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16 14:46:2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海外直接投資的方式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對外直接投資 方式選擇 綜合分析框架 策略建議
隨著越來越多的國內企業走向海外,實施跨國經營,我國對外直接投資規模大幅增加。2003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凈額28.5億美元,比上年增長5.5%,2004年將達到70億美元,比2003年增長145%,2005年達到140億美元。不同對外直接投資方式在資源投入、控制水平和風險承擔上對企業要求各不相同,這不僅影響著企業對外投資的管理和控制,而且還影響企業自身投資的風險和績效,因此選用合適的對外直接投資方式是確保企業海外經營成功的前提。國內已有學者對海外投資中各種對外投資方式的優劣(劉松濤,2004)、獨資和合資的選擇(尹建橋,2001)、對外投資的國際經驗(陳浪南等,2005)等作了研究,但基于直接投資理論系統提出企業海外投資方式選擇的影響因素的研究甚少,也缺少選擇對直接投資方式的建議。
本文從如何高效轉移和利用企業優勢的視角,通過對外直接投資理論的梳理,將影響企業直接投資方式選擇的因素概括為:企業優勢資源轉移起點因素、轉移終點的因素和企業戰略因素。并據此提出企業選擇對外直接投資方式的一個綜合分析框架,最后應用這個分析框架就我國企業選擇對外直接投資方式提出了相應的策略和建議。
投資方式選擇的影響因素
從知識轉移的視角,對外直接投資理論主要是說明企業所具有的特有技術、管理等優勢如何有效轉移到國外,與東道國的資源和能力結合,產生最大效益。早期的主要理論有海默的壟斷優勢理論,巴克利等的內部化理論,以及弗農的國際產品周期理論和區位理論。壟斷優勢理論主要強調企業擁有的特定的生產和過程專有技術,從而具有相對優勢,通過對外直接投資,將這些優勢生產和過程專有技術轉移到海外,就能產生更多的經濟收益。直接投資的內部化理論主要認為能使企業利用內部組織體系和信息傳遞網絡能比市場以更低的成本發揮將企業專有的知識和技術優勢轉移到國外。國際產品生命周期理論和區位理論認為直接投資在那些適合企業知識和技術充分發揮作用的區位條件下,企業專有的技術和知識才能充分發揮作用。鄧寧對上述三個理論進行了綜合,提出了折衷范式,認為對直接投資的成功不僅取決于企業擁有特定知識和技術等無形資產,而且還要有特別適于企業特有技術和知識發揮作用的國家和地區的有利配套條件,而這二者的結合取決于企業轉移和利用這些知識和技術的內部化能力。對外直接投資方式選擇的主要影響因素是企業所專有的技術和知識的性質,東道國的政策,所要轉移知識的價值,企業轉移的能力,東道國的配套資源和文化差異等因素。
從企業國際戰略的視角,對外直接投資是企業總體市場戰略和競爭戰略的一部分,對外直接投資是為了戰略防御、分散風險、提高企業形象或者協調戰略行動,是為了避免競爭地位被削弱,而不是僅僅為了獲取利潤,或者是為了搶占一種有價值且有限的資源或生產要素,以防止其落入競爭者手中,或者是企業為了出于海外戰略協調,加強各子公司之間的戰略支持和協作。對外直接投資方式的選擇主要是基于企業的戰略動機或者投資動機考慮。
綜上所述,各種對外直接投資理論和投資方式選擇的影響因素概括見表1。
對外直接投資方式選擇的分析框架
對外直接投資方式按其海外企業的股權安排,可分為獨資和合資兩種方式,前者是指海外企業中的股份全部為母公司所有,后者是指海外企業股份為母公司與合作伙伴共同擁有。而按照海外企業的建立過程不同,對外直接投資可分為并購和新建兩種方式,前者是指母公司直接收購或者兼并國外已經存在的企業,將其納入母公司的運營體系,后者是指企業通過在海外建立全新的企業,形成新的生產能力。并購相對新建,優點在于能快速進入市場,利用原有的供應、分銷渠道,不確定性和風險比較?。蝗秉c在于進入市場后整合難度大,短期內投入大,同時可能購買到企業不需要的資源,并可能受到東道國政府政策的限制。獨資相對于合資優點在于控制程度高,企業技術擴散風險低,可能的投資收益高,但缺點在于投入資源多,投資風險大。
企業對外直接投資方式選擇就是圍繞如何將企業國內優勢高效地轉移到國外,實現其戰略目標,讓這些優勢充分發揮其價值的過程。從企業優勢跨國轉移和利用這一視角,我們對上述從理論推演中得出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大致可以分為三類:一是來自優勢轉移起點的因素,如企業優勢資源的性質和價值,企業的國際經驗等;二是來自優勢轉移終點的因素,如東道國的政治、經濟環境,社會文化差異和配套資源等;三是企業海外戰略,如企業海外投資戰略,投資動機等。企業直接投資方式的選擇就是這三類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由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投資方式選擇的綜合分析框架,見圖1。
對我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方式選擇的策略建議
從企業優勢資源轉移起點因素看
我國機械、紡織、輕工和家電等行業的企業在發展中國家直接投資,應采用獨資新建或合資新建方式。我國的機械、紡織、輕工、家電等在國內已經處于市場飽和,處在產業的成熟階段,而且有比較成熟的技術,企業所具有的技術、知識和管理優勢相對比較容易轉移。如果當地政府對直接投資股權有所限制,則可采用合資新建模式投資。
對于以高技術和創新為特征的行業,在發達國家直接投資,應該采用合資并購方式。對以高技術和創新為主要特征的行業,發達國家資金、人才等配套實施方面比較齊全,具有技術上的優勢,而且考慮到這些行業技術更新快,投資金額大,合資可以降低投資風險,并購可以節省進入時間,能比較迅速地獲得新技術,促進企業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因此,我國企業以直接投資進入發達國家這些行業時應采用合資并購方式。
對擁有較多國際經驗和實力的大企業,宜采用獨資新建;而對缺乏國際經驗的小企業,宜采用合資并購。當前,我國對外直接投資中,以國有大型企業為主,但中小民營企業表現日漸突出。我國對外投資的大企業往往擁有較先進的技術、管理和營銷技能,具有較多國際經驗,對國際市場比較了解,熟悉東道國投資環境,為了防止這些優勢的擴散,需要較強的控制程度,應該采用獨資新建為宜。而實力比較弱小的企業,缺乏國際經驗,對國外經營環境比較陌生,宜采用合資并購的方式,以充分利用合作者在技術、管理等方面的優勢。
從優勢資源轉移終點因素來看
東南亞國家和我國社會文化差異比較小,經濟發展水平差異不很大,直接投資中,應采用獨資新建方式。東南亞各國與我國有著相似的地理、人文環境,社會文化產差異比較小,這些國家經濟發展比較快,市場潛力比較大,對我國企業具有的技術、知識和管理能力有良好的吸收能力,具備相應的配套資源和環境支撐,投資風險相對較小,因此在這些國家的直接投資,我國企業可采用獨資新建的方式。
歐美各國,和我國社會文化及經濟發展水平差異都比較大,則在直接投資中,宜采用合資并購方式。對于歐美等西方國家,我國的直接投資總量比較少,一般是為了獲得其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應采取合資并購的方式進入。通過并購,企業可以直接獲得所需的技術和知識資源,帶動國內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升級。采用合資的形式,企業可以減少資源的投入,而且在企業運營中得到合作伙伴的幫助,以充分利用和轉移這些技術和管理知識。
