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家庭教育對中學生的重要性
時間:2023-05-16 14:46:2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家庭教育對中學生的重要性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家庭教育 中學生德育 影響
家庭教育是學生接受一切教育的基礎,對學生的啟蒙思想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當前社會充斥著不良的因素,學生通過家庭教育獲得良好的思想道德的建設對于學生未來的道德發展非常重要,下面我們具體來看一下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一、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的和諧關系在一定程度上關系著學生在校的精神面貌和學習質量,處在中學階段的學生采取合理正確的家庭教育對其行為進行相關的引導和教育是非常有意義的。下面我們來分析一下家庭教育環境和觀念分別對學生德育產生的重要影響。
1.家庭教育環境對學生德育的影響。
首先從家庭教育環境來看,家庭教育環境又分為兩種大方向,一種是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一種是不良的家庭教育環境。對于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可以很好的培養中學生的健康思想和美好到的品德,家庭教育環境反映著現實的社會關系,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改變社會的風貌,一個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基礎,尤其是對中學生未發展完善的心靈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在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中,家長能夠清晰的認識到孩子在學習和道德上的缺失,對學生采取正確合理的引導方式幫助孩子走出困境,對于孩子道德的培養具有很大的幫助,在一定程度上發展了他們的德育素質,在這種良好家庭環境的熏陶下,孩子能夠感受到家庭成員對其的愛,在學校中,學生能夠以一個更好的精神面貌和態度來面對學習面對未知的困難。但是在不良的家庭環境的影響下,對于學生道德素養和健康發展起到了非常大的阻礙作用,尤其是中學生世界觀價值觀形成的階段,學生很容易因此培養一些不良的生活習慣,跟不良社會青年結交,最終走上不可逆轉的道路,他們對于父母的愛是未知的,因為從小他們就遠離父母,根本體會不到父母的愛,這樣的家庭教育環境怎么會培養出一個綜合素質高的人才,這樣的家庭教育環境怎么能教導學生在未來的社會生活中去關愛別人幫助別人,最終的結果只會導致學生道德素養的低下,身心上的不健康。
2.家庭教育觀念對學生德育的影響。
合理的家庭教育觀念對于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和綜合素質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傳統的家庭教育觀念下,家長往往只是單純的認為中學生只需要學習成績好就行了,不需要關注其他方面的提升,甚至孩子在學校中的其他不正確的行為也不管不問,甚至有的家長告訴孩子只要在中學的課程中學習成績好就可以,諸如孩子早戀等行為也不進行監督,這樣錯誤的家庭教育觀念在一定程度上引導孩子走上錯誤的道路,對于中學生世界觀價值觀的培養產生了阻礙的效果。雖然這樣的教育觀念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保證孩子有一個好的成績,但是孩子在心理上和德育上存在的問題是無法察覺到的,導致目前出現的一系列宿舍殘害事件的發生大多都是這種錯誤的家庭教育觀念所培養出來的孩子,在這個世界觀價值觀形成的中學階段,一定要采取合理的家庭教育環境來培養學生。
二、如何采取正確的家庭教育提升中學生德育素質
上面我們已經對目前家庭教育環境和觀念下對學生德育素質方面的影響進行了簡單的概述,可以看出對于中學生而言,正確合理的家庭教育觀念和環境對學生德育素質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我們主要來看一下如何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來提升中學生的德育素質。
1.營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
中學階段是學生世界觀價值觀形成的一個重要階段,在這一階段下,正確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對學生德育的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家長應當樹立正確有效的家庭教育觀念,家長應當盡可能營造一個和諧、歡快的家庭環境,讓孩子在家庭環境下能有一個快樂安逸的成長環境,家長適當的通過孩子的寒暑假可以與孩子多進行學業、生活上的溝通,及時發現孩子目前所存在的一些困惑或生活中的一些難題,以一個過來人的身份為孩子提供一些幫助,幫助孩子在人生的道路上少走彎路。其次還可以適當的帶著孩子多參加一些關于德育教育的講座等,幫助孩子理解德育素質的重要性,使用合理有效的方法引導孩子德育素質的提升。
2.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
隨著當前社會的不斷發展,傳統的家庭教育觀念已經不能滿足于目前中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對于只看成績的傳統家庭教育觀念,家長應當首先做出轉變,在關注學生考試成績的同時,多關注學生在校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中學階段,孩子已經能夠對一些事情做出自己的判斷,家長若與孩子產生不同的見解不能下意識的否定孩子的思考方法,應當首先尊重孩子的想法,其次幫助孩子思考他們的想法中所存在的不足之處,從而以正確的觀念引導孩子選擇合理有效的想法。最后,家長的教學觀念不能存在傳統的棍棒教育,隨著目前社會的發展,棍棒教育已經不適合當前教育體制,家長應當適時的與孩子進行合理的溝通,通過正確有效的溝通來確保孩子走正確方向和道路。
三、總結
綜合上文所述,我們可以看出,合理有效的家庭教育觀念和環境對中學生德育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家長應當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轉變傳統教育觀念,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引導,使孩子在中學階段的德育素質提升上能跟上社會的步伐,從而保證孩子在中學階段能從德智體美勞多方面發展。
參考文獻:
關鍵詞 中學生 心理素質 教育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x.2016.10.077
On the Development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Psychological Quality Education
MIAO Dianqing
(Inner Mongolia Hulunbuir Arong Qi Huoerqi Middle School, Hulunbuir, Inner Mongolia 162756)
Abstract The psychological quality education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quality education, but because of social change and other factors, the current middle school students' psychological quality showed prominent problems, this paper firstly expounds the importance of the quality education of the students, and then analyzes the causes of th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of students, finally put forward the suggestion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education of psychological quality education.
