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17 16:38:5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護理人才需求狀況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我國的護理教育借著改革開放的契機飛速發展,在改革浪潮的推動下,護理教育從人才培養的指導思想、培養模式到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各個環節、各個領域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我校也積極加入到護理教育改革的行列中。由于高職護理教育的目標是培養應用型護理人才,而學以致用,職業能力符合行業崗位需求是應用型護理人才培養的關鍵。工學結合是一種將學習與工作結合在一起的教學模式,學生企業實踐與課堂學習穿行。這種教育模式既是國際上的普遍規律,又是中國的職業教育特色;既是中國歷史的產物,又是當今職業教育的亮點。這種教育模式可使學生與職業崗位近距離接觸,使之在真實的職業環境熏陶下更加自覺、主動地學習和掌握專業知識與技能,從而達到學以致用,使職業能力符合行業崗位需求的目的。我校在護理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中大膽創新,將工學結合模式運用于護理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通過3年實踐,取得了一些成果。
2工學結合培養模式的實施
2.1建立工學結合合作關系
要實施工學結合模式就必須建立工學結合的合作關系。我們通過醞釀、討論、篩選與考察,將中國人民駐漳州第175醫院定為聯合辦學單位(以下簡稱教學點),這是一所醫療設備精良,醫療水平高,具備一定教學能力的三級甲等醫院。
2.2建立健全規章制度
首先,在教學點成立教學管理委員會,建立健全各種管理制度,并嚴格按照既定的規章制度實施管理,以確保教學活動正常有序地開展;其次,建立臨床師資隊伍。選擇臨床經驗豐富,具有一定教學能力及良好職業素養的臨床醫護人員承擔教學任務。成立臨床護理教研室,對臨床教師進行培訓,幫助其領會課程標準,掌握教學環節,把握教學過程,以便順利完成教學任務。
2.3實施工學結合聯合辦學
工學結合培養模式采用三段式教學,即第一學年,所有學生均在校本部學習專業基礎知識和人文社科知識;第二學年,學生在教學點由實踐經驗豐富、具有一定教學能力的臨床醫護人員借助臨床真實病例講授專業課知識,邊學習邊見習;第三學年,學生在教學點頂崗實習;畢業后,在教學點實習見習的學生有50%以上留在該院工作。
3總結與討論
3.1工學結合培養模式踐行了校院合作的職業教育理念
工學結合培養模式將理論教學與臨床實際緊密結合在一起,融“教、學、做”于一體,突出了專業技能的學習和掌握,踐行了校院合作的職業教育理念,有助于學生專業知識的學習和職業技能的掌握。3.2工學結合培養模式實現了人才培養與行業人才需求的無縫對接工學結合培養模式強調以能力為核心,注重專業崗位能力的習得與掌握,打破傳統模式的教學時段分割,使學生早期進入臨床,早期接觸鮮活病例,結合工作崗位需求掌握專業理論知識和專業操作技能。我校通過此種培養模式深入了解護理行業對護理人才的需求狀況,及時掌握專業培養方案與行業人才需求的對接程度,并為課程標準的制訂和實施提供依據,從而實現了專業人才培養與行業人才需求的無縫對接。
3.3工學結合培養模式為學生就業搭建了廣闊平臺
工學結合培養模式可使學生通過與職業崗位的近距離接觸,了解崗位要求,工資待遇,個人發展前景等情況,從而為學生提供更直接、全面、翔實的創業資料和就業機會[1]。在教學點培養的學生熟悉醫院管理模式,適應護理工作環境,具有較強的職業能力和綜合素質。許多學生在頂崗實習期間就已經成為醫院護理崗位上的技術力量,畢業后有54%的優秀學生順利通過合作單位的競聘考核并直接上崗,成為獨當一面的技術人才。
老年護理教育現狀
我國護理教育一直以培養普通臨床護理人才為主,尚未設立專科護理制度,老年護理專業人才的培養幾乎是一項空白。老年護理教育觀念嚴重滯后,認為老年護理只不過是生活照顧,不需要專業技能。很多職業院校即使開設老年護理課程,由于師資、辦學條件限制,教學效果遠遠不能滿足老年生活護理、心理護理的需求。最重要的是,高校至今缺乏對老年護理教育體系深入的研究[5],教學效果遠遠不能適應健康老齡化的歷史使命。
高職老年護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設計
1.老年護理崗位能力需求。我們通過發放調查問卷、隨即走訪、召開座談會形式,對濟南市20家左右的老年公寓和養老機構進行了調研,充分了解畢業生就業崗位人才需求狀況,以及這些就業崗位對畢業生就業能力的需要。如下圖:(略)。
2.老年護理的培養目標。根據老年護理崗位能力的需求,召開由專業教師和行業專家參加的座談會,確定老年護理專業的培養目標為:培養學生掌握老年護理基本知識和技能,具備老年醫學、老年保健、心理健康教育等知識和技能,使學生能勝任養老服務機構(如老年公寓)老年護理工作;具備對養老服務機構護理工作進行管理的能力;具備在社區醫院對家庭中的老年人,及其子女和保姆進行老年護理專業技術指導的能力。
3.老年護理課程設計的特色。按照基于工作崗位職業能力分析的原則,圍繞老年護理人才培養的目標,針對老年群體的突出健康問題,老年護理的課程體系的設計突出“四個結合”的特色。①中西結合即中醫與西醫結合。祖國傳統中醫治療方法越來越受到大家的追捧。中醫在調理人的陰陽平衡、氣血平衡,治療亞健康有獨到之處。對于老年人?;嫉穆圆。樉摹⑼颇?、拔罐等中醫治療方法起到奇特的療效。②身心結合即身體保健與心理保健相結合。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的定義是:健康不僅是沒有軀體疾病和生理缺陷,還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狀況和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由于老年人在家庭當中從家庭支柱轉變為一個需要別人照顧的角色,退休以后社會地位和社會角色功能也會發生變化。隨著機體的老化,表現出老態龍鐘,甚至有的老年人大小便失禁、生活不能自理,這將嚴重影響老年人的自尊和自信,引起老年人心理的變化,嚴重的會出現孤獨、焦慮、抑郁、煩躁、悲觀失望、否定生活的意義等一系列負面心理。因此我們對老年人的護理既要注重身體健康,又要關心老年人的心理狀態和精神需求。③藥食結合%即藥物治療和食物治療相結合預防和治療老年病?,F代很多疾病都是由于長期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引起來的,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通過調節平時的飲食的種類、方式方法,結合藥物達到預防和治療疾病的目的,從而達到減少疾病致病因素,延緩衰老的目的。④靜動結合%也就是靜養和適當的文體活動相結合。老年人需要凝神聚氣的靜養,但是更需要與愉悅身心的文體活動相結合。
