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17 16:38:5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稅收社會化管理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高校后勤改革;后勤社會化;稅收管理;規范化
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給高校的管理與發展帶來了生機和活力,由此而引發的稅收問題成為高校和稅務部門乃至全社會共同關注的問題。它不僅關系到高校后勤改革的發展,關系到稅收能否規范化管理,也關系到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
高校后勤社會化活動主要表現為高校后勤經濟實體從事學生公寓、教師公寓、食堂經營和為高校教學提供后勤服務;利用學生公寓、教師公寓和食堂等高校后勤服務設施向社會人員提供服務;社會性投資建立的為高校學生提供住宿服務;高校后勤實體為高校師生食堂提供的服務;設置在高校內的實行社會化管理和獨立核算的食堂向師生或向社會提供餐飲服務等。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是將高校后勤服務納入市場經濟體制,運用市場機制,建立由政府引導的、社會承擔為主的,適合高校辦學需要的法人化、市場化的后勤服務體系。
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將高校中具有經營性、社會性和服務性的活動納入到市場化發展的軌道,作為市場經濟的組成部分,參與市場競爭。從稅收角度來說,這就意味著高校后勤經濟實體作為一個獨立的納稅人,享受和承擔稅法規定的權利與義務。這不僅符合市場經濟發展要求,增加社會供給,而且還可以為國家貢獻稅收。同時,高校后勤社會化后,可將主要精力用于教學和科研,減輕我國長期以來計劃體制模式下高校辦學形成的沉重負擔。
一、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涉及的稅收問題和現行稅收政策
(一)營業稅的有關征收規定。對從原高校后勤管理部門剝離出來而成立的進行獨立核算并具有法人資格的高校后勤經濟實體,經營學生公寓和教師公寓及為高校教學提供后勤服務而獲得的租金和服務性收入,免征營業稅;對社會性投資建立的為高校學生提供住宿服務并按高教系統統一收費標準收取租金的學生公寓取得的租金收入,免征營業稅。但利用學生公寓向社會人員提供住宿服務而取得的租金收入,應按現行規定計征營業稅;對設置在校園內的實行社會化管理和獨立核算的食堂,向師生提供餐飲服務獲得的收入,免征營業稅。向社會提供餐飲服務獲得的收入,應按現行規定計征營業稅。
(二)增值稅的有關征收規定。對高校后勤實體為高校師生食堂提供的糧食、食用植物油、蔬菜、肉、禽、蛋、調味品和食堂餐具,免征增值稅;經營此外的商品,一律按現行規定計征增值稅。對高校后勤實體向其他高校提供快餐的外銷收入,免征增值稅;向其他社會人員提供快餐的外銷收入,應繳納增值稅。
(三)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的有關征收規定。對高校后勤實體的所得暫免征收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按有關規定計征。
(四)房產稅、城鎮土地使用稅、耕地占用稅等稅收的征收規定。對高校后勤實體,免征城鎮土地使用稅和房產稅。對在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中因建學生公寓而經批準征用的耕地,免征耕地占用稅。對于城市維護建設稅和教育費附加,由于是以實際繳納的增值稅、消費稅和營業稅三稅稅額為計稅依據,按照一定的比例附加征收的,在免征增值稅、消費稅和營業稅三稅的同時,也免征城市維護建設稅和教育費附加。
必須明確的是:高校后勤實體應對享受優惠政策的經營活動進行單獨核算,分別進行納稅申報,不進行單獨核算和納稅申報的,不得享受上述政策。
二、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稅收征管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高校后勤社會化的稅收法律法規滯后,直接影響了稅收征管工作的有效開展。主要表現為政策法規不能及時反應和規范高校的后勤改革,政策法規不明確、缺乏連續性。我國對高校后勤社會化活動征稅最早是以通知形式下發的,也就是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2000年2月28日的《關于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有關稅收政策的通知》,《通知》明確了對高校后勤企業的有關經營活動實行減稅和免稅。這一通知從2000年1月1日起實施,但其期限是到2002年底,目前這一政策延長到2005年底。嚴格說來,文件通知并不等于法律法規,其嚴肅性和剛性都嚴重缺乏。隨著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的不斷發展,原有的《通知》已不能適應客觀經濟形勢的變化,稅收征管中存在一些不明確問題,難以保證稅收征管及時到位,各地稅務部門對此也一直無法準確把握,甚至采取姑息態度,這種狀況直接影響了高校后勤社會化稅收征管工作的有效開展。
(二)高校后勤改革的不規范、不徹底,客觀上為稅收征管帶來了難度。稅收征管的規范與否,與高校后勤改革是否規范,是否到位存在著相互依存關系。從表面上看,幾乎所有高校都已完成了后勤系統的剝離,但實際上,有些學校的后勤改革是在走過場,只是做了簡單的改頭換面,在后勤處或總務處上掛個企業集團的招牌,管理體制和人事分配制度等基本上還是老樣子。從根本上來分析,目前我國高校的后勤企業并未真正按現代企業制度運行,這其中雖然有觀念上的、社會經濟環境的、法律法規政策等方面的原因,但最關鍵的制約因素是來自體制上的因素。現代企業制度要求產權明晰,我國高校后勤資產的所有權在國家,占有權在高校,后勤實體對后勤資產只有不完全意義上的經營權,沒有對其所經營資產的占有權、收益權和處置權。后勤實體不是真正的法人主體,也就不可能做到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獨立核算。這一切從根本上妨礙了高校后勤改革,從而造成不利于稅收征管的局面,客觀上為稅收征管帶來了難度。
