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5 16:53:1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心理健康教育建設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高職院校;心理健康;建設;校園文化;教育
一、校園文化建設與心理健康教育
校園文化是一種群體文化,主要是以校園作為其發展空間,同時以課外活動作為其主要內容,將校園精神作為其主要特征,在教學活動以及教育過程所形成的一種管理文化、物質文化以及校園精神相結合的綜合性文化,這三個組成部分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所謂校園精神建設主要是指學校自身具有的個性特征,在長期的教學活動以及教育活動中所形成一種趨同性群體精神追求、心理特征和行為規范,也被人們稱為學校校風。而校園管理文化則是指學校各種經?;鸵幏痘南嚓P規章制度以及社團組織等機構的章程等,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該學校管理內在要求,校園管理文化反映了校園精神,對于教師和學生具有一定的制約作用與規范作用。校園物質文化是指學校生活、科研以及教育所面對的環境與物質條件,是校園文化一種物態形式。
校園文化建設的內容包括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在進行校園文化建設的過程中,只有正確處理三者之間的關系,使其能夠進行有效的結合,才能夠實現校園文化建設,促進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發展。
在高職院校中,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確保校園文化的豐富性和和諧性對于學生的情緒能夠起到有效的調節作用,能夠緩解學生的心理壓力。對于學生的心理問題進行及時的矯正,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良好發展。在高職院校中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資金投入和設施投入,組織全院校開展有利于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活動,為學生創造一個和諧、輕松的學習和生活環境,促進校園文化健康、生動的發展,讓學生的生活中充滿積極、愉悅的情感,從而為良好的學習和成長提供有利的條件。
二、校園文化建設對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在高職院校中,其校園文化的建設對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氛圍,通過校園文化,豐富學生的業余生活,滿足學生交往需求以及歸屬需求等,能夠感染、引領、熏陶和規范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是培養學生健康的身心以及健全人格必不可少的一個文化依托。每所高校在發展過程中均會形成具有自身校園特色的文化氛圍以及精神環境,這些在無形之中對于學生而言,都可算得上是一種非強制規范。學生在參與到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時,對校園文化建設中的行為準則、發展目標以及管理制度等各個方面就會產生一種義務感與認同感,并自覺地按照這些規范來評判錯和對以及是與非,并且將這些標準來指導和規范自己的行為。通過構建一個良好的學習生活環境,增強學生的自主意識和獨立意識,促使其各方面的能力都能得到提升與鍛煉。同時,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有利于健全學生的人格,促使學生在這種和諧校園文化氛圍中受到潛移默化影響,使其在心理品質、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等各個方面和學校教育目標相一致。此外,校園文化的建設便于學生個體適應能力的提高,培養學生的自制力、自信心以及獨立性等,不僅能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積極面對所遇到的挫折以及困難,同時還能使其在校園文化活動中能夠學會合作與協調,培養其頑強意志力以及高度的責任心,從而減少心理問題的出現。
三、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對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
在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相對于心理健康教育而言,教師更加注重的是學生的身體健康。一旦學生出現心理方面的問題或因此出現一些負面影響的時候,教師和家長就無從下手,以至于校園文化建設受到一定的影響。
(二)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設置不合理
據調查,在高職院校中的心理叫康教育課程90%以上是以公共課或選修課的形式進行開設,因此在進行學習的過程中,學生的學習目的就變成了為修學分進行的學習,使得健康教育對于學生的引導沒有發揮自身應有的作用。在一些學校中,由于選修的科目較多,許多學生就會失去對心理健康教育的學習機會。
(三)心理健康教育缺乏主動性
在高職院校中,由于對行李健康教育的內涵理解不夠透徹,因此嚴重影響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在大部分院校中,將心理健康教育作為一種醫學治療的手段,不能對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進行整體的確立,只針對一小部分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身上,在咨詢或教育的過程中,不能與學生建立起平等的關系,教化特點較明顯。采用這種方式,不僅不能夠及時解決學生出現的心理問題,還會使學生漸漸失去對于心理輔導的信任,對心理健康教育就會產生排斥的心理。在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時,不能主動針對學生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而是在有心理健康問題的學生出現后才對其進行開導,忽略了問題產生和發展的過程,始終處于被動的地位,對問題的解決不能夠起到有效的作用。
(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缺乏專業素質
