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企業技術創新的重要性
時間:2023-05-16 14:46:1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企業技術創新的重要性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科技管理;技術創新績效;企業
2006年,我國創建并改變了原有的發展道路,改為了科技創新型的新時代路徑。但是科技創新型的發展道路是需要耗時耗力的一項體系性的建設,而且需要一種適合科技創新的建設環境。經濟的發展便是能快速加快科技創新的有利因素之一,擁有一個完善運行的經濟體系不但可以創新發展,還能有效減少風險。最近幾年,我國很多企業已經建立了有關科技管理、科技創新的行業支持,科技創新和技術的協調發展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國內的科技管理行業的融資較難、創新的成效不高等方面的缺陷依然存在。
1科技管理對企業技術創新績效的選題背景及意義
1.1選題的背景
近年來,我國的經濟發展有了飛躍的進步,但是這種進步是依靠于廉價的勞動力資源和存在潛力的市場等來提高的,并不是質的提升,所以這種狀況是難以維持長久的。培育和發展創新型的企業,是加強科技以及經濟緊密結合的作用點,也是技術創新體系建設需要突破的點,不僅是中國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必經之路,也是提升企業技術創新績效的有效途徑之一。目前的發展也證明了科技管理的發展對企業經濟的影響非常大,我國政府在2006的時候便推出了新型的發展計劃,在之后我國又將其上升為我國發展的核心目標計劃和提高國力的重要方向。加快提高科技科技管理與創新技術是我們建設創新的制度,科技的支持可有效推動企業的發展。
1.2研究的意義
為了使促進我國企業技術創新績效的提升,很多企業已經創建了許多對企業技術創新績效有利的舉措,比如,增大對科技領域的投資、加強科技創新,等等,這些舉措不僅能促進科技的發展,還能推動與企業技術創新績效的結合成效。當前,國內很多的科技公司都面臨著各種情況,由于技術創新的不確定性和風險性,在科技系統向企業提供科技的過程中,科技機構與企業之間存在信息不對稱問題,表現在過程中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這些行為會降低科技系統向企業投資的意愿。所以,企業創新融資難、創新效率低下等問題卻始終存在。加強對科技管理對企業技術創新績效的影響研究不僅可以解決科技創新與金融缺少的問題,還能促進企業技術創新績效的提升。
2我國科技管理的內涵及現狀
2.1科技管理的概念
科技管理也就是通過采用最佳的途徑與方法,根據科技發展的規律,將其與社會、經濟融合在一起,發揮其最大的作用,從而有效滿足群眾對物質、精神、文化的需求,是企業技術開發、產品開發、技術改造、技術合作及技術轉讓的總稱。科技的種類有很多,其分類也沒有統一的標準。狹義的科技管理又被稱之為科研管理,是一種微觀層次的科技管理。科技管理通過運用科學性的方法來調節和控制社會的科學技術活動,是對資源、研究和成果進行相關的管理,職員對企業的工作內容與所創造的效益進行考核,為所制定的目標提供事實依據,并制定新的目標??萍脊芾砜梢源龠M職員進一步確定發展目標,同時保證資源、研究及成果的順利完成。
2.2我國科技管理的現狀
科技管理是對企業人力、物力、財力的優化管理,對于企業的長期發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長期的科技管理包括了整個企業的整體性、策略性的科技預測與規劃,還有促進企業技術、管理的有效方法。尤其是在科學技術成為了第一生產力的時候,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認識到科技管理的重要性,科技管理是企業取得效益與長期發展的重要途徑與方法,企業需要把科技管理放在重要的位置,一般來說,科技的投入和產出對企業技術創新的績效來說都有著一定的影響,且科技投入的積極影響會更大,主要是對人才和經費的投入,通過對企業技術的管理讓企業快速地發展。當下,很多企業在科技的管理這一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并沒有在真正意義上對科技進行有效管理,這也直接影響了企業技術創新的績效。如何能有效進行科技的管理,最大程度上利用企業技術是廣大研究學者們研究的重點內容。很多企業在科技的管理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管理體制不健全、管理水平低下、管理不合理等,這些情況都會對企業技術的創新績效產生不利的影響。
3科技管理對企業技術創新績效的影響
3.1促進企業技術創新績效的提升
科技管理能很好地促進企業技術創新績效的提升,有效解決企業技術創新低效的問題。企業對技術有著嚴格的管理及要求,說明是其創新型企業,創新型企業一般都屬于高新技術產業,對科技創新的管理對于企業的發展至關重要。其次,創新型企業的技術能力及水平比較高,還能有效減少風險、發展激勵等目的的實現。通過加強對科技的管理可以直接提升企業技術創新績效的增長。因此,為了能更好地提升企業技術創新績效,還需不斷鼓勵和加強員工對科技、和相關技術的了解,同時企業也需要根據自身的優勢來合理選擇且有效利用對科技的管理。
3.2合理配置技術資源,利于企業發展戰略科技
一般情況下,創新型企業會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其技術水平會比較高,創新的能力自然很強??萍甲鳛槠髽I重要的戰略資源,需要進行相關的管理。經研究發現,在對企業的科技管理中,科技的經費和人員非常重要,這兩種因素會對于企業技術創新績效的影響較大。企業管理人員可以讓投資人群利用企業技術來促使技術創新的提高,降低一定的風險,間接提升企業的技術創新績效。為了能有效地維持科技管理對企業技術創新績效所帶來的優勢,需要對科技的管理采用利于企業發展的戰略科技,合理配置相關技術資源,這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對提升企業技術創新績效起著非常積極的作用。
3.3促進企業健康、持久的發展
企業績效是企業活動對企業目標貢獻程度的評價,是人們對活動的過程和成果的一種主觀評價。企業需要通過一定的學習途徑將企業現有的資源和技術進行整合,從而對企業的技術長期績效產生一定的影響,進一步促進企業持久的發展??萍紕撔屡c市場經濟是相輔相成的,只有提高市場經濟的發展才能促進科技創新領域的發展,它對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的作用是巨大的,通過對科技進行管理的方式可以有效提高企業的技術創新績效,但是很多人員對科技合作組織的方式并不了解,實際操作過程中,由于管理人員沒有時刻對科技進行管理,并沒有使其發揮出太大的作用。所以,還需加強對企業內部科技的管理,以促進企業長久、健康、有序的發展。
4科技管理對企業技術創新績效影響的研究結論與相關建議
4.1研究結論
本文主要通過對科技管理來具體介紹和分析企業技術創新績效,從理論中得到的結論是不僅要重視科技管理在科技創新中的作用,國家也需進行適當的鼓勵并重視科技管理的存在。要解決企業科技創新與技術缺少的情況,就要對此領域上的內容進行整理研究,以嚴謹的態度看待我國科技管理與技術創新績效的現實情況,并且進行細致的分析,總結以往的規律,發現以往的問題,以促進我國科技創新與金融支持的相互結合發展。
4.2相關建議
對此,對科技創新的研究有了相關建議。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在科技管理方面還存在很多不足,科技管理對企業技術創新績效的影響也有所不同。所以,目前我國還需從更深層次的層面來探討科技管理對企業技術創新績效的影響研究。由于我國政府的科技管理理論和實踐還不夠完善及成熟,所以還需在理論體系上不斷填充新知識??萍紕撔乱蕾嚱洕?、企業技術等之間的協調,運用各種方法和手段進行研究與配合,這樣才能樹立一個更系統、全面的科技管理體系。
5結語
本文主要系統全面地分析科技管理對企業技術創新績效的影響。研究表明,科技管理對企業技術創新績效有重要的正向影響,尤其是創新投入、科技經費投入和科技活動人員??梢缘贸龅慕Y論是,技術創新及高素質的創新人才的重要性,還有需要投入更多的研發專利和新產品,這樣才有利于企業技術創新績效的提升。本文具體介紹了科技管理的含義、我國科技管理的現狀及對企業技術創新績效的影響等。以上就是筆者對科技管理對企業技術創新績效的影響的具體介紹,由于筆者對其研究的不是太全面,所以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這也是筆者以后繼續要學習和探索的方向。
作者:鄔親丹 王媛媛 廖芬 單位:四川大西洋焊接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參考文獻:
[1]徐玲.知識學習對企業技術創新績效影響的實證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11(4).
