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4 17:22:4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語文課堂教學的思考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語文教學智慧火花職業教學通過反思十多年的從教生涯,我對語文教學的認識理解更清晰了。如何才能讓語文課堂充滿激情,綻放出生命的光彩,迸發出智慧的火花,使課堂成為學生向往的樂園呢?
一、引導學生構建自己的精神家園
作為一名語文教育工作者,最注重的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而實現此目標,廣泛大量的閱讀是基礎。結合學生的寫作實踐,即使是優秀的作品,也給人炫技之感,其精神內涵和情感包容,相對來說總要平淡些。這當然和學生的生活閱歷有關。但這種不足,可以通過吸取前人的生活經驗、心路歷程、精神成果等來彌補。人文教育就是將人類優秀的思想文化成果等通過知識傳播和環境熏陶,使之內化為人的品格、氣質、修養,并成為人相對穩定的內在品質。一位科學家曾說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沒有優秀的人文文化,就會不打自垮?!比缃?,人類的生存環境、理想信念、價值觀念等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而許多學生缺少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語文學科是滋養人文精神的沃野。語文教學要充分挖掘人文資源,既要注重知識的傳播,更要注重人文精神的陶冶。具體地講,就是語文教學要堅持用課文中飽含的真善美,幫助學生提高人生境界,豐富美好心靈,塑造健全人格。面對浩瀚宇宙,無盡時空,人存在的理由是什么,人類的精神家園何在?這些都需要我們引導學生去思考。為此,語文課堂上,教師要不斷融入人文精神,使學生擁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展現“仰天大笑出門去”的豪情,樹立“咬定青山不放松,任爾東西南北風”的信念,獲得“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的感悟,確立“吾不能變心以從俗兮,固愁苦而終窮”的高尚人格……在語文課堂中融入“人文精神”的教育,讓語文教學成為鑄造學生靈魂的主要手段。
二、融入教師激情,注重情境教學
記得有位前輩曾說過:“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識的種子就播種在這塊土壤上?!闭Z文課堂教學過程是師生情感交流與互動的過程,而教材(課文)也“不是無情物”……是承載和傳播情感的載體。教學中,只要教師能引導學生付出真情,使學生的情與文章的情融為一體,語文教學就會達到“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的“育情”境界。
語文課堂上,教師注注重情境教學,引導學生與優秀的文化接觸,與古今中外的高貴靈魂對話,充分挖掘和發掘教材(課文)的情愫,讓學生始終涌動情感的生命源泉,培育熱愛祖國、關愛社會、眷念故土、珍愛青春、感恩親情和悲天憫人的情感,不僅可以實現語文教學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目的,還可以實現教育的育人目標。例如,教師可以引領學生從《背影》中感受父子深情,從《我與地壇》中體會母子情深,從《邊城》中認識祖孫、兄弟之情,從《我愿意是急流》中領悟無私戀情,從《雨霖鈴》中體悟“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的離情別緒,從《京口北固亭懷古》中感悟拳拳赤子之情……聯系生活體驗,把學生帶入情境,使他們和作品產生共鳴,這樣在掌握知識的同時,可以感受到文學藝術的巨大魅力!