在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時,教育工作者的專業水平對教育結果有著重要的影響。在目前的高職院校中,由于對心理健康教育不夠重視,師資隊伍存在明顯的不足,一些教師缺乏專業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識,有的教師甚至是其他學科的任課教師,因此很難勝任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
四、心理健康教育如何滲透在校園文化建設中
(一)不斷優化其校園文化環境,樹立一種良好的校風
在高職院校校園中,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因此,在校園文化的建設過程中,學校首先應該樹立一個優良的校風,構建一個濃厚的學習氛圍,促使師生之間關系的和諧與融洽,在潛移默化中陶冶學生的性情、娛樂學生的身心以及培養學生的情操等。同時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應該將其高等教育的目標作為其指導,營造一個和諧校園,構建一個民主、開放、科學和人文的育人環境,調試學生的心理狀態。
(二)心理健康教育在校園精神文化的滲透
1.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各個學科教學。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學科教學作為教育中的一個中心環節,同時也是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渠道。因此,在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教師可將學科教學內容中的相關契機找出來,注重教學的最佳時間,并在此基礎上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以此在學科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減少學科教學對學生所造成的一些負面影響。
2.教師的示范性。第一,在開展活動中,教師可利用自己良好人格特征的展示,為學生樹立一個好的效仿榜樣。第二,構建一個良好的互動關系,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該以一種友善的態度來對待學生,寬容學生和尊重學生,注重學生心理的發展變化,通過這種平等和民主交往以及融洽真誠師生關系,為學生的人際交往樹立一個正確的榜樣。
3.為學生創造一個自主學習的機會。不管是在教學活動中,還是在課外活動中,教師應該帶領學生去發現和去觀察,讓學生自己動手,以此培養其研究、觀察以及思考等能力。同時在各項活動中,教師應該多鼓勵學生,促使學生能夠認識到自己的優點,為學生的未來發展打下一個堅實的心理基礎。
(三)心理健康教育在校園課余文化建設中的滲透
1.課余活動的目標設計應該具有層次性以及整體性,在心理健康教育條件下的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不僅要重視其過程目標,同時還要注重其行為目標以及情義目標,將價值觀、情感態度和競技過程有效地結合在一起,從而推動學生心理素質全面發展,促使學生形成一個健全人格。
2.在文化建設過程中,其建設方法以及手段必須要應用得當,確保其采用的方法可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活動中來,通過創造性、開放的活動模式,改變原本程序化、機械以及沉悶,缺乏樂趣與生氣的課余活動,讓學生在合作、探究以及自主活動中,勇于表現自己,交流其體驗和情感,凸顯學生的主體性,使學生的個性能夠得到張揚,解放其思想。
五、結束語
綜合上述,在高校教育中,校園文化建設對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不僅能夠推動學生全面發展,同時還能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因此在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必須要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讓這種健康心理滲透到每一位同學中去,由此實現校園文化建設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雙重目標。
參考文獻:
[1]李文成,成敏.大學校園文化建設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J].成都電子機械高等??茖W校學報,2011(4).
[2]陶勇.中職生人格培養新視點——心理健康教育與校園文化建設有機結合[J].衛生職業教育,2012(5).
[3]彭旭丹,李婧,張艷瓊等.淺談校園文化建設與學生心理健康教育[J].知識經濟,2010(10).
[4]周子春.思考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打好校園文化建設的基礎[J].教育藝術,2012(4).
一、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創造寬松愉快的學習氛圍
我發現很多學生,紀律或學習不好都是心理上的問題。我們想要建立一個良好的班集體,非常有必要調整好學生的心態。學生的平等、友愛、團結、互助、文明、自律、愛國等積極的心態和健全的人格是不可或缺的。
這種積極心態和健全人格的形成,首先得益于教師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潛移默化的促動性。教師良好的職業道德和健康的心理是兒童心理健康的重要前提。作為一名教師,其本身的言行舉止對學生行為的折射性是很大的。特別是年齡小的學生,他們沒有足夠的理性知識去辨識老師言行可能存在的不合理,模仿性是很強的。有人說,學生的不良表現是學校管理所致,我想這與教師是言行是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的。教師對這一點要有清醒的認識。我們還有個別教師,常常會用一點“武力”來鎮壓班里的一些不良行為,他們認為“對那些不聽話的學生就得給點顏色看看”。我不贊同這種做法,因為這樣下去常會“教”出一些粗暴野蠻的、或過分自卑的學生,這樣兩極分化,與我們培育人才的目標是不相符的。
其次,要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把民主下放到每一名學生身上,大力調動他們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搞班風建設時,單靠教師一廂情愿是不行的,我們要千方百計地調動、尊重學生的獨立自主性。首先向他們解釋好的班級在搞班風建設時,他們參與的必要性,并且真誠地希望得到他們的幫助。學生理解了我們的用心后,都會自視為班集體的一員,有心要為班級爭光。
