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農村經濟管理專業就業方向
時間:2023-05-24 17:22:4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農村經濟管理專業就業方向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近年來,國家為解決“三農”問題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針政策,強調農業、農村、農民問題關系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全局。要完成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這一重大歷史任務,關鍵在于是努力提高農村人口的科技文化素質,推廣農業科學技術,大力發展現代農業。而做好這些工作的前提和基礎是加強教育,尤其是加強中等農業職業教育。近幾年來國家對涉農專業學生的免學費政策和中等職業全日制學生的國家助學金補助政策確實起到了一定的成效,解決了就讀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的大部分經濟負擔,但對鼓勵學生就讀涉農專業、為社會提供大量農業技術人員和經濟管理人員的作用卻不明顯。因此,為充分發揮中等農業職業學校培養農村經濟管理人才的作用,農村經濟管理專業課程的改革勢在必行。
一、中等農業職業教育現狀
中等農業職業教育為農村培養了大批實用技術人才,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做出了巨大貢獻。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中等農業職業教育的招生越來越難。目前社會上很多人認為中等農業教育招生難的主要原因是人們的擇業觀念不斷更新、學校設備陳舊、學院師資薄弱,專業不實用等問題。但其實這對中等農業教育來說這不是主要問題。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1.就業分配不均衡
據了解,廣東省現有的幾所中等農業職業學校的涉農專業招生人數不多,為什么出現這種情況?20世紀90年代初期廣東省的中職學生還可以依靠政府安排就業,很多人認為學農也無所謂,只要能就業就行。90年代末取消分配制度,人們覺得花與其他專業的相同的學費去學習農業知識不值得。高等院校也取消了就業分配制度,但是高等院校的農業專業相對中職學校來說形勢要好一些,因為就讀高等農業院??梢阅玫揭粋€較高學歷的文憑,而中等農業教育文憑是較低學歷的文憑。農業中職學校的生源以農村為主,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較多,農村的家長更希望孩子跳出“農門”。他們認為辛苦供小孩上幾年中職學校,還要回去從事農業行業的工作,不值得。農業的勞作條件差以及風險概率比較高,有不少人寧可就業后從事收入較低的職業,也不愿意在農村辛苦一生。另外,就讀中等農業教育專業的學生大部分是農村的孩子,農民普遍認為農業生產技能和經營管理方法可以在實踐中獲得,沒有必要到學校浪費幾年時間,浪費對于他們來說是昂貴的學費。
2.政策優勢不明顯
2010年廣東省教育廳明確了免學費的資助對象和補助范圍,確定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享受國家免學費學生人數占全日制一、二年級在校生的比例。免學費受財政補助對象為在校全日制正式學籍一、二年級農村(含縣鎮非農)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城市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不包括藝術相關表演類)和涉農專業一、二年級的在校生,免學費補助標準為每生每年1500元。第三學年因免學費導致學校運轉出現的經費缺口原則上由學校通過校企合作和頂崗實習等方式獲取的收入予以彌補。另外,國家助學金的資助對象是在校的大部分學生,包括農村戶口和縣級(含縣級)以下的居民戶口的在校學生,國家助學金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出資設立。2012年,廣東省的中等職業教育對所有專業的一、二年級學生實行免學費政策,一、二年級的涉農專業學生享受國家助學金,非涉農專業有10%學生享受國家助學金,免學費補助標準為每生每年1500元。從以上的政策我們可以看到,涉農專業優惠政策優勢不明顯,因為其他學習非農專業的中職學生與學習涉農專業的學生一樣可以享受免學費待遇的政策,涉農專業的招生就沒有什么優勢可言了。
3.基層農經人才出現斷層
(1)農業企業急需農村經濟管理人員。與中等農業職業教育規模不斷縮小形成鮮明對比的,恰恰是對農村經濟管理人才需求的不斷增加。許多農業企業的管理人員憑經驗決策,所需市場信息多由供銷人員以偶遇式的方式收集,缺乏科學性。并且較少有財務人員參與信息的收集與分析,可見其決策不并沒有規范的規則,準確度和有效率較低。農業企業的財務人員業務素質低,很多企業的財務人員沒有會計從業資格證。由于很多農業企業的權利十分集中,其財務管理也高度集中,財務管理活動僅限于財務控制,即財務部門控制財務收支,分析檢查財務指標完成情況,以此來監督企業本身的經營活動、降低產品成本、提高企業收益。有些大型農業企業固定資產投資和虧損占用了大量資金,造成流動資金的匱乏。重復投資項目雖然提高了總產值,但由于缺乏農經管理人員的科學論證,運行質量不高,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紛紛倒閉,導致資產閑置。很多農業企業固定資產較多,大部分來自長期貸款,并且呆賬壞賬比重較大。
(2)農村干部需要具備農村經濟管理水平能力。改革開放以后,農村經濟發展迅速,隨著改革的推進,特別是黨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黨的十提出解決好“三農”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城鄉發展一體化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對農村基層干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縱觀農村基層干部隊伍現狀,村干部普遍沒有受過經濟管理專業的系統教育,對發展農村經濟缺乏經驗,與現代農業要求的高素質管理人才相差甚遠。
二、課程改革內容
1.改革思路