4.老年護理課程設計的內容。根據老年護理“四個結合”的特色,課程體系中開設基本技能課、核心技能課和拓展技能課?;炯寄苷n涉及老年醫學、中醫學、護理學基本知識和技能。核心技能課即老年護理核心能力課程如:老年護理技術、老年保健技術、老年營養和食療、老年體育、老年心理健康、老年用藥等。拓展能力課程包括倫理、禮儀、老年公寓管理與運作、溝通與交流、養老保障制度。體現老年護理人才培養的職業性、實踐性、開放性。通過三年培養,使學生具備綜合能力、職業素質、人文修養,全面掌握老年護理技能及老年服務機構管理能力,真正實現課堂教學為就業服務、課堂教學與就業崗位的零距離對接。
5.考核評價。借鑒美國高等護理教育標準,考核中兼顧基礎能力、核心知識、核心能力、專業價值觀,分為三種形式來進行。①兩個主體評價相結合。學校和養老機構為兩個獨立的評價主體。學校評價實行教師和學生一對一考核,分為理論考核和實踐考核。學生在校學習兩年,第三年到老年公寓實習。實習結束后由實習單位對畢業生崗位工作能力做出綜合評價。②理論考核實踐考核相結合。實踐評價為主,理論考核評價為輔。實踐考核明確扣分細則,強調動手能力和整體素質。實踐技能考核占學期考核成績的70%,理論考核占30%。③階段性評價和畢業評價相結合。在校期間,實行學期考核,學生畢業時,由老年公寓和學校共同完成畢業考核,以實踐考核、畢業設計和畢業論文的形式進行。
老年護理多元化人才培養
[關鍵詞]護理人員;現狀;調查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432(2014)9-0071-02
1 資料來源與方法
(1)調查對象。遼寧省內15所醫院以及社區衛生服務站的890名護理人員。
(2)調查內容。包括醫院、社區護理人員的年齡、學歷、職稱等一般狀況,在崗培訓情況,從事的工作范圍,知識與技能的需求等。
(3)調查方式。采取統一問卷調查方法,被調查者按要求填寫表格。
(4)資料處理。所有資料經審核后錄入計算機,利用ACCESS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與分析。
2 調查結果及分析
(1)醫院、社區護理人員的一般狀況。①年齡構成:40~50歲組人數最多,占47.5%,20歲以下的所占比例最低,僅占3.3%,絕大多數為中青年人。②學歷構成:中專學歷所占比例最高,為82.8%,其次為大專占13.1%,本科以上學歷、無正規專業學歷的分別占1.2% 和2.9%。③職稱構成:中級職稱占58.4%,初級職稱為39.7%,高級職稱很少。
(2)從事護理與社區護理工作年限,從事護理工作20年以上者占53.5%,5年以下的僅占8.4%。而從事社區護理工作在1~2年者所占比例占43.9%,2~3年,占25.5%。分析可見,一是由于社區衛生服務是一新生事物,盡管被調查的護理人員多數有十幾年以上的臨床護理經歷,但從院內??谱o理轉入社區護理的時間不長,經歷有限;二是說明了護理人員社區護理的經驗不足。
(3)醫學基礎、護理等有關課程學習情況。被調查人群中普遍學習過基礎醫學課程;未學習過護理倫理學、精神科護理、老年護理學的所占比例分別為48.4%,66.4%和75.4%;50%以上沒有學習過衛生保健、營養與膳食、心理學;70%以上沒有學習過人際溝通、社會學、計算機應用等知識;學習過社會學、計算機應用、人際溝通、老年護理課程的人數最少,僅占20%左右,而這些知識又是從事社區護理所必備的。
(4)畢業后培訓和學術水平現狀。盡管多數人員工作年限較長,但畢業后60%以上未參加過臨床進修、脫產培訓,80%以上未參加過學術會議與參觀考察。調查中還發現,95%以上社區護理人員未在各級雜志刊物上發表過論文,94%以上的人員未在各級學術會議上宣讀過論文。據有關文獻報道:護理人員的進修、培訓,在各醫學專業人員進修培訓比例中是最低的。護理人員缺乏培訓,對于加強護理工作,提高護理水平十分不利。
(5)社區衛生服務站從事的護理內容。目前,各社區衛生服務站開展的服務項目比例由高到低依次為:注射、輸液96.7%,換藥71.3%,家庭護理61.5%,理療45.1%。慢性病規范化管理、健康教育、社區康復等服務項目,主要還是由醫生承擔;婦幼保健、計劃免疫、傳染病管理等工作在大多數站內還未開展,個別護理人員甚至認為,護理工作還是以治療為主,健康教育、慢性病管理、康復、計劃生育指導等工作應是醫生的任務。
(6)技能水平情況。針對社區護理人員是否需要具備交流、觀察、分析判斷、計劃、決策、評價、預測等十種能力,是否需要具備心肺復蘇、心電圖、換藥、計算機等操作技術進行了調查。調查結果顯示,所有被測人員認為社區護理人員應必須具備交流、語言表達和觀察能力;認為具備分析判斷、決策和組織協調能力是有必要的。78%以上的人認為應具備預測、評價能力。
(7)護理人才需求:從護理人才緊缺的數字看:按照21世紀人人享有充分的醫療資源的發展目標各級醫院醫護人員的比例應為1∶1.45,與目前遼寧醫護人員比例1∶0.99的比例對照,還存在2萬多護理人員的缺口。僅按照2020年我國醫護比例必須達到1∶1.1的比例預測,我國13億人口,需要培養各個層次的護士128萬人。護理人才的緊缺同樣也是世界性的問題,根據調查,未來10年,美國、英國、加拿大、新西蘭、新加坡、日本以及全球其他國家急需610萬名護理人員,僅美國近兩年就急需護理人才20萬名。
從護理人才的素質看:目前臨床護理人員的素質不能滿足新型護理的實際要求。一是臨床護理人員學歷偏低,研究生、本科學歷的護理人員嚴重不足。二是臨床護理人員知識結構、護理理念落后,多數護理人員知識以熟練的技術操作為基本職業標準,缺少人文、社會、人際溝通能力,美學與禮儀知識、常識明顯不足;在臨床護理人員的知識結構中,傳統的醫學基礎知識比重過大,而有關勞動衛生、職業病和社會醫學方面的知識以及與實際護理相關的知識較少;護理專業知識中有關臨床護理的知識多以臨床分科為主,沒有突出老年護理、預防保健護理、精神護理的時代要求。三是受傳統觀念的影響護理職業還局限在以女性為主,男性很少涉足護理專業。
3 對策
(1)加強護理隊伍建設,完善知識結構。為適應新的護理模式,護理人員的知識結構、操作技能要相應轉變,如何培養適應未來護理需要的社區護士已成為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筆者認為,應加強以下幾方面工作:
第一,完善護理教育體系,中專層次已顯得不適應,應加大大專、大學層次比例;第二,開展護理人員在職培訓,本著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盡快實施對從醫院轉崗到社區的護理人員的培訓,使之適應社區護理工作的需要;第三,根據21世紀護理發展趨勢,改革護理專業教育課程結構,增加人文和社會科學的內容,開設心理學、倫理學、人際溝通、老年護理、社區護理、營養與膳食等課程,形成體現現代教育觀和護理觀的全新的護理課程體系;第四,建立社區護理實習基地,在教學方法上,運用病例討論、小組討論等手段,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2)建立我國社區護理服務模式是護理改革的新思路。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同步發展社區護理工作,是社會進步、老齡人口增加和疾病譜變化而使護理工作發展面臨的新挑戰。因此,護理工作已納入護理發展的整體規劃,也是下一步重點推動發展的工作。只有進一步深化中專以及大專各層次護理教育改革工作,才能適應護理學科發展對人才素質的要求。
