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5 16:52:5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金融職業教育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職業教育 金融危機 對策及轉型
職業教育是我國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推進職業教育的改革與發展,是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促進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提高國際競爭力的重要途徑,是調整經濟結構、提高勞動者素質、加快人力資源開發的必然要求。我國職業教育尤其是中職教育發展迅速,“十一五”期間,為社會輸送了2500多萬名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中職教育取得了歷史性的發展和突破。然而從08年始于美國的金融危機,逐漸有演變為經濟危機的趨向,身處世界經濟一體化大背景下的中國經濟也深受影響,這對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教行業,提出了新的挑戰。本文對國內的職教行業現狀進行描述,較詳細分析論述金融危機對職教行業的影響,并給出職教行業對于金融危機的應對方案。
一、職教行業的現狀
2002年,中央頒布了《國務院關于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該文件在我國職業教育發展歷程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它指出了職業教育服務的對象和內容,職業教育迎來的春天。到2010年,中等職業教育招生規模達到800萬人,與普通高中招生規模大體相當,完成了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戰略性布局的調整。而與高等教育相比,中職學生年均96%的就業率占有明顯的優勢,表面上中職教育形勢一片大好,但其實潛藏著種種危機。下面從其就業優勢及本身的弱勢具體展開分析。
職業教育學生就業主要有著以下的優勢:
一是我國職業技能人才嚴重缺乏。從勞動力結構看,大致分為以下三種:一是具有中專、技校文憑有一定專業技能的勞動力;二是由于地區不平衡,初中畢業出來打工的偏遠地區勞動力;三是一些高齡的下崗人員,這其中,具有一定專業技能的適齡勞動力所占比例不大,構成了企業所急需的技能型工人群體。
二是國家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心和措施。從國家對中等職業教育經費的不斷投入、從宏觀上對初中畢業生分流比例進行調控以及制定一系列相關扶持政策、制度等,都充分體現了國家大力發展應用型職業教育的決心。中央財政還建立健全中等職業學校學生資助政策體系,對每生每年實施1500元的生活補貼,吸引了一部分的家庭貧困學生。
三是專業設置緊跟就業市場。有專業說過,職業教育就是就業教育,大多學校采用了“2+1”的培養模式,2年在校內完成,1年下企業頂崗實習,在校內學習過程中,各職業學校大力進行專業建設,通過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等方式來切實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有的還進行真實生產環境的模擬,使得學生和就業崗位能無縫對接,受到企業的歡迎。
但是,在高就業率光環的背后,職教行業還是有著很大的隱憂,職業教育仍處于教育中的弱勢地位,這其中有自身的原因,也有外界的原因,綜合分析如下:
首先是思想觀念束縛,認為職業教育是低等教育。中國傳統一直是“學而優則仕”,社會上普遍存在著的重普教輕職教、重學歷輕技能、不看好職業教育的觀念。較有代表性的觀點有職業教育就是“終結性教育”,職業教育是“低等教育”等等,許多家長往往把接受中職教育當作是一個無可奈何的選擇,對職業教育有著很深的偏見。
其次是專業建設滯后,雙師型教師缺口較大。對于現有各校所辦專業,在專業建設上缺乏科學的規劃,在市場調研、教學設計等諸多環節沒有花大力氣,僅是模仿其它學校開什么,自己就開什么專業;或是市場上需要什么,自己就開什么專業,缺乏準確的定位及前瞻性的目光,造成大多專業千人一面,雷同眾多,缺乏特色,不能真正的適應市場的需求。而在教師隊伍的建設上,不少學校沒有規劃,缺乏一種教師培養的長效機制,很多教師重理論、輕實踐,一體化雙師型的教師大量缺乏。這樣一來,學生不能掌握真正的技能,同市場需求之間存在著脫節。
第三是教育培訓主體競爭激烈。目前的教育格局中,多種辦學主體并存,多種教育模式并存,對有限的教育資源和教育生源的爭奪日趨激烈。目前,我國高中數量和規模的擴大、普通高中的擴招,再加上結構性人口減少,使得中等職業教育面臨著生源的萎縮。再加上職業教育的招生混亂,地方保護主義嚴重,相關政策監管無力,不少職業學校在外地都設有招生,甚至還專門有人開起了中介公司,牟取利益。有的地方把學生的升學同初中畢業證書掛鉤,只允許學生在轄區內的學校就讀。以上等等都為職業教育的發展帶來了負面影響,同時也意味著職教行業的變將必將到來。
08年伊始,世界范圍內爆發了一場金融危機,金融危機波及到實體經濟,也直接加速了職教行業的整頓與洗牌,給各職教學校帶來了新的壓力與挑戰。
二、金融危機對職業教育的影響
職業教育就是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的教育,可見職業教育和實體經濟的關系之密切。在我國的經濟增長方式的構成中,出口一直是三個主要增長點之一。而在金融危機中,出口疲軟,對我國的傳統企業遭受了較大的沖擊,再加上人民幣升值給我國現行的經濟帶來了消極影響,更不利于我國外貿企業產品的出口。對于出口企業而言,其盈利水平與本外幣的匯率水平密切聯系。在出口產品國際價格不變的情況下,如果本幣相對于某一國際結算用外幣升值的話,則意味著企業與以前相比出口換回的本幣數量減少,企業利潤下降,這將嚴重影響企業的出口積極性。如果出口企業為維持一定利潤而提高價格,則會削弱出口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不利于出口的持續擴大和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占有率的提高。隨著人民幣對美元的持續升值,再加上國內通貨膨脹、人力成本引起的生產成本的提高,我國出口企業特別是勞動密集型出口企業的利潤空間縮小,有的幾乎為零,面臨著嚴重的生存危機,而這些出口企業中,大部分是勞動密集型的,這樣在這些企業工作的勞動者將面臨著失業的壓力。而現今房價等飛漲,也導致大量資金被從實體經濟中抽出,流向虛擬經濟,對實體經濟造成了巨大的影響,也給和實體經濟關系極為緊密的職業教育就業造成了很大的壓力。
下面再以長三角地區為例來進行剖析。長江三角洲地區是我國最大的經濟核心區之一,也是全世界的制造基地。至2008年上半年,這一地區以占全國2%的陸地面積和約10%的人口數量,創造了全國26%的GDP,吸引了全國52%的實到外資。但這種發展是建立在高投入、低效益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上的,造成了成本的居高不下和對環境的破壞。由于實體經濟受到影響,往年熱門的制造、機械、電子專業開始降溫,而這些專業基本上在各職校中是長線專業,就業的趨冷,必將導致這些專業的萎縮,對學校的生存和發展也將帶來嚴峻的考驗。
三、職教行業的對策
我國的職業教育如何應對經濟形勢變化帶來的挑戰?國內職教行業又將如何變危機為契機?從歷史上看,每一個階段都有大量的行業淘汰,同時也催生著大量的新興行業。根據政府工作報告中獲悉,我國十二五經濟規劃中,將以出口、基礎建設及促進內需三條腿走路,在內需的促進過程中,第三產業將獲得較大的發展,大量營銷、管理、物流和電子商務專業學生的需求將大增,職教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轉型獲得發展:
1.政策扶持加大力度推動職教發展。隨著我國不斷深化的政治經濟改革下市場對職業技術人才日益強勁的需求,職業教育也越來越受到國家的重視。國家的決策理念對其也從以前的順其自然到主動扶持,針對職業教育的政策傾斜和資金投入也越來越大,國家職業教育發展中的一條重要經驗就是政府的推動作用。職業教育離開了政府的支持,很難取得成功。隨著1500元/年?生生活補助政策的繼續實施,以及中職教育免學費政策的即將出臺,將對職業教育起到一個正面的推進作用。
