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17 16:39:0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經濟學管理理論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經濟學;財務管理;分支結構;發展舉措
由于會計和經濟學本身關聯極為縝密,所以在新時代下微觀經濟學不斷改良背景下,一類創新形式的財務管理理論開始在現代不同業務類型、規模的企業中得到大力推廣沿用,特別是在資本預算、資本結構和股息決策作用下,令現代企業財務決策逐漸構筑起完善形式的實證理論。由此看來,針對經濟和管理學理論在企業革新發展路程中的應用細節,加以系統化論證,是凸顯日后我國各類企業財務管理績效水準的必經之路,因此應該引起相關企業主管的全面關注。
一、經濟學革新發展的整體歷程考察研究
經濟學發展持續經歷著四個歷程。相關細節內容將具體如下所示:首先,便是經濟學科初始性衍生歷程。具體是在西方發達國家重商主義學術研究成果和資本主義生產模式交互式作用下衍生變革的。持續到16世紀過后轉變為一類獨立形態的學科內容,隨后更在19世紀上半期順勢延展出多元化經濟學派別,其中研究成就最為豐厚的莫過于,馬爾薩斯和薩伊發表的結論。其次,時限維持在19~20世紀70年代,并且呈現出百家爭鳴的景象,由于西方資本主義革新速率不斷加快,同步狀況下令傳統形式的經濟學產生強烈變動跡象,包括邊際分析方式、價值論、歷史和制度等學術研究團隊得以壯大,其中成就地位最為突出的莫過于馬歇爾的新古典經濟學理論,并且在二戰結束之后被整改定義為微觀經濟學。再次,主要是持續到20世紀末,在該類研究階段中,包括貨幣主義、公共選擇學派等理論廣泛交織,尤其是經過創新形式的制度經濟學支持作用下,一時間令經濟學贏取了更為強勁的深入拓展機遇。最后,便是21世紀初期持續到現階段,正是在新時期網絡信息技術影響范圍內,包括不同類型經濟學科內容得以大范圍吸納融合,為現代企業可持續運營發展提供極為豐富的指導性線索,特別是理論、應用經濟學內容,如今更是在我國異質化產業領域之中得以深度開發拓展。
二、財務管理相關性理論內容和關鍵性發展細節的解析
涉及財務管理理論,主要是在傳統形式的會計和制度、宏微觀、產權經濟學體系架構之中轉變而來,同步狀況下更得到統計、概率、運籌等專業學科理論基礎的指導輔助功效。正是在此類復雜化歷史背景控制范圍內,資產組合、資本結構、資本資產定價模型、市場監督管理實效、期權定價等學科內容相繼衍生,這部分財務經濟理論經過長期的創新調試,將愈加清晰地映射出微觀經濟學在企業財務管理實踐沿用中的特殊支持貢獻形式。至于后續的內容便是針對此類財務管理理論模塊和經濟學革新發展的緊密關聯程度加以精細化校驗評估:
(一)財務經濟學的概念和核心存在意義
現代企業財務管理理論可以細化為基礎性和應用性理論兩大結構單元,其中基礎性財務管理理論,就是在上述強調的微觀經濟學體系下延展而來;相比之下,應用性財務管理理論,主張針對企業財務一切財務控制實踐模式加以全方位關注。透過宏觀角度觀察,財務管理理論中的企業和微觀經濟學體系下的廠商,企業投資結構和微觀經濟學中的生產理論效應等,呈現極為顯著的趨同跡象。由此可見,現代企業財務管理理論的確是透過微觀經濟學中演變發展而來,尤其是在財務資源供應量不足和主體理性操控環境下,有關以往時刻出現的企業財務資源籌資、沿用、分配、回收等限制性危機,可以深度沿用諸多經濟學優化模型和均衡調試手段予以消除。整個工序流程中,市場監督控制體制必然發揮著不可替代的掌控效用,不過其初衷始終是為廣大企業贏取合理數量的經濟效益。
(二)財務管理理論體系下的核心指導性內容
以上諸多歷史經驗驗證,正是在多元化會計和經濟學學科支持作用下,企業財務監督控制理論內容才得以不斷健全修繕,其間具體沿用的經濟學內容,主要包括微觀、宏觀、制度等類型經濟學內容,并且經過現代豐富的概率、運籌學專業學術成就交織影響下,令現代財務經濟理論變得更加健全完整。單純拿馬克威茨和其闡述的資產組合理論為例,其具體衍生時間在1952年,研究歷程中靈活地支配風險資產的期望收益率和方差,在后續階段中聯合原有理論結構令資產組合內容得到不同層次的豐富。之所以稱其為資產組合理論,就是因為其主張聯合眾多投資商家決策,進行對應資產靈活配置,這類現象則完全可以理解為現代有價證券投資概念的初始形態。其督促各類投資商家時刻保留獨特的發展視角,可以利用不同技術途徑精確化驗證評估市場一切投資風險問題,進一步為后續資產資源有序分配、融合,提供愈加寶貴的校正性意見。
三、結語
依照以上內容論述,財務管理理論和微觀經濟學的確存在深刻的依賴關系,如資產組合、期權定價和市場效率等理論內容,都可以說是現代各類企業財務管理科學性的標準性指導線索。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我國企業在財務管理環節中,需要愈加靈活地沿用經濟學和財務管理中的各類關鍵性理論內容,至此將財務資產支持效用發揮到極致狀態。
作者:李可欣 單位:哈爾濱商業大學研究生學院
參考文獻:
[1]呂文文.探討經濟全球化視野下財務管理理論的發展趨勢[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3,31(02):90-105.
[2]符蓉.我國財務管理理論研究熱點及趨勢[J].財會月刊,2014,15(05):77-83.
[關鍵詞]新公共管理理論;方法論;創新;行政管理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6.000
[中圖分類號]D0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194(2016)16-0-02
隨著新公共管理理論的提出與應用,其在政府行政管理上的優勢也不斷顯現出來。其中,結合市場經濟的競爭管理方式、重視效率的戰略管理方法、以結果為重的目標管理等構建了全新的公共管理體系,在政府開展行政管理工作中發揮了積極作用,有效地提升了政府行政管理的效率,對公共管理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因此,深入探析新公共管理理論方法論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1 新公共管理理論方法論的主要特征
第一,工具理性特征。新公共管理的理論基礎來源于經濟學理論,比以往的公共行政的理論更加科學、嚴謹,但該方法論重視工具理性思維方式,將價值因素剔除在外,強調效率和結果,認為公共行政管理是一種重要的手段和工具。因此,此種方法論提倡規范性和客觀性,關注行政管理的方法、程序及手段,具有顯著的工具理性特征,能夠較好地增強公共行政管理的有效性和科學性。
第二,個人理性特征。有關研究表明,新公共管理的邏輯起點是理性經濟人,此種邏輯起點是一種鮮明的個人主義理性思維方法。理性經濟人是對人性利己觀念的一種繼承和發展,它主張個體都是經濟人,其活動的基本動機和最終目的都是獲得最大的個人利益。基于這樣的思想觀念,新公共管理理論方法論也具有鮮明的個人理性特征,提倡政府行政管理要符合市場導向,尊重個體層面的自利需求,尤其要滿足顧客的合理需求和組織成員的個人利益。
第三,實證主義特征。在新公共管理理論形成、發展的過程中,引入并融合了企業的成功經驗和管理方法,這些經驗和方法都是實證主義方法論,遵循的原則是有用即真理,重視實際操作方法和管理經驗的積極作用。因此,借鑒了戰略管理、目標管理、項目預算和績效工資制等方法論的新公共管理理論方法論具有較強的實證主義特征,可以較好地推進公共部門變革,促使其創新行政管理方法,進一步提升管理效率。
2 新公共管理理論方法論的創新作用
2.1 為公共管理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視角