【關鍵詞】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指標
一、技術創新與技術創新能力的含義
(一)企業技術創新概念的提出
1912年,約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在《經濟發展理論》中指出,企業技術創新是指“企業家對生產要素所做的新的組合”。企業的生產要素大致可分為人力要素、財力要素和物力要素,它們可以以不同的方式進行組合,并不是所有的組合都是企業需要的創新,創新是在滿足消費者需求的同時,或提高質量或加快速度,或兼而有之,要素的組合方式并不是一種隨意的行為,而是一個系統的過程:首先,要根據市場的需求,結合企業自身的生產要素占有情況,明確的基礎創新的目標;其次,人力要素運用科學理論、數學模型、真實數據等,進行測算分析,估計項目的可行性;最后,在人的指導下,將需要的物力要素及財力要素投入到具體的技術創新過程中,進行創新實驗。創新是不斷嘗試的結果,每一次的嘗試的失敗都是為了創新的成功做鋪墊。
(二)技術創新能力的提出
不同的學者對技術創新能力的界定是不同的,一些學者從能力本身來界定技術創新能力。這一觀點認為,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是由于企業的特性所決定的,是企業本身所具有的,不具有模仿性。由于不同企業擁有的要素資源、財力支持、企業文化、管理水平等硬件及軟件不同,企業中的技術人員的專業知識水平、采用新工藝、新方法的決策不同,所以在改善質量或提高速度的效率和效果上也會有所不同,這用差異就是體現了不同企業在運用資源整合時的技術創新能力。
另一些學者從過程的層面來定義技術創新能力。這種觀點強調技術創新是一個多人參與、集體協作、集思廣益的思考與實踐的過程,它強調過程的重要性,認為由組織生產某種新式的、能滿足人們需求的產品的過程即為技術創新能力的體現,側重對過程的把握與考核。有學者認為“組織通過不斷學習,從而為企業革新帶來新的思路與想法,為企業經營績效產生催化作用”,這也是從過程這一角度闡述了技術創新能力。
有了從過程的角度定義技術創新能力,就會有從結果層面考量技術創新能力。顧名思義,從結果的角度則更注重產出效應,即在投入企業擁有的生產要素的同時,配以新思維、新想法創造出更先進的、不同于現有的產品或服務以體現時代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
二、技術創新能力的評價指標
基于對上述技術創新能力的不同定義,其評價的指標也有所不同,下面將分別進行論述:
(一)基于從能力本身定義技術創新能力,技術創新能力是企業自身所具有的,從其根源方面看,它是企業中各種要素能力的組合,所以要評價技術創新能力,就要從企業所擁有的各種要素資源入手,前面說過企業的資源大致可分為三類:人力資源、物力資源、財力資源。人力資源能力不僅包括是指企業中參與創新人員的專業技術水平,而且包括管理人員的決策水平以及其他不直接參與創新的人員的間接支持;物力資源包投入的物質生產要素,如主要原材料、能源等;財力資源則主要是資金的支持。技術創新的能力,只有企業中各個要素相互配合、取長補短,才有可能實現創新。近年來,通過不斷的實踐研究,事實證明,除了企業內部,企業外部的環境要素對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外部環境也可以從上述三方面提供能力支持,以促進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增長,人力方面提供外部有專業知識的專家咨詢,物力方面提供專利技術和專項設備,財力方面從國家和政府的角度提供專項資金,這些外部環境要素與內部能力要素本身的能力組合就是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體現。
(二)從過程角度定義技術創新能力。如前所述,這一說法本身強調技術創新是一個由多個環節組成的、有序聯系的動態發展過程,每一個子環節都會對最后的技術創新結果做出不同程度的貢獻。因此,從這一方面對技術創新能力進行評價,就要評價其各個運行過程,其評價指標可包涵要素投入過程、生產制造過程、改良更新過程、管理評價過程等,由于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方面既存在共性,也存在個性,因此各個組成部分所占的權重比例也不同,同時賦予各個組成過程以相應的權重,讓后進行加權,得到的數值也不能真實反映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因為企業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各個要素并不是單純的疊加,就能體現整體的效用,當然,這種方法對于粗略評價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還是有一定幫助的。
(三)從結果的角度定義技術創新能力。當技術創新實現成果轉化時,其能力體現在具體的產品或服務上,我們就把能力這一無形的要素轉變為有形的要素。那么對產品或服務的評價也就可以代替對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評價,對于評價產品和服務,這一領域的研究比較成熟,如對其質量、客戶口碑、市場占有率、顧客滿意程度等進行相應評價,然后運用層次分析法、綜合指數法等將數據進行匯總,最后的出最產品或服務的綜合評價,即刻粗略的出企業技術創新的能力水平。
三、對于現有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方法的思考
上文從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含義入手,介紹了三種主要的評價方法,仔細觀察,不難發現,其本是都是對不同要素進行評價,只是三種方法從不同的方面定義技術創新能力,因此,其選取的要素指標也不同。從中,我們可以發現其存在的兩個主要問題:第一,要素的選取存在一定困難,不僅在選擇本身,還在選擇的數量上,要素的選取必須體現科學合理有針對性上,同時選擇過多會增加評價的成本,而選擇過少,不能準確評估技術創新能力;第二,選擇評價要素后,運用哪種方法進行要素整合也是一個難題,這本身比要素的選擇更重要,因為技術創新是一個由多方面因素共同配合的結果,因此選取的方法要考慮到各個因素之間的促進與抵消作用。
四、結論與展望
綜上所述,雖然國內外學者在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方面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仍存在突出性問題,因此,在以今后的研究中,應重點關注上述所列舉的問題,以期對企業技術創新能力進行更精確的評價,為企業的長遠發展做貢獻。
參考文獻:
[1]熊彼特.經濟發展理論.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80
[2]魏江,許慶瑞.企業新能力概念、結構、度量與評價.科學管理研究,1995(5):5055
[3]王立新,高長春,任榮明.企業創新能力的評價體系和評價方法研究.東華大學學報,2006(3):3437
作者簡介:
梳理國外技術創新驅動研究,歸納起來主要經歷如下過程:
(1)技術發展驅動。技術發展驅動技術創新最早是由Schumpeter于20世紀50年代提出來的。Schumpeter認為,技術創新或多或少是一種線性過程,從來自應用研究的科學發現到技術發展和企業中的生產行為,并最終導致新產品進入市場都是逐步向前推進的。Schumpeter還指出,新技術的發明和出現驅動企業家進行技術創新,更多的研究與開發就等于更多的創新。
(2)市場需求驅動。1966年,美國經濟學家Schmookler首先提出“需求拉動模型”,該模型強調市場需求的拉動是技術創新的主要驅動力。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Myers和Marquls教授在1969年所做的一項重要的實證工作支持Schmook-ler的觀點,兩位教授對5個產業的567項技術創新項目進行了抽樣調查,發現其中3/4的技術創新是由市場需求為出發點,1/4的技術創新是以技術本身的發展為來源。最后Myers和Marquls得出結論,在技術創新中,市場需求是一個比技術發展更重要的驅動因素。
(3)技術和市場需求聯合驅動。20世紀80年代后期Mowery和Rosenberg認為,技術創新可以是由技術發展驅動的,也可以是廣義需求驅動的,成功的技術創新往往是二者共同作用的結果。加拿大學者Mumro和Noori對加拿大900多家企業的技術創新進行了調查,調查發現18%的技術創新靠技術驅動,26%技術創新靠市場需求驅動,56%的技術創新靠技術與市場需求共同驅動。
(4)政府政策驅動。ClaytonChristensen(1995)以計算機行業為例,認為一項新技術只有在合適的政策環境下才能生存和發展。XuliaGonzalez和ConsueloPazo(2008)指出,企業技術創新離不開政府對企業技術創新活動的財政支持。Romer(1990)認為最好的政策是對技術創新進行直接補貼。Porter(1995)認為合理設置的環境政策能夠刺激企業技術創新。Mayer(2010)提出了美國州政府的科技政策對企業技術創新的促進作用。
(5)企業家精神驅動。Schumpeter認為,技術創新的主要驅動力量是企業家,而企業家精神最根本的特質就是推動創新。Drucker也認為企業家精神的一項特殊功能就是創新,企業家精神的核心為技術創新精神。企業家精神就是一種革新行為,這種行為為現有資源賦予了新的創造財富的能力。MichaelJMartin、HowardHStephenson、Da-vidEGrote等學者也認為,企業家精神對技術創新驅動有重要的影響作用。從以上文獻梳理可以看到:技術創新驅動因素經歷了從單一因素到多元因素演化的過程;國外學者側重于考察各獨立的因素對技術創新的驅動關系,缺乏整合性研究;對驅動企業技術創新的深層次因素需要繼續探討,尤其對企業技術創新內部驅動因素研究有待進一步深入。國內一些學者基于心理學和組織行為學的視角分析技術創新的內在驅動力,代表人物有項保華、萬君康、王開明、許小東等。更多學者基于技術創新驅動因素視角,對技術創新驅動進行綜合性研究,將技術創新驅動分為企業內部驅動因素和企業外部驅動因素,內外部因素共同驅動企業的技術創新,但具體內外部驅動因素卻呈現不同的研究結論。例如,陳曉陽認為,技術創新外部驅動因素包括:市場競爭、市場需求、國家政策;內部驅動因素包括:企業主體創新意識和企業主體創新能力;而孫冰認為,技術創新外部驅動因素包括:市場需求、市場競爭、技術推力和政府政策;內部驅動因素包括:企業利益、企業家精神、企業文化、企業激勵機制和企業創新能力。現有文獻中,專門針對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驅動因素的研究很少,而基于逼真質性數據的多案例研究更為缺乏。因此,本研究或可彌補已有研究成果與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驅動實踐方面的缺口。
2研究方法
案例研究是對管理實踐中涌現的現象和問題經剖析后進行理論構建的有效方法。本文研究的是“哪些關鍵因素驅動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問題,屬于探索性研究。根據Yin、Eisenhardt及其他研究者的建議,為了從重復歸納的過程中得出共性結論,本研究采用了多案例研究設計。多案例研究能對不同案例中得到的發現進行驗證,確認共同特征,放棄特有的特征。另外,多案例研究比單案例研究更具信度和效度。
2.1案例選擇
在界定研究問題后,需要根據研究問題及要開發的理論進行案例選擇。本文選擇案例樣本的標準為:(1)所選企業必須是科技型中小企業,符合國家2003年《科技型中小企業劃分標準》條例中對我國科技型中小企業的界定。(2)考慮到案例的代表性,選取北京中關村科技園和天津華苑科技園區2個國家首批創新科技園內的科技型中小企業為研究對象。(3)選擇企業經營超過5年,進入發展期的科技型中小企業。Eisenhardt(1989)、Yin(2009)認為,案例研究的目的是歸納理論,而不是計算頻率,選擇的案例不需要遵循抽樣原則,只要案例本身具有足夠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即可。同時,結合Sanders(1982)建議進行多案例研究時最佳的案例數目為3~6個。最終,本文確定了4個研究案例,其中北京、天津各2個。
2.2案例概況
根據前面的案例選擇標準,本文以4家科技型中小企業作為研究對象。應企業的要求,本文在后續的分析過程中分別以A、B、C、D來代表各個企業。企業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
2.3數據收集