三、盡量用文學化的語言,使語文教學充滿詩意
目前,在高考指揮棒的引導下,語文課堂成了無硝煙的另類戰場。課堂上到處是“拉網式”的知識點專項練習或“查漏補缺式”的專題技巧訓練,教材中那些充滿詩意,閃耀著作者思想與人格光輝的文本也被大多數教師異化成了傳授閱讀技巧和答題技巧的例子。據統計,現行各種版本的語文教材中,文學類作品所占的比例都在60%以上。由此可見,給語文課堂植入“文學味”,讓語文教學實現“詩化”,對于中學語文教學是多么重要。
語文教學的成功,離不開課堂的每個環節。生動的導入,精彩的講解,激烈的討論,都離不開教師的精心備課和嚴密的課堂組織。用詩意的語言,給語文課堂植入“文學味”,引領學生品味或幽雅或豪邁、或沉郁或飄逸、或諷刺或幽默的優秀文學作品,可以凈化學生的心靈,陶冶他們的性情,豐富他們的詩化語言;給語文課堂植入“文學味”,引領學生欣賞文學作品中呈現出的情景交融的意境美,可以讓學生在審美鑒賞活動中主動提高審美能力;給語文課堂植入“文學味”,引領學生走進文學王國,閱讀經典,豐富人生,可以讓學生的生命在閱讀中展現更多的精彩。
四、抓住時代脈搏,與時俱進
任何學科的教學都應抓住時代脈搏,體現時代特征,將社會與人生緊密聯系在一起。尤其是在當今網絡盛行的沖擊之下,教師如果不注重學習,知識體系難免陳舊,有時有力不從心之感,也會在與學生的溝通上存在些隔閡。語文課堂上,教師恰當地導入具有時代特征的新聞類知識,可以創設新穎獨特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參與探究學習的激情,陶冶他們的情操,激活他們的思維。因此,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關心民生,鼓勵學生辯證地看問題,培養學生認識世界的能力和批判精神,讓課堂這一小天地,成為學生的人生導航標。例如,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開展“課前五分鐘新聞會”活動,充分利用電視、網絡、報刊等媒介,大量搜集新聞信息,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熱點,了解國內外發生的大事,讓學生從各類新聞中了解眾生百態、人情冷暖、世間萬象……這些對整天坐在教室讀書的學生來說,無疑既是一頓豐富的營養大餐,又是一份高品質的精神大餐。
參考文獻:
[1]張俊慧.職業教育的成果與創新之路[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2]譚君強.職業中學語文教學的難點與創新點研究[J].教師,2007,(08).
關鍵詞:小學語文 課堂教學 誤區 互動 內涵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2)07-0203-01
小學生對新生事物的發現、研究、探索欲望都十分強烈,他們具有好奇、好學的鮮明個性,在小學課堂教育中使用合理的教學方法、科學有效的教學手段,對小學生學習和生活行為加以正確的引導,能極大發揮學生的個性,并將這些個性轉化為語文知識學習的動力。新時期的小學教育改革,就是對傳統教育精華的吸納和素質教育的深入滲透,是應試教育到素質教育的改革與實踐。在這個過程中,小學語文教學取得了很好的成績,總結了寶貴的經驗。但同時我們也看到,由于對教育改革的系統性和長期性估計不足,受急功近利的思想影響,受傳統教育及尚不完善的考試制度的約束,使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存在著許多誤區。這些誤區從根本上忽略了小學生學習主體地位,抑制了小學生個性的發展,阻礙了小學語文其思想性、工具性、人文性作用的發揮,便小學語文其激發思維、陶冶情操、促進交流溝通能力的有效力量得不到充分利用,極大程度的造成教育資源浪費。
通過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反復推敲與實踐,對多年從教經驗的總結與分析,筆者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誤區進行探索與思考,現試談自己的幾點看法:
1 語文課堂教學缺乏互動,重老師,輕學生
基于對傳統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創新,老師在課堂上已經注重突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導地位,采用布置場景、設計情節、課堂提問等多種方法進行語文課堂教育,這些方法都起了積極的作用也收到了良好效果。但看到這些成績的同時,我們也不難發現,老師仍舊是課堂的主導角色。就課堂提問而言,一方面提問方式單一,大部分還是采取老師問,學生答的模式。時間久了,學生容易產生被動、依賴的心理,同時會形成錯誤的概念,認為只要回答出老師的問題就等于是掌握了全部知識;另一方面老師提出的問題無法避免的程序化和形式化,缺乏深度和難度,不但沒起到讓學生主動思維的作用,還容易將學生困在課文和教材的“框框”里。如何走出這種誤區,使學生養成良好的獨立思維的習慣呢?要加強語文課堂上老師與學生的角色互動和角色轉化,讓學生主動去發現問題、思考問題,采取學生提問,老師作答的教學方法,鼓勵學生多提問題,對好的提問給予充分肯定和適當鼓勵,為學生創造自主思考的機會。例如在《三顧茅廬》這節課中,有學生提問說“為什么張飛遭到責備?”我首先肯定了學生主動提問的學習態度,然后將張飛魯莽、輕率、不尊重他人的行為的和劉備堅持、沉穩、求賢若渴的形象進行對比,然后提出問題:為什么劉備最終得以成功?引導學生進入深層次的探索與思考,為他們的問題意識提供更廣闊的空間。
