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16 14:46:1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培養教育內容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徐葦葦(1987-),女,湖南新寧人,桂林理工大學旅游學院碩士研究生。
摘要:旅游管理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是根據我國旅游經濟發展需要而設立的一種學位教育,它迎合了近年來我國大力倡導的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旅游人才培養的需要。本文簡單分析了旅游管理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背景,探討了廣西旅游管理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現狀,并在此基礎上構建了廣西旅游管理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保障機制,為其他省區的旅游管理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提供參考借鑒。
關鍵詞:旅游管理;專業學位研究生;保障機制
1.背景分析
在旅游業快速發展的進程中,旅游人才始終是旅游發展的關鍵,尤其是適應性、操作性強的高層次、應用型、復合型旅游管理高端人才。為了更好的適應旅游業的發展,培養更多的旅游人才,2009年,教育部在原有碩士學位的基礎上設立了旅游管理碩士(英文Master of Tourism Administration,簡稱MTA),并且在2010年正式發文公布了授權點名單,2011年在全國進行統一招生,為中國培養高水平的旅游人才搭建了平臺。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旅游業的不斷成熟,MTA教育結構的不斷完善,招生規模逐步擴大,招生數量呈現逐年增長的趨勢,而MTA研究生的培養教育質量問題也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廣西作為旅游大省,旅游業的發展直接關系到廣西經濟社會的發展,旅游人才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因此,旅游人才培養的問題一直是廣西教育界甚至是我國教育界十分關注的問題,MTA研究生教育的開啟,為廣西乃至全國旅游業的發展培養了大批高層次、創新型的旅游人才。
2.培養現狀
2011年,廣西大學、桂林理工大學、廣西師范大學被授予了MTA招生資格,開啟了廣西MTA研究生培養教育的元年。據MTA教指委統計,從2011年至2014年廣西大學、桂林理工大學、廣西師范大學招生人數分別為:12人、14人(擬招)、15人、20人;39人、31人(擬招)、20人、24人;5人、28人(擬招)、65人、96人。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2011年到2014年廣西MTA招生人數表現出明顯的上升趨勢。其中,2012和2013年,受到學校招生名額限制,招生數量出現了減少的情況,但整個廣西的招生人數呈現出穩步增加的趨勢,總數分別為73人和100人,仍然位于全國前列;2014年廣西MTA招生人數大幅度增長,共招生134人。然而,隨著MTA研究生招生規模的迅速擴大,招生人數的快速增長,其培養教育質量開始出現了下滑的趨勢,在教育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也日益凸顯出來。第一,由于MTA項目實施的時間較短,在招生方面存在市場認知度低,社會影響力弱等問題,招生情況不容樂觀;第二,MTA培養單位對培養人才的目標把握不到位,認識不夠清晰,培養方向不夠明確;第三,高校未能針對廣西地域特色和經濟發展實際要求設置具有自身特色的培養目標、開設專業課程;第四,高校在辦學體制和評價體系方面還欠缺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未能很好地推動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第五,高校不健全的就業指導體系,導致就業信息反饋不順暢等問題。因此,針對廣西高校在MTA教育培養過程中的突出問題,我們應該探索并構建一種適合廣西旅游人才培養的保障機制來提高和保障MTA研究生培養教育的質量。
3.保障機制構建
3.1構建科學的運行機制
3.1.1做好招生管理工作,把好選拔入口
做好MTA研究生招生管理工作,把握好選拔學生的入口,確保生源質量,是MTA研究生培養教育質量的重要前期保障。通過制定嚴格規范、行之有效的管理辦法和規章制度,嚴抓操作程序和選拔方法,做好招生政策宣傳、計劃編制以及考核方式的設置。加強MTA項目招生單位的招生工作管理,有利于實現高等教育事業的穩步、和諧、健康發展。
3.1.2完善教學條件,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完善的教學條件,有利于MTA研究生培養教育事業的科學發展,是提高MTA研究生培養教育滿意度的基礎和重點。MTA教學條件主要包括電化教學手段、圖書資料、旅游實驗室、教學實習基地等。因此,保障MTA研究生培養教育的質量,使培養教育達到更好的效果,必須完善教學條件,使研究生培養教育得到可靠的保障,同時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保障其與研究生培養目標相適應。
3.1.3改革課程評估,改善教學方法