從企業海外投資戰略看
為了獲得全球資源,實行全球一體化戰略,則直接投資應該采用獨資新建方式;如果是為了實現當地化戰略,則應該采用合資并購方式。如果企業投資的戰略是為了獲得全球的資源,則傾向于采用獨資新建方式,加大母公司的控制程度,以獲得全球的協調和資源最優配置,實現企業的全球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而對于海外投資戰略是為了尋求當地化戰略,以快速有效地對當地需求變化等市場環境做出反應,則企業應該給當地企業充分的經營自,發展他們和當地供應商、顧客、政府等的關系網絡,采用合資并購方式。
以獲得海外資源為動機,應選用合資并購方式;以獲得海外市場為動機,在趨于飽和的市場,應該選用合資并購,在成長潛力大的市場,應選用獨資新建。如果是為了獲得海外資源,則可采用合資并購。資源類型企業往往投資巨大,投資開發周期長,投資風險比較大,而我國企業規模普遍偏小,實力有限,所以不宜采用獨資模式,合資可以使得企業和合資伙伴共擔風險,從長期的互利關系中得到穩定的資源供給。如果企業投資的動機是為了獲得海外市場,在那些潛力比較大的市場,采用新建模式;在需求趨于飽和的市場,則應采取并購的方式。
影響企業對外直接投資方式選擇的因素是很復雜的,本文從優勢資源有效轉移和利用這一視角的分析,為進一步分析提供了一種觀察的新角度,以后還可進一步拓展,比如可以應用這一框架對某一行業對外直接投資方式選擇進行具體的研究,另外,對投資方式選擇的三大影響因素還可以進一步的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張一弛,歐怡.企業國際化的市場進入模式研究述評.經濟科學,2001(4)
關鍵詞:中小企業 對外直接投資 經營戰略
1、我國中小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現狀
1.1對外直接投資規模不斷擴大, 發展勢頭強勁。截至2009年底,中國1.2萬家境內投資者在全球177個國家地區設立境外直接投資企業1.3萬家,對外直接投資累計凈額2457.5億美元,境外企業資產總額超過1萬億,目前,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累計凈額已超2800億美元。居全球第15位,發展中國家第3位。中國企業境外投資規模迅速擴大,水平不斷提高。越有利于我國中小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發展。
1.2中小企業逐漸成為對外直接投資的主體。在“走出去”戰略中, 民營企業的成功率遠遠高于國有企業。因為國有企業到目前為止還存在所有者虛位等問題,在政府的經營下盡管會有一些大型國企出去直接投資, 但企業真正的內在驅動力并不特別強烈, 相對來說是被動的。而民營企業完全是主動行為, 高收益與危機感驅動他們走出國門。在沿海及內地發達地區, 已有上千家民營企業在獲得進出口自營權后進入國際市場, 如萬向、力帆、新希望、正泰等公司積極走向國際市場。據統計,截至2008年底,中國已有海外投資企業13290多家,其中60%以上是由中小企業投資的,它們已成為我國企業跨國經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成敗會直接影響到我國“走出去”戰略的實現。
1.3企業海外抄底遇挫。雖然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敢于“走出去”,但海外企業規模偏小會使企業喪失許多市場機會、增大企業經營風險、減弱國際市場融資能力, 難于與世界大型跨國公司相抗衡。相關研究指出:在海外投資的中國公司中,30%的企業蒙受損失,40%不盈不虧 ,只有三成的企業賺取了利潤。
2、中小企業對外直接投資面臨的問題
2.1對外直接投資結構不盡合理。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結構不合理集中體現在產業結構、地區結構和投資的方式結構三個方面。在產業結構方面, 投資過分偏重初級產品和勞動密集型產品的投資, 相對忽視技術密集型產業和服務業的投資。在我國對外投資存量中,制造業占33%,占比重較大的制造業,大多屬于技術含量低、勞動力密集型,如紡織品、家用電器等行業是我國目前制造業對外直接投資的重點。此外,境外投資企業中,從事商品流通的貿易企業也較多,占35%,這類企業通常不需要什么技術支持。而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科研和技術服務等技術密集型在我國對外直接投資中所占比重卻很小,雖然這類項目的投資近年有所增加,但比例還很低,跨國投資的低技術格局仍未改變。對外直接投資地區結構也不盡合理, 發展中國家興辦的投資項目仍然較少, 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對發展中國家市場的開發, 而且不利于市場多元化戰略的實施。投資方式也較簡單。
2.2企業品牌意識薄弱。目前我國90%以上的家電企業在為世界家電巨頭OEM加工產品。雖然中小企業通過OEM的方式學到了不少外商的管理經驗、國際市場的新動向,并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企業的規模,為企業的長期發展積聚實力。然而,部分中小企業只關注短期效應,缺乏長遠眼光,僅僅滿足OEM的經營方式,從中賺取不高的加工利潤。目前,我國的出口貿易中以加工貿易為主,大致占到55%的比重,而剩下的一般貿易中還有一半以上為貼牌生產,自己注冊商標的企業不到20%,擁有自主品牌的出口商品不多,名牌出口商品就更微乎其微了。
2.3融資困難。中小企業在發展初期和進入快速增長期后,對資金的需要非常的迫切。但是由于融資困難,企業得不到它發展所需要的大量資金。據統計,我國有81%的中小企業1年內的流動資金得不到完全滿足,中長期貸款更是沒有著落。目前有超過90%的中小企業只能通過各種非正當手段獲得高息貸款,從而加大了中小企業的生產成本,降低了商品的出口競爭力。同時由于資金短缺,企業的規?;_步放慢,技術創新能力和營銷能力的提高也受到了限制。
2.4復合型跨國經營人才缺乏。國家對外投資的主體是中小企業,企業對外直接投資能否成功的關鍵在于企業的競爭力,在于是否擁有一支能參與國際競爭、熟悉境外投資業務的法律、市場分析、公關營銷等方面的企業經營隊伍。當前,我國國內具有這方面國際投資經驗的專業人才短缺,嚴重阻礙了國內企業對外直接投資活動的順利進行。據商務部研究院《對外直接投資公司調查問卷》結果,企業海外投資主要障礙是缺乏海外經營的管理經驗和管理人才的企業比例是23.2%,所占比例高居第一。
2.5中小企業跨國經營的宏觀管理體制不健全。一是是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立法工作滯后。至今沒有制定《對外投資法》。二是我國對中小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支持政策體系不完善。例如,我國尚未實現資本項目下的自由兌換,中小企業企業難以開展大規模的境外投資。對外投資的審批手續復雜,審批內容不夠健全,商務部、外匯管理局、財政、銀行、企業主管部門均有權管理對外投資中小企業企業。三是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健全,中小企業在人才引進和培訓、信息的獲取、銷售渠道、管理措施等方面會遇到諸多困難,單靠企業自身的力量往往無法克服。
3、推動中小企業對外直接投資、實施國際化經營戰略的對策