(1)正確把握發展方向。中等職業教育就是就業教育,因為時間較短,所以在教學計劃上不可能像高等職業或本科院校一樣在理論知識上安排更多的課時,在教學計劃上就會非常看重現實性。農村經濟管理專業的學生大部分到農業企業從事財會工作,課程設置時要考慮學生報考會計從業資格證的課程,這是新課程與傳統課程的主要區別。另外,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的學生大部分從事基層的實際工作,所以課程的設置要從微觀經濟學的角度來考慮,盡量減少深奧理論知識課程的設置。增設基層經常用上的基本知識的課程,比如開設《農村政策與法規》等課程。
(2)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就讀中等農業職業學校的學生大多是考不上重點高中的農村學生,他們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壓抑、自卑、缺乏自信等問題。因此要把握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特點,從他們的思想和生活實際出發,強化心理健康教育,強化職業道德教育,課程設置的內容不僅開設《職業生涯設計》、《職業道德》等課程,還要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同時培養學生積極向上,健康樂觀的人生態度,為社會輸送既有職業技能、又有優良品質的專業人才。
(3)加強專業建設,符合企業用人要求。現代農業向企業化發展,農業企業急需大量初、中級的技能型人才和管理型人才,需要中等職業學校加快培養速度。但是,農村經濟管理專業教育大多依舊沿用傳統教學計劃與教學模式,培養的畢業生不能適應現代農業企業化發展對農業人才的要求。目前有些中職學校農村經濟管理專業依然沿用20世紀80年代培養鄉(鎮)、村干部農村家庭農業經營人才的教學計劃和課程設置。這與建設現代農業和加快農業企業化發展所需的人才培養目標大相徑庭。面對新的政策、新的挑戰和、新的發展機遇,中等職業學校要設計出比較合理的農村經濟管理專業課程設置。比如開設農業技術推廣方法、企業經營沙盤等課程,并在教學實踐上予以運用。
(4)構建以專業技能為本位的新體系。專業培養目標是培養掌握現代農業經濟管理的基本理論和管理技能,從事農業產前、產中、產后各環節微觀經濟管理和服務的管理專門人才。專業核心課程與主要實踐環節有農業經濟基礎、農業技術經濟、農業技術推廣方法、管理學原理、市場營銷、財務管理、經濟法、財經法規與會計人員職業道德、農村政策與法規、農村社會經濟統計、農村財政與金融、會計核算模擬訓練、企業經營沙盤實訓等。
2.課程設置的原則
(1)培養學生綜合職業能力。近年來,實踐教學在中職教學中的重要性已形成共識。但農村經濟管理專業的實踐教學一直是難點。農村經濟管理專業所學內容廣泛,過去形容該專業是“萬金油”,即知識面廣而不精?,F在的培養目標與過去不同,為了使學生畢業順利走入社會,在培養過程別強調學生的實務操作能力,加強農業企業角色扮演訓練與企業管理模擬訓練,學校幫助學生在假期到農業企業進行專業調查、社會實踐和兼職活動,讓學生走出校門,增強學生的專業吸引力和自信心,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社會交際能力、調查研究能力、觀察分析能力、處理問題能力和有效溝通能力等。授課時要求在每一門課程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很好地結合,實踐活動從簡單到復雜,從低到高的要求,滿足學生職業生涯發展需求。在每一學期單門課程實訓的基礎上,采用漸進式的教學模式,通過集中教學對學生重復進行各種能力訓練,使學生對專業的理解從懵懂狀態到深層次的解讀,并為就業做好心理準備,能較好地實現與企業零距離對接。
(2)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在最近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明確提出到2020年形成適應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要求、體現終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滿足人民群眾接受職業教育的需求,滿足經濟社會對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加強涉農專業建設,加大培養適應農業和農村發展需要的專業人才力度。中等職業學校涉農專業要堅持“面向農村,服務農民”的辦學宗旨.主動為當地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為農村輸送合格的實用技術和管理人才。
(3)符合區域特色。肇慶是廣東省重要的現代農業基地,有明顯的區域優勢和發展。目前,全市縣級以上的龍頭企業已超過一百家,行業專業協會等各類中介組織超過七十家。肇慶市建立起各類特色農業基地500萬公頃,肉桂、松脂、柑桔等三大基地的種植面積、產量居全省首位。培植具有廣闊市場前途的名優特農產品品牌近百個,強勢有力地促進了農業增收,農民增收。近幾年來,肇慶市農業經營管理人才數量有較大幅度的增加,但從總量上看,農業經營管理人才仍顯不足。因此要加快現代農業的建設,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推動區域經濟發展,提高農民收入水平,作為農業企業發展的“第四要素”的體現者,農業經營管理人才的數量和質量越來越成為阻礙農業發展的瓶頸。隨著農業改革的深入,農業經濟社會發展的進一步加快,企業經營管理人才的短缺現象將更加嚴重。農村經濟管理專業是一門綜合性學科,中等職業學校針對區域現狀培養該專業的學生,解決招生困難和畢業生充分就業問題,增強企業發展后勁。
3.課程設置內容
根據農村經濟管理專業學生就業情況,結合農業發展的新要求、新形勢、新趨向,綜合中職農業學校培養農業企業初、中級既懂專業技能又擅長經營管理的綜合型人才的目標,將農村經濟管理專業課程設置作了修改,新舊課程設置內容區別見下表。
在現代市場經濟的導向下農業的發展需要向著產業化的方向前進,目前在農業中對先進技術及經驗成果的引進不斷加大,但與此同時形成完善的產業化發展模式需要有高水平經濟管理對農業產業鏈條進行規范化的管控,而執行這些條件離不開職業人才在其中的作用。人是第一生產力,為了促使農村農業經濟可以有效提高及發展,需要注重新型農村經濟管理人才的培養,從而提供先進的管理理念及經營方式,帶動農業產業化的進步。
關鍵詞:
農業產業化;新型農業人才;經濟管理;農業職業教育
產業化是我國農業發展中的一項重要策略,而在現今市場經濟的導向下產業化發展成為農業發展的必經之路,這種制度為現今農村經濟體制及經營模式帶來極大的轉變,而新型經濟管理理念的應用突破了傳統生產模式的束縛,改變了農村生產結構,使農業在市場中的競爭力得到有效增強。為此,想要進一步促進農業產業化的進步需要重視農村職業教育的重要性,從培養新型職業農民的角度出發,發揮出農村職業教育的作用,滿足現代農業對經濟管理職業人才的需要。
1農業產業化發展對農村經濟管理職業人才的需求分析