(3)建立醫療集團,提升基層醫院醫療技術、人才培訓、醫院管理水平。醫院集團以省級大醫院(三甲級)為核心,以周邊地區市級骨干醫院為成員醫院,再由成員醫院向下輻射縣區級醫院及鄉鎮醫院,完善覆蓋全省醫療服務體系建設,推動優質醫療資源向基層合理流動,從而實現優質醫療資源縱向整合并逐級下沉,疑難重癥患者逐級上轉,形成省、市、縣區三級架構的分級醫療模式。強調三甲級大醫院(如中國醫科大學第一醫院)將以提升基層醫療水平為重點,擴大集團成員醫院之間的衛生資源縱向聯合,將優質醫療資源向基層轉移。而各基層醫院將在醫院集團的引領下,提升自身醫療技術、人才培訓、醫院管理水平,有效發揮成員醫院作用,造福當地百姓,切實解決老百姓看病難、看專家難的局面。讓三甲大型醫院與基層醫院,共同分享大醫院的聲譽、優質的醫療資源、優良的人才、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理念,努力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目標。
(4)更新傳統觀念,樹立現代護理觀。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現代護理觀應是以人的健康為中心,護士具有診斷和處理人類對現有的或潛在的健康問題的反應能力,在臨床護理和護理管理中,系統地貫徹“護理程序”,強調護理是現代科學體系中的一門具有綜合性、獨立性的應用科學。因此,各級衛生行政部門、醫院管理者和廣大護理人員要積極轉變觀念,看清護理專業的發展趨勢,對社區護理工作給予高度的重視與大力支持。
(5)勇于實踐,探索社區整體護理模式。整體護理是以護理程序為基礎,以病人為中心,為病人解決實際問題的新型護理模式。這一護理模式的實施,提高了護理質量,發揮了護士的潛能,是當前較為理想的護理模式,但這一護理模式,目前僅在醫院內實施。在不斷拓展社區護理服務領域的同時,還要探討如何將整體護理運用到社區護理中去,逐步擴大整體護理的實施范圍,不斷提高護理質量。
(6)各界共同努力,營造良好氛圍,大力宣傳在基層醫院中護理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提高各級管理人員對基層醫院及社區護理工作重要性的認識,把基層醫院及社區護理作為基層及社區衛生服務發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建議將開展基層醫院及社區護理工作情況的評價指標納入對社區衛生服務示范單位的評價指標體系中,以促使各級管理人員對社區護理的重視,推動社區護理工作的發展,適應人口老齡化和疾病譜改變,滿足群眾對護理的需求。適當提高社區護士工資待遇,以提高她們的職業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之安于現狀,從而保證護理崗位人員的相對穩定。社區病人對社區護士最強烈的期望是疾病護理方面,如慢病護理、急救護理,而醫療護理是疾病護理的基礎,只有不斷提高我們的醫療護理質量,才能在社區護理中取得最好的效果,才能使社區護士自覺地以出色的工作贏得社會的尊重,真正做到面向社區,服務于社區,從而提高醫院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綜上所述,護理專業適合我國區域經濟建設、技術進步和社會發展要求,有著廣泛的發展空間。護理人才緊缺,需求量大而且穩定,發展前景好。因此結合本校實際,我校開設的護理專業是與技術進步、社會發展和積極發展區域經濟相一致的,這樣既可以挖掘我校的醫學資源優勢,又可以充分利用社會醫學條件,以現代醫學理念培養適合于醫療服務一線的技能型緊缺人才。
參考文獻:
[1]孫佳香,姜海霞,高修銀.社區護士培養中存在的問題及建議[J].中國全科醫學,2007(9).
關鍵詞:高等職業教育;專業布局;分析
一、專業大類的分布結構
2005年全國獨立設置的高職院校1091所,共計招生174萬人,在校生達到427萬人;開設專業共767個,平均每個專業的招生規模為2300人,在校生規模為5600人。根據2004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中國普通高等學校高職高專教育指導性專業目錄》中所設的19個專業大類,按在校生規??煞譃橐韵氯齻€層次:
1.財經、電子信息、制造、文化教育4個大類,在校生規模均超過50萬人。4個大類的在校生總數為274萬人,占19個大類在校生總數的64%;各大類招生規模都在22萬人以上,合計招生數達109萬人,是其余15個大類招生數總和的1.7倍;專業分布密度也最高,共設專業224個,平均每個專業招生6680人,計算機應用、網絡技術、物流管理、電子商務、會計、機電一體化、數控技術等熱門專業招生數都在3萬人以上。其中,規模居首的財經大類合計招生數超過34萬人,在校生超過80萬人,相當于交通運輸、旅游、法律等12個大類之和。
2.土建、醫藥衛生、藝術傳媒、交通運輸、旅游5個大類,在校生規模均在10萬以上,但不到30萬。這5個大類招生規模都在5萬到12萬之間,合計招生數40萬人,是當年畢業生數的2.8倍,其中藝術設計傳媒類達到3.1倍,增長幅度很大; 5個大類共設專業202個,平均每個專業招生2000人,在校生數為4600人,合計在校生數94萬人,約占19個大類在校生總數的22%;各大類專業分布差異較大,如交通運輸大類設專業60個,而旅游大類設專業僅16個,從平均每個專業在校生數看,后者是前者的3.5倍。
3.法律、農牧、生化、資源、環保等10個大類,在校生規模均在10萬以下。這10大類的招生規模都小于4萬人,合計招生數僅為23.8萬人;10大類共設專業333個,平均每個專業招生約700人,在校生1800人,分布密度低;合計在校生僅
59萬人,比財經或電子信息一個大類的在校生還少,約占19個大類在校生總數的24%,且增長速度較慢。其中水利、資源開發與測繪兩個大類,平均每個專業招生數不足350人,在校生數少于900人。
總的來看,各專業大類的發展規模極不平衡,規模最大的財經大類招生數達34.1萬人,而水利大類僅招生0.7萬人,二者相差48倍;財經大類在校生數達81.6萬人,超過旅游、法律等11大類的總和;各大類的專業生均規模差異也很顯著,如資源開發與測繪大類平均每個專業招生數僅300人,在校生數約600人,還不到財經大類各專業生均1.6萬人的4%。
二、專業布局結構分析
1.專業分布呈金字塔形,大部分規模較小。全國高職院校共設專業767個,其中在校生規模小于1000人的專業有399個,占專業總數的52%;在1000-5000人之間的專業219個,占28.6%;大于5000人的149個,占19.4%。從招生情況看,平均每個專業招生規模為2266人,但其中有近四成專業的招生數還不到200人(見下表)。