本研究采用一手資料和二手資料相結合的數據收集方式。一手資料包括:先后對4家企業的總經理、副經理、總工、技術總監、研發人員、一般工作人員進行了多次訪談,并對每次的訪談進行錄音、記錄,形成研究所需的定性及定量素材。二手資料包括:企業內外部期刊、出版物、網絡資源、公司網站、公司檔案材料、領導講話等。二手資料也是案例研究三角證明的重要來源。
2.4數據分析與編碼
數據分析主要是通過定性分析方式進行,包括詳細閱讀參與式觀察的筆記、訪談記錄與手稿和文件資料,然后形成有關研究主題的記錄性文字材料。扎根理論方法最早由Glaser和Strauss提出,是分析定性資料的一種常用研究范式。本文借鑒扎根理論所采用的編碼方法,對收集到的資料進行分析。首先,對收集到的數據進行編碼,對于一手資料,分別把6位高層受訪者編碼為:M1~M6,研發人員編碼為:R1~R8,一般工作人員統一編碼為G0,二手資料統一編碼為SH。對同一來源內容相同的表述合并為1條條目。通過對一手和二手資料的一級編碼,4家企業得到了296條一級條目庫。然后,按照原生編碼準則,以概念形式對資料逐句進行譯碼,把相近含義的詞匯和語句進行歸納、提煉更具有概括性的概念形成初始范疇。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對初始范疇進行二次編碼,其目的是挖掘范疇間的關系和邏輯次序,形成主范疇。最終形成4個主范疇是:企業家精神、研發能力、市場需求與競爭、政府政策與法規。編碼結果如表2所示。
3研究發現
3.1企業家精神對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驅動影響
企業家精神是驅動技術創新的關鍵所在。通過案例分析發現:企業家精神對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驅動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創新、進取心和風險承擔。Drucker提出企業家精神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創新。Schumpeter指出,創新體現在“采用一種新生產方法”、“開發一種新產品”、“開辟一個新市場”、“組建一種新的組織”等。如企業D面對電子產品行業的激烈競爭,通過技術創新,研發出流媒體、服務軟件、專用磁盤等新產品,這些新產品的成功研發,進一步增強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取得了競爭優勢,從而使企業成為行業的領頭羊。進取心使得企業家不滿足于企業已有的現狀,渴求變革,積極去實現創新目標。企業C圍繞建成國內一流的耐磨材料生產廠家的目標,不斷開拓進取,改進技術,追求品質。在訪談中,負責人多次表達了立志做一流企業的雄心壯志,這種進取心使企業多次取得技術創新的重大突破。企業A是中國第一家專業從事制卡材料研究、開發與產業化的高新技術企業“,做國際制卡業最優秀的材料供應商”是企業發展的宗旨。進取心激發企業家的創新意識,使企業對以前未被認識到的市場機會保持警覺性。1997年,全世界只有兩家公司生產制卡產品,一家是英國的Apollo公司,另一家是美國的Cilik公司,但這兩家公司的產品價格都很高,企業A看到了市場機會。正如企業A負責人所說,“我們提出要在3~5年內模仿國外最先進的產品,在10~20年內讓國外也來模仿我們的產品。盡管當時的想法,略顯輕狂,但總的思路是對的,現在與信用卡相關的產品在國內的占有率大約是70%,國外也占了相當大的份額”。企業家精神還體現出能承擔相關風險,RichardCantillion和FrankKnight兩位經濟學家,將企業家精神與風險或不確定性聯系在一起,企業家應有甘冒風險和承擔風險的魄力。伴隨環境的變化,技術創新過程中往往面臨更大的不確定性,如企業B所處的腐蝕檢測行業技術升級快,產品更換周期短,企業實施技術創新不確定性大。負責人表示,整個行業技術水平在不斷提高,新的技術一旦出現,原有技術就會貶值。盡管技術創新存在較大風險,一旦不創新,生產的產品將逐漸失去市場,長期下去企業將難以存活,為了生存和發展冒險也是必要的。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命題:命題1:企業家精神是技術創新的靈魂,并通過創新、進取心、風險承擔來驅動科技型中小企業進行技術創新。企業家精神越強,就越能驅動科技型中小企業開展技術創新。
3.2研發能力對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驅動影響
科技型中小企業是由技術本身支撐起來的,其持續的技術創新依靠研發能力作為保障,而研發能力的根本在于擁有由一群技術研發人員組成的研發團隊。研發團隊是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實施者。企業吸引和擁有大量優秀的技術研發人員,就等于掌握了技術創新的核心資源。技術研發人員的人力資本中的稀缺性資源。在本文研究的4個案例中,每個企業研發團隊都擁有高層次、高水平的研發人員。企業A在新型制卡材料的研究開發與產業化方面有豐富積淀,擁有以年輕博士、碩士為骨干的技術研發中心,具備從產品設計、開發到產業化的完整能力。企業每年在研發上都下大力氣投入,企業的很多技術和產品處于行業領先水平,且具有完全自主的知識產權。企業C的研發人員均是海外留學歸國人員,核心研發人員都具有博士學位,且畢業于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德國亞琛工業大學等國際知名院校。高水平的研發人員加上研發的高投入,企業的研發能力強,技術創新成果顯著,擁有發明專利20多項。企業D的研發團隊由多位碩士和博士組成,其中高級研發人員畢業于清華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的計算機、信息技術、通信工程等專業,專業扎實,創新能力強,形成智力合力。研發團隊成員的合力促進了技術知識交換和整合能力的提高,從而加速了新產品開發進程。傅家驥在綜合大量國內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發現成功的創新是以人為核心的,高水平的技術人員在技術創新中起著關鍵作用。Dewar和Dutton(1986)認為,在一個企業里,專業人員以及專職群體的人數不同會使知識的深度及廣度產生變化。專家越多,知識基礎就越廣泛,而且大量的專家可以使新技術新思想更易于理解。企業B的研發人員主要來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天津大學、東北大學等國內知名院校,具有碩士及以上學歷。其中公司總經理就是技術出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碩士,是一位懂技術的管理者。由于技術升級快,需要掌握大量的新知識,企業一方面需要從國內高校招聘優秀的技術研發人員來充實研發團隊,另一方面要在人事制度上把“激活”與“培訓”結合起來,努力建設“學習型組織”,企業每年需拿出一定經費舉辦各種學習活動鼓勵研發人員積極參與,提升他們的研發能力,增強技術創新的速度?;谝陨戏治?,本文提出如下命題:命題2:研發團隊是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實施者,研發能力是科技型中小型企業技術創新驅動的保障。研發能力越強,就越有助于驅動科技型中小企業實施技術創新。
3.3市場需求與競爭對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驅動影響
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與市場是密切相關的。市場需求是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原動力。企業A遵循“以客戶為中心,以技術創新為基石”的理念承諾:提供給顧客的產品100%符合相應標準及合同中約定的特殊要求,對顧客反饋的信息100%給予及時回復,不斷開發更合乎客戶需要的產品,不斷改進和提高已有產品性能。企業B堅持以市場開拓為導向,專注于管道行業的技術裝備市場,業務覆蓋我國28個省市區,廣泛引進吸收國外先進技術和設備,加強技術研發,現已成為腐蝕檢測評價領域國內技術領先的專業企業。企業C為電力、煤炭、鋼鐵、機械等行業提供工業耐磨材料,企業注重用戶需求,在新技術開發前,技術總監帶領部分研發人員深入用戶調研,傾聽他們對產品技術要求的意見和建議。經過幾年的發展,企業產品出口至意大利、德國、智利、烏克蘭等多個國家。企業D緊跟市場需求,找準研發方向,研發了以IPTV流媒體服務器和機頂盒嵌入式軟件為核心技術的產品體系,形成互動電視媒體服務器、無線移動流媒體服務器等8個產品;企業還為海爾電視提供??娨晿I務中間件等。企業的客戶群體遍及全國各地和歐美、非洲部分海外市場。4家案例企業實踐表明,科技型中小企業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積極開展技術創新,開發出滿足客戶需求的產品,獲得更多的市場份額,獲取更多潛在的收益。市場競爭迫使科技型中小企業開展技術創新。企業A的總工談到,企業如果不能通過技術創新提高產品技術含量,長期下去必死無疑。市場競爭讓科技型中小企業產生危機感、緊迫感,從而使壓力變為動力。由于市場競爭激烈,科技型中小企業通過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機構建立產學研合作,開展合作創新。如企業B與天津大學、大慶油田設計研究院、中海油工程技術研究院等開展技術合作,企業D與清華大學網絡多媒體實驗室、美國卡耐基梅隆大學、美國麻省理工大學等多所國內外著名院校開展項目合作,與國際、國內先進技術接軌。Blundell(1999)發現,技術創新與市場的競爭程度呈正相關。企業C的總監在訪談中也表示科技企業要想在競爭中取勝,就要通過技術創新來實現差異化,且要比競爭對手更快、更好地開展技術創新,企業的產品才能在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并獲得良好的行業聲譽。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命題:命題3:市場需求意味著潛在的收益,驅使科技型中小企業進行技術創新;市場競爭對企業的生存與發展形成壓力,進一步驅使科技型中小企業開展技術創新。
3.4政府的政策與法規對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驅動影響
政府的相關政策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政府對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多給予稅收優惠和項目基金支持,這極大地調動了企業技術創新的積極性,創新成果豐碩。企業A研發項目多次獲得國家和天津市政府基金支持,成功開發了水基層壓油、數字印刷基片、層壓型制卡帶膠膜、納米氧化鋁等多種核心產品,多項產品獲得國家級新產品證書。企業B在2004年、2008年兩次國家科技部中小科技企業創新基金的支持下,完成了埋地管道腐蝕與防護地理信息系統(CPGIS)、埋地管道外防腐層檢測數據處理軟件(ESTECxp)、陰極保護靜態數據記錄儀(CIPS-Logger)等產品的開發和技術升級。企業C獲北京市科委科技發展基金公關項目資助,獲得國內第一個“熱噴涂粉芯絲材”發明專利、國內第一個“非晶電弧噴涂涂層”發明專利。企業D在2009年獲得國家核高基項目的資助后,著力技術研發,產品技術創新活動大幅提升,不僅獲得國家發明專利5項,而且憑借領先技術優勢,還為后期開拓國外市場奠定了堅實的基礎。Audretsch和Link(2012)提出,技術創新在政府公共政策的大力支持和對創新的極力推廣下,對經濟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尤其對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是很有價值的??萍夹椭行∑髽I技術創新的整個過程都是伴隨在一定的社會法律環境中進行的,政府的相關法律法規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成果提供保護作用,如知識產權保護法、技術合同法、專利法等。周寄中認為,知識產權和技術創新之間存在聯動關系,知識產權能激勵企業技術創新。如企業D在產品研發過程中獲得多項軟件著作權和專利證書:“流媒體服務器軟件V1.0”計算機軟件著作權登記證書,“自適應網絡帶寬的多媒體傳送系統”專利證書,“適應于帶時移IPTV直播服務器的專用磁盤讀寫系統”專利等,明確的法規使企業的專利具有合法性,從而有力地促進了企業開展技術創新的積極性。Nord-haus研究發現,強的專利保護還會導致更多的研發投入。Barney認為擁有異質性的資源是企業競爭優勢的來源,專利是企業技術創新的成果,是能為企業帶來持續競爭優勢的重要資源。科技型中小企業比傳統企業對專利有更高的要求,更需要法律法規的保護。由此,本文提出如下命題:命題4:政府的相關政策為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提供支持,政府的相關法律法規為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成果提供保護。政府政策支持越大,法規越完善,驅動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積極性就越高。
