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18 16:26:5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稅務精細化管理措施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引言
稅源管理是稅收征管的基礎性工作,對稅務機關來說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而在稅收精細化管理中尤為重要的是稅源精細化管理。稅源精細化管理是一項系統的工作,要開展這項工作,必須要具備一定的條件。稅源精細化管理的內涵應該包括五點:管理對象細分、稅源信息全面掌握、管理方法不斷創新與多樣化、納稅情況綜合監控分析、管理流程明晰順暢。
廣義的稅源精細化管理應該是包括從納稅人辦理稅務登記到稅款征收入庫前的所有稅務管理環節,包括對稅源管理運用的各種方法和手段。稅務機關目前開展工作的是狹義的,都是圍繞納稅評估開展的,主要目的是監控應征稅源。稅源精細化管理既有利于提高稅源管理質量,又能增加稅收收入。稅源精細化管理的意義在于為基層人員提供了一種嶄新的管理思路和方法,有效地改變了長期以來稅收管理的不利局面,變被動管理為主動出擊,進一步深化了納稅評估,增強了管理的針對性和主動性。
總之,我們應加快腳步,使稅收管理實現由任務管理向稅源管理、粗放型管理向精細化管理的轉變。逐步推行稅源精細化管理,加大地稅系統稅源監控的范圍和力度,其影響將是深遠的。
二、開展稅源精細化管理應具備的條件
稅源精細化管理是一項系統的工作,要開展這項工作,必須要具備一定的條件。而開展稅源精細化管理應具備的條件就是指稅源管理諸環節的精細和量化。
1.稅源底數精細。經濟狀況決定稅收狀況,經濟總量決定稅收總量,經濟結構決定稅收結構,經濟增長決定稅收增長。但是,理論上的潛在的稅收要變成事實上的現實的稅收,要靠各類納稅人根據法律自覺進行稅務登記和納稅申報,同時要靠征稅人對屬地所轄納稅人的戶數及其基本情況,包括納稅人戶數,分布,名稱、電話、地址、生產經營主業、原材料來源、生產經營狀況、銷售狀況、投資狀況、資金流、貨物流等的全面了解和把握,以達到稅源底數精細,盡量減少漏征漏管戶。
2.管理過程精細。一是稅源信息收集的精細。通過稅務登記、納稅申報、稅源巡查,外部門調查等工作,盡可能收集與納稅人有關的信息,構建相對全面完整的納稅人信息檔案庫,是稅源管理事前工作的精細。二是稅源監控的精細。利用收集的信息,通過中國稅收征管信息系統、金稅工程、納稅評估、發票監控等系統,對納稅人實時監控,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處理。這是稅源管理事中工作的精細。三是稅源分析評價的精細。利用有關信息對納稅人納稅狀況進行分析評價,是稅源管理事后工作的精細。要綜合利用建立的各種指標或模式,做縱向橫向的對比分析,找出疑點核查落實,使稅源最大限度地變成應征稅款納入管理。
3.管理方法精細。稅源精細化管理是對日常稅源管理的進一步深化、細化,是對納稅評估、分類管理的進一步完善。通過多家行業的探索和實踐,歸納提煉出不同的管理指標和方法,最大程度地掌控納稅人的資金流、貨物流、信息流,實現票、款、貨、稅四者的全面監控。
4.管理標準量化。管理的最終目標是提高征收管理質量,實現應收盡收。通過建立一些量化的指標體系,如行業分類的細化程度、電子稅源數據庫的完善程度、稅源監控指標的細化程度、征管流程的優化程度、管理基礎健全程度,信息化應用程度、成果認定的科學程度等等,比較準確地衡量稅源管理精細化的程度與水平。
三、加強地稅系統稅源精細化管理的措施
1.構建“扁平化”管理機構。效益管理、成本管理、效率管理以及質量管理都屬于稅源精細化管理。采用扁平化的組織機構不但可以縮減管理層次還可以很大程度上壓縮管理機構并簡化管理程序。對于我國的地稅系統實行精細化管理的過程中可從撤銷、合并現有征收成本高、管理范圍小、稅源相對有限、社會效益低的基層征管單位為突破口,按照屬地管理、征管合一、大穩定小調整的原則,構建“扁平化”管理機構,實行相對集中征收和專業化管理的格局。按照效能原則,進一步優化現有征管業務流程,以流程導向替代職能導向,確保每一個稅收崗位都成為稅收征管“流水線”作業上的一環。設立稅源監控、稅收核批、稅收服務、稅務稽查、法律救濟等為主要內容的管理流程。做到權責分離、職能分解、環環相扣,實現資源配置集約化、稅源管理精細化
2.實行分級分類的管理。通過實行分級和分類管理,從而促進管理對象的不斷精細化。管理對象精細化就是針對不同情況的納稅人實施不同的管理,也就是對納稅人實施分級、分類管理。首先,應根據納稅人生產經營規模、年納稅總額、社會影響力等指標,對轄區內稅源實行精細化分級管理。應將轄區內稅源劃分為市局級重點稅源、縣分局重點稅源、股所一般稅源、零星稅源四類。同時,根據行業的共同特點,建立行業稅源管理制度,定期撰寫行業管理分析報告。每年還應選擇若干個重點行業,結合稅收政策落實情況與漏征漏管戶清理,開展行業專項檢查,對檢查中發現的共性問題,通過納稅輔導、自查補報等加以解決,對有重大案情的則應重點稽查,嚴格依法處理。
稅源是指稅收來源,是納稅人或者能夠產生稅收的經濟項目和行為。稅源管理就是對不同的稅源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和管理方法,最大限度地防止稅收流失,以盡可能地實現稅收的應收盡收。
