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4 17:23:0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全球經濟發展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中圖分類號:F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2)12-000-01
所謂全球經濟失衡(global imbalance)是指這樣一種現象:一國擁有大量貿易赤字,而與該國貿易赤字相對應的貿易盈余則集中在其他一些國家。美國作為當今主要國際儲備資產的供給國,其國際收支與其他國家的美元儲備資產之間具有一定的對應關系,世界各國對美元儲備資產需求的增加可能導致美國國際收支逆差的增加;美國國際收支逆差的增加,也可能導致其他國家儲備資產被動增加。經濟失衡的對我國經濟的影響是非常明顯的,需要引起我國高度的關注。
一、全球經濟失衡的原因解讀
1.美國的儲蓄率過低,消費過高
美國的貿易逆差根源于國民消費過高而儲蓄過低,而這與美國人的消費觀念相關聯。美國是消費信貸十分發達的國家,人們的消費習慣也是使用明天的錢來進行今天的消費。這樣,美國一直是全球最大的終端消費市場,其消費能力遠遠超出美國的生產能力,兩者間的缺口是由那些生產能力超過國內需求的國家來補充,美國一年花費一萬多億美元從這些國家進口各種各樣的消費品,由此形成了美國與一些發展中國家的貿易失衡,呈現巨額的貿易逆差。
2.中國的儲蓄率過高
首先,利率不是最主要的因素。人民銀行每年做兩次調查,結果顯示出這一結論。其次,對未來收入和支出不確定的預期是重要的因素。一方面,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縱深發展使得消費者對未來收入支出的不確定性增強;另一方面,我國居民在住房、教育和醫療方面的支出占總支出的比重比較高,以應對這些支出的儲蓄意愿很高。再次,人口年齡結構是重要的因素。從人口的角度來講,中國人口的勞動力比率現在較高,勞動者時期的人總體上表現為儲蓄者,因此,目前中國的高儲蓄是理所當然的。中國現在是老齡化社會初期,只有到了中度老齡化社會,勞動力比例下降之后,從這個側面表現出來的社會總體上的消費需求才會增大。人口專家預言,中國的高儲蓄還有十年,十年后隨著老年人口開始上升,中國的儲蓄率將變低。
3.國際貨幣體系的影響
在現有的國際貨幣體系下,發展中國家為其國際收支逆差進行融資的渠道少、成本高。自從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以后,IMF的融資功能弱化,國際金融市場的私人資本成為世界各國應付國際支付困難的主要融資渠道。但發展中國家由于其經濟實力弱、信用等級低,難以進入國際金融市場,即使進入國際金融市場,其融資成本也遠遠高于發達國家。而且,通過國際資本市場融資還可能面臨資本在短期內大規模逆流的風險。
二、防范國際失衡的策略
1.合理調整內外需的比例
必須加快調整內外需求比例,適當降低經濟增長對出口的依賴,更加堅定地立足擴大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推動經濟增長,這是抵御全球經濟失衡可能造成的外部風險沖擊的最有效途徑。當前,中國經濟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過快和貿易順差過大,前者易造成通貨膨脹和產能過剩,后者易引發貿易摩擦和加大外部風險。因此,當前調整內外需求比例的重點應該是抑制固定資產投資的過快增長,加快推進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中低收入階層的收入水平和消費能力,切實解決住房價格上漲過快和教育、醫療亂收費等制約現期消費問題,促使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和出口拉動向消費與投資、內需與外需協調拉動轉變,增強抵御外部風險的能力。
2.合理制定對外貿易政策
適當調整外資外貿政策,提高利用外資質量和促進外貿平衡發展,防止國防收支失衡進一步擴大。按照國家的產業政策和地區發展戰略加強對外資引導,規范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資行為,適當提高勞動者權益和生態環境的保護標準,杜絕低水平重復建設,技術檔次低、土地資源占用多,能源消耗大和環境污染嚴重的外資項目,提高利用外資的質量和效益。進一步調整出口退稅政策,繼續嚴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和資源性產品出口,積極推進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適當提高最低工資標準,使出口產品價格更加真實地反映實際成本,推動出口企業加快轉變外貿增長方式;同時也要積極擴大進口,特別是擴大先進技術、關鍵設備及零部件、國內短缺的資源、原材料及其制成品進口,實行進出口基本平衡的政策,發揮進口在促進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3.加強人民幣匯率的調整
繼續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保持人民幣匯率水平的基本穩定,適當調整外匯儲備規模和結構,防止美元貶值造成儲備資源縮水。全球經濟失衡和中國經濟的內外不平衡,有著深刻而復雜的國際、國內原因,人民幣大幅升值,既不可能糾正全球經濟失衡,也不是解決中國經濟內外不平衡的最佳政策選擇,反而有可能影響中國經濟的發展。因此,在人民幣匯率問題上,應從中國經濟發展和金融改革實際需要出發,在繼續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同時,保持人民幣匯率水平的基本穩定。要密切跟蹤分析國際經濟金融形勢變化,特別是美元匯率走勢可能出現的趨勢性變化,及早調整外匯儲備資產的幣種結構,同時通過擴大進口和鼓勵其他對外投資來適當降低外匯儲備規模,防止美元一旦大幅貶值造成國民財富流失。
全球經濟失衡已經成為當今世界經濟中的一個突出問題,美國正經歷著大量的經常項目逆差;與此相對應,石油輸出國、日本和我國出現了經常項目順差,其中我國的雙順差尤其引人注目,為了在國際失衡中發展我的對外經濟,只有認清當前經濟形勢,采取有效的措施,才能使我國對外經濟貿易取得進步。
參考文獻:
[1]張燕生.關于全球經濟失衡的探究[J].宏觀經濟管理,2011(01).
[2]趙婉.中國應對全球經濟失衡的政策選擇[J].理論參考,2011(02).
