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18 16:26:5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大健康人才培養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迅速發展,“985工程”和“211工程”的順利實施,教育資源的整合,如何促使不斷增長的大學生群體健康發展,怎樣把他們培養成為具備優秀人格、健康心理、社會責任感、誠信等優秀品質的能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主力軍,是高等教育面臨的新課題。大學生是否全面發展,不僅僅表現在德智體中,現在越來越多的大學將心理健康納入考量學生素養的標準體系中??梢哉f,心理健康教育已經成為大學生的必修課。心理健康教育與學校、家庭教育逐漸結合起來,成為重要組成部分。在北美、歐洲和日本,心理健康教育成為學校追求的重要目標,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學校的首要正式任務。
我國政府十分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文件,在制度、資金、人才等方面給予了大力支持。雖然我國心理健康教育發展比較晚,但是我們的起點高,發展迅速。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詢工作在教育行政部門和各高校的大力推動下已經取得了長足進步。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于1998年在巴黎召開了“世界高等教育大會”,形成了關于高等教育的變革與發展的政策性文件,其中指出:“創造高質量的工作有賴于高質量的勞動大軍,而高質量的勞動大軍的培養正是由高等教育與‘技術和職業教育’一起來完成的?!甭摵蠂炭莆慕M織于1997年修訂了《國際教育標準分類》。這是該組織為統計各國教育情況而制定的“教育統計標準”,反映了世界多數國家教育體系的共性部分。該《標準》按教育體系的“發展階梯”劃分為7個層次,其中第5層次包含???、本科、碩士研究生。值得我們特別關注的是該《標準》把第5層次劃分為“5A”和“5B”兩種類型,“5A”是“面向理論基礎、研究準備、進入高技術要求的專業課程”;“5B”是一種“定向于某個特定職業的課程計劃”,是“實際的、技術的、具體職業的特殊專業課程”。歐美等西方發達國家十分重視對技術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各類應用型人才主要通過社區學院、應用科學大學、技術大學等高等工程教育院校來培養。
我校思政部根據教育部印發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基本要求》、《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實施綱要》(試行)及《普通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標準》等文件精神,結合我校實際,就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我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實施方案。方案包括課程實施方案、日常咨詢實施方案、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方案三項內容。
方案涉及課程學時、學分設置、課程組織與實施、課程內容設置及咨詢對象、咨詢類型、咨詢方式等,也較為詳盡地提到了通過開展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心理健康宣傳、教育活動,引發學生對心理健康的關注,幫助學生掌握心理調節方法,提升學生心理素質的相關舉措。自2013年3月1日執行以來,心理健康教研室在思政部的領導下開展了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也如期進行,還將納入教學計劃和人才培養方案。
方案主要圍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三維目標制定,一是對教師進行優化,二是對學生進行優化,三是對教學過程進行優化。
首先,基本途徑:全面滲透常態化。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我們要充分發揮大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做心理健康的主宰者。發揮大學生心理社團和學生心理骨干的積極作用。強調開放式和參與性,以能力為本,以課題設計為主的教學設計。大力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學質量,課堂教學要注重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其次,中心途徑:專門教育與輔導立體化。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應該互相滲透,有機結合,社會、家庭、學校等各因素有機結合,共同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根據2012級人才培養方案,大學生心理健康課按照學分學時1:16比值計算,共32學時。其中16學時為課堂講授,16學時為心理咨詢、個體、團體輔導、心理講座、心理普查等活動。
最后,支持性途徑:協同開展實效化。把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納入心理保健的基本體系中,利用多種支持性途徑協同開展教育工作。加快大學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的步伐,使校園心理咨詢網絡和其他心理咨詢網站更便捷地為學生提供指導,學生可以實現遠程心理求助或專家求助,也可在網上實現與其他同學溝通聊天。
參考文獻:
[1]梅國英.歐美國家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對我們的啟示[J].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03).
[2]詹啟生.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四層次結構模式[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專業化研究——第八屆全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與心理咨詢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4.
[3]廖桂芳.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建構研究[J].重慶工學院學報,2005(05).
關鍵詞:高職院校;營養與食品衛生專業;“123”人才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71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727(2013)11-0037-03
所謂“123”人才培養模式,是在借鑒“雙元制”等多種校企合作模式的基礎上,結合自身實際,以市場為導向,讓企業參與人才培養的全過程,探索性地提出的符合高職院校與企業自身特點的營養與食品衛生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具體包括一個導向:以就業為導向;兩個特色:實踐特色和提升特色;三個結合:校企結合、工學結合、雙證結合。在此模式中,就業導向是高職教育改革與發展的主旋律,是高職人才培養的終極目標之一;兩個特色是人才培養和個人發展的需要;以校企結合推動辦學模式改革,以工學結合推動學習模式改革,以雙證結合推動學歷教育和職業資格證書教育改革,實現“雙證融通”,是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實現就業導向的重要保障。
“123”人才培養模式的提出
順應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 隨著我國經濟與社會發展以及人們健康意識的提高,對營養、健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經相關權威機構預測,與公共營養、身體健康相關的職業將是我國本世紀最熱門、最具有發展前景的職業之一。作為為地方經濟提供智力服務的高職院校,我校在江蘇省高職院校中第一個申請并開設了營養與食品衛生專業,正是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為社會培養營養相關人才的重大舉措。雖然營養與食品衛生專業面臨著極好的發展機遇,但是與傳統的營養本科教育及醫學高等教育相比,高職院校開設營養與食品衛生專業面臨專業人才素質不斷提高的現實,這就對本專業學生就業提出了新的挑戰。
順應高職人才培養的根本任務 高職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為社會源源不斷地輸送所需要的各種合格人才。然而,隨著高校的擴招和畢業分配制度的深化改革,我國的高等教育事業正處于從“精英型”向“大眾型”轉變的關鍵時期。中國社科院的2011年度《經濟藍皮書》指出:2000年至2009年,全國高校畢業生總人數從每年107萬增加到611萬,加上往年沒有就業的大學生,2011年需解決700萬名大學生的就業問題。同時,國家經濟的宏觀調控、企業的微觀發展等要素所構成的社會環境也處于不斷發展變革之中,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斷變化,整個就業市場呈現供大于求的局面。因此,未來幾年,大學生尤其是高職學生的就業問題將變得更加嚴峻和突出。
