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3 16:22:2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科研項目特色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協同創新;人文社科;研究項目
一、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項目的定義與特征
高等學校人文社科項目是由高等學校教師和專職科研人員承擔的研究人文社科領域具體問題的專門項目。項目是一種制度事實,是觀念的存在,本質上應當理解為一種社會關系。任何關系都包括主體、客體與內容,研究人文社科項目,應當從主體、客體、內容三方面予以分析和理解。1、主體方面。高校人文社科項目的承擔主體為高校教師與專職研究人員,一般具備較高的學歷學位,經過比較系統的學術訓練,對于社會中的問題和熱點問題,具備學術敏感和學術探究能力。2、客體方面。人文社科研究項目的客體是指專項涉及的具體社會熱點問題和理論方面的難點問題。從目前人文社科研究的項目類別來看,基本分為五類。第一類是最高級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第二類是教育部主管的人文社科研究項目,第三類是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社科管理部門或教育主管部門的人文社科研究項目,第四類是中央其他部委的人文社科研究項目,第五類是高等學校、科研機構自行設立的科研項目,第六是企事業單位委托的人文社科研究項目。3、內容方面。在內容方面,項目研究的都是系統的或獨立的問題,內容是非常多元化的,涉獵人文社會科學的各個學科領域。
二、高校人文社科項目管理存在的問題
當前,與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要求和國際競爭的新形式相比,高??蒲许椖抗芾眢w系還存在一些不適應,科研不能很好地對接國家、社會重大需求,科研成果轉化能力不足,高??蒲薪M織模式還處于相對封閉、分散的狀態,科研人才培養模式單一等問題層出不窮。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點:
1.在管理理念上,存在重數量、輕質量的問題。近年來,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取得了長足進步,推出了一批學術價值厚重、社會影響廣泛的優秀成果,數量和質量顯著提升。但同時也應當看到,重視數量增長、忽視質量提高的問題仍較為普遍,還有一些低水平重復研究甚至存在照搬照抄的現象,缺少有分量的成果,尤其缺乏有國際影響力的精品力作。因此必須強化“質量就是生命”的意識,努力克服科研目質量不高、創新不足、競爭力不強等問題。
2.在評價方式上,存在重成果、輕效果的問題。只有通過成果轉化,科研項目成果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才能得以體現和發揮,但現在還存在重理論研究成果輕實踐應用效果的現象,研究者成果轉化意識淡薄,管理部門轉化應用成果服務不力,決策層吸納應用成果渠道不暢,致使許多科研成果束之高閣。因此,在提高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質量的同時,必須重視成果的轉化和應用。
3.在宣傳推廣上,存在重、輕接受的問題。科研項目的宣傳、普及工作是十分重要的。當前,伴隨著互聯網等新興媒體的興起,大眾傳播的手段、格局和大眾接受信息的方式、習慣、渠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傳統的傳播方式已難以滿足廣大受眾的需求。大眾的遠離,導致了哲學社會科學圈內周轉、體內循環、自說自話的傳播困局。為此,科研項目的宣傳普及要建立以受眾為中心的傳播話語體系、媒介傳播格局、受眾參與模式,培育適應各種受眾的多種宣傳手段、普及渠道即大眾化方式,提升科研項目宣傳傳播的影響力。
三、協同創新與科研項目管理
“協同創新”是指創新資源和要素有效匯聚、通過突破創新主體間的壁壘,充分釋放彼此間“人才、資本、信息、技術”等創新要素活力而實現深度合作。協同創新是一項復雜的創新組織方式,其關鍵是形成以大學、研究機構為核心要素,以政府與金融機構為中介組織,充分利用大學、研究機構的智庫智囊作用,使其研究與社會實際需要高質量銜接,使知識生產者與知識應用者之間形成知識低內耗整合,提高協同質量,創新工作模式,形成合力,共同推進社會整體經濟水平的提高。協同創新要求大學、研究機構與企業等知識應用主體形成協同模式,簡單來說,要求大學的研究與企業的生產應當具有同一方向。大學的知識制造必須為企業的生產服務,但又不能簡單地以利益為中心,應當是全方位的配合與助力。
科研項目具有創造性、復雜性和不確定性,因此,雖然負責人能夠基本把握其運行路徑,但是仍然有可能出現不能計算的資源消耗。為了節省資源和時間,充分利用高校優勢為企業和其他實務部門服務,科研管理的全過程化就是不可缺少的。通過全過程化的管理,有效地降低科研項目所遇到的不確定性,從而讓項目的資源最大限度地用在項目的研究方面,不會消耗在其他領域。這樣就有力保證了科研的質量,從而也能為企業提供有實際作用的科研成果以作為決策的依據。
四、人文社科研究項目管理應遵循的原則
1.堅持協同創新。推進科研項目管理工作,哲學社會科學發展必須堅持協同創新,以創新引領發展,以創新推動發展。當前高校的“協同創新”已成為各界關注的熱點。高校應當結合現有學科特色和優勢,以“國家急需、世界一流”為目標,通過校校協同、校所協同、校企協同、校地協同、國際合作協同等“五大協同”,探索組建跨學科機構的科研團隊、設立跨學科研究項目等方式,推動文、理、工之間的深度交叉與融合。
2.堅持質量導向??蒲许椖抗芾磉€應該始終堅持質量導向,鍛造優質科研人才隊伍與精品。高校應本著培養與引進相結合的原則,加強優秀科研人才的培養,構建一支結構合理的人文社會科學人才隊伍體系。同時,學校將根據中長期跟蹤扶持、降低考核密度、優化評價體系等方式,鼓勵學者以更長遠的眼光和耐心,為人文社會科學發展事業獻力,培育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標志性成果。
3.堅持內涵式發展。走內涵式發展之路,就要比內涵、比特色、比貢獻。通過科研項目的過程化管理,同時也凝練了優勢學科方向、打造特色科研基地等方式,更加有效地凝聚和整合科研力量,逐步培育一批富有特色和生命力并能引領學術風向的學術群體,成為有自身特色、有影響力、有學術貢獻的研究型大學。
關鍵詞:創新性研究項目;學科建設互動關系
