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4 17:22:4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農村種植扶貧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在扶貧調研座談工作會議上的發言
**是后發展地區,農業發展不平衡,特別是兩翼山區,是扶貧的重點地區。近幾年來扶貧工作在推動我市農業發展方面,影響極大,是促進我市農業產業調整不可低估的力量。借助這股強風,本人就農業產業扶貧方面提出幾點建議,旨在促進扶貧與農業的和諧共進,為解決**"三農"問題探索一條具有當地特色的發展途徑。
一、農業產業化扶貧是貧困落后地區農民脫貧的關鍵
我市是貧困地區,農業生產水平比較低,但是農業資源不是最貧乏的,德保、那坡、田林、隆林都有不錯的資源,可以種植大面積的耐旱糧食、飼草和耐旱的中草藥,既保護土地植被又可以產生很大的經濟收入?,F在一些被認為貧困的地區其實并不完全是資源貧困,而是這些資源沒有得到充分的利用,是生產水平低生產力水平低造成了這些地區的經濟落后。所以產業扶貧是十分重要的。
目前國家的扶貧投資主要通過國家各級政府的扶貧機構,把扶貧資金投入到到貧困地區的家庭或企業中。從我們目前的情況看,分散使用國家扶貧資金的結果是貧困地區依然貧困,經濟落后地區依然落后。許多具有市場潛力、具有市場效益的農業項目,沒有得到規?;l展、推動農民增收所需要的資本金,沒有得到國家產業化扶貧投資的有力扶持。
農業產業化扶貧投資是脫貧的關鍵。農業產業化扶貧投資就是要解決貧困地區農業產業鏈中缺口所需要的資本金問題,對現行農業扶貧投資模式進行調整,可以改變當前只有單一部門投入的劣勢,可以整合農業、畜牧等部門的資源優勢,讓扶貧資金可以發揮更大優勢,符合市場競爭規律,是在國家政策指導下的財政政策,是可以提高農業生產力的重要舉措。
二、農業部門在農業產業化扶貧工作中做了有益的嘗試
1、以"農家課堂"為主的人力資源開發,扶優扶貧。"農家課堂"是開展農村主體的精英培訓,通過"以一傳十、以十傳百"的培訓,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通過宣傳、培訓交流和效益吸引等手段,促進集群技術模式的普及和推廣,發揮規模效益,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特別是通過各土專家演示與農藝師現場解說結合,并充分利用現場不同生長期作物資源及學員的現場培訓操作,作為一個新型農民培訓的亮點,體現在"多、快、好、省、土、靈、特"幾個優勢(一是"多",師資來源多樣,有效解決定點"農家課堂"的教學資源不足、教學面狹窄等問題;二是"快",巡回教學快速便捷高效,同樣的授課內容相對以往形式可大量減少授課時間;三是"好",直接到農戶家中、田間現場授課,減少環節,效果更好;四是"省",有效降低了農民學習成本;五是"土",授課老師主要是土專家、土洋結合教,授課語言主要是本地土話方言,群眾感覺親切易學,授課教材多是經過專家充實過的"土經驗"、"土教材",更適合當地生產生活實際;六是"靈",可以根據不同地方、不同品種、不同生產時期和當地農民朋友的不同需求靈活安排授課,真正實現"地頭有問題地頭解決";七是"特",充分體現農業種植業培訓在農村培訓中的重要特殊地位,進一步轉變農業干部作風,增強為"三農"服務責任感)。能在極短的時間內培養大批技術型農村人才,引導大批科技素質較高的人才到農村與農民群眾相結合,實現傳統農業基礎與現代農業接軌,促進科技型、開發型高效農業的發展,有利于建基地、興龍頭、拓市場,全面推進農業產業化。
2、在推廣實用農業技術中,強化科技扶貧。在當前形勢下,以科技為動力、為切入點,是實現先進生產力作用、先進文化帶動作用,落實廣大人民利益的有效方式。通過科技發揮作用,使農村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逐漸轉變,是農村實現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的一個重要方面。近幾年來,我農業部門綜合"優糧優經""沃土工程""植保工程"等先進適用技術進行配套試驗示范,推廣生態富民"百千萬"工程、小蠶共育、應急糧食試驗示范、煙稻輪作、油菜+中稻、豬+沼+果+燈+魚,茶葉綜合化工開發、特色立體農業種養、農作物"三避"技術應用示范推廣、水稻、玉米、馬鈴薯免耕技術、中草藥gap技術應用與推廣、高山玉米高產示范栽培等農業實用綜合技術,優先解決提高品質、降低成本、延伸產業鏈等關鍵技術問題,結合實施"十個百萬畝工程",并圍繞關鍵技術進行配套集成,形成簡便易行的標準化的成套實用技術,以優勢區域為基地開展技術組裝、示范和推廣,推動科技資源向優勢區域集中,為右江河谷和兩翼山區農業產業調整及農民增產增收打下堅實的技術基礎。