改革傳統人才培養模式的必要性 如果高職院校對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專業特點等定位不清,在人才培養模式方面簡單模仿、套用傳統普通高等教育的模式,將會導致人才培養質量與市場需求脫離,使專業人才培養失去自身的特色優勢,成為普通高等教育的翻版。傳統模式下培養的畢業生面臨的境況:一是因結構性矛盾導致供求錯位;二是培養方案與社會及市場需求不符;三是培養模式單一,不重視能力的培養和創新能力的提升;四是與職業資格脫節,創造力弱;五是教學模式單一,注重理論教學,實踐實訓嚴重不足;六是“雙師型”教師嚴重缺乏。這種情況下培養出來的畢業生當然不能夠滿足市場需求,因此就業率必然較低。人才培養模式陳舊是導致人才供求脫節的關鍵。因此,以營養與食品衛生專業為例進行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和實踐,對于高職院校找準定位,建立以就業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模式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我國一些高職院校針對高職人才培養體系進行的相關研究多傾向于專業課程改革與實踐,而缺少整體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研究,更缺乏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院校營養與食品衛生專業人才培養方面的研究。筆者的研究在我校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研究的基礎上,以我校營養與食品衛生專業為研究對象,旨在構建并實踐“123”式人才培養模式,以就業為導向,將“兩個特色”與“三個結合”有機統合,探討高職院校營養與食品衛生專業人才培養的新模式,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適應社會市場需求的合格專業人才。
營養與食品衛生專業“123”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
“123”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包括兩個特色體系:實踐體系和素質提升體系;三個結合層面:校企結合層面、工學結合層面和雙證結合層面;其核心是一個導向:以就業為導向。
以就業為導向進行職業崗位能力分析 在市場調查、專家咨詢、信息反饋的基礎上,進行以就業為導向的本專業職業崗位能力分析,并據此建立本專業的知識結構和能力測評形式。在職業崗位能力分析中,不僅體現了專業技能應用能力,如通過營養學、營養餐配制等強調營養設計與食譜編制能力,通過營養學、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等強調營養宣教能力和營養評價指導與監督能力以及健康評估與保健指導能力,通過食品安全與法規、保健品概論等強調食品衛生質量檢驗控制能力,而且突出了繼續學習能力、服務創新能力、自我發展能力、和諧人際關系處理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如通過網絡信息檢索等強調繼續學習和自我發展能力,通過大學生創新教育、社會調查、畢業設計、職業生涯規劃、大學生創業就業指導等強調創新能力,通過普通話演講、社會交際與口才、市場營銷等強調和諧人際關系處理能力,通過職業禮儀、大學生心理健康等強調社會適應能力。這些能力的分析都是就業導向核心作用的集中體現。
實踐體系和素質提升體系的構建 實踐創新體系的構成要素包括實踐教學目標、內容、管理和條件等,是采用系統科學的方法進行整體設計而形成的結構框架。本專業實踐教學的目標在于培養營養與食品衛生專業學生的專業技能應用能力,具體包括營養設計與食譜編制、營養教育、營養評價指導與監督、腸內外營養液配制、營養門診、營養代謝、營養品營銷等。本專業實踐教學的內容包括各專業課程的實驗教學、各專業課程的實訓教學,以及營養調查、營養配餐、營養宣教、營養門診等綜合技能訓練和各種社會服務與畢業設計等。本專業的實踐教學管理是指對實踐教學所涉及的因素和對象,如師生、設備設施、實驗室、實習實訓基地等進行科學化系統化管理的制度和評價指標。本專業的實踐教學條件包括各種硬件和軟件條件,如擁有高級營養師等“雙師型”教師、營養配餐室和營養門診室等實踐實訓設備、《美容營養學》等實踐教材,以及醫院營養科、疾控中心、配膳公司、健身中心、美容美體企業實踐基地等。本專業的素質提升體系包括人才培養方案中所有課程標準設定的職業素質教育目標及內容,具體包括繼續學習、服務創新、自我發展、和諧人際關系處理和社會適應等方面的素質。這些素質的提升是實現高職院校學生自我發展和超越、實現自我價值的根本要求。在繼續學習素質提升方面,著重??平虒W與本科自考的無縫接軌,在培養計劃中密切結合高等教育自學考試科目,如營養、食品與健康的教學,要求教師在制定相關課程教學計劃時應兼顧自學考試的特點。在服務創新和社會適應素質提升方面,以大學生創新教育、大學生創業教育等課程為抓手,在服務創新教育及實踐、遴選服務創新項目、建立校內外服務創新實踐基地的基礎上,于學生入學之初就著重讓學生以個體或團隊的形式參與教師的實際科研項目,將學生的服務創新實踐訓練與教師的科研項目相結合,注重在實踐活動中體現服務創新能力的提升。在自我發展和素質提升方面,主要通過出版《營養與健康》小報、開展人文素質教育、校園文化建設、社會實踐活動、志愿者服務和學生社團活動等途徑,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強調合作精神,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在活動中得到提升。在和諧人際關系處理素質的提升方面,主要通過開設心理健康必修課、開展心理健康節等活動實現教育目標。
三個結合 在校企結合上,改變了以往只停留在捐助教學設備、提供實習實訓基地和培訓員工等較低層次上的辦學模式,在培養方案、課程建設、教材開發等方面進行深層次的校企合作。在工學結合上,改變了由于企業追求利益的目標與學校培養人才的目標相悖,企業往往礙于關系而勉強接受學生實習,并無真實的可提高學生技能的崗位提供給學生實踐,學生大多是在做重復性無技術含量的工作,工學結合最終只能是走過場,學生學不到真本領的現狀。通過以老帶新、言傳身教等形式提供大量的服務對象、崗位和機會給學生,進行學習模式的改革,將部分課程、論文答辯等移植到企業,使企業不必擔心因工學結合導致運行成本增加,從而實現學校、企業、學生的三贏,具有很鮮明的可操作特征。在雙證結合上,改變了以往學歷教育與職業資格教育脫節的現象,注重兩者的同步性,利用我校作為省公共營養師職業資格培訓基地的優勢,在制定課程教學計劃時,注重融合職業資格培訓的內容,在進行培訓時,注重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
營養與食品衛生專業“123”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
高職院校人才培養體系研究中缺少整體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研究,更沒有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院校營養與食品衛生專業人才培養方面的研究?!?23”人才培養模式具備鮮明的突出實踐特色和學歷層次、創新能力的提升,突破傳統校企合作模式、創新工學結合方式,注重學歷教育與職業資格教育的同步性等特色。在形成了包括構建“雙師型”教師隊伍、改善辦學條件、制定科學合理的配套教學管理制度等在內的人才培養質量保障體系后,我校對本模式進行了規范的實施。
進一步完善項目研究設計方案 采用多種研究方法,咨詢業內專家、市場相關行業負責人以及開設營養相近專業的兄弟院校的專家,對研究設計方案以及實施方案進行深入討論;結合已有的培訓模式進一步查閱文獻,修改并制定更完善、更詳細、更具可操作性的實施方案。
初步構建高職院?!?23”式營養與食品衛生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對本專業畢業生市場需求進行調研,采取實地走訪用人單位、召開學生座談會、發調查表、設置網絡調查、搜集企業人才招聘信息等方式,對本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畢業生綜合素質、專業能力、用人單位的滿意度等進行全面了解,以確保人才培養方案的針對性,初步構建新的人才培養模式。
實踐高職院?!?23”人才培養新模式 在市場需求調查的基礎上,對新模式進行設計。其具體內容應該以市場為導向,做相應的調整和優化,在人才培養方案中突出實踐特色,注重學歷及創新能力的提升。人才培養模式中“三個結合”的具體體現,是本專業人才培養體系中的核心內容,是體現“一個導向”的根本保障。要以校企結合推行辦學模式改革,在人才培養方案中以工學結合推行學習模式改革,在進行學歷教育的同時,以雙證結合推行學歷教育和職業資格證書教育改革,實現“雙證融通”,實現與職業資格認證的無縫對接。
對高職院?!?23”人才培養新模式的評估 對高職院?!?23”人才培養新模式的評估應貫穿于從模式的建立到實施、到效果分析、到推廣及可行性分析的全過程。不僅要評估模式建立的必要性,也要評估實施方案的科學性和可行性,還要評估該模式實施后的效果,具體包括社會及用人單位的認可度和影響力,以達到以評促建、以評促改的初衷,不斷完善該模式的內涵。
完善新模式 在市場需求調研、實踐效果評價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新模式,為下一步推廣做準備,可以首先應用于本專業新入學的學生,經過專業評審后,再應用推廣到省內及省外高職院校本專業和相近專業的學生。
“123”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已在我校營養與食品衛生等相關專業的學生中實施,學生不僅在各級大賽中屢獲佳績,獲得各種獎項,而且用人單位對我校畢業生的滿意度和畢業生的就業能力明顯提高。近兩屆畢業生“雙證書”通過率均為100%,每屆中有93%左右的學生被吸納為中國營養學會會員,畢業生就業率平均達到98.64%,專業對口就業率高達94.6%,這充分顯示了“123”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在人才培養方面的明顯優勢。
參考文獻:
[1]曹華,楊鳳瓊,蘭小群.醫學營養專業教育現狀的調查與思考[J].衛生職業教育,2008,26(14):114-115.
