合地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思維模式、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和創新精神,是立足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努力進行課程改革的創新與探索。
三、多元化學科知識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嘗試應用是有益處的。
1、運用的前提:結合兒童心理發展規律,以提高數學課堂教學質量為大前提。數學教學是師生之間關于數學知識學習的互動,在數學課堂教學實踐活動中,想要更好的實現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首先必須要深入地了解和認識教育與兒童心理發展的關系問題,認清教育和環境因素對兒童的心理發展起著決定作用。要認識到在數學教學中,不能片面地、機械地來理解和決定兒童心理的發展,必須遵循兒童心理的科學發展規律。從幼兒時期過渡到小學時期,是一個帶有關鍵性的時期,父母和教師如何共同幫助孩子完成這個過渡,這是很重要的。因此,實現這個過渡,必須要理解兒童心理發展的特點和規律,依據這些特點和規律進行教育時,既要考慮兒童現有的發展水平,又要恰當地提出新的要求,并把這種要求變為兒童自己的需要,才能使教學活動更好地進行,教學質量不斷地提高。進入小學以后,在認知發展方面,尤其是數學認知方面,如何從初級的、具體的認知水平逐步發展為較高的、抽象的認知水平等等,兒童心理學可以對這些方面提出有益的啟示。因此,深入研究兒童心理的科學發展規律,并將其適當地運用到數學課堂教學實踐中,需要在合理的時機發揮多元化學科在數學課堂上的積極作用,如果能做到這點,必將極大地推動數學教學質量和水平的提高,同時為兒童的成長打下堅實的基礎。
2.多元化學科知識在課堂教學實踐活動中的巨大作用。新課標中明確地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環境,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歸納、類比、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獲得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進一步發展思維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p>
四、深化課程結構調整,大膽嘗試多元化學科知識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運用 1.深入研究兒童心理發展規律,不斷提高數學課堂教學質量。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在數學課堂教學實踐活動中,實現數學教學活動中的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就必須要深入地了解和認識教育與兒童心理發展的關系問題,認清教育和環境因素對兒童的心理發展起著決定作用。在數學教學中,不能片面地、機械地來理解和決定兒童心理的發展,要遵循兒童心理的科學發展規律。因此,將心理學,特別是兒童心理學的知識在數學教學中的合理運用是實現成功數學教學活動的重要基礎。從幼兒時期過渡到小學時期,是一個帶有關鍵性的時期,父母和教師如何共同幫助孩子完成這個過渡,是很重要的。因此,實現這個過渡,必須要理解兒童心理發展的特點和規律,依據這些特點和規律進行教育時,既要考慮兒童現有的發展水平,又要恰當地提出新的要求,并把這種要求變為兒童自己的需要,才能使教學活動更好地進行,教學質量不斷地提高。進入小學以后,在認知發展方面,尤其是數學認知方面,如何從初級的、具體的認知水平逐步發展為較高的、抽象的認知水平等等,兒童心理學可以對這些方面提出有益的啟示。因此,深入研究兒童心理的科學發展規律,并將其適當地運用到數學課堂教學實踐中,將極大地推動數學教學質量和水平的提高,同時為兒童的成長打下堅實的基礎。
2.多元化學科知識將極大地豐富“情境導入,探究新知”課堂教學內容的實踐活動。 新課標中明確地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環境,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歸納、類比、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獲得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進一步發展思維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 通過情境的創設,容易激發學生的情感和想象力,在無意識狀態下收到較好的學習效果,避免了學生在學習時產生的枯燥乏味情緒。值得特別關注的是:優美的音樂教學情境,不但能夠活躍課堂氣氛,增添濃厚的學習興趣,而且能夠加深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的感情。使學生得到一種美的享受的同時,又可鞏固學生在課堂所學的數學知識,還有利于學生心理素質的發展。
