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18 16:26:5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文學類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書籍的藝術性和商業性。書籍裝幀設計的藝術性和商業性,是對立統一的兩個方面。其中,書籍裝幀設計的藝術性具有一定的獨立性,精美實用的設計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時得到美的享受。但是書籍設計的藝術性同時也具有依附性,不能只強調書籍設計的藝術性而忽略了書籍的基本功能,使書籍設計喪失最基本的信息傳達功能,而走入形式主義的歧途。富有創意的書籍裝幀設計其藝術性是書籍本身價值的一部分。而書籍的藝術性本身就是具有商業價值,精美新穎的書籍裝幀將打動讀者的心,潛移默化地讓讀者對該書有了好感,喚起讀者的購買欲望并下定決心進行購買。
(二)書籍設計的前提——消費者。當今設計作品在市場中華麗商業價值時,就需要面臨經濟效益、生產工藝、制作成本等必然的問題。書的使用價值固然是書籍最本質核發的價值,但在當今的市場環境下,僅滿足于書籍的使用價值是不能深切打動消費者的。在眾多的書籍中,如何使一本書具有自己的個性而與眾不同就顯得非常重要。設計師在設計書籍時首先要考慮消費者的消費心理。
二、現代都市生活與書籍設計
正如庸所說的“男人、女人之外,上班族是人類的第三大族群!”,都市上班族內心的壓迫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存在,外表光鮮的寫字樓對上班族有一種無形的壓力,驅使著上班族以一種一致性很高的生活方式方法生活,這個群體的同質性遠遠大于差異性。作為設計者,要以第敏感的眼光觀察都市上班族的生活,抓住這個族群的生活共性特點才能設計出適合他們的書籍。
(一)生活方式與藝術設計。人們的生活方式決定著設計,具體到都市文學類書籍來說,其設計是和生活在都市的人密切相關的。在書籍裝幀藝術中,每一位設計師都應該考慮到實用與審美功能相結合的設計原則。作品《包豪斯》一書的設計,從策劃、立意到書籍形式、版式、開本及翻閱方式的獨特設計,都是圍繞著表現包豪斯的實用精神、功能性至上又不失設計美感的原則與宗旨來進行策劃設計的。
(二)人性化設計。設計是滿足人需要的設計,是為人的設計。設計藝術起到了人與物和諧親近的橋梁。如《漫話旗袍》一書的函套設計,提取了服飾本身的各種元素并將這些元素應用到書籍的函套設計中。以“旗袍”的領口、花扣、開衩等局部結構形態為設計元素應用到書的函套設計中,希望整個書的函套擬人化,將衣裝的概念直接直觀地融入到書中,設計意圖明確,傳達力很強,更受大家喜歡。再如《藏地牛皮書》,采用了柔軟輕飄手感的荷蘭蒙肯紙,方便閱讀者攜帶;書籍內部,字里行間有許多用鉛筆隨意圈點的框框和一些手繪箭頭,另外再加上各類手繪地圖,就像一個親切的導游,引導讀者發現旅途中的快樂,充分體現了人性化設計的獨到之處。
三、減壓理念與書籍設計
近些年我國書籍裝幀藝術有了很大的發展,人們對書籍的需求量增大。對于書籍“消費者”這個概念,不同的消費群體由于生活習慣不同,具有強烈的個性。而生活對習慣相似的消費群體具有很大的共性,設計師應該從這個特定的消費群體的生活中總結出他們的共性特點,設計出來的書才能符合這個消費群體的需求,不能對消費者一視同仁。在現在這樣激烈的競爭中,沒有自己特色的設計作品是會被埋沒在眾多的同類作品之中的。
(一)都市緊張的快節奏生活。都市快節奏的生活方式,使上班族們披星戴月的奔波忙碌,甚至忽略了自己內心深處某個角落的自由空間。而書籍是人們的精神食糧,可以給他們帶來慰藉,在文字的海洋中,忙碌的人們可以放開沉悶的工作,放飛自己的心靈,來一次心的旅行。書籍設計者的使命就是將書籍的內容和書籍的形式完美的結合起來,在視覺上給人美的享受,引起讀者的購買欲。
(二)減壓理念在設計中的體現。1、修長開本的設計。修長形狀的開本設計給人以崇高感,使書籍的形態顯得清秀淡雅,明麗挺秀,增加了幾分浪漫和詩意美,是小資情調的鐘愛。設計作品《張小嫻散文集》中張小嫻把現代都市人的思念方式用一種冷靜智慧的語言描述得無比透徹,都市上班族是她的書籍中大部分的消費者,他們追求高品質的、清秀的、精致的美。因此修長的書籍開本形式是這類書籍設計很好的選擇。2、清新色彩的設計。清新的色彩給人輕松愉快的感覺。對設計者來說,白色總是意味著挑戰。白色在設計中有著自己獨特的魅力,空白能突出要表達的內容。作品《張小嫻散文集》中力求利用白色空間以求達到精致的效果,白色紙面的空白顯得寬闊無比,能更好地突出其它顏色或圖形的魅力,是一種自然的流露,給人一種撲面而來的吸引力。3、筆記本式的設計。為了緩解上班一族整日快節奏、緊張高壓的心理狀態,使書籍的設計更具親和力,作品《張小嫻散文集》的設計將“書”與“信”的概念結合在了一起,書的封口,由依次排列的黑塊組成,它們由上至下將書的封口占滿。每一個色塊都代表一個章節,這樣的設計方便讀者的查詢與記憶。書的每一頁都是向內折疊的,這時的書籍就是一本信紙簿,當展開書頁反向折疊,信紙便又恢復成書的功能,表達思想傳承信息。整體設計就是讓讀者通過親自動筆書寫、繪畫、圈點來記錄心情感受,就像我們寫日志隨筆那樣可以隨意記錄自己的心情與讀書感受。力求營造一種輕松的意境,給讀者清新、自然、樂觀、美好、向上的感覺,符合張小嫻的散文風格。
(三)實用的贈品設計。在如今競爭激烈的出版市場,讀者的選擇越來越多,為了使書籍設計顯得與從不同,設計者還要努力挖掘出他們設計產品還能滿足消費者別的需求。作品《張小嫻散文集》設計了一個隨書贈送的臺歷正是出于這方面的考慮。都市上班族工作繁忙,精美實用的臺歷放在他們的辦公桌上,可以方便的提示出日期、記錄事務等,增加了書籍的附加值,猶如一個出色的推銷員,使這套書籍在眾多的書籍作品中脫穎而出。
結論
針對我國目前的漢語言文學專業關于寫作能力培訓方面存在的問題,應當要從課程設置上進行改革。我國目前的漢語言文學專業在寫作方面的課程包括基礎寫作和應用文寫作兩部分,以寫作基礎理論為體,以文學寫作和實用寫作為翼,稱作“一體兩翼”。在教學安排上是先學習寫作基礎理論,然后進行文體寫作教學,包括新聞、文學和評論類的寫作,最后開始學習應用文寫作,包括公務文書、事務文書和學術論文的寫作。由于作為“體”的寫作基礎理論是對文章的寫作方式進行提煉和總結而來,而文學寫作講究創意,公文寫作要求規范,因而這種“體”和“翼”難于協調,因此要進行改革。漢語言文學專業除了寫作課程要求寫作之外,其他的課程都是以提高文學修養為主,像“古代文學”“現當代文學”和“文學概論”,這些課程與寫作沒直接關系,這樣對于寫作能力的提高也有影響。關于寫作教學的分類,目前這種寫作分類顯然有不科學的地方,應當根據寫作的內容分為創作型和應用型兩大類,那些有感而發不拘于形式的的文體可稱為創意型,像新聞、文學類、評論類,公文和學術論文因為有固定的格式才可以納入到實用型。由于寫作能力的提高需要循序漸進,因此要改變目前這種學一學期理論再寫一學期的做法,應該在大學四年中,每一學期都要安排寫作,從大一開始,先安排實用型的應用文寫作,然后再根據學習內容安排新聞類、文學類這些具有創意性的文體,最后再學習寫學術論文。這樣不間斷地寫作,比在一個時期集中寫作效果好。在學習“古代文學”“現代文學”這些課程的同時,不能光學習,可以邊學習邊進行文學評論之類的寫作,這樣在提高文學修養和鑒賞能力的同時,也提高了寫作能力。
2利用網絡平臺提高寫作能力