(三)稅收征管服務不到位,造成高校后勤稅源流失。由于我國高校大多數為政府辦學,國家投資,長期以來人們認為高校是育人的地方,遠離市場。稅務部門和稅務人員存在觀念滯后,重管理,輕服務,多被動,少主動的傾向,適應改革和市場的能力較弱,忽視了對高校的稅收服務。深入高校少,缺乏主動服務意識,稅收服務不到位,使高校這一現實的和潛在的稅源未能被關注和重視起來。同時,稅收征管的基礎資料不全面,征、管、查不到位,造成高校后勤稅源流失。無庸置疑的是,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是一個增稅因素,無論是流轉稅、所得稅還是其他稅收,稅源和稅基都會隨著高校后勤改革的不斷完善而擴大,稅收收入也會隨之而不斷增長。等高校后勤改革徹底完成之后,高校后勤企業與其他經營企業一樣,不再享受任何稅收優惠政策時,必將為地方稅收的增長做出積極的貢獻。
(四)稅收征管方法和手段滯后,管理不及時、不到位,漏征漏管現象嚴重。目前,稅務機關對高校后勤活動的稅收征管基本上仍限于對高校后勤對外服務部分,即:既對學生提供服務,也對社會開放的各種科研實體興辦的公司、各種補習班、校園圍墻外的餐館、書店、理發館等后勤經營行為進行了相應的稅收征管。稅源監控常用手段主要是稅務登記、納稅申報、發票管理、納稅檢查和稅控裝置等。而對于由學校后勤部門直屬的、專門為學生提供食宿及日常生活服務的機構,如對本校學生日常生活提供服務的食堂、醫務所、學生公寓、電影院、理發店、澡堂等這一部分潛在的稅源未能進行有效的登記和管理,基本處于無監控或漏征漏管狀態,造成該部分稅源疏于監管, 造成稅收征管對高校后勤社會化服務的管理不到位。
三、高校后勤社會化的稅收規范化管理
(一)完善稅收法律、行政法規,為高校后勤社會化稅收規范化管理提供法律保障。高校后勤社會化活動對國家稅收產生著積極的影響,稅收法律法規對此應及時加以規范,力爭使稅收規范與高校后勤改革保持協調一致。高校后勤社會化的稅收立法,應本著有利于征收管理、有利于依法治稅、減少涉稅爭議、加強監督管理的原則進行。對高校后勤社會化的稅收管理,要本著有利于發揮稅收的調節作用,服務于經濟、服務于社會的原則進行,既要從有利于我國高等教育的長遠發展出發,又要從嚴肅稅收法律和保護國有資產收益的角度來加以統籌兼顧,這樣,才能有效地促進稅收對高校后勤社會化的規范化管理,促進高校后勤組織的規范運轉。只有稅收政策法律制度科學、完善、合理,才能使稅收規范化管理得以實現,并且通過稅收規范化管理,發揮稅收調節經濟、服務于經濟、服務于社會的功能。
(二)轉變思想觀念,樹立稅收服務意識。稅務機關和稅務人員要樹立以納稅人為本的新型稅收服務觀,確立尊重納稅人就是尊重發展,促進發展的正確收觀。把對納稅人的尊重體現在為納稅人服務上,處理好依法治稅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加強管理與完善稅制的關系。充分認識到搞好服務是提高征管水平的重要手段,把尊重納稅人、理解納稅人、關心納稅人貫穿在稅收征管工作中,積極、主動、及時地為納稅人提供優質高效、便捷、經濟的服務。把對高校的稅收管理看成是對高校改革的支持與促進,是對高校后勤的鼓勵與扶持,促進與服務。將管理和服務有機地結合起來,以服務促管理,寓管理于服務之中,改變重管理輕服務的征管模式。稅務機關要主動深入高校,宣傳稅法,講解稅法,掌握高校后勤改革信息,摸清稅源,為高校后勤改革的納稅問題出謀劃策,進言獻智。同時,還必須注重稅收執法的剛性和可操作性,做到依法計征、依率計征。健全和完善監督檢查機制,不斷完善高校后勤的稅收規范化管理,提高稅收征管效率和質量。
[關鍵詞]高校后勤改革;后勤社會化;稅收管理;規范化
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給高校的管理與發展帶來了生機和活力,由此而引發的稅收問題成為高校和稅務部門乃至全社會共同關注的問題。它不僅關系到高校后勤改革的發展,關系到稅收能否規范化管理,也關系到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
高校后勤社會化活動主要表現為高校后勤經濟實體從事學生公寓、教師公寓、食堂經營和為高校教學提供后勤服務;利用學生公寓、教師公寓和食堂等高校后勤服務設施向社會人員提供服務;社會性投資建立的為高校學生提供住宿服務;高校后勤實體為高校師生食堂提供的服務;設置在高校內的實行社會化管理和獨立核算的食堂向師生或向社會提供餐飲服務等。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是將高校后勤服務納入市場經濟體制,運用市場機制,建立由政府引導的、社會承擔為主的,適合高校辦學需要的法人化、市場化的后勤服務體系。
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將高校中具有經營性、社會性和服務性的活動納入到市場化發展的軌道,作為市場經濟的組成部分,參與市場競爭。從稅收角度來說,這就意味著高校后勤經濟實體作為一個獨立的納稅人,享受和承擔稅法規定的權利與義務。這不僅符合市場經濟發展要求,增加社會供給,而且還可以為國家貢獻稅收。同時,高校后勤社會化后,可將主要精力用于教學和科研,減輕我國長期以來計劃體制模式下高校辦學形成的沉重負擔。
一、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涉及的稅收問題和現行稅收政策
(一)營業稅的有關征收規定。對從原高校后勤管理部門剝離出來而成立的進行獨立核算并具有法人資格的高校后勤經濟實體,經營學生公寓和教師公寓及為高校教學提供后勤服務而獲得的租金和服務性收入,免征營業稅;對社會性投資建立的為高校學生提供住宿服務并按高教系統統一收費標準收取租金的學生公寓取得的租金收入,免征營業稅。但利用學生公寓向社會人員提供住宿服務而取得的租金收入,應按現行規定計征營業稅;對設置在校園內的實行社會化管理和獨立核算的食堂,向師生提供餐飲服務獲得的收入,免征營業稅。向社會提供餐飲服務獲得的收入,應按現行規定計征營業稅。
(二)增值稅的有關征收規定。對高校后勤實體為高校師生食堂提供的糧食、食用植物油、蔬菜、肉、禽、蛋、調味品和食堂餐具,免征增值稅;經營此外的商品,一律按現行規定計征增值稅。對高校后勤實體向其他高校提供快餐的外銷收入,免征增值稅;向其他社會人員提供快餐的外銷收入,應繳納增值稅。
