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17 16:39:1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科學技術創新觀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科學技術創新是復雜的非線性系統,而復雜性來自混沌與秩序的邊緣。在圣塔菲研究所成立的時候,原來“混沌理論”一詞已被宏大的“復雜性理論”所取代了?;煦缋碚搶ζ浞秶袊栏裣拗疲瑑H限于對自然界系統的非線性動態行為的數學研究。相反,復雜性理論則被認為可以用于復雜自然系統和社會系統中隨時間變化的行為層面。社會系統并不僅僅是由它們的組成部分之間相互作用的固定規律所限定的“復雜適應性系統”(complexadaptivesystems)。相反,它們是可能隨時間演化而改變其自身發展規律的“復雜演化系統”(complexevolvingsystems)。
科學技術系統創新運動是一個貌似無規則運動的有序性演化過程,具有典型的復雜系統特征。第一,多因素性。技術本身是各因素非線性相互作用的結果,技術不等于各因素簡單相加。各技術要素在技術系統中也不再是原來的因素,因素自身在技術系統動力下也發生了相變,或者說,技術性因素、實體性因素與知識性因素都具有了技術所擁有的整體性。技術因素的作用方式要受技術系統運行模式和運行狀態的制約。第二,多層次性。盡管技術的各因素受技術系統動力的作用發生了相變,但技術本身卻生成了一種穩定模式。技術的穩定模式是由技術本身決定的,是由科學的技術應用與技術理論的層次性決定的??茖W技術系統內有穩定的周期解,周期解內還有混沌區,這種結構無窮次重復著,具有各態歷程和層次分明的特征,即存在有界性。第三,多變性。復雜非線性科學技術的創新過程本質就是經歷混沌走向有序,因此具有混沌伸長和折疊的特性,這是形成敏感依賴于初始條件的主要機制。伸長是指系統內部局部不穩定所引起的點之間距離的擴大;折疊是指系統整體穩定所形成的點之間距離的限制。經過多次的伸長和折疊,軌道被攪亂了,形成了新對稱結構或混沌。
由于科學技術創新系統具有典型的復雜非線性系統特征,因此,可對其運用復雜性理論進行管理。
1轉變思考方式
牛頓力學是近代科學的典范,是近代科學建立的基礎,牛頓力學是典型的決定性理論,是可測量和可預測的。20世紀初物理學的兩次重大變革所創立的相對論和量子力學,分別排除了牛頓的絕對時空觀和測量過程的完全可控性。混沌理論的誕生打破了拉普拉斯決定論,被視為20世紀繼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第三次革命?;煦缋碚撜J為,非線性系統運動具有無窮大周期且始終限于有限區域、軌道永不重復的、性態復雜的運動,不可能無限精確和無限長時間地測量和計算連續變量?;煦缋碚摻鉀Q了困擾牛頓(Newton)力學的三體問題,創立了研究n維相空間的不確定解的理論,混沌理論使人們認識到非線性系統演化既是決定論的又是隨機論的。決定論的可預測性,只適用于那些宏觀的緩慢的周期或準周期的穩定運動,然而,這樣的運動實在是太少了。
科學技術創新復雜系統倡導最重要的事情是改變固有的思考方式,放棄機械論和宿命論,學會欣賞并應付聯系、物力論(Dynamism)和不可預測性。因為科學技術創新過程是多因素復雜非線性相互作用的結果,所以對確實存在的運行模式(即現實存在)進行領會,即正視多元化存在,并對不可預測的事件進行反應。為了使科學技術創新過程自我發展為“復雜演化系統”,有必要對學習、多樣性和影子系統(Shadowsystem)觀點的多元化進行鼓勵。
2并不是對每件事都需要進行控制
科學技術對客觀事物既進行決定論描述又進行概率統計論描述,這兩種描述方法已經共存了幾百年。決定論認為,任何一個力學系統只要知道現在的行為就可預測系統的未來行為。概率統計論認為,受許多偶然因素的影響,系統的未來狀態并不完全確定,需要用概率統計方法來描述。
KAM定理很好地解決了決定論和概率論這對貌似矛盾的問題。KAM定理指出,保守系統有可積和不可積之分,可積系統的運動是規則的,遵循決定性規律,不可積系統表現出隨機性,成為統計物理學的基礎。對不可積系統,KAM環面包圍著隨機層,當不可積系統的自由度少和擾動不大時,KAM環面包圍的隨機層測度極小而可忽略不計,統計物理學就不適用了,而應該應用牛頓定律。當不可積系統的自由度和擾動很大時,根據“阿諾德擴散”,KAM環面逐漸減少而隨機層迅速擴大,系統只具有極少數的規則運動,規則運動變為次要的,系統出現了大量的混沌運動,這時才能用統計物理學來研究該系統。
科學技術創新過程是一個近可積哈密頓系統,隨機成分有限,導致不可積性的擾動項很小。在科學技術創新知識系統處于混沌性態時,確定論和概率論隨機交替作用,但確定論占據主流位置,基本能朝向希望的途徑發展。隨機成分確實存在但有限,因此,在復雜的非線性技術創新過程中,不可能對每件事都進行控制。應該相信混沌性態是貌似不規則的有序,科學技術復雜演化系統不僅反作用于環境,還會反作用于自身,隨著時間的發展,科學技術總會不斷出現新的有序狀態。
3與環境共同演化
復雜性理論借鑒湍流研究思路和方法,認為科學技術創新系統同時存在混沌子空間和對稱子空間,兩種性態此消彼長,不斷和外界環境互動而發生轉換。在湍流中規則運動包含有小尺度的混沌運動,在混沌運動中又包含著更小尺度的規則運動。這說明,科學技術創新系統是與外界環境緊密聯系,并不斷互動發展的耗散系統。
科學技術創新系統與環境相互影響、共同演化,這就需要時刻準備好對環境進行反應,憑直覺領會那些驅動科學技術創新變遷的環境模式,根據需要進行適應,而且隨時準備抓住各種出現的機遇??茖W技術創新系統的三種性態,穩定區域(墨守陳規)、不穩定區域(瓦解崩潰)和混沌邊緣(變革棲息地)中,混沌邊緣最適宜與環境共同演化。
在混沌邊緣,在一種“有限不穩定狀態”下,正統系統(主流文化、結構權力等級體制)和影子系統(蘊藏矛盾、變化潛力的非正式組織)能維持一種具有創造性的張力。正統系統可以提供清楚的指導,對適當的結構和程序進行授權,以及抑制人員中的不安情緒。同時,影子系統可以激發觀點的多樣性,并且削弱正統系統的力量迫使它進行不斷變革。這樣,組織行為表征為耗散結構,組織在不斷變化的現實面前能以新的方式執行基本任務或者追求嶄新的基本任務,組織的創造性和創新方面的潛能都展現了出來。
4整體思考
技術創新系統的復雜非線性要求尋找整體模式來思考問題,并用整體的方式來控制創新過程,而不是試圖控制每一個細節。整體思考是探索那些在不利的模式下能夠產生最大影響的微小變化,并施加微擾改變系統運行軌道,避免蝴蝶效應。
4.1建立連接
在經典物理學中,時間是可逆的,事物的發展不存在演化;空間是平滑的、線性的;時間和空間不相關聯,各自獨立存在。復雜性理論認為,由于非線性的作用,時間的變化是單向的、不可逆的,既可以實現從有序到無序的變化,也可以通過自組織實現從無序到有序的演化;空間也不是平滑的,不僅存在整數維也存在分數維,整數維是分數維的近似和抽象。此外,通過考察系統中某一物理量隨時間的變化序列,可以重構相空間,得出奇怪吸引子的維數。這表明復雜性空間的形成也反映了事物發展在時間上的積累。因此,在復雜非線性系統運動中,時間和空間是相互關聯的,應該將時間和空間看成一個統一體,系統地把握事物發展過程中時間和空間的關系。