3、在發展中不斷改進**農業產業化開發建設思路。從20xx年起,**將全力抓好"123456",即重點"構建一軸兩翼特色農業產業帶,研究好三條發展路子,優化四業并舉,深入建設五個基地,提升六大龍頭",不斷強化農業支撐保障能力,促進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努力實現農業農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此工作思路不僅著眼于面上的 產業化發展,還將繼續緊跟產業扶貧的思路,捉緊壯大和發展,以面上的發展帶動整村推進式扶貧的發展。
三、農業部門在扶貧工作中不可替代作用
1、農業的基礎地位不可能改變,拓展扶貧空間必須加強農業。
**農村人口眾多,占總人口94%左右,農戶收入仍然是"四為主"的格局,即農戶收入仍然以家庭經營為主,占全年總收入的67%;家庭經營收入仍然以農業收入為主,占家庭經營收入的65%;農業收入仍然以種植業為主,占農業收入的78%;種植業收入仍然以糧食為主,占種植業的70%。滯留在農村的農村人口仍以農業的主,因此,農業種植業的基礎地位不可能改變,農村扶貧工作中,農業產業發展仍是基礎。
從**市的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現狀來看,目前仍處于傳統農業向現代市場型、科技型農業轉化的階段,處于非持續發展向可持續發展轉變的階段。在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粗放型農業向現代型農業轉變中的一系列矛盾和問題中,最根本、最核心的解決辦法是不斷提高農業科技水平。提高農業科技水平需要通過制度和機制的創新,把當前分散的扶貧項目、個別行為轉化為依托農村科技大戶和農村行業協會,通過農業部門的技術引導盤活現有農村資源,并興辦農村龍頭基地、協會、企業等,激發農村經濟發展的潛能,具有較大的可行性。
2、種植業仍然是農民增收的主要渠道。
通過深入實施"十個百萬畝工程"推動全市農業優勢產業發展,全市20xx年將新增水果15萬畝、甘蔗10萬畝、茶葉2萬畝、桑蠶5萬畝、劍麻達到20萬畝、木薯達到10萬畝,優勢產業調整優化面積35萬畝,新增產值3.9億元。另外,大力推廣良種及測土配方施肥等農業先進適用技術節本增收0.42億元。兩項預計促農人均增收140元,超過20xx年預計農民人均增收的42%。而且,農業部門集中了大量的技術基礎,一大批長期在一線工作的農藝師是農村最信任的技術致富帶頭人,他們與農村群眾關系密切,其中不少人是扶貧開發工作的先頭部隊,是扶貧戰線上的中堅力量。因此,農業種植業還將是產業扶貧的重要組成部分,仍需要上級部門的資金支持。
四、下步工作建議
一、組織推動,把農經協扶貧工作作為服務農村經濟建設的大事來抓
采取滾動扶貧方式,積極依托農經協優勢,扶持農村貧困群眾實現戶有穩定收入項目,一直是我局近年來培育發展農經協的一項重點工作。相繼以市政府名義召開會議統一思想認識,出臺文件明確農經協的發展目標、布局規劃、主要措施。*年我局按照省民政廳“關于開展農經協扶持農村貧困戶”的具體要求,進一步加大力度,鼓勵農經協依托優勢產業,選擇見效快、易操作、農民認可、市場前景好的項目,積極吸納有經營能力但缺乏經營發展資本金的農村貧困戶入會,開展滾動式開發扶貧,實現了農經協發展和農村扶貧工作的有機結合,實現了民政工作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農村經濟發展的有機對接。
二、溝通協調,實現農村專業經濟協會扶貧工作上下聯動
在工作中,我們始終把協會扶持農村貧困戶工作貫穿于整個農經協的培育發展的全過程,農經協扶貧是一項新生事物,單靠市一級民政部門抓是不夠的,工作中我們注重積極爭取各級領導,主動協調各有關部門,并注意調動農經協的積極性,使農經協扶貧工作形成了上下聯動,齊抓共管“遍地開花”的局面。市政府將農經協扶持貧困戶工作列入目標考核項目,各地高度重視,普遍將農經協扶貧工作當成大事來抓,培育發展農經協、協會扶持貧困戶的。凌源市不僅以市委、市政府名義印發“四四五”工程活動方案,將其作為一項政治工作列入重要工作層面,民政部門還采取以補代獎的方式拿出16萬元用于對協會扶貧的補助;北票市、雙塔區將培育發展農經協以及開展協會扶持貧困戶工作列入鄉鎮民政工作考核內容;建平縣提出了“建百家協會,幫扶千戶”的目標。
三、積極運作,鼓勵和引導農村專業經濟協會廣泛參與農村扶貧
