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1 08:27:3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知識產權法教案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知識產權法;情感因素;教學改革
知識產權法學在整個法學教育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和社會對知識創新型人才的需求,知識產權法必將會受到越來越多的同仁們的重視,而且學生也會從以前被動的“讓他學”變為主動的“我要學”。筆者多年來一直從事知識產權法的教學工作,始終認為愛的教育應貫穿教學全程,情感因素在知識產權法的教學過程中至關重要。如何真正做到知識產權法的教學改革與師者愛的情感因素的有機結合,真正達到知識產權法的教學目標,是筆者孜孜以求所要努力做到的。
一、知識產權法的教學目的要求融入師者的情感因素
知識產權法的教學目的有三個:一是向學生傳授知識產權法的法律知識;二是通過知識產權法的學習培養學生創新的理念;三是為社會輸送合格的知識產權法專業人才。實現知識產權法的教學目的是每個師者的責任。為此,師者要愛學生,尊重學生,要與學生共同學習。筆者一直牢記孟子對自己學生的一種定位,孟子日:“擇賢才而教之天下之樂事?!币幻Q職的老師任何時候都不能低估自己的學生,要將其置于“賢才”的位置而后教之,這不僅是尊重學生的人格,同時也是提高自身綜合素質的過程。當老師帶著對學生的無限愛意去講授一門課的時候,師者的精神是飽滿的,身心是愉快的,同時教師的這種情感會感染學生,結合知識產權法的教學,筆者深有體會。知識產權法是指國家制定或者認可的,調整因知識產權在取得、使用和轉讓過程中所形成的各種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知識產權法博大精深,純理論的知識產權法的講授比較枯燥,而單純運用“黑板+粉筆+講授”的傳統教學方法講述知識產權法已經滿足不了學生日益增長的對知識的渴求,學生天天接受最新的資訊,如果老師還是以前的紙式“教案”,一味的滿堂灌,課堂上就難免會出現打磕睡、看閑書、自己做自己的事情而不聽老師講課的情況。如果老師是個情商很高的師者,就一定會將情感因素融入教學中,不斷與時俱進,進行教學手段的創新,讓學生在輕松快樂中學習,讓學生感到學習是一種快樂的事情而不是件痛苦的事情,學會快樂學習。這樣的講授可以有效地實現知識產權法的教學目的。
二、融入情感因素的知識產權法教學應注意的問題
(一)師者要真正起到“傳道授業解惑”的作用
一個學生認可的老師,都有自己謙遜的一面?!耙o學生一碗水,老師自己必須要有一桶水”才行,這就要求“打鐵還需自身硬”,要不斷加強老師的自身修養,而老師不斷創新的過程實際上是老師自我完善、加強自身修養的過程。例如:一份精良的多媒體教學課件的制作過程就是一個老師再學習的過程。例如:筆者在制作“專利的申請原則”課件時,為了首先就能抓住學生的眼球,導人時筆者準備自己做一個Flash動畫,就“先申請原則”還需要一個超級鏈接的案例,將聲音、畫面、文字等諸多因素制成精美的課件,由于自己的計算機知識并不過硬,筆者耗費了大量時間向講授計算機課程的老師請教,隨后,自己又花了大量的時間做了五個演示圖表,又在網上找了多幅圖片插入課件之中。整個制作過程結束之后,筆者估算了一下,除去請其他老師幫忙制作Flash動畫之外,大致用去了將近三個小時的時間,這是傳統備課時間的兩倍。但是筆者通過制作大量的課件,使自身的修養得到了提高。
(二)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實際上我們每一個學生都是很優秀的,當老師付出自己的全部熱情盡心盡責地講授課程時,他們是能夠感受老師濃濃的愛的?!皼]有不好的學生,只有不好的教育”,當情感因素融人教學時,就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主動學習,成為學習的主人。當學生由被動的“讓他學”變為主動的“我要學”時,學生就真正成了主動學習的主體。做學習的主人是大學教學的必然結果。
從教與學的關系來看,“教是為了不教”,“教是為了會學?!蓖瑫r,這種情感學習法會使學生終身受益,使他們形成一個比較健全的人格。教學方法是教師為完成教學任務所采用的手段。情感教學僅僅是一種輔助教學手段,它并不排斥其他的教學手段,教學中完全可以和其他的教學手段搭配使用,比如在知識產權法教學中采用討論法、探究法、啟發法等等教學方法,這樣,教學效果就能得到最大限度的體現,課堂教學也能得到深化和升華。
(三)注意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提高教學效率
心理學實驗證實:人類獲取的信息83%來自視覺,11%來自聽覺,這兩個加起來就有94%。融人情感因素的知識產權法教學,老師的音容笑貌、語言表達、肢體動作等都有利于增強學生視覺聽覺的感官效應,這樣有助于學生學到更多更廣的知識。愛學生的老師就會想盡一切辦法,讓有限的課堂變成無限接受知識的平臺,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里最大限度地獲取知識。譬如筆者在講授“兩個不同的申請人同一天提出注冊商標申請和專利申請的處理方式有什么樣不同”這一問題時,筆者就借用多媒體作成超級鏈接,在講專利申請的原則時用另一課件給學生做綜合性講授,將《專利法》和《商標法》兩者之間的差別講授給學生。強調商標注冊遵循的是“先申請原則為主,先使用原則為輔”的原則;而遵循專利的先申請原則時,如果遇到兩個不同的申請人將同一項專利在同一天向國務院專利行政部門提出申請的,處理辦法與商標注冊的申請是不同的,不能以“先使用為輔”來處理,而是兩個申請人進行“協商”;如果兩個申請人不同意協商或者協商不成的時候,國務院專利行政部門將不會授予兩申請人任何一人專利權。這樣用心去講述,學生的知識面就擴大了,而且是在很輕松的情況下,學生不知不覺就學到了很多的知識。
三、知識產權法教學方法的創新
(一)以教師的人格魅力影響學生
以學生為本,教師要做到“勿負自心”(對得起自己的良心),教師的職責既包括教書,也包括教學生做人。理論的說服,只有伴之榜樣的示范,才能收到效果。孔子說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就是這個道理。因此,首先,教師在備課設計一節課的授課任務時,必須要有“以學生為中心”的思想,哪些是學生能夠接受的,哪些是不容易理解的,都要做到心中有數;其次,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愛學生,要用心來教學生,要時刻注意學生的聽課情況,用心和學生進行交流,留出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去消化理解和做筆記,另外,還要考慮各層次學生的接受能力和反饋情況,及時和學生溝通;再次,要注意自己的肢體語言。經常用信任的目光注視學生,用得體的手勢引導學生,用變化的語調提醒學生,用自己的真誠感動學生。
關鍵詞:知識產權法;情感因素;教學改革
知識產權法學在整個法學教育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和社會對知識創新型人才的需求,知識產權法必將會受到越來越多的同仁們的重視,而且學生也會從以前被動的“讓他學”變為主動的“我要學”。筆者多年來一直從事知識產權法的教學工作,始終認為愛的教育應貫穿教學全程,情感因素在知識產權法的教學過程中至關重要。如何真正做到知識產權法的教學改革與師者愛的情感因素的有機結合,真正達到知識產權法的教學目標,是筆者孜孜以求所要努力做到的。
一、知識產權法的教學目的要求融入師者的情感因素
知識產權法的教學目的有三個:一是向學生傳授知識產權法的法律知識;二是通過知識產權法的學習培養學生創新的理念;三是為社會輸送合格的知識產權法專業人才。實現知識產權法的教學目的是每個師者的責任。為此,師者要愛學生,尊重學生,要與學生共同學習。筆者一直牢記孟子對自己學生的一種定位,孟子日:“擇賢才而教之天下之樂事?!币幻Q職的老師任何時候都不能低估自己的學生,要將其置于“賢才”的位置而后教之,這不僅是尊重學生的人格,同時也是提高自身綜合素質的過程。當老師帶著對學生的無限愛意去講授一門課的時候,師者的精神是飽滿的,身心是愉快的,同時教師的這種情感會感染學生,結合知識產權法的教學,筆者深有體會。知識產權法是指國家制定或者認可的,調整因知識產權在取得、使用和轉讓過程中所形成的各種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知識產權法博大精深,純理論的知識產權法的講授比較枯燥,而單純運用“黑板+粉筆+講授”的傳統教學方法講述知識產權法已經滿足不了學生日益增長的對知識的渴求,學生天天接受最新的資訊,如果老師還是以前的紙式“教案”,一味的滿堂灌,課堂上就難免會出現打磕睡、看閑書、自己做自己的事情而不聽老師講課的情況。如果老師是個情商很高的師者,就一定會將情感因素融入教學中,不斷與時俱進,進行教學手段的創新,讓學生在輕松快樂中學習,讓學生感到學習是一種快樂的事情而不是件痛苦的事情,學會快樂學習。這樣的講授可以有效地實現知識產權法的教學目的。
二、融入情感因素的知識產權法教學應注意的問題
(一)師者要真正起到“傳道授業解惑”的作用
一個學生認可的老師,都有自己謙遜的一面?!耙o學生一碗水,老師自己必須要有一桶水”才行,這就要求“打鐵還需自身硬”,要不斷加強老師的自身修養,而老師不斷創新的過程實際上是老師自我完善、加強自身修養的過程。例如:一份精良的多媒體教學課件的制作過程就是一個老師再學習的過程。例如:筆者在制作“專利的申請原則”課件時,為了首先就能抓住學生的眼球,導人時筆者準備自己做一個flash動畫,就“先申請原則”還需要一個超級鏈接的案例,將聲音、畫面、文字等諸多因素制成精美的課件,由于自己的計算機知識并不過硬,筆者耗費了大量時間向講授計算機課程的老師請教,隨后,自己又花了大量的時間做了五個演示圖表,又在網上找了多幅圖片插入課件之中。整個制作過程結束之后,筆者估算了一下,除去請其他老師幫忙制作flash動畫之外,大致用去了將近三個小時的時間,這是傳統備課時間的兩倍。但是筆者通過制作大量的課件,使自身的修養得到了提高。
(二)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實際上我們每一個學生都是很優秀的,當老師付出自己的全部熱情盡心盡責地講授課程時,他們是能夠感受老師濃濃的愛的。“沒有不好的學生,只有不好的教育”,當情感因素融人教學時,就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主動學習,成為學習的主人。當學生由被動的“讓他學”變為主動的“我要學”時,學生就真正成了主動學習的主體。做學習的主人是大學教學的必然結果。
從教與學的關系來看,“教是為了不教”,“教是為了會學?!蓖瑫r,這種情感學習法會使學生終身受益,使他們形成一個比較健全的人格。教學方法是教師為完成教學任務所采用的手段。情感教學僅僅是一種輔助教學手段,它并不排斥其他的教學手段,教學中完全可以和其他的教學手段搭配使用,比如在知識產權法教學中采用討論法、探究法、啟發法等等教學方法,這樣,教學效果就能得到最大限度的體現,課堂教學也能得到深化和升華。
(三)注意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提高教學效率