科學技術創新過程從本質上來說是一個時空整體性的,任何因素在時間維度或者空間維度的變異都可能影響到其他因素的正常功能,進而影響整個進程。而整個系統的各個組成部分在復雜系統的動力機制下,似乎只能通過彼此之間以及與整體的關聯來得到了解。因此,科學技術創新過程關注的焦點應該是各種因素的時空關聯,正是時空關聯的模式決定了一個系統的表現。整個系統處于密切關聯之中,并與他們的環境不斷進行交換,與之共同演化。
4.2適應復雜性
混沌理論是關于非線性的科學,它認為世界的本質是非線性的,線性只是非線性的特例。經典物理學的線性觀,導致了事物發展的簡單性、確定性和還原性。復雜理論的非線性觀,是線性與非線性、簡單性與復雜性、確定性與隨機性、局部與整體的辯證統一,它們之間是可以互相轉化、對立而統一的,前者是事物發展的暫態,后者是事物發展的更基本的更普遍的本質特征。因此,研究問題時應把握事物發展的本質特點,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在研究復雜性現象時,用復雜性方法來處理將會顯得簡潔而有效,反之,采用簡單性的方法來研究將會顯得繁雜而無效并且得不到事物發展的本質特點。例如,奇怪吸引子是很復雜的,它可以采用自相似和分數維來簡單表示,但如果采用探究軌道的簡單方法來研究將是得不到一條確定軌跡的。同樣,在研究簡單性事物時,如果采用復雜性的方法來研究也將是無效的。
將多元高階方程化簡以便求解,即將復雜現象簡單化是我們的思維定勢。然而在科學技術創新過程中,過于關注細節往往不能產生創新成果,在創造性思考時,復雜性思維是必要的。雖然復雜性思維可能不符合常規,甚至會引來混亂和困惑,那是不可避免的,甚至是受歡迎的。很多創新團隊刻意追求工作環境、工作方式的不可思議,目的是激發人的創造性,而不是被慣常的生活習慣所泯滅。最好的想法不總是來自高層,而且組織內的人都想事業有成,控制只是一種幻想,如果給予適當的扶持,每個人都有可能做作出一番自己的事業。
4.3讓過程成為進行時
物理學中的經典力學、相對論和量子力學,它們所揭示的是關于簡單性事物的基本規律,事物的發展是線性的、可逆的,必然也是前因后果的。而關于非線性現象的復雜理論,由于存在奇怪吸引子,事物的發展結果必然會導入吸引子,呈現出目的性。由于生物學、社會學等是關于復雜性現象的科學,因而也就是目的性的科學。事物發展的因果性是基本的、暫態的,而事物發展的目的性是事物的最終結果,兩者是不可分離的。事物發展的目的性要通過事物發展的因果性來保證,而事物的因果發展必將會導致一定的目的性。
物理系統,如天氣預報是由有限的確定性定律來支配的,有可能觀察到奇怪吸引子是怎樣產生的。然而,科學技術創新是人類一項復雜的創造過程,受到無窮多個因素及大量隨機因素的影響,奇怪吸引子似乎說明不了什么。由于人類表現出來的自我意識和自由意志,科學技術創新的行為不可能用相同的方式進行解釋。人類可以思考和學習,根據自身目的進行行動,而且能夠反對及駁斥假定適用于他們行為的任何規則。因此,在方法論上要求我們做每一件事情時必須要制定所要達到的目的,而對于實際工作中的每一步則要實事求是地遵循事物發展的基本規律,只有這樣才能最終取得成功。
4.4復雜演化管理
邏輯思維是從事科學研究的強大思維武器,科學研究中所揭示的規律性是通過嚴密的邏輯推理來保證其正確性的。當然,知覺、靈感等非邏輯思維也是很重要的,它往往能導致科學研究的重大突破。在研究科學問題的過程中,往往會陷入混沌迷蒙的境地。根據混沌現象的長期不可預測性和遍歷性,我們將無法通過邏輯思維一步步地走出混沌。因此,這時就應該不拘泥于傳統理論,而要大膽地猜測、冒險和創新,進行直接的下意識思維,然后再把中間過程聯系起來進行邏輯思維來判斷這種猜測的正確與否。所以說,邏輯思維是很重要的,知覺、靈感等非邏輯思維也是不可缺少的。
復雜性理論不是系統的,而是整體觀的方法,它所強調的不是穩定性而是重視創造性與變革,追求的是“成為學習型組織”。當創新思維被非邏輯思維推向遠離平衡態的時候,自組織過程會自然而然發生,它們可以產生更多的變異體并且對周圍環境進行更加靈活反應。
參考文獻
1AliOkasaoglu,TayfunAkgul.ChaoticMaskingSchemewithaLinearInverseSystem[J].PhysicalReviewLetters,1997(4)
2H-JStockmann,QuantumChaos:AnIntroduction[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3
3邁克爾·C·杰克遜著.高飛,李萌譯.系統思考——適于管理者的創造性整體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4黃潤生,黃浩.混沌及其應用[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
5王興元.復雜非線性系統中的混沌[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3
6周守仁.復雜性研究與混沌控制及其哲學闡析[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1
7弗朗索瓦·呂爾薩著.馬金章譯.混沌[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關鍵詞] 科技 持續發展
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已經并正在給人類展示一個互相矛盾的事實:一方面是人類社會的巨大進步,社會生活的極大提高。另一方面是人類生存危機前所未有的加深。嚴酷的現實使得我們別無選擇,我們必須走一條新路――科技持續發展之路,也就是把科學技術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和人的發展結合起來,把合目的性與合規律性、人類的內在尺度與客觀世界的外在尺度,以及人的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結合起來,一方面繼續推進科學技術,增進人類的福利,另一方面合理利用科技成果,減少、避免其可能造成的負面效應。
一、現代科技發展面臨的現實困境
