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4 17:22:5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企業規模經濟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隨著我國加入WTO和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的進一步加快,我國的各行業正面臨越來越嚴峻的市場環境。企業作為國家競爭的微觀主體,其競爭能力也是決定一國競爭優勢的關鍵所在。面對日趨白熱化的國際競爭,特別是來自國外跨國公司的競爭壓力,盡快打造“中國企業的航母”,以更好實現規模經濟和提高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已成為各界共識,國家為此也專門制定了重點培育幾十家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和企業集團的戰略和措施。本文以目前國內企業對企業規模與規模經濟存在的一些認識誤區為切入點,提出我國實施大企業戰略需要深化的幾點認識。
1 規模經濟——大企業戰略的基礎
一般認為,大企業的優勢主要源自于規模經濟與范圍經濟,即技術的演進是大企業得以產生和的根本性原因。新古典主義經濟學的這種認識,也是我們現有的關于大企業知識的主要理論淵源,它為我們指出了企業規模擴張的內在動因。
規模經濟一般指的是規模與成本的關系,當平均成本隨著生產的產品和服務的數量的增加而下降時,就出現了規模經濟。如圖1所示,在達到長期平均成本曲線的最低點M(最低有效規模,MES)之前,當產量從Q1增至Q2時,平均成本也相應由AC1降至AC2。這里M點非常重要,它的經濟學意義是,企業在選擇生產能力規?;蜻M行投資時,至少要大于這一產量水平。規模經濟性決定了市場上每個競爭者為了繼續生存所必須占有的市場份額,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在某一產業中進行競爭并能獲利的企業數目的上限。
2 我國企業規模經濟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實現了持續、穩定、健康發展,主要行業的規模結構有了根本的改觀,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很大的距離。例如,代表著中國內地大企業總體發展水平的“中國500強”,其1998年度的平均資產規模、銷售收入、人均利潤、人均收入、資產利潤率及銷售利潤率僅相當于當年“全球500強”平均水平的0.9%、1.7%、12.3%、9.5%、24.7%及131.6%;是當年“全美500強”平均水平的2.5%、3.5%、9.1%、10.7%、12.0%及86.2%。
總體上,我國工業企業的“規模經濟”并不是處處可見的東西;不僅如此,也有很多經濟學家甚至發現,“規模不經濟”是中國工業企業的典型特征(張軍,2002)。加入世貿組織后我國面臨挑戰的行業大多屬于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這類產業一般都有很高的規模經濟要求和技術素質要求,只有大規模生產才能降低成本,保證產品在價格上的競爭力;只有大規模投入才能形成自主開發能力,保持產品在技術上的競爭力。因此,改變目前中國企業規模結構現狀,有效實現規模經濟,增強企業競爭力已顯得十分迫切。為此,國內企業也紛紛制定了實現企業規模擴張的長遠規劃。
但是,同時我們也應冷靜看到,國內一些企業對企業規模與規模經濟的認識仍存在誤區,比如在企業規模的確定上,片面強調越大越經濟,卻忽視了規模經濟實現的條件,結果出現越大越笨、越笨越死的局面;在規模經濟層次的把握上,混同工廠規模經濟與企業規模經濟,致使企業難以針對自身癥結制定正確的發展戰略;在規模經濟的實現上,錯把規模當作效率的原因,致使企業本末倒置,缺乏應有的市場競爭力等等。因此,在我國企業致力于打造中國的“企業航母”、實現民族經濟振興的時候,重新深化對企業規模與規模經濟的認識應是十分有益的。
3 深化對企業規模與規模經濟的認識
3.1 區分規模經濟的兩個不同層次:工廠規模經濟與企業規模經濟
工廠規模經濟主要是指因大批量生產能夠采用更先進的工藝,更大型、更專業化的設備,實現標準化、專業化和簡單化作業,從而大量減少單位產品的設備投資,大量節約原材料和能源。而企業規模經濟形成的原因主要是,企業規模的放大使企業的經營具有更大的靈活性,有可能經得起暫時的虧損,有能力開發風險大但同時盈利性也更大的產品,可以大量減少廣告促銷費用,有利于發揮現在商標和企業商譽的潛在價值等。它可以指生產經營同類產品的若干個工廠(或生產線)實現橫向一體化,或處于生產經營過程不同階段的工廠(或生產線)實現縱向一體化,以及生產經營多樣化等三種途徑所產生的規模效益。工廠規模具有很強的規模經濟性,而企業的規模經濟性要相對小得多。一般來說,工廠規模的擴大,會導致規模經濟的出現,而對于僅僅是企業規模的擴大,應持警戒的態度。
從上講,規模的性首先是工廠規模經濟,在此基礎上,再追求規模經濟。沒有工廠規模經濟的企業規模如無源之水,是難以長久的。實際上,我國不少企業首先急待解決的即是工廠規模經濟,這在機械、、汽車、煉油、和鋼鐵等行業中表現尤為突出。這種工廠規模不經濟嚴重了企業的創利能力,也使大企業缺乏成長的空間。因此,重新明確工廠規模與企業規模的區別,有利于企業辨別自身規模經濟的缺乏來自哪一層次,從而對癥下藥,制定正確的規劃,避免盲目擴張,形成有規模無效益的局面。
3.2 規模經濟必須基于加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規模不等于效率,規模是效率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企業規模只有與其競爭力掛起鉤來才會顯出實際意義。
根據麥肯錫咨詢公司的觀點,核心競爭力是指某一組織內部一系列互補的技能和知識的結合,它具有使一項或多項業務達到競爭領域一流水平、具有明顯優勢的能力。核心競爭力主要包括核心技術能力、組織協調能力、對外影響能力和應變能力,其中創新是核心競爭力的靈魂,主導產品(服務)是核心競爭力的精髓。
核心競爭力的概念對于正在致力于規模擴張的大企業來說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因為公司在一定時期所擁有的資源是有限的,而且其采取不同活動所能產生規模經濟的潛力是不同的,因此集中公司資源,在企業價值鏈中選取最能創造價值的“戰略環節”,致力于形成有競爭力的規模優勢就顯得格外重要。近年來,隨著競爭的加劇,一些企業不再單純追求經營規模的擴大,而是通過分拆、重組、將不相關的業務出賣,或變成獨立的公司,甚至縮小企業的規模,使之集中于主業,從而培養自己的核心競爭力。這種變化即是基于對規模的重新理解,即規模不只是總的規模,而是具體在某些產品、產業上的規模和核心競爭力。
核心競爭能力帶來企業規模擴張,而規模優勢又強化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因此面對激烈的國際競爭,我國企業只有注意突出主營行業優勢,明確企業的規模、產業邊界,加強培養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形成專業化的規模優勢,才能取得成功。
3.3 理解規模經濟須動態化
規模經濟的大小一般也會隨著產業生命周期階段的發展而發生變化。當技術獲得發展、產業漸趨成熟的時候,規模經濟也常常隨之增加。然而,相反的情況也會發生。例如,在鋼鐵產業,微型工廠技術取代了傳統的垂直整合工廠,大大降低了最低有效規模的水平。同時,這些變化未必一定均勻地出現在公司的所有活動中。有時,改變規模經濟并不導致公司規模的直接擴大,而很可能激發某一產業的重新配置和促使垂直鏈中某一具體階段的專業廠商的出現。