3.1進一步完善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法律規范。要徹底改變我國以前只重貿易立法而不重投資的立法思想,加快企業海外投資立法,完善相關立法,為我國企業(包括中小企業)發展海外投資提供法律依據。我國對海外投資的立法內容至少應當包括:海外投資研究法、海外投資審批法、海外直接投資法、海外投資外匯管理法、海外投資企業所得稅法、海外投資銀行法、海外投資保險法和海外投資國有資產管理法等幾個方面。
3.2制定支持中小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產業政策,完善政府的促進協調機制。政府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來完善中小企業開拓國際市場的支持體系:一是信息服務。我國政府和相關機構應該建立和完善一套有利于中小企業的信息服務體系,幫助中小企業更好地進行海外拓展。二是金融支持。政府和社會為中小企業出口、對外投資提供信用風險和信貸擔保,方便中小企業獲取資金,并設立支持中小企業開拓國際市場的專項資金,資助中小企業國際市場調研,參加境外展覽、開展質量標準認證和人才培訓等工作。三是要簡化各種審批手續。使企業能夠方便地使用支持資金或享受優惠政策,為中小企業開展國際貿易創造條件。
3.3強化中小企業國際化的經營戰略意識,抓住機遇,優先開拓國內市場,進而投資海外,滲透國際市場。企業的市場定位和產品定位是企業經營戰略重要組成部分,市場定位與產品定位與否關系到企業的成敗。中小企業不宜于與大企業進行正面的市場競爭,要盡量去尋找大企業無法開發或不愿開發的市場,定位在這樣的市場,以良好的服務、靈活的機制,鞏固和穩步擴張市場占有率,即在夾縫中求生存。
一是中小企業可以關注屬于多品種、小批量生產方式的產品市場。當今市場需求日益趨向多樣化與個性化,單一品種、大批量生產方式并不能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幻化,此時多品種、中小批量生產方式成為滿足市場需求的一種必要形式。中小企業因其規模小和固有的靈活性,可以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及時調整生產經營策略,一旦看準生產項目,能果斷作出決策,并借助企業內外的技術人員和專業力量,迅速制定詳細的生產計劃,抓緊組織生產,并在最快時間內拿出產品推向市場。
二是中小企業實施市場細分戰略,可拓展專業市場。市場越是細分,由一個大公司來控制市場的可能性就越小,中小企業要把自己有限的資源與能力集審在某個細分市場上,精于某個產品或產品線,使現有產品或產品線在某個細分市場上逐步提高市場占有率,從而形成自己的經營特色。
三是中小企業選擇某一細小目標市場,可以創造出競爭優勢。在現代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決定企業生存的不僅是資金、時間、技;如果中小企業選擇某一細小目標市場,集中精力,同樣可以創造出競爭優勢,在現代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決定企業生存的不僅是資金、時間、技術、規模,而是有沒有競爭優勢,可見推行比較優勢戰略是中小公司生存的一種有效經營策略。
3.4調整對外直接投資中小企業組織結構,加快企業制度和跨國經營人才隊伍建設。據調查,約90%得的中小企業財務管理控制在家庭成員手中,中高層管理人員約40%左右是朋友或家庭成員。企業的股權屬于創業者個人或分布在幾個家族成員手里,股權結構相對單一。企業內部的家族式管理把選人、用人正好限制在了家庭、近親這個小圈子里,直接影響了人才的工作積極性,往往出現人力資源短缺,阻礙了企業的發展。
因此,對外直接投資中小企業的組織結構調整非常關鍵。①是應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實行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兩權分離”?②是樹立“以人為本”的現代人力資源管理戰略觀,打破家族式管理模式,走出任人唯親的圈子。③是引進競爭激勵機制,使員工可以在一個公平的環境中發展和成長,同時制定靈活的激勵制度,如員工持股與股票期權等,使他們能夠具有自我激勵意識。這樣做才有可能突破人力資源瓶頸,強化跨國經營人才隊伍建設。
3.5創造企業優勢,提升中小企業創造能力和全球化營銷能力。中小企業具有經營靈活的優勢,但能不能做到靈活,關鍵就在于創新。
一是加強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和研發力度。要大力推進技術進步,鼓勵開發新產品、采用新技術、改進產品設計、材料節約代用、加強工藝革新等,大力發展科技型中小企業,增強開發原創性技術的能力,使企業具有自己的核心技術,在市場競爭中占有優勢。在未來,創新和研發給產品所帶來的高附加值和高利潤會使企業走上良性發展的軌道。
二是中小企業的創新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研發和創新的目的是為了企業更好的發展,在未來的市場競爭中占有主導地位,獲得更多的利潤。因此所有的創新和研發都需要跟據市場的實際需求來進行,如果研發出來的產品并不是國際市場上所需要的,或者根本就沒有辦法進行大規模生產,那么創新的意義就失去了。這往往就需要中小企業在投入資金和人力進行研發前,對國際市場需求進行深入的調查和分析。
參考文獻:
[1] 田曉霞、試論我國企業海外投資風險防范[J],中國科技博覽,2009,(9)
[2] 吳芳蘭、吳婷,企業紛紛“走出去”海外投資或掀[N], 上海證券報2009.06.04第007 版
[3] 何龍斌 ,發達國家促進企業海外投資的經驗及啟示[J],商業時代 2008,(17)
[4] 溫曉春,對中小企業跨國經營幾個問題的認識[J] 山東經濟戰略研究,2009,(5)
[5] 趙欣,中小企業直接投資的區位選擇[J] ,商業環境,2009,(5)
【關鍵詞】直接對外投資 投資戰略
一、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現狀
截至2007年底,中國累計對外直接投資總額1,179.1億美元。相對于發展中國家,由于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平均發展速度超過了許多發展中國家,存量處于比較高的水平。而與發達國家的對外投資相比,中國對外投資的流量處于較低水平,中國開展海外直接投資的實力還比較薄弱,海外投資企業數量、每年海外投資的金額與海外直接投資的累計總額都還比較小。而且,中國的海外投資大多數為中小型項目。在《財富》雜志公布的2008年全球企業500強中,僅有35家中國企業,且排名大多數位于下游。
二、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產業選擇戰略研究
1.以資源開發型產業作為突破口
我國現在還處于對外直接投資的起步階段,并且大多數發達國家都經歷了從資源開發業—制造業—第三產業為主的發展過程。同時,由于國際投資環境日益改善,資源開采業對外投資的環境極為優越。對于一些行業,如采礦業、林業、石油開采業,世界上一些國家資源的供大于求,我國企業應該因地制宜的到國外去投資,開采、加工和運回國外的資源以滿足國內需要。
2.以制造業和貿易替代為海外投資重點
對我國現階段的優勢型對外直接投資而言,投資重點應放在生產能力過剩、擁有成熟的適用技術或小規模生產技術的制造業上。同一些發展中國家相比,我國在紡織、食品、冶煉、化工、醫藥、電子等產業上形成了一定的比較優勢。此外,我國還擁有大量成熟的適用技術,如家用電器、電子、輕型交通設備的制造技術、小規模生產技術,這些技術易于為他們所接受。