[2]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藍皮書[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
[3]羅綱,趙勇.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營養學專業人才培養新模式探討[J].醫學教育探索,2009,8(4):355-357.
[4]周育輝,李軍民,等.高職院校基于“3111模式”的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構建[J].中國成人教育,2010(13):107-108.
[5]柯玲,劉呂高,等.城市型綜合大學學生發展與素質提升的實踐探索[J].高教探索,2011(5):43-46.
[6]蔣新革,劉國生,彭.“產教一體、寓學于工”人才培養模式的思與行[J].教育與職業,2010(35):26-28.
[7]閭振華,楊立靜,王燕平.高職環境監測與治理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的實踐探索[J].教育與職業,2010(36):146-147.
關鍵詞:本科院校;臨床醫學;人才;培養
一、前言
進入新世紀以后,與醫學相關的學科都得到了飛速的發展,同時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增加,人類疾病也發生了一定改變,并且在高科技的帶動下,傳統的醫學模式逐漸朝著“預防保健、綜合治療”的現代化醫學服務模式發展,在這種情況下,培養高素質的醫學人才顯得十分重要。臨床醫師作為醫療服務的重要主體,不僅要具備良好的專業知識,還需要具備較高的人文素養,因此,在進行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時,必須中其綜合素質的提高。
二、影響地方院校臨床醫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因素
(一)醫學教育本身的社會性
對于醫學,其本身研究的就是疾病和健康,醫學的服務對象就是社會中的人,而對于人類健康,除了受生物學自然發展規律的影響外,還深受社會因素的影響,鑒于此,醫學不僅具有自然性,還具備社會性的特點,醫學不僅僅是關系到人和人之間的關系,還涉及到社會、經濟、政治、道德等各個方面。對于地方本科院校臨床醫學專業,其主要目的就是為了培養更加專業、優秀的臨床醫學人才,從而為人類健康提供更好的服務。受醫學教育本身社會性的影響,在進行臨床醫學人才教育時,不僅要對學生進行專業的臨床知識教學,還需要對學生進行基本理論教育、政治形勢教育、人生觀教育、醫學倫理學教育、醫學法學教育等,這樣才能培養出臨床醫學技術精湛、醫德高尚、醫風良好的臨床醫學人才。
(二)教育內容的復雜性
醫學的是一門對人體進行研究的科學,其本身具有多種結構和功能,由于影響人體健康的因素有很多,因此,醫學本身就是一個復雜的存在,近年來在現代科學技術快速發展的影響下,生物醫學得到了快速的發展,這也使得醫學、臨床都有了驚人的進展,特別是在信息技術及信息的激烈增長下,使得高等醫學教育內容越來越多,同時由于現代醫學和社會的發展有十分緊密的聯系,人們逐步認識到身體健康不僅和自然、疾病有關系,還與社會、心理等因素有關系,這也使得醫學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心理學等各學科有了緊密的聯系,在這種情況下,臨床醫學人才所需要學習的內容也更加復雜,從而對地方本科院校臨床醫學專業人才的培養造成一定影響。
(三)臨床醫學教育的實踐性
強實踐性也是醫學的一個重要特點,研究醫學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預防疾病,保證人的身體健康,提高人的壽命,而要想做到這一點,醫學人才必須經過長期的實踐,才能真正的實現學到的醫學知識、醫療技術的價值。對此,地方本科院校在進行臨床醫學專業人才培養時,必須注重對學生進行實踐教學,對于地方本科院校,雖然設有自己的附屬醫院及臨床教學基地,但是由于臨床學習的學生比較多,而學校的臨床教學基地比較少,從而對臨床醫學專業人才培養造成一定影響。
三、地方本科院校臨床醫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
(一)準確定位人才培養目標
在新環境下,社會所需要的高質量人才不僅要具有深厚的基礎知識,還需要有良好的實際服務能力,并且要具有不斷創新、不斷進取的精神,所以地方本科院校在培養臨床醫學人才時,要在培養學生基礎專業知識的基礎上,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在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上,要從以往的“知識型”人才轉變成“知識、素養、能力”為一體的人才培養目標。
(二)構建合理的課程及教學內容
對于人才培養模式的關鍵,在于課程的實施及蘊含的教學內容,地方本科院校臨床醫學專業在確定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時,應該僅僅圍繞人才培養目標,并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結合社會需求,因材施教,遵守醫學教育規律,全面貫徹素質教育。在新環境下,臨床醫學課程體系應該適當的增加自然科學、醫學綜合課程、人文社會科學課程等,從而為全面型臨床醫學人才的培養打下良好基礎。
(三)改革教學模式
在傳統的教育中,學生只能被動的聽教師講解知識,無法積極主動的進行知識獲取,這就對學生的全面發展造成一定影響,鑒于此,地方本科院校應該積極主動的改革臨床醫學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主體,全面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要引導學生樹立終身學習觀念,以此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四)改革臨床教學
在臨床教學中,實踐教學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注重改革臨床教學體系,要適當的增加實踐教學課時,或者將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融為一體,在理論教學中開展實踐教學活動,在實踐教學中傳授理論知識,從而全方位的促進學生實踐能力的提高。
四、總結
在新環境下,地方本科院校應該培養全面型、應用型的臨床醫學專業人才,對此,地方本科院校應該準確定位人才培養目標、構建合理的課程及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模式、改革臨床教學,全方位促進臨床醫學專業人才的發展,從而滿足社會發展需求。地方本科院校臨床醫學專業人才培養應該從具體實踐出發,以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為宗旨,以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綜合素質高的應用型醫學人才為目標,對臨床醫學專業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進行了摸索和實踐,以期提高教學質量,推進臨床醫學教育改革,對國內教學科研探索和發展將會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崔華貞,戰海艷,鄧衛紅.臨床醫學專業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藥物經濟學,2014(10):15-17.
[2]蘇菁.中醫院校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的構建[J].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3(04):21-22.
[3]孫鈺,鄭葵陽,劉瑩.地方院校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模式的探討與實踐[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15(02):50-51.