農經協扶貧突出的特點是周期短、投資少、見效快、風險小、不返貧,是實現戶有穩定收入項目,迅速脫貧致富的一種有效載體。為全面推開此項工作,*年3月份,我局在建平縣召開全市農經協扶持貧困戶現場動員會議,鼓勵和扶持農經協積極吸納有經營能力且又缺乏經營發展資本金的農村困難戶入會,協會協議提供其種植或養殖項目的啟動資金,實行統一購種,統一種植、養殖管理,統一定擔保收購銷售,義務負責農產品的產、供、銷一條龍服務。市縣鄉三級民政部門為7家試點協會籌集滾動資金35萬元,化肥21噸,年底協會收回全部資金,2007年再投入滾動。為更好、更大范圍地鋪開農經協扶貧的新方式,還著力構建了“黨政領導,民政牽頭,部門聯動”的工作運行機制,實施了“民政主導、部門合力、輿論宣傳”三個推進,制定了《示范農經協標準與評選辦法》,建立了聯席會議制度,切實形成了整體合力。同時通過在報刊開辟專題專欄、粘貼墻體標語、發放宣傳單等形式,大造協會扶貧的輿論和聲勢。在各級政府和民政部門的積極倡導和推動下,*年全市有55家農經協參與了扶持貧困戶工作,投入的資金和物資合計達740多萬元。如:朝陽縣食用菌協會籌集40萬元,扶持貧困戶養豬90戶;龍城區草蓄產業協會籌集18萬元,扶持貧困戶養豬27戶;建平縣馬鈴薯協會籌集16萬元,扶持貧困戶種植馬鈴薯100戶。此舉使得長期壓在貧困戶心中缺乏致富項目啟動資金、缺乏信息技術及買難、賣難和賤賣問題得到了很好解決,不僅增強了貧困群眾的自身“造血”功能,提高了他們依靠協會增收、依靠自身致富的本領,而且也相應地帶動了當地優勢產業的進一步崛起與發展,極大地推進了農村產業化建設。
整合資源,創建殘疾人扶貧基地
“自從在助殘基地上班,生活有了很大提高,而且基地還實現一條龍服務,上門指導,負責銷路,真是太好了?!睔埣踩耸芤嬲呷缡钦f。
永寧鎮被扶持人王來祥、郭淑云夫妻倆,家里有6口人,父母年邁多病,兩個孩子都在上學,夫妻雙殘,不能從事重體力勞動,經濟收入以種地為主,年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標準,不能維持家中的正常生活。自從養殖了貴妃雞以后,家中生活狀況明顯改善,收入有了明顯提高,人均年收入達到7000元。扶貧助殘基地建設的效果看得見。
進入“十二五”,延慶縣殘聯認真總結殘疾人扶貧工作經驗,積極轉變觀念,大力扶持發展殘疾人扶貧基地,探索了一條山區農村殘疾人扶貧開發的新路子。到目前為止,全縣共建立了劉斌堡鄉大棗種植基地、永寧鎮聚聚鑫扶貧助殘基地、四海鎮茶菊基地、大莊科鄉慈母川村麻核桃基地等12個殘疾人扶貧助殘基地。
康莊鎮太平莊循環農業扶貧基地項目是基地加農業生產設施承包的運作模式。一是吸收殘疾人戶為合作社社員,成立殘疾人管理小組,與殘疾人簽訂協議,以保證殘疾人的合法權益,合作社不能無故辭退在崗殘疾人員,加強和殘疾人戶的聯系。二是農業生產設施承包。與殘疾人簽訂日光溫室大棚承包協議,產出農產品由就業基地統一出售,除去運輸、用工費,包裝費外,全額返還。三是基地用工。合作社對在就業基地從業的殘疾人,實行統一管理與種植。對殘疾人扶持的種植大棚和土地,合作社采取一幫一的運轉模式幫助種植、管理和銷售。四是合作社定期派出技術人員和工作人員幫助他們維護設施,以確保其正常生產。保證殘疾人低收入戶在基地能夠通過勞動就業和承包大棚生產經營,有穩定的收入和安全的勞動環境。農閑時組織殘疾人進行技術培訓。
永寧鎮聚聚鑫扶貧助殘基地則以“基地+農戶”的形式對殘疾人進行扶持。為了使殘疾人放心飼養貴妃雞,基地與每位殘疾人都簽訂了飼養協議,以高于市場銷售價格回收貴妃雞;對因自然災害等不可抗力造成的損失,基地給予適當補償?;孛赓M為殘疾人家庭提供貴妃雞的養殖技術,常見病防疫,分期、分批免費為他們發放貴妃雞種雛50只。保證他們在最短的時間里學到養殖的技術,提高家庭收入,改善生活條件。同時基地建立以來,集中扶持了10名有勞動能力的殘疾人在基地勞動,這樣,既增加了個人收入,又學到了飼養技術。
邀請專家,開展科技扶貧助殘
2009年5月市殘聯在延慶縣八達嶺鎮小浮坨村扶貧助殘基地成功舉行了以“送科技、送溫暖”為主題的北京市扶殘助殘送科技下鄉活動啟動儀式后,延慶縣的殘疾人多次得到市、縣相關專家對種植、畜牧的講解和指導,實現了科學種養殖的愿望,提高了生活質量。
通過綜合采取“兩主四特”產業幫扶、引農進城幫扶、技能培訓幫扶、龍頭企業及合作社帶動幫扶、基礎設施幫扶、鄉村旅游業幫扶、社會保障幫扶幫扶措施,確保到2014年末,全區減少貧困人口2.4萬人以上;貧困發生率由年初的18%降至14.5%以下;農村貧困人口人均純收入增長幅度高于全區農民人均純收入平均增長水平,進一步縮小我區農村居民收入與城鎮居民收入的差距、縮小我區農村居民收入與全省平均水平的差距。
二、基本任務
對全區37460戶124147人貧困人口進行建檔立卡,通過“一戶一策、一戶一幫扶單位、一戶一幫扶聯系人”措施,重點對因災因病有勞動能力、有發展意愿、有產業項目、經過扶持當年能脫貧的貧困對象進行幫扶,實現年內24000人脫貧致富。
三、幫扶原則
政府主導,分級負責。區、鄉政府對本行政區域內扶貧開發工作負總責,把本扶貧開發脫貧致富工作計劃納入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及發展規劃,實行目標責任制和考核獎懲制度。
部門協作,合力推進。各相關部門根據本工作計劃,結合各自職能,在制定政策、分配資金、安排項目時向特困地區、特困群眾傾斜,形成扶貧開發合力,推動行動計劃實施。