新公共管理理論基礎主要來自經濟學理論,如新制度經濟學、公共選擇理論,這是一種重要的思想武器,既可以用來批判以官僚體制理論為代表的傳統公共行政理論,也有助于推進政府改革實踐,同時還能夠為公共管理和決策模式的創新、完善提供基礎的方法論支持。相較以往的公共行政學理論基礎,經濟學理論具有的確定性、經驗性及精確性都更高,使公共行政管理研究的視角朝著經濟學取向的競爭化、自由化和市場化方向發展。此種方法論不僅有助于豐富政府公共管理理論的內涵,使之更科學完善,也可以較好地推動公共行政管理改革,使之更有序地實施。
就理論層面來說,新公共管理方法論的理論范疇和視野都得到了較大擴展。在以往的公共行政理論中,理論基礎主要為政治與行政二分理論(理論提出者:威爾遜、古德諾)和官僚制理論(理論提出者:韋伯),這兩種理論都在政治學理論范疇之內。而在新公共管理理論中,當代工商管理學、西方經濟學等均被納入其理論基礎中,從而打破了以往公共行政學方面存在的學科局限,公共組織也從過分關注效率轉變為重視市場價值,這為開展公共管理學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視角,例如:公共選擇理論借助現代經濟學領域的方法與邏輯,通過理性經濟人理論中的供求分析、交換及效用最大化等要素,對那些和民眾聯系緊密的政治個體進行行為特征分析,同時也對典型的政治團體和政府所具有的行為特征進行了總結。這使研究的側重點和涉及范圍都得到了拓展與延伸,關于如何有效執行、擬定政府公共政策也逐漸成為了一個現實性課題。由此不難看出,公共選擇理論的引入拓寬了公共行政學的思考范圍和研究視角,具有重要的價值意義。
從實踐角度分析,新公共管理方法的應用有助于提升公共組織的行政效率。20世紀70年代,西方國家的政府公共行政管理的效率日趨低下,甚至出現了嚴重的信任危機。而經濟學理論包含的方法論極為獨特,學科基礎也頗為成熟,尤其是其重產出結果比的績效理念對公共行政管理有著重要影響,將其引入公共管理研究后有效地扭轉了這種效率低下的局面,同時,在應用過程中逐漸被置于支配地位,促使公共管理改革朝著市場化方向健康發展。有學者深入探討了經濟學理論基礎和新公共管理方法論的內在關聯,提出:新公共管理理論堅持市場取向是因為引入了經濟學理論,受這種理論思想和方法論的影響,逐漸認可了市場價值的積極作用,當其被應用到公共管理改革過程中之后,逐步取代了以往公共行政學理論的地位,也使公共官僚組織的思想觀念得到改變。
2.2 使公共管理方法的取向和范圍不斷拓寬
新公共管理方法既囊括了工商管理學、經濟學方面的理論,同時也將管理學、社會學、政治學及政策學等領域的方法和知識有機結合在一起,其核心主題是如何提供優質的公共服務和物品,實現有效的公共管理,這有助于增強公共管理方法的綜合性和廣泛性。
新公共管理方法認為,政府公共服務應當以市場化為導向,同時要充分考慮客戶取向,在當代工商管理學理論的支持下,積極利用私人部門成功的管理經驗、技術、方法和原則,創新績效管理方法和戰略思維。同時,充分運用政策科學分析方面的技術、方法,以及有關公共政策結果和過程方面的研究成果,從而建立起綜合且廣泛的管理方法,使公共管理研究更科學有效。
相較以往的公共行政方法,新公共管理方法的應用使行政主題和理念得到了創新、完善?;诠芾硇姓砟畹闹笇?,以往的公共行政重視層級節制和制度約束,多采取官僚化的管理方法開展行政工作,非常重視對行政體制、機構及過程等行政組織內部事務進行研究,而沒有對組織的發展趨勢和外部環境等方面進行分析。因此,不難發現,公共行政管理活動具有明顯的內部取向特征。新公共管理方法認為,既要對組織內部進行研究,分析內部系統要素存在的關系,也要關注組織的未來發展形勢和外部環境特征,厘清外部環境和組織之間的關系。也就是說,在做好組織內部管理的同時,要通過戰略管理、結果控制及戰略計劃等方法,將組織置于外部環境進行分析,探討組織行政管理的成功經驗和不足之處,分析組織發展過程中存在哪些不利因素和有利因素,以便公共組織機構可以更好地適應外部環境,在穩步管理中實現長足發展。
基于服務行政理念的指導,新公共管理方法論主張,公共行政管理要對公民和公共管理者的關系進行深入分析,行政管理活動要充分體現民主性和服務性。因此,公共服務和公共責任也被納入新公共管理。相較以往的公共行政,新公共管理引入并融合了當代工商管理與西方經濟學領域的模式、經驗、技術、方法及原則,向新公共管理方法注入了包括組織發展、制度安排、信息管理、人力資源開發、顧客至上、業績工資制、合同雇傭制、成本核算、績效目標、交易成本與公共選擇等在內的許多全新的內容和主題,給公共行政賦予了全新的概念與涵義,為其作出了更為全面的釋義。在公共行政管理領域引入并使用這些管理方法,不僅能夠彰顯政府人性化管理的特點,體現績效評估和競爭機制的優勢,較好地改善行政管理的效果,同時也可以拓寬新公共管理方法的研究主題和理論視野,使公共管理有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
2.3 用激勵機制取代規制的公共管理方法
一般來說,對組織結構行為和設計進行研究分析時需要一個邏輯起點?;谛鹿补芾矸椒ㄕ?,人性假設被當作基本的邏輯起點,這有助于政府轉變公共管理方法的導向,即用激勵取代規制。
以往官僚制度的邏輯起點是人性惡,所以,公共官僚組織在進行管理時非常重視規制,為了避免人出于惡的本性損害、破壞公共利益,往往會制定多種規章制度,以便對政治權力進行有效監督、控制,防止出現濫用官僚權力的現象。韋伯在設計官僚制的有關制度時,非常看重規則的完整性和詳實度,而且對權利體系的層級節制設計尤為關注,確保其能夠達到較高的理性化水平。顯然,這樣的官僚體制是以規制為導向的,它能夠起到推動公共行政發展的積極作用。但從長遠角度來看,這種體制過于重視規則,可能會使行政工作陷入教條主義的危機,從而不利于行政效率和質量的進一步提升,會對公共行政長期發展形成阻礙。
新公共管理方法強調市場的導向作用,認為可以通過創建有效的激勵機制來完善公共行政管理。該方法基于人性假設這個邏輯起點,將經濟市場和政治市場里面的個體視為理性經濟人,其顯著特征就是追求利益和效用的最大化。在政府組織機構中引入市場機制,同時創建有效的競爭機制,將績效管理納入勞動報酬體系,并把績效作為勞動報酬的重要指標,根據勞動和競爭形成的結果實施績效管理。這樣在競爭過程中就會出現差異和距離,為了不落后于他人,獲得更多的勞動報酬,機制中的理性經濟人必然會主動增強工作積極性,做好本職工作。
以往的官僚體制以規制為導向,重視層級節制,認為下級要絕對服從上級的命令,在工作過程中所有人都必須認真落實各項規章制度,這既不能夠激發公務人員的工作熱情,也會扼殺其創造性,還不利于充分實現公共利益。長此以往,公務人員不僅會養成按章辦事的習慣,也會形成墨守成規的固定工作模式,從而將降低工作效率,甚至引發扯皮推諉等問題?;谛鹿补芾矸椒ㄕ摚瑐€人的合理利益得到承認,競爭機制和市場機制被納入政府內部,同時績效管理也得以實現,這樣可以較好地提高公務人員的工作熱情,充分挖掘其潛在能力,有助于突破僵化的官僚體制模式的限制,使公務人員的主體性得到充分發揮,對協調、改善組織和個人利益的關系有一定促進作用。
3 結 語
新公共管理理論中引入了經濟學理論,借鑒了工商企業管理理論、公共選擇理論及新自由主義經濟學等諸多方法論,對以往的公共行政管理作出了補充、完善,同時也提出了全新的公共管理理論概念,為公共管理研究提供了更多視角,使公共管理方法完善,將其運用到公共部門行政管理過程中,能夠有效提升行政管理的效率,改善行政管理的效果。
主要參考文獻
[1]何穎,李思然.新公共管理理論方法論評析[J].中國行政管理,2014(11).
[2]曹堂哲,孫智慧.公共管理研究的技術設計范式:方法論、議題和邏輯[J].天津行政學院學報,2015(1).
[3]范文.中外公共行政理論比較研究方法論思考[J].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13(3).
[4]王印紅,王剛.對公共管理研究方法中定量推崇的批判[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
[5]翁士洪,顧麗梅.治理理論:一種調適的新制度主義理論[J].南京社會科學,2013(7).