2.各專業招生規模不均衡,冷、熱專業相差百倍。招生數過萬的熱門專業有38個,平均每個專業招生規模為2.6萬人,在校生規模為6.5萬人;其中規模最大的是計算機應用專業,招生數達到6.8萬人,在校生規模超過20萬人。招生數小于 100人的專業有183個,合計在校生數僅2.7萬人,平均每個專業在校生數低于200人,招生規模和在校生規模均不足計算機應用專業的百分之一。
3.熱門專業分析。下表為2005年招生數排序前20位的專業:
表中“招畢比”是指當年招生數與畢業生數之比。這20個專業共招生75.1萬人,占高職院校招生總數的43.2%,平均每個專業招生3.8萬人;合計在校生數為183萬人,平均每個專業8.2萬人。從專業分布看主要集中于三個大類:電子信息大類6個,財經大類5個,制造大類4個,合計占總數的四分之三。計算機應用、數控技術、護理、軟件技術、建筑等專業,是列入技能型緊缺人才培養培訓工程的專業。其中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居各專業首位,招生數為6.8萬人,在校生數達20萬人,超過公安、公共事業、環保氣象與安全、資源開發與測繪、水利5個大類144個專業的總和。
從增長速度看,最快的是物流專業,畢業生數僅0.5萬人,而招生數達到5.1萬人,增長了8.5倍,招畢比高達9.5。其次是數控技術、軟件技術、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招生數與畢業生數相比分別增長了5倍、4.7倍和3.8倍。值得注意的是,計算機專業群的招生規模特別大,僅位列20大熱門的計算機應用技術、計算機網絡技術、軟件技術、計算機信息管理4個專業,招生數就達16.4萬人,在校生數達44.9萬人,占高職院校招生總數的10.5%。
三、專業人才需求分析
高職院校的專業設置與產業結構的調整密切相關,因為就業人員的職業結構改變直接導致了專業人才的需求變化。從2002年到2005年,全國第一產業就業人員的比例下降了5.2個百分點,而第二和第三產業則分別上升了2.4和2.8個百分點,從一產向二、三產轉移的趨勢十分明顯。
1.就業分布主要集中于制造、教育、公共管理、建筑4大行業。《中國統計年鑒2006》表明,2005年全國就業人口中的職工人數共計1.085億。其中制造業達3097萬人,比上年度增加137萬人,占總數的28.5%;教育、公共管理、建筑業的職工人數也均在850萬人以上。上述4大行業職工人數合計6600萬人,占總數的三分之二。規模在400萬至600萬人之間的有交運倉儲郵政、批發零售、采礦、衛生與社會保障、農林牧漁等5個行業。值得注意的是,有6個行業的職工人數與2004年相比呈現下降趨勢,其中批發零售業減少了42.6萬人,農林牧漁業、交運倉儲郵政業分別減少了24萬人、19萬人,文體娛樂、電煤水生產、居民服務業也略有下降??紤]自然減員、人員流動等因素,實際增量超過274萬人。假設行業就業人員年齡從20-60歲平均分布,年自然減員約占職工總數的1/40,人員流動量占3%,新增人員約870萬人。其中制造業300萬人,建筑業120萬人,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110萬人。各行業新增人員分布情況見下表:
2.勞動力市場總體上供大于求,但屬于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的行業需求十分旺盛。根據國家發改委就業司的信息,2006年預計城鎮需要安排就業總量約2500萬人,其中城鎮新成長勞動力約900萬人,下崗人員460萬人和城鎮登記失業人員840萬人,按政策需在城鎮安排就業的農村勞動力和退役軍人約300萬人。從需求情況看,可增加就業崗位約800萬個;加上自然減員提供的就業崗位,城鎮可新增就業人員總數也僅1100萬人左右,這樣勞動力供大于求將達到1400萬人,比去年增加100萬人,供求矛盾更加突出。2006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達413萬人,比上年增加75萬人;2007年又將達到495萬人,就業形勢嚴峻。另據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公布的2005年全國100多個城市勞動力市場供求狀況,用人單位通過勞動力市場招聘各類人員1561萬人次,求職的勞動力累計1632萬人次,勞動力總量供大于求。需求人數按三次產業分布分別為33萬、500萬、1028萬人次,所占比重為2%:32%:66%。而根據用人單位對求職者文化程度的要求,本科及以上的需求人數為93萬人,所占比重為5.9%;??频男枨髷禐?34萬人,占 15.0%;高中(含中職)為573萬人,占36.7%;初中及以下為661萬人,占42.4%。從供求狀況看,專科層次的求職人數為302萬,比需求數多出68萬,就業競爭相當激烈。轉貼于
但是,從最近4個季度全國勞動力市場數據統計看,制造、批發零售、住宿餐飲、居民服務、租賃商務服務、建筑6個行業需求十分旺盛,累計需求量達1178萬人次,平均每季度需求295萬人,占需求總數的78.5%。其中制造業需求人數高居各行業之首,4個季度累計需求375萬人次,平均每季度需求人數約94萬人,占需求總數的四分之一;其次批發零售業和住宿餐飲業的累計需求分別為284萬、177萬人次;再次是居民服務和租賃商務服務,二者共計265萬人次;排在第六位的建筑業也達到77萬人次。另外根據十大城市勞動力市場的統計,適合高職院校培養的機械冷加工、機電產品維修人員尤其緊缺,機械冷加工專業人員在深圳、沈陽等城市的求人倍率(即招聘人數與求職人數之比)超過5:1,上海甚至一度達到44:1;杭州的機電產品維修人員也是相當緊缺,求人倍率達到15:1。而會計、秘書、計算機和物業管理人員則普遍供大于求,如北京、武漢、天津、重慶、沈陽、石家莊的會計求人倍率均不到1:4,南寧曾低至1:13;深圳的計算機技術人員和武漢、沈陽的物業管理人員求人倍率,則分別為1:5和1:6。
3.從全國人才市場看,專業人才供求狀況差異顯著。根據人事部人才市場公共信息網公布的信息數據統計,2005年四個季度全國部分人才市場,包括京、津、滬和江蘇等20多個省級人事部門所屬的人才交流服務中心累計招聘1180萬人次,登記求職2737萬人次,職位需求比平均值為1:2.32。由于高校連年擴招,2006年的求職人數與2005年同期相比增加了30萬左右,第三季度求職人數達到最高峰761萬人,招聘人數也升至343萬人,達到最大值。從2005年第一季度至2006年第三季度,職位供求比呈現波動,最低值為2.09,最高值為2.49,每個就業崗位都有2位以上的人才競爭。另外,由于東部地區經濟發達,專業人才需求量較大,總體上市場供求兩旺。以2006年第三季度為例,東部地區人才市場的招聘職位數達到220.6萬個,求職人數為512.3萬人,分別占全國總數的64.4%和67.4%;中部地區招聘人數71萬人,求職人數146.8萬人,分別占全國總數的20.7%和19.3%;西部地區招聘職位人數50.8萬人,求職人數101.2萬人,僅占全國總數的11.9%和13.3%,需求明顯不足。