第三,在處理班里事件上,如:組建班委、勞動、小知識競賽、辦手抄報等,都由他們自主完成。只有在必要時,才給他們一定的指導。這樣,學生在主體性得到發揮中既感到了民主,也培養了能力,對促進良好班風的形成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教師應以良好的心態,充分尊重、理解、寬容學生,建立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創造寬松愉快的學習氛圍。要正確地對待班中的每一名學生和班中的每一件事,要讓學生感到身邊的平等、友愛、團結與文明,讓他們感到集體的溫暖,心悅誠服地為班集體奮斗,促進他們互助、進取和愛國的激情。這樣,我們的班集體才是合格的班集體,我們的教育才算是合格的教育。
二、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創設和諧的學習環境
1. 與家長保持密切的聯系,利用有效的合力來教育學生。說“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還不夠,美國在第三次教育改革時提出了家長、學生和教師之間是合作的關系。確實,家庭的教育對兒女的影響是非常大的。今年我所任的班里有一名學生,常在班里搗亂,使很多教師的課都上不了。很多科任老師多次找他談話教育,也起不到什么作用。為了轉變這名學生,我請教了不少領導、有經驗的班主任,后來才做出了從這名學生的家庭教育入手的對策。他的家庭環境很不樂觀――母親患有精神病,父親的言行粗暴,對孩子的教育缺乏科學的方法,動不動就是打罵。我意識到要處理好這名學生的問題,除了教師給他足夠的關心和幫助外,最重要的還是要做好他父親的工作。于是,我便和科任教師商量,決定在對學生進行教育的同時,引導家長學會尊重孩子、關心孩子,利用有效的方法來教育孩子。
雖然這件事開始時遇到了不少困難,但是我們最后還是取得了理想的效果,這名學生在校的表現逐漸好了起來,而且有不斷進步的趨向,達到了我們教育的目的。可見,家長對學生的作用與影響是不容忽視的。我們可以通過家訪、開家長會、組辦家長學校等形式,一方面讓家長了解學生在學校的表現,一方面指導家長正確地教育自己的孩子。我們要想教育好我們的學生,就必須去了解他的家長,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去教育我們的學生。
2. 開創第二課堂活動,讓學生接受社會上積極因素的教育。我們培養學生的最終目的是服務社會,所以,我提倡讓學生多與社會接觸,甚至學生也可以參與大人的活動,可以討論大人的話題。目前,學校非常重視安全教育,這是一件好事,但是有些教師為了保證學生的安全,卻放棄了一切讓學生鍛煉的機會,第二課堂活動少了,甚至沒了。還有些教師認為現在社會上的環境復雜,對學生的影響是不利的,所以進行了封閉式的教學。不讓學生接觸社會,這也是造成社會實踐減少的原因,直接導致第二課堂活動成為教育中的一塊軟肋。其實,學生受益豈能只限于課堂45分鐘?學生的課余時間往往比上課時間要多,教師應克服一切困難,靈活地開展多樣的課外活動,讓學生了解、掌握更多的課外知識。在課余時間引導學生參加繪畫、朗讀、集郵、攝影等興趣小組活動,有計劃、有目的地組織學生開展一些校外活動,增長學生的知識,培養同學間的互助精神及創造能力。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建設;素質擴展
一、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建設的意義
今年來高校大學生因情感問題、學業壓力等原因選擇輕生的報道屢見不鮮。由此可見高校學生心理問題不容忽視,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對學生正確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構建有著重要的意義。當前,各高職院校大部分開設了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但是在實際效果上并不明顯。如何根據高職院校學生特點進行針對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是高職院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建設的重中之重。
二、目前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建設的現狀
(一)教材內容實用性不強
從當前高職院校所用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教材來看,更多是以心理學理論知識的介紹為主。教材內容涵蓋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概述、人格發展、人際交往、自我意識、戀愛心理、學習心理、情緒管理、職業生涯規劃等方面,理論方面的內容居多,在實操性上較弱。與此同時,在教材的編寫上沒有突出高職院校學生特有的心理特點,沒有針對性,內容過于呆板,不僅達不到幫助學生構建正確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職業觀、社會觀、戀愛觀的目的,而且增加了學生的厭煩、排斥情緒,達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二)教學方式單一
在當前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課堂中主要以傳統的教學方式為主,在教學方式上過于單一。再加上課堂中老師講到的主要是學生排斥、不感興趣的理論知識,學生就更加不喜歡上這門課了。
(三)師資力量缺乏
當前,根據教育部在2011年公布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設標準(試行)》,高校應根據學生的總數按照一定的比例配備專職從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與此同時,每個高校配備專職從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不得少于2人。
根據當前高職院校配備專職從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情況來看,不僅專職教師人數達不到要求,甚至有的高職院校僅僅用一名兼職老師來充數。師資力量的缺乏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