寫作能力的提高與個人興趣有極大的關系,為興趣而寫和為完成任務而寫效果是不一樣的。在目前,由于網絡的普及,無論是閱讀還是寫作和過去相比都有明顯的改善,網絡上的新聞也不完全是記者采寫的,人人都能成為記者和編輯,過去文學愛好者的作品發表非常困難,而現在文學愛好者不僅自己可以開博客,還有各種文學網站可以發表小說、詩歌和散文,這些對于提高寫作能力都有幫助,可以鼓勵學生開博客,這樣既可以閱讀別人的作品并進行評論,自己的文章也可以讓別人欣賞。通過欣賞別人的博客、評論別人的博客、時常更新自己的博客,不僅可以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也能增加寫作興趣。
3功夫在詩外
古人常說的“功夫在詩外”,指的是善于積累、善于觀察生活,這樣寫起來才形象生動。寫詩如此,所有的寫作都如此。提高寫作能力,除了要多練之外,更要多積累,這種積累包括文學修養的積累和生活的積累。文學修養的積累就是要多讀書,不僅要讀中外名著,還要讀一些名著的評論文章,這樣才能更深入地了解名著的優點。除了名著之外,對于各種文學體裁的作品都要涉獵,像詩歌、散文以及歷史、自然科學甚至人物傳記等等,只有知識儲備豐富,寫作起來才能觸類旁通,文思泉涌。觀察生活不僅要觀察人,還要觀察大自然,包括各種動物植物以及生活環境,這樣寫作起來才有東西可寫,避免閉門造車,寫一些無病的作品來貽笑大方。
4結語
關鍵詞 文學類課程 小教專業 教學有效性
隨著小學課程改革的全面推進,小學語文教學理念、目標、內容和要求都發生了重大變化,小學語文教學對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也為小教專業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挑戰。為了更好地培養適應新課改背景下的合格乃至優秀的小學教師,專業課程教學急需改革,課程教學的針對性、有效性顯得尤為重要。“中國現當代文學”、“古代文學”、“兒童文學”、“外國文學”等小學教育專業文學類課程,是培養學生語文能力和人文素養的重要抓手,課程教學有效性研究是課程改革的最終目標,對課程教學和人才培養,有著深遠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文學類課程教學改革在高校教學改革活動中早已啟動。由于國內各高校對人才培養和教學的定位及專業的差異,教學改革也不盡相同。總體而言,文學類課改主要限定在宏觀思路上,缺乏具體的改革措施,更未能深入結合專業培養目標。同時,文學類課程教學研究成果都是立足于漢語言文學專業背景,對小學教育專業課程教學改革提供的借鑒性有限。筆者和文學類課程教師討論后認為,小教專業文學類程教學中不僅需要傳授課程基本知識,更要在專業培養目標的指導下,積極探索提升學生語文能力和人文素養的教學方式,進而提高課程教學的有效性。
1精選教學內容
眾所周知,課程是為專業建設服務的,要服從于專業培養目標。文學課程內容豐富繁多,但課程的學習應緊跟小學教育專業的培養目標。小教專業開設文學課程,要讓學生全面了解中外文學的發展輪廓,了解中外文學思潮及文學流派的基本情況,掌握文學的基本常識。但文學課程學習的重點是掌握中外重要作家及其代表作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并通過文學經典作品的研讀,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提高學生文本閱讀能力及鑒賞、評析各類文學作品的能力,提升學生審美素養。
為貼近專業發展,提高課程教學有效性,課程教學在保留文學經典內容的同時,還應結合小學語文教學,對課程教學內容進行重新選取。筆者認為,一是要淡化“史”的觀念,以經典作家作品為教學的主要載體,以經典作品解讀勾勒文學史發展歷程;二是要把小學語文教材涉及到的及小學生喜歡的作家作品納入課程教學。這樣不僅可以與學生的職業發展建立有效鏈接,更能激發學生對課程學習的興趣,實現課程教學目標?;谝陨纤伎迹P者認為,課程不應強調文學史知識教學,不應求全而講授過多的作家作品。古代文學應將李白、杜甫、韓愈、蘇軾等詩文名家作品作為教學重點;現當代作家應將魯迅、徐志摩、冰心、老舍、蕭紅等作家和他們的代表作作為教學的重點;兒童文學應關注安徒生、葉圣陶、金波等中外名家作品;外國文學則重點解讀莎士比亞、雨果、歌德、巴爾扎克、高爾基等名家名作。中外名家名作是歷久彌新的文學經典;同時,這些作家作品也是小學語文課內外閱讀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經典作家作品的解讀與鑒賞,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和人文素養,有效實現課程教學目標。
2探索教學方法
“教育的功能將更多地從傳授現存知識和培養現有技能轉向培養學生不斷學習的能力,以使學生獲得自身可持續發展的途徑與方法。教會學生學習,將是現時代教育的主旋律。”這一現代教育理論已經成為教育界的共識。如何不斷地探索更為有效的課程教學方法,是每一位課程教師都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筆者和文學組老師結合自身教學實踐,對其中三點進行了積極有效的嘗試。
(1)建立講授―接受與自主探究相結合的教學模式。課程教學務必要改變課堂上教師包場的局面,尊重并保障學生學習主體的地位,嘗試以問題或課題為紐帶探究性學習。講授法能在較短的時間內有計劃、有目的地借助各種教學手段,傳授給學生系統的知識,是傳統教學中普遍使用的方法。但在現實教學中,往往成了“一言堂”,成了“灌輸”教育,從而影響了教學效果。探究式教學則注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啟發學生主動地探究問題、解決問題。激發學生自主探究意識是培養學生分析、研究能力的關鍵,應切實貫徹在課程教學中。
(2)積極探索專題報告教學法。課程教學中要注重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學得”,也要重視學生在課外的“習得”,教師要有效地指導學生將課內所學與課外自習融為一體,培養他們運用現代技術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和習慣,提高綜合學習的能力,能有效提升課程教學效果。
(3)擇機開展課堂討論。古代文學章海鳳老師在古詩教學中,將古詩分為離別、山水等專題,每一個專題要求學生對作品的精讀、分析、鑒賞、研究成果以課堂討論的形式通過多媒體技術在課堂展示,這是對學生的閱讀、分析、鑒賞、研究、寫作能力是一次很好的鍛煉,是語文能力的一大提升。
3創建教學資源庫
網絡的高速發展與普及給課程教學帶來豐富的教育的資源,其巨大的知識容量為課程教學拓展了無限的空間,更可以借此平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高校校園網絡建設都很完善,這為課堂空間的延伸提供了很好的平臺。課程教學要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創建課程教學資源庫,充分利用課程資源庫,可以有效拓展課程教學的內容,是一種非常有效的課程教學補充形式。利用教學資源庫,課程教學可以跨越時間和空間,師生也無須見面,就可以在網上進行教學、答疑(下轉第110頁)(上接第93頁)。“兒童文學”和“古代文學”已建成校級精品資源庫。