喜歡畫畫,這幾乎是每個孩子的天性與興趣愛好。根據這一特點,認真鉆研教材,尋找美術與數學的結合點,極力為孩子們創設一個幻想和展示的舞臺。美術在小學各學科教學,尤其是數學課堂教學中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因為新鮮直觀的圖畫能激起學生的興起,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由于數學較為枯燥,使學生厭煩,不容易集中精力,但是在數學教學中,如果配上較為具體的圖畫,使抽象思維轉化為形象思維,大大降低了數學教學的難度,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就會興趣頓起。美術知識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的運用,有效地發展了學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同時也讓學生感受了美術的魅力之所在。美術的在小學各學科教學中的應用很廣泛,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起到的作用在這個案例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水果這樣新鮮直觀的圖畫激起了學生的興趣,當學生的興趣被很好的激發后,對于后面的探索教學起到了很大的幫助,由于數學課的內容大多較為枯燥,容易使學生厭煩,不容易集中精力,所以在數學教學中,如果配上較為具體的圖畫,使抽象思維轉化為形象思維,就大大降低了數學教學的難度,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就會興趣頓起,積極響應教師的提問,從而自主的開動腦筋,解決問題。美術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的運用,有效地發展了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同時也讓學生感受了美術與數學相結合后所產生的巨大魅力。
多元化學科知識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的運用是多方面的、多角度和多層次的。多元化學科知識,如音樂、美術、圖形學、建筑學等等,與數學都是緊密聯系的。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只要認真地去思考,深入地聯系實際,大膽地嘗試和實踐,找到多元化學科與數學學科的交叉點和結合點,就能夠不斷地探尋出多元化學科知識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3.信息技術及其相關知識將極大地推動數學課堂教學手段的發展。隨著計算機信息技術在現代教育教學中作用的日益增強,廣大數學教育者已經認識到:數學雖然有其自身的獨特的規律和特點,但是數學教學的出發點則是人的發展。信息技術及其相關知識將極大地推動數學課堂教學手段的發展,使之成為教師引導學生認知的工具。信息技術的運用,不僅是數學課程教學改革的創新,同時是教學手段的發展與進步,而且可以真正增強學生終身學習和可持續性發展的能力,真正適應未來社會的需要。信息技術不僅代表了物化形態的信息技術,如計算機、網絡、通訊等技術,信息技術還包括智能形態的教育思想觀念的轉變以及多元化學科知識的融合,如教師的思想觀念、教育藝術、教育理念等。將信息技術及其相關知識應用到數學教學中,不僅改變了物化形態的教育方式和手段,而且改變了智能形態的教育技術,使數學課堂教學融入了現代的教育思想理念與教育藝術。信息技術及其相關知識應用,通過改變教與學的方式,改變信息資源與傳播渠道等,實現數學課堂教學活動中各要素的豐富和諧,實現數學教學的突破與發展。
五、多元化學科知識在數學課堂教學實踐中的運用應不斷創新和發展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多元化學科知識在數學課堂教學實踐中運用是需要不斷創新和發展的,不僅僅局限于心理學、音樂學、美術學、審美學、語言學等學科領域,應該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去挖掘和總結, 實現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目標,明確實行數學課程改革要解決問題的根源在于過分強調學科本位,教學視野過多地關注在數學知識本身的學習,而忽視了多元化學科知識與數學以及學生的生活經驗的關系,從而也忽略了將數學學科主動與其他多元化學科的相互聯系與交叉。教育家陶行知說過:“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問是知之始。讓學生學會學習,讓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學會運用多元化學科知識引導學生學習,只要大膽實踐,勇于探索、創新和發展,認真總結,我們就一定會在課程改革和創新的路上有更多的發現、更多的收獲。贊可夫說: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這種教學法就能發揮高度有效的作用。