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加強引導,更新觀念,充分發揮貧困地區、貧困對象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尊重扶貧對象的主體地位,提高其自我管理水平和發展能力,立足自身實現脫貧致富。
突出重點,分類指導。重點支持全區20個鄉(鎮、街辦)27個扶貧開發重點貧困村。加大對較偏遠、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較低的鄉村扶持力度。根據不同貧困群體特點,落實扶貧政策,實行差異化的扶持措施。
社會幫扶,共同致富。廣泛動員社會各界參與扶貧開發,完善機制,拓展領域,注重實效,提高水平。強化政策措施,鼓勵先富幫后富,實現共同富裕。
以人為本,因地制宜。對扶貧對象全面實施扶貧政策,對因災因病陷入暫時性貧困的人口提供救濟救助,對沒有勞動力或勞動能力喪失的貧困人口提供最低生活保障,對生活在深山區、庫區、地質災害頻發區的貧困家庭實行易地搬遷扶貧。
四、幫扶措施
加大農村扶貧開發工作力度,加快貧困人口脫貧致富是區委、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重在抓好《實施方案》中農村扶貧開發10項重點工作,從源頭解決全市貧困人口脫貧問題。
(一)“兩主四特”產業幫扶。根據全區“三大功能分區”(即生態功能區、優先發展區、重點開發區)規劃綱要,各行業、產業專項規劃及連片開發、整村推進的總體要求,結合各產業特點,分區域、分項目、分需求進行差異化扶貧。
1.種植甜柚。以鄉(鎮)的丘陵緩坡山地為中心區域,對10000貧困人口的果園進行低產園改造,轉換優良品種,每畝補助元。通過低產園改造,提高甜柚產量和品質,實現脫貧致富。
2.生豬養殖。以鄉(鎮)為中心區域,對15000貧困人口扶持發展果園養豬,實現“豬、沼、果”綠色發展,對貧困農戶養殖生豬存欄3頭,年出欄6頭以上的,每頭補助元。
3.種植油茶。以鄉(鎮)為中心區域,對10000人貧困人口扶持發展油茶。通過建立油茶苗木基地,對發展油茶產業的貧困農戶進行苗木資金補助,每株良種油茶苗補助資金元,并對種植每畝補助元。通過補助貧困戶的前期投入資金,減少貧困戶的發展壓力,實現脫貧目標。
4.種植優質稻。對10000人貧困人口扶持發展茶葉。對新開發種植茶葉的貧困農戶進行每畝元補助。通過補助貧困戶的前期投入資金,減少貧困戶的發展壓力,實現脫貧目標。
5.種植蔬菜。對5000人貧困人口扶持發展蔬菜種植。對蔬菜基地建設的貧困戶給予每畝50元補助。通過資金補助,使貧困戶有能力發展產業,提高經濟效益,實現脫貧目標。
6.種植花卉苗木。對5000貧困人口扶持發展花卉苗木。對發展花卉苗木的貧困戶給予每畝400元的前期投入資金補助,對公共事業所需花卉苗木,政府優先在貧困戶中購買苗木,解決種植戶的投入和銷售壓力,實現脫貧目標。
(二)引農進城幫扶。按照自愿原則,積極推進易地扶貧搬遷,整合生態移民、地質災害搬遷項目,對居住在生存環境惡劣、基礎設施極差、自然災害頻發地區的貧困人口和村落實施移民搬遷。
1.進城進園型。即通過各工業園區和重點項目區,吸納貧困人口就業,同時在重點項目或工業園區附近建設公租房,為貧困家庭提供住房保障,確保進城就業的貧困家庭“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在年內逐步解決3000貧困人口的脫貧問題。
2.勞務輸出型。即通過就業、創業培訓學得一技之長外出打工或創業,不愿外出的可參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生產經營活動,增加貧困家庭收入,年內可解決2600貧困人口脫貧問題。
3.政府供養型。目前,全市現有殘疾人5.1萬人,包括享受低保2.9萬人、享受五保3321人。其中:低保補助標準為每人90-200元;五保集中供養補助標準為每人245元/月、分散供養補助標準為每人220元/月,政府每月支出約440萬元用于維持低保及五保人員的基本生活保障。
(三)技能培訓幫扶。以農民知識化工程和勞務輸出崗前培訓為載體,整合勞動力轉移培訓、“雨露計劃”、職業教育“一村一名中專生”和“一村一名中高級技工”培訓資源,為5000人幫扶對象提供免費技能培訓,使每戶扶貧對象至少掌握1項就業技能或實用技術,促進穩定就業、增收脫貧。
1.側重就業培訓。針對農村“8090后”有一定文化素質又有就業意愿的,按月按季度定期舉辦勞務就業培訓班若干次,預計培訓轉移就業3000人。
2.注重創業培訓。針對一些長期在外打工,但有一定勞動技能且意愿回鄉創業的,組織開展專項培訓班,預計培訓創業2000人次,并帶動就業10000人,通過政策引導、融資扶持、后續服務和專家評估論證形式,讓農民能夠積極參與。
3.兼顧強化特殊崗位職業培訓。針對工業園區用工需求,結合農民實際,舉辦起重機動車輛駕駛、電焊、焊工、刺繡、保潔、保安培訓班,預計培訓并帶動就業3000人。