農村經濟管理人才主要是指可以應用管理知識對自營的農產進行產業化的經營、管理,依照經營管理的要求形成系統化的管理模式,從而為社會不斷的提供農業產品及農業服務,形成完整的經濟經營模式。
1.1創業型的現代農業經營者
這種經濟管理人才主要是依照市場導向及現代化技術的應用來進行經營,例如農產品的網絡銷售、期貨交易、農業觀光等,這些內容都需要依照市場信息的收集及市場需要來進行計劃的設計及實施,并且職業人才必須要有足夠的農業知識及相關技術,對經營管理及市場經濟有充足的了解,在成本核算范圍內開展創新型的農業經營模式。
1.2新型農民專業合作組織
農業產業化的最重要的一項表現就是其產業鏈所涉及的范圍不斷擴大、延伸,但是與此相對的卻是農村勞動力的流失,這也促使農業必須向現代化的方向快速發展。在發達國家完善的農業體制中其各項工作多數是利用機械進行的,而農民只需提供服務性質的勞動,因此勞動力支出較少。而我國現代化農業的發展就需要組建專業的合作組織,為農業生產提供現代技術、知識及服務,并在經營的過程中依照產業化的要求進行農業生產活動,從而為農村培養出更多的具有職業技能的新型農民。
2農村經濟管理職業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分析
對于農村中各類職業人才的來源主要有兩種,一是專業學校所培養出的農業人才,二是通過短期農村職業教育培養出的人才。
2.1新型農村經濟管理類職業人才增量培養不足
受固有的思想模式的影響,近些年來許多農業職業學校存在著生源不足的情況,并且一些涉農學校為了適應現代社會,普遍會增設一些熱門職業,這也導致了農村經濟管理專業招生較差的現象,再加上一些經濟管理人才不愿意回到農村,因此造成了接受專業農村經濟管理教育的人才不足的問題。
2.2農村經濟管理職業培訓率低
在農村中,一些專門從事農村經濟管理培訓工作的人員并不具備相應的管理知識及資格,再加上農業經濟管理本身就涉及到經營、管理、技術等知識,因此進行培訓的人員若是沒有足夠的知識水平很難為農民提供專業的職業培訓服務,造成培訓效率低下。同時進行培訓的農村經濟人還需要具有準確的市場洞察力并掌握現代信息技術等,但是在農村經濟人群體中普遍存在著經濟管理知識了解不夠、文化素質水平較低及管理技能較差的現象,影響人才培養的效果。
2.3農村職業教育主體意識不足
在農村中開展經濟管理人才培養所遇到的一項重要阻礙就是農民對職業教育參與程度不高,由于現今農村勞動力年齡結構組成主要以老年人為主,因此對新型技術及經營管理體制的接受度不足,其不愿意參與到職業培訓中,影響新型農民教育在農村中的開展,無法為農村提供更多的經濟管理職業人才。
3加快新型農村經濟管理職業人才培養的對策
對于農村經濟管理職業人才的培養需要依托于現代農業產業化發展內容及“三農”理論的應用,并從職業教育與新型農民教育的方向入手,結合農業在產業化發展中的需要,建立起完善的農村經濟管理培養體系。
3.1明確農村職業教育服務“三農”的本質內涵和功能
首先,要明確農村職業教育的指導思想和定位。根據我國國情,目前農村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主要有兩方面:第一,利用職業教育培養農民獲得不同的職業技能,轉移至城市就業;第二,通過新型農民培訓的政策來幫助農民掌握現代化的農業技術及職業技能,從而應用于農業的經營及管理中,以此來服務于農業,這部分接受培訓的農民是促使農業現代化及產業化的主力軍。新時期我國農村職業教育應該更有力地突出為“三農”服務的本質內涵,將根本任務鎖定為培養新型農民,培養既懂技術又懂經營的農村復合型實用人才,為推進農村經濟發展、農業產業的進一步發展服務。
3.2重視農村經濟管理人才的培養
技術、技能的職業導向性是未來我國農村經濟管理職業人才培養的指導思想。第一,對農業職業學校加大投資力度,完善農村經濟管理教育內容,從政策及資金上進行支持,為人才培養提供更好的外在條件,同時也需要擴大宣傳力度,對農業發展對我國經濟體制發展的意義及重要性進行宣傳,促使更多的人投入到農業事業中;第二,在農業部相關的政策下對職業人才進行培訓,通過不同的培訓方式來幫助職業人才掌握農村經濟管理的內容,提高學員參與學習的積極性,保障培訓效果。
4結語
在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農業產業化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利用現代農業技術及經濟管理方式來促進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這樣可以有效的解放農村勞動力。農村經濟管理人才的培養為農村經濟的進步及發展提供了人才需要,也緩解了農村經濟發展中需要面對的壓力,從而帶動農村經濟的發展,這也對維持社會穩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作者:劉振芳 單位:山東省臨沂市蘭山區柳青街道財經服務中心
參考文獻:
[1]何付遠.農業產業化發展與新型農村經濟管理職業人才培養研究[J].現代經濟信息,2015(2).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農業經濟;管理方式
眾所周知,我國的農業經濟占比非常大,當前,農業發展是我國經濟穩固增長的重要基礎,也是我國共同國力的有效體現。隨著當前經濟水平和科技進步的發展,現代市場經濟模式正在逐步興起,這給農業經濟的發展帶來了更大的挑戰。為了更好地滿足農業市場的經濟發展,切實促進國民經濟的穩定發展,當前農村經濟管理最主要的任務就是確定農業生產形式,各個地區要根據實際的農業經濟形勢來展開問題調查,為農業經濟的下一步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石。
1傳統農業經濟管理所存在的問題
1.1農村經濟管理的體制有漏洞
目前,在新農村建設的影響下,絕大多數的地區都已經選擇了更加新穎的管理模式,但還是有部分的地區還在使用傳統的經濟管理模式,從而導致農村經濟發展的不均衡。相關部門要切實做好走基層、為民眾解決問題的原則,不斷的找尋最適合本地無的農村經濟管理模式,確保管理中的每一項任何和規定都能夠應用到實際發展中去。
1.2生產技術落后,基礎設施不夠完善
目前,大部分的農業經濟管理都存在著基礎設施不完善和生產技術較為落后的情況。因為,部分農村人民都是住在大山里,人們的居住環境較為分散,且山區環境并不適合大量農耕作物的生產,從而導致糧食以及其他畜牧產業的生產率降低。雖然大部分地區的人們都已經打贏了脫貧攻堅戰,還是有部分人們無法購買畜禽的幼崽,無法滿足自身的生活需求,這些問題都嚴重制約了當前農業經濟的發展。
1.3農業生產效率低,產業鏈發展比較困難
要想進一步建設新農村、創新農村經濟管理模式就必須要發展現代農業產業鏈,但是大部分地區的農業生產還是以小戶經營為主,且由于家庭經濟的問題,很多人選擇外出打工,導致農業勞動力下降?,F代農業產業園的建立雖然能夠幫助農業經濟建立新的產業鏈,但是大部分的農戶不理解新型的創業模式,甚至仍然采用傳統的小戶傳統農業生產的模式,大大的拉低了農業經濟的發展進程。