課程評估的目的是為了檢查高校教師的授課質量和效果,并與預期的目標進行比較,找出差距予以改進[1]。比如,可以通過設計相應的調查問卷來進行課程評估,評估的內容包括教學內容、進展、手段、方式、考核等。然后,對問卷結果進行總結分析,將其在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時反饋,同時要求任課老師說明具體的原因并且提出相應的改進措施,以此來改進教學方法,優化教學內容,達到保障MTA研究生培養質量的目的。
3.1.4提高師資力量,加強隊伍建設
在MTA研究生的培養教育過程中,導師的科研水平和指導教育能力對研究生的培養質量有著決定性的因素。通過制定規范的導師資格審查機制,嚴抓導師教育教學質量,以導師所具備的科研能力與教育教學水平作為選聘的重要條件。高校應根據未來學科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以高層次、創新型復合人才和創新團隊建設作為導師隊伍建設的重點,提高學科建設水平。
【關鍵詞】語文教育;教材;自主學習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中小學語文教學在學生品性培養方面占據重要的位置,當前中小學語文教學只有實現高效的課堂教學,才能培養優秀的人才,完成中小學語文教學的素質培養目標。
一、當前中小學語文教學課堂存在不足
(一)學生語文課堂接受度較低
首先,在同一個班級中,由于每個學生的資質以及生活環境不同,因而學習的狀況也是各異的。有的學生個人性格和家庭素質培養教育上面相對重視,課堂上素質培養教育效果就比較突出,而有的學生在平時生活環境中即忽視素質培養教育,造成課堂語文教育難以收獲成果。
其次,學生對待初中語文學習缺乏興趣。很多學生普遍反映初中語文比較枯燥,其主要原因是初中語文知識點較為細碎,且都比較形象直觀,很多語文知識點在一定程度上還表現出較強的理論性,因而略顯枯燥,學生學習積極性下降。例如教材關于公民權利與義務的劃分辨析中,對于初中知識基礎而言就比較難以理解。
(二)教師未能充分展現教材作用
以往的中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對于初中語文教材往往采取照本宣科的方式來進行教育,從而造成了死板、呆滯、枯燥的中小學語文教學課堂,而課堂的素質培養效果也極差。教材沒有能夠靈活運用,老師也沒能夠利用教材與學生實現互動。例如,以往教材提到培育“四有青年”,而教師只能照搬概念,并沒有為學生提供實例作為例證。
(三)學生與老師課堂互動不明顯
初中語文素質培養教育來源于現實實踐,同時高于實踐。課堂教學中需要老師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在學生與老師互動的基礎上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課堂上主動學習,課下積極反思、實踐。
二、提高語文教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措施建議
(一)創造性地分析和使用教材
教材是較為規范的語文教育學習材料,是學科內容的最重要的載體,限定了學習的內容和范圍。廣東省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語文教科書在數十年的修訂改進之后,已經擁有了較好的學術水準和公信力,生動直觀、文字精練,為學生提供了規范表達的了科學示例。
首先,教師在上課之前,就必須認真研究教材文本,尋找本節課語文教育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尋找教學的切入點和突破口,積極探尋最佳的課堂教學模式,設計好教學步驟。例如在“權利與義務”課堂教學中,教師準備好現實生活中學生貼切的行使權利與履行義務的案例,使學生生動的理解。
(二)創設語文情境,激發學生主動參與
中小學語文教學來源于生活,從學生實際出發,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讓語文教育從生活中走來,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素質培養教育中,通過動腦、動手、動口,與教學情境、材料以及課件的互動,有目的地將語文教育問題提煉出來,挖掘每個學生自主學習的潛能,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的每一環節。例如在教材的“逆反心理”教學中,指導學生編排課堂短劇,在娛樂中對學生進行素質培養教育。
(三)倡導自主型學習和研究型學習
在當前的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由教學的主宰者逐漸變為引導者,更多的是在教學普及的任務基礎上給予學生更多開放性的空間,讓他們的思維得以拓展和發散。自主型學習要求教師大膽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去幫助學生學習獨立思考和團隊合作,培養學生的思考品質和性格,習得求是、創新的語文教育學科精神。
指導學生開展研究型學習是新課程所倡導的主要學習方式之一,研究型學習就是在教學過程中由教師創設一種類似科學研究的情境或提出一個研究問題,讓學生主動地思考、發現,且應在學習過程中培養信息檢索、搜集、分析的能力,為大學階段大量的自主語文學習做鋪墊。在教材的“正確認識自己”學習階段,通過設計以系列問卷等方式引導學生認識自己,培養合理的人生觀、價值觀。
(四)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重視課堂交流
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是很重要的,對于教師來講,要從以下方面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首先,不要讓學生產生壓抑感,平和的氛圍有利于他們提問;其次,教師要設置類似的問題引導學生;第三,在提問的技巧上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引導??傊囵B學生的質疑精神就是讓學生有提問的膽量,有提問的習慣,有提問的技巧。語文教育學領域有許多知識對學生來說是新奇的,很多學生第一次接觸到年那些比較新奇的概念肯定會有很多疑問,學生的這些疑問很大程度上會刺激學生不斷地開拓自己的知識面,讓他們素質培養的積極性越來越高。
