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5 16:53:1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國外經濟發展現狀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2、流動性過剩與我國外貿發展戰略的轉變
3、我國外貿又好又快發展的對策研究
4、加速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問題研究
5、我國出口加工企業應對人民幣升值的對策研究
6、我國外貿持續順差的原因因及對策
7、新形勢下我國外貿環境的新變化
8、河南省外貿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9、qdii對我國資本市場的影響
10、中部崛起與對外貿易發展的相關性分析
11、河南省農產品進出口貿易現狀和發展對策
12、我國國際貿易的環境效應分析
13、我國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若干問題思考
14、我國服務貿易的國際競爭力分析
15、新型貿易壁壘及我國的應對措施分析
16、綠色貿易壁壘對我國出口貿易的影響
17、區域貿易安排對wto多邊貿易體制的貢獻與挑戰
18、人民幣匯率變動對我國外貿影響與對策
19、中國外商投資企業的貿易效應分析
20、國際外包的發展現狀、模式及對策研究
21、當前區域經濟合作的特點和趨勢
22、貿易順差:通貨膨脹的誘因分析
23、歐盟貿易摩擦預警機制與啟示
24、標準貿易理論的發展與影響
25、企業國際化經營的風險分析
26、產業集聚與跨國公司fdi區位選擇
27、我國加工貿易發展的趨勢分析
28、美國電子商務發展策略研究
29、全球電子商務模式現狀、特征與發展趨勢分析
30、我國引進外商直接投資與經濟發展的關系研究
31、河南進出口商品結構優化對策分析
32、河南發展外向型經濟優勢與對策研究
33、河南農產品出口貿易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
34、河南利用外資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討
35、河南對外投資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
36、河南進口貿易的發展前景分析
37、外商直接投資對河南經濟增長貢獻的實證研究
38、我國國際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提升對策研究
39、試析我國引進外商直接投資中的技術外溢效應
40、cepa對河南省外貿發展的影響
41、外商直接投資與我國產業結構的優化
42、中國出口貿易增長方式的轉變所面臨的機遇和困境
43、中國企業“走出去”戰略對我國產業升級的作用分析
44、“10+3”框架下的中日韓經濟合作問題研究
45、東亞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現狀及前景
46、對外貿易與產業集聚研究:來自中國的證據
47、對外貿易與中國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關系研究
48、基于比較優勢理論的河南省旅游服務貿易研究
49、加工貿易對中國經濟貢獻的實證研究
50、論fdi與中國區域經濟的不平衡發展
51、民營企業對外貿易的發展和影響分析
52、試析對外貿易與中國產業升級的關系
53、中小企業對外貿易方式探索
54、中印外貿發展戰略比較淺析
55、河南省跨國企業發展現狀與問題分析
56、河南省出口農產品(食品)綠色營銷問題分析
57、中部地區對外貿易現狀及問題分析
58、我國對外貿易摩擦問題研究
59、我國進口貿易依存度提升問題研究
60、我國對外貿易協調機制構建問題研究
61、國際技術貿易壁壘的新特點及對我國的影響
62、西方對華出口貿易限制的新動向研究
63、我國通貨緊縮對出口貿易的影響
64、我國貿易救濟問題研究
65、涉外經濟對新農村建設的作用機制及路徑研究
66、我國企業跨國經營出現的新問題及對策
67、中國農產品出口支持政策研究
68、經濟全球化條件下的新貿易保護主義研究
69、國際直接投資與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研究
70、優化我國出口商品結構的途徑
71、勞工標準對國際貿易的影響
72、中小企業國際營銷策略分析
73、國際營銷發展的新趨勢研究
74、試析人民幣匯率變動與國際營銷定價關系
75、我國企業國際營銷存在問題及對策研究
76、淺析中美經貿關系
77、當前我國對外貿易面臨的主要問題分析
78、提高我國利用外資的質量、效益和水平
79、對外開放戰略與中部崛起
80、試論我國產品國際競爭力的提升
81、試論日本泡沫經濟對我國的啟示
82、論最優貨幣區理論的現實意義和約束條件
83、通貨膨脹的國際傳導機制及約束條件
84、我國資本外逃的經濟影響及對策分析
85、國際貨幣體系的改革方向及其現實可行性
86、論當代國際金融一體化的發展趨勢和特點
87、論戰略產業保護理論的發展及其現實意義
88、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及其對我國的影響
89、論發展中國家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約束條件
90、論國際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趨勢和特點
91、論中美貿易逆差的成因、影響及其對策
92、論中美貿易摩擦的表現、成因及其對策
93、論跨國公司轉移作價的方法及其防范措施
94、論跨國兼并與國際壟斷的理論和現實問題
95、論中國對外貿易發展模式的調整
96、我國出口商品市場結構調整研究
97、論我國科技興貿戰略的實施
98、中國對外貿易增長的質量和效益分析
關鍵詞:對外經濟發展方式 轉變戰略
經濟體制轉變之后,我國經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但如果一直按照現行的經濟發展方式進行發展,我國經濟很可能會一直停滯,很難得到突破性的發展,所以必須加快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進度,選擇有效的、可行的發展戰略進行再次轉變,促進我國對外經濟和總體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下面對我國對外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戰略選擇作詳細論述。