2新農村建設背景下加強農業經濟管理的方式
2.1完善對工作人員的管理制度,提升專業水平
發展新農業經濟管理最重要的是提高管理者的專業知識水平,優化農業經濟管理體系,從而能夠幫助解決農業經濟管理的具體問題。另外,管理者也要更新農業經濟管理手段,提高管理人才的專業知識水平,首先,管理部門需要明確表示出農業經濟管理者的職務和職責,鼓勵農業經濟管理者積極參與各個地區的勞動實踐活動,為農民提供具體、完善的服務。其次,要加強對管理者的考核強度,盡量分季度的來評價每個管理者的服務工作,從而促進農業經濟管理效率和效果,讓現代農業管理更具有現代創新性。另外相關部門要對各級的農業經濟管理進行責任的劃分,確保出現嚴重問題能夠找到責任人,讓經濟管理責任劃分區域更加具體化。從而有效的有針對性的實施農業經濟管理,以達到提高整體生產水平的目的。
2.2完善農業經濟管理的制度
完善農業經濟管理制度是在管理進程中一直需要做的工作,社會經濟體制在改變,農業經濟管理方式也在不斷的改變,因此為了提高農業經濟管理水平,就必須要從日常的實踐工作中找到農業經濟管理制度的問題,從而進行完善,這會有效的為深化農業經濟管理做出貢獻。另外,管理人員要根據農業經濟的區域特點,開展農業經濟管理專項工作,從保證農業經濟結構的完善,盡可能的創新經濟發展的新形勢,解決當前存在的農業生產過于分散的問題。最后,管理人員要引入統一的農業經濟管理制度化措施,采取更深層次的管理措施,提升農業經濟管理效率。
2.3積極建設農業經濟管理的民生工程
在新農村建設的背景下,積極建設農業的民生工程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就是要加強農業的基礎設施建設的水平,盡可能的保證民眾的高質量生活標準,對于農業的生產來說,任何農副產品和經濟作物的生長與水源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因此政府部門應增加水利工程的建設,為地區所存在的蔬菜基地、經濟作物等提供充分的灌溉水源。另外,輕便的運輸是必不可少的,交通的發達能夠為更多的農作物打開銷售途徑,特別是對于山區的村落來說,交通的便利更能夠提升民眾的幸福度。因此政府應該加大對農村公路建設的投入,從而提高農業經濟管理效率,這也是發展農村經濟的前提。交通問題的改善將提升民生服務的質量,促進農業生產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其次,有大部分的農戶在進行畜禽養殖時候存在著更多問題,這與農村的生活條件有關。在農業生產中,他們可能會遇到諸如自然災害之類的不確定性,從而導致農作物減產。對于此情況,政府應該降低購買畜禽產品的門檻,盡可能的出臺更多的補貼政策,保證每家每戶都能夠買到畜禽幼崽。另外,重要的是政府有關部門需要繼續實施有關的創業支持政策和方案,同時吸引投資,提高農村地區對勞動力的吸引力,建立農村生產網絡,擴大就業和增加農民收入。
2.4加快土地之間的流轉效率
為確保農村地區大規模設施的有效利用和高效的農業生產,政府應該加快土地流轉效率,盡可能的保證每一塊土地都有人種植,從而實現了農村地區土地資源的有效利用和管理。同時,為了使有關機構和人員規范農業生產模式,關于對土地的管理要實行精簡規范的管理模式,讓農業生產模式更加科學合理。實行土地流轉制度可以對土地進行集中管理,提高農業生產水平,推動我國農業經濟向科學化方向轉變,實行土地流轉機制后,國家可以用相當面積的土地進行農業產業化經營,對農產品的選擇和生產進行科學管理,而且還能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從我國高校農業經濟管理的現狀來看,主要存在著兩方面的不足,一是在人員的構成上參差不齊,其次是人員的素質有待提高,對此,經過分析,我們可以采取必要的措施優化管理團隊,努力實現教學團隊的優質化,推動我國高校農業經濟管理系的不斷完善。
1.農業經濟管理專業的發展現狀
作為國家重點關注的領域,農業經濟管理專業是發展的重點,我國的農業經濟管理專業起步較早,從出現至今,為全國輸送了大批人才,為我國農業建設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從最初的幾個課程到現在的涉獵廣泛,經歷了幾十年的發展歷程,今天的農業經濟管理專業以更加成熟的姿態為農業的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但是從整體來看,其仍存在著一些問題有待完善,可以為我國的農業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其中迫在眉睫的問題就是我國的農業經濟管理系的建設問題,值得我們深深思索。
2.完善高校農業經濟管理系的有效對策
從上文分析中我們看我國的農業經濟管理系從創建至今發展迅速,推動了我國農業乃至世界農業的發展,但是仍有些問題亟待解決,經過實踐分析,我們發現,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完善高校的農業經濟管理系水平。
2.1提高我國高校農業經濟管理系的教學團隊水平
作為建設農業經濟管理系基礎的教師對提高我國農業經濟管理系的水平具有重要意義,其中最關鍵的兩項內容包括:優化教師的人員組成與人員素質的提升。要想人員組成的優化主要是教學團隊的構成更加合理,而人員的優化則主要是實現教學團隊構成的優質化目標。具體來說,主要有以下幾個措施:第一,增強對年輕教師的培養,提高團隊的整體教學能力;第二,加強教師的基本建設,提高教師的職業層次,增強其專業的教學質量與教學水平;第三,開展多樣的教學研究方式,加強教學督導,增強群體能力;最后,結合發展的需要,制定合理的發展方向,奠定教師提高的基礎。
2.2創新人才培養的模式
針對當前我國社會發展的需求,對農業技能型的人才需求逐漸增多,因此,我們必須不斷地創新人才培養的模式,可以實行行業與學校相結合、校農相結合的方式來建立新型的人才培養模式,在人才的培養上可以采取專業單項技能培訓、崗位能力模擬訓練、崗位實習訓練、層層遞進的方式,培養更多的社會發展所需的人才。
2.3根據發展需求構建合理的課程體系
經過實地調查,經過統計分析,我們可以看到:畢業生應職崗位為農村合作經濟管理人員、農業企業經濟核算人員、農產品推銷員、農產品經紀與人。以農業經濟管理專業畢業生應職崗位典型工作任務為載體,以崗位能力培養為主線,根據農業經濟“產前策劃、產中管理、產后營銷”流程特點,根據專業課程的門類職業化與內容的逐漸綜合化,根據發展需求,設置專業的核心課程,其中主要包括:農村經濟調研與策劃、農村經濟核算、農業企業經營管理和農產品營銷。根據國家發展的需求以及農村經濟管理工作的需求,設置了專業的課程,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主要可以采取以下對策:
2.3.1宣傳案例教學的方法