習慣于給學困生面批作業,每次給學生面批輔導時,總會有學生對我說:“老師,請等一下……”“老師,讓我想一想……”“老師,讓我再看一看……”這時我總會微笑著等待著他們,他們往往也會給我滿意的答案。
二、思考
由此我想到了我們平時的教育,平時的課堂:我們能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來思考吸收每一個知識點嗎?我們能微笑著等待學生改正成長過程中的過失嗎?答案卻是否定的。
憶起自己剛參加工作時,前輩、專家們的課堂總是我模仿的對象,那層次清晰的教學設計,那錯落有致的教學安排,那行云流水的課堂實錄,總是讓我羨慕驚嘆!可隨著教學實踐的積累,隨著對學生個體的關注,我不再留戀于那一氣呵成的課堂教學。我覺得有生命的課堂應該是“不和諧”的,應該是“磕磕絆絆”的。因為我們的課堂里有四十多位鮮活的個體,他們有不同的知識基礎,不等的智力水平,具有獨特的個性特點,怎么可能在課堂教學中齊步走呢?流暢的課堂很多時候是部分優秀學生的回答就代表了所有學生的答案,優秀學生的思考也代替了所有學生的思考。這樣的課堂往往會扼殺學困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造成班中學生兩極分化日趨嚴重。
對于班中一些調皮搗蛋、違規違紀的學生,教師往往會時時對他“暴風驟雨”,給了“裁枝剪葉”,真是恨不得三兩天就能讓他“改頭換面”,最好他能立馬變成“乖巧聽好”“遵規守紀”的好學生。可事與愿違,這樣的教育往往收效甚微,剛開始時學生可能會威懾于你的“暴風驟雨”??蓾u漸的,他們習慣了你的“暴風驟雨”而無動于衷,你唯一能做的就是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直至自己精疲力竭。
三、需要
記得兒子剛進入青春期時,突然變得強硬起來,什么事情都會跟你頂上幾句。突然溫順的孩子是怎么了?我顯得有些失落和茫然。幸虧有過來之人告訴我這是青春期孩子的正常反應。所以當兒子再次頂撞我時,我選擇了沉默,“大人不計小人過”。不過等他平靜后,我會找他談談心,告訴他媽媽很失落和傷心……只不過半年時間,兒子就恢復了本來平靜溫和的個性。
1.學生的生理發育需要等待
在漫長的成長過程中學生有自己的身心發展規律。學生的生理發展是依照其個體固有的生物因素而“自我實現”或“自然成熟、成長”的一個內化過程,是按照自身的預定的程序及節奏發生、發展的。這些發育特點,決定了他們的行為、認知以及學業等方面受到一定的限制,決定了他們的成長有一個漫長的過程。作為成年人,不能用自己的眼光來要求他們,不能對他們求全責備,不能急于求成。
2.學生的心理發展需要等待
與學生的生理發展相同,心理的發展的實質也同樣是自然因素按照其內在的規律形成的。所以對于發展中的學生我們應該依據基本規律給予積極的引導,而不是一棍子打死。對于學生在這個過程中產生的問題和不足,給予一個充分的理解和寬容,平靜而耐心地等等,而不能試圖做出有悖于規律的事情。
四、實踐
靜心思索,教育需要等待,教育是一種等待。她猶如自然界的生命規律:怎么可能,種子剛剛播下,便慌忙去收割?沒有等待,怎會有那醉人的麥香?怎么可能,小樹剛剛栽下,便急于拔苗助長?沒有等待,擎天的綠色只能是一個夢想。
等待不是冷眼旁觀,不是消極妥協。在等待中同樣需要我們澆水施肥,捉蟲拔草。
1.等待需要信任
通過對學生身心發展規律、認知發展規律的科學分析和認識,我們應該有理由相信,每一個學生在老師和家長的關愛下都能長成參天大樹。不要因為看到孩子3歲了還不會說完整的話,就懷疑智力是不是有問題;不要看鄰家孩子會背唐詩會計算,就埋怨自家孩子怎么還不會;不要看到孩子上小學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屁股坐不住,大腦就亮起了“紅燈”:會不會是得了多動癥呀?
2.等待需要關愛
老師們,我們不缺乏愛,只是缺乏等待。讓愛放慢腳步,是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的充分體現;讓愛放慢腳步,學生會在我們的等待中看到信心、勇氣和力量。學生一教就會,一講就懂,一學就行,那怎么可能?更何況學生是千人千面、千變萬化的,學生的豁然開朗、頓悟清醒,也許就在我們耐心的一剎那的等待。是學生就會犯錯,那就更需要我們的等待,因為這樣的學生走上成功的路會更曲折、坎坷;學生犯錯,就是上帝也會原諒的,何況我們是老師,我們本來就承擔著塑造學生心靈的責任,我們怎么有理由不耐心等待?