高校要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優勢,提高學校的學術地位與影響,必須抓學科建設,學科建設水平高低,是通過科學研究成果的質量和學術水平的優劣來衡量的;科學研究是推動學科建設和發展的最活躍的因素,有了高水平的科研,才會使學科整體力量得到不斷發展。學科建設是科學研究的基礎與推動力,學科發展了,科學水平將顯著提高。本文探討二者之間的互動關系,為今后的科研工作提供思路。
一、科學研究與學科建設
高等學??茖W研究包括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開發研究三個既有區別又有內在聯系的不同類別。在一定意義上說, 高等學??蒲惺侵R的生產和應用過程的集中表現??蒲兴礁叩屯ǔ3蔀榕袛嘣撔>C合實力的重要指標。學科建設貫穿知識的生產、傳播和應用全過程的始終,是高等學校能進行知識的傳遞和使用的條件,是其能在多大程度上完成高等學校職能的一個重要標志,也是衡量學校教學、科研水平的重要指標。因此,科研和學科建設都是提升學校層次的重要渠道,任何一所高校都要同時抓好科研和學科建設,以提高其水平和質量,這是毋庸置疑的。只不過不同層次的高等學校定位不同,側重點也有所偏重而已。在邏輯的順序上,科研應為學科建設的基礎與先導。沒有一支高水平的科研隊伍,沒有一批高水準的科研成果,要想提高學科建設的質量只能是紙上談兵。反過來,學科建設質量的提升又為科研的下一輪的發展提供合理的知識、人才結構,為創造良好的科研環境打下基礎。沒有好的學科方向,就難以爭取到重要的科研項目與大量的科研經費;沒有科研項目和科研經費,學科建設只能是紙上談兵。從這個意義上說,學科建設是科學研究的基礎和推動力,科學研究是學科建設的前提與拉動力,因此高等學校的學科建設離不開科學研究,科學研究也離不開學科建設,二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
二、科學研究是學科建設的“基石”
科學研究是學科建設的“基石”,創新性的科研項目、前言富有特色的科研方向及科研技術創新平臺是學科建設中的重點學科、博士與碩士點建設的有力支撐。
(一)創新性項目為學科建設的載體
創新性的科研項目是學科建設的載體。只有通過大項目的研究,才能出大的創新性成果,培養和鍛煉高水平的學者,提高學科的整體水平。而研究項目的創新程度是獲取高水平研究項目的必備條件,因此如何培育創新項目就顯得尤為重要。
文章認為一方面創新項目的選擇需要在廣泛的文獻調研及同類科研比較分析后才能得出。同時要根據自身的研究特點,突出自身的優勢學科和特色研究,瞄準國家目標,選擇具有學科前沿、獨創性的理論、方法和技術性項目。在信息時代,對于醫學科研而言,要注重現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等高新技術的發展對醫學的影響。當今計算機、基因工程、生物芯片、傳感器等技術正對醫學研究帶來深刻地變化,學科交叉日益顯著,可以說創新性強的項目從學科交叉中產生。對于創新性強的項目要重點培育,一開始申請國家、部門基金,可能因為基礎不夠,而不能得到經費的資助,這就需要高校自身給予最初小額研究經費資助,通過一定經費的投入,以便打下足夠的研究基礎,從而提高創新項目在申請國家級項目的竟爭力和中標率。另一方面高??蒲泄芾聿块T在組織科研項目申報有限額時,優先推薦學校重點培育的創新性項目,保證其優先發展,并積極組織跨學科攻關,為獲取高水平的研究項目的資助打下基礎,進而達到以科研項目拉動學科方向的效果,為學科建設進行鋪墊。
(二)前沿、富有特色的科學研究方向是學科建設的生命力
學科形成的主導科研特色是高校從自身實際出發,根據自己的基礎和條件,結合地域特點,縱觀科技發展之勢,確定自己的科研目標、科研層次、科研模式、科研側重點和科學研究的服務面向,即給自己的科學研究準確定位[5]。富有特色的科研方向不僅是科學研究的基礎和奮斗目標,也是學科建設的內在基礎和特色。
科研特色首先是科研方向的特色,表現為獨特性和前沿性以及在科研方向上取得的成果所產生的影響力,對于一所高校而言,學校已具有一定基礎的科研方向和科研隊伍是其學科方向和學科隊伍建設的依托,學校一般要在優勢科研方向上確定重點建設學科。學科一旦確定,其自然成為教師對研究方向選擇的重要依據,進而促進學科的進一步發展。因此無論是科學研究還是學科建設都應保持特色,發揮優勢,同時又要瞄準前沿,符合實際,要針對國內高校的科研狀況與發展趨勢,找準對學科有利的生存與發展空間,再結合本學科的特色和優勢,形成新的富有特色的研究方向。只有“群峰之上異峰突起”的科學研究方向,才具有強勁、持久的生命力,才具有一定的穩定性。研究方向只有相對穩定,才有可能逐漸形成特色,形成優勢。
(三)科學研究技術平臺-學科建設的條件保障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及國際間科研交流與合作的廣泛,建設共有的科研技術平臺對提高學科建設水平極為重要。
科研技術平臺主要包括三方面:⑴、具有基礎性的支撐體系;⑵、不僅包括硬件、而且包括軟件,是硬件和軟件的有機集成;⑶、具有公共和共有的服務性質。
科研技術平臺屬于高校基礎設施,是科研創新活動的公共平臺,為學科建設服務,同時為所有科研創新活動的成員共同服務、聯合使用、共同受益,是一種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產品,具有社會公共產品屬性,它具有支撐創新、實現共享、保護資源、促進交流、提高效率等功能。根據福建省政府“集中力量、重點突破,帶動整體“的建設思路,我校1999年被省政府批準成立“211工程”二個重點學科(分子醫學、血液病學),執行幾年來成績斐然,擁有了一支水平較高的研究隊伍,具有承擔生命科學綜合、重大科研項目的能力,也有迅速開拓新研究領域的能力。其中一個重要因素之一為:建設的二個重點學科,購置配備了一大批現代化的科研儀器設備,擁有了良好的科研環境,包括功能完善的建筑設施,為科技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支撐條件和保障,為學科建設提供了共用的技術平臺?!笆濉币詠恚诟=ㄊ】萍紡d的支持下,我校相繼建立了“蛋白質組學技術平臺”“神經生物學相關技術平臺”、“基因功能模式動物技術平臺建設”“動物實驗技術平臺”等。這些平臺的建立為我省醫學科學的縱深研究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持,使我省醫學基礎和應用研究邁上一個新臺階。尤為重要的是,該科研技術平臺相關設備基于“資源共享”原則,對各兄弟院校、科研單位及企業單位開放,一方面可應用于醫學、林學、農學、畜牧獸醫學等行業,具有重大的社會經濟效益,另一方面極大提升了我校的學科建設水平。
三、科學研究與學科建設的互動關系
(一)科學研究促進學科建設