新的征管模式自2005年成功上線以來,隨著系統數據大集中、管理大集中,給稅收管理的思維方式、工作模式和管理方式帶來了深刻變化和沖擊。這就要求我們構建稅收分析、稅源監控、納稅評估和稅務稽查“四位一體”的稅源管理機制。如何提高信息化條件下的稅源管理的質量和效益,一直是各級管理部門苦苦思索的問題。本文,筆者將結合實際,就進一步提高稅源管理的質量和效益,全面提升征管質量,為我市更好地實現“三超”工作談一些膚淺的看法,作一個拋磚引玉的功效,以作參考。
一、進一步提高稅源管理的質量和效益的意義
(一)進一步提高稅源管理的質量和效益,是實施科學化、精細化管理的有效途徑。
稅收網絡化的發展,使原來簡單粗放的稅源管理模式不能適應形勢的發展,要建立科學化、精細化管理的稅源管理模式已刻不容緩。全面實行科學化、精細化管理,是總局總結多年來稅收工作經驗提出的重要管理理念,是科學發展觀在稅收管理工作中的集中體現。所謂“科學化管理”就是要從實際出發,積極探索和掌握稅收征管工作的規律,善于運用現代管理方法和信息化手段,建立健全稅收征管制度體系,按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要求規范征管工作,提高管理的實效性;所謂“精細化管理”就是要按照精確、細致、深入的要求,明確職責分工、優化業務流程、完善崗責體系、加強協調配合,避免大而化的粗放式管理,抓住稅收征管的薄弱環節,區別不同情況,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抓緊、抓細、抓實,不斷提高管理效能??茖W化、精細化管理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相輔相成,科學化是實施精細化管理的前提,精細化是在科學化指導下,體現集約管理,注重效益的要求。提高稅源管理的質量和效益,就是確保稅收的應收盡收。
(二)進一步提高稅源管理的質量和效益,是實現稅收職能作用的根本保證。
財政職能是稅收的基本職能之一。經濟決定稅收,經濟的發展是稅收增收的主要源泉,稅收的規模是財政總量的重要組成部分。各類經濟實體既是納稅人,也是市場的主體。納稅人稅源的變化,對區域經濟和稅收有著很大的影響。我們通過從微觀經濟(納稅人)的運行來認識、了解宏觀經濟(財政)的發展趨勢,為開展稅收分析,抓住稅收增長點,把握稅收收入提供客觀依據。從根本上說,經濟發展水平決定稅源狀況,進而決定稅收規模,但稅源并不等同于稅收,稅源在很大程度上能轉化為稅收,取決于稅源管理水平的高低。提高稅源管理的質量和效益,可有效地把潛在的稅源轉化成稅收,進而更好地實現稅收的財政職能。充分發揮稅收調節經濟和調節分配的作用,為稅收分析提供數據支持,為領導科學決策提供依據。
(三)進一步提高稅源管理的質量和效益,是依法治稅的要求。
我們稅務部門的工作宗旨就是堅持聚財為國、執法為民。提高稅源管理的質量和效益,將有力地推進依法治稅。公開、公平、公正的執法,能夠促使納稅人之間在同一起跑線上進行公平競爭,增強征納雙方的良性互動,促進納稅人依法納稅意識和能力的提高,更好地把精力投入到和諧創業的偉業中去。在提升稅源管理等各項工作水平的同時,我們要加強征管力度,提高征管質量,在不斷提高為納稅人服務水平與質量的同時,加強對涉稅違法分子的打擊和懲治力度,讓文明與法治兩個車輪平行前進。只有不斷推進依法治稅,全面強化科學管理,確保稅收收入穩定增長,使廣大納稅人有依法納稅的自豪感和迫切感,為支持經濟社會發展做出積極貢獻。
二、目前稅源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一)稅源管理層次尚待提升。這里有兩層意思:一是傳統的稅源管理不適合于信息化條件下的運作。傳統稅源管理是從納稅人申報開始,沒有進行動態的變化,尚停留在數據采集、匯總、建檔等淺層次上,數據錄入不完整、不及時、部分數據之間的邏輯關系不正確等問題時有發生,加上內部分工管理不夠統一和規范,造成了系統數據錄入后無人管的狀況,使得本應協調一致的工作時有脫節。在信息化條件下如何運用納稅人財務數據以及政府部門的綜合數據控制稅源、掌握稅基,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艱巨任務。二是稅務人員的綜合素質有待于進一步提升,新的稅收征管體系是建立在對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的廣泛應用之上,這就要求管理人員能夠熟練地對采集的數據進行錄入、審核、檢測和應用,能夠按照數據處理流程和管理職責進行數據維護管理,并且,還要會熟練地運用相關的稅務、財務等專業管理知識進行分析。具有這些方面綜合性能力的,能夠勝任企業稅收征管工作的管理人員卻較為缺乏,無法滿足稅收精細化管理的需求,特別是一些不發達地區和農村更為嚴重。
(二)稅收監控方式與分析落后。監控分析有局限性,信息技術的發展,為稅收網絡化建設帶來了光明的前景。在新的稅收改革任務中明確以建立申報納稅和優化服務為基礎,以計算機網絡為依托,集中征收、重點稽查的新征管模式。問題是無論是現在的管理體制還是信息技術的管理水平,都沒有達到預想的效果。首先依靠納稅人提供的信息難以保證及時、全面、真實。其次在稅務網絡化建設方面還存在計算機網絡化程度不高和發展不均衡的問題,造成一些數據資料的參差不全,并且難以形成信息的共享。因而不能夠全面、及時、準確、廣泛、深入地了解和掌握納稅人的收入狀況,不能夠有效地實現信息共享。部門配合乏力,信息失真。這些缺陷的存在使稅務部門的稅源監控分析上,膚淺被動,說明不了深層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先天不足,給納稅人在偷漏稅款方面提供了有機可乘的機會。