在創建課程資源庫建設中,文學課程主要做了以下四個方面的工作。一是以經典作家作品教學為教學單元,精心制作多媒體課件,并及時上傳網絡,一方面可以讓課堂沒有聽懂的同學課下繼續學習;另一方面,可以利用課件推動教、學共享,師生互動。二是研發“原典研讀”系列課件。課程老師結合經典作家作品教學,在教學課件之外,制作內容更為豐富、容量更大的“原典研讀”課件,主要從作家創作自述、作品簡要介紹、重要研究觀點、主要研究論著目錄、名師點評等方面,為學生提供更豐富的網絡學習資源。這一系列課件,有效延展了課堂教學的內容,提高了課程教學效果。三是經典作家的影視資料收集、上網。影視課外欣賞,是一個有效的提高學生興趣的方式。四是教師研究論文和學生優秀作品選登。師生論文,是學生學習模仿的最適合的作品,也給學生以親近感。五是完善n程試題庫建設。試題庫,可以讓學生明白課程學習的內容,讓學生的學習更有目標性。通過教學實踐證明,利用教學資源庫,既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能有效提高課程教學效果,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教學嘗試。
4建構考核體系
課程考核體系,是引導學生課程學習和檢查學生學習效果的有效組織系統。文學課程以前的考核,一般比較重視知識和理論,以書面考試形式完成。筆者認為,作為小教專業的文學課程的考核,應按照專業育人的要求,盡量遵循“尊重個性、發展個性”的教育理念,變一元化考試為多元化考核。考核體系的構建,既要檢查學生的知識能力,同時還要結合學生的個性差異和學習能力差異進行考核,全方位地動態評價學生的課程學習。
基于以上思考,文學課程教師進行了積極的教學實踐。除了期末的課程考試,也很重視平時的形成性考核,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一是課前五分鐘的“文學講壇”。每節課正式上課之前,教師安排一個學生推薦自己喜歡的文學作品一部(篇)。這樣的演講訓練,既強化了學生對文學作品的理解,拓展了課程學習內容,也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作品分析與鑒賞能力,落實了專業培養的目標;二是“讀書筆記”寫作,要求學生精讀經典作家作品,寫出自己的閱讀體會與思考,培養學生對作品的解讀與鑒賞能力,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寫作能力;三是課程作業,這是對課程授課內容的鞏固與思考,根據學生的作業寫作情況,按百分制進行評分。
一、關注高考命題指向,深入研究考綱
自古以來,科舉考試都是我們國家選拔人才的重要模式,主要作用在于選拔人才。高考制度是當代中國為選拔人才所制定的考試模式,在一定的基礎上具有權威性、難度性、拔尖性、效率性以及可信性。教育部門在考前會頒布指導考試的文件,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考試大綱》。各個省市也會根據此文件制定相應的、適宜的考試說明,以上兩個文件無疑是考生備考的依據,同時也是老師在備課備考時必須研究的文獻。
二、掌握學生的學情,確定合理的復習目標
改革后的教書課本側重于激發學生的自主能動性,老師們要在尊重學生學習的前提下培養其自主學習能力。老師要時刻關心學生的學習情況,并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入手,在堅持傳統的教育模式下,幫助學生在閱讀鑒賞方面尋求新的突破口,強化學生的語言分析能力,提高學生解題質量。
1.復習目標要正確,避免錯位
文學類課本學習過程中,教育教學目的該怎樣制定?如何有效地制定學習計劃?核心在于課堂引導。教學目的在于保證學生其他學習情況穩定的條件下,尤其是備考學生的答題模式以及復習質量穩定時,加大學生答題準確率,因地制宜地根據不同學生的學習情況或性格特征制定不同的學習目標及復習計劃。
2.復習目標要細化,避免空泛
改革后的教學流程對于那些備戰高中的學生來說,部分學校的復習計劃過于籠統,甚至于有些復習是盲目的沒有目標的。因此,如何強化學生自主探索學習方法,提高學生答題質量以及語言素養顯得格外重要,將復習目標定制的太過于遠大或空洞,則會影響課堂的教育影響。老師們在備課時,需要加大力度探尋學生閱讀時該如何解決以上問題,例如提出制定具體的、符合具體情況的復習計劃等方法。
三、指導學生答題,建立正確的閱讀解題機制
1.分步閱讀,明晰題干
首先,要求學生反復練習跳讀,閱讀過程中,對于不重要的細枝末節采取忽視、放棄的方法,不糾結于課本中的疑難問題,核心在于快速掌握文章脈絡,梳理體系;其次,是仔細鉆研,盡量提高文章鑒賞能力以及閱讀語感,對文章的主要題干、表達情意、文章結構等問題進行詳細分析;最后,是研究題干,在原文中找到題干要求,最后回歸到問題上來。做題時可以先概覽問題所在,搞清楚題目的要求,在腦中初步尋找答案,緊接著仔細分析題干,確定題干中的要求以及需要答題的角度,謹防漏答的問題,必須要按照文章所給的要求進行答題。
2.梳理語文知識,建構知識體系
在學習的過程中,每一門的課程都會有獨特的表達模式以及概念體系,這些基礎的內容則是入門的核心。關于文學類課本的知識繁多且復雜,老師在引導學生學習時,應該著重的為學生們建立獨有的記憶模式或尋求關鍵點。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的解題質量;另一方面,可以帶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復習課堂的有效性反思
1.放慢節奏,把時間“還給”學生
高中畢業班在復習備考的過程中,在通常情況下,老師們會因為復習時間的有限性就加緊時間完成任務,灌輸式的將自己的知識傳授給學生們,一般就是用PPT將課件放給學生們看,讓學生們被動的接受教育,這樣的課堂通常是以老師為中心,在不等學生們深入研究內容的時候就轉到下個界面,這種重教輕學的復習方法違背了教育的初衷,學生們并不能牢固地掌握文學類課本知識,也沒有時間進行深思熟慮,更不能發揮出復習的深度功能。
2.適時講授,跟“填鴨式”復習“告別”
講授知識作為復習計劃中最為重要的教學模式,講授成果最有效的前提是學生們不通過老師的教授就不會得到認知。尤其是學生答題過程中出現問題時,老們要做到耐心指導。例如:在閱讀文章時,學生們對于文章主旨并不清晰,為了能夠讓學生更好地掌握難點與阻礙,老師應該對文章中出現的核心文句以及經典語句進行有效的解析。同時,老師應該加強學生積極參與性,鼓勵學生多說多問,要求學生摒棄傳統的標準答案模式,重點在于學習閱讀的技巧以及方法,防止習題講解課堂變為了答案抄錄課堂。
五、總結
總之,高三語文教師在備課文學類課本時,一方面,需要具備一定的備課能力,減少復習質量的低產性,根據不同的學生制定不同的復習計劃,做到因地制宜;另一方面,強化學生的解題能力,提高學生的解題質量,帶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開拓學生的學習思維。通過有效的復習課程,讓備戰高考的學生們走出文學類課本的閱讀困境,提升閱讀素養,走上多讀、快讀、優讀的閱讀道路。
編輯點評:筆者選擇了部分重點高中的畢業生對此進行訪談,在訪談過程中,許多同學反復提出現代文閱讀的障礙是對于文章主旨分不清楚,尤其是對于外文小說的閱讀。通過訪談發現,閱讀教學中存在著許多亟須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高三 作文教學 原點思考 宏觀安排
“作文不需要教!”“花里胡哨的作文竟是滿分作文!”同事高考閱卷歸來,帶回閱卷現場信息和滿分高分作文,教研組組織交流研討,滿耳便是這樣的言語。是啊,高三作文教學的困惑本來就不少,而今耳聞閱卷現場、目睹高分作文,怎不生此等感慨呢?