2 語文課堂教學單一失衡,重形式,輕內涵
教育的最終目的是打造學生全方位的人生觀、價值觀,強化學生的思維創造能力。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我們往往會忽視這樣一個根本問題,而被學生的成績單所帶動,從而走入傳統教學形式化的誤區。不難理解,所謂形式化,其取得的效果是直觀上更容易看到的東西,由此來評價一個學生的優劣,對學生來說是不公平的。尤其是尚處在孩童時代的小學生們,加深課堂教學內涵,讓他們對課文內容了解透徹,真正從中學到了知識,這比任何任何成績單都更有意義。如《黃果樹瀑布》一課中,課文內容只是講述瀑布的壯麗,對于風景描寫的層次漸進手法,以及一些常規語文知識。然而除了這些之外,還能讓孩子們從中學到什么知識呢?帶著這個問題,筆者首先針對課了大量準備工作。在教課過程中,除了課文內容之外,筆者又向學生們講述了我國的山川地貌,以及更多的名勝古跡,通過這一節課,學生們不僅在課堂上學到了課文知識,還大致領略到了我國的大好河山。除此之外,重智育、而輕素質,也是形式化教學的延伸,關于這點,我們完全可以從我國古代教育體系中得到教訓?,F代教學理念注重的是培養全面的高素質人才,而古代教育體系培養的多數都是書呆子。然而即便就是現代,高分低能的學生還是屢見不鮮。語文雖然是一門單一的學科,然而它卻涵蓋了幾乎所有學科中必須具備的基礎知識,因此,加強我國當代小學生們的整體素質,杜絕片面、單一的課堂形式化教學,當從小學語文教學開始做起,這是我們全體小學語文教師們的責任。
縱觀當前我國教育形勢,課堂教學中的誤區其實遠遠不止這些。這需要我們的全體教師們的共同努力,積極發掘更科學有效的教學手法。在強化學生“學”的同時,我們也要加強自身的學習,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質量,才能跟上時代進步的形勢。小學語文是鋪設學生未來的基礎,我們的小學生們更是祖國未來的希望。隨著現代化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諸如電腦、電視等現代媒體對他們的影響越來越大。這就需要我們制定更多的教學措施,來應對當前嚴峻的教學情況。我們要看清自己所擔負的責任,要做到有所思,即有所為,努力嘗試,不斷改善我們的教學方式,減少教學誤區,拓展教學思路,為小學生們未來的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為培養我國新生代優秀人才出一份力。
參考文獻:
關鍵詞:新課程 小學語文 課堂教學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實施,為傳統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教師的教育觀念、教育角色發生了轉變,課堂的教學策略、學習方法也隨之發生重大改變??梢哉f,新課程改革改變的不僅是教師的教學生活,也改變著學生的學習生活。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筆者對新課程標準下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工作有了更多深入的了解,下面就結合工作實際,談談自己的想法。
一、新課程要構建新型的師生關系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師生關系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關系到整個課堂教學的成敗。筆者認為,構建新型師生關系,重點要突出三個方面。
(一)恰當角色定位
教學過程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相互作用的過程。在課堂教學中,只有把教與學有機結合起來,真正發揮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作用,才能實現高效課堂教學。當前,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兩種錯誤的角色定位。一種是把教師的主導作用變成了教師主宰一切,包辦一切。在課堂上,學生在教師指揮下看看、聽聽,并簡單地動動手、動動口。學生學習的主動權被完全剝奪,成了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極大限制了課堂教學活力。一種是只過于強調學生的學,而忽視教師的教,把課堂教學變成了學生的表演課,教師沒有發揮應有的啟發、引導和互動作用,成了站在臺上的“觀眾”,這就使得課堂教學看似轟轟烈烈,最終卻無功而返。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既要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也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二者兼顧,才能實現高效課堂教學。