4結論
4.1研究結論
本文通過案例分析發現:企業家精神、研發能力、市場需求與競爭、政府政策與法規是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關鍵驅動因素,為了更清晰地把握這4個關鍵因素對技術創新的驅動作用,在總結前文得出的4個命題基礎上,構建了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驅動因素模型,簡稱ERGM模型,其中E、R、M、G分別代表企業家精神、研發能力、市場需求與競爭、政府政策與法規。企業家精神、研發能力是內驅變量(內部驅動因素),市場需求與競爭、政府政策與法規是外驅變量(外部驅動因素)。企業家是技術創新的倡導者、組織者;企業家精神是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靈魂。企業家精神感召、激勵研發團隊實施技術創新,研發團隊是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實施者;研發能力為科技型中小企業實施技術創新提供了保障。市場需求意味著技術創新帶來的潛在收益,驅使科技型中小企業積極開發新產品,當企業的產品在市場上面臨競爭時,科技型中小企業就必須通過技術創新來增強其競爭力。政府的相關政策為科技型中小企業開展技術創新提供支持,政府的相關法規保護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成果,政府政策與法規進一步驅動科技型中小企業開展技術創新。
4.2理論貢獻
本文的理論貢獻:(1)借鑒扎根理論研究方法,提煉出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驅動因素模型——ERMG模型,該模型給出了企業家精神、研發能力、市場需求與競爭、政府政策與法規4個主范疇,同時還給出了每個主范疇的詳細構成因子。(2)研發能力這一關鍵驅動因素在已有的相關研究中鮮有涉及。技術創新由研發團隊實施,研發能力是技術創新的保障,是驅動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關鍵因素之一。(3)依據本文表2的編碼數據,可以得出模型中各驅動因素的相對重要性。4個主范疇的相對重要性排序為:企業家精神(85)﹥研發能力(76)﹥市場需求與競爭(70)﹥政府政策與法規(65),括號內數字為依據訪談語句統計的驅動因素對科技型中小技術創新的因果關系條目數。數字越大表示該因素對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驅動作用越大。
4.3研究局限及未來研究方向
[關鍵詞]企業 技術創新 評價體系
一、 對技術創新能力的認識
由于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含義及其構成是任何研究技術創新的學者都要解決的首要問題,因此這方面的研究頗多。雖然國內外學者對技術創新能力概念的具體表達方式不盡相同,但他們所揭示的內容實質大致類似,他們幾乎一致把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看成是一個由若干要素構成的、綜合性的能力系統。鑒于此,我認為,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是指企業在一定的規模、技術條件和經濟條件下,以提高企業素質,增強企業競爭力為出發點及歸宿,對其所擁有的用于創新的各種資源有效利用的能力。
我認為,對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定義的理解,應把握以下兩個方面問題:
第一,技術創新能力,是企業在一定的存量資源和增量資源下能力雖然在定義中沒有涉及存量資源和增量資源,但在“企業用于創新的各種資源”中包涵這層含義。涉及企業技術創新,并決定其水平高低的三種資源為人力資源、財力資源、物力資源。那么,存量資源就是企業用于技術創新的人、財、物力資源;增量資源是企業進行技術創新活動時,從外部環境獲得的資源。
第二,技術創新能力,是企業對用于技術創新的各種資源有效配置的能力。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水平的高低,是由企業所擁有的,用于技術創新的各種存量資源和流量資源的規模所決定的。如果企業的各種資源配置不合理,不能有效利用,就會出現配置的瓶頸,從而導致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低下。對于企業而言,其用于技術創新的各種資源是有一定限度的,因此企業進行技術創新,必然是在其所擁有的存量資源和增量資源得以優化配置的前提下,才能實現有效利用,并充分體現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水平。
二、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評價指標
通過上述對概念的認識,可以看出,企業的技術創新是一個極其復雜的過程,這種創新活動可分為新設想產生、研究與開發、設計、試制、生產、營銷、擴散幾個環節,這諸多環節既有各自獨立的要求和內容,又可以相互溝通而形成一個有機的完整過程。這種創新能力是企業整體的系統能力,根據技術創新過程的特點和技術創新能力的內涵,可從以下三個方面構建技術創新能力的評價指標:
第一,投入能力。指整個創新活動中人、財、物的投入,包括技術開發投入比重A1,用“技術開發經費/銷售收入”計算;技術開發人員比重A2,用“企業專職研發人員/職工人數”計算;技術開發裝備比重A3,用“研發技術裝備固定凈值/企業的固定資產凈值”計算。
第二,產出能力。指技術創新可以物化的結果,包括專利數量B1;開發新產品、新技術的數量B2;新產品先進程度B3,用“達到國內先進水平的新產品數量/開發新產品數量”計算。
第三,實現能力。指企業實現的技術創新效益反映,包括新產品銷售率C1,用“新產品銷售收入/產品銷售收入”計算;新產品利稅率C2,用“新產品利稅/產品利稅”計算;產品利潤率C3,用“利潤/銷售收入”計算。由此構成層次化的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評價指標體系。
另外,對自主技術創新管理能力的評價應通過企業家和員工創新欲望和意識、創新目標創新激勵機制、創新預測和評估能力、與外界研究和合作能力以及實施能力等指標來測評。
(1)企業家創新欲望和意識。反映企業家思想意識的先進程度和在技術創新中的主導作用。
(2)企業員工創新意識。主要反映企業員工對技術創新的態度和所起的作用。
(3)創新目標。是反映企業創新戰略所形成的技術創新方向、目標,適應企業技術基礎、適應社會技術發展狀態,最終形成企業核心能力的前景和可能。
(4)與外界研究和合作能力。是反映企業與外界環境、機構合作、溝通、協調對技術創新的影響,企業利用社會資源和力量開發技術創新的能力。
(5)創新激勵機制。反映企業成員進行技術創新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該指標的設計主要基于創新機制的不合理必然導致企業員工缺乏創造力,使創新活動大為減少。
(6)創新頻率。指企業年內的產品創新數和工藝創新數,不區別重大創新與漸進創新。創新頻率=年內產品創新數+年內工藝創新數
(7)信息采集能力。反映創新信息的獲取對技術創新能力的重要性。該指標的設計是針對企業技術創新的信息障礙而設計的,希望以此提高企業對信息收集的重視程度,盡快提高企業對信息的收集和處理能力。
(8)技術創新的預測和評估能力。反映企業減少技術創新的不確定性和風險的能力。技術創新過程所固有的風險性和復雜性決定了企業應隨時對創新活動進行評價,發現機會,降低風險,保證創新活動的正常進行。
三、目前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體系應用的幾種模型
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模型反映了評價方對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理解和觀點.相應于不同的技術創新能力觀就形成了不同的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模型。從檢索的文獻來看,目前存在下述幾類技術創新能力觀及其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模型。
1.技術創新能力評價的要素觀
技術創新能力評價的要素觀是指從企業技術創新實現過程中所需的支持要素的數量和質量角度評價技術創新能力的觀點。它的基本假設是如果所評價的支持要素數量越多、質量越高,其技術創新能力越強。我國學者程濤基于要素觀提出了一個由“人員能力、設備能力、信息能力和組織能力”4個要素組成的評價指標體系模型。
2.技術創新能力評價的過程觀
技術創新能力評價的過程觀是指從企業技術創新過程分析的角度評價技術創新能力的觀點。它的基本假設是技術創新是一個包括多個環節,彼此聯系和相互影響的完整過程:通過對這個過程的合理劃分。分別評價各個環節的能力即可獲知企業整體的技術創新能力;通常來說各個環節的能力越強,其整體技術創新能力就越強。由于對基礎創新過程存在不同的觀點,因此也形成了幾種不同的基于過程觀的技術創新能力評價體系模型,以下舉例分析:
(1)“機會選擇―技術開發―樣品制造―批量生產―銷售”五階段模型。依據企業技術創新過程的階段性特征和在不同階段3類創新資源的配置和利用狀況,認為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指標主要有:企業的技術與市場的機會選擇能力、技術設計與開發能力、樣品制造能力、中試能力、規模生產能力、銷售與市場開拓能力、市場信息反饋和產品更新能力等幾個方面。他們沒有提出完整的評價指標體系,但可以表達該指標體系模型設計的基本思想。
(2)“決策―實施―實現”三階段過程模型。該模型是一個集“決策―實施―實現”三階段一體的過程模型。實施主要包括研究開發與制造兩方面:而實現體現在銷售能力和新產品的效益上;另外,創新活動離不開管理。因此,可以基于“決策―實施―實現”三階段創新過程的特點設計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模型。
(3)“需求分析―構思規劃―研究開發―生產―價值實現”五階段過程模型。該模型提出了一個“需求分析―構思規劃―研究開發―生產―價值實現”五階段過程模型。依據“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是企業作為一個整體在市場技術需求分析、技術創新構思與規劃、研究開發、生產、價值實現等多個環節的能力的綜合,而且更為重要的是,這些環節的能力之間的關系是一種‘串聯’關系,而不是傳統觀點所認為的并列關系”。于是,提出了基于“需求分析―構思規劃―研究開發―生產―價值實現”五階段分析的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模型。
3.技術創新能力評價的系統觀
技術創新能力評價的系統觀綜合了要素觀和過程觀的觀點,同時引入了系統的概念,把環境要素考慮在內,形成了比較全面的評價指標體系。它的基本假設是企業技術創新是一個系統的過程,它不僅本身包含著一定的流程,而且受系統各要素的影響和制約,只有盡量把系統各要素考慮在內。才能構建合理的指標體系。這一類技術創新能力指標體系在檢索到的文獻中占大多數。其核心指標包括“創新投入能力、創新管理能力、研究開發能力、制造能力、營銷能力和創新產出能力”。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模型的建立有賴于對企業技術創新本質的理解。從目前的研究來看。系統的觀點為更多的學者所接受;但系統的觀點也容易使指標流于表面。從而失去技術創新能力本身的特色。總的來說,現有的評價模型還是不夠理想,需要在對創新本質深刻理解的基礎上取得更大的突破。
參考文獻:
[1]孫細明.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3.31-40.