1產業學院的發展現況
1.1產業學院的功能定位
(1)人才培養為根本。高職教育“育人”這一本質屬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人才培養是產業學院的出發點和落腳點[5]。產業學院通過行業企業的實質性參與,構建一套適合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目標體系、課程體系、教學及質量體系,為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創設了更大可能。(2)技術創新新陣地。產業學院應當承載行業、企業技術升級與創新的陣地功能,學??蒲腥藛T要改變學科體系影響下的傳統科研觀,變學術性研究為直接面向行業、企業的研發需求的科技項目,與企業科技人員協同攻關,推動企業技術革新。(3)行企培訓新平臺。產業學院應充分發揮其產業資源和教育資源深度融合的優勢,組建包括行業、企業高級技術人員和學校專任教師的結構化教學團隊,為行業、企業員工乃至社會待就業人員開展職業技能、就業創業以及轉崗培訓,從而幫助企業員工實現職業生涯的可持續發展。
1.2產業學院的辦學模式
隨著產教融合的不斷深入,產業學院作為高職院校和行業企業深入對接的實體機構,形成較為典型的幾種模式:一是學校與政府主管部門共同建設產業學院,此類產業學院政府發揮著主導作用,目的是推動地方經濟的整體發展。二是學校與行業企業共同建設產業學院,此類產業學院的目的通常是助力地方特色產業發展和升級。三是學校與龍頭企業共同建設產業學院,這一類型也是目前高職院校建設最多的產業學院類型,目的主要是助推企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
1.3傳統產業學院存在的問題
人才培養目標單一,過于強調“訂單式”的人才培養,這樣培養的學生畢業后雖然能夠很快適應某一崗位的工作要求,但產學協作研發功能不強。教學和生產過程中開展技術創新和產品研發是產業和教育兩個社會實體之間的紐帶,傳統產業學院研發合力不足,沒有達到行業企業預期的技術創新,這樣的校企合作教育不完整也不長久。另外,產業學院被設置為獨立的“二級教學單位”,有獨立的人、財、物等資源配置和固定的專業,單位間的邊界加大,增加了溝通合作的障礙。
2醫藥類高職院校面向大健康領域建設新型產業學院的必要性
2.1大健康產業的蓬勃發展需要高素質人才
《“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指出要大力發展健康產業,到2030年,我國健康產業規模將顯著擴大至16萬億元。張車偉等[6]根據其設計的預測方案計算得出了更加樂觀的結果,到2030年健康服務業的總規模將達29.1億元。大健康產業的發展需要大量服務型、復合型、創新型、實踐型以及研究型人才助推健康產業的轉型升級[7],這就要求醫藥衛生類高職院校培養大量優質的健康產業技術技能型人才。
2.2學校人才培養與大健康產業人才需求的適配度不高
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推進20多年,但效果一直不顯著,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中指出人才培養供給側和產業需求側在結構、質量、水平上還不能完全適應,“兩張皮”問題仍然存在[8]。以大健康產業中醫療衛生領域的護理人才培養為例,筆者通過對江蘇省內已開展醫教協同共育人才的二級以上醫院走訪調查發現,雖然職業院校和醫院通過醫教協同合作共培護理人才,人才培養質量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人才培養“最后一公里”的問題,用人單位認為即使是現有共培方式下培養的學生,入職后仍然需要進行系統規范化培訓,才能勝任崗位工作,醫院需要為此付出大量的人力、財力和時間成本。
2.3大健康產業的蓬勃發展需要學校科研助力
從微觀層面上講,大健康產業的蓬勃發展,就是健康產業相關行業、企業的高質量發展,產業學院的重要功能之一是校企雙方協同開展應用型科技研發,一方面發揮學校科研優勢,將學校的研發工作對接產業關鍵技術,運用學校的人才資源和科研平臺,為企業解決實際問題;另一方面,可以將學校的科研成果轉化成產業生產實踐,從而推動企業乃至區域產業技術的發展。
3醫藥類高職院校面向大健康領域建設新型產業學院的困境
3.1體制機制約束之困
前瞻產業研究院報告從實踐層面將大健康產業劃分為醫療產業、醫藥產業、健康養老產業、保健品產業和健康管理服務業五大領域,從中我們不難發現在醫療產業中占主導地位的公立醫院,因為體制機制的問題,并不完全享有獨立招聘員工的權限,各級醫院需遵循各級衛生主管部門的統一招考要求選聘人才,這就為校院共建產業學院、聯合開展招生就業工作帶來了困難。此外,我國的產業學院發展仍處于探索期,其建設缺乏頂層設計,人才培養標準和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沒有統一標準,制度建設、運行機制不健全,導致校企合作長期以來流于表面和形式,缺乏長遠規劃、長期保障和可持續發展性[9]。
3.2共建企業參與之困
產業學院中參與共建的企業多為行業龍頭企業或股份制的集團公司,擁有巨大的人才儲備需求和雄厚的資金支持。和其他產業相比,大健康產業有其特殊性,以醫、護、技人才的主要用人單位醫院為例,地方醫療水平發展并不均衡,在技術和資金上具有優勢和主導地位的通常是公立“三甲”醫院,但其參與產教融合的內在動力尚顯不足。因公立“三甲”醫院有明顯的行業地位優勢、福利待遇優勢,加之受傳統就業觀念的影響,研究生、本科、高職不同培養層次的醫藥類院校畢業生對其趨之若鶩,從表面上看,這類醫院并不存在人才缺乏的問題,但在用人時卻又會陷入了一種不缺人用、人不好用的怪圈。隨著“互聯網+”和傳統健康產業的融合,遠程醫療、數字化健康系統、健康信息服務、智慧養老等新興健康服務產業蓬勃發展,對復合型高素質健康人才求賢若渴,但這些企業并非醫藥衛生類職業院校的傳統對口就業對象及合作單位,雖然企業和學校的合作意愿強烈,卻因校企之間信息傳遞障礙,找不到合適的合作對象,僅能通過試探式的嘗試和偶然性的社會活動發掘合作對象。
3.3高素質健康人才培養之困
“健康中國”戰略對服務人的生命全周期、健康全過程的健康人才培養提出了新時代的新要求,如何對接大健康領域產業發展急需,通過產教融合,創新產業學院協同育人模式,助力“健康中國”戰略的實施,構建人才培養和教學質量保證體系,是擺在醫藥類高職院校眼前的現實困境,也是迫切需要解決的頭等大事。
4基于“三螺旋理論”的大健康領域新型產業學院建設路徑
4.1大健康領域新型產業學院辦學模式
“三螺旋理論”強調高校、政府、企業之間在動力驅動下,螺旋主體的組織邊界彼此滲透并交叉融合,創新主體打破自身組織邊界壁壘,知識鏈、產業鏈、政策鏈交叉融合、協同運行[4]。大學、政府、企業之間建立官、產、學聯盟是“三螺旋理論”發展到組織階段的必然選擇。大健康領域新型產業學院需要肩負起服務區域健康產業轉型升級的重任,因此醫藥類衛生高職院校需精準把握區域健康產業鏈的發展情況,在政府主導和政策引領下,依托學校重點專業群精準對接產業鏈,根據醫院、社區和健康服務企業不同的現況和需求探索嘗試不同的辦學模式。一是學校和地方醫聯體合作,共建產業學院,醫聯體是由三級公立醫院牽頭,聯合其他若干家醫院、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公共衛生機構等,通過成立協作聯盟或組建醫療集團而形成的利益、責任共同體。學校與醫聯體共建產業學院能夠使專業群精準對接地方醫療衛生產業鏈,發掘產業鏈中的人才洼地和科研需求,共育醫療衛生人才,共研醫療衛生技術難題,提高地方醫療衛生水平。二是學校和區域內優質健康產業集團合作,共建產業學院,使專業群精準對接區域健康服務產業鏈,比如和大型藥業集團、養老產業集團或健康產品制造集團等合作,推動地區健康服務產業的發展。
4.2大健康領域新型產業學院體制機制建設
產業學院是高?;旌纤兄聘母锏姆e極嘗試,因此大健康領域新型產業學院應探索構建基于董事會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的管理體制,形成穩定有效的產業學院決策體制、管理模式、管理權力分配機制及管理制度保障體系。此外,應明確學校和產業學院之間管理機制,既賦予產業學院獨立運營的資格,同時在財務管理、人事管理、資產管理等方面建立監督機制,學校領導和產業學院管理層定期會晤,溝通交流產業學院運行情況。在大健康領域的新型產業學院運行機制方面,可參照高職院校二級學院的運行機制,探索向行業企業傾斜的校院或校企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制度、人才培養方案協同審批制度、課程設置標準和課程開發辦法以及教學資源協同開發的制度,還應構建校院或校企人才共育機制、師資共培機制、資源共享機制、實習就業共推機制、協同創新機制等保障產業學院順利運行。