全球經濟發展失衡進一步突出
貿易保護主義盛行帶來的影響
通貨膨脹壓力加大和全球普通上調利率
全球股市和金融市場依然脆弱
2006年全球經濟在風雨飄搖中前行,經濟雖有所增長但并沒有促進全球經濟的復蘇。從國際經濟環境看,當前制約全球經濟發展的隱患依然突出,未來全球經濟發展仍將面臨著更多的挑戰。
國際油價依然是全球經濟最大的威脅。2006年初以來,隨著中東局勢進一步動蕩和全球對石油需求的不斷增大,國際市場石油價格持續在高位徘徊。油價的浮動范圍從2005年底的每桶56-60美元提高到70美元,甚至超過了75美元。盡管進入2006年10月后,國際油價從高位持續下跌,跌至55-60美元,但未來全球經濟能否較快增長,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國際油價的走勢。預計國際市場對石油的需求依然旺盛,而油價因受到石油供給、地緣政治等多種因素的制約,不能排除其走勢出現大幅震蕩的可能性,這將會給各國經濟發展帶來難以預料的影響,特別是對發展中國家影響更大。在目前中東局勢持續惡化的影響下,國際石油價格將在很長一段時期內維持在較高的價位,而油價的堅挺,不僅對世界經濟的影響進一步增大,而且對國際石油安全機制的影響也進一步突出。
全球經濟發展失衡進一步突出。主要表現為:世界各國經濟增長差異日益擴大,美國以及包括中國在內的東亞地區經濟增長大大高于其它地區和國家。另外,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各國對石油和金屬等資源性商品的需求高于經濟的增長,加重了全球經濟失衡的程度,同時石油等商品價格的上漲導致了全球經濟失衡狀況日趨惡化。而經濟發展失衡的加劇,增大了全球經濟和國際金融市場的風險,將有可能減緩未來全球經濟的增長。而且也會進一步加劇全球性貿易保護主義的泛濫,嚴重損害全球貿易和經濟的有序和持續發展。
貿易保護主義盛行帶來的影響。近年來,全球范圍內各種貿易爭端和摩擦層出不窮,這不僅體現在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也體現在發達國家之間。尤其是,在當前國際貿易環境下貿易保護主義在全球范圍抬頭,特別是在西方國家帶有政治歧視的貿易保護主義正在形成和泛濫,近期在鋼鐵、農業補貼和紡織品等方面的貿易保護主義表現尤為突出。目前貿易保護主義的盛行不僅對多邊貿易體系構成了嚴重的威脅,也嚴重危害和影響著全球貿易和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關鍵詞:全球經濟,深度調整,經濟調整,社會事業,自主創新
今年以來,全球經濟增長趨勢減緩,國際石油、糧食和礦產品價格大幅上漲,各國通貨膨脹壓力增大,一些發達國家經濟出現明顯下行趨向。這些因素疊加在一起,可能使全球經濟面臨長達5年的調整期。我國可利用全球經濟調整的契機,把握經濟發展的節奏,提升研究開發和自主創新的能力,擴大以社會事業發展為基礎的內需,堅持“節能、減排和降耗”,提升國際化水平和競爭能力。
一、2008年上半年全球經濟走勢
1.美國短期衰退風險減弱后,長期調整的可能性增加。
受次貸危機的影響,2007年美國經濟增速放緩到2%,四季度出現了0.2%的負增長。由于美聯儲大幅降息和布什政府的短期刺激經濟的政策,2008年一、二季度,美國經濟增速分別回升到09%和3.3%。但是,進口進一步收縮是形成二季度經濟增速回升的主要原因。從長期看,短期的調控政策難以改變美國經濟的周期性走勢,卻可能成為推高全球通貨膨脹和石油價格大幅上漲的重要原因。這將導致美國經濟累積的風險難以充分釋放,同時,也會迫使全球經濟進入較長時間的調整期。
2.歐盟和歐元區經濟增長的動力明顯減弱。
受美國經濟的影響,2007年歐元區經濟增速放緩到2.6%,今年一、二季度同比放慢到2.1%和1.5%。今年一季度,受投資萎縮的影響,丹麥、愛爾蘭和葡萄牙等4國經濟增長環比出現了負數;二季度,包括德國、法國和意大利等國家出現了經濟增長環比負增長,導致歐元區和歐盟27國經濟增長環比出現了0.2%和0.1%的負增長。
3.日本經濟下行風險明顯增大,內需不足和投資萎縮繼續困擾經濟發展。
2007年日本經濟增速放緩到2.1%,不僅低于歐元區,也明顯低于美國。今年一、二季度,日本經濟增速同比進一步放慢到1.2甲。和1%。二季度出口增速下滑為6.4%,環比下降4.7個百分點,同比下降1.4個百分點;進口同比出現負增長。今年6月份,日本通貨膨脹達到2%;剔除食品和能源因素,通貨膨脹率為0.1%。內需和投資不足、社會保障負擔沉重、政府債務過大以及貨幣政策調控空間有限,將繼續困擾日本經濟。
4.全球經濟調整的幅度主要取決于美國、歐盟和日本等發達經濟體經濟的走勢。
世界經濟的調整,不僅受房地產市場自身周期性變化的影響,而且將更多地受全球石油、糧食和礦產品價格上漲的影響。目前,國際原油實際價格已經超過1979年第二次石油危機后的水平,在全球經濟放緩的同時,原油價格大幅上漲,不僅帶來全球通脹壓力,而且也大大增加了全球經濟深度調整的可能。中國、印度、俄羅斯和巴西等發展中國家對全球經濟的影響有限,而且更多地受到全球食品、原油價格上漲帶來的通脹壓力。
二、全球經濟周期調整的深層原因
1.發達國家科技創新進入新一輪的調整期,科技創新對經濟的帶動作用開始減弱。
2000年,網絡泡沫破滅迫使信息產業調整,降低信息技術成本,并促使信息技術全面進入傳統的汽車等制造業領域,也進入現代服務業領域,進而使計算機和網絡及其支撐的制造業和金融服務業得到全面的發展。但是,2006年信息技術對經濟的帶動作用明顯減弱,美國工業三季度出現負增長,四季度企業利潤開始下降。
2.石油價格持續高位可能增加全球經濟調整的深度。
2008年以來,原油的實際價格超過了第二次石油危機的水平。7月份,美國西德克薩斯(WTI)輕質原油和歐洲布倫特(Brent)原油期貨價格突破每桶145美元,盡管8月份已回落到120美元以下,但其實際價格仍然大大高于第二次石油危機的水平。同時,糧食和礦產品價格的同步上漲,也給全球帶來了明顯的通脹壓力。在全球經濟進一步減速的情況下,石油、糧食和礦產品價格維持在高位,可能會迫使全球經濟調整經歷一個較長的周期。
3.全球經濟失衡成為導致經濟周期調整的重要因素,可能會給發展中國家帶來長期的影響。
全球經濟失衡是全球經濟、國際貿易和跨國資本不平衡發展的結果,體現為個別國家國際收支的不平衡,全球經濟失衡的調整實際上是一次艱難的利益調整。2006年,美國國際收支赤字超過8100億美元,我國國際收支盈余為2600億美元;美元不僅對歐元和英鎊大幅貶值,也對人民幣和越南盾等發展中國家貨幣貶值,其對發展中國家的負面影響已經顯現。
4.經濟全球化帶來的風險仍會繼續釋放。
以貿易自由化、投資便利化和金融國際化為特征的全球化,使很多國家在過去實現了“高增長和低通脹”,但其蘊含的巨大風險已開始顯現。這種風險隨著世界經濟進一步減速、全球經濟不平衡延續以及石油、糧食和原材料價格大幅上升而不斷放大,通貨膨脹成為發展中國家普遍面對的難題。2007年以來,全球貨物出口增速明顯放緩,美國實際進口出現萎縮,國際游資繼續尋找新的投機熱點,增加了發展中國家抵御外部風險的難度。隨著全球性科技創新進入新一輪調整期,金融創新需要新的制度保護,全球經濟不平衡開始調整,本輪經濟調整可能延續較長時間。三、面臨的機遇
1.利用全球經濟調整契機,理性把握我國經濟發展的速度。
2003年以來,我國經濟增速連續5年超過10%,經濟的過快擴張導致資源和能源的消耗很大,內外經濟出現失衡,生態和環境形勢更加突出。歷史經驗表明:保持8%-10%的發展速度,不僅有利于國內外經濟的協調發展,還可以將更多的資源用于社會保障和生態環境建設,有利于經濟長期、健康和可持續發展。全球經濟調整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我國經濟增長回歸到合理水平,也有利于國家宏觀調控目標的實現,因此,不應因經濟的理性回調而迷失宏觀調控的方向。
2.加大對研發和自主創新的政策支持力度,切實轉變發展模式。