[2]楊宏進.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指標的實證分析[J].統計研究,1998,(1):53-58.
[3]傅家驥.技術創新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8,321-330.
[4]馬貞.陳強,張霞.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分解方法的比較研究[J].經濟師,2003,(1).
[關鍵詞]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內部激勵機制
1前言
近年來中小企業在穩步發展,推動著我國經濟的不斷增長,也是技術創新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我國的中小型企業以傳統的行業為主,在快速變革的市場下面臨很大的挑戰,市場競爭壓力較大,中小型企業必須進行技術創新,結合當前社會發展的需求不斷完善企業制度,從而保持良好的競爭優勢,不被市場所淘汰。技術創新是企業的核心,因此中小企業要抓住重心,采用合理的方式來不斷激發企業的創新和技術的提升。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受到內部和外部激勵機制的影響,企業內部的因素對技術創新有著較大的影響,所以中小企業要加強對內部激勵機制的完善,尋找合適的構建策略,切實地推動企業技術的創新,保持企業的穩步前行。
2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內部激勵機制的概述
中小企業的特點是規模較小,對應的從業人員、資產和銷售額都較小,但是同樣具有一定的靈活性。技術創新是保持中小企業活力的一個源泉,中小企業緊跟時代的潮流,分析客戶和市場的需求,根據這些變化和需求不斷地創新自身的技術和產品,保證企業生產經營的可持續發展。技術創新涉及企業產品的構思、開發等多個環節,這一系列的創新活動能夠有效的推動企業的進步與發展。激勵機制是企業技術創新的支撐,良好的激勵機制能夠提升企業技術創新的速度和質量,推動企業的發展。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激勵機制由兩部分組成,內部激勵機制和外部激勵機制。外部激勵機制主要是來自于市場、政府和民間的激勵;而內部激勵制度的來源主要是企業本身,企業是激勵的主體,員工是激勵的對象。中小企業在推動自身技術創新的過程中會實施相關的政策和制度,以激發技術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企業技術創新內部激勵機制的主體是企業,客體是企業員工,兩者需要進行良好的互動才能保證激勵機制達到有效的作用。在很多中小企業都存在一個情況即企業的管理者或者說決策者既是激勵主體也是激勵客體,在企業中不僅擔任管理者的角色還是技術創新人員,這就加大了企業制定激勵機制的復雜性。但是當企業的所有權和經營權相統一時,內部激勵的主題要加大對技術創新人員的重視,了解技術創新對企業的重要性,深刻探索技術創新人員的需求和明確有效的激勵因素。中小企業的發展規模一般較小,因此相應的技術創新人員和資金都不是很充足,在進行技術創新的過程中經常模仿其他企業的產品,對自身產品的研究和創新的重視有一定的欠缺,十分制約中小企業的發展。所以中小企業在進行技術創新內部激勵機制設置時要關注市場發展的方向和趨勢,將重點放在創新自身產品體系上。
3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內部激勵機制的有效構建
3.1構建良好的管理制度
良好的企業管理制度是技術創新的保障,能夠促使技術創新活動的有序開展。因此中小企業在激勵技術創新的過程中應該豐富分配制度的類型,以績效為評判依據根據實際的情況進行激勵,技術人員和員工都能受到良好的激勵,充分發揮在崗位上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技術創新一般會持續較長的一個過程,因此企業在對技術人員進行考核和績效評價時要關注項目的進展。另外技術創新一般都是團隊活動,在對個人進行評判的時候也要考慮到團隊的績效,要根據人員的貢獻和工作情況進行有差別的獎勵,例如對于技術創新活動中的關鍵人物企業應該著重肯定并獎勵,一定的差別才更能體現出激勵制度的公平??萍嫉陌l展和知識的更迭對企業提出的要求約越來越高,技術人員知識水平的高低對企業來說非常重要,所以中小企業應該結合當前技術發展的需求對企業關鍵性技術創新人才進行相應的培訓,提升個人能力的同時也增強企業創新的實力。
3.2明確企業的產權結構
企業技術創新成果的歸屬權和技術創新中的風險承擔者都和企業的產權有著一定的聯系,構建清楚明晰的產品結構是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基礎。我國的中小企業很多都是家族企業,涉及企業最終權益的人員較多,當企業快速發展到一定程度時經常會出現爭權爭利的情況,這樣的糾紛對企業的發展影響很大,技術創新的環境也得不到有效保障。因此中小企業在促進技術創新的過程中要確保企業產權的明晰,才能給技術創新提供穩定的資金來源和時間,最終才能為企業帶來經濟效益。技術創新是團隊活動,由六種不同職責的人員共同構成,企業在推進技術創新時要保證團隊的穩定,因此可以給予適當的股權激勵,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分配,這樣才能增加中小企業的吸引力,留下更多優秀的技術人員。
3.3設置合理的組織制度
中小企業其實是一個經濟組織,擁有一系列的職能部門,這個組織發展的成果會直接影響著技術創新的進程和成果,因此中小企業必須根據實際發展的情況設置合理的組織制度。技術創新對多個職能部門都存在需求,必須保持職能部門之間信息暢通,才能達到協調一致的情況,為技術創新提供良好的條件。不同的組織結構對技術創新也會產生不同方面的影響,所以中小企業在設置組織結構時要結合中小企業自身的特點,盡量縮減組織層次,適度的將權利分散下去,構建出有機的組織結構。另外技術創新涉及團隊活動,因此企業在設置的時候要充分調動所有的技術人員,以項目小組的形式來組成團隊。中小企業資金和人力的情況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多個創新項目齊驅并行的態勢,那么企業可以設置相應的矩形組織結構,明確各人員的職責,促使創新項目工作的穩步開展。
3.4加強企業文化建設
中小企業的可持續發展離不開強有力的企業文化,這是企業技術創新的靈魂,因此企業必須加強對自身企業文化的建設。良好的企業文化能夠增強員工的認可,并且有與之相應的價值觀和道德規范,文化是經濟建設的基礎,與技術的不斷創新息息相關。企業人員對企業文化必須要達到一定的認可,對其相應的觀念和行為規范也給予一定的肯定,企業人員才能更好的在團隊中投入工作,再在良好的企業文化中不斷熏陶,在工作或者創新的過程中進行自我創造和自我完善。良好的文化也具有一定的推動作用,面對創新中的難題能夠給予技術人員信心和動力,促進技術人員更具創新精神。
摘要:首先對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和開放式技術創新進行了理論研究,在此基礎上,研究了企業吸收能力和網絡能力的內涵及與企業技術創新績效的關系,論證了吸收能力和網絡能力是開放創新模式下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關鍵能力要素。
關鍵詞:技術創新;吸收能力;網絡能力;開放式創新
中圖分類號:F273.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1-8409(2013)10-0059-05
Research on the Enterprise Technology
Innovation Capacity under the New Model of Open Innovation
NI Ziyin1, 2, LIU Qiang1
(1.School of Management, Jiangsu University, Zhenjiang 212013;
2.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Yanche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Yancheng 224051)
Abstract: This paper has a theoretical research on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and ope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n this basis, it focuses on researching the elements of absorptive capacity and network capacity. And then it demonstrates that the absorptive capacity and network capacity are critical capacity factors of ope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 Eventually it proposed the framework of the constituent elements of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in the ope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mode.