(三)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的有關征收規定。對高校后勤實體的所得暫免征收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按有關規定計征。
(四)房產稅、城鎮土地使用稅、耕地占用稅等稅收的征收規定。對高校后勤實體,免征城鎮土地使用稅和房產稅。對在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中因建學生公寓而經批準征用的耕地,免征耕地占用稅。對于城市維護建設稅和教育費附加,由于是以實際繳納的增值稅、消費稅和營業稅三稅稅額為計稅依據,按照一定的比例附加征收的,在免征增值稅、消費稅和營業稅三稅的同時,也免征城市維護建設稅和教育費附加。
必須明確的是:高校后勤實體應對享受優惠政策的經營活動進行單獨核算,分別進行納稅申報,不進行單獨核算和納稅申報的,不得享受上述政策。
二、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稅收征管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高校后勤社會化的稅收法律法規滯后,直接影響了稅收征管工作的有效開展。主要表現為政策法規不能及時反應和規范高校的后勤改革,政策法規不明確、缺乏連續性。我國對高校后勤社會化活動征稅最早是以通知形式下發的,也就是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2000年2月28日的《關于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有關稅收政策的通知》,《通知》明確了對高校后勤企業的有關經營活動實行減稅和免稅。這一通知從2000年1月1日起實施,但其期限是到2002年底,目前這一政策延長到2005年底。嚴格說來,文件通知并不等于法律法規,其嚴肅性和剛性都嚴重缺乏。隨著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的不斷發展,原有的《通知》已不能適應客觀經濟形勢的變化,稅收征管中存在一些不明確問題,難以保證稅收征管及時到位,各地稅務部門對此也一直無法準確把握,甚至采取姑息態度,這種狀況直接影響了高校后勤社會化稅收征管工作的有效開展。
(二)高校后勤改革的不規范、不徹底,客觀上為稅收征管帶來了難度。稅收征管的規范與否,與高校后勤改革是否規范,是否到位存在著相互依存關系。從表面上看,幾乎所有高校都已完成了后勤系統的剝離,但實際上,有些學校的后勤改革是在走過場,只是做了簡單的改頭換面,在后勤處或總務處上掛個企業集團的招牌,管理體制和人事分配制度等基本上還是老樣子。從根本上來分析,目前我國高校的后勤企業并未真正按現代企業制度運行,這其中雖然有觀念上的、社會經濟環境的、法律法規政策等方面的原因,但最關鍵的制約因素是來自體制上的因素?,F代企業制度要求產權明晰,我國高校后勤資產的所有權在國家,占有權在高校,后勤實體對后勤資產只有不完全意義上的經營權,沒有對其所經營資產的占有權、收益權和處置權。后勤實體不是真正的法人主體,也就不可能做到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獨立核算。這一切從根本上妨礙了高校后勤改革,從而造成不利于稅收征管的局面,客觀上為稅收征管帶來了難度。
(三)稅收征管服務不到位,造成高校后勤稅源流失。由于我國高校大多數為政府辦學,國家投資,長期以來人們認為高校是育人的地方,遠離市場。稅務部門和稅務人員存在觀念滯后,重管理,輕服務,多被動,少主動的傾向,適應改革和市場的能力較弱,忽視了對高校的稅收服務。深入高校少,缺乏主動服務意識,稅收服務不到位,使高校這一現實的和潛在的稅源未能被關注和重視起來。同時,稅收征管的基礎資料不全面,征、管、查不到位,造成高校后勤稅源流失。無庸置疑的是,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是一個增稅因素,無論是流轉稅、所得稅還是其他稅收,稅源和稅基都會隨著高校后勤改革的不斷完善而擴大,稅收收入也會隨之而不斷增長。等高校后勤改革徹底完成之后,高校后勤企業與其他經營企業一樣,不再享受任何稅收優惠政策時,必將為地方稅收的增長做出積極的貢獻。
(四)稅收征管方法和手段滯后,管理不及時、不到位,漏征漏管現象嚴重。目前,稅務機關對高校后勤活動的稅收征管基本上仍限于對高校后勤對外服務部分,即:既對學生提供服務,也對社會開放的各種科研實體興辦的公司、各種補習班、校園圍墻外的餐館、書店、理發館等后勤經營行為進行了相應的稅收征管。稅源監控常用手段主要是稅務登記、納稅申報、發票管理、納稅檢查和稅控裝置等。而對于由學校后勤部門直屬的、專門為學生提供食宿及日常生活服務的機構,如對本校學生日常生活提供服務的食堂、醫務所、學生公寓、電影院、理發店、澡堂等這一部分潛在的稅源未能進行有效的登記和管理,基本處于無監控或漏征漏管狀態,造成該部分稅源疏于監管,造成稅收征管對高校后勤社會化服務的管理不到位。
三、高校后勤社會化的稅收規范化管理
(一)完善稅收法律、行政法規,為高校后勤社會化稅收規范化管理提供法律保障。高校后勤社會化活動對國家稅收產生著積極的影響,稅收法律法規對此應及時加以規范,力爭使稅收規范與高校后勤改革保持協調一致。高校后勤社會化的稅收立法,應本著有利于征收管理、有利于依法治稅、減少涉稅爭議、加強監督管理的原則進行。對高校后勤社會化的稅收管理,要本著有利于發揮稅收的調節作用,服務于經濟、服務于社會的原則進行,既要從有利于我國高等教育的長遠發展出發,又要從嚴肅稅收法律和保護國有資產收益的角度來加以統籌兼顧,這樣,才能有效地促進稅收對高校后勤社會化的規范化管理,促進高校后勤組織的規范運轉。只有稅收政策法律制度科學、完善、合理,才能使稅收規范化管理得以實現,并且通過稅收規范化管理,發揮稅收調節經濟、服務于經濟、服務于社會的功能。