技術進步的日新月異決定了規模經濟概念的動態化,也意味著公司的有效規模應處于不斷調整之中。因此,規模經濟包含的實際上是一個適度規模、有效規模,實務中切忌將其教條化。
3.4 規模經濟:技術和制度的雙重觀點
如前文所述,技術水平是決定規模經濟的重要因素,而值得注意的是,制度因素同樣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力。
規模經濟的實現受內、外部條件的共同影響。從規模經濟的外部條件來看,除了一國的經濟與發展水平和市場容量影響規模經濟外,交易效率起著決定性作用。如果在市場的制度層面,產權界定不清、信息公開程度低、法制軟弱、市場封鎖,在基礎設施上,運輸途徑狹窄、運輸成本高、信息傳遞慢,則市場半徑必然很小、市場的規模難以擴大,分工、專業化和規模化失去了存在的基礎。從內部條件考慮,企業的管理水平是影響規模經濟實現的重要因素。規模經濟要求各種要素能夠在適當的時間、適當的地點,以適當的方式組合起來,而且規模越大,這種組織工作的復雜性也在提高,對管理的要求也就大大提高。管理除了技術性的因素以外,由于信息不對稱所招致的也很突出。所以,規模經濟還要求健全有效的企業治理結構。
對我國目前的大企業來說,所謂“企業規?!奔捌涓偁幜Γ巡粌H僅是技術概念,更重要的是體制和機制概念,由這一點看來,中國企業要真正做大做強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它需要企業和政府的共同努力。
1 劉懷德.論國有經濟的規??刂芠J].經濟,2001(6)
2 胡鈞.對經濟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J].經濟學動態,2000(11)
3 于立.實施大企業戰略應澄清的幾個問題[J].中國經濟,1998(2)
4 宋云.并購戰略與規模經濟.企業改革與管理,2002(3)
5 邁克爾·波特.競爭優勢[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7
關鍵詞:規模經濟;原因;對策前言
為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生存下來,許多企業開始通過規模化經營打造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打造企業規?;洜I可以降低企業單位經營成本和生產成本;增加企業自身影響力,降低企業原材料的購入成本;甚至在一定階段,會因規模化經營產生壟斷的利潤。但由于受到國家金融制度、法律法規建設等因素綜合制約,企業在進行規模經濟發展中遇到諸多難題,企業規模經濟發展不是一蹴而就,需要腳踏實地根據企業自身發展特點,一步一步進行發展,最終達到競爭力提升和企業利潤的增多。
一、我國企業規模不經濟發展的現狀
雖然近年來我國經濟迅速發展,產業集中程度增大,但企業的發展仍呈現規模小、產業分散、生產要素配置不合理。國內企業和國際企業對比,發現國內企業平均規模遠遠小于國際水平。通過相關數據顯示,我國300余家重點企業每年所創造的價值僅僅是沃爾瑪和通用汽車年創價值總和,我國規模最大企業和世界五百強第一位相比,前者收入僅占后者的20%左右。一個國家經濟規模情況和國內企業規模存在緊密的聯系,規模經濟不僅可以減少企業發展成本,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也會促進國家現代化建設進程,增強國家的綜合實力和競爭力。
二、我國企業規模不經濟的原因分析
究其根源企業規模不經濟原因在于企業經營和生產成本過高,企業無法獲取最大限度的利潤。通過以下幾個方面對我國企業缺乏規模經濟原因進行分析:
1、企業缺乏創新能力,在面對國際競爭時出現乏力
創新關系企業發展的成敗,在企業經營發展中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國企業普遍存在缺乏自主研發和創新,使得企業的發展缺少核心技術,靈魂都是別人的,企業如何能獨立、自主、健康的發展。以世界五百強企業為例,他們對創新的重視是我們所想不到的,全球接近75%的新技術都屬于他們。
核心技術的缺失嚴重制約我國進出口貿易,國內出口多以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成本低下、技術量不高,經常被東道主國家控訴反傾銷。企業想加大自身綜合實力,在激烈世界競爭熱
2、對規模經濟定位不準確
我國當前對規模經濟認識不透徹,存在定位錯誤狀況,即評定企業的生命力和競爭力僅僅依靠企業所擁有的真實財富值。這種定位會從根本上制約企業的規模經濟發展,不利于企業長期、穩定、健康的發展。對企業競爭力的認定是復雜、嚴肅的問題,不能單純依靠單種因素,應由市場占有率、利潤水平、銷售增長率、新產品研發能力等多方面共同制約,其中利潤這個指標在對規模經濟定位中占據最重要的地位。
許多企業盲目認為只要擴大企業規模,就可以實現規模經濟。于是國內出現很多企業通過收購來達到規模擴大目的,但是雖然企業規模變大,但由于企業經營管理配置條件的缺失,如技術、管理理念、管理水平等,造成企業的平均經營成本很快出現升高情況,出現企業規模不經濟狀況
3、企業規模經濟發展缺乏制度和法律的保障
企業也進行規模經濟發展時,由于金融制度、國家政策、法律體系建設不完善等,致使企業發展受到限制,不能持續、健康、穩定的發展,如企業的收購時,由于社會保障制度缺失,致使一些失業問題得不到保障,嚴重影響社會正常秩序;在企業規模經濟發展時,由于法律建設的滯后性,企業發展中無法可依,使之多走彎路,造成資源的浪費,自身的合法權益也得不到保障。
三、我國企業擺脫規模不經濟的對策
企業實現規模經濟主要有兩種途徑,即內部和外部擴張,前者指依靠企業自身技術、資本積累等優勢,擴大企業的生產規模;后者主要指通過兼并和收購方式達到企業規模擴大。下面針對企業規模不經濟出現成因進行具體分析:
1、企業進行收購和兼并同時強化橫向發展
合理通過內外部擴張達到企業規模擴大,實現企業規模經濟發展時企業提升自身競爭力,強化市場地位的重要手段。企業的兼并和收購可以在短期內迅速完成,但企業發展道路選擇卻擺在企業面前。市場經濟發展的基礎是專業化,對不能專業化發展的市場不要強行進入,要學會適當的放棄,否則將會成為拖累。企業多元化發展必須滿足:在新行業是否有資金和人力資本;新行業和主業能否產生互補等。但由于我國企業大多呈現規模小、競爭力匱乏,因此,企業收購和兼并要強化橫向進行,使得企業在主業基礎上建立規模經濟,減少企業盲目進入其他行業,使得企業風險增加,不能形成有效規模經濟。
2、完善資本市場是實現企業規模經濟發展的重要保障
國外發達國家的并購行為均是通過金融機構完成,主要適合于大企業的兼并和并購行為,加大資本市場完善,鼓勵國內企業上市,可以推動國內企業形成融資、并購機制;國內多數企業規模小、發展慢,還沒有達到可通過金融機制實現并購的條件,這也更體現我國資本市場發展巨大潛力和空間,因此,加大對資本市場完善,解決企業發展、并購中存在的籌資問題,促進企業規模經濟的實現。
3、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企業購并在實現生產要素集中和規模經濟發展時,也帶來了重要的社會問題-失業問題,失業問題不能妥善的解決,將會不利于社會的穩定和國家長治久安。因此,保障企業規模經濟順利進行,就必須加強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解決失業問題,打擊失業保險和其他保障基金被非法挪用的行為;開展再就業培訓,加強對失業人員的關注和重視,努力減少失業人員,使得失業人員切實得到幫助,維護社會穩定,為企業并購和規模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作者單位:長江大學經濟學院)
參考文獻
[1]林燕.中小企業的規模化發展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4
[2]董洪昌.對規模經濟的幾點再認識[J]商業研究,2000第1期.