工程管理基礎理論是指在工程管理學理論體系的根本,是工程管理理論體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具有持續性、大眾性等特點。這一基礎理論所容納的人文科學有工程學、管理學、工程經濟學、社會實踐學、法學、體系工程等。盡管這些僅僅是基礎的理論知識,但卻是在不斷地實踐中積累的最先進的工程管理經驗。它們的存在,推動了工程管理理論體系的建立和完善,對整個理論體系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2工程管理核心理論
任何一個完善的理論體系都應該具有其獨特的核心理論,而工程倫理學、技術經濟學、組織行為學等便是新型工程管理理論體系的最根本內容,它們所涉及的不僅僅是舊的理論知識,二是在歷代工程管理人員的經驗總結,是真正的精華所在,是工程管理理論體系完善的指導性文件。
(1)工程倫理學。工程倫理學是工程管理理論體系中最為重要的一部分之一,作為工程管理的指導性文件之一,它是一門主要研究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人與環境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以及人在建設工程中所扮演的角色的學科,是核心理論或基本理論,是研究工程中人的地位和作用、人與人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的相關學科。通過總結工程倫理學所有組成部分,我們可以將工程倫理學分為多個方面的內容。
(2)技術經濟學。大眾意義上的技術經濟學是指在建設工程項目投資之前,運用先進的生產定額,考慮經濟發展、資金的時間價值、通貨膨脹等問題,對項目的不確定性和投資風險進行分析,采用科學的技術手段對工程項目進行經濟分析和國民經濟評價,以尋求最佳的投資組合。
(3)組織行為學。組織行為學是一門研究人的學科,任何一個組織都應該有其獨特的規范、層次和溝通體系。任何一個組織的人集合體,組織是一群擁有著相同的目標,相互關聯的人的集合體,如何能夠使組織健康穩定的發展,就要有一定的規章制度,嚴格的分配原則,給組織的每個人公平的表現平臺。
3工程管理應用理論
(1)工程規劃技術。常常用于工程的戰略性發展規劃,采用的方法主要有抽樣分析法、評估法和估算法。
(2)工程決策技術。常常用作對建設工程項目的技術經濟分析,可行性研究和國民經濟評價。
(3)組織協調技術。我們所采用的定額等方法進行項目價值或者成本估算時,都必須要有合理的生產組織和合理的施工條件。而這里的協調,則主要是協調各個工人小組之間協調統一的施工,材料按規定的額度進行使用??梢圆捎脜f調法和權責分配協調法、按勞分配法等。
(4)風險分析。這里的風險,首先在技術經濟分析階段,我們就需要找出造成不確定因素的原因,即所謂的風險。然后采取相應的組織措施降低風險,或者在風險造成損害時能夠及時的處理??梢圆捎孟嚓P數據分析法、風險轉移技術和風險利用技術等。
(5)信息化技術。信息管理是建立工程管理理論體系的重要部分,能夠接受并妥善的分類處理各類信息,整合各類信息所反映的內容,才能達到工程管理的嚴謹性要求??梢圆捎脭祿旒夹g和全球定位體系技術等。
4工程管理外延理論
關鍵詞企業管理古典理論理論回歸
自美國管理學家哈羅德·孔茨(HaroldKootz)1961年發表《管理理論叢林》一文,把管理理論稱作叢林以來,管理理論的發展加速了自己的進程。此后,安索夫(Ansoff)《公司戰略》(1965)一書的問世,“戰略”開始引入管理界,邁克爾·波特(M.E.Porter)的《競爭戰略》,在20世紀80年代把戰略管理的理論推向了高峰。1993年邁克爾·海默(M.Hammer)博士與詹姆斯·昌佩(J.Champy)合著的《再造企業——管理革命的宣言書》,完成了企業再造理論的最終構架,在世界范圍內吹響了所謂的“第二次管理革命”號角。同一時期,彼德·圣吉(P.M.Senge)出版了《第五項修煉》,在全球范圍內引起轟動,學習型組織成為全球化和知識經濟時代組織管理革命的重要標志。然而,在現代管理理論日新月異的今天,在我國管理學界,古典管理理論卻受到人們越來越多的關注,有研究者甚至提出古典管理理論回歸的論斷。呼喚古典管理理論回歸,有的是來自對中小企業管理的考察,有的是來自對管理職業化的理性分析,也有的是來自對古典管理理論自身的評判。一種觀點的形成絕不是空穴來風,必然有其深刻的原因和背景,分析這些原因,回望并深思作為現代管理理論繁榮基礎的古典管理理論,對推進管理理論中國化,促進企業管理科學化,具有一定的理論價值和較強的現實意義。
1古典管理理論具有自身的科學性及較強的應用價值
古典管理理論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用科學方法探討管理問題所取得的豐碩成果,是生產力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必然產物。古典管理理論作為一個完整的體系,集管理理念、管理技術和管理方法于一體,對企業管理實踐有著強大的指導意義。它猶如一只有形的手,科學有效地調動和配置企業的各種資源,在適應生產力發展要求的同時,促進了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一般認為,泰勒、法約爾和韋伯是古典管理理論的三位先驅,古典管理理論的科學性首先在于它的實踐性,它是從企業管理實踐中概括出來的理論。作為古典管理理論代表人物的泰勒和法約爾,有著豐富的企業工作經歷。泰勒就是在生產一線發現并注意到“磨洋工”現象的,對這一現象的仔細觀察,使他找到了工人“磨洋工”原因。他認為工人“磨洋工”有三個原因,即:工人們害怕不斷增長的生產帶來失業;失敗的薪金制度不鼓勵工人高效率的工作;工廠沒有給工人提供科學的工作方法。這些觀察和分析,成為科學管理理論構建的起點。雖然法約爾與泰勒有著完全不同的人生經歷,但他也一直處在企業管理的中、高層,漫長而成績卓著的經營管理生涯使他對企業管理有更加寬闊的視野和更高層次的認識。
古典管理理論的科學性還在于管理理念的先進性。泰羅認為,科學的工作方法是管理中的“思想革命”,“思想革命”最重要的內容就是需要雇傭雙方把視線從分享利潤這塊蛋糕轉移開,共同想辦法把“蛋糕做大”。他說:“管理的主要目的應該是使顧主實現最大限度的富裕,也聯系著使每個雇員實現最大限度的富裕?!辈⑶艺J為,對雇主來說,“最大利益”不僅代表著短期內有較大的利潤,也包括為達到公司的長期繁榮而全方位地發展。對雇員來說,最大利益則不僅代表著高工資,還有他們自身職業生涯的發展,使他們在能力范圍內做到最高等級的工作。在他看來,管理的真正目的是使勞資雙方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富裕。這一思想直到今天仍然閃耀著真理的光輝,以至于王義昌先生在《一封辭職信——成就組織和個人發展的第六項修煉》后記中,還要遺憾:這么多年過去了,讓雇主和雇員關系和諧共同發展,卻至今依然是我們企業管理實踐者和理論者的重大任務。作為一般管理理論的構建者,法約爾認為,管理是一種可應用于一切機構的獨立的活動;一個人在某機構內地位愈高,管理活動愈加重要;管理是可以教授的。正是這種對一般管理的認識,使管理理論作為一種普適工具在廣泛的社會領域得到了運用。由于韋伯是一個置身企業管理之外的“旁觀者”,站在更加超脫的立場冷靜分析企業管理的基本問題,他的管理理念更顯深邃。他指出一套支配行為的特殊規則的存在,是組織概念的本質所在。沒有它們,將無從判斷組織。這些規則對行政人員的作用是雙重的:一方面他們自己的行為受其制約,另一方面他們有責任監督其它成員服從于這些規則。韋伯理論的主要創新之處導源于他對有關官僚制效率爭論的忽略,而把目光投向其準確性、連續性、紀律性、嚴整性與可靠性。韋伯這種強調規則、強調能力、強調知識的行政組織理論為社會發展提供了一種高效率、合乎理性的管理體制。直到今天,在組織中普遍采用的高、中、低三層次管理就是源于他的理論。
古典管理理論具有很強的應用價值。泰勒所提出的科學管理的四個原理:即對工人操作的每一個動作進行科學研究,用以代替舊的、單憑經驗的勞動操作;科學地挑選工人,并進行培訓和教育,使之成長,以代替允許工人憑自己的愛好選擇工作的作法;管理人員與工人之間親密協作,以保證一切工作都按建立起來的規章制度去辦;管理人員和工人在工作和職責上要分工,各自承擔最適合的工作,以代替所有的工作和大部分責任都推卸給工人的辦法。這些原理,對于夯實企業的管理基礎是非常重要的。法約爾提出的14條管理原則,以及他對管理過程計劃、組織、指揮、協調、控制等五個要素進行的詳細分析,則是企業管理過程科學化必不可少的。韋伯要求理想的行政組織體系所具有的八個特征,即實現明確的分工、實行等級原則、實行考核和訓練制度、所有公職的擔任者都是任命的而不是選出的、行政管理人員領取固定的薪金、行政管理人員不是他所管理的那個單位的所有者、組織是根據明文規定的法規規章組成的、組織中人員之間的關系完全以理性準則為指導,正是企業形成完整、有序和高效組織體系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
2古典管理理論是現代管理理論的邏輯前提和應用基礎
古典管理理論從創建到現在已經整整100年,社會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環境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正是這些變化推動著管理理論向前不斷發展,形成流派紛呈的格局。但是,站在21世紀回望古典管理理論,我們看到的不僅是它們的真理光輝,也清晰可見它們與現代管理理論千絲萬縷的聯系。作為邏輯前提,古典管理理論不僅在理論上是現代管理理論創新的基礎,而且本身也是現代管理理論的構成內容,同時還是現代管理理論在實踐中應用的基礎。
古典管理理論先驅們所試圖解決的問題,是管理學面臨的兩個根本問題,即效率和組織問題。它們是任何管理理論都不可回避的問題。從這個意義上說,現代管理理論都是在古典管理理論的啟發下或指導下,在古典管理理論已經搭建的平臺上的創新,而且可以肯定地說這種創新會一直持續下去。古典管理理論所研究的問題仍然是現代管理學所要研究的問題,比如對計劃和策略的研究、對發展戰略的研究、對組織形式的研究、對管理工作環境的研究,等等,都是對古典管理理論的繼承和發展。就是在彼得圣吉的《第五項修煉》里,通過系統思考、自我超越、心智模式、共同愿景、團隊學習,所要解決的也是泰勒在百年前所關注的雇主和雇員關系和諧及共同發展問題。
