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16 14:46:2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課堂教學的輔助形式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近年來,多媒體教學在大學中已經普及,幾乎各門類各學科都要求使用多媒體教學。的確,多媒體這種新形式的教學引領我們走進了信息化的時代,帶我們一次又一次地享受視聽盛宴。但是,多媒體教學形式就此成為主導?或者說課堂教學的形式就缺多媒體不可?筆者在大學英語實踐教學中,對多媒體輔助下大學英語課堂教學形式進行了探索。
一、多媒體在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的角色定位
多媒體是配角并非主角,在教學中只能起輔助作用。雖然多媒體教學的全稱是多媒體輔助教學,但是在真正的課堂教學活動中會由于教學設計不當而把配角變成主角。筆者通過對教師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的情況調查和學生在多媒體教學環境下的問題反饋,以及多媒體教學設備和環境的分析闡釋多媒體在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的輔助角色。教師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的情況調查:(1)課件制作。課件的制作由繁到簡,由制作精美到簡單實用,由內容煩瑣到重點突出。這種簡約型課件既節省了老師制作課件的時間,又讓學生注意力不會受到動畫插圖和花里胡哨的幻燈片板式的干擾。另外,突出重點而非細處著手的風格可以杜絕上課時“念”課件之嫌,也讓教師在課堂上即興發揮,頻添互動。(2)多媒體的使用頻率。每次課都要用多媒體輔助到選擇性地讓多媒體“休息”。一堂課是否要使用多媒體,取決于英語課堂教學是否需要,非先進的輔助設備的參與才代表先進的教學理念。教師根據教學對象和內容將課堂形式進行調整,選擇性地讓多媒體“休息”反而達到了最佳教學效果。
學生在多媒體教學環境下的問題反饋:(1)如果教師演示課件的時間占到課堂時間的70%以上,那么大部分課堂時間學生都是在看屏幕與記筆記之間切換的,學生往往淹沒在大量的語言材料中,課堂學習變得枯燥無味、疲憊不堪。(2)信息量大,授課速度快,學生的思維節奏無法趕上授課速度。(3)教師很少板書,學生理解和思考問題的時間減少,以至于無法消化吸收知識。(4)90%以上的學生反映更喜歡看書聽老師講,而非看屏幕聽老師念,甚至有學生認為教師用課件上課是更為方便快捷的備課及授課方式但并不是最好的方式。
多媒體教學設備和環境。(1)多媒體教室的電腦操控臺固定使教師也相對固定,限制了師生互動與情感交流,離操控臺較遠的學生容易開小差。(2)設備的使用和維護不成正比。頻繁使用而又得不到及時的維護必然導致教師在授課時出現一系列的問題。投影儀老化導致要看清楚屏幕,就必須關燈關窗簾,光亮的教室變成了電影院,部分學習興趣不高的學生趁機在下面“為所欲為”,而認真努力學習的學生又無法在看屏幕與記筆記間兼顧。教師只能靠一次次的開燈關燈來調劑看與記的需求,導致教師授課不連貫,學生注意力不集中。音響設備無專人定期調試。每個老師都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調試多媒體教室的音響和話筒,但是如果沒有人定期監管和調試,就會導致有畫面沒聲音,沒畫面都有電流聲等情況出現,無疑會導致多媒體課堂教學效果削弱。
通過調查我們發現,教師的行為(課件制作的簡單實用化和選擇性使用多媒體)從真正意義上實現了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先進性。學生的問題反饋表現了其對多媒體教學的否定和對傳統教學的肯定。而多媒體教學設備和環境的問題更讓我們清楚地認識到機器會讓你的課堂豐富多彩,也會讓你手足無措。所以,多媒體在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只能扮演輔助教學的角色,如果將其功能擴大化,就會得不償失。
二、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的形式多樣化
如果多媒體扮演好了配角的角色,不再喧賓奪主,就可以杜絕演示課件、學生厭屏這一單一的課堂形式,教師還可以在其輔助下創建多樣化的英語課堂。
傳統教學形式之返璞歸真。多媒體輔助教學是潮流、是趨勢、更是先進性的代表,但并不是說沒有多媒體參與的課堂就不是好課堂。從學生在多媒體教學環境下的問題反饋來看,學生其實更期待的是教師的人格和語言魅力的耳濡目染而非高科技所營造出的感官享受。從屏幕回歸黑板,教師板書的過程是讓學生理解、思考的過程。從看課件到看教師,教師的表情和肢體語言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喚起學生的好奇心;教師憑借其淵博的知識和扎實的基本功可以即興發揮、隨機應變、旁征博引、融會貫通,營造一種能和學生心靈呼應的教學氣氛。從人機對話到人與人的交流,師生之間、學生和學生之間大量的英語交流才能完成知識向學生的最終轉換。
多媒體輔助形式之多姿多彩。在多媒體輔助教學中,我們的確發現了一系列的弊端,但是只要我們認清了其輔助角色,在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中適時地配以多媒體輔助,同樣可以采用良好的課堂形式。英語學了語言的操練之外,還需要了解其文化。西方的歌曲、電影、新聞等是學習英語最直接的材料。在多媒體輔助下,學生可以更直觀地感受到英語的魅力。如果把創建課堂形式比做烹飪美味佳肴,多媒體就像各式各樣的佐料,沒有多媒體輔助的課堂是養生原味,口感醇厚,而有多媒體輔助的課堂就像是佐料講究的川菜,口感豐富。教師可以根據授課內容和對象,選擇合適的多媒體輔助形式,采用色香味俱全的課堂形式。
學生自主體驗式之靈活運用。課堂是老師的課堂,同時也是學生的課堂?,F代英語教學倡導以學生為中心來展開教學活動。教師應放手讓學生“動”起來,課堂形式可以以一系列的活動呈現:游戲、翻譯、表演、配音、小組討論和個人陳述等。教師甚至可以讓學生體驗多媒體教學設備的使用,在多媒體的輔助下,開展更加豐富多彩的課堂活動。
綜上所述,多媒體輔助教學下的大學英語課堂形式多種多樣。教師應靈活運用教學輔助設備,不拘泥于一種課堂形式。所謂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我們不摒棄傳統,不排斥先進設備并且讓學生參與,從而打造形式多樣、魅力無窮的課堂。
一、教學片段
……
師:以上是硫酸的物理性質,我們請位同學歸納一遍。
生:純凈的濃硫酸是一種無色透明的粘稠油狀液體,有很強的吸水性,強烈的脫水性,溶于水時會放出大量的熱。
師:這位同學回答的怎么樣?