4.3大健康領域的產業學院的人才培養體系構建
4.3.1構建產學研訓創一體化的人才培養新模式教育是產業學院的根本任務,但如果將產業學院只定位為深入對接職業崗位開展教育教學,產業學院則失去其作為產教融合向縱深發展的實體的意義。人才培養、技術研發、創新創業是大健康產業發展的重要基石,因此需要構建產學研訓創一體化的人才培養模式,培育高素質人才。產學研訓創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需要相應的平臺支撐:(1)生產性實訓教學平臺,校院合作、校企合作,醫療機構和企業提供工作項目、先進的設備、技術和理念、高技術員工等生產資料,學校投入教學場地、教學設備、教學管理方法、專任教師等教學資料共建生產性實訓基地,使學生在真實的職業情景中實現理論知識、職業技能、職業態度和職業素養的整合提升和吸收內化。(2)技術研發服務平臺,打造健康科技服務站,將醫療機構和企業在醫療或生產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作為科技服務站合作攻關的科研項目,專任教師和醫療機構及企業技術人員共同研發,學生以科研助手的身份參與其中,在解決醫療機構和企業科技問題的過程中,校院、校企共同為社會培養具有科研素養的健康人才。(3)院企員工培訓平臺,通過建立示范性員工培訓基地,為醫療機構和企業員工乃至社會人員提供職業技能培訓,提升員工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提高醫療機構和企業的軟實力。學生作為未來的員工,院企員工培訓平臺也為他們提供了零距離接觸行業新理念、新知識和新技術的機會。(4)學生創新創業平臺,離開了行業、企業實體項目的創新創業,就如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建立創新創業平臺,將醫療機構和企業的工作項目引入進來,開展創新創業訓練,使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增強,培養高水平創新型健康人才。4.3.2制定基于崗位群需求的模塊化課程體系在對職業教育課程進行開發時,首先應將職業標準所包含的情感、知識和技能分成基礎模塊和崗位模塊;其次將基礎模塊和崗位模塊進一步細化,確定各自的子模塊;再次確定每個子模塊包含的具體課程[10]。大健康領域新型產業學院專業群課程體系建設應基于醫療衛生和健康服務產業鏈的崗位群需求,設置三層分立、層層遞進的專業群模塊化課程體系:底層為基礎課程模塊,具體可分為產業概論課程和專業群平臺課程兩個子模塊。前者開發關于產業發展趨勢、醫院及企業文化、技術現狀與前沿科技等相關課程,便于學生規劃職業生涯;后者則是夯實學生專業群通用知識、通用素養、通用能力的培養;中層為崗位核心能力課程模塊,根據醫療機構、企業的崗位群調研結果,圍繞培養崗位核心能力設計相關課程,課程設計時要充分融入崗位典型工作案例、企業生產項目、技術研發、產品開發,強化面向醫療機構及健康服務企業關鍵崗位的核心技能和職業素養培養;高層為崗位互通課程模塊?;趯W生的興趣和職業規劃的個性化差異,開發一定數量融合“1+X”證書的專業群選修課,專業群內學生交叉互選,實現課證融通。4.3.3打造多元混合的結構化教學團隊多元混合的結構化教學團隊體現在兩個層面上,第一個層面是行業一線專家和校內專任教師混合組成的結構化教學團隊,行業一線專家擁有豐富的崗位典型工作案例和實踐能力,缺乏教學經驗和課程開發能力;專任教師擁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和課程開放能力,然而行業企業的工作經歷和實踐經驗相對欠缺,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專任教師和行業專家組合成教學團隊合作教學,專任教師主講理論知識、行業專家側重實踐能力,各自發揮所長,通過合作,也可促進雙方欠缺能力的提升,形成雙師型教學團隊。第二個層面是不同專業領域的教學人才混合組成結構化教學團隊,大健康背景下的健康產業是涉及生理、心理、社會、環境等多層次健康的產業鏈,不僅注重疾病的治療,還要兼顧人民群眾全生命周期的疾病預防、保健、護理和康復等需求,因此,需要大批具有廣度醫學知識的復合型人才。此外,隨著“互聯網+”、智能制造的不斷深入,對健康人才的人工智能開發應用、大數據分析處理等能力的需求也日漸凸顯,組建由不同專業領域教學人才混合的結構化教學團隊適應了大健康領域復合型人才的培養需求。4.3.4構建大健康新型產業學院辦學質量督導評價體系建立健全大健康新型產業學院辦學質量評價和督導評估制度,定期抽查和監督學習者的技術技能、職業道德和就業質量。實施大健康新型產業學院質量年度報告制度,構建質量評價機制,評價的主體包括行業、企業、學校、學生、家長等多個方面。支持第三方機構開展教育質量評估,根據評估結果確定績效考核、表彰獎勵。
5結語
關鍵詞:地方師范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人才培養
新形勢新環境下,地方師范院校要更新教育觀念,明確人才培養目標,創新教學模式,培養出專業能力強、綜合素質高的應用型人才,心理健康教育專業人才培養同樣如此。
一、心理健康教育人才培養原則
地方師范院校想培養出優秀的心理健康教育人才,就必須遵循以下幾點原則。
1.確定專業化、層次化的人才培養目標。地方師范院校開展的各項教學活動必須要在明確的人才培養目標的指導下進行,而心理健康教育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則包括三個層次:首先,專業基礎目標。要求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等有深入理解,基礎扎實;其次,專業實踐目標。學生可以在學習期間承擔一定的課題研究,完成相應數量的實踐任務,對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知識了解更加全面。最后,專業發展目標。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以主動、積極的鞏固、更新知識,自覺研究,豐富其實踐經驗,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
2.教學內容突出全面性。心理健康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在不斷完善與發展中,教學內容也要越來越全面、越來越廣泛。教學組織中在完成相應數量的基礎教學內容后,可以在充分了解學生學習興趣、學習需求的前提下,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針對有就業意向的學生為其提供更多的教育教學理論知識,為其創造更多的教學實踐機會,以提高其崗位競爭力,更好地適應未來的教學崗位;針對有深造、研究意向的學生,則可為其提供更多的課題研究內容,為其后續的深入學習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
3.充分尊重學生主體性原則。傳統應試教育體制下,地方師范人才培養模式多以老師為主導,老師教,學生學,教學過程體現出鞏固性、直觀性的特點,但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往往缺乏主動性,故教學效果差強人意。而新課程改革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作用,充分尊重學生作為人的價值與尊嚴,因此整個教學過程中體現出民主性、平等性的特點,側重于學生創造性的培養,老師在教學過程中也要更加民主。
4.可操作性原則。要培養優秀的心理健康教育人才,必須強化課程的應用性、可操作性,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應用技能。心理健康教育專業的相關課程與其他學科的教育有著本質上的區別,根據人才培養目標及實際的行業需求,應增加實踐課程,強化專業技能培訓,以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二、地方師范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人才培養策略