Key word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absorptive capacity; network capacity; open innovation
在經濟全球化、技術變革、知識擴散、技術外溢程度高以及風險投資興起等外因和企業為縮短研發周期、降低研發成本、資源共享、降低風險以及國際化戰略需求等內因的共同作用下,企業的技術創新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傳統的封閉創新模式逐漸顯現出其自身的局限性,而學術界和企業界正在積極探索和尋求新的創新模式。
2003年,Henry Chesbrough教授提出了“開放式創新”概念,開創了一種新的技術創新模式。核心理念就是“不再把企業的技術創新活動局限在企業內部,企業外部的創新資源同樣可以,也應該被納入為企業的技術創新所用”[1]。即企業應該綜合利用內外部的創新資源,以有效地進行技術創新。
近年來,開放式創新概念已經被國內外學者廣泛認同,并成為管理和創新領域研究的熱點問題,外部資源的重要性已經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重視。在大多數研究成果中,其共同點是以Chesbrough提出的開放式創新理念為基礎,把外部創新能力納入成為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構成要素。但是,他們的研究或過于偏重外部創新能力要素,或過于偏重內部創新能力要素,沒有能夠很好地平衡企業內外部創新能力之間的關系。
本文針對以往研究的不足,對企業技術創新的能力要素進行了重新界定。首先,一般情況下,企業是通過建立以知識為基礎的外部關系網絡,獲取外部知識資源,由此可見,網絡能力應該是企業獲取外部知識資源的決定性能力。然而,企業建立了有效的外部關系網絡還不夠,它本身還需具備很強的吸收能力,這是因為吸收能力是企業能否有效地識別、吸收和利用外部知識資源的決定性能力。因此,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礎上,擬將外部創新關鍵能力界定為網絡能力,內部創新關鍵能力中再增加一個吸收能力作為關鍵能力要素。
1文獻綜述及理論基礎
11技術創新能力的文獻綜述
縱觀以往有關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研究,眾多國內外學者基于各自不同的視角和立場對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構成要素進行了研究。
D L Barton認為:管理系統、技術系統、掌握專業知識的人和企業價值觀共同構成了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2];Burgelman和M A Maidigue認為: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是促進企業進行技術創新的一系列特征之和,包括對技術發展的理解能力、可利用資源及分配、結構和文化條件、對行業發展的理解能力以及戰略管理能力等[3];Lary E Westphal認為:創新能力、適應能力、組織能力和獲取信息與技術的能力共同構成了企業技術創新能力[4]。
國內,許慶瑞、魏江、傅家驥等人是對技術創新能力研究比較有代表性的學者。魏江和許慶瑞認為: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是企業為實現技術創新,以工藝創新能力和產品創新能力為核心的系統整合功能[5];傅家驥認為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是企業技術能力的核心,并指出: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是由創新管理能力、研發能力、創新傾向、制造能力、創新資源的投入能力和營銷能力構成的[6]。
從以上研究成果可以看出:由于研究視角的不同,各位學者對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具體構成要素的分類也有所不同。D L Barton基于技術創新資源要素的視角,認為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是由企業技術創新活動相關的資源要素決定的,指出了知識管理在增強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中的作用,強調人在企業技術創新活動中的作用,但該定義的整合性還有待完善;Burgelman和M A Maidigue基于企業戰略的視角,指出企業的技術創新戰略對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強調技術創新戰略管理的重要性,但該定義較狹義,未能全面考慮到制度、環境和競爭等的影響;Lary E Westphal基于能力本體論的視角,認為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是一系列與技術創新相關能力的綜合,但該定義過于抽象籠統;許慶瑞和魏江基于技術創新過程的視角,認為技術創新能力可以被分成產品創新能力和工藝創新能力。但企業的技術創新過程是一個很復雜的過程,影響因素有很多,若只是簡單地把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劃分為產品和工藝兩項創新能力,其準確性和合理性還有待商榷。
綜上所述,盡管國內外學者對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劃分有所不同,但他們都認為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是由若干能力要素構成的復合型能力系統。本文對以往關于技術創新能力的構成界定研究進行總結,得出技術創新能力是由創新投入能力、R&D能力、市場營銷能力、創新生產能力和創新管理能力構成的。
1.2開放式技術創新理論
2003年,美國哈佛大學教授Henry Chesbrough首次提出開放創新模式,它是一種與傳統的封閉創新模式完全相反的理念。Chesbrough對企業開放式技術創新進行了開創性的研究,并且給出了開放式技術創新的模型,如圖1所示。從圖1可以看出:開放式技術創新最大的特點是企業的創意不只產生于企業內部,企業外部同樣可以給企業帶來同等重要的創意[7]。在開放創新模式下,企業的邊界具有可滲透性,信息可以透過企業邊界在企業與外部組織之間進行自由交換,即外部的創意可以透過企業的邊界流入到企業內部,企業也可以通過技術許可、技術轉讓等把自己的技術轉移到企業外部。Chesbrough指出:開放創新模式的本質就是重視外部資源的獲取和利用,這意味著企業應該有效地利用外部的互補性資源,并對內外部資源進行整合以進行技術創新。
由圖1可知:開放創新模式是一種與封閉創新模式相反的模式,它的本質是重視外部資源的獲取和利用,強調的是企業對內外部創新資源的整合,因此,在技術創新過程中,企業應適當地打開自己的組織邊界,積極主動地與外部組織多交流合作,綜合利用企業內外部的互補性創新資源以實現技術創新。
2吸收能力與技術創新績效的關系
吸收能力的概念最早是由Cohen和Levinthal在1989年提出的,他們認為吸收能力包含了知識搜索能力、知識獲取能力、知識消化能力和知識應用能力[8]。2002年,Zahra和George 在Cohen和Levinthal研究的基礎上,整合了其他學者的觀點,從企業動態能力視角出發,認為吸收能力是一種包含了知識獲取、消化、轉化和利用能力的動態能力[9],并提出了吸收能力的概念模型,如圖2所示。在該模型中,吸收能力又可以被劃分為潛在吸收能力與實際吸收能力,前者強調知識的獲取和消化能力,后者強調知識的轉化和利用能力。二者對組織的技術創新活動起著不同的作用,但相互之間是一種互補的關系。
吸收能力是如何促進企業技術創新績效的呢?一些學者指出:吸收能力在企業的技術創新活動中有著調節作用。Escribano、Fosfuri和Tribo(2005)認為吸收能力可以影響企業發現、辨別外部知識溢出的能力,從而提高了企業的技術創新績效[10]。首先,企業自身的吸收能力越強,就越能發現組織外部知識溢出的存在,一個吸收能力強的企業,甚至可以通過反向工程等手段推出競爭對手新產品中的知識;其次,吸收能力決定了企業在外部知識溢出中辨別和確定有用信息的能力,企業自身的吸收能力越強,就越容易發現和辨別知識溢出中的互補性知識,從而能更有效地利用外部知識,并與內部知識進行有效融合,最終提升企業技術創新的績效。因此,在同等存量的知識溢出中,吸收能力水平越高的組織,越能獲得更多的知識,這種效應被稱作“吸收能力的調節作用”。
Griliches(1998)也曾指出企業的外部知識不像自然的礦藏,一直停留在原地待人開發,它是一種復雜交織的信息流,對企業來說,在某一時間點只有很小的一部分對企業是有用的。不僅如此,外部知識還具有一定的隱蔽性、復雜性和模糊性。因此,企業只有具備了一定的吸收能力才能獲得、消化、轉化和利用有效的外部知識。由上可知,企業的動機和知識溢出源雖然很重要,但是如果沒有一定的吸收能力,企業也很難有效地利用外部的溢出知識。所以,吸收能力是企業獲取外部溢出性知識的關鍵能力要素,這充分反映了吸收能力對企業技術創新活動重要的調節作用。
在開放創新模式下,吸收能力對企業技術創新績效的影響遠不止體現在間接作用上,更主要的還是體現在直接作用上。如圖2所示。在Zahra和George提出的吸收能力的概念模型中,企業利用自身的潛在吸收能力在內部(比如組織危機)和外部(制度轉變)驅動因素的推動下,主動獲取和吸收外部知識源,例如通過與外部組織合作研發、知識共享等主動地獲取外部互補性資源,而不再是被動地等待外部的溢出性知識。然后,企業利用具體吸收能力對組織內外部知識進行整合,通過市場創新、產品創新和管理創新等流程,有效地轉化和利用整合后的知識,以產生新知識并最終為企業帶來競爭優勢。該模型還指出企業先驗知識的存量決定了自身吸收能力的強弱,即企業內部知識存量的增加能提高吸收能力。此外,模型在吸收能力與技術創新結果之間,引入了收益獨占機制作為調節變量,并指出在強的收益獨占機制下,關系網絡外的其他競爭者必須花費更高的模仿成本,因此,吸收能力與企業的技術創新績效之間有著明顯的正相關。
吳隆增(2008)指出:企業自身吸收能力是企業獲取外部知識的能力的基礎,企業的吸收能力越強,能夠掌握環境和信息的能力就越強,同時也就能更有效地辨別和吸收對組織有用的知識,對組織的技術創新績效產生正向促進作用[11];Cokeburn和Henderson(1998)證明了企業自身吸收能力會影響組織的技術創新績效,例如在制藥企業的研發生產中,吸收能力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決定著研發的效率。很多其他學者也都通過不同的實證研究,證實了企業自身的吸收能力對技術創新績效有著正向促進作用。