生齊聲:好!
師:對,這位同學回答得很完整,下面我們來學習稀硫酸的化學性質,
(教師在屏幕上打出“二、稀硫酸的化學性質”)
師:同學們,下面我們來看動畫,
(教師播放稀硫酸與紫色石蕊試液、酚酞試液作用的flas)
師:石蕊試液本來是紫色的,酚酞試液本來是無色的,紫色石蕊試液、酚酞試液能通過作用后的顏色變化來反映溶液的酸堿性,說明它們是什么物質?
生:指示劑
師:同學們,這說明稀硫酸有什么樣的化學性質呀?
生1:紫色石蕊試液能使稀硫酸變紅色,酚酞試液不能使稀硫酸變色。
生2:稀硫酸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色,不能使無色酚酞試液變色。
師:紫色石蕊試液、酚酞試液是指示劑,與不同的物質作用后顯示不同的顏色,大家想想看,到底是誰使誰變色呢?
生:是稀硫酸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色,無色酚酞試液變色
師:對!所以說稀硫酸的化學性質之一是
(教師打一下鍵盤,屏幕上出現“1.稀硫酸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色,不能使無色酚酞試液變色”)
……
在這節課中,這位教師沒有親手做實驗給學生觀察,也很少有板書,稀硫酸的化學性質都是用flas來模擬的,雖然flas做得非常逼真,但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效果卻不是很好,我覺得這堂課值得反思的是有的教師在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中存在誤區,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利用多媒體技術輔助課堂教學(簡稱CAI)在自然科學教學中已逐漸被廣泛地應用。勿庸置疑,這種教育技術的優勢是傳統教學手段所無法比擬的。它具有傳統教學手段所沒有的趣味性、直觀性,可以充分調動師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突破教學的重難點,從而能更容易達到教學目的,使學生在愉快、輕松的環境中獲得知識。因此多媒體輔助教學教學逐漸成為目前教學技術手段的主流之一。但由于國內的多媒體輔助教學還處于實驗階段,存在于許多認識上的誤區:有的不能正確處理好與傳統教學模式之間的關系;有的不能正確處理好課堂四要素之間的關系;有的在多媒體課件的選題和設計存在科學性和必要性問題;有的不能正確定位多媒體教學的作用,這些是阻礙多媒體輔助課堂教學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
一、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不能排斥或替代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
傳統的教學模式是廣大教育工作者經過長期的實踐和研究所總結出來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當前的教學模式仍不可能脫離傳統的教學手段,多媒體教學手段只能作為“輔助”的作用,而不能完全替代傳統教學模式。有的教師認為多媒體課堂教學具有傳統教學模式所沒有的優勢,每節課必言多媒體,特別是公開課或示范課,好象不用多媒體就不能算是一節好課。這種認識過分強調了多媒體教學的優點,而忽視了課堂教學中的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的主導作用、師生之間課堂上的情感交流,削弱了教師的授課藝術和臨場發揮能力,不符合學生的的認知規律。如果一味追求課堂上的教學過程的“奢華”,講究聲音、錄像、動畫和投影,追求知識傳授上的“大容量”,最終不是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就是把學生搞得顧此失彼,反面降低了課堂效率。每一個教師特定的教學語言、教態、板書和應變能力是最大的財富,只有把傳統教學手段、教師個人特色和多媒體輔助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真正發揮多媒體課堂教學的效果。
二、多媒體輔助課堂教學必須有助于突破教學重難點
在課堂教學中使用多媒體技術必須有助于突破教學內容的重難點,否則就沒有必要使用多媒體技術。通過多媒體技術把抽象的、難以直接用語言表達的概念和理論以直觀的、易于接受的形式表現出來,或把課堂演示實驗中有毒的、有危險性的實驗通過播放錄像的形式演示出來,或把物質的微觀結構或微觀粒子的運動狀態通過動畫的形式展現出來,這些都是多媒體輔助教學中研究的方向,多媒體課堂教學決不能只停留于表面,用電腦屏幕代替板書、用錄像代替所有課堂演示實驗等這些形式都是不可取的。像這節課,教師動手做演示實驗給學生看更重要,因為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直觀的看到反應現象,才更具有說服力,才能留給學生更深的印象。
三、多媒體積件的制作必須具有科學性
科學性是自然科學中首先必須具備而且是最重要的一個性質,離開了科學性,也就失去了自然科學立足的根本。因此我們要設計積件時一定要注意不能犯科學性錯誤,否則不但不能起到輔助教學的目的,而且給學生帶來更大的負面影響。
四、正確處理教學過程中諸要素之間的關系
多媒體課堂教學過程主要包含四個要素:教師、學生、教材和媒體,四要素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為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必須處理好四個要素之間的關系。根據皮亞杰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教師是教學過程中的組織者、指導者和知識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而不是主動施教的知識灌輸者;學生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動接受者、知識的灌輸對象;教材中所提供的知識是學生主動建構的對象,而不是教師向學生灌輸的內容;媒體是創設學習情境,學生主動學習、協作、探索和完成知識意義建構的認知工具,而不是教師向學生灌輸所使用的手段和方法??梢姸嗝襟w輔助課堂教學不能主多媒體簡單地代替都是的傳授,仍然要充分發揮都是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時突出多媒體教學的輔助功能。
五、編制多媒體課件不能刻意追求三維動畫
關鍵詞 培智教育 教學有效性 多媒體技術 輔助溝通系統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z.2015.03.045
Application of Multimedia Technology and Auxiliary Communication
System in Mentality Cultivation Classroom
ZHANG Chunhua[1], ZHENG Jian[2]
([1] Department of Special Education, 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47;
[2] School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 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47)
Abstract Information accessibility, communication barrier is a major prerequisite for special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classroom activities. Currently, the main challenge facing mentality cultivation classroom training is how to promote Chilean classroom facilitate information transfer and communication between student classroom interaction. The use of modern multimedia technology can assist teachers in teaching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the use of auxiliary communication system (AAC) can contribute to students' classroom communication and interaction. This will establish a teaching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accessibility accessible learning environment, and promote the effectiveness of mentality cultivation classroom teaching.