(五)有效的課堂教學反思性評價
教師不僅要信賴與教材,還應通過學生的反饋、同伴的互助、專家的指導等形式,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改進自己的教學,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把學生的協調發展作教學有效性的目標,把教學的高效益作衡量教學有效性的標準,讓課堂的有效性成為新課程標準下教學的主旋律。
結論
總之中小學語文教學是一個系統的教學活動過程,本文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模式,教學教材,教師素質,等等方面分析如何提高中小學語文教學課堂效果。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需要教師體現出更高的專業素養和更廣闊的人文關懷,也需要整個教育體系都向前不斷進步和發展。
參考文獻:
[1]袁玉紅.做高效課堂教學的踐行者[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1(07)
[2]王瑞雪.落實“高效課堂教學”的三個基本要素[J].當代教育論壇(教學研究).2011(04)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世界各國之間的綜合國力競爭更加激烈。綜合國力的競爭就是高層次人才的競爭,就是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的競爭。研究生教育作為高校教育的最高層次,是培養精英人才的主陣地,教育質量對國家發展和綜合國力的提高影響重大。
研究生教育要辦出水平、辦出特色,培養出高質量的學生,必須高度重視管理工作。要確保研究生教育質量,不僅要關注其結果的質量,而且應采用靈活多樣的管理手段和方法,全面控制和改進影響其質量的所有因素。
全面質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英文縮寫為TQM)是企業界應用的一種管理方式。其基本內涵是為確保產品質量的持續提高,由組織的全體成員綜合運用現代科學和管理技術,對影響質量的全過程和各種因素進行全面系統的管理,以達到生產出消費者滿意的產品的目的的一種有效的質量管理體系[1]。
研究生的培養過程與企業產品生產過程有著一定的類似性,其基本過程包括:新學科和專業設置與調整(市場調查和產品開發)――招生宣傳(廣告)――招生(進原料)――在校教育(加工生產)――畢業考核(產品檢驗)――畢業就業(產品進入市場)――用人單位使用(產品消費)――畢業生信息反饋(質量跟蹤)等[2]。正因為此,全面質量管理的理念與方法可以移植到研究生教育領域,對我們拓寬研究生教育質量研究與實踐的視野不無裨益。
全面質量管理的基本理念
全面質量管理是從過去的事后檢驗,以“把關”為主,轉變為以預防、改進為主,體現的是以預防為主的理念;從“管結果”轉變為“管因素”,即找出影響質量的各種因素,抓住主要矛盾,發動各部門全員參加,運用科學管理的方法和程序,使生產經營的所有活動均處于受控制狀態之中;在工作中將過去的以分工為主轉變為以協調為主,使企業聯系成為一個緊密的有機整體;在推行全面質量管理時,要求做到“三全一多樣”,即全面的質量管理、全過程的質量管理、全員參加的質量管理以及質量管理所采用的方法是科學的、多種多樣的。
全面質量管理是融合了質量控制理論、系統理論、質量管理工具模型的結構化系統,從而達到創造全組織范圍的參與規劃和完成連續改進過程。全面質量管理的范圍包括從市場調查開始,到產品設計、生產、銷售等環節,直到產品使用壽命結束為止的全過程,它不僅要對產品質量進行管理,也要對工作質量、服務質量進行管理;不僅要對產品性能進行管理,也要對產品的可靠性、安全性、經濟性、時間性和適應性進行管理;不僅要對物進行管理,也要對人進行管理;不僅要對產品的形成過程進行質量管理,還要對形成以后的過程乃至使用過程進行質量管理。
研究生教育實施全面質量管理的措施
1.樹立全面質量管理意識,明確研究生培養質量的“三全”要求
思想決定行為,觀念影響行動。為了使全面質量管理理念能夠很好的在研究生培養管理過程中得到貫徹落實,要求研究生培養管理各個環節的人員樹立全面質量管理意識,把自己當作研究生培養系統這個大機器的一個零件,不管哪個人、處于什么崗位、做哪項工作、該怎么做,都要從細節處入手,用標準來衡量。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可以采用培訓與思想灌輸、引導和疏導等形式對與研究生培養教育有關的人員進行持續、全面地質量教育,包括全面質量意識教育、教育全面質量管理知識教育,以及為確保研究生教育質量所必需的職業技能教育。
全面質量管理是全面的、全過程的和全員參與的質量管理,與之相對應,研究生培養質量管理也必須做到全面的、全過程的和全員參與的管理。研究生培養的全面的質量管理是指培養研究生“知識、能力、素質”辯證統一的全面質量觀,包括從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到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從教學、實驗基本建設和改革到教學工作評價,從管理隊伍建設到管理組織建設和管理制度建設等方面的管理。研究生培養的全過程的管理是指從研究生教育的各個環節,都要緊緊把握質量這個中心環節,包括教學計劃、教學計劃實施、教學質量評價、教學質量信息反饋等環節。研究生培養的全員參與的質量管理是指全體教職工都要參與教學質量的管理,要求從事研究生培養的有關人員都具有很強的質量意識,積極參與到質量管理工作中去。
2.做好研究生教育全面質量管理的基礎性工作