關鍵詞:房地產開發;規模經濟;途徑;支撐要素
一、房地產規模經濟概念
房地產開發企業規模(包括各種專業公司和聯合公司的規模)是指房地產開發企業的土地資源貯備、開發建設、資金、人才規模。它表明開發建設諸要素以及開發建設的房屋在房地產開發企業的集中程度。根據這種集中程度,一般可以把房地產開發企業規模劃為大型、中型和小型三種。劃分房地產企業規模的標準,既可用勞動力、資金來劃分;也可用其完成的開發量或正在開發的數量劃分;也可用其中兩個以上的要素同時作為劃分的標準。
二、房地產規模經濟要求
1.房地產企業初始規模的確定。為了確定房地產企業的適宜規模,必須首先確定房地產企業的起始規模。起始規模是經濟合理條件下的最小開發建設規模,是確定房地產企業最適宜規模的基礎。起始規模應保證房地產開發建設各環節中的人才、資金、資源、設備等,并使其能夠得到充分利用。起始規模的合理確定,是決定投資房地產開發的重要依據。當房地產項目的最小規模低于起始規模時,不宜投入開發,而開發規模大于起始規模時,則應根據房地產開發企業的自身條件以及其他條件,按不同的規模,組成開發建設的合理性方案,并選擇最優規模。由于房地產的區域性非常強,加上東部與西部差異,城市與縣鎮差異。因此很難準確確定具體的初始規模。原則上,在大中型城市,以中型房地產企業開發規模較為適當;在小型城市房地產開發企業規模以小型較為適合。
2.企業最適宜規模的確定。在某一地建立房地產企業規模,并非規模越大、實力越強就越好。還必須根據所在區域房地產市場情況而定。為了確定房地產開發企業的最適應開發規模,需要以企業最適宜規模為核算評價的標準,企業最適宜規模是指房地產開發企業內開發建設過程,管理組織最為合理,各種生產要素能充分利用,技術經濟指標先進,經濟效益最好的企業規模。如果企業規模超過了企業最適宜規模的界限,投資和勞動力消耗的增加所獲得的經濟效益將呈遞減趨勢。由于隨著房地產市場的發展,各種社會化分工合作機制的建立,如前期有顧問策劃公司、工程有招投標的公司、監理公司、宣傳有廣告策劃公司、銷售有營銷中介公司。企業從人員數量上考慮,大型企業人才數量只需要中型企業人數,中型企業人數只需要小型企業人員,沒有必要搞小而全、大而全。
確定企業最適宜規模的方法很多,要根據具體的技術經濟特點合理選擇。最常用的是成本效益分析法。這種方法的實質是通過消耗類指標和效益指標的對比分析,在盈虧平衡的基礎上不同規模方案進行比較,確定企業最佳開發建設規模。當前企業最適宜規模應當以所擁有的資金、土地資源作為衡量標準。
3.企業最優規模的選擇。企業最適宜規模是計算企業規模的依據,但并不是選定的企業實際規模。在選擇企業的實際規模時,要根據社會需求量的大小,在企業起始規模和最適宜規模之間,經過多方案的對比分析來確定。比較企業的不同方案,一般是采取計算同一年開發建設成本與基建投資額之和來進行??傎M用最低的方案為最優方案。
三、房地產規模經濟實現途徑
1.房地產企業購并是資本集中的有效手段。低價收購資產,實現低成本擴張。使購并企業獲得的資產大大超過購并成本和購并價格,或超過新建企業的投資。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企業實施購并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實現優勢互補、提高企業國際競爭力的動機。獲取土地等生產要素的動機。企業購并可能以直接實現規模經濟,這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企業自身內部擴張,逐步增擴股,增大股本結構,實現擴張,并以實現滾動開發的提高資金的利用率;(2)橫向購并中的規模經濟。橫向購并是同一產業中生產同類或存在替代關系的企業之間購并,具有直接的規模經濟效果;(3)縱向購并中的規模經濟。企業縱向購并的規模經濟實現也必須首先具備上述企業規模經濟的支撐條件,否則,會陷入規模不經濟的誤區;(4)混合購并中的規模經濟要獲得混合購并的規模經濟(范圍經濟)效果,構成企業規模經濟的各種支撐條件也是必不可缺的。
2.房地產規模經濟也可以在政府統一運作下完成。各級地方政府通過統一規劃、合理布局,完成前期土地的規模開發。然后通過土地招投標市場,按照規劃片區由各開發企業在競標所得的地塊上進行組團式或居住小區式開發。較為成功的實例就是南京市開發建設的“月牙湖小區”。它由建委、國土、規劃局等部門按照南京市居民高尚居住區的規劃要求,統一進行布局,綜合配套,由十幾家房地產開發企業進行組團式、居住小區規模開發,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3.企業戰略同盟。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房地產開發企業為了一定的目的、通過一定的方式組成的網絡式的聯合體稱為戰略聯盟。戰略聯盟的概念首先是由美國DEC公司總裁簡?霍普羅德和管理學家羅杰?內格爾提出。從20世紀80年代起,戰略聯盟在西方和日本企業界得到迅速發展。戰略聯盟是一種關系松散的企業組織形式,它不具有傳統企業那樣明確的層級和邊界,對于聯盟中的各方而言都十分機動靈活。在房地產開發企業實踐中,這優勢互補的組織形式具有較高的效率。由于房地產的區域性很強,因此戰略聯盟中的各方可以通過相互間的網絡進入對方的地區市場。這在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對于房地產開發企業進軍外地市場無疑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同時,戰略同盟可以克服較大型房地產開發企業雙方招投標大型土地項目資金不足的劣勢,在大型國有土地招投標中避免殘酷競爭,哄抬地價,提高土地投資成本,達到規模經濟,戰略同盟各方共盈的目的。
四、房地產規模經濟的支撐要素
從企業內部來看,構成規模經濟的主要支撐條件是:
1.擁有土地資源的支撐。土地是財富之母。土地是一種不可再生的資源。它不僅是房地產業的直接開發和經營的對象,同時也是各類房屋建筑不可缺的基礎載體。房地產的開發建設離不開土地資源,而土地資源卻可以作為未被開發的原始形態而獨立存在,可以說土地是房地產開發建設的萬源之本,在我國,土地歸國家所有,房地產企業僅能依據開發建設項目用地性質的不同,購得40~70年的土地使用權(依用地性質不同而分),而土地使用權的一次性周期長達40~70年,因此,要實現房地產企業的規模經濟,必須在其可預見的預見期里,充分貯備土地資源。如果沒有土地只能是空談規模經濟。
2.資金支撐。資金是房地產血液,房地產規模經濟優勢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資金,通過資金參與控制更多的具有規模經濟的開發項目,即房地產規模經濟離不開龐大的資本投入。企業自身的資本積累、積聚能力,以及進行間接融資、直接融資的能力,就其成為能否實現規模經濟的重要支撐條件。
3.企業家能力的支撐。當房地產企業開發建設規模以算術級數或幾何級數增長時,特別是當房地產企業通過橫向、縱向及混合購并若干企業,實現房地產企業規模急劇擴張時期,其管理的復雜程度、組織協調工作量會呈幾何級數增加。對房地產企業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
從企業的外部來看,構成規模經濟主要支撐條件是:
1.政府政策。房地產業是一個由政府政策高度壟斷性行業,是一個受政府政策影響,對政策敏感性極大的產業。由于政府嚴格控制著房地產一級市場中最重要的資源——土地。使得它對整個房地產市場有著絕對的控制權,它決定了市場供求關系平衡位置,決定了價格走向。作為在政府宏觀調控下的房地產企業發展與整個社會經濟制度緊密相關,政策是決定房地產開發企業發展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2.市場規模支撐。市場規模即市場需求量。市場需求量的大小是實現規模經濟的前提條件。由于規模經濟是房地產開發的明顯趨勢。但由于其受市場容量的限制,即受開發建設地區人口因素影響。因此,并非開發建設規模越大越好,隨著規模的擴大會出現規模效益遞減情況。筆者根據多年房地產開發實踐,提出如下規模:在中、小型城市(人口規模:50萬人~100萬人)一般不宜進行大型房地產項目開發。在大、中型城市(人口規模:150萬人~300萬人)一般宜進行大型房地產項目開發。在特大型城市(人口規模大于500萬人)一般宜進行特大型房地產項目開發,開發規格以居住區為宜(建筑面積為50萬m2~150萬m2),資金籌措按上市公司、大型企業集團標準。
上述僅是相對于房地產企業而言。就各級地方政府而言,本著經營城市考慮,其開發規模應適當地提高一個檔次,以利于城市綜合布局。
3.市場范圍支撐。市場范圍與市場規模是密切相關的。市場范圍大,市場規模也隨之擴大;反之,市場范圍小,市場規模也會隨之縮小。市場范圍,即房地產企業開發商品房的銷售范圍,是一個市場空間概念。由于房地產所特有的地域性強,使用權得其開發建設的商品房一般不會超出以地級市、縣級市銷售的范疇。因此,在某一地的房地產開發隨該城市地域的擴張,城市化的進程而市場范圍擴大。房地產開發企業規模無限擴大,也會陷入規模不經濟。
此外,由于各城市政治、經濟、文化、科研、社會發展、對外開放程度的不同,因此其房地產市場范圍不盡相同。對外開放程度越高,政治、經濟、文化、科研、社會發展水平越高,其城市吸引力越強,人口流動性越大,人口聚集性越強,市場范圍就越大。
4.產業及產品差別。規模經濟并非是適用于所有產業與產品的概念。在房地產產業經濟運作中,有些商品房的規模經濟效益十分明顯;有些商品房的規模經濟效益則不十分明顯,甚至不存在規模經濟性。
參考文獻:
1.喬梁.規模經濟論.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0.
2.芮明杰.中國企業發展的戰略選擇.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
關鍵詞:規模經濟 大企業戰略
隨著世界經濟體系的形成,經濟國際化逐漸成為各個國家和地區具有普遍意義的必由之路,而每個國家企業競爭力的強弱直接關系到該國在國際市場上競爭力的強弱。讓我們看幾個數據:2003年,世界500強企業中有11家中國企業,而所涉及的產業主要是能源、電信、金融和貿易,沒有一家是我國主要產業的制造業企業。2004年,寶鋼集團、一汽、上汽集團和東風汽車也首次同時達到世界500強的標準,一開我國制造類企業上榜世界500強的先河,而此時我國進入世界500強的公司已上升至18家。2005年,世界500強企業中的中國公司仍為18家,但于去年同期剛剛踏入500強門檻的上汽和東風汽車均無緣本次財富排行。2006年,世界500強的門檻進一步提高,而可喜的是中國企業中進入世界500強企業的數目提升至23家,其中上汽集團重新躋身于世界500強的行列,截至榜單日,中國已有一汽、上汽、寶鋼三家制造企業列席世界500強。
從表面上看,這個成績可能會對我們造成一些迷惑,當然,中國企業步入世界500強的數目在增加,進步和成績我們不會忽略,但是,作為一個GDP排行世界第四的泱泱大國,僅有23家企業進入世界500強,要知道此時的美國已經有接近200家企業入主,而且涉及到我國主要產業的制造業企業僅有3家列入榜單,排名暫且不論,甚至穩定都談不上,東風、上汽集團2004年在榜單上剛剛露面便在2005年銷聲匿跡。橫向來看,拿我國入主世界500強企業的營業收入與美國同類企業相比,以汽車制造業為例,我國的一汽和上汽兩家公司營業收入的總和不及美國通用汽車營業收入的0.2%……敢問中國的企業拿什么去跟別人競爭?
一、我國企業的現狀
正如上面的數據所呈現的狀況,現階段我國產業集中度遠不及美國等發達國家,相關統計數據表明,我國工業主要產業部門屬于高集中度的幾乎沒有,屬于較高集中度的僅限石油、天然氣等幾個部門,屬于中集中度的也寥寥無幾,大部分產業都處于低集中度狀態??傮w來看,我國的企業規模結構存在著嚴重的“小而散”現象,企業集團數量過多,單個企業規模偏小,產業集中度低、分散、低水平重復嚴重。仍以我國的汽車產業為例,現下我國大大小小整車生產企業約120家,幾乎相當于美國的40倍,但這些企業的資產總額加起來不及一個通用公司,銷售量方面也只能是望其項背。可以想象,這種現實造成了多大程度上的資源浪費,但是,與沒有形成規模經濟相對比,我國的汽車產業盈利水平卻很高。很顯然,除了價格因素外,這與我國的人口紅利是分不開的,而這種僅憑借高價和絕對購買量來創收的中國企業是根本無法與國外企業相抗衡的,中國企業要盡可能快速突破發展瓶頸,實現規模經濟己迫在眉睫。
二、規模經濟的內涵
(一)規模經濟
美國管理學家小艾爾弗雷德.A.錢得勒這樣定義規模經濟:“規模經濟可以被定義為從事單一產品的生產或者分配的單一經營企業由于規模的提高而產生的生產或分配成本的降低?!庇慕洕鷮W家馬歇爾在分析規模經濟的時候使用了規模報酬的概念,根據不同的規模報酬,馬歇爾將規模經濟分為內部規模經濟和外部規模經濟。其中,內部規模經濟指的就是規模報酬的遞增,如假設投入要素價格和生產技術不變,隨著投入的增加,規模報酬遞增則產生規模經濟;外部規模經濟則側重于產業的整體規模和產業內的分工狀況,具體說來,整個產業乃至整個經濟規模的擴大和產出的增加可以給企業帶來新增的收益而產生的規模經濟。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說,這與企業內部的生產函數關系不大,更多的是信息獲取成本和交易成本的降低。
(二)規模經濟的優勢
宏觀上看,企業的規模經濟有利于增強企業的競爭力。微觀上看,產業中由于有規模經濟的存在,能夠增強產業整合市場的能力,隨著產業內具有規模經濟的企業增加,其對市場的支配能力愈發增強,易于形成成本上的優勢,提高產業的進入壁壘。自此,競爭力較弱的企業必將退出或者被大企業兼并,這樣不僅實現了資源的優化配置,同時對我國企業大量存在的低水平重復建設和重復生產更是具有很大的改善作用,推動著我國的企業經營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
三、大企業戰略與規模經濟
(一)大企業戰略
大企業戰略隸屬于企業發展戰略的一種,力求通過企業間的兼并和收購等形式進行產業組織結構的調整,以實現企業的規模經濟,而規模經濟也是大企業戰略的主要動因。雖然有些學者認為企業規模經濟是通過企業內部結構優化實現的,當然,我們不否認規模經濟的實現有賴于企業內部結構的優化,但現實更多的例子是“沒有一個美國大公司不是通過某種程度、某種方式的兼并而成長起來的,幾乎沒有一家大公司主要是靠內部擴張成長起來的”(施蒂格勒,《產業組織和政府管制》)。企業要實現規?;a和集約化經營要依賴擴張,其實現形式就是兼并和收購,同時,兼并和收購的實現要看企業所處的行業是否具有規模經濟。
(二)大企業戰略中的規模經濟因素
在諸多企業規模經濟的理論研究中,提到了很多運用大企業戰略培育企業規模經濟的途徑,其中不乏有擴張企業規模、整合產業結構形成高效的產業集群等等,那么這些途徑的規模經濟因素究竟隱含在什么地方呢?