(二)轉變思想觀念,樹立稅收服務意識。稅務機關和稅務人員要樹立以納稅人為本的新型稅收服務觀,確立尊重納稅人就是尊重發展,促進發展的正確收觀。把對納稅人的尊重體現在為納稅人服務上,處理好依法治稅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加強管理與完善稅制的關系。充分認識到搞好服務是提高征管水平的重要手段,把尊重納稅人、理解納稅人、關心納稅人貫穿在稅收征管工作中,積極、主動、及時地為納稅人提供優質高效、便捷、經濟的服務。把對高校的稅收管理看成是對高校改革的支持與促進,是對高校后勤的鼓勵與扶持,促進與服務。將管理和服務有機地結合起來,以服務促管理,寓管理于服務之中,改變重管理輕服務的征管模式。稅務機關要主動深入高校,宣傳稅法,講解稅法,掌握高校后勤改革信息,摸清稅源,為高校后勤改革的納稅問題出謀劃策,進言獻智。同時,還必須注重稅收執法的剛性和可操作性,做到依法計征、依率計征。健全和完善監督檢查機制,不斷完善高校后勤的稅收規范化管理,提高稅收征管效率和質量。
關鍵詞:納稅服務;社會化;北京市
中圖分類號:C91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02-0171-02
一、納稅服務內涵與納稅服務社會化理論依據
(一)納稅服務的內涵
1.納稅服務。2005年10月16日,在國家稅務總局印發的《納稅服務工作規范(試行)》中,首次明確提出了納稅服務的概念,即指稅務機關依據稅收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在稅收征收、管理、檢查和實施稅收法律救濟過程中,向納稅人提供的服務事項和措施的總稱。納稅服務的概念決定了納稅服務應樹立兩個目標:一是更好地推動和促進納稅人發展,幫助納稅人創造更多的社會財富,大力支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二是不斷提高納稅人的稅法遵從度,降低納稅人的納稅成本,建立征納互信和共贏機制,使納稅人依法納稅、自覺納稅。
2.納稅服務社會化。納稅服務社會化是把納稅服務納入社會公共服務體系,充分發揮社會力量對納稅服務的促進作用,以協作服務、委托服務、志愿服務、援助服務等方式,實現稅法宣傳、咨詢輔導、輔助辦稅、協稅護稅、維權服務、納稅信用等級評定社會化,形成稅務機關專業服務和社會化服務相結合的納稅服務新機制,讓納稅人享受更全面、更高效的納稅服務。社會化的納稅服務主要內容包括:稅法宣傳和納稅咨詢輔導、申報納稅和涉稅事項辦理、個性化納稅服務、投訴和反饋結果等。發展社會化的納稅服務應遵循效率便利原則、公正公開原則、寓管理于服務原則、供求對路原則、獎優罰劣的原則以及成本效益原則。
(二)納稅服務社會化的理論支撐
1.新公共管理理論。新公共管理理論認為,在公共領域引入市場機制可以有效提高政府組織的效率、糾正政府失敗,其指導意義在于:納稅服務應實行企業化管理,注重成本效益;稅務部門要將納稅人視同顧客,以顧客為中心開展工作,對顧客的不同需求尋找個性化的解決方案;應大力發展委托機構,將納稅服務的大部分任務交由社會力量來辦。
2.新公共服務理論及其指導。新公共服務理論主張,將公民置于整個治理體系的中心,強調政府治理角色的改變,即服務而非導航,推崇公共服務精神,重視公民社會與公民身份,重視政府與社區、公民之間的對話溝通與合作共治。其指導在于:納稅服務要以納稅人為中心,強調納稅人參與;稅務機關要將稅務管理定位于“優質服務+科學管理”上;要重視納稅人的尊嚴,為納稅人自覺納稅提供行政化的便利服務,最終實現稅收工作模式從監督打擊轉向管理服務。
3.顧客理論及其指導。顧客理論主張,以顧客為中心建立導向,向顧客提供人性化、個性化服務,通過創新服務方式增加顧客價值。顧客理論注重分析客戶需求,關注顧客對企業產品與服務的價值認同,有一套成熟的理論和方法。顧客理論對納稅服務的指導在于:要在做好納稅服務相關知識、信息搜集、整理的基礎上,注意納稅人價值識別,制定好納稅人關系策略,對納稅人進行細分。
二、國外推動那稅服務社會化發展的經驗
(一)轉變稅收管理理念
最早興起納稅服務的美國將其聯邦稅務局的使命確定為“為美國納稅人提供最優質的服務”,將其理念確定為“服務每個納稅人,服務全體納稅人”。加拿大稅務局將其使命確定為“為加拿大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優質服務”。巴西稅務局將其使命確定為“為全社會提供最優的稅收服務”。納稅服務理念的轉變通常還可以由各國稅務管理當局對自身名稱的更改體現出來,許多國家在稅務機構名稱和稅務管理詞語上都體現有服務(Service)之義。如:美國稅務局的名稱為國內稅務服務機構(Internal Revenue Service);韓國稅務局的名稱為國家稅收服務機構(National Tax Service);南非稅務局的名稱為南非稅務服務機構(South Africa Revenue Service)。另外,許多國家的稅務管理當局還對很多稱謂做出改變,將稅務局改稱服務辦公室(Service office),將納稅人(Tax-payer)改稱客戶(Client),把稅收行政管理(Tax Administration)改成經營(Business)。
可見,這種將服務納稅人當作稅收工作的基本理念并以此為崇高使命的服務理念,使國外一些國家的納稅服務工作實現了常態化,并在此基礎之上逐步建立起一套包括納稅服務制度和機制、手段和方式、評估和監督相結合的完整的納稅服務體系。
(二)設立專門的納稅服務管理機構
為規范社會化供給的納稅服務及其供給機構,國外稅務部門通常會設立專門機構進行管理。例如,美國的國家納稅人權益維護辦公室、日本的國家稅務咨詢委員會、英國的納稅服務在線、加拿大的納稅服務局、荷蘭的納稅咨詢服務在線、澳大利亞的納稅人溝通聯絡局等。這些國家除了有政府部門設立的專門管理部門之外,還通常促進行業協會組織的發展,從而在保持社會組織供給納稅服務靈活度的同時,通過對行業協會的監督管理起到間接對整個納稅服務行業的監管作用。
(三)轉移納稅服務供給工作至社會組織
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稅收法律體系的不斷復雜、公民和社會結構的逐漸清晰,納稅人對納稅服務的需求呈現多樣化發展的趨勢是必然的。國外不少國家均發現了這一問題,并不約而同地認為,隨著納稅服務不斷的完善與發展,隨著其需求多樣化的發生和演變,納稅服務僅僅依靠政府來提供的局面是難以為繼的,解決這一瓶頸的唯一手段,就是根據納稅服務面對人群的不同對其劃分為不同的類型,并將適合社會化運營的部分納稅服務交由社會中介組織來提供,并首先在政府推動和幫助下促進納稅服務社會中介組織的發展。最終,需要形成一個政府部門和社會中介組織各司其職的納稅服務供給格局。據統計,美國有50%以上的工商企業和95%以上的個人所得稅都是委托稅務機構或人申報納稅;在日本,約有85%以上的企業通過稅理士辦理相關納稅事宜;澳大利亞有眾多的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以及一些銀行被稅務機關授權從事稅務業務。