(二)融洽師生關系
融洽的師生關系不是靠鐵的紀律約束來的,更不是靠揮動的教鞭“打”出來,而是依賴民主平等建立起來的。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語文教師必須要與學生通過師生互敬的雙向統籌,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在民主平等的前提下,師生間更容易建立合作型、伙伴型的教學關系,才能打開學生情感的閥門,形成良好心理氛圍,并調動其參與語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最終實現課堂教學目標。
(三)積極參與互動
讓學生主動參與、交流、合作,使學生的身心和諧地發展,全面地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是課堂教學改革的方向。因此,在教學中,每一位教師要應努力創設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參與課堂教學,使學生勇于參與課堂教學。這也是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推進課堂改革的很重要的一個方面。
二、新課程要培養良好學習習慣
托.布里德說:“在日常事物的自理中,一盎司習慣抵得上一磅智慧?!睂τ谛W生而言,形成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對他們未來的語文學習意義重大。
(一)要強調預習
古語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這句話是說,不管做什么事,事先都要有充分的準備。學生學習語文知識,課前預習,既是必要的心理準備,也是具體的內容準備。在課前,學生通過認真閱讀教材,詳細了解教材內容,深入思考內容重點,切實發現學習難點,才能為課堂聽講做好相應的準備,有利于新知識地接受。
(二)要強調動筆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教師要教會學生,在閱讀時,無論課內課外,都要勤于動筆。在課堂教學時,學生大多能夠按照教師的要求進行記錄,我們這里重點強調平時閱讀。在課外閱讀時,要讓學生拿一支筆,擺開一個本,邊讀邊動筆。這里的動筆,可以是標注,也可以是摘抄。此外,教師還要逐漸培養其寫日記、記隨筆的習慣,逐漸形成愛好寫作的愛好。
(三)要強調觀察
觀察習慣的培養,就是要讓學生在生活中處處留心,要引導學生在遇到新奇的事物后,一定要仔細地觀察細部,審視細節,不要只籠統地看大概。引導學生與相鄰的或者相似的事物進行對比,比如看到鴨,就讓他同鵝進行對比。吃杏時,讓學生說說杏與桃子有何異同等。
(四)要強調質疑
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如果學生平時有不敢問、不善問的缺點,就鼓勵他去問,一旦有些問題是通過問詢教師、同學得來的答案,我們要給予鼓勵。
(五)要強調背誦
青少年時期,是記憶的黃金時期。語文教師一定要充分利用好這一特點,引導和鼓勵小學生多讀、多記,特別是古典詩文和現代美文。這樣,學生必將受益終身。
三、新課程要培養良好審美能力
(一)體會形象美
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指導學生發現文章的形象美。這里的美,既包括具有美感的事物,也包括文章刻畫的丑的事物。教師要引導學生在美與丑的強烈對比中,揣摩、理解和感受美的形象,讓學生認識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惡、丑,從而提高了學生的審美能力。
(二)感受意境美
小學生受教育知識及生活閱歷的局限,對事物的認識是膚淺的,對美的鑒賞力不高。因此,在教學中,教師除了要鼓勵他們展開大膽、合理的想象外,還得教給他們掌握想象的方法,在想象中不斷體味文章所表達的美的意境。具體來說,就是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特點,憑借熟悉的有關情景讓學生展開想象,根據事物的發展,讓學生進行推理想象,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合理想象,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與審美能力。
(三)體驗語言美
在小學語文課文中,詩歌用字精練傳神;散文句式優美多樣;記敘文對話富有個性,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認真推敲、欣賞,這樣既能提高學生的語感,又能使學生得到美的熏陶。
四、新課程要恰當運用電教手段