相對而言,高校農業經濟管理系對理論知識的要求十分嚴格,而在理論課的教學中,案例分析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其可以大大提升教學質量,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2.3.2自學與講解相結合
相對小學與初中,高校的教學方式以自學為主,但是在在自學的同時我們不能忽略教師的講解作用,尤其是在經濟學基礎等重要課程中,有一些難點是學生自學無法解答的,只有二者相結合,才能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
2.3.3實行教學內容改革的不斷深化
教學內容的改革勢在必行,結合農村市場經濟發展的需求,大多數高校設置了經濟學等新的課程,對原有的專業進行了調整,增強課程的實用性與普遍性,推動教學質量的提高。
2.3.4運用現代的教學手段提升教學質量
隨著信息化的不斷發展,社會發展水平的逐漸提高,我們可以通過多種方式來增強教學水平,突出課堂教學的直觀性、感知性,強化基本的技能訓練,提升教學效果,推動教學質量的提高。
2.4校企結合,培養針對性的人才
高校培養人才的最終目的是為社會發展輸送更多的人才,因此,要建立校企結合的模式,有針對性的輸送人才。
2.4.1利用有效資源,為學生提供實踐的基礎
結合各大高校的實際情況,并且發揮手中有限的資源,與社會上相關的企業建立聯系,為學生實習奠定基礎,最好可以與其簽訂合同,建立直接的學習與生產關系,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
2.4.2利用社會資源,組織專業性的教學過程
為了增強辦學的社會適應性,各大高??梢越M織相關單位進行教學資源的有效開發,建立專業人才的培養計劃,知道專業的教學與協調工作。
2.4.3建立政府、社會、企事業單位與學校的聯系
只有良好的社會關系,才能具有有效地實踐基地,利用積極有效地手段,建立穩定的合作關系,為農業的發展奠定基礎。
2.5課堂與社會發展不脫節
2.5.1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具體而言,就是聘請專業的人事制定出嚴格的用人標準與規格,按照經濟管理工作的實際需求,根據農業經濟發展需求,制定合理的教學計劃,推動教學質量的提升。
2.5.2實行“四位一體”的模式
通過校企合作的方式,運用多種關系,將學生、老師、企業與學校相結合,實行一體化教學,避免就業難的問題,推動教學體系的發展,推動教學質量的提高。
2.5.3完善評價方法
在很多高校,農業經濟系需要取得多個證書才能畢業,根據發展的需求,可以制定合理的評價方式,以技術考核為主,理論知識為輔,采取二者相結合的模式進行評價,切實改善當前的教育水平。
當前,浙江省農業已進入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迫切需要一大批有知識、懂經營、會管理的高素質人才。特別是近年來,各級政府加大了對農業的投入,使農村發展的基層設施,整體環境有了明顯的改變。但隨著農業商品化、規?;?、機械化的逐步形成,農村合作經濟已經發展到一個新階段、新關口。這個關口需要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主要力量———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提升發展層次、規范組織行為,農業龍頭企業及農村專業合作社帶頭人的匱乏是制約農村合作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
改變農村合作經濟現狀,推動農村經濟發展,關鍵問題是要有合格的農村合作經濟人才。以合適的模式加快農村合作經濟人才的培養步伐、全面提高農村合作經濟人才的綜合素質和業務水平,建立有利于農村合作經濟人才培養的模式和環境,是當前浙江省發展農村合作經濟建設中的一個十分重要而緊迫的問題。
鑒于此,浙江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從2007年開始進行了浙江省農村合作經濟人才培養項目(以下簡稱項目)的系統研究與實踐,在理念創新的基礎上,爭取各級政府的支持,構建了浙江省農村合作經濟人才培養體系,招收并培養浙江省農村合作經濟人才,為浙江省發展農村經濟服務探索出一條可行并可持續發展的農村合作經濟人才培養的新路子。
項目主要內容
1.組織實施了全面的浙江省農村合作經濟人才現狀與需求調整為了清楚地了解浙江省農村合作經濟人才資源現狀和未來需求,在浙江省供銷合作社的指導支持下,學院經過認真的研究與籌劃,在2007—2009年分期分批調研的基礎上,于2010年組織了由近200名師生參加的調研,對省內杭州、寧波、溫州、嘉興、湖州、紹興等11個地市、80個縣(區)、鄉鎮的基層社和農村專業合作社人力資源現狀和未來需求進行了實地調研。為保證調研的水平和質量,學院制定了完善的調研方案、調查問卷和調研宣傳提綱。
全體調研人員深入到近300個鄉鎮、1026個農村專業合作社,直接接觸農村專業合作社人員1500余人次,召開縣(區)、鄉鎮基層社主管人員及農村專業合作社主任座談會20個,訪談100余人,收回有效調查問卷854份。本次調研活動是學院在上世紀90年代末浙江省農民專業合作社興起以來的一次最大范圍、最全項目、最多數據、直到基層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農村合作經濟人員現狀和需求的調查。通過對調研結果進行統計分析和研究,獲得了大量的信息,形成了系統的調研報告?;诖?,學院進一步完善了面向浙江省農村合作經濟人才培養體系和方案,明確了學院設立面向浙江省農村合作經濟人才培養模式的思路,堅定了履行為浙江省培養農村合作經濟人才責任的決心。
2.構建了“兩類定向、雙元多層”的農村合作經濟人才培養體系針對浙江省農村合作經濟的現狀和不同層次的人才需求,學院逐步建立了“兩類定向、雙元多層”的農村合作經濟人才培養體系?!皟深惗ㄏ颉奔慈曛贫ㄏ蚺囵B和“2.5+0.5”定向培養;“雙元多層”是面向在崗在職人員的農村合作經濟管理、農產品加工與檢測、連鎖經營管理等多方向、多層次學歷教育和在職培訓。
在省、市、縣三級政府的支持下,學院推出了“大學生社倌”計劃和“雙元多層”教育?!按髮W生社倌”計劃采用兩類定向方案。一類是三年制農村合作經濟管理方向,即面向中職農藝類畢業生實行單招單考,工商企業管理專業高職,涉農企業骨干及農村專業合作社帶頭人趨向。另一類是“2.5+0.5”農村合作經濟管理定向培養,即每年在全院三年級學生中報名,挑選100名學生參加,0.5學年的農村合作經濟管理方向專門培養,農村專業合作社經營管理人員趨向?!半p元多層”教育。一類是學歷教育,招收供銷合作社系統內在崗在職,并已獲得中級技能證書人員,三年制連鎖經營管理、農村合作經濟???。另一類是非學歷教育,根據供銷合作社系統內農業龍頭企業、基層社、農民專業合作社的需要,開展農產品經紀人、農產品加工與檢測等多方向教育培訓以及供銷合作社系統特有工種的培訓,取得專項證書或特有工種的中、高級技能證書。
