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16 14:46:2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課堂討論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課堂討論;創新思維;創新素質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2)06-0114-01
所謂“課堂討論”,就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組織學生針對某一問題,讓學生充分發表意見,相互啟發,取長補短,從而很好地實現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知識等方面的教學目標。既有助于活躍課堂氣氛,還課堂給學生,增強學生參與意識,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發展學生的認知水平,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道德價值觀,又能促進生生之間、師生之間開展信息多向傳遞,形式多元互動,用智慧啟迪智慧,集思廣益,共同發展。
如今在語文課堂中,許多老師都喜歡采用討論的方式讓學生探求知識,特別是在公開課活動中,課堂討論很熱烈,同學們你爭我辯,熱鬧非凡……事實上這種形式化的為做課而討論,為課改而討論的現象存在諸多問題。①討論內容不合理。討論的內容許多沒有含金量,沒有思維的價值。學生一聽即會,但為了完成老師的要求,不得不討論。②討論時間不合理。要么討論時間過短,學生沒有充分展開,只是蜻蜓點水;要么討論時間過長,學生無事可以做,課堂松散,討論時間演變成了學生的休閑時間。③討論形式單一。只要老師一宣布討論,學生便湊在一起嘰嘰喳喳個不停。討論無組織、無紀律。小組是開小會的場所,或是小組是優秀者的一言堂,落后者永遠是聽眾。時間長了,學生情緒厭倦,降低了討論興趣與參與熱情。
一味的討論,學生完全沒有靜心讀書、獨自體驗感悟的機會,效果會好嗎?一味的討論,若不加以引導,勢必會本末倒置。我認為課堂討論既要體現探究、合作的理念,又要真正成為渴求知識的需要。因此教師在課堂上安排討論時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課堂討論”的度
1.1 討論的問題“難易”要有度。討論要對所提出的問題交換意見或進行辯論。其效果的好壞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討論問題的優劣,因此教師要精心設計問題,特別要考慮問題的難易程度。問題過于容易,激不起學生的思維火花,會使討論流于形式;問題過難則會讓學生摸不著頭腦,產生畏懼心理。這就需要老師精心研究問題。悉心了解學生,善于站在學生的角度去設計問題。難易程度要符合學生心理特點、年齡特點、學識經驗等,要讓學生在合作探究后,跳一跳能摘到。如在學習《羚羊木雕》一課時,我設置了這樣幾個問題讓學生合作討論:a、禮物送出去后能不能再拿回來?b、禮物該不該送?c、貴重的物品能不能送給朋友?d、到底是“物重”還是“情重”?這幾個問題,由淺入深,通過討論,能讓學生領悟文章主旨;學習《陳太丘與友期》一課時,對于文章結尾處,父親的朋友已經表示了慚愧,下車來拉他,可“元方入門不顧”,是否屬于無禮?此文寫的是少兒生活故事,能引起同學們的共鳴。這樣設計問題,不僅大家有話可說,有感而發,而且還在無形中學習了為人處事的方法,收到了課文學習以外的效果。
1.2 討論的“時間”要有度。在安排學生討論時,大多是討論時間過短,三、四個問題,學生剛剛轉過身去,問題還沒有展開,老師就宣布討論結束了;有的教師還常用時間來限制:“下面大家討論一分鐘?!币环昼妼W生能討論出什么呢?也有不少教師,討論時間又過長,一節課解決不了幾個問題。討論時間的長短需要教師根據學生實際情況靈活處理。問題沒有討論深刻,學生們正在興頭上,就不要輕易用時間打斷;有些問題經過討論已經沒有什么進展了,就不要再討論了,可以換個角度試試。
2.要正確使用課堂教學中的討論法
在提倡“開放性教學”和“研究性學習”的今天,討論法自然成為一種不可或缺的高頻率使用的教學方法。但是,我們不能僅僅為了課堂上的熱熱鬧鬧,就給自己的課堂教學貼上“以學生為主體”、“研究性學習”等光鮮的標簽,根本不考慮討論的質量和效果。我認為:討論的內容要有選擇性。如文學常識、漢語知識,我認為就沒有過多討論的必要,甚至不需要討論;討論的時間要合理。時間的長短要以實際情況而定,長了是一種浪費,會“喧賓奪主”,因為討論只是課堂教學諸多形式中的一種。短了則起不到討論應有的作用;教師要對學生的討論適時進行總結和評價,也可以讓學生自己來評價,使大家基本形成共識;討論應該面向全體學生,大家你一言我一語,議一議,論一論,廣泛聽聽大家的意見,防止少數學生主宰討論、壟斷討論的不良現象。