古典管理理論不僅為現代管理理論搭建了創新的平臺,經過發展和完善的古典管理理論已經成為現代管理理論的構成內容之一。在現代管理理論叢林的九大管理學派中,管理過程學派和經驗主義學派就是古典管理理論的現代版本。管理過程學派也叫管理職能學派、經營管理學派,其開山鼻祖正是古典管理理論的創始人之——法約爾。這一學派因美國管理學家哈羅德孔茨等人的發揚光大,成為現代管理理論叢林中的主要學派,在現代管理理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經驗主義學派也被稱為經理主義學派,他們以向大企業的經理提供管理企業的成功經驗和科學方法為目標。他們認為,有關企業管理的理論應該從企業管理的實際出發,特別是以大企業管理經驗為主要研究對象,加以抽象和概括,然后傳授給管理人員,向經理提出建議。經驗主義學派中的許多代表人物深受古典管理理論影響,而且其中的多數人長期擔任大公司的顧問或直接在大公司高層供職。經驗主義學派走的是與泰勒、法約爾一樣的研究道路,把實踐放在第一位,以適用為主要目的。雖然,由于時代的變遷和實踐對象的不同,經驗主義學派所概括出來的理論并不是古典管理理論的翻版,但是他們的出發點和思想方法是完全一致的。但是,由于現代管理理論抓住了管理中效率與人性這一被古典管理理論忽略的矛盾,所提出的一些觀點,對于處理好管理中人與人、人與組織、組織與組織、人及組織與環境的關系,從而保持組織的平衡和諧狀態,具有很強的實踐意義。用現代管理理論指導現代企業管理,是無庸置疑的。然而,當現代管理理論在實踐中應用的時候,我們會發現,它離不開古典管理理論所構建的組織體系的基礎性支持?,F代管理理論為企業管理提供了許多工具,比如管理方格、決策模型、激勵手段,等等,都要放在按照古典管理理論構建起來的、能完整地履行計劃、組織、指揮、控制、監督職能的組織體系中,才能發揮其作用。
3古典管理理論的應用是我國當前企業管理實踐的現實需要
管理理論不是“屠龍術”,它必須見諸于實踐,在實踐中得到檢驗。一切不能為實踐所用的理論都是灰色的。管理理論的實踐價值并不在于管理理論本身,而在于它的指導對象,在于它與指導對象的吻合性。因此,管理理論應用是有邊界約束條件的,在發達國家有用的理論,在發展中國家未必有用;在大企業奏效的理論,在小企業未必奏效。我們不能說哪一種理論更好,更不能說時髦的理論就是最好的理論。
3.1現實經濟社會條件為古典管理理論回歸提供了適宜的土壤
古典管理理論誕生于20世紀初期的美國,是與美國當時的經濟、社會、文化的發展狀況密切相關的。按照美國經濟學家羅斯托的經濟成長五階段論,人類社會的發展經歷了傳統階段、起飛前階段、起飛階段、成熟階段和高消費階段。古典管理理論形成的時代正是美國處于起飛階段時期。在這一時期,社會出現持續的增長,在主要成長部門有可能通過革新創造或者通過利用新的資源,從而形成很高的成長率,并帶動社會經濟中的其他方面擴充能量。由于經濟起飛時期,幾乎整個經濟都在快速地增長,從而使具有經濟現代化觀念的人戰勝堅持傳統社會觀念的人,在社會、政治和文化等方面取得勝利。起飛階段所迸發出來的強大刺激力量,既可以表現為政治革命的形式,也可能是技術革新的形式,還可能是管理方式改變的形式。當年,正是因應起飛階段的經濟發展需要,古典管理理論破土而出。
從發展經濟學的角度看,一般來講,人均GDP400美元以下為經濟增長的起步階段,人均GDP400~2000美元為經濟起飛階段,人均GDP2000~10000美元為加速成長階段,人均GDP10000美元以上為穩定增長階段。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資料,2003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相當于1.4萬多億美元,人均1090美元。這是我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這表明我國經濟發展階段處于起飛階段的關鍵時期。我國當前經濟社會狀況,從發展經濟學的角度來看,與上個世紀初的美國有很強的相似性。這種相似性表明,古典管理理論回歸在我國有比較適宜的土壤。所以,有人認為,“考慮我國企業的發展階段,反省我們走過的路程,我們提出‘回歸古典管理’,補上科學管理這一課,并試圖以此作為我國企業邁向職業化的理論指導?!?/p>
3.2市場經濟初級階段人們所能達到的認識水平是古典管理理論回歸的重要人文環境
我國直到1994年才提出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至今僅僅10年時間,從政府到民間對市場經濟的認識都十分有限。我國從市場經濟初級階段到成熟階段,還有比較長的路需要走。處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時期的企業,傳統體制的慣性,制約著人們對市場經濟認識水平的提高,因而,對在成熟市場經濟中孕育出來的現代管理理論,多少有些消化不良。
企業管理說到底是人對人的管理,管理者和被管理者所能達到的認識水平,是制約管理理論應用的重要約束條件。從企業管理者來看,由于我國缺乏優秀企業家誕生和正常發育的社會土壤和社會氛圍,社會體制方面也存在壓抑優秀企業家成長的弊病,現階段堪稱真正企業家的廠長、經理為數其實并不多,甚至一些功成名就的企業管理者,往往并不是因為他們已經擁有了嫻熟的市場經濟駕御技巧,而是因為在市場經濟改革浪潮中抓住了某一個機遇。在成功的或失敗的企業管理者口中,我們都不難聽到成串的、最時尚的管理學詞匯,但是在他所管理的企業里卻很難看到這些詞匯所代表的管理理念、管理機制和管理制度。至于,在改革大潮中大量涌現出來的家族企業,管理者的狀況更不容樂觀。
3.3大量存在的中、小型企業為古典管理理論回歸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根據2004年中國統計年鑒,我國擁有國有及規模以上非國有工業企業單位196222個,其中大型企業僅為1984個,占1%;中型企業為21647個,占11%;小型企業為172591個,占88%。在工業總產值上,三類企業各占1/3。大量存在的中、小型企業,管理水平普遍比較低下。有人對浙江民營中小企業做過調查分析,在那里企業管理存在四個具有共性的問題,即制度不科學,缺乏連續性;忽視基礎,管理方法運用不當;未發揮組織職能,團隊效率低;脫離實際,曲解“企業文化”。調查者認為,民營中小企業的管理整體上還處于十分原始的階段,甚至還遠未達到以“科學管理”和“一般管理”為代表的“古典管理”階段的水平。浙江省是我國民營經濟發展狀況最好的省份,情況尚且如此,其他地區的情況可想而知。
解決我國中小企業的管理問題,更切實可行的辦法是普及古典管理理論知識,幫助企業加強管理的基礎,比如應用“科學管理”理論,提高計劃水平,增強管理控制能力。通過貫徹和運用“工作定額”、“能力與工作相適應”、“標準化”、“差別計件付酬制”及“計劃和執行相分離”等原則和方法,來提高企業的生產計劃、組織與控制能力,從而實現管理效率的提高;應用“行政組織”理論,促進組織優化。在韋伯理想的行政組織體系的基礎上,結合企業實際,建立起以制度為中心運轉的、等級化、專業化的金字塔型的組織,為企業準確、迅速、有效地工作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美)F·W·泰勒.科學管理原理[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
2(法)H.法約爾.工業管理與一般管理[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
3(德)馬克斯·韋伯.社會組織與經濟組織理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
4郭咸綱.西方管理思想史[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4
關鍵詞企業管理古典理論理論回歸
自美國管理學家哈羅德·孔茨(HaroldKootz)1961年發表《管理理論叢林》一文,把管理理論稱作叢林以來,管理理論的發展加速了自己的進程。此后,安索夫(Ansoff)《公司戰略》(1965)一書的問世,“戰略”開始引入管理界,邁克爾·波特(M.E.Porter)的《競爭戰略》,在20世紀80年代把戰略管理的理論推向了高峰。1993年邁克爾·海默(M.Hammer)博士與詹姆斯·昌佩(J.Champy)合著的《再造企業——管理革命的宣言書》,完成了企業再造理論的最終構架,在世界范圍內吹響了所謂的“第二次管理革命”號角。同一時期,彼德·圣吉(P.M.Senge)出版了《第五項修煉》,在全球范圍內引起轟動,學習型組織成為全球化和知識經濟時代組織管理革命的重要標志。然而,在現代管理理論日新月異的今天,在我國管理學界,古典管理理論卻受到人們越來越多的關注,有研究者甚至提出古典管理理論回歸的論斷。呼喚古典管理理論回歸,有的是來自對中小企業管理的考察,有的是來自對管理職業化的理性分析,也有的是來自對古典管理理論自身的評判。一種觀點的形成絕不是空穴來風,必然有其深刻的原因和背景,分析這些原因,回望并深思作為現代管理理論繁榮基礎的古典管理理論,對推進管理理論中國化,促進企業管理科學化,具有一定的理論價值和較強的現實意義。
1古典管理理論具有自身的科學性及較強的應用價值
古典管理理論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用科學方法探討管理問題所取得的豐碩成果,是生產力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必然產物。古典管理理論作為一個完整的體系,集管理理念、管理技術和管理方法于一體,對企業管理實踐有著強大的指導意義。它猶如一只有形的手,科學有效地調動和配置企業的各種資源,在適應生產力發展要求的同時,促進了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一般認為,泰勒、法約爾和韋伯是古典管理理論的三位先驅,古典管理理論的科學性首先在于它的實踐性,它是從企業管理實踐中概括出來的理論。作為古典管理理論代表人物的泰勒和法約爾,有著豐富的企業工作經歷。泰勒就是在生產一線發現并注意到“磨洋工”現象的,對這一現象的仔細觀察,使他找到了工人“磨洋工”原因。他認為工人“磨洋工”有三個原因,即:工人們害怕不斷增長的生產帶來失業;失敗的薪金制度不鼓勵工人高效率的工作;工廠沒有給工人提供科學的工作方法。這些觀察和分析,成為科學管理理論構建的起點。雖然法約爾與泰勒有著完全不同的人生經歷,但他也一直處在企業管理的中、高層,漫長而成績卓著的經營管理生涯使他對企業管理有更加寬闊的視野和更高層次的認識。