2.政府牽頭整合職教資源,加強基礎建設,調整辦學思路及方法。隨著經濟生態環境的改變,企業對技能型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在通用能力之外還需有較強的專業能力,而職業教育也必須實現辦學思路、辦學方法等多方面內容的全方位調整。學生是教育服務的消費者,與學校彼此是消費與服務的關系,而這種服務能否滿足學生的需要,培養出來的學生是否符合企業的需要,檢驗學生這種特殊產品的人力資本是否取得增值,市場是檢驗的標準。在辦學思路及方法中,可結合各自的實際情況,借鑒北美的CBE、德國的雙元制、澳大利亞的TAFE等模式,走出適合自己的一條本土化道路來。
3.大力開拓發展服務型專業。現在的服務,結合國家“促內需、保增長”的經濟發展理念,應該是一個“大服務”的概念,既可以結合當地經濟特點,創設服務本土經濟型的特色專業;又可以大力建設新興專業,如物流、電子商務等,為區域和全球經濟服務;還可以做成服務外包專業,改變勞動力輸出的形式等等。在這方面,長三角城市也都在進行著產業升級和結構轉型,力爭向利潤曲線(微笑曲線)的中上游延伸。如2011年南京通過大力發展服務業,服務業比重達到了驚人的50%,再如無錫大力發展的服務外包業,這些都需要大量的服務型專業畢業的學生。
[關鍵詞]職業教育;國際金融危機;舉措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432(2012)5-0133-03
教育作為社會子系統,與社會經濟發展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經濟形式的跌宕起伏將不可避免地影響到教育的發展狀況。肇始于2004年的美國次貸危機,逐步擴散全球,并于2007年開始演變成金融海嘯,進而擴展到實體經濟和教育領域。在金融危機的沖擊下,澳大利亞職業教育告別了過去10多年快速發展的“黃金時代”,發展的空間受到嚴重的限制,甚至導致了莫瑞迪安教育集團等一些營利性教育機構的快速消亡。對此,澳大利亞政府和職業學院積極進取,銳意改革,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應對舉措,使澳大利亞職業教育在短短2年內走出低谷,擺脫了金融危機的困擾。因此,重新審視國際金融危機對澳大利亞職業教育的影響,反思其應對舉措,將會為我國職業教育在后金融危機時期的改革和發展提供科學的認識和正確的借鑒。
1 國際金融危機對澳大利亞職業教育的沖擊
1.1 教育撥款銳減,投資損失慘重
與英美國家不同,澳大利亞教育的發展歷來缺少私人基金以及校友捐贈的支持,并且由于長期受到資源經濟影響,澳大利亞工商界對教育的投資占國民生產總值比例不足世界經濟與合作組織國家(OECD)平均水平的一半,這使得澳大利亞職業學院的資金來源相對單一,主要依靠政府財政撥款、投資收益以及學費收入三個渠道。
但在金融危機的影響下,澳大利亞經濟蕭條,為了應對錯綜復雜的社會危機,澳大利亞聯邦政府不得不大幅度削減教育撥款。據統計,2007―2008年,澳大利亞學生人均公共撥款下降30%,在OECD國家中下降幅度最大,成為自1990年以來澳大利亞教育撥款下降最嚴重的時期。
此外,在金融機構破產和金融市場系統風險(systematic risk)的相互作用下,澳大利亞職業學院投資損失十分慘重,據統計,2008年澳大利亞職業學院投資損失高達2.3億澳元,僅澳大利亞儲備銀行就凍結學院賬戶近1000個,直接影響工資支付、教學設施建設、債務償付等項事務,使流動資金壓力倍增,部分學院甚至出現破產跡象。
1.2 教育需求激增,入學壓力加大
歷次危機證明,學習職業技能,提高業務水平是人們在經濟衰退時期,創造就業機會、增加收入的有效途徑。在金融危機的時代背景下,不斷下滑的就業率增加了公眾對職業教育的需求,從而導致了當前澳大利亞職業教育進入新一輪的高需求期,主要表現為入學申請人數大幅增加。據2008年統計數據顯示,澳大利亞境內學生申請人數比2007年同期增加了15萬人,增幅為7%,從而造成了大量的學生對有限的學校資源展開激烈競爭,職業學院不得不提高入學門框的局面。
而面對嚴峻的財政困境,許多職業學院又不得不通過提高學費來維持自身運轉。從2007年秋季開始,部分澳大利亞職業學院已經對學費開始一定程度的上漲,并且不斷呼吁政府取消學費上限。據不完全統計,2008年秋季澳大利亞各大學的學費平均比2007年上漲5%,而且很多學校都表示2009年的學費還會繼續上漲。學費的飆升無疑加大了民眾參與教育的成本,加劇了其他教育機構也跟風漲價的趨勢。
因此,求學需求旺盛與學生入學成本加大、學院接納能力有限,也就構成了當前澳大利亞職業教育存在的另一個突出矛盾。
1.3 就業市場萎縮,學生就業嚴峻
職業學院畢業生的就業情況歷來就是社會經濟發展狀況的晴雨表。當前金融危機使澳大利亞實體經濟業績大幅萎縮,直接導致企業用人量下降,畢業生就業機會明顯減少。據澳大利亞就業市場統計分析,受經濟危機影響,2008年48%的企業在不同程度上削減畢業生招聘崗位,10%的企業凍結了人事招聘,其中建筑業和制造業最為嚴重,分別占80%和71%的雇主停止了人事招聘。
在此影響下,職業學院學生的就業競爭也變得異常激烈。據澳大利亞畢業生就業協會(GCA)的《2008年澳大利亞畢業生調查》的報告顯示,2008年,礦業、運輸、餐飲等傳統行業崗位的錄用比例為20∶1,而像高科技行業、銀行業等高薪行業,錄用比例更是高達52∶1,并且在抽樣調查的4.7萬個職業學院畢業生中,只有57%的畢業生在畢業四個月后找到全職工作,4%的畢業生未能實現就業,各項數據均成為十年來的歷史最低值。
2 澳大利亞職業教育應對金融危機的舉措
2.1 發展國際教育,擴大資金來源
在經濟低迷和政府撥款不足的雙重打擊下,開拓國際市場,向海外學生出售教育服務已經成為澳大利亞教育機構快速獲取收入的唯一手段。但同歐美教育強國相比,澳大利亞職業教育在教育質量、教學設施以及師資配備方面并無優勢可言,要想在上述領域與其他教育貿易國展開面對面的競爭,并且站穩腳跟,面臨著巨大的困難。為此,澳大利亞職業學院借鑒企業經營理念,轉用差異化策略,通過精準的市場定位,在國際教育競爭中謀求發展。
為了開拓更多的國際市場,澳大利亞職業學院依據本國教育質量優越,經濟發達,且毗鄰亞洲,亞裔眾多等地緣和文化優勢,做出了以亞太國家為重點的市場定位,積極設立咨詢機構,舉辦展覽,加強宣傳,千方百計吸引國際學員。與此同時,為了更好地滿足國際學生的個性化需求,澳大利亞各大職業學院還不斷細化市場,發展多元的教育形式。在學校類別上兼有職業教育學院(TAFE College)、英語專修學校(ELICOS)等多種類型;在教育方式上含納了境內高校、海外分校、聯合辦學、遠程教育等模式;在層次上覆蓋了從大專到博士的各個層級。
如此多樣的教育種類,也為澳大利亞職業學院帶來了無限商機。根據澳大利亞教育、科學與培訓部(DEST)統計資料,2008―2009年,職業教育與培訓部門的國際學生注冊人數首次超過高等教育(前者為212538 人,后者則為200593人),教育服務利潤達到87億澳元,極大地緩解了職業學院的資金流動壓力和學費上漲壓力。
2.2 變革管理體系,管控運營成本
在大力發展國際教育,豐盈學校收入的同時,澳大利亞職業學院還把提高資金使用效益作為應對財政危機的價值取向,大幅加強運營成本的測算和管控,對與教育及教育支持體系沒有直接關系的經費嚴格控制。
在非營利性支出方面,澳大利亞職業學院將危機視為全面審視學院運營體系,對傳統管理機構進行改革的機遇,紛紛依據現代企業組織原則,組建由董事會和院級管理團隊共同構成的扁平式的管理體系。在此組織機構中,董事會主要負責制定學院的發展戰略并對執行團隊進行監督,院級管理團隊則負責政策的具體執行,這就避免了因參與決策群體過多而導致執行力下降的現象,而人員的精簡和行政效率的提高也極大地節約了學校的人員支出。
作為減少運營成本、獲取利潤的又一途徑,澳大利亞職業學院還大力發展網絡教學。目前,70%的澳大利亞職業學院占一半以上的課程都在網上開設,許多其他教學工作,包括注冊入學、繳納學費、資料檢索、學術研討等也都在網上進行。虛擬教學的開展擺脫了傳統學校在時間和空間上的諸多限制,為不同地域、學習風格和文化背景的學生開展自主學習提供了便利。從市場的角度來看,這一舉措固然存在“顧客至上”,滿足學生需求的因素在內,但事實上,也更多地包括了對成本控制的考慮。
2.3 革新課程設置,關注職業生涯
職業教育的吸引力在于能夠使正在接受培訓的年輕人獲得適應勞動力市場需求的技能和能力,從而增強他們獲得工作的機會。