3.以第三產業和高技術產業為未來的重點發展方向
根據對外直接投資的產業選擇應與國內產業結構高級化相一致的標準,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重點應該是技術密集型產業。通過并購當地高新技術企業或與當地擁有高新技術的企業合資合作,可以直接獲取一般技術貿易和引進外資所無法獲得的先進技術,然后將技術傳播回國內運用,從而加快國內產業結構升級的進程。例如。聯想集團收購IBM的PC事業部。
三、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區位選擇戰略
1.以發展中國家作為我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主要區位選擇
我國地處亞洲,良好的合作關系以及相似的經濟發展水平、產業結構、需求偏好等使得進入障礙較小;中國的紡織、服裝、家電、機械等技術成熟且競爭激烈的邊際產業具有較強的比較優勢;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較快,市場容量大,投資機會較多;還可以利用東道國享有的優惠貿易條件,把產品銷往第三國。
2.有選擇地增加對發達國家的投資
美國、加拿大、西歐、澳大利亞及日本等發達國家是目前世界上對跨國投資者最具吸引力的地區。因為其擁有優良的投資環境:經濟發展水平高,科技發達,基礎設施完善,社會穩定,投資法律法規健全,金融市場發達,各類人才豐富,是對外直接投資的理想場所。對發達國家的對外直接投資可以獲取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把掌握的高新技術反饋回國內。
3.積極謹慎地發展對獨聯體和東歐國家的投資
這些國家正處在經濟改革過程中,急需外國在那里進行直接投資。這些國家擁有僅次于發達國家的工業基礎、民眾的教育和工人的技術水平,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廣闊的市場,但是其產品出口能力較差,在國際市場上缺乏競爭力。而中國產品物美價廉,比歐美產品更適合于該地區的市場需求。
四、對外直接投資的主體選擇戰略
1.重點發展具有壟斷優勢企業的對外直接投資
其直接的效果是創造經營的中間產品的內部市場,避免外部市場交易的風險;使資金的轉移、稅賦的合理避逃有了通暢的渠道;同時降低了談判、詢價等交易成本;保證本企業的技術、技能等不外泄,以持續獲得利益。對資源尋求型的投資還可以保證母公司所需資源的穩定來源。
2.大力發展具有經營特色的中小型企業的對外直接投資
目前世界上的跨國公司大部分卻是以中小型企業為主,主要原因就是中小企業由于其擁有獨具特色的生產經營優勢。我國許多中小型企業都具備了對外直接投資的條件:勞動力成本低,產業轉移產品的原材料等要素價格也比較低廉;產權關系明晰的基礎上形成了簡明高效率的組織結構優勢;擁有符合當地市場需要的實用技術。
3.促進企業集群的對外直接投資
根據邁克爾波特的競爭力理論,一個國家的成功是來自縱橫交錯的產業集群。國內有大量的企業集群地,如寧波的服裝、北京中關村的電子產業等。充分利用“產業集群”的競爭優勢開展對外直接投資,是我國對外直接投資主體選擇的重要戰略。從跨國公司成長的角度看,
企業集群可以作為一跨國公司成長發展過程中內部化優勢的一種替代。
五、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方式的選擇戰略
1.根據跨國公司的投資目的制定投資方式的選擇戰略
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目的主要是尋求國外的自然資源和學習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自然尋求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方式應以合資為主,有利于沖破對于自然資源開發的控制以及建立長期的合作關系;學習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應以并購、合資為主。這種進入方式能夠直接獲得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利用東道國的人才資源培養自己的人才,掌握先進技術,充分提高中國企業的跨國經營能力。
2.根據中國的行業特性制定投資方式的選擇戰略
一些中國有優勢的行業在進行產業轉移的時候,中國跨國公司應該以新建企業和合資進入方式為主要進入方式?,F階段,電視機、電冰箱、洗衣機等家用電器制造業和機床、自行車、鐘表等機械加工業是中國技術方面比較成熟的,在對外直接投資中具有投資優勢,這些行業投資市場主要是經濟技術水平與中國接近的發展中國家和某些發達國家。
3.根據東道國的投資環境制定投資方式的選擇戰略對發展中國家的對外直接投資方式,應以新建、合資為主,有利于發揮這兩種投資方式的優點,避免并購、獨資的劣勢。選擇新建和合資方式可以節約外匯資金,有利于利用當地企業的市場開發優勢盡快占領市場、彌補新建企業所需時間較長的不足,新建投資風險相對較小,而且許多發展中國家對新建合資企業比較歡迎。
參考文獻
[1]江小娟,杜玲.對外投資理論及其對中國的借鑒意義[J].經濟研究參考,2002,(73).
關鍵詞:國際直接投資國際間接投資融合
一、國際直接投資和間接投資的傳統區別
哪里有能帶來足夠的利潤的投資機會,資本就有向哪里流動的趨勢,當這樣的機會出現在海外時,國際投資的發生就順理成章。像國內投資分為直接和間接一樣,國際直接投資也有這樣的分法:把錢交給別人使用然后拿利息的間接投資,自己管理資本、自己控制項目運作以賺取利潤的直接投資。
逐利的本性決定了資本擴張的必然。在自由競爭時期,資本主義擴張的主要手段是“商品輸出”,但作為掠奪資源輸出商品之輔助的對外投資也是新興資產階級熱衷的活動。它可以追溯到18世紀時期東印度公司、哈德遜灣公司等為進行掠奪性貿易而在殖民地進行的各種投資活動。到了壟斷資本主義時期,“過剩資本”的大量出現使得國際投資(尤其是以借貸為主的間接投資活動)大張旗鼓地展開,并把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帶到文明世界的每個角落。
二戰后,這種產業資本的跨國流動得到了更迅猛的發展,并表現出與傳統的資本流動迥然不同的特點。首先,二者最大的區別在于直接投資對國外企業控制權的要求。直接投資既全部或部分的擁有國外企業,又直接或間接的經營國外企業。而間接投資則很少涉及到這一問題。第二,從資本移動的形式上看,直接投資不只是單純貨幣形態的資本轉移,而是貨幣資本、技術設備、經營管理知識和經驗等經驗資源在國際間的一攬子轉移。第三,直接投資具有實體性,它一般通過投資主體在國外創設獨資、合資、合作等生產經營性企業得以實現;而間接投資則通過投資主體購買有價證券或發放貸款等方式進行,投資者按期收取股息、利息,或通過買賣有價證券賺取差價,其投資具有虛擬性。最后,由于直接投資直接參與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其投資回報與投資項目的生命周期、企業經營狀況密切相關,通常周期較長,風險較大;而間接投資則更具流動性,風險也相對要小。