古典管理理論的科學性還在于管理理念的先進性。泰羅認為,科學的工作方法是管理中的“思想革命”,“思想革命”最重要的內容就是需要雇傭雙方把視線從分享利潤這塊蛋糕轉移開,共同想辦法把“蛋糕做大”。他說:“管理的主要目的應該是使顧主實現最大限度的富裕,也聯系著使每個雇員實現最大限度的富裕。”并且認為,對雇主來說,“最大利益”不僅代表著短期內有較大的利潤,也包括為達到公司的長期繁榮而全方位地發展。對雇員來說,最大利益則不僅代表著高工資,還有他們自身職業生涯的發展,使他們在能力范圍內做到最高等級的工作。在他看來,管理的真正目的是使勞資雙方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富裕。這一思想直到今天仍然閃耀著真理的光輝,以至于王義昌先生在《一封辭職信——成就組織和個人發展的第六項修煉》后記中,還要遺憾:這么多年過去了,讓雇主和雇員關系和諧共同發展,卻至今依然是我們企業管理實踐者和理論者的重大任務。作為一般管理理論的構建者,法約爾認為,管理是一種可應用于一切機構的獨立的活動;一個人在某機構內地位愈高,管理活動愈加重要;管理是可以教授的。正是這種對一般管理的認識,使管理理論作為一種普適工具在廣泛的社會領域得到了運用。由于韋伯是一個置身企業管理之外的“旁觀者”,站在更加超脫的立場冷靜分析企業管理的基本問題,他的管理理念更顯深邃。他指出一套支配行為的特殊規則的存在,是組織概念的本質所在。沒有它們,將無從判斷組織。這些規則對行政人員的作用是雙重的:一方面他們自己的行為受其制約,另一方面他們有責任監督其它成員服從于這些規則。韋伯理論的主要創新之處導源于他對有關官僚制效率爭論的忽略,而把目光投向其準確性、連續性、紀律性、嚴整性與可靠性。韋伯這種強調規則、強調能力、強調知識的行政組織理論為社會發展提供了一種高效率、合乎理性的管理體制。直到今天,在組織中普遍采用的高、中、低三層次管理就是源于他的理論。
古典管理理論具有很強的應用價值。泰勒所提出的科學管理的四個原理:即對工人操作的每一個動作進行科學研究,用以代替舊的、單憑經驗的勞動操作;科學地挑選工人,并進行培訓和教育,使之成長,以代替允許工人憑自己的愛好選擇工作的作法;管理人員與工人之間親密協作,以保證一切工作都按建立起來的規章制度去辦;管理人員和工人在工作和職責上要分工,各自承擔最適合的工作,以代替所有的工作和大部分責任都推卸給工人的辦法。這些原理,對于夯實企業的管理基礎是非常重要的。法約爾提出的14條管理原則,以及他對管理過程計劃、組織、指揮、協調、控制等五個要素進行的詳細分析,則是企業管理過程科學化必不可少的。韋伯要求理想的行政組織體系所具有的八個特征,即實現明確的分工、實行等級原則、實行考核和訓練制度、所有公職的擔任者都是任命的而不是選出的、行政管理人員領取固定的薪金、行政管理人員不是他所管理的那個單位的所有者、組織是根據明文規定的法規規章組成的、組織中人員之間的關系完全以理性準則為指導,正是企業形成完整、有序和高效組織體系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
2古典管理理論是現代管理理論的邏輯前提和應用基礎
古典管理理論從創建到現在已經整整100年,社會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環境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正是這些變化推動著管理理論向前不斷發展,形成流派紛呈的格局。但是,站在21世紀回望古典管理理論,我們看到的不僅是它們的真理光輝,也清晰可見它們與現代管理理論千絲萬縷的聯系。作為邏輯前提,古典管理理論不僅在理論上是現代管理理論創新的基礎,而且本身也是現代管理理論的構成內容,同時還是現代管理理論在實踐中應用的基礎。
古典管理理論先驅們所試圖解決的問題,是管理學面臨的兩個根本問題,即效率和組織問題。它們是任何管理理論都不可回避的問題。從這個意義上說,現代管理理論都是在古典管理理論的啟發下或指導下,在古典管理理論已經搭建的平臺上的創新,而且可以肯定地說這種創新會一直持續下去。古典管理理論所研究的問題仍然是現代管理學所要研究的問題,比如對計劃和策略的研究、對發展戰略的研究、對組織形式的研究、對管理工作環境的研究,等等,都是對古典管理理論的繼承和發展。就是在彼得圣吉的《第五項修煉》里,通過系統思考、自我超越、心智模式、共同愿景、團隊學習,所要解決的也是泰勒在百年前所關注的雇主和雇員關系和諧及共同發展問題。
古典管理理論不僅為現代管理理論搭建了創新的平臺,經過發展和完善的古典管理理論已經成為現代管理理論的構成內容之一。在現代管理理論叢林的九大管理學派中,管理過程學派和經驗主義學派就是古典管理理論的現代版本。管理過程學派也叫管理職能學派、經營管理學派,其開山鼻祖正是古典管理理論的創始人之——法約爾。這一學派因美國管理學家哈羅德孔茨等人的發揚光大,成為現代管理理論叢林中的主要學派,在現代管理理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經驗主義學派也被稱為經理主義學派,他們以向大企業的經理提供管理企業的成功經驗和科學方法為目標。他們認為,有關企業管理的理論應該從企業管理的實際出發,特別是以大企業管理經驗為主要研究對象,加以抽象和概括,然后傳授給管理人員,向經理提出建議。經驗主義學派中的許多代表人物深受古典管理理論影響,而且其中的多數人長期擔任大公司的顧問或直接在大公司高層供職。經驗主義學派走的是與泰勒、法約爾一樣的研究道路,把實踐放在第一位,以適用為主要目的。雖然,由于時代的變遷和實踐對象的不同,經驗主義學派所概括出來的理論并不是古典管理理論的翻版,但是他們的出發點和思想方法是完全一致的。但是,由于現代管理理論抓住了管理中效率與人性這一被古典管理理論忽略的矛盾,所提出的一些觀點,對于處理好管理中人與人、人與組織、組織與組織、人及組織與環境的關系,從而保持組織的平衡和諧狀態,具有很強的實踐意義。用現代管理理論指導現代企業管理,是無庸置疑的。然而,當現代管理理論在實踐中應用的時候,我們會發現,它離不開古典管理理論所構建的組織體系的基礎性支持?,F代管理理論為企業管理提供了許多工具,比如管理方格、決策模型、激勵手段,等等,都要放在按照古典管理理論構建起來的、能完整地履行計劃、組織、指揮、控制、監督職能的組織體系中,才能發揮其作用。
3古典管理理論的應用是我國當前企業管理實踐的現實需要
管理理論不是“屠龍術”,它必須見諸于實踐,在實踐中得到檢驗。一切不能為實踐所用的理論都是灰色的。管理理論的實踐價值并不在于管理理論本身,而在于它的指導對象,在于它與指導對象的吻合性。因此,管理理論應用是有邊界約束條件的,在發達國家有用的理論,在發展中國家未必有用;在大企業奏效的理論,在小企業未必奏效。我們不能說哪一種理論更好,更不能說時髦的理論就是最好的理論。
3.1現實經濟社會條件為古典管理理論回歸提供了適宜的土壤
古典管理理論誕生于20世紀初期的美國,是與美國當時的經濟、社會、文化的發展狀況密切相關的。按照美國經濟學家羅斯托的經濟成長五階段論,人類社會的發展經歷了傳統階段、起飛前階段、起飛階段、成熟階段和高消費階段。古典管理理論形成的時代正是美國處于起飛階段時期。在這一時期,社會出現持續的增長,在主要成長部門有可能通過革新創造或者通過利用新的資源,從而形成很高的成長率,并帶動社會經濟中的其他方面擴充能量。由于經濟起飛時期,幾乎整個經濟都在快速地增長,從而使具有經濟現代化觀念的人戰勝堅持傳統社會觀念的人,在社會、政治和文化等方面取得勝利。起飛階段所迸發出來的強大刺激力量,既可以表現為政治革命的形式,也可能是技術革新的形式,還可能是管理方式改變的形式。當年,正是因應起飛階段的經濟發展需要,古典管理理論破土而出。
從發展經濟學的角度看,一般來講,人均GDP400美元以下為經濟增長的起步階段,人均GDP400~2000美元為經濟起飛階段,人均GDP2000~10000美元為加速成長階段,人均GDP10000美元以上為穩定增長階段。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資料,2003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相當于1.4萬多億美元,人均1090美元。這是我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這表明我國經濟發展階段處于起飛階段的關鍵時期。我國當前經濟社會狀況,從發展經濟學的角度來看,與上個世紀初的美國有很強的相似性。這種相似性表明,古典管理理論回歸在我國有比較適宜的土壤。所以,有人認為,“考慮我國企業的發展階段,反省我們走過的路程,我們提出‘回歸古典管理’,補上科學管理這一課,并試圖以此作為我國企業邁向職業化的理論指導?!?/p>
3.2市場經濟初級階段人們所能達到的認識水平是古典管理理論回歸的重要人文環境
我國直到1994年才提出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至今僅僅10年時間,從政府到民間對市場經濟的認識都十分有限。我國從市場經濟初級階段到成熟階段,還有比較長的路需要走。處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時期的企業,傳統體制的慣性,制約著人們對市場經濟認識水平的提高,因而,對在成熟市場經濟中孕育出來的現代管理理論,多少有些消化不良。