Keywords middle school students; psychological quality; education
1 中學生心理素質教育的重要性
青少年代表著未來的希望,梁啟超在《少年中國說》中寫道:“少年強則國家強”,所以中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整體素質是中國未來持續發展和復興的重要因素,而在中學生的整體素質中,心理素質占有非常關鍵的地位,因而發展中學生的心理素質教育是發展青少年整體素質的核心部分。在教育部頒布的《關于加強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見》中表明:“良好的心理素質是人的全面素質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意見》中的這部分內容說明了學生心理素質在素質教育中的重要性和關鍵影響,也表明了我國基礎教育對中學生心理素質教育的關注。
但一些調查表明,當前的中學生存在著較為突出的心理問題,根據新華社的報道,近年來我國中小學心理疾病的發病率呈現出較大的上升趨勢,調查顯示大約35%的中學生表現出了心理異常,其中的53%的中學生普遍存在抑郁癥、恐怖癥、強迫癥等心理問題。這些數據表明,在當前的環境中,中國中學生的心理素質存在著很大的問題,而這也說明了當前中學生心理素質教育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2 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根源分析
個體心理特征的形成主要來自其青少年時期,而其心理素質的形成和與發展很容易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響。一個學生是否具備優良的心理素質,與他所在學校、家庭以及社會環境有著密切的關系。因而,教育工作者不僅要了解和分析相關環境因素的影響,而且要能夠因地制宜地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以應對這些問題。這些影響因素主要包括:
2.1 社會環境的影響
弗洛姆認為個體的心理健康情況是由客觀因素所決定的,其所處的社會環境可以促進個體的發展,也可以扭曲個體的發展。當今中國社會正處于轉型期,這種快速而深入的社會變化對中學生的心理素質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這主要表現在:
第一,社會轉型所產生的獨特的中學生價值觀。社會學認為個體價值觀的變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社會變遷所帶來的。在社會變遷中,個體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都會隨之發生重要的調整,這一點對正處于成長期的中學生而言更加明顯。目前很多關于新生代、80后、90后群體的探討,恰恰反映了中學生群體在社會變遷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價值觀念和心理特點上的特殊性。所以教育工作者需要認識到當前中學生心理特征形成的社會基礎,在具體的教育工作中,能更多地包容和理解中學生。
第二,社會風氣對中學生心理素質的影響。中學生處于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他們的價值觀尚未成形,對客觀世界的看法和認識容易受社會風氣的影響。而在當前,社會轉型和外來文化的引入使社會中存在著很多備受爭議的觀念,它們對原有的社會價值與道德意識形成了挑戰。很多中學生在這一階段尚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并且大都處于叛逆期,加上部分媒體在信息傳播中存在的夸大與失實,常常會對當前中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帶來負面影響。
第三,社會生活方式的網絡化轉變對中學生心理素質形成的影響。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人們的交往方式日益呈現出電子化和虛擬化,中學生在這一方面具有更快的技術接受能力,所以他們的溝通方式和社會聯系也變得更加網絡化。這種社會交流與生活方式的變化在青少年群體中普遍存在,這一變化改變了青少年接觸信息的方式、類型和深度,其所接觸到的信息對其價值觀念和心理健康有著重要影響。
2.2 學校環境因素
學校是中學生的主要活動場所,在心理素質教育上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學生心理素質需要以學校教育為主干,以日常教學活動為載體,所以學校的整體教育環境與教育水平是影響中學生心理素質教育的關鍵因素。
在當前的中學教育中,學校在注重傳統的德智體等教育的同時,卻忽略了學生的心理素質發展,這種陳舊的教學理念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中學生群體的價值觀與心理素質。對學生的心理素質教育和德智體教育應該是相輔相成的:一方面,一個個體如果沒有良好的自控能力,是無法進行長期有效的自主學習的,學校在對學生學習的正常監督之外,更需要培養學生的心理素質,提高其具有主動學習的能力,使之能夠在離開中學和進入社會之后依然保持著良好的學習習慣;另一方面,從心理特點上講,中學生常常處于逆反期,在過于強調分數和服從的教育環境中容易出現厭學、焦慮、對抗等消極心理,這會使很多具有良好潛力的學生沒有有效發掘學習能力,反而影響其長遠發展。
2.3 家庭氛圍的影響
家庭的環境與氛圍一直在中學生心理素質培養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家庭氛圍會在不同方面影響著中學生心理素質的發展:
第一,家庭的完整性與內部關系的決定性影響。家庭的完整性直接決定著家庭教育情況,單親家庭、婚變家庭和留守兒童家庭等情況會使青少年在心理發展中形成孤僻、自卑、冷漠、自私等負面的心理特點。需要說明的是,這些家庭類型的數量要多于過去,這實際上也是社會轉型和社會環境變遷所產生的一個派生現象。
其次,家長行為不端的家庭環境對孩子起到不良的示范作用。家長的言行、理念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并在其心理素質發展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青少年在家庭中會更加潛移默化地受到家庭中的其他個體,尤其是負面言傳身教的影響。所以家長的行為方式也具有重要作用。
2.4 中學生自身因素
中學生的自身特點也是其心理素質形成與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中學生一般在12到18歲之間,正處于青春期,是其心理素質形成的核心時期,這個時期的學生常常缺乏良好的自制能力和自我調節能力,常常在心理情緒上變化很大,并且難以獨立面對壓力。因此,需要包容他們的想法,注意他們該時期情緒上的敏感性。
3 中學生心理素質教育的建議
從前面的分析可以發現,當前社會環境的整體性變化不僅會直接影響中學生的心理素質,也會通過對家庭的作用來產生間接影響。這些情況使當前的中學生素質教育具有復雜性與變化性,教育工作者對于這一點首先應該具有清晰的認識,并且也需要認識到中學生素質教育并不是依靠學校和教師就能夠完成的,還需要家庭的配合,而后根據這些情況來采用更加具有包容性的教育態度,采用更加豐富多樣和全面有效的教育方式。具體建議如下:
3.1 將心理素質教育納入學校教育體系之中
在學校教育活動中,心理素質教育與知識教育是相互促進和內在統一的。心理素質教育也是學校教育中的重要環節與主要目標。所以學校和教育工作者需要認識到對知識教育和心理素質教育進行整合的重要意義,提高其對心理素質教育的重視程度,并通過積極開展心理素質教育來促進中學生的知識教育質量的提升。
3.2 積極提高教師的自身素養,提高心理素質教育水平
教師自身的修養與能力直接影響了學生心理素質的優劣,同時需要說明的是,發展學生心理素質教育,需要教師具有更高的教育水平和更具有包容性的教育心態,這一點在當前的教育環境中尤為重要。一般而言,教師需要具有兩方面的素養:
第一,對學生教育的敏感性。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在指導學生時,需要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耐心,既能夠及時察覺學生心理傾向的細致變化,也能夠為學生心理素質發展給予細致有效的指導。
第二,教師應具有較高的宜人性。在進行中學生心理素質教育時,教師需要的關鍵素質不是威嚴和使學生服從,而是開朗合群的性格特征和諄諄誘導的教學方式。具有這類特征的教師能夠使學生敞開心扉,師生之間開展有效的交流,從而更好地發現中學生的心理變化,便于教育的有效深入。
3.3 與家庭教育結合,促進家長的配合
現代家庭教育應該將孩子的心理素質教育放在中心地位。對青少年成長而言,家庭教育有著比其它教育形式,甚至是學校教育更為深遠的影響,所以教育工作者應理解和重視家庭教育對中學生心理素質的作用,也應是作為主要教育者之一的家長所需要具備的觀念。在心理素質教育中不能僅僅依靠教師和學校,更需要充分家庭教育的作用:
第一,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培養中學生心理素質,需要營造和睦的家庭氛圍,所以家長應注意主動構筑良好的家庭氣氛,并根據子女們的身心特點,恰當選擇教育方式,為孩子心理素質的發展提供良好的家庭環境。
第二,家長應注重自身修養的提高。家長自身素養的水平是決定家庭教育質量的一個主要因素,所以在開展中學生的素質教育時,需要家長能具備正確的價值觀念和教育理念,并注意平時的言談舉止,通過家長的言傳身教和反復引導來推動中學生素質教育的良性發展。
參考文獻
[1] 陳磊.素質教育新論[M].武漢理工大學出版社,2003.
[2] 李麗.西北地區農村中學生心理素質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6.
[3] 鄭琰.廣東省中學生心理素質狀況調查報信[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07.