Key words mentality cultivation education; teaching effectiveness; multimedia technology; auxiliary communication system
1 培智教育課堂教學面臨的挑戰
1.1 培智教育課堂教學
當前特殊教育的教育形式豐富多彩,特殊教育提升計劃也談到改革教育教學方法。加強個別化教育,增強教育的針對性與有效性。開展“醫教結合”實驗,提升殘疾學生的康復水平和知識接受能力。①然而,課堂教學仍然是特殊教育的主要形式,也是特殊學生適應學習,回歸主流的途徑。
教學是教師以系統的方式設計以促進學生學習的一套事件,目的在于幫助每一位學生按自己的起點得到盡可能充分的發展。②教學系統的基本構成要素為教師、學生、學習內容和學習媒體。③學生是教學的對象,老師是教學的組織者,學習內容是連接老師和學生的課堂互動信息,媒體是教學過程中教學信息傳遞的載體。培智課堂教學有著普通課堂教學的特點,然其教學對象為發展學生,他們的障礙類型、障礙程度、年齡層次不同,這些都賦予了培智教育課堂教學新的內涵,也賦予了新的挑戰。
1.2 培智課堂教學面臨的挑戰
教學信息的呈現的學生學習的先決條件,師生課堂溝通互動是促進學生吸收教學信息的重要途徑。目前,培智課堂教學面臨的最大兩大挑戰是教學信息傳遞的有效性和學生課堂溝通互動的障礙。
1.3 教學信息組織和傳遞上的挑戰
培智課堂的教育對象的特殊性大大提升了教師對教學信息的組織和傳遞。有研究者通過對近百節課堂教學的觀摩發現多維目標、生活適應、教學手段、師生溝通這四個因素是提高課堂有效性的關鍵。④從實踐上證明教師使用有效的教學手段來組織教學信息是實現教學有效性的基礎。教學手段即是教師通過系統的設計將各個要素考慮其中并將課堂教學信息合理呈現。傳統上的信息呈現方式主要是以口語、板書、文本教材的形式來呈現,⑤這遠不能滿足培智課堂學生對多感官媒體信息的需求。
1.4 課堂溝通互動的挑戰
根據國際功能、殘疾和健康分類(ICF)的觀點,發展學生自身身體結構或功能的損傷導致相關障礙的產生,進而阻礙學生課堂教學活動的參與。目前培智教育的對象主要為智力障礙、自閉癥和腦癱,他們大多數學生都有溝通障礙,很大一部分是低口語或無口語學生,這嚴重影響了他們的溝通互動能力。此外,溝通能力的缺乏還會導致多種問題行為的產生,當學生不能用正常的溝通手段,就可能用行為語言來表達,有些這類行為語言表現為破壞行為。⑥
2 運用多媒體技術呈現有效教學信息
2.1 多媒體的內涵
對多媒體的認識,大致有三種觀點:即傳遞教學材料的設備(傳播媒體)、呈現教學材料的表征方式(呈現模式)、接受者接受加工教學信息的感覺通道(感覺通道)。⑦有學者根據后兩個觀點給出多媒體的定義,即多媒體就是在多媒體教學過程中用于呈現教學內容的文本、圖像、圖片、圖形、動畫、視頻、音樂、解說、音響效果等。⑧其中視覺媒體有:文本、圖像、圖片、圖形、動畫和視頻,聽覺媒體有:音樂、解說、音響效果。
2.1.1 多媒體要素
傳遞多媒體教學信息的多媒體要素有色彩、文本、圖(圖形、圖像、圖表)、像(包括動畫和視頻)、聲。⑨色彩運用可以美化環境、烘托教學主體,還可以增強識別和記憶效果。進行文本信息呈現時要考慮文本的易讀性,包括文本樣式和文本數量的考慮。圖的形式主要有矢量圖形、圖表和圖像,矢量圖適用于簡單人造圖形,圖像可以提供較高質量的感知材料。其中圖像是多媒體教學資料中應用最廣泛的。游澤清認為多媒體教學資料中的像(運動畫面)包括視頻和動畫。⑩動畫與視頻內容適合傳遞過程性教學信息內容。視頻是對現實世界的真實記錄,動畫是一門幻想藝術。聲音包括解說、背景音樂、音響效果,它們分別表達“意”、“情”、“真”。
2.1.2 多媒體要素的整合
如何將多媒體要素有機整合以利于學生的課堂學習?邁耶提出的多媒體學習認知模型,表明學習者要進行五個信息加工過程:(1)選擇相關的詞語在言語工作記憶中加工;(2)選擇相關的畫面在言語工作記憶中加工;(3)將所選擇的詞語組織到一個言語心理模型中;(4)將所選擇的圖像組織到一個視覺心理模型中;(5)將言語和視覺標準與先前知識整合。其中視覺通道和聽覺通道,視覺信息和聽覺信息相互影響。
2.1.3 多媒體教學信息設計原則
邁耶等提出了一系列實證有效的多媒體信息設計原則,其中空間鄰近原則、時間鄰近原則、一致性原則、冗余原則、提示結構原則是用來減少外部認知負荷;切塊呈現原則、通道原則、提前準備原則是用來監控內部認知加工。交往特色原則、個體差異原則在培智課堂教育中非常重要。