一、我國對外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迫切性分析
改革開放以后,連續32年里,我國國內生產總值都保持著持續上漲的趨勢,并在同一時期內連續超過了意大利、法國、德國和日本等多個國家。這樣的趨勢使得我國生產能力得到了全面的提高,社會財富得到了大量的積累,人民的生活狀況也越變越好。當然,在同一時期,我國總體經濟水平有所提升之后,不只國內生產能力有了提高,我國對外經濟發展水平也隨之上升,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這種成就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在進出口貿易總額上。我國進出口貿易總額逐年遞增,已經完全取代了德國和日本兩大傳統貿易大國的位置,成為了僅次于美國的第二進出口貿易大國。
2.在外資投資上。一直以來,我國對海外投資的重視度就很高,且在實際工作中所取得的成就也很大。與其他發展中國家相比,我國是吸引海外投資最多的一個發展中國家。
3.在外匯儲備上。與進出口貿易總額一樣,我國外匯儲備金額同樣呈現出逐年遞增的狀態,且一直居于世界第一位。這樣的趨勢使得我國通用貨幣——人民幣的國際地位也得到了不斷地提升。
以上是我國當前對外經濟發展所取得的成績,體現出了我國對外經濟的持續發展。但是,在新形勢下,當我國對內經濟體制發生改革,對外經濟持續增長如此長的一段時間后,一個異常嚴峻的問題顯現出來了。我國現行的對外經濟發展方式還能沿用多長時間,是否需要轉變?尤其在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發生后,我國出口貿易額出現了大幅度下降,我國對外經濟以及對內經濟都受到了嚴重的打擊。所以在新形勢下,我國現行的對外經濟發展方式已經開始出現弊端,加快發展方式轉變已經變得極為迫切。
二、我國對外經濟發展方式的選擇
從對外經濟所涉及到的基本內容來看,我國對外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需要從對外貿易發展戰略、直接投資發展戰略以及對外金融發展戰略三個方面入手。下面對其作詳細的分析。
1.對外貿易發展戰略的轉變。筆者認為,在對外貿易方面,可以先構建一個系統、可行的國家發展戰略研究體系,并有效實施相關的國家發展戰略。比如實施以超比較優勢為核心的梯形對外貨物貿易戰略等。
其次,在構建好國家發展戰研究體系之后,要進一步分析我國各行業的貿易發展現狀,了解國家產業或行業的發展概況并探討其發展前景。需要注意的是,實施以超比較優勢為核心的梯形對外貨物貿易發展方式的基本作用就是轉變我國對外貨物的貿易發展方式,從而達到提高我國對外貿易貨物的利用價值,提高我國對外貿易的效益這一目的。
2.對直接投資發展戰略的轉變。與對外貿易發展戰略的轉變一樣,轉變我國直接投資發展戰略時,也要先站在直接投資產業的角度,分析產業直接投資當前的發展狀況,并探討產業直接投資發展的未來前景。然后根據分析統計結果,建立相應且可行的國家發展戰略,并予以實施。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我國際對外經濟直接投資已經成為一種必然,是壯大對外投資經濟,促進國際交流的重要舉措。但在實施對外經濟直接投資時,首要任務是先探索出對外經濟直接投資的整體性布局戰略,這對對外直接投資項目的順利開展有著重要作用。政界、企業界以及學術界各大研究人員表示,通過深入分析和總結我國ODI戰略布局,并結合當前對外直接投資狀況分析結果,最后得出符合我國跨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理論要求的,只有“超所有權優勢”理論。
另外,各業界人士探討出轉變我國對外直接投資戰略主要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實施:一,加快轉變對外直接投資的觀念。轉變現有的較為不適的對外直接投資觀念,培養更多的優質人才,以期最大限度的吸引海外投資;二,最大化限制外商對高污染產業的投資。以保護環境為目的,嚴格做好外商對高污染產業的投資;三,頒布國家政策,加大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做好企業或個人知識產權的保護,促進我國高新科技的發展。
3.我國對外金融發展戰略的選擇。在對外金融方面構建和實施的國家發展戰略,主要包括以漸進的人民幣國際化為中心的對外金融發展戰略和以防范風險為目標的宏觀審慎金融監管體系的構建。
關于人民幣國際化問題研究存在缺憾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切入點的選擇, 即選擇一個什么樣的切入點來構筑人民幣國際化的動力機制, 進而建立人民幣國際化研究的理論體系。要有效地推進對外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 需要綜合考慮國際金融和國際貿易的雙重因素, 從對外貿易發展的角度展開對人民幣國際化的研究。
三、結束語
一個國家的對外經濟發展方式是由這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決定的, 而不是由人們的主觀意志決定的。這意味著我國現行的對外經濟發展方式還在相當長的時期里不同程度地存在。我們應該從現實的經濟發展水平出發, 去研究在短期里可以做什么, 在中期里可以做什么, 在長期又可以做什么。一切從實際出發, 這是研究如何加快推進我國對外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前提。
參考文獻:
[1]高越,高峰.產品內貿易與外商直接投資的關系——理論模型與基于中國數據的經驗分析[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6(08)
關鍵詞:裝備制造業;技術引創;對策
基金項目:中國制造業發展研究院2013年度開放課題(課題編號:SK20130090-34)
中圖分類號:F124.3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4年10月8日