[4] 宋志一.父母親職業類型對子女心理素質發展影響的測驗研究[J].學術探索,2002(4).
[5] 陳帶有.澳門中學生心理素質狀況及其與學業成績關系的研究[J].華南師范大學,2008.
[6] 郝秀香.淺談中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J].科技創新導報,2009(10).
[7] 邱蓮.廣東中學生心理素質發展特點的調查與分析[J].教育導刊,2006(6).
[8] 楊海珍.東莞市初中生心理素質調查研究[J].東莞理工學院學報,2010(2).
[9] 余萬超,劉棟梁.中學生心理素質教育模式研究[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04(10).
關鍵詞: 家庭環境 中學生 思想品德 對策 影響
中學階段是人的一生中最關鍵的階段之一,是形成和獲得社會化角色、社會態度,以及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的重要時期,也是思想品德發展由動蕩趨向成熟,極易發生分化的重要時期。中學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家庭、學校、社會等各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然而,家庭對中學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最初和最基礎的作用,并深刻地影響著中學生的一生。在當今社會信息化、網絡化等發生巨變的現代家庭環境大背景下,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家庭環境對中學生發展至關重要的作用,必須充分了解家庭現狀,以便有意識地優化家庭環境,增強家長的責任意識,強化中學生的家庭道德教育。
一、家庭成員素質對中學生思想品德的影響
隨著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普通家庭擁有越來越豐富的物質基礎。我國教育事業越來越受到重視,現代家庭成員的受教育水平和文化素質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家長素質普遍提高。家庭成員的相互地位也發生了重大變化,廣大女性地位不斷上升,女性逐漸獲得與男性平等的受教育權和個人價值實現的機會。這些可喜變化均有利于家長提高自身素質和思想道德修養;有利于家長增強教育能力,更新教育理念;有利于家長調整教育方法,采用更科學的方式教育子女,促進其健康成長。但由于各地特殊的現實情況,許多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依然落后,人們受教育程度依然較低。尤其在廣大農村地區,許多女性仍未獲得應有的社會地位,受教育水平相對較低。這種現實狀況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中學生的家庭環境,影響家長對中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內容、方式和效果,不利于中學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與發展。
二、家庭結構對中學生思想品德的影響
過去,中國家庭中一對夫妻與數對已婚子女及其孫輩同居生活的聯合家庭或主干家庭較多,家庭規模大,結構復雜。近三十年由于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子女數量銳減,以一對夫妻與子女為的核心家庭激增。據國家統計局調查,近二十年核心家庭已占家庭總數的75%以上。由原來的大家庭過渡到小家庭或“核心家庭”,子女數量銳減,整個家庭的注意力圍繞一個子女“轉”,家長往往包辦代替或是溺愛子女,這極易造成子女意志力薄弱,自立自理能力差,責任感缺乏等多方面問題。同時,聯合家庭和主干家庭不斷減少也造成傳統的以孝悌、忠誠、禮儀為核心的家庭倫理道德教育失去依托,走向解體,削弱了東方傳統文化中根本的孝道精神。一個人是否有愛心、有責任感、人際關系是否和諧,在相當程度上取決于家庭的孝親教育。目前,人們普遍感到許多中學生缺乏應有的愛心和社會責任心。
近年,我國城鄉尤其是大城市的離婚率呈上升趨勢,離異家庭增多,關于離異家庭對獨生子女道德情感的負面影響,中外研究的結論相當一致。“美國的學者調查發現,離異家庭子女在個性上往往表現為抑郁、敵對、富于破壞性、易激怒、孤獨、悲傷、易闖禍甚至自殺等?!盵1]
三、社會價值觀對中學生思想品德的影響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我國與世界的交流合作不斷深入,推動了人們觀念的轉變,實現了多元價值觀念的相容共融,但是,西方各種價值觀念在我國的傳播,如利己主義價值觀、拜金主義價值觀、享樂主義價值觀等等如潮水般,一波波席卷而來。[2]利益多元化、思想多樣化、多種社會思潮涌動,多元價值取向出現,社會轉型的變化,使家長面對新事物、新思潮缺乏正確的價值判斷依據,感到無所適從,甚至出現選擇迷失,導致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對立。在這種混亂狀態下,家長對子女的教育缺乏理性精神,加之紛繁復雜的社會現象和一些不良的社會風氣,讓可塑性很強的中學生應接不暇,是非分辨不清,模糊了道德評價標準,使抗誘惑能力不強的中學生極易誤入歧途,失去正確的理想信念,進而導致人生觀、價值觀錯位等思想品德問題的產生。
四、培養中學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對策
(一)營造良好的家庭道德教育氛圍,建立和諧的親子關系。
促進中學生良好思想品德形成,需要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這種良好不僅包括物質方面,還要有精神方面。良好的家庭氛圍可以起到“隱性教育”的作用。[3]因為人們已經意識到除了有計劃、有步驟的有形教育外,依然存在著一種看似“無形”的教育在起作用。一方面,父母應注重良好家庭氛圍的營造。在家庭中,孩子有最多的機會與父母接觸,父母的情感、思維及心理因素都對孩子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影響著孩子的成長。因此,父母必須主觀上重視良好家庭氛圍的營造,保持家庭成員間互相諒解,和睦相通,自覺維護在孩子心目中的良好形象。
另一方面,父母應積極營造輕松愉快的氛圍,用孩子喜聞樂見的方式,加強溝通,增進親子感情。父母運用娛樂活動等方式與孩子有效溝通,是建立良好親子關系的有效途徑。只有父母給予孩子傾訴的機會,聽取他們內心的聲音,才能增進親子間的互動,建立和諧的親子關系。和諧親子關系的建立同整個家庭氣氛密切相關,絕不能忽視營造良好的家庭道德教育氛圍。
(二)提高家長的綜合素質,為中學生樹立人格榜樣。
恩格斯指出:“孩子的發展能力取決于父母的發展?!奔彝サ掠男Ч艽蟪潭壬先Q于家長的素質。首先,提升家長的思想道德素質。家長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師,家長的思想道德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未成年人的思想品德境界,要教育孩子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家長是關鍵。家長保持言行一致、以身作則是關鍵中的關鍵。德育的方式要潤物細無聲,通過父母為人處世原則、交友及生活方式、甚至是穿衣打扮的習慣,直接影響中學生的思想品德。
其次,提升家長的文化素質。家長的科學文化素質是影響家庭教育效果的又一重要因素。家長的教育能力、教育方式、處理家庭關系的水平及家庭生活質量,受其自身的科學文化素質的重要影響。因此,家長必須加強學習,形成終身學習的理念,與子女共同學習,共同進步,不斷提升自身的科學文化素質。
最后,提升家長的心理素質。家長的情緒特點和心理狀態會影響其教育子女的方式和態度。家長應當掌握一些未成年人的心理常識,尊重子女的人格,善于與子女溝通和交流,不斷發現孩子的閃光點,為中學生創造和睦、平等、民主的家庭環境,為中學生樹立人格榜樣。
(三)改進施教策略,增強家庭教育方法的科學性。
偉大思想家培根講道:“你知道,用什么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為不幸的嗎?這個方法就是你對他百依百順?!盵4]父母單純愛孩子是不夠的,要在關心、體貼孩子的同時,客觀理性地分析中學生的思想、心理,講究策略、方式,要嚴中有愛、愛中有嚴。
一方面,根據中學生的心理特點,講究策略方式。另一方面,講究家庭德育的方式、方法。家庭德育不僅要堅持一致性與連貫性,而且要堅持日常滲透與集中強化相結合,更要堅持挫折教育與鼓勵教育相結合。時代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只掌握生存所需的專業技能是不夠的,還要具備堅強的意志,既充滿自信,又能適應社會、承受挫折。因此,需要“懲罰”與“激勵”相得益彰,相輔相成,使中學生在發揮自己的優勢與潛力的基礎上,既能正確對待挫折,又能樹立自信,努力走好自己的人生旅途。