(四)龍頭企業及合作社帶動幫扶。按照轉型發展現代農業的要求,根據“抓規模、抓特色、抓加工、抓組織、抓服務”的原則,鼓勵貧困農戶以承包經營權入股,參與家庭農場、合作農場、農民合作社,扶持貧困地區培育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農業龍頭企業。積極引導貧困農戶加快推進農業發展方式的轉變,不斷創新推行“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戶”、“龍頭企業+基地+農戶”、“新型農業主體+市場+基地+農戶”各種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努力構建“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產業發展格局。全市現有農民專業合作社176家,可安排2600貧困人口實現就業;有省、市級龍頭企業20家,可安排2800貧困人口實現就業。加大扶貧資金對貧困村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扶持力度,確保每個貧困村有2個以上農民專業合作社,貧困農戶入社率達到50%以上。充分發揮各級扶貧龍頭企業輻射帶動貧困農戶作用,帶動貧困農戶脫貧。(詳見附件5、6)
(五)基礎設施幫扶。加快新農村建設向貧困村全覆蓋,對27個重點貧困村每村安排10萬元的整村推進資金,根據上級扶貧部門關于落實行業扶貧責任的要求和部門行業發展規劃,把我區27個貧困村基礎設施建設優先納入部門行業發展規劃,突出重點領域,明確實施計劃和目標。逐步完成27個貧困村自然村點整治,具備條件的行政村通25戶以上人口自然村水泥路;進一步保障飲水安全;根本解決貧困村不通電或電壓低問題,滿足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用電需求;保障基本口糧田,農業灌溉水利用系數達到0.5以上。對貧困人口比較集中,水、電、路基礎設施條件嚴重滯后的地方,重點幫助改善通路、通電、通水條件,改善農田水利設施和信息基礎設施,改善村容村貌。結合新農村建設和農村危舊土坯房改造集中建設點,打造一批整村推進扶貧示范村,解決產業難發展、路難通、水難飲問題。(詳見附件7)
(六)鄉村旅游業幫扶。充分發揮羅霄山片區“紅色旅游勝地與生態文化旅游重要目的地”的發展戰略定位和市“國家旅游扶貧實驗區”作用,用好用活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村莊整治、勞動力培訓、搬遷移民扶貧、歷史文化名村名鎮保護措施,積極支持一批旅游市場潛力大、旅游扶貧功能強的鄉村旅游扶貧項目。主要建設項目包括(“一座南山、十里蓉江、萬畝果園”生態旅游長廊建設,實施地點為主城區至浮石鄉;建設以大山腦為核心的生態旅游休閑區,實施地點為浮石鄉;包裝葡萄采摘園為中心的和諧秀美鄉村觀光園,實施地點為隆木鄉;開發以家具體驗為主題的商貿旅游,實施地點為東山街辦;蓮花山旅游區,實施地點為坪市鄉;赤土畬族民俗旅游區,實施地點為赤土鄉;市華星生態園,集旅游、觀光、生態、休閑為一體的葡萄種植加工產業基地鄉村旅游扶貧項目)。
(七)社會保障幫扶。堅持改善民生與經濟發展同步推進,加快基本公共服務向貧困地區普及,著力提高貧困地區群眾幸福指數。重點支持貧困地區實施好教育、衛生、文化、就業、社保、住房民生工程,對幫扶對象中符合農村低保、醫療救助、臨時救助、住房救助、教育救助條件的,及時落實相關政策,給予相應救助,使貧困地區群眾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上持續取得新進展。完善覆蓋貧困地區的基本公共服務保障體系,從體制機制上促進基本公共服務的均化。
五、工作要求
(一)公正透明,確保平穩有序。按照“識別到人、幫扶到戶、落實到位”的工作原則,對我區目前農民人均純收入2300元以下農村貧困人口124147人全面登記造冊、逐戶建檔立卡、實行動態管理。對有發展能力的5.1萬人貧困人口歸類為一類貧困戶;對因病、因災返貧、文化水平低、勞動技能低下、目前尚無致富門路具有發展能力的4.4萬人貧困人口歸類為二類貧困戶;對殘疾、智障、孤寡、缺勞少力沒有發展能力無法幫扶的2.9萬人貧困人口歸類為三類貧困戶。扶貧攻堅行動計劃點多面廣,涉及群眾切身利益,一定要做好穩定工作。準確識別幫扶對象是確保扶貧開發工作穩定開展的關鍵環節。各鄉(鎮、街辦)要在做好到村到戶宣傳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各種宣傳媒介,讓群眾準確把握有關政策。要充分發動村民民主評議,讓村民民主決定幫扶到戶的具體對象。要推行幫扶對象公示公告制度,接受群眾的民主監督。