三、政策建議
(一)推動組建納稅服務行業協會
從國外各國政府推進納稅服務社會化管理的經驗來看,其行業管理模式通常表現為“政府—行業協會—納稅服務社會組織”三個層次,其中,納稅服務社會組織主要接受行業協會的監督與管理,行業協會的主管部門為政府主管機構,而政府主管機構則主要需要向社會公眾負責。而在中國,社會組織的監督與管理工作通常是依賴于政府組織的直接參與,行業協會性質的組織極少在中國各行各業中存在,即使存在也不能夠充分發揮其有效作用。一方面,嚴重阻礙了中國社會組織參與納稅服務的供給,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稅收管理整體水平提升的進程,另一方面,也客觀上加大了政府部門的行政成本和行政壓力。因此,推進納稅服務行業協會的成立并對參與納稅服務供給的社會組織進行會員制管理,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途徑。
(二)加強納稅服務社會組織,發展法規建設
從眾多行業發展的規律來看,行業的發展需要有政府部門或者行業協會等監管部門出臺的規范的、實際的、具體的、可操作的行業法律或法規,并通過此對該行業內的組織加以約束和引導。因此,面對當前發展較為混亂的稅務中介行業,加強引導和監管、積極倡導依法執業是未來推進稅務中介機構參與和擴大納稅服務供給的首要要求。在相關行業法律法規約束下,稅務中介機構應以服務為宗旨,以質量求發展,誠信執業經營理念,注重執業信譽,提高服務質量,嚴格執行相關標準,自覺接受社會公眾監督,杜絕惡性競爭,切實把誠信執業作為立業之本、興業之源。嚴格執行市場準入制度,建立優勝劣汰市場競爭機制,激勵稅務師事務所不斷提升執業水平。
(三)合理向稅務中介機構讓渡納稅服務業務
稅務中介機構的發展少不了政府部門的扶持和幫助。為切實幫助稅務中介機構發展壯大,應根據稅務中介機構的行業特點和職業優勢,將一些便于稅務中介機構從事的納稅服務工作推向社會,如相關涉稅培訓(所得稅匯繳培訓)、日常納稅申報、規范企業財務賬冊等日管業務等。這樣,既可減輕稅務部門自身的負擔,直接減少稅務人員的工作負擔和心理負擔,使其節省出更多時間和精力抓好征管工作、提高征管質量、加大執法力度、強化稅務稽查,還可以吸引社會力量協助服務,減少相應的征收成本,從而達到“減負增效”之一舉兩得的功效。此外,稅務部門還可以充分發揮稅務中介機構人員在稅收政策宣傳、稅收政策執行情況統計、稅收征納關系協調、維護稅收秩序等方面的作用,更好地為稅收工作服務,充分借助稅務中介機構力量,為基層減負增效。
(四)強化內部制度建設,規范執業管理
稅務機關應按照相關管理要求監督各稅務師事務所依法自主建立、健全、規范各項內部管理制度,用制度管人、管事,推動行業自律管理的制度化、規范化。建立日??荚u制度,提高服務鑒證質量。稅務機關應以加強對稅務師事務所涉稅服務及鑒證業務質量的監督管理和檢查為切入點,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日??荚u制度,對稅務師事務所整體業務質量進行評價檢查。
關鍵詞:稅收工作 服務外包
近年來,各級國稅部門人少事多、工作量大、效率不高的問題不斷顯現出來,如何在現有條件下集中精力做好征管、服務兩大核心業務工作,是當前各級國稅機關廣泛關注的問題。筆者認為.可以借鑒企業服務外包的思路.對稅務管理中一些非涉稅事務以服務外包的形式推向社會,通過社會化協作,整合內外資源來提高稅務工作效率,降低管理成本,改善部門形象。
一、當前基層國稅部門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征管范圍廣,管理力量不足。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所有制結構日益多元化,跨地域經濟活動日益頻繁,納稅人數量不斷增加,稅源管理與監控難度與日俱增,相對于基層國稅部門而言,現有征管力量明顯不足。面對增戶不增人、擴區不擴編的實際情況,一線管理人員精力跟不上,在工作中只能疲于應付,管理相對偏松.難以做到嚴征細管.更談不上精細化、專業化管理。在沒有新生力量補充的情況下,如何提高征管效率,已成為推動國稅工作持續、健康發展的關鍵。
(二)工作事務雜,人員壓力大。當前基層干部普遍感到工作任務重,思想壓力大。稅源管理、稅收執法、業務學習、文明達標、行風評比、維穩、扶貧幫困等各項工作紛繁復雜,應接不暇,都需要基層同志去落實,而且每一項工作都要納入目標考核,與獎懲掛鉤。一旦工作落實不到位,輕則被通報.重則受處罰.使基層人員的思想始終處于—神緊張狀態。
(三)人員素質低,專業人才緊缺。目前,基層國稅部門稅務人員的綜合素質不是很高.受教育程度低,人員的年齡結構、知識結構不合理,呈現老齡化、思想僵化、活力缺乏的趨勢。各類專業人才奇缺,尤其是稅收分析、納稅評估、稅務稽查、計算機技術、文秘宣傳等方面人才嚴重匱乏。
(四)經費來源少,管理成本高。目前各級國稅部門普遍存在經費吃緊的問題,上級撥付經費除去人員工資、津貼和日常辦公經費外已所剩無幾,隨著經費來源渠道單一、政府補助逐漸減少,經費開支面臨著很大困難。與此同時,隨著信息化建設的不斷發展,稅收管理成本在不斷據高。如何進一步降低稅收成本、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成為急需解決的問題。
二、服務外包的概念及意義
外包是近幾年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的經營策略。即企業把內部業務的一部分承包給外部專門機構。其實質是企業重新定位,將資源集中于最能反映企業相對優勢的領域,塑造和發揮企業自己的核心優勢,構筑自己的競爭優勢,獲得使企業持續發展的能力。
業務外包具有兩大顯著優勢:第一,業務外包能夠使企業專注核心業務。企業實施業務外包,可以將非核心業務轉移出去,借助外部資源的優勢來彌補和改善自己的弱勢,從而把主要精力放在企業的核心業務上。第二,業務外包使企業提高資源利用率。實施業務外包,企業將集中優勢資源到核心業務上,而外包專業公司擁有比本企業更有效、更經濟的完成某項業務的技術相知識。業務外包最大限度地發揮了企業有限資源的作用,加速了企業對外部環境的反映能力,提高了企業的競爭水平。
三、推進稅收工作社會化的現實意義