研發和創新能力是一個國家長期發展的內在動力,全球科技創新進行新一輪調整,客觀上為我國引進、消化、吸收和再創新提供了機遇。但是,我國研發產業的發展不僅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也缺乏良好的市場環境?!皟啥惡弦弧币詠?,國家并未強化有關鼓勵高技術企業發展的財稅政策,新出臺的《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辦法》在實踐中也存在一些亟須解決的問題。研發和自主創新能力的培養,需要一個長期的戰略規劃和安排,短期應重點加強制度創新和市場建設;同時,應進一步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培育研發和創新的環境。
3.注重社會事業發展在推動內需擴張中的基礎作用。
教育、醫療、養老、住房和社保等社會事業發展滯后,不僅導致國內有效需求難以釋放;也導致經濟發展更多地依靠投資和出口,是我國經濟內外失衡的根本原因。工業化國家的經驗表明:教育、醫療、養老、住房和社保等可以成為經濟發展的基本動力;而這些問題如果留待工業化晚期去解決,則會成為社會經濟和諧發展的沉重負擔。作為一個快速發展的人口大國,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還比較低,如果目前還不充分重視社會事業發展在推動內需擴張中的基本作用,不僅會坐失發展機遇,也必然會增加未來經濟發展的變數。
4.在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中培養競爭新優勢,不斷提高國際化質量和水平。
首先,要通過科技創新不斷提高出口產品的技術檔次、品牌和附加值;要更加注重利用外資的質量,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其次,要繼續鼓勵有條件的企業,通過多種方式“走出去”,參與國際競爭和合作;要在規范企業競爭的同時提升競爭力,培養我國參與全球產業分工的整體優勢。最后,在充分防范風險的同時,有步驟分階段地擴大我國金融產業發展的國際化水平;要把人民幣區域化和國際化作為支撐未來5年我國金融開放的重點。
關鍵詞:經濟全球化;區域經濟;區域經濟發展戰略
在經濟全球化趨勢下,科學技術的創新,特別是運輸通訊技術的創新導致了聯系交流成本的大幅度降低,信息技術等的交流越來越重要,出現了全球范圍上的信息、技術、產品、貨幣資本和人員的頻繁交流,地球空間縮小,時間效應加強。與此同時,以跨國公司為主體的企業以及地區為順應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所帶來機會與挑戰紛紛調整各自的全球化發展戰略。這一世界趨勢與跨國公司以及區域的對應行動相互作用、相互推動形成了雙螺旋式的演進過程。全球經濟一體化迅猛發展極大地改變了區域發展模式,為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調整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全球經濟一體化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
(一)改變了區域經濟空間結構
1、用“流空間”取代“地點空間”。物質流、資金流、勞力流、技術流和信息流的互補流動是國際分工和經濟頻繁聯系的客觀反映,這5種“流”的互補流動,構成了全球經濟相互依賴的循環系統。全球經濟一體化使這五種“流”加速,這5種流猶如千萬條無形的紐帶,把整個世界經濟交織在一起。從經濟聯系的角度看,隨著運輸和通訊技術的迅猛發展,一方面距離和空間的阻隔作用日益消弱;另一方面,全球資本流動和貿易自由化程度的加深,經濟活動跨國界的功能整合和區域經濟活動的相互依賴成為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重要組成內容,世界經濟趨向于一種網絡化的結構。這種在全世界范圍內進行的持續優化配置過程而形成的各種經常的從不間斷的互補流,使地點的差異性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越來越不明顯;技術和競爭的變化也進一步削弱了區位對資源、資金、技術和其他投入要素的地區限制。因此,經濟的發展對特定區位的要求已不十分必要。
2、跨國公司的活動影響當地區域空間結構。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形成與跨國公司的發展及壯大密不可分,跨國公司以全球作為市場范圍來規劃生產經營,以達到在地理上可以更經濟、更有效地組織各種生產要素投入,實現利潤的最大化。跨國公司和外商直接投資注入一個地區后,一方面,通過為投資地帶來資本、技術、就業機會,促進貿易和產業結構變化,加強了投資地的競爭優勢與對外的經濟聯系,并改變區域的社會經濟空間結構;另一方面,跨國公司憑借雄厚的實力,不僅在區域內爭奪產品市場,更重要的是爭奪高素質,高技能的人才,這樣一來,降低了本地區的創新能力,并且隨著對跨國公司信賴程度的加深,有可能演化為外來跨國公司是區域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造成區域經濟空間結構對外部的依附性。
(二)影響區域內產業結構的調整
1、為實現區域內產業結構升級提供了有利條件。經濟全球化使物流和信息流大大加快,新的科技成果通過其自身的傳導機制擴散到全球范圍,由于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規模經濟效益、新技術產業發展及應用的速度大大提高。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的流動,必然使各國或地區把產業結構調整推廣到全球,從而在世界范圍內引起產業轉移的浪潮。經濟全球化有助于區域利用先進技術和豐富的管理經驗,促進區域傳統產業結構的調整,加快產業開放,加速區域傳統產業與外來產業的融合,提高區域產業的對外開放程度和融合度、用外來產業優勢,如技術優勢、管理優勢、人才優勢彌補本區域傳統產業的不足,加快產業的現代化進程,并且通過內外產業的融合,創造出新的組織優勢,形成新的企業管理和經營文化、新的產業形態和企業組織,甚至新的技術與制度創新模式,這有利于區域經濟的穩定發展。
2、并購和重組成為區域產業結構協調的主要手段。全球經濟―體化使“并購”與“重組”成為世界經濟結構調整的主要手段,通過“并購”與“重組”來追求經濟民族化與經濟全球化、區域經濟一體化之間的相互融合,是各國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目標。當前,世界經濟結構調整正在“跨國”和“國內”兩個方面同步展開。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美國率先開始的經濟結構大調整,顯然已波及世界各國,結構調整呈現出發達國家的“強強聯合下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廣大發展中國家則趨向“優勢互補,平等互利”的局面。其中,歐美各國在世界經濟結構調整中仍占主導地位,同時發展中國家愈益重視利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積極發展新興產業,促進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發達國家將繼續把勞動密集型和部分資本密集型產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騰出資金和物力開發高新技術產品。
(三)改變了區域經濟發展內容