(四)創建家庭道德實踐環境,促進中學生知行合一。
德育工作不是空中樓閣,不能流于形式,要落到實處。這需要父母根據中學生的身心特點和教育規律行事,為中學生提供適當的道德實踐環境和機會,開展豐富多彩的德育活動,積極鼓勵、支持中學生參加道德實踐活動。一方面,在家庭日常生活中,為中學生提供家務勞動機會。使中學生從中體會家庭勞動的辛苦與快樂,改變其懶惰、散漫的習慣,增強自理能力和自立精神,為中學生身心發展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另一方面,在家庭生活中注重中學生文明禮貌習慣的培養。通過行為習慣的培養,使中學生學會尊重他人,增強人際交往能力,進而使中學生德育活動更具實效性,促進中學生道德意識向道德行為轉化,實現知行合一。
(五)加強家庭德育環境與學校、社會德育環境協調互補。
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是促進未成年人健康成長這一鏈條上的三個重要環節,缺一不可。[5]三者相互支持,形成合力,才會促使未成年人沿著健康的軌道發展,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一方面家庭德育離不開學校德育的協助。學校應切實擔負起指導和推進家庭德育的責任,把道德教育貫穿于教學活動的各個環節,通過教學進行德育,把教書和育人結合起來。學校應運用多種手段使家長充分認識家庭德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他們的德育理論水平,傳授給他們實用的方法技巧。另一方面,加強社會教育對中學生德育建設的影響。中學生正逐步走向成年、走出校園,社會環境的優劣,對于未成年人思想品德的塑造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從思想道德形成的規律和發展的全過程看,無論是學校德育,還是家庭德育,都要經過社會環境的檢驗才能轉化為個體的思想品德。
面對新時代,90后、00后中學生的新特點、新問題,思想品德教育需要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的德育網絡,綜合運用多種輔助手段。在校內,建立一個從德育主管到德育導師、班主任、任課老師、德育小組、個別學生的縱向網絡;在校外,還可以建立以QQ、手機短信、飛信為載體的信息傳遞網絡,化解直接對話的尷尬、害羞等情緒,使溝通更加便利,問題更易于解決。如此運用多種輔助手段,形成三位一體的德育教育網絡體系,使家庭德育工作卓有成效。
參考文獻:
[1]張耀燦,鄭永延等.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M].人民出版社,2001:259-263.
[2]丁曉平.試論美國家庭文化的教育影響力[J].教育時空,2010,5.
[3]李璐,高麗.家庭環境:青少年學校適應的“催化劑[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0,7.
關鍵詞: 初中生 厭學 家庭教育 心理成因 對策
厭學癥是目前中學生諸多學習心理障礙中最普遍、最具有危險性的問題,是青少年最為常見的心理疾病之一。中學時期是學生長知識長身體的黃金時期,也是他們世界觀、人生觀逐漸形成的關鍵時期。對于他們中出現的“厭學”現象,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糾正和克服,任其蔓延下去,就會給學生的身心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失。造成初中學生厭學心理的原因是錯綜復雜的,有家庭原因、社會原因、學校原因、學生自己的原因,等等,不一而足。
從宏觀的角度來說,防治厭學行為是一個全方位的系統工程,矯治中學生的厭學癥需要社會、學校、家庭等多方面的合作努力,這其中最容易忽視的是家庭教育。孩子的第一位老師就是自己的父母,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心理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梢哉f,父母不只是孩子生命的創造者,同樣也是孩子心靈的塑造者。家庭環境是造成學生厭學心理的重要原因,前蘇聯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指出:父母是創造未來的“雕塑家”。因此,孩子厭學是對家長某些不恰當行為的一種反應。本文從家庭教育方式入手,分析家庭教育對中學生厭學心理產生的原因及其對策。
現在的初中生的家長大多是在高考制度改革中成長起來的,他們經歷或感悟到知識對改變命運的重要性,所以當自己的孩子剛剛學會學習的時候,就灌輸他們“知識改變命運”的思想:從他們呀呀學語開始就把他們困于方寸之室,學拼音頌古詩;入學以后,今天補英語,明天攻理化,節假日學鋼琴,寒暑假練字;進入初中以后,因為要面臨著考取重點高中的壓力,孩子們每天都在學、學、學……
一、家庭因素造成初中學生厭學的主要表現
1.家長的期望值與學生實際能力不合而帶來的負效應
有些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他們不考慮孩子自身的學習天賦條件,對待孩子的學習和成長,提出過高的要求。一些初中生在小學時成績較好(有些好成績是父母“看”出來的),父母就理想化地認為中學成績應該好上加好。而事實上,中學的學習內容增多,難度加大,分數降低本屬正常之事,但家長的過高期望會使孩子心理上的壓力大大增加。父母人為地把子女的學習與痛苦體驗聯系起來,當孩子意識到自己無論如何努力都達不到父母的那種期望值的時候,就會放棄努力,產生厭學心理,嚴重的會出現較明顯的厭學現象,對學習失去興趣,覺得學習就是為了應付家長對自己的要求。
有些父母過低地估計了自己孩子的實力,對他們沒有較高的期望,得過且過,不積極鼓勵孩子認真準備,刻苦學習。而孩子在清楚地知道父母對他要求不高時,便會順水推舟,不作更大的努力,久而久之,學生就沒有學習主動性,漸漸厭煩學習。
2.家庭富有帶來的負效應
由于家庭的富有,住宅條件、交通、通訊工具等的現代化,外加獨生子女自我感覺優越性,等等,不少初中生從小就養成了一種“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習慣,因此對學習知識技能的勞心勞力且枯燥單調的生活,自然就有一種畏懼感。
3.家長嚴重的功利意識帶來的負效應
功利意識表現在:一是虛榮心驅使,拼命要求自己的子女爭氣,事事要比同事、鄰居的孩子強,以滿足自己的虛榮心理;二是強化子女大人意識,要求他們按成人的思想來對待學習,將來考一所重點高中、重點大學,畢業后找一份高薪的工作。事實上,功利思想的強化很難產生預期的效果,子女們往往不買帳,反而會變得麻木不仁,甚至產生厭學心理。
4.家長過分縱容孩子帶來的負效應
有些父母認為遷就孩子,讓其自由發展,可以使孩子變得獨立而有上進心。但事實恰恰相反,不受限制的孩子往往缺乏安全感,沒有上進的動力,有的是依賴和懶惰。他們不知如何為自己確立目標,并按照目標所規定的原則去做事,也缺乏自我控制能力。
5.家長不關心孩子帶來的負效應
有些父母由于過分埋頭于自己的事務,從不關心孩子的學習情況,既不督促又不檢查,任其發展,然而當孩子交上了極差的學習成績單時,他們就大發雷霆,非打即罵,結果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也有些父母只關心孩子是否取得了好成績,但對獲取好成績的過程、途徑則采取漠然的態度,對孩子在學習中遇到的困難也無能為力,只是要求孩子如“填鴨”般地伏案學習再學習,結果使得孩子產生厭學情緒。
6.家庭關系不和帶來的負效應
有的初中生還受到嚴重家庭問題的干擾。家庭問題會使孩子心事重重而無力顧及功課,家庭關系不和或家庭破裂,使學生情感孤獨,缺乏溫暖,于是便常常尋求情感補償;而學習本是件辛苦的事,是很難起到情感補償作用的,很少有孩子會一心鉆到學習中去以忘卻家庭的煩擾,大多數孩子會從其他渠道上獲得心理滿足來彌補家庭情感的殘缺,從而導致厭學現象的產生。在我所執教的班級中就有好幾個這種情況的學生。如小陽,父母感情不和,家庭名存實亡,母親另住別處,父親每天深夜才回家,兩個大人都不顧孩子的學習和思想教育,于是,小陽每天回家就是看電視、打游戲,對學習越來越沒有興趣。
二、預防初中學生厭學的方法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家庭教育好比植物的根苗,根苗茁壯,才能枝葉茂盛,開花結果?!北M管社會和學校已經為防治厭學現象做了很大的努力,但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防治子女厭學情緒的重要保證。面對孩子的厭學,家長們該如何防治呢?