三、進一步提高稅源管理的質量和效益對策和建議
(一)以稅源精細化、科學化管理為基礎,繼續落實完善稅收管理人員制度。稅收管理人員是稅收征管中最活躍的因素,稅源管理是他的中心工作。稅收管理人員要加強數據的采集、管理、使用,摸清稅源家底,完善各類數據的采集,避免垃圾數據的產生。稅收部門要加強政府各部門間的信息共享,利用協調的稅源監控網絡管理體系,提高稅源分析利用和管理水平,要落實好稅源的巡管、巡查制度。同時,要健全激勵機制和監督制約機制,給稅源管理定崗位、定責任、定內容、定工作標準,稅收管理人員實行競爭上崗、擇優錄用,建立管理人員自評、納稅人參評、局職能股室考評的工作業績綜合評價體系。使稅源管理工作成為日常稅收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點,將執法理念從收入任務型轉變為稅源管理型,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應收盡收、應管盡管。
(二)加強發票管理,實現以票控稅。進一步完善發票管理的各項措施,積極實行有獎發票制度,以高額的中獎率(面)激發消費者索要發票的主動性、積極性,實現以票管稅。一是拓展宣傳渠道,加大宣傳力度。通過宣傳改變長期以來形成的誤區,充分認識發票對國民經濟的發展的重要意義。二是要健全發票違法舉報獎勵制度。重點打擊拒絕給消費者提供發票、使用假發票的行為。將發票使用、開具、接收情況納入納稅人信用體系。三是完善監控軟件,積極推行稅控裝置。凡是具有一定規模、存在固定場所的行業中推行稅控裝置,并積極推行交易電子化,減少現金交易,完善稅控收款機與銀行POS機的數據共享。
(一)出口企業的分類管理
對納稅企業實行分類管理,有利于稅務機關集中使用有限的資源.提高管理和退稅的效率,降低企業的納稅成本與稅務機關的征稅成本,營造出一個稅企雙贏的局面。因此,通過合理的分類,建立出口企業分類管理檔案是從源頭落實出口退稅管理精細化的重要舉措。新西蘭等國家也有類似實行按企業類型采取不同方式辦理退稅的辦法;希臘稅法規定.大型企業每月申請一次出口退稅,中型企業兩個月申請一次退稅,小型企業3個月申請一次退稅。國家稅務總局早在1998年6月就下發了《關于出口貨物退(免)稅實行按企業分類管理的通知》(國稅發[1998]95號),對出口企業的分類標準作出明確規定,但由于該制度本身缺乏較強的操作性,在實際工作中,為了規避偷、騙稅風險,稅務機關一般不愿將企業評定為較高的等級,或者即使評定了較高的等級,仍然采用與較低等級企業一樣的審核、審批方式.這不僅加大了稅務機關自身的工作負擔,也影響了大企業的資金周轉,因此,當前有必要進一步完善和落實國家稅務總局對出口企業按信用等級分類管理的辦法。
本文從縱向時間發展和橫向相互比較相結合角度對出口企業提出進行分類管理的思路。
1.單戶縱向考察.按信用等級實現分類管理。單戶縱向考察是指僅就某一企業,對其性質、規模、出口額、賬證健全程度、歷史發展或變革、有無偷逃稅記錄等情況進行綜合考察和評價,從而將企業劃分為不同的類別,相當于給企業評定一個信用等級,稅務機關則視企業的不同信用等級,對其采用不同的方式辦理出口退稅審核、審批手續。
2.多戶橫向比較.建立多指標分類管理體系。所謂多指標分類管理,是指預先建立全部企業的基本情況信息庫和一系列指標體系(如注冊地址、所處行業、主要出口貨物、適用的退稅率等),以便退稅管理人員在實際的工作中,根據不同的需要,快速地實現對企業的相應分類和數據提取。對企業按信用等級分類,主要用于選擇應采取的退稅方式,而要更全面地掌握企業的基本情況,進行不同企業間的情況對比分析,提高出口退稅一系列報表的制作效率,必須建立企業的基本情況檔案,并納入特定的計算機信息管理平臺。
(二)建立退稅評估機制
退稅評估是一種典型的風險管理方法,它是指運用信息化的科學評價分析方法,對出口企業各種信息資料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進行比較、分析、論證、測算及評估,密切關注企業的出口貨物、出口金額等基本情況變化,以實現對出口企業的精細化管理,預防出口騙稅案件的發生。
當前,隨著貿易方式的多樣化,出口騙稅形式也呈現出隱蔽性和復雜性的特點。2004年偵破的福州“9·03”重大出口騙稅案,涉及高報出口金額5.28億元,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1.52億元,騙取出口退稅5-469萬元,早在事發前,就已經有種種跡象表明,該企業的出口存在異常情況,但正是由于沒有建立一定的機制對企業的出口信息進行分析、評估,使得這些異常情況被忽視,最終導致了一起特大出口騙稅案的發生??梢姡⒊隹谕硕愒u估機制以在源頭上有效抑制出口騙稅刻不容緩。
二、過程監控精細化:完善日常審核機制
(一)單證審核的精細化