冷靜想來,有兩大問題始終制約從小學到高中的作文教學:一是寫作序列,有關“寫什么”“怎樣寫”等問題的;二是評分規則,有關“寫得怎么樣”等問題的。這兩大問題,在高三作文教學中表現得尤為突出。本文針對前一問題,就“如何組織高三作文教學”問題做一闡述,后一問題將另文表達。
沒有一個學生天生就會寫作文的。于是乎,對教師來說,“教”學生作文總是少不得的。當然,“教作文”的途徑有千條百條。單就高三作文教學的安排來說,據我們研究,就有隨意型(訓練不作規劃)、分塊型(或按傳統的塊,或按作文題型,或按基礎與發展等級訓練)、高深型(設計諸如“掌握基本技法”專題的訓練)、見風型(通過猜題押題來訓練)、話題型(設計諸如“誠信”“自我”等話題的訓練)等不同安排。
這些安排,代表著不同的高三作文教學思考,自有其存在的價值。然而,在學界倡導和實踐“基于課程標準的教學和評價”的語境下,這些安排的視角都嫌偏窄,且均從單純的“應試”出發,遠離寫作本真的“家”,忽視學情的分析和判斷。
那么到底該怎樣安排復習比較好呢?也許我們需要專家那樣的思維!即要立足于培養一個高中畢業生應具有的寫作素養,從寫作基本功的查漏補缺出發,盡最大可能做系統的、整體的思考,其中至少涉及課程標準、命題趨勢、文體學、寫作學、學生這樣五個原點視角。
一.從《課程標準》看,倡導“真寫作”是高三作文教學的原則底線
高考作文題萬變,但萬變不離其宗。其“宗”是什么?就是《課程標準》《高考說明》?!墩n程標準》是教學的依據,也是評價的準則;《考試說明》則是《課程標準》下有關評價的指導性文本。《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課程目標之“表達與交流”總有9條,其中前6條是關于寫作的,轉換到《考試說明》,就是“基礎等級”和“發展等級”的要求。
倡導“真寫作”是《課程標準》的要求。比如《課程標準》中的“學會多角度地觀察生活,豐富生活經歷和情感體驗,對自然、社會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課程標準》第1條),就是對寫作本真問題的表述。引導學生關注生活,豐富思想和情感體驗,是“真寫作”的應有之義。忽視這一條,我們是否就該說這樣的寫作是“偽寫作”?!睹妊俊分骶広w長天大聲呼吁“學生作文應正本清源”,就是針對當前作文教學的“偽寫作”而發的。
“真寫作”是生活的表達,“真寫作”需要“以負責的態度陳述自己的看法,表達真情實感”(《課程標準》第2條)。高三作文教學,就應該“讓學生理會寫作的本原意義,讓學生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好文章,學會自由地表達、真實地表達、個性化地表達、創造性地表達”(趙長天語)。當然,由于兩個文本的綱領性質,不具有直接的程序操作性,我們不可能據此做出訓練序列的安排。但至少,作為教師自己應明白,并通過滲透讓學生明白,好作文是生活、生命的表達,拒絕假大空、八股文,這是高三作文教學應該堅持的。
二.把握命題趨勢,為選擇訓練題型、確定寫作話題作參考
高三作文教學,其終點是現實的,那就是高考。作為高三語文教師,追問命題趨勢,無可非議。把握命題趨勢,可以從兩方面進行,而相應的安排策略,也可由此派生。
1.命題形式的把握,可為我們選擇訓練題型作參考
這是最為直觀的趨勢把握。自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30多年來,高考作文題的題型依次出現四種類型:命題作文(含新命題作文,即材料+命題)、材料作文、話題作文、題意作文(或稱新材料作文)。各種題型各有長短,猜對明年考什么題型,并沒有什么大的價值。因此,圍繞題型的訓練,不可能作為主體。
但把握命題形式不是沒有意義的,其意義在于可以幫助我們選擇訓練題型。如分析2007-2012年高考作文題型,我們知道,2007-1011年的主打題型是命題作文、題意作文,而2012年除江蘇卷以“憂與愛”為題的新命題作文外,其他均為題意作文。為此,高三作文教學,就不該選擇話題作文、材料作文來訓練,但也不能依據2012年對“命題作文”的冷遇,就放棄命題作文的訓練。注意,新命題作文、題意作文均出現“材料”,需要加強材料閱讀與審題立意的訓練。
2.命題內容的把握,可為我們確定寫作話題作參考
全國卷和各省自主命題卷,對于命題內容有其不同的喜好和取向。高三語文教師,需要研究本地選用試卷的作文命題內容趨勢。從全國整體看,其趨勢有:(1)命題始終體現著時代性、社會性、生活性、人文性和哲理性;(2)取材越來越貼近考生的生活和思想實際;(3)內涵具有豐富性和拓展性,重視探究和自主創新能力,材料的閱讀和審題難度在加大。
有鑒于此,復習訓練中,要重視觀察周圍人和事,關注人類和世界,思考社會和人生。盡管學生年齡輕,其生活閱歷有限,多數學生學校、家庭兩點一線,其生活積累不豐厚,但十七八的成長經歷,不能說沒有感悟,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通過寫作的訓練,提要鉤沉。
從考場作文看,這正是近年來所欠缺的,如浙江高考作文閱卷大組組長、浙江大學陳建新教授所說:“一些考生對社會和生活缺乏思考,也不太會在生活中發現美。他們也能說一些冠冕堂皇的話,但一看就不是發自他們內心的?!睘榇?,可將積累生活、思想、感情和作文基本功訓練結合起來,讓高三寫作擁有快樂的尋找、哲理的回顧和暢意的表達。
三.明確文體類別,為學生選定各種文體的樣例
據近年來高考閱卷反饋看,“四不像”作文泛濫。即如近三年浙江省高考高分作文,文體特征并不鮮明,且高分作文均為空泛的議論、抒情秀,怪不得師生齊聲感嘆“花里胡哨的作文竟是滿分作文”,此足為浙江省高考作文閱卷導向、高三作文教學的“高危漏洞”。
為什么會出現這一問題?我們認為,這與高考“除詩歌外,文體不限”或“文體自選”有關,這一導向的“誤讀”,使中學六年忽視基礎文體的訓練。另一方面,也與《課程標準》《考試說明》對文體的表述過于籠統而又缺乏必要的專家解讀有關。