1.正確估計子女的學習能力
家長對子女過高的期望值往往會產生負面影響。因此家長首先應冷靜分析自己子女的天賦條件,事實上“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家長應努力讓孩子體驗到學習的快樂。家長要根據孩子成長的規律,根據孩子的學習情況、思維特點、興趣特長等,把握其“最近發展區”,并在此基礎上選擇符合孩子實際的階段性期望目標,為孩子規定的目標要在孩子的能力范圍之內,使孩子樂于努力達到目標。
2.注意自己的行為習慣及生活方式
家長應做到言傳身教,與孩子共同學習,為孩子營造一種良好的文化氛圍。據調查分析,有的學生厭學與家長的不愛求知有關,這些家長應轉變思想,認真多學點知識,可以學孩子的功課或現代家庭教育的一些新的理念,提高自己的家教能力和水平。家長是鏡子,其一舉一動對孩子影響很大。家長首先要持續更新、獲取知識和經驗,給孩子作出學習的榜樣。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父母的一言一行會在無形之中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父母對學習的態度、學習行為習慣及生活方式等多會在子女身上有所體現。父母樂學好學,孩子受到這種學習氛圍的熏陶,自然樂學上進。
3.教育方法要與時俱進
家長在教育方法上切忌簡單、粗暴,動輒棍棒相加,以平等的方式和子女多交流、多溝通,了解其思想動態,給予及時的關心、指導。因為這個時期中學生的一個典型特征就是逆反心理較強,如果家長采用簡單粗暴地處理方式,則不僅不能很好地達到教育的目的,反而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和逆反,將矛盾激化,這樣不利于問題的解決,更不能達到消除孩子厭學心理的目的。
要實事求是地看待孩子的優點和缺點,要善于發現孩子微小的進步,及時給予肯定,使孩子有成功的感受,逐步提高學習的自信心。父母的鼓勵、理解和信任是非常重要的,要經常與教師溝通,全面關心孩子的健康發展,使孩子增強學習的信心和興趣,不要求學生做得最好,但要求其能做得更好。要讓孩子從苦學、厭學變為喜學、樂學,需要家長循循善誘,耐心指點,要講究引導方法,這樣不良行為才能得以糾正。
4.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
為子女營造和睦、溫馨的家庭環境,盡量避免或減少對孩子心靈的創傷。據專家的研究發現,家庭關系對孩子的影響是最直接的,也是最強烈的。父母要盡可能多地與子女接觸,盡可能多教會他們做人的道理。平時也盡可能主動與學校聯系,交流子女學習生活情況,把握子女成長發展脈博。讓子女感覺到家的可愛,父母的可效可敬,從而增添學習的信心和興趣。
學生厭學心理的產生是內外共同作用的結果,必須依靠學生、家庭、社會的共同努力,互相配合,綜合治理。家長不要再增加學生的心理負擔,而應多與孩子交流、溝通,站在孩子的角度換位思考,給他們以更多的信心,這樣才是一名優秀的“雕塑家”。
參考文獻:
[1]賴志奎主編.現代教育論著.浙江大學出版社,2001.6.
[2]繆仁賢.21世紀家庭教育指南.上??茖W技術文獻出版社2000.
[3]顧曉鳴.五大現代家庭教育觀(理念與現實沖突).
[4]黃榮光.中學生厭學現象的心理分析及矯正對策.
[5]梅明平.如何實現父母與子女的有效溝通.