再者,有的高職院校的心理健康輔導員直接有思想政治課教師擔任。思想政治課的老師并非心理學專業科班出生,自身對心理學理論不甚了解,在教學中只能照著教材念,帶著學生過一遍教材而已,學生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學課中根本學不到什么有用的東西。
三、高職院校心理健康課程設置的幾點建議
(一)開發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課程,增強教材內容實用性
開發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課程增強了對本校學生心理特點的針對性。各高職院校均有屬于自己的優勢專業以及特色專業,高職院??梢愿鶕拘嶋H教學情況,對不同專業學生在校心理狀態進行調查,并記錄并分析各個專業學生畢業后的職位心理以及就業心理,更具分析結果針對不同專業學生的心理特點與心理需求編寫的心理教材。這樣一來,不同專業的學生能夠得到符合自身心理特點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實用性上得到增強。再者,針對不同專業學生的心理特點與心理需求編寫的心理教材,分析了各個專業學生畢業后的職位心理以及就業心理,對學生畢業后步入社會有一定的幫助,同時也增加了學生在校學習的緊迫感。
(二)進行素質拓展,改變單一教學模式
在上文中提到,當前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課堂中主要以傳統的教學方式為主,在教學方式上過于單一。本人認為,將課外活動與課堂教學相結合,進行適量的素質擴展有利于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工作的開展。素質拓展訓練活動從本質上說是一種“體驗式學習”,利用自然條件和環境來設計的水上、野外、場地等富有挑戰性的活動,是開發受訓者心智、培養其團隊精神的一種課外活動方式。它能夠培養參與者克服困難的毅力、健康的心理素質、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挑戰自我的勇氣和精誠合作的團隊意識。對高職學生進行素質拓展更有利于他們個人潛能的挖掘、團隊精神的培養和心理素質的提升。
(三)引入優秀心理健康教育人才,擴大師資隊伍
針對當前高職院校師資力量不能滿足當前學生需求的局面,學校應該通過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課老師的福利待遇來吸引更多的優秀的專業人才,為他們提供良好的工作環境和教學環境,以便留住人才,做好人才儲備工作。在做好教師儲備工作的同時也需要對現有的專業教師進行優化,為其提供研修培訓的機會,更好地學習新知識以便更好地向學生傳授。對于兼職的心理教師和輔導員可以進行系統的專業培訓,提供機會讓他們報考心理咨詢師,提高他們的整體素質,使他們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能更好地發揮自己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艷美.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成人教育.2013(10)
[2]毛智力.高職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設置的思考[J].中國電力教育.2011(22)
[3]儲麗琴.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幾點思考[J] .銅陵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04)
【關鍵詞】高校心理教育 網站 建設
一、高校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網站的必要性
隨著社會的發展,心理健康越來越廣泛地受到關注,尤其是大學生這一特殊群體的心理健康狀況,更是受到了社會各界的重視。近幾年,在大學生當中由于心理問題而導致的自殺、他殺、休學等現象層出不窮,嚴重影響了大學生的生活質量和生存狀態。大學生正處于青年期發展的重要時期,年齡階段帶來的心理困惑也很多的同時,由于中國文化的影響和認識不足,很多有問題的學生不愿意到咨詢室來,而作為補充的其他常規心理教育模式如電話和書信聯系、海報宣傳、現場咨詢等都呈現很多的弊端。
網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是常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補充。隨著新媒介技術的發展,基于匿名性、即時性、平等性和開放性,互聯網日趨成為大學生普遍使用的學習、娛樂、交流的工具,且已經深入到大學生學習、生活等各個方面。根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公布的《第3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止2012年12月,網民規模已達5.64億,其中,學生以占比25.1%,位居網民中規模最大的職業群體,人均周上網時長為20.5小時?;诨ヂ摼W的優勢,心理網站將是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詢的重要基地。
二、心理網站的功能模塊設置現狀
目前,高校利用網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還處于探索和發展階段,利用網絡載體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逐漸成為學校開展心理工作的共識。錯綜復雜的互聯網環境下,大量高校心理網站應運而生。作為吸引學生探知心理知識的窗口,實現學生隨時隨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不僅注意頁面設計,還得實現學生自主獲取心理健康知識信息功能和進行心理撫慰、咨詢功能,形成自助、互助和專業助三個基本功能模塊,實現網站的最大功能。
首先,自助即通過心理網站平臺普及心理健康、保健、調適和機能訓練等知識,學生可隨時進行自主的心理教育,提高自我認知和對心理的了解。如有困惑,可心理自評和測試,通過網站的趣味游戲、心理美文、音樂、電影緩解壓力,采取合適的方式排解情緒;或利用日記、貼吧、郵箱等完成心理傾訴,消除困惑。第二,互助即學生根據共同的興趣和愛好建立自己的友群,相互慰藉,共同交流,共同成長;或參加心理社團的心理素質訓練,豐富大學生學習和生活,提升大學生心理素質水平。組建圈子實現團體輔導,老師充分通過學生來信、心理貼吧,幫助學生組建不同的輔導小組,發起話題,完成團體輔導。第三,專助即通過咨詢指南和師資簡介、心理專業知識的宣傳,端正大學生對心理咨詢的正確認識,讓學生掌握必要的危機干預方式,并引導問題學生找到應對方式。即時的個體咨詢,解決心理困惑,及時干預心理危機事件。