裝備制造業是我國工業經濟的支柱產業,是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目前,我國裝備制造業正處于由“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型的階段,存在巨大的發展潛力。但是與西方工業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裝備制造業多年來一直采用技術引進模仿的發展模式,一些重要的產品和工藝技術主要依賴于從國外引進。而許多先進技術引進后,一直停滯在消化階段,這直接導致我國裝備制造業陷入“引進――落后――再引進――再落后”的怪圈。如何提高我國裝備制造業技術引創能力是目前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因此,研究我國裝備制造業技術引創發展現狀,找出我國裝備制造業技術引創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而提出相應的對策,對提升我國裝備制造業技術引創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一、裝備制造業技術引創能力的內涵
技術引創是目前世界上大多數發展中國家普遍采用的技術創新的方法。根據技術引創的概念和裝備制造業的定義及特點,可以得出裝備制造業技術引創能力是指裝備制造企業引進國外先進的技術,隨后在此基礎上對該技術進行創造,創造出新產品、新工藝或新服務的能力。也就是說,裝備制造業企業不僅僅引進了國外的先進技術,并且能夠完全消化吸收該技術,還能夠對該技術進行再創新,通過再創新實現自主創新,自主研發,掌握其核心技術,進而使企業競爭力得到增強。
二、我國裝備制造業技術引創能力發展現狀與問題
(一)發展現狀。2011年,我國大中型制造企業有301,489個,其中裝備制造業企業有111,580個,占總制造企業比重為37%。其中,在裝備制造業內部,進行技術創新的企業平均占企業總數的64.72%,而進行技術引創的企業占技術創新企業總數的14.88%。這說明我國裝備制造業雖然技術創新能力增強了,技術創新在整個裝備制造業發展中起著主導作用,但是技術引創能力還比較弱,還有待于加強。
從2012年裝備制造業行業內部結構來看,可以從技術引創資源投入和技術引創產出兩個方面分析:
1、從技術引創資源投入分析。從人力資源存量看,我國裝備制造業科技活動人員是進行消化吸收再創新的主要人員。2012年我國裝備制造業中從事科技活動人員120萬人,占從事科技活動人員合計值的59%,比2011年裝備制造業科技從業人員占總從事科技活動人員合計值的比重上漲了2%。從資金投入看,2012年我國裝備制造業用于引進技術經費投入24.7億萬元,占所有行業引進技術經費的62.78%,消化吸收經費投入7.3億萬元,占所有行業消化吸收經費的46.83%,購買國內技術經費投入0.24億萬元,占所有行業購買國內技術經費投入的34.10%,技術改造經費投入0.82億萬元,占所有行業技術改造經費支出的32.43%。
2、從技術引創產出看。裝備制造業新產品產值為6.22萬億元,占制造業總量的63.8%。新產品銷售收入6.31萬億元,占制造業總量的64.70%。在裝備制造業內部,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和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新產品產值和新產品銷售收入比重較大。裝備制造業專利申請總量為26.37萬件,占制造業總量的71.3%,專利擁有量為14.05萬件,占制造業總量的72.09%。在裝備制造業內部,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專利申請量和擁有量最多。
(二)我國裝備制造業技術引創存在的問題
1、重“引進”、輕“消化吸收”。我國裝備制造業企業技術引進規模逐步擴大,技術對外依存度不斷提高。當前我國裝備制造業技術引進及其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工作,不論是在數量、金額還是在技術含量和消化吸收能力方面都處于起步階段。在2011年,我國高技術引進經費為24.7億萬元,而消化吸收7.34億萬元,僅僅為技術引進費用的29.7%,我國技術引進費用與消化吸收費用相比為1∶0.297,與處于相同階段的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這一比例遠遠低于發達國家。顯然,主要依靠技術引進和先進設備的引進,而欠缺必要的消化吸收費用,致使新的生產設備在投入生產后,會在關鍵部件等方面受制于人。
2、引進技術重模仿、輕創新。當前,我國裝備制造業企業自主創新動力不足,為電力、石化、冶金、鐵路等行業提供的主要裝備,關鍵技術依賴于引進。但是有相當部分企業重視技術的模仿,而輕視技術創新,使得大量引進的先進技術,沒有形成企業的技術優勢,依然長期依賴于國外的先進技術。
3、在技術引創過程中重視引進資金、輕視引進技術。在當期經濟全球化環境下,我國裝備制造業企業仍然過分重視國外資金的引入,而且主要是重視外資的引進數量而輕視引進質量,重視資本的引進而輕視技術的引進,這直接導致我國裝備制造業企業引進的技術含量較低,有些專利可能已經過期,有些技術可能已經被淘汰等等。由于缺乏制造業的核心技術,導致我國裝備制造業企業在國際分工中處于制造業價值鏈的最低端,生產的產品附加值比較低。
三、提升我國裝備制造業技術引創能力的對策
(一)政府應加強對企業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工作的支持力度。首先,政府要加強對引進技術進行消化吸收的資金投入。要設立專項資金,重點支持裝備制造業重點行業、重點領域的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工作;其次,對于裝備制造企業進行技術消化吸收再創新要給予政策支持。對于消化吸收再創新的產品,逐步納入政府優先采購的范圍,建立再創新產品的投保制度;最后,在土地使用方面,優先安排裝備制造業重點項目用地,對于高新技術項目、重大裝備項目用地實行優先原則。
(二)加強各方資金投入。技術引進與消化吸收再創新是相互結合的,我國在技術引進與消化吸收方面的經費比例為1∶0.297,遠遠低于日本、韓國等國家,只有加大對消化吸收經費的投入,才能夠實現“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自主創新”的良性循環的過程。因此,企業要加強技術創新的投入,對傳統優勢行業要增加技術投入和技術改造,用高新技術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企業要通過引進技術、消化吸收、合資合作等途徑提高技術水平。
(三)加強人才培養。在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下,國外企業紛紛減少投入,這正是我國企業吸引國外優秀人才的良機,必須緊緊抓住。應圍繞我國裝備制造業振興的重點產業、重點領域招引人才,用更為開放的視野、個性化的服務,引進高端“兩棲”人才。
主要參考文獻:
[1]吳紅霞,劉遵峰,張春玲,宋博.基于低碳經濟視角的裝備制造業自主創新能力評價[J].生態經濟,2013.4.