3.“課堂討論”要鼓勵學生質疑
關鍵詞:文本解讀;有效問題;及時引導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鼓勵自主閱讀、自由表達。在這一新理念倡導下,我們不可否認,語文課堂較之以前的老師“滿堂灌”“一言堂”有了可喜的進步。課堂也隨之出現了百花齊放、生動活潑的小組討論課堂活動。
課堂討論可以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有助于啟發學生獨立思考,相互交流意見,培養他們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口頭表達的能力。然而課堂討論中也不乏因為教師對文本解讀粗淺,討論問題設計無效,課堂上出現表面熱熱鬧鬧,實則低效拖沓的現象。
一、文本解讀,討論問題設計的出發點
課堂討論的主問題應該能起到一線串珠的作用,讓學生能根據問題按圖索驥,從而走進文本、走進作者、走進自我。問題設計的高度,來自教師對文本解讀的深度。教師解讀文本的深度決定課堂上引導學生理解文本的深度;教師解讀的新度決定學生學習的趣度。教師對文本的解讀不能過淺過粗,這樣會導致學生人云亦云,走入狹隘,缺少真正的思考和提升;教師對文本有了準確深入的解讀,才可能找出有深度、有高度、有效度的問題。
例如,《藤野先生》一文篇幅長,背景離學生年代久遠,雙線并行,看似散亂,很難讓學生理出頭緒。教師若在執教中按部就班地從前往后學習,很難提出貫穿全文的問題。
朱澤光老師執教《藤野先生》時,深入淺出地解讀,巧妙抓住“偉大”一詞,設計了課堂主問題:“為什么魯迅要用偉大一詞稱頌藤野先生呢?”從相識交往的四件往事到讓魯迅決定棄醫從文的兩個事件,學生的認知和思考不斷向新的層面提升,討論也真正走向深入,課堂變得厚重而靈動。
二、有效問題,能把文本學習引向深處
課堂討論是由問題引發的。在課堂上,解讀文本的主體應該是學生,教師通過有效問題的設計,把學生思維引向深處。但是,課堂主問題,設計得過大而空,學生對文本的學習肯定無法深入。例如,一位老師在執教《爸爸的花兒落了》時,設計了“請找出文中觸動你心靈的字、詞、句子,并進行賞析”這一主問題,全文篇幅相對較長,穿插敘事較多,如果僅僅放任學生散漫討論,學生回答起來會東一葫蘆西一瓢,課堂會變得散而空,教師如果再缺少有效的引導和追問,學生對詞句的理解更難以深入。整節課只能游離于課本之外。不可否認,討論是課堂教學的一種極其有效的方式,但是很多教師把討論等同于師生課堂活動的主要形式,不分文體、不分難易、不論篇幅,不管針對什么問題,都要學生泛泛討論一番,以顯示課堂的熱鬧,追求所謂的“生動活潑”。其實,這樣模糊的問題,不僅讓學生無所得,也是在浪費寶貴的課堂時間。
設計問題有效且難易適度最容易引起學生共鳴,例如,有位老師執教《孔乙己》時,最后設計了一個問題:孔乙己之死誰之過?經過激烈討論,有學生說是丁舉人之過:同為讀書人,丁舉人殘忍冷漠,是直接殺人兇手。有學生說是自己之過:身材高大不肯自力更生反而好吃懶惰,窮困潦倒又虛榮清高。有學生說是科舉制度之過:科舉制度不僅摧殘人的身體,更摧殘人的精神……精彩紛呈的討論,有理有據,讓文本學習走向深處,水到渠成。
三、及時引導,培養質疑創新思考能力
《語文課程與教學論》指出,教師應鼓勵學生參與討論,要認真傾聽,能聽出討論的焦點,能聽出對方發言中的合理成分和不足之處,并有針對性地發表意見。討論時,教師也不能等閑視之,做無所事事的旁觀者。教師應適時引導,充分啟發學生獨立思考,鼓勵他們各抒己見,引導他們逐步深入到問題的實質并就分歧的意見進行辯論,培養實事求是的精神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能力。
要引導學生圍繞中心討論。學生思維活躍,課堂發言即興發揮較多,所以在討論時,也會出現偏離課堂中心的現象。這時,教師不能打擊學生討論的積極性,要珍惜學生討論的成果,也要對學生發言的偏頗之處做正確引導。如,在學習《傷仲永》一課時,筆者設計了主問題:從文中你讀到了一個怎樣的仲永?學生通過品讀文本,賞析“指物作詩立就”“傳一鄉秀才觀之,其文理皆有可觀者”等處可以看到一個天資聰慧、天賦異稟的仲永。緊接著提出第二個問題:仲永如此聰慧,作者為何而“傷”?有學生說是傷方仲永的鄰居不勸仲永好好學習。面對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教師應該以實踐智慧去敏銳感知其中可能具有的價值,對學生的思維及時進行有效點撥,推動課堂上思維火花的碰撞,以拓展拉長文本內容,構建高效課堂的目標。