開展研究生培養教育的全面質量管理工作是一項深遠、持久的系統工程,必須扎實地做好一系列基礎工作,才可能真正獲得實效。
收集和整理的研究生培養教育的質量信息,建立系統化的質量信息庫。研究生培養教育的質量信息是指影響研究生教學和科研質量形成和持續改進提高的諸因素信息。這些信息是研究生教育培養質量控制的“耳目”。職能部門和各院系要建立質量信息數據庫和質量信息管理制度,從研究生、導師、教學、學籍管理、開題、中期篩選、試驗、開題、論文內審、論文盲審、論文答辯等方面建立基本信息制度,在信息采集、統計、整理、分析、反饋等環節上努力做到零缺陷。
研究生培養教育各環節工作標準化。工作標準化是對與研究生培養質量有關的各項工作的過程、結果和研究生培養質量所進行的設計,它是依據國家提出的要求,在科學研究及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對研究生培養工作制定標準和貫徹標準的活動過程。無論哪一項工作,在進行標準化時,都應以文件形式加以明確,并且必須與各部門、各崗位的職責結合起來執行,使之貫徹到每一過程的每一環節中去。配合相關的考核制度,可以使標準化后的工作得到更好的落實和貫徹。
建立規范化的質量責任制。沒有規范化的質量責任,就沒有有效的質量控制,就很難保證培養出高質量的研究生。通過建立規范化的質量責任制,明確規定所有與研究生培養和教育有關的教職工明確所負有的質量任務、責任和應享有的權利,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專責、辦事有標準、工作有檢查。
3.采用科學的、多種多樣的研究生培養教育方法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不斷發展,各行各業對高學歷、高層次人才的需求持續增長,許多職位明確提出僅招聘研究生,從而使越來越多的青年學子選擇攻讀研究生來提升自己的能力水平,以謀求自身的全面發展。但用人單位對研究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求研究生具有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有良好的科研素質,而當前我國研究生培養制度主要是導師負責制,考生從一開始就選定某一老師,從一而終,繼承有余,開創不足。除了這種導師負責制,我們可以借鑒美國的研究生培養模式,實行導師組負責制,探索建立由3~4名具有不同專長的教授組成的研究生導師組培養制度,要求在導師小組的指導下,把研究生培養從師徒性質的體系變成多學科交叉的引導方式,導師組為研究生制定課題方向、方法,進行結果評價。另外,也可以嘗試通過建立研究生培養基地,把企業中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高級職稱人員也引入到研究生導師隊伍中,實現高校中的理論導師和企業中的實踐導師的“雙導師”指導制,對加強和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
4.遵循研究生教育發展規律,遵循研究生學習、科研的規律
在研究生的培養教育中引入全面質量管理,不能照搬企業的質量標準和管理模式,必須遵循研究生教育發展規律,遵循研究生學習、科研的規律。高校所進行的“生產”或提供的“服務”與企業的生產或提供的服務之間存在著相當的差異性。企業生產的主要是物質產品,而研究生培養教育活動是培養人才的社會活動。企業生產的產品一般屬私人產品,完全依靠市場機制配置資源,把利潤最大化作為一切活動的出發點和最終落腳點。而高校是非營利組織,由公共選擇機制和市場機制共同作用,其生產的“產品”是準公共產品。因此,只有在實施全面質量管理過程中遵循研究生教育發展規律,遵循研究生學習、科研的規律,才能很好的發揮全面質量管理理念,促進研究生培養質量的作用。
5.強調“市場導向”原則,實施“市場導向”的研究生培養機制
全面質量管理提倡為顧客服務的理念,倡導從顧客的立場出發,生產出滿足顧客需要的產品,尊重顧客權益,方便顧客,體現的是市場導向原則?,F階段我國研究生培養注重“產品導向”原則,強調培養,而很少關注培養出來的學生是否是社會需要的。這種培養模式在以前人才嚴重緊缺(大學生少,研究生更少)的情況下尚可接受。而現在,國家已經培養出足夠多的應用性大學生,研究生則進入了科研能力差、動手能力也差的尷尬境地。所以,在研究生逐年擴招的情況下,研究生的培養教育應強調“市場導向”原則,采用“市場導向”的培養機制,重視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知識的運用能力,將學生學到的似乎與實際相差甚遠的理論與實際情況結合起來,并且這種結合,是在充分考慮市場對人才要求的基礎之上的。所以,筆者認為,強調“市場導向”原則,實施“市場導向”的研究生培養機制,不僅會促進我國研究生教育的快速發展,并且能夠加快各個學科的快速發展。
結束語
質量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線,質量管理是研究生教育的主要管理活動。在研究生逐年擴招,研究生的生源質量有所下降的情況下,為使研究生的質量得到切實的保障,為我國實現人力資源強國的戰略目標培養出高質量的研究生,運用全面質量管理模式,應是一種較優的方式選擇。隨著全面質量管理在研究生教育領域的應用研究、實驗和實踐逐步深入,我國研究生教育的質量將不斷提高,國際競爭力將不斷增強。
參考文獻:
The Education Mode on Joint Training for Vocational & regular College in Applications & Skilled Professional
ZHAO Li-ping
(Dept. of Computer Science & Technology, Jilin Railway Technology College, Jilin 132200, China)