心理學實驗證實:人類獲取的信息83%來自視覺,11%來自聽覺,這兩個加起來就有94%。融人情感因素的知識產權法教
學,老師的音容笑貌、語言表達、肢體動作等都有利于增強學生視覺聽覺的感官效應,這樣有助于學生學到更多更廣的知識。愛學生的老師就會想盡一切辦法,讓有限的課堂變成無限接受知識的平臺,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里最大限度地獲取知識。譬如筆者在講授“兩個不同的申請人同一天提出注冊商標申請和專利申請的處理方式有什么樣不同”這一問題時,筆者就借用多媒體作成超級鏈接,在講專利申請的原則時用另一課件給學生做綜合性講授,將《專利法》和《商標法》兩者之間的差別講授給學生。強調商標注冊遵循的是“先申請原則為主,先使用原則為輔”的原則;而遵循專利的先申請原則時,如果遇到兩個不同的申請人將同一項專利在同一天向國務院專利行政部門提出申請的,處理辦法與商標注冊的申請是不同的,不能以“先使用為輔”來處理,而是兩個申請人進行“協商”;如果兩個申請人不同意協商或者協商不成的時候,國務院專利行政部門將不會授予兩申請人任何一人專利權。這樣用心去講述,學生的知識面就擴大了,而且是在很輕松的情況下,學生不知不覺就學到了很多的知識。
三、知識產權法教學方法的創新
(一)以教師的人格魅力影響學生
以學生為本,教師要做到“勿負自心”(對得起自己的良心),教師的職責既包括教書,也包括教學生做人。理論的說服,只有伴之榜樣的示范,才能收到效果??鬃诱f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就是這個道理。因此,首先,教師在備課設計一節課的授課任務時,必須要有“以學生為中心”的思想,哪些是學生能夠接受的,哪些是不容易理解的,都要做到心中有數;其次,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愛學生,要用心來教學生,要時刻注意學生的聽課情況,用心和學生進行交流,留出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去消化理解和做筆記,另外,還要考慮各層次學生的接受能力和反饋情況,及時和學生溝通;再次,要注意自己的肢體語言。經常用信任的目光注視學生,用得體的手勢引導學生,用變化的語調提醒學生,用自己的真誠感動學生。
(二)知識產權法教學要和司法考試的內容、題型相結合
加涅提出“為學習設計教學”的口號,說明只有當我們站在學生“如何學”的角度來設計如何教”才能準確地把握教學的內在規律。教學的目的歸根結底是為了更好地滿足教學對象,即學習主體——學生的學習需要,從而產生最佳的教學效果。學生大多是學習法律的,畢業以后。許多學生要參加全國統一的司法資格考試,因此,在教學中,就要考慮到學生想學的知識點和必須讓學生掌握的重點、難點問題。
(三)理論與司法實踐相結合,注重學生實戰能力的培養
在講授知識產權法理論時,要注重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要給學生講授一些具體的案例,使理論和實踐有機地結合。因為知識產權案件客體無形的特殊性,要求老師一定要告訴學生不僅要熟悉我國《專利法》、《商標法》、《著作權法》以及與其相配套的實施細則和條例等法律、法規,而且還要清楚與此有關的司法解釋。知識產權案件在案件管轄、受理范圍、訴前保全、保全證據、賠償數額等方面都有自己特殊的規定。
1.知識產權案件的管轄具有特殊性
特別是針對專利案件,一定要清楚專利案件的管轄法院,知識產權案件一般都由中級以上人民法院或者依法確定的人民法院依法受理。專利案件更具有特殊性。2001年6月19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180次會議通過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專利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若干規定》第2條規定:“專利糾紛第一審案件,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所在地的中級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法院指定的中級人民法院管轄”;有權管轄專利糾紛案件的中級法院有:第一,省級政府所在地的中級人民法院,如重慶市第一中院;第二,經濟特區的中院,如廈門市中院;第三,高級法院指定并經最高人民法院同意的開放城市的中院,如大連市中院;第四,高級法院指定并經最高人民法院同意的設有專利管理機關的中院。此外,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開展專利審判工作的規定,關于是否應當授予發明專利權的糾紛案件,關于宣告授予的發明專利權無效或者維持發明專利權的糾紛案件,關于實施強制許可的糾紛案件,關于實施強制許可使用費的糾紛案件,均由北京市中級人民法院作為第一審法院,以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作為第二審法院;關于專利申請公布后、專利權授予前使用發明、實用新型、外觀設計的費用的糾紛案件,關于專利侵權的糾紛案件,關于轉讓專利申請權或者專利權的合同糾紛案件,分別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所在地的中級人民法院和各經濟特區的中級人民法院作為一審法院,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高級人民法院作為二審法院;各省、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根據實際需要,經最高人民法院同意,還可以指定本省、自治區內的開放城市或者設有專利管理機關的較大城市的中級人民法院審理其轄區內的上列案件。這些特殊的規定,教
材書上是沒有的,但老師結合案例給其講解時,往往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2.要有采取訴前責令停止侵權行為的意識
我國在加入wto的前夕,將《專利法》、《商標法》、《著作權法》三部重要知識產權方面的法律修訂完畢,三部法律在修訂時都增加了關于訴前責令停止侵權行為的規定。知識產權是一種無形的財產權,如果不及時地制止侵權行為,就會使當事人的損失進一步擴大,如果學生今后知識產權案件,一旦接受委托,應有馬上采取訴前責令停止侵權行為的意識,否則就有可能給當事人造成損失。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對訴前停止侵犯專利權行為適用法律問題的若干規定》用了l8個條款對訴前停止侵犯專利權行為的申請人、管轄、應當提交的證據、申請的范圍、提供擔保、具體程序、費用等進行了規定。如果該類案件,就一定要按照這些司法解釋的有關規定進行具體操作。
3.要有訴前證據保全意識,并采取積極行動
俗話說:“打官司就是打證據”,對于知識產權案件由于其客體的特殊性,有些證據人可以收集到,當事人也可以舉證,但有些證據具有一定的隱蔽性,律師也無法取證,此外,有些證據還可能很快滅失,因此在舉證時有一定的難度。在知識產權案件時,不僅要有訴前停止侵犯專利權行為的意識,而且一定要注重訴前證據保全。訴前證據保全也是修改后的我國《專利法》、《商標法》、《著作權法》新增加的內容。
需要說明的是,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4條涉及“舉證責任倒置”的八類侵權訴訟中,關于知識產權方面的有一項:“因新產品制造方法發明專利引起的專利侵權訴訟,制造同樣產品的單位或者個人對其產品制造方法不同于專利方法承擔舉證責任。”出l就是說,并不是所有的專利侵權案件都實行“舉證責任倒置”。
4.實用新型、外觀設計專利權糾紛案件的中止訴訟
侵犯實用新型、外觀設計專利權糾紛案件的被告請求中止訴訟的,應當在答辯期內對原告的專利權提出宣告無效的請求。需要注意的是這一請求應在答辯期內提出。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專利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若干規定》第9條規定:“人民法院受理的侵犯實用新型、外觀設計專利權糾紛案件,被告在答辯期內請求宣告該項專利權無效的,人民法院應當中止訴訟?!边@一程序性規定與一般的民事糾紛案件是不同的。這樣重點講授知識產權糾紛與一般民事糾紛的區別,學生會很容易記住。
(四)多種教學手段并用
關鍵詞:學校體育學體育教案作品著作權保護
一、問題的提出
著作權是知識產權中的一種權利。目前,教育界知識產權意識不強,未進行有效保護,侵犯知識產權的現象比較普遍,而受害方未得到知識產權法律救濟。2002年重慶市語文教師高麗婭與自己所從教的小學之間的教案糾紛是我國首例教案著作權糾紛。原告訴稱自己的44本教案本已被被告銷毀或賣給廢品站。原告認為,教案是個人智力和創造性勞動的成果,學校檢查之后應該退還原告,被告的上述行為侵犯了教師的合法權益,根據《民法通則》、《教師法》、《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訴請法院判令被告返還44本教案,并賠償損失8800元以及承擔相應的訴訟費用。此案的審理可謂一波三折,最后原告變更案由,以被告侵犯自己作品的著作權為訴訟理由才使本案最終審結并獲勝。本案涉及到教案是否屬于作品?教案是否是職務作品?教案本所有權與教案著作權之問的關系?等等。體育教案屬于教案中的一種,同樣屬于著作權客體。筆者企圖通過本文來喚起教育行政管理機部門、學校領導、體育教師的知識產權意識,切實保護體育教師的智力成果,激發體育教師的創新精神,進行創造性工作,以實現教學目標,提高教學質量。
二、體育教案的含義
體育教案(也稱體育課時計劃)是體育教師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對象、教學條件等實際情況設計出的教學基本結構和過程的書面表達形式。教案在相當程度上反映了體育教師所具有的體育課程教學理念,體現了體育教師對學習領域的有關學習水平目標及其內容標準的認識和理解,凝聚著體育教師對學習對象、教學條件、組織形式和方法等鉆研的成果,在一定程度上表現了教師的教學風格。體育教案包括紙質教案或電子版教案、多媒體課件等形式。體育教案包含了教案格式、課時安排、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方法、板書設計、場地利用、教學組織、教學進程、運動負荷、課的密度、學習評價、體育繪圖、錄音資料、錄像資料、攝影資料、學習資源、參考書目、體育作業等具體內容。
三、體育教案的著作權與教案本的所有權
1.體育教案具有著作權
著作權(也稱版權)是指作者及其他著作權人對文學、藝術、科學作品依法享有的專有權利]。著作權所保護的不是作品的思想內容,而是表達該思想內容的具體形式,或者說,著作權是通過保護作品的表達形式來達到保護作品思想內容的目的。作品的著作權伴隨著作品的創作完成而自動產生,無須履行任何注冊登記手續。
(1)體育教案是受著作權法保護的作品
著作權法對作品的規定。著作權法及其實施條例沒有對體育教案是否屬于著作權法所保護的“作品”做出明文規定,但是,通過對相關法律的解讀,可以判斷體育教案屬于著作權法保護的“文字作品”。