要實現科技持續發展,面臨困難重重,主要受政治、經濟、軍事等的重大影響,還受社會文化、價值觀念等的深層制約。第一,科技“政治化”的影響。早在20世紀初,列寧在對近代國際政治格局發展歷史的分析中就指出:科學技術的奇跡,已經成為帝國主義瓜分世界、左右政局的重要手段。二戰以來,特別是高科技出現以來的歷史表明,科學技術已經成為世界政治格局形成、改造和轉化的堅實基礎。當今,世界各國無一不把科技強國作為自己的發展戰略??萍颊位慕Y果加速了科技發展的失控,科學技術這匹烈馬愈益難于駕馭。第二,科技“商業化”的制約。在我們這個極度商品化的社會中,科技正在被市場所左右,為利益所驅動,被商業化這個“幕后角色”所操縱,一些企業或政府為了少數人、個別集團或個別國家的經濟利益,無視科技成果運用的后果,公然置他人利益和社會利益而不顧,不僅直接地傷害了本國或他國的消費者,還導致了環境的污染、生態的破壞。第三,科技“私有化”的阻礙。科技愈來愈深地卷入經濟和軍事政治,科學家們不得不屈從于商業秘密和軍事秘密及國家信息安全的要求,而破壞自由探索和自由發表的公有原則。一些科研項目不被公開,許多科學實驗秘密進行。第四,人類認識局限的限制。科學技術具有科學性和真理性,但同時具有不完善性、開放性、發展性和不可窮盡性。正由于人類認識發展的階段性和局限性,從而制約著人類對科技運用的后果的正確判斷。農藥DDT問世時,人們只知道它對蟲害的抑制作用,卻不知曉它對人的危害,特別是對這種危害的長遠后果難以預料。今天,轉基因作物已經風靡世界。然而,轉基因的潛在危害和威脅,如對人、畜健康的作用,對環境、生態的影響,還不得而知。第五,破缺的文化觀念的束縛。近代以來,隨著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科學主義盛行,文化出現破缺,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分裂、失衡。科學主義認為科學是真理,是正確的乃至唯一正確的知識;片面主張知識就是力量,并試圖以科學的知識模式延伸到一切人類文化之中。結果是,人文科學被技術科學所擠兌,科學精神張揚而人文精神失落。
二、傳統科技發展模式反思的結果
可持續發展是目前人類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全新的選擇??萍汲掷m發展是基于這樣的認識:科技的發展在滿足自身可持續發展的同時必須滿足人自身與社會、自然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它是一種新的發展模式,是對傳統科技發展模式反思的結果。綜合已有的研究,傳統的科技發展模式有以下幾種:
1.科學發展的理論模式
(1)著眼于科學內部發展規律性的研究
比較有代表性的先后出現了以下幾種:波普爾的證偽主義模式以試錯法為尺度,給出科學進步四段式:P1―TT―EE―P2;一再強調,“認識論的中心問題一直是也仍然是知識的增長問題”。庫恩的科學革命提出“常規科學――― 科學危機――― 科學革命――― 新的常規科學”進步的動態模式。拉卡托斯的科學研究綱領模式以硬核保護帶構成。勞丹的科學進步觀認為科學恰恰在于后繼理論比前驅理論解決更多的問題。新歷史主義者夏皮爾的域理論模式認為:科學發展首先形成科學域,再前進的步驟。這幾種模式分別以不同的方式刻畫了科學發展的規律性。總的說來,這些模式沒能全面地揭示科學發展機制,基本上局限于科學內部矛盾沖突和科學理論更替、發展的分析;而且他們研究的多是自然科學理論發展,對科學的范圍進行了狹窄的理解。除庫恩對科學的發展考察了社會背景之外,其余的都沒有分析科學的影響因子,而忽視社會科學的發展;忽視對技術應用于經濟、社會、自然的效應研究,因而其研究難免帶有片面性,所形成的科學發展觀不夠全面。
(2)著眼于科學外部發展規律性的研究
對科學外部環境進行有益研究的是科學社會學派的研究范式??茖W發展的研究在從單一走向綜合過程中,出現了依托計量學、系統學、經濟發展學等學科,有了新的發展方向和評價指標。日本學者湯淺光朝受貝爾納啟發,以指標統計作為標準,在1962年系統提出科學中心轉移理論(我國學者趙紅洲于1968年也獨立提出此理論),揭示科學發展的特征。從這些研究科學發展的范式中,可以看出科學發展的標準是科學對社會的貢獻和數據指標,與內部研究的不同之處在于關注了科學與社會在一些方面的關聯,卻又忽視了科學內部的發展問題。
2.技術創新的模式
第一個正式研究技術創新的是美籍奧地利經濟學家熊彼特。普遍認為,熊彼特是技術創新的鼻祖。熊彼特在他的創新理論中,把技術創新理解為一個過程,把企業家看成是創新活動的主體,是企業實行對生產要素的新組合,并列舉了技術創新的五個具體表現:(1)引入一種新的產品或提供一種產品的新質量:(2)采用一種新的生產方法;(3)開辟一個新的市場;(4)獲得一種原材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給來源;(5)實行一種新的組織形式。
技術創新的模式主要有技術創新的動力模式、技術創新的擴散模式。
(1)技術創新的動力模式
技術創新的動力模式主要有技術推動模式、市場吸引模式、綜合作用模式等三種。第一,技術推動模式就是通過技術發展的方式推動技術發展的完成。直到20世紀60年代,大多數人都相信技術創新的推動學說,熊彼特是該學說的典型代表,這類模式的典型實例如激光的發明、尼龍、半導體的出現。第二,市場吸引模式就是技術創新活動主要是由市場需求引致的。提出市場拉動學說的是美國經濟學家施莫克樂(J.Schmooklet),他根據對專利活動的研究得出結論:技術創新活動與其他經濟活動一樣,基本上是追求利潤的活動,它受市場需求的引導、制約。典型的例子如晶體管的應用。在中國如洗衣機生產線的引進及為滿足工業需要的工藝儀表的研制生產。第三,綜合作用模式是在技術的可能性和市場機會兩者平衡的基礎上產生的。羅森堡(N.Rosenberg)認為:“創新活動由需求和技術共同決定,需求決定了創新的報酬,技術決定了成功的相對性及成本?!?/p>
(2)技術創新的擴散模式
技術創新的擴散可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接觸性擴散或空間上連續的擴散,這種擴散以擴散源與擴散終端的短距離聯系為特征,譬如傳染性疾病的空間擴散:二是等級擴散即沿著一定等級規模的地理區域進行的擴散,擴散源和擴散終端之間在空間上是非連續的。例如新技術發明從大城市經過中等城市向小城市漸次擴散的過程。在現實社會中,這兩種擴散過程經常是同時發生的。
從以上科學與技術發展模式的演化歷程可以看出:傳統科技發展割裂了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之間的關系,同時又割裂了科技與社會、自然愈來愈緊密的互動關系,其結果必然導致傳統科技發展觀的狹隘性,要么相對孤立地只是從科學系統內部“為科學而科學”,要么只注重科技對經濟發展的動力作用而“為經濟而科技”,從而都有意或無意地縱容了科技負效應的日益膨脹。
三、科技持續發展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