(二)因戶施策,確保幫扶成效。要針對幫扶對象的不同貧困成因,制定針對性強、組合式的幫扶措施。要堅持開發式扶貧方針,防止簡單的“輸血式”扶貧。對一類貧困戶,通過引導,激發其脫貧致富的信心,結合幫扶對象實際情況,綜合采取基礎設施幫扶、移民搬遷幫扶、產業幫扶、技能幫扶、教育幫扶、保障幫扶幫扶方式,從人才、資金、技術、項目、信息方面為幫扶對象提供扶持,幫助其發展生產、改善生活,盡快脫貧致富;對二類貧困戶,給予重點扶持,以發展增收項目為重點,適當兼顧能力培育、應急性困難方面,結合“三送”工作,定對象、定政策、定措施、定責任、定目標,采取一戶一策,在資金、技術、基礎設施方面重點幫扶;對三類貧困戶,做出兜底性制度安排,列入最低社會保障,應保盡保,通過民政救助維持其基本生存。對村莊整治、移民搬遷扶貧、產業化扶貧和就業扶貧(“雨露計劃”)各種扶貧模式,要創新工作方式方法,做到瞄準到戶、幫扶到戶、扶貧效益到戶。
(三)加大投入,嚴格資金管理。為確保農村扶貧幫扶到戶工作取得實效,除省支持的1000萬元產業扶貧專項資金外,整合已有的各項扶貧資金,不斷加大幫扶到戶資金投入量占扶貧資金總量的比重,確保幫扶對象優先受益。要按照“統一規劃、各司其職、用途不變、各記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則,注重整合涉農部門的各項支農惠農資金支持扶貧對象發展產業,增加收入。農糧、水利、交通、城建、電力有關職能部門,要研究、部署和落實好直接增進幫扶對象戶利益的差別性、特惠性政策舉措并進行公示。各鄉(鎮、街辦)、各部門要挖掘潛力,積極籌措資金向幫扶對象傾斜,幫助其解決產業發展的資金困難,通過發展產業增加收入,早日擺脫貧困。金融部門要創新扶貧信貸方式,積極實施支持貧困農戶發展生產啟動資金的小額貸款扶貧政策。嚴格扶貧資金管理,完善扶貧資金運行和項目管理機制,嚴格扶貧資金投向和使用范圍,實行扶貧資金專賬管理,確保資金??顚S?。推行扶貧資金管理使用公示和項目績效評價制度,接受群眾監督。
一、幫扶村基本情況
鄉村全村符合精準扶貧要求的貧困戶42戶205人,其中:五保戶4戶;純低保戶3戶;扶貧低保戶30戶;扶貧開發戶5戶;全村有818畝耕地、200畝退耕還林,主要產業是水稻種植,農副業以種植煙葉,生豬養殖等。
二、幫扶目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幫助貧困村脫貧致富為目標,通過采取定點幫扶,落實各項扶貧幫困責任,加大對被幫扶村人才、物資、資金、技術、信息扶持,加強被幫扶村的基礎設施建設,積極開發主導產業,壯大村集體收入,加大群眾科技知識宣傳培訓,提高被幫扶村農民的綜合素質,改善被幫扶村生產生活條件,通過幫扶,力爭被幫扶對象人均純收入增長高于全縣農村人均水平,實現“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目標,促進整村脫貧致富。
三、組織保障
(一)加強組織領導
結對幫扶工作設計面廣、任務重、工作繁雜,是一項政策性很強、敏感度很高的系統民生工作,更是要的整治任務。為扎實有效推進幫扶工作開展,成立縣供銷社精準扶貧結合幫扶工作領導小組,主要領導任組長,分管領導任第一副組長,副主任任副組長,一般工作人員任成員。領導小組主要負責建立健全相關工作機制、組織實施和統籌協調日常事務。
(二)干部幫戶:縣供銷社主要領導幫扶4戶貧困戶,分管領導(書記)幫扶4戶貧困戶,副主任幫扶3戶貧困戶一般駐點干部幫扶2戶貧困戶,一般非駐點干部幫扶1戶貧困戶。
四、幫扶計劃
(一)幫扶貧困戶計劃??h供銷社計劃每年資助化若干噸,發展煙葉種植、水稻種植等產業。
(二)幫扶村引進專業合作社。村具有良好的種植優勢,我社積極引進縣薏仁專業合作社到村建立薏仁種植基地,幫助村民增產增收。
(三)協調有關部門解決危房戶的住房困難問題。
在東源縣漳溪畬族鄉群星村的扶貧“賬本”中,經過首批土雞養殖項目的引導發動,作為該村接下來產業幫扶的重點項目――綠殼蛋雞養殖項目正在成為貧困戶脫貧的新希望。通過前期摸底,扶貧工作隊在充分尊重農民意愿的基礎上,通過召開貧困戶座談會,征求貧困戶同意后,決定因地制宜開展土雞養殖和綠殼蛋雞養殖項目。
2016年12月7日,駐村扶貧工作隊在村民活動廣場,為46戶貧困戶每戶發放了首批優質土苗30只。據介紹,本批雞苗45 d后即可出欄,待銷售后,還將給貧困戶一定的生產補助資金,以提高他們勤勞致富的積極性。據測算,此項目預計每戶每批可增收約5 500元。
在群星村的扶貧“賬本”中,比土雞養殖項目更為長效、更注重“造血”功能的項目,是群星村即將實施的綠殼蛋雞養殖。
群星村的綠殼蛋雞養殖項目正是以養殖大戶為依托,成立合作社并通過技術合作,為貧困戶提供種苗、技術服務、保價收購等,帶動貧困戶穩定脫貧。據悉,從2017年1月開始,群星村將開始啟動綠殼蛋雞養殖項目,給每戶貧困戶發放30只雞苗,參照土雞養殖項目標準給予扶持。
群星村的土雞養殖和綠殼蛋雞養殖項目并非把雞苗免費發到貧困戶手中就了事。群星村這兩個養殖項目中,駐村扶貧工作隊為貧困戶免費發放雞苗后,還為貧困戶配發為期半年的免費雞飼料,同時還開展土雞養殖技術培訓,安排有豐富經驗的養殖專家為貧困戶上門排憂解難,為他們提供技術服務。