2.2 運用多媒體呈現有效培智課堂教學信息
根據課堂教學的特征,有研究者認為可以從媒體的易接受性、媒體與內容的適配性、減少認知負荷、監控認知加工四個方面來分析課堂多媒體教學信息的呈現特征和方式。 結合培智教育教學的特征,多媒體交往特色和多媒體個別差異也非常重要,因此,運用多媒體技術實現培智教學信息時要考慮媒體的易接受性、媒體與內容的適配性、減少認知負荷、監控認知加工、提供多媒體社交線索、考慮多媒體個體差異性原則。
媒體的易接受性是指各多媒體要素呈現要適合學生學習,如字體、圖像、音量的大小、背景色與文本色的明度差;媒體與內容的適配性是指要結合圖、文、聲、像各種媒體特征合適的選擇和配合各種媒體,如背景音樂要與教學主體相匹配而不是只圖熱鬧。減少認知負荷是指在信息呈現時要避免冗余信息的呈現,這會阻礙學習者信息加工,對于特殊學生更是如此。
3 運用輔助溝通系統改善師生課堂的溝通互動
3.1 輔助溝通系統的內涵
輔助溝通系統是輔助技術中的一種,可以改善說話或書寫困難者的溝通問題。輔助溝通系統不只是一種溝通裝置,而是旨在改善溝通障礙人群的溝通能力的一種系統方案,包括四個要素:溝通符號、溝通輔具、溝通技術和溝通策略。 一個有效的輔助溝通系統要具有適合溝通對象的溝通符號,如圖片、文字,要有適合的溝通載體,也就是可以看到的一個溝通設備,還有有合適溝通者使用的操作技術,另外要有能將溝通符號、溝通輔具和溝通技術以及相關溝通訓練整合起來的一個策略方案。
3.2 如何運用輔助溝通系統來提高培智課堂的師生互動
對于有言語語言障礙的學生,可以用溝通輔助溝通系統來實現課堂互動溝通,提高學習的參與度。運用輔助溝通系統提高培智課堂教學師生互動的主要步驟如下:
3.2.1 輔助溝通系統的選擇
發展兒童進行輔助溝通系統的選擇是實現輔助溝通功能的第一步,如何選擇適合的輔助溝通系統?選擇之前要進行學生能力和需求的評估,評估之后選擇與之相匹配的輔助溝通系統。臺灣楊熾康將輔助溝通裝置分為A到F類,目前發展學生常用的輔助溝通系統有圖片交換系統、語音輸出溝通裝置和平板電腦輔助溝通裝置等。其中有語音輸出的高科技輔助溝通裝置可以更好地促進學生對教學信息的理解。
3.2.2 輔助溝通系統的設計
選擇到一款恰當的輔助溝通系統后還要進行相應的版面設計,根據具體的活動選擇相應的溝通詞匯,既包括一些常規詞匯,如人物詞匯、基本需求詞匯和社交詞匯等,還包括一些特定活動的詞匯,如運用于特定教學活動的詞匯。詞匯呈現形式和呈現量要符合學生的能力。
3.2.3 輔助溝通系統的培訓和使用
在輔助溝通系統進入使用之前,要進行一段時間的培訓,培訓時間的長短根據個案的能力而定。學生在學會使用特定的輔助溝通系統后就可以把它運用到課堂教學活動中。老師在課堂中給學生提供機會讓學生進行課堂活動的溝通互動。如針對學生的能力設計提問環節,并根據內容設定選項,讓無口語的學生可以通過做選擇或回答。
4 小結
運用現代技術的介入可以促進課堂教學的教學信息無障礙和學生參與課堂互動的溝通無障礙,這是促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有效措施。理論上,多媒體信息技術可以促進老師教學信息傳遞的無障礙,輔助溝通系統可以促進學生課堂溝通互動,但具體實施和操作需要在培智教育課堂教學上進一步論證,尤其在具體實施手段上需要進一步探索。培智教育老師首先要意識到技術對提高教學有效性的重要影響,在實踐上多探索,為創造課堂教學信息無障礙和溝通無障礙而努力。
注釋
①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EB]
② 張文京.特殊兒童個別化教學設計與實施[M].重慶出版社,2008:1-2.
③ 何克抗,李文光.教育技術學[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123-124.
④ 文潔.提高特教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思考[J].現代特殊教育,2012(1):25-26.
⑤ 高紅.多媒體教學對傳統教學的影響[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09(2):110-111.