科學研究是學科建設的“主體”,有了高水平的科研,才會使學科整體力量得到不斷發展。只有將科學研究和學科建設有機結合,促進二者不斷發展,才能促進學校發展。截止2006年,國家教育部授予我校的博士點(三級學科)22個,碩士點59個,學科覆蓋面從臨床醫學擴大到基礎醫學和藥學,實現了二級學科博士點和校本部基礎學科博士點“零”的突破,使我校的綜合辦學水平躍上一個新臺階,這些成果的取得與近年來我??蒲袑嵙υ鰪娛欠植婚_的?!笆濉逼陂g我校獲得國家及省部級重大科技項目資助總經費達1200萬元左右,主要資助領域涉及藥理學、分子生物學、口腔醫學、神經病學、眼科學、血液病學、骨科學、神經外科學。如我校神經病學研究所,通過對“肝豆狀核變性、肌營養不良癥等神經遺傳病基因診斷及基因治療研究”、“中國人面肩肱型肌營養不良癥基因結構和基因診斷研究”等若干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福建省科技廳重大項目的攻關研究,使這門學科在遺傳性神經系統疾病、神經變性疾病和腦血管病的基礎和臨床等研究方向上都有鮮明的特色,部分領域居國內先進水平。經過幾十年尤其近幾年建設,神經病學學科在人才梯隊、科研項目與基地、人才培養、學術成果等方面已具備一定規模,特別在神經分子遺傳學研究、神經變性疾病的防治、腦血管病基礎與臨床研究、神經電生理的臨床應用等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并于2003年成功申請到博士點。
(二)學科建設提升科學研究水平
2003年11月,我省啟動了重點建設高等學校,我校被列為建設項目學校,他以學科建設為核心,以創新平臺建設為重點,緊密結合我省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的實際需要,重點建設分子醫學、血液病學、神經生物學、藥理學、細胞生物學、環境與健康等6個學科建設項目,并通過分析已形成的學科特色和學科發展的優勢,進一步突出重點,把學科建設項目分成兩個層次,重點加強以上6個學科建設,帶動其它學科發展,提高學科整體水平。并根據建設資金的到位情況,優先對第一層次學科項目的投入,促進了學科建設的迅速發展。項目建設期間,我校新增省級重點學科13個,大大強化了我校學科建設的特色和優勢,極大地提高了學科整體的綜合實力,推動了相關學科的快速發展。
學科是科研的基礎,學科發展了,科研實力也增強了,科研水平顯著提升。5年來,獲得各渠道科研經費達6522.1萬元,是前5年的2倍,年遞增15%左右。獲省部級以上各類項目402項,比前5年增加13%。除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教育部重點項目、福建省重大(重點)項目等外,2006年我校首次作為負責單位承擔“863”計劃生物和醫藥技術領域專題項目,林新華教授的“用于腫瘤早期診斷的納米生物傳感器的開發研究”課題獲得立項,另有10人次作為子項目負責人分別入圍“973”計劃以及國家科技支撐攻關計劃項目;2007年“基于納米生物傳感技術的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早期診斷和預后檢測新方法研究”項目再次獲得“863”計劃專題項目,資助經費近300萬元,表明我校承擔高級別科研項目的能力不斷增強,部分學者逐步在全國同行中建立起良好的科研信譽,科研水平和能力得到同行專家的認可與贊譽【6】。
參考文獻
1、劉獻君:論高校學科建設[J] 高等教育研究2000年第.5期
2、王庚華 邱巖:大學的學科建設的幾點思考[J] 遼寧行政學院學報 2007年3期
3、李偉 李斌:學科建設與高??蒲泄ぷ鱗J] 沈陽建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3期
4、寧 凱 論新建本科院校學科建設與科學研究的協調發展哈爾濱學院學報2007年8期
關鍵詞: 地方高校 縱向科研項目 提高結題率
隨著國家對科學研究的重視和投入的增加,作為科學研究主力軍的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承擔的縱向科研項目和科研經費總量大幅提升[1],例如安徽理工大學2006年承擔各類縱向科研項目53項,經費456萬元;2009年承擔各類縱向課題178項;經費1522萬元。在科研總量增加以后,如何對各類縱向科研項目進行有效管理,提高結題率,保障國家經費投入的使用效益成為地方高校急需解決的問題。
一、以學科建設、高水平科技研究平臺為依托,創新學校科技管理體制,為科研項目的成功申請和順利結題營造優質的外部環境和制度保證。
1.加強學科建設,構筑高水平的科技研究平臺。學科建設和高水平科技平臺兩者互相依存、互相帶動,兩者都是做好學校科研工作的重要保證,加強兩者的建設有利于高水平人才的聚合和高素質人才的培養;有利于多學科的交叉融合和產生新學科增長點;有利于學校優勢學科和特色學科承擔高水平的重大科研項目。學科和高水平科研平臺的發展和建設可以將優勢資源和特色資源轉化成學校的科技競爭力,可以為學校各級科研項目申請的成功率和結題率的提供人才、智力、制度保證[2]。
我校始終將學科建設和高水平的科技平臺作為學??蒲泄ぷ鞯闹攸c之一,并根據依靠特色、發揮優勢的平臺建設思路和統籌規劃、突出重點、開放共享、整合集成的建設原則,不斷加大人力、物力、財力的投入。目前我校擁有6個省級重點學科,擁有“采礦工程”等4個博士點與36個碩士點,擁有“安徽省現代礦業工程重點實驗室”、“安徽省煤炭資源綜合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安徽省高?!暗V山地質災害防治重點實驗室”、“礦山建設工程重點實驗室”等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和研究中心。這些科技平臺基本覆蓋了我校的礦業工程、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土木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等優勢學科和特色學科,并且已經形成了一批穩定的、學術水平較高的科技人才隊伍,為各級科研項目的申請和按期高質完成奠定了基礎。