傳統的資本流動理論對這種日益流行的海外直接投資也越來越沒有解釋力。直接投資并不絕對的取決于東道國的利率水平,而且很多情況下東道國的利率并不高于母國利率。海默是最早注意到直接投資和間接投資之不同的西方學者,并開創性地提出了大型跨國企業之所以熱衷于海外直接投資乃其擁有東道國企業無法比擬的壟斷優勢,通過對外直接投資,他們可以充分地利用這些壟斷優勢,實現利潤最大化。英國學者伯克雷和凱森從內部化的角度解釋了這種直接投資行為,他們認為,海外直接投資是跨國公司為克服海外市場的不完全性(由于政府管制、信息缺失和不對稱、壟斷的市場結構等造成)而進行的內部化行為。鄧寧的折衷理論是有關FDI理論的集大成者,他認為FDI的進行取決于所有權優勢、內部化優勢以及區位優勢三方面因素。
二、直接投資和間接投資的融合趨勢
當理論界對直接投資和間接投資條分縷折地分而論之時,這二者的界限在實踐中卻并非同樣地涇渭分明。在越來越多的場合它們相伴相隨,有時甚至很難在它們之間劃出界線。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一)資本市場的高度發達使大量對外投資行為既有直接投資的內涵,又有間接投資的手法和特點
在資本市場上,資產表現為以下四種基本形式:(1)現金資產:各種貨幣資產;(2)實體資產:表現為各種固定資產、流動資產、無形資產等生產資料;(3)信貸資產:各種債權債務;(4)證券資產:表現為股票、債券、商業票據和各種投資收益憑證等證券。實體資產的國際流動是FDI的本質特征,而間接投資則側重于其他金融資產的流動。然而在現代經濟中,實體資本的轉移必然大量的借助于各種金融資產的流動。當柯達投資于中國的彩卷行業時,它不是簡單地把生產線、管理人員、專利技術等搬入中國,而是通過股權投資、信貸安排、長期合同、現金流動等多種方式進行。隨著資本市場的高速發展,在金融中介和各種金融工具的幫助下,這四種資產的相互轉化變得越來越便利和快捷。從FDI的發起看,FDI中涉及間接投資因素的情況簡要列舉如下:
1.兼并收購(M&As)在FDI中的比例越來越高,方式也日趨復雜。較之新建方式的直接投資,并購具有獨特的優勢:首先,它可以讓投資者在進入東道國市場的同時就消滅一個競爭者;而且,它可以讓投資者獲得公開市場上不易獲取的被收購企業的商標、技術、管理經驗、關系網、銷售渠道等等;并購方式建設周期短,使投資者可以迅速進入東道國市場,迅速擴展產品線和營銷渠道,從而有利于降低經營中的不確定性;并購方式還可以讓投資者利用東道國貨幣貶值、股市大跌、東道國企業面臨財務危機等情況廉價地獲取資產從事海外經營。
托賓(JamesTobin)的Q理論為投資者對并購或創建方式的選擇提供了理論解釋和指導。假設R1,R2分別為收購和新建兩種方式的投資收益率,C1,C2分別為兩種投資所須資本的成本。Q1=R1/R2,Q2=R2/C2,如果Q1>Q2,且Q1>1,則跨國公司應選擇收購方式進行投資,反之,如果Q2>Q1,且Q2>1,則跨國公司應選擇新建方式進行投資。
在這里,對跨國公司而言,對外投資,不論是間接還是直接,都可以被抽象為一種數字的決策。而對東道國來說,這種投資又具有間接投資的某些特點。從經營管理的控制權來看,很多情況下跨國公司只是部分地擁有被收購企業的控制權,同時,為了充分利用被收購企業的當地優勢,跨國公司對被收購企業的經營管理也并非面面俱到。從資源轉移的角度看,資源首先是通過貨幣資本的形式支付給被收購企業的原股東的,而隨著并購方式的日趨復雜,并購的支付方式可能是股票等有價證券。而其他技術、管理經驗等經營資源的轉移則視需要而定,有時這些資源并非由投資者轉向被收購企業,而是相反。當被收購企業在東道國是上市公司時,投資者既可以通過被收購企業每年的贏利收回投資,也可以通過出售其股票的形式收回投資。
2.少數股權投資。這種投資雖采用股權形式,但并不要求對受資企業的控制權,同時也有別于單純追求股票升值的間接投資。通常,它是企業間欲達成某種聯盟而采取的形式。隨著經濟全球化和科技的迅猛發展,如今的商業競爭比任何時代都要激烈、復雜,即使是像500強這樣的大企業也沒有能力在各個方面保持領先。為了在競爭中立于不敗,很多企業積極地在技術、產品、市場等方面尋求與同行乃至其他行業的優秀企業的合作,以求強強聯合,優勢互補。通過對對方進行股權投資(有時這種投資是相互的),可以在加強這種聯盟關系的同時保持各自經營管理上的獨立性。
3.從FDI的資金來源看,跨國公司海外直接投資的資金來源可以歸結為四個方面:(1)公司集團內部的資金。(2)母公司以外的母國資金,主要指母公司利用母國資本市場獲得的資金。(3)東道國當地的資金,主要指跨國公司利用東道國當地資本市場獲取的資金,或從東道國的合作伙伴處獲取的股東資金。(4)國際資金,指利用國際資本市場獲得的資金。從第二和第四種資金來源看,直接投資和間接投資只是一線之隔??鐕镜闹苯油顿Y行為是由其母國乃至第三國的無數投資者的間接投資行為所支撐的。
4.從FDI的回收來看,傳統的直接投資是通過海外企業的贏利逐步收回,而在資本市場高度發達情況下,企業還可以利用各種資產證券化的方式轉移風險、收回投資,從而使得FDI在回收上要利用間接投資的回收手段。
(二)一些投資機構的國際投資行為往往兼有直接投資和間接投資的特征
1.國際資本市場風險大、技術要求高,能在這樣的舞臺上提供大量資金的多為商業銀行、投資銀行、保險公司、各種基金會等機構投資者。相對于個人投資者,它們的投資通常數額大,期限長,注重通過投資組合降低風險。傳統上,機構投資被認為是間接投資,但由于其投資規模龐大,為保證投資的安全性和收益性,它們通常與被投資企業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并常常作為戰略投資者成為被投資企業的一員。這又使得它們的投資具有直接投資的特點。它們雖不直接參與企業的經營管理,但時時監督著企業的運營狀況,并對企業的發展方向、利潤分配乃至一些關鍵人員的變動都有著重要的影響。另一方面,它們雖不會直接向企業提供技術、管理經驗等經營資源,但卻可以成為被投資企業獲取這些國際經驗的橋梁。
2.風險投資基金作為一種特殊的投資基金,更是兼具直接投資和間接投資的雙重特性,它以權益資本的形式向那些新興的快速發展的小企業(通常為高科技企業)提供創業資金。它是一種直接投資,因為它提供的是權益資本,而且常常占有風險企業的大部分股權;風險投資不僅為企業提供資金,而且提供技術上和經營上援助,幫助企業發展業務計劃,促成企業成長;風險基金在投資時必須對風險企業有全面的了解,從技術水平到產品的市場前景乃至管理團隊的綜合素質等,只有這樣,它才能對企業的發展潛力有適當的判斷。同時,它也是一種間接投資,因為風險投資的目的不是控股,也不是直接經營企業,而是通過資金和技術的幫助,促進受資企業的發展,從而使資金得到增值。受資公司的經營管理仍是由原管理層負責,即使風險投資者可能是大股東,原管理層也不必擔心失去企業的控制權;從風險投資的退出看,風險資本越來越多地通過企業上市、管理層收購、大企業收購等途徑退出,反映了其追求資本增值的本性;風險投資往往通過組合投資的手段同時投資于多家不同領域的風險企業,以降低風險。
三、直接投資和間接投資的融合帶來的啟示
1.引進外資需要加大資本市場的開放程度。如前所述,外商直接投資的發生往往和間接投資是相伴相隨的,對金融資本流入的限制也會阻礙直接投資的進入,特別是在兼并收購在FDI中的比例越來越高的情況下,限制國內企業向外商發行或出售股票、債券等有價證券也變相地限制了直接投資的流入。同時,直接投資和間接投資的融合也使得直接投資一定程度上帶有了間接投資靈活性、流動性的投機性的特點,這又讓資本市場在金融監管尚不完備的情況下的開放成為一柄雙刃劍。因為一些“熱錢”可能會趁機進入,進行高風險的投機活動,從而加大金融市場的不穩定性。
2.兩者的融合趨勢,既反映了金融中介力量的發展,也對金融中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沒有金融中介的穿針引線,它們的緊密結合是不可想象的。收購、兼并、各種資產的證券化、相關信息的收集等等,都需要大量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需要金融中介提供專業服務才能順利而高效地進行。同時,在這種條件下生產企業對金融中介也有更高的要求,它不僅要能夠提供從資金融通到投資顧問的全方位金融服務,而且要能夠在全世界開展業務提供服務,為跨國公司的國際拓展提供金融支持。