1、擴大了區域與外部的交流與合作。全球經濟一體化加快了國際范圍內的資金、知識、技術等流動資源的高效配置,受其影響,區域也不斷拓展與區外特別是與國外的交流與合作,增加進出口量。對外的知識交流和國內外組織結構之間合作,使得本地的知識存量有所增加。國際貿易的擴大,將會使更多的人有更多的機會進行交流,從而在信息知識交換中獲得新的知識、觀點和啟示。這樣,可提高區域經濟的績效。
2、高新技術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動力。隨著高新技術與信息產業的發展,經濟的世界化使得有形的商品和資本向無形的信息全球化轉變。信息的高速傳送穿越了時空、空間的障礙,使原本屬于國家或區域范圍內的問題變成全球的問題。21世紀的網絡技術和生物技術的廣泛運用為區域經濟的發展開辟了更光明的前景,任何國家都可以以知識為本,大力發展新經濟,擺脫或減弱資源對經濟增長的約束。同時由于知識經濟、信息經濟、網絡經濟蓬勃發展,投資驅動的經濟發展已讓位于創新驅動的經濟發展,經濟的發展更加依賴與人才、知識、信息技術等要素,技術創新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不竭的動力。隨著跨國公司研究與開發活動的擴展,特別是部分當地人員參與跨國公司當地研究與開發活動的管理,或者通過示范效應,必然有助于提高區域內研究機構和企業的創新能力。
二、區域經濟發展戰略調整的主要內容
區域經濟發展戰略是區域經濟發展的總體布局和指導方略,在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任何區域發展戰略的制定和調整都包括以下幾方面的內容:
首先,根據區域發展的現實基礎,內外部聯系和在地域分工中的作用與地位,進一步發展地位的轉變等因素,對區域發展在大區發展、國家發展甚至國際發展中所占據的地位,所起的作用,所承擔的功能做出準確判斷和勾畫,這是制定區域發展戰略的關鍵所在和難點所在。
其次,對區域發展的資源優勢、區位優勢、經濟基礎優勢、科教優勢、交通優勢、市場優勢、人才優勢等進行重新審視,分析哪些優勢已變成平勢或劣勢,那些優勢尚未充分發揮出來,那些是發展潛力巨大的優勢,用動態變化的觀點分析優勢,用相對的觀點看待優勢。根據變化的因素進行發展戰略的相應調整,揚長避短,突出優勢。
最后,尋求區域發展的戰略機遇與挑戰。從區域發展角度分析,加快區域的發展一靠機制,二靠機遇,機制是根本,機遇是關鍵,挑戰是動力。在進行區域發展戰略調整時應理順區域經營機制,營造良好的科技創新體制,充分發揮政府的宏觀調控職能,通過調整區域發展的支柱產業和戰略重點抓住初遇,迎接挑戰。
三、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下區域經濟發展戰略調整的主要對策
根據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內在涵義,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制定和調整的方法是多種多樣和多變的。全球經濟―體化引起了區域經濟發展的內外環境的變化,決定了區域經濟要發展,就有必要根據這一變化的條件進行發展戰略調整。
(一)采取雙向互動的金方往開放戰略
一國或一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與其國際開放程度有著緊密的聯系。所謂雙向互動的開發戰略就是要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并重的原則,真正融入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潮流之中,充分利用國際資源、國際市場,在全球范圍內配置資源;發揮本區域優勢,克服本區域劣勢,從而促使區域經濟持續、快速地發展。在區域經濟發展中,“引進來”包括既要積極引進國外的資本、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又要加強與跨國公司的合作。在引進方面,政府應采取一系列積極的政策措施,比方說,進一步擴大外商投資領域,拓寬利用外資渠道,放寬利用外資有利條件,實行稅收優惠政策等。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下的區域國際開放不能僅僅停留在“引進來”這個層面,更要注重“走出去”。“引進來”是為了彌補劣勢,而“走出去”卻是為了發揮優勢。“走出去”則要調整區域的出口產品結構,從而提高國際競爭力,此外還要走出去對外直接投資,直接利用國際資源和更廣闊的市場發展地區的優勢產業。對于區域經濟發展來說,實施“走出去”戰略,就要考慮資本、技術、產品、服務等如何參與國際競爭,搶占國際市場;要使企業集團化、規?;H化,從而增強國際競爭力;要實施名牌戰略;抓住機遇,優化出口結構,提高參與生產國際化、貿易國際化和金融國際化的能力,應對全球化的挑戰。
區域一方面要把經濟全球化放在自己特有的區域經濟條件下考慮,努力建立在國際游戲規則基礎上的外資、內資公平競爭和共同發展環境;把國際資本融入本土經濟,本土經濟按全球化軌道來運作;另一方面要認真研究本土經濟的特點,充分挖掘本土經濟資源,創造本土經濟進入國際經濟的條件,發展本土優勢,提高本土企業的市場競爭力。積極鼓勵國際跨國公司的本士化戰略,同時鼓勵本地區優秀企業走出國門,形成雙向互動的全方位開放格局。
(二)加強國際合作,積極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
區域經濟一體化是應對全球經濟一體化對本地區或國家經濟發展挑戰的一種手段,它可以促進生產的國際分工和企業國際化,對增強地區和國家競爭力大有幫助。亞洲金融風暴說明,經濟全球化引起的風險是全球性的,極具破壞性,單靠一國之力是無法抵御的,各有關國家和地區要通力合作,協調有關的貿易、財政、貨幣、匯率政策,互通信息,把風險控制在最低限度內。歐盟經濟―體化取得的成就就是很好的例證。
關鍵詞:全球經濟失衡;經常項目順差;經常項目逆差;經濟結構與產業結構
全球經濟失衡已經成為當前全球經濟發展的一個突出現象,并已引起國際社會的廣泛不安。廣義地講,全球經濟失衡可以指全球經濟任何方面的不平衡: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南北貧富的差距、貿易和資本流動的不平衡等。不過在大多數場合,人們在談論全球經濟失衡的時候,是指美國巨大且不斷增大的經常項目逆差,以及相關聯的美國極低的儲蓄率和其他國家特別是東亞國家極高的儲蓄率。然而由于全球經濟作為整體是一個封閉經濟,在核算意義上它總是平衡的:美國的經常項目逆差一定意味著其他國家的經常項目順差;美國儲蓄不足,一定意味著其他國家儲蓄過剩。正如2005年2月23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拉托在題為“糾正全球經濟失衡——避免相互指責”的演講中指出,全球經濟失衡是這樣一種現象:美國經常賬戶赤字龐大,債務增長迅速,而日本、中國和亞洲其他主要新興市場國家對美國持有大量貿易盈余。
經常項目衡量的是一國與他國商品和服務貿易以及資金往來情況。當一國出口收入和其他經常性收入不足以彌補本國進口和其他經常性支出的時候,經常項目逆差出現,并主要表現為貿易逆差。央行在分析中指出,作為失衡的一方,美國2005年貿易赤字總額達到了空前的7257億美元,占其gdp的比率由10年前的1.2%驟升至5.8%;而作為失衡的另一方,日本、中國等亞洲國家、主要石油出口國及部分歐洲國家的貿易順差則達到1000億美元的規
模。其中中國尤其受關注,2005年中國貿易順差達1019億美元,特別是對美國的貿易順差達1142億美元。
一、全球經濟失衡的原因分析