3.以新的理念和思路創建實施了人才培養模式在浙江省農村合作經濟人才培養體系的建設中,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也是非常重要的內容。只有建立一個符合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規律的恰當培養模式,才能保證所培養的人才為社會所用。要為浙江省農村培養合格的農村合作經濟管理人才,第一必須使他們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符合未來工作崗位的需求,同時也符合他們今后接受畢業后教育和經濟管理繼續教育的需求;第二創造貼近農村合作經濟實際的人才培養氛圍。學院針對“兩類定向、雙元多層”的農村合作經濟人才培養體系,分別制定了有針對性的培養方案,明確了各層次人才培養的側重點?!皟深惗ㄏ颉奔疵嫦蛏孓r企業及農民專業合作社帶頭人,通過培養合作社理念和現代經營意識,進行基本素質、管理素質和實際技能培養。“雙元多層”是根據在崗在職人員的崗位訴求和自身發展的需要,通過三年學歷教育或短期培訓教育,更新理念,進行崗位專業知識和技能教育教學,強化專項技能培訓,以適應各自崗位工作和自身發展的需要。
4.卓有成效地推進了農村合作經濟人才培養基地的建設從教育培養的角度出發,做到所培養的農村合作經濟人才能夠“下得去、留得住、作用好”,要求在保證教育教學水平質量基礎上,必須做到人才培養緊密貼近農村實際情況。為保證新的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學院2008年在浙江省社的支持下建立了農村合作經濟管理人才培養體系的載體——浙江省農村合作經濟人才培養基地。基地包括兩個部分,一是地市一級基地。學院與全省11個地市供銷合作社、浙江省社的5家直屬企業集團簽訂校社合作、校企合作協議,這些基地的建設要求主要在于教育教學條件的優化和教師隊伍的建設;二是建設以農村合作經濟管理教育教學為切入點的縣(區)基地。學院分別選擇可以在本省發揮較好輻射作用的蕭山、平湖、紹興、安吉等17個縣(區)供銷合作社作為農村合作經濟管理人才培養的基地,并與其簽訂共同培養新農村人才培養的合作協議。學院和基層社按照農村合作經濟人才教育標準要求對基地進行建設,基地建設納入縣(區)社整體規劃發展中,以保證教學任務的完成和人才培養的質量,保證基地得到持久的建設并很好地發揮作用。
通過建設和教學實踐,學院基本達到了以教學切入、全面提升基地整體水平,發揮區域輻射的作用。幾年來,農村合作經濟人才培養體系中的農村合作經濟、為農技術服務與人才培養基地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呈現出良好發展態勢。目前,基地已發展到全省的21個縣市,還拓展建立了10個農村合作經濟研究基地。學院通過這些合作機制跟蹤農業產業發展趨勢和行業動態、開發涉農教材、開展職業培訓和技能鑒定、組織技術服務和指導等,不斷豐富基地內涵,拓展基地功能,緊密了與系統和“三農”的關系,贏得了良好的社會聲譽。
5.“農民點菜、學院送餐”的社會服務為農村合作經濟人才培養、教師隊伍建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說縣(區)人才培養基地的建設是農村合作經濟人才培養體系的載體,那么為農村合作經濟人才培養的教師隊伍建設就是這個體系的核心。學院頗有創意地推出了“農民點菜、學院送餐”的社會服務模式,充分發揮了專業教師在人才培養中的作用。
學院在每年年初以年會形式通過省、市供銷合作社向縣(區)、鄉鎮供銷合作社和農民專業合作社提供“菜單”(培訓及技術服務內容),讓農民“點菜”,然后根據這些“菜單”,制定計劃,實施“送餐”。每年利用寒暑假,組織師生開展“春季調研”、“暑期社會服務”活動,組織了“農產品流通服務”、“農產品生產與加工檢測”、“農村網絡信息化技術”等專業教師團隊,以支持指導供銷合作社系統內各縣(區)、鄉鎮基層供銷合作社和農民專業合作社建設為主要任務。這些教學團隊深入基層、深入田頭、深入農戶“送餐”服務,實地進行操作示范、指導答疑。一方面教師服務于農民,同時教師也在“送餐”服務中將基層社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現狀及需求帶回學院,不斷豐富充實和修正農村合作經濟人才培養方案,真正實現了教育切入、教學相長、以教促學、全面提高。這一有創意的舉措作用明顯,受到縣(區)、鄉鎮基層社和人才培養基地、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廣泛歡迎。
項目創新點
以市、縣(區)供銷合作社與學院簽署協議的形式建設農村合作經濟管理人才培養基地。此舉可把農村合作經濟人才培養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貼近基層、貼近農村。同時全面提高縣(區)、鄉鎮基層供銷合作社建設整體水平,并成為當地農村合作經濟技術服務與人才培養的輻射基地。以“農民點菜、學院送餐”的社會服務形式支持農村合作經濟人才培養中的教師隊伍建設。此法一舉多得,既弘揚了教師的奉獻精神,促進了教育教學水平提高;同時又提升基地、基層社整體水平和影響;建設了教師隊伍。
根據浙江省農村合作經濟人才需求的實際,建立了面向縣(區)、鄉鎮基層供銷合作社和面向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兩類定向,雙元多層”招生就業模式,并得到了財政支持政策,保證了生源質量和就業空間。根據浙江省農村合作經濟人才崗位工作的實際要求,建立了適合農村合作經濟人才培養需要的“大學生社倌”計劃,“雙元多層”的教育教學模式,形成了不同的課程體系、內容結構和個性化培養,同時為畢業后繼續教育奠定了基礎。
項目應用推廣意義
本項目最明確的效果是培養合格的農村合作經濟人才,自2009年起至2011年,“兩類定向、雙元多層”總計招生學歷教育300人、非學歷教育1萬余人,現已有110名畢業生服務在縣區涉農企業以及農村專業合作社。
項目涉及到浙江省農村合作經濟人才培養的各個改革建設項目點,取得了較好的建設成績,并且在每個建設項目中都還留有足夠的發展空間,有較大的延展性。農村合作經濟人才培養體系的建設同樣可以為農村合作經濟人才的畢業后教育和繼續教育發揮作用,具有可持續性。該體系的進一步完善,有助于穩定浙江農村合作經濟人才隊伍,強化農村合作經濟經營管理者的崗位作用。
關鍵詞:土地流轉;問題;對策
作者簡介:倪錦麗(1973-),女,吉林省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碩士,研究方向:農村經濟與社會發展。
中圖分類號:F30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309(2010)02-0034-03