參考文獻:
1.何小鳳,黃崇。投資銀行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7)
一、集群式對外直接投資的概念和特征
所謂集群式對外直接投資,是指在政府主動引導下,通過資金補貼、進出口銀行政策性長期低息貸款的方式支持相關聯的產業或者一條產業鏈的上下游企業,鼓勵這些企業在海外建立經貿合作區,以避免企業單打獨斗,惡性競爭,形成規范的產業環境來吸引國內企業集體海外投資的一種投資方式。這種聚集,形成了一種介于純市場與層級兩種組織間的結構,可有效克服市場失靈和內部組織失靈。
集群式對外直接投資的特點:(1)通過中國有關政府部門跟東道國政府談判、協商給中國的海外經貿合作區內的企業多的優惠條件和政策,降低園區內企業的進入成本和政治風險。(2)通過相關的經濟政策和手段支持一條產業鏈的上下游企業或相關產業走出去,這樣有利于園區內的企業分工協作,提高效率,產生規模經濟效益,并且能避免企業單打獨斗和惡性競爭。(3)對外直接投資的產業主要是“夕陽產業”或其它產業的“夕陽技術”。企業在對外投資實現利益最大化的同時也有利于促進國內過剩產能轉移、實現產業結構升級等宏觀經濟目標。(4)集群式對外直接投資的目的地主要是發展中國家,這樣既有利于發揮我國的比較優勢,又能有利于東道國經濟的發展,實現互利互惠。(5)集群式對外直接投資的主體是中小企業,但必須是相互關聯的產業或者一條產業鏈的上下游企業群。
二、集群式對外直接投資產業選擇基準
對外直接投資的區位和動機不同,遵循的規律方面存在差異,集群式對外直接投資要從我國國情出發根據不同的區位來選擇對外直接投資的產業,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我國的比較優勢或潛在比較優勢來獲取競爭優勢,有利于投資國和東道國雙方。依照這個思路,筆者以為應該遵循如下四個基準。
(一)選擇與中國經貿關系密切的發展中國家和地區
經貿關系是否密切在本文中主要是從吸收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存量大小方面來衡量,一方面,投資存量大,表明該國的市場需求比較大,國內供不應求,中國產品在該市場有競爭力,多年的積累形成了自己的營銷網絡,樹立了自己的品牌。另一方面,企業在對外直接投資前都會去東道國考察、調研,了解該國的具體市場、經濟、政策、社會環境等各個方面,存量大說明了該國的市場環境適合中國企業的發展,有進一步投資的前景。另外,兩國之間經貿關系密切也會促進兩國政府直接的了解,增強信任,這有利于在當地建立經貿合作區爭取更多的優惠政策,為進入園區的企業提供一個好的平臺。
據2005年度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披露,截至2005年底,吸收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存量大的發展中國家和地區有哈薩克斯坦(2.45億美元)、越南(2.29億美元)、泰國(2.19億美元)、巴基斯坦(1.89億美元)、馬來西亞(1.87億美元)、阿爾及利亞(1.71億美元)、贊比亞(1.60億美元),分別排第13、14、15、16、17、18、19名。根據這條原則,集群式對外直接投資首先應該選擇在這些發展中國家。
(二)產業內垂直貿易量基準
產業內貿易量指某一產業內部的各生產階段、生產環節之間的商品交換規模,也即產業內部初級產品、中間產品以及最終產品之間的交易額度。本文所講的“產業內垂直貿易量”是指某產業對外直接投資所能形成的與母國相關生產環節的交易份額,交易份額越大表明對外直接投資對母國的產業結構推動作用越大。通常情況下,產業內各個生產階段的關聯度決定了產業內垂直貿易量,而產業內垂直貿易既有利于產業組合優勢形成,也有利于產業優勢的內部化。
對外直接投資活動對一母國經濟發展所作的貢獻有多種表現形式,其中最重要的是對母國的產業結構調整及產業技術發展的波及效應,即只有對外直接投資形成了產業內部和產業間聯系高度化,對外直接投資對國內產業才具有宏觀效用,才能推動國內產業結構的升級。因為是海外投資,對母國的波及效應將主要由海外子公司與母公司所發生的貿易量這一指標來衡量,這里的貿易量主要是指產業內垂直貿易量。由于產業內的垂直貿易屬于互補貿易范疇,在垂直條件下,國外企業和國內企業任何一方生產規模的擴大,都會使另一方的生產發生起積極的作用。顯而易見,產業內垂直貿易量的實質在于充分發揮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對國內相關產業成長的波及效應。
根據企業生產環節的區位分布不同,可將這種連鎖關系分為前向連鎖和后向連鎖兩種形式。無論是前向連鎖還是后向連鎖,均會對相關產業的中間產品的生產起到帶動作用,由此不難看出連鎖度的大小主要取決于生產環節交易的頻繁程度和額度。
據此,我國對外直接投資應選擇產業內貿易量大、國內連鎖效應強、產品供應鏈長的產業,加強家用電器、摩托車、小型農機具的組裝、金屬制品、家用器械等加工組裝型制造業對發展中國家的投資,對擴大出口有較好的帶動作用。
(三)與國內產業結構升級同步基準
所謂與國內產業結構升級同步,是指對外直接投資所形成的產業傳導機制能促進母國產業結構高度化發展。產業結構升級一方面指通過淘汰技術落后、污染嚴重的企業或者轉移技術成熟產業能力過剩的行業到次發展中國家來,使第一、二、三產業的比例更加協調,另一方面指的是增加三大產業的技術含量和科技水平,增強競爭力。從某種意義上說,產業相對優勢基準是為了發揮產業的“現有優勢”,而與國內產業結構升級同步基準則力求培育產業的“潛在優勢”。國際經驗表明,對外直接投資能夠通過比較優勢轉移“夕陽產業”或者有競爭優勢產業的夕陽環節,來加快國內產業結構升級。
所以,生產能力過剩率超過40%的我國紡織、彩電、空調業,可以通過向發展中國家投資,實現產業國際轉換、重新獲得發展優勢,為國內產業升級騰出空間,延長國內比較劣勢的產業壽命,贏得利潤,為國內產業結構升級提供資金支持。
(四)產業組合區位比較優勢基準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投資者所擁有的市場競爭
力取決于其具有的比較優勢,投資者在投資過程中進行的產業選擇也是由其比較優勢決定的。關鍵是在產業選擇的框架內經濟優勢的獲得有其特殊性,它不同于單個投資者的經濟優勢,即不同于單個廠商的經濟優勢。產業經濟的一個重要特征是產業的各種優勢往往分散在不同的企業,或者說產業經濟優勢是該產業內各廠商單個優勢的集合,產業優勢的實質是一種“組合優勢”。產業經濟優勢的這一本質表明,產業組合優勢是對外直接投資進行產業選擇的重要因素。
企業組合雖能呈現產業的一定優勢,但這種優勢并非絕對優勢。事實上,對外直接投資需要的不一定就是那種全球的絕對優勢,而是需要相對特定區位的比較優勢,即母國產業相對于東道國同類產業所具有的比較優勢。這種產業在母國可以是邊際產業,失去了競爭優勢,但轉移到東道國與當地的低廉的勞動力和豐富的特定資源結合,就可以形成新的競爭優勢。比較優勢產生在一定的投資區位中,它是進行海外直接投資的基本經濟依據,也是投資國與受資國共同獲益的經濟根源。這種相對意義上的產業比較優勢,使對外直接投資在特定區域內,雙方共贏,從而使跨國投資成為可能。
因此,我國擁有成熟標準化技術的加工組裝型制造業,如自行車、摩托車、金屬制品等產業,由于早期的技術引進及其后續的技術創新,技術性能好,產品質量有保證,并且與其他發展中國家的技術階梯度較小,易于為它們接受。
綜合以上分析,我們把對外直接投資的產業選擇基準和對現實的啟示用.