全球經濟失衡問題近來受到人們越來越多的關注,學者、政策當局以及國際機構對于全球經濟失衡問題進行了熱烈的討論。這種全球性失衡狀況增加了引發全球金融危機和經濟蕭條的風險。處于全球經濟失衡這種大背景下,中國作為全球市場經濟體系中的一個積極成員,經濟運行面臨著嚴峻的考驗。在研究中國經濟發展問題時,我們必須具備全球眼光,用全球的眼光看清世界經濟的發展狀況及其走勢。因此,分析全球經濟失衡的原因就顯得特別重要。
首先,從美國的角度看,經常賬戶逆差的不斷擴大是其經濟結構與產業結構長期調整的必然結果。美國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產業結構軟化”趨向的國家。1958年,美國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首次超過50%,此后服務業與第一、第二產業的地位差距不斷擴大,20世紀70年代的石油危機進一步推動了其經濟結構調整進程。美國不僅引領了全球產業結構的調整進程,也使其在產業結構比較優勢方面與其他國家呈現出越來越大的差異,比較優勢產業越來越集中于創新產業和金融業等服務行業。按照產品生命周期理論,創新產業的產品需求在創新期往往限于國內,而服務業產品又多為非貿易品。這便導致美國的比較優勢產品多體現為非貿易的特征。自1971年以來美國商品貿易的逆差不斷擴大,而服務貿易卻始終處于順差狀態,也表明美國以貿易品為主的商品制造部門的比較劣勢越來越明顯,而以非貿易品為主的服務業領域則具有越來越突出的比較優勢。這一變化是通過美國將制造業產品等貿易品的生產以外包方式分散到世界各地,并通過進口來滿足需求的過程實現的。所以,從整個世界經濟運行的角度看,美國經濟結構與產業結構的這種先行調整及其所導致的其他國家產業比較優勢的變化,是其經常賬戶逆差擴大的根本原因。
其次,從全球角度看,戰后美國率先出現的結構調整使得世界范圍內的制造業生產重心,先向其他一些發達國家轉移,改變了兩者間的貿易關系和生產格局,出現了日本等國對美出口制造業產品,形成對美順差的“失衡”局面。同時,西歐、日本等發達國家在美國引領下也開始了產業結構的升級調整過程,服務業比重逐漸擴大,制造業重心轉向資本品生產,在貿易自由化和其后的經濟全球化的推動下,發達國家逐漸將部分制造業產品尤其是消費品的生產轉移至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其他發展中國家,從而在全球范圍內形成了服務業比重越高者為經常賬戶逆差而服務業發展相對滯后者則為順差的局面。結果,美國不僅要從其他國家進口消費品與標準化的資本品,其他資本品也越來越多地依靠進口,產業比較優勢的“軟化”使得美國經常賬戶逆差不僅規模持續擴大,其產品結構與來源地也更加多元化。最終,在全球范圍內形成了相互關聯的4個層次的產業循環和貿易循環的格局:一是美國自其他發達國家進口資本品,自新興工業化和發展中國家進口消費品,存在巨額逆差;二是其他發達國家向美國出口資本品,自新興工業化和發展中國家進口消費品,最終經常賬戶存在或多或少的順差;三是新興工業化和發展中國家自發達國家進口資本品并向發達國家出口消費品,形成一定的順差;四是石油出口國等資源充裕國則向商品主要生產地出口能源、原材料而形成順差。由此可見,現階段的全球經濟失衡更多地體現出多邊性、全球性的特征。
全球經濟失衡,中國也不例外。長期以來,中國儲蓄過剩,物價水平就不可能向上走,處在結構調整的過程中,結構不平衡,有很多力量不會很順暢地在整個體系中傳導?,F在全球經濟失衡已經到了相當嚴重的程度,如果再不著手解決問題,將會對整個世界經濟的發展產生很大的負面影響。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大國,又是一個發展較快、世人關注的國家,毫無疑問有責任維持和推動世界經濟的穩定增長。因此,高度重視全球經濟失衡問題,并著手避免其進一步惡化十分必要。
二、中國應對全球經濟失衡的對策
面對全球經濟失衡加劇可能造成的外部風險和沖擊,中國必須下決心及早采取措施主動調整內外不平衡,增強抵御外部風險和抗沖擊能力,以確保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
第一,必須加快調整內外需求比例,適當降低經濟增長對出口的依賴,更加堅定地立足擴大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推動經濟增長,這是抵御全球經濟失衡可能造成的外部風險沖擊的最有效途徑。當前,中國經濟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過快和貿易順差過大,前者易造成通貨膨脹和產能過剩,后者易引發貿易摩擦和加大外部風險。因此,當前調整內外需求比例的重點應該是抑制固定資產投資的過快增長,加快推進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中低收入階層的收入水平和消費能力,切實解決住房價格上漲過快和教育、醫療亂收費等制約現期消費問題,促使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和出口拉動向消費與投資、內需與外需協調拉動轉變,增強抵御外部風險的能力。
第二,適當調整外資外貿政策,提高利用外資質量和促進外貿平衡發展,防止國防收支失衡進一步擴大。按照國家的產業政策和地區發展戰略加強對外資引導,規范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資行為,適當提高勞動者權益和生態環境的保護標準,杜絕低水平重復建設,技術檔次低、土地
資源占用多,能源消耗大和環境污染嚴重的外資項目,提高利用外資的質量和效益。進一步調整出口退稅政策,繼續嚴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和資源性產品出口,積極推進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適當提高最低工資標準,使出口產品價格更加真實地反映實際成本,推動出口企業加快轉變外貿增長方式;同時也要積極擴大進口,特別是擴大先進技術、關鍵設備及零部件、國內短缺的資源、原材料及其制成品進口,實行進出口基本平衡的政策,發揮進口在促進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第三,繼續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保持人民幣匯率水平的基本穩定,適當調整外匯儲備規模和結構,防止美元貶值造成儲備資源縮水。全球經濟失衡和中國經濟的內外不平衡,有著深刻而復雜的國際、國內原因,人民幣大幅升值,既不可能糾正全球經濟失衡,也不是解決中國經濟內外不平衡的最佳政策選擇,反而有可能影響中國經濟的發展。因此,在人民幣匯率問題上,應從中國經濟發展和金融改革實際需要出發,在繼續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同時,保持人民幣匯率水平的基本穩定。要密切跟蹤分析國際經濟金融形勢變化,特別是美元匯率走勢可能出現的趨勢性變化,及早調整外匯儲備資產的幣種結構,同時通過擴大進口和鼓勵其他對外投資來適當降低外匯儲備規模,防止美元一旦大幅貶值造成國民財富流失。
第四,積極參與國際經濟交流合作與政策協調,共同維護世界經濟的穩定,努力營造有利于中國的國際環境。全球經濟失衡涉及的國家和地區眾多,但主要失衡方是美國,只有有關各方加強合作采取共同行動,特別是美國承擔主要調整責任,才有可能扭轉全球經濟失衡繼續擴大的趨勢。為此,中國應加強同其他有關各國的磋商協調,督促美國削減財政赤字和提高國內儲蓄率,更多地承擔調整責任,共同維護世界經濟的平衡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楊,余維彬.全球經濟失衡與中國宏觀經濟政策[j].新金融,2006(4).