農村土地流轉是農村土地承包制度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對合理利用土地資源,實現農村土地資源的有效配置具有重要作用。通過對吉林省吉林地區和白城地區的調研發現,吉林省農村土地流轉過程中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吉林省農村土地流轉現狀
(一)土地流轉總面積小
吉林省農村土地流轉處于起步、初始階段,土地流轉面積不大,總體上都不超過10%。如吉林地區耕地流轉面積35967公頃,占耕地總面積的6.7%;白城地區耕地流轉面積2.92萬公頃,占耕地總面積的6%(耕地面積1200萬公頃),下屬的各縣、鄉、鎮就更低。如通榆耕地流轉面積只有2000公頃,占耕地總面積的2%。
(二)土地流轉期限短
調查表明,吉林省農村土地流轉期絕大多數在1年和2―5年間,這種嚴重的短期流轉行為極不利于集體經營和對土地的投入養護,造成地力下降,影響產出率。如吉林地區,流轉期限為1年的有15526戶,面積為14940公頃,占耕地流轉面積的41.5%;2―5年的有10919戶,面積為10922公頃,占耕地流轉面積的30.4%;6―10年的有4809戶,面積為4353公頃,占耕地流轉面積的12.1%;10年以上的有7249戶,面積為5754公頃,占耕地流轉面積的16.0%。
(三)土地流轉不成規模
從流轉規???目前吉林省農村土地流轉絕大多數限于親鄰之間,土地流轉的面積小,且分散,沒有集中聯片形成規模。再者,土地承包時,地塊好壞搭配,致使不少農戶有多處小塊田地,整體效能不高,制約了土地流轉的規模。如吉林地區,流轉規模2―10公頃有4200戶,面積12012公頃,占耕地流轉面積的33.4%;11―50公頃有21戶,面積306公頃,占耕地流轉面積的0.85%。白城地區僅有2.19萬戶進行過土地流轉,占總戶數的7.6%。
(四)土地流轉以轉包、轉讓和出租為主要形式
從流轉形式上看比較單一,以轉包為主。如吉林地區,以轉包形式流轉的耕地面積為3006公頃,占83.5%;轉讓2237公頃,占6.2%;出租3059公頃,占8.5%;其他形式流轉出的耕地占流轉面積的1.8%。白城市的通榆縣,以轉包形式流轉的耕地面積為1333.3公頃,占66.7%;轉讓100公頃,占5%,出租235.2公頃,占11.7%。
(五)農村勞動力轉移較好的地方,土地流轉程度高
舒蘭市平安鎮的朝族村,其村中絕大多數勞動力都去韓國打工,出現了整村整社的土地都流轉出去的現象,一般大戶耕種的土地已達到30―50公頃,其中的孤墊子村已有160公頃土地集中連片經營。
(六)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較好的地方,土地流轉規模大
舒蘭市溪河鎮的百益合作社(生產綠色有機雜糧雜豆),按市場對其產量的需求,合作社的耕地面積應達到1000公頃。2008年該社轉包來的土地達226公頃,2009年已達到350公頃,而且有望逐年遞增,這種方式極大地促進了當地農村的土地流轉,增加了農民收入。
二、吉林省農村土地流轉的主要問題
從對吉林省經濟發展不同的中部吉林市和西部白城市地區土地流轉的調研看,雖然兩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有差距,但土地流轉過程中普遍存在著共性,這足以代表了吉林省目前農村土地流轉的主要問題。
(一)土地流轉程序不規范,流轉中糾紛增多
在調查中發現,吉林省的農村土地流轉多數為自發流轉,流轉程序不規范,轉讓、轉包、出租等流轉過程中絕大部分不簽訂合同,只有口頭協議,致使承包關系不清晰,缺乏政策法規和有效的組織形式。不規范的流轉承包合同潛藏著大量的糾紛隱患。每年鄉、村兩級政府都要為調解流轉糾紛耗費一定的人力、物力。如通榆縣每年都要仲裁流轉糾紛10多起,調解幾起。
(二)土地流轉回落
吉林省農民的收入中有65%左右來自種植農業。因此,目前多數農戶仍把土地作為獲得收入的主要來源和生活保障,不愿輕易轉讓土地經營權。再加上近些年來,由于糧價和其他農產品價格上漲及中央的惠農政策等,農民承包土地熱情高漲,原來外出勞務人員紛紛回村要地,一些人要求解除已簽訂的土地流轉合同。特別是金融危機的爆發,導致大量農民工返鄉,也加速了土地流轉的回落。
(三)流轉的市場機制尚未形成
目前,吉林省農村土地流轉尚處于自發階段,缺乏有效的市場機制。對市場化的土地流轉機制探索的也不夠,還沒有形成土地流轉的中介組織。土地流轉對象與范圍選擇空間小,流轉形式比較單一,流轉對象更多的在本村和親鄰,難以通過有效的流轉實現農村土地資源的優化配置。
(四)產業化龍頭企業規模小,帶動能力不強
在調查中發現,具有一定規模的種植大戶為數不多,不利于土地資源的優化配置。同時,各地區的產業結構調整緩慢,城鎮就業機會少,吸納勞動力慢,不利于農民務工,制約了土地流轉。
(五)土地流轉缺乏有效的引導和管理
一些基層干部群眾對土地流轉認識不足,認為土地承包期既然已經延長30年不變,土地流轉屬于個人的事情,所以有些基層干部對土地流轉不過問,缺乏必要的引導和規范。
三、吉林省農村土地流轉的對策建議
(一)探索創新農村土地流轉的有效形式
一是龍頭企業帶動土地流轉。以主導產業和特色農業基地為依托,實行“公司+基地+農戶”或“訂單農業”模式,帶動當地農戶進行有方向性的土地流轉,發展規模經營。鼓勵龍頭企業以轉包、租賃、參股等方式擴大規模,培育發展一批大中型龍頭企業集群。鼓勵和支持龍頭企業加強與農民聯合,加大發展規模經營,提高產業集中度。
二是以政府引導,村民聯合進行農村土地規模經營,即以“農民專業合作社”帶動土地流轉。在條件成熟的地方進行土地集中耕種試驗,將幾戶甚至幾十戶家庭承包的土地,由政府引導農民自愿聯合起來,形成民主管理的互經濟組織。通過規?;a,產業化經營,企業化管理,實現土地資源、資金、技術等生產要素的合理配置,達到較高的勞動生產率和商品率,形成較高的規模效益,同時將剩余勞動力輸出務工,增加收入。各地要選擇條件成熟的村、戶先行試點,探索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的新路子。各級政府在政策、資金、農村信貸等方面給予重點傾斜,爭取形成一批有影響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
三是以業主租賃經營加入股的方式,實現土地集約化經營。實行“大戶承包模式”帶動土地流轉。農村土地流轉,尤其是對荒土荒坡等閑置土地資源的利用,直接目的是充分發揮土地利用效益,實現土地集約化經營,由單一的糧食種植向多種經濟發展。由政府引導、找好業主,將土地集中成片地承包過來。土地租金由業主按實際可耕地面積以每畝產值計算,每年按市場價格以現金形式補償給農民。在經營方式上統一規劃、統一經營,用市場化手段進行資本運作和資產經營,實行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服務、自我發展、實現資產保值和增值。
(二)加強土地流轉規范化管理
一是健全土地流轉服務中心。各縣(市)區農業(農經)局要建立土地流轉領導小組,對本單位土地流轉工作進行領導和管理。各鄉(鎮)要以經管站為依托,建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服務中心,按信息儲備、規范登記、掛牌流轉、底價指導、公平交易的模式,為土地流轉雙方及時提供土地流轉信息。村設立土地流轉服務站,指派1名村干部作為土地流轉信息報送員,引導有土地流轉意向的農戶進行有序流轉。