2.創新學??萍脊芾眢w制,優化科研環境。科研管理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制定一套行之有效、切實可行的科研管理制度,充分發揮其政策導向作用,是推動學??蒲泄ぷ鹘】涤行虬l展,提高學??蒲袑嵙蛯W術水平的根本保證[3,4]。我校從實際出發,積極探索適合自身發展的新途徑,出臺了項目管理、經費管理、成果管理、學術管理等一系列規章制度,使學校科研工作基本走上了規范化、科學化的管理軌道。同時,我校在全省高校中率先在加強科研量化管理,制定科研成果的量化標準,完善科研機構評估體系,修改科研獎勵措施等方面作了有益的嘗試,營造了一個有利于提高科研質量,推動科研成果轉化、鼓勵科技創新、實現科研人才輩出的良好環境。在“十五”期間我校先后出臺和進一步完善了《安徽理工大學碩博科研啟動基金管理辦法》、《安徽理工大學校青年科研基金管理辦法》、《安徽理工大學引進人才暫行辦法(修訂)》、《安徽理工大學選拔和培養優秀創新學術群體實施辦法》、《安徽理工大學院系年度綜合考核實施辦法(修訂)》、《安徽理工大學校內津貼改革暫行辦法(修訂)》等政策文件,形成了涵蓋人才引進、人才培養、項目孵化、職務晉升、個人和院系考核等各個方面的完整的科研評價和考核制度系統,為學??蒲泄芾砉ぷ魈峁┝送晟频闹贫缺WC。在這里需要強調的是為了提高項目按時結題率,爭取更多的科技成果獎勵,我校出臺的各種科研政策文件在重視科研經費和項目數量穩定增長的前提下,更加注重科研項目的層次和完成的水平。如在制定我校教職工和院系工作業績評價體系時,除了考慮科技成果、科技項目和經費數量,還特別重視質的評價,特別是各級重點項目是否按期高質完成在個人和院系考核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此外,學校對項目完成質量高的負責人予以重獎,例如對按期完成的項目負責人一次性最高按照項目經費的15%予以獎勵;對國家級獎獲得者,學校按照所獲獎金的1∶3予以配套獎勵對其他級別的獲獎也有不同的配套獎勵,這些措施大大提高了教職工按期結題、申報成果、參加報獎的積極性。
二、充分發揮學??蒲泄芾聿块T的能動作用。
我校科研管理部門重點從以下四關入手,將按期高效結題的思想貫徹于項目申報至結題的全過程中。
1.項目申報關。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只有把好申請項目的質量關,才能從源頭保證項目最終結題的質量。為了保證申請項目的質量,我校實行系、科研處和校學術委員會三級審查制度,從不同的方面逐一進行審查。首先,系部就課題對國內外科研現狀的了解與分析,科學水平及意義,預期研究前景,研究目標、內容、方法及技術路線,研究方案等學術角度進行審查。其次,科研處從申報者的科研能力,學術水平、科研信用,申請書的形式,課題組人員結構、現有儀器、設備及前期工作基礎學術水平及研究能力、申請經費及預算依據的合理程度等角度進行審查。最后校學術委員會從課題的科學價值和意義,觀點、方法和理論的創新、可行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等方面進行宏觀把握。
2.中期檢查關。中期檢查作為項目過程管理的重要一環,是把握項目進展程度,了解項目研究情況的手段。我校2009年一年各級項目立項超過200項,而各級結題項目數超過150項,如果僅僅依靠??蒲刑幧贁祹讉€管理人員,很難保證對各級項目都進行有效的過程管理。因此,我校目前采用院系二級分級管理制。學校科研處主要對那些國家級和省部級重點項目進行直接管理和監督,以保證高級別項目的完成質量。對于一般項目,學校科研處主要負責組織協調和宏觀把握,系部主要負責具體的日常管理,并定期向科研處匯報項目進展。學校明文規定,無論什么級別的項目負責人都要按照《安徽理工大學科研項目中期檢查實施細則》按時填寫《安徽理工大學科研項目中期檢查報告書》送交科研處審查。國家級和省部級重點項目除了填寫《安徽理工大學科研項目中期檢查報告書》,學校還以中期檢查時間為參照,對每個項目制定了不同的實施階段,并要求項目負責人及時填寫《安徽理工大學重點科研項目階段檢查報告書》。學校組織的檢查評議小組根據項目計劃任務書對材料審核后形成檢查意見,作出“繼續進行”或“需要整改”的判斷,對極少數與項目計劃書要求差距較大的研究項目進行調查,視不同情況采取限期改正、追回經費和終止項目等處理辦法。
3.項目結題關、項目延期關。在把好項目申報關、中期檢查關的前提下,項目一般都可以按時結題。但為了防止出現意外情況,我校每年六月、十二月組織下發《關于加強縱向到起項目結題與驗收(鑒定)工作的通知》文件,及時通知相關系部和個人,督促項目負責人在規定的時間內提交各種材料。學校科研處對項目負責人提供的材料進行認真審核并交校結題驗收評議組,按《安徽理工大學學科研項目結題驗收實施細則》檢查驗收并形成驗收意見,通過的項目移交上級主管部門。如果的確有不可抗拒因素造成項目不能按期結題,就必須提前三個月向學??蒲刑幪峤弧栋不绽砉ご髮W科研項目延期申請書》,由學校調查核實后在上報相關主管部門待批。
三、我校項目結題率高的其他原因
1.我校依據《安徽理工大學碩博科研啟動基金管理辦法》、《安徽理工大學校青年科研基金管理辦法》、《安徽理工大學引進人才暫行辦法(修訂)》設立的安徽理工大學碩博啟動基金和安徽理工大學青年基金是學校支持學校青年教師從事創新科學研究,培養青年科研骨干人才隊伍,培育孵化有研究潛力和發展前景的科研課題的專項基金,學校每年的投入達到100多萬元,并且投入呈逐年上升的趨勢。這兩項基金的有著共同特點,就是項目負責人幾乎都是初次承擔研究課題,既缺乏項目宏觀把握的經驗,對課題研究進展過程把握的能力不強,又沒有形成固定的科研態度,具有極強的可塑性。我??蒲泄芾聿块T針對這個特點,不僅加大了對項目負責人的培訓和項目的全過程管理的力度,而且重點從科研思想和態度入手,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科研方向和嚴謹的科研態度,讓他們從自己的第一個課題開始就認真按照計劃任務書踏踏實實保質保量地進行研究,形成按時結題的好習慣。
2.建立科研信用檔案。學校為每一位科研人員建立科研信用檔案,信用檔案主要詳細記錄該科研人員歷來在科研方面的得與失,具體包括主持或參加哪些課題的研究,取得了哪些研究成果,成果質量如何,課題結題概況等記錄。這些記錄基本上可以反映一個科研人員的科研實力,通過適當的量化后,可以形成一個信用值(我校分為優、良、一般、差四個級別),反映該科研人員在科研方面的信用狀況。當該科研人員申報新課題時,我校根據信用值分別采取以下措施:信用值優和良者學校負責重點推薦申報,信用值一般者限項申報,信用值差者一年內不準申報,同時,項目獲批后根據信用值學校分別予以不同數額的經費配套。
3.規范科研經費管理,做到科研經費既要加強管理,又要簡化手續,方便合理使用,以便提高科研經費的使用效能。經費是一個課題順利開展的保證,其花費是否合理決定了項目能否取得預期成果。因此,我校在予以各級項目配套經費以保證項目研究經費充足的前提下,也針對科研經費管理的特點出臺了《安徽理工大學科研經費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掇k法》中規定項目按期(科研處出具證明)完成后,剩余經費并入項目負責人其它項目并且優先并入高級別項目課題。同時,學校參照項目剩余經費的50%予以現金獎勵課題組成員。若沒有按期結題,學校根據《安徽理工大學校內津貼改革暫行辦法(修訂)》規定扣除項目負責人相應的津貼。這樣不僅保證了經費的使用效率,而且大大提高了項目負責人的研究熱情和按期結題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1]古廣靈,劉碧容.高校科技創新教育的認識與思考[J].科技創新導報,2009,(01).