一.注重精心預設,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1、重視文本的解讀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圍繞文本、借助文本來開展課堂教學。文本解讀即在不同思維的碰撞過程中生成教學的新生長點、延伸點、突破點、新教學程序,因而,教師若想提高教學效果,則應充分發掘教材,對文本進行深入的解讀,使課本知識“活”起來,具有“生命”與“情感”,從而突顯知識的活性,實現學生與文本的對話。
例如:《祝?!返慕虒W,教師提出開放性問題:誰是導致祥林嫂死亡的真正兇手?于是學生展開激烈討論。有些學生說是魯四老爺;有些學生說是祥林嫂的婆婆;有的說是柳媽;有些學生則認為其罪魁禍首是封建禮教等等,通過開放性的預設帶來了多樣性的結果。然后教師引導學生辯難與引證,則可得到最終結論:封建禮教是導致祥林嫂悲劇的根本原因。這樣不但珍視了學生們的獨特體驗,還注意了文本的價值取向。
2、注重學情的分析
在教學預設過程中,教師還應關注學生的發展,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情趣感受,如學生是否有疑問,是否可引起學生興趣,是否可增加學生情感體驗等,這樣,才能達到教學高度,從而激活課堂,促進動態生成。例如:《我與地壇》的教學,筆者設計這樣的問題:①文中母親為兒子而默默付出著,你們對哪個細節最為感動?②在生活中,我們的母親也在默默地關心、呵護著我們,其中,哪些情景讓你們感受最深。這樣,將教學與學生生活相聯系,讓學生沉浸于偉大母愛的情感里。這樣,增強了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對文本有了更深的理解,推動了課堂教學的動態生成。
二.彈性留白,創造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
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彈性留白,為學生微微打開通往知識世界的窗口,讓學生握著想象與思考的鑰匙自主學習與探究,最后開啟智慧的大門。第一、留出思考空間。教學時師生之間的雙向活動。若給學生提供充足的思考時間,使其自主發現問題,才可激發與活躍學生的思維,喚起強烈的求知欲。第二、留出實踐空間。例如:作文教學時,教師可先讓學生從課文中找出一些精彩語句,并討論、概括出文章中的寫作手法,意見交換后,學生紛紛發言,甚至還可點評與糾正其他學生的描寫語句。第三、留出作業時間。通過作業可以復習與鞏固所學知識,加深對知識的印象,從而提高學習效果。如教師可留出約10分鐘的時間讓學生做重點知識的練習。
三.動態生成,建構和諧語文課堂
1、巧用錯誤資源
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是由不會到會、由不懂到懂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難免會出現錯誤。在動態生成的課堂中,教師應允許并寬容學生犯錯。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善于捕捉學生在課堂上的錯誤信息,將錯誤資源視為一種動態資源,引導學生找錯、論錯、辨錯,找出改正的有效途徑,將錯誤變為新的課堂學習契機。例如:《傳統文化與文化傳統》一文的教學,教師提出思考問題:同學們,在你們心中什么是文化傳統?什么又是傳統文化?是否可以舉例來說明。通過思考后,有學生回答:四合院為文化傳統,而忠和義則是傳統文化。這是錯誤的觀點,這時教師先不點破,而是讓學生從課文中尋找與傳統文化和文化傳統相關的概念內容,并依據兩者概念總結出各自特點:文化傳統有惰性的特點,而傳統文化則有時代性等特點。而后通過對比,學生則可以理解與掌握傳統文化和文化傳統的各自概念,可以快速找出與之相對應的例子。這樣巧用錯誤,將學生由錯引對,有利于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同時也為掌握全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 初中語文 課堂教學 情境
一、語文教師要與學生平等對話。建立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我們語文老師應該積極地看、耐心地聽,設身處地地感受學生的所作所為,使學生有良好的心境和愉悅的情緒,使學生能自由地發表意見;自由地按自己的學習方式參與語文活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尊重和欣賞學生,給學生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教師還應鼓勵和提倡教師與學生的雙向交流以及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多向交流。
二、語文教師應該扮演好課堂教學組織者的角色。語文教學是一臺戲,教師只有認真演好自己的角色,我們才能提高這臺戲的質量。課堂教學是學生獲得知識的主渠道,教師應充分利用這塊陣地,使語文交流從課堂教學情境中擴展開去;語文教師應為學生提供積極思考與合作交流的空間,開啟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探究、創造的強烈動機,幫助學生發現他們所學的語文知識的意義。另外,對于學生反饋回來的信息也十分重要,我們語文教師要及時地獲得教學反饋信息,對學生的語文學習及時做出科學的評價,做出有根據的,有針對性的教學決策,而這也正符合了哲學原理中“否定之否定規律”。