《伯爾尼保護文學和藝術作品公約》第三條第一款規定:“文學和藝術作品一詞包括文學、科學和藝術領域內的一切成果,不論其表現形式或方式如何,諸如書籍、小冊子和其他文學作品;講課、演講、講道和其他同類性質作品;戲劇或音樂戲劇作品;舞蹈藝術作品和啞?。慌湓~或未配詞的樂曲;電影作品和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表現的作品;圖畫、油畫、建筑、雕塑、雕刻和版畫作品;攝影作品和以類似攝影的方法表現的作品;實用藝術作品;與地理、地形、建筑或科學有關的插圖、地圖、設計圖、草圖和立體品?!薄吨腥A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三條:本法所稱的作品,包括以下列形式創作的文學、藝術和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工程技術等作品:(一)文字作品;(二)口述作品;(三)音樂、戲劇、曲藝、舞蹈作品;(四)美術、攝影作品;(五)電影、電視、錄像作品;(六)工程設計、產品設計圖紙及其說明;(七)地圖、示意圖等圖形作品;(八)計算機軟件;(九)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作品。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第一章“一般規定”中第二條:著作權法所稱作品,指文學、藝術和科學領域內,具有獨創性并能以某種有形形式復制的智力創作成果。
依據以上法律條文,體育教案以文字(包含圖形、圖畫、影像資料等)形式存在,可以復制、保存、出版。因此,體育教案無疑屬于著作權法所說的作品范疇。同時,體育教案不屬于著作權客體的排除領域?!吨鳈喾ā返?條第1款規定:“依法禁止}u版、傳播的作品,不受本法保護?!薄吨鳈喾ā返?條規定了不適用著作權法的作品范圍,包括3類:(1)法律、法規、國家機關的決議、決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譯文。(2)時事新聞。(3)歷法、通用數表、通用表格和公式。很顯然,體育教案不在著作權客體的排除領域之內,可以適用著作權法進行保護。
體育教案是一個完整的作品,其中的每個部分如體育繪圖、攝影資料、板書設計等可分別作為一個獨立的作品來看待,都有著作權。體育教案的任何組成要素如圖形、文字、照片、錄音、動畫、錄像等都是作品,對其利用都必須符合法律的規定,否則就會造成著作權糾紛。
體育教案是受著作權法保護的作品。判斷體育教案是不是作品,首先要看體育教案是不是具有獨創性,其次要看體育教案內容能不能以有形形式進行保存、復制。
第一、體育教案具有獨創性。獨創性是指由作者獨立構思完而成的,作品的內容或者表現形式完全或基本不同于他人已經發表的作品,即不是抄襲、剽竊、篡改他人的作品。
目前許多國家對于私人之間的通信、日記、律師的辯護詞、法官的判決詞等進行保護,其立法著眼于作品是否具有獨創性,而不強調作品的文學性、藝術性和科學性。在我國的著作權實務中,將節目預告表、火車時刻表等列入著作權保護范圍,也不是保護預告表、時刻表的內容,而在于這些作品的獨創性編排形式。體育教師教案是體育教師對所教授的動作要領理解與表達,對教學時間、課的密度、運動負荷等合理的安排,是體育教師個性化的智力勞動成果,具有獨創性。
新的體育教學改革更加強調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創造精神,促使體育教師進行體育教學的創新,體育教師由傳統的“由傳統的‘經驗辛苦型’向‘研究創新型’轉變”?!澳昴曛貜团f教案”、“陳陳相襲老一套”的做法已經沒有出路了,體育教案的編寫必須兼顧諸多要素:教學對象——學生在性別、體育基礎、興趣愛好等方面的差異;《課程標準》實施后,國家不再制訂、編寫統一的教學大綱、教材,教師不可能“按部就班”、“照本宣科”地進行教學,必須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進行選擇、取舍、比較、綜合;教學空間和形式開放,必須采取有效的教學組織形式;各地地理境氣候的不同、教學器材設施條件的不足等客觀現實需要體育教師開動腦筋,因地制宜等利用好體育教學資源;在“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之下,許多體育項目需要經過改造后才能進入課堂,成為學生的體育鍛煉項目;等等。這些因素決定了體育教師必須進行創造性地工作,教案設計要切合實際,實事求是。體育教案很個性化,它凝結著體育教師對體育課的教學經驗和對某些問題的獨特見解,優秀教案不僅具有獨創性,而且可能具有很高的創造性??傊w育教案是體育教師獨創性的無形智力成果。
第二、體育教案可以以有形形式復制。教案分紙質教案和電子版教案。體育教案以文字、圖形、圖畫、照片、錄音、錄像等形式存在,具有知識產權的容易被復制的特點,可以以抄寫、印刷、拓印、復印、錄音、錄像、翻拍、翻錄等形式進行復制、保存、出版。電子版教案的復制甚至無需成本,只需在電腦上點擊“復制”和“粘貼”按鈕就完成復制。非法復制的成本及其低廉,但給體育教案的著作權人造成的損失是巨大的。
因此,體育教案可以成為著作權法所說的作品,體育教師對其教案擁有著作權,任何單位和個人不能隨便復制和出版,體育教師有權維護自己教案的版權。教育出版機構出版的體育教師教案書籍和名師教案不可以隨便盜版復制。
(2)體育教案是職務作品
體育教案雖然可以成為作品,但是該作品的著作權屬于誰,學校與教師之間有不同的認識。筆者認為,教案著作權的歸屬取決于該作品的性質。
首先,教案不屬于法人作品,法人對其法人作品享有除作品署名權以外的全部的著作權。教案是教師為課堂教學所撰寫的一種作品,是教師思想的結晶和人格的體現,它不是在學校的主持下完成的,其教案撰寫的好壞一般也不是由學校來承擔責任,因此教案不符合法人作品的構成要件,教案不屬于法人作品。
其次,教案應屬于職務作品。我國《著作權法》第16條規定:“公民為完成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工作任務所創作的作品是職務作品?!蔽覈吨鳈喾▽嵤l例》第11條第1款規定:“著作權法第十六條第一款關于職務作品的規定中的‘工作任務’,是指公民在該法人或者該組織應當履行的職責?!苯處熥珜懡贪甘瞧浔韭毠ぷ髦唬越贪甘锹殑兆髌?。但是按照我國《著作權法》第16條的規定,職務作品的著作權歸屬分三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由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或者由合同約定作品的著作權歸屬。但我國目前的法律、法規中尚沒有明確規定教案的著作權歸屬。一般情況下,學校和教師之間對教案的著作權歸屬也沒有合同約定。
第二種情況:主要是利用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物質技術條件創作,并由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承擔責任的工程設計圖、產品設計圖、地圖、計算機軟件等職務作品,作者除了享有署名權外,著作權的其他權利歸法人所有。法律之所以將上述作品的著作權歸法人所有,按照當時的立法意圖,主要是因為上述條件下產生的上述作品不適宜由公民個人享有著作權,例如,工程設計包括建筑、橋梁、道路、水庫等,由具體設計人享有著作權顯然是不合適;產品設計圖為工業用途,同時受到工業產權法,如專利法、技術秘密法等的規范,由設計人享有著作權也是不合適的。地圖是國家正式出版物,與一般圖書不同,個人也不能享有著作權;企業投資生產的計算機軟件也不能由個人擁有著作權。教案顯然不能歸人上述作品。
第三種情況:其余情況下的職務作品的著作權都歸個人所有。由于教案不能歸人本文上述的兩種情況,那么根據我國著作權法的規定,教案的著作權只能歸教師本人所有。
綜上所述,在學校和教師對教案的著作權歸屬沒有約定的情況下,教案的著作權應歸撰寫該教案的教師所有。但是,根據我國《著作權法》第16條的規定,學校依然有權在其業務范圍內優先使用該教案,比如說學校將其教師撰寫的優秀教案作為示范文本供其他教師作為教學的參考,就不能認為是侵犯了教師的著作權。同時,在教案完成兩年內,未經學校同意,教師不得許可第三人以與其學校使用的相同方式使用該教案。
2.體育教師享有教案本所有權
所有權是所有人依法排除他人,獨占其所有物,并依自己之意愿通過占用、使用、收益及處分等方式利用其所有物,以實現其作為物之所有人之應享利益的權利。空白教案本是一種物品,具有使用價值,其使用價值通過教師撰寫教案而不斷被消耗,結果產生了一個新的物品——體育教案本,教師成為新物的所有人。一節課要寫一份教案,教師憑借教案進行課堂教學,完成教學任務后,這份教案的使命就完成。隨著教學任務的完成(通常為一學期或一學年結束),教案本由學校所有的物品就變成了教師所有的物品,其所有權發生了轉移,由學校“公有”變成教師“私有”。此時,教案本的使用價值主要是其所承載的無形智力成果——教案,而由原空白教案經使用轉移過來的使用價值顯得微不足道,可以忽略不計。從法理上講,只有將教案本的所有權和教案的著作權相結合由教師享有,才能使教師切實享有著作權。在執行教學任務期間,教師作為教案的著作權人,享有除著作權法第十六條第一款規定以外的完全著作權,學校作為單位只享有有限的管理權和優先使用權,不享有所有權。學校對教案的一定期限的掌握和控制,是非所有人的占有行為,不能改變教師對教案的所有權。教學任務完成后(體育教案完成兩年后),教師則享有完全的著作權。
另根據《民法通則》第117條第2款的規定“損壞國家的、集體的財產或者他人財產的,應當恢復原狀或者折價賠償”,由于教案是一種無形財產,所以在其受到他人的侵害時,作為教案的著作權人,教師有權依據《民法通則》的規定提起財產侵權之訴,可以主張包括請求返還原物、請求恢復原狀、賠償損失在內的民事救濟。
學校在一定期限內可以行使管理的職責,對教案進行檢查監督、質量評價、評優評先、優秀教案展示,但不能隨意更改、隱匿、毀滅、出賣體育教案。當體育教師教學任務完成后,其職務任務就結束了,教案本也變成了教師的所有物。此時,學校對體育教案的利用要堅持平等原則、意思自治原則、等價有償原則等民法基本原則。
四、體育教案著作權保護的建議
今后在著作權法修改時,要明確毀失著作權的(唯一)物質載體同樣構成侵犯著作權,而在訴訟程序法當中則明確證明著作權物質載體非唯一性的舉證責任由被訴的侵權人承擔。體育教師因教學或科研需要引用他人教案時要注明出處。使用他人體育教案要征求其許可使用,出版物中引用體育教案要取得許可使用權并支付一定數額的稿酬。
學校對體育教案進行評優評先實施獎勵,鼓勵體育教師認真備課,精編寫教案,努力提高教案質量,反對年年重復使用同一個教案的做法。通過體育教師智力勞動成果的肯定激發體育教師進行創造性工作,開創學校體育工作的新局面。
論文摘要:遠程教育資源強調其獲取的便利性及低成本性,這要求遠程教育資源在共建共享層面必須排除相關的制度障礙。在著作權法律制度上,作為源頭的建設以及作為終端的共享,遇到傳統的著作權法律制度的一些障礙。這些障礙的存在,使遠程教育資源共建共享受到了較大的限制,因此,通過建立良好的共建共享機制、在切實解決一些新的問題的基礎上進行立法上的完善等措施來排除著作權法律制度障礙,對于遠程教育資源的共建共享意義重大。
遠程教育資源通常采取智力成果的形式表現出來,具體而言,包括網頁文字、多媒體教案、教學音像作品、文字教材及相關資料以及上述形式的綜合體。這些教育資源形式作為作品,在法律上受到著作權法、專利權法等知識產權法律法規的保護。但是,在遠程教育中,教育資源更依靠不同教育機構進行共建以及通過網絡平臺或者廣播電視等方式實現共享。這其中必然涉及到著作權作品的使用、新作品形式的著作權保護以及共建共享的其他一系列著作權法律問題。