三、規范和促進集群式對外直接投資的政策選擇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為了吸引外資,對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的稅收實行了廣泛的優惠措施。首先是專門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所得稅法》,對來華投資的外商的稅收優惠做了明確而詳細的規定和解釋;而對于我國企業進行對外直接投資的稅收優惠只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暫行條例》中用一些零星條款進行了規定。而且我國企業對外投資的稅收優惠,只是因為避免對企業雙重征稅和企業在國外遇到某些風險時給予一定保護才涉及,鼓勵企業進行對外投資的相關措施也較少,為了配合國內產業政策來鼓勵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措施幾乎就沒有。為了促使企業集群式對外直接投資的自主選擇與國家產業政策趨于一致,借鑒發達國家經驗和措施,提出如下建議:
(一)商務部以一個省、市或行業內有影響力的企業為主進行招商管理,并和財政部協商對人選的企業進行直接的財政補貼。這是由集群式對外直接投資的特征和產業選擇基準的要求所決定的。在招商前應先向企業公布所鼓勵的集群式對外直接投資的主要產業和地區,為了達到規模經濟和降低交易成本明確以一個地區或者大企業作為主要的招商對象。在入選的企業去海外直接投資,給予一個園區一定的財政補貼,具體數額根據經貿合作區內企業數量的多少而定。這樣就能使企業的自主選擇和產業政策相一致。
(二)實施優惠稅率或稅收減免優惠。目前我國對境外投資企業,在正式投產或開業5年之內,對中方從境外獲得的應稅利潤一律免征所得稅。但這不足以滿足國家現階段對產能過剩行業和“夕陽產業”轉移到有比較優勢的國家和地區來回避貿易壁壘和開拓市場的迫切要求,政府部門可以考慮在現行的免征5年所得稅的基礎之上,在隨后的若干年內逐步下調免征比例,降低投資企業的稅負來促進他們的投資和再投資,充分利用兩個市場和兩種資源,促進國內經濟結構的調整。
(三)通過進出口銀行給予海外投資信貸。為了鼓勵投資者發展境外直接投資,政府應該對從事境外投資的企業在資金方面予以支持。一些發達國家設立了特別金融機構,主要負責對在境外投資建立的獨資企業或合資企業,以出資或貸款的方式加以支持。目前,在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成員國中,大約有一半國家通過各種類型的發展援助機構為本國企業對發展中國家的直接投資項目提供資金支持。例如美國海外私人投資公司、日本海外經濟協力基金等,都屬于這類機構。中國進出口銀行也可設立“中國海外投資基金”,一方面向境外投資企業提供優惠利率貸款,降低企業海外投資的成本,另一方面,切實解決中小企業海外投資的資金短缺問題,但貸款額為境外項目投資總額的一定比例,主要貸款對象是勞動密集型產業或者“夕陽產業”的境外投資,符合經濟增長轉型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要求。
(四)通過協商,與這些目標國修訂或者簽訂稅收協定。在改革開放之初,我國與外國簽訂稅收協定時,更多的考慮如何有利于引進外資,這是由當時我國的國情決定的。例如,在已執行的我國與82個國家的稅收協定中,只有19個國家與我國相互給予饒讓,有22個國家單方面給予我國饒讓。這主要是考慮到當時我國對外商來華投資已經給予了很多的優惠政策,為了讓投資企業切實地享受到我國稅收政策優惠,我國政府在簽對外稅收協定時堅持單方面要求外國政府給予來華投資企業以饒讓抵免。但是除了少數國家以外,我國對境內企業在境外投資享受稅收優惠時,卻不給予稅收饒讓抵免。這種做法體現了當時我國是重資本輸入輕資本輸出的。在黨的“十五大”提出的“走出去”戰略指引下,我國的對外開放由初期的“引進來”為主轉為“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這就要求在修訂和簽訂稅收協定時,應奉行居住國和來源國并重的原則,在吸引外商來華投資的同時也有利于鼓勵中國企業走出去。
(五)建立海外投資風險準備金制度。集群式對外直接投資的主體是中小型企業,流動資金少、抵御風險的能力也比較弱,建立海外投資風險準備金制度在于降低這些企業海外投資面對陌生的政治、經濟、社會環境時的風險。具體做法可借鑒國際上通行的方法,準許企業在一定年限內,每年從應稅收入中提取相當于一定比例投資額的資金作為風險準備金,積累年限內用于彌補風險損失,期滿后準備金金額按比例逐年計入應稅收入中納稅。
關鍵詞:海外投資;經濟摩擦;非市場風險;新殖民主義
一、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發展現狀
根據聯合國貿易和發展組織的《2010年世界投資報告》,2009年我國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流出量約478億,世界排名第六。2009年,我國對外投資存量約為2457.5億美元,是2002年的32倍。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世界排名由2008年得12位躍居2009年的第6位,成為名副其實的資本輸出大國。最新的世界投資報告顯示2010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流量已躍居全球第五,首次超過日本、英國等傳統對外投資大國。2010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凈額為688.1億美元,連續九年保持增長勢頭,年均增速近50%。
在總額增長的同時,中國對外投資覆蓋率也進一步擴大。至2010年末,中國在全球178個國家(地區)設立了境外企業,投資覆蓋率超過70%,而且投資覆蓋了國民經濟所有行業類別。在行業分布上,中國海外投資的行業分布主要集中在:商業服務類、批發零售業、運輸業、采礦業這幾個行業。另外,中國對世界主要經濟體的投資增幅較大,2010年,中國對歐盟直接投資近60億美元,同比增長101%。
二、中國海外投資發展良好的理論支持
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一個根本性原因一定是有利可圖,中國海外投資也不例外。那么,究竟中國進行海外投資的利在于哪,以及中國海外投資可以保持一個發展良好的態勢,原因可以從五個理論中尋求到支持。
(一)鄧寧的投資發展周期理論
投資發展周期理論是鄧寧的國際生產折衷理論的延伸與發展。鄧寧將各國以人均GDP為標準的經濟發展水平分為四個階段,并指出在不同階段直接投資的流出入狀況:第一階段,人均GDP在400美元以下,處于這一階段的國家由于沒有產生所有權優勢,因而沒有直接投資輸出,由于本國投資環境太差,只有少量直接投資流入;第二階段,人均GDP在400—1500美元之間,處于這一階段的國家對外國資本的吸引力明顯增加,外資大量流入,但由于國內經濟發展水平不高,對外資本輸出仍然十分有限;第三階段,人均GDP在2000—4750美元之間,處于這一階段的國家對外投資大幅度上升,其發展速度有可能超過外國直接投資的流入,但凈對外投資仍為負值;第四階段,人均GDP在4750美元以上,處于這一階段的國家是發達國家,它們擁有了強大的所有權優勢,凈對外投資呈正數增長。根據這個理論,我們可以推斷的一個很重要的結論是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強,人均GDP的攀升,國內經濟環境的改善是中國海外投資的發展良好的重要促進因素。