在遵循上述人才培養基本原則的基礎上,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地方師范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人才的培養。
1.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專業課程體系。一方面要對現有基礎課程進行優化,幫助學生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結構。教學過程中將重點放在素質教育方面,并提高學生的專業能力與綜合素質。學生掌握更豐富的基礎知識,才能提高自身的基本素質,為后續的學習打下堅實基礎。另一方面,要強化應用課程,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專業的應用技能。在人才培養目標的指導下,將課程體系分為素質教育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專業技能課程、實訓實踐課程等若干模塊。專業基礎課程與專業技能課程為重點,分為專業必修課程與專業選修課程。注意課程建設要以適應學生的接受、理解能力為主,突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專業特性,避免內容重復等問題。
2.完善專業教學內容。一方面要加強教材的建設與改革。心理健康教育專業的教材主要包括自編教材、輔助教材及推薦教材等,其中自編教材是本校教學團隊教師經過多年積累編寫的教材,以配合課堂教學,提高專業教材的知識面。輔助教材則是向學生推薦的輔讀物,例如心理健康教育圖片、心理測試問卷等,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實現課堂知識延伸。推薦教材則是在圖書資料室、心理實驗室、校外實習基地的基礎上,專業負責教師精心編排的習題手冊、團體心理輔導訓練方案、實習指導講義等,并進行課件的設計與開發。另一方面,要加強教學內容的完善。首先要完善課標及教案。心理健康教育專業教師在研究、討論的基礎上,可以集思廣益,集體編寫相關心理健康教育專業課程的課程標準及授課計劃,包括心理健康教育概論、基礎心理學、人際關系心理學、兒童心理學等,并根據課標要求完善課程設計方案。其次,要完善教學課件習題,以促進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的發展,最大限度達到資源的共享,例如與專業團隊合作進行多媒體課件和教學資源庫的建立,同時,團隊教師分工合作,共同編制心理專業技能訓練與考核標準、心理實驗手冊等多個方面相關材料,為教師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專業的課堂教學,提供科學的指導性教材。
3.創新培養模式。老師要改變傳統教學方法單一性的不足,不斷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以提高教學質量。首先可以進行團體心理訓練。針對心理特點不同、生活實際不同的學生群體設計豐富的團體訓練項目,注意團體心理訓練的針對性。團體訓練項目一般由老師領導一個小組在專業的團體訓練室進行示范,其他小組則在旁邊觀摩,一個小組完成后,其他小組再進行體驗,要求學生注意觀察,并寫出活動心得等。其次,小組合作學習。老師先設計出科學、合理、與學生學習內容及認知能力相符的論題,再將學生分為若干學習小組,將設計好的論題作為學習內容,向其提供模擬情景,引導學生通過論題的分析、討論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提高其解決問題的能力。再次,心理技能訓練。心理技能訓練是心理健康教育專業的特色教學方法。學生在學習基本理論與專業理論課程的同時,根據課程的實際內容安排具體的心理技能訓練課程,幫助學生提高其心理職業基本能力及基本素養。心理技能訓練的內容主要包括心理手語操、心理咨詢方法、心理案例分析、心理問題干預等。最后,任務驅動。一方面要加強特色教材資源的開發與建設,開發更多的核心課程及校本課程,并將真實的工作過程與典型的工作任務結合起來,使學生真正掌握理論應用于實踐的方法。為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學??梢月摵蠈W?;蚱髽I進行頂崗實習,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實踐能力,還可以拓寬其就業渠道;此外還可以在頂崗實習過程中進行畢業調研,提高學生應用心理健康教育知識的能力,提高其崗位適應能力。
4.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從某種程度上講,心理健康教育專業教學質量的好壞與任教老師的實踐經驗有著直接相關性,要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專業的教學質量,要求老師必須具備豐富心理健康教育咨詢經驗,因此,要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打造一支專業能力過硬的“雙師型”教師隊伍。此外,還要通過多個渠道將校外的教師資源充分利用起來,例如可邀請一線的心理健康教育老師到課堂上現身說法,為學生講授更多的實踐經驗;也可聘請資深的心理教育專業為客座教授,為學生開展專業題講座及實踐培訓等。
三、結束語
教師的專業素質是從事專門教育教學活動必需的綜合品質,對于心理健康教育專業的學生而言,其未來的工作崗位主要是從事心理健康教育,體現出一定的特殊性、標志性,因此地方師范院校要在遵循心理健康教育專業教學原則的基礎上,完善課程體系,豐富教學手段,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不斷提高教學質量。
作者:肖愛芝 單位:商丘師范學院
參考文獻:
[1]倪海珍.應用心理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思考與實踐[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15
[2]許新贊.團隊心理輔導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中的應用[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4.
關鍵詞:學校體育;體育藝術人才;培養理念;體育院校;廣州體育學院
中圖分類號:G807.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7116(2011)04-0100-03
Cultivation of sports artist in sports institutes
――Taking Guangzhou Sport University for example
XU Ming
(Guangzhou Sport University,Guangzhou 510500,China)
Abstract: The author analyzed the foundation, typical conceptions, contents and steps of and things to be noticed in the cultivation of sport artists, and found that the objectives of cultivation of sport artists can be summed up as “to base on healthiness and happiness, to lead the fashion movement, to expand bases for practice, to cultivate sport artists”, their cultivation steps include: 1)determine professional cultivation objectives, curriculum setup and teaching organization forms; 2)refine the specifications of and requirements for cultivating students to become professionals in the sport art category; 3)establish the framework of the sport artists cultivation curriculum system.