國外知識產權法律制度及遠程教育制度較之國內先進,對此可以從中借鑒有益的經驗。本研究著重于解決我國遠程教育資源共建共享中有關著作權問題形成的制度性缺陷或不足,從制度上進行一定的探索,對排除遠程教育資源共建共享著作權法律制度上的障礙提出一些粗淺的看法。
一、國內外遠程教育資源共建共享法律現狀
(一)我國遠程教育資源共建共享概要
對于遠程教育資源,有學者提出,遠程教育的顯著特點是教與學處于準永久性時空分離狀態。遠程教育在本質上是教學信息的傳播,凡是向遠程教育學習者傳輸并有助于他們獲取知識提高能力的一切教學信息和媒體,都可以視為遠程教育的教學資源。從著作權法律制度的角度來看,所謂遠程教育資源,是指以智力成果形式表現出來的,應用于遠程教育中的各種資源。從其結果形式來看,遠程教育資源應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及電子課件(如PPT形式的教案)、視頻、音頻文件、網頁網站、教學資源管理、評價數據庫、教學資源建設、維護、運行技術以及前述多種形式綜合的網絡課程或教學系統軟件等。
在我國,遠程教育資源的建設近幾年取得了較大的進展。從1999年教育部啟動“新世紀網絡課程建設工程”,用《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中“現代遠程教育資源建設項目”的經費,重點支持若干所高等學校網絡教育學院的網絡課程建設和應用。2003年教育部又啟動了精品課程建設工程,以期使優秀教學資源實現全國共享。另一方面,以廣播電視大學為代表的開放教育資源共建和共享也有新的突破。由于廣播電視大學組建成一個全國性的教育平臺系統,相對于其他高等院校的“自成一家”局面,在教育資源的共建與共享上,具有較明顯的優勢。
遠程教育資源共建共享,是涉及到人員合作、成果共享的一系列活動。在著作權法律制度上,面臨著新的問題。一方面,來自于數字化時代對著作權的沖擊,數字資源與網絡傳播技術的結合,使得教育資源素材及其成果的獲得不費吹灰之力,合理使用的界限模糊化,同時也造就了侵犯著作權的溫床。另一方面,共建與共享涉及多方主體,對于其中著作權上的權利義務關系如何確定,我國現有的著作權法律制度,是否能夠應對這些新的問題?同時,是否構成遠程教育資源共建共享法律制度障礙以及如何排除等問題,也值得思考和探索。
(二)國內外遠程教育資源共建共享著作權法律制度概況
我國的《著作權法》對于作品的形式、權利主體的確定、著作權的取得與內容、著作權的使用與保護等方面進行了規范,建立起我國的著作權法律制度。其中第22條第六款規定的著作權合理使用:“為學校課堂教學或者科學研究,翻譯或者少量復制已經發表的作品,供教學或者科研人員使用,但不得出版發行”。第23條規定了著作權法定許可:“為實施九年制義務教育和國家教育規劃而編寫出版教科書,除作者事先聲明不許使用的外,可以不經著作權人許可,在教科書中匯編已經發表的作品片段或者短小的文字作品、音樂作品或者單幅的美術作品、攝影作品,但應當按照規定支付報酬,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稱,并且不得侵犯著作權人依照本法享有的其他權利”。這兩條規定,是涉及教育的主要條文。就第22條而言,“學校課堂教學”的概念,無法涵蓋“遠程教育”這一教學平臺的內容。換言之,遠程教育或開放教育,相對于傳統的課堂教學,有較大的差別。而第23條所規定的范圍限于九年制義務教育和國家教育規劃。而遠程教育,在我國大部分集中于成人教育。從這兩個條文來分析,我國目前尚沒有專門針對通過遠程傳輸技術實施的遠程教育資源建設和使用的著作權法律制度。
在國外,遠程教育資源共建共享也取得較大的成就,而在其著作權法律制度層面,基本情況也類似于我國。即適用于遠程教育資源共建共享的著作權制度,仍然依據其一般的著作權法律。在平衡著作權人利益與社會公共利益的前提下,對應用于教育的著作權作品使用,規定了如“課堂豁免”、合理使用的相關制度,為教育資源建設與使用提供了法律上的通道。然而國外的著作權法律同樣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不足,而美國則出臺了較為專門的法律——《技術、教育和版權協調法案》(簡稱TEACH Act),相對于傳統的著作權制度,有五個方面的基本變化:(1)擴大了能夠用于遠程教育中作品的種類,突破了靜態的文學和音樂作品,包括其他作品中合理的、有限的部分,但為教育市場而進行的作品創造例外。(2)刪掉了實體的教室的概念,并承認學生能夠獲取數字化課程內容,只要他們擁有一臺電腦。(3)為許可異步的演示和展示而允許將著作權的材料存儲于服務器。(4)當尚無數字化文本存在或者數字作品并未受到為防止被使用而采取的技術性手段保護時,許可公共機構為用于遠程教育將作品資料數字化。(5)闡明被批準的遠程教育課程和節目的參與者,并不承擔因為發生在數字傳播的自動化技術過程中瞬間或暫時性的復制的侵權責任。
這一立法對于遠程教育資源共建與共享著作權制度障礙,進行了一次清理,對于促進作品的合理使用以及加強遠程教育資源建設和使用等,都有積極的意義,從而值得我們予以借鑒。
二、我國遠程教育資源共建共享著作權法律制度障礙分析
(一)共建中的著作權歸屬問題
我國《著作權法》規定了職務作品、委托作品以及合作作品的著作權歸屬,為共建作品的著作權歸屬作出了明確的規定。這些相關的規定,為遠程教育資源共建中著作權的歸屬指明了方向。但對于遠程教育資源共建中的一些特殊問題,則仍然構成一種限制。
1.資源建設中使用原作品的著作權問題。如前所述,建設應用于遠程教育平臺的教育資源,與傳統的學校課堂教學具有一定的差異,是否能夠根據《著作權法》中合理使用規則來使用他人的原作品,存在一定的疑問。為平衡社會公共利益與著作權利,著作權的合理使用是對著作權的限制。但作為遠程教育資源,其傳播速度快、范圍廣,具有不斷重復性,并且針對教育受眾進行商業收費。如果在遠程教育資源建設中仍然可以不支付報酬而合理使用他人的原作品,顯然對于著作權人是不公平的。但如果使用原作品應當支付報酬時,則相關的一些細節目前尚欠缺明確的規定,如果按一般的使用付費,則會使遠程教育資源的建設成本增加。
2.資源共建中著作權歸屬問題。遠程教育資源形式具有多樣性,對于不同形式的資源,按照《著作權法》職務作品、委托作品或合作作品等形式確定著作權歸屬也存在一定的問題。遠程教育資源的建設往往需要由學?;蛘咂渌逃M織提供資金等物質支持,而具體執行資源建設的人員則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包括原創作品和匯編、改編作品,都付出大量的智力投人,并且遠程教育資源共建中必然包含一些獨立作品,對此也應保護其獨立的著作權。在資源共建中,又涉及到跨組織性的合作開發,難以簡單地認定為合作作品或是委托作品,同時資源共建中必然出現不同組織中的人員共同參與,對于資源作品的著作權歸屬認定也較為復雜。如果簡單地將此類作品歸結為職務作品,或將著作權簡單的認定屬于一方所有,則難免有失公平,同時也會使遠程教育資源建設的激勵性不足,破壞建設人員的積極性。
另外,遠程教育資源共建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如合作、委托或者著作權交易,例如,由遠程教育機構提供有著作權的原作品,其他機構承擔改編、匯編、錄音錄像、出版等行為,形成另一種形式的教育資源以應用于遠程教育。在這種情況下,著作權的歸屬也成為較大的問題。
(二)數據庫與網絡課程的著作權保護問題
遠程教育資源與現代電子信息網絡的結合,能夠產生巨大的推動力。但是,在遠程教育中,部分教育資源以數據庫的形式提供給相關的學習者。例如習題庫、資料庫、素材庫等等。在法律上所謂數據庫,1996年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提出的《數據庫知識產權條約草案》與1996年頒布的《關于數據庫法律保護的指令》基本相同。在歐盟的該指令第1條第2款中規定,數據庫是指經系統或有序的安排,并可通過電子或其他手段單獨加以獲取的作品、數據或其他獨立材料的集合。目前在我國,在知識產權法律中,并未獨立使用“數據庫”作為法律概念,在現實中是將其認定為“匯編作品”,并對之進行保護。但值得研究的是,對于數據庫與“匯編作品”二者在內容和形式上是否完全相同?以保護匯編作品的方式保護數據庫是否因無法足夠保護數據庫作者的勞動和智力成果而存在缺陷?數據庫作為遠程教育資源成果的組成部分,在著作權保護上存在的不足,自然影響到資源建設者開發高質量、高水平的數據庫的積極性,從而構成法律制度上的障礙。
對網絡課程,傳統著作權法律制度沒有相應的規定,現實中往往將其作為一個整體,由組織開發的教育機構享有著作權,創作者享有獲取報酬權以及署名權。但這樣也無法完全地保護相關主體的權利,也不利于教育資源建設中激勵機制的形成。組成網絡課程系統的“原材料”既有非著作權作品,又有作者獨創的獨立作品,而由于作者本身對于其創作完成的獨立作品不享有完整的著作權,也是不公平的。
(三)共享中的著作權制度障礙
遠程教育的重要特性在于教育資源獲得的方便與低成本?,F代遠程教育的發展為教育公平提供了前提和條件,但是,如果優質教育資源不能共享,現代遠程教育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有學者指出,資源共享要解決好著作權問題,共享意味著使用范圍擴大,這就要求:共享的課件必須是有自主著作權,或依法得到授權的;共享過程中要明確課件所有權及相關權益,并設定尊重和保護課件著作權的權利與義務。那么,在遠程教育資源的共享環節中,著作權法律制度主要的障礙體現于以下幾個方面:
1.對于共享中的作品使用權范圍無明確界定?;凇吨鳈喾ā返囊巹t,著作權人對自己作品的使用自然沒有什么問題。對于共建者如前所述,如果無法確定為合作作品、委托作品或者著作權交易形成的共建作品,則其使用權的范圍是模糊的。如果作品在源頭上的著作權歸屬無法厘清,那么就會自然形成相關主體使用上的障礙。共享中關于作品復制權、修改權、信息網絡傳播權等問題也值得關注。遠程教育資源的共享,應當強調其獲取的便利性與低成本,“共享權”范圍的大小直接影響資源的使用。范圍不明則使不同教育機構在資源的共享中必然遇到較多的門檻和障礙。
2.共享中的著作權保護缺陷。遠程教育資源作為一種著作權作品,符合條件的共享者當然可以免費使用或者法定許可使用,但如果依照《著作權法》的規定,這種共享的范圍受到較大的限制。通過許可使用的,雖然可以獲得更便利的教育資源,但同樣都面臨一個對教育資源著作權的保護問題。使用者或者共享者在自己的教學組織中使用有關教育資源,應當承擔保護著作權的責任和義務,但現實中卻未必能夠嚴格做到。例如,遠程教育的地方實施機構為方便學生學習,經常將視聽教材出租給學生,或者復制后低價售與學生,或者將通過廣播、電視播出的教學節目,錄制下來播放給學生使用網,或者將相關的課件、電子教案、習題庫等資源,上傳到教學網站供學生下載使用等等。遠程教育的興起尤其是網絡課程的發展,帶來了日益復雜的版權問題,網絡教學不僅要使用大量的、多樣化的版權作品,而且作品被數字化后在網絡中的傳播與復制很難控制,因而傳統著作權法中關于課堂教學的權利限制已經過時。在共享中缺乏必要的著作權保護,會使遠程教育資源共享秩序混亂,產生著作權法律糾紛等問題。
3.共享中的其他障礙。一方面,不同的遠程教育機構,如果利用教育資源的著作權,為其他共享者設定太高的門檻,不僅不利于資源的共享,也有害于資源的共建。另一方面,遠程教育資源著作權人利用資源獨占性,不接納其他機構的教育資源,或者限制共享者的匯編權、改編權以及必要的復制作品權,同樣也會為教育資源的共建和共享設定了無形的障礙。