關鍵詞:低碳建筑、低碳建筑技術、運用與推廣
中圖分類號:TU02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引言
哥本哈根世界氣候大會召開之后,“低碳”得到了全球性的關注。我國建筑業相關能耗已經超過工業躍居第一位,能耗量高達 46.7%,且與建筑有關的污染占到34%[1]。因此,迫切需要建筑業由對低碳的關注轉變到對低碳的行動。
目前國內部分學者對低碳建筑的研究:趙黛青、張哺、蔡國田(2010)結合國外低碳建筑發展的部署與研究狀態,從宏觀政策和統籌管理、技術發展路線圖、相關配套服務機制等理論上闡述了低碳建筑發展的可行路徑[2]。龍惟定、白瑋、梁浩、范蕊(2010)從經濟發展、節能等方面提出建筑實質性節能,提高建筑能效,是發展低碳建筑的根本手段[3]。倪韜(2010)分析了發達國家低碳建筑的發展,及其所采用的先進技術、先進理念來闡述我國應該借鑒的先進技術和理念的必要性[4]。類似這些學術研究在持續不斷的推進我國低碳建筑的發展,然而這些研究大部分停留在理論階段,并沒有從實質上提出促進低碳建筑發展的手段。而通過開發和使用低碳技術是減少排放的一個關鍵途徑,所以要率先發展低碳建筑技術。
因此,本文從低碳建筑的發展情況研究低碳建筑技術發展現狀、特點以及發展方向,具有重要的意義。通過類似的研究,旨在加強低碳建筑技術的研究與發展,促進低碳建筑的發展。
2“低碳建筑”研究現狀
2.1文獻搜集概況
本研究中所用的文獻是通過中國知網上所檢索到的。具體操作過程:打開中國知網首頁——點擊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在所出現的頁面上出現“期刊導航”的“標準檢索”:1、輸入檢索控制條件:期刊年期時間為1990—2011,來源類別為全部期刊,來源期刊、支持基金、作者及作者單位都是精確的方式。2、輸入內容檢索條件:主題分別為低碳建筑,低碳技術也是選擇精確方式檢索。其中在關于所出現的低碳技術的文獻里,只選擇了篇名含有低碳技術的文獻,針對低碳建筑這些文獻比較有針對性。
2.2總體情況
通過文獻分析低碳建筑的發展,初步按文獻按發表時間角度粗略分為三個階段:
1、2008.5---2010.1這個時間段關注點是低碳建筑與環境、資源的協調發展問題,對建筑向低碳建筑轉型的現實現狀分析及建議,要求相關政策的制定
2、2010.1---2010.6這個時間段注重低碳建筑的發展,很多企業注重建筑中減少碳的排放,提高建筑業中的優勢。
3、2010.7---至今,目前這段時間,為實現低碳建筑,著重低碳建筑技術的創新,運用,推廣。到現在為止,建筑領域內出現了很多低碳建筑技術,有部分運用比較成熟,但是也有部分運用條件不成熟,原因有很多以至于不能及時得到推廣運用。
在經濟快速發展的時代,我國建筑業的經濟發展占據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地位,低碳建筑的發展趨勢會是低碳經濟發展過程中的核心競爭力。目前社會呼吁“低碳”的聲音越來越高,人們越來越重視低碳建筑及其技術的發展,而國家、企業也分別相繼出臺了相關的政策、節能標準、策略。而在執行過程中,關鍵還是項目的利益相關者的心理及行為。只有這些利益主體在國家、企業相關策略要求下采取行動,在建筑全生命周期中做好管理工作才能跟好的促進低碳建筑的發展。
在此將文獻從環境、資源、經濟、社會、策略、行為、管理等7個方面分類。
表1 文獻統計
“環境”指周圍影響人類及其其他生物生活、生存空間的綜合事物。
“資源”指在一定技術經濟條件下對人類有益的自然資源。
“經濟”指的是低碳建筑的經濟性評價與分析之類。
“行為”是與低碳建筑有關的各個利益主體心理及行為。
“社會”指的是群體態度、社會管理等。
“策略”指的學者們對低碳建筑提出的相關策略,以及國家的相關政策。
“低碳建筑管理”指自建筑設計開始,經建造,使用至最后運營維修中整個過程的管理。
2.3研究發現
通過分析文獻發現,現在大部分學者研究的熱點:首先,人們對于低碳建筑的態度、關注以及社會管理。同時,在低碳經濟發展的大背景下,關注低碳建筑的發展對經濟的作用與影響。其次,由于目前國內高耗能建筑所占比例95%以上,與建筑相關的污染占到了34%左右,有部分學者從資源、環境這兩個角度研究低碳建筑。最后,還有學者從與建筑有關的各個利益主體的心理及行動探討建筑的低碳發展,并提出相關的策略。相對熱點來說,只有少部分的學者研究低碳建筑管理這方面。其中還有研究的關鍵點是低碳建筑技術,也是目前的難點。
3 “低碳建筑技術”應用現狀
3.1低碳建筑技術研究現狀
隨著國際建筑界的低碳發展趨勢,中國高耗能、高排放的建筑已經引起社會的極大關注,已逐漸向低碳建筑轉型。但是目前情況,低碳建筑在國際范圍內仍處于初期發展階段,國內則更多地停留在概念和實驗階段[5]。如何更好的促進低碳建筑的發展,國內外學者基本已取得了一個共識,就是通過開發和使用低碳技術是減少排放的一個關鍵途徑[6]。技術是一個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標志,只有運用低碳建筑技術,才可以更好的促進我國高碳建筑向低碳建筑的轉型。
3.2低碳建筑技術特點
低碳建筑技術就是在建筑全生命周期中,用于建筑各個階段能使其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各種技術。
設計階段:有利于源頭上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和解決能源浪費問題。
建造階段:在建筑建造的過程中,全面考慮施工環節中各方面有利于建筑減碳、節能。
使用階段:在建筑建成之后,綜合運用時考慮建筑廢棄材料、室內、室外、廚房、垃圾處理以及智能建筑各個處理過程中運用的技術,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
運行與維護階段:在建筑運行和維護這環節也是不可輕易忽視,至關重要的。輔助前面規劃設計、建造、使用等階段階段,同時在運行維護階段也要做好降低碳的排放量,節約能源。
3.3低碳建筑技術不足
目前我國低碳建筑技術成果顯著,但是仍存在著部分不足:①我國技術基礎相對落后,與國際發達國家還存在一定差距。②研發技術資金不到位。③相關的政策體系不完整,低碳宣傳力度不夠,群眾意識不強。④有些技術成本過高,開發商為追求高利潤不采用低碳建筑技術。⑤盲目借鑒國外經驗運用低碳技術,以致造成高碳建筑的后果。⑥市場上出現低碳產品不合適。
四、結論
本研究認為低碳建筑技術應該提升層次,不止運用到建筑上,而是更寬泛。
課題的研究可望為其他地區推行相關技術提供有益的參考,從而促進我國建筑業在國際的競爭力,加快經濟發展。
五、參考文獻
[1] 孫懿.發展低碳建筑的意義和措施[J].上海房地,2010(6): 23-25.
[2] 趙黛青、張哺等.低碳建筑的發展路徑研究[J].建筑經濟,2010(2):47-49.
[3] 龍惟定、白瑋等.建筑節能與低碳建筑[J].建筑經濟,2010(2):38-40.
[4] 倪韜.淺談低碳建筑先進技術[J].山西建筑2010(30):262-264.