審核企業的出口單證是出口退稅的基礎性工作之一,目前對單證的審核主要是通過比對單證的電子信息和紙質材料,驗證企業每一筆出口記錄的真實性和有效性,以確定是否準予辦理該筆出口的退稅。作為出口退稅的主要單證,報關單包含較多信息.一般較受稅務人員的重視,而核銷單和出口發票的審核則相對比較簡單,特別是出口記錄較多的企業,往往只對其單證作抽樣的人工對單審核。自2004年6月《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出口貨物退(免)稅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國稅發[2004]64號文)執行以來,核銷單的審核難度進一步加大,為此,本文認為,有必要重點加強對核銷單的精細化管理。根據國稅發[2004]64號文件規定,出口企業可以在貨物報關出口之日起180天內,向所在地主管退稅部門提供出口收匯核銷單,這一措施為企業收齊單證提供了充足的時間,但由于其與出口報關單必須于貨物報關出口之日起90天內提供的期限不同,便可能出現企業暫欠核銷單的情況,如果沒有對該部分暫欠的核銷單進行規范管理,將會使出口退稅必須的要件“出口收匯并已核銷”和“單證齊全”的規定形同虛設。
因此.基層退稅管理人員應該建立一個核銷單暫欠和補齊情況的備查賬,詳細記錄每家企業每月暫欠或補齊核銷單的號碼、對應的出口日期、報關單號碼、發票號碼以及金額,可以要求每家企業按照稅務機關規定的格式提供電子版明細賬,稅務機關對數據予以匯總。備查賬建立后,一方面可以加強稅務機關對核銷單的有效管理與監控,另一方面,還可據以督促企業按時收齊核銷單,避免企業因核銷單逾期收回而造成轉內銷補稅,蒙受不必要的損失。(二)加快電子信息化進程
出口退稅信息化是整體稅收工作信息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當前實現出口退稅精細化管理的主要依托。惟有實現了高度的信息化,才可能實現真正的精細化。
首先,亟待解決的是退稅機關與稅務機關內外部的信息共享與傳遞問題。主要是與內部征稅機關、稽查機關的數據共享以及與外部海關部門、外匯管理部門之間的信息傳遞有關。長期以來,外部信息的共享是稅務管理的薄弱環節。以最主要出口單證之一的海關出口報關單為例,一張報關單信息從企業在電子口岸交單,到海關內部流轉至海關總署.再到國家稅務總局,直至傳遞到基層退稅部門,最快的也要兩三個工作日,不僅效率低下,而且,在臨近申報期限的時候,一旦企業忘記交單,往往給申報、審核造成非常被動的局面。因此,迫切要求建立一個即時的信息傳遞平臺,允許基層稅務機關和海關之間直接進行數據傳輸,以確保信息傳遞的及時、高效,保障出口退稅申報審核工作的平穩開展。
其次,要完善出口退稅申報審核軟件。系統軟件的開發應該有一個整體方案,既要適應經濟環境發展的需要.又不能過于頻繁地升級,缺乏必要的穩定性,使退稅管理人員和企業疲于應付。要切實按照“統一規劃、統一標準、分步實施、講求實效”的基本原則,加快出口退稅申報審核系統的建設步伐。
(三)加強征、退稅管理環節的有機聯系
由于我國增值稅征收管理體制的不健全和不合理,征退稅地區和機關之間往往缺乏對征稅信息的必要溝通,“征歸征,退歸退,征退不見面”.這種信息不對稱的情況嚴重影響了出口退稅工作的順利進行。
具有發達增值稅制度的法國、德國、意大利和韓國等國的經驗表明,出口退稅管理都是以科學、嚴密和完善的增值稅征收管理為基礎,實行征退(免)緊密銜接的退稅方式的。近幾年的出口騙稅案件也足以說明,企業騙取退稅往往不只是在最后的出口環節做文章,更多的是將犯罪的關口前移,早在征稅環節便埋好伏筆。2006年查獲的“夏都專案”就是一起典型的低值高報騙稅案。低值商品想要高報出口,必須通過之前多道環節.將價格逐步提高,而為了獲得退稅,企業還必須取得大量的進項稅額,“夏都專案”中的犯罪分子正是利用了我國征退稅工作脫節的可乘之機,通過獲取虛假進項,騙取退稅。
可見,脫離增值稅征稅環節的出口退稅有其不可克服的弊端。一方面,征退脫節加大了企業的經營成本與征管機關的執法成本;另一方面,征退脫節無法完全堵塞騙稅漏洞,甚至導致企業的騙稅行為更加隱蔽和多樣化。因此,在我國出口退稅工作中應該遵循“征退一體”的原則,逐步實現征退稅管理一體化。
當前我們仍然主要通過專門的進出口稅收管理部門來負責出口退稅工作,在征、退稅尚未一體化的條件下,尤其有必要強調加強征、退稅機關之間的有機聯系,基層稅務機關在審核出口企業的退稅資料時,要將其增值稅申報表與稅收征管信息系統中的數據作比對,核準企業進項,必要時通過函調等形式了解前道生產、銷售環節的稅收征管情況,以保證退稅的準確度。
三、日常檢查與稅務稽查雙管齊下
清算工作本來是退稅機關一年一度的必修課,但從2005年開始,國家稅務總局取消了出口退稅清算工作,也就是說,今后不再每年定期對出口退稅企業開展下戶清算,這便要求我們在其它環節加強對企業的管征。對企業的不定期檢查主要有納稅評估、審計規程及其他各專項檢查,對企業的定期檢查則主要是一般納稅人的年審,本文主要討論如何結合一般納稅人年審工作,做好出口退稅企業的日常檢查。
該分局現有電動車銷售經營戶34戶,其中增值稅一般納稅人12戶,個體工商戶22戶。20__年1至12月增值稅一般納稅人實現電動車銷售收入36763500元,銷項稅金為6249795元,進項稅金為5589889.4元,實現增值稅659905.6元,稅負1.8。個體工商戶22戶,稅收月定額60960元,戶均定額2771元,定額以上征稅面100,同期票結稅款42.82萬元。分局堅持從基礎管理、帳簿記載、定額核定(調整)、納稅評估等方面入手,抓住管理重點,拓展管理深度,提升管理層次,探索并積累了一定的行業稅收管理經驗。
