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16 14:46:0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課堂教學的方式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例如:教師在講解到函數知識時,可以讓學生簡單地概述一下初中學過的一次函數、二次函數、反比例函數、三角函數的知識,相關的表達式、性質、圖像等等.每名學生回憶其中一點,其他人糾正和補充.通過回憶和概述,教師就可以知道學生掌握基礎知識的情況.從而在課堂教學時,用已學知識的補充和提醒,促進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另外,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將復雜的小知識點,例如:A∩B={x|x∈A且x∈B},A∪B={x|x∈A或x∈B}做成一些便利貼,貼在自己隨時可見的地方,方便自己查閱學習.教師在課堂練習時,也可以在課件上或者黑板上備注需要的公式,既可以防止學生遺忘了公式不會解題,又能夠給學生的思路提供一些小提示.
二、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
很多時候,數學學習對抽象思維、演繹推理的要求很高,還涉及頻繁的數值計算,因而學生經常覺得數學枯燥難學.長此以往,對學生的數學學習熱情也會產生負面影響.數學學習有難度,知識內容很復雜,教師就要幫助學生化難為易、化繁為簡.例如:教師在講解函數知識時,可以采用數形結合的教學思路,多從圖像入手,利用直線、拋物線、波形圖等圖像結合函數表達式講解它們的性質,再慢慢地將圖形進行組合、變換,來幫助學生一步一步適應函數的綜合應用.此外,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的優勢,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學習復雜的立體幾何知識時,教師可以把需要用到的立體幾何模型用制圖軟件制作出來,在講解到相關知識時,調出相關模型,讓學生從模擬想象變為直觀感受.甚至在講解到相關習題的時候,可以讓學生參與到電腦作圖的過程中,讓學生自己觀看電腦驗證的過程,從而加深自己的理解,培養立體幾何的空間想象能力.多媒體教學的精確性和生動性可以在課堂教學中發揮重要作用.除了數形結合、多媒體教學,可以活躍教學氣氛的課堂設計還有很多,例如分小組討論、競答比賽等等.總之,教師應該采用靈活的教學設計讓數學知識變得淺顯易懂,讓學生發現課堂的生動有趣,認真聽講,積極參與.師生形成良好的互動,課堂教學效率也能獲得顯著提高.
三、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導入新課是課堂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正確且巧妙的導入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為整節課起到良好的鋪墊作用,能直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產生良好的學習動機,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特定的教學任務和教學程序之中。導入恰當與否直接關系到教學效果的好壞。因此,英語課堂教學的有效導入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環節,導入新課可以根據課文內容的特點,利用以下幾種方法。
一、直觀導入
直觀導入法是指通過具體的實物、圖片、簡筆畫等手段導入教學。它往往能直接引起學生的興趣,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直觀的手段要比言語描述更為清晰明了,更容易激起學生的好奇心。直觀教學不僅有助于學生直接理解所學英語,而且視、聽結合,易于加深印象,強化記憶。
二、體態語導入
在英語課的導入環節中,教師如能充分、合理地利用體態語言,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教學語言的效果,并且能使所導入的內容簡潔明快,通俗易懂,收到表情達意、事半功倍之功效。如在導入“happy,angry,laugh,cry,put on,take off”等詞與詞組時,教師只需用眼神、面部表情或動作等就能使學生一看便知,一聽就懂,并能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同時還能活躍課堂氣氛。
三、情景導入
《新課程標準》強調要培養學生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能力,而語言的交際是在一定的語言情景中體現的。中學生在沒有自然交際環境的條件下學習英語主要靠教師去創設一定的語言環境,這就需要給學生創設一個恰如其分的語境,把學生置于交際的語言情景之中,為學生的語言交際提供“場所”。
四、破題導入
英語課文的體裁多種多樣,涉及諸多方面,許多內容是學生所熟悉的。因此,對于學生所熟悉的東西,教師往往可以直接破題導入,收到較好的效果,如在上小學第七冊第4單元25課時,教師可以直接對題目進行導入:
T:When is Christmas?
S:December 25.
T:What can you see in the stores at Christmas?
S:Christmas trees.