由上可知,吸收能力對企業技術創新績效有著直接和間接的雙重影響。另外,研究發現:在企業的技術創新活動中,企業利用自身的吸收能力獲得外部互補性知識,增加了企業內部的知識存量,從而加快了技術創新的速度,最終提高了技術創新績效。反過來,技術創新績效會對技術創新活動進行反饋,反饋回來的信息又將成為企業內部知識存量的一部分,而知識存量又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吸收能力,故技術創新績效的提高反過來又可以增強吸收能力。這就是說,吸收能力和技術創新績效之間呈現著一種螺旋上升的關系。即隨著企業創新活動的不斷進行,企業的吸收能力會越來越強,而企業技術創新績效也隨之不斷被提高,二者相互促進,每一次循環都上升到一個更高的層次,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3網絡能力與技術創新績效的關系
Hakansson在1987年最早提出企業網絡能力的概念,他通過實證研究證明了不同的企業在處理自身外部網絡關系的效果和技巧上有所差異,即有些企業外部網絡關系處理得非常糟糕,但有些企業卻處理得十分內行,并由此提出了企業網絡能力的概念。他認為:企業的網絡能力是由企業處理單個關系的能力和改善自身網絡位置的能力這兩方面構成的[12]。類似的,Gulati(1999)認為:企業為了應對當前變化速度不斷加快的外部環境,不得不積極尋求與外部的顧客、供應商、競爭對手以及中介組織等合作,這些合作關系的強弱將影響企業應對快速變化的環境的能力,進而影響企業的競爭力[13]。因此,企業必須重視與其他企業之間的合作關系,發展與管理這些合作關系,這就需要企業必須具備構建和管理自身與外部組織之間這種合作關系的能力,即網絡能力。任勝鋼、孫麗萍(2010)認為:網絡能力是指企業通過發現和辨別外部網絡機會與價值,構建和管理各種不同的網絡關系,去獲得資源和信息的動態能力,進一步可以被劃分為網絡構建能力、網絡愿景能力、關系組合能力和關系管理能力[14]。
在開放創新模式下,企業處在復雜的關系網絡中,要進行知識和信息的交流和溝通,實現對關系網絡中互補資源的整合和轉化,進而提升技術創新的績效,這依賴于自身是否具備有效的關系網絡。也就是說,企業依賴自身的網絡能力,通過構建對自己有利的關系網絡,以促進技術創新。本文從結構和關系兩個維度選擇網絡位置和網絡聯系強度以衡量企業外部關系網絡的結構特征,進而提出網絡能力與技術創新績效的關系模型,如圖3所示。
企業網絡聯系強度是指企業與外部關系網絡中的其他主體(例如顧客、供應商、政府機構、競爭對手以及大學科研機構等)間聯系的密切程度、頻繁程度、誠實互信程度。一般情況下,網絡聯系強度越高,企業與關系網絡中其他主體之間的聯系就越密切,彼此之間就會更了解,合作會更緊密,知識共享程度也就越高,企業因此更容易獲得外部的互補性知識資源,尤其是一些隱性知識和復雜知識。Uzzi(1997)對紐約服裝產業進行了實證研究,研究發現自身外部網絡聯系強度高的企業更容易取得關系網絡中其他組織的信任,從而更容易獲得外部的隱性知識和復雜知識,對加快信息處理有著直接影響,新知識與組織內部知識進一步融合,可以放大組織現有的技術創新資源效應[15]。此外,強聯系還有助于企業之間建立信任,從而有效地控制機會主義行為,使得網絡中的隱性知識和復雜知識更容易進行交換,這對于以知識為基礎的技術創新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因此強聯系對企業技術創新績效存在著正向的促進作用。
企業網絡位置是指企業在網絡中占據戰略位置的重要程度,一般用網絡中心度來表示,具體用網絡中心位置和結構洞位置來衡量。網絡中心位置反映的是企業離網絡中央位置的遠近程度,網絡中心位置靠近網絡中央的企業就處于網絡的核心位置。處在網絡核心位置的企業有以下優勢:①網絡核心位置的企業可以利用位置優勢擁有更多的信息渠道和信息源;②網絡核心位置的企業因位置優勢更容易接近其他企業的關鍵資源,參與整個網絡戰略決策的程度更高。相比網絡中心位置強調企業自身的直接聯系特性,結構洞位置則更強調企業的間接聯系特性。根據Burt的結構洞理論,網絡中很多節點之間往往并不存在直接聯系,但他們可以通過一個共同的節點,從而建立聯系,就稱這個中間節點占據了一個結構洞[16]。結構洞位置是指企業擁有結構洞的數量,企業擁有的結構洞數量越多,企業在網絡中就占據著越有利的位置。因為其他組織之間必須借助焦點企業所占據的結構洞建立聯系,這樣焦點企業就通過協調其他組織之間的交易行為,控制著信息與知識資源流動,從中獲得信息利益與控制利益。綜上,網絡位置的中心度對企業技術創新績效存在著正向的促進作用。
由上文可知:企業的網絡聯系強度與網絡位置影響著技術創新績效,在網絡的動態演化過程中,企業網絡能力的差異往往會帶來企業外部網絡結構特征的不同,那么,企業網絡能力是如何決定關系網絡的以上兩個結構特征呢?
在網絡愿景能力較強時,企業對外部環境中可能的戰略機會的感知和識別能力就比較強,這有利于促成企業與現有合作伙伴之間在新領域中繼續合作,增加了合作的時間,加深了彼此之間的關系情感,從而提高了企業的網絡聯系強度;當網絡構建能力和關系管理能力較強時,企業更擅于協調和控制自己所處的關系網絡,特別是優化和協調各種二元關系,不容易被抱怨或投訴,繼續被合作伙伴認可,從而提高了與合作伙伴之間的網絡聯系強度;當關系組合能力較強時,企業優化和協調多元關系的能力很強,這有利于企業解決網絡中其他伙伴間的沖突問題,從而避免了網絡中多元合作關系的對立,提高了企業的網絡聯系強度。
在網絡愿景能力和網絡構建能力較強時,企業能夠較早發現有利的網絡機會,并從整個網絡的角度對企業進行戰略定位,構建有利于自身發展的關系網絡,就成為關系網絡中的核心企業,處于中心位置。當關系管理能力和關系組合能力較強時,企業可以對自身所處的關系網絡中的二元關系和多元關系進行有效地改善和發展,這有利于企業得到合作伙伴的認可,建立和維持與供應商、顧客、科研機構等組織的關系,增加自己的網絡影響力,從而提高自己在網絡中的地位。因此,企業網絡能力對自身的網絡位置有著正向的促進作用,即企業的網絡能力越強,自身的網絡位置中心度就越高。
4結論
本文通過回顧相關文獻,從理論上分析論述了開放創新模式下吸收能力、網絡能力與企業技術創新績效之間的關系,得到如下結論:
(1)在開放創新模式下,吸收能力對企業技術創新績效起著關鍵性作用,具體有著直接和間接的雙重作用。另外研究發現吸收能力與技術創新績效之間存在著螺旋上升的關系,即吸收能力可以提高企業的技術創新績效,而技術創新績效的提高反過來又可以增強吸收能力,二者相互促進,每一次循環都上升到一個更高的層次,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2)在開放創新模式下,企業利用自身的網絡能力,通過影響網絡聯系強度與網絡位置等關系網絡的結構特征,可以有效地提升企業的技術創新績效,對企業的技術創新活動有著不可替代的促進作用。
(3)進一步研究建議。其一,由于篇幅限制,本文并沒有進一步做相關的實證分析,在以后的研究中,可以通過問卷調查,搜集相關的數據,對上述結論再進行驗證;其二,本文對吸收能力和網絡能力與技術創新績效的關系是分別研究的,在以后的研究中,可以嘗試把二者結合在一起與技術創新績效的關系進行研究。
綜上所述,在開放創新模式下,吸收能力和網絡能力對企業的技術創新績效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吸收能力和網絡能力是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關鍵能力要素。
參考文獻:
[1]Henry Chesbrough. Open Innovation: The New Imperative for Creating and Profiting from Technology[M].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2003.
[2]D L Barton. Core Capability & Core Rigidities[J].Journal of Scientific & Industrial Research,1992(13):56-61.
[3]Robert A. Burgelman. Strategic Management of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M]. New York: McGraw-Hill Irwin Press, 1996.
[4]Fransman M, King K. Technological Capability in the Third World[M].Macmillan,1984.163-279.
[5]許慶瑞.全面創新管理——理論與實踐[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
[6]傅家驥.技術創新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8.
[7]Henry Chesbrough.開放式創新——進行技術創新并從中贏利的新規則[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8]W M Cohen, D A Levinthal. Innovation and Learning: The Two Faces of R&D[J].The Economic Journal,1989,99(397):569-596.
[9]S Zahra G. George. Absorptive Capacity: A Review, Reconceptualization and Extension[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2,27(2):185-203.
[10]Escribano, Fosfuri, Tribo. Managing External Knowledge Flows: The Moderating Role of Absorptive Capacity[J]. Research Policy,2009,38(1):96-105.
[11]吳隆增.吸收能力對組織學習和組織創新的影響——珠三角地區高科技企業的實證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8,28(5):135-138.
[12]Hakansson H. No Business is an Island: The Network Concept of Business Strategy[J].Scandinavian Journal of Management,1989(5):187-200.
[13]Gulati R. Where do Interorganizational Networks Come from?[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99,104(5):1439-1493.
[14]任勝鋼,孫麗萍.企業網絡能力結構的測度及對創新績效的影響機制研究[J].南開管理評論,2010,13(1):69-80.