企業管理說到底是人對人的管理,管理者和被管理者所能達到的認識水平,是制約管理理論應用的重要約束條件。從企業管理者來看,由于我國缺乏優秀企業家誕生和正常發育的社會土壤和社會氛圍,社會體制方面也存在壓抑優秀企業家成長的弊病,現階段堪稱真正企業家的廠長、經理為數其實并不多,甚至一些功成名就的企業管理者,往往并不是因為他們已經擁有了嫻熟的市場經濟駕御技巧,而是因為在市場經濟改革浪潮中抓住了某一個機遇。在成功的或失敗的企業管理者口中,我們都不難聽到成串的、最時尚的管理學詞匯,但是在他所管理的企業里卻很難看到這些詞匯所代表的管理理念、管理機制和管理制度。至于,在改革大潮中大量涌現出來的家族企業,管理者的狀況更不容樂觀。超級秘書網
3.3大量存在的中、小型企業為古典管理理論回歸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根據2004年中國統計年鑒,我國擁有國有及規模以上非國有工業企業單位196222個,其中大型企業僅為1984個,占1%;中型企業為21647個,占11%;小型企業為172591個,占88%。在工業總產值上,三類企業各占1/3。大量存在的中、小型企業,管理水平普遍比較低下。
關鍵詞:管理理論;學派;實踐運用
一、前言
迄今為止,西方的管理理論的思想大致經歷了三個基本的階段,即科學管理思想階段、行為管理階段和現代管理理論階段。其中,現代管理階段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以及社會學、計算機技術在管理領域中日益廣泛的應用而逐漸形成的。這一階段的管理理論不是一種管理理論,而是各種不同管理學派的統稱。美國管理學家哈羅德孔茨1961年12月在美國《管理學雜志》上發表了《管理理論的叢林》一文。他給管理理論中的各種學派分了類,并把這些理論和學派在歷史淵源和理論內容上互相影響和聯系,形成盤根錯節的局面稱作“管理理論的叢林”。他當時劃分的六個學派是:管理過程學派、經驗學派、人類行為學派、社會系統學派、決策理論學派和數學學派。
孔茨的目的是試圖統一管理理論,希望他的文章能像一把鋒利的砍刀,在這片枝節交錯、簇葉蔓生的叢林中清理出一條穿越的道路,引領人們走上正確的方向,而不至于迷失其中。但是,孔茨后來也許發現,這片叢林比他想像的大得多,幾乎無邊無際。在他的砍刀砍過的地方,新的枝葉更快地生長出來,有的甚至轉眼間長成了參天大樹??状脑噲D統一管理理論的目的未能實現,反而引發了更多的爭論。
19年后,孔茨又于1980年5月的美國《管理學會評論》上發表《再論管理理論的叢林》一文。文中他認為管理理論叢林依然存在,而且已發展到了以下11個學派:經驗(或案例)學派、人際關系學派、群體行為學派、社會協作系統學派、社會技術系統學派、決策理論學派、系統學派、數學(或管理科學)學派、權變理論學派、經理角色學派、過程學派。
二、管理理論的叢林
(一)管理過程學派。該學派的研究對象是管理的過程和職能。管理是組織中通過別人或同別人一起完成工作的過程,職能就是指計劃、組織、協調、控制。管理的過程和職能是分不開的。該學派的目標是對這個過程和職能進行分析,建立起概念性的框架,確立這個框架的原則,最終構建一個管理理論。認為管理是個普遍的過程,而無論企業的類型,特定企業的不同層次,也不論各個企業類型和層次的管理環境如何的不相同;管理知識中有一個純屬管理的核心部分,如直線制、部門化、管理幅度、管理控制技術等是普遍用于組織和組織中的各個層次;認為管理理論是經驗組織的一種方式,把這些經驗加以概括,就成為基本管理理論。有了管理理論,就可以通過對理論的研究、實證檢驗和傳授,來改進管理實踐。
孔茨是管理過程學派的代表人物。這個學派通常被稱作“傳統學派”或“普遍主義學派”,它的創始人是法約爾,法約爾是法國人,是古典管理理論學派的代表人,是一般行政管理理論的創始人。他的是一名采礦工程師,他的成名作是《一般管理與工業管理》。根據他的實踐和調查研究,他將企業經營歸納為六項活動:技術、商業、財務、安全、會計和管理活動,其中管理活動就是計劃、組織、控制、協調和控制,同時他還提出了管理的14項原則,管理職能的有效發揮和六項活動的順利進行都必須遵循著14條原則,管理知識中純屬管理核心部分的直線制和部門化等也源于這14條原則中。法約爾最先提出了管理過程的概念,之后到現在的管理教科書大都沿著管理過程來組織內容。
我們以教師為例,來理解過程學派。過程學派研究對象是過程和職能,作為教師,他的工作有:計劃,編寫教學日志,包括教學目標、一個學期和每堂課的內容;組織:組織課堂,保證整個學期這門課的順利進行,安排學生干部,協助教學工作的開展;領導:指導和激勵學生好好學習,對學習好的學生進行表揚;控制:對授課情況進行反饋,制定一系列課堂紀律,保證教學順利進行,以達到預期的授課目標。
(二)人類行為學派。該學派對管理的分析建立在這樣一個核心假設之上,即管理涉及到人。那么管理研究的焦點應該是人際關系,該學派有不同觀點:“人際關系學派”“領導力”和“行為科學學派”等。在《再論管理理論的叢林》中,此學派分成人際行為觀點和群體行為觀點,兩者的差別在于,前者研究單個個體的行為,主要強調人際行為。而后者主要關注群體中的人的行為,主要強調的是群體模式。
該學派重點關注心理學和社會心理學??状膶懙?,不能否認管理必須考慮人的行為因素。無論在管理的環境中還是無法管理的情境中,都不能否認人際關系研究的重要性,領導和管理也很重要。但是,如果說人際行為研究就是管理,就像是將人類身體的研究等同于心臟病領域研究一樣。人類行為學派可追溯到行為科學理論階段的代表人梅奧等人對霍桑試驗的研究,霍桑試驗的目的是研究照明對工人生產率的影響。
(三)社會系統學派。該學派是從系統分析的觀點出發,以協作系統為核心來論述企業內部平衡和對外部條件適應的管理理論,由美國管理學者巴納德創立,代表作《經理人員的職能》。該學派在之后的20年里,分裂成為協作型社會系統觀點和社會技術系統觀點。前者的觀點更依賴于巴納德的理論,后者的觀點認為技術系統對社會系統有重要的影響,著重在生產辦公室業務以及在技術系統和人際之間有密切關系的其他方面。
(四)決策理論學派。決策理論學派是從社會系統學派中發展起來的。此學派的代表人物是西蒙和馬奇。決策理論的基礎是經濟理論,是消費者選擇理論的發展。消費者選擇理論從19世紀早期開始就一直是經濟學家用以解決經濟問題的有效工具,分析效用最大化、無差異曲線、邊際效用、風險和不確定情況下的經濟行為。該學派中的大多數學者都是經濟理論學家,他們著重于模型的建構和數學的應用。孔茨認為,決策理論就是構建模型,數量分析。
決策理論的主要思想:
基本出發點:管理就是決策。決策貫穿管理的全過程,滲透于管理的職能活動中。西蒙認為,“管理過程就是決策過程”。“組織是指一群人彼此溝通和彼此關系的模式,包括制定和實施決策的過程”。這一點跟社會系統學派中組織的觀點一致。
用“決策人”代替“經濟人”, 也就是由提高效率為中心轉變為以合理決策為中心。決策人具有兩個特征:一是用“令人滿意”的決策準則來代替最優化決策準則(效用最大化);二是在決策時只考慮那些他認為最重要的因素。
決策是一個包括有四個階段的完整過程:情報活動-設計活動-決策活動-審查活動。
一個組織的決策,根據其活動是否反復出現可分為程序化決策和非程序化決策。
決策理論的一個運用就是博弈論,我們知道,經濟學研究的是社會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資源,達到資源合理的配置。經濟學十大原理之一是:“人們面臨權衡取舍”,這個過程也是一個博弈的過程。由此可見,管理學的研究不僅涉及到社會學、心理學、還涉及到經濟學。
孔茨在文中對決策能否支撐起人類知識的所有領域表示懷疑,決策其實就是選擇,而選擇既有可能是組織的管理行為,也有可能是純粹的個人行為。所以,以決策理論構建管理學的核心可能是不恰當的。
(五)經驗學派。該學派主張通過分析經驗(通常是一些案例)來研究管理學問題。通過分析、比較和研究各種成功和失敗的管理經驗,可以抽象出某些一般性的結論或原理,以有助于學生和從事實際工作的管理者理解管理原理,并使之學會有效地從事管理工作??状恼J為,經驗主義學派跟管理過程學派趨于相同。
(六)數量流派。該流派的核心觀點就是模型。利用模型,通過最基本的邏輯關系并根據選擇的目標來描述問題。換句話說,如果管理、組織、計劃或決策是一個合乎邏輯的過程,那么這個過程就能用數學符號和關系來表示,利用模型求出最優的解答,以達到企業目標。
從這個學派的思想,我們想到了一個例子:影響因子是用來衡量科研論文的質量,那么有關管理部門通過建立模型,得出影響因子,以此來衡量老師的科研成果,然后根據這個發給老師相應的勞酬。
孔茨認為,數學是一種工具而不是一個流派,它運用定量技術(運籌學、統計學、計算機技術)改進管理決策制定,提高組織的效率。這也是為什么孔茨在《再論管理理論的叢林》一文中將School 改成了Approach 的原因?!对僬摴芾砝碚摰膮擦帧罚骸半m然每個流派都對管理理論作出了巨大貢獻,但是有的流派(如數量、“管理科學”)卻只能被看做是一種工具(Tools),他們并沒有真正從事一種完全意義上的管理科學,他們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在運用精致的數量模型和符號而已”。另外,孔茨在講到人類行為流派也提到:“該流派成員也有分化,某些成員將關于人類行為的認識看做管理工作者的一部分,而且是幫助管理者通過滿足人們的需要、響應他們的動機來更好地理解并促使人們工作的一種工具”。
三、管理叢林形成的原因
孔茨在《再論管理理論的叢林》一文中提到:許多訓練有素但過于專門化的教師進入我們的大學和學院他們雖然有很好的學術背景,…,也許是管理理論的叢林變得更加深不可測?!?,令人沮喪的是,某些教授竟然堅信,當他們在教這些不同專業的課程的時候,就是在教管理?!蛡蛄舜笈鷣碜越洕鷮W、數學、心理學、社會學、社會心理學和人類學等專業的學者。在這期間非常缺乏即受過管理學科訓練又有一定管理經驗的教師。在這種情況下,只好靠來自上述社會科學領域的博士畢業生來彌補。
歸納一下,管理叢林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商學院教師缺乏管理經驗。
2.商學院教師憑借自己的專業背景,從不同的視角來對管理進行研究,提出了不同的觀點。
3.為了填補教師稀缺,雇傭了大量非管理專業的教師。
四、陷入叢林的主要根源
孔茨分析了 “叢林中思想糾纏的主要根源”。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語義叢林(什么是管理,什么是組織,什么是決策…)
如“管理”意味著通過別人并同別人一起把工作完成,但是,其中的“別人”僅僅指的是正式組織的人,還是包括所有非正式組織中的人?管理對人的影響是通過統治,還是引導,抑或是教育?