科技是把“雙刃劍”,在給人類帶來普遍福利源泉的同時,也扮演著罪與惡的角色。羅素曾經感慨地說:“我們這個時代的苦惱之一,是我們的思考常無法和技術的改變一樣的快;結果當我們的技能增加時,智慧卻衰退了?!比藗冊趩柧烤篂槭裁匆l展科技?科技的價值何在?什么是人類的幸福?科技為什么會與人類的幸福相背離?科技的悲觀論思潮彌漫在空中,仿佛我們只有回歸到古代“田園般生活”才能脫離科技給人的約束。英國學者霍根在《科學的終結》一文中,自信地認為 “今天的科學家只能期望為科學的交響曲增添幾個優美的音符,誰相信科學,誰就必須接受科學發現的偉大時代結束的可能性?!痹谶@個關鍵時刻,“可持續發展理論”有力回答了人們對科學技術的種種困惑:產生全球性問題的根源不是科學自身,而是人類對自然不負責任的占有與支配;科學技術的發展一定會繼續下去。解決人類種種困境,不僅不能脫離科學技術的發展,而且必須依賴于科學技術的持續發展。
自B?卡遜的《寂靜的春天》喚醒人們對可持續發展問題的認識后,這一新的發展觀的研究日趨廣泛、深化,并逐漸滲透到社會各領域。1987 年《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的發表,正式將其定義為 “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對后幾代人滿足需求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1992年里約世界環境與發展大會的召開使可持續發展這一觀點在全球社會達成共識。從本質上講,可持續發展內涵是科技的可持續發展問題,這是因為只有實現了科技的可持續發展,才可能實現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和人類的全面進步。因而,可持續發展理論的演變、發展與成熟是科技持續發展的理論先導。
科技持續發展是一種新的科技發展觀,它從普遍意義上的可持續發展理論移植而來,與其相比較既有共性,又有符合自身的個性特征。從科技持續發展的原生定義 “科技的發展在滿足自身可持續發展的同時必須滿足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出發對科技的可持續發展的內涵引申為三個命題。三個命題是:其一、科技的發展是一個系統,它同時是人類社會這一大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這是對科技外在規律進行研究的“為經濟而科技”重要內容。其二、科技的發展應滿足系統“自組織”演化的需要。當代科技的發展不能削弱科技未來發展的可能性。這是對科技內部規律進行研究的“為科技而科技”的主要內容 。其三、科技這一子系統的發展應與人類社會這一大系統的發展相適應。這部分內容我們姑且稱“為持續發展而科技”。馬克思精辟地指出科學實質就是人學,科學這一子系統的發展是為了實現人類的終極關懷,實現人類最大的幸福。
參考文獻:
[1]彭列漢潘建紅:“科學技術可持續發展的困境與出路”《科學學》2004(5)
[2]趙紅洲:《科學史數理分析》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10月
[3]約瑟夫.熊彼特:《經濟發展理論》商務印書館,1990
[關鍵詞]:林業發展;科技創新;林業技術
[引言]:
林業發展在整個國民經濟建設中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林業發展對維護自然生態平衡及國民經濟增長都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但是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漸深入,各種新技術的層出不窮,對林業建設發展提出了新的戰略發展目標,不僅僅要滿足市場經濟建設的需求,還要建立完善的林業發展機制和現代化林業發展體系,從而實現林業新技術的創新與完善,真正意義上推動我國經濟建設的可持續發展,造福于社會。
1、現代林業技術推廣的涵義
現代林業技術推廣就是將最新科研出來的林業科學技術和技能以及新的生產方式、經營方式融合到傳統的林業經營管理中,使林業更有效率地生產、經營。而林業科技的推廣就是促進林業現代化的一個重要環節。按照目前我國林業整體發展水平來說,還是處于比較落后的行業,林區都是位于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不是特別優勢的山區,要將現代化的林業技術推廣,首先要從人的觀念改變,消除陳舊的、落后的經營觀念?,F代林業技術要解決的問題主要有森林可持續發展、氣候變化與林業、生物多樣性與濕地保護、荒漠化防治、城市林業、鄉村林業、林業生物質材料與生物能源、林產品生產與貿易、森林文化與生態文明。
2、目前我國林業技術創新中存在的不足
2.1管理及經營落后
當今,我國的林業發展仍然保留著傳統的經營理念及經營模式。在很多人腦海中仍然存在著林業發展是“靠老天爺賞飯吃”的思想。不遵循科學依據,忽略對林業技術的創新以及對現有管理資源的開發利用。這種想法及做法一直影響著我國現有林業的發展,對我國林業的發展產生了負面的影響。
2.2薄弱的林業技術創新意識
由于受到經濟全球化的影響,我國的林業發展已經成為世界林業體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伴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社會經濟的發展,使得我國林業發展得到了較大的改變。然而隨著我國現代林業的發展,逐漸的暴露出我國林業技術創新意識薄弱這一問題,特別是在相對于經濟發展較為落后的區域,因為受到傳統計劃經濟體制的制約,對林業技術創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不夠重視。
2.3林業技術創新能力薄弱
從客觀條件上來講,我國林業技術發展創新并不具備雄厚的發展實力,且加強技術創新的能力也較弱,不僅如此,這方面的人才技術儲備上也存在著較大的缺陷。通常情況下都是借助國外的先進技術而在此技術上進行的創新或是二次技術創新活動,整體活動意識上缺乏深刻的認識,而且有些新技術的研發并不是適合我國的林業經濟建設發展現狀,從而也不會產生較好的經濟效果,所以,我國林業技術要想獲得長久的發展,就必須儲備這方面的人才力量,加強技術創新的能力。依據發展現狀,對國外新的創新技術加以選擇利用,選擇適合本國發展的林業技術創新活動,這樣才能更好地推動我國林業技術的創新能力。
3、促進林業技術創新發展的策略
3.1建立完整的林業創新體系
林業發展想要建立完整的創新體系首先要拓資金渠道,將國家扶助資金與林業部門現有的資金整合,在通過一些輔助的投資方式,徹底解決林業發展資金匱乏的問題。其次,政府應該加大對林業發展的扶持。而且林業發展要與企業進行合作。以此來解決林業技術的推廣問題。最后可以舉行科學探討會,進一步讓林業發展進入人們的視線。并始終堅持“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中心思想。在林業技術創新的道路上賣出堅實的步伐。
3.2林業技術創新與林業素質教育