為了營造良好的就業前景,澳大利亞職業學院不斷研究金融危機以來學生和雇主實時變化的職業需求,以市場為導向,及時調整課程設置,為學生的學業成功、職業發展提供優質的教育服務。課程的設置主要依賴對三種市場信息的及時收集、分析和反應。一是學生的學習興趣,主要通過對各門課程注冊人數的數據匯總和分析來獲得。二是雇主的需求指數,主要通過收集畢業生就業境況和市場職位需求信息來進行研判。三是政府政策傾向,通過跟蹤政府官員和業內人士的產業動向來尋求開設新專業課程的機會。完成前期數據分析后,學校董事會統一對課程做出調整,引進一些就業前景廣闊的全新課程,同時對于那些沒有什么市場需求的課程則予以取消,避免了專業設置與市場脫節的現象。
此外,澳大利亞職業學院還積極開展創業教育。例如澳大利亞堪培拉技術學院(Canberr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就新開設了創業學課程,教學方式采用案例教學,通過大量真實案例,使學生對創辦企業的流程以及企業的運營有更加深刻的體會。此外,學校還聘請擁有豐富創業經驗的企業家擔任創業實踐指導教師,有創業意愿的學生可以在指導教師的指導下,實現創業夢想。
2.4 爭取政府支持,優化外部環境
作為國家教育的資助者,教育改革的推動者,澳大利亞政府歷來在澳大利亞教育的發展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為此,澳大利亞職業學院積極與堪培拉建立聯系,為職業學院的脫困尋求政策支持。
在多方的游說和努力下,澳大利亞吉拉德(Julia Gillard)政府于2008年先后頒布和修改《澳大利亞技能法案》和《澳大利亞技術學院2005年法案》,明確勾勒出金融危機背景下,澳大利亞職業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戰略藍圖。
首先,增加關鍵領域投資,促進學科升級。為了解決職業學院接納能力不足的窘迫處境,吉拉德政府將每年2億澳元的職業學院特別補助的終止年份從2009年延長到了2010年,以資助各所教育學院更新教學設備,擴大國民就學機會。同時,為了實現政府“提升職業教育水平,服務澳大利亞未來經濟”的戰略目標,澳大利亞政府又在撥款的分配上加大了選擇性和競爭性,在教學撥款總額整體下降的情況下,優先保障諸如護士、幼兒教育、數學等澳大利亞經濟發展急需學科的發展,將有限的資源用在關鍵領域,充分發揮其戰略意義。
其次,加強職業教育與勞動力市場聯系,提出將產業界、職業學院和政府之間的相互合作列入科技政策范疇,鼓勵企業與職業學院開展合作辦學或共同創業,并通過稅務減免、稅務回扣等優惠政策,為合作項目的順利開展創造條件。例如昆士蘭州就推出“智慧昆士蘭州”計劃,支持和資助大學、職業學院聯合企業創辦高新技術園區,技術孵化基地、校辦企業等科研成果轉化機構,在促進創新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同時,為職業學院畢業生提供有償實習和就業機會。而對于那些已經積累一定實際工作經驗,并且具有強烈的創業意愿的畢業生,則提供人均5000澳元的創業基金,以及在公司創辦初期提供稅收、咨詢等方面的技術支持。
最后,改革國家課程框架體系,準許澳大利亞職業教育學院開設碩士和博士學位課程。這一舉措不僅將招生范圍擴大到了傳統高校領域,擴大了職業教育的目標市場,而且實現了職業教育的層次高移,為學生提供了公平向上的發展機會,增強了職業教育的吸引力。
3 澳大利亞危機應對措施對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的啟示
3.1 營造有利于職業學院發展的外部環境
澳洲職業學院之所以能夠快速擺脫困境充分表明了職業學院的發展離不開社會以及產業發展的大環境。鑒于此,作為我國教育發展推動者的政府,應設立專門機構對職業教育與培訓事物進行統籌,并在充分調研和論證的基礎上,出臺全國性的職業學院發展戰略和政策法規,為職業學院的發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環境。此外,產業界也應當與職業學院建立互利雙贏的伙伴關系,一方面依托職業學院的教學和培訓優勢,將員工培訓直接交由職業學院完成,另一方面為職業學院教師、員工接觸市場提供機會,增進其對企業和市場的變化與需求的了解,進而提高教育產品的針對性和市場性。
3.2 開發優質的職業教育資源,增加職業教育吸引力
澳大利亞經驗表明,提供優質的職業教育資源,培養符合職場需求的技能人才是構建職業教育吸引力的基礎。因此,為了增強中國職業教育的吸引力,現行的職業教育與培訓體系必須樹立以就業為導向的課程觀,從培養體系和課程改革出發,提高課程的市場性和前瞻性,并在適當階段,提升職業教育檔次,實現職業教育內部,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高等教育之間的銜接和溝通,徹底改變職業教育層次偏低的困局,為學生的就業和升學提供更廣闊的前景和空間。
3.3 改革資金管理制度,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目前我國高職學院的教育資金管理中,存在著預算不準確、忽視資金使用環節、內控制度不完善等問題,使得學校資金使用整體效率不高、管理不嚴。為此,我國高職學院必須借鑒現代企業資金管理制度,引入成本核算機制,對培養人才支出的各項成本進行核算,明確每個學生的培養實際成本,剖析現有支出的成本中的必須成本和通過挖掘潛力可降低的成本,使內部非營利性支出大幅降低。
參考文獻:
[1]Marginson,S..In the global context:national Policy o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EB/OL].[2009-12-01]. cshe.unimelb.Educ.au/people/staff_pages/Marginson/CPP&CSHF_symposi_pdf,2009-12-1/2011-05-15.
[2] Reserve Bank of Australia.Australias Exports of Education Services [EB/OL].[2009-04-07]. rba.gov.au/publicatins/bulletin.pdf,2009-04-07/2011-05-16.
[3]Bradley D.2009 Review of Australian TAFE Education:Final Report [R] Canberra:Australian Government Publishing Service,2009:11-12.
[4] Department of Education,Employment and Workplace Relation.Finance 2008:Finance Report of Higher Education Providers[R].Canberra:Commonwealth of Australia,2009:23-26.
[5] Australian Bureau of Statistics.Australian Job Market [R].Canberra:Commonwealth of Australia,2009:12-15.
[6] Graduate Careers Australia.Survey of Australia Graduates in 2008 [R].Canberra:Graduate Careers Australia,2009.38-39.
[7] Baird,B..Review of the Education Services for Overseas Students(ESOS)Act 2000:interim Report [R].Canberra:Commonwealth of Australia,2009:5-6.
[8]陳衍.歐盟增強職業教育與培訓吸引力的政策措施探析[J].比較教育研究,2010,4(243):47-48.
[9] 常建坤.發達國家創業活動和創業教育的借鑒與啟示[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7,10(3):42-43.
[10]Verity F.Big Boost for Apprentices and Skill Shortage Industries [EB/OL].[2009-02-25].省略/media/news,2009-02-25/2011-05-13.
[11]祝懷新.面向現代化:澳大利亞高等教育研究[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9.