1.教師對教育管理認識不到位致使教學缺失教育力的支撐。德育是學校的重要工作,教學是學校的中心工作,德育是教學有力的保障和支撐。教學效果主要通過課堂有效實施,課堂教學效果源于教師駕馭課堂的能力,即“教育力”。課堂教育規范有序、專注互動,則教學效果不會差。反之,僅僅關注于課堂知識的教授,而忽視對學生的教育管理,教學效果則不會好。部分教師的課堂教學往往是給自己講,或者給少數學生講,部分學生則游離于課堂教學之外。教師對課堂德育的認識不到位,教學態度有問題,職業認同度不高,教學效果就比較低下。
2.學校德育工作“說教”太多,師生關系不融洽。德育是學校對學生內心世界和價值觀方面的教育與引導,關于對與錯、美與丑、善與惡等人與事的評價與引導,要求學生“在正確的時間(年齡),出現在正確的地方,做正確的事”。學校在教育引導時大量的工作是說教———最簡單教育行為,缺失較深刻的體驗活動,教育過程乏力無效。社會對鼓勵和表揚教育的無度推崇,致使懲戒教育被弱化,使德育過程缺失有力的懲戒教育,也使學生缺失必要的挫折教育。要么顧慮多多,不敢大膽懲戒;要么輕描淡寫不痛不癢,使懲戒教育乏力無效;要么冷漠、諷刺和挖苦,缺失德育的溫度,使學生與教師之間產生抗阻性心理,師生不親近、不信任;要么嚴格而不善疏導,使懲戒教育缺失藝術與智慧,慢慢地使學生喪失學習的興趣;要么缺失法律保障和情感支撐,使教育過程陷入困境。
3.教師工作壓力大,責任意識缺失。教育教學活動均是在師生的交往過程中完成,交流方式方法的合情、合理和有效性是影響和制約中學德育工作的主要問題。目前中學班級人數多、課業繁重;教師工作量多,壓力大;年輕教師與學生交流的方式和尺度把握不是很恰當;中年教師承載家庭任務較重,職業倦怠凸顯;老年教師工作熱情衰減和職業倦怠加重。這些師生在交流的方式、方法和途徑方面存在的問題是影響德育工作效果最主要的因素之一。而隨著80后和90后逐漸擔當起教育重任,教育成長的背景使得他們的責任意識缺失、敬業精神淡化,比如,有的教師遇上頭痛腦熱、心情不佳就隨意地不到校。一位師大畢業的數學教師感覺教授數學乏味,頻繁帶動學生上課期間到操場玩籃球,管理者制止時這位教師美其名曰“玩籃球是調動學生學數學的積極性”,讓管理者哭笑不得。
4.優質的教育資源較少,學生評價唯分數論,弱化了中學德育工作的評價。中美人口之比約為4:1,大學之比約為1:2,人口基數和大學數量之比,凸顯我國教育資源的貧乏。中學優質教育資源的匱乏表現在:地域性匱乏,部分農村中學師生趨于1:1的狀態,城市中學則人滿為患;示范性中學人滿為患,普通中學招不到學生,瀕臨關門。教育資源的貧乏、優質教育資源的匱乏,以致教育公平問題被當作社會問題來討論和調節。唯分數為主導的終結性評價,致使學生、家長和老師過于追求成績。有時背離教育規律而單一關注課堂教學及教學成績,弱化了學生做事、做人的教育。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活動與體驗是德育的主要途徑,體育鍛煉和體育教育的德育功能被弱化或者不敢組織,致使德育工作的無效與無奈凸顯。
二、家庭教育的現狀與問題
關于家庭教育,“一般認為,家庭教育是非正式的學習,是家庭成員之間相互教育。通常指父母或長輩對兒女的教育,是以親子關系為中心,以培養社會需求的人為目標的教育活動,是在人的社會化過程中,家庭(主要指父母)對個體(一般指兒童、青少年)產生的影響作用,家庭教育是社會整個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不可代替的特點和作用。”
1.“獨生子女”獨特的成長背景為德育工作埋下了諸多隱患。全國超過1億的獨生子女大多分布在城市,大多數由祖輩參與教育成長,比較典型的家庭結構是421模式、221模式和021模式,這種獨生獨養的成長背景形成一些獨特的性格特征:“任性、愛發脾氣、不尊敬師長、不團結合作等;心理障礙:自娛自樂、孤獨、自戀、自閉、抑郁、抗挫折能力低下等;智育障礙:單一的學習背景,缺失必要的勞動和鍛煉,使智育缺失學科和實踐的有力支撐,影響了學生全面發展;健康障礙:機男、機女、宅男、宅女的出現,豆芽菜、麻稈和肥胖體型的凸顯,身體素質的衰退,社會適應能力較弱等;生活自理能力障礙:無微不至的愛與照顧使他們生活能力低下或者不會,依賴與享受型思想嚴重。”從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角度分析,主要歸納為———自我為中心、強依賴性和責任意識的缺失;團隊協作障礙:協作意識和行為缺失,眼里只有自己,沒有他人,包容心、寬容心缺失。當獨生子女逐漸成為父親和母親,在他們成長背景中形成的行為、習慣、待人、處事的態度、情感和價值觀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之前形成的性格缺陷逐漸暴露。
2.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家庭教育問題,也是現在社會的共性問題。家庭教育主要以承襲父輩和母輩家庭教育的經驗為主,是在學習、教育實踐中反思的傳承與創新?,F代中學生因為成長的特殊背景和互聯網的普及,對父母的權威和榜樣產生疑問。家長的榜樣作用、家長的學習態度和行為如果在孩子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形成的初期缺失教育影響力,就會喪失家庭教育的主陣地,教育過程就顯蒼白無力。在中國父母由于受“男主外,女主內”傳統思想的影響,導致家庭教育中父親角色薄弱。有資料表明,每天能與父親相處兩個小時以上的孩子,要比其他孩子智商高,男孩子更像男子漢,女孩子長大后更懂得和異往?,F實是大多數父親忙于工作,忙于養家,對孩子的教育缺失,缺失教育的主體意識,缺失教育孩子的耐心,更是缺失必要的父子(女)親子活動關系,造成最大的家庭教育后遺癥:“規矩的建立、理性思維的培養、豁達開朗個性特點的形成,尤其男子漢陽剛形象的缺失?!蹦贻p的父母在追求他們幸福生活的時候,把離婚造成的家庭教育問題全部留給了孩子。父母之間的冷漠、爭吵甚至打架,言談舉止潛移默化地教授給了孩子。有的父母因為忙,有的是缺失責任,把孩子放在或者拋棄給祖輩,使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缺失父母的教育與愛。造成的問題是學生會形成性格冷漠、孤僻、對人和社會的不信任甚至有嚴重的攻擊;嚴重的依賴行為,甚至形成人格分裂和心理扭曲等現象。父母較忙或者單親家庭使部分孩子在祖輩那里成長,這種環境最主要的問題是溺愛、家庭教育觀念的落后和家庭教育一致性無法延續,給學生的成長造成了不良影響。
三、社會教育的困惑
商業和市場的競爭使商業廣告與植入性浸潤無孔不入,宣傳的文字、語言、圖片和視頻中顯性和潛在的不健康內容對城市中學生產生負面影響,尤其是網絡及網絡中“有色”游戲對中學生的侵害較大。社會轉型期人在逐利追名的過程中群體性心理:迷失自我,方向不清,虛榮、攀比與浮躁之氣,職業倦怠等負面的風氣彌散在社會,家庭與社會潛移默化地會影響中學生心理和思想,成為中學生成長的負能量,嚴重的影響和制約孩子的健康成長,尤其會影響中學生對社會的認識及價值觀的形成。當今,學生是獨生子女、父母和老師也多為獨生子女,“三獨”人群在新千年后逐漸增多,他們具有獨特的心理與行為特征或者缺點:崇尚個性、追求個性;知識面非常廣;獨、孤;自我為中心;責任意識缺失;憂患意識淡薄等等?!叭毰雒妗钡慕逃F狀主要會造成學生缺乏多維人際關系的成長視野,社會責任與義務感、集體主義觀念和協作精神較差?!昂椭C社會”的主要因素是人的和諧,人和諧相處的主要問題是人的修養與品質的提升,也是社會文明程度的標志,尤其在物質逐漸地豐富和發達的時期,更是要提升人的素質,如何提升人的素質,最主要的是家庭、社會和學校教育并行。學校、家庭和社會對未成年人的德育不一致、不協調、不連續,是德育工作不能有效實施的癥結。
四、改進和提高中學德育工作的建議
(一)重視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