以制造業為例,就企業所能獲得規模經濟而言,可以分為四個水平:一個是產品水平上的規模經濟,其理論支持就是一般的規模報酬遞增理論,是規模經濟最核心的部分;二是工廠水平上的規模經濟,它是企業規模經濟的最低限;三是企業水平上的規模經濟,是指隨著企業組織規模的擴大,生產的單位產品的成本降低、收益提高的現象,屬于內部規模經濟范疇;四是行業水平上的規模經濟,主要是指在行業范圍內企業之間的兼并重組形成的規模經濟。
深入到企業的內部經營來看,隨著生產規模的擴大,大量生產使成本下降,高性能生產裝備的采用變為現實,雖然此時由于設備的原因使投資額增大,但由于生產效率的提高,單位產品的平均成本會進一步下降。同時,在工廠水平上,通過對產品加工環節進行詳細合理的分工使生產工程細化,在提高企業生產效率的同時,成本進一步削減,相應的產品競爭力亦會得到提高。在企業水平上,通用化半成品的使用可以使成本獲得更大程度上的削減,規模經濟的效用更大程度上得到了體現。而此時企業的生產專業化程度也會越來越高,使長期成本得到更細的分攤,提高了產品的性價比,刺激了消費以使市場規模得以擴大。
受市場規模擴大的刺激,廠商為了提高市場占有率自然會擴大自身的生產能力,并通過擴建、新建工廠或并購等來滿足擴大產能的沖動。其中,由于企業間并購重組等方式的成本要大大低于擴建、新建工廠,同時也會使經營規模的擴張速度加快,因此成為企業發展規模經濟的首選,實現了資源的優化配置。不難發現,這種產業層次上的規模經濟的形成過程實際上就是資源向生產技術客觀要求的方向聚集,使資源得到合理的流動和優化配置的過程。同時,企業間的并購使企業的規模不斷擴大,生產也逐漸向這些企業集中,隨著規模經濟的魅力逐漸張顯,最終會形成幾個聯合企業集團或者寡頭競爭格局,進而提高產業壁壘而產生更高層次的競爭,而競爭的結果會使廠商進一步降低成本并加速產品質量的提高,以此形成更高效的規模經濟。
(三)大企業戰略的潛在問題
大企業戰略并非企業集團間簡單的低成本的兼并和收購,而是建立在企業技術開發、核心競爭力不斷得到強調的前提之上的。我國很多企業運用簡單的合并方法把同類企業進行聯合,表面上總資產和銷售收入都有增加,但集團內成員企業的研究開發和管理水平沒有發生根本性的改善,甚至會因管理不完善,產生規模不經濟――內耗嚴重給發展帶來更大的困難。此外,很多企業在大企業戰略的指引下經過了規模經濟階段,卻被阻滯在規模效益遞減的階段,如何解決這一問題有賴于企業自身對集團的規模做出合理的決策,以有效規避不利因素,實現企業效益長期穩定增長。
總之,企業應該“因地制宜”,合理地運用大企業戰略,形成具有規模效益的專業化企業集團,進一步增強自身的競爭力,為提高我國的國家競爭力實現自己應有的承諾。
[參考文獻]
[1]余蘭. 論我國企業集團的規模經濟發展.[J].貴州財經學院學報.2004,(5).
[2]陳 勇.王雪松. 我國汽車產業組織結構調整與規模經濟.[J].商業研究.2006,(20).
[3]馮律. 規模經濟是當前國有企業競爭的選擇.[J].市場周刊.2005,(9).