五、以舊引新導入
論文摘要:在新課程背景下,我們教師應當以學生發展為本,想方設法創設和諧、生動有趣、富有活力的教學情境,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勇于質疑,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不斷培養他們的主動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
學生被動學習是傳統數學課堂教學弊端之一,教學中教師采用灌輸性的教學方法,學生學習積極性得不到發揮,從而使學生產生厭學情緒,教學效果極低?!稊祵W課程標準》指出:學習是學習者主動建構的過程,“自主、探究、合作”應該成為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我們必須轉變教學方式,努力創設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教學情境,改變以教師為中心、課堂為中心的局面,促進學生創新意識的發展和實踐能力的提高。
一、減少教師講解,激發學生主動思考
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為了讓學生掌握知識,常常用反復解說來代替學生的自主思考,使學生失去思考的機會,把自己置于課堂的中心,關注的是自己的表演,忽視的是學生的參與,教師壟斷了課堂的話語權,把學生置于失語的境地。教師生怕學生沒有聽明白,沒有聽懂,對知識一講再講,怎么會讓學生不厭惡學習呢?這樣的話,學生的創新精神、學生的實踐能力如何培養呢?其實,學生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他們的能力只有在學習實踐中才能得到發展,我們教師要改變對學生不敢放手的心態,要敢于讓學生思考,讓學生大膽地說,讓學生暢所欲言。不要擔心教學時間不夠,教學任務完不成,因為對于學生來說,能說出自己的想法和思路,能得到老師的肯定和鼓勵,比學會某一知識更重要、更快樂。
比如,我在教“兩位數除三位數的除法”267÷21=( )中,我是這樣設計的:
我先讓學生回憶除數為20的時候是用幾去試商的,再引導學生思考,現在除數變成了21還能不能再用1去試商呢?鼓勵學生大膽發言、思考,把自己心中的疑問說出來,再鼓勵學生去計算。學生通過計算后,有學生回答其實和除數是20的時候基本一樣算的,從而掌握除數不是整十數的除法的計算。
二、鼓勵學生手腦結合,感受探索樂趣
教師要努力將數學教學知識,尤其是不容易物化的應用題教學、計算教學、設計成可以看得見,可以實踐的活動,讓學生在“做”的過程中,動口、動手、動腦,主動參與數學知識的發生、發展、形成過程,讓學生在活動中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體驗成功的喜悅,促進個性的發展。
比如,四年級下冊的“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都大于第三邊”這課,如果就讓學生聽老師說并記住,對于他們來說是很難理解的,更不會運用。因此,我是分兩步設計的:
第一步:讓學生拿出擺三角形的小棒,3厘米、5厘米、6厘米的小棒各4根,他們任意選擇三根小棒來擺三角形。把擺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尺寸記下來,再任意選擇兩根小棒加一加,和第三根小棒相比較,哪組的尺寸長。
第二步:給學生一組分別是2厘米、2厘米、5厘米的小棒,使兩邊之和小于第三邊,看看學生能不能擺出一個三角形。剛開始很多學生不相信,都使勁地擺,可是擺來擺去還是擺不成三角形,從而讓學生體會到了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這個道理。
學生積極“做”起來了,就會動腦、動口、動手,使思維得到發展。讓我感到吃驚的是在擺三角形的過程中,突然有學生提出:兩邊加起來與第三邊相等的時候能不能擺成三角形?對于這個問題我也沒有思考過,于是我順勢引導學生擺擺看。通過實驗,學生知道了兩邊加起來與第三邊相等的時候是不能擺成三角形的。
通過“做”,培養了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學生對知識真正得到了理解,深深地把知識印在了腦海中。
三、引導學生猜想,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
我們教師要鼓勵學生進行猜想,讓所學的知識產生強大的魅力,讓這個魅力來吸引學生,激發出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過猜想,學生們急切地想知道自己的猜想對不對,扣住他們的心弦,讓他們進入到最好的學習狀態。根據教師故意設置的這個懸念,再鼓勵學生運用多種感官進行探究,培養他們創造性思維的能力。當他們通過探究,發現他們自己的猜想是正確的時候,可以想象,學生們當時的激動時無法用言語表達的,他們感受到學習知識原來是這么的有趣,成功可以帶來這么的快樂,這樣學生們會更加熱情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
比如,我在教學“百分數的意義”這一課時,為了引發學生猜想,我這樣設計:
我先出示學生已經學習的知識“分數”,讓他們讀讀,說出幾個分數,并說一說分數的意義,學生們很快就完成了。接著,我在分數的前面加上一個“百”字,再讓學生讀一讀,并提問:誰來說一個百分數啊?這時,學生愣住了,因為他們還沒有學過百分數,根本不知道百分數是怎么樣的。根據心理學的觀點,學生的認知遇到了沖突,他們就會運用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思考,從而形成問題與思維發展的生長點。因此,我說:“你們認為百分數應該是怎么樣的???”學生們有的認為“分母是100的分數就是百分數”,有的認為“分子是100的分數就是百分數”,有的認為“可能會有其他的寫法”不管怎樣,他們已經進行了猜想,并非常想知道百分數到底是怎么樣的一個數,他們的主動要求學習知識的熱情得到了空前的高漲。