關鍵詞:新興經濟體;經濟秩序;發展中國家
中圖分類號:F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4)04-00-02
2010年,中國GDP超過日本4044億美元,成為僅次于美國之后的第二大經濟體。印度,巴西等金磚國家的國內生產總值也穩居世界前十名行列。對于新興經濟體的組成成員界定,經濟社會中具有以下幾個觀點,首先是美國首席經濟學家提出的金磚五國概念,并與2005年將其發展為金磚11國,包括中國,韓國,菲律賓,伊朗等。其次還有靈貓六國,迷霧四國等集團化概念。中國社會科學院也對新興經濟體的衡量標準進行了界定,從二戰后經濟增長,經濟規模,人均收入水平,國際經濟地位等七個方面對新興經濟體的概念進行限定,并將條件符合的11個國家列為新興經濟體,簡稱為“E11”。
近年來,新興經濟體在國際經濟格局中占據日益重要的影響,隨著新興經濟體的不斷發展,西方國家對于其的態度也隨之轉變。美國經濟衰退時期,總統奧巴馬曾在聯合國大會上明確表示美國將于未來與新興經濟體共同合作,恢復并穩定全球經濟的發展。2013年,美國經濟出現了明顯好轉,美國國務卿克里在與法國商界會談時表示,新興經濟體將會對美國及歐盟的合作帶來巨大的挑戰。由西方國家對于新興經濟體既愛又恨的態度可以看出,新興經濟體在21世紀的國際經濟格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將影響國際經濟秩序的變遷。
一、新興經濟體影響世界經濟發展趨勢
21世紀以來,新型經濟體利用其自身優勢,積極參與國際經濟事務,推動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改變了二戰前夕以美國和前蘇聯為首的經濟格局。
(一)建立新型世界經濟增長格局
新興經濟體的崛起成為現階段世界經濟格局的最新特點。世界范圍內的絕大部分發展中國家、地區的經濟出現了同步增長的現象,特別是中國、印度等經濟人口大國,在國內經濟迅速發展的同時也改變了世界經濟的發展方向。在09年世界金融危機爆發前,新興經濟體已經成為拉動全球經濟增長的黃金力量。2009年,由美國華爾街開始,全球經濟急劇下滑,新興經濟體的強勁發展勢頭也由此被打斷。2011年,世界經濟轉入穩步恢復階段,世界經濟增長數據顯示,在金融危機爆發前后,新興經濟體的恢復與增長速度始終高于發達國家與世界平均增長率,成為拉動全球經濟發展的主體力量。
新興經濟體的發展與19世紀50年代的經濟復蘇具有不同的特點,新興經濟體能夠及時獲取經濟前沿情報、分享經濟發展的最新成果。據MF數據顯示,最近十年中,新興經濟體的人均GDP發展達到百分之六左右,高于發達國家人均GDP增長的三倍。在09—10年的全球經濟危機中,發達國家的人均GDP連續兩年出現負增長,而新興經濟體的人均GDP則繼續保持正增長局面,達到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六左右。新興經濟體的崛起拉動了第三世界發展中國家經濟的增長,推動力經濟全球化的進步,國際金融機構預測在后危機時代,新興經濟體依然將保持迅猛的發展趨勢,逐步建立一個由新興經濟體主導的經濟增長格局。
(二)新興經濟體引領全球經濟的復蘇
工業革命后,世界經濟經歷了多次經濟金融危機,一般來說,經濟危機后世界經濟將會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處于蕭條狀態,如1929年出現的經濟大蕭條,造成世界經濟負增長七年,直到1954年,美國經濟才得以恢復到原來水平。19世紀70年代爆發的石油危機也將西方國家紛紛拉入十年滯脹局面,拉美地區經濟增長20年未得到有效恢復。而09年的經濟大衰退后,世界經濟復蘇迅速,其中很大部分應該歸功于新興經濟體的強力發展。
根據近五年MF調查數據顯示,新興經濟體成為拉動全球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全球經濟增長的百分之七十來自于新興市場與發展中國家的貢獻。2010年,新興經濟體的全球產出增量達3萬億美元,占世界的經濟增長的百分之七十二,由此可見新興經濟體已經成為推動引領全球經濟復蘇的主導力量。
(三)新興經濟體帶動全球經濟重返擴張
經濟危機爆發后,國際經濟機構對于新興經濟體的發展仍然持有樂觀的心態,經濟學家認為當今世界的經濟發展仍然處于擴張階段。除此之外,世界銀行的未來發展趨勢中預測,新興經濟體將占據全球內需的一半左右,亞洲經濟體將成為拉動世界經濟復蘇的主導力量,將以年均百分之八的經濟貢獻量位于世界經濟增長首位。
二、新興經濟體改變國際經濟秩序
新興經濟體對于國際經濟秩序的影響分為兩個主要方向:一是改變國際經濟力量格局,全球經濟集團的碰撞對抗加劇。二是推動新型的經濟結構出現。資金能源分配由發達國家主導轉變為向新興經濟體傾斜,全球需求增長依賴于新興經濟體的拉動。
(一)全球經濟重心傾斜,經濟力量格局轉變
1.經濟重心轉向新興經濟體。根據MF預測,到2016年,中國、印度、韓國等新興國家的GDP規模將達到21萬億美元,占全球比重的百分之二十三,同時,美日歐等發達國家的GDP比重將下降到百分之五十一。世界銀行在2011年的全球經濟報告中預測,至2025年,中國、巴西、印度、韓國等新興經濟體的經濟增長率將達到世界的半數以上。
2.行結構調整?,F階段,全球經濟分為三大發展板塊:北美板塊、歐洲板塊和亞洲板塊。據國家經濟機構預測,21世紀將以亞洲為全球經濟發展的主力。從MF提供的經濟數據來看,亞洲經濟在未來十年內將持續保持強勁的發展勢頭,亞洲也將力壓美國、歐洲成為全球經濟增長最迅速的區域。
3.大國排列次序發生變化。09年經濟危機發生后,發達國家的經濟出現了明顯倒退,據國際經濟機構預測,未來10年間,世界十大經濟體的排名的入榜情況將發生較大的變化,新興經濟體將占據十大經濟體的半數以上,整體發展力量增強,對美日歐等發達國家的經濟造成劇烈沖擊。
雖然新興經濟體的發展趨勢迅猛,但世界經濟重心的轉移仍然需要經歷一個漫長的時期。只要新興發展中國家在全球經濟格局中保持持續上升的狀態,堅持可持續發展的正確指導思想,在未來的發展趨勢中,新興經濟體仍然具有發達國家所不具有的人力資源、自然資源等優勢,國際經濟局勢依然有利于發展中國家。