[2]谷菲菲,安勝軍.高??茖W研究的六大關系探析[J].中國高??萍寂c產業化,2009,(11).
在對醫療水平評價方面,有的系統采用了4項內容,即門急診人次、出入院人次、危重病人搶救成功率和治愈好轉率;有的系統則有多達23項的評價內容,包含了診療數量、病例分型、診斷符合、出入院符合、危重癥及搶救成功率、醫療事故或投訴發生數量、床位使用及周轉、平均住院日、醫院感染、接受外單位人員進修和開展新技術新項目等。在本研究的24套評價系統中,有2個系統提出對技術特色的評估,采用的方法基本是申報單位自舉代表本專業特色和較高醫療水平的病種診治情況,由評審專家根據材料進行評價。
分析與討論
1學科評價應體現臨床學科的核心任務
臨床醫學學科的核心任務是提供醫療技術服務,學科建設的目標是提高醫療技術水平和診療質量,學科建設的主要措施是在某一臨床醫學專業領域內構建臨床技術特色,開展以解決臨床問題為導向的科學研究,擴大專業技術的學術影響度和社會知曉度,提高社會服務效益。因此,臨床醫學學科的評價評估應緊緊圍繞并體現出學科的核心任務。本研究所收集及分析的各級臨床學科評價指標體系涵蓋面比較廣,包括了醫療、科研、教學和學科隊伍等反映臨床學科基本功能的指標,但是醫療水平和質量指標所占的權重比例并不高,從而使學科評價的重點與臨床醫學學科建設的目標有所不一致,缺乏醫療技術水平在學科評估指標中對于學科建設方向的指向作用。因此,學科建設的評價指標應緊扣臨床學科的建設目標,體現出醫療技術水平及診療特色等臨床學科的核心任務,突出臨床學科的核心功能即臨床技術水平、醫療質量及技術特色;通過指標設置及權重,強化臨床醫學學科的醫療技術水平及質量屬性。
2學科評價應著重考量臨床技術特色
臨床技術的“特色”的含義包括2個方面:一是指這種技術具有先進性,具有優良醫療質量或具有獨到性;二是指該技術具有較好的學術和社會影響度,得到了學術界和患者的認可。這種基于某種疾病診療項目的特色醫療技術是臨床學科,尤其是重點學科,反映其主攻方向和內涵實力的重要指標,也是學科人才培養的關鍵內容。本研究所涉及的24套評價系統樣本中,只有2套系統對臨床技術特色進行評價,說明對臨床技術特色的評價還需引起關注,要引入有關技術特色的評估內容,并以此作為建立學科發展的主攻方向、聚焦技術優勢和培養人才的行為導向。
應正確把握和評價臨床學科建設中科研的作用
科學研究的項目和成果一直是各級學科評價的重點,指標所占的權重比例接近全部指標的1/3,評價內容涉及科研項目、科研經費、發表學術論文、出版學術著作、專利和科技獎勵等,尤其注重被SCI收錄論文的數量和雜志影響因子的高低。過高的科研指標權重既不利于倡導建立著重于解決臨床問題的科研導向,也反映出目前醫學科學研究中存在著重基礎、輕臨床的現狀。而以作為臨床醫學科研項目成效主要評估指標的偏差,更忽略了臨床科研的真正意義。對于學科建設的評價必須包括有臨床科研的水平和相應成果。要觀測科研項目與學科發展主攻方向的一致性、課題的連貫性,鼓勵開展具有當地特點的臨床流行病學研究、設計規范的循證醫學研究、建立規范化診治的研究和針對臨床方法缺陷的應用基礎研究等。
應凝練學科評價指標,突出學科核心功能
本研究所收集的各級評價系統中的指標涵蓋的內容均比較寬泛,涉及科學研究能力及成果、學科帶頭人及團隊、醫療技術水平和質量、教學能力及成果、經濟運營、運行機制及管理、科室管理、學科規模、精神文明狀況和經費管理等方面,評價內容看似全面周到,但卻存在著明顯的弊端。首先,評價指標和內容過多,反而會弱化或掩蓋了對臨床學科的核心任務,即醫療技術水平和技術特色的評價;其次,評價指標并非越多、越好,越能反映學科建設的成效。
【關鍵詞】跨專業 科研探究 教學改革 應用型
【基金項目】廣西區教改項目(2015JGA363)“‘跨專業科研探究’課程研究與建設”。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9-0002-02
引言
2007年,清華大學在全國高校首次開設“實驗室科研探究”課程,以實驗室為依托,以典型的科研項目和成果作為教學單元,全方位的向學生展示科研過程,以助力學生形成跨系統、跨學科和跨專業的大思維[1];2012年,上海交通大學開設“工程技術探究”新型通識課,形成融合學生能力、興趣和創新的工程技術拓展項目。國外在應用型技能人才的培養中,高年級學生不僅參與企業培訓還參與科研項目。
2013年,我校成為應用技術大學改革試點聯盟單位,逐步向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方向轉變,要求全面提升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和專業技術能力。為此,2015年在我校特聘教授傅水根的提議和學校主管部門的支持下,首次開出“跨專業科研探究”課程。該課程以不同學科科研項目為基礎,構建起學科之間的關聯性,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提升我校理工科學生的工程技術能力、科研能力及人文素養,同時文科學生也能從參與工程實踐和科研探究中,了解現代制造業的主流技術和前沿性科學技術,使得學科之間“隔行不隔山,隔行不隔理”?!翱鐚I科研探究”將教學、科研和實踐三者互通互融,不僅是一個值得探索和推廣的本科教學改革方向,還將推進應用技術型大學的轉型升級[2]。
1.課程建設
2015春,征集單元課程,匯總專家評審,從16個部門61位教師的76個單元項目中擇優選出30個課程單元,其內容涵蓋了文、理、工各學科,涉及基礎人文科學、科研項目探究和前沿科技等教學內容。任課教師中80%為教授、副教授,保證了單元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實驗室操作探究性單元占有量達23%,有利于培養工程素養。2015春季末,開展了關于“跨專業科研探究”課程的內涵、上課形式、作業內容和子項目結題等事項的課程建設研討會,現場邀請三名教師試講,專家們給予點評和指導,為課程順利開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2.課程進展