(二)威爾斯的小規模技術理論
小規模技術理論的邏輯基礎來源于比較優勢論。中國的跨國企業緣于小規模技術的比較優勢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其一,擁有為小市場需求服務的小規模生產技術;其二,傾向于當地采購;其三,具有低廉的企業管理和營銷費用;其四,能夠提供特殊產品,即中國的一部分對外投資具有鮮明的民族文化特點。該理論很好的解釋了中國往往投資在地理位置相近、生產條件相似的國家的原因。但是,現今小規模技術理論的解釋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即中國的小規模技術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能發揮這種比較優勢無法確定,而且建立在低福利低成本基礎上的這種小規模優勢的持久性不容樂觀。
(三)FDI的逆向技術溢出效應
處于全球價值鏈低端環節的發展中國家企業可以通過向發達國家投資獲取東道國的逆向技術溢出,實現工藝升級或者產品升級。投資企業的全球市場銷售規模和企業所處行業的工資率是其投資成功的必要前提條件;足夠大的市場銷售規模和較高的行業工資率有助于逆向技術溢出的獲得。
根據中國企業海外投資的兩種方式,可以分別分析一下逆向技術溢出的不同溢出途徑。(表1)
通過向發達國家進行綠地投資,建立研發分支機構,發展中國家企業可以接近東道國的R&D資源,進入所在產業高端技術聚集地,然后通過模仿示范效應、前后關聯效應和人員流動效應三個途徑從東道國獲取先進知識和技術。而以獲取技術能動為動機的跨國并購和一般的跨國并購不同,它的主要目的不是獲取一般資產,而在于獲取被收購企業的專利技術,以及可以使技術持續和完善下去的研發團隊和專業人才。并購取得的研發資源與自身要素相結合能產生技術上的協同效應,然后并購企業通過內部的消化吸收和再創新來培育出企業的自主開發能力,從而實現技術的跨越和企業價值鏈的升級。中國海外投資的企業也的確通過這兩種途徑在海外投資中獲取收益。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企業開始逐漸以對外直接投資的方式在國際上建立技術搜索型、追蹤型的研發和信息收集機構,主要分布在發達國家和地區,通過這類投資逐漸提高了國際競爭力。(表2)
通過上述的分析,我們很難否認中國企業從這種海外投資中所得到的一個逆向技術溢出收益。
三、中國海外投資的非市場風險
基于上述分析,似乎理論上中國海外投資可以發展得一帆風順,但事實上并非如此,在實際操作上中國海外投資屢屢受挫。大致上中國海外投資的風險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市場風險,具體表現為權益風險、匯率風險、利率風險和商品風險,任何的國際貿易都存在這樣的風險。而本文主要關注的是中國海外投資所遇到的非市場風險。
傳統的理論認為只有擁有巨額的資本和高科技才能在海外進行投資,而日本經濟學家小島清卻提出具有本國特色的對外直接投資理論―比較優勢,該理論認為日本應該把失去成本比較優勢的產業轉移到具有比較優勢的同類產業的東道國。但要記住三點原則:(1)根據投資國的具體情況進行對外投資政策的制定。(2)在遵守比較優勢的原則上,要維護國際貿易分工。(3)提出貿易創造發展理論。這個理論有他獨到之處,無疑是對傳統理論的沖擊,日本正是基于這個理論為指導,進行對外直接投資。
二、日本對外直接投資的影響及對我國的啟示
1.日本對外直接投資的地域特征
隨著日本不同時期對外直接投資的目的不同,日本對外直接投資的重點區域也在發生變化,但從總體來看,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到現在,主要投資區域在北美、歐洲、亞洲。戰后初步階段,由于日美的特殊關系,加之美國有日本所需要的廣闊的市場和先進的技術,因此日本商業和服務業投資主要集中于美國,當然也有部分自然資源的投資在中東地區和非洲地區。進入到70年代以后,為了獲取大量勞動力資源,日本把投資目光對準了亞洲地區,向這些亞洲地區輸出勞動密集型產業。進入到80年代以后,為了緩解貿易摩擦,日本放緩了對亞洲的投資,改向對歐洲、北美、大洋洲等發達國家的投資。后來,進入90年代以后雖然投資重點仍在北美,但由于歐洲統一市場,北美自由貿易區的建立,日本在西方的投資收益出現虧損,不得不把目光再次投向亞洲區域,尤其是加大了對東亞的投資力度,此時也加強了對拉美發展中國家的投資。進入21世紀以來,為了在亞洲尋求區域聯盟,增強對亞洲的投資,尤其是2005年以后,日本對亞洲的投資規模超過北美。
2.日本對外直接投資的產業特征
1951年-2006年度,日本的對外直接投資總額為9610億美元,其中制造業占比35.3%,非制造業占比64.7%,后者占比接近前者的二倍,可見戰后,日本的對外直接投資集中于非制造業。從產業內部來看,日本的對外直接投資從勞動密集型、低技術含量、低附加值方向轉變為資本密集型、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得產業轉變。
3.日本對外直接投資的影響
根據日本貿易機構統計,日本對外直接投資從上世紀80年代后半期開始急劇上升,成為舉足輕重的世界貿易大國,1990年日本首次成為世界第一對外投資大國,投資累積額僅次于美國和英國。但隨著九十年代泡沫經濟的崩潰,日本對外直接投資幾經浮沉,同時也由于世界其他地區的對外直接投資的快速增長,顯得日本對外投資水平有所下降。但是2005年以后,日本對外直接投資額大幅度上升,2012年達到3萬億美元的海外資產,日本仍然是當今世界位居前列的少數對外直接投資大國,占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同時,在上世紀80年代,日本大規模對外投資中,相當部分是投資在了海外不動產領域。這是由于廣場協議后,日元股價、地價暴漲形成泡沫經濟,與之相比,海外地產相對便宜,于是海外不動產投資盛行。這個典型個案就是上世紀80年代日本三菱地產用13.7億美元收購洛克菲勒中心,但是非常不幸,洛克菲勒中心不僅曾經為兩家房地產公司出面擔保融資13億美元成為三菱地產一個沉重負擔,并且低迷的美國經濟讓曼哈頓的房租水平一直在低位徘徊,實際租金水平只有三菱地產原先預計的一半。五年后洛克菲勒中心將出現3.62億美元虧損。
4.日本對外直接投資對我國的啟示
如今,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增強,以及人民幣升值壓力的進一步加大,我國企業正在加快海外擴張的步伐。但是我國的直接對外投資出現了很大的問題,例如對外直接投資的產業結構不合理、政府在政策方面對對外直接投資沒有傾斜、對外直接投資主要以國企央企等大企業為主,小微企業以及民營企業卻沒有這樣的機會。結合自身問題與日本發展多年的對外直接投資經驗來看我國應關注獲取資源型的對外直接投資、大力發展跨國公司、大力培育企業的技術優勢和品牌優勢、明確全球產業鏈的價值方向、推動產業結構升級、政府完善對外投資的服務體系、以大企業為中心,發展群體力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