3.等待需要智慧
消極的等待注定會是一無所獲,而智慧的等待將會迎來豐盈的收獲。
(1)常規的引導
為了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成為老師和家長等待中的優秀學生,我們需要跟學生明確一些日常行為規范,知道學生應遵守的文明禮儀。這樣學生的行為就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了。
(2)老師的牽引
小學低年級學生尚屬于兒童階段,心智與心理發展不成熟,在素質教育呼聲日高的今天,我國兒童教育工作者在實際工作中應注意的關鍵一點是:為了兒童的一切——不論是智力的還是情感的、生理的還是心理的、品德的還是人格的。培養健全的“人”是我們最終的教學理想。而要切實做到這一點,就需要系統把握兒童發展與教育過程中的心理學規律,從實際出發,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關鍵詞:
心智;心理;素質教育;因材施教
在人的一生中,兒童期是成長最迅速也是最關鍵的階段,對以后個人綜合能力發展起到奠基作用。探討兒童發展與教育心理學具有重大的實踐意義,主要表現在深刻了解學生心理可以為教學工作更好地服務。小學低年級學生發展與教育心理學是研究兒童心理發展以及與兒童教育過程有關的教與學基本心理規律的科學,也是研究如何針對兒童的心理發展特點、利用教育心理學原理對兒童進行教育的一門學科。兒童發展與教育心理學的含義如下:
一發展心理是基礎
其一,兒童心理的發展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其中遺傳和環境是主要因素。遺傳是兒童個體發展的起源,決定兒童心理發展的順序,規定了個體能夠發展到什么程度或什么范圍。環境則影響遺傳潛能的發揮,良好的環境可以發掘人的潛質,不良的環境可能會遏制甚至破壞人的正常發展。其二,兒童自身的成熟也影響教育在其心理發展中所起的作用。只有在成熟期間對兒童進行教育才會收到實效。其三,兒童的心理發展有個體差異性,個性影響兒童對外界刺激的反應方式。教育對不同個體的作用效果也受其個性的影響。
二教育心理是根據
教育過程既是教的過程也是兒童學習的過程,主要是對兒童進行影響的過程,這個過程是有規律可循的。在教育中,課程的設置、教材的安排、知識和技能的傳授以及課堂氣氛的調節等一切教育教學活動都與教育心理有關。只有掌握教與學的規律和原理,并在理論指導下進行教育活動,才能促進教育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
三教育是目的
了解兒童的心理發展特點,掌握教育教學規律,最終的目的是在教育中得以運用,為教育服務。所以,研究的出發點,研究的內容、方法、途徑和手段的選擇都應本著這一目的進行,不能偏離大方向,更不能為了研究而研究,從而忽視了兒童的身心健康發展。學習兒童發展與教育心理學的目的也是為了在實踐中應用,所以在學習中應該密切聯系實際,在運用中也不能生搬硬套。小學低年級學生與教育心理學不同于兒童心理學。兒童發展與教育心理學和兒童心理學是不同的研究科目,區別主要表現在于研究的著重點不同。兒童心理學主要研究兒童心理的年齡進程,從兒童的生活、學習的各個方面、各種環境中去概括其心理發展的規律,而不是單單局限于教育范圍內.目的是研究兒童在各種因素交互作用下的心理發展情況,為相關學科的發展提供理論基礎。兒童發展與教育心理學把兒童作為受教育者來研究,主要是依據兒童心理研究的成果,著限于受教育者心理的綜合表現,其目的主要是促進受教育者的能力、人格、品德和知識技能籌備方面的健康發展。兒童發展與教育心理學和教育心理學又有不一致的地方,區別表現在研究的側重點不同。教育心理學是心理學與教育相結合的產物,是研究在學校情境中學與教的基本心理規律的科學,是一門應用學科。兒童發展與教育心理學是發展心理學與教育心理學相結合的產物,是建立在發展心理學與教育心理學框架基礎之上的,它直接應用發展心理學與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將教育心理學的一般原理、理論應用于具體實踐中和特定個體上,與教育心理學相比,兒童發展與教育心理學具有更強的實踐性、應用性。小學低年級學生發展與教育心理學的研究范圍是由它的特殊研究對象決定的。