論文摘要:專業設置的適時調整是提高職業教育質量和增進職業教育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手段之一。當前正在發生的金融危機對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同時也對職業院校專業的設置帶來了極大沖擊,必然要求職業院校的專業設置做出適應性調整。本文首先分析了當前金融危機下職業教育發展給職業院校專業帶來的機遇和挑戰,然后從國際職業教育專業設置的經驗得到啟發,認為專業設置必須在滿足社會發展需求、企業發展需求和人的發展需求三結合的基礎上進行適應性調整,并在此基礎上提出適應性調整的原則和思路。
職業教育服務于經濟、制約于經濟和反作用于經濟,職業院校專業的設置是實現職業教育功能的主要手段之一。因此,當經濟體發生變化甚至發生危機時,職業教育的功能及其實現手段應該做出相應的調整。當前由美國從2007年引起的全球性金融危機對我國的經濟生活正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其中一個突出的表現就是我國自金融危機以來出口型企業受到了極大的打擊,導致失業率的日益上升。在此新的形勢下,職業教育應該如何尋求突變,如何適應并滿足新的經濟發展要求,是一個緊迫而實際的課題。
一金融危機下職業教育專業設置面臨的機
遇和挑戰由消費需求的下降引發的企業產能剩余、生產不足,企業退出市場,造成員工失業,這是金融危機的一個表象,從中不難發現多余的產能主要是科技含量不高、工藝落后的產品,失業的員工主體是缺乏技能培訓,不能適應新的崗位、個人轉換崗位的能力不強的勞動者。金融危機必然帶來產業的升級換代,產業的升級換代需要大批掌握新技術、崗位適應性更強的新型技能型工人,而技能型工人的培養歷史性地落到了職業教育翻。
顯然,職業院校專業設置必須做出新的調整,才能滿足職業教育在金融危機新背景下的發展,促使它更貼切的服務于經濟。要做好職業院校專業設置的適應性調整,需要解決很多問題。哪些專業課程應該增加、哪些應該減掉,哪些專業課程需要整合,所設的課程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和就業上崗的能力有何影響等等。
課程設置是實現專業目標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國職業院校在專業課程設置方面普遍存在著專業理論課程過多、專業課程與實訓課程又互相分割、學科課程中心等傾向。盡管近幾年國內一些職業院校引入了國外職業教育的一些新理念,如能力本位、行動體系、任務導向、模塊化專業課程開發等,對現行專業課程的開發產生了一定影響,但學科中心專業課程觀仍主導著職業教育的課程,難以突破,課程設置難以體現職業教育特色,嚴重阻礙了專業目標的實現。
因此,金融危機一方面看似乎由于企業對用工的絕對數量的減少,給職業教育發展帶來了一定的阻礙,但從另一方面看,也是職業教育走向內涵發展的大好機遇。
二經濟危機中國際職業教育專業設置的經驗和啟示
歷史上曾經發生數起由金融危機引發的全球性經濟危機。每次危機過后世界經濟都有一次快速的發展,世界上發達國家、新興工業國家,都是利用危機帶來的經濟蕭條期進行產業結構調整,這樣在下一輪經濟發展中占得先機,率先贏得發展。上個世紀三十年代經濟大蕭條后,特別是二戰以后美、德、日的率先經濟崛起,得益于科學發展、技術進步、教育的發展;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石油危機引發產業轉移、新技術革命帶動新興工業國家發展f3]??梢?,每一次危機的發生都給世界經濟以及不同國家的經濟發展帶來新的機遇。經濟興起與發展需要技術和人才的支撐,產業升級換代需要大批新型應用型技能人才,職業教育成了這些人才的最主要培育手段。從美、德、日等經濟大國戰后經濟發展軌跡來看,這些國家有一條共同的成功經驗就是注重職業教育,注重產業工人的培養,為經濟發展儲備了充沛的優質人力資源。因此,這些國家在經濟危機中如何重視職業教育特別是探索職業院校專業設置的規律等方面為我國提供了探索性的經驗。
(一)美國的社區學院模式下的專業設置
在經濟結構的調整中,美國的社區學院模式下的專業設置調整具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美國職業教育專業設置比較注重職業性與普通教育專業的交叉滲透,靈活多樣,與人才市場需求聯系緊密。二是職業性專業在專業設置結構中的比重大,且隨社會、經濟的發展而不斷調整,加強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課程設置的銜接與滲透,全面提高人才素質。三是專業設置講究科學性、針對性??茖W性即重視社會對人才需求狀況的預測,不斷調整專業,既保證專業的相對延續性、穩定性,又要使專業具有適應性和超前性。針對性是指專業設置適應社會產業結構、就業結構,不沿襲普通高等教育根據學科劃分專業的習慣,而是把技術崗位群作為專業劃分依據。
(二)德國的“雙元制”模式下的專業設置
德國非常重視在傳統工業技術基礎上開拓新技術領域,而職業院校創造性的采取了學校教育與企業培訓緊密結合,以企業培訓為主的“雙元制”職業教育新方式,為德國戰后經濟的崛起起到了強大的推動作用。德國職業教育呈現出了靈活和實用的特點,其專業設置遵循了三個原則:一是根據市場設置專業。德國職業教育的各類專業是根據勞動力市場對各類人才的需求而設置的。德國將職業崗位設置為380多個,將各類崗位劃分為18個領域。設置專業時,各專業再從各領域中劃分出來,在社會有關方面和行業的參與下,根據市場需求設置專業,為地方區域經濟發展服務。二是校企合作設置專業。德國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十分明確,即培養應用型人才。為達到這一培養目標,學校的專業建設工作都是由企業直接參與、校企合作共同完成的。每個專業都成立專業委員會,成員主要由企業和學校的代表構成,負責本專業教學計劃的制訂、實施、檢查和調整。三是結合高新技術的發展與應用,設置社會急需專業。德國在發展職業教育過程中,充分認識到高新技術轉移到職業技術教育層面是現代職業教育專業設置的新特點。
(三)日本短期大學的專業設置
日本職業教育中的短期大學是戰后日本高等教育改革的產物,但其基本職能是實施高等職業教育,辦學特點類似于美國的社區學院。短期大學以高中畢業生及具有同等資格的人為對象,修業年限2—3年。專業課程設置靈活多樣,并且職業針對性強,因而畢業生就業率很高,為日本經濟發展提供了大批實用型人才I61。專業設置突出了三個方面特點:一是專業設置突出體現實踐性人才培養。該專業課程設置中,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的比例大體在1:1,且一些重要的理論課都要相應地配置實踐課,二者的比例基本為1:1或1:2,足見實踐課在整個職教體系中的重要地位。這種結構既適應了社會對實踐型人才的需求,又保證了培養學生各項技能目標的實現。二是重視學生的人格培養和文化教育,開設必修專業課的同時,開設了大量的選修課,這為學生個性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問,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愛好選擇自己喜歡的專業課程,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三是為適應時展的要求,專業設置要及時更新,抓住學科發展的動態,使學生學到最前沿的知識和技術。
三我國職業教育專業課程設置的適應性調整原則和思路
國際上職業教育專業設置成功的經驗,對我國職業院校專業設置如何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進行適應性調整有較好的啟示。職業院校專業課程設置的調整是否“適應”,要看是否滿足三個方面的發展需求:一是社會、產業、科技等方面發展的需求,即要根據社會發展的新趨勢、產業升級換代新要求和科技進步等方面來設置合適的專業。二是企業發展的需求,因為企業在金融危機下,企業外部環境的惡化加劇了企業對內部資源包括人力資源的整合,因此企業對人才的需求比危機前的要求更高;三是學生的多元化發展需求。在當前金融危機下,學生發展的需求更加趨向多元化,不僅僅體現在為就業、創業、再就業、再創業等方面儲備更多的知識和技能,而且更多的在職業素養、危機教育、心里品質、終生學習能力等多個方面提出了全方位的需求。職業教育如何在金融危機中化“危機”為“機遇”,化瓶頸為坦途,職業教育的專業調整和課程設置將起到關鍵的作用。
(一)我國職業教育專業設置的適應性調整遵循的原則
1專業設置目標上的社會發展和市場需求導向原則
專業設置必須與社會經濟發展情況和科技水平相適應,必須以社會發展和市場需求為導向。在做出專業課程設置之前,要把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起來,把人才培養與就業緊密結合起來,根據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及時調整相關專業,優化職校專業結構,通過更新、調整及增加必要的專業技術課程和實訓實習項目,有針對性地靈活調整專業設置,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和適應能力。
2專業設置方式上的綜合和多元性原則
職業教育專業課程目標是由培養目標所決定的。隨著社會、經濟、科技的發展,職業教育的課程目標必須符合未來復合型人才的培養要求。因此,職業教育的專業設置目標必須是綜合性的,既要體現社會發展的變化需求,又要滿足不同個體發展所需的多樣化要求;既要保證專業的實用性,又要體現專業的創新性;既要反映專業的穩定性,又要體現專業的多元化。
3專業設置操作上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原則
確定正確的專業方向后,必須研究實施的可行性,不能為了創新而創新。專業課程設置,要便于操作,要通過對師資力量安排、學生生源、企業用人決策、發展前景等諸方面進行可行性論證,確保專業課程設置可行有效。