據悉,自精史銎豆ぷ骺展以來,由市科技咨詢服務中心、東源縣人社局組織種植、養殖專家為群星村村民開展土雞養殖、板栗種植和水稻種植等技術培訓,“思想幫扶產業幫扶”不僅增加了群眾的種植、養殖知識,同時更樹立了群星村貧困戶脫貧致富的信心,讓貧困戶都積極“動起來”。
駐村扶貧工作隊在開展精準幫扶過程中,還注重新農村建設,通過努力爭取財政對新農村項目建設資金,修繕了村文化廣場,進一步豐富和活躍了農村文娛文化生活。
一是扶貧面廣,任務艱巨。松桃全縣轄28個鄉鎮、503個行政村,國土面積3400平方公里,總人口69萬,其中以苗族為主的22個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48%。松桃的東部鄉鎮和西部鄉鎮發展不平衡,東部鄉鎮一些苗族村寨中,曾存在部分農民溫飽都還難以解決的困難,西部鄉鎮也還有相當一部分人居住在土地貧瘠、山大林密的廣大山區。
二是農民思想觀念陳舊,文化素質較低。松桃作為典型的“老、少、邊、窮”縣,是國家“八七”扶貧攻堅縣和新階段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曾因邊遠和信息閉塞等原因,加深了群眾的小農意識,農民思想觀念陳舊,文化素質較低,群眾缺乏新階段扶貧開發融入市場經濟的膽魄和信心、思路。因為貧困邊遠,部分群眾面對市場經濟下的扶貧開發方式更是縮手縮腳,其“等、靠、要”的依賴思想嚴重,安于現狀,小富即安,缺乏扶貧開發中的積極性和緊迫感、創新性。在松桃東部鄉鎮,部分農民一度遵循原始的耕作方式。而在松桃西部鄉鎮,思想觀念的陳舊影響著扶貧開發的力度,一些良田好土沒有得到更好的開發利用,農業生產科技含量有待提高,產業化發展步伐曾一度緩慢。
三是地處邊遠。農業基礎設施落后。由于地處邊遠地區,松桃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曾一度較為落后。農田水利、水土保持等基礎設施較薄弱,部分水利工程基礎設施年久失修、功能老化、配套不全,現有設施經常性管理不善,使用效率不高。一些地方農業“靠天吃飯”的狀況沒能得到根本改善,制約了農業和農村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
四是人多地少,農業產業結構單一。多年來,松桃一直沿襲種植水稻、玉米、油菜等較為單一的常規農作物。由于松桃人口眾多,相對的土地就顯得少,農業產業結構單一,沒有更好地適應市場需求和增加農民收入,因而經濟發展速度緩慢。相對蔬菜、水果、中藥材等一些價值較高的經濟作物,開發和發展成效不大,畜牧業和漁業方面規?;⒖茖W化有待進一步提高。人多地少的縣情制約著松桃扶貧開發工作,農民種植業放不開手腳,大部分鄉鎮仍是沿襲較為單一的常規農作物種植方式。
五是支柱產業培育不夠明顯,農民收入增加緩慢。由于傳統生產方式占主要地位,現代農業發展滯后,農業難以形成規模經營,一家一戶的分散經營方式,無法發展現代農業和農業產業化,支柱產業培育不夠明顯。加之生產手段相對落后,田間作業綜合機械化水平較低,也為支柱產業的開發帶來難度。支柱產業培育和開發推進的力度受到制約,產業化道路發展緩慢,農民收入的增加就緩慢。因此,進一步解放生產力,在山區扶貧開發中改變傳統生產方式,科學生產和開發,凸顯機械化,越來越具有現實意義。
二、松桃新形勢下扶貧開發的對策和做法
(一)樹立改革創新的意識,加大農村經濟結構調整,推進新一輪扶貧開發工作
在新一輪扶貧開發中,松桃更需要通過引導群眾解放思想,樹立改革創新的意識,調動生產者和經營者的積極性,破除小農意識和“等、靠、要”的依賴思想,加大扶貧開發工作的宣傳力度,讓群眾積極投身扶貧開發各項項目產業,大力發展產業經濟。新時期扶貧開發已到鞏固溫飽、繼續提高貧困農民收入、促進貧困地區發展的新階段,即從以前的“飽肚子”,變成現在的“抓票子”。為此,新一輪的扶貧攻堅要在改革創新上下功夫,要徹底從救濟式扶貧轉向開發式扶貧,即把從貧困村單靠“輸血”轉到“造血”功能上來。要達到這個目的,首要的是調整和優化農業經濟結構,發展優質高效農業,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這既是新階段農業和農村工作的中心任務,也是扶貧開發的主攻目標。調整農村經濟結構,重點是發展農村二、三產業和個體私營經濟,促進農村經濟由單一型向綜合型,由一元化向多元化發展。一是要改革耕作制度,促進種植業結構的調整。通過優化產業結構,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優化農產品質量,提高農戶增收能力:二是要大力發展畜牧業,促進農業內部結構調整;三是要按照貧困村的扶貧規劃,選擇具有市場競爭力的名、優、新、特、稀農業品種,組織千家萬戶進行連片開發,形成規模,建立商品基地,形成扶貧產業,推進農業規?;?、集約化經營,提高農業綜合效益,以高品質、低成本、新特優占領市場,使農副產品增值;四是要積極發展農村非公有制經濟。采取多種措施,鼓勵、扶持有條件的貧困農民從事農副產品加工、儲藏、運銷,走“公司+基地+農戶”的發展路子,帶動貧困村種養業的發展;五是加強培訓,合理有序地組織貧困地區剩余勞動力開展勞務輸出。緊緊抓住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提供大量就業機會的大好時機,擴大勞務輸出,把安排貧困戶就業納入項目計劃,同時對貧困戶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使其力所能及。