針對于我國目前沒有完全擺脫傳統林業經驗模式,林業產品高科技含量低的現狀,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應首先形成林業產業技術的創新機制,從而為技術發展提供驅動力。遵循現代化市場經濟的原則,樹立"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觀念,是完善技術創新機制的基礎。同時,還要調整林業科技的布局,發揮市場機制對于科技資源的配置作用,加強國家對于林業隊伍建設整體上的控制,并且可以在各地區設置相應的林業技術專業或者技術院校等,為林業技術的發展儲備優秀人才。
3.3增加多元化資金投入
技術研發資金的持續投入是林業技術創新的主要支柱和基礎,增加林業技術創新資源的來源是我國林業技術創新的首要解決問題。因此,我國林業部門應在適當和穩定的增加政府資金投入基礎上采取不斷的自身投入措施,如風險投資、銀行貸款、企業融資等,充分有效的解決缺乏林業技術創新資金不足困難。與此同時,政府部門針對于林業技術創新產業應充分的發揮自身的引導職責,給予更多的政策性幫助,有利于在全社會范圍內對各部門加強林業技術創新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進行調動。
3.4加強裝備與技術研發力度
裝備與技術是林業發展的前提。林業如果想要快速的發展,必須要有先進的額裝備和過硬的技術。首先,林業部門應該改進現有的裝備和技術,將陳舊的裝備替換掉,技術加以改進。找出現有技術收手段的不足而后進行“翻新、再造”。對現有的機體進行優化處理,以此來達到現有資源最大化的目的。將林業技術的創新與應用相結合,使創新成果轉化率逐步提升。
3.5提高林業技術推廣效率和效果
技術推廣體系的建立是圍繞著市場需求而建立的一套高效的林業技術推廣體系。林業建設要想實現現代化林業發展機制就必須以林業社會化服務為導向,不斷加強林業技術推廣工作的有效開展,及林業與農業、林業與企業之間的合作機制,通過建立林業科技站,可以對其推廣技術進行有效的監督,在出現問題時能夠第一時間加以解決并予以糾正。
結語
在目前我國的時代背景和市場經濟發展條件下,林業技術創新對現代林業的發展具有十分直接、重要的作用,我國各級林業部門應對其進行重視,發展多元化的資金來源渠道,整合技術創新資源,提高成果轉化率,提高林業技術創新意識,加強培養專業人才力度,確?,F代林業可持續、健康的前進。
[參考文獻]:
[關鍵詞]現代化 科學技術創新 可持續發展觀念
中圖分類號:F27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6)25-0165-01
蒸汽化電氣化信息化時代在社會的發展中依次到來,在一點一滴的進步中我們欣喜于貫穿其中的科技創新飛躍,卻也不得不承認周圍環境日益惡化。在我國接下來的建設中協調發展與環境、人口和資源之間的矛盾是不可忽視的重點。在此種情況下,在各項事業中貫徹可持續發展理念不僅需要大力開發充分利用資源,還需要以科學技術創新為基礎提供新的能量機會。據此可以說,科技創新支撐引領可持續發展,科技創新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必由之路【1】。
一、科技創新支撐引領可持續發展
在歲月的長河中發展是一種必然,但歷經千百年的時間當前社會發展瀕臨瓶頸,幾近停擺,各項事業急需創新以增加生機活力,以實現長期穩定可持續的發展。正如培根所說的那樣:“科學的真正的、合法的目標說來不外是這樣:把新的發現和新的力量惠贈給人類生活。”簡單來說創新是社會進步的動力、時展的關鍵,而在這其中科學技術的發展創新更是在無形中推動著、引領著各項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對于此我國始終堅持可持續發展和科教興國的兩大基本發展戰略,尤其是在社會轉型期面對當前緊迫而艱巨的歷史使命,更是通過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培育發展新動力,滿足激發建設新需求,從而令固有傳統產業煥發新活力,新興產業蓬勃向前,各項事業均站在時代的新起點上走可持續發展之路【2】。
同時現代化社會背景下,可持續發展觀念早已不僅僅局限于經濟建設的層面,轉而滲透到經濟、社會、環境和文化的四個方面多項事業中。所以各領域要真正鼓勵堅持現代化科技創新。
二、堅持現代化科學技術創新,促進可持續發展
現代化科學技術創新是世界主題,世界潮流,世界趨勢。但是同較發達的國家相比我國由于多種因素的綜合作用,目前現代化科學技術創新的根基淺,且力量不足【3】。想要真正發揮其作用促進可持續發展還要有意識地在不同方面采取措施予以支持和鼓勵。
(一)資源環境與經濟建設方面
在經濟建設過程中我們受到的來自資源和環境的制約越來越大,逐步增多的人口數量,日益多樣復雜的需求與短缺的資源之間的矛盾已經成為發展的阻礙。面對此種情況德國提出了工業化4.0戰略加以應對,而我國為了避免以“阿喀琉斯之踵”現象等情況的出現也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4】,用以推動經濟建設中傳統生產要素的效率提高,新的生產要素的出現,并對它們進行新的排列組合,從而為可持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內生動力。具體如下。
1.建立并完善能源與資源體系
建立并完善可持續能源與資源體系其目的在于從當前實際的資源應用形勢入手更具針對性地解決其與經濟建設之間的矛盾。一方面要不斷探索創造新的技術,制定科學合理的開發利用方案,提高可持續能源資源的利用率,避免開發運用不合理造成的不必要的浪費。另一方面大力創新作用新能源,開辟使用清潔能源,促進光電等各種能源之間的轉化從而令新能源代替不可再生資源,緩解能源緊缺帶來的發展障礙。
2.實現經濟建設的綠色化
可持續發展要求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因此經濟建設中各項事業的發展要堅持綠色生產,形成一種有效的抑制污染環境的經濟體制。
第一是材料與制造即生產的綠色化。也就是要社會主體在生產過程中在尊重客觀規律的基礎上發揮主觀能動性,借助信息科技、生物科技等多方面的技術優勢研發創新新技術,制造更高質量的綠色生產設備,更安全耐用的綠色生產材料。對于生產過程中的廢物回收、環境的恢復也要有關人員對二次資源循環利用等技術進行不斷的創新完善。依靠科學技術的創新培育高端產業,減少自然資源、人力資源的投入,調整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構建我國經濟建設的新領域。
第二是消費的綠色化。沒有買賣就沒有傷害,在人民群眾多樣化的消費觀念下需要加以正確的引導使之不斷科學化、綠色化;另一方面要研發新技術,推動現代化科學技術的創新從而研發出新的綠色環保產品以代替原產品,以此滿足人民群眾需求的基礎上,令經濟建設走上綠色可持續的發展道路。