構建德育“知行”統一的評價體系:既要重視課堂教育,也要重視實踐教育、體驗教育、養成教育,注重自覺實踐、自主參與,引導中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自覺遵循道德規范,在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中落實新課程背景下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基本內容。重視課堂的教育管理。把德育寓于各學科教學之中,貫穿于教學的各個環節,實現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環境育人;通過教育培訓提高教師職業化水平的自我提升;通過教育教學評價,加強聽課和巡課管理,促使課堂教育教學有效實施。德育要通過一些具體的言行表現出來,就是要通過具體的實踐教育使學生的個一覽無遺地表現出來,經事識人,實踐育人。體驗教育是實踐教育的延續,預先設計好體驗教育的主題:讓中學生以自己的身份、自己的視角去參與體驗,讓他們感受參與的真實、參與的辛勞,從而獲得真情實感,在道德選擇中形成良好的習慣;讓他們以他人的身份、他人的視角去參與體驗,感受他人工作時的心情和責任、工作過程中的辛勞和規范、完成工作后的情緒和收獲,形成尊重他人、珍惜勞動成果的行為習慣。教師要注重觀察學生心理。中學生心理問題與心理危機的凸顯,為德育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從教育規律來分析評價學生的成長,思想和心理成長是中學生成長的一對翅膀,缺一不可。所以,開設心理教育課程是迫在眉睫的對策。加強班主任心理常識與技巧的培訓,提高老師心理認知能力也是刻不容緩的。如簡單的心理疏導調整學生焦慮緊張的情緒時,從心理學的要求是不能有否定性語言,用心、努力地使每一個學生全面發展,同時能明確認識到學生的個體差異,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和特長的發展。認識到不是每個孩子都能得到全面的發展。在全面發展學生的綜合素質的同時,重點發展學生的特殊能力,尤其中學生自我省思能力的培養是德育工作的難點和重點工作。德育工作落在實處是行為習慣的養成,是一個人的完整品德結構發展中質變的核心。品德的發展是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其中要經過很多階段,而每一個階段的特征都集中體現在行為習慣的變化上。從這個意義上分析,德育的目的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
(二)家庭教育改進建議
道德教育,是學校道德活動的重要形式之一。檀傳寶教授認為:“學校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組織適合道德教育對象品德成長的價值環境,促進他們在道德價值的理解和道德實踐能力等方面不斷建構和提升的教育活動?!盵1]道德教育作為學校德育的基礎內容之一,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學思想政治課作為一門德育性質的課程,提高思想政治覺悟和道德修養是其任務之一,所以在中學思想政治課中探索其道德教育狀況具有比較重要的意義。當前在我國的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中,政治教師對中學生群體進行道德教育的成效還不明顯。本文從多層面、多角度來分析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在道德教育方面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進而提出解決這些問題的有效之策。
一、中學思想政治課的道德教育現狀
就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來看,因受當前的教育模式影響,政治教師在進行道德教育時過度關注道德理論的傳授,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力度不夠,出現道德教育實踐性和實效性不高的弊病。
(一)中學生道德發展過程中“知行矛盾”日益突顯
“知行矛盾”或者說“知行背離”是當前中學生道德發展過程中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當前,中學生普遍認同社會主流的道德規范及行為準則,具有較強的道德觀念,但他們很難將良好的道德觀念、道德意識轉化為正確的道德行為。例如,針對“公”與“私”的問題,中學生思想上普遍贊同“先公后私”觀念,但在日常生活中這些中學生越來越多地只顧及個人利益和個人價值。在義利觀方面,中學生普遍贊同“重義輕利”“舍生取義”,但行為表現反映出的卻是價值取向功利化、物質化,甚至不惜犧牲他人、集體或國家利益來獲取個人利益。在社會公德方面,中學生普遍強調自己具有較強的社會公德意識,但其破壞公共財物、隨地亂扔垃圾等行為卻屢禁不止。在社會生活中,學生的道德行為表現往往與其學習過的道德理論背道而馳,這就迫切需要中學政治教師更要在深度上注重激發學生的道德意識。
(二)中學思想政治課的道德教育方式趨于理論化、靜態化
當前學校忽視社會實踐這一強有力的道德教育陣地,忽視在各種具體多變的社會環境下對中學生進行公民道德意識的培養,造成政治教師的道德教育方式趨于理論化、靜態化。第一,在應試教育模式下政治教師依然采用說教、滿堂灌的講授式向學生灌輸公民道德的理論常識,整個教學過程缺乏學生的參與性。第二,政治教師的道德教育僅僅停留于書本的理論內容,只要求學生簡單熟悉公民道德教育理論,理論與實際的脫節,學生難以把所學的道德理論常識運用到社會生活中。第三,教師在課堂教學及課后帶領學生參與的德育活動太少,以時間方式培養學生道德品質的機會太少,使學生無法在人際交往中具體感知公民道德素質的重要性。所以,理論化、靜態化的道德教育方式使得思想政治課教學達不到理想的效果,嚴重影響了中學思想政治課進行道德教育的實效性。
(三)中學思想政治課對活動性德育內容重視不夠
“活動性德育內容又稱實踐性德育內容是指通過有組織的進行有道德意義的活動,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其中,從而提高學生的道德認識,培養學生的道德信念。”[2]中學思想政治課課程具有較為完整的理論知識體系,政治教師嚴格按照教學計劃和課程方案進行系統化、理論化的教學,強制性地把社會需要的道德規范及行為準則傳授給學生,過度的認知性德育教育就抑制了教師對活動性德育內容的重視與實施。與此同時,為節約教學時間,大多數中學政治教師在教學中經常忽視活動性德育內容,教材的“探究活動”是授課教師經常省略的部分。即使中學政治教師在課堂中設置相應的探究性活動,無非也是按照教學大綱及其教科書所確定和表達的教學內容來對學生開展教學活動,且這類教學活動形式化,極度缺乏啟發性、感染性。這樣,學生參與到具體道德實踐活動的機會少,學習的積極性、創造性受到嚴重抑制,造成學生的理論學習與道德實踐相脫節。
(四)學校的道德評價機制較為單一、陳舊
“道德評價問題是當前教育部門乃至整個社會道德建設中的最重要、也是最薄弱環節之一?!薄爱斍皩W校的道德教育常采用與學科教育評價完全一致的考試法。學生的道德發展水平是用考試分數來衡量的?!盵3]在這種既定的學校道德評價機制影響下,政治教師把學生的考試成績作為其講課質量評估的首要標準,以此來檢驗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并把考試成績作為評定學生道德素質好壞的重要指標之一。道德素質作為一種內在的人格品質,無法通過學生的應試能力反映出來。政治教師仍以考試分數衡量學生的綜合素質,有違素質教育的先進理念,容易與學生道德素質發展的實際脫節,不利于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
二、強化中學思想政治課道德教育效果的策略
(一)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要落實道德教育理念
在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中落實道德教育理念,政治教師需要把道德教育作為其德育活動的切入點。即政治教師應在尊重學生心理認知水平的基礎上,選擇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視角進行道德教育,恰當地把“提高道德認識”“陶冶道德情感”“磨煉道德意志”“樹立道德信念”和“培養道德行為”這一相互銜接的道德教育過程融入課堂教學中,幫助學生將所學的公民道德倫理常識與道德行為準則內化為個人高尚的道德品質。例如,政治教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養成助人為樂、愛護公物、遵守社會公共秩序等品質,促使學生達到“知行統一”。長此以往,便能在全社會形成一種健康向上、文明的社會風氣。
(二)加強活動性德育內容,深入開展道德實踐活動
加強政治課的活動性德育內容,深入開展道德實踐活動,必須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方針,增強思想政治課道德教育的實效性。第一,堅持以學生為本的理念。政治教師應秉持信任學生、鍛煉學生的理念,適度開展課堂及課后實踐活動,增強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第二,促進思想政治課課程實踐性的實施。政治教師要革新教育觀念、創新教學方式,積極探索高效、實效的道德教育方法。通過主題班會、辯論賽、演講比賽、辦墻報、舉辦傳統節日的慶?;顒拥刃问剑寣W生寓學于樂,實現認知性德育與活動性德育的有效結合。第三,帶領學生參與豐富多彩的道德實踐活動。政治教師要注重依據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思想道德實際,靈活多樣地開展適合道德教育的社會實踐活動。例如:通過青少年志愿服務活動,帶領學生去養老院慰問老人,讓學生體驗一種健康的、積極的道德生活,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感,從而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