從目前看,稅務部門在服務和管理社會化上還存在機制不夠完善,服務內容比較單一,形式過于簡單等問題.還有待進一步拓展深化,因此,推進稅收服務和管理工作社會化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有利于提高專業化水平。充分利用社會分工協助和市場資源,將我們系統自身管不了、管不好或管理成本高的工作項目,委托社會上比較有優勢的專業機構管理,可以優化資源配置.提高工作質量和效率。
(二)有利于減輕基層負擔。通過把一些不涉及執法責任的服務性工作推向社會,可以大大減輕稅務部門自身的工作負擔,吸引社會力量協稅護稅.同時也直接減少了稅務人員的工作負擔和心理壓力,使他們騰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從事日常巡查、稅源監控、稅收分析、納稅評估、稅務稽查等專業性工作。
(三)有利于協調征納關系。由于社會機構具有獨立于稅務機關和納稅人之外的第三者身份,更具客觀公正性,讓他們在稅收管理工作中充分發揮作用,既有利于形成相互制約的工作機制,協調征納關系.也有利于降低征納風險,維護雙方的合法權益.促進征納關系的和諧發展。
(四)有利于緩和內部矛盾。擴大稅收服務外包,可以將一部分稅務管理人員從繁瑣的事務性工作中解脫出來,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人員力量不足的實際困難。
(五)有利于降低稅收成本。通過以招投標的方式引進專門機構協助稅務管理工作,能夠有效節約資金,大大減少系統內部的資源耗費,降低管理成本,確保我們將有限的財力、物力用在改善征管手段、強化稅源管理和優化納稅服務上。
四、推進稅收工作社會化的建議
(一)逐步推進后勤保障社會化。做好機關后勤服務工作是各級稅務機關正常運行的保障。后勤工作涉及面廣、事情繁瑣、工作量大,但是離開哪一項都可能影響到機關的正常運行。而且,隨著辦公現代化和信息化的推進,對后勤服務人員的素質要求也越來越高。目前,我們國稅系統在后勤服務上已經嘗試了服務外包。比如將安保工作委托專業的安保服務公司運作,對油料供應和車輛保險推行政府采購。今后應嘗試在物業管理、車輛維修、辦公用品采購、公務接待等方面擴大外包范圍,進一步降低機關運行成本,推進后勤服務管理的科學化、精細化。
(二)逐步推進信息運維社會化。經過多年的信息化建設,目前國稅部門已經形成了覆蓋全系統的硬件網絡架構。軟件類型涵蓋了稅源管理、稅收執法、行政管理等諸多環節,每一個應用系統都需要定期優化升級、權限設置、信息同步、數據備份等日常管理。眾多的應用系統加大了信息維護人員的工作量。因此,我們除了在計算機設備采購、網絡服務等傳統領域與專業公司加強合作外,還應把系統軟件支持、應用軟件及設備維護、網絡及安全維護等全部納入外包管理范圍,以進一步提高運維效率和質量,降低運維成本。
為貫徹落實《江蘇省地方稅收征管保障辦法》(省政府令第44號,以下簡稱《保障辦法》),推進各部門、各單位積極參與綜合治稅工作,增加地方財政收入,為我市經濟社會發展提供財力保障,經市政府同意,現就我市推進地方稅收征管保障工作提出如下意見。
一、統一思想,提高認識,認真貫徹落實《保障辦法》
貫徹落實《保障辦法》,是新形勢下實行社會化綜合治稅,加強稅源監控、提高征管水平、增加財政收入的重要措施,也是強化政府經濟調節職能、維護公平公正的市場秩序、引導經濟健康發展的重要途徑。通過信息手段實行社會化綜合治稅,是保障稅收征管、促進財政收入實現的有效途徑。同時,貫徹落實《保障辦法》也為推進電子政務建設,發揮綜合效能提供了契機。各相關部門和單位應高度重視對《保障辦法》的學習貫徹,確保各項措施的有效落實。要依法履行涉稅信息傳遞、共享和稅收代征、協管等職責,支持、協助地稅機關依法做好地方稅收征收管理工作。《保障辦法》貫徹落實情況的考核,由市監察局牽頭落實。
二、加強南京市地方稅收征管保障信息交換平臺建設
以我市現有電子政務網為依托,建立南京市地方稅收征管保障信息交換平臺。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化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以下簡稱市信息辦)按照《保障辦法》和地稅部門提出的信息交換頻率、質量等要求,制定統一的地方稅收數據庫編碼標準和數據交換方式,實現各部門、各單位的網絡互聯和地方稅收信息的交換和共享。屬于《保障辦法》中確定交換的信息內容,由市信息辦將有關信息集中向地稅部門提供。
市各有關部門和單位提供的各類交換信息,應通過地方稅收征管保障信息交換平臺實現,對提供的協助和信息查詢,在條件許可情況下,可通過網絡實現即時查詢,對因特殊情況暫不能實現電子交換的,應該進行紙質資料的傳遞。
三、明確工作要求,切實做好各項貫徹落實工作
(一)市各有關部門和單位應當按照規定期限進行涉稅信息傳遞。涉及信息交換類的保障事項,要按照要求主動做好有關信息交換內容的提供。按照《保障辦法》向地稅部門提供的信息,不得收取任何費用。
(二)地稅部門對市各有關部門和單位提供的涉稅信息應當予以保密,不得用于稅收管理之外的其他用途,也不得將相關部門的數據隨意對外。對由于政策變化等原因造成數據交換內容發生變化的,地稅部門應及時向市信息辦提供變動后的數據格式需求。
(三)市各有關部門、單位和個人要認真做好代征管理工作。在接受委托代征過程中,應接受稅務機關的管理,對出現的問題,要積極配合解決。接受委托的部門和單位,有條件的應自行組織開發網絡版代征軟件,實現全市數據集中管理,暫不具備條件的,可以使用稅務部門提供的代征軟件。
關鍵詞:零散稅收 協稅護稅 管理模型
中圖分類號:D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3973(2010)010-140-02
1 零散稅收征管現狀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1.1 零散稅收稅源監控和納稅評估難問題
零散稅收,在稅務實務和理論界,對此形成大體一致的界定:通常是指個體、集貿、臨時經營、個人勞務或經營行為以及個人房屋出租戶所帶來的稅收。
零散稅收納稅戶規模龐大、稅源零星分散、交易頻繁、流動性強、開業停業變化快、不建立賬務或賬務不健全,應稅個體工商戶家底難于弄清,生產經營規模難于掌握,納稅人的基礎資料和數據采集不齊全,納稅情況的真實性、準確性、合法性差,因此對零散稅收的征管難度大,工作量大,征收管理、納稅服務難以跟蹤到位。
1.2 基層稅收征管力量與零散稅源監控管理的需求不適應’