(二)文化社會方面
在各項創新中科學技術的創新是社會發展的主動力,文化創新是國家的軟實力,它們在引領各自相關產業發展的同時也在不斷碰撞融合,共同促進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所以說在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道路,促進新思想新觀念形成發展的同時,要借助現代化科學技術的創新拓展文化傳播途徑,文化獲取平臺,令優秀的文化真正植根于人民群眾的內心深處,從而為各類創新活動的進行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
(三)生態環境方面
生態環境是人民群眾賴以生存的家園,是可持續發展的基礎。而當前被嚴重破壞的自然環境顯然不適合可持續發展的需求,因而要利用現代化的科學技術創新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提高人民群眾生活質量,為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也就是說要利用現代化科學技術的創新加深對地球自然環境、氣候變化、污染破壞等問題的認識和探索,從而提高對這一系列問題的應對能力,并真正落實到建設措施中逐步改善當前的生態環境,治理發生的環境問題,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環境。對于人民群眾來說要將現代化科學技術的創新運用到保證食品安全,改善醫療條件等工作中,令人民群眾切實感受到生活質量的提高。
總結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創新則是發展的第一動力,而科技是買不到的,只能通過廣大的人民群眾自己研發創造,所以堅持現代化科學技術創新從而推動我國的可持續發展是時代的必然要求。只有如此才能令社會充滿活力,讓所有的生產要素競相迸發;也只有如此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當前我國建設中出現的一系列制約性問題,增強我國的發展力量,推動我國健康可持續性向前。
參考文獻
[1] 杜飛進.論國家生態治理現代化[J].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03:1-14.
[2] 白春禮.堅持科技創新促進可持續發展[J].中國科學院院刊,2012,03:259-267.
隨著現代技術的發展,傳統的林業品種生命強度低、繁衍期長、抗病害能力低下的問題越來越突出,只有通過林業技術創新,才能促進舊產品更新換代,對林業產業結構進行優化,實現林業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我國林業發展中,病蟲害嚴重、成活率低、花期受損、光合作用不足等均是林業治理的難題,傳統過于粗放的林業管理模式下,作物的水分、溫度、養料、日照等均無法保證控制的精確性。通過技術創新可提高林業管理的科學化、現代化、數字化程度,實現自然環境與經濟發展的有機結合,最終實現林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2林業企業的特殊性
與普通企業相比,林業企業以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為經營目的的基本性質不變,但是林業企業所有的經營活動基本上都是圍繞森林資源來開展的,而林木資源又體現出較為突出的特殊性,因此林業企業的經營活動也體現出以下特點。
(1)多產性:森林資源涉及范圍非常廣泛,包括土地資源、野生動植物資源、地下資源、景觀資源,甚至各種微生物等,林業企業的經營對象主要是森林資源,故需要對森林資源進行多方面、多角度的開發,相應的林業企業的經營活動包括了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其多產性的特征增加了經營管理的難度。
(2)多目標并存性:森林資源所提供的各類林產品不僅具有經濟效益,還具有突出的生態效益及社會效益,因此林業企業的經營活動也要將林業產品的生態效益及社會性效益發揮出來,故體現出多目標并存性的特點。
(3)資源約束性:盡管任何企業的經營均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資源問題的制約,但是林業企業的資源約束性更為突出,其包括垂直約束與水平約束兩個方面,其中垂直約束是指森林資源主體生產量銳減,影響到林業企業的后續產業;所謂水平約束則是指企業在森林資源培育方面投入不足。因此要針對資源約束問題加大森林資源的培育力度,通過技術創新進行替代生產,開展多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3林業經濟技術創新存在的主要問題
受各種客觀因素及主觀因素的影響,湖北地區林業經濟技術創新還存在一系列現實問題,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3.1技術創新模式單一
湖北大多數企業主要采用模仿的方法進行技術創新,通過引進技術與設備提高企業的創新能力,基本上屬于對引進資源的照搬照抄,需要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技術輸出國,這種創新模式體現出較強的被動性,僅為先進技術的跟進者,所以技術積累方面無法做到長遠規劃,且技術壁壘、進入壁壘的制約也會對模仿創新的實施效果產生影響。林業企業實施模仿創新模式受內部環境與外部環境的影響,還存在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方面,企業內部的組織障礙、技術障礙、經營障礙等影響到企業的技術創新;另一方面,外部因素也對林業企業的技術創新產生影響,比如市場環境,尤其是資金與技術市場供給不暢,相關政府調節幅度小等。因此,林業企業模仿創新缺乏外在的激勵條件,企業不具備市場競爭意識,制約了技術創新的發展。
3.2缺乏必要的資金支持