⑥ Marry Lynch Barbera,Tracy Rasmussen,美國展望教育中心譯.語言行為方法――如何教育孤獨癥和相關障礙兒童[M].華夏出版社,2013:1-5.
然而,計算機網絡技術的發展對數學的研究、數學的課程設置、數學教學的設計以及數學的評價方法的影響尤為大,而且正推動著數學及數學教學的改革,促進了中學數學課堂教學結構的改革。
從中學數學教學的本身特點來看,中學數學教學是思維活動教學。中學數學教學的核心是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它是以培養人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為基本價值取向的教育。中學數學教學已從以往的知識體系為基礎的教學向問題取向的創新型教學變革,也是激發課堂教學結構改革的重要內在因素。
基于計算機、信息技術的教育已經不再局限于扮演以往的角色:教育素材的提供者,或是模擬教育者,或是練習機器這樣一個相對被動的角色。而這樣的角色與創新教學、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相去甚遠。如果計算機輔助教學僅僅停留這一層面上,會失去它應有的生命力。這樣的“輔助教學”充其量不過是傳統課堂教學的一種手段。
今天,計算機輔助課堂教學在新的教學理念、新的技術、新的環境發生變化。網絡、計算機多媒體技術提供了這樣的平臺:它為課堂教學的開放性,為學習者的自主性、研究性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它促進了課堂教學結構變革。數學課堂教學結構的多樣性以及和計算機網絡技術的親合性,使計算機網絡技術與中學數學課堂教學產生了很好的互動。計算機輔助中學數學教學的概念不再是原來意義層面上的,而是更廣泛、更深刻的,它的內涵更豐富。這就促使我們研究構建中學數學在CAI、WBI下課堂教學的結構,以便總結出一些新的教學模式、課堂教學結構,使數學課堂教學結構更加合理、更加有效以及更具多樣性。
傳統的課堂教育因其固有的弱點而經常招致批評,然而,在可以預見的將來,我國的課堂教學仍然會沿襲這一方式。課堂教學的改革是漸進的,不可能一夜之間把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拋棄。而且傳統的課堂教育也有它的特點。如何利用信息技術來改進課堂教學,使之適應現代教育的要求,才是擺在我們面前需要首先思考的問題。中學數學教學中,可以從創新教育的原則出發,按照傳統的課堂教學來實施教學。其中,提出問題要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結合教材內容,提出的問題具有探索性、發散性、針對性。分析問題階段老師要引導學生自主地分析問題,進行再發現、再創造。在解決問題階段、教師引導學生完成實施策略、落實解答過程,在歸納總結階段要引導學生對問題的解答進行檢驗、評價、反饋、論證,上升為理論。
然而這些要求對傳統的CAI軟件,特別是課件提出了很高要求,在此需要強調的是這些CAI軟件設計中,為達到教學目標,教學要求的創意是最為重要的。制作技術是次要的。為了達到上述教育目標,軟件制作者必須自覺地應用教學設計理論作為CAI課件設計的指導思想,根據數學學科的特點及內容進行設計。例如,傳統數學學科教學對一些圖形的教學很難從動態的角度進行,計算機輔助教育很大程度上改變了這一狀況。但是把計算機輔助教學僅僅作為一種動態的教具來使用是遠遠不夠的。例如,現在不少教師用立體幾何的一些圖形,動態地層示給學生,把圖形生動的展示出來,把一些很復雜的點線面關系從不同角度表現的淋漓盡致,這對培養學生識圖形能力、建立空間概念是有很大幫助的。我們暫且不論這類課件對學生的空間想象力和創新能力多大程度上起作用,但光從課堂教學的結構改革的角度來看,它所能起的作用是有限的。它是一種嶄新的教學手段,只有把這種手段溶合進我們的課堂教學,才能改革我們的課堂教學結構。利用CAI來創設情景,提供不同的學習資源,讓學生觀察情景的背景下,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才能使計算機輔助教學有助于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的培養。
教育部明確提出:在必修課內容中安排“研究性課題”,并倡導學生進行自主性學習和研究性學習。從教學目標來看可以分成兩類:過程性目標(體驗教學活動的過程,培養創新精神和能力)和行為性目標(學會提出問題,明確探究方向)。因此,從目標層面上來說研究性學習的意義已遠遠超出了研究性課題學習本身,這些教學目標可以滲透到平時的數學學科教學活動中。因此課堂教學活動也必須打破原有的傳統結構。
隨計算機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一種基于網絡的教學(WBI)正在學校悄然興起。WBI教學模式的理論基礎是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它認為學習環境不是一個被動的記錄外界信息的過程,而是在外界環境的影響下,由認知主體積極主動的建構過程,要形成建構主義的學習環境有四大要素,而“情景”“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而WBI正好提供了這樣一個環境。
【關鍵詞】網絡;課堂教學;輔助
1.引言
2013年6月的中國互聯網報告顯示,我國網民規模達到5.91億,互聯網普及率為44.1%,網民中,中小學以下、初中學歷人群的占比分別為11.2%和36.3%,相比較往年來說,網絡在低年齡人群中的升幅比較明顯,呈繼續向低學歷人群擴散的趨勢,和2012年相比,低年齡、低學歷人群成為中國網民的主要增長點。搜索引擎作為互聯網的重要應用,是用戶獲取信息和資源的重要工具,而報告中顯示,網絡搜索引擎用戶規模為4.70億,半年的增長率為4.3%,網民使用率為79.6%,而伴隨著無線網絡和手機用戶的發展,截止2013年6月,手機搜索用戶達到3.24億,半年的增長率為11.3%。所有這些數據都顯示出,網民通過網絡獲取更多的信息和資源,而在這些行為中,不乏在校學生通過網絡的搜索引擎獲得課堂的教學內容或者輔助內容,通過網絡所進行的學習,已經從學生學會使用網絡開始貫穿整個學習過程。這種行為是好是壞,如何揚長棄短、促利抑弊,發揮網絡對課堂教學的輔助功能,更好的促進教學活動的效果,是我們因該思考的,也是因該付出行動的。