總之,課堂是動態的,學生是動態的,討論也必須因文而異,因時而動,因生而變。教師在討論前,必須心中有綱:為何設計此問題?準備引導學生理解到什么程度?這樣,才能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深入理解,否則,課堂討論就會陷入形式主義的泥沼。課堂討論,不論教師與學生,應該努力向文本深處漫溯。
1.專題討論和隨機討論
按照討論的內容在教學目標中的地位以及討論教學法采用的預見性程度可以把討論劃分為專題討論和隨機討論。如果討論的內容復雜且有系統性,比較抽象,討論的主題是課堂教學的基本內容,討論法教學是教師備課時擬選的主要教學方法,這種形式的討論就是專題討論。例如:“匯率變動對國際國內經濟的影響?!比绻懻摰膬热莺唵危欠癫捎糜懻摲ń虒W在教學過程中具有不確定性,這種討論我們稱之為“隨機討論”。例如:“個別勞動生產率提高,等量勞動在等量時間內創造的價值總量是否發生變化,”有的學生認為有變化,有的認為無變化,如果分歧較大,教師可放手讓學生自由討論,在討論中自己認識問題、解決問題。
2.分組討論和集體討論
以討論的組織形式為標準可以把討論劃分為分組討論和集體討論。把全班同學劃分為若干小組,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這種形式的討論就是分組討論。分組討論,有時是按座位關系自然分組,前后左右鄰里關系自由進行組合。有時按學生的學習程度和接受層次統一搭配分組。全班同學集體參與討論,提出問題,集中討論解決,這種形式的討論,就是集體討論,無論是集體討論還是分組討論,它們都不是獨立存在的,而且是經常結合在一起的。分組討論是集體討論的前提,集體討論是分組討論的綜合,有利于各種層次的學生在認識解決問題時互相補充,互相促進,合作學習,共同提高。
3.發散式討論和定向式討論
討論過程總是在一定的思維狀態中展開,論題的結論就是這種思維狀態的結果。以討論過程中的思維形式為標準可以把課堂討論劃分為發散式討論和定向式討論。所謂發散式討論是指討論的結論是不確定的或不唯一的,學生思維可以自由發散,從不同角度對討論論題作出解釋和說明。例如:“影響商品價格的因素”,學生可以從價值,供求關系、幣值,宏觀調控等不同角度進行討論說明。如果論題的結論是確定的、唯一的,而且這種確定的結論是由確定的邏輯思維才能討論得出,這種定向思維形式下進行的討論稱為定向式討論,例如前面提到的命題“個別勞動生產率與等量勞動在等量時間內創造的價值總量的關系”。其結論是確定的:成反比例關系,其討論時遵循的邏輯思維是這樣的:
①個別勞動生產率提高②單位商品所耗費的個別勞動時間減少而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未變③單位商品的價值量未變④等量勞動在等量時間內生產出的商品數量增加⑤所以等量勞動在等量時間內創造的價值總量增加⑥因此個別勞動生產率與等量勞動在等量時間內創造的價值總量是成正比例。
學生必須遵循這樣的思維鏈條,就各個環節展開討論,這種思維狀態是確定的,我們稱之為定向式討論。這種定向式討論雖不能象發散式討論那樣進行求異思維的訓練,但理論性強,邏輯嚴密,學生討論時能體現出很強的探究性。
在概念教學中培養學生逆向思維能力
成 潔
陜西省大荔縣羌白初級中學 大荔 715103
人們的思維按照思維過程的指向性來劃分,可分為正向思維(常規思維)和逆向思維兩種形式,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往往只注重對定義、定理、性質、公式、法則等的正向推理,而忽視逆向思維的訓練,使學生形成定勢思維,影響學生解題思路和數學思維能力的發展,在教學時,除了要利用教材中已有的可逆素材外,還要有意識地加強對學生逆向思維能力的訓練,進而拓寬學生的解題思路,提高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1.在概念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
概念的定義是課本內容之一,其逆命題總是成立的。所以在平時教學中既要注重讓學生記住定義內容并用它判定和解題外,也要注意應用其逆命題解決問題。從初中教學的起始階段,就應注意學生逆向思維的培養。如“同類項”是初一代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為了加深學生對此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可舉下例:如果amb,與Zazbn是同類項,那么m=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開始不少學生無從下手,如果教師加強對定義的逆向運用,學生就可根據定義逆向得出m=2、n=3。析:根據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定義的逆向應用。在幾何概念的定義中,定義的逆命題顯得十分重要,它是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第一步,在教學中教師應反復加強對學生這方面的訓練,以強化學生的逆向思維。