自助、互助和專業助實現了學生不同程度、不同方式地需求心理教育,并將知識傳授、心理體驗與行為訓練貫穿于其中,使學生明確心理健康標準及意義、增強自我保健意識和心理危機預防意識,知識層面掌握心理健康知識,技能層面掌握自我探索、心理調適和發展技能,自我認知層面認識、接納、發展自我,切實提高心理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三、高校心理網站建設的條件和建議
一是樹立先進的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理念是行動的指南,開發、建設高質量的心理健康教育網站,高校必須要有科學的理念作為指導。這些理念包括: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的理念,積極心理學理念,超個人心理學理念,儒家和諧理念等等。樹立科學的符合本校的教育理念,是高校心理網站建立和維護的基礎,也是維護學生心理健康的指導理念。
二是加強網絡心理健康教育師生隊伍建設。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學校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應在學校的網站占據一席之地,網站建設也應隨著學校信息化建設工作同步推進。為提高質量,完善功能,發揮作用,網站建設要堅持以學生為本、師生共建、服務同學、服務學校的原則,按照“統一規劃、分級管理、責任到人、目標明確”的要求,首先,加強心理網站工作師生隊伍建設,不僅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技能和實踐經驗的專業老師,還需對相關學生進行心理培訓和基本的網絡操作技術培訓,同時建立完善的監督和獎勵制度,保證網站正常運轉和發展;其次,要擁有創新精神,不斷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
三是加強本校化的心理健康網絡文化的建設。在后現代心理學思潮的影響下,心理健康教育更強調要與教育對象的生活實際、文化觀念和個性特征相結合。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不僅要了解國內外優秀的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方式,還要把本校心理文化與新型方式相結合,立足于本土文化和本校學生心理特點,形成適合本校特色。
四是加強網絡心理健康教育實踐聯系理論。心理健康教育的網絡途徑是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而產生的,是一項全新的實踐活動。如有理論系統地指導高校心理健康網絡教育途徑的建立和發展,便能更有效地推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保健大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理論的形成和發展需要不斷地探索、實踐、研究、總結、運用的循環和心理工作者的努力。
【參考文獻】
[1]楊虎民,魏萌.高校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江蘇高教,2012(6): 133-134.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高職生;就業壓力;文化建設
作者簡介:吳青枝(1969-),女,河南安陽人,河南省安陽工學院心理健康教育與研究中心副教授,教育學碩士,研究方向為心理健康教育與心理咨詢。
中圖分類號:G7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7518(2012)23-0082-02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人們的健康定義是:身體健康與心理健康,并且要具有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然而隨著社會的迅猛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加快,對于生活與學習中的壓力也越來越大,因此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也愈加突出。只有擁有健康心理的人,才能夠更加適應社會與生活。
隨著近幾年,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逐漸得到了社會的關注,教育部門也加強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許多高校都建立起了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機構,不斷向全校學生開展心理健康咨詢工作[1]。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高職院校也逐漸開展了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是由于受到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依然在高職院校中效率不高。本文從高職院校學生心理現狀與教育呈現的問題出發,在高職文化建設背景下對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提出一些建議與思考。
一、高職學生當前主要的心理問題
根據SCL-90心理癥狀自測表對河南地區的3000名高職學生進行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調查結果呈現出不少學生存在著心理問題,并且人數不斷上升。而其中有48%的高職學生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擾與心理問題,有10%的高職學生的心理問題較為嚴重。由于隨著高職學生們的心理問題逐漸增加,這不但與我國高職教育的宗旨目標不相適應,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我國高職教育的健康發展。而高職學生的心理問題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學生自身的學習壓力帶來的心理困擾