資金是一個企業發展的基本要素,對于林業企業而言,資金更是其生存發展的“催生劑”,要實現技術創新必須依靠大量的資金支持。但是現階段湖北林業企業、乃至全國的林業企業缺乏資金支持是一個普遍的問題,具體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受現有投資體制的影響,林業企業實現技術創新的資金瓶頸主要包括兩個,即市場與政府資金投入不足。主要是由于我國的風險投資體制發育還未成熟,不僅風投企業數量嚴重不足,且資本市場也缺乏一個風險資本市場化退出機制,未形成一個完善、有效的市場化投資融資渠道,影響到企業技術創新的發展。并且政府方面對技術創新的投入也明顯不足,以湖北省為例,70.2%的政府資助及直接支持的發展計劃項目、基金計劃無法滿足企業技術創新的資金需求。另一方面,企業要實現技術創新,主要資金來源還必須依靠自身的積累,我國大部分林業企業的科技活動經費均來自于企業自身的積累,但是多數企業無法在科技成果吸收與創新中投入充足的資金,尤其是利潤水平較低的林業企業,更是對技術創新產生嚴重阻礙,與普通企業相比,林業企業普遍存在規模小、自然條件影響大等非經營性負擔。一方面,林產工業、林化企業等加工企業布局較為分散,所籌技術創新資金十分有限,林業項目投資風險較大,銀行投入時較為慎重;另一方面,我國風險擔保機制有待完善,企業貸款回歸率較低,故金融機構對林業企業的技術開發支持投入較小,由表1可知,2013年湖北銀行資金僅占其科技活動經費的4.35%。
3.3人才資源不足
技術創新的開展與實現必須通過人的活動才能完成,技術與人才是不可分割的,但是多數林業企業均缺乏一支高水平的人才隊伍,再加之國內外人才的競爭挑戰,導致林業企業人才流失嚴重。對于湖北地區的林業企業而言,其人力資源不足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缺乏高質量、創新型技術性人才。很多林業企業職工缺乏創新意識與足夠的經驗水平,在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林業企業人才創新資源的匱乏已然成為阻礙企業創新發展的主要瓶頸。分析林業企業人力資源不足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企業內部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創新激勵機制,且傳統觀念過于側重市場,忽略了科學研究,此外,林業企業呈現出較強的地域性,對高科技人才的流入有一定阻礙作用。另一方面,企業缺少具有創新意識及風險意識的管理人才。技術創新并非單純性的技術發展過程,其需要集技術、管理、營銷專業于一身的復合型人才,對技術創新的全過程進行組織、決策,并具備較強的創新意識與風險意識。但是我國林業產業發展長期受到計劃經濟體制的制約,管理者通常具備較為突出的行政管理能力,卻不具備現代企業管理理論及意識,管理方面缺少吸引技術性人才的能力,導致企業內部人才短缺。
4提高林業企業創新能力的策略
針對上述問題,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提升企業的創新能力。
4.1完善技術創新機制
長久以來,我國林業企業發展所面臨的森林資源危機、林業經濟危困及企業經濟效益偏低的問題仍未得到根本性解決,林業企業也未徹底擺脫傳統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模式,林業產業結構仍然不合理,缺少高技術含量的林業產品,這些因素均會降低我國林業市場的綜合競爭力,甚至與現代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不相符。因此要不斷完善林業企業的技術創新機制,通過林業產業化發展、技術的創新與進步提高林業的生產水平。將“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指導思想引入到企業管理中來,明確技術創新的主體地位,將市場機制對科技資源的配置作用充分發揮出來,科技活動也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將更為先進的科學技術引入到林業產業中來。對林業科技布局進行合理調整,從整體與局部的著眼點推動林業科學技術的發展,宏觀上,加強中國林業隊伍的建設,微觀上,在區域內建立專業的科學技術學院,促進林業科技的不斷發展。
4.2拓寬資金投入渠道
林業企業技術創新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僅靠企業自身的積累遠遠不夠,要進一步拓寬企業的投資渠道,將銀行貸款、直接融資、風險投資等集中到林業技術創新體系中來,以從根本上解決資金的瓶頸問題。企業除了要增加自身的積累外,可選擇恰當的時機成立股份公司,也可進行股票上市籌資或發行企業債券等。相比其它企業,林業產業體現出較強的社會效益與生態效益,因此林業企業要抓住這一特點,向政府部門爭取更多的減免稅政策,增加對技術創新的投入。在企業內部建立健全的技術創新激勵機制及創新成果補償機制,鼓勵職工群眾大膽創新,廣泛開展群眾性的技術革新與發明活動,將林業技術創新貫穿于企業的整個生產、經營、銷售等各個環節,以提高企業整體的技術創新能力。此外,林業企業還要注重引進外資,以企業技術創新為核心進行設備的改建、擴建,開展國際技術交流合作活動,在政府的引導下,將國際金融組織貸款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進一步拓寬企業融資渠道,這樣不僅可以引進大量資金,而且可以向林業發達國家學習更為先進的管理經營與技術。
4.3注重人才的培養
技術創新活動融合了管理、技術、研發、營銷等各個專業理論,體現出復雜性、系統性的特點,因此對人才的要求也較高,現階段林業企業人力資源嚴重不足,因此要加強人才的培養。首先要提高企業高層管理人員的管理水平與技術水平,使其成長為既懂專業技術知識、又懂現代企業管理理論的復合型人才,可以通過參與國際合作項目來培養高素質管理人才,企業在與外資交流、合作時,要有意識地派遣潛力大、觀念新、能力強的人才參與其中,通過項目培訓豐富其管理理論知識與經驗,實現企業技術創新人才的提高與升華。其次,企業自身要不斷充實技術研發力量,大中型企業綜合條件較好,可建立自己的科研機構,每年從銷售額中撥出一定比例的款項用于技術創新;如中小企業不具備建立科研機構的條件,可通過聘請顧問、客座研究人員、合作共建、加強與高??蒲袉挝坏穆撓档榷喾N形式,提高自身的創新能力。最后,要加強企業內部職工的培訓,以提高企業的整體素質,保證科技成果產業化的順利進行。
5結語
為做好2009年度申報國家科學技術獎勵項目的推薦工作,根據國家獎勵辦公室有關要求,先由各單位向我部申報推薦項目,由我部組織專家評審后,擇優推薦申報國家科學技術獎項目?,F將有關申報事宜通知如下:
一、申報范圍
凡符合《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規定的農業科技項目、農業科學技術工作者、外國人或者外國組織,無論是否已獲過獎(國家獎除外),均可自愿申報。連續兩年參加國家科學技術獎勵項目評審未予授獎的,如再次申報國家科學技術獎勵項目須隔一年。除部屬三院外,其余每個單位申報項目一般不超過2項。
二、申報材料