我們來看下面例子:如果點O是線段AB的中點,那么AO_BO,AB=_AO=_BO,AO=_AB。例2,如果OC是角AOB的平分線,那么,你能得出哪些結論?等等。這種逆向運用定義的訓練,可以為學生以后幾何的證明打下良好的基礎。
2.在命題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
現行教材中有不少可逆的素材,如整式的乘法公式和因式分解、平行線的性質定理和判定定理、乘方和開方等,但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教師應注意總結這些可逆素材,并對學生進行強化訓練,以培養學生熟練地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分析:若從正面求解至少要分三種情況考慮:
(1)其中的一個方程有實根;(2)其中的兩個方程有實根;(3)三個方程都有實根。解法勢必較為煩瑣,如果反向考慮,三個方各程都沒有實根,則:
(1)運用定理如《幾何》(第二冊)多邊形內角和定理的應用講完后,應讓學生練習已知多邊形的內角和,求多邊形的邊數。例如:一個多邊形的內角和是1440°,則這個多邊形的邊數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類問題的訓練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
(2)應用性質、公式和法則我們結合例子加以說明。如果平時教學中不注意對學生逆向運用性質、公式和法則這方面的訓練,學生要計算此類題目是非常困難的,但是,如果教師注意培養學生逆向運用同底數冪的運算性質和積的乘方法則,那么此類題目可迎刃而解。
3.在解題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
在解決數學問題中,我們常常用分析法、反證法,實質上就是逆向思維在解題中的應用。在幾何證明的方法上,分析法是培養學生逆向思維能力的有效方法。因此,教師在幾何教學中應注意對學生分析法思想的傳授。在《幾何》(第一冊)中由公理“同位角相等,兩直線平行”出發推證平行線判定定理2、3時,第一次正式滲透了分析法思想,教師在教學中應予以充分的重視。在《幾何》(第二冊)三角形全等判定的教學中,教師要結合課本例題給出示范分析,通過多次示范,使學生理解分析方法,從而提高他們逆向尋求解題方法的能力。
例3 已知AB=CD,BC=DA,E、F是AC上的兩點,且AE=CF。求證:BF=DE。引導和啟發和學生寫出分析過程:
關鍵詞:中學英語;課堂討論;優化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3)26-166-01
課堂討論是以小組或全班為單位,根據學習內容和教師提出的問題相互交換觀點和看法,并針對問題的某些方面進行爭論和辯解,最終達到共同理解以及的一種課堂教學組織形式?,F代英語教學理論強調注重言語實踐的重要性,強調學生在真實語境中的交流。有效的課堂討論,能使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提出問題,相互交流個人看法,相互啟發,從而鞏固、加深所學知識,提高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可以讓學生學會交流,學會合作,養成敢于提問、勤于思考、樂于傾聽并尊重他人意見的良好個性; 同時還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探索精神和自主學習的習慣。而在近年實踐中,課堂討論往往忽略某些重要環節,而使課堂討論存在著一種低效現象。為此,我們該如何正視這些問題,優化中學英語課堂討論。
一、英語課堂討論的作用及意義
英語課堂討論是在教師指導下的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多向信息的交流活動,是合作自主學習的教學形式,它是學生之間不同觀點碰撞的互動,同時又是師生之間情感交流的互動。首先,它能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培養學生的信心,讓學生愉快地學習,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其次,它能增強學生的競爭意識,同時培養合作學習的能力。再次,它能促進學生對語言知識的鞏固和理解,同時又訓練了學生口頭表達能力、歸納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判斷能力。討論往往是學與思、學與論的結合,它在鞏固和理解所學知識中起著重要作用。