通過調查表明,有些高職院校的學生的學習基礎較差,因此導致學習困難,學習成績下降。一些學生的學習方法不正確,讓期末考試不夠理想,加上高職院校的教育時間較短,而在短時間內壓縮了多門課程。因此除了主科外,學生還要選擇多門課程,因此學習任務較重,學習復習的時間較少,難以合理有效地安排學習的時間。而這些原因都能夠引起學生們心理性的疲勞與降低了學習興趣,學生們很容易產生驗血與考試焦慮的癥狀等心理問題。
(二)人際交往能力下降引起的不良心理問題
許多高職院校的學生都是獨生子女,有著鮮明的個性,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相對控制能力較差, 沒有足夠的人際交往能力。由于學校中學生們來自不同的地區,因此性格、興趣與生活習慣等方面存在著差異,一些學生并不善于與人們交際,不知道怎么為人處事。時間長了,這些學生就會感到孤獨、寂寞,產生了巨大的心理壓力,當遇到了困難就不能夠正確地看待,很容易產生了焦慮不安與恐懼的心理傾向。
(三)戀愛受到的引發的心理問題
由于高職院校的學生們正處在青春期,因此性意識不斷增強,他們渴望與異往。所以,在高職院校中隨處可見情侶。但是由于人們對于性心理的不成熟與缺乏足夠的生活經驗,因此不能夠樹立起正確的戀愛觀,很容易陷入到感情旋窩中難以自拔。當另一半拒絕自己或者愛情受挫后,學生會精神萎靡,自信心下降,甚至影響了學習與生活,一些嚴重的很容易出現心理行為的異常[2]。
(四)學生就業困難產生的心理問題
由于近幾年高校不斷擴招,因此導致普通高校的人數增加,這讓高職學生的就業更加的困難。面對崗位求職擇業的日益激烈的競爭與就業過程中人為因素的大量干擾,還有社會就業機制的不完善,許多高職學生想畢業走向崗位,但是又害怕走向崗位,感到自己的前途渺茫。逐漸的緊張、憂郁等心理問題出現,甚至會產生了恐懼與逃避的心理。
二、當前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呈現的問題
(一)學校自身重視不夠
雖然在目前對于高職院校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一般都是在口頭上注重,但是在實際上卻忽略教育,呈現出工作乏力等狀況。由于教育工作不到位,因此高職學生的心理健康依然呈現出問題,甚至還能夠發生惡性的事件。有些教師對于高職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這樣描述的: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經費不到位,甚至被挪用,工作人員不到位或者被調到其他工作,教室不能被落實或者被占用的情況屢見不鮮。而高職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為了減少與預防學生們的心理狀況,但是實際上只有等學生們心理出了問題,出了一些嚴重事件,學校的領導才會重視起來,教育工作才會有效地開展。
(二)課堂中現代化教學手段難以有效運用
由于當前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實際的教學手段也不斷更新,傳統教學中的粉筆與黑板逐漸被新的投影儀所替代,而傳統的教案也被幻燈片所替代。但是許多教師在教學中使用多媒體過程中,卻過分依賴多媒體,這讓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變成了幻燈片課件的展覽會,讓學生忙著抄筆記而難以有足夠時間進行思考。
(三)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教學方法單一
知識理論的教學內容是學生們學習的基礎,但是我們如果只是在教學過程中教授理論知識內容,學生就會感覺到教學單一,難以有效地調動了學生們的上課積極性。在另一方面,教師的教學形式單一,一般都是以老師教學為主,學生們的參與程度并不高。
(四)對學生評價注重知識型考核
有許多高職院校對于日常的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的考核方法并不一樣,但是對學生們的綜合成績的評價構成卻有著一致性,也就是學生們的日常成績加上期末成績。而這種偏重于理論知識的考核內容只是掌握學生們掌握知識的情況進行了解,而不能夠掌握他們實際生活中掌握知識理論的情況。
一、高校心理健康工作隊伍建設現狀
目前高校組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隊伍采取專職和兼職相結合的方式,主要由具有專業背景的專職心理健康工作者和兼職輔導員、心理學專業教師和醫學工作者四類人員組成。大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師資資源配備不足,有的院校只有一兩名專職教師,多數院校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為兼職的,其數量遠遠不能滿足學校提高學生的心理素養的需要。據調查,國外高校專職心理咨詢人員與學生的比例大致為1:400,而國內高校大致為1:10000,南師大中北學院為例,全院學生近8000人,只有一名專職心理輔導老師。專職健康教育教師嚴重短缺,直接制約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
這種局面一方面是由于高校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視程度不夠,資源配比較少,在辦公場地的設置、專業設備的購買以及人員安排上都不夠充分;另一方面,高校對專職心理老師沒有設定專門的評價體系,培訓、培養頻率較少,評聘、升遷機會不多,導致教師隊伍不夠穩定,人員流動性強。
二、朋輩資源在高校心理健康工作隊伍建設的優勢
以往看待高校學生人力資源,主要考察其畢業后進入社會的狀態,往往忽視了他們在學校時對于學校也是一種獨特的人力資源。大學生是人力資源的高級形態,知識豐富,求知欲旺盛;處在職業生涯規劃的探索期,可塑性強;思維活躍,創新性強,因而高校學生人力資源是最有潛力和活力的資源。因而朋輩資源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隊伍中有很多優勢。
1、大學生青春年少、意氣奮發,具有很大的年齡優勢
大學生大部分年齡在18-24歲,是青年中期階段,這一階段是人朝氣蓬勃、意氣奮發、獨立意識強、努力嘗試新事物、不斷摸索人生道路的時期。其心理特點為認知方面表現為智力發展達到高峰,思維敏捷,接受能力強,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其智力層次含有較多的社會性和理論色彩;情緒日益豐富,體驗人生情感最強烈的時代,多表現為外向、活潑、充滿激情;意志方面表現為自覺性普遍提高、理智大大增強,有一定的自制力。此外,隨著進入青年期以后自我意識的日趨增強和完善,大學生的自我認知、自我體驗、自我控制交織在一起,不斷產生內心的矛盾和沖突,使得他們高度關注自己的身心健康。