三、我國遠程教育資源共建共享著作權制度的完善
我國遠程教育資源共建共享存在的主要問題包括:共建不足,而更多體現出重復建設、資源浪費;在共享中也是共享不足、壁壘太多。在全國遠程教育系統中,重復建設的課程和資源比較多,共享程度差,造成了嚴重的資源浪費。而在其中,有關教育資源的著作權制度一定程度上構成了遠程教育資源共建共享的制度性障礙。鑒于此,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提出幾點建議:
(一)加強教育資源的合作、委托以及著作權交易等形式的資源共建共享
遠程教育資源的共建,必須打破各家教育機構、不同教育平臺各自為政的局面,不同的教育機構或平臺,在共同的基礎上進行共建,通過合作、委托合同或者著作權授權合同等方式實現資源共建。共建方在著作權上的權利和義務通過相應的合同明確約定,這樣既可以實現共建,也不致產生一方主體利用著作權限制其他共建方的問題,從而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資源共建秩序。
在共享層面,也應當建立相應的共享秩序。不同教育機構之間互相承認教育資源,建立教育資源共享溝通機制。在共享過程中及時反饋相應的信息,以促進進一步的完善與共建。應當建立一套無著作權障礙的平臺系統,只要事先按照相應的約定,不同教育機構或者處于不同教育平臺的學生或學習者,可以方便、快捷地使用不同教育機構或平臺所提供的教育資源進行學習。對此有必要建立一套統一的、科學的、完善的著作權作品交易系統。符合條件的教育資源,可以進入這一交易系統,供教育機構或者學習者選擇,教育機構或者學習者通過付費獲取相應的教育資源,這樣既方便又節約成本,而且使教育資源具有多樣性。
(二)國家立法層面完善相應的著作權法律制度
如前所述,傳統的著作權法律制度,已經難以囊括電子信息技術及信息網絡中的作品創作、出版發行、傳播以及作品的形式。并且對于遠程教育與信息網絡技術相結合的教育形式,傳統的著作權制度合理使用及法定許可制度都呈現出一定程度上的缺陷與不足。學校課堂教學、教材的形式得到了擴充,而原有的著作權制度便顯得不能適用。針對這樣的不足,建議在立法層面上對相關的著作權法律制度進行完善。具體而言,一是對《著作權法》進行修改;把新的作品形式(包括前文所述的電子信息數據庫以及類似于影視作品的網絡課程)、作品使用的新方式(也包括網絡傳播、上傳下載、復制、改編等)等方面納入法律規范的范圍。同時在平衡著作權人利益與社會公共利益的前提下,適當擴大“學校課堂教學”、“教材”等術語的內涵;二是可以借鑒外國立法經驗,專門制定遠程教育相關的法律法規,在其中針對教育資源共建共享進行調整和規范。三是加強有關的著作權法律保護,例如防止利用信息網絡進行著作權侵權行為。除了擴大遠程教育機構在著作權方面的合理使用范圍之外,同時賦予加強作品使用監督和管理、防止侵權的責任。
(三)一些具體問題的解決建議
針對遠程教育資源中的數據庫保護以及網絡課程著作權歸屬的問題,筆者認為,傳統著作權法以匯編作品形式來規范數據庫,難以適應新的要求。對于由獨立作品構成的數據庫教育資源,應當在一定程度上賦予整體作品的著作權(匯編作品的權利),同時也承認構成獨立作品的原作者的獨立著作權。當然,如果構成數據庫的各部分組成本身并非著作權作品,或者無法獨立行使權利的,則不存在這樣的問題。
對于網絡課程,由于其包含了多種形式的作品,具有多媒體的特征。因此,如果只將網絡課程視為單一的作品并賦予其相應的著作權,對于網絡課程中獨立作品的作者而言,顯得不公平。對此,有學者提出可以借鑒其他多媒體作品的著作權解決方法,如電影作品等。網絡遠程教育機構可以享有整個網絡課程的著作權,而課程腳本提供者、錄像制作者、數據庫資料的提供者等可以享有署名權,并有權按照與遠程教育機構的合同獲得報酬。此外,在合同沒有相反規定的情況下,諸如課程腳本或圖像、課程版式設計等可獨立創作部分的作者還可單獨行使其著作權。筆者認同這種觀點,對于網絡課程著作權的歸屬作如此規定,能夠充分體現出各個參與創作者的勞動和保護他們的積極性,同時也不會妨礙這一教育資源的共建和共享。
數字化資源共享不僅是世界教育的發展趨勢,更是促進就業、走內涵式發展道路、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和技術技能人才成長成才需要的現實需求。但我國職業培訓數字化資源共享存在缺乏總體規劃、共享意識淡薄、優質資源數量不足、標準和規范缺失、知識產權缺乏有效保護等問題,導致共享水平低下,未能形成開發、共享、服務、評價和持續改進的良性循環。世界銀行貸款“數字化培訓教學資源共享平臺”項目做了許多有益探索,提出了從頂層規劃、規則設計、標準和規范研制、資源開發和整合、支撐平臺建設、知識產權保護、配套服務保障等多個角度建立基于共享聯盟的職業培訓數字化資源共享模式。
【關鍵詞】 職業培訓;數字化資源;共享聯盟
【中圖分類號】 G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458x(2016)09―0065―06
一、引言
優質數字化資源的建設和共享是有效緩解職業培訓師資短缺問題、提高教學質量和辦學效益、推動職業培訓事業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重要途徑。近年來,隨著“數字化校園”“示范校工程”等一批信息化建設項目的實施,我國職業培訓領域的軟硬件資源得到了極大的豐富。然而,通過調查不難發現:雖然近年來職業院校、培訓機構和企業建設了大量數字化資源,但多數教師和學生仍難以獲得真正符合實際需求、高質量、成體系的教學資源。趙慧等(2013)對徐州地區7所有代表性的高職院校1,089名學生進行調查,結果顯示55.6%的學生認為學校的資源不夠豐富,很難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資源??梢?,職業培訓領域數字化資源缺口仍然非常大。信息資源共享是將一定范圍的信息資源按照互利互惠、互補余缺的原則進行協調,共同納入一個有組織的網絡中,使網絡中的所有信息供有關用戶、網絡成員共同分享與利用的一種方式。信息共享的實質是通過協調信息資源在時效、區域、部門數量上的分布,使布局更加合理,使用戶的信息需求得到最大限度的滿足,資源發揮最大的效用,提高信息服務機構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資源的有效共享已經成為職業培訓信息化深入開展的重要影響因素(何俊麗,2005)。
正是基于對職業培訓數字化資源共享重要性的共同認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與世界銀行合作開展的世界銀行貸款“中國農民工培訓與就業”項目于2013年啟動“數字化培訓教學資源共享平臺”子項目。該項目由中國就業培訓技術指導中心執行,核心目標是聚焦職業技能培訓領域,制定數字化資源應用和共享標準,開發基于互聯網的開放式數字化培訓教學資源共享平臺,組建職業培訓數字化資源共享聯盟(下文簡稱為“世行資源共享聯盟”),形成職業培訓資源公共服務體系,服務于職業教育與技能培訓。“數字化培訓教學資源共享平臺”已于2014年正式結項,現已陸續在多所職業院校開展試點,本文的討論源于該項目的探索和實踐。
二、職業培訓數字化資源
共享的現狀和問題
優質數字化資源作為一種重要的戰略資源,其稀缺是一種常態,如何對數字化資源進行有效共享,是備受關注的課題。國外較早開展了教育信息資源共享的研究,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我國相關研究雖然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劉雅瓊(2013)討論了資源共享的模式,張婧婧等(2015)介紹了開放教育資源的標準、協議與現狀,婁梅等(2012)、畢經美(2014)討論了職業培訓資源的共享機制和影響因素。當前開放教育資源運動(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s,OER) 在全世界蓬勃發展,尤其是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Massive Online Open Courses,MOOC)在世界范圍內迅速崛起,如Khan Academy(2015)、Coursera(2015)、Udacity(2015)、edX(2015)、TED(2015)等取得了巨大成功。由中國就業培訓技術指導中心建設的“職業培訓多媒體資源中心”平臺,收錄了職業培訓多媒體課程、素材和實訓裝備等各類資源3萬余條(職業培訓多媒體資源中心,2015),是我國職業培訓領域權威的數字化資源信息和共享平臺。
職業培訓面向技能人才的培養,課程實操性強,對多媒體、虛擬仿真、實景演示類的數字化資源需求更大,但我國多數職業院校自身的技術開發能力和信息技術基礎設施相對落后,因此,職業培訓數字化資源的建設難度更大,資源共享的需求更加迫切。世行資源共享聯盟項目組2013年面向北京市工業技師學院等四所技工院校的120名教師進行了“數字化培訓教學資源共享現狀”問卷調查,其中有一項為“(遠程培訓平臺中)您認為對教學最有幫助的功能”,在收回的103份有效問卷中,有57位教師選擇了“資源與共享”,明顯高于其他選項,如圖1所示。
從圖1可以看出,教師對于數字化資源和共享的需求十分迫切??傮w而言,我國職業培訓領域數字化資源共享水平較低,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缺乏總體規劃,缺少政府主管部門的協調和管理
我國職業院校區域差異、城鄉差異、校際差異較大,各職業院校在辦學規模、師資結構、優勢專業、信息化水平等各方面參差不齊,對教學資源共享的需求和利益訴求差別很大。因此,迫切需要政府主管部門進行統籌規劃,協調各方利益,設計共享規則,整合優質資源,搭建基礎共享平臺,推動數字化資源共享的快速、深入發展。
(二)技術標準和操作規范缺失
標準和規范是職業培訓資源共享的基礎和前提,雖然目前有如SCORM、AICC等針對教學資源開發和使用的國際標準,但資源共享涉及開發、共享、應用、評價、知識產權保護等諸多環節,目前的技術標準和操作規范顯然不能滿足需求,必須研究制定符合我國職業培訓特點的整套技術標準和操作規范,用于規范元數據標注、資源開發、課程、平臺建設、資源篩選、運維管理、支持服務等各階段的工作。
(三)缺乏有效的知識產權保護手段和合理的利益分享機制
我國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建立較晚,現行的知識產權法律法規和各項制度不夠完善,社會大眾知識產權保護意識淡薄。互聯網環境下,數字化資源可以快速傳播,知識產權保護更加困難,一旦出現知識產權侵權損害時,開發者損失巨大,維權十分困難,這也嚴重制約了數字化資源共享的發展。
合理的利益分享機制是數字化資源共享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建設優質數字化資源需要投入大量智力、勞動和資金,資源創造者必須通過資源的應用獲取相應收益,才能持續保持其創造的動力。但是,“共享等于免費”的錯誤觀念在我國根深蒂固,共享資源難以獲取合理的收益。只有依靠觀念更新、制度改革和技術創新才能扭轉這種局面,而這必定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四)共享意識淡薄,優質共享資源缺乏