Abstract: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3+2 joint training skills and application type talent, has become China'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pilot demonstration of the preferred path. Based on business leadership model driven "practical skills and application of innovative" integration talent training strategy based o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ecosystem perspective, explore comprehensive engineering project of educ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professional standard syllabus, curriculum system and teaching mode, put forward a fusion education system of "one main line, phase 2, 3 link, four dimensions" carry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joint training mode.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Joint Training; Education Model; Application skills
1 引言
2014年11月吉林省人民政府提出實施高職和本科院校3+2學制貫通試點的指導意見【1】,旨在基于“互惠互利、相互支持、共同發展”三原則的人才培養銜接示范,打通3+2高職本科教育的一體化協同實施路徑,以期快速培養適應工業4.0時代兼具實用技能和工程創新能力的應用技能型人才,從而高效保障區域產業經濟發展躍升要求的人力資源供給。
吉林鐵道職業技術學院抓住國家現代職業教育持續發展的戰略契機,聚焦吉林省區域產業經濟提速躍升對中高端應用技能型人才的迫切增長需求,積極探索高職和本科院校3+2聯合培養的教育成功要素,提出和實施了一種綜合生態系統理念和業務領導力模型的高職本科應用技能型人才聯合培養策略【2】。本文在該策略的工程教育協同創新思想指導下,依托計算機專業高職本科3+2聯合培養項目的先行先試,重點探討融合“3+2貫通專業規格、一體化課程體系和體驗式教學反饋”的教育模式范例及提供可復制的端到端解決方案。
2 高職本科聯合教育實施路徑
高職和本科3+2聯合培養由專業銜接的院校結對,統籌制定一體化的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計劃,學生先以高職生入學3年,再入本科學習2年,基于高職和本科院校協同完成高職本科3+2學制的教育目標實施和過程活動效果達成【3】。有別于傳統的高職或本科接續分段學制,聯合培養教育模式的成功依賴于統一的價值目標驅動及適配的教育生態系統支撐――高職和本科院校3+2人才聯合培養聚焦于專業職業面向的區域產業人力資源中長期需求目標,通過建立“政府支持、產業對口、學校結對、社會助力、家長理解、學生認同、產業滿意、生涯發展”的現代教育和諧生態,以踐行資源優勢整合創新的人才培養價值主張。
高職和本科院校通過制定和實施高職本科3+2聯合培養的一體化方案,以融合具體學科專業的“課程理論、實踐實訓、企業實習”的核心教學過程活動,使得學生不僅能夠兼顧扎實的職業崗位實用技能復合和專業工程技術創新訓練,而且具備相當的面向區域產業崗位群職位穩定就業和持續生涯發展的綜合能力與職業素質。因此,有效實施3+2聯合培養必須依托參與結對院校協同的“學科專業組合優化”和“課程教育端到端貫通”主線,基于育生態視角設定“高職和本科”遞進有序的教育目標與專業規格,確立整體課程框架和澄清課程單元的縱向構成時序和橫向關聯依賴,綜合權衡理論知識、實踐實訓的內容比例以提供
針對性的內容設計,合理安排課程實施計劃的教學過程、提供教學環境條件和師資力量準備,
明晰教學質量評估原則和對接與學科專業適配的國家職業認證或行業從業標準,進而形成
“銜接緊密、特色鮮明、動態適應”的高職本科應用技能型人才教育體系,持續構建3+2聯合培養“學科適配、專業一體、課程銜接、教學對齊、效果歸一”的教育實施模式。
2.1高職本科聯合培養專業定位
吉林省信息技術產業發展呈現持續增長之勢,已形成相對穩定的“軟件外包、信息服務、汽車電子、數據中心、空間信息”等中小型特征的企業集群,其升級轉型急需面向“軟件技術開發、信息系統管理、網絡應用集成”崗位群的專業人才。以“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專業聯辦為紐帶的 3+2人才培養,旨在整合高等職業教育的生源、實訓以及本科院校的工程教育創新優勢,提供高職本科學歷教育貫通的培養實施路徑。
適應吉林省區域產業經濟發展躍升的IT中高端應用技能型人才需求,基于“按需定向,強強聯合,一體培養、協同發展”的教育生態原則,高職和本科院校3+2計算機專業培養目標和專業規格,定位于培養承擔軟件開發、信息管理、應用集成及勝任領域工程應用創新的“軟件設計(評測)師、數據庫工程師、技術支持師、網絡工程師”,參見如表1所示的3+2。
高職本科人才聯合培養目標、專業規格等的相關對比分析描述:
表1 高職本科培養目標和專業規格概覽
[計算機專業\&以計算機職業面向的技能型為基礎,擴展應用型的工程技術創新\&培養目標\&高職高專 \&普通本科\&高職本科\&培養方向\&操作師\&工程師\&技術師\&教育規格\&技能型\&研究型\&應用型\&職業面向\&藍領\&金領\&白領\&工作崗位\&軟件開發\&程序開發員\&分析架構師\&軟件(多媒體應用)設計師/評測師\&信息系統\&信息處理員\&系統規劃師\&數據庫系統工程師\&信息服務\&信息管理員\&信息管理師\&信息技術支持工程師\&系統集成\&網絡管理員\&網絡規劃師\&網絡工程師\&]