(1)夯實基礎管理。一是稅務登記規范。嚴格執行稅務登記新辦、變更、注銷的程序和規定,認真落實每月的工商核對,一戶不漏,逐一巡查,確保稅務登記內容真實、準確、完整,督促納稅人及時辦證,從而確保了該行業稅務登記辦證率100;二是帳冊記載規范。電動車和其他機動車不同,不需要上牌,購車人一般不會主動向銷售單位或個體戶索要發票,這就勢必使該行業存在銷售不開發票從而偷稅的可能性。有鑒于此,對增值稅一般納稅人,分局要求相關企業進一步健全規范明細帳的記載,及時準確登記進、銷、存情況;對個體業戶,組織全體人員認真學習《個體工商戶建帳管理暫行辦法》,對照建帳標準,結合行業特點,對符合建帳條件的納稅人督促其建立帳簿,規范核算。對不具備建帳條件的納稅人,經過行政許可,要求其建立收支憑證粘貼簿和進銷貨登記簿,并督促其及時如實粘貼、登記,使得所售品種、規格、單價及進貨渠道、按次進貨數量一目了然,同時要求反映其銀行開戶情況、貨款支付情況和銷售進帳單;三是發票管理規范。嚴格執行泰興市局關于普通發票領、用、存的規定:領購時驗舊購新,雙人審批;使用時一次復寫,順序使用,頂格填開,萬元版發票一律票控大廳、按次結稅,月稅收定額在600元以下的納稅人使用千元版發票也實行票控。對納稅人使用過的千元版、萬元版發票存根聯由分局集中保存一年,以便于核查和比對;四是資料管理規范。戶籍資料和征管資料的收集整理歸檔及時、規范、真實、完整、全面,為實施精細化管理提供詳實、準確、可靠的稅收征管資料。
(2)加大跟蹤管理力度。在日常管理中,按照分局的責任區巡查要求,定期實地查看電動車經營者所登記的購、銷、存的臺帳或登記簿,及時掌握企業及個體工商業戶的經營情況,做到心中有數。目前,市場上電動車品牌眾多,檔次不一,價格范圍一般在1500至4000元之間,相對于摩托車而言,節能,方便,低廉,故市場銷量較大,為行業稅源增加了強大的后勁。為此,在深入細致調查,適時掌握銷售情況的基礎上,確定重點戶、一般戶和小型戶,對他們進行分類管理,有的放矢,讓稅收管理更加貼近新情況,更加適應新要求,保障稅收與銷售的同步增長。
(3)完善數據信息資料。分局要求各責任人對所管電動車經營戶的經營情況、納稅情況了如指掌,運用戶籍巡查、實地調查、納稅評估等手段,掌握納稅人經營地址、經營面積、房租、從業人數、工資總額、水電費、通訊費等要素的歷史情況和變化情況,數據采集、錄入、維護力求準確、及時、真實、可靠,確保計算機機內信息、紙質資料信息的及時維護和充分一致,為行業稅收管理決策和納稅評估提供良好的基礎資料。
(4)規范個體定額核定(調整)。定額核定(調整)堅持“公平、公正、公開”原則,充分發揮個體定額軟件在定額核定(調整)工作中的作用,根據電動車行業特點,設定合理參數,將采集的納稅人相關數據錄入計算機,使得個體定額核定更科學、更合理、更規范,更實際;另一方面,將定額核定(調整)情況定期在分局醒目位置張榜公布,接受納稅人的評議和監督;再一方面,建立定額核定(調整)集體審議制度,成立定額核定(調整)審議小組,防止出現較大的偏差和不公,為行業稅收管理和定額的穩步增長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證。
(一)業財融合的主要方面
業財融合主要是指當經濟業務發生的時候,財務能夠及時的接受業務給予的反饋,業務也能夠通過財務信息來更好的反映,可以更好服務于經濟業務,財務人員的工作也逐漸向事前預測轉變。其中業財融合的主要包括了以下幾個方面:
1、業財融合的風險管控
業財融合風險管控的過程不能簡單的將提高效率為最終目標,而是要科學合理的評估風險,要將即將發生的風險控制到一個合理的范圍之內,需要通過財務和業務部門合作,一起研究出一套合理的風險管控的方案。
2、業財融合的財務分析
業財融合的財務分析要在財務信息和業務信息中更好的實現整合和共享,為了避免分析工作出現分歧,財務部門和業務部門也要加強合作,要從業務的視角出發,堅持以企業價值為主要的導向,對企業的業財活動進行深度的分析。
3、業財融合的資源配置
業財融合的資源配置就是要兼顧客戶的價值和企業的價值,在滿足客戶需要的同時,也要不斷的提升企業的經濟效益。具體來說涉及到了財務分析與業務分析、業務需求與投資預算匹配、預算的調整與分配等方面。
(二)業財融合的實施原則
1、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
每個企業的基礎管理、管理模式之間都存在著較大的不同之處,因此企業為了更好的實施業財融合,就應該在實際操作中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要從企業的實際管理現狀出發,采用不同的方式進行逐步推進,這樣才能夠將業財融合的工作落實到實處。
2、堅持全面性、實適用性、實操性的原則
與其他財務理論相比,業財融合是一項實踐性較強的工作,是不能夠一蹴而就的,是需要一個長期不斷完善的工作。業財融合的全面性是指業務要盡可能的覆蓋到企業經營中的每個環節,要保證業務人員和財務人員之間能夠通力合作,更好的實現企業的經營管理目標;業財融合的實操性主要是指采用的措施方案要有較強的可行性,不應該僅僅的停留在形式上;業財融合的適用性主要是指在實施的過程中要從企業的實際情況出發,而不是一味的借鑒先進的經驗,而是要選擇適合企業自身實際情況的方案。
二、實施業財融合的重要意義
在企業的發展過程中實施業財融合可以起到重要性的作用,可以對經濟的發展起到支撐的作用,其中對企業的重要意義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有利于企業實現精細化管理
業務和財務的深度融合可以更好的實現企業的精細化管理,通過業務信息和財務信息的有效結合,可以為企業的經營決策提供合理化的建議,更可以獲得從不同部門反饋來的信息,有利于實現企業的精細化管理。