這些年齡特點是大學生參與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當中的心理基礎,也成為了朋輩輔導的年齡優勢。他們能夠在了解自我心理特點的基礎上,把心理調適的成果推廣給更多有需要的同學,再在工作中重新審視自我,達到助人和自助的雙重功效。
2、地位相等,有群體身份認同的優勢
朋輩輔導者以同學的身份在群體中朝夕相處,共同經歷入學初的不適應、考試前的焦慮、戀愛時的憧憬,使得他們更為了解對方的困惑、憂慮,能找到合適的切入點,關懷同伴的成長。同時,他們每天一起上課、在同一食堂吃飯、完成作業、一同參加課外實踐鍛煉,點滴的共同經歷形成了更加樸實深厚的情感基礎。群體的歸屬感和同伴的身份,將會讓他們有更多的共同語言,比較信任,感情也建立的更為深厚。學生身份擁有獨特的朋輩助人能力,是教師和長輩所不能替代的。同時,朋輩輔導的目標取向不是管理,更多的是宣傳和示范,他們通過自身在工作中的狀態向同學傳遞健康、快樂的生活態度和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以正能量引領周圍同學學習心理健康知識,學會關愛自己和接納他人,從而形成相互信任的良好的群體氛圍。
3、教育成本低,成效顯著
我國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興起于高校的心理咨詢,自20世紀 80年代開始至今只有短短幾十年的時間。教育部2001年印發了《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意見》的出臺進一步推動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自從2004年出現了云南大學馬加爵惡性事件之后,我國的高等教育開始重新審視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加大了資金投入和工作力度,通過各項教育活動的開展,大學生有了自我成長和心理保健的意識,萌發出對心理健康教育更高的需求。而且現階段,國內中小學不重視心理健康教育,無暇顧及基礎知識普及,大學新生對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非常少,所以高校承擔了很重的心理健康理念的傳播和基礎知識的普及功能。面對日常教育工作和日益增長的學生心理咨詢的訴求,專職心理咨詢員應接不暇。在此基礎上發展朋輩輔導資源,既能增加學生參與心理健康教育的機會實現自助,同時能分享體驗的成果幫助同學解決心理困惑,是最輕便有效的工作途徑。
三、朋輩資源在高校心理健康工作隊伍中的運用
1、在行政班級中設立心理委員
早在2004年,天津大學在國內率先提出以心理委員為基礎的心理危機干預機制并予以實施,迅速在全國產生巨大反響,推動了心理委員制度在我國大中小學校的建立和使用。高校的心理委員是指在每個班級選拔專人負責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心理委員納入班委會行列進行評比考核。心理委員的職責是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為班級同學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同時以平等尊重、助人的態度和同學相處,發現了解同學的心理困惑,提供相應的幫助。作為一名班干部,心理委員要參與班級事務,在班級的各項活動中融入心理健康理念,增強全班的心理健康意識。班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開展的成效主要依靠心理委員,所以心理委員的選拔非常重要。一般來說有以下幾種:個人自薦、班主任推薦和專職心理老師考察。心理健康工作有一定的專業性和連續性,心理委員一旦選拔成功一般不會輕易更換,以保證工作質量。
2、在宿舍單元設立心理觀察員
大學宿舍是學生在第一課堂之外生活時間最長的地方,很多心理危機事件的源頭也在宿舍。建立四困(學習困難、生活困苦、心理困惑、就業困境)學生群體的宿舍心理觀察員組織,及時有效的了解同學的心理需求,有針對性的幫助他們疏解心理困苦,第一事件發現危機情況反饋給學校輔導員或者心理輔導老師,防止悲劇事件的發生。心理觀察員要求關心同學,和同學能融洽相處,有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識,具備敏銳的洞察力,反應敏捷??梢酝ㄟ^個人自薦、班主任推薦、心理輔導老師考察選拔出合適的人員,接受團體輔導培訓掌握基本的心理調節方式和技巧,能夠分辨危機事件信號,及時反饋給學校。因此,朋輩宿舍心理觀察員在學校建立一個和諧、安定的學習環境,生活環境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3、組建學生心理社團或者協會
我國部分大學和中學創辦了類似于朋輩心理咨詢組織的學生社團,如心理互助社、心理學會、心理研究會,通過講座、電影、沙龍、心理測驗等形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識,預防心理疾病,維護心理健康。如南京師范大學中北學院創辦學生心理協會,招募一批對心理學感興趣的學生,定期組織團輔、電影沙龍、讀書會等活動,以興趣為紐帶帶領同學學習心理學基本知識,解決自己的心理困惑。在此基礎上深入研究心理學專業知識,配合心理輔導老師舉辦專業性較強的心理講座,營造濃厚的校園心理學研究氛圍。
關鍵詞:師范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基礎建設
當代大學生是一個承載社會以及家長高期望值的群體,自我定位比較高,成才期望強,同時社會對其要求也很高,這使當代大學生面臨很大的壓力。從總體上看,大多數學生的心理是健康的,但是,由于主客觀原因的影響,從各個高校學生的實際表現看,當代大學生群體中有相當一部分人存在著嚴重的心理障礙。隨著高等教育改革不斷深入,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為高校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
已有研究表明,在校大學生中有心理障礙傾向者占30%~40%,其中較嚴重者占10%;師范類大學生中有中度或中度以上心理障礙的學生占15.2%。師范類院校學生是未來的人類靈魂工程師,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僅關系到自身能否成為合格的教育工作者,而且直接影響受教育者的身心健康,也就關系到下一代教育的基礎建設,所以很多大學都開設了心理健康輔導中心,幫助心理出現問題的大學生緩解心理壓力。本文以師范學院大學生為研究對象,分析師范類院校學生的心理狀況對于培養未來教師的積極作用。研究師范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有利于有針對性地面對當代大學生開展學校教學工作,有利于師范教育和師資建設的有效進行,有利于培養大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形成健康的人生觀價值觀,進一步為了再教育創造先決條件。