從表1的內容分析可知,“高職本科”體現為應用型人才的技術導向,而兼顧整合高職實用技能和本科工程創新的特色優勢。高職和本科院校應以相互促進的“高職學歷提升和本科應用轉型”為教育生態共建的價值基礎,基于一體化的“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設計,澄清總體拉通和分段協同的目標規格和知識結構,細化職業能力面向和綜合素質要求,基于共贏策略指導實施聯合培養的“一條主線專業建設聚焦、兩個階段課程體系設計、三步環節知識學習傳遞、四維度能力培育養成”教育模式。
2.2聯合培養模式課程體系構建
高職和本科院校以計算機學科專業的中高端人才培養定位和目標規格為基礎,遵循現代
教育和應用技能型人才成長規律,通過“高職本科”協同課程體系建設承載教與學的過程活動,構建一體化的“專業理論知識、技能訓練實踐”融合課程體系。因此,提出如圖1所示的聯合培養學科專業貫通課程框架,體現“一主線(高職本科標準)、兩階段(高職3、本科2)、三環節(理論、實訓、創新)、四維度(生涯、專業、知識、素質)”的項目化特征:
1)一條主線:高職和本科院以認知和行動一致的“高職本科應用技能型人才標準”為教育實施主線,借鑒CDIO工程教育模式[4]將3+2聯合培養按照項目化過程進行設計和交付管理?!耙粭l主線”基于自上而下的視角統籌兼顧“3+2聯合培養”項目管理,協同制定全程式人才培養方案與教學大綱標準,及設置理論和實踐梯次遞進、內容有序融合的整體課程體系和多樣性的教學實訓路徑。“一條主線”的聚焦原則為聯合培養提供了長效運作和教育質量提升基石及持續發展驅動力,以指導高職和本科協同教學縱向遞進和各層次模塊課程融合橫向貫通,從而更好地實施“高職教育生源入口,本科學歷資格出口”的一體化培養。
2)兩個階段:“兩個階段”即說明一個3+2項目的高職和本科院校承載雙主體,更是指
依托項目關鍵鏈銜接的3+2“兩個階段”教學活動的有序遞進?;凇皩捄窕A(知識)、扎實能力(專業)、創新應用(素質)、持續發展(生涯)”的中高端應用技能型人才標準,高職3年+本科2年的學制細分為“高職本科基礎教育(高職1年)、高職本科專業教育(高職2-3年)、高職本科工程教育(本科2年)”三個層次,進而針對“高職高專、本科院?!眱呻A段“高職本科”布局進行“理論、實訓、創新”三類課程銜接拉通和漸進內容匹配。
3)三步環節:高職本科應用技能型人才聯合培養的課程體系,涉及“專業基礎課程、職業技能課程、工程應用課程”三大類,具體落實到兩階段三層次的“理論、實訓、創新”教學環節實施。其中:專業基礎課程側重于計算機高職本科的“通識知識、數理邏輯、工程理論”準備就緒,以及職業生涯規劃導引的專業發展初定向;職業技能課融合“學科、專業、綜合”類課程的理論和實驗教學,以項目實訓與頂崗實習夯實IT實操類技能訓練,獲得必備的職業技能證書(初級技術);工程應用課程聚焦本科階段的工程技術教育,強化“科技外語、技術應用、項目開發”的綜合創新提升及通過行業中高級技術資格認證。
4)四維能力:符合社會就業導向和區域產業發展要求的高職本科應用技能型人才,其
合格標準包括“綜合素質、學科知識、專業技能、生涯發展”四個維度的能力要求,在課程體系設計上分別以“通識課程、學科課程、專業課程、綜合課程”應對。進而結合課程框架的“一主線、兩階段、三環節”教育實施路徑進行“四能力”適配落實,形成如圖2。
所示的一種適配高職和本科院校聯辦計算機專業3+2一體化課程設置的優化組合范例。
3 高職本科聯合培養教育模式
高職本科聯合培養教育模式基于系統的高職本科3+2課程體系內容設計,導向具體的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的試點示范項目教學實施,是一個高職和本科聯辦院校依托“管理職責驅動、資源配置投入、教學價值創造、評估反饋改進”教學循環,通過動態跟進區域產業的中高端人力資源需求變化,以持續提供學生就業滿意和企業工作勝任的人才培養教育供給。
3.1高職本科教育一體協同結構
成功的3+2 高職本科教育協同結構如圖3所示,以構筑差異化的競爭力為目標,凝聚聯辦院校的協同發展價值觀。在明確的專業規格和課程設計基礎上,具體執行采用試點示范“項目管理”方式組織聯合培養的教學任務交付,以職業生涯規劃牽引學生專業定位和發展定向,同步促進高職和本科院校聯合師資團隊的能力滲透和融合提升,形成教學相長的高職本科文化的應用創新氛圍:
1)教學實施模式選擇由高職本科人才聯合培養教育的關鍵任務決定。3+2五年的教學周期,要求高職和本科院校能夠立足長遠發展的戰略目標形成共識,而依托于學科專業規劃和課程體系設計,分解為階段性可衡量的關鍵任務進行實施。
2)聯合師資團隊是教學實施的主要依賴,兼具實用技能和工程創新素質的名師需結合試點示范的實踐過程快速成長。此外,聯合培養的教學條件和環境等軟硬件資源,可通過院校協同、職教聯盟等校企合作方式進行多方統籌和獲取保障。
3)牽引高職本科生立足中高端應用技能型人才崗位就業,是確保聯合培養教育目標達成的必要條件,因此要以“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推進形成對高職本科的價值認同氛圍,以使“學生具備意愿、企業接受認可、學校培養動力”相互促進。
4)3+2高職本科聯合培養項目化常態運作,可通過設立試點示范領導小組辦公室的方式提供組織保障。以及時跟進政府教育主管部門的教改計劃,基于現代職業教育大發展的創新思維和視野,充分用好和用足相關的政策機會和社會資源。
3.2高職本科教育綜合實施模式
基于計算機專業3+2高職本科課程設計進行CDIO適配,借鑒IMCRA發展管道教學結構,和行為學習PARR方法【4】,不僅有效促進學生技能養成提升,而且有利于培養高職學生的現代職業化素質,突出了“學做教”一體化的項目教學模式應用。