英語課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工具課程,討論有助于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消化理解,從而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而學生在討論的基礎上要進行分析、綜合、歸納等思維活動,才能找出符合邏輯的答案。這就培養了學生的歸納、邏輯思維能力。最后,討論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自主學習習慣。教學過程中的課堂討論確立了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能積極地自主學習、自主創新,敢想、敢問、敢說,活躍了思維,從而真正達到了課堂討論的目的。
二、英語課堂討論存在的問題
有效的課堂討論,必須是民主的、有序的、全體成員都能共同參與的。然而,通過觀察,我們不難發現,許多課堂討論的組織表面上熱熱鬧鬧,實則毫無實效,流于形式。具體來說,英語課堂討論存在著以下幾個問題:
1、用中文討論
在實際的英語教學中,不少教師給出一個或幾個討論話題,一聲令下,幾個學生立刻圍成一團,頓時“嘰嘰喳喳”的討論聲響成一片,煞是熱鬧,但仔細傾聽,我們發現有的學生在討論過程中用中文交談,根本沒按照教師的要求開展討論。學生不使用所學的英語進行討論,不關注運用語言交流的過程質量,而只關注討論形式,那么,這樣的討論活動就失去了課堂討論的本質意義。出現這種情況,可能是因為學生語言能力的不足,但更多的是由于教師對課堂討論缺乏有效的調控。
2、參與度不均
課堂討論大大增加了學生言語實踐的機會。可是我們在課堂討論中也會發現,語言表達能力強的學生自由發言的機會多,代表小組匯報的次數多; 大部分學生卻習慣于當聽眾,“搭便車”,很少或從不發表個人意見,并且對小組合作漠不關心。
3、有效評價的缺失
討論結束后,學生匯報討論結果。但由于時間緊張,教師沒有進行有效的評價,也就是說對學生所付出的勞動沒有給予及時客觀的評價。長期下去會減弱他們參與討論的積極性。
三、走出英語課堂討論的誤區,優化討論
1、精心設計討論話題
教師要設計一些有利于拉近師生距離、推動師生實現有效溝通的“親和性”問題,討論話題要基于課文之上,能挖掘課文的內涵,不但要帶有啟發性和包容性,還要有一定的值得思考、分析和歸納的深度,避免“有題無議”和“有議無質”的現象。教師應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設計多層次的問題,使它成為學生討論交流的動力。
2、要采取多樣化的討論形式
討論形式可采取小組分散式討論、班級集中式討論和課堂討論式討論。在過去的教學中,我們更多采用的是課堂討論式討論,即老師提出一話題,大家即席發表意見來進行討論。而近幾年,除了采用課堂討論式討論,大家還更多地采用了小組分散式討論,即劃分小組進行討論。這種方式比較靈活,有利于每個學生都有機會發言,而且還鍛煉了學生的相互合作能力。
3、對學生的討論過程進行及時指導
在討論過程中教師切勿做一個雕像的角色,要深入學生的討論中,通過巡視及時了解討論的進展情況,要注意引導學生圍繞課題中心進行發言,不要離題太遠;要鼓勵學生大膽發言、普遍發言?;诖四康模處熢谘惨曔^程中可用“啟發式”、“創設情景式”、“激勵式”等來優化討論形式?!皢l式”即根據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產婆式”的方法鼓勵、激發學生找出答案?!皠撛O情景式”即根據皮連生的心理懸念法創設具有一定難度的“問題情景”,吸引學生的好奇心,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從而引發討論。而“激勵式”,顧名思義,通過激勵手段,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使學生融入整個教學氛圍,進行課堂討論,從而真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4、教師要做好討論總結
對于各小組的討論結果及反饋要給予正確得當的評價在每次討論結束后,教師要對學生的討論結果及時進行歸納和提煉,要引導學生尋求最佳答案,但不能拘泥于“標準答案”,要把握好“度”。歸納總結時需沉穩、冷靜,對學生的發言要及時給予肯定,并作出必要的評價、引導和提升。同時還要指出討論中存在的問題及今后該注意改正的錯誤等,啟發學生發現、吸取別人的長處,互相學習。