三、語文教師應該在語文教學中實行小組合作教學。現在無論是在學校里還是社會上,團隊合作精神是一種比較推崇的能力,而小組合作教學是一種很好的能體現團隊合作精神的教學形式。小組合作式教學的學生參與面廣,參與效率高。開展小組合作研討形式為促進學生與學生之間信息反饋,提供學習的優勢互補.為激活思維火花創設了良好的條件。教師對小組討論應提出明確的討論要求,要求學生學會仔細傾聽,學會清晰表達,嘗試幫助糾正;小組成員的組成可由教師指定也可自由組合但相對穩定,每組的學生學習基礎上中下結合,學生在小組內輪流擔任講述者和評判者,使學生保持一種新鮮感,這樣可使學生在相互合作的基礎上,吸取同伴的智慧和力量。通過小組交流既可使學生從多角度看問題,也可使學生通過對比發現自己存在的問題,對原來模糊不清甚至錯誤的認識得到進一步思考、澄清,正確的認識最終將納入已有的認知結構,從而達到對語文知識的真正理解,與此同時,每個同學都會獲得成功或失敗的親身體驗。
四、語文教師應該營造語文教學情境。有人說過:語文是進行素質教育最有效的一門學科。語文課本里大多都是聲情并茂的好文章。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努力使語文課本情境故事化、活動化、生活化,調動起學生內部已經形成的知識、經驗、策略、感受和興趣,鼓勵學生用耳、用口、用眼、用手去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接受他人的思想。這樣做更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調動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開闊思路,促進語文創造性思維的發展。這樣做還可以培養情感、陶冶性情、提高學生文化修養和綜合素質,對學生今后的影響不可忽視。
五、語文教師應該明確教學目標是語文研究性課堂教學。教學目標的制定和明確,是上好每一節課的關鍵。要明確教學目標,就要加強對教材及學生的研究,做到三個熟悉:一是熟悉《課程標準》,二是熟悉教材,三是熟悉學生。其實,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應該是語文綜合素質的培養。我們在制定教學目標的時候.應緊緊扣住這一點。我認為語文綜合素質應該包括以下幾點:1.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很多同仁可能認為語文教學發展到今天,還在談“聽說讀寫”,是不是有點落后于形勢。其實,聽說讀寫能力應該是語文教學的基石。我們常說厚積而薄發,沒有厚實的聽說讀寫的基本功,根本無從談所謂的創新能力的培養。2.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以前人們總是覺得語文教學應該更多地把知識傳授給學生,在教學中多注重知識的傳承性,從而忽略了學生學法的指導,使學生變成被動接受知識的機器,一旦離開了學校、離開了老師,就會無所適從,不能再自覺的學習。這應該說是教學的一種誤區。3.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這是我們教學的最終目的。
一、樂于提問
1.藝術性提問
注重科學性和藝術性的結合,精心設計和提煉一些富有啟發性、情感性、變通性、挑戰性,富有價值的問題,引導思考方向,擴大思考范圍,提高思考層次,既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認知規律,又能促進學生積極思維,對已有認知結構進行重新組合、編碼,從而更好地表述要表述的觀點。當然,所提的問題要有難有易,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借助提問的翅膀,飛翔在知識的天空。
2.在激趣中提問
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當教學內容引起學生興趣時,學生學習起來就能集中注意力,就能對語言材料更好地感知、記憶、思維和想象,從而獲得較多、較牢固的知識與技能。因此,教師要通過提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用提問引發“頭腦風暴”,同時讓學生在回答過程中有成就感。
3.在互動中提問
課堂提問是師生之間的互動活動。一方面教師通過重復、追問、更正、啟發、評價等手段,逐步引導學生向更新的領域、更深的層次去思考探究,另一方面師生可以采用角色轉換的方式,讓學生當老師,以此營造嶄新的教學氛圍。
二、善于思考
學與思是鳥之雙翼、車之兩輪,缺一不可。教會學生善于思考,就要教會引導、體驗、領會的技巧。
1.引導
語文課堂教學要從語言文字入手,引導學生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準確地把握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體驗