二是規范土地流轉程序。第一,農戶申報,由農戶填寫統一出具土地流轉的書面委托書,村服務站匯總報鄉(鎮)流轉服務中心,鄉(鎮)經管部門或流轉服務中心,建立土地流轉信息檔案和微機數據信息庫;第二,鄉(鎮)流轉服務中心將收集信息報縣(市)區農村經濟管理部門,并登載《農村土地信息網》;第三,流轉服務中心組織流轉雙方協商,達成意向;第四,簽訂書面合同,經村委會蓋章后到鄉(鎮)土地流轉中心簽證、登記備案,并監督合同兌現。
三是建立土地流轉價格協商制度。土地流轉價格由承包方與受讓方協商確定,并根據市場變化,約定一定比例和年限進行調整。
四是嚴格合同管理。土地流轉必須按照省統一制定的流轉合同文本簽訂合同。各鄉鎮土地流轉服務中心負責對合同的審查、監督,合同簽訂后予以登記、立卷、歸檔,實行制度化和規范化管理。
五是健全流轉登記備案管理制度。縣(市)區、鄉(鎮)經管部門要建立農村土地承包流轉檔案和臺賬,實行大戶登記備案制度,對業主的資信情況、履行能力、生產經營能力和項目的效益風險給予審查,掌握業主的經營狀況,保障雙方的合法權益。
六是培訓土地流轉站工作人員?,F在土地流轉的專業人員極為缺少,所以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相關培訓,以切實幫助農民解決在流轉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三)深化和完善土地流轉的保障措施
一是拓寬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渠道。第一,努力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加大農民就業培訓、技術培訓力度,拓寬就業渠道;第二,要加大發展鄉鎮工業,尤其是農產品加工業。突出發展民營經濟,充分發揮鄉鎮工業園區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主渠道作用,以產業的集聚帶動人口的集聚。第三,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科技帶頭人、種養殖能手通過流轉大宗土地,應優先吸納已經流轉土地的農戶就近為其打工。
二是探索建立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探索建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進一步擴大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覆蓋范圍,促進最低生活保障體系向農村延伸,特別要重點解決孤寡老人和已經喪失勞動能力人員的社會保障問題,讓他們放心流轉土地。對于已經流轉土地的農民,要引導他們從土地流轉收益中拿出部分資金與財政補助資金相配套,建立個人基本醫療和養老保險,提高自我保障能力。
三是為失地農民提供土地承包渠道。失地農民愿意種地的,政府積極引導轉包土地。許多失地農民盡管得到了賠償但無地可種,而目前許多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出現了想種地的人沒地種,有地種的人卻無力種的現象。因此,要積極引導農民相互溝通,以互包土地的形式,把無力耕種的土地轉包到失地農民手中,以解決失地農民日常生活保障。
四是建立和完善土地仲裁運行機制。縣(市)區成立農村土地仲裁機構。各種仲裁機構要進一步探索完善仲裁的程序和方法,為發包方、承包方、土地流轉受讓方提供調解、仲裁服務,以維護農村社會穩定。
一、任務指標完成情況
1、抓好各類實用技術培訓,是實現農民增收的有力動機。截止6月10日全鄉共開展實用技術培訓42期,受訓2523人次,其中開展鄉級實用技術培訓8期,受訓572人次;村級培訓34期,受訓1951人次;培訓經費開支15572元。培訓項目主要有:脫毒馬鈴薯裁培,新農村建設、優質稻種植,務工基本安全知識等。
2、繼續抓好在職人員學歷教育
半年來,我校依據《學員學籍管理規定》,加大對在校學員教學及考核力度,級《經濟管理》專業中專班學員完成教學計劃規定的課程,成績考核合格率達100%,進入頂崗實習階段。年春季新招《鄉村經濟管理》專業中專班學員76人,取得學籍74人。
3、抓好聯村聯戶工作
根據縣教育局安排今年下達我校聯村2個,聯戶12戶。我校結合“866工程”新農村建設,根據實際,對所聯掛村委會重點進行經濟作物種植,科技聯戶12戶,聯系項目累計達7個,重點進行種、養、加方面,預計到年底可創造經濟價值近百萬元。
4、抓好基地建設
今年,我校加強對原有基地的管理,做到基地有項目,項目出成效。1—6月,我校積極投入資金與農戶聯合栽植珍稀樹木紅豆杉30畝,目前長勢良好。
5、做好勞動力轉移培訓
與職業技術學校配合對農村勞動力進行職業技能培訓,招收“動物疫病防治員”73人,通過理論學習培訓和技能實踐操作培訓今年1月經職業技術學?!?14”職業技能鑒定所的測試鑒定,73人鑒定合格,實現就業轉移。今年由于受金融風波影響,返鄉農民工巨增,對反鄉農民工開展技能培訓,不僅有利于返鄉農民工,實現就業,再就業和創業,而且對促進農民增收,城鄉發民展與穩定,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大意義和作用。我校積極與縣職校聯系,在“動物疾病防治員”實現就業轉移的基礎上計劃開設摩托車裝配工,餐館服務員培訓、計算機操作員、維修電工四個專業的培訓,招收學員400名,已通過職校上報審批。
6、做好資產清理
嚴格執行縣教育局“5.09”通知要求,積極配合中心學校做好財務清理,辦理資產、財務檔案移交手續。
二、具體做法
1、抓好作風建設、促進文明發展
半年來,我校以開展師德師風建設為指導,努力提高教師隊伍的思德素質,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楷模。緊貼“三農”,牢固樹立以當地資源為依托,市場為導向,科技為動力,積極引導群眾走科技致富的道路,深受群眾的好評。
2、技能培訓,樣板引路
根據年初制定的工作計劃,我校積極協助涉農部門,以發展現代農業為方向,以市場為導向,以增加農民收入為核心,突出特色發揮優勢,依靠科技,建大基地,做強龍頭,大力發展生物產業。拉開了產業結構調整的帷幕。一是優化品種結構,大力鼓勵農戶發展適銷對路的優質、高效農產品,蔬菜以生菜,四季豆、辣椒為主,經濟作物以生姜、油茶樹為主;二是優化農業開局,水草豐盛地方走“科技興牧”之路,其它地方依照科技,積極發展優質雜糧,優質食用豆類作物;三是構建服務體系,為農戶提供全方位科技服務,定期或不定期對農戶進行生產技術專題培訓并進行跟蹤服務。
3、立足本職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