“跨專業科研探究”于2015秋季學期正式開課,課程開展基本順利,并且從學生的作業及評價反饋中可以看出本課程起到了激發學生對課外知識的求知欲,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上課形式呈現多樣性:傳統教室授課、實驗操作、上機訓練、模擬場景等形式(圖1-圖4);教學內容具有跨越性:海洋專業、化工專業、資源環境專業、機械專業及傳統文化等;作業形式非固定性:求真性小論文、產品(粗鹽、陶瓷等)、單元日志和課程感想等。
3.課程開展的若干思考
為深入了解本課程存在的問題,以便及時改進,在新學期開始對學生進行了“跨專業科研探究”課程興趣度調查,共收回問卷67份。其調查結果、分析與改進措施如表1:
整理調查數據,分析:選課以理工科學生居多;選課考慮了自身專業發展、未來創新創業等要求。而在秋季學期的選課中,文科生占人數的2/3,此時學生選課以滿足學分要求為主導,相對不如大一首次選課較多考錄專業和興趣愛好;工科單元選擇率高,易懂且體現新科技發展的單元選擇率高。本調查結果可用于指導課程的單元設置,教學內容的更新,為課程的進一步完善提供依據。
3.1課程的優化
跟蹤課程進展,總結有:部分單元內容過于簡單化;基于科研項目的單元課程對沒有專業基礎的學生難理解、課時不足導致實驗無法開展的問題等[3]。
優化方案:
(1)不斷構建新型的師資隊伍和課程教學單元,不斷引入新的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資源,最后形成一個處于擴展中的以基于教師科研項目的教學單元庫。
(2)貫徹講授與實驗、講授與演示相結合的原則,討論式、交互式和探究式融合的教學方法,講授各單元所要明確“探究”的知識、方法或者合作素養等。
(3)各單元教師獨立提出合適的單元教學時間(上限8個學時),以所選單元的累積學時數替代以單元數規定學生的學分。例如,以32個學時劃定2個學分,不再固定以16個單元劃定2個學分。同時教師自主選擇合適的上課時間。
(4)結合單元內容布置必要的作業,作業避免單調、無用。
(5)深化跨院系科研資源課程的教學管理改革,實現教學管理模式的個體化、無紙化、現代化。
3.2管理系統的搭建
現代化的管理手段將為課程的開展提供便利,使復雜的課程安排工作簡易化。高校課程管理及安排更多的借助教學管理系統,然而對于“跨專業科研探究”這樣一門安排上更加復雜化的課程,相應管理系統的設置顯得尤為重要。
本課程的復雜性:學生人數多,面向全校不同年級不同專業;課程單元選擇的多樣性,需統計各單元學生數;同一實驗性單元課,限定人數需明確分組;單元教師調課幾率大,管理者依調整實時通知學生。此外,本課程應得到學校教務處的大力支持,給予時間和管理上的特殊照顧。工程訓練中心作為本課程的開設和管理部門,應該逐步完善硬件條件:配備獨立的多媒體教室、計算機教室、基礎性的實驗室等,實驗中的耗材問題也應依照選課學生數及時購置。
總結
“跨專業科研探究”課程融合了文理工科的特色學科和重點科研項目,輻射我校不同專業不同級別的大面積學生。整合出跨學科、跨專業的實驗室資源和科研項目資源,構建新型教學課程,促進應用型本科的教學改革,提高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質量;拓普各專業新型知識進展狀況,有利于引導學生的專業定向,及時做出恰當的人生定位;也將增強學生對今后工作的適應能力。此外,本課的順利開展要求在課程單元設置、師資保障、軟硬件資源配置上具備一定的條件,同時要完善并健全選課-課程安排-交流-評價的課程管理系統。
參考文獻:
[1]傅水根,盧達熔,湯彬.創建實驗室科研探究課程,促進本科研究型教學改革[J].中國大學教學,2008(3):48-49.
[2]盧達熔,湯彬,黃樂,傅水根等.挖掘科研積累,豐富教學資源為本科服務[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7(12):1-3.
[3]韓艷梅.新課程背景下學習組織方式的新探索[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2003(9):43-46.
關鍵詞:電子信息工程;特色專業建設;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9599 (2011) 14-0000-01
Specialty Major Construction of Electronic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Analysis
Huang Zhiwei
(Union College,Fujian Normal University,Fuzhou350000,China)
Abstract:Electronic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is based on electronic information theory-based,engineering background,to develop electronic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and technical personnel for the target course.In this paper,specialty major construction electronic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to explore a brief analysis,designed to work with peers to achieve the common objective to improve.