語文課堂教學要以課堂為學生的“訓練場”,讓學生“體驗”課文內容,從而真實地體會出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像進行朗讀訓練,可以使學生在課文中的激昂處來個激昂,悲傷處來個悲傷,從而促使學生不僅僅感知外在的美,還能進入內心,進行激蕩情感的品味。
3.領會
要指導學生領會課文的表達內容,使學生從中學到作者是怎樣立意選材、布局謀篇、遣詞造句,運用何種表現手法表達中心和體現寫作意圖的。
三、勤于練習
有了學與思,接下來就要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通過聽說讀寫練習, 同時對學生進行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質教育,發展學生智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1.聽說練習
聽說是傳遞信息的重要渠道??捎孟猜剺芬姷姆绞絹砑訌姟奥牎薄罢f”練習。
(1)制卡片。生字和詞語教學,要改變課堂上教師念、學生寫的慣例,可把生字、詞語制成卡片,由同桌或同組一個同學念,其余同學寫。生字、詞語卡片,便于學生在輕松學習中進行聽說訓練,掌握知識。
(2)聽故事。以一個小組為單位進行練習。先讓一個同學講一個簡短故事,其余同學聽,然后讓其余同學來復述故事,看誰復述得最完整。每組推舉一名優勝者,周末進行一次“優勝者比賽”,增強聽說訓練的吸引力。
(3)做游戲。以縱向座次為小組單位, 做“聽說傳話”的接力賽游戲。第一個同學擬好一個詞語或一句話,依次傳到最后一個同學,看哪一組聽、說最正確,即要求說的人發音準確、聽的人聽正確。學生聽說能力在濃厚興趣中得到提高。
(4)用插圖?,F行小學語文教材配有很多插圖,可讓學生仔細觀察畫面內容,或從上到下觀察,或從左到右觀察,可作適當聯想,一個同學說畫面內容,其余同學聽后補充發言。這樣既訓練了學生說的能力和觀察能力,又訓練了學生的聽力和思維能力。
2.讀寫練習
課堂教學離不開讀寫練習,尤其是小學語文教學,既要提高課堂上的朗讀質量,又要加強課外閱讀能力的訓練。
(1)課堂朗讀。課前聽教師有感情地范讀,或聽課文錄音磁帶,喚起學生的興趣,使學生體會到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有助于理解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然后選學生試讀,其余學生討論試讀學生是否正確流利、是否表達出了課文的思想感情。教師再范讀,學生再試讀,再討論交流,學完課文再讓學生朗讀。
(2)課外朗讀。鼓勵學生多讀優秀的課外讀物,每周舉行一次講故事比賽,比誰的故事最有趣、最有教育意義。這樣既訓練了學生的閱讀能力,又陶冶了學生的道德情操,培養了學生的審美觀念。
3.作文練習
實施素質教育,必須加強小學生作文習慣和能力的訓練。習慣的養成、能力的形成都離不開科學的訓練。要使學生自覺訓練、樂意訓練,必須巧妙地調動學生對作文的興趣。
(1)口頭作文。寫作前,安排學生講述自己見到的、聽到的有趣、有意義的人和事,口頭“說”,把思想組織成連貫而有條理的語言,教師加以點拔,然后由說過渡到寫。
首先語文是一門基礎的語言學科,而且是一門十分重要的學科,它關系著我們的生活,語文是一門工具學科,是學好其它科目的基礎,學好語文,才能學習更多的知識和技能,如生活中與人聊天,寫信,發郵件都會遇到語文知識,其次語文能力的高低不僅直接影響一個人的語言溝通能力和理解能力,還直接影響著其他能力的提高,當年語文成績特別突出,杰出的語言表達能力直接影響他的一生,最后,也是最直接的原因,從近幾年的中考試卷來看,拉分值的就是語文,語文成績考不好,四大名校無望,市重點無望,語文考得好壞決定你的前途。
2、語文課堂教學面臨的現狀分析
目前人們已經意識到課堂教學改革是新課程實施的關鍵。 對語文教學進行了改革,新課程改革以來, 語文課堂教學面貌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語文課堂充滿了生機, 煥發出活力, 令人欣喜, 叫人振奮。 但是在教學實踐中, 我們也發現不少老師的課堂 “創新” 與《語文課程標準》 所倡導的理念形似神異, 徒有形式, 沒有實效, 語文課堂丟失了 “語文味”。這些問題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形式上的自主模式實際的教學成效不高
新的教學改革中強調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它是新課程改革提出的重要目標,自主學習模式是許多教師在教學中運用的新型教學模式,自主學習模式是為了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動起來,開動思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但是有部分教師將自主學習模式膚淺的簡單地理解為課堂上提出思考題,其余問題全部由學生自己解決。這樣的教學活動既沒有進行課前充分的自主預習作為基礎,老師沒有在課堂教學中起到該有的作用,使得很多學生積極學習了卻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自主學習模式不是指學生自己學習,而是教師進行指引讓學生更好的學到知識。