(二)我國職業教育專業課程設置的適應性調整思路
在上述原則下,職業院校應當針對當前和未來社會職業崗位的各種需要來設置、調整和構架專業體系。
1專業竣置——基于產業結構發展的適應性調整
一個國家職業院校專業的設置,必須要與該國的產業結構相一致,才能使人才培養和社會需求相協調。要做到這一點,就得對產業結構的現狀有一個清楚的了解,對科技進步引起的產業結構變化以及人才流動等情況能做出科學的預測,進而對職業院校的專業設置及時做出合理的調整。當前金融危機下,職業院校應該盡可能進行市場調研,分析不同行業和企業在金融危機中的抗危機能力,分析不同行業和企業在金融危機中對專業設置和課程提出的新要求,預測金融危機后經濟發展的趨勢,即有可能需要出現的崗位,具有前瞻性的進行專業設置。
2專業設置——基于區域特色經濟的適應性調整
每個地區的經濟都有一定的差異性,我國不同地區的工業、農業、林業、漁業、服務業分布情況差異特別大,職業教育的專業設置適宜根據地區特點合理規劃和布局,從而體現地域特色。但是目前職業院校的專業設置地方特色并不突出,專業設置千校一面,比較普遍。金融危機對不同地區的經濟的影響程度是不一樣的,但是為什么對職業院校的沖擊卻大同小異呢?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有的職業院校沒有根據自身的條件和服務地區的實際設置專業,因此,職業院校的專業需要必要的調整,如果職業院校的專業設置能突顯地方經濟特色,我們就可以有效抵御金融危機對職業教育產生的消極影響。
在專業設置和規劃上,需要政府和有關專門機構的支持才能更加有效。一個地區的職業教育規劃不完全是職業教育的學校能做到的,還需要政府和有關專門機構及時為職業院校提供該地區的產業發展計劃、人才規劃、職業培訓等計劃。這樣職業學校設置就能更加貼切地挖掘和發現真正需要的專業是什么,能有效服務地域特色的專業課程是什么。在突出地域特色基礎上,還可以考慮專項跨地域特色的專業,即構建多層次跨地區的辦學特色,比如根據城鄉結合、中西部結合、東西部結合定點聯姻辦學模式等設置專業。特別是在當前國家大力發展內需,激活國內經濟的形勢下,區域經濟的產業結構決定了就業的結構,也為職業教育專業課程設置提供了決策依據。總之,職業教育內部的專業比例必須由客觀的需要決定,在制定發展規劃時切不可主觀臆斷,必須對國民經濟各部門人員的需求情況作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對科技發展引起的產業結構的發展變化動態做出科學預測,職業院校要根據這些合理規劃,立足本地實際,開設地域特色的專業,同時兼顧開設跨地區的特色專業,做到有的放矢而非盲目。
3專業設置——基于企業變革的適應性調整
國際上成功的職業教育經驗證明,職業教育的發展必須注重學校與企業的聯系。職業院校與企業之間的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主要途徑,生產一線是職業院校學生的最佳實習課堂。但目前校企合作往往是職業學校的一廂情愿,已進行的校企合作多數也是淺層次的,合作不深入。并且職業院校與企業的合作多數停留在“采購式”,或者說“提前預訂”式的合作階段,停留在實習、聘請兼職教師等表面上,企業等用人部門沒有真正參與職業院校教育教學全過程,沒有深入到課程開發和教學過程中,從而導致專業設置缺乏針對性和實用性。所以在金融危機形勢下,職業院校要積極調整專業方向,緊密聯系社會,深度了解各行各業對專業設置提出新的要求和新的高度。職業院??梢耘c企業一起參與崗位設置、專業設置、課程設置等過程,對不符合企業發展需求的專業予以適當調整。
4專業設置——基于人的關鍵技能和多元化發展需要的適應性調整
近年來,我國美術職業教育發展迅速,在市場經濟體制下,似乎處處充滿了機遇,卻也時時經歷著挑戰。加入WTO后,我國經濟迅猛發展,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對美術類人才的渴求不斷飆升,而這些美術類人才的培養重擔也就越來越重。針對這樣的狀況,我國大力發展職業院校教育,將美術職業教育作為一項重點教學任務。美術職業教育是將學生培養成兼德智體美全面發展,能夠較系統的掌握美術基本理論和職業技能的實用性人才。目前我國美術類專業人才畢業后一部分進入小學校做美術教育工作者,另一部分進入相關企業做美術類棟梁之才。
1 受經濟飛速發展的影響,國內教育環境現狀分析
當前,受經濟全球化浪潮的沖擊,我國美術職業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影響。在國內,隨著科技進步,國家經濟體制成功轉型,勞動力市場發生了巨大變化,我國的社會經濟由原來的勞動密集型越來越多的轉變為知識密集型,知識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日益凸顯,從而人們的思維方式也跟著發生了變化。尤其是近些年,我國經濟進入繁榮穩定的飛速發展時期,用人單位對美術類人才的渴求也是愈發突出,這種需求動力就推動了美術職業教育的發展步伐。
2 我國美術職業教育挑戰和機遇并存
2.1 美術職業教育面臨的挑戰不斷
隨著國際金融危機的覆蓋面擴大等諸多原因,使我國美術職業教育面臨著嚴峻的考驗,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金融危機的不斷擴大,導致我國美術生源流失嚴重。一方面,國內家庭收入相對降低,導致其子女讀書費用成了大問題,即使是國家有政策可以申請貧困生貸款,終歸僧多粥少,導致很多貧困家庭的學生放棄學習美術專業的機會。另一方面,由于美元、歐元等外幣對人民幣的匯率不斷下降,留學費用相對降低很多,吸引大量的有支付能力的家庭將孩子送到國外讀書,導致國內生源越來越少的現象。
(2)由于新的就業形勢不容樂觀,導致大量應屆畢業生就業困難。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在我國大多外資企業對美術類專業的需求也大大減少,導致了我國美術畢業生就業困難的現象。另外,大部分應屆畢業生不愿意降低個人的擇業條件,普遍存在眼高手低的現象,也導致了美術類畢業生就業嚴峻的現象。我國本身就是個人口大國,職業院校每年都要擴招,而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用人單位對美術類專業人才的缺口并不跟擴招成正比,于是造成了大量應屆美術畢業生找不到工作。
(3)目前,在我國社會上仍存在尊崇“國家統招”教育,蔑視職業教育的傳統觀念。我國教育中,職業教育一直受到廣大學生和家長的白眼,人們普遍認為職業教育質量差,學歷不被認可等等。
(4)我國美術職業教育資源比較匱乏。一方面,我國美術職業教育院校的設施比較落后,甚至多數院校設施都不夠完善,而且校方對美術專業的投資甚少,美術專業信息化建設程度較低。另一方面,我國目前的美術職業教育的師資力量也比較薄弱,美術職業教師的隊伍建設也比較落后,教師綜合素質不可與國家高校美術教師相比。
2.2 新時期美術職業教育的機遇
盡管美術職業教育面臨嚴峻的考驗,但是也存在著很多機遇。
(1)經歷過金融危機的洗禮,我國經濟轉型更加迫切。經濟的轉型一個是靠科技進步,一個就是靠人才,這就為美術職業教育營造了一個很好的培養動力。近年來,我國的美術職業教育也在以企業需求為方向,大力培養創造性美術類人才。而且多數時候是為企業量身定做,定向培養美術類專業人才。這種定向培養的教學方式也受到廣大用人單位的歡迎,不必再浪費用人單位的人力物力,可以直接將畢業生安排上崗。
(2)政府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我國政府一直大力支持擴大職業教育規模,這對安置大量的教師和學生,延緩就業壓力,維持社會穩定等方面都起到重要作用。我國上一屆政府將職業教育作為教育體制改革的重點內容來抓,相信本屆政府一定會延續該方案繼續加強職業教育體制的改革。美術職業教育作為職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會受到很大程度的改革,目前全國美術職業教育對引進先進技術、擴大實習場地等方面都已經取得了不朽成績。
(3)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也將我國美術職業教育進行了一次全面的優勝劣汰的過濾,將那些不注重美術職業教學質量、不講究培養創造性美術人才、幾乎沒有什么辦學優勢的院校徹底淘汰掉,而將那些注重培養綜合性美術專業人才、注重提高教學質量、緊跟市場經濟召喚的院校浮出水面,并且也歷練了這些優質職業院校,使其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壯大。從這些優質職業院校畢業的美術專業生掌握美術知識過硬,而且能夠做到學以致用,成為新時期美術類專業人才。
3 針對我國美術職業教育面臨的挑戰和機遇,應采取的措施。
1. 美術職業教育工作者要以發展的眼光看問題,把握住市場經濟的規律走向,以市場為導向調整辦學思路,一定能對美術職業教育起到很好的作用。因為職業教育本身就是與市場聯系非常緊密的,美術專業的設置等問題都要與市場相呼應。市場需要什么樣的美術類人才,職業院校就應該培養出什么樣的美術人才來,這才應對了挑戰,而抓住了機遇。
2. 改變整個社會對美術職業教育的舊的觀念。
目前,還存在很多制約美術職業教育發展的問題,其中最大的問題在于人們的觀念改變。關于這一點,需要美術職業教育方方面面的努力。一方面可以加大美術職業教育的投資,吸引社會上更多的人就讀這個專業;另一方面可以加強與企業的合作,多設立定向培養專業,將畢業等于就業的方式廣泛應用到美術職業教育中來。當人們見到越來越多的美術畢業生工作前景看好時,一定會改變過去那種舊的菲薄美術職業教育的觀念。
3. 職業院校當以社會為己任,針對社會上的失業人員開展特色美術培訓。
現在有很多院校都已經將這個工作開展的很好,開設了許多技術培訓,關于美術類專業培訓還是很少的,相信今后會有越來越多的美術類專業培訓開展起來。為失業人員開展一個短期的美術類專業培訓,對失業人員來說,學習一技之長,增長就業砝碼;對職業院校來說,擴大了美術生源,也為社會培養了更多美術類人才。