[5] IPCC. Climate Change 2007:migitation.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Ⅲ.To The Fourth Assessment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New York
【關鍵詞】利率市場化 商業銀行 影響 對策
銀行業對于我國的經濟發展、運行具有重要的作用,根據國外的改革經驗,我們可以得知利率市場化會加劇金融機構之間的競爭。商業銀行在利率市場化背景下會有更多自主經營的權利,例如可以根據自身實際情況來規定銀行的利率。因此,不少商業銀行試圖通過提高存款利率來吸收更多的存款,以降低貸款利率、獲得更多優質客戶。但這會造成存貸款利差的降低,而存貸利差是收入利潤的主要來源,其降低必將影響商業銀行的盈利能力。所以,商業銀行應逐漸進行業務創新,革新盈利模式,調整業務結構,實現多元化的經營。
一、我國商業銀行業務發展現狀分析
(一)我國商業銀行業務發展現狀
首先,存貸利差是我國商業銀行的主要盈利模式,其中利息凈收入要占很大一部分比重。同時,負債的穩定對于商業銀行的資產業務及中間業務也有著重要的作用,影響著銀行經營的虧損狀況。近幾年,一方面有商業銀行負債過于依賴存款、負債波動幅度大的現象,另一方面盡管央行逐步放松了存貸比考核限制,但存款仍是商業銀行獲取利息的主要根基,隨著存款利率差別化,行業間的競爭激烈,存在惡性競爭現象。第二,以投資銀行業務、理財業務、電子銀行等為代表的中間業務發展迅猛,逐漸成為我國商業銀行發展的主要焦點。最后,現階段我國商業銀行的客戶結構仍未改變,仍以大中型企業客戶為主,缺乏對中小型企業的投資。
(二)我國商業銀行業務存在的主要問題
第一,我國的商業銀行獲利渠道不足,營業來源單一,過分依賴傳統的貸款業務,中間業務盈利能力不足,非利息收入占比重較低。第二,商業銀行的投放對象以制造業、批發零售業、房地產業為主,貸款投向行業高度集中,投資風險高。第三,家庭投資理財觀念提高,理財產品逐漸被更多人接受,但我國的理財產品種類較少、缺乏創新、缺乏核心競爭力,產品有時不能與市場客戶需要匹配。
二、利率市場化對我國商業銀行業務的影響
(一)沖擊商業銀行傳統業務
存貸款利差收入是我國商業銀行的主要來源,在利率市場化背景下,商業銀行可以在央行制定的基礎利率上根據自身情況決定銀行利率。銀行利率自主決定會加劇商業銀行間的競爭、縮小存貸利差、壓縮企業盈利空間。第二,融資渠道趨于多元化,銀行間債券市場、非銀行金融機構等發展迅速,企業及個人對商業銀行傳統的貸款業務的依賴性降低,商業銀行傳統業務受到沖擊。
(二)促進商業銀行金融業務創新
我國金融業同質化嚴重,利率市場化改革加劇了商業銀行間的競爭,同時也提高了商業銀行創新的積極性。各商業銀行要想實現穩定發展就必須轉變經濟發展模式、提高銀行核心競爭力。商業銀行為了改變營業種類、營業來源單一的現狀,必須重點發展中間業務及表外業務,減少對貸款業務的依賴,同時,創新理財產品,開拓銀行盈利來源。
三、利率市場化背景下我國商業銀行業務發展對策
(一)大力發展中間業務及表外業務
第一,商業銀行需借鑒國外經驗,進一步波分析金融市場,調查客戶群需求,以研發技術含量高的中間業務,深入發展財富管理、理財業務等具有新型盈利能力的業務。科學地組合金融產品,豐富商業銀行收入來源。第二,拓展新型金融工具,創新還款方式、擔保方式、服務手段,引進企業財務咨詢顧問、投資銀行等業務,創新金融產品。第三,創新服務方式,為客戶提供更加貼近生活、方便、快捷的服務,滿足客戶日常需求。
(二)優化信貸投向結構
首先,支持戰略新興產業的發展,以優化信貸投向結構,提升盈利空間,分散投資風險。其次,增設服務于中小微企業的特色支行,專門服務于中小微企業發展,針對不同領域的中小微企業設計不同的金融產品、服務,在解決中小微企業難融資、成本高的問題的同時,提高營業收入。
(三)利用網絡平臺,發展網絡化服務
商業銀行可以利用自身優勢,利用互聯網,設立電子商務平臺,提供線上金融服務。例如,可以為電子商務領域內的客戶提供資金托管、貸款融資、支付結算等專業性較強的金融服務。發展電商金融不僅可以滿足更多客戶的需求,為客戶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務,還可以降低商業銀行的運行成本,提高商業銀行的盈利空間,提高銀行的核心競爭力。
(四)深化政企和戰略伙伴間的合作
商業銀行與政企和合作伙伴間的合作可以更好的整合客戶資源,提升金融服務質量,提高自身核心競爭力。例如北京銀行與廣電局和文化局建立的戰略合作關系保障了文化企業健康發展的同時,也提高了銀行的經濟效益,提高了銀行的軟實力。
四、總結
利率市場化是我國金融體制改革的重點,商業銀行傳統的業務模式在改革中受到沖擊,但改革也為商業銀行的創新注入了活力,為商業銀行的業務發展提供了契機。本文介紹了我國商業銀行的業務發展現狀,并就利率市場化對我國商業銀行業務發展的影響提出了如下策略:大力發展中間業務及表外業務、優化信貸投向結構、利用網絡平臺,發展網絡化服務、深化政企和戰略伙伴間的合作。希望可以為我國商業銀行的業務發展提供建議。
參考文獻
關鍵詞:外向型經濟 外貿依存度 外資依存度 國內生產總值 寧夏
一、引言
經濟外向型是指一國或地區為推動其經濟發展和增長,以國際市場需求為導向,以擴大出口為中心,積極參與國際分工和競爭所建立的經濟結構、經濟運行機制和體系。發展外向型經濟可將本地區的生產、交換與消費融入更大市場,實現資金、技術、商品、服務和人才的流動與配置,謀求更好的經濟效益和發展質量。
2012年,寧夏進出口總額為22.17億美元;其中,出口16.41億美元,進口5.76億美元。過去十年(2003―2012年,下文同),寧夏進出口總額、出口和進口額年均增長率分別為21.14%、21.28%和23.49%。實際利用外資由0.72億美元增加到3.48億美元,年均增長25.29%。
寧夏作為內陸省份和經濟欠發達地區,在我國堅定不移推進改革開放、積極參與和推動全球經濟一體化與貿易自由化的趨勢下,大力發展地區外向型經濟,認識和研究經濟外向型發展現狀、問題與策略,對于寧夏經濟發展與改革開放事業有著重要的實際意義。
二、寧夏經濟外向型測度