這門學科主要研究兒童心理學與教育心理學相結合過程中的心理學規律,兒童發展與教育心理學既探討發展與教育,又涵蓋學習與教學;既關注智力與非智力因素,又兼顧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兒童發展與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決定了它的主要研究范圍:兒童掌握知識、技能,形成某種才能的心理學規律;形成道德品質和個性的心理規律,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心理規律等,即學與教的心理規律。心理雖然有一定的主觀能動性,但心理是對客觀現實的反映,即客觀現實是心理的源泉,心理發展是有客觀規律可循的。只有實事求是地去研究、探討,才能發現其規律,才能保證研究結果的有效性、可控性。要做到研究的客觀性,首先,就要堅持以實事求是地揭示發展與教育心理規律為目的;其次,確立客現的指標,是保證研究結果客觀性和可靠性的前提,指標應該是能觀察、測量到的,最好能用儀器來測定、記錄和分析;最后,在說明研究結果時,也應一是一、二是二,不能從自己的角度任意取告。兒童發展與教育心理學具有很強的實踐性,所以在研究時也要本著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進行.遵循這一原則應該做到以下幾點;首先,明確研究的目的是為了教育兒童,為了有利于兒童發展,研究出的結果必須能在實踐中運用;其次,確定研究的形式,兒童心理發展與兒童的活動有密切的關系,是在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所以,選擇研究的形式時必須采用活動方式;還有,采用的研究方法也應適合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并不是所有方法對所有年齡階段的兒童都適用,另外,選擇研究方法還應考慮研究的目的和內容;最后,檢驗研究可行性的標準也只有一個——實踐,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惟一標準.研究的結果也應能經得起實踐的考驗。兒童發展與教育心理學的性質決定了研究的教育性原則。兒童發展與教育心理學最終目的是為了兒童的心智健康發展,所以在選擇研究方法、安排研究程序、設置研究情境、選用器材時,不能不考慮對兒童心理健康所產生的影響。當然,對兒童所做的任何研究都會對其產生一定的影響,有的可能比較明顯,有的可能是潛在的;有的是積極的,有的可能是消極的。在研究之前應仔細分析可能產生的各種影響的性質及程度,盡量使不可避免的負面效應降到最低。如果實在難以克服,而影響又對其發展極為不利,盡管研究很有價值,也不能進行。有時,由于考慮不周,出現不利影響還應設法補救。這也是心理學研究較為困難之所在。有時,當無法對人進行操作控制時,人們只好轉而對動物進行研究。但把動物作為對象的研究活動目前也受到了一些批評和指責,所以,對人尤其是兒童的研究更應考慮其教育性。系統性原則是指把個體的心理活動看作受多種因素影響并且不斷變化發展的整體,在研究時要考慮研究心理現象與其他心理現象的關系以及影響這種心理現象的因素,并且能夠在動態變化中把握心理發展規律。首先,兒童不是處于真空中的,其心理發展受遺傳、環境的共同作用。在研究時不能忽視這些因素的影響。如在研究環境對心理的影響時,人們多以雙生子為研究對象,比較在不同環境中成長的雙生子的心理發展差異情況,目的就是為了使遺傳的影響保持一致,使環境成為影響其發展差異的關鍵因素,避免遺傳因素對研究結果的干擾。其次,兒童心理是一個整體,我們把心理分成各種成分,只是為了研究的方便,然而,各種心理現象之間是相互制約、共同作用的。在研究集一種或某些心理現象時,不能不考慮其他心理活動的影響。如在研究被試的記憶時,就應該考慮到智力、興趣、練習以及其他心理過程的影響,盡量進行合理的實驗設計,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擾作用,避免出現自變量的混淆;再次,在解釋研究結果時,應注意兒童心理發展既有連續性又有階段性,有共性又有個性。不能用僵化的觀點看待研究的結果,從而造成一種刻板印象。對于年齡越低的兒童更應慎重。如兒童的智力發展有早晚之分,有的兒童雖然早期智力較落后,但以后會很快趕超上來,所以,不能根據早期偶爾一次的智力測驗結果而定終身。最后,只有抓住心理發展過程中的主要矛盾,分析推動其發展進程的關鍵動力,才能發現心理發展的本質規律和特征,從而避免臺本逐末。小學低年級學生發展與教育心理學側重于應用性和社會性。