1.《課程標準》《考試說明》文體表述的缺失
“文體”一詞,按《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為“文章的體裁”,按此可分為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和應用文。“文體”還可以是“文學的體裁”的簡稱,按我國的傳統劃分,包括小說、散文、詩歌、戲劇等。
從文體學這一角度看,《課程標準》的表述并不明確。在“課程目標”部分,“閱讀與鑒賞”要求“能閱讀論述類、實用類、文學類等多種文本”,“表達與交流”要求“進一步提高記敘述、說明、描寫、議論、抒情等基本表達能力”。論述類、實用類、文學類,都是大類的文體概念,不足以指導寫作教學,不利于作文復習的安排。
《考試說明》作文基礎等級要求之二為“符合文體要求”。那么可寫哪些文體呢?2008年及以前的版本,其總要求為“能寫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及其他常見體裁的文章”,文體表述還是清楚的。但2009年《考試說明》則表述為“能寫實用類(包括論述類)和文學類文章”,2011、2012年表述為“能寫實用類、論述類和文學類文章”。與《課程標準》一致,而帶給師生的困惑反比2008年前大了。
2.高考作文可選文體的辨定
進一步分析論述類、實用類、文學類,一般認為,實用類文體包括傳記、新聞、通訊(含特寫、報告文學等)、科普文章及應用文(如啟事、合同、廣告、診斷報告、說明書)等,論述類文體包括論文、雜文、評論等,文學類文體包括小說、散文、詩歌、戲劇等。
將三大類文體拆分,文體種類是明確了,但這樣的分類頗不利于寫作復習訓練,要解決作文“四不像”必將徒勞。為此,結合學生閱讀和寫作實際,我們將高考作文可供選擇的文體分為:記敘文(寫人敘事)、抒情文(寫景抒情或托物言志)、哲理文、說明文、議論文。其中“說明文”的命題、寫作難度都較大,一般多不選用。
為此,在考場只要熟悉記敘文、抒情文、哲理文、議論文這四種文體就可以,這與《考試說明》不矛盾,足以應對2012年福建卷、湖南卷那樣寫“議論文或記敘文”的要求。
3.為學生選定各種文體的樣例
魯迅先生在《我怎么做起小說來》中說:“‘小說作法’之類,我一部都沒有看過,看短篇小說卻不少。”在《不應該那么寫》中說:“凡是已有定評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說明著‘應該怎樣寫’?!边@種方法,魯迅先生稱之為“實物教授法”。
要讓學生的作文寫出“文體特征鮮明”的作文,訓練中就要提供足為“文體特征鮮明”的樣例。我們不主張以考場高分作文作為樣例,更不主張采用書市上“馬二先生”(《儒林外史》中的典型人物,本名馬純上,因屢試不第,以給書坊選取八股文為職業)“高考滿分作文秘訣”中的“范文”,正所謂“取法乎中,僅得其下”。
能夠作為學生作文樣例的,最佳的還是教材內外的名家作品,個中之理無需贅述。在閱讀復習、教材重溫時,教師做些點撥,引導學生寫作中借鑒之。在基礎文體訓練時,可以印發(并可點評)典型的樣例給學生學習、揣摩,如:
記敘文:(1)朱自清《背影》;(2)汪曾祺《金岳霖先生》;(3)斯特林堡《半張紙》。
抒情文:(1)朱自清《荷塘月色》;(2)老舍《想北平》;(3)歸有光《項脊軒志》。
哲理文:(1)勞倫斯《鳥啼》;(2)曹文軒《前方》;(3)林清玄《生命的化妝》。
議論文:(1)《談骨氣》;(2)魯迅《拿來主義》;(3)蘇洵《六國論》。
如此明白高考可選的文體,通過針對性訓練,補好文體這一“短板”。
四.引入評分規則,建立操作流程,強調讀者意識
榮維東博士系統梳理了國內外寫作教學的三種范式:(1)基于寫作就是“寫文章”的“結果—文本”取向寫作教學;(2)基于寫作就是“認知過程和問題解決”的“過程—作者”取向寫作教學;(3)基于寫作就是“自我表達和社會交流”的“交流—讀者”取向寫作教學。他由此認為,應構建基于整合取向的寫作課程。高三作文教學,確乎需要三種范式的介入。
1.關注寫作的結果(文本),引入評分規則
這就是依據好作文的標準,評判某次習作的優劣。但是,傳統采用教師評改法,在教學任務緊張、班額較大的今天,細批細改實不簡單,更何況,學生對細批細改也并不領情。根據《課程標準》“能獨立修改自己的文章,結合所學語文知識,多寫多改,養成切磋交流的習慣”的要求,我們采用自改、互改和師批結合的方法。
那么如何實現自改、互改和師批在同一套話語體系(標準)下對話呢?我們引入表現性評價的方法,為四種基本文體制訂評分量表,如記敘文可從“故事”(10分)、“敘述”(15分)、“情感”(15分)、“語言”(10分)和“常規”(10分)等五項分等評價,實踐證明這是行之有效的。具體操作可參考筆者發表于2012年第4期《基礎教育課程》的《評分規則:運用于寫作教學的全程》。
2.關注寫作的過程,建立操作流程
高考時,學生能用于寫作的時間一般為60-70分鐘。在有限的時間內,需要為學生(至少是大部分學生)提供一個科學可行的操作流程。這流程大致包括六步,即審題、發散、聚斂、謀篇、行文、修改。流程的訓練,可以采用集中訓練(1-2次)與分散訓練相結合的方法,分散訓練可與基礎文體訓練結合進行。
3.關注寫作的語境,強調讀者意識
第三種范式是“交流一讀者”范式,即基于與讀者交流的寫作,它由四個要素構成,即話題、目的、讀者、角色。這四個要素構成的語境決定著文章的中心、內容、選材、詳略、文體和語言等。夏丏尊在上世紀曾介紹日本文章學家五十嵐力氏的“六W說”。所謂六W者,就是寫作當思考六個問題:(1)為什么做這文(why)?(2)在這文中所要述的是什么(what)?(3)誰在作這文(who)?(4)在什么地方作這文(where)?(5)在什么時候作這文(when)?(6)怎樣作這文(how)?