對于“組織”一詞的詞義混亂,分為三種情況:絕大多數管理過程學派成員用來表示一個企業的活動――職權結構,這里組織代表一個企業中正式的組織結構,為人們提供工作的環境;而許多“組織”理論家把組織看成是任何一種團體活動中人的關系的總和,這里組織成為社會結構的同義語;另外一些的“組織”則僅僅表示“企業”。
另外還有決策的語義混亂(簡單的從各種備擇方案的選擇vs包括全部的管理工作和環境)、領導方式(管理方式的同義詞vs管理和領導的區分)、信息聯系的含義(極為廣泛,一個書面或口頭報告vs正式關系和非正式關系的網絡)、人際關系的理解(對人的精神病的治療手段vs對人和人際關系進行的研究和技能)。
還有,對管理這門知識所下定義的分歧,即對管理的內涵沒有準確的界定。
2.是否把管理定義為知識主體(學科界限不清晰,管理學=社會學+社會心理學+…?還是管理就是一門專門的學科?)
3.先驗假設(假設前提的不一致性)
4.對原則的誤解(借單一管理原則的無效,來否定所有管理原則的正當性)
5.管理理論家們不能或不愿意互相理解(捍衛原創性)
五、走出管理理論的叢林
對于如何清理管理理論的叢林的問題,孔茨提出了以下幾點:
1.給管理下定義。建議大家至少要同意,管理知識領域的定義應該能反映實際管理人員的活動領域,并為此目標而對管理實踐做進一步的調查和研究。
2.界定管理學是一門學科。將管理學看成是一門專門學科,而其他學科被看成是管理學的重要基礎。如果這樣的話,把管理學同其他學科區分和結合起來就有可能。
3.闡明管理學用語的語義。
4.提煉和驗證基本原理。并記住以下準則:管理理論應該探討知識的某一個領域和進行“能夠處理的”調查,界定和集中一個研究的特定領域;管理理論應該有助于改進管理實踐和管理工作,以指導實踐為導向;明晰語義,特別是易于實際管理人員的理解;管理理論應該指導管理的研究和教學,并提高其效率;管理理論必須認識到,它只是一個更大的知識和理論領域的一部分。
六、管理的科學性和藝術性
通過讀《管理理論的叢林》一文,我們發現,各學派之間都有著相互的聯系,決策流派是建立模型,然后數量分析,從而決策出最優的解答。而決策又貫穿在整個管理過程中,管理涉及到人,人不是單獨的個人,是社會中的人,他存在于組織之中,組織是一個把兩個以上的人的各種活動和力量有意識地加以協調的體系,他是一個協作系統,是人與人之間相互協作而構成的系統。
由此可見,管理學的研究涉必然及到經濟學、社會學、心理學、哲學等理論,同時必然要運用到諸如數學、計算機科學、工程學等方法和技術。任何管理都會涉及組織中人、才、物的合理配置和產、供、銷的科學銜接。管理學涉及的范圍很廣。
管理的科學性表現在它形成了自己的系統原理、原則和方法,構成了管理學的基本框架,是一門獨立的科學。
管理的藝術性表現在,管理總是在一定的環境中管理,而環境是變化的,所以也就不可能有一成不變的管理模式。此外,人是富有感情的,而感情是很難量化和模型化的東西,所以,管理者要根據具體的管理對象、管理環境、管理目的、采取相應的措施去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所以說,管理需要科學的理論作指導,管理藝術性的發揮是在科學理論指導下的發揮,一個成功的管理者應該結合實際情況進行創造性的管理,使理論服務于實踐。
參考文獻:
[1]Harold Koontz Is Dead at 75,Gave Advice on Management. Associated Press (New York Times). February 20, 1984. Retrieved 28 February 2014
關鍵詞: 管理流派;管理叢林;管理理論統一
對西方管理理論發展的各個階段所形成的流派,研究者有不同的概括。如克勞德·小喬治概括了四個管理流派:科學管理、行為學派、管理過程學派和數量學派。[1]168-182Janes F. Stoner等概括為科學管理學派、古典組織理論學派、行為學派、管理科學學派和管理理論的近期發展(包括系統方法、權變方法)。從縱向發展看,在管理學不同的發展階段出現的不同學派,它們之間并不是一種更替的關系,后邊的學派并未取代先前的學派,各個學派互補共存。
從橫向看,同一歷史時期也出現了多個學派并生的局面。哈羅德·孔茨在20 世紀60 年代初將當時的管理理論劃分為管理過程學派、經驗或案例學派、社會系統學派、決策理論學派和數量學派六個流派或研究方法,由此導致了管理理論叢林的出現。
為克服或改變管理學學派林立的現狀,一些流派和管理學家試圖以一種理論體系來實現管理學各學派的整合,但叢林現象不但未改觀,反而有增無減。20 世紀80 年代,孔茨再次對當時的管理學流派進行梳理時,概括出了11 個不同的理論派系。管理理論叢林的深層原因是什么?能否實現對管理理論體系的整合?本文試對這些關系管理理論發展方向的問題進行探討。
一、對管理理論體系整合的探索。
對管理理論的整合出自兩個動機:一是為了管理理論的健康發展。管理理論學派的分化,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各個學派獨立為戰,互相排斥,阻礙了管理學的深入研究與探索。沒有統一和規范的管理理論又使人們對管理學的科學性產生懷疑。二是實現管理學科體系化的要求。作為一種科學、系統的理論,管理學必須綜合各流派的研究成果,使之融為一體,才能成為一種普遍適用的、經得起實踐檢驗的、有效的管理科學。學習組織與管理理論的學生面對的是一些有關組織理論與管理實踐的零碎而雜亂的資料。出現在20世紀中期的現代綜合思潮推動了管理學派綜合、統一的探索。
( 一) 系統學派的探索。
20 世紀60 年代在管理學中占統治地位的系統學派曾希望用“系統的觀點”來統攝其他所有各個學派。系統學派認為組織由目標與價值、技術、社會心理和結構等各個分系統組成。傳統組織理論強調結構分系統和管理分系統,從而重視制訂原則。人際關系學家和行為科學家則強調社會心理系統,把注意力集中在激勵、群體動力學和其他相關因素上。管理科學學派則強調技術分系統和對決策和控制過程的量化方法。這樣,每個管理學派都各傾向于側重特定的分系統,而不承認其他分系統的重要性。系統學派則把管理看作一個開放的社會技術系統,因而要研究一切主要的分系統及其相互關系。
系統學派沒有將管理理論各個學派統一起來,主要原因是該理論本身難以進行應用。由于這一學派概念上的復雜性,管理人員很難在實際操作中加以應用來提高組織的效率?!伴_放式系統學派沒有指明影響組織內部活動的主要變量,也未能夠識別出影響組織運作的環境要素。可以這樣說,開放式系統理論學派只是一個時髦的概念性學派,其發展還不足以使之成為一種有用的綜合理論框架。系統學派在20 世紀70 年代初趨于衰落?!?/p>
( 二) 權變管理學派的努力。
權變管理學派希望用“權變的觀點”來統一管理理論學派。其主要代表人物盧丹斯在1973年發表了題為《權變管理理論:走出叢林的道路》的論文,提出要用權變管理理論來統攝其他各個管理學派。盧丹斯指出:“所謂的權變的路徑,有時稱為情境的路徑,到現在仍只是剛剛興起。也許1980年后,這條路徑將能引導我們從管理理論叢林中打出一條出路來。” 與系統學派的結果一樣,權變管理理論在管理流派的統一上同樣收效甚微。
( 三) 價值學派的目標。
隨著20 世紀80 年代組織文化理論的流行,出現了一種用“價值觀”的思想來統率管理學各個流派的做法。按照組織文化理論影響最大的《卓越叢書》(Excellence Series)的作者之一湯姆·彼得斯自詡的說法,20世紀80年代的西方企業界正在經歷一場以他的主張為旗幟的“革命”,即“返回基點的革命”,而基點就是價值觀的重新塑造。價值學派是一種“非理性主義”,這決定了它無法與傳統管理理論相融合,其對傳統管理理論的整合走向失敗成為必然。
( 四) 過程學派的成就。
1961 年12 月,哈羅德·孔茨(Harold Koontz)教授發表了《管理理論叢林》論文,詳細地闡述了管理研究的各種方法,并認為存在著“管理理論的叢林”??状慕淌谙仁浅姓J每一種方法都對管理理論有一定的貢獻,然后進一步指出:(1 )人力資源方法和數量方法與其說是一種管理理論,倒不如說是管理者采用的一種方法;(2)過程方法能夠包括和綜合當今各種管理理論。過程方法最初由亨利·法約爾提出的,在他提出的行政管理的五個要素中,計劃和組織是著重點。
就對管理理論各流派的整合而言,過程學派是最為成功的。對管理職能的探討構成了幾乎所有的主流教科書通用的管理框架。比如孔茨的“計劃、組織、人事、領導及控制”,托馬斯·P . 羅賓斯的“計劃、組織、領導、控制”以及托馬斯·S.貝特曼的“計劃與戰略、組織和人事、領導、控制和變革”。就這一事實而言,過程學派對管理理論的整合的努力是最為成功的。
二、管理叢林現象的客觀性對于管理理論叢林的原因,許多學者作了精辟的分析??状脑凇豆芾砝碚搮擦帧芬晃闹袣w結為以下幾個原因:其一,組織、領導、管理決策制定等術語的用法及含義不同造成的“語義學叢林”;其二,對管理和管理學的定義和所包含的范圍沒有取得統一意見;其三,把前人對管理經驗的概括和總結看成先驗而加以拋棄;其四,曲解和拋棄前人提出的一些管理原則;其五,管理者不能或不愿相互理解。孔茨的分析側重于技術和主觀的原因,筆者就其客觀原因進行如下總結:
( 一) 任務及環境的不同。
管理思想處于環境變革之中,同時又是環境變革的產物。科學管理理論是社會生產力不發達和組織勞動效率低下的產物。當時的經濟背景是,社會需要提高生產率、提高工業產量,以滿足人口迅速增長的更為基本的物質需要。提高勞動效率是管理的首要任務。當時可使用的人力資源狀況是許多工人都是從別的國家來的移民或從農村來的農民。