【關鍵詞】邊界理論 企業規模 綜合能力
企業邊界是指企業規模擴張的界限,一個可持續發展的企業常常伴隨著邊界的不斷向外張和規模的不斷擴大。在同一市場環境下,相同的產業往往會有不同規模的企業,那么是什么因素決定企業的邊界即企業規模這是企業理論中爭論的一個焦點問題,從古典經濟學的勞動分工提高生產效率開始,到規模經濟、交易成本理論、資源決定論和選擇權說,這場關于企業邊界理論的爭論隨著國際間大規模的企業并購和重組而再次熱烈。通過這些理論,我們可以看到,經濟學家們從不同的角度深刻地探討了企業的邊界問題,他們的研究各有側重點,這些邊界理論的決定因素都對企業的邊界起著一定的作用,都會影響到企業的發展規模。本文主要論述規模經濟理論、交易費用理論、資源與能力理論等企業邊界理論的內涵和不足,并著重闡述了我國企業在改革中要借鑒企業邊界理論,將不同理論結合運用,剔除不足,打造具有國際競爭能力的企業。
一、企業邊界理論
1、規模經濟理論
規模經濟是指在一定的技術條件下,隨著投入的均衡增加,在每一個產出水平中獲得的產出增加比例大于投入增加比例,同時長期平均成本在每一產出水平上呈現處處下降的趨勢,即在一定的條件下,隨著生產規模的擴大而產量增加,每單位產出的成本逐漸下降。這意味著在一定的產量區間內,任意產量水平上,只要增加投入就可獲得更大的產出,或者說只要增加產出就可以降低成本。規模經濟理論認為,在規模經濟比較顯著的行業中,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大,將會導致產品成本降低,經濟效益提高。規模經濟產生的原因之一是社會分工與專業化生產,即隨著規模的擴張,企業內部就可能采取專業化技術、采用和改良機器設備、進一步細分采購和銷售業務,從而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和降低生產成本。
規模經濟理論適用于與專業化分工的產出和發展密切相關的企業邊界理論問題的分析,它側重于動態的、系統的分析,但是對于其他的企業邊界問題的解釋力則較欠缺。
2、交易費用理論
交易費用理論認為企業的出現是為了在專業化的經濟交換活動中節省交易費用,企業是為價格機制的替代而出現的。它把企業和市場看作是兩種相互替代的配置資源的方式。市場運行是有成本的,這種成本即交易費用,交易費用是以種種形式廣泛存在的,如談判、討價還價、編寫和執行合同所帶來的費用等。假設能成立一個組織或企業,允許組織或企業中的權威(如企業家)來指揮資源配置,則可節省上述交易費用。當然,企業內部組織一筆交易也是要耗費成本的,如監控成本和管理學上的“控制上的損失” 等管理成本。著名經濟學家威廉姆森在交易費用理論的基礎上,分析和提出了決定交易費用的三大緯度:資產專用性、不確定性或交易頻率。資產的專用性程度越高,則外在的交易費用會越高,企業內在化的要求程度就越高,企業就會擴張邊界,擴大規模。同樣的道理,交易或事項不確定性越高、交易頻率越大,企業內在化的要求也越高。因此,交易費用理論認為:企業總是傾向于擴張,直到在企業內部組織一筆額外交易的費用等于通過在公開市場上完成同樣交易的費用或在另一個企業或組織中完成同樣交易的費用為止。交易費用理論采用的是相對靜態的分析方法,即在假定背景環境不變或相對穩定的環境中,分析與交易密切的三大緯度。通過這三大緯度的特征,來確定企業規模的大小。
3、資源與能力理論
資源是指可以評價其價值,并為管理者所掌控的外顯、靜態、有形的客觀物資對象。能力是通過資源的運用所顯現出的價值,它最終體現在具體個人和群體身上潛在、動態、無形的可以勝任某項工作或活動的主觀能動性,它是一種特殊的資產。資源與能力理論認為,企業是擁有一定資源與能力的結合體,它能夠運用這些資源和能力從事生產經營活動,并能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有效地處理現實生產經營中的各種難題。然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大部分資源可以通過市場交易得到。在成熟的市場經濟中,依靠資源來獲得經營優勢是比較困難的。所以企業的邊界實際上就是能力的邊界,企業的能力可以分屬于企業內的不同個人,但企業的特殊能力表現為一個組織所擁有的、難以為其他組織所模仿的特殊資產。企業運用這種特殊能力來進行資源的優化配置,獲取競爭優勢。
現代企業資源與能力理論強調的是企業的核心能力,認為核心能力是企業獲得競爭優勢的源泉。核心能力是指企業組織中積累的、關于如何協調生產技能和有機結合各種技術流的常識,它具有獨特性與難以模仿性。然而在企業實踐中,我們發現有些企業雖然具有核心能力,但同樣不可避免在商戰中敗北。所以只強調企業核心能力有可能使企業陷入管理的誤區,以為只要有核心能力并加以維持,就能獲得永久的競爭優勢。
二、企業邊界理論對我國企業的借鑒意義
1、我國企業規模的現狀
讓我們先來看一組數據:2003年,世界500強企業中有11家中國企業,涉及的產業有能源、電信、金融和貿易,在規模經濟顯著的制造業企業中,我國沒有一家能登上世界500強的排行榜。2004年我國進入世界500強的企業上升到18家,在規模經濟較顯著的制造企業中,寶鋼集團、一汽、上汽和東風汽車達到世界500強標準,開了我國制造類企業首次上榜世界500強的先河。2005年,世界500強企業中中國企業仍有18家,但上汽和東風汽車無緣再次登上排行榜。2006年,世界500強的門檻再一次提高,可喜的是,我國企業有23家登上了排行榜,一汽、上汽和寶鋼三家制造企業列席世界500強。
從表面上看,我國步入世界500強的企業逐步增加,但從相對數據來看,我國產業的集中度遠不及美國等發達國家。如2006年,我國雖有23家企業登上世界500強排行榜,但美國卻接近170家。同年我國上汽和一汽的銷售額合計為288.75億美元,僅相當于當年美國通用公司銷售額1926.04億美元的14.9919%。通過這些數據,我們可以看出我國企業的競爭實力雖在逐步增強,但與美國等發達國家想比規模結構存在嚴重不合理現象,企業數量過多,規模偏小,產業集中度低,缺乏國際競爭力。這樣看來,我國企業又怎么樣、拿什么與國際企業抗衡?所以要提高我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實力,要讓我國企業有能力與國際企業抗衡,首要的問題是要擴大企業規模,特別是擴大經濟規模較明顯的制造企業規模。
2、企業邊界理論對我國企業的借鑒意義
根據企業的邊界理論和我國企業的現狀,可以看出,我國企業的邊界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我們并不單是要把企業做大,同時還要把企業做強。要將企業做強做大,這涉及到政策、體制、機制及企業自身的一系列問題,這需要通過國家、政府和企業的一系列改革和配合。這也并不是本文所能解決的問題,本文主要通過借鑒企業邊界理論從企業邊界的動態性、大企業集團組建的必要性、打造企業的綜合實力及溶入全球分工協作等四個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
(1)企業邊界的確定不是靜止的。企業邊界的確定并非消極的、靜止的,要根據不同的市場結構、市場供給與需求以及內外部之間交易的均衡來確定。如在完全競爭市場中,企業是既定價格的接受者,當企業存在規模經濟或規模不經濟時,企業可以在競爭中選擇最優規模;當企業始終存在著規模效益不變現象,則無法確定企業的最優規模;當企業始終存在規模效益遞增現象,則企業可以無限地擴大生產。如在壟斷競爭的市場,企業在確定邊界時,不僅要考慮自身的產品成本,還要考慮市場的需求因素,在成本既定的情況下,市場需求增加,企業規模會擴大,反之,企業規模則會保持不變。如在寡頭市場中,企業為數不多,企業只能在對其競爭對手做出假設的基礎上做出相應的生產決策,來確定自己的規模,所以企業的規模決定于與競爭對手的博弈。如在完全壟斷市場中,如果產品或企業具有顯著的規模經濟特征,則市場就會形成壟斷,如果產品或企業不具備顯著的規模經濟特征,則市場中的企業數目會很多,且規模都不大。所以對我國企業而言,要根據市場情況及產品的特性來確定企業的規模。在當前只能采取小規模生產的情況下,可以通過改變成本和需求條件,最終達到擴大規模,占據市場主導地位的目的。