高三作文教學,如能擺脫功利,如《課程標準》所說的“能考慮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負責的態度陳述自己的看法,表達真情實感”,也許可以引入這種范式,至少一點,就是強調作文的讀者意識?!敖涣鳌x者”取向的寫作教學法正好彌補了學生的這一思維缺陷。
五.切入寫作學情,為學生提供有效的訓練支持
現在的學生寫作學情如何,這是我們組織高三作文教學必須思考、無法回避的問題。
如何收集學情,并依據學情尋找對策呢?以我們的實踐,主要有三條途徑:一是來自考場作文的閱卷反饋;二是教師日常觀察(包括問題征詢、月考閱卷等);三是個性化診斷(面批作文、問卷調查)。這里重點說說后兩條途徑。
1.師生日常訓練所遭遇的問題
從對我校重點中學的學生訪談得到的信息看,學生覺得作文之難,難在五個“不知道”:(1)不知道是否離題,總不能深入把握題意,提煉作文的主題;(2)不知道寫什么,每看到作文題,大腦空空如也;(3)不知道什么體裁,一寫就被指為“四不像”;(4)不知道如何提高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5))不知道往哪兒用勁,以提高高三寫作的效率。
究其原因,表層是表達能力的欠缺,深層則是思想、情感的貧乏。這與當今淺閱讀(即使是教材中理當精讀的文章也偏向淺閱讀)有關,也與學生缺乏“閑心”觀察和思考生活有關,與中學階段寫作訓練量不足(《高中課程標準》要求課外練筆不少于2萬字)有關。
對此,高三復習階段,我們認為:(1)用好教材,會考復習不要放棄教材重溫,重溫時要引導學生從思想、情感、素材、語言等方面的積累;(2)用好閱讀訓練的材料,現代文(實用類、論述類、文學類)閱讀訓練時,不要只是做訓練題,要善于點撥可資借鑒的寫作內容;(3)組織學生每周寫一點隨筆,鼓勵學生記錄高三的生活也為了“拳不離手”;(4)教師要精心策劃每一次寫作訓練,要力求有收獲,那種重復、低效的訓練要少做。
2.學生個體寫作情況的調查
就寫作來說,人各有短長。朱自清曾這樣分析自己:“我覺得小說非常難寫;不用說長篇,就是短篇,那種經濟的,嚴密的結構,我一輩子也學不來!我不知道怎樣處置我的材料,使它們各得其所。至于戲劇,我更是始終不敢染指。我所寫的大抵還是散文多?!?/p>
大作家如此,高中學生更是如此,這就是高考作文命題提供允許學生“自選角度”“自定立意”“自選文體”的原因所在。有選擇的自由,相伴的是選擇的艱難。高三學生,有相當一部分并不了解自己的長與短,自然“不知道往哪兒用勁”,對這部分學生做個體診斷就十分必要。在面批等常規方式外,我們設計了調查問卷《我的作文優勢在哪里》,通過一系列問題,調查三個方面:(1)擅寫什么(話題與素材);(2)擅怎么寫(表達方式與文體);(3)如何寫出個性(發展等級的追求)。連用五年,頗受好評,篇幅所限,這里不作贅述。
六.基于原點思考的宏觀安排
以上用大量的文字,闡述了課程標準、命題趨勢、文體學、寫作學、學生等五個方面的思考,并逐一提出了解決之策?,F在,需要統整這些對策,為整個高三作文教學作出可行的宏觀安排。我們將整個宏觀安排切分為6個模塊:基礎認知模塊、寫作積累模塊、文體訓練模塊、寫作流程模塊、個性寫作模塊、限時訓練模塊。
1.基礎認知模塊。做任何事情,大處著眼,都可以從“現在在哪里”、“要去哪里”“怎么去”三個方面發問,高三作文教學,教師、學生都需要明白“現在在哪里”的問題。這個模塊,從學生角度來說,需要:(1)了解《課程標準》《高考說明》有關寫作的要求,把握高考作文命題的基本趨勢;(2)了解寫作復習最核心的知識背景(題型、文體、題材);(3)填寫《我的作文優勢在哪里》的調查問卷;(4)確立自己寫作訓練的目標和行動措施。
所以如此,一是知彼(高考要求,命題趨勢,題型、文體、題材等基礎知識),二是知己(素材優勢,擅長文體,發展追求)??梢园才?-2課時的時間,通過講座的方式,讓學生“知己知彼”。當然,“知己”三事,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每次作文的診斷和一點點的改進。
2.寫作積累模塊。寫作積累不僅僅是“素材積累”。要解決學生“沒有東西可寫”的問題,遠不僅是“素材”問題,諸多復習用書所附的寫作材料、作文中堆砌中外成功人士的故事,你就可以知道,貌似“豐富”背后的“蒼白”。因此,我們認為,寫作的積累當包括:
(1)積累內容:立意(思想、情感)的積累;素材的積累;語言的積累。
(2)積累途徑:必修和選修課本;閱讀訓練;你的生活;你的課外閱讀。
(3)積累方法:摘錄和記錄,定期整理,適時重溫,寫作訓練時快速調用。
積累是項長期的工作,我們沒有時間為積累而積累。積累除了記錄自己當下的生活(包括社會上發生的事)之外,都可與閱讀訓練、課外閱讀等相伴而行。
3.文體訓練模塊。前文已述,需要訓練的文體類型主要就記敘文、抒情文、哲理文、議論文,而且提供他們經典例文學習揣摩。學生學習揣摩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應該讓學生知道某種文體怎樣算好的,自己處在哪個層面?;谶@樣的考慮,我們再引入自評互評機制,減輕了教師的負擔,又能提高學生的習作水平。
4.寫作流程模塊??煞纸忣}、發散、聚斂、謀篇、行文、修改六步程序。重點的環節,如審題等,可以安排一定的時間,集中或分散進行。更多則通過基礎文體訓練、月考作文、自選題作文等多種方式進行,以培養良好的寫作習慣。
5.個性寫作模塊。在四種基礎文體訓練的基礎上,從“寫什么”“用什么文體寫”兩方面,培育自己的寫作個性,做到既能寫四種基本文體,又能在某一種文體上別有擅場。這一步可安排在第二輪復習中,結合流程訓練進行。
6.限時訓練模塊。進入高三后,階段考、模擬考明顯增多,語文試卷一般都有作文,這是我們很好的實踐演習,理應借此訓練正確的作文程序和較快的行文速度。建議實踐考場60分鐘安排法:第一步,審題,約5分鐘;第二步,立意選材,列出寫作提綱,約10分鐘;第三步,揮筆成文,40分鐘左右(20字/分鐘);第四步,檢查,約5分鐘。
關鍵詞:圖書館;資源建設;教學