經濟外向型測度有不同的方法,考慮到數據的可獲得性以及便于和全國的比較,筆者選取外貿依存度和外資依存度二個指標用于測度。外貿依存度指一國或地區的進出口總額與其國內生產總值的比率。它反映一國或地區參與國際貿易的程度,也體現了其經濟增長對國際市場的依賴程度。表1為過去十年寧夏外貿依存度、出口及進口依存度計算值。
外資依存度指一國或地區外商直接投資總額與國內生產總值的比率。是表示一國或地區吸收利用國外資本及其對經濟增長貢獻的重要標志之一。表3為過去十年寧夏實際利用外資情況及外資依存度計算值。
通過上述二個指標對寧夏經濟外向型測度以及與全國同指標的比較可以看出:
(1)在進出口總額年均增長21.14%的情況下,寧夏外貿依存度、出口和進口依存度均呈現總體下降趨勢。外貿依存度年均下降6.06%,出口依存度年均下降6.67 %,進口依存度年均下降1.74%。且寧夏出口額占進出口總額的比重年均達到68.9%。
(2)在實際利用外資年均增長25.29%的情況下,寧夏外資依存度也以年均0.97%小幅下降。2009年之前六年外資依存度平均為1.57%,之后四年外資依存度下降到平均0.87%。
(3)全國外貿易依存度、出口和進口依存度年均分別為49.2%、26.46%和22.76%,寧夏外貿易依存度、出口和進口依存度年均分別為7.8%、5.16%和2.6%。寧夏僅為全國的15.8%、19.5%和11.4%。
(4)全國外資依存度年均為1.68%,寧夏外資依存度年均為0.84%,為全國的二分之一。
三、寧夏經濟外向型分析
發展外向型經濟的核心是對外貿易和利用外資,也包括發展國際旅游業、對外承包工程與勞務合作、技術出口和對外投資等。根據過去十年寧夏對外經濟公報數據,以下從對外貿易、利用外資及其對地區經濟貢獻能力幾個方面對寧夏經濟外向型進行分析。
(一)對外貿易
1、出口產品結構
寧夏目前已形成高新技術、機電、紡織品、碳化硅、鉭鈮鈹及制品、機床及鑄件、羊絨紗線、鐵合金、金屬鎂和輪胎等為主的出口產品結構。
2003年高新技術產品出口1.56億美元,占出口額的30.58%。2012年高新技術產品出口4.23億美元,占出口額的25.78%。過去十年高新技術產品占出口額的比例年均為31.5%,但高新技術產品占出口額的比例年均下降0.9%。2003年機電產品出口0.45億美元,占出口額的8.8%。2012年機電產品出口達5.45億美元,占出口額的33.2%。過去十年機電產品占出口額的比例年均為18.2%,機電產品占出口額的比例年均增長153.3%。這表明,過去十年寧夏高新技術產品一直占出口額近三分之一,與進出口總額保持同步增速。機電產品占出口額比例連續穩定增長,占出口額比例逐年提高,2012年達到33.2%。
2、主要貿易伙伴集中度
寧夏已與世界130多個國家(地區)發展貿易往來。2008年,對亞洲、歐洲與北美洲的進出口分別為8.43億美元、4.54億美元和2.17億美元,分別占年度進出口總額的44.79%、24.12%和11.53%。對阿聯酋、澳大利亞、巴西、印尼等新興市場和其他國家及地區進出口3.77億美元,占年度進出口額的20.02%。
3、出口商品貿易方式
寧夏出口商品貿易方式主要是一般貿易,過去十年一般貿易額年均約占出口額的95%。
4、外貿主體
寧夏對外貿易主體主要包括私營企業、外商投資企業和國有企業。2007年,私營企業出口4.04億美元,占出口額的37.09%;外商投資企業出口1.63億美元,占出口額的14.96%;國有企業出口占出口額的47.85%。盡管近年來外貿主體情況有所變化,但就2007年與2012年出口產品結構來看,寧夏外貿主體還是國有企業占據半壁江山。
(二)利用外資
表3、表4數據表明,過去五年,寧夏外資依存度與全國外資依存度的差距在縮小。五年的比值分別為35.0%%、38.8%、50.0%、66.6%和69.2%,說明寧夏利用外資規模增速快于全國平均水平。但寧夏利用外資的整體水平不高,2012年利用外資額僅占全國利用外資總額的0.31%,外資對寧夏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不強。
(三)對地區經濟貢獻能力
根據地區國內生產總值生產法核算方法:
GDP=∑各產業部門的總產出-∑各產業部門的中間消耗
寧夏出口產品絕大都是工業產品,其工業增加值計入GDP。即:
工業增加值=總產值-中間投入
盡管過去十年寧夏進出口總額保持年均21.14%的增長速度,但由于:第一,出口產品總產值規模小;第二,受下游原材料、本地勞動力成本、全程物流運輸費用等價格上漲因素影響,帶來中間投入部分增加,并由此減少增加值規模。因此,在地區GDP基數大、增速較低,出口增速高、基數小的情況,出口額在GDP中所占的比例逐年減小,導致出口(外貿、進口)依存度隨之下降,對外貿易對地區經濟的貢獻能力顯現出不斷弱化的情況。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寧夏經濟外向型的特征:
1、出口主要依賴高新技術、機電和其他初級產品;一般貿易約占進出口總額95%;出口主體以國有企業為主,占出口總額的47.85%;出口產品主要集中于亞洲、歐洲及北美洲市場。
2、過去十年,寧夏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為11.91%,進出口總額年均增長21.14%,利用外資年均增長25.29%。但外貿依存度和外資依存度均呈逐年下降趨勢,與全國外貿依存度的差距逐年擴大,與全國外資依存度差距在逐年縮小。
3、外貿依存度和外資依存度逐年下降表明對外經濟在寧夏經濟發展中地位和作用在弱化。外貿依存度與外資依存度與全國比較存在較大差距,說明寧夏對外經濟在地區經濟發展中的影響作用較小。
四、影響經濟外向型發展的主要原因
(一)對外開放程度不高
以人均進出口額和人均利用外資額,能夠反映和用于比較不同國家和地區對外開放程度。過去五年,全國人均進出口額年均2234.2美元,寧夏人均進出口額年均301.5美元,為全國的13.5%。全國人均進出口額年均增長11.23%,寧夏人均進出口額年均增長8.86%,低于全國年均增長率2.37個百分點。全國人均利用外資年均75.4美元,寧夏人均利用外資年均37美元,為全國的49.1%。全國人均利用外資年均增長4.09%,寧夏人均利用外資年均增長32.27%,為全國年均增長率的7.8倍。
(二)產業層次較低,外向型產業競爭力不強