2.教學活動的轉變
從上世紀90起,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多媒體教學的形式逐漸替代了傳統的板書和其他媒體的教學形式,教學活動經歷了一次較大的變革,利用多媒體的課堂教學,可以為學生帶來直觀的、圖文聲并茂的、動態的、可交互的學習體驗,極大地節約了老師的上課時間,使課堂教學可以在同樣的時間內提供更大的信息量,極大地提高了教學效率,這是教學活動的第一次轉變。
隨著計算機和互聯網的發展,又出現了網絡教學這樣一種模式,即利用計算機設備和互聯網實現異地、同時、實時、互動的教學,成為了傳統實地現場教學的強有力補充。這樣的教學模式也推動了遠程教育的發展,自1999年以來,我國有68所高校獲批開展遠程教育,通過網絡教學的形式,開展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突破了傳統意義上的“學校”教學的形式,徹底改變了學校的概念,這是教學活動的第二次轉變。
而近幾年,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和移動網絡技術和平臺的迅速推廣,互聯網與教學活動之間的關系變得更加緊密起來。首先互聯網海量的資源為教學活動提供了基礎,無論是教師備課還是學生自習,互聯網在其中的重要性突出顯現,傳統的圖書館被電子閱覽室所取代,查閱資料更多的比例是從網絡這個途徑來獲取。其次不少人會發現在網絡上所獲取的知識可以成為課堂教學的極好補充。教學活動受制于教師水平和方法,還有受教育者的接受理解能力所限,在不同的人身上有著不同的效果。而網絡上的資料卻可以為學習者提供知識詳細全面的覆蓋,并且隨時隨地可以查看接收,脫離了課堂45分鐘的限制,成為了課堂教學活動最大的輔助者。課堂教學與網絡學習結合在一起,一種新的教學模式產生了,這種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就是用課堂教學來搭建主結構,用網絡知識來填充,不過這種模式需要正確的引導,引導的好會成為主結構強有力的補充,引導的不好會對主結構造成巨大的破壞。
3.互聯網資源對教學的影響
互聯網是一個把世界各地計算機連接起來的系統,其特點之一就是網絡資源的“海量”和“共享”。對于教學活動來說,我國的教育教學從幼兒教育開始至高等教育結束,而貫穿這其中所有的資料在互聯網上都可以找的到,去除掉一些的資料外,無論是教學的文字資料、視頻資料、習題資料還是參考資料,在互聯網這樣一個理論容量無限大的系統面前,都顯得如此普通。再加上最近幾年搜索引擎技術的發展,對于一個問題或者事物的搜索,可以在瞬間找到多種答案,慢慢的翻閱圖書檔案查閱資料的行為,被互聯網搜索取代,對于知識的思考,被直接搜索答案取代,那這些情況是不是意味著教學活動可以停止,學習者只需要網絡查閱資料就行了呢,答案必然是否定的,但這種情況也表明網絡資源對教學活動的沖擊影響開始凸現。
在我們所認知的課堂教學中,無論是實時實地課堂還是網絡課堂,教師的教學活動主要依靠傳統教材和教學大綱,按照教學目的和要求進行教學活動,學生在課后按照教師的要求去查閱資料,完成練習和思考,達到掌握知識的目的,這種方式可以形象地比喻為按“套路”出牌。而利用網絡獲取知識的方式,沒有固定的目的,只是根據所要學習的內容去搜索答案,學習者要利用自身的判斷力和理解力去完成資料的甄別和思考,達到掌握知識的目的,屬于典型的“盲人摸象”的學習過程,要想完整地掌握一個體系的知識需要大量的歸納和總結過程。這種方式就資料的容量而言確實比較大,但甄別和思考的時間卻比通過課堂教學的體系大的多。兩種方式相比較而言各有利弊,如何使兩種方式相結合,達到以課堂教學為主,網絡學習為輔,共同促進教學活動的良性發展和進步,更好的完成教學目的,是我們必須要思考的。
4.讓網絡成為課堂教學的有力輔助
現在的學習者,已經不僅僅滿足于停留在課堂45分鐘的學習時間上,從課堂外去獲取知識,成為了學習這一活動的重點內容。而對于教學而言,在很多情況下還僅僅局限于課堂的教學,所以在很多時候“教”與“學”不成比例,關鍵就在于學習者不滿足于課堂教學內容的容量。這個時候,網絡的作用就凸現出來,教學過程中的一個問題,可能在課堂教學中僅以一種方式解決,而在網絡上可以獲得多種不同的方式和結果,這就導致學習者對于網絡資源的依賴越來越嚴重,而如何對學習者的上網行為進行引導,達到使網絡成為課堂教學的有力輔助呢,可以參考一下幾點:
(1)教學資源結合網絡資源,豐富課堂內容
對于知識來說,總有一個更新換代的過程,而傳統的教學受制于教材的編寫,往往幾年時間才對教授的內容進行一次更新的過程,但是在網絡上則不同,新的知識總是能及時的。所以對于教學活動來說必須要保持所教授內容的與時俱進,保證知識的創新性才能吸引學生學習的興趣。在這一方面,傳統的課堂教學可以多采納網絡上的一些資源,比如知識點、案例、習題等內容,同時及時更新教材和教學資源,保證教學內容的“新”。尤其是對于一些知識更新比較快的專業,比如計算機、物流等專業,不要一本教材幾年不動,那樣會使教學內容與實際應用相脫節,導致學生的厭學情緒,更無法保證教學質量。所以就教學活動來說,教師應該多了解網絡上出現的新知識、新內容、新情況,利用網絡資源豐富教學內容,走在技術發展的前列,這樣才能吸引學習者的興趣,提高教學質量。
(2)開設專門課程,教會學生正確上網
上網這樣一個問題,看似簡單,實際上對于教學的影響來說卻是非常嚴重,上網對于現在的學生來說很容易,但是正確的使用網絡卻比較難。很多學生對于網絡的了解僅僅局限于瀏覽新聞、網絡聊天和網絡游戲,這樣并不能使網絡在學習上發揮效果。對于學生來說,正確的使用網絡和網絡上搜索所需的資源是一個需要引導和進步的過程。我們要積極的去引導學生正確的使用網絡,發揮網絡對學習的輔助作用,盡量讓學生遠離網絡的娛樂性,充分發揮網絡資源對教學的輔,這才是對網絡的正確利用。各學??梢試L試開展專門的課程,利用特定的目標與學生所學課程相結合,積極的引導學生在網絡上查閱課程相關資料,促進學生對課程的學習興趣。但是目前在很多時候,對于學生上網的引導是一片空白,這就導致學生對于網絡更趨向于娛樂,不僅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同時對于課堂教學有相當大的影響,更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也降低了教學質量。所以正確的引導學生瀏覽網絡資源,不僅能從課堂下減小學生對一些娛樂性資源的訪問,也能節省出不少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學習中來。人的精力和時間是固定的,娛樂和學習是一個天平的兩端,此降彼升。開設專門的上網引導課程,看似多余,卻對于學生培養良好的習慣,從側面促進教學活動的質量有著巨大的作用和意義。