申報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推薦項目需提交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推薦書主件一式12份及裝訂成冊的推薦書主件和附件全套詳細資料復印件1份(此次請勿提供全套詳細資料原件和電子件,主要完成人情況表暫時不需本人簽名)。申報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科普類項目需提交推薦書12份和科普作品1份。
三、申報時間
我部受理申報材料截止時間為*年12月31日。
四、推薦書的填寫要求
請按照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各獎種推薦書后面的填寫說明認真填寫推薦書。
(一)申報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在“被推薦人的主要科學技術成就和貢獻”一欄,應詳實、準確、客觀地填寫被推薦人從開始工作起至今為止,為我國科學技術事業發展所做的創造性工作,在學科發展、推動行業技術進步等方面做出的卓越貢獻。“主要的科學發現、技術發明或技術創新要點”一欄內容是“被推薦人的主要科學技術成就和貢獻”一欄內容在科學技術創新方面的歸納與提煉,應簡明、扼要表述以被推薦人為主完成的科學發現、技術發明或技術創新要點。
(二)申報國家自然科學獎項目應當同時填寫中文和英文推薦書。相關論文、專著截止推薦時間應公開發表1年以上。我國公民在與外國公民或者組織合作研究中取得的成果推薦國家自然科學獎,提交的主要論文、論著同時署國內和國外單位名稱且我方學者為非通訊作者的,應當由與我方合作的外國學者(通訊作者)或者外國單位出具證明,分別說明我方學者和外國學者的學術貢獻。
(三)申報國家技術發明獎的項目,應當提供獲得發明專利權、計算機軟件著作權、集成電路布圖設計權、植物新品種權以及其他權益的證明材料,同時應詳細注明授權項目名稱、知識產權類別、國別、申請號、授權號等。對于符合國家技術發明獎授獎范圍,但專利法中規定不授予專利權的公益類成果,應當出具規范的項目查新報告。請按照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的“推薦國家技術發明獎項目查新報告”樣本的格式提交查新報告。
(四)申報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的項目應當根據項目的不同特點按相應類別申報填寫:
1.技術開發類項目:突出關鍵技術或者系統集成的創新性、市場競爭力、成果轉化程度、所取得的經濟效益,以及對行業技術進步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作用;
2.社會公益類項目:突出關鍵技術或者系統集成的創新性、推廣應用程度、所取得的社會效益,以及對科技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意義;
3.重大工程類項目:突出團結協作、聯合攻關,關鍵技術或者系統集成的創新性,技術難度和工程復雜程度,所取得的經濟效益或者社會效益,以及對推動本領域科技發展,對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的戰略意義;
4.科普類項目:2000年以來(含2000年)出版發行的科普圖書、科普電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要求公開發行二年以上。突出選題內容、表現形式、創作手法,圖書、電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成品的質量水平、創作難度、普及面以及對提高全民素質、人才培養的作用。
反觀歷史,我們腦海中往往會迸發出和李約瑟一樣的疑問:為什么科學傳統曾如此發達的中國會在15世紀以后一蹶不振,沒有發展出可與西方分庭抗禮的現代科學?在這個“難題”背后,有人開始將當前世界發達國家“發達的原因”歸因于工業革命中的現代科學的積累。作為后發國家,我國現代科學發展的基礎也需要建立在先發國家的科學積累之上。這個邏輯基本上是講得通的。將視野轉向職業技術教育,當羨慕德國等發達國家職業技術教育的發達和“技術立國”國策時,我們也應該有這樣的疑問:為什么我們不能有和老牌工業革命國家同樣的職業技術教育?事實上,這需要我們對科學與技術關系進行再認識。
在科學與技術間的相互關系上,比較權威的觀點是:由于二者的任務、目的和實現過程不同,兩者是相互聯系又相對獨立的,是辯證統一的整體。也有科學技術史學家指出,19世紀以前的科學與技術是相互分離的,兩者平行地向前發展。而到了20世紀40年代以后,科學與技術的關系走向更加“親密和交融”,表現為“科學的技術化和技術的科學化”,現代科學和現代技術的研究也呈現出同步進行、互相接近之勢。無論現代科學和現代技術如何“親近”,都無法改變“中國歷史上沒有產生過和老牌工業革命國家同樣的工業革命”這一事實。我們可否將視角推回到19世紀以前的歷史中去,從科學和技術是如何相互分離、平行發展中去尋找職業技術教育發達的奧秘?
相對于科學來說,技術是相對形而下的東西。老牌工業化國家到底在技術發展中積累了什么?技術發展給這些國家帶來了什么?因瓦特發明蒸汽機等系列事件而引發的英國技術創新運動,曾讓一批致力于“技術創新夢想”的人投身于“創新的偉大事業”當中?!凹夹g創新”也成了那個偉大時代的代名詞。因“技術創新”而實現早期工業化的大英帝國藉其“萬國工業博覽會”向世界展示其“日不落帝國”的威風,埃菲爾鐵塔也一度成為法蘭西鼎盛的標志。因此,我們應該毫不猶豫的得出一個答案:技術的發展相對獨立地書寫過早期工業化國家的輝煌歷史。
技術發展的獨立性表現為,它作為一種有形的力量改變著人們的生產方式。更重要的是,它也作為一種無形力量以“技術文化”的力量改變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查閱“技術文化”的詞源,我們可以發現文化地理學對此有一界定:技術文化是指傳承、加工、創造新文化地理元素的一系列科技設備及形成的認識論體系總稱。拋開文化地理學的學科語言,我們可以考慮對技術文化這一詞匯進行重新定義:它是體現技術進步與文化變遷相互交織關系的一種特殊文化現象,是技術積累和因技術積累而引發的人的相關思想觀念的總和。在這一定義之下,標準意識、規則意識、專利意識等一系列因技術創新和技術進步而引發的新觀念均可納入技術文化。這類觀念恰恰是人們將復雜問題或事情進行簡單化處理的“技術型守則”。
“技術型守則”并不是一個慣用的提法,但它卻構成了技術文化的主體。一方面,它因技術進步、革新而產生,表現形式非常直觀甚至刻板,主要包含工程開發和技術應用過程中的各種規范、要求等。另一方面,它又超越技術進步并引領技術革新,表現形式充滿人文色彩,體現為技術對人的思維習慣、處事方式、生活方式的深刻影響,其主要特點是“讓人的思維、生活及生產方式更加單純、簡單且遵循秩序”。在社會從無序到有序的革新中,技術文化是技術進步的自然結果,激發、引領著人類的技術傳承與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