農業特色優勢發揮不夠,加工轉化增值能力弱。農產品加工產值與農業總產值之比約為 0.6:1,遠低于全國1.2:1的水平。產業體系不健全,附加值低,沒有形成有影響的品牌和有效的農產品出口能力。
工業內部重工業所占比例過高。2012年,寧夏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818.24億元,其中,重工業增加值719.79億元,輕工業增加值98.45億元。輕重工業結構為12.04:87.96,與2009年輕重工業結構16.38:83.62相比,重工業增加值還在逐年增加。僅煤炭、電力、化工、冶金四大高耗能行業占全部工業的比重就超過 70%以上,“兩高一資”特征非常明顯。
(三)對外經濟結構有待完善提高
出口產品結構單一、部分重點出口商品能耗高、附加值低是制約寧夏對外貿易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寧夏需要根據產業結構特點,圍繞優勢產業與優勢產品,從貿易方式創新、新興市場開拓、出口產品結構優化、建立外貿聚集地、構建對外經濟綜合服務平臺和人才培養等方面,完善對外經濟結構,提高對外經濟體系運行規模、效率和質量。
(四)政策導向不足
2005年,寧夏就頒布了《關于進一步推動全區對外貿易穩定健康發展的實施意見》、《關于扶持出口品牌發展的實施意見》和《自治區重點出口企業出口協調保障機制實施意見》等,通過加快推進出口商品結構調整、全面實施和推進出口品牌戰略、大力促進農產品出口、提高高耗能產業發展水平、加大國際市場開拓力度、加強外向型人才隊伍建設等方面提出了包括及時為企業提供退稅、加大對重點出口企業信貸支持力度等在內的若干具體措施,但就政策實施效果來看,其實際作用還沒有很好地發揮與顯現出來。
五、發展策略
寧夏發展對外經濟既不能照搬東南沿海及其他經濟發達地區之路,又不能長期保持已有的對外經濟形成的競爭優勢,必須在對外開放、擴大國際交流合作與產業結構調整及轉型升級中拓展新的發展路徑。
(一)利用地區各種資源和比較優勢,大力引進內資外資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推動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和企業創新能力提升。
(二)發展加工貿易、服務貿易和轉口貿易,推動貿易方式多元化。加工貿易一般會伴隨著外資的流入,是利用外資的重要形式。以發展加工貿易作為突破口,帶動利用外資規模和質量的提升,既可增加對外貿易額,提高外貿依存度;同時也可增加利用外資額,提高外資依存度。
(三)充分利用銀川綜合保稅區“把寧夏打造成國家向西開放的‘橋頭堡’、國家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重要的清真產業集聚區和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的契機,構建寧夏新的外向型經濟發展載體和平臺。
(四)建立特色外貿產業園區和外貿服務基地。近年來,商務部已在全國認定了200多家外貿轉型升級基地。這些基地其上下游產業相對集聚,形成規模,并且有公共的檢測、設計研發、培訓、商品推介、電子商務平臺等。寧夏應立足自身特色與對外經濟發展需要,積極實施特色外貿產業園區和外貿服務基地建設,帶動技術、品牌、質量和服務的提高。
(五)目前,總人口30億的“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已上升到了國家戰略與外交戰略的高度,寧夏應主動出擊,積極融入“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體系,開拓面向中亞、東歐、俄羅斯與歐洲大陸開放合作新格局。
(六)發揮政府職能和行業協會作用,組織企業參與國內外市場開拓,開展國際經濟、技術、產業、資本等領域的交流與合作,開發與創新外向型經濟發展新模式,提高外向型經濟綜合發展能力和水平。
(七)政府應該在地區外向型經濟發展過程中,制定、出臺與落實實施系列、完整、配套的發展規劃、政策指導及實施細則等。
六、結語
寧夏作為一個主要依賴資源發展的省區,在全球和我國經濟轉型過程以及自身產業結構調整與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中,需要把發展外向型經濟作為擴大對外開放與交流合作、推動本地區經濟轉型升級的重大戰略舉措。以現有對外經濟為基礎,創新性、制度化謀劃外向型經濟發展策略與措施,不斷探索和開拓寧夏經濟外向型發展的新動力、新思路、新辦法與新模式。
參考文獻:
[1]寧夏回族自治區2003―201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2]王芳.陜西發展外向型經濟的現狀、問題與對策.理論導刊,2012;10
[3]王宏麗.新疆外向型經濟發展水平評價.實事求是,2011;05
[4]萬壽光.“十二五”期間寧夏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分析.寧夏大學學報,第36卷第6期:2012;11
[關鍵詞]私募股權;投資戰略;金融危機
一、私募股權投資基金
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即PE基金,是指通過非公開的渠道募集資金,對非上市公司進行股權投資,以期日后通過上市、并購等方式,出售所持有的股權并獲利的實體或行為。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對未上市的企業提供了新的融資渠道,可以降低企業融資成本、提高融資效率。正因為如此,在歐美發達國家,私募股權投資基金是資本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我國私募股權投資的發展現狀及投資市場分析
(一)發展現狀
1.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