(三)深化中學思想政治課的道德考評機制改革
學科教學的評價機制始終與學校的評價機制具有一致性,所以深化中學思想政治課的道德考評機制改革,學校應該率先提出具體的道德評價標準、多元的道德評價方法、明確的道德評價對象。在學校具體的道德評價機制下,政治教師務必創新教學評價方式和考核方式。政治教師需要改革傳統的、單一的閉卷考試模式,轉變為綜合采用閉卷考試、開卷考試、撰寫小論文、社會實踐等多樣化、多維度的考核辦法,著重考核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程度、接受程度和運用能力。通過新型道德評價機制,采用多元化的道德評價方式,能合理地評價學生的道德發展狀況,調動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
(四)強化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區教育相結合的德育網絡
關鍵詞: 中學生 心理健康 調查與分析
前言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文明的進步,心理健康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尤其是中學生要面對生活節奏的變快、學習壓力的增大、新舊觀念的不斷撞擊。隨著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軌,中學生在不同程度上產生心理障礙和精神疾患的機會增多,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引起教育各方面的關注重視、研究與探討。因此,加強對青少年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研究,了解他們的心理狀態,分析他們產生心理問題的原因,并對此采取有效的教育對策,是當前實施素質教育、提高全民素質不能回避的問題,對教育工作者和青少年自己都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指導意義。
一、調查目的
通過調查,了解現階段在特定經濟、政治、文化背景下中學生心理健康的現狀,分析其心理健康發展的規律,為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指導的依據。
二、調查對象與方法
1.調查對象
隨機抽取我校初一、初二、初三年級共700名學生,其中男生占60%,女生占40%。
2.調查方法
參照世界衛生協會所提出的心理健康標準,我把中學生心理健康標準具體情況制定成調查問卷,以問卷抽樣調查方式為主,查閱資料、實地走訪為輔。共發問卷700份,回收651份,其中有效問卷651份,回收率為93%。將回收問卷進行統計分析。
三、調查結果與分析
1.中學生心理健康總體水平
從我們對651名學生的調查結果來看,心理健康總體水平正常者有371人,占總體的57.0%;存在輕度心理問題的有211人,占總體的32.4%;存在中等程度心理問題的有61人,占總體的9.4%;存在嚴重心理問題的有8人,占總體的1.2%。以上情況說明中學生心理健康總體狀況是好的(正常者超過半數,其輕度問題者常??梢宰孕谢謴停?,但存在中等程度問題者和嚴重問題者之和占了總體的10.5%,也是比較可觀的,應該引起我們高度的重視。如果這些問題不能及時解決,勢必妨礙學生心理的正常發展,帶來難以估計的不良影響。
2.中學生各分量表心理健康水平
中學生心理健康的總體狀況分別為強迫癥狀、偏執、敵對、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學習壓力感、適應不良、情緒不穩定和心理不平衡。調查顯示,心理健康水平正常者均在半數以上,占多數;存在輕度心理問題者占總數的24%―42%左右;存在中等程度心理問題者占總數的6%―14%左右;嚴重者占1%不到,總體不超過4%??梢娭袑W生心理健康不同側面的問題,反映出的程度是有差異的。據統計,中學生在學習壓力感上存在不同程度問題者最多,占總體的55.1%;在適應不良上存在不同程度問題者占總體的52%,居第二位;在情緒不穩定方面存在不同程度者占總體的51%,居第三位。
四、結論與建議
1.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主要表現
(1)學習壓力感。學習壓力感反映學生學習壓力過重、討厭做作業、怕教師提問、害怕考試、討厭上學等。
(2)適應不良。適應不良反映學生對學校里的活動不適應,不適應教師的教學方法、不適應學校的生活、不適應家里的學習環境等問題。
(3)情緒不穩定。情緒不穩定反映學生對教師、對同學、對家長情緒忽高忽低等問題。
2.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原因分析
(1)家庭因素。許多研究表明,家庭的結構、家庭的人際關系、家長的素質及教育觀念、家長對子女的教育態度和方式等,都對兒童的心理健康發生積極或消極的作用。在此,特別討論的是家長的期望對兒童身心健康的影響。
(2)學校教育因素。心理衛生專家們認為:在人的生命歷程中,兒童時期的心理健康問題與周圍環境有著更為直接的聯系。其中,學校在學生心理健康的形成與發展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
(3)學生自身因素和社會環境因素。中學生處于情緒浮動較大的青春發育期,生理上的驟然變動,帶來了許多心理上的矛盾。一些學生情感上有了糾葛,情緒變得不安和煩躁,有時感到孤獨、憂慮和苦悶,亦稱為青春煩惱;從某個時候起很快失去學習的興趣和意志,打不起精神聽課,稱為青春抑郁,還有青春期幻想與所謂的“早戀”的問題等。加上整個社會正處于轉型期,新舊價值體系與行為規范的更迭、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強烈撞擊、人們競爭意識的加速、新聞媒體對現實問題的曝光等,都使處于敏感期的學生出現種種心理上的不適應,產生不同的心理問題。
五、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解決對策
1.充分認識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改善家庭教育。
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長的重要環節。父母的品行不但影響孩子個性的養成,而且直接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家庭和睦、有修養的父母,他們的孩子一般都活潑開朗,有良好的品行,反之,則會給孩子的心理留下陰影,使孩子形成膽怯、自卑、抑郁等不健康心理。所以,要使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長,就一定要為他們營造一個和諧、溫馨的家庭環境。
2.學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續和補充,改善學校教育工作。
(1)轉變教育觀念。全體教職工應充分認識到學校職能不僅是向學生傳授文化知識,還應該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
(2)在學科教學中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品質。
(3)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
(4)開設心理健康課。
(5)將心理健康教育寓于活動之中?;顒邮切睦淼谋驹?,是心理發生發展的最重要因素。
(6)成立心理咨詢機構。學校內設置心理咨詢室,由專門的心理咨詢教師為學生提供服務。
(7)重視教師自身的心理健康。教師自身的心理健康問題不僅影響教師個人的發展,而且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
3.社會各界要高度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改善社會教育環境。
參考文獻:
[1]柴壽文,王繼娜.中學生心理誤區.心理與健康,199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