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經濟體制改革更加深入,復雜多變的納稅環境,對稅源監管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當前一些稅務管理人員實行大、小企業統管,管理戶數多,日常事務繁雜,年齡偏大、精力不夠用,現代化綜合知識缺乏,計算機操作水平不高,利用信息資源進行分析、預測的能力不強,對納稅人納稅評估流于形式,對納稅人涉稅信息不敏感,信息把握不全面、不及時,審核評估不深入,這些問題都不同程度地導致稅源監管不到位。
1.3 稅務機關與各相關部門和單位仍未實現信息資源的完全共享
在信息化的今天,經營方式的網絡化、經營項目的無形化,是擺在所有政府社會管理部門面前的難題。稅收工作人員的增加速度跟不上戶管量的增加,精細化管理難以實施到位,稅務機關無法從其它部門了解到企業的具體、真實情況,社會力量沒能得到充分調動,成為零散稅源失控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要調動社會管理的各部門、特別是借助長期與社區百姓打交道的基層街道,共同編織起協稅護稅的網絡。
2 社會協稅護稅工作對零散稅收征收的促進作用
2.1 協稅護稅工作是推進社會辦稅、緩解力量不足的有益探索。
協稅護稅工作,是社會化辦稅的一種具體模式,就是依靠社會力量共同做好稅收工作。這是借鑒西方發達國家稅收征管改革的先進理念,利用政府的行政管理權,以稅務部門為主體組織社會相關力量形成合力,在一定范圍內開展稅收工作,其目的是提高稅收征管效率和社會化辦稅程度。因此,推進協稅護稅工作,是進行社會化辦稅的一種有益探索。通過健全協稅護稅組織網絡。重點加強對個體工商戶等零散稅源的委托代征工作,有效緩解稅務部門征管力量的不足,努力形成“稅務部門抓大引小、協稅護稅抓小促大”的齊抓共管局面。
2.2 協稅護稅工作是促進稅負公平、規范稅收秩序的積極舉措。
協稅護稅運行后,通過建立統一的征管資料臺賬,實現資源共享,避免了國稅、地稅、財政、工商部門之間定額核定標準和從業人員數量的不統一,這不僅有利于有效抑制偷稅漏稅等違法行為,對于保護其他納稅人依法納稅的積極性、增強全社會自覺納稅意識、維護稅法嚴肅性和權威性,也具有極其重要的促進作用。
2.3 加強協稅護稅是增加地方財力、支持和諧發展的重要補充。
隨著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財政收入保持了高平臺的較快增長。但是,由于上級政策調整、法定支出剛性增長等因素,可用財力和財政收入、支出需求和可用財力之間始終不能保持同步增長,加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構建和諧社會都需要大量的財力投入,財政壓力很大。加強對零散稅源征管。有效避免稅收流失,這既是切實履行法律的要求,又可以增加一定的財政收入和可用財力,是各級政府有效履行職責、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財力補充。同時,稅護稅辦公室正式運行后,涉及個體工商戶稅費扎口一個部門征收,大大方便了廣大個體工商戶,避免了在國稅、地稅、財政、工商等部門間來回跑,這也是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內容和具體措施。
3 利用現化代網絡信息體系,構建零散稅戶信息化管理平臺模型
3.1 零散稅戶信息化管理平臺需實現的目標
根據前面的分析,我們提出了基于互聯網絡的信息化平臺框架。實現信息共享、檢查方便和稅戶繳稅方便的目標。信息共享,在本區的零散稅戶,只要繳稅或者在任何地方繳稅,都可以在平臺上及時反映出來。檢查方便,有了信息共享的平臺,檢查人員可以實時的知道散戶的繳稅信息,便于管理。繳稅方便,零散稅戶可選擇就近的任何一家銀行、儲蓄所及柜員機很方便的繳納稅費。
3.2 零散稅戶信息化管理平臺模型及功能說明
利用現代化網絡信息體系,可構建如下圖所示的零散稅戶信息化管理平臺模型。
零散稅戶信息化管理平臺模型如上圖所示,該模型中具有數據中心、散戶稅卡、手待查詢機、簡易繳費機、大廳電腦繳費終端、自助交稅終端、自助查詢終端等七個部分構成。
(1)數據中心:用來存儲稅戶信息(包括稅種、稅率及地址等)和繳稅流水明細等。
(2)散戶稅卡:每一個散戶持有一張卡片。該卡是一張可讀可寫的智能、非接觸IC卡。該卡可存儲散戶的稅務登記信息(如:納稅戶名稱、納稅戶流水號、經營地址、應納稅所得額、應納稅額等詳細信息),還可按要求保存一段時期內的繳稅明細。
(3)手持查詢機:稽查人員或者協稅管理人員可以通過手持查詢機,讀出零散稅戶稅卡上的信息,了解繳稅狀態。查詢機也具有收稅打印小票功能,可隨時隨地打印繳費發票。根據無線網絡的應用發展,也可以使手持查詢機具有GPRs無線通訊的功能,通過網絡,訪問數據中心,實時顯示散戶的繳稅信息。
(4)簡易繳費機:在集貿市場的管理中心,放置這樣的設備。散戶繳稅,打印憑證。該設備具有操作簡單。維護方便的有點。具有初中學歷水平的人都可以操作。繳稅信息提交到數據中心。
(5)大廳電腦繳費終端:發卡、補卡、繳稅功能。有關信息自動提交到數據中心。
(6)自助繳稅終端:設置交易終端,客戶通過銀行轉賬,可方便的實現繳稅。繳稅信息自動提交到數據中心。
(7)自助查詢終端:稅戶通過互聯網絡,可查詢有關登記、稅種稅目、應納稅額等涉稅信息。
(8)短信終端:向稅戶發送短信,提供納稅咨詢服務、納稅提醒等功能。
(9)繳稅流程:零散稅戶在簡易繳費機或者自助交易終端完成繳費,繳稅信息寫到卡里。
(10)核稅流程:檢查人員對散戶稅卡,讀出信息,訪問數據中心,數據中心將該卡的有關資料傳輸到查詢機里,并顯示信息。
3.3 實現零散稅戶信息化管理平臺模型需得到社套各部門支持
要將如上圖所示的零散稅戶信息化管理平臺模型轉化成可操作、方便實用的信息管理系統,需進行科學論證、在現實可行的基礎上,分步驟小范圍地進行試點。通過試點,力爭達到提高零散稅戶稅收征管效率的目的。零散稅戶通過納稅卡,可完成同城或異地繳稅功能,并通過手持機,可以隨時查詢到納稅信息。因此,該管理平臺需要得到社會其它部門的大力支持,特別是工商管理部門,在商戶辦理營業執照的時候,直接與稅務管理系統關聯,對于那些不辦執照直接營業的商戶,需由工商管理部門去處理。本文提出的管理平臺對解決流動性商戶的納稅的問題很有效,無論該商戶在哪個地方營業,稅納卡的使用都可以清楚顯示納稅信息,與地域關聯度減小。個體戶打一槍,換一個地方,不影響納稅信息的記錄,也不影響納稅的方便,零散稅戶想繳稅,直接去銀行就可以,因此也需得到銀行系統的支持。
關于印發《20**年納稅服務中心