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深化并演變為全球性的金融危機,促使全球股市大跌,全球經濟下滑。受其影響,2009年中國私募股權投資市場整體呈下降趨勢。今年新募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的數量和金額均較2008年同期有所減少。
2.私募股權投資傳統行業比重加大
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我國部分私募股權投資機構已傾向采取更加保守和謹慎的投資策略,多投向那些收益較穩定,抗風險能力較強的傳統行業。從今年第一季度統計數據來看,無論是投資金額還是投資數量占比都較2008年同期有大幅增加,體現投資機構為應對當前復雜而嚴峻的市場變化而對投資策略做出相應改變。
3.私募股權投資策略趨向多樣化
2007年以來,我國私募股權投資市場最明顯的趨勢之一就是投資策略趨向多樣化。過橋資金和對已上市公司的投資案例數明顯增多。同時,來自夾層資本和重振資本的投資更是從無到有,表明中國私募股權投資市場的投資策略已開始呈現多元化的格局和趨勢[1]。
4.相關法律法規逐漸完善
私募股權發展的政策環境逐漸成熟。在政策基本面上,2008年12月,國務院辦公廳制定的《關于當前金融促進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要適時推出創業板、拓寬企業融資渠道和民間投資領域,落實和完善促進創投企業發展的稅收優惠政策。當前,創業板市場大幕已經拉開,這更引發了本土私募基金的投資熱情。
(二)私募股權投資市場的分析
受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中國市場私募股權投資出現下滑態勢,2009年第一季度中國私募股權投資市場延續了去年走勢,投資規模與投資金額均大幅下降。機構投資策略趨于保守,多選擇具有較強防御能力的,抗周期性強的傳統行業進行投資。目前的經濟環境帶給私募股權機構的是危機與機會并存的局面。一方面,機構不得不面對金融危機帶來的投資組合貶值以及高負債,需要通過停止投資新項目、加速出售現有資產等現金籌措手段來渡過難關。另一方面,由于資金鏈緊張,廣大待投資企業估值下降至較低水平,金融危機的沖擊同樣篩選出不少優質企業,投資價值依然保持較高水平[2]。
根據ChinaVenture數據統計,2009年第一季度中國私募股權投資市場12起案例分布在7個行業。其中,制造業依然為主要投資行業,投資案例數量5起;農林牧漁業次之,有2起投資案例。在投資金額方面,農林牧漁、制造業、金融業投資金額較高,均超過1億美元。從以上數據來看,私募股權投資總量較2008年下滑明顯,且投資于傳統行業的比重加大。
三、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發展戰略研究
(一)根據行業發展確定投資項目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私募股權的投資特點,其投資往往傾向于風險較低的項目,且偏好于后期投資。且在當前全球金融危機是影響下,行業進行不同調整,私募股權投資者要尋找有價值的項目,所以行業調研就變得具有十分意義。從不斷的經濟數據來看,我國的經濟正在復蘇??梢?這正是私募股權投資的絕佳機會。同時,考慮到由于我國經濟政策對行業調整的影響,不同行業都在這場金融危機中進行著不同程度的產業調整。因此,在投資前對不同行業的分析研究及預測就顯得必不可少。
私募股權投資機構可以基于行業現狀及中國經濟發展規律,參照國外經濟發展歷史,融入中國的現實國情來分析判斷,對相關行業的預測其可能的發展未來,并對行業和國家政策主題進行從行業到企業的逐步分析從而確定有價值的投資對策,并通過業務伙伴來獲得投資對象的相關資料對投資項目進行篩選。
同時,私募股權投資基金有著不同的行業團隊,借助于其專業的投資經驗和知識,可以對投資行業有充分的了解。在宏觀經濟研究的基礎上,首先對目標行業的發展和相關特性進行研究,進而確定行業內部的市場占有份額較大的企業作為其投資對象,在此分析過程中應對產業結構,產業組織以及產業的經濟技術特點進行分析來確定投資目標的有效價值。在投資產業選擇上應注重長短期綜合考慮,既考慮到當前的利益,又要重視該產業未來發展的潛力,以及抵抗經濟波動的能力強弱,綜合分析,謹慎投資。超級秘書網
(二)上市公司私有化投資
隨著金融危機影響的不斷擴大,全球金融市場持續低迷,這對全世界的金融市場無疑是一次信心的考驗。我國的A股市場也受到一定的波及。由于我國經濟刺激政策執行力度不斷加強,經濟刺激已經開始顯現效果,從公布的數據來看,我國的股票市場已顯現復蘇跡象。
我國私募股權投資基金不允許投資證券類資產。目前,在我國上市的公司無疑是該行業中的重要力量,其企業長期價值很高。隨著我國經濟困境的擺脫,在相關行業復蘇時這些公司應當是行業復蘇的“龍頭”,顯然這種投資的安全性較高,同時也會由于經濟的復蘇而收不菲。所以對私募股權投資基金來說,上市公司私有化是一種很有利的投資戰略[3]。
首先,私募股權投資基金找到由于金融衰退而顯示超值投資的上市公司,其投資的途徑是要約收購或吸收合并方式收購上市公司,進行退市私有化。其次,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利用其掌握的資源優勢和先進的管理方式,通過資源整合,戰略調整,組織重組等手段幫助私有化的上市公司改善管理,提高企業價值和市場競爭力。最后,采用適合的方式,上市或出售以完成整個投資活動退出并獲得投資收益。
私募股權投資本身是一個新興事物,它的發展需要經歷一段時間的摸索,作為私募股權的投資者,要有足夠的耐心和足夠的理性,來共同促進其健康發展。盡管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勢還比較嚴峻,但是中國的經濟較世界來說仍保持較高水平增長,基本消除股市泡沫,并隨著中國經濟結構的調整和資本市場的發展逐步成熟,有越來越多的機構將參與中國的私募股權投資活動,促進PE的長期發展,中國私募股權投資市場將更顯活躍。
參考文獻
[1]欒華,李珂。我國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發展現狀分析[J]山東財政學院學報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