高等教育的成功實施,離不開圖書館文獻資源的支持和保障。因此,對民辦本科高校圖書館來說,要根據高校發展規模、專業設置、教學與科研水平等不同情況, 明確規定圖書館的收藏范圍和重點,不斷優化館藏結構,建立特色館藏,形成一個既全面又突出重點的資源體系,從而使圖書館的館藏資源體系與學校科研教學協調發展,為學校的人才培養提供有力保障。
一、圖書館館藏基本情況
我校圖書館擁有館藏紙質圖書141.3萬冊,電子圖書120萬冊。另外,圖書館還擁有各類電子資源,包括中國知網期刊論文數據庫、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維普中文期刊數據庫、國外博碩論文數據庫、讀秀學術搜索、超星電子圖書數據庫等。文獻資源種類涵蓋經、管、文、法、理、工、醫等多種學科,基本形成了學科覆蓋齊全,多種載體形式并存的文獻信息資源保障體系。
表1為近兩年圖書館總藏量、生均圖書冊數統計和近兩年圖書館新增圖書量、生均新增圖書量的統計情況。
二、 圖書館紙質圖書藏量統計
從圖1數據顯示,可以很明顯地看出,各類圖書的種數和冊數相差很大,品種較少。例如,文學類圖書為51104種,273749冊,平均復本量為5.4冊;經濟類圖書55547種,233217冊,平均復本量為4.1冊。
館藏有多種電子圖書,以超星電子圖書為例,藏量最多經濟類,第二是工業技術類,第三是文學類,第四是法律類。其他類的藏量和前四位的藏量還存在較大差距,表現出不均衡特征。根據以上統計分析,可以看出圖書館館藏總體還存在以下不足。
三、館藏結構存在缺陷
館藏結構是否完整制約著該圖書館文獻信息保障能力。我們根據調研走訪發現,大部分民辦高校圖書館存在館藏學科體系不完整、館藏資源結構不合理的現象。
1.文獻利用結構存在缺陷
從圖書流通量和學科利用量統計結果看,其中嚴重存在一邊倒的現象。讀者太偏重于利用文學類圖書,而其他專業類圖書利用量相差較大??傮w而言,基礎學科文獻、中文文獻的利用率相對較高,而外文文獻的利用率較低,導致藏書與讀者需求不平衡運行,造成了資源大量浪費。
2.學科專業設置與讀者需求矛盾
在學科結構方面,民辦高校往往重視本校重點專業相關文獻資源的建設,而忽視人文社科等類,因此圖書館成了個別專業的“教材庫”,出現了專業圖書過精、過深,專業圖書和普通圖書建設比例嚴重失調,館藏學科結構體系不完整,并且語種普遍單一,大都以中文為主,外文信息資源極度匱乏現象。
3.館藏類型結構不合理
大多圖書館館藏目前主要是傳統的紙質圖書及報刊為主,電子資源及數據庫等館藏建設滯后,文獻信息資源載體單一,紙質資源與數字資源的比例嚴重失調。這主要體現在學科建設和讀者需求方面的日益擴大,而紙質資源覆蓋面日漸式微。專業設置不斷調整和讀者多樣化的需求成倍增長,早就突破了先有的館藏資源。如何既符合學科專業教學發展要求,又滿足讀者多樣化的需求,是館藏優化需考慮的重點。
4.館藏結構體系重點、特色不鮮明
近年來,民辦高校處于快速發展時期,為了適應市場需求,學科專業也在不斷調整、靈活多變,因此想建立富有特色的藏書體系及穩定的藏書結構是很難做到的。這樣勢必會破壞藏書的系統性、完整性和連續性,使得圖書館在資源建設上很難適應不斷變化的學科專業需要。因此,特色資源與新增專業支撐資源不能得到保障。
筆者調研走訪過程中發現很多民辦高校圖書館館藏結構都有類似情況,不甚合理,此外,有的民辦高校圖書館還存在圖書復本量較大、品種較少的問題,雖然館藏達到了一定數量,但實際可利用的文獻資源品種很少,難以滿足讀者需求,造成資源嚴重浪費,文獻信息實際保障能力大打折扣。
四、對館藏優化的建議
通過調研走訪其他高校圖書館及我校圖書館的實際情況,發現了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和今后需要努力的方向,從而為我校圖書館今后的文獻資源建設工作提供了直觀的依據?;诖?,我們對館藏優化工作提出如下建議。
1.科學構建文獻資源體系
在構建文獻資源體系時,要對讀者需求進行深入調查分析,充分掌握本校師生構成情況,切實保障重點學科圖書,引進高質量的通識性人文圖書和數理化基礎教育圖書,為素質教育和創造性人才培養提供優質精神食糧,同時兼顧新興學科、邊緣學科、交叉學科文獻需求,使經費和藏書得到合理高效利用。
2.加強資料室建設,實現文獻資源的共建共享
資料室是高等學校教學資料的中心,是師生查閱文獻信息資料、獲取情報信息、進行科學研究和切磋學術的重要園地,通常是以專業資源為主要典藏范圍的小型情報資料機構,是高校中重要的教學研究基地設施。校領導和資料室負責人應充分認識到資料室建設不僅直接反映了整個學校整體教學、科研和管理水平現狀,對教師學術水平和學生獲取文獻檢索能力的提高也十分重要,要使資料室發揮應有的作用,為本部門教學、科研提供服務。
五、結語
為充分發揮圖書館在學校人才培養中的作用,更好地服務于學校的教學與科研工作,我校圖書館從學校的實際情況出發,以加強文獻信息資源建設為工作重點,加快文獻信息資源的建設步伐,構建符合學校教學科研需要的文獻信息資源體系;同時,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改善圖書館服務條件,做好信息資源的建設工作。
參考文獻:
[1]裴 麗,蔣永福,胡乃志.高校教學評估與圖書館信息資源建設機制的研究[J].圖書館學研究,2012, (4):43-45.
[2]郭曉瑞.圖書館資源建設過程中全面質量管理體系的應用研究[J].圖書館論壇,2012,(2):65-69.
[3]孫士宏,唐春光.高校教學質量保障系統與圖書館文獻資源建設[J]. 圖書館學刊,2012,(6):49.
[4]孫 波.優化資源配置 促進本科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的構建[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2,(6):82-84.
[5]陳 浩.安徽省民辦高校文獻信息保障體系建設研究[D].合肥:安徽大學,2014.
[6]孫 璐.醫院圖書館信息共享空間的構建研究[D].合肥:安徽大學,2014.