新課程實驗已經3年有余,對課改實驗,廣大實驗區的教師投入了滿腔熱情,付出了艱辛勞動。新課程給實驗區教學帶來了新氣象,教師的教育觀念、教學方式以及學生的學習方式都發生了可喜變化。但是,隨著新課程實驗的深入,一些深層次的問題也隨之出現,比如當前,課堂討論主要存在討論小組的設置比較隨意,討論時機把握的不夠好,討論方法不科學以及討論氛圍沒形成等問題,從而導致課堂討論表面上看熱熱鬧鬧,實際上沒有任何效果。那么,怎樣才能讓學生既能動得了,又能動得好?才能達到討論的最佳效果呢?本人結合我教學實際來談談體會!以便同各位同人共享。
一、討論小組的建立要合理
以往的討論一般按原先的座位同桌討論,或者是前后排的學生討論,這樣可能導致有的小組學習力量強,有的小組學習力量弱的局面,針對這種情況,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學習成績,學習習慣、性格、興趣、需要等因素加以分組,分組時不僅要重視學生智力因素的發展,而且要重視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每組各個層面的學生都應兼顧,這樣才能取長補短,同時教師可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讓學生討論,使每個學生生動活潑的、主動的發展。
二、調動學生的“思維參與”
新課程倡導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都是以學生的積極參與為前提,沒有學生的積極參與,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實踐證明,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參與的深度與廣度,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的效果。正如有的專家所說,“沒有學生的主動參與,就沒有成功的課堂教學”。
為此,應當創設情景,巧妙地提出問題,引發學生心理上的認知沖突,使學生處于一種“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狀態。同時,教師要放權給學生,給他們想、做、說的機會,讓他們討論、質疑、交流,圍繞某一個問題展開辯論。教師應當給學生時間和權利,讓學生充分進行思考,給學生充分表達自己思維的機會,讓學生放開說,并且讓盡可能多的學生說。條件具備了,學生自然就會興奮,參與的積極性就會高起來,參與度也會大大提高。只有積極、主動、興奮地參與學習過程,個體才能得到發展。
三、討論的時機要恰當
對問題的討論應把握時機,過早學生的認知水平沒有達到最近發展區,學生找不到解決問題的切入點,白白地浪費時間而一無所獲。過遲學生對問題已基本弄懂,討論的意義不大。教師還應設計多層次的問題滿足各層面學生的多元需要,把握好學生思維的,及時提出問題讓學生討論,以激發學生思維的火花。此外,討論時應把握“跳一跳,能摘到”的原則,在討論的效果上做文章。
四、討論的方法要科學
常見教師把題一呈現,便馬上讓學生討論,討論了兩三分鐘,教師便草草收場,只留于表面形式,沒有注重效果。教師不能由于時間關系,相互交流未充分展開就終結,應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廣大空間。在教學實驗中,我曾經把班上的學生分成三組,第一組對問題直接討論,第二組獨立思考,第三組先獨立思考然后討論,經過多次實驗結果發現:第三組學習效果最好,第一組效果最差。第一組的學生容易注意到別人的意見,思維活動受到了束縛,容易得出一些傾向性的結論;第三組表現在它的“預熱效應”上,學生有各自不同的思維活動,出現了多種解決問題的途徑,有利于學生積思廣益的學習。第三組的學生無論是在解決問題的途徑上、質量上都優于其它兩組??梢?,討論的方法很值得推敲。
五、討論的氛圍要和諧
討論應營造一種氛圍,使每位學生不用擔心自己的意見被批評,而是堅信自己的觀點是受歡迎的,小組中的成員不是批評別人的意見,而是傾聽、補充、完善所提出的問題解決方案,教師應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觀點、觀點即使錯了,在教師的指引下學生才能真正明白問題的關鍵所在。只有這樣,學生討論起來,才心無疑慮,才能互相啟發,取長補短,不同層次的學生才能各有發展。
六、要培養學生“三會”
有的老師將小組合作理解為小組討論。我們經??梢钥吹竭@樣的教學場面:討論時,學生各說各的,有的學生不善于獨立思考,不善于互相配合,不善于尊重別人的意見,也不善于做必要的妥協。學生討論后,教師依次聽取匯報,匯報完畢,活動便宣告結束。
本人也積極地探討著,為了調動學生,在設置課堂環節的時候,總喜歡設置課堂討論環節,尤其是公開課,覺得這樣才符合新課標,才適應新形勢,又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課堂也顯得熱鬧不少,過了一段時間,我發現,這種方式有利也有弊,要慎用,要用好,才能起到積極的作用,不然,就會流于形式,造成課堂浪費。