(二)有利于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
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是現代企業經營的最終目標,可以說企業的財務管理是一種價值管理,通過業財融合可以對企業各個生產環節進行控制和價值分析,及時的將訂單信息、成本信息、質量信息反饋給財務部門,更好的實現企業價值的最大化。
(三)有利于防范企業財務風險和監控
隨著我國企業經營規模的不斷擴大,企業將面臨著較大的經營風險,這些風險主要體現在了企業的財務方面上,因此財務管理的主要職能是加強對風險的防范和控制。通過業財融可以對企業的各個生產環節實施閉合、完整、有效、嚴格的控制監督,可以對財務風險管理的薄弱環節加以改進,更好的實現對財務風險和監控的目標。
三、實施業財融合推進精細化財務管理的措施
(一)建議一支高素質的業財融團隊
在實施業財融合推進精細化財務管理的過程中,一支高素質的業務融資團隊是必不可少的,這支團隊既要有較高的溝通能力、戰略思考能力、財務領導能力、信息技術能力等,因此在企業內部要建立一支高素質的業財融團隊,這個團隊需要從企業的資金組、成本管理組、稅務籌劃組、預算組中的一些優秀人員來組成,例如可以通過成本管理組的專家,來對成本的使用進行評估;可以通過稅務專家的知識,來控制可能發生的稅收風險。
同時考慮到企業財務人員要承擔起管理專家、財務專家、業務專家等重要角色,因此要求業財融合的人員有較高的綜合素質,企業要從不同財務人員的素質水平出發,設計出比較合理的業財人員的成長路徑,建立起一支高素質的業財融合的團隊。
(二)制定業財融合考核評價機制
一個良好的業財融合考核評價機制可以保證業財融合在企業精細化財務管理的實施,在建立考核評價機制過程中,要通過預算執行偏差率和指標覆蓋率來進行考核,為了更好的建立起業財融合的考核評價機制要明確相應的責任,要將月、年作為評價的參考指標,提高業財融合考核評價機制的科學合理性。
(三)做好業財聯動專題的分析工作
為了及時的發現在實施業財融合推進精細化財務管理過程中的問題,可以通過做好業財聯動專題的分析工作來實現,更好的發揮出財務預警的重要作用。企業的銷售部門和財務部門要對應收賬款的賬齡進行詳細的專題分析,這樣就可以很好的識別出高??蛻?,并且在經營活動中進行重點的催收,避免出現呆死壞賬的問題出現。企業的生產部門和財務部門也要對成本管理進行專題分析,要對標準成本與實際成本進行對比,編制出模擬利潤表,提高降本增效的空間,判斷出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的降本增效的關鍵點,最終實現降低成本的目標。
稅金,對于企業而言是純現金流出,是一項重要的成本支出,并且是高風險和高彈性的成本。流轉稅的高低直接影響到公司營業成本的大小,所得稅的多與少直接影響到公司投資成本的高低。
企業通過加強稅務管理,可以迅速掌握、正確理解國家的各項稅收政策,進行合理的投資、籌資和技術改造,調節自身產業結構、進行資源優化配置,提高企業發展水平,可以將過去的地下作業轉化為陽光作業,塑造良好的稅務信用形象;可以博得消費者、投資者和監管機構與政府的更多信賴,爭取到寬松的外部環境,贏得更多的市場機會,促進企業的發展。
企業稅務管理是一種融合自身生產經營特點的內部組織行為,是通過依法規范自身業務流程、約束自身涉稅行為、優化自身納稅方案等來實現其管理目標的稅務業務活動,是依法降低自身稅負的自救,是維護企業自身權益的最有效法寶?!熬毣悇展芾怼笨梢詮浹a企業“管理短板”。
“短板”現狀
畢馬威2003年對互聯網在全球的一項調查顯示:稅收會抵減公司收入,會使費用項目膨脹以至侵蝕1/3的公司利潤。通過給客戶做稅務咨詢得出的結果,國內企業整體稅負由原來的1%~3%上升為6%~8%,不同的行業稅負高低有所不同。中國大多數企業因經營決策、財務管理等方面的不善而導致企業自覺或不自覺地加重了自身稅負。企業的稅務問題更多地表現在企業管理層面缺乏科學的納稅意識、操作人員的專業素質以及涉稅業務過程中的稅務管理和監控手段。
企業必須向管理要效率、向管理要成本。企業要想既安全又有效地減輕稅負,不能單純地從納稅處理技巧和納稅籌劃上去操作,而應從深層次的角度去認識――“精細化稅務管理”。然而,目前“精細化稅務管理”是國內企業在管理當中普遍存在的“短板”,具體體現在:
企業稅務管理意識差
中國實行市場經濟在財政部開始實施“利改稅”以來,由于經濟環境與稅制越來越復雜,企業經營開始涉及稅收管理問題。但是,受傳統思想的影響,學術界一直側重于稅收征管角度的研究,從企業角度研究稅務管理的較少,企業稅務管理缺乏相應的理論與實踐管理的指導。具體反映在:一方面,大多數企業認為稅務事項簡單,目前大都偏重財務報表目標,而不太重視涉稅合規目標,僅由財務會計人員兼辦稅務事宜,更別說設立專門的稅務機構,因此職責相對淡化,企業的稅務風險管理意識相對薄弱;另一方面,企業對稅收事務的管理僅停留在被動執行稅法規定的水平上,管理者對自身及員工的稅務知識培訓不重視,稅務信息相對屏蔽。還有一部分企業則無視稅法尊嚴,存在偷稅、漏稅等違法行為。也有少部分企業已初步形成稅務管理意識,但總體管理水平較低。
對企業稅務管理認識不全面
一方面,很多企業模糊了企業稅務管理與企業稅務籌劃的界限,把企業稅務籌劃等同于企業稅務管理,認為只要進行合理的稅務籌劃就能搞好稅務管理工作。雖然稅務籌劃是稅務管理一個很重要的方面,但它注重的仍然是技巧和方法層面,不足以包括企業稅務管理的全部。另一方面,很多企業管理者認為企業稅務管理是納稅義務發生之后的事后管理,因此存在輕事前管理、重事后攻關的現象比較普遍。