4. 全面整合美術職業教育的師資力量。
可以利用政府投資,加大美術專業設配的配備和完善,豐富美術職業教育內容,加強美術職業教師隊伍建設。校方要將美術專業的信息化建設做好,將“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灌輸給每個美術職業教育工作者,將培養創新型、實用型美術專業人才為目標。
美術專業人才的培養可以直接服務于社會,同時可以帶動具有美術素質的社會群體的形成,在強調素質教育的今天,美術職業教育顯得尤為重要。新時期美術職業教育面臨諸多機遇和挑戰,作為美術職業教育工作者,我們要敢于應對挑戰,善于抓住機遇,將美術職業教育工作做到最好(本文原刊于理論探討雜志2013年8月)。
參考文獻
[1] (德)葛洛曼. 國際視野下的職業教育師資培養. 第一版[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11年
[2] 王屹. 職業教育研究方法. 第一版[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0年
[3] 曾玲娟. 職業教育心理學. 第一版[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0年
這樣的觀念自然也波及到出國留學,網上調查“留學選擇職業教育的理由”參與者剛過百人,便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國外的職業教育成熟”是留學選擇職業教育的主要理由
不管怎么說,在浩浩蕩蕩地出國大軍中,還是有一部分人選擇了留學國外的職業技術學校。他們當中的絕大多數人都相信國外的職業教育相對成熟,并能真正學到有用的知識和技術,這種技能可以幫助他們在回國就業上起到比較大的作用。也有一部分人認準自己需要通過留學來掌握一項技能,因而選擇了國外的職業教育。只有不到5%的很少一部分人,把去國外讀職業教育看作是留學的捷徑,因為不管怎么說,國外職業學校對學生的要求不像綜合性大學那么全面。
其實,選擇留學職業教育可能有多種多樣的理由,這些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一旦你接受了這樣的職業培訓,給你帶來的實惠和提升是實實在在的,會使你終身受益。選擇留學哪個國家的職業教育也是同理。
最熱門的是金融事務
職業教育的一大要旨就是面對市場需求,為那些愿意從事適合自己的工作的人提供專業的培訓。調查中,可以很明顯地感受到市場需求在職業培訓中的引導作用,當前最熱門的金融事務成了占31.54%的調查者的職業取向,其他關注較多的職業培訓分別是會計師16.92%;酒店管理14.62%;設計藝術類13.85%;物流管理13.85%和汽車制造與維修10%。除此之外,社會服務、數控技術與應用、計算機技術、電信息技術應用、工程技術、醫療衛生和航空服務等應用技術和服務行業,也得到相應的關注并有一定的市場。烹飪餐飲和制作技術本是國內職業培訓的長項,因此,選擇萬里迢迢出國留學的自然是少數。
將近7成的人相信職業教育前景很好
從調查結果中可以看出,絕大多數人都相信職業教育的前景會很好,甚至是非常好,他們占了調查者的將近70%,這無疑給倡導職業教育的人們很大的鼓舞。但是,講道理是一回事,真正投入其中去接受這樣的職業教育并為此目的而出國留學是另外一回事,這也是還有相當一部分人抱著“有待觀察”的心理的緣故。
〔關鍵詞〕就業導向高職發展后勁
《都市快報》2006年11月21日以非常醒目的標題《495萬大學畢業生明年找工作》報道了這樣一則新聞,2007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將達到495萬人,比2006年增加82萬人,也是歷史上畢業人數最多的一年。11月19日,2007年河南省大中專畢業生首場招聘會在鄭州中原國際博覽中心舉行,此次大會有260多家用人單位招賢,但前來應聘的大學生卻超過了3萬人,其中包括研究生。由于現場人數太多,電梯被瞬間擠得變了形。大中專畢業生的就業形勢如此嚴峻,如何解決這一難題,以使畢業生能順利實現就業,并不斷挖掘其發展后勁,這是值得每一個教育工作者深思的問題。
一、目前,高職會計專業畢業生的社會認可度分析
1、傳統觀念制約職業教育發展,影響了高職會計專業畢業生社會認可度的提高
目前,社會上鄙薄職業教育的傳統觀念根深蒂固,一些人總認為職業教育是低水平、低層次的教育,不僅輕視中等和初等職業教育,而且對近幾年發展的高等職業教育也持輕視的態度。有些人認為,高職院校會計專業的畢業生一般是第五批招生,生源肯定不怎么樣;而且,學生在學校中也不好好學習,混個文憑而已。長期以來,認為記帳、算帳、報帳是會計職業崗位的主要工作內容,把會計工作當作一種被動工作。畢業之后,學生缺乏發展后勁。有高職會計專業畢業生分配到生產一線工作,待遇不算低,但是后來他辭職了,因為他看到分配到研發部門的同學就心理不平衡。職業教育從它登陸中國的那一刻起,便不可避免地受到這一情結的左右。
另外,社會上對高職教育還有一個不斷認識的過程。部分人誤認為,高職院校的教育就如同一些培訓學校,僅僅為了收錢,給一些下崗職工或者民工進行培訓,其教學質量有待觀望。目前,高職生普遍的外語水平比較差,而且盡管高職教育培養的是面向基層一線的應用型的高技能人才,提倡“來之能干”,但不可忽視的是,高職生現在的社會地位仍不高,高職生的職業素質和技能與“應用型白領”還存在較大差距。同樣,高職院校會計專業的發展還有很長一段曲折的路要摸索,高職教育培養體制還有待成熟完善。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對高職會計專業畢業生的社會認可還有一個較長的過程。
2、近年來高職教育的大發展,使高職會計專業畢業生的社會認可度不斷提高
2002年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以來,各地區、各部門認真貫徹《國務院關于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加強了對高等職業教育的領導和支持,以就業為導向改革與發展職業教育逐步成為社會共識。2004年4月2日,教育部了《教育部關于以就業為導向深化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見》的文件;2005年11月7日,總理在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上發表了《大力發展中國特色的職業教育》的講話;2005年11月9日,國務院了《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2006年12月14日,《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剛剛出臺。在近年來我國經濟、社會大發展的同時,高職教育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特別是黨和政府越來越重視職業教育特別是高職教育,同時也逐步改變了傳統觀念對高職會計專業畢業生的偏見。
另一方面,近年來高職畢業生相對較高的就業率,使高職會計專業畢業生的社會認可度不斷提高。除了學院領導重視外,主要的原因是歷屆學生專業技能突出,工作作風扎實。不少用人單位反映高職畢業生上手快,動手能力強,流動性小,要求條件也低一些,比較好用,很受他們的歡迎。浙江金融職業學院會計專業按照學院提出的“關愛學生進步、關注學生困難、關心學生就業”的“三關”學生教育服務體系理念,用科學全面的人才觀看待學生的成才,用因材施教的原則培養有差異的學生。歷屆會計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率都在95%以上,社會反響良好,取得了很好的社會聲譽。
二、以就業為導向,培養高職會計專業學生發展后勁的重大意義
1、面臨嚴峻的就業壓力,高職教育應以就業為導向
本文開頭出現的“2007年河南省大中專畢業生首場招聘會,電梯被瞬間擠得變了形”的情形足以說明了這幾年大中專畢業生的就業壓力之大。面對如此大的就業競爭壓力,高職教育應“以就業為導向”,“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因此,浙江金融職業學院根據市場情況,建立了以訂單個性化培養為載體的“三個零”的培養模式,即“教學與實踐零距離、教師與學生零間隙、畢業與上崗零過渡”,使學生的就業率大幅度提高。
2、內涵建設與質量管理,要求培養高職會計專業學生發展后勁
高職教育也應打好金字塔塔基,學生畢業后能順利走上工作崗位。學生畢業了,但是學校教育遠遠沒有完成。筆者認為,學校不能放手不管,學校教育要能使學生在工作崗位上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在最短的時間內得到提升和發展,并能很好地工作。學校教育應該承擔起這份社會的責任,而不是把這份責任拋給社會,由社會去承擔。筆者認為,這也是現階段提出的“和諧社會”中學校應承擔的責任。因此,必須把培養學生的發展后勁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這也是高職教育提出的“內涵建設”和“質量管理”的內在要求。知識經濟時代、素質教育年代,學校培養學生應把目光放至學生整個人生道路,對學生負責,這也是對我們整個國家民族負責。反過來,這也為學院今后的快速發展打下了良好的社會基礎。浙江金融職業學院會計專業幾年來,一直朝著這個方向在努力,也取得了良好的社會聲譽,為學院示范性院校的建設做出了重大貢獻。
因此,高職會計教育應建立“以就業為導向”和“培養學生發展后勁”相結合的運行機制,以就業為導向是前提,培養學生發展后勁是重要保障,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的質量。因此,以就業為導向,培養高職會計專業學生的發展后勁意義重大。簡單來理解,那就是,學生畢業后要有工作做,并且在工作崗位上要有所發展、有大發展,成就一翻事業,成就一片天地。