(二)國際經濟格局出現結構性調整
1.新興經濟體成為全球需求上升的引擎。就現階段新興經濟體的發展趨勢來看,個人累積財富數量迅速增加、中產階層成為發展中國家的主力階級、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物質精神商品消費所占比重逐年增加。國家內需增長成為拉動新興經濟體經濟增長的主體力量。根據亞洲開發銀行的統計數據顯示,未來二十年中,發展中國家中產階級消費將超過發達國家,保持百分之九的年增長率。
2.財富分配格局變化,新興經濟體占據有利地位。新興經濟體的迅猛發展與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使全球的財富分配格局出現了變化。東半球成為財富集中的區域。根據對全球外匯儲備的數據監測可知,發展中國家的外匯儲備量在2013年達到8000億美元。國際資本開始出現逆向流動,即由發展中國家流向發達國家。除此之外,新興經濟體的政府財政收支逐年趨于平衡,政府欠債情況得到大幅緩解,新興經濟體的發展后勁十足。
3.金融貨幣格局變遷。隨著經濟格局的變化,部分新興經濟體通過貨幣金融、大宗貿易等不斷壯大自身金融業的發展,進一步促進國際金融格局的變化。外匯儲備數據顯示,美元的外匯儲備比例在過去十年間下降了百分之十左右,此種趨勢將會持續進行。多極化世界的發展將會推動貨幣多元化的格局出現,世界銀行組織預測,在2030年之前,將會達到美元、歐元、人民幣三種貨幣鼎力局勢。
三、新興經濟體發展所面臨的挑戰
在后金融危機時代,新興經濟體具有得天獨厚的發展優勢,但是,由于自身力量的不成熟、國際環境等因素的影響,新興經濟體的發展仍然面臨問題與挑戰。
(一)通貨膨脹壓力增加
2009年經濟危機后,美國采取了量化寬松的處理政策,美元不斷貶值造成了全球范圍內的通貨膨脹壓力增長。對于新興經濟體來說,經濟基礎較為薄弱,需要面對通貨膨脹、物價提升的多重壓力。2009年以來,我國國內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一直處于上漲狀態,2013年的CPI漲幅達到2.9%。為了緩解物價上漲危機,新興發展中國家采取了增加銀行存款利息等貨幣金融政策控制通貨膨脹危機,在階段時間內取得了部分效果。但新興經濟體仍將面臨巨大的通貨膨脹、本幣升值壓力,如何快速的化解膨脹危機成為新興經濟體發展的重要問題。
(二)發達國家的貿易保護現象嚴重
后危機時代,美國等發達國家的經濟恢復緩慢,失業率仍然保持在較高水平,而歐盟成員國家大部分身陷債務危機。在這種復蘇緩慢的經濟形勢下,發達國家降低了對于新興經濟體的產品需求,同時,為了保護國家經濟的發展,政府也采取了對于本國商業的貿易保護措施,排斥新興經濟體的產品輸出,這就造成了新興經濟體對外貿易受阻情況。例如在中美貿易交往中,美國在09年到12年間對中國輸出產品進行了十余次的反傾銷調查,中美兩國的經濟爭端不斷凸顯。由于國際經濟形勢的影響,可以預見,未來新興經濟體仍將面臨發達國家的貿易壁壘,對外出口市場將會嚴重萎縮。
(三)新興經濟體在社會分工中處于不利地位
由于發達國家主導國際社會分工,新興經濟體在對全球經濟貢獻與所得的財富比例不符。雖然近幾年新興經濟體的經濟增長速度較快,但是經濟基礎與發達國家相比仍然有一定的差距。除此之外,新興經濟體在先進科學技術方面仍然有所欠缺,大部分重要的電子產品零件仍然依賴進口。由于此類條件的限制,一段時間內,新興經濟體仍然將處于國際社會分工的底層。
(四)新興經濟體之間合作欠缺
各新興經濟體之間為了爭奪有限的國際資金、商業投資互相進行慘烈的競爭,例如中印之間在非洲爭奪石油、礦產等自然資源不僅削弱了本國的競爭力,還為其他觀望國家提供了可乘之機。這種重競爭輕合作的做法不利于新興經濟體之間的聯合發展,限制了經濟體總影響力的增強。
四、結語
綜上所述,新興經濟體是當今經濟社會中一個有力的發展力量,其在未來幾十年時間內也將有良好的發展前景,但是就目前經濟社會來說,仍將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處于由發達國家主導的局面。由于新興經濟體的發展,國際經濟社會內部矛盾將不斷激化,新興經濟體在面臨機遇的同時也需要合理處理與發達國家之間的挑戰,為更加合理、公平的新型經濟秩序的建立做好準備工作。
參考文獻:
[1]王雷.美國金融危機爆發的深層原因及其對國際政治經濟秩序變遷的影響[J].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2009(04).
[2]陳鳳英.世界經濟基礎嬗變與國際經濟秩序變遷[J].領導文萃,2011(04).
[3]張宇燕,田豐.新興經濟體的界定及其在世界經濟格局中的地位[J].國際經濟評論,2010(04).
[4]田春生.郝宇彪.新興經濟體的崛起及其差異比較與評述[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11(05).
[5]高祖貴,魏宗雷,劉鈺.新型經濟體的崛起及其影響[J].國際資料信息,2009(08).
[6]謝國忠.全球經濟發展的主流是通脹[J].IT時代周刊,2010(22).
[7]章昌裕.對外經濟合作六十年:回顧與前瞻[J].國際經濟合作,2009(02).
[8]鄭拓彬.《國際經濟合作概論》序[J].國際經濟合作,1990(11).
[9]章昌裕.發展援助與國際經濟合作[J].國際經濟合作,1988(01).
[10]李挺.國際經濟合作大有可為[J].江蘇統計,2002(11).
[11]邢厚媛.貫徹十五大精神開創國際經濟合作新局面[J].國際經濟合作,1997(10).
[12]王世浚.21世紀的國際經濟合作[J].南亞研究季刊,1997(04).
[13]陳鳳英.世界經濟基礎嬗變與國際經濟秩序變遷[J].領導文萃,2011(08).
[14]達尼·羅德里克.拯救世界不能單靠發展中國家[J].IT時代周刊,2011(18).
[15]邁克爾·斯賓塞.新興經濟體能救世界嗎?[J].報林,2010(08).