高職本科教育的綜合實施模式如圖4所示,說明基于“通識教育導引/專業教育疏導/職業技能聚焦/工程應用提升/高職本科就業”的遞進上升培養循環及其能力養成路徑,描述了計算機專業應用技能型人才3+2聯合培養項目的全流程教學要素設計――以角色認知和體驗驅動的行為學習,融合CDIO教學標準、設計-實現經驗、實踐場所、教學資源等支撐條件,有效拉通高職本科一體化協同培養實施環節,呈現為一個完整的3+2教學項目交付:
1)通識教育導引:學生基于高職院校入學教育的計算機專業導引,漸進明晰職業定位和高職本科IT就業認知,洞察基于學習的個體轉變,從而建立IT職業學習意愿和工作期望。
2)專業教育疏導:學生以高職本科就業意愿和動機參與專業學習過程,基于計算機學科課程學習和構筑寬厚的專業知識體系,結合CDIO演示類項目進行集中的反思與分享。
3)職業技能聚焦:深入高職本科專業課程學習和職業面向的技能訓練,貼近工作實際完成CDIO項目任務實驗實訓,強調在IT開發和服務主流工作的實操技能應用和熟練復合。
4)工程應用提升:轉入本科院校進行計算機工程擴展深化,快速補齊綜合通識和專業知識及實踐創新能力,獲得“軟件設計師、數據庫工程師、網絡工程師”任職資格認證。
5)高職本科就業:對齊區域產業人才需求和職位標準,基于CDIO專業設計或企業頂崗實習,催熟學生個體適配工程應用創新能力,達成符合培養目標規格的高職本科就業。
4 結語
但實際工作中,人們往往片面強調社會需要而忽視兒童青少年自身成長規律,德育工作中的成人化、運動式、一刀切等脫離學生實際的弊端就是由此產生的。因此,整體規劃德育體系必須建立在尊重教育對象與遵循德育規律的基礎上。
整體規劃德育體系首先要處理好總體目標與分層次要求的關系。德育的總目標是根據我國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總目的和對人才培養的要求及以為指導的德育理論制訂的。它是一個包括政治品質、思想品質、道德品質、個性心理品質和品德能力在內的多維結構。據此,必須堅持全面培養教育的原則,在各個教育階段,對學生的文明行為、道德品質、人生觀、世界觀、理想信念以及個性心理品質等方面的培養教育,都要由淺入深,由低到高,一以貫之。但是堅持全面培養教育并不等于否認層次性。各種教育的深淺程度和側重點,還必須根據不同教育階段、不同年齡層次的可接受能力,實事求是地予以確定。以愛國主義教育來說,必須貫穿干從小學到中學、大學各個階段,并隨著學生的知識水平、思維能力、社會經驗以及自我意識的發展而逐步深化。對小學生,要通過他們身邊周圍大量的可感知的、生動具體、形象鮮明的事物,培養他們對祖國的依戀感、歸屬感,應力戒講空泛的大道理,否則那些被我們視為神圣的東西會因此變成沒有意義的空談;對初中學生,則要依托歷史、地理、文化、國情等知識,使他們了解自己的祖國,培養高度的民族自尊感、自豪感,并初步形成維護祖國榮譽和利益、忠于祖國、報效祖國的觀念;對高中學生,要使他們正確認識我國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制度及其奮斗目標,把愛國主義教育與樹立正確的社會理想和價值觀結合起來,培養學生建設富裕、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整體規劃德育體系必須處理好小學、中學、大學各教育階段之間的關系,使之既有分工,又加強銜接。當前,我國大中小學的德育工作,基本上處于“鐵路警察,各管一段”的狀況。有些教育,簡單地重復,有些教育相互脫節。改變這種狀況,要從課程設置、教材編寫、校內外各種德育途徑、教育方法、管理方式以及品德評價等方面進行整體規劃。同時,還要在實際操作中建立保證這種銜接的權利?,F在,各地已經進行了一些探索,如序列建構模式,通過制訂德育大綱,構建各階段德育目標和內容的序列體系。再如,交接與反饋模式,小學與中學、中學與大學之間進行畢業班學生的情況交接與反潰像馬鞍山二中對高中畢業班學生的表現進行連續3年的追蹤了解,?據此改進工作,這是一個很好的經驗。此外,交流與溝通模式:大中小學的有關人員共同研討學校德育課題,交流研究成果,相互聽取意見,建立學生到高一級學校參觀、訪問、懇談制度;還有管理銜接模式:配備骨干教師擔任新生班的班主任或輔導員,以防止管理環節上出現空白……以上這些探索都是十分有益的,應該進一步形成穩定的制度。
【關鍵詞】中學生;影視思維;影視素養;影視教育
一、推行背景
“中學生影視素養培養教育”是已獲批成為教育部A類“質量工程”項目的“東北師范大學學研產復合型影視藝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的子項目?!叭瞬排囵B模式創新實驗區”是國家教育部、財政部推出的“質量工程”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2009年度,教育部、財政部批準的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建設項目共101個,其中藝術類本科30個,“東北師范大學學研產復合型影視藝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就是其中之一。作為實試驗區的重點建設子項目,“中學生影視素養培養教育”項目已于2012年9月結項。四年間,項目實驗單位為以東北師大附屬實驗中學、長春第十一高中、汽開區第六中學等十所中學。
實驗方式:高校廣播電視編導專業教師與該專業研究生以團隊形式專題性授課。
課程內容:
二、影視思維與中學生影視素養的關系
美國著名的未來學家阿爾溫·托夫勒在他的著作《預測與前提》一書中就曾寫到:“視覺技術的迅速發展,尤其同電腦、新的形象和數據儲存等相結合,可能不僅對文娛節目,紀錄片,或一般意義上的信息產生巨大影響,同時對我們的思維方式——我們思維的層面,以及對我們自己在宇宙中的觀念,也會產生影響。”
科技領域的迅速發展,讀圖時代的來臨,將文字語言文化的時代推向視聽語言文化的時代,龐大的社會媒介使得視聽語言文化的的應用日趨廣泛化、深入化。人們的信息生活不只是報紙與圖書,多媒體信息化充斥著信息主流,影視文化便是這信息主流中的主流,已經成為引導和影響人們思想觀念和現實生活最直接的文化信息來源。