一、當代大學生心里問題產生的原因
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需從主觀和客觀兩個方面來闡述。從主觀方面看,大學生日益增強的自主自立意識以及主觀愿望上的自主自立與客觀條件上的可能性及能力之間發生著矛盾。從客觀方面來講,當代大學生從學習的任務內容方法、生活環境、與同學之間的人際交往以及對待社會的態度與中學階段相比都發生了本質變化,變得復雜。大學生一般都是初次遠離父母,不知道如何面對這樣的突然變化,造成了對大學生活的種種不適應,這些問題的困擾造成大學生心理障礙。這兩方面的原因使那些適應新環境能力不強的新生很容易產生心理問題。有部分學生考取大學之后感到理想中的大學與現實差距太大因而產生失望感,導致厭學、不愛與人交往等問題。
上述問題在師范院校大學生中也比較突出。因為長期以來社會對師范院校的認知度很高,造成了學生進入師范院校之后產生了盲目自信的心理,而且由于師范院校招生范圍比較廣,學生家庭之間貧富差距較大,造成學生之間的攀比,對大學生也產生了心理壓力。同時隨著教育改革,師范院校學生就業形勢逐漸嚴峻,使得學生就業壓力增大,產生心理負擔。
二、加強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的措施
如何加強在校大學生尤其是師范院校學生心理素質教育關系到現代大學教育的效果以及未來教育過程中的基礎建設,所以大學生的心理素質教育應該等同于文化知識教育,讓大學生在接受文化教育的同時也能得到健康全面的心理教育。建立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引導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提高自身素質修養,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教會大學生如何加強溝通交流,克服心理問題。當代大學生大多沉迷于自己的小世界,缺乏同外界的聯系,在大學校園中學會心理健康調節,保持樂觀情緒和良好的心態,對未來充滿信心和希望,當遇到挫折或失敗學會自我調節和控制,這樣才能為將來真正走向社會以及教師崗位打下堅實的基礎。
首先,要在學校中開展心理咨詢工作。心理咨詢不但可以指導學生減輕內心矛盾和沖突,排解心中憂難,開發身心潛能,還能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適應外界環境。近年來,心理咨詢已成為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最有效的途徑。其次,對大一新生開展心理健康調查,做到心理問題早期發現與預防。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社會問題也不斷變化。對大一新生開展心理素質調查,了解掌握學生心理素質的最新狀態,才可以有針對性地提出心理教育措施與方案,只要做到了心理問題早期發現、及時干預,那么學生在入學之初就能得到具體的心理健康指導。再次,把心理素質教育滲透在學校日常教學工作之中。通過各學科教學融入心理素質教育既是學校心理教育實施的途徑,也是各科教學自身發展的必然要求,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養成良好的人生觀價值觀。最后,學校開設心理教育必修課,系統學習心理、衛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識,有助于學生了解心理發展規律,掌握心理調節方法,增強大學生自我教育能力。
三、師范院校學生心理素質教育對未來教育基礎建設的重要性
隨著社會的進步,當代大學生正面臨著挑戰與機遇、希望與困惑、快樂與困苦的多元選擇,在面對學習、工作、社交、友誼、愛情等一系列人生重大課題時,常常會受到各種心理問題的困擾。分析大學生心理素質方面存在種種問題的原因,我們可以看到有他們自身的主觀原因,也有來自家庭、學校、社會的影響。分析師范院校大學生心理狀況,并且針對出現的問題展開相對應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徑是這項工作的重中之重。
師范院校在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實踐工作的同時,還應對心理健康教育經驗進行評價、反思,不斷推動適合師范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發展的新模式。如制定符合師范院校發展特點、適合師范院校大學生使用的心理健康測評標準;積極引導本學院多學科整合研究,關注學院內不同專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比較研究,開拓心理健康教育新方法;利用網絡的飛速發展以及網絡對于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力,打破時間空間局限構建網絡環境下大學生心理健康咨詢模式系統。通過對適合師范院校教育發展新模式的創新研究,不斷擴展師范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外延,從而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
在師范院校學生中開展師德培養是未來教育基礎建設的重點,師德就是教師職業道德,是指教師個人為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和心理素質,在完成教育和教學任務過程中,按照教師職業道德的要求所進行的自我鍛煉、自我陶冶、自我改造、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過程,是教師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必須遵循的基本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師范院校學生在培養自己良好的師德水平之后才可以做到為人師表、教書育人、愛崗敬業,為將來的教育事業打下良好的基礎。加強師德修養,從師范生抓起,加強師范生教師職業道德教育,是提高教師隊伍從業人員素質的必然要求。
參考文獻:
[1] 孟慶紅.試論教師職業道德教育對師范學生的重要作用[J].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
[2] 朱炳宇.“90后”大學生特質探微[J].絲綢之路,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