兒童發展與教育心理學具有多面性:既是基礎學科,又是應用學科;既是自然科學,又是社會科學。說它是基礎學科,是因為兒童發展與教育心理學要研究發展與教育心理學的規律,其研究的結果可以作為教育實踐的理論依據,在實踐過程中又能不斷豐富和完善兒童心理學和教育心理學的理論。在研究兒童發展與教育心理學時,不能違的倫理道德。這是和兒童的特殊性相聯系的。兒童作為發展的個體,不同于物。人的心理發展有復雜性,在研究時考慮不周到就可能會違背倫理道德,更有甚者,可能會涉及侵犯個人隱私事件,從而招致法律糾紛。所以,在研究過程中,要注意這方面的問題,尤其是多從被研究者的立場考慮,以避免出現失誤而帶來不必要的麻煩。研究小學生素質教育與心理學之間的關系,不僅是兒童身心健康發展的需要,也是教育工作者從事實踐活動的需要,更是為社會培養有用人才的需要。
參考文獻
[1]胡志海.《小學教育心理學》課程改革探索[J].湖南第一師范學院學報,2016,16(1):42-44.
[2]范淑杰.對于心理學在小學教育階段的應用意義及效果分析[J].中華少年,2016(24).
[3]楊會靜.教育心理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實踐[J].教育,2016(5):12.
[4]劉松艷.芻議我國小學教育心理學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學生版,2016(1).
一、了解兒童的心理發展規律
小學生心理發展是可塑的。比起逐漸成熟起來的青少年,小學生的心理發展和變化具有較大的可塑性。無論是思維能力,還是個性、社會性和品德,都易于培養,中學生的心理發展處在人生的重要轉折時期。這一時期的學生充滿著各種心理矛盾,是獨立性和依賴性、自覺性和幼稚性錯綜矛盾的時期。特別是初中學生,半成人、半兒童的特點十分明顯,可塑性大而不穩定,需要教師特別加以關注。
二、了解家庭教育對孩子品格形成的作用
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基礎和補充,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是學校、社會所不能代替的,它側重于道德教育,教孩子怎樣做人、怎樣生活。這種教育不是通過說教,而是通過家長對子女的教養方式和家庭氛圍來實施的。家長是孩子的教師,家庭是孩子的天然學校,學校教育、社會教育是在家庭教育的基礎上的加強和發展。家庭教育同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一并構成教育的有機整體,是人們實現社會化的必由之路。
三、教育學生要講究策略
1.關注學生的進步和發展。首先,要求教師有對象意識。教師必須從新的視角來重新發現學生,尊重學生是發展中的人。其次,要求教師有“全人”的概念。學生發展是全面的發展,而不是某一方面的發展。
2.關注教學效益,要求教師要有效益的觀念。這需要教師具備一種反思的意識。每一個教師要不斷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學行為。
3.關注準備策略,就是怎樣備課。教師只有深入理解、研究和挖掘教材中所提供的豐富的信息資源,才能合理、有效地使用好教材,并在此基礎上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從而讓新教材真正成為有效的信息資源,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引導學生自主探索,激勵學生自我實現,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素養。
四、要做不斷成長的教師
1.勇于實踐。教師專業成長要從做班主任、任課教師開始。學會備課即備教材、教參、分析學生、研究教法等;學會上課即能突出教師的主導地位和學生的主體地位、能讓學生在合作和快樂中學會知識、掌握技能;學會思考、在探索中掌握方法,提高教學能力。
2.善于學習。教師要學習新課程理念、學習名師經驗、名校經驗、學習古今中外教育經典。每個老師要廣博多覽,取百家之長,自成一家,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向身邊教師學習,向學生學習,向網上學習,向專家學習,做學生的學習榜樣和學會學習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