Keywords:Electronic information engineering;Specialty major construction;Talent training
一、電子信息工程專業辦學特色的確定原則
電子信息工程專業作為一個理工科專業,就目前來看,在我國大部分理工科院校都開設了這一專業。那么,是不是每個理工科院校開設的電子信息工程專業都是一樣的呢?或者說是不是每個院校開設的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特色都是相同的呢?很顯然,這兩個問題的答案都是否定的。究其原因就是:第一,從電子信息工程專業本身而言:電子信息工程專業是一個涉及知識非常廣泛的寬口徑專業,其中各個側面的專業知識應用的領域都有自身的側重點;第二從學生而言:在大學短短的幾年時間,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全部掌握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內所有的課程知識。學生不可能毫無重點目標地進行胡子眉毛一把抓式的學習,如果真的這樣做的話,其結果也只能是廣種薄收,無法突出的具有優勢專業,也就無法在社會找到自己合適的坐標;第三,從開設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院校而言,每個院校師資的專業優勢不一樣,在電子信息工程的每個領域不可能都具備優勢,只能在某一個或幾個領域的教科研實力比較強;第四,從各個地方的需求來說,對電子信息工程專業中側重的領域也不相同;第五;從時展的不同需求來說:隨著時展,其社會的需求重點也不同,課程特色確定也應做出相應的調整。
因此,筆者認為,每個院校在確定電子信息工程專業辦學特色的時候,應從四個方面綜合考慮:一是根據院校自身在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教科研實力優勢確定專業特色;二是根據不同地區對電子信息工程中人才需求的側重點來考慮專業特色;三是在確定特色專業的同時,第二作為一個寬口徑專業,涉及到的專業知識面比較廣,每個學校不可能在電子信息工程的各個領域都有優勢,只可能在某一個或幾個方面教學科研力量比較強,應開設必備的電子信息工程的公共基礎知識課程,在轉好專業基礎的同時,辦出專業特色;四是根據時展,專業特色的確定也應做出相應的調整,必須與時俱進,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二、根據特色專業,進行課程體系構建
根據培養研究型、應用型人才的辦學思路,緊緊圍繞專業特色,構建課程體系。一是注重與應用型為主,在學好基礎知識的同時,注重技術的應用能力的培養的課程體系的構建;二是注重與市場發展相結合,注重在經典的基礎上與時代前沿相結合;三是在課程體系構建時,應以專業研究能力、應用能力和開發創新能力的培養為重點。例如,中北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結合科研背景,以產品內部結構形態特征信息的提取、處理、識別及惡劣工作環境下光電告警技術為特色,增設了無損檢測技術、檢測系統設計、統計信號分析、微弱信號分析和模式識別等專業選修課程,逐漸形成適應社會需求的多物理場信息處理、無損檢測和車輛電子學等多個專業方向;四是強化專業思維方法和工程實踐訓練,必須堅持開設“科學實驗、數學、計算機、英語”四門課程。例如針對學生編程能力較弱的問題,某大學在二年級時專門增設了編程設計實踐周,強化學生的計算編程能力進行強。在數字電子技術、電子線路、數字信號處理、單片機、微機原理與接口技術、隨機信號分析、DSP原理與應用、數字圖像處理等課程中,把硬件實與軟件相結合,堅持培養學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強化學生專業思維方法與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
三、創新實踐教學方法,突出專業特色
在搞好理論教學的基礎上,應重點搞好實踐能力的培養。電子信息專業課程都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其教學特色也應與實踐為主,即以實驗教學為主。一是改革實驗教學,加強針對性和實效性。對于驗證性實驗應根據實際需要進行取舍,盡量以設計性、綜合應用性、開發性的實驗為主;二是根據學生實際,鼓勵學生進行選擇性的實驗,可以將實驗教學分為三大類:必做、選做和自擬實驗。第一類必做類為每個學生必須做的,第二類供學生在完成必做類實驗的基礎上進行選擇,第三類僅供學有余力的學生根據愛好和自愿進行自由安排,但操作方案和過程需要有專業教師進行全程指導和幫助;三是實施循序漸進,從單一電路到系統電路設計的教學模式。在實驗內容上既保證基本實驗內容又加強學生自我發揮的內容;在電路實驗上既保證硬件實現,又加強EDA實驗;在專業課的實驗中,注重與實際科研項目相結合進行實驗,使學生能夠對所學知識得到更強的感性認識,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例如,某院校電子工程專業注重專業特色的實踐,在“傳感器認知及應用技能訓練”學習領域課程設計了6個學習情境、13個任務設計和實驗以及3次現場參觀學習,廣泛采用六步教學法、任務教學法、案例教學法、演示和參觀學習法等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法,借助多媒體課件、網絡資源等教學資源,提高學生的參與性及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主動學習的能力。
四、堅持教學與科研相結合,依托重點實驗室培養高素質的人才
本著科研為教學服務的宗旨,制定科研服務于教學的實施辦法,鼓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將研究方法、研究成果融于教學之中。在專業課的講授上,許多教師應注重理論與實際科研項目相結合進行講解,使學生能夠對所學知識得到了更強的感性認識。在課程設計上,可將科研項目中用到的技術運用于課程設計中。在畢業設計的選題上,指導教師可將科研項目模塊化,指導學生進行學習鍛煉。
總之,我們應加強電子信息工程特色專業建設的探索分析,突出特色專業的亮點,創新工作方法,培養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實力的專業人才,為我國的電子信息工程的發展做出新的貢獻。
參考文獻:
[1],李正明,成立,劉超.電子信息工程省級特色專業的建設與實踐[J].中國電力教育,2009,24
關鍵詞 學術隊伍建設 貴州師范大學 重要性
前言
學科建設是高校工作的龍頭,學科建設水平直接反映高校的辦學水平。學科建設的內容包括學術隊伍、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學術交流、物質平臺等內容,其中學術隊伍建設是核心,重點開展學術隊伍建設,能有效促進學科建設的發展。
2003年,貴州師范大學開始實施人才強效戰略,學術隊伍結構不斷改善,學術隊伍綜合實力不斷提高,學術隊伍的發展推動了學??缭绞桨l展,為學校向教學研究型大學轉型奠定了基礎。
一、學術隊伍概況
貴州師范大學創建于1941年,辦學已逾七十年,是貴州省省屬重點大學。學校地處貴州省省會貴陽市,現有三個校區:云巖區、白云區和花溪區,占地面積3000畝。有全日制在校學生34000余人,其中本??茖W生20000余人(不含求是學院)、碩士研究生近3000人。