[關鍵詞]G20 中國經濟
[中圖分類號]F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6)12-0040-02
一、引言
G20實際上是一個國際間經濟與合作的論壇,于1999年6月,美國等7個國家在德國科隆最早提出來,后期在1999年9月,由來自八國集團的財政部長在華盛頓宣布成立,主要是由原來的八國集團和12個重要經濟體組成。G20成立的宗旨是為推動發達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之間就實質性問題而進行的開放、有建設性的討論和研究,以便于各方的合作,并進一步促進世界金融穩定及經濟的持續增長。
G20集團成員分布面較廣,來自20個國家或區域組織的成員,主要包括:美國、德國、法國、英國、日本、意大利、加拿大、歐盟、澳大利亞、中國、南非、俄羅斯、阿根廷、巴西、印度、印度尼西亞、墨西哥、沙特阿拉伯、土耳其、韓國。G20的國民生產總值約占整個世界的85%,貿易額占全球的80%,人口則將占世界總人口的2/3,G20的GDP占全球經濟的90%,在全球經濟發展過程中,G20通過不斷地對話加強了國際金融體系,尋求各方最大可能的合作,促進了世界經濟穩定、持續的增長。
二、中國經濟對新國際規則的訴求
當今世界,中國經濟的發展面臨著有利條件和不利因素并存的局面,世界經濟的緩慢復蘇存在著諸多不確定的因素,新興經濟體面臨新的困難和挑戰,不少國家調整宏觀政策的活動帶來了新的變數,各個國家之間的競爭更加激烈,世界經濟恢復緩慢,國際間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一些國家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增大等不利的因素并存,這對以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提出了更加嚴峻的要求。
另外,各新興經濟體正在變為全球經濟增長的新引擎;發達國家全力關注制造業振興,發展中國家則注重加速對外投資,這也成為推動世界價值鏈分工的兩大新動力。各國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更加重視“創新發展”這一理念,新興產業蓄勢待發,爭奪產業與技術制高點的競爭更趨激烈,由此開始,全球經濟進入調整轉型期,使新時期中國經濟發展所依托的內外部環境非常嚴峻。
從上世紀開始的改革開放,使中國經濟得到了飛速的發展,目前發展成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發展成世界經濟舞臺的重要角色,盡管中國的經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但是目前中國經濟發展水平的定位依然是“發展中國家”。在過去的30多年中,由于與外界接觸不斷的增加,以中國經濟實力的迅速增長,中國經濟對外部其他國家經濟的態度已逐步變得更加開放、積極、靈活。國際經濟金融規則重新制定時,中國不僅需要參與,更要適時地提出適合中國經濟發展的利益訴求,因為后期中國的經濟會更加開放,對建立更加多元化的國際外匯儲備體系、建立全球對資本流動監管的協調機制,這對于中國經濟乃至世界各國經濟的發展都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
三、中國經濟積極參與G20機制
世界上每次爆發大的經濟危機之后,就會出現建立一系列的新規則的要求,這個百年一遇的一次重大的國際規則調整的機會,對中國現階段發展經濟而言,顯得非常重要。G20的目的就是為了滿足新興市場、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需要,它的建立標志著發達國家和新興經濟體與發展中國家間的非正式協商進入一個全新的階段,這有助于彌合分歧,促進理解,以形成國家間更廣泛的共識。
我國經濟實力快速增長是個事實,所以中國經濟想要進一步融入全球經濟中也是可以理解的,中國經濟經過這幾十年的發展,客觀上也需要參與全球經濟治理的權利,中國現在已經具備一定的經濟基礎,有意愿也有能力和條件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從全球因素分析,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中國聲音在很多國際事務中日漸不可或缺,許多經濟層面的國際事務,如果沒有中國的參與便難有突破。在這樣的背景下,世界上其他國家對中國參與全球經濟治理的期待也日益看漲,G20對中國參與全球治理的身份的實現提供了很大的幫助,為中國經濟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因此,對中國經濟的發展來說,必須遵守國際規則,努力保持國際經濟金融秩序的穩定,面對G20機制的引導,中國也必須當仁不讓,審時度勢并適時地提出自己的利益訴求。G20中包含的新興經濟體數量達到11個,這些經濟體在很多領域和中國有著相同的利益和訴求。在積極地參與G20并盡力發展中國經濟的同時,也要注意搞好與新興經濟體的關系,這樣有利于中國經濟得到更多的發展機會,也可以讓更多的發展中國家參與到國際經濟發展的大流向中來,更有利于構建一個更加具有靈活性的、尊重每一個國家的經濟合作體系,從而為中國未來三五十年的社會經濟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國際發展環境。
四、中國經濟在未來G20引導下可采取以下幾點行動方略
(一)積極推進中國經濟發展轉型升級
在國際間諸多產業領域,中國經濟與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的同質化競爭、與發達國家的高端競爭使中國經濟深入發展遇到越來越多的新挑戰,這就要求中國經濟在發展的同時要引導國內企業改變低成本競爭路線,順應G20發展趨勢攀升產業鏈條,努力提升經濟發展質量和水平,成功實現中國經濟的轉型升級,即沿海地區向內陸地區轉移,進一步延長產業鏈條,提高產品、服務的附加值,提升加工本地區增值、本地區配套、主體本地化的比重,以此來適應世界經濟和分工模式日趨復雜、科技資訊活躍的新形勢,不斷創新經濟發展的新模式。在中國經濟轉型的背景下,加大力度實施科技興貿戰略、以質取勝戰略以及調整加工貿易等經濟發展戰略,鼓勵中國的企業加強創新能力的建設,鼓勵、支持中國企業中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的產品擴大出口,促進中國經濟向高質量、高水準發展,這些舉措將影響中國經濟轉變增長的方式,帶動中國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
(二)中國經濟體制加快與G20體制的對接
中國經濟在G20的引導下,應主動學習發達國家經濟管理經驗、經濟管理模式,推動與G20體制的對接,尤其是成員國準入、G20特色決策機制、G20爭端解決機制、G20深化相互評估程序等幾個關鍵的領域,隨著全球經濟格局的進一步調整,以及中國經濟參與國際分工的深入,中國的產品在世界上其他國家面臨的貿易摩擦壓力將持續存在,甚至有可能會進一步上升。在此形勢下,中國不能強行用“貿易摩擦”去應對“貿易摩擦”,以“貿易戰”應對“貿易戰”,更不能對其他國家采取相互報復和制裁的手段,一定要根據G20體制的要求,正確地去看待有可能出現的經濟貿易摩擦,正確處理與其他經濟體的關系,按照國際通行規則辦事,促進了國際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全面加快中國經濟發展的水平。
(三)重視和加強與發展中國家G20內部的經濟溝通和合作
作為新興經濟體利益的代表者,中國仍然需要堅持自身的發展中國家定位,強調發展有助于強化發展中國家的集體認同,提升發展中國家的集體發言權和影響力。所以,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中國必須充分利用G20,加強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協調,尤其是應該加強和其他發展中大國的經濟合作,在G20平臺上形成合力以充分維護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利益。但在與發展中國家加強經濟協作的同時,也要加強和發達國家的溝通,這是因為發達國家具備了一般發展中國家所不具備的特征。例如:經濟發展速度較快、較大規模的經濟總量、較強的綜合國力、完整的產業體系、關鍵領域的高精尖技術能力、較強的機構執行能力等,這對中國經濟的發展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所以中國也不能忽視與發達國家的對話,努力實現經濟合作和互信,創建一個多方都能因此受益的全球體系。
(四)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
在G20的引導下,中國經濟的發展必須著力清除市場壁壘,建立公平競爭、平等交換的現代市場體系。在這個體系下,企業可以自主經營、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動,通過有效的引導和保障,為中國國內中小企業發展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同時建立有利于中國企業充分發揮創新與活力的體制機制,促進中國企業提高技術水平、轉變生產與經營方式、提升中國產品的質量和效益,以此推動中國有潛力、有實力的企業開展國際投資與跨國并購,實現國內加工制造優勢與國外市場網絡、品牌與技術優勢的完美結合,培育一批具有較大規模的、有國際競爭力的本土跨國公司,保證中國經濟以更大力度實施“走出去”戰略。
五、結論
總之,截止到目前,G20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協調宏觀國際經濟政策、維護全球金融秩序的穩定及和推動世界經濟增長方面都取得了顯著的成果,被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廣泛認可為全球經濟核心治理機制。G20給中國經濟的發展提供了一個既能與發達國家經濟上保持緊密合作,又能作為新興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經濟利益代表的平臺,在G20集團的推動和引導下,中國經濟將會繼續健康、有序地發展,最終實現中國經濟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曉,馮永琦.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的集體行動與二十國集團的作用[J].世界經濟與政治,2012(02).
[2]王海峰.G20機制下中國發展定位與戰略選擇[J].國際貿易,2010(09).
[3]曹廣偉,張霞.G20機制的構建及其在后危機時代的角色定位[J].國際展望,2010(06).
[4]趙瑾.G20:新機制、新議題與中國的主張和行動[J].國際經濟評論,2010(05).
[5]陳素權.二十國集團在全球治理結構中的角色分析[J].東南亞縱橫,2010(10).
[6]敖云波.二十國集團的崛起于中國外交的對策[J].社會主義研究,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