2.2分層教學操作不當而產生危害
新的教學改革中強調了分層教學的重要性,提倡和遵循了“因材施教”的原則進行教學,但是一些語文教師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將其執行變味,在對學生進行分層的過程中只是按照某一次成績進行分類,并沒有完全體現學生的真實狀況,并且對學生也沒有能夠進行相關的思想教育作為基礎,導致學生出現“分層就是分等級”這樣的抵觸思想,產生很多副面影響,既影響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還讓很多學生產生心理壓力,這種現象讓分層教學模式脫離了正確的軌道。
2.3進行課外教學但目標不明確
在語文教學中,積極地將實際生活和語文學習結合起來是一種很好的教學模式,這會增加語文課堂學習的趣味性,增強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但是部分教師在活動設計與組織中,過于重視了活動的娛樂性功能,放縱學生自娛自樂,不重視知識的學習和總結,知識性效果弱化,學生活動開展得較為火熱,實際上已經背離了語文課外主題活動設計的初衷,未能有效體現對語文教學成效鞏固的目的。
2.4過于使用電子教育設備,出現本末倒置現象
目前多媒體的教學進入了高中語文教學課堂,這些電子教育設備的引入增強語文學習的趣味性,使得很多抽象的事物得到很好的形象的解釋,增強了學生的學習效果。但是電子教育設備的引入也帶來了很大問題,很多老師省略了備課這個環節,課堂教學中缺少邏輯性,缺少師生互動環節,雖然趣味性增強了,實際上學生的思維深度嚴重不足,教師將整節課的一體化課件照搬到課堂上使用,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及課堂上可能出現的各種突況,導致“電腦指揮人腦”,教學活動呆板,成效低下。
3、當前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方法和策略
可見,我國高中語文教學雖然取得一定成效但還存在很多問題需要解決,那么應該如何更好的進行高中語文課堂教學呢,對此提出了以下幾點。
3.1教學中強調自主性,但不是放任自由
新課程改革要求課堂教學要體現“以學定教,因需施教”,增加靈活度,把課堂還給學生。要使課堂高效,學生的“自主”一定要與教師的 “主導”有機結合。自主性學習不是無師自通,教師應該作為學生自主性學習活動的總指揮:參與、合作、促進和指導。教師在實際教學活動過程中,給學生一個發展空間,讓他們自己往前走;給學生一點自由時間,讓他們自己去安排;給學生提供一個條件,讓他們自己去鍛煉;給學生提一個問題,讓學生去思考,中國有句古話“授之于魚不如授之以漁”一個教師不能叫一個學生一輩子,但可以教他一生受用的方法就是這個道理。
3.2要轉變教師教學觀念,先學后教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固然重要,但教師也起著很大作用。作為新時期的高中語文教師,首先應用發展的眼光來看現在的時代,創造性地轉變自己的教學觀念。語文教育本來就緣自于生活,是生活的反映。教師在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和傳授中,要加強課前預習的指導,教會學生如何查閱相關資料;做好課后拓展延伸,增加學習容量,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注重學生主體作用的體現。在日常的語文教學活動中,變 “教師講學生聽”為“先學后教”。學生先學,然后教師對學生先學的內容進行調查研究。通過信息反饋,及時掌握學生對知識的認知水平,了解他們的思想活動、學習方法的掌握等實際情況,這樣教師便于遵照“由淺入深”“由近及遠”的規律來組織教學活動。
3.3倡導對話,加強師生間的溝通
對話既是一種教學方式,更是一種師生關系。所以真正的“對話式閱讀”應該是對話主體之間精神的融合、理性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是對話主體各自向對方的“精神敞開”和“彼此接納”?!墩Z文課程標準》引進了 “對話理論”,認為閱讀教學是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相互對話的過程。在對話過程中不能話語霸權嚴重,對話機會不等,不能注重發表和說話, 忽視傾聽和交流。
3.4教師要合理設計組織分層教學活動和課外學習
教師在運用分層模式組織高中語文教學活動的過程中,首先要向學生進行宣傳,其次要對學生進行科學分層,在綜合分析評定的基礎上,還要兼顧學生的自我評定,綜合確定學生的分層。另外還要實施動態管理,對學生進行階段性考核,依據考核結果分別進行升級和降格,以競爭的機制激發學生語文學習的積極性。在組織課外活動中,要保證課外主體活動目的鮮明。教師在組織語文課外主題活動的過程中,一定要堅持緊密結合課堂教學與學生能力發展的實際,要與語文教學目標緊密結合起來,保證整個主題活動的中心是圍繞提高學生語文能力與素養,教師可以借助于課外興趣小組、專題研究活動以及課外實踐活動等形式,進一步拓展語文教學活動空間,以更好地服務學生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