在這種經濟背景下,泰羅從工廠的生產車間入手,以機械觀的理論與方法為指導,通過對工人勞動過程的改進來達到提高效率的目標。一定時期的管理理論是對一定時期的管理實踐的概括和總結,是一定的社會、經濟和文化環境的產物。
管理理論叢林的出現,在某種意義上,也是管理理論關注的重心發生轉變的產物。即由企業內部轉向外部,由主要協調企業內部關系轉向使企業適應復雜多變的外部環境。這種轉變來自于管理實踐的需求的推動。組織活動的社會化及各種關系的多元化,使組織內部及組織之間的沖突也日益復雜化,組織與其上下游戰略聯盟、中介機構、行業協會、社會公眾、新聞媒體等形成了一個關系網絡;環境變化不確定性、要素的跨國流動、市場的國際化的發展,推動了組織邊界的擴展。隨著西方后工業社會生活的復雜化和新的社會矛盾的出現,僅僅依靠管理自身已經不能說明、解釋和解決組織所面臨的現實問題。[ hi138\Com]
( 二) 解決問題視角的不同。
管理活動的復雜性決定了管理問題研究具有不同的層面。保羅·格里斯利認為,管理學有一個核心元素(利用給定的資源達到目標),然而這個基本的核心含義可能通過各種方式(如人力資源、環境等)擴展。每個人對管理任務的理解的水平具有內在的轉移局限性。對很多管理者來說,他們如何理解管理任務也是不盡相同的。從不同的視角去研究管理問題,是導致管理理論多元化的又一原因。
科學管理的主要重點放在計劃、標準化和在作業層改進人的努力方面,以便以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的產出。管理科學是與車間或作業層的最佳努力有關的,因而是一種微觀的方法。與此相反,20 世紀前半期出現的行政管理理論把重點放在高級組織層的廣泛的行政管理原則上,對正式組織結構與一般管理基本過程的說明。這是一種宏觀的方法。在工業方面,管理科學實際上并不側重于戰略問題,而主要是研究戰術問題。在大多數情況下,管理科學家并不從事解決高層管理者所關心的“不良結構”
的問題。這類問題用精確的數理統計方法是不能解決的。他們側重研究可以用定量分析解決的基層、中層的管理問題。
不同的視角產生于管理學者不同的經歷。管理學中的各個先驅者,他們之中的每一個人,由于自己的特殊背景,在管理的整體中引進了一個新的側面。例如,泰羅由于他的工程教育和冶金方面的訓練,對工場工作的成績作了仔細的研究。而法約爾則由于他在采礦公司的經營管理經驗而用經營與協調的觀點來考察管理工作。另一方面,謝爾登和甘特則從個人及個人在管理工作中的作用開辟了管理責任新領域。由于這些管理學者側重于管理的不同方面,多年來又各自聚集了一批追隨者,以致于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管理思想狀況有些混亂。
( 三) 管理研究方法上不同。
“管理理論的叢林”的形成與管理學眾多的管理分析方法和研究范式有關,不同的分析方法和研究范式出現的結果造就了管理學的學派林立。[11]94從管理學的知識體系上,20 世紀60 年代,伴隨著傳統古典管理理論的衰亡,一大批新的管理理論的產生,經濟學、社會學、心理學、系統科學、人類文化學、哲學、計算機科學、數學、博弈論、統計學,甚至現代物理學,都在以越來越強的力量影響著管理理論的發展,都在以各種不同的方式向管理學滲透。有學者通過對管理思想史中各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的出身與專業背景進行研究后發現,不同學派的代表人物的出身與專業背景相差較大,而同一學派學者的專業背景則大體相同,行為科學理論中的學者大多都是心理學家,而管理科學學派的學者大多有工科背景。行為科學家主要是從具有社會心理學傾向的社會科學衍變出來的,而與此相反,大多數的管理科學家則來自數學、統計學、工程學、經濟學以及與經濟-技術有關的學科。所以,這兩門學科具有不同的觀點和意見是正常的。
商學院在研究方法的多樣性上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1959 年,出現了兩份對管理教育具有影響的有關工商教育的報告。一份出自福特基金會委托并資助加州伯克利分校的羅伯特·A·戈登和斯坦福大學的詹姆斯·E·豪厄爾的研究,另一份出自卡內基公司資助斯沃索莫大學的弗蘭克·G·皮爾遜進行的研究。兩份報告都尖銳地批評了美國工商教育的狀況:工商管理學院甚至在定義教給學生什么、該怎樣教這樣的基本問題上都一片混亂。由于墨守成規,商學院沒能在一個不斷變化的環境中培養出具有能力和想象力,同時又具有靈活性的管理人員。
他們建議改革未來的商學院的課程內容。自此,像數量和行為科學這類課程激增,因此聘請了數學家、統計學家、心理學家和其他一些未經過工商訓練也沒有工商背景的人員到管理學院任教。
研究方法的差異不但體現在學科背景上,還體現在研究范式上。描述性范式與規范性范式有著明顯的差異:規范方法一直被主要應用于經濟學和管理科學方面?!敖洕鷮W家和運籌學家注重的是事情應當如何;他們研究組織及其環境,以便提出能使組織作出更合理決策的分析模型?!绷硪环矫?,大多數心理學家、社會學家和其他行為科學家對有關人的行為的經濟-技術設想提出了疑問,而他們關心的是描述人和組織實際行為的方式。
( 四) 實踐者與研究者價值取向的不同。
在管理學者中,追求管理理論的實用性和管理理論的唯知性的分歧是比較明顯的。隨著管理教育走進課堂,越來越多的學院派學者進入到管理理論的研究中來,他們傾向于用定量的方法,努力提高管理理論的精確程度,而實踐派則大多傾向于用定性方法,關注理論成果在管理實踐中的效用。所以,由于管理實踐者和管理研究者們的研究目的和他們的價值觀上存在的差異,決定了管理學者們很難走到一起。
為了解決管理理論叢林問題,1962年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召集了著名學者以及工商、教育和政府中在管理藝術方面取得成就的實踐家參加的一個會議。會上理論工作者與實踐工作者形成了鮮明的對立。美尼爾·A ·雷恩對這次會議的爭論總結說:
學者們只能理解那些來自自己專業的人,而實踐家們則無法理解學者,學者也是如此??状脑凇对僬摴芾砝碚搮擦帧分兄赋?,“我們仍然處于管理理論叢林時代??也許(走出叢林的)最有效的方法要靠領導潮流的管理者發揮更為積極的作用,以縮小職業實踐與學院派之間日益擴大的鴻溝?!?孔茨同時也責怪他的同行學者沒有把理論研究更多地與實踐結合起來。
三、從管理的本質看管理理論體系的整合。
判斷一門學科的標準是其具有自己的假設、目的、工具、績效目標和測量標準。按照這一標準衡量,管理有權利作為一門學科。但許多學者指出了管理學科的特殊性。如保羅·格里斯利就認為管理學是一個混合的概念,管理學在其一般意義上并不是一門學科,它整合了其他學科的材料,因此它更適合被稱為超學科(Meta-Subject),它包括了對各種學科的思考、分析和實驗,考察在管理行為中這些學科如何融合在一起并相互作用,以及它們如何對管理者的行為做出貢獻。彭新武指出:從實踐上看,與其說科學管理理論是探索管理的科學,不如說它是努力在管理中應用科學。管理工作涉及做事的方法和技術、技巧。管理既應被看成是一門科學,也應被看成是一門藝術。管理學這種本質上的特征決定了它與其他學科的不同之處,管理學理論是不能被整合為一個嚴密的知識體系的。
就管理學的教學而言,這種整合的必要性也并非是絕對的。學生應該歡迎管理理論的多樣化,而不應試圖獲得簡明的知識體系。研究的課程是復雜而動態的,而這個知識體系又是不斷演化的。
許多學科都能對管理學作出貢獻。組織是復雜的系統,它們本身就要求進行深入的調查研究工作。
那種建議我們把所有這些都很好地包進一個包袱,然后用一條簡化了的理論絲帶將它們捆扎起來的想法是不現實的。 學習組織理論的學生和管理實際工作者應該承認和吸收來自不同學科領域的貢獻。任何要將這一研究領域禁錮于某種有限的觀點的企圖都將減少我們進一步的調查研究的靈活性和機會。
參考文獻
[1]克勞德·小喬治。管理思想史[M] .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2] Janes F. Stoner 等。管理學教程[M] .北京:華夏出版社,2001:94.
[3]羅珉。管理理論的新發展[ M ].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3.
[4]張科豪,慕繼豐。管理思想的演進及管理的發展[ J ] .商業研究,2003(2):59.
[5]斯蒂芬·P ·羅索斯。 管理學[M].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36.
[6] 丹尼爾·A·雷恩,著。管理思想的演變[M] .李柱流,等,譯。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253.
[7]林曦。科學哲學視角下的管理理論叢林成因探析[ J ] .哈爾濱商業大學學報·社科版,2 0 0 7 (2 )。
[8]高文武。簡論西方管理學理論的發展趨勢[J].理論月刊,2002(8):40.
[9]姜利軍。管理理論發展脈絡的世紀思考[J].經濟與管理,2000(3):7.
[10]弗里蒙特·E ·卡斯特,詹姆斯·E ·羅森茨韋克。 組織與管理[M]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計,1985.
[11] 羅珉。管理學范式理論研究[ M ]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