(3)開展網絡學習互動,促進教學與時俱進
網絡在為教學提供豐富資源的同時,也提供了多種多樣的通訊方式,各種即時通訊平臺的發展,也為教學活動中的師生互動提供了有利條件。傳統課堂教學的作業批改和答疑正逐步被郵件和在線解答所替代。教師們應該更好的利用這一工具,做到對學生的疑惑及時反饋,同時對于學習這一過程來說,無論是對教師還是學生都是存在的,教與學在教學活動中無非是教師把所學的知識教授給學生,其實更是雙方共同學習的過程,我們應該利用好網絡這一飛速發展的新技術,更好的促進教與學的互動,共同提高教學的質量。
5.小結
在網絡迅速發展的今天,傳統的課堂教學必然受到網絡海量資源的沖擊,但是我們不應該保守,把網絡這一特別的平臺拒之門外,而應該積極的把它引入到教學活動中,充分利用它的優勢,讓他成為課堂教學的有利輔助,這樣才能推動教學的知識更新、模式改進、方法優化、效果提高,這才是整個教學活動所要追尋的目標。課堂教學永遠是教學活動的主角,但是網絡平臺和資源,應該成為對課堂教學的強有力輔助,只有采用好的手段和方法去利用網絡,才能實現網絡對課堂教學的輔助功能,提高整體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盧琛.網絡化課堂教學探究[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2, 07(265):15-16.
[2]顏輕飛.談網絡環境下的課堂教學[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2,33(653):114-115.
[3]費衛.運用網絡平臺延伸課堂教學[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2,11(71):36-37.
關鍵詞: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
一、概述
多媒體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對象的特點,通過教學設計,合理選擇和運用現代教學媒體,并與傳統教學手段有機組合,共同參與教學全過程,以多種媒體信息共同作用于學生,形成合理的教學過程結構,達到最優的教學效果。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已在各級各類學校中得到了大量的運用。以計算機為主的多媒體技術憑借著生動、形象、個別化以及良好的互動性等特點,對傳統的粉筆加黑板的教學模式構成了巨大沖擊,不少教師乃至教育工作者都感覺到難以把握,給現實的教學工作和個人學習帶來了太多的不便。
二、對多媒體與多媒體技術概念的理解和認識
我們平常所說的媒體指的是信息的表現形式,或者說是傳播
形式,如文字、聲音、圖像、動畫等,而不是指信息的物理載體,如書本、掛圖、磁盤、光盤、磁帶以及相關的播放設備。而多媒體則是指一種將文本、圖形、圖像、動畫和聲音等形式的信息結合在一起,并通過計算機進行綜合處理和控制,能支持完成一系列交互式操作
的信息技術,是多種媒體的綜合運用,它具有集成性、控制性等
特點。
三、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的作用
生動逼真的音響效果、色彩鮮明的動態視覺、靈活便捷的交互手段構成了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的鮮明特征。但是與其他教學儀器和教具一樣,“多媒體課件”的作用,就是“輔助”處于“主導”地位的教師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輔助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突破用其他教具或儀器難以突破的難點的一種手段。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功能在課堂教學中的具體應用,是各種教具和教學儀器在課堂教學中的補充和提高。運用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可以激發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可以改善教學手段,突破教學難點;信息容量大,可以提高教學效率。
四、利用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1.多媒體輔助課堂教學必須有助于突破教學重、難點
在課堂教學中使用多媒體技術必須有助于突破教學內容的
重、難點,否則就沒有必要使用多媒體技術。通過多媒體技術把抽象的、難以直接用語言表達的概念和理論以直觀的、易于接受的形式表現出來,或把課堂演示實驗中有毒的、有危險性的實驗通過播放錄像的形式演示出來,或把物質的微觀結構或微觀粒子的運動狀
態通過動畫的形式展現出來,這些都是多媒體輔助教學中研究的方向,多媒體課堂教學決不能只停留于表面,用電腦屏幕代替板
書、用錄像代替所有課堂演示實驗等這些形式都是不可取的。比如化學變化實驗,教師動手做給學生看更重要,因為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直觀地看到反應現象,才更具有說服力,才能留給學生更深的印象。
2.正確處理教學過程中諸要素之間的關系
多媒體課堂教學過程主要包含四個要素:教師、學生、教材和媒體,四要素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為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必須處理好四個要素之間的關系。根據皮亞杰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教師是教學過程中的組織者、指導者和知識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而不是主動施教的知識灌輸者;學生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動接受者、知識的灌輸對象;教材中所提供的知識是學生主動建構的對象,而不是教師向學生灌輸的內容;媒體是創設學習情境,學生主動學習、協作、探索和完成知識意義建構的認知工具,而不是教師向學生灌輸所使用