(二)樹立保持開放的意識。充分利用資源優勢和優惠政策,形成新的扶貧開發戰略模式
隨著新一輪扶貧開發工作的推進,松桃要繼續樹立保持開放的意識,充分利用資源優勢和少數民族地區扶貧開發優惠政策,結合實際制定扶貧開發經濟發展戰略和工作措施,按照“調結構、建基地、興產業、抓龍頭、找市場”的發展思路,把新一輪扶貧開發工作與加快農業產業化發展、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和開拓農產品交易市場等緊密結合起來。這就需要擴大開放,以重點鄉(鎮)、重點村為主戰場,大力扶持發展項目覆蓋面廣、受益農戶多、增收效益好的種養業入手,引進外商大戶和外企,帶動畜牧產業及種植產業的發展,形成大戶帶動、企業帶動、基地帶動的“開放式”開發模式。
在資源優勢利用上,充分利用松桃土地氣候、地理特點等資源優勢,發展種草養畜、經濟林果等產業,逐步擺脫依靠外界“輸血式”扶貧的模式,積極創造、完善自身的造血功能。如該縣在盤石鎮成功利用荒山資源打造萬畝種草養畜基地已具規模,正大鄉水竹村利用土壤氣候等資源優勢打造金秋梨經濟果林熱銷市場,都取得了成效。在扶貧開發中,以“整村推進、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產業化扶貧”為切入點,抓好新一輪移民扶貧工程、沼氣扶貧工程等惠民政策,強化招商引資,發展農村企業,穩步推進扶貧開發工作。要培養貧困地區農民的競爭精神,增強開放意識,加大科技扶貧力度、提升信息服務水平。只有這樣,才能變消極的救濟為積極的自我開發、自我發展,形成“造血”功能,才能由簡單再生產發展到擴大再生產,由維持生存到自我發展。
(三)樹立商品經濟意識。大力抓好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進一步優化產業區域布局
要進一步樹立產業化發展中的商品經濟意識,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目標,以市場為導向,突出培育壯大龍頭企業、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和商品農業基地建設三個重點,‘不斷提高農業生產整體素質和專業化、市場化、現代化水平。一是加強基地建設。按照主導產業發展規劃和農畜產品加工發展的需要,切實加強生態畜牧業、生態茶產業、烤煙、中藥材主導產業和經果林基地建設。二是培育壯大龍頭企業。按照“扶優、扶強、扶大”的原則,著力培育壯大一批起點高、規模大、帶動力強的骨干龍頭企業。三是大力發展各類農業經濟組織。圍繞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借助農村種養大戶、營銷大戶和龍頭企業的生產、加工、銷售優勢,積極發展各類競爭能力強、經濟聯系緊密、帶動農戶多的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提高農民扶貧開發的組織化程度。積極引導和鼓勵農村能人、專業大戶、公司企業、涉農部門創辦各類經濟服務組織,支持農民采取多種形式的勞動聯合與資金聯合,發展農產品運銷、加工、儲存、保鮮等環節的專業合作組織和農產品行業協會,著力培育農民營銷組織和經紀人隊伍。力爭到2015年,全縣參加專業合作組織的農戶比例達到60%,農產品加工率達30%以上。
按照市委、市政府“兩圈兩帶”產業布局,結合實際,在保證糧食生產安全的前提下,大力發展主導產業、特色生態農業、市場農業、商品農業,努力建設“優質高效型種植產業帶”和“規模集約型生態養殖示范區”。立足縣域交通優勢和資源優勢,打造東部鄉鎮和西部鄉鎮產業核心示范點,以示范點帶動,建設生態茶葉產業帶、中藥材產業帶、優質烤煙產業帶、經果林生產帶、百合產業帶、優質糧油產業帶:以縣城為中心輻射周邊鄉鎮建設無公害蔬菜生產帶、葡萄生產帶;以穩定生豬養殖為基礎,大力發展草食牲畜、禽類和特種養殖。逐步培育出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農產品,建成一批具有一定規模、有地方特色和優勢的農產品生產基地。
(四)樹立人才科技意識,抓好基礎設施建設,努力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