三、以就業為導向,培養高職會計專業學生發展后勁的有效措施
以就業為導向,培養高職會計專業學生發展后勁,浙江金融職業學院會計專業進行了有效的探索,也取得了明顯的成效,重要創新及特色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人才培養模式方面強調創新
浙江金融職業學院會計專業主要培養學生現代企業會計、現代銀行和農村金融所需要的業務知識,掌握會計和柜員所必要的操作技能,具有較強的崗位適應能力、動手操作能力、人際溝通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和未來提升能力。具備包括誠實守信的職業道德,客觀公正的職業意識,開拓進取的職業精神等人文素質,成為適應現代企業、現代銀行和農村金融等基層一線的高技能高素質應用型人才。該專業在人才培養模式方面進行了創新,其人才培養方案中的教學進程表是根據高等職業教育的要求和以就業為導向的宗旨,以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職業能力為出發點,以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和意向為前提,以實施訂單式和個性化培養為路徑而編制的。第一學年以專業群為基礎對學生進行綜合素質的培養;第二學年以各專業為基礎進行專業素質和職業能力的培養;第四學期完成訂單班的組建工作,學院與用人單位根據行業背景、崗位業務標準操作系統、企業文化、特殊知識能力要求及職業資格考證等方面共同制定第五學期教學,進行訂單式培養。對于其他學生,則充分尊重其意愿和就業意向,學生可以選擇本專業方向深化模塊進行個性培養,也可以選擇一個非本專業的從業模塊進行學習,即第三學年第一學期以用人單位的需求和學生個人意愿為基礎,進行訂單式和個性化培養;第二學期主要安排學生畢業實習和畢業設計,以提高學生的實際能力,實現“教學與實踐零距離,畢業與上崗零過度”。
(二)畢業設計方面突出三種能力
1、溝通表達能力。會計數據需要通過大量的書面形式進行傳遞,書面表達能力強是從事會計工作的優勢。一份畢業設計的完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答辯的口頭表達則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學生的口舌表達能力。會計是“商業語言”,本質上是一種溝通工具,會計專業畢業的學生如果具有了良好的溝通表達能力,能將會計數據組織起來并通俗易懂地報告給利益相關者,就會在經濟工作中發揮其重要作用。
2、智力能力。畢業設計從選題、開題一直到答辯完成的過程中都面臨不熟悉環境下如何解決非結構性問題。如果能夠選擇一個較好的題目,則說明該學生看問題有較強的敏感性,所以在選題上,他們反復強調題目的學術性和新穎性,強調內容的職業性和實用性,按照“任務驅動、項目導向”要求選題進行畢業設計。然后是提出方案解決問題,根據提出的方案進行比較,選擇最優方案尤為重要。會計實務中遇到的具體問題與畢業設計中遇到的問題性質上是基本相似的,能夠獨立自主解決畢業設計的問題,相應也就能夠獨立自主解決會計實務中的問題。
3、人際交往能力。筆者認為,目前如何協調企業不同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利益沖突也已成為會計人員工作的核心內容和提升價值之所在。企業有很多不同的利益相關者,會計人員需要平衡和協調相關者之間的利益,必須運用較強的技巧來傳遞企業信息。學生在答辯的過程中也需要說服答辯委員會相信自己提出并進行過論證的觀點,由此也能夠鍛煉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
(三)學生活動方面體現專業特色
1、實施“三大教育”,促進學生素質再塑造
高校不僅僅是教學的場所,更應當是培養人的樂園。高等學校培養社會有用之才,就必須使其培養的學生既有正確的審美觀、健康的心智和良好的職業道德,又有厚實的專業知識。教師要成為“學生歡迎之師”,就必須關注學生的專業知識需求和健康全面發展需求兩個維度。浙江金融職業學院會計專業創新育人新機制,在大一學生中實施“美育教育”,在大二學生中實施“心智教育”,在大三學生中實施“職業道德教育”,并且與專業教學緊密融合,聚集專業教師和管理教師兩支隊伍的力量,全面推動專業教學。在“三大教育”實施的過程中,他們開展了“生生結對工程”、“情感結對工程”、“優秀名生工程”、“溫暖基金工程”等活動、設立了“美育教育基地”、開設了“職業道德素養”課程,將“三大教育“落到實處,促進了學生素質的和諧健康發展,為學生畢業后參加實際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舉辦“三個班級”,促進學生能力再提升
當前高職專業學生的社會認可度不是很高,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在某種程度上講是比較欠缺的,而就業壓力之嚴峻,這已經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根據實際,浙江金融職業學院會計專業走出了一條新路子,既舉辦了“崗位適應能力提高班”、“動手操作能力尖子隊”、“人際溝通能力訓練營”,促進了學生能力的再提升。
浙江金融職業學院會計專業學生就業的方向主要是銀行和企業,因此他們主要針對專業要求,讓技能訓練成為學生學習生活的一部分,成為會計專業的傳統和特色;開設了技能特色班,營造技能訓練的氛圍,鼓勵學生加入勤練技能的隊伍中來。通過參加“崗位適應能力提高班”,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專業素養,同時也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所長和所愿有針對性的培養自己的崗位適應能力。一技之長能讓學生在就業時處于優勢地位。只有擁有過硬的崗位適應能力,才能在競爭日趨激烈的當今社會為自己某得一份滿意的工作,也讓自己的職業生涯有一個良好的開端。會計專業從“崗位適應能力提高班”中挑選一批學生成立了“動手操作能力尖子隊”,努力培養高技能會計人才。浙江金融職業學院會計專業經過幾年的發展,學生畢業時基本上具備了較全面的專業知識,較強的動手操作能力,其崗位適應能力也較強。考慮到學生人際溝通能力較弱、學生多為女生且性格大多內向、不善言詞、缺乏交往技巧等弱點,該專業以市場對人才素質需求為出發點,為推動學生將來更好地、高質量地就業,高水平地發展,成立了“人際溝通能力訓練營”。每次訓練分兩個環節:主題討論和趣味游戲。主題環節將圍繞一個“會計熱點或經典”話題展開討論,自由發表意見,從發言、辨析、聯想、思考、判斷中提煉學生對事物、問題及現象的看法和觀點。通過“人際溝通能力訓練營”的開展,為學生增添了不少樂趣、在個人素養上也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參考文獻:
【關鍵詞】職業教育;勞動者素質;戰略思考
全面提升我國勞動者基本素質是中國復興夢想的核心問題之一。當下,職業教育亟需立足和瞄準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夢,全面提升我國勞動者基本素質,為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換代提供豐富的高素質人力資源。
一、深刻認識和進一步凸顯職業教育強國夢戰略
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1]。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僅是全國人民的共同愿望和長久期盼,也是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根本著力點和落腳點。職業教育是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聯系的教育類型,是人力資源強國夢、技能強國夢、人人成才夢的有效平臺。但我國勞動力基本素質與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要求還存在一定差距,產業一線勞動者整體受教育水平及職業技能水平不高,高素質技能型勞動者匱乏,這些已成為制約我國實現人口大國向人力資源強國跨越的瓶頸。2012年全總職工隊伍狀況調查顯示,職工平均受教育年限僅為12.95年,其中52.7%的職工受教育程度為中專及以下,初級職稱及沒有職稱的職工高達76%[2]。
因此,職業教育更要牢記時代賦予的歷史使命,積極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有效促進勞動力市場結構性轉變,著力培養大批高素質技能型勞動者,為真正實現中國夢提供堅實的人力資源支撐。
(一)實現人力資源強國夢,亟需全面提升勞動者基本素質。
實現人力資源強國夢既要有一大批承擔科技創新的拔尖創新人才,又要有數以億計的生產一線勞動者。在經濟全球化和產業結構不斷升級換代的背景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越來越取決于勞動者基本素質的提高?,F代職業教育是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中堅力量,是我國經濟建設主力軍和生力軍的重要來源。因此,現代職業教育應更加注重全方位提升勞動者素質,努力打造知識型、技能型、實踐型勞動者隊伍,為現實生產力轉化提供可靠的人力資源保障,為實現中國夢筑牢堅實的人力資源基礎。
(二)實現技能強國夢,亟需全面提升勞動者基本素質。