為了矯正過去一言堂的課堂模式,有時不小心就會走進另一個極端,讓學生動起來,沒錯。但這動起來,并不只是嘴動起來,更重要的還應該是讓思維動起來。怎么樣才能讓思維動起來,課堂討論,是當前老師使用的常見的形式。筆者認為,課堂討論有以下弊端:
一、獨立思考是課堂討論的前提
因為課堂討論的前提是獨立思考。任何課堂討論都是以學生自主、獨立學習為先決條件的。學生沒有經過思考、體會和感悟,他們又能討論什么呢?正是由于學生沒有自己的思想、見解和觀點,討論時要么冷場,要么東拉西扯,課堂討論形同虛設,往往成了空熱鬧、假正經。其實,學生只有自己先有了想法,才能有和小組成員交流和討論的源泉。
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不難發現,許多教師在出示一問題后,馬上組織課堂討論,并沒有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和空間,這樣的討論能深刻嗎?學習是學生內心的感受過程,學生解決一個有思考價值的問題要經過較為復雜的思維過程才能完成,沒有充裕時間的獨立思考,充其量只能是蜻蜓點水,浮光掠影,有時還會產生“牛頭不對馬嘴”的觀點,課堂討論收效甚微。鑒于此,教師在提出問題后,首先要給學生一個“緩沖”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進行深入的獨立思考,一旦學生經過了自己醞釀和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觀點,才能有話可說,有觀點可講,討論時才會深入,才會有心靈的交匯、思維的碰撞、情感的交融,才會有新知識、新觀點的不斷涌現和迸發。
二、必要時,教師需適時引導
一旦學生進入了課堂討論這一環節,很多教師就穿梭在每個小組之間,看似很忙,實際上大多在擺樣子,裝門面;或者干脆不知所措地在講臺邊等待;或者準備下一環節的教學,等等。此種情況下,教師并沒有真正參與和投入到課堂討論的過程中去,更沒有對學生的課堂討論進行指導和調控。
課堂討論的關鍵是教師參與。課堂討論不是只有學生參與、教師旁觀,而是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參與。離開了教師的指導和調控,課堂討論將會變得雜亂無序,甚至盲目。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職責已從傳授學生知識,告訴學生“真理”,轉向越來越多地激勵學生思考,做好顧問和參謀,做一位參與課堂活動的“平等中的首席”。在課堂討論中,教師的重點是如何精心設計,從學生分析、目標設置、任務選擇、策略匹配、教學過程展開與評價等全方位、全過程把握。
【關鍵詞】高中語文;課堂討論;學生
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在互動中提高學習效率,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討論,善于傾聽、吸納他人的意見,學會寬容和溝通,學會協作和分享。在現代語文教學中,課堂討論是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通過課堂討論,學生可以各抒己見,發表自己的看法,進行自主探究與學習。同時,在問題的討論中,不斷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與記憶。
一、語文課堂討論的意義與價值
(一)激發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 課堂討論可以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學生總是對各種討論興趣盎然,究其原因,一是學生好動,樂于交往,學生的這種心理需求在討論中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滿足。二是課堂討論具有一定的民主性和自由探索性。教育家贊可夫說:“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求,這種教學法就能發揮高度有效的作用?!蔽艺J為課堂討論正是這樣的教學法。
(二)提高教學效果,發揮教育作用
課堂討論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呈開放的狀態,不同的見解,不同的思路在討論中碰撞、反饋,可以激發學生的想像力,促進學生思維的有序發展,提高思維活動的有效性。從而收到較為顯著的教學效果。