Key words: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sport artists;cultivation conception;sport institutes;Guangzhou Sport University
近10年來,國內體育院校紛紛成立體育藝術系,著力培養體育藝術人才,并逐漸形成一些培養體系和培養模式,“合理的培養模式應該是社會發展需要、學生個性需要等綜合因素下的產物”[1]。本文以廣州體育學院為個案,對體育藝術人才的培養基礎、典型理念、培養內容、構建步驟和實施效果等幾方面進行深入分析,旨在為體育院校體育藝術人才專業建設、課程改革和培養工作提供參考。
1體育藝術人才培養的理論基礎
體育藝術人才是指具有體育藝術方面的專業知識或專門技能、能力和素質較高的并獲得專業學歷的人才。體育藝術人才培養是指在一定辦學條件下,為實現目標選擇或構思的教育、教學式樣,包括課程體系、教育途徑、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組織等幾部分。本文所講的體育藝術人才是指由體育院校培養的、兼具體育專業特長、具有體育藝術項目表演、設計、編排、組織和指導能力的學生。根據1999年教育部頒發的《高等學校本科專業設置規定》和2001年下發的《關于做好普通高校本科專業結構調整工作的若干原則意見》的精神與要求,體育院校結合當前我國社會和市場對發展體育多元化、社會化的需求,為建設多學科、多門類、高層次的體育大學紛紛增設了藝術類專業[2]。
縱觀體育史可以看出,體育發展離不開藝術;縱觀藝術史也可以領略到,體育活動的發展可以促使藝術的升華[3]。從體育教育功能拓展與體育藝術類項目的內涵挖掘思路出發,本文提出了體育藝術人才“理念群”滲透與互動的培養理念:(1)“以人為本”教育理念,即關注大學生生活質量、個性發展和潛能挖掘;(2)“快樂健康”理念,讓學生在快樂中實現自我、享受運動所帶來的激情和愉悅;(3)“文化反哺”理念,即大學生需要多維健康、高品味文化的哺育滋養;(4)“創新開拓”理念,即體育藝術類項目只有不斷創新開拓,才能走上健康、可持續發展道路;(5)“開放兼容”理念,即積極借鑒其它項目推廣發展的成功經驗,加強全方位、高層次的國際國內合作;(6)“前沿時尚”理念,即體育藝術人才培養要與市場需求相結合,突出其前沿現代概念,從教學各環節展示其內涵,提升至引領大眾健身活動的人才培養高度。
2體育藝術人才培養的必要性
從社會需求和項目本身發展都可以發現體育藝術人才培養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從社會需求看,由于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余暇時間的增多和大眾欣賞品味多元化使得大眾需求多層次。而體育藝術類項目中具有競技性、健身性、娛樂性、觀賞性特點恰恰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這種多元需求;從項目本身發展看,體育藝術類項目注重自我完善和個性展示,其時尚性、積極性、極限性、表演性和互動性的特點非常突出。從體育市場發展來看,體育表演行業需要相關從事體育藝術類相關專業設計、編導和組織人才。因此,體育藝術專業學生培養必須是具有表演編導能力復合型人才的培養,而體育藝術人才培養模式中的課程設置和實施方式必須突出實用性和指導性,才能滿足社會和項目發展的需要。
3體育藝術人才培養方案
目標:培養適應社會需要的、全面發展的、從事藝術體育工作高素質的復合型專門人才;
要求:熟練掌握體育學、教育學和舞蹈學等相關知識與技能,能夠從事體育表演與形象塑造的設計、組織及體育表演藝術編導等工作 實行學分制,修業年限為4年,實行彈性學制,提前修滿規定的學分,可提前1年或延期畢業,畢業生符合條件者授予教育學或文學學士學位 主要以體育學、教育學、舞蹈學等為主干課程,包括體育概論、運動訓練學、藝術學概論、美學原理、公共禮儀等主要課程 學?;蜻\動隊的教師或教練員、健身俱樂部的經營者和指導者、時尚機構專業藝術團體演員、企業公司形象代言人;電視、電臺等節目主持人或文藝編導等廣州體育學院體育藝術系專業人才培養包括理論和實踐兩個部分,總的來說,具有較扎實的體育學科基礎,掌握有關體育藝術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了解體育藝術類項目發展的動態和趨勢,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以及相關運動技能;了解體育藝術創作和理論的現狀與發展動態。在運動技術水平實踐和指導方面,要求學生達到相當于國家一級運動員和一級裁判員以上水平,非奧項目如健美操、體育舞蹈方向要在全國及省級比賽中獲得前6名,模特方向要參加如CCTV、南方新絲路和美在花城等一些國家和省市文藝比賽并獲得較好名次;具有感受美、鑒賞美、表現美和創造美的能力和素質;在技能應用方面,要求達到高品質示范、講解、編排、指導的要求,作為實踐指導的表演或比賽隊伍在省市比賽中能獲得較好名次。
4體育藝術人才培養的步驟
1)確立人才培養目標是人才培養模式的主要內容。體育藝術類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目前宜定位在“培養適應社會需要的全面發展的從事藝術體育工作高素質的復合型專門人才”,具體要求:掌握相關基礎理論,熟悉表演學理論和體育理論,比較熟練地掌握當代體育表演的知識與技能,能夠從事體育表演與形象塑造設計、組織及體育表演藝術編導的專門人才。2)細化體育藝術類專業人才培養要求,要強調專業課程的實用性,保證專業方向具有典型性,突出以體育為根本、藝術為特征,構建完備的實踐教學體系和社會評價體系。3)制定體育藝術人才培養課程體系,確定專業課程時數、學分,必修課、限選課、任選課的合理比例,在任選課程的開設上要加大開放自由的程度,鼓勵并增加每學期參加校外活動和社會實踐項目及學分。
5體育藝術人才培養課程體系與教材建設
5.1體育藝術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及特點
“體育藝術人才培養”課程體系是學科發展的基礎,決定了體育藝術專業學生的知識結構、能力結構和素質結構。體育藝術人才突出“以體育為根本、藝術為特色”的原則,構建“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增強能力為目標、結合實際為紐帶、提高質量為中心”的課程體系,在開設必要的體育、藝術概論和多種藝術欣賞課的同時,加強體育藝術體驗和實踐內容,通過多種藝術實踐活動培養提高學生的美育素養和藝術創新能力。在實施過程中注意處理好知識傳授與學生能力拓展,充分發揮各學科優勢、實現教學資源共享,積極引導教師角色轉換和努力提高人文社會科學知識在課程中的地位等關系。
通過學習――應用――總結――創新4個環節,力求體現“學用結合、練賽結合、供需結合”課程特點。創建和突出自己的特色,減少或減輕部分運動專業課程,如運動生物力學、運動生物化學、田徑、武術等,增加相關特色的課程,如增加藝術類的課程,包括藝術概論、體育美學、音樂欣賞等;增加操作性的課程,如多媒體課件制作、體育繪畫等;增加休閑體育的課程,如休閑體育理論、部分休閑體育項目等;加強實踐性教學環節,確立實踐教學改革的核心地位,實踐教學內容和方式改革首先是轉變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觀念,突破舊的框架,拓寬思路,摒棄舊傳統和陳舊的內容,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其次,根據專業特點和高素質、強能力的指導思想,對實踐項目、實踐內容進行刪減、補充以及重新組合,組織人員制訂新的教學大綱和實踐課程方案,編寫實踐教材,完善教學文件。在教學方式上,改被動實踐教學為主動實踐教學。改變單一的實踐形式,適度增加設計性、綜合性實踐內容,滿足學生的求知欲,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鍛煉和培養學生獨立操作能力,以及綜合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5.2體育藝術人才培養的教材建設
教材是體育藝術人才培養和發展載體,也是教學成果的重要體現,因此,體育院校要密切結合實踐不斷開發推廣各種實用型教材。廣州體育學院體育藝術系創編健康活力健身操(有氧、拉丁、搏擊)、大眾健身操推廣套路、中國高水平學生運動員健美操(男女單人、混合雙人、三人等)、社會休閑健身系列套路等30余種;制訂《2006~2009國際全明星啦啦隊競賽規則》,建立了啦啦隊全國推廣規定套路(中學、大學各2套);獨家開發體育舞蹈“校園青春集體舞”示范推廣套路,健美操、藝術體操等相關競賽規則和競賽操作模式、評判員系統、教師培訓模式、教材等,上述項目開發內容、規則和競賽操作模式沿用至今。
6體育藝術人才培養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在體育藝術人才培養中還存在師資配備、結構優化、能力培養、品牌發展4個方面的問題。
1)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使教師構成、學歷結構更為合理。在體育藝術專業建設中廣州體育學院
的教師隊伍注重對運動健將、世界冠軍技術型教師的培養,目前這類教師占總數的60%,且70%已獲得碩士學位,為復合型體育藝術人才培養擴大了人力教學資源上的優勢;2)優化專業結構方向,推進體育藝術專業建設的整體發展。根據社會需求和市場變化,優化專業結構,使專業結構更加系統和多樣化,經過近10年的發展,從開始的3個專業方向,發展到現在包括啦啦隊、流行舞蹈等在內8個專業方向;3)結合市場需求,完善培養方案,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從發展的眼光看,高素質的人才與健全的市場經濟機制將會相得益彰”[4]。社會實踐是培養人才的重要環節,在教育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手段及實踐環節上不斷改革創新,教學訓練效果良好,培養出了大量優秀人材。如在教學方式上,改被動實踐教學為主動實踐教學;改變單一的實踐形式,適度增加設計性、綜合性實踐內容,滿足學生的求知欲,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鍛煉和培養學生獨立操作能力;4)結合媒體,建設人才培養的品牌。
在體育藝術人才培養的探索過程中,要以社會需求為動力,創新的教學理念為指導,以師資隊伍建設為根本,課程建設為核心,以專業理論與技術學習為基礎,比賽表演和社會實踐為基地,優秀體育藝術的表演和編導為品牌,精品特色為目標,學生身心健康、實現自我為宗旨,走優化、發展、共贏的可持續發展的體育藝術人才的培養之路,即“健康快樂為本、引領時尚運動,拓展實踐基地、打造體藝人才”。
參考文獻:
[1] 陳琦,倪依克. 休閑體育專業人才培養的思考[J]. 體育學刊,2008,15(7):5-10.