缺乏有效的管理控制系統
企業稅務風險往往表現在財稅,其根源在于是否具備有效的管理系統。絕大部分企業都沒有從生產經營的全過程進行稅務管理,沒有系統的稅務管理制度和不同職能部門間的制衡制度,對稅務風險往往采取就事論事的解決方法,缺乏系統、科學的控制方法和控制流程。
稅務管理9則
企業稅務管理是指企業對其涉稅業務和納稅事務所實施的分析和研究、籌劃、計劃、監控和處理、協調和溝通、預測和報告等全過程管理和全面監控的行為,不僅包括稅收政策、法規的研究和運用,依法避稅的技巧和方法,事前籌劃和計劃等實施組織,同時還包括企業涉稅業務流程規范和管理組織,避免違規受罰和維護納稅人合法權益等綜合管理內容。所以,它既是企業經營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宏觀稅務管理的必要延伸和補充。
企業稅務管理有兩方面發展方向:一方面建立納稅管理戰略思維,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待財務、稅務;另一方面在戰略思維指導下開展精細化財稅管理,構建完善的稅務管理系統和稅務風險控制系統。
1 戰略制定 企業稅務部門應參與企業戰略規劃和重大經營決策的制定,并跟蹤和監控相關稅務風險。企業的稅務戰略規劃包括企業重大經營決策稅務規劃、企業對外投資與重大并購或重組的稅務規劃、企業重大融資策略的稅務規劃、企業經營模式的改變以及重要合同或協議的簽訂、企業關聯交易價格的制定等。
2 組織設置 企業應結合自身生產經營特點和內部稅務管理的要求,明確崗位的職責和權限。
組織結構復雜的企業,可根據需要設立設置專門的稅務管理部門及稅務總監職位??偡謾C構的企業,在分子機構設立稅務部門或者稅務管理崗位;集團型企業,在地區性總部、產品事業部或下屬企業內部分別設立稅務部門或者稅務管理崗位。
3 制度制定 企業應參照相關法律,結合自身經營情況、納稅業務情況、稅務風險特征和已有的內部控制體系,建立相應的稅務管理制度:崗位責任制、企業重大業務涉稅分析制度、稅務風險管理應對措施、稅務信息管理與溝通制度、稅務風險監督和改進機制、發票管理制度、納稅申報與稅款繳納操作辦法、稅務檔案管理制度、專業人員稅務培養制度等。
4 納稅實物 企業納稅實務管理分兩個層面。
第一層面包括:一是納稅準備階段的稅務管理:稅務登記管理、稅務賬簿憑證管理、發票管理;二是稅款繳納階段的稅務管理:納稅申報(稅收減免申報、出口退稅、稅收抵免、延期納稅申報)、稅款繳納、扣繳義務、非常損失報告、稅收保全、擔保和強制執行;三是納稅完成后的稅務管理:納稅評估、稅務檢查、稅務行政處罰、稅務行政復議、訴訟和稅收國家賠償;四是稅務管理其他問題:關聯企業的稅收管理、稅務。
第二層面是稅務會計。我國經過近十年的法制建設,稅法與會計制度之間出現了差異,特別是在會計制度和稅收制度改革以后,我國稅法與會計準則之間的差距呈擴大趨勢,財務會計不再適應財務、稅法要求于一身,而是遵循會計準則。稅法也在力求獨立,如稅法第一次單獨制定了資產的稅務處理。
以上其中任何一項業務都有相應的規定和要求,企業必須嚴格遵守,稍有差錯就可能使企業蒙受損失或違規受罰。因此,企業納稅實務的管理是一項重要工作,企業應當予以高度重視。
5 風險控制 企業通過風
險識別、風險分析、風險評價等手段,查找企業經營活動及其他業務流程中的稅務風險,分析和描述稅務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和引發的原因,評價稅務風險對企業實現稅務管理目標的影響程度,從而制定出稅務風險應對策略。
稅務風險應對策略包含考慮稅務風險管理的成本與效益,在企業整體管理控制體系內,建立有效的內部控制機制,合理設計稅務風險管理的流程及控制方法,全面控制稅務風險。
6 信息管理 稅務信息管理包括企業外部和內部的稅務信息收集、整理、傳輸、保管,以及分析、研究、教育與培訓等。就外部而言,政府稅收政策、法規等信息的采集、研究對企業科學納稅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企業內部稅務信息的歸集、整理、分析與報告等也是相當重要的。比如,隨著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變化,企業稅負是增加了還是降低了,這些信息對決策者和管理者的行為調整和部署都是很有用的。
如果只是辦稅人員等個別人知道稅法的相關規定、納稅實務的程序和要求,而大多數企業管理者和業務人員并不知道,企業涉稅業務能不出差錯嗎?所以,企業稅務管理的一個重要理念是要強調企業全員參與稅務管理,這是企業稅務信息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和任務。
7 稅收籌劃 企業的稅務籌劃管理包括:企業科學納稅、企業重要經營活動或重大項目的稅負測算、企業納稅方案的優化和選擇、企業年度納稅計劃的制訂、企業稅負成本的分析與控制等。這些對于企業科學制定節稅策略、合理安排納稅資金計劃以及嚴格控制稅負成本等都是至關重要的。比如,稅負對企業來說是一種純現金流出,繳稅必然影響企業的資金周轉,如果沒有相應的計劃安排,在企業資金周轉緊張的情況下,就免不了要么使生產受影響,要么造成延期納稅而違規受罰。所以,企業稅務管理的重要理念是籌劃先行、整體協調、預防為主、有計劃地管理和控制。