的手段和方法??梢姸嗝襟w輔助課堂教學不能讓多媒體簡單地代替教師的傳授,仍然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
用,同時突出多媒體教學的輔助功能。
3.利用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還要適當地板書
利用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不能完全沒有教師的板書,優秀的
板書能較完整、科學地展示知識的發生、形成過程,具有概括性、合理性、持久性、完整性、操作簡便性等特點。不僅有利于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記憶和思維,同時還能給學生以美的享受,有助于學生知識的建構。
五、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評價
1.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作為現代教育技術的一種,在教學中得到大規模的應用是必然的,在應用中出現一些問題也是正常
的。我們不能將應用中出現的問題歸結到多媒體技術本身,而應該將著眼點放到使用者的設計以及策略上。
2.不管多媒體輔助教學發展如何,只是起一種輔助的作用,絕不可能喧賓奪主。只有不斷地運用,長期地探索,在實踐中總結提高,才能將取得的經驗來指導實踐。
3.運用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應該看是否具備相應的教學資源和考慮成本效益問題。多媒體并非使用越多效果就越好,教師應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特點,恰當地選用多媒體,使多媒體成為啟迪學生認知、思維的工具,而不是教學內容的展示工具。因為使用的媒體越多,控制的難度和影響教學效果的因素就越多。
關鍵詞:多媒體 輔助 思維異步 師生交流 實效
隨著信息技術在教育中應用的迅速發展,多媒體輔助課堂教學手段已經滲透到英語學科的教學中。多媒體輔助教學寓教于樂,能使學生積極參與、主動發展,讓學生的主體性得到更大的發揮。但我們發現,教師在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時也存在著諸多問題。
一、多媒體輔助英語課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過于追求形式,違背了“目的性”的教學原則。
有些教師為了體現教學手段現代化,不管課堂內容是否需要,更不顧多媒體的使用是否恰當,一味追求形式,單純為多媒體而多媒體,結果事與愿違,教學效果很差。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必須有明確的目標,不求多,而求精,強調使用。
2.課題信息超量,抑制了學生的思維。
有的教師一堂課教學容量相當于傳統教學兩三節課的容量,頻率如此之快,使學生眼花繚亂、頭暈目眩,怎能不抑制思維?這與當前的教學改革是背道而馳的。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要從學科特點、學生的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因人而異。
3.思維異步,忽略了“教”與“學”的互動。
課堂教學作為一種認知活動,其明顯特點是師生、生生相互交流、相互影響,這就使教學過程中必然會出現一些“意外”事件。而多媒體課件不可能把這些也納入流程,這就排斥和限制了師生“教”與“學”、生生“學”與“學”的交流過程,降低了課堂教學的豐富性、生動性。這種異步思維現象,使學生只能被電腦牽著走,無法實現真正的交流與互動。
4.分散注意,弱化思維。
有的課件過分追求表現形式,把一些可有可無、對達成課堂目標無益的內容添加到課件中去,淡化了教學主題,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在認知目標上偏離了角度,影響了教學效果。
5.忽視了傳統教育手段,無板書無重點。
二、提高多媒體輔助英語課教學實效的建議
1.多媒體輔助英語教學,學生的主體地位是毋庸質疑的,要恰當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教師是多媒體教學的設計者,無論是教學課件的設計,還是搜集與教學有關的互聯網網站,以及教學需要解決的問題、切入的角度等等,都要精心,要切合教材內容的需要,要切合學生的實際。教師是多媒體教學的組織者,體現在教學過程中的組織和教學節奏的控制上,特別要參與學生的各項活動,引導學生的討論方向,及時反饋學生的學習情況。教師是學習結果的評價者,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學習效果要及時給予評價和鼓勵,讓學生享受到多媒體教學的樂趣。
2.雙向交流是教學的靈魂,要營造寬松和諧的課堂環境,加強師生間、學生間的交流。
良好的課堂環境有助于師生合理地利用課堂活動時間,促進課堂環境的有效性。多媒體輔助英語教學,應該強調課堂環境的營造、課堂文化的渲染和師生間情感的融洽與溝通,從而使課堂紀律更多地依賴于學生的自律。
3.取其精華,棄其糟粕,使英語的傳統教學與多媒體輔助教學能夠完美地結合。
傳統教學雖然形式單一,但在長期的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形成了獨有的特色。尤其是一些諸如啟發性、探究式、討論式等教學方法,達到了教學互動的良好效果,有利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和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因此,推動多媒體輔助英語教學,不能完全拋開傳統教學,應借鑒傳統教學的可取之處。
4.多媒體輔助教學,同樣要遵循“因材施教”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