關鍵詞:技術創新 外部環境
美國耶魯大學教授A?O?赫希曼在其專著《經濟發展戰略》中,首次將“戰略”這一軍事術語引入了經濟學范疇?!皯鹇浴狈褐浮爸卮蟮摹⒅陵P全局性的謀劃”,而企業的技術創新直接關系到企業的生存和發展,那么,就必須要把企業的技術創新放在戰略高度來考慮。企業技術創新戰略是企業進行技術創新活動的總謀劃,其主要解決企業技術創新的基本原則、根本目標和主要規劃等全局性、長遠性和方向性的問題。因此要制定企業技術創新戰略企業。同時要實現技術創新不僅需要其內部行之有效的運行機制,還需要良好的外部的環境支持,企業的外部環境對企業實現技術創新具有導向、支持、激勵、促進和推動作用,所以制定企業技術創新戰略時必須要對外部環境進行分析。外部環境包含很多因素,這里我將對技術、市場、政策法規進行分析。
技術因素
企業的技術創新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在一定的技術基礎之上產生的。當前需求和技術壽命周期日益縮短,企業就必須謀劃適應新技術階段的戰略。因此企業必須預測技術的發展及轉化更新的趨勢,預測技術環境的發展變化,并根據這些變化不斷進行技術創新戰略的調整,使企業立于不敗之地。
技術預測
技術預測(Technology Forecasting)就是一個綜合考慮未來科技、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趨勢和需要,選擇戰略研究領域和新興技術,以期產生最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的過程。技術預測最早始于20世紀50年代末的美國,近幾年來,在一些發達國家和新興工業化國家中,國家范圍內和私人部門的技術預測活動迅速增加。但是,究竟在哪些科技研究方向上進行投資,進而選定優先發展領域。在此背景之下,技術預測越來越受到青睞。目前我國的科技發展總體水平,比照發達國家還相對落后,科技發展水平也直接影響了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我國目前的科技資源(人力、物力和財力)在數量和質量方面還有待提高。為了貫徹“有限目標,突出重點”的原則,使科技資源的配置合理優化,需要利用技術預測這種能夠達到目標的有效手段。
用生長曲線法進行技術預測。生長曲線法是一種趨勢外推法,它是依據人的身高、體重與年齡之間存在一定的規律性關系。與此類似技術成長也呈這種規律,即:在新技術引入初期,技術性能改進較慢;到了一定階段,性能迅速改進,再往后性能趨于某一極限。典型的技術生長曲線呈懶惰的S型,因此一般稱其為技術生長的S形曲線。我們可以用Pearl曲線:y=L/(1+ae-bt)來表達技術生長曲線
其中 L―參數y的極限值(技術性能指標上限),常數
y―預測值(技術性能指標)
t―自變量(時間)
a,b―常數(用歷史數據進行回歸分析得出參數a和b)
對Pearl曲線y=L/(1+ae-bt),求一階導數,得:y/=abLe-bt/(1+ae-bt)2;求一階導數,得y//= ab2Le-bt(ae-bt -1)/(1+ae-bt)3,由此可看出該曲線的拐點,即二階導數為零(y//= ab2Le-bt(ae-bt -1)/(1+ae-bt)3=0)的點為:t=a/b,當二階導數為零時,一階導數y/=abLe-bt/(1+ae-bt)2取得最大值,即y/=bL/4,又因為一階導數為曲線的斜率,所以t=a/b為技術性能指標增長最快的點,又當t=a/b時,y=L/(1+ae-bt)=L/2,從而可以得出t>a/b,性能趨于某一極限。
利用Pearl曲線預測技術性能指標值,根據預測值來進行企業技術創新戰略選擇。從對Pearl曲線的分析,當t<a/b時,y=L/(1+ae-bt)的一階導數 y/=abLe-bt/(1+ae-bt)2<bL/4,也就是說技術性能還未達到最大值,技術性能還有潛力可挖,所以此時可根據自己的資源實力選擇進入這一技術行業及其進入的規模,若市場容量大就可采用模仿創新,若競爭者推出更高檔次的新產品或其它替代產品就可采用自主創新;當t>a/b時,技術性能已達到最大值,無潛力可挖,此時應采用退出這一行業或在該行業進行更上一個臺階的技術創新。
技術因素對企業技術創新的影響
技術因素主要涉及企業自身的技術實力,企業技術實力是企業技術構成要素共同作用的綜合表現,它反映了一個企業技術水平的高低,成功的技術創新總是在一定技術實力的推動與制約下進行的,超越企業技術實力進行技術創新活動,必然走向失敗。
喻金田、楊云在1997年6月發表的題目為:“企業技術創新的戰略選擇”一文中用以下數學模型衡量企業技術實力:
模型中,W1為企業技術實力綜合評價值,其值越大,說明企業技術實力越雄厚; A1為技術開發人員占企業職工人數的比重; A2為技術人員的構成合理程度; A2為技術開發費占企業銷售收入的比重; A3 為熟悉新技術的人員占企業職工人數的比重;A4為新產品銷售收入占企業銷售收入的比重;A5為企業生產設備技術水平; A6為企業管理手段與方法的先進性。fi為對應的權重(i=1,2,3,4,5,6)。
依據W1可進行企業市場營銷戰略,若W1比同行業的競爭對手大很多時,可采用進攻或陣地防御戰略,若W1與同行業的競爭對手相差不大時,可采用合作聯盟戰略,若W1比同行業的競爭對手小很多時,可采用合作迂回戰略或退出市場戰略。
市場因素
企業技術創新的成敗,不僅決定于技術上的可行,最終是要由市場來決定。市場既是技術創新的起點,又是技術創新的終點。市場為企業的技術創新提供目標和機會。企業只有靈敏地反映市場的需求,善于創造市場需求,才能不斷地實現自己的技術創新。企業的技術創新雖然要求推出新的產品、技術和服務,但是它的實質不在于這些產品、技術和服務在技術上的地位和作用如何,而在于它們在市場上的地位和作用如何,只有實現了市場價值,被市場所認可,才能被稱作技術創新。因此企業在組織技術創新時,必須從滿足市場需要出發,作充分的市場調查和科學的預測,將技術努力與市場信息及用戶需要有機結合起來,尋找創新機會,才能真正地實現技術創新。
市場預測
在市場經濟下,市場競爭愈來愈激烈,因此廣泛地收集市場情報資料,采用科學的市場預測方法,是企業作出正確的經營決策、抓住市場機會的重要依據。要對產品的需求作出準確的預測,就必須把握影響產品需求的各個主要因素及其相互關系。因果關系分析預測方法就是把所有的經濟現象與其他的相關因素聯系起來進行分析,從而揭示出影響產品需求的各個主要因素之間的因果關系。
多元線性回歸法。在現實中,對產品的需求預測常用多元線性回歸的數學模型:Yt= CO+Cl X1t+C2 X2t +…+Cm Xmt
式中Yt―因變量的預測值
Ci―回歸系數(i=1 ,2,…,m);
Yt―因變量的觀察值
Xi―自變量的觀察值(i =1 ,2,…,m)。
C=(Χ/Χ)-1Χ/Yt
σ2=Σ[(Yt/ Yt - C/Χ/ Yt)/(n- m)],其中n為樣本觀察值的個數;m為回歸系數的個數。
市場因素對企業技術創新的影響
企業技術創新過程是一個從認識市場需要開始到滿足市場需要為止的全過程。市場是企業技術創新活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市場因素對技術創新影響的意義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企業熟悉市場的能力。企業對市場愈能透徹了解,就愈能把握市場發展方向,其創新成果符合市場需求的程度愈高,企業組織技術創新的市場風險越小。二是市場容量和發展前景。市場容量大,發展前景廣闊,企業組織技術創新獲利的機會就越多。
仿照喻金田,楊云在1997年6月發表的題目為:“企業技術創新的戰略選擇”一文中衡量企業技術實力數學模型,評價企業熟悉市場的能力,我們可以采用如下數學模型:
式中,W2/為綜合評價值,其值的大小反映了企業熟悉市場能力的強弱; B1為企業獲得信息的程度; B2為企業與供應者和消費者之間的聯系度; B3為企業對市場營銷知識的積累率; B4為企業的銷售網絡健全程度;fi/為對應的權重(i=1,2,3,4)。
仿照喻金田、楊云在1997年6月發表的題目為:“企業技術創新的戰略選擇”一文中衡量企業技術實力數學模型,評價企業市場容量和發展前景,我們可以采用如下數學模型:
式中,W2//為綜合評價值,其值的大小反映了市場容量和發展前景;Bt/為競爭對手的同類產品的市場占有率;B2/為本企業該產品的市場占有率;B3/為企業營銷手段與方法的先進性;B4/為市場對新產品的認知程度;fi//為對應的權重(i=1,2,3,4)。
將以上兩個影響技術創新的市場因素進行綜合,得:
W2=αW2/ +βW2//
式中,W2為企業市場實力的綜合評價值,其值越大,說明企業市場實力越雄厚。α,β為兩個影響技術創新的市場因素所對應的權重。
政策法規
由于市場有一定的盲目性,因此以市場為起點和終點的技術創新所需的要素必然在某些政策法規下運動,受這些政策法規的約束或促進。這些政策法規一方面包括國家和地方政府層次的法律、法規、政策。因此企業在制定企業技術創新戰略時,要對這些有關的政策法規進行認真地分析和研究,使制定的企業技術創新戰略符合這些政策法規。另一方面包括國際層次的政策法規,中國“入世”后,企業在國內外市場上的競爭結果不僅僅取決于企業自身的實力,還受到行業協會發展狀況等“外部因素”的約束。隨著關稅壁壘逐漸降低,非關稅貿易壁壘在國際貿易中的重要性日益上升,這已成為一個世界性趨勢,技術壁壘、綠色壁壘則是非關稅貿易壁壘中最重要的。目前我國部分出口產品遭遇技術壁壘和綠色壁壘的問題帶有普遍性。更令人擔憂的是,現在國內某些企業仍習慣于傳統的價格和成本競爭,而不適應于日益廣泛的技術標準競爭。因此在制定企業技術創新戰略時要對現行的國際環保規范、各國的技術壁壘和國際公約加強調查研究,趨利避害,防止他國利用現有國際公約及多邊貿易體系環境規范的不合理性制造綠色壁壘。
參考資料:
1.傅家驥主編,技術創新學,清華大學出版社,1998
2.吳貴生著,技術創新管理,清華大學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