工作要點》的通知
各縣區局:
現將《2019年納稅服務中心工作要點》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工作實際,認真貫徹執行。
附件:2019年納稅服務中心工作要點
20**年3月5日
20**年納稅服務中心工作要點
20**年,全市納稅服務工作的整體思路是:按照市局黨組“實干創優、走在前列”的目標要求,認真貫徹落實省局納稅服務工作部署,結合XXXX實際,以納稅人需求為導向,以納稅服務集成化、規范化、智能化、社會化、基礎化建設為著力點,規范服務行為,創新服務手段,積極服務社會經濟健康持續發展,持續提升納稅人滿意度和獲得感。
一、推進納稅服務集成化建設
深入貫徹落實簡政放權、優化服務有關部署要求,在總結現有服務舉措的基礎上,注重集成創新,深化整合好的經驗做法,最大限度便民利民。
1、深入開展“便民辦稅春風行動”。根據省局要求,結合XXXX實際,制定“便民辦稅春風行動”實施方案,牽頭組織開展好20**年“便民辦稅春風行動”,持續提速減負、創新服務、精準發力,多推便民之舉,多施利民之策,以春風行動為總抓手,統籌推進整體服務工作。及時總結、匯編、推廣各地典型做法,展現各地工作成效。
2、持續深化服務入魯民企和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繼續落實《關于發揮稅收職能作用服務入魯全國知名民營企業加快發展的意見》,進一步創新服務內容,提高服務效率,全力支持民企更好更快發展,促進全市經濟創新轉型和產業結構優化。開展好領導干部服務非公有制企業工作,用足用好稅收政策,不斷拓寬服務范圍、提升服務標準,為非公有制企業發展創造良好的稅收環境。
二、推進納稅服務規范化建設
以貫徹落實總局納稅服務規范和《辦稅服務廳管理辦法》為契機,進一步規范辦稅服務廳管理,特別是國地稅聯合辦稅服務廳管理,促進辦稅行為和服務禮儀的整齊劃一,讓納稅人辦稅更省心、順心。
4、落實《全國稅務機關納稅服務規范》。嚴抓納稅服務規范3.0版落實,加強納稅服務規范與其他規范、信息系統及多渠道服務的銜接,做到前后臺銜接順暢,實現多渠道同標準處理服務事項,確保一個標準服務納稅人,一把尺子規范征稅人。
5、推進辦稅服務廳規范化建設。全面落實總局《辦稅服務廳管理辦法》,持續開展辦稅服務培訓,科學設置服務窗口,合理配備窗口人員,確保工作規范、有序開展。強化辦稅服務廳綜合管理系統的利用,以智能化、數據化手段管理好辦稅服務廳,并對工作質效開展科學評價。
6、引進社會力量提升規范化服務質效。做好引進社會力量加強納稅服務試點經驗做法的總結、完善和推廣工作,在辦稅服務廳管理、服務規范落實、納稅人學堂建設、涉稅業務咨詢解答等方面,引入專業機構參與相關管理和服務。
三、推進納稅服務智能化建設
充分利用“互聯網+”的思維方式和技術手段,積極拓寬便利化辦稅渠道,推進網上辦稅為主、自助辦稅為輔、實體辦稅服務廳兜底的“四位一體”辦稅模式,實現“線上線下”服務的互補互促。
7、打造綜合納稅服務平臺。在現有12366系統、網上申報系統、外部網站等納稅服務功能基礎上,進一步做好優化整合,打造XXXX系統綜合辦稅服務平臺,實現實體服務和虛擬服務、線上線下、前臺與后臺之間的協作聯動、融合發展。
8、試點探索“互聯網+精準服務”。通過外部網站、手機APP、微信公眾平臺等方式,實現對納稅服務訴求的快速響應、咨詢問題的智能解答、涉稅信息的一戶式查詢、涉稅事項的提醒預警、辦稅資料的預審預約、遵從信息的動態推送等“一對一”精準服務。
9、積極開展24小時自助辦稅服務。通過網上辦稅平臺、移動辦稅平臺、自助辦稅終端等渠道向納稅人提供24小時自助辦稅服務。探索利用銀行、社區、街道等網格化網點,進一步延伸自助辦稅服務。探索豐富自助設備的服務功能,做好系統及設備的維護更新,確保操作順暢,提升應用效能,方便納稅人自助辦稅,分流實體辦稅服務廳業務量。
四、推進納稅服務社會化建設
充分利用社會組織服務資源,為納稅人提供更多獲取服務的渠道,加強部門聯合,加大納稅信用結果應用的社會效應,不斷拓展納稅服務社會化格局。
10、深化不動產登記與征稅業務協同辦理。做好省局不動產登記與征稅業務聯辦平臺推廣應用工作,全面推進此項工作在全市的開展,規范、提升二手房辦稅服務水平,聯合市國土資源部門開展工作督導。
11、強化納稅信用評價與結果運用。強化信用評價基礎性工作,做好金三優化版信用等級評價系統的培訓、應用。做好納稅信用等級評價工作,4月底前向社會公開A級納稅人名單。完善納稅信用獎懲機制,對納稅人實行分級管理和服務。
加強部門間信用信息交換共享,進一步探索信用等級評價結果的增值運用。繼續深化“銀稅互動”,持續擴大“銀稅互動”受惠范圍。市局與市保險行業協會聯合啟動“稅保合作”項目,以納稅信用數據為基礎,堅持問題導向、助力扶貧脫困、攜手精準發力,在全省率先實現市級稅務部門與市級保險行業協會的聯合,擴大“征信互動”信貸產品受益企業的范圍,有效改善小微企業融資難的困境。
12、發揮社會中介作用積極服務納稅人。加強對行政監管人員的培訓和管理力度,深入開展嚴禁稅務機關和人員違規插手涉稅中介機構經營活動清查工作。堅持鼓勵、引導、培育與規范、管理、監督相結合,做好涉稅中介組織行政登記工作,健全涉稅中介行業制度,加強行業黨建建設,加強行政監管信息化建設。依法依規扶持涉稅中介組織自律健康持續發展,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發揮涉稅中介組織在優化納稅服務、提高征管效能等方面的積極作用。
五、推進納稅服務基礎化建設
加強稅法宣傳輔導,不斷提升納稅人辦稅能力,促進納稅人自覺依法納稅。加強內部督查管理,提高人員素質,打牢工作落實基礎,促進各項服務舉措取得實效。
13、建立完善納稅人權益保護機制。加強對納稅人之家等權益保護組織的引導,整合、暢通納稅人投訴渠道,健全納稅服務快速響應機制,建立納稅服務咨詢投訴“受理、承辦、轉辦、督辦、反饋、分析和持續改進”的一體化流程,對涉及納稅服務的咨詢投訴事項,建立咨詢投訴反饋機制。委托第三方定期開展滿意度調查,對調查結果和投訴數據進行深入研究分析,制定改進措施并督導落實。
14、加強稅法宣傳輔導。加強對納稅人的咨詢培訓輔導,滿足納稅人稅法知情權。開展以納稅人需求為導向的宣傳輔導,借助全國稅收宣傳月活動,開展稅收“大宣傳”。不斷創新納稅服務宣傳方式,充分利用網上和實體納稅人學堂、12366熱線、外部網站、微博、微信等渠道做好對納稅人的稅收政策宣傳、培訓、輔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