是人的心理過程中最復雜的心理現象之一,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本質屬性及其內在規律的反映。當人在回憶和思考的時候,他們必須集中于要回憶和思考的事物。人在生活中為了認識他周圍的世界,就會不斷地進行觀察,所以觀察是人的生活習慣。當人們有意識的在進行觀察時,還要進行積極的思維活動,如邊看邊想,觀看影視作品就是一個邊看邊想的過程。受眾透過一連串影像的并置,借著鏡頭之間的對立,在觀眾心底所引起的反應,來將情節往前推衍的過程就是最直接的影視思維。
影視藝術文化是多元化的,因此便具有多面性。對于心理機制與社會觀念都尚未成熟的中學生來說這無疑這把雙刃劍。在全國都在高呼素質教育的同時,中學生的影視素質教育不容忽視。當然,這點已被相關教育部門承認,諸多教育者也都認識到并積極推行影視素質教育,國內的很多中學也都開設或者將要開設影視素質類課程。但全然無教育上應有的系統性,也沒有找到一個影視教育的關鍵點,教育方法幾乎全是以影視作品作為教育工具來輔助其他教育。比如用影視作品去教育學生的思想品德;用影視作品來說明其他學科的教學內容。這是觀念上的本末倒置,也是諸多教育者不曾意識到的。
三、中學生影視素養培養課程的教育理念
中學生影視素養培養課程的教學目的在于培養中學生的影視思維與良好向上的視聽媒體導向以順應整個時代的發展。教學核心方法除了基礎知識的傳輸應重啟發與疏導,重個體個性培養。任何的知識到最后都是要自身的思考與領悟,與其灌輸給學生不如要他自己發掘,而老師要做的就是幫他發掘自己,幫助他知道自己的渴求點,一步一步幫助學生解開那些“為什么”,增強課堂互動,讓學生自己說自己判斷,因為每個人的影視思維模式也是不同的。
在片源的選取上,不要局限在電影上,授者也應該關注學生關注的。網絡上的一些短小視頻無論內容還是畫面都極為豐富,而且創意十足。授者應該讓學生“大開眼界”,讓他們看他們沒看過的東西,對于視野與思想都是大大有幫助的,而更重要的是,順應時代的視聽媒體導向作用也會在這其中潛移默化的顯現出來。關鍵是影視作品本身作為教育主體,不用影視作品說明其他事物。比如并非單一的用影視作品進行思想教育,摒棄傳統影視教育的單一賞析性;并非把影視作品作為語文教育的輔助工具,摒棄影視教育的附屬地位。讓影視專業的專門教師,以影視思維的角度去透析影視的外部、內部。表象上是引導學生學會看影視,如何看,如何有目的的看。而我們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在“看”的過程中認識到自己的思維模式,有意識的培養自己的影視思維。
四、中國中學生影視思維問題現狀
(1)觀看影視作品類型單一,選擇范圍小。除應試教育現狀下的限制情況,中學生影視眼界局限于媒體宣傳什么、流行什么,盲目性選擇;或只集中看某個頻道、某個欄目、某個類型的電視劇。觀影結構的單一與局限,不利于中學生影視思維的發展,而良好的影視思維結構能幫助中學生更好的全面發展。
(2)受外來文化侵襲,影響其意識形態發展。如中學生普遍關注韓劇,首先我們不得不承認韓劇的制作精良,畫面好看,充滿時尚潮流的元素。韓劇的主題內容容易被少男少女們青睞,符合青春期心理特征。再者韓劇也是一種潮流,是每天同學間的談資,慢慢發展為“大家都看,我不看我就落后了”。但很多影視作品構建出來的價值觀與世界是虛幻的、拜金的、甚至低級趣味的,我們不否定任何一種或一部影視作品的價值,但觀影者應所有分辨而不是被影響。如何讓中學生能觀影全面、不缺失的情況適當的減少外來文化侵襲也是影視素養教育教授者的責任。
(3)影視思維模式以感性認識為主。在中學生影視素養培養課程的課堂互動中問及學生的第一感受時回答大都是情感感受,因為人類文明當中的情感感知是最易被接受的。但感性認識往往是膚淺的、不可靠的。也就是說中學生的思維還很局限,缺少對綜合藝術的觀賞能力,這不正式從另一個角度證明了中國學生“高分低能”的教育問題嗎!
結 語
如果說“性格決定命運”,那么筆者認為“決定性格的是思維”。對于一個從事影視專業的人來說“影視思維的張力”不難理解,人類大腦的高級之處在于人類擁有高級的思維,影視的特性決定了影視思維的張力。綜上所述,中學生影視素養培養教育的核心應該是對其影視思維的培養。
王老師向記者介紹,北師大十分重視培養教育人才,在學校自主選拔“星光計劃”、“引領計劃”、“攀登計劃”和“師表計劃”四項計劃中,“師表計劃”可以說是為有志于當老師的同學量身定制的:擇優選拔樂教適教的優秀應屆高中畢業生,接受學校免費師范生教育,為其成為基礎教育領域未來的教育家奠定堅實基礎。
申請“師表計劃”的考生,一旦通過了文化課考試、多項能力測試、面試及體質測試并獲得名額,高考投檔成績達到學校同科類調檔線下20分(750分制)以內、且不低于同科類一本線,并以第一志愿報考北師大者,即予錄取。入學后限在免費教育師范生培養專業內申請轉專業。
不過,王老師還提到,北師大2013年自主選拔更加引人注意的亮點其實是新推出來的“引領計劃”?!耙I計劃”也是教育學相關計劃,是針對北師大教育學部教育學專業類而設的自主選拔計劃。王老師不無自豪地向記者介紹,北師大的教育學部是國家“試點學院”,國家設立這一“試點學院”的目的是通過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創新體制機制培養一流教育人才,從而引領中國教育和人才培養改革??梢哉f,引領計劃的目標是吸引和擇優遴選熱愛教育事業、對推動教育改革有濃厚興趣的優秀應屆高中畢業生,把他們培養成為具有扎實的學術基礎、豐富的實踐能力、寬闊的國際視野和不竭的創新精神的一流教育人才,造就一批中國未來的教育家和教育學家。用王老師的話來說,“引領計劃”是北師大的一個特色計劃,并且也是北師大2013年自主選拔的一大變化。
申請“引領計劃”的考生,北師大會根據報考志愿順序和條件進行初審。初審合格者須參加綜合性大學自主選拔聯考,聯考合格者,還須參加北師大組織的??迹ǘ囗椖芰y試、專家面試和體質測試。學校最終擇優確定自主選拔合格考生80人。獲得“引領計劃”名額的考生,在高考投檔成績達到北師大調檔線下20或25或30分(750分制)以內,且不低于同科類一本線,并以第一志愿報考北師大,即予錄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