(2)組建大企業集團。對于規模效益顯著的產品生產企業,可以組建大企業集團,力求通過企業間的兼并和收購等形式進行產業組織調整,實現企業的規模經濟。組建大企業戰略是企業的發展戰略之一,它的特征是:規模的迅速擴張、資源的廣泛占有、購并行為的加速和對提高市場占有率的執著追求。在我國企業規模的現狀中我們已經看到了我國企業規模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所以合理擴大我國企業的規模,是擴大我國企業競爭力的關鍵。當然,大企業戰略并不是一個簡單的企業規模問題,它總是和企業經營廣度和深度聯系在一起的,廣度是指企業的經營范圍所涉及的行業和市場,深度是指企業在既定市場下的份額和技術領先水平。企業應避免貪多求大,不能只著眼于規模經濟,更要著眼于企業的長遠發展,培育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3)打造企業的綜合能力。前面在資源與能力理論中提到企業不能一味只強調核心能力,現代企業的競爭實際上是綜合能力的競爭,是全方位的競爭,企業要做的是謀求在不同能力之間的均衡與協調發展。不同的行為和企業不同的發展階段需要的能力建設側重點不同,但都需要預測能力、決策能力、執行能力和控制能力。預測要準、決策要慢、執行要快、控制要嚴。預測要準,包括對內外環境的預測、國家政策的預測、產業發展趨勢的預測、技術變化的預測、競爭對手的預測和客戶需求變化的預測。決策要慢,這里的“慢”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是指要考慮影響企業營業利潤實現的各種因素,提出相對全面的預測方案。當然決策方案提出以后,決策效率是至關重要的,可以說很多企業都能預測到信息技術的沖擊,但是決策遲緩、決策失誤可能會使企業喪失機會。當有了較完備的決策方案,執行起來就要快,要有很高的執行力,否則決策再好也是海市蜃樓??刂埔獓溃幸惶卓茖W的機制發現決策在執行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偏差,并加以調整,保證決策的目標及目標的實現。
(4)融入全球的分工協作體系。有了大的企業集團和良好的綜合能力,我國企業還要積極走出去,加入到國際市場競爭中去,展開國際交流,尋求國際合作,融入到全球的分工協作體系中。近30年來,我國在引進外資、發展國際貿易、承接國際產業轉移、開拓對外投資、進行國際交流和合作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進展,而且加入了WTO等國際組織,全方位融入了國際社會。但整體看來,融入全球分工協作體系的深度和廣度還不夠,對外開放的水平和質量也有待提高。因此,還要進一步融入全球分工協作體系。大力引進技術含量高的國外產品和設備,吸引產業鏈轉移和高附加值產業轉移,吸引跨國公司總部或地區總部入駐。政府要鼓勵企業積極“走出去”,到國外設立分支機構、原材料基地和生產基地,投資大型項目,形成全球網絡,增強我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參考文獻】
[1] 謝如琴:企業邊界理論評述[J].合作經濟與科技,2007(6).
[2]趙學禮:企業邊界理論及綜合能力構建[J].商業時代,2006(1).
[3] 聶文輝、李文彬:什么決定了企業的最佳規模[J].河南社會科學,2006(7).
[4] 尹澤:試用規模經濟理論淺析我國的大企業戰略[J].北方經濟,2007(6).
[5] 曲欣:規模經濟理論與我國的大企業戰略[J].黑龍江對外經貿,2006(5).
關鍵詞:流通企業;規?;?;路徑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2)02-00-01
近幾十年來,全球化經濟發展態勢繁榮,流通產業的集中度進一步提高,未來產業鏈的核心也逐漸轉至商品研發與商品流通的部分??梢姡@得一條產業鏈中的高附加值,發展流通產業已成為至關重要的一步。而就當今中國而言,正確引導國內流通企業的規?;軌虼龠M中國流通產業的國際化發展,從而保障國民經濟的安全。
一、流通企業規模經濟的來源
1.單店規模擴大的經濟性
單店規模擴大,是發展規模經濟最常見的方法。經營者通過擴大單個店面的面積,能夠有效地分攤固定成本,從資源配置的角度來說,適當擴大單店面積以增加銷售商品種類,能夠使單店的營業面積得到更有效地利用,從而使得單位面積商品分攤的固定成本減少,達到資源優化配置的目的。
另外,單店規模的擴大,店內商品的種類勢必會增多,而消費者的需求處于多樣化,所以,擴大單店規模會帶來單位面積的商品銷售額的增加,從消費者的立場來看,單店規模的擴大能夠減少消費者對所需商品的搜尋成本,可謂一舉兩得。
除了上述兩點之外,單店規模的擴大更是增強了流通產業中各零售店對供應商的控制能力。商品要實現本身的價值,必須通過商品流通來實現,而商品流通又必須以合適的流通渠道為基礎,就當今供應鏈的結構而言,僅僅只有一小部分企業選擇以直銷的方式販賣商品,而大部分的企業在商品流通方面仍會選擇與流通企業合作。所以,單店規模的擴大增加了流通企業的經濟實力,從而使其能夠對供應商實現更好地控制。
2.分店規模擴張的經濟性
分店規模擴張,是降低流通企業物流配送成本的最有效途徑之一。除此之外,分店規模的擴張,能夠分散流通企業的經營風險,涉及投資學領域的學者都知道,所有的雞蛋不能裝在一個籃子里,這也就是通常意義上所說的分散投資,而分店規模擴張所達到的經濟性也是同樣的道理,是企業自我保護意識的一種體現。
同時,分店規模的擴張也能夠促使流通企業形成品牌優勢,從而降低品牌打造過程中的宣傳費用??偹苤?,品牌優勢是任何一個產品永葆青春的根源所在,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說,一個優秀品牌的打造是需要花費大量的人力與財力的,而分店規模的擴張,能夠在流通企業實現規模經濟的基礎上減少品牌打造費用,從而使流通企業的盈利性增強。
二、中國流通企業的發展現狀
中國經濟從總體上來說處于工業化中期階段,大多數國內制造業的發展已趨向于服務化。雖然中國流通企業的發展態勢良好,但要實現流通企業的規?;€是有很多方面需要改進。
首先,中國流通企業的整體規模偏小,區域性較為嚴重。就中國流通企業而言,除了蘇寧與國美等少數流通企業的行業集中度較高,國內大部分流通企業的發展還未形成規模,雖然每個省份都有具有地區代表性的流通企業,但在國內很難看見全國性的大型連鎖流通企業,中國市場割據的現狀,嚴重地阻礙了國內流通企業的規模化發展。
其次,我國流通企業的現代化與信息化的程度普遍偏低。沃爾瑪幾乎風靡全球各個國家與地區,但唯獨在中國得不到很好的發展,其中很重要的原因便是在于中國落后的信息科技。眾所周知,沃爾瑪是利用EDI(電子數據交換系統)與供應商建立自動訂貨系統,而中國供應商很少使用EDI,這樣導致了在信息技術方面,沃爾瑪在失了其核心競爭力,所有在中國沃爾瑪的發展態勢可以說不是太好。這個案例例證了中國信息技術發展的落后性,信息技術的發展、科學技術的創新是一個國家發展的源泉,更是現代流通企業進步的動力。