技能強國夢是以合理的人力資源結構支撐國家產業發展的現實需要。走中國“新四化”道路及實現技能強國夢均需要高技能人才的支撐??偫碓赋觯骸皼]有這樣一支高技能、專業化的勞動大軍,再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機器設備也很難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我國目前在生產一線的勞動者素質偏低和技能型人才緊缺問題十分突出?,F有技術工人只占全部工人的1/3左右,而且多數是初級工,技師和高級技師僅占40%”[3]。因此,要從根本上解決高技能人才嚴重短缺的現狀,就必須將發展現代職業教育上升到人才強國的戰略高度,科學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全面提高勞動者基本素質,從而為實現技能強國夢夯實基礎。
(三)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亟需全面提升勞動者基本素質。
全面提升勞動者基本素質是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迫切需要,關系我國發展全局戰略,經濟發展方式的升級換代取決于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驅動等要素的有效組合,其中勞動者基本素質是關鍵。因此,發展現代職業教育以提升勞動者技能水平,既是支撐產業發展、推動經濟發展的題中之義,也是提高勞動生產率、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核心要素。拔尖創新人才推動著產業結構升級,產業結構升級又需要更多的高素質勞動者。因此,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轉型亟需勞動者基本素質的提升和新興技術技能的培養,進而為實現中國夢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
二、牢牢把握現階段我國勞動者素質提升的戰略機遇
經濟全球化與國際金融危機持續發酵,對實現中國夢既是機遇又是挑戰。全面提升我國勞動者基本素質是應對新一輪改革浪潮的有效手段,是實現中國夢的強大人力資源正能量。
(一)金融危機倒逼產業結構升級換代,亟需有效提升勞動力基本素質。
目前,我國產業存在著總體層次較低、資源型和勞動密集型產業比重過大、高新技術和高附加值產業不多等結構性問題,經濟社會發展也面臨著環境承載力示警與市場萎縮的雙重壓力。國際金融危機形成的倒逼機制為破解當前制約我國實體經濟發展的瓶頸提供了契機,抓住趕超世界發達國家契機的出路在于深化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推進我國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最根本是靠科技,最關鍵是大幅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最重要是培育具有競爭優勢的主導產業,這些既取決于拔尖創新人才的頂層開發與設計,又依靠產業工人實踐層面的執行與操作。因此,全面提升勞動者基本素質是從基礎層面提升我國科技創新轉化能力最具潛力的投資選擇,是現代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題中之義。
(二)勞動力供求失衡,亟需解決“用工荒”與高素質勞動者供給不足的結構性矛盾。
隨著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換代,行業企業對勞動者的基本素質要求不斷提高,對技術勞動力尤其是高技能勞動力需求大幅度增加,而勞動力市場中高技能勞動者的供給能力有限,造成了勞動力供求結構性失衡和技術崗位“用工荒”。受經濟轉型及勞動力供給結構變化等因素影響,勞動力市場結構性矛盾將長期存在,為破解這些矛盾,實現勞動力供求基本平衡,亟需調整教育體制與結構,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把職業教育納入經濟社會和產業發展規劃,使職業教育規模、專業設置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相適應??梢?,大力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是推進勞動力市場供求平衡的必然選擇,不僅有利于適應產業升級對高素質勞動者的需求,也有利于增強廣大勞動者就業競爭力以有效促進就業和再就業,對于順利實現中國夢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三)共享人生出彩夢,亟需為廣大勞動者圓夢提供機會與平臺。
強調,“生活在我們偉大祖國和偉大時代的中國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共同享有同祖國和時代一起成長與進步的機會”[1]。中國夢既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夢,又是人人共享人生出彩夢。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不斷提升勞動者的技能水平和就業能力,是為數以億計的勞動者個人圓夢提供受教育機會與平臺的根本途徑。
三、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全面提升勞動者基本素質助力實現中國夢
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機遇與挑戰,肩負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夢的使命與責任,現代職業教育為我國實現跨越式發展培養高素質勞動力大軍的任務艱巨,亟需采取相應舉措以全面提升勞動者基本素質,進而為中國夢的實現助力護航。
(一)強化政府職能,繼續加大職業教育投入。
一是完善教育財政投入內部分配機制,重點向中高等職業教育傾斜。各級政府應建立以財政投入為主的經費穩定增長機制,將經費投入政策落到實處。二是從稅收優惠政策等層面予以鼓勵與扶持,充分調動社會力量參與舉辦職業教育的積極性,通過公辦和民辦職業教育共同發展為專業技術人才培養提供便利的渠道。三是實行中職教育全免費,擴大資助范圍,合理分流初高中畢業生升學就讀,對選擇特殊或緊缺專業的中高職學生給予更優惠的資助政策。
(二)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推進中高職有效銜接。
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不僅是職業教育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障,也是優化拔尖創新人才與廣大高素質勞動者人力資源結構的必要途徑,更是積極調動個人圓夢動力進而實現國家民族夢的有效行動。一要推進中高職專業、課程和教學內容的銜接,為志向于成為高技能專門人才的學生提供上升進修通道。二要推進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的銜接,打通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交叉學習的渠道,培養復合型高技能人才。三要推進學歷教育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雙證書”銜接,建立完善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和行業資格準入制度,規范和引導職業教育科學發展。四要推進職業教育與職業技能培訓的銜接。職業教育不僅為適齡青年提供入學機會,還應關注事關民生的大量弱勢群體的再就業培訓。
(三)加強雙師型師資建設,提高現代職業教育質量。
職業院校雙師型師資嚴重匾乏,已成為制約我國現代職業教育質量提升的瓶頸。只有立足應用型高素質勞動者培養的辦學需要,加強既有行業企業實踐工作經驗又有扎實專業理論基礎的“雙師型”隊伍建設,才能有效開展實踐教學并取得較好地效果。一是職業院校要創新教學形式和學校管理制度,引進認同學校辦學理念并樂于教書育人的業界人才,為行業企業高技能人才提供發展平臺。二是加強“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通過“傳、幫、帶”等形式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優化師資隊伍結構,構建結構合理的“老、中、青”師資梯隊。三是完善符合職業教育教學基本規律的教師資格標準和專業技術職稱評聘辦法,在職稱評定、職業發展、福利待遇等方面給予優惠政策支持。
(四)根本扭轉固有觀念,進一步增強職業教育吸引力。
受我國對職業技術工人的固有偏見影響,人們選擇職業教育的決心和信心大打折扣,廣大勞動者的基本素質和職業技能勢必落后于快速升級換代的產業需求,也將不利于中國夢的順利實現。根本扭轉固有觀念進一步增強職業教育吸引力,需要在提高技術工人經濟待遇、社會地位以及從業環境等方面下功夫。一要制定并提高高素質勞動者工資標準和待遇,建立健全優秀技能人才津貼制度,吸引更多的學生就讀職業院校。二要提高高素質勞動者社會地位,賦予人人共享人生出彩的機會,從根本上增強職業教育自身吸引力。三要改善高素質勞動者從業環境,從產業一線休假休閑到廠房設計、從福利待遇到勞動強度等方面加大從業環境改善力度,從而為觀念轉變奠定看得見的基礎。
實踐證明,勞動力資源是經濟社會發展最重要的資源,不僅受勞動力數量的制約,更與勞動力的基本能力素質密切相關。由此,大力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是全面提升勞動者基本素質、適應產業結構升級、為實現中國夢提供寬口徑人力資源支撐的時代要求和有效路徑。
參考文獻:
[1].承前啟后 繼往開來 繼續朝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目標奮勇前進[N].人民日報,2012.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