優質數字化資源集先進理念和高新技術于一體,是戰略性資源。因此,各院校和培訓機構都試圖通過占有優質數字化資源強化自身的地位。為了保持競爭優勢,即便將數字化資源閑置浪費,也不愿共享。各職業院校整體共享意識淡薄,導致了我國職業培訓領域優質共享資源嚴重不足。
(五)尚未形成資源開發、共享、服務、評價和改進的良性循環
由于職業培訓課程的特殊性,僅僅把課程放到網上共享往往不能取得很好的訓練效果。獲取和資源只是資源共享的第一步,后續的迭代開發和持續服務是推動資源共享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目前,多數政府投資的數字化資源開發項目往往是一次性投入,驗收之后只有簡單的技術維護,忽視了學習資源持續發展和進化的能力,忽視了學習資源動態的、生成性的聯系,忽視了通過學習資源在學習者、教師之間建立動態的聯系(劉軍,等,2011)。只有建立開發、共享、服務、評價和改進的良性循環,才能充分發揮共享資源的價值,并且吸引優質資源不斷加入。
三、世行資源共享聯盟模式
數字化資源共享聯盟是指網絡環境下,基于共同認可的協議和合同制約,以實現數字化資源共享和利益互惠為目的的學校和機構的聯合體。資源共享聯盟發端于圖書館界的資源共享和合作,最早可以追溯到1933年的“三角研究圖書館網絡”(Triangle Research Library Network,TRLN)。我國的圖書館聯盟建設始于 20 世紀 90 年代中期,2002 年以來發展迅速,已建成諸如中國高等教育文獻保障系統 (China Academic Library & Information System,CALIS)、國家科技圖書文獻中心(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brary,NSTL)等大型共享聯盟。資源共享聯盟形式相對固定、成員聯系緊密,能夠克服無組織、松散共享的種種問題,是適合我國教育和科研現階段發展水平的資源共享形式。世界銀行貸款“中國農民工培訓與就業項目”經過反復研究和論證,提出了基于共享聯盟的職業培訓數字化資源共享模式,該模式不僅繼承了傳統信息資源共享聯盟的諸多優點,而且結合我國職業培訓的實際情況,針對數字化資源共享的一些難點問題提出了創新性的解決辦法。該模式總體結構如圖2所示:
該模式分為四層:最底層是標準協議層。該層為共享聯盟的運行制定了基本的準則,包含課程開發、資源集成、系統建設、信息服務、運維管理五大類標準和規范。第二層是資源層。該層包含了共享聯盟所有的共享資源,分為核心資源和擴展資源兩大類。核心資源是由資源共享聯盟主導開發的系列資源,首批資源為世界銀行貸款“中國農民工培訓與就業”項目所開發覆蓋11個專業的公共資源包,包括45個課程包和23個素材包。擴展資源是各培訓院校和培訓機構自主開發、符合資源共享聯盟標準的各類資源。第三層是平臺層,包含教學和運維兩個部分。教學部分提供資源管理、課程管理、教研教輔、線上學習、練習考試等與遠程教學相關的功能,運維部分提供聯盟成員管理、共享管理、計費支付、產權保護、節點數據同步等功能。第四層是服務層。該層面向教師和學員提供遠程教學服務、面向社會大眾提供資源信息服務、面向共享聯盟成員單位提供運維和管理服務。該模式的目標是建立總體規劃、課程開發、資源整合、審核評價、持續服務、合理調配、持續更新的數字化資源共享良性循環?;诠蚕砺撁说穆殬I培訓數字化資源共享模式有以下六個方面的特點:
(一)建立由政府主管部門主導的共享管理中心,優化頂層設計,明確共享規則
資源共享聯盟的運行牽涉到方方面面,需要從全局出發,做好頂層設計,協調好各方關系,在保持適當競爭的同時,結合區域特點,支持、培育職業培訓院校和機構發展優勢專業,共享優質資源,共同提升資源共享服務質量。僅僅依賴各學校和機構自發地去實現這一目標顯然是不夠的,這就需要政府主管部門發揮主導作用。世行共享資源聯盟立項之初,就由中國就業培訓技術指導中心牽頭,成立了由世行咨詢專家、教育技術專家、技工院校優秀教師和技術開發團隊多方組成的共享管理中心,通過不斷完善項目總體規劃,明確共享主體、制定共享規則、界定共享方式,掃清體制和機制上的障礙。這種由政府主管部門主導、多方參與的共享聯盟,克服了松散共享模式缺乏規劃、權責不清、執行力低下的弊端,為實現高水平資源共享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制定完整的標準、規范和協議
標準和規范的制定是實現數字化資源共享的核心問題?,F有的數字化資源標準和規范多聚焦于數字化資源的開發、存儲和描述,而資源共享涉及資源開發、平臺建設、教學服務、運行維護、日常管理、產權保護、支付清算、收益分配等方方面面,資源共享標準和規范應該是完整、科學、體系化的有機整體。世行資源共享聯盟項目借鑒了國內外信息共享聯盟的建設經驗,依據職業技能培訓領域數字化資源開發、應用、管理和服務的生命周期,建立了課程開發、資源整合、系統建設、信息服務、運維管理五大類標準,如表1所示。
表1 資源共享標準和規范
[標準類別\&標準內容\&課程開發\&課程包描述規范/素材包描述規范/題庫建設規范/作業數據規范/論壇數據規范等\&資源集成\&元數據標準/分類編碼標準/資源加工規范/質量控制規范等 \&系統建設\&數據交換格式標準/跨平臺接口標準/信息安全指標等\&信息服務\&信息管理辦法/資源信息格式/平臺信息服務規范等\&運維管理\&資源共享管理辦法/審核評價標準/資源使用計費規范/績效評估辦法/知識產權保護協議/平臺運行維護規范等\&]
為推動標準、規范和協議的研究和制定,世行資源共享聯盟項目專門設立子項目,對規范、標準、協議等進行調查和研究,主要成果之一《數字化職業培訓資源包建設技術規范、共享平臺技術標準及指導手冊》(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等,2015)已經正式出版,限于篇幅,本文不就具體細節展開討論。標準和規范的制定,為規范資源共享聯盟運營、保證資源共享服務質量提供了必要的依據。
(三)政府引導、優化布局、培育團隊的資源整合方式
擁有一定數量的優質資源是共享聯盟運行的前提條件。當前,體系化的數字化資源大多由職業培訓院校和機構掌握,由于缺乏良好的共享氛圍(劉其淑,等,2010),多數院校和培訓機構不愿意共享自己的優質資源,能找到的共享資源大多是個人分享的零散教案、多媒體片段。為了加速整合優質共享資源,世行項目組經過調研,采取了政府引導、優化布局、培育團隊三個方面的措施:“政府引導”是指由世行項目辦管理、中國就業培訓技術指導中心主持實施的公共培訓資源包開發項目,涵蓋中餐烹飪、飯店服務、機械切削加工、汽車維修、汽車服務、計算機網絡、多媒體后期、計算機應用、電氣設備維修、物流、室內裝修等11個專業以及適應性培訓、師資培訓、創業培訓等首批立項的68個資源包(包括45個課程包和23個素材包)已經通過驗收。這些資源的開發,為共享聯盟順利啟動運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皟灮季帧笔侵腹蚕砺撁瞬粌H要擴充優質資源的數量,更要注重資源的合理布局。在課程內容方面,除了專業課程,還需要通用的適應性課程,盡可能涵蓋基本素質培訓、職業培訓、專業理論教育與技能培訓、創業培訓等多種類型。在資源形式上,既要有體系化、可直接用于課堂教學的課程包,也要有便于教師查找、改編的細粒度的素材包。只有資源布局合理,才能縮小地區差異、強化各學校的優勢專業,形成優勢互補,避免重復建設?!芭嘤龍F隊”的目標是指通過公共培訓資源包項目開發,培養一支懂培訓、懂技術、會管理的資源開發隊伍,改變長期以來職業培訓院校數字化資源開發能力較弱的局面。世行項目辦采取了以項目中標院校為核心,融合教學專家、教育技術專家、一線教師和媒體制作團隊的項目執行模式,通過讓職業培訓院校全程參與大型數字化資源開發項目的方式,提升職業培訓院校的開發能力,使得資源共享不再是無源之水,為資源開發和共享形成良性循環奠定了人才基礎。
(四)建設公益性資源共享支撐平臺
資源共享平臺為數字化資源共享提供運行支撐環境,資源共享平臺的開發是共享聯盟建設的關鍵環節之一?,F有各類資源共享模式往往聚焦于共享資源的開發和整合,忽視了共享平臺建設。與通用型資源管理平臺相比,世行資源共享聯盟的資源共享平臺有三個顯著特點:第一,公益性很強。資源共享平臺作為公共基礎資源,其服務對象不僅是聯盟內所有成員,還要覆蓋全國近3,000所技工院校和社會大眾,具有公益性強、受益面廣的特點。第二,建設難度很大。在設計上,資源共享平臺必須體現職業培訓的特點,承載資源共享聯盟的復雜業務邏輯,滿足各技工院校、培訓機構以及政府職能部門的培訓資源共享、應用與管理需求。在技術上,要能夠兼容各種類型的數字化資源,在復雜網絡條件下安全、穩定運行。這就要求共享平臺具備跨組織協作、多層次、開放性、動態性、網絡化等特點。第三,資源設計理念先進。平臺中的培訓資源充分體現了以就業為導向、以職業能力為核心、以工作任務為線索的職業培訓教學設計理念。具備以上三大特點的共享平臺,顯然適合由政府主導建設,因此,世界銀行貸款“中國農民工培訓與就業”項目于2012年啟動了“數字化培訓教學資源共享平臺開發”項目,目標是建設符合職業培訓領域特點、滿足資源共享需求的資源管理、共享、應用平臺。目前,“數字化培訓教學資源共享平臺”已經開發完成,其結構如圖3所示。
圖3 集中管理、分布式部署、動態服務的結構
該平臺的主要特點是集中管理、分布式部署、動態服務:
集中管理是指管理中心服務集群統一存儲和管理聯盟成員信息,共享資源描述信息和資源使用記錄。
分布式部署是指共享資源內容實際部署在各聯盟成員自有服務器節點上,資源提供方共享的是資源的使用權,避免了將數字化資源到資源使用方設備而可能引起的盜版侵權行為,有效地保護了知識產權。這種統一標準和協議之下的分布式部署結構,既能充分利用現有設備,降低維護難度和成本,又能優化資源訪問負載,支撐大規模的并發訪問。
動態服務是指若終端用戶訪問共享資源,在本單位節點服務器轉發請求,并由管理中心、資源提供方完成授權后,終端用戶的學習服務最終由資源提供方的服務器節點完成,同時享受資源提供方的教學支持。若終端用戶訪問本單位資源,則身份驗證和學習服務都在本單位服務器節點直接完成。
“數字化培訓教學資源共享平臺開發”項目在無錫技師學院、廣州白云工商高級技工學校、北京市工業技師學院、重慶工業學校等多所院校試點使用,收集了有價值的反饋意見,得到了學校、教師和學員的一致肯定。
(五)完善的知識產權保護方案,公益與市場相結合的收益分配機制
知識產權保護是數字化資源共享成功運行的核心問題,也是資源共享聯盟建設的難點問題。世行共享資源聯盟提出了符合我國現階段職業培訓特點的知識產權保護方案,從制度設計和技術架構兩方面進行創新:首先,在制度設計上,規定共享資源提供方和使用方必須是單位對單位,保證權責雙方的主體責任能夠得到嚴格約束和真正落實。其次,采用圖3所示的集中管理、分布式部署、動態服務的技術架構,有效防止資源盜版盜用,消除了資源共享的后顧之憂。
利益分配機制決定了共享聯盟各參與方如何付出和獲取收益。合理的利益分配格局,不僅是對資源提供方合法權益的必要保護,而且影響著共享聯盟成員參與共享的積極性和共享聯盟內部合作的效率?!肮蚕砑疵赓M”和“高收費共享”是兩個極端。世行資源共享聯盟確立了堅持公益化和市場化相結合、互利共贏、利益均衡的總體原則:政府主導的公共課程包和素材包以公益為導向,免費向社會提供公益服務;院校、培訓機構、企業自主開發的共享資源,通過資源評價、協商定價、市場調節三種手段促成合理價格的形成。資源共享平臺中,所有資源的使用和計費數據對資源提供方、資源使用方、共享管理中心和終端用戶透明,依據準確數據進行合理計費和收益分配。
(六)構建完善的服務體系,充分發揮資源價值,推動資源的持續改進