三、中國流通企業的規?;窂?/p>
1.加強區域之間流通企業的合作
嚴重的市場割據格局是中國流通企業規?;l展緩慢的障礙之一,立足中國的不同省份,流通市場的大部分份額幾乎都被本土流通企業所占據,而立足一個特定省份,本土的流通企業又趨向于多樣化,沒有區域內發展形成規模,這樣以來,省份內的小規模經濟不能形成,就更不用提發展國家甚至世界范圍內的規模經濟了。針對這一情況,就政府而言,應該制定相關政策在維持規模經濟不變甚至遞增的情況下強制促進區域之間流通企業的合作,通過這種強制性的合作使不同的流通企業形成一個利益集團,從而獲得更大的利益。
針對這一狀況,站在流通企業的角度,企業應該主動加強和其他相關企業的合作,不應該成為井底之蛙,而應心懷更大的市場,爭取將流通領域這塊蛋糕做大做好,當然,將蛋糕做大的同時,流通企業也應該爭取得到更大的份額,增加流通行業的集中度,進而使流通產業的集中度得到進一步提高。
2.重視品牌創新,增加品牌投資
與其說二十一世紀的市場是商品競爭的市場,不如說是品牌競爭的市場。伴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升,大部分消費者更加傾向于選擇品牌商品,所以,中國流通企業實現規模經濟的過程也是其實現品牌化的過程。以可口可樂公司為例證,人們購買可口可樂,已不再是簡單地購買那瓶碳酸飲料,而是享受美國文化的沐浴,享受可口可樂公司巨大的品牌價值,可口可樂公司的老總曾經說過,就算可口可樂公司破產,這個品牌的品牌價值也能在一夜之間使公司起死回生。這個例證可見品牌的力量所在,所以現在暫時處于弱勢的中國流通企業更應該重視品牌的發展,增加品牌的資金投入,這也是中國流通企業規?;^程的關鍵所在,更是組建中國流通帝國的重要戰略。
3.加強物流管理,發展現代化物流配送機制
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現代化已成為任何企業發展不可缺少的部分,但是就中國流通企業而言,企業現代化普及的程度還是遠遠落后于國際大企業的水平,可以說,中國流通企業發展現代化是十萬火急。流通企業發展信息科技,能夠實現物流的高效配置。物流是“第三利潤的源泉”,同時,物流也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動脈產業。中國地大物博,中國流通企業要在全國范圍內規模化發展,物流的信息化發展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偹苤值暌幠5臄U張是以發達的物流為基礎的,如果物流產業的信息化普及程度不夠,必定帶來商品運送成本上的損失,導致時間的浪費,這種弊端對要實現規?;l展的企業可以說是致命的打擊。所以說,實現物流企業的信息現代化已成為資源有效配置的關鍵。
參考文獻:
【關鍵詞】企業成長理論 述評
企業成長問題一直是學者們所關注的焦點問題,有關企業成長的理論成果浩如煙海,本文僅從企業成長的動力角度出發,將有關企業成長的理論從內生、外生和內外結合視角進行闡述,并將有代表性的國外研究成果進行梳理和綜述。
一、外生成長理論
企業外生成長理論認為企業成長是由外生變量決定的,即在給定的技術、市場條件下研究企業成長問題,代表性學派是古典經濟學企業成長論和新制度經濟學企業成長論。
(一)古典經濟學企業成長論
古典經濟學主要是用規模經濟來解釋企業成長,企業成長的動力源自于對規模經濟的追求。亞當·斯密用分工所形成的規模經濟解釋企業成長問題。馬克思繼承了斯密的勞動分工思想,對勞動分工和企業存在及其成長之間的關系做了更詳細準確的描述,并在強調分工的前提下,更重視協作對提高組織效率的作用,以及企業自身的管理對于企業成長的制約作用。馬歇爾闡述了企業成長理論是由規模經濟論、市場結構論和企業家理論等三部分構成,他認為企業成長的源泉是內外部經濟共同作用的結果,專業化分工是企業成長的基礎,企業成長能力受到規模經濟的影響。斯蒂格勒根據產業壽命周期分析了企業成長的一般規律,重新解釋了基于規模經濟利益的企業成長與穩定的均衡競爭條件相容的原因。
吉布萊特(Gibrat,1931)對企業規模、企業成長性及產業結構的關系進行了研究,揭示了企業成長是一個隨機過程,影響因素過于復雜,企業成長率獨立于企業規模。Marten Goos (2000)基于產業組織視角研究了勞動需求與企業成長、產業演化的關系,他用企業內部員工數量的增加來衡量企業成長,并分析得出了企業規模、年齡和產業類型的不同,會影響員工需求的結論。L Francesca 等(2001)以意大利工業企業為樣本數據,通過實證研究驗證吉布萊特定律。
古典經濟學的企業成長論認為企業是生產函數,企業成長過程就是調整產量達到最優規模的過程;企業成長的動因是外生的,即在一系列給定的條件下對規模經濟的追求。古典經濟學的企業成長論無法解釋企業為什么存在,及企業成長的真正動力和過程,而且分析范圍狹窄,不能確切地解釋經濟增長和技術進步現象。
(二)新制度經濟學企業成長論
新制度經濟學將企業作為一個契約要素的集合,有關企業成長的問題研究就歸結為企業邊界的變化問題,企業成長的動因即為交易費用的節省??扑拐J為企業是市場機制的替代,市場交易費用和組織管理費用相等的均衡水平決定了邊界,企業成長取決于企業的經營規模、企業功能、市場交易費用三個要素。威廉姆森在繼承了科斯的交易費用理論的前提下,認為交易頻率、資產專用性以及企業所處的契約環境是決定企業邊界的三個因素。這三個因素決定了不同經濟組織的交易成本,通過成本收益的比較可以得出理論上企業的最優規模,即企業邊界的變化取決于最大限度節約交易成本目的。格羅斯曼和哈特認為對專用性資產的控制成為企業成長的影響要素,進一步明確了縱向一體化的含義。其后威廉姆森的交易費用經濟學、阿爾欽和德姆塞茨的團隊生產理論和委托理論都是在新古典理論框架上的修正。
新制度經濟學企業成長論批判性地繼承和發展了新古典經濟學企業成長論,合理地解釋了企業的存在、邊界問題,但無法合理地解釋企業之間的異質性問題,而且也忽略了企業的生產,及其企業交易性和生產性的相互作用而導致企業成長的事實。
(三)企業制度變遷企業成長論
企業制度變遷理論認為企業規模的擴大是以企業制度變遷為前提的。該理論認為企業成長的源泉來自于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以及內部行政機制的發達程度。錢德勒從歷史和宏觀的角度探討了企業制度的變遷,技術革新和市場擴大是導致企業制度變遷根本原因,企業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和企業內部層級式管理結構的形成和發展是企業制度變遷的依據。威廉姆森從理論思維的角度闡述了企業成長過程中組織結構的演變和不同組織形態的效率。
二、內生成長理論
企業內生成長理論從企業內部角度出發研究企業成長的相關問題,認為企業成長的動力來自企業內部,主要代表理論有企業成長資源基礎論、企業成長核心能力論。
(一)企業成長資源論
彭羅斯從企業內部資源視角出發,以單個企業為研究對象,分析研究得出企業內部擁有的資源狀況和組織管理水平決定了企業的能力,并構造了“企業資源一企業能力一企業成長”的理論分析框架。企業的成長是一個動態過程,成長的動力來源于對企業內部資源的合理配置、充分開發和有效利用,企業所擁有的資源狀況決定了企業的戰略競爭優勢(Wernerfield 1984,Barney 1999,Collis&Montgomery 1995),并通過創新、改革和加強組織內部管理等手段使組織所擁有的資源創造更多的價值,因此就能夠比競爭對手更好地或以更低的成本實現企業持續成長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