稅源管理是稅收征管的基礎,要管住、管好稅源,實施科學化、精細化管理是關鍵。然而,在目前的稅源管理中,存在崗位職責不明,業務流程不優,管理措施不細,協調配合不緊等問題,具體表現為“四個不協調”。
(一)靜態管理與動態監控的關系不夠協調。表現為“四重四輕”,即重辦證戶管理輕新開業戶管理,導致一些納稅戶開業后長期不辦證,造成稅源流失;重正常經營戶管理輕非正常戶管理,導致假停業、假歇業、假失蹤等現象出現,非正常戶認定和管理不到位;重起征點以上納稅人管理輕起征點以下納稅人管理,戶籍巡查不夠,稅源變動情況不明,造成不應有的漏征漏管問題;重單個體稅源情況掌握輕整體稅源的綜合分析,“一戶式”管理不到位,信息利用率不高,導致對納稅人的納稅信息資料掌握不及時,對稅源的變動情況掌握不全面。
(二)管戶與管事的關系不夠協調。目前,有些同志片面地認為進戶是稽查部門的事,管理部門只管戶不管事,將管事與管戶割裂開來,將實地了解納稅戶情況、進行必要的檢查與通過計算機和書面資料進行案頭分析對立起來,導致對納稅人一些較為隱蔽的生產經營情況掌握不夠,如有的個體納稅戶雖然經營門店小,而存貨倉庫大、生產場地大、送貨業務量大、銷售回扣大;少數納稅企業在銷售副產品、處理邊角料、收購農副產品、使用普通發票等方面想點子,一些免稅企業在應稅項目上做手腳,出現了疏于管理的情況。同時,由于管理人員緊缺,管戶較多,并且大多不在管戶所在地辦公,導致征管監控不力,管戶流于形式,管事不能到位,對個體納稅戶定額不準,對納稅戶做假帳、做兩本帳以及零申報、少申報等異?,F象不能及時發現和處理。
(三)機控與人管的關系不夠協調。一方面是信息化監控手段未充分利用,對納稅人的涉稅信息掌握不全,一些該錄入計算機的信息末及時錄入或錄入不準。各個軟件系統缺乏有效的統一和對接,對已掌握的信息分析比對不夠,信息利用率不高,使信息化監控的作用難于有效發揮;另一方面,實行集中管理后,職權進一步分解,稅收業務大多通過計算機處理,使少數管理人員片面夸大計算機的作用,過份依賴計算機監控,工作責任心退化,工作作風浮化,忽視了進戶進行納稅輔導、加強帳簿憑證及財務管理等基礎管理工作,導致對納稅人的生產經營情況缺乏有效的監控,造成稅源流失。
(四)內部管理與外部配合的關系處理不夠協調。主要表現為在稅源管理上,還未形成真正的信息共享、內外聯動的監控機制。與工商、地稅、技術監督部門的信息交換制度不健全,缺乏深層次的交流與合作,未能充分發揮外部力量的作用,稅源監管的社會化程度不高。同時,與公、檢、法等部門的聯系和配合不夠,打擊力度不大,偷、逃、騙稅案件時有發生。
二、實現稅源管理精細化的幾點建議
(一)把握三個環節,堵塞稅收漏洞。一是推行行業稅負評估。要充分運用納稅人申報納稅資料、計算機存儲的各種信息和各種社會信息,綜合分析行業總體稅收狀況和納稅人個體納稅情況,探索規律,建立納稅評估指標體系,加大計算機評估力度。為做到管理精細化,要分行業制定平均利潤率、平均稅負率、銷售額變動率等評估指標,確定科學的稅負率差異幅度。二是實行企業稅負監管。在制定行業稅負的基礎上,分戶測定納稅人的稅負值,作為管戶人員進行管理的參考值,如果納稅人的申報稅款低于參考值的合理幅度,企業管理員要入戶查明原因,寫出書面情況。同時,企業管理員要經常深入納稅戶,加強對企業生產經營和財務管理的監督,適時對企業進行盤存,防止納稅人虛增庫存,虛抵進項稅。企業管理員要通過強細了解納稅人的生產工藝流程,核定材料消耗率和產品產出率,防止企業產品不入庫,帳外銷售,逃避納稅。同時,要加強企業副產品核算的監督,防止副產品銷售少入帳或不入帳,導致稅收流失。三是加強戶籍巡查。要針對個體稅收起征點上調后出現的新情況和新問題,采取新對策,扎實抓好戶籍管理。實行戶籍巡查登記制度,建立巡查登記簿,個體稅收管理員要對所管轄的納稅戶每月至少巡查1次,每次按要求在巡查登記簿上如實登記,掌握納稅人的生產經營及戶籍變化情況,及時調整定額。對起征點以上的納稅戶要從核定稅款、稅額調整、申報繳稅、非正常戶認定等方面嚴格把關,嚴密監控,嚴防流失。對達不到起征點的,要辦理稅務登記,實行動態管理,督促納稅人按要求進行申報。
(二)強化三項措施,有效實施分類管理。根據各地實際情況,按照納稅人的行業、規模、類別和納稅信用等級,采取不同的方法進行分類管理,是實現稅源精細化管理的一項有效措施。一是對特殊納稅人實行專項管理。加強納稅人信用等級管理,對大型企業和重點稅源實行專人、駐場管理;對帳務不健全或雖設置帳薄但帳目混亂,難以查帳的,實行查定征收;對確屬規模小而又無建帳能力的實行雙定管理,根據不同的方法確定應納稅額。如對小米廠,要通過核查當月的耗電量,根據每噸大米的耗電量確定當月生產的大米數量和應稅銷售額,計算應納增值稅;對小磚瓦廠,根據磚(瓦)窯的體積容量,核實每月出窯的數量,根據產品出窯系數確定當月磚(瓦)生產數和應稅銷售額,計算應納增值稅。二是全面推廣稅控管理。對加油站要不斷完善稅控加油機的管理,及時更新軟件,提升其技術含量和穩定程度,方便納稅人操作使用,以達到稅收管理的要求。對各類超市、專賣店要推廣稅控收款機的使用面,要采取雙人值班,坐店監管等有效措施,加強對稅控收款機使用過程的監督,防止機外開票,準確核定納稅人的經營額,嚴格按銷售情況納稅。三是積極推行票控管理。要通過“金稅工程”嚴密控制專用發票的管理;對小規模納稅人,要大力推廣普通發票的使用,使納稅人的每一筆經營業務都通過發票予以準確記載,通過對小規模納稅人銷售額的有效監控,實現精細化管理,有效地堵塞征管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