數字化資源的內在價值在于其提供的教學服務,而非數字化資源本身。但多數共享模式只提供資源而沒有配套服務,嚴重制約了數字化資源價值的發揮。為滿足資源共享聯盟教學支持和聯盟運維兩大類服務需求,世行資源共享聯盟搭建了由資源提供方、資源使用方和專家咨詢小組三方組成的教學服務團隊,由固定工作人員和行業專家組成專門的運維團隊,提供培訓、評估、認證、技術服務等運維服務。專業團隊進行服務的模式保證了數字化資源共享聯盟配套服務的水平,使得共享聯盟成員可以享受數字化資源的附加價值和服務。
在當今技術快速變革的時代,數字化資源只有在實際教學中不斷磨合、持續改進,才能保持生命力,滿足實際培訓需求。但是,目前大多數政府投資的項目完成驗收后就進入維護期,忽視了數字資源持續發展和進化的能力。為激活共享資源庫的活力,保證共享資源的品質,世行資源共享聯盟提出通過專家評審、用戶評價、數據分析等手段,定期對共享資源進行打分,建立共享資源優勝劣汰機制。同時,在共享聯盟運營收益中提取固定比例的開發基金,作為共享資源持續改進的資金池,加大對優質資源的扶持力度。
四、總結與展望
為檢驗世行項目的教學價值和技術水平,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規劃財務司和中國就業培訓技術指導中心于2015年年初專門立項,甄選出計算機等6個專業,在廣州白云工商技師學校等6所院校進行試點。此次試點共有42名教師、765名學生參與。試點主要采用定性分析法、定量分析法、獨立樣本 t 檢驗、配對樣本 t 檢驗以及技術缺陷分析法對試點工作中收集到的數據進行分析。在最終項目驗收和總結中,評審專家組認為:“集中式管理、分布式部署的技術架構,不僅能夠有效地管理各級各類數字化培訓教學資源,同時也能有效維護各級院校自身特色專業教學資源的知識產權,為職業培訓數字化資源提供長期的、可持續發展的共享模式和技術支撐”。
改變我國職業培訓領域優質資源少、共享水平低的總體狀況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雖然世行資源共享聯盟項目做了許多有益探索,也取得了一些成績,仍有許多難點需要我們攻克。就資源共享聯盟建設而言,需要在以下幾方面重點突破:① 建立跨校選課、統一計費、學分互認制度,建立規范、協同的教學核心資源共享機制;② 推動以實訓基地和實訓設備為代表的職業培訓特色資源共享; ③ 加強與世界制造強國的合作,探討跨地區、跨國合作的數字化資源共享模式;④ 利用大數據分析等技術,引領優質資源開發,改進資源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建立科學的資源評價體系;⑤ 進一步完善機制、改革體制,加強服務保障能力,吸引更多優質職業培訓院校和培訓機構加入共享聯盟。
[參考文獻]
劉軍,邱勤,余勝泉,等. 2011. 無縫學習空間的技術、資源與學習創新―2011年第十屆mLearn 世界會議述評[J]. 開放教育研究,17(6):8-19.
劉其淑,趙琦,位廣紅. 2010. 遠程教育資源共享的利益因素分析[J]. 中國遠程教育(7):51-54.
婁梅,楊繼龍. 2012. 遠程開放教育與高等職業教育資源共享機制研究[J]. 廣東廣播電視大學學報(3):20-24.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中國就業技術培訓指導中心. 2015. 數字化職業培訓資源包建設技術規范、共享平臺技術標準及指導手冊[M]. 青島:中國石油大學出版社.
畢經美. 2014. 區域性優質職業教育數字化資源共享的影響因素[J]. 中國遠程教育(10):67-70.
何俊麗. 2005. 信息資源共享過程中面臨的問題探討[J]. 情報檢索 (6):17-19.
劉雅瓊. 2013. 國外高等教育信息資源共享的模式與運行管理[J]. 圖書館情報(2):118-123.
張婧婧,許玲,鄭勤華,曾爽. 2015. 再論開放教育資源:開放標準與協議的現狀及對策分析[J]. 現代遠距離教育(4):15-21.
趙慧,于素云. 2013. 關于高職院校數字化學習資源建設的思考[J]. 成人教育(1):103-104.
職業培訓多媒體資源中心. 2010-07-10. 網站主頁[EB/OL]. [2015-10-10]. http:///
Coursera. 2012-04-01. Coursera Homepage[EB/OL]. [2015-10-10]. https:///
EdX. 2012-09-01. edX Homepage[EB/OL]. [2015-10-10]. https:///
KhanAcademy. 2006-09-01. KhanAcademy Homepage [EB/OL]. [2015-10-10]. https:///
TED. 2006-01-01. TED Homepage[EB/OL]. [2015-10-10]. https:///
Udacity. 2012-02-20. Uadcity Homepage[EB/OL]. [2015-10-10]. https:///
收稿日期:2016-02-06
定稿日期:2016-03-17
作者簡介:柯永紅,博士,講師,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100871)。
一、“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與法碩教育的關系要明確“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與法碩教育的關系,必須弄清兩者在培養目標和要求上的異同。
(一)“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的目標與要求“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是教育部根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精神提出來的[1];同時,該計劃也是在現有法學教育已具規模、但質量急待提升的大背景下推出的。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我國法學教育隨著規模的急劇擴張、研究生類別的增加,法律人才培養工作中的問題日趨明顯,如法律人才培養與實際工作的聯系不足,人才培養模式亟待改革[2];法學教育的大眾化難以適應法律職業日益精英化的要求,……適應國際化要求、能處理國際糾紛和跨國法律事務的高素質法律人才奇缺[3];法律人才呈現結構性過剩,低端法律人才供過于求,高端人才卻相當短缺[1]?;谶@一背景,教育部“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將[1]:創新“應用型、復合型法律人才教育培養模式”、“國際型法律人才培養模式”以及“西部基層法律人才培養模式”三種法律人才分類培養模式,建立“高校與實務部門聯合培養機制”,積極推進“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工作,探索“國內———海外聯合培養”機制,優化課程體系、強化實踐教學環節、推進教學方法改革。從該計劃的這些內容、背景和相關資料來看,其主要目標應在于培養高層次、高素質、復合型、應用型的法律人才。所謂“高層次”指本科以上層次;“高素質”強調德才兼備、綜合能力強;“復合型”強調多學科背景和適應特定行業需要的能力,如從事醫事法務的應具備一定的醫學學科背景,從事專利法務的應具備一定的工科背景,從事涉外法務的應當具有很好的外語交流能力;“應用型”強調實踐能力。對卓越法律人才的“高素質”、“復合型”、“應用型”的要求一般應無異議,需要說明的是“高層次”,教育部雖未明確提出這一點,但筆者認為,“卓越法律人才”應該是“高層次”的。這是因為,目前我國法學本科教育已成為一種大眾化教育,對缺乏多學科背景且必須先完成通識教育的本科生來說,在四年里很難被培養為“卓越法律人才”。一些高校的“卓越法律人才”培養實踐也能說明這一點:無論是中國政法大學的“4+2”模式,華東政法大學的“4+2”、“4+1”模式,還是中南財經政法大學“2+2+2”模式,上海交通大學的“3+3”模式[1]等,都將“卓越法律人才”定位在碩士層次教育。
(二)“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下法碩教育的定位關于法碩教育,國務院學位辦對各類法碩設定的培養目標分別是:全日制非法本法碩———“為法律職業部門培養具有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德才兼備、高層次的復合型、實務型法律人才”[4];全日制法本法碩———“為法律職業部門培養具有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德才兼備、高層次的專門型、實務型法律人才”[5];在職法碩———“具有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德才兼備、適應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法治國家建設需要的實踐型、復合型、高層次的法務人才”[6]。比較這些規定和“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的目標與要求,不難看出,兩者實際上是基本一致的,而且兩者都強調法律教育與法律職業的有機結合[7],只不過后者更加明確強調分類培養,即強調根據不同實際部門的需要培養各類卓越法律人才[2]。
總之,筆者認為,法碩教育應該是體現“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目標和要求的主要載體。當然,這一計劃也應當將本科階段的教育納入其中通盤考慮。
二、“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下法碩教育培養的實踐審視既然法碩教育是體現“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目標與要求的主要載體,那么目前高校法碩教育離該計劃的目標與要求有多遠?下文將結合湖南省幾所高校近年來法碩教育的情況進行分析。
(一)法碩教育的狀況第一,辦學已具規模。迄今,湖南省具有法律碩士專業學位授予權的高校有四所,即中南大學、湘潭大學、湖南大學和湖南師范大學。2008-2010年各法學院法碩招生總數分別是:湘潭大學504人、湖南大學590人、湖南師范大學383人、中南大學379人[8]。根據各法學院網站公布的師資隊伍情況,具有指導法律碩士生資格的高級職稱教師(限全職,下同)數分別是:湖南大學45名[9],湘潭大學54名[10],湖南師范大學43名[11],中南大學29名[12]。2008-2010年高級職稱教師每年人均新增指導的法碩生數分別是:湖南大學4.4個,湘潭大學3.1個,湖南師范大學3個,中南大學4.3個。如果算上每個導師每年指導的法學碩士生,這些比例將會發生變化。僅從2010年各法學院招收的法學碩士生來看,招生數分別是:湖南大學60人,湘潭大學171人,湖南師范大學91人,中南大學59人;高級職稱教師與該年法學碩士生的比例分別是:湖南大學1∶1.3,湘潭大學1∶3.2,湖南師范大學1∶2.1,中南大學1∶2。這樣總體來算,各法學院高級職稱教師每年人均新增指導的碩士生數均在6人左右。三個年級的碩士生加在一起,各法學院高級職稱教師人均指導的碩士生在18人左右,考慮到每個教師每年還要指導本科畢業生或博士生,應該說,指導數量已基本達到教師精力的極限。如果要培養“卓越法律人才”,各校應采取措施提高師生比。第二,分類培養模式初顯[13]。