總之,學生是充滿靈性的,在新課程的數學教學中,我們教師要運用智慧,調動全部的激情,使自己從 “傳授者”變為“研究者”。課堂中注意營造寬松民主的教學氣氛,讓學生有更多的選擇學習的主動權。我們要努力引導學生大大膽探究知識,和學生共同經歷快樂的數學課堂,享受數學學習的奇妙與樂趣,讓學生在主動探究的學習生活中煥發出新的生命。
【參考書目】:
①《小學數學教師》2009.5 2009.9 2010.72010.9
關鍵詞:中職 語文教學方式 改革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2(c)-0128-01
1 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改革的現實意義
改革的意思就是將原有的的思想限制給打破,使思想跟得上時代的步伐,創建新氣象。想要推動時代的進步就要實施正確和科學的改革措施,將自身的價值體現出來。在21世紀的今天,無論是知識還是科技都在快速發展,可是在經濟中有著重要地位的技術人員卻沒有很好的知識水平。而技術人員大部分都是從職業學校培養出來的,語文就是職業教育的一門基礎課。在中專生進入學校之后就要學習的一門課程,而且一星期語文課占很大的比例,每周達到4節,學習的時間也有兩到三年,看得出來,語文作為基礎課程,有很重要的地位,但是,中專生并沒有認真的去學習,而把大量精力放在專業技能的學習,對于語文也是應付了事,所以沒有達到應有的效果。所以,要想培養符合21世紀的復合型人才,首先要對語文基礎課程進行全面的改革。
2 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的現狀
2.1 教材內容陳舊單一,主次失衡
教改首先要做的就是將舊觀念丟掉,注入新觀念,但是教改的前提就是對教材進行改革。過去的教材內容跟不上現在的時代,思想也是很久以前的想法,和現在這個時代的新觀念已經格格不入,學生在看語文書的時候只會感到老掉牙的東西太多了。而且,在進行語文教學的時候,對“閱讀”和“寫作”很是注重,其實這不是科學的教育方法,按照新教改的精神,應該將更多的精力放在“聽”和“說”上面,中專學校現用的教材對這方面也沒進行明確的強調。
2.2 教學觀念落后,缺少創新意識
在過去進行語文教育的時候,將語文劃分到工具功能上,老師在進行教育的時候,往往對段落和句子進行分析,沒有對整篇課文的感悟進行點撥,而且在進行教育的時候都是按照一種思想進行教育,沒有對學生的思想進行挖掘,所以可以看出,強調創新思想和個性的張揚是現在教育最重要的一項內容。所以,在進行語文教育的時候,不應該只是在課堂上進行固定程序的教學,要知道,在教學的觀念中,完成多少教學任務和學生能接受多少知識,這些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還是學生對智慧的挑戰和生命的感悟。
2.3 教學模式呆板單調,跟不上時代步伐
在對中職學生進行教育的時候,專業課是最受到重視的課程,在專業課上不僅用到加拿大CBE教學的模式,還用到了其他很多優秀的教學方法。但是在基礎課程并沒有運用以上的模式,往往采用的是“一支粉筆一本書,一本教案一輩子”的模式??墒沁@樣的教育模式已經跟上不上時代步伐了??傊?,中職學校的學生占得份額不多,而且進中職學校的學生成績并不是很好,對學校提不起興趣,往往是家長要求來學些技能罷了。所以普遍的學生認為文化課根本就沒什么用處。但是從大的方面來講,語文是所有課程的基礎,中職學生進入社會,語言水平和素質水平都是必須加強的,所以,改革語文教學模式是必須要做的事情了。
3 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改革的措施
3.1 設定切合實際的教學目標
面對中職生語文的基礎較差的問題,我們在進行語文教學的時候必須結合實際情況來制定目標,掌握好難易程度,適度地進行教育。在進行語文教學的時候,應把重點教育的內容放在字、詞、句文的認釋、讀和寫,只有將這些基本內容掌握好了,才可以進行強化訓練,高中生和中職生是有差別的,高中生是為了高考,中職生是為了學技能和提高素養,所以不可以把高中生和中職生一樣對待。
3.2 結合中職現狀,科學調整教學內容
當前,中職生的語文能力的要求都普遍不高,主要表現在“說,讀,寫”三項內容上,現在的教學中,在“說”的這一方面,要注意訓練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以便在將來的求職中,能熟練的介紹自己,表現自己。在讀的這一方面,應該結合教學實際內容,培養學生的閱讀和理解的能力。在“寫”的這一方面,老師應該摒棄掉高中的一些教學方法和內容,教學生一些在實際生活中有用的東西,如寫信、寫假條、寫自薦書等。
3.3 圍繞中職實際,科學選用教學方法
在如今的社會中,教育界非常提倡“因材施教”的教學方法,另外,在新教改的過程中,又提出一種“行為導向學”,得到了各界的認同,它是一種以行為的導向的職業教育思想,他的主體是全體學生,由多種教學方式構成。常用的教學方法有以下四種。
(1)模擬教學,“模擬教學”指的是人為的去仿真某個實踐教學的情境的教學方法。
(2)案例教學,“案例教學”指的是借助某個問題,來與學生共同的討論和分析。
(3)項目教學,“項目教學”是學生和老師共同協作完成某個工項目,提高學生的專業水平。
(4)角色扮演,“角色扮演”是老師和學生來扮演某個情境,加深學生的理解。
3.4 發揮教師形象魁力和情感魅力在教學中的作用
在課堂上,老師的作用是非常明顯的,老師的上課情緒會影響到整個班級的學生。所以老師應非常注重自己的個人形象,包括臉部的表情、衣著穿著是否得體大方,是否親切和藹等。因為當學生見到一個各方面都比較完美的老師的時候,就會不自覺的喜歡上這個老師,進而喜歡上這門課程。課堂上老師要控制好自身的情緒,切不