根據2006年第三季度全國20個省級人才市場的供求數據統計,登記招聘單位28萬家,招聘342.5萬人,登記求職760.5萬人,供求比為2.22。招聘與求職主要集中在市場營銷、計算機等 10大類專業,合計招聘218萬人,占招聘總數的 63.7%;合計求職450萬人,占求職總數的60.1%(見下圖)。其中財會、行政管理、計算機專業競爭最激烈,如財會招聘12.9萬人,求職為39.1萬人,供求比為3.02,即3個人競爭1個崗位。而電子工程專業招聘12.1萬人,求職17.0萬人,供求比為1.41,求職相對較容易。
四、對高職院校專業調整的若干思考
上述勞動力市場和人才市場所提供的職業供求信息,對高職院校的專業設置具有很大參考價值,但如何具體應用還需要進一步分析:一是部分企業招聘員工并沒有通過人才和勞動力市場,故未列入統計數據;二是可能存在重復計算,比如某季度企業需招聘某職位人員300人,而實際錄用僅200人,則下季度需再招100人,這樣累計招聘人數就有可能統計為400人,與實際需求出現了偏差。況且,專業人才的供求關系不可能靜止不變,這就更加要求高職院校根據動態變化的市場需要及時調整專業設置,不斷保持與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的適應度。根據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一五”規劃綱要,要振興裝備制造業,提升汽車工業水平;大力發展旅游業、現代物流業,優先發展交通運輸業,加快發展服務業,拓展生產業,有序發展金融服務業,發展房地產業。為此高職院校的專業布局結構應積極作出相應的調整,我們在此僅對總體專業布局和招生規模較大的專業調整提出一些初步的思考和建議。
1.大力發展制造類專業,加快培養數控、模具、機電一體化技術、汽車檢測與維修等高技能人才。根據我國發展現代制造業的需要和對人才勞動力市場的分析,制造業每年需求人員約在300萬左右,其中高職層次即使按照10%-15%的保守估算,也至少需要30萬到45萬人;考慮到合理競爭因素和當前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的實際狀況,供求比若按1.5定位,則每年需要培養45萬到65萬名制造類專業高職畢業生。而2005年獨立設置高職院校制造類招生數為25.7萬人,加上本科院校招收的高職高專生,按同比例35%計算,合計約為40萬人,尚存在需求缺口5萬至25萬人。制造業中的數控、模具設計與制造、汽車檢測與維修、機電一體化、機械加工等相關職業崗位,不僅人才需求量大,而且技能要求和收入水平也較高,是比較適合高職院校培養的專業,發展前景看好,其中數控技術應用、汽車運用與維修已列入職業院校制造業技能型緊缺人才培養培訓工程。需要注意的是,由于這些專業技術含量高,所以技能培養要求也很高,學校必須切實加大投入,配置高水平的專業教師和充足的實訓設備。
2.積極調整旅游類專業,改變旅游人才短缺與旅游專業畢業生就業難的錯位現象。旅游業是我國“十一五”期間發展的重點領域之一。國家旅游局統計數據顯示,全國旅游業從業人員約為600萬人,而實際需要專業旅游人才在800萬以上;這樣人才缺口至少在200萬人以上,平均每年需求約40萬人。據北京市旅游局預測,至2010年北京市旅游業從業人員總量將達到65萬人左右,按目前從業人員數量相比缺口30萬。從2005年全國高職院校旅游專業5.3萬人的招生數看,具有較大的拓展空間,但問題是目前不少學校的旅游專業教學與旅游業的實際需求脫節,造成市場上旅游人才短缺和旅游專業學生就業難的供需錯位現象。事實上現在旅游業最為缺乏的,一類是從事旅游策劃管理的高層次人才;另一類就是從事旅游實務操作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而這正應該是適合高職教育培養特點的目標群。因此高職院校旅游類專業迫切需要根據企業要求進行積極調整,大力推進課程和教學內容改革,提高學生的實踐技能和實務操作能力。
3.護理專業規模急需擴大,解決護士人才緊缺的問題和護士學歷提升的需要。根據衛生部護理人才需求預測研究課題組對未來護理專業人員的需求預測,到2015年我國人口中的護士數量應占到千分之1.5,醫生與護士之比應達到1:1,按這個比例護士人數將達到232萬人。而2005年全國護士(含護師)共計為135萬人,這表明未來10年護士數量需增加97萬人,平均年凈增加 9.7萬人;考慮到自然減員,按20-55歲均布計算,每年需補充人員為總數的3%,約4萬人;此外,隨著人口老齡化和加強社區服務等需要,護理人員需求也將明顯增加。護理專業平均每年培養人數總共為15萬左右,其中中職和高職的招生比例約占總數的50%和30%,本科及研究生占20%。根據未來醫藥衛生行業的發展,護士隊伍的整體學歷層次還需要提高,高職與中職相比具有明顯的優勢,加上本科護理專業的招生呈下降趨勢,高職將有較大上升空間,每年招生規模為6萬人左右。
4.會計、文秘、計算機應用和公共管理類專業規模需要控制,電子商務專業招生亟待降溫。由于會計、文秘、計算機應用技術等專業面向人們普遍青睞的“白領”崗位,成為本科、高職、中職紛紛開設的熱門專業。但目前人才勞動力市場上這些專業供已遠大于求,北京、南京、深圳、南寧等城市的供求比已超過5,而且用人單位的學歷要求較高,高職畢業生就業壓力很大。至于公共管理類專業包括公共事務、民政、行政、人力資源、勞動社會與保障、國土資源管理、海關管理、環境規劃與管理等8個,用人單位對這些崗位人員的要求更高,尤其是面向國家機關公務員崗位的一些專業都要求本科及以上學歷。因此上述專業群的高職招生規模都亟需控制壓縮。而隨著我國信息網絡技術發展,電子商務已成為一個新興職業,自2001年教育部批準電子商務作為目錄外專業以來,全國已有許多高校開設電子商務專業,2005年獨立設置高職院校的電子商務專業招生5萬人,比當年畢業生增加2.3萬人,在校生達13.6萬人;加上普通高校同專業的本、專科,還有成人高校和中等職業學校也開設該專業,這樣每年招生數至少超過10萬人。但據教育部高教司有關負責人透露,近年來電子商務專業應屆畢業生的就業率只有20%,市場認可度較低,因此該專業招生必須及時降溫,尋找出路的關鍵在于先要明晰專業培養規格和目標,再對專業教學內容和結構作出積極調整。
5.拓展和開發新專業,如家具設計與制造、會展策劃與管理、工程項目管理等。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新職業不斷涌現,僅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就已了76個新職業。例如我國會展業已成為大城市的新興產業,這兩年創造的直接收入超過百億元,全國從業人員已達100多萬人,未來發展需要會展設計師、會展經營策劃師等專業人才;又如房地產、建筑業的迅速發展,也使家具設計師、項目管理等成為新職業。而這些專業人才都比較適合高職院校培養,建議在原有相近專業的基礎上拓展和開發會展策劃與管理、會展服務與管理、家具設計與制造、建筑及其他工程項目管理等新專業,使高職教育能夠與時俱進地培養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各行各業高技能人才。
注釋:
我國護理人力資源的現狀呼喚護理人才的培養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和醫療衛生服務改革的不斷深入,人民群眾對健康的需求及對衛生服務的要求越來越高,相應地對護理人才的數量、質量和結構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根據調查統計,截至2007年底,我國護士總數為147萬人,占衛生技術人員總數的31.4%,平均千人口護士比例為1.113,而世界絕大多數國家已經達到3以上;我國目前的醫護比嚴重倒置,只有1∶0.61,而全球平均醫護比為1∶2.698,部分發達國家甚至超過了1∶6;我國目前平均護士床位比為0.4∶1,而世界許多國家都基本保持在1∶1以上。因此,我國護士的數量明顯短缺,據此推算,至2010年,我國每年護士缺口至少在15萬人。為此,國家教育部、衛生部等六部委將護理專業作為我國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技能型四大人才緊缺專業之一,制定了相關的政策措施,要求切實加大護理人才的培養力度。
加強護理專業實訓基地建設是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需要實訓教學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職業素質和職業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關鍵。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中指出:要加強職業院校學生實踐能力和職業技能的培養。高度重視實踐和實訓教學,繼續實施職業教育實訓基地建設計劃。隨著職業教育教學的改革,人們越來越體會到實踐教學的重要性,也越來越認識到建設好實訓基地的重要性。2008年初,教育部和衛生部在京聯合召開全國醫學教育工作會議,指出:“要切實抓好實踐教學,加強醫學生臨床實踐能力培養。應不斷加強教學基地建設,保證臨床實踐的教學質量。”在前不久剛召開的2008年度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工作會議暨中等職業學校招生工作會議上,教育部周濟部長明確指出:“職業教育要根據就業市場和企業的需要,改變傳統的以學校課堂為中心的做法,職業教育的課堂有些要設在學校,有些還可以設在工廠車間、服務場所和田間地頭。職業教育教學要走在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的最前頭。要把大力推行工學結合、頂崗實習作為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戰略重點?!彼羞@一切既說明了加強護理專業實訓基地建設的重要性,也為如何加強護理專業實訓基地建設指明了方向。
做優、做強護理專業實訓基地是我校創建護理示范專業的重中之重實訓基地建設意義重大,既是現實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需要,又是為社會培養大批熟練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更是職教特色的體現。我校創建于1974年,護理專業是我校的傳統專業,至今已培養護理人才四千多名,畢業生就業率接近100%,其中不少學生已成為基層醫療衛生單位的這生骨干。目前,在校的3000多名學生中,護理專業的學生占1/3,因此,做強、打響護理專業品牌是我校既定的辦學目標。2008年將申報省示范專業,并以護理專業為龍頭創建省現代服務業緊缺人才培養基地。但是,對照護理專業的培養要求及有關標準,學校現有實訓場所存在著一定的差距,雖有相應的實驗室、模擬練習室,但仍采取較為傳統的教學模式,基本上停留在模擬操作層面上,缺少真人實境的訓練。學生的教學見習實習醫院難以按要求完成任務。同時,由于人們的法律意識不斷增強,患者的維權意識不斷提高,護生的實踐動手能力訓練機會大為減少,實習的條件受到了更多限制,從而造成了學科教育要求與現實情況之間的矛盾。要改變這一局面,顯然要加強實訓基地的建設,通過科學地構建校內外相互溝通的實訓基地來強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提高護理專業的教學質量,實現護理人才培養的目標。
建設目標及原則
以建設三大實訓基地為目標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緊緊圍繞“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奮斗目標,以創建省級護理示范專業及現代服務業緊缺人才培養基地為契機,鞏固我校護理學科傳統優勢,構建校內基礎模擬型護理實訓基地、校內產教結合型護理實訓基地、校外院校合作型護理實訓基地三大體系建設。通過實訓基地建設,更多更好地培養受用人單位歡迎、人民群眾滿意的實用型人才。
以三個共同發展為原則(1)校內校外共同發展原則。護理專業實訓基地的構成有兩個環節,即校內實訓基地和校外實訓基地,兩者缺一不可,不可相互取代。校內實訓是基礎、是前提,校外實訓是整個實訓教學的最終環節。所以我校的定位是加強校內實訓基地的建設,在完善校內基礎模擬型護理實訓基地的基礎上,新建校內產教結合型護理實訓基地,同時拓展校外實訓基地,做到三者相輔相成,共同發展。(2)硬件與軟件建設并重原則?;亟ㄔO將著重從實訓基地的硬件和護理人文環境的軟件設計上進行規劃。硬件建設就是以工作實景為規劃依據布局實訓基地,同時與教學環境設計相結合做好基地的整體布局,做好實訓室及實訓區域的劃分;實訓設備、工具、材料應根據完成各實訓模塊任務的需要確定。軟件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以護士職業能力需求為依據規劃實訓項目,以工作任務分析為依據開發實訓模塊;二是把護理人文環境建設融入基地建設中。(3)通用與實用相結合原則。由于護理專業分科較細,有較強的專科性,但在臨床實際工作中,基礎護理工作是開展一切工作的前提,所以實訓基地建設方案的規劃應以護士開展基礎護理的各項工作為基礎,設置無論在何級別的醫院或社區或家庭都普遍通用的實訓任務,從而適應不同護理崗位的共同需求。
建設的主體內容——
科學構建校內校外互通實訓基地
科學構建校內校外互通實訓基地是實訓基地的建設關鍵,根據護理專業的學科教學要求和操作技能學習掌握過程分析,護理實踐教學需要經過三個階段才能完成。第一階段:在校內基礎模擬實訓中心進行反復的、無風險的練習;第二階段:在掌握一定操作技能之后,在校內產教結合實訓中心或社區服務中心進行實訓,為進入綜合性醫院進行臨床實習打下一定的基礎;第三階段:進入綜合性醫院進行完整的臨床實習。通過科學構建校內外互通的實訓基地強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提高護理專業的教學質量?;谏鲜鏊悸?,我校護理實訓基地建設方案主要內容由以下三大體系組成:
校內基礎模擬型護理實訓基地我校校內基礎模擬型護理實訓基地已在2005年建成并投入使用。實訓基地共五層,總面積4700平方米,總投資八百多萬元,設有醫學基礎實訓區、基礎護理實訓區和專科護理實訓區三大區域。醫學基礎實訓區包括尸體解剖室、標本陳列室、藥物實驗室等?;A護理實訓區包括基礎護理多媒體示教室、基礎護理實訓室、護理形體訓練室、ICU搶救室、模擬護理站等。專科護理實訓區包括外科模擬病房、內科模擬病房、模擬手術室、健康評估實訓室、母嬰同室模擬病房、產科分娩模擬病房、綜合技能考核室等。該實訓基地投入使用三年多來,在護理實踐教學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可為學生提供較完整的校內基礎模擬實訓練習,取得了較好的成效,在護理示范專業評審、衛生部中高級護理員職業技能鑒定、國家級重點中等職業學校評估等重大活動中,得到了各級領導、專家、同行的好評。
校內產教結合型護理實訓基地據人口調查分析,我國人口老齡化形勢日趨嚴峻,呈現出老年人口規模大、增長快、高齡化、家庭小型化和空巢化比例高等特點。目前社會上的養老機構主要有養老院、老年公寓、托老所、老年護理院等,這些養老機構都具有專業化、社會化、市場化的特征。隨著社會不斷發展,機構養老有其存在的客觀必要性。根據上述情況,同時結合學校近年來護理專業辦學規模擴大,已有實訓基地不能滿足護理實踐教學需要的情況。我校以產教結合推動衛生事業發展,培養實用型人才為己任,經上級有關部門批準,在原門診部的基礎上,創建了“產教結合型”護理實訓基地(護理康復醫院)。為方便學生見習、實習,基地選址在校園內,已于2008年5月破土動工,總建筑面積5200平方米,總投入1000多萬元。服務對象主要為康復病人、慢性病人、家庭照顧困難的老年人,結合醫療市場狀況,開設內科、外科、婦科、理療科、康復科、心理咨詢指導科等科室,有床位100張(按康復期病人、慢性病人、老年人分區收住),配備醫師、護士、護理員等工作人員,配置相應的醫療護理用具和設備。該實訓基地建成后,將造福我市及周邊地區的人民,滿足各類康復期病人、慢性病人及老年人接受康復治療、專業護理、維護和恢復健康的需求,同時,也可為護理專業學生實習實訓提供方便。
校外合作型護理實訓基地護士專業學生臨床實習是護理操作技能學習的重要階段,所以醫院臨床實訓是學生職業綜合技能訓練的關鍵時期。早在1992年,我校就在本地六家市級醫院聘請了一大批具有豐富臨床經驗的醫(護、藥)師為學校的專業兼職教師,走出了一條校企合作、共育人才的嶄新路子。隨著辦學規模的擴大,學校更加重視抓好校外實訓基地建設,充分利用醫院的設備資源,學?,F已與周邊地區三十多家綜合性醫院建立校外實訓基地合作關系。為進一步加強院校合作和對實習生的管理,學校和醫院專門簽訂了校外實訓基地協議書,明確雙方各自的責任、權利和義務。為了規范實習基地的教學和臨床帶教工作,更好地發揮行業辦學優勢,學校不斷健全完善校外實訓基地的有關規章制度。對實習醫院、帶教教師、實習生等均作了明確的要求和規定,為了加強實習生的管理,學校特設以分管副校長負責,由學校實訓指導處、年級主任、班主任組成的管理機構,定期與校外實訓基地聯系溝通。學校每年舉辦一次校外實訓基地臨床帶教工作座談會,增進與實習基地管理人員、帶教教師的合作聯系。平時邀請醫院護理部主任等參與對學生的職業技能考核與鑒定,通過院校雙方共同努力,培養具有時代特色、符合社會需要的實用型護理人才。
參考文獻:
[1]毛春燕.新形勢下衛生職業院校實訓教學的實踐與思考[J].衛生職業教育,2008,(6上).
[2]齊守泉.職業教育為山東半島制造業基地服務的戰略研究[J].職業教育研究,2008,(1).
[3]鄧俊,等.構建我國城市空巢老人社會支持系統的設想[J].中華護理教育,2008,5(3).
1護理專業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存在的問題
我國高等護理教育的發展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不斷強化專業教育,忽視了綜合素質的培養和人文精神的陶冶。護理人員面對的是有身體疾病或心理障礙的人,必須對患者的身心給予幫助,這種從社會、心理和身體等方面關懷患者的行為需要在護理教育中培養。雖然我國的高等教育在教育結構及教學模式等方面有較大的發展,但仍存在著許多問題。
1.1學生專業思想不穩定
目前,我國護理專業學生絕大部分為女生,且多為獨生子女,不太懂得如何關心別人的生存狀況[3],主要關注自我發展,導致不愿主動與患者交流。據我校對2007-2008級護理專業學生進行的調查表明,約40%的護生報考護理專業是為了好就業,30%是聽從父母安排及老師的建議,10%是服從專業調配,只有20%表示熱愛護理工作,認為它是一種崇高的職業。護理專業學生的思想不穩定,導致其學習熱情不高。
1.2學生人文素質相對缺乏
我國高等護理專業的主要生源是高中理科生,缺乏社會科學知識,人文素質存在先天不足。通過調查問卷看出,有43.2%的學生希望開展文學藝術和語言類人文選修課,有28.7%的學生希望開展社會學和自然科學類人文選修課。在校護生一方面渴望在課程設置中增加人文方面知識的內容,全面發展自身素質;而另一方面又認為人文知識與基礎課、臨床課相比,不具有立竿見影的作用,從而在思想上輕視人文知識的學習。
傳統的高等護理教育重視醫學基礎知識,忽略人文知識的傳授,體現在課程設置上通常為3大模塊:普通課、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有關研究表明:我國醫學院校的有關人文課程學時大約只占總學時的1.8%~8.4%,而國外一些醫學發達國家一般高達20%~25%。通過本次調查我校只有4.9%的專業老師在專業授課中能夠較多的滲透人文知識,一般和無的就占95.1%。另外學校在人文學科建設、人文課程完善以及人文教育目標評價體系建立等方面不能滿足醫學模式轉變的要求。
1.4護理人文師資力量薄弱
目前絕大多數護理院校都存在護理人文師資力量相對薄弱的問題,許多承擔人文教學的老師是由護理專業老師轉型過來的,缺乏深厚的人文和社會學知識。他們在護理人文課程的講授中,不能很好地將護理學與人文學有機的結合起來,無法更好地適應護理人文教育的發展需要。比如,對人文選修課的調查結果顯示,人文選修課老師上課質量評價優秀者占15.7%,一般和差就占84.3%。本次調查發放問卷700份,收回653份,調查對象為2年級以上護理專業學生。
2人文素質教育的方法與對策
2.1構建人文素質多學科教育模式
現代醫學模式的轉變,需要人文社會科學的引導和配合。西方的醫學課程基本上由自然科學、社會人文科學、醫學三大部類組成,以美國、德國為最多,達20%~25%[4],英國、日本約為10%~15%。在醫學人文學科群中,醫學與人文科學交叉的邊緣學科成為核心課程。如社會醫學、醫學哲學、衛生經濟學、醫學社會學、醫學倫理學等學科,構建多學科框架,尤其是開展醫學人文社會科學,推動醫學從個體醫學到群體醫學,從醫學預防到社會預防,從技術政策到社會政策,以超前意識引導醫學與社會緊密結合,推進醫學的社會化和現代化。
2.2加強護理人文師資隊伍建設
實施人文素質教育,教師是關鍵。教師是護理人文素質教育的組織者和實踐者[4],因此,拓寬教師知識結構是提高人文教育師資水平的重要措施。醫學院校應采取進修學習、在職聽課等措施,讓人文科學教師補習醫學基本知識,不斷豐富知識結構;或者,讓具有一定人文科學知識的醫學專業教師兼職參加人文科學教學,在教學中學習、提高;還可聘請人文學科領域的專家、學者來校講學或參加人文教學,同時,還應培養一些具有醫學和人文科學雙學位的高層次人才,為建設高水平的醫學人文教育師資隊伍,實施高質量的醫學人文教育提供保障。