課堂討論作為一種教學方法,在加強學生的思想教育,提高學生的道德水平方面,同樣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現在:在課堂討論中,學生可以學會尊重別人的意見,并接受別人的批評,從而在處事上更寬容和謙虛;有利于“互助”、“合群”、“ 合作”、“民主”、“求實”等道德意識、時代意識和“團隊精神” 的形成和發展。
(三)體現群體效應,實現全員參與
課堂是老師和全體學生的課堂,不是哪個人或幾個人的課堂。 課堂教學是一種在老師指導下的同齡人的群體活動。而“討論”則加強了群體中的交往活動,獲得了人際間的互補、合作。同齡人之間相近的認知水平、思維方式、心理特征令他們心心相印,使這種互補和合作更加有效。在討論中,人人都有機會發表意見,特別是小組討論和小小組(四人)討論,可以在同一時間里分頭議論,無疑可以為更多的成員提供參與機會,其全員參與機會,全員參與程度,遠非講述或提問談話所能及。
二、高中語文教學中課堂討論的實施
(一)明確目的
課堂討論的著重點不是討論的結果如何,而在于教給學生討論的方法,培養學生討論的習慣,充分暴露學生的想法(思維)。所以,在課堂教學中,什么問題、何時讓學生討論,教師應有明確的目的,或為提高學生的辨析能力,或為加強知識間的溝等。根據小學生的心理特點,討論問題的選擇應遵循小而具體、新而有趣、有適當的難度、有啟發性、符合學生原有的認知水平等原則。
(二)營造氛圍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以學生年齡與心理特點為出發點,尊重他們發言的價值性與合理性,使師生共處于一個民主、平等的平臺上對問題進行討論,消除學生的緊張感,使師生間的關系更加和諧。在學生發言時,教師應尊重他們的成果,不應隨意打斷或直接批評。如學習《我的五樣》一課時,這樣導入課題,營造激發學生興趣的良好氛圍:人的一生之中總有許多東西難以割舍,在同學們的生活中,同樣也有些東西非常重要,那么給大家一點時間思考,寫下你認定的生命中最寶貴的五樣東西。可能五樣對于許多同學來說實在太少,真不知該怎么取舍,那么我們先放一放,現在咱們一起來看一下著名作家畢淑敏的《我的五樣》。
(三)把握時機
時機是具有時間性的機會,是事物發展的連接點和轉化的關節點。所以,要搞好課堂討論,還需善于捕捉討論的最佳時機。常見的最佳時機有:
1.當需要突出重點時
課堂教學必須集中精力解決主要問題,做到重點突出,而組織課堂討論,則是突出重點的方法之一。這樣不僅解決了這節課的教學重點、難點,而且促進了學生思維的發展,從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當需要擴展和深化知識時
課堂教學要“抓綱靠本”,但這絕不意味著照本宣科。課本中的有些內容可以根據學生的接受能力予以擴展和深化,以啟迪和發展學生的思維。
3.當學生的認識普遍發生偏差時
學生學習中產生的認識偏差(或錯誤),來源于學生學習活動本身,利用它引發討論,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喚起學生的求知欲、糾正學生的錯誤具有特殊作用。
4.當教師的提問出現“卡殼”時
在教學過程中,由于受認知結構等智力因素的制約和注意、興趣等非智力因素的影響,學生對教師提出的問題出現“卡殼”的現象并不少見。遇到這種情況,教師既不能一手包攬,也不能“窮追猛打”,更不能冷言相譏,可組織學生展開討論,通過發揮學生集體的智慧,達到使“卡殼”學生茅塞頓開的目的。
5.當學生的思維處于“低谷”時
課堂教學的構思和組織,要以啟迪學生思維為中心。一節課40分鐘,學生的思維并非時刻都處于亢奮狀態,而是有張有弛,高低起伏的,一旦發現學生的思維處于“低谷”時,可及時組織討論,將學生的思維重新推向,以形成高低起伏、錯落有致的教學節奏。
(四)形式多變
討論的形式應根據教學實際變化,可以采取以下討論形式。
1.競賽式辯論與探討
青少年往往具有好強、好奇的心理特點,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好好利用學生的這一特點,引入競賽式辯論或探討的形式,讓學生進行課堂討論。
2.自由式討論
在現代教學中,教師應以學生為主體,在課堂中留足學生自主討論的時間。因此,自由式討論是開展語文課堂討論的一個重要方式。通過自由式討論,學生可以充分發揮他們自主性,培養自我探究與學習意識。
(五)延緩評價
在討論中,教師要盡可能延緩評價,在學生思路窮盡之時,切不可“強行”向學生推出標準答案。在找出最佳方案之前,應讓“劣質”方案充分表演。評價的重點應放在討論的過程上,引導學生積極思維,學會反思、歸納和總結,提高自我評判能力。評價的語言應精練,要切中要害,對學生在討論過程中的表現,應作出恰如其分的評價,激勵學生積極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