目前,各法學院除了針對法本法碩、非法本法碩和在職法碩的不同情況,設定了不大相同的研修方向和課程外,尚未制定明確的分類培養目標和模式。但值得一提的是,湘潭大學依托法學院成立了“知識產權學院”[14],中南大學依托法學院成立了“知識產權研究院”[15]和“醫療衛生法研究中心”[16],湖南大學開辦“IT法律與知識產權”培養項目[17],推行“學院與學院共同培養”模式,整合校內學科資源,以期創新法律人才培養模式。在對三類法碩生的培養上,中南大學和湘潭大學根據法律碩士的不同類型設置了不同的研修方向,如中南大學為法本法碩設置了憲法與行政法、刑法、民商法等六個方向,為非法本法碩和在職法碩設置了司法法務、政務法務、商事法務等方向。湘潭大學為法本法碩設置了刑事法、民商事法、行政與經濟社會法等方向,為非法本法碩設置了金融財稅法、中非法律合作、知識產權等方向,為在職法碩設置了司法與行政方向律師實務等四個方向。兩校為不同的研修方向開設了不完全相同的選修課程,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擇業方向確定研修方向,選修相應課程。湖南大學、湖南師范大學則在選修課中提供了可供學生選擇的學位方向課。第三,“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已具雛形。各法學院“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主要體現以下幾方面:一是聘請法院、檢察院、政府機關等實務部門的人員擔任法碩生的校外導師,如中南大學、湖南大學為每個法碩生安排校外兼職導師,并明確其職責,定期組織他們召開座談會、見面會等。二是選派法學教師到實務部門掛職鍛煉,如湘潭大學、湖南大學、湖南師范大學選派教師到檢察院、法院等部門掛職鍛煉,中南大學也將選派年輕教師到法律實務部門掛職。三是鼓勵和支持青年骨干教師出國研修。中南大學還對全日制法碩生實行了較為特別的“雙導師制”[18],即“學習導師+論文導師”制,第一至第四學期,為每個法碩生安排一名學業導師;第五至第六學期,學生可以另選論文導師。之所以要為全日制法碩生安排學業導師,一是讓他們盡快進入學習狀態;二是讓他們與法學碩士生平等享用教育資源。第四,實踐教學環節全面展開。目前,各校主要通過以下途徑進行實踐教學:一是開設法律文書、法律談判等實踐課程;二是模擬法庭訓練;三是校外司法認知實習;四是強調課程教學中結合實務講授;五是利用學校的法律援助中心開展診所教育。各校實踐教學途徑雖然大致相同,但也存在一些差異。一是各校實踐教學學分要求不一樣,如中南大學、湘潭大學、湖南大學和湖南師范大學對全日制法本法碩學生要求的實踐學分與總學分的比率分別是:10∶65、18∶62(知識產權方向的為12∶63)、15∶70、6∶54;湘潭大學和湖南師范大學對在職法碩選修實踐課程的學分要求分別是8與15,而中南大學和湖南大學對在職法碩生沒有選修實踐課程的要求。二是各校校外司法認知實習的時間要求不大一樣,如中南大學、湘潭大學和湖南大學對全日制法本法碩學生要求的實習時間分別是4個月、6個月、2-3周。三是對模擬法庭訓練和校外司法認知實習的要求寬嚴不一、規范程度不一。實踐中,有的法學院還采取了一些特別的做法加強實踐教學,如中南大學法學院通過與法院建立合作關系,雙方共同選擇一些有教學意義的案子在學校的模擬法庭開庭,將真實法庭審判引入校園,學生以旁聽者的身份觀摩庭審,給學生提供一個了解司法實務的校內平臺[19]。
(二)法碩教育存在的問題近些年來,我省四大法學院雖然在法碩教育上取得了很大進展,但由于存在以下問題,與“卓越法律人才”的培養目標仍然有一些差距。一是分類培養模式不夠明確,辦學特色不夠明顯。各法學院雖然都在一定程度上區分了三類不同的法律碩士,制定了不同的培養方案,并且有的法學院進行“學院與學院共同培養”模式的嘗試,但總體而言,在針對不同行業法律事務的需求、結合各自學校學科優勢,制定實施各有特色的分類培養模式方面,仍顯不足,使得各法學院辦學特色還沒有充分體現。如有的法學院雖然成立了“知識產權學院”,但在法碩培養方案中卻沒有充分利用本校的工科優勢設置相應的課程,聘請本校相關學院的教師授課;有的法學院雖然與本校其他學院聯合成立了“知識產權研究院”、“醫療衛生法研究中心”,但如何利用這些資源培養相應方向的卓越法律人才,具體方案還未明確。另外,各法學院雖然聘請了實務部門的人員擔任兼職教師,但在與特定實務部門的深度合作、聯合培養上,還沒有找到切入點。這些使得各法學院的法碩教育還難以“生產”出“品牌產品”或曰“特色產品”。二是校內教師實務經驗尚待增強,校外導師兼職授課的制度尚未形成。目前,從各法學院師資的整體情況來看,校內教師實務經驗存有不足,其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各校都非常強調教師科研[20],發表文章、獲得課題的多少直接決定著教師的職稱升等和崗位津貼的多寡,形成了不鼓勵教師兼職從事實務的傾向,使教師必須將主要精力用于學術研究,無暇積累實踐經驗[21]。各法學院雖然派了或將派一些教師到實務部門掛職,但能獲得這種機會的教師畢竟很少,所以對教師隊伍整體實務經驗的積累作用目前尚不明顯。同時,雖然各校也大都聘請了實務部門的人員做兼職教授或兼職導師,但由于對他們的責權利規定不明確,缺乏相關制度,兼職教授的作用僅限于偶爾作個講座,兼職導師的作用僅限于提供實習機會,鮮有校外兼職教師定期講授特定實務課程的情形,因而對各法學院整體師資實踐教學能力的提升作用目前還不大。三是實踐教學制度有待完善。各法學院雖然針對不同類型的法碩生制定了不同的實踐教學方案,但實際操作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如關于司法認知實習,由于法碩生一般都是自行聯系、分散實習,但由于指導約束機制不到位,學生實習與不實習,隨意性較大,實習效果并不理想;更主要的是,由于對實習內容、方式和目標等的要求不夠明確,校外導師的責任心不強,有的學生沒有得到應有的鍛煉。另外,法本法碩生在現有實習模式下進行司法認知實習與本科階段沒有什么區別。關于各校法律援助中心的診所教育,由于缺乏經費、指導教師激勵機制不完善等原因,還難以發揮其促進實踐教學的應有功能。四是教學方法難以適應需要。目前,各法學院法碩生每門專業課的課時一般都比本科生相同專業課的課時少,教師要在更為有限的時間內講完相應課程,必須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但由于各法學院不少教師要同時給法學本科、法學碩士、法學博士或者法律碩士等不同類型、層次的學生開設課程,限于精力和現行的教學科研考評體制,他們往往難以針對不同學生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有的教師把法碩生當成本科生來對待,使用相同的教案,不善于利用學生多學科背景、社會閱歷較豐富以及自學能力強等優勢進行教學,結果只能通過減少教學內容以“完成”課程教學。有的教師把法碩生當成法學碩士生對待,僅僅講授課程中自己深入研究過的內容,使得法碩生難以獲得系統的專業訓練。在授課方式上,有的法學院法碩生的專業課程基本上都是大班授課,學生相對較多,教學班人數最多的超過百人,因而教師和學生在課堂上無法進行有效交流與互動。上述這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法碩教育質量的提高,法碩生在就業市場上沒有體現出其應有的優勢,離“卓越法律人才”的培養目標還有一定的距離。比如全日制法碩畢業生,一方面,其法學功底可能不如法學碩士生深厚,甚至不如法學本科生;另一方面,實踐能力比法學本科生也沒強多少,而他們專業復合型的優勢由于沒有得到很好地培養與開發,一時還難以體現。
三、“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下法碩教育制度的完善在“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下完善法碩教育制度,實際上就是這一制度本身在其原定目標下的改革、提升與完善問題。結合我省法碩教育的實踐情況,提出如下完善建議:
(一)進一步重視法碩教育,強化質量意識目前,我國各法學院法學碩士的招生規模有逐步收縮的趨勢。同時,在當前和今后嚴峻的就業形勢下,在法律碩士和法學碩士教育的雙重擠壓下,法律本科教育難以繼續占據法學教育的主導地位,法碩教育地位凸顯應是大勢所趨。有專家也曾指出,應逐步壓縮法律本科和法學碩士教育,擴張法律碩士教育,使其成為我國今后實務型法律人才培養的主渠道[22]。截至2010年,我國具有法律碩士專業學位授予權的學校已從1996年的8所增至131所,高校之間法碩教育的競爭越來越激烈,為爭奪有限優質生源,各法學院應進一步調整辦學思路,高度重視法碩教育,將這一教育作為培養卓越法律人才的主要途徑考慮,辦出特色、辦出品牌。
(二)明確培養模式,突出培養特色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我國三種類型的法碩教育即法本法碩、非法本法碩和在職法碩教育將同時存在,考慮到這三類法碩生的知識背景不同,各法學院校可以在加強與實踐部門、國外法學院校合作培養的基礎上,實行不同的培養模式,突出培養特色。同時,應結合各校學科優勢、資源優勢,在培養適應不同行業需要的卓越法律人才方面下大功夫。對于非法本法碩,建議進一步借鑒美國J.D.(Jurisdoctor)教育經驗,在三年基礎學制的前提下,前兩年半時間用于法律專業課程學習,壓縮畢業論文的寫作時間為半年,甚至可以取消畢業論文寫作,將三年時間全部用于法律課程的學習,這樣可以促使他們花更多的時間夯實法學功底。同時,結合他們的本科專業盡可能多地開設不同選修課程供他們選擇,使他們向專業化的卓越法律人才發展,如對本科學金融的,設置金融法、證券法、銀行法等課程供他們選擇;對本科學計算機的,開設網絡知識產權、網絡犯罪等課程供他們選擇;對本科學醫的,開設衛生法、醫療事故鑒定等課程供他們選擇。對于法本法碩,在兩年基礎學制的基礎上,建議第一年時間用于在本校其他學院如醫學院、軟件學院、金融學院等選修相關專業課程,再花一年時間選修相關法律專業方向課程即可,不必寫畢業論文。這種模式,既充分利用了所在學校的專業優勢,更有利于培養適應各類實際部門需要的卓越法律人才,也避免與法學碩士培養模式混同。對于在職法碩,應重在法學理論素養的提升。
(三)鼓勵校內外教師雙向流動,錘煉“雙師型”師資隊伍法學教師尤其是部門法學教師應該像臨床醫學、土木建筑、軟件開發等應用性很強的專業教師那樣投身實踐,在實踐中發現問題、積累經驗。筆者在美國訪學期間,所在華盛頓大學法學院的70余名教師大都有豐富的實踐經驗,他們的經驗來源于兩種途徑:一是在成為教師前,在法院、律所、公司、政府機關等單位已有較長時間的法律實踐經歷;二是在成為教師后,由于有學術休假制度和合理的科研評價體系,他們有充分的時間在仲裁機構、調解組織等兼職從事法律實務。同時,學院還聘請了法院、律所、公司等實務部門中的160余名法律實務工作者擔任兼職講師(part-timelectur-er),并定期承擔特定的課程教學任務[23]。我們可以借鑒他國經驗,適度淡化目前的科研“高壓”態勢,鼓勵教師兼職從事實務,促使教師從教學科研型向教學實務科研綜合型轉變。同時,要用好用活校外兼職教授、導師制度,嚴格校外聘請制度,寧缺勿濫;協調、理順與校外兼職教授、導師所在單位的關系;明確校外導師的責權利,充分調動其積極性,發揮他們實務經驗豐富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