學?,F有專職教師1526人,教授210人、副教授502人;博士222人、碩士815人。高級職稱比例為46.72%,博碩士比例為69.59%,教師平均年齡為36.7歲,外校學歷教師比例為70.53%;學術隊伍的學歷學位結構、職稱結構、年齡結構和學緣結構大幅度改善?,F有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國家級中青年有突出貢獻專家1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1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人選2人、全國高校“教學名師”1人、教育部專業指導委員會委員3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21人、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貼專家7人、貴州省核心專家1人、省管專家22人、省優秀青年科技人才3人、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學術帶頭人17人、省高等學?!敖虒W名師”13人?,F有國家級教學團隊1個、省級教學團隊4個。
二、學術隊伍建設與學科建設關系
自2009年以來,貴州師范大學以博士學位授予單位立項建設為契機,深入實施“人才強校工程”。以博士授權建設學科的學術隊伍建設為重點,兼顧各學科學術隊伍的整體發展;以一級學科為目標、二級學科為中心、三級學科(研究方向)為基礎進行隊伍建設,根據二級學科的建設需要,規劃配置學科隊伍,通過研究方向來歸屬、培養學科隊伍;充分運用“高等學校高層次創新人才計劃”、“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等國家和地方的人才發展政策,著力培養一批在省內有影響力的學術專家和學科帶頭人;充分利用重點學科、人才基地、研究基地、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等平臺吸引人才、集聚人才,堅持“引人、引智”并舉,加大學科骨干的引進力度,積極改善學術隊伍結構,不斷提高學術隊伍綜合實力。
(一)學術隊伍建設促進學科發展和研究方向形成
研究方向是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穩定的研究方向是衡量學科水平的標志之一。學校以研究方向凝聚學術隊伍,以學術隊伍開展創新研究和學術活動,開辟發展特色學科的道路。在研究方向形成與發展過程中,一批具有較強綜合素質的學科帶頭人和學術團隊脫穎而出,他們都具有較高的學術水平和職業道德,強烈的責任感和事業心;能緊跟學科發展的前沿,凝練研究方向,突顯學科特色。2009年至今,貴州師范大學在經費和政策上對博士建設點給予大力支持,5個博士點的學術隊伍投入經費2400余萬元,占學校博士立項建設總投入的30%。其學術隊伍綜合實力迅速提高,促使學科研究方向快速發展,具體表現為:第一,方向穩定性。規定研究方向的學術成員長期從事該研究方向的教學科研工作,使研究成果不斷積累,研究方向趨于穩定。第二,特色性。學術隊伍中的一部分人轉變自身研究領域,按學科發展的要求進行相應的調整;使其學科能緊密結合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并根據學科自身的歷史積淀,在研究方向上成功地發展自己的特色。目前,地理學、數學、理論等學科,都已形成了4-5個穩定的研究方向,為貴州的社會經濟建設、生態環境改善以及文化教育事業發展提供了智力支撐。
(二)學術隊伍建設促進科學研究的建設與發展
科學研究水平是衡量一個學科水平的重要內容,科學研究包括該學科所承擔的科研項目和科研成果,這些都離不開科研人才。學校在學術隊伍建設中,培養和引進了一批高水平、高素質的科研人才,他們有寬厚的理論知識和較強的科研能力;同時,隨著一系列科研管理辦法和激勵措施的出臺,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斷提高。憑借科研人員的綜合實力和科研熱情, 學校在科研項目的申報、立項中成績顯著。從科研項目上看,2009年以來,學校在重大科研項目上有所突破,首次獲國家973前期研究專項課題、教育部重大課題攻關項目、“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和國家社科研究重點項目等等。科研項目和科研經費均有大幅增長,目前承擔國家級科研項目126項、省部級科研項目590項;較2005-2008年分別增加157%、139%??蒲薪涃M1.47億元,比2005-2008年增加了120%。從科研成果上看,學??蒲谐晒鹉赀f增。獲省部級以上科研獎62項,其中省級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三等獎11項;省級哲社一等獎2項、二等獎8項,三等獎44項;獲專利30項;發表學術論文被SCI、EI、ISTP、CSSCI等收錄1913篇??蒲腥瞬砰_展了石漠化防治、資源環境評價、大型工程健康監測、網絡計算和人機交互與數字媒體集成等高新技術研究,實現了科研成果的有效轉化,推動了貴州省經濟社會的發展。
(三)學術隊伍是人才培養的核心力量
人才培養質量是衡量高校辦學水平的指標之一。尤其是研究生層次的培養,其依靠的核心力量是學校學術隊伍。學校通過完善以科學研究和實踐創新為主導的導師制,綜合考慮導師的師德、學術和實踐創新水平,從學校學術隊伍中遴選出優秀的研究生導師。他們一般具有厚實的學科理論基礎和豐富的教學經驗,直接影響研究生的基礎理論知識培養。同時,導師一般承擔有高水平的科研項目,科研經驗豐富,科研能力強;研究生在他們精心指導下,通過參與高水平的科學研究,科研能力不斷提高。此外,導師的科研精神、事業心和道德品質常常影響著研究生的道德品質、政治思想素質。2009年以來,學校的學生科研項目立項833項,研究生創新基金項目立項69項,研究生教育管理創新項目立項24項;共 926項,比2005-2008年增加近3倍。貴州省高等學校首屆“碩博論壇”中,學校共獲獎53項,其中一等獎5項、二等獎12項、三等獎36項,在貴州高校中名列第一。學生獲省級以上各級各類大型競賽獎2330項;考博人數和考博錄取率逐年遞增。這些成績充分表明,學術隊伍為學校加強研究生培養工作、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奠定了堅實基礎。
三、結語
2009年以來,貴州師范大學的學科建設工作成績顯著,實踐證明,學術隊伍建設是學科建設工作的核心,它深刻影響著學校學科建設成敗甚至學校發展的進程。貴州師范大學地處欠發達的西部地區,由于地理、歷史和經濟原因,與中東部地區高校相比,辦學水平和綜合實力仍存在較大差距;人才流失十分嚴重,人才引進困難重重,學術隊伍建設已成為學校發展的核心關鍵。學校必須解放思想、勇于創新,探索符合自身發展的學術隊伍建設思路和方法,切實加強學術隊伍的培養與引進, 獲得學術隊伍建設的良性循環,才能有效推進學科建設進程,促進學校整體發展。
參考文獻:
[1]尚長春,吳霄,陳陽.《高校學科建設內涵三要素分析》[J].技術與創新管理,2009,2(30)164-166.
[2]范 玫.《論學科建設的關鍵是學術隊伍建設》[J].甘肅聯合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2(22):84-85.
[3]唐燕.《加強西部地區普通高校人才隊伍建設》[J].貴州工業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 2008,3(10) 211-213.
作者簡介:
杜明鳳(1979-),女,碩士,講師,從事植物遺傳育種研究、學科建設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