[2] 張雷雷. 高等師范院校與體育院校開設體育藝術類專業課程設置的比較研究[D]. 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09.
培訓機構軟件人才人才培養對日軟件服務外包產業中、高端人才是其關注并強烈需求的焦點,但是對日軟件服務外包產業大多數人力資本依舊是處于“金字塔”低端,從事規范化軟件編程工作。楊榮(2011)和吳健康等(2011)等學者從軟件服務外包實際情況出發,構建良性校企合作的軟件服務外包人才培養模式,探索一條培養軟件外包人才的道路并提出一些可行的方法和策略;趙航濤等(2011)探索出“政產學”三位一體人才培養模式,在軟件外包人才培養方面能夠取得良好效果。總之,相關研究顯示,我國在對日軟件服務外包人才培養過程中存在人力資源培養與開發模式及方向滯后,忽視了適應社會需求的各個層次人才的培養,造成相關人才缺乏。特別是高級人才急缺,并且人才的質量品質以及結構層次均依舊不能滿足產業需求,這些都已經成為制約對日軟件服務外包產業有效發展的瓶頸。因此,站在培訓機構人才培養的角度分析對日軟件外包人才培養的實施策略進行研究,以期提升我國承接日本軟件外包層次,實現高附加值的目的,最終能有效促進該產業持續、健康與永續發展。
一、培訓機構視角下軟件人才培養的現實分析
在國外,根據軟件企業對于人才的需求標準,軟件職業技術培訓機構無論是在專業技術還是在職業素養上,可以做到培養人才的專業化與職業化,一般情況下主要是培訓低端與高端軟件人才;而在我國,軟件職業技術培訓機構主要是針對軟件服務外包低端人才的培養。與學歷教育相比,培訓機構作為軟件機構深造的搖籃的確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主要表現在:
1.根據市場與崗位需求決定專業與課程
在合理的市場經濟運作環境下,生存下來的軟件培訓機構能夠較準確的把握目標市場的熱崗需求,準確定位專業,使培訓學員的學習具備較強目的性;課程設置完全基于崗位需求,培訓課程中包含崗位所需的全部知識與技能,保證了課程內容的完整與及時更新。
2.教學過程連接緊密且效率高
培訓機構的教學時間短,教學過程高度集中,課程安排細致,連貫性強且重點突出。一般均是上午學習理論,下午上機實踐,保證實踐到當天所學全部知識,在短期內能有效提高學員的知識與技能。
3.教師專業素質能力較高
培訓機構對教師的學歷一般要求不高,卻十分看重其專業素質與能力。比如很多大型機構對于講師的要求一般至少有三年以上工作經驗與項目開發案例,這樣在教學的過程中能夠以最有效的方法把最實用的技能傳遞給學員。
4.專業日語培訓
有的學員進入到培訓機構就是為了提高日語能力,其中包括日語基礎與軟件外包專業日語。培訓機構通過專門設置針對于對日軟件外包日語課程培訓,并進行日語實訓項目,來提高學員日語能力。
二、培訓機構視角下對日軟件外包人才培養的策略分析
通過以上的比較分析,有不少經驗值得我們專業培訓機構學習和借鑒。因此,需要對日軟件服務外包培訓機構在以下幾方面進行加強。
1.培訓層次細分,目標要明確到位
我國軟件培訓機構對于學員入學門檻設置比較低,學員的知識與技能水平不一致,采取相同的培訓模式,培養出來的學員不具備相對競爭力,更不符合企業所需。由于不同對日軟件外包企業承接項目不同,會有不同方面的專業性要求,因此應該根據學生興趣與個性,有針對性的對所培訓的課程進行劃分,比如有針對掃盲培訓的,有針對基礎培訓的,還有針對不同軟件領域專業人士培訓的等等,以滿足不同層次學員的需求,努力做到以人為本,以質量為價值。北大青鳥IT教育目前是我國最大的IT職業教育機構,就對不同學員進行了不同的定位教學,如有啟蒙培訓、學士后培訓等,還包括不同領域如金融類軟件、電子信息類軟件等的培訓,相對較準確培養了適應所需企業人才。
2.重視素質培養與質量監控
與我國軟件培訓機構相比,印度的NIIT機構更加注重學員的團隊合作、邏輯思考與語言表達能力等的培養,并且NIIT的全部課程通過了國際標準的ISO9001質量認證和SEI-CMM5級最高級別的知識解決方案業務認證,因而其培養出來的軟件人才能夠較好適應各個層次人才要求。我國軟件服務外包培訓機構應該重視并加強對學員情商的培養,通過教學實踐過程,鍛煉學員溝通、團隊合作等能力,同時對學員進行CMM3及更高級別能力成熟度模型的培訓培養,了解目前對日軟件外包行業常用的國際規范標準,重點強調培養學院的軟件計劃跟蹤與監督、軟件質量保證等能力。
3.與國內外知名軟件企業及培訓機構實現協同合作
先進的培訓課程及強大的師資力量是目前軟件外包培訓機構發展的核心要素。第三方軟件培訓機構本身是產業化運作下的結果,應與社會上很多知名軟件企業建立人才培養協議,將企業的操作流程植入平時教學,時刻關注企業需求,實現與企業“零距離”,形成技能培訓與企業實訓相結合的專業培訓模式。同時,培訓機構還可以與企業聯合共建培訓中心,共同培養軟件外包人才,北大青鳥就與南京高新區、江蘇軟件園及上海、無錫等多家軟件外包企業簽訂了培訓就業協議,很好地結合了培訓機構的人力資源與企業的項目、市場優勢,不僅在較短時間內培訓出適用于企業的人才,還為培訓機構帶來先進培訓方式。
此外,很多軟件外包企業通過與國內外知名企業及培訓機構合作自辦培訓機構,如大連華信、東軟、軟通動力等就成立培訓中心以培養對日軟件外包人才,不僅有利于降低企業內人才流失率,還有效吸引了外部精英人才加入。其中大連華信計算機技術有限公司就與日本日立系統服務公司、齊魯軟件園發展中心合作共同建立了對日軟件工程師培訓機構,采用先進的教材和對日實戰開發項目,學員畢業后可以直接承擔對日軟件外包開發項目。因此,應該引進國外先進課程與師資,并結合我國對日軟件外包人才需求現狀,進行適應該產業人才的培養。
參考文獻:
[1]楊榮.基于校企合作的軟件服務外包人才培養模式探究[J].價值工程,2011.
[2]吳健康,周娟.軟件服務外包環境下的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J].中國成人教育,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