2.3全方位營造人文教育氛圍
2.3.1確立人文教育目標
有計劃地舉辦人文講座、名片名著欣賞、文藝表演、演講比賽等,有效地營造濃厚的人文氛圍,比課堂教學更切入社會熱點,內容更廣泛、更新穎,對學生的影響也更遠。比如,利用每年的“5•12”國際護士節舉行系列活動,包括護士授帽與職業宣誓等活動,使學生的知識、人格、精神在活動中得到最大幅度的提升。
2.3.2營造校園文化氛圍校園文化包括校園的綠化和規劃、校訓與學生行為規范的制訂、人文景點的設立、教室和實驗室的布置等,處處體現人文思想。比如,在校園中設立南丁格爾的塑像,在教室走廊布置南丁格爾的誓言以及歷屆南丁格爾獎獲得者事跡介紹等,使學生在良好的人文氛圍中受到感染和熏陶。
關鍵詞:實習護士;生活護理;認知現狀
2010年,全國啟動了使護理工作"貼近患者,貼近臨床,貼近社會"和"夯實基礎護理,提供滿意服務"為主題的"優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活動[1]。在活動實施的過程中,基礎護理對整體護理具有重要影響,是滿足患者生理和心理的最基本需要,是臨床各項護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礎,更是提高護理服務質量的關鍵,然而,生活護理則是基礎護理最重要的組成部分,臨床護士作為生活護理的實施者,其最重要、最基本的角色是將基礎的護理理論、知識及技能應用于臨床工作中。臨床實習是實習護士向護士轉變的重要過程,是為患者提供優質護理與培養護士良好素質的前提。因此,提高實習護士對生活護理的認識及技能水平能更好地完善實習護士臨床教學體系,更好地推進優質護理服務的落實。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隨機抽取我附屬醫院2013年新進實習護士60名進行調查,調查對象均為臨床實習護士,其中,女生58名,男生2名。年齡18~22歲,平均年齡20歲;中專生9人、大專生40人、本科生11人。
1.2方法 本次調查采用自行設計的問卷調查法,由各科護士長作為調查員下發和回收調查問卷,并與本人取得聯系。問卷主要包括實習護士的基本情況,實習護士對基礎護理的觀點。實習護士的基本情況包括年齡、性別、學歷、家庭居住地等;實習護士基礎護理的認知觀點包括思想認知觀點六個條目,行為認知觀點三個條目。問卷采用匿名填寫的方式,共發放問卷60份,收回60份,回收率100%。
2結果
2.1實習護士基本資料 家庭居住地:城市22人(36.7%),農村38人(63.3%);是否獨生情況:獨生子36(60%),非獨生子24(40%);選擇職業意愿,自愿25人(41.7%),家人意愿或其他原因35人(58.3%)
2.2實習護士對基礎護理的思想認知情況,見表1。
2.3實習護士對生活護理的行為認知狀況表,見表2。
3討論
調查結果提示,實習護士對現代護理專業的理念還未完全領會,對優質護理服務的認識需要進一步提高。提高護質量、抓好護理人員的培養必須從基礎護理開始做起,大多數實習護士在從事生活護理時缺乏積極性與主動性,認為生活護理就應該是護工或者家屬的工作內容。綜其主要原因是受傳統觀念、社會環境等其他因素的影響,導致臨床實習護士對生活護理的內涵與性質缺乏正確的認識。因此,優秀護士的培養必須從提高生活護理訓練做起,從嚴要求護士意識觀念的轉變,以現代護理學為指導,真正解決患者的心理需求,才能使護理工作更完美。
3.1原因分析
3.1.1傳統觀念的影響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63.3%的實習護士為農村子女,51.7%實習護士在從事基礎生活護理時覺得地位低下,有服侍人的感覺。由于受傳統觀念的影響,一些人有嚴重的"重醫輕護"的思想,而護士也不可避免的受此影響。不少實習護士也認為護理專業不能夠很好的發揮自己的才能,實習護士也往往重視應用性知識和技能的獲得和提高,面對護理工作現狀,感受到醫院護士角色的差距,心理落差和挫折感很大,加之目前大學生大部分是獨生子女,以自我為中心,不顧及他人感受,不但不能恰當的與患者正確溝通,更不愿主動為患者服務生活上的需要。
3.1.2 職業價值觀 職業價值觀是個人對職業的認識和態度,實習護士職業認知的困惑和沖突,可導致實習護士職業情感和行為傾向的復雜性和不穩定性。調查結果顯示53.3%的實習護士認為生活護理不能體現護理專業價值,56.7%的實習護士與生活護理相比,更喜歡治療性的護理,實習護士認為治療性護理工作是基礎內容,而處理大小便、為患者擦身、頭發護理協助患者進食、等工作不應該由護士承擔,對生活護理缺乏全面、客觀的理解、專業認同感低。
3.2研究對策
3.2.1 更新觀念 隨著高等教育的普及,護士學歷層次逐步提高,護理專業更具科學性,理論知識的完善對臨床護理具有更好的指導作用,醫院對護士的需求不再停留在打針、輸液和執行醫囑上,而是更注重人性化的服務理念[2]。觀念的改變和學歷的提高有利于提高實習護士的思維品質、行為價值及認識能力的形成和發展。在教育教學活動中,促使實習護士形成高尚的思想與職業情感品質,同時提高實習護士參與生活護理的主動性,更新護理服務理念。
3.2.2完善職業價值觀 護士職業價值觀的內涵:價值觀是一個長期不變的信念、態度或理想,在性格和行為方面形成了人們各自的是非界限[3]。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和社會的發展,護理工作對高素質的護理人才需求越來越大,職業價值觀是決定自己職業行為的重要因素。一方面,我們應該通過多方位、多渠道的護士職業教育以及有效的激勵機制,引導護理人員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護理價值觀,不斷端正實習護士對護理專業的認知態度,使實習護士認識到作為護士應該具備的職業素質。另一方面,實習護士須分析自身條件,發展自身特長,彌補不足,加強道德修養,樹立良好的職業形象,同時要了解護士工作的內涵與獨特價值,只有對所從事的職業有正確的認識才能積極主動地做好相關的工作。
4結論
生活護理是臨床護理不可缺少的部分,是優質護理的重要內容,是護士專業素質的體現。做好生活護理,是現代護理學的新觀念,能夠真正解決患者的需求,從而密切護患關系,提高全程護理質量,促進患者早日康復。然而,臨床護士作為提供基礎護理服務的主題,其對生活護理的認知水平以及直接態度對落實優質護理服務的工作也具有重要的影響,學校及醫院的教育應順應現代護理學的發展要求,提高道德教育,加強臨床實習護士的職業素養,使實習護士在思想上得到教育、學習能力上得到提高,進而有助于實習護士能夠明確生活護理的意義和重要性,使實習護士在積極的學習過程中產生積極的職業態度,從而全面提高護理服務質量,推進優質護理服務的實施。
參考文獻:
[1]裘曉霞,蘇爽,葉麗.新畢業護士對基礎護理認知的調查[J].護理研究,2009,23(32):2939-2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