第一、刪除
1.考試性質
2017年語文科《大綱》刪去2016年《大綱》中考試性質的相關內容。2016年大綱中的相關內容是“I.考試性質 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是合格的高中畢業生和具有同等學力的考生參加的選拔性考試。高等學校根據考生成績,按已確定的招生計劃,德、智、體全面衡量,擇優錄取。因此,高考應具有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區分度和適當的難度?!?/p>
此部分文字闡釋了高考的性質,在語文科考試大綱中刪去此部分文字,將此部分內容調到總則中,內容更加簡潔,更突顯了語文大綱的學科性。
2.寫作部分
①每一個錯別字扣1分,重復的不計。(加下劃線的文字為變化部分,下同)
刪去此條,不是淡化正確書寫現代漢語規范字的要求,可能是將此條放在具體的評分細則中更恰當。如此,更加符合大綱本身的綱領性的特征。
第二、增加
1.考核目標與要求
2017年大綱在此部分新增了對“識記、理解、分析綜合”的具體要求。
A.識記:指識別和記憶,是最基本的能力層級。要求能識別和記憶語文基礎知識、文化常識和名句名篇等。
B.理解:指領會并能作簡單的解釋,是在識記基礎上高一級的能力層級。要求能夠領會并解釋詞語、句子、段落等的意思。
C.分析綜合:指分解剖析和歸納整合,是在識記和理解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層級。要求能夠篩選材料中的信息,分解剖析相關現象和問題,并予以歸納整合。
增加此部分內容,將“要求”明確化具體化,表述更加科學具體,考綱的指向性更加明確,有利于語文教學的健康發展。
2.現代文閱讀部分
論述類文本閱讀
閱讀中外論述類文本。了解政論文、學術論文、時評、書評等論述類文體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達方式。閱讀論述類文本,應注重文本的說理性和邏輯性,分析文本的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
增加此部分內容,明確了考試選材的范圍和平時學習的具體目標、內容。對照往年的高考試題,選材范圍擴大了。此條新增加內容應該引起廣大師生尤其是高三師生的重視,應在平時拓展訓練范圍,熟悉各類論述文本的相關內容。
分析綜合C
(3)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
增加此條,將更加體現對論述類文本考查的科學性、學科性。
文學類文本閱讀
理解 B
(1)理解文中重要詞語的含義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增加此條,符合閱讀實際,引導師生從字詞句段篇入手,根據語境揣摩語句含義,體會語言表達效果,有利于語文閱讀教學的正常進行,有利于培養學生認真讀書的良好習慣,有利于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分析綜合 C
(2)分析作品的體裁特征和表現手法
如注意散文運用記敘、描寫、議論、抒情手法的靈活性;注意小說中人物、情節、環境構成的形象世界;注意戲劇中矛盾沖突的設置等。
實用類文本閱讀
閱讀和評價中外實用類文本。了解新聞、傳記、報告、科普文章的文體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現手法。閱讀實用類文本,應注重真實性和實用性,準確解讀文本,篩選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內容、構成要素和語言特色。評價文本的社會功用,探討文本反映的人生價值和時代精神。
增加此內容,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從材料的來源與真實性、事實與觀點的關系、基本事件與典型細節、作者的感情傾向和理性評價等方面進行理解”。
理解 B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古詩文閱讀部分
了解并掌握常見的古代文化知識
此項內容的增加,將近年來高考中已經出現的古文化知識考試題在《大綱》中進行明確的規定,強化了此考點的地位,凸顯了《大綱》的科學性、全面性。
第三、改動
1.“考核目標與要求”部分
2017年《大綱》將2016年中的“F.探究:指對某些問題進行探討,有見解、有發現、有創新,是在識記、理解和分析綜合的基礎上發展了的能力層級?!备臑椤癋. 探究:指對某些問題進行探討,有發現、有創見,是以識記、理解和分析綜合為基礎,在創新性思維方面發展了的能力層級?!?/p>
如此改動,更加符合學生對事物的認知水平,有利于推動語文教學的扎實進行。
2.“考試范圍與要求”部分
2017年《大綱》將2016年中的 “根據普通高等學校對新生文化素質的要求,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03年頒布的《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和《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確定語文科考試內容。按照高中課程標準規定的必修課程中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兩個目標的“語文1”至“語文5”五個模塊,選修課程中詩歌與散文、小說與戲劇、新聞與傳記、語言文字應用、文化論著研讀五個系列,組成必考內容和選考內容。對必考內容和選考內容均可有難易不同的考查?!?改為“根據普通高等學校對新生文化素質的要求,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03年頒布的《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和《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確定高考語文科考試范圍與要求。根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規定的必修課程中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兩個目標的“語文1”至“語文5”五個模塊,選修課程中詩歌與散文、小說與戲劇、新聞與傳記、語言文字應用、文化論著研讀五個系列,組成考試內容。考試內容分為閱讀和表達兩個部分?!?/p>
此項內容變化較大,明確了“現行考試大綱規定的2個選考模塊分別為‘文學類文本閱讀’和‘實用類文本閱讀’,要求學生從兩道選考題中選擇1道作答,修訂后的考試大綱取消選考模式,將‘文學類文本閱讀’和‘實用類文本閱讀’均作為必考內容”的變化。這對考生的閱讀速度有更高的要求,考生需要進一步提高理解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3.現代文閱讀
文學類文本閱讀
綜述部分
2017年
閱讀和鑒賞中外文學作品。了解小說、散文、詩歌、戲劇等文學體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現手法。閱讀鑒賞文學作品,應注重價值判斷和審美體驗,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內涵,分析藝術表現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會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蘊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016年
閱讀鑒賞中外文學作品。了解小說、散文、詩歌、戲劇等文學體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現手法。文學作品的閱讀鑒賞,注重審美體驗。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內涵,分析藝術表現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會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蘊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此處修改,要求更加明確,與語文試題考查內容一致。體現了《大綱》的科學性。
分析綜合 C
2017年
分析作品的體裁特征和表現手法。
2016年
分析作品體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現手法
將“基本”“主要”刪去,表述更加準確,對命題者來說,更具靈活性操作性。
鑒賞評價 D
2017年
(2)鑒賞作品的文學形象,領悟作品的藝術魅力
(3)評價作品表現出的價值判斷和審美取向
2016年
(2)欣賞作品的形象,賞析作品的內涵,領悟作品的藝術魅力
(3)對作品表現出的價值判斷和審美取向做出評價
此處的改動,表述內容更加簡潔具體準確,將此前表述較為虛實的考試內容落實了。
實用類文本閱讀
綜述部分
2017年
閱讀和評價中外實用類文本。了解新聞、傳記、報告、科普文章的文體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現手法。閱讀實用類文本,應注重真實性和實用性,準確解讀文本,篩選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內容、構成要素和語言特色,評價文本的社會功用,探討文本反映的人生價值和時代精神。
2016年
閱讀評價中外實用類文本。了解傳記、新聞、報告、科普文章的文體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現手法。準確解讀文本,篩選、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內容、構成要素和語言特色,評價文本產生的社會功用,探討文本反映的人生價值和時代精神。
分析綜合 C
2017年 分析文本的文體特征和主要表現手法
2016年 分析文本的文體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現手法
此處改動,凸顯了實用類文本的特性,即“真實性”“實用性”,體現了考綱的科學性準確性,如將“評價文本產生的社會功用”改為“評價文本的社會功用”,引導考生立足文本,分析評價文本內容的含義、價值和意義。
4.古詩文閱讀
分析綜合 C
2017年 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
2016年 篩選文中的信息
此處改動,更加科學準確,符合高考實際。
5.寫作
發展等級――深刻
2017年 透過現象深入本質,揭示事物的內在關系,觀點具有啟發作用。
2016年 透過現象深入本質,揭示事物內在的因果關系,觀點具有啟發作用。
此處改動,凸顯了考綱的科學性,符合事物客觀實際。
第四、調整
1.現代文閱讀
論述類文本閱讀
分析綜合 C
2017年 (2)分析文章結構,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
2016年 (2)分析文章結構,把握文章思路
(3)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
此處調整,層次更加清晰,表述更加簡潔。
2.語言文字應用
表達應用 E
2017年
(1)正確使用詞語(包括熟語)
(2)辨析并修改病句
病句類型:語序不當、搭配不當、成分殘缺或贅余、結構混亂、表意不明、不合邏輯。
(3)選用、仿用、變換句式,擴展語句,壓縮語段
(4)正確使用常見的修辭手法
常見修辭手法:比喻、比擬、借代、夸張、對偶、排比、反復、設問、反問。
(5)語言表達簡明、連貫、得體,準確、鮮明、生動
(6)正確使用標點符號
2016年
(1)正確使用標點符號
(2)正確使用詞語(包括熟語)
(3)辨析并修改病句
病句類型:語序不當、搭配不當、成分殘缺或贅余、結構混亂、表意不明、不合邏輯。
(4)擴展語句,壓縮語段
(5)選用、仿用、變換句式
(6)正確運用常見的修辭手法
常見修辭手法:比喻、比擬、借代、夸張、對偶、排比、反復、設問、反問。
(7)語言表達簡明、連貫、得體、準確、鮮明、生動
此處的調整,層次更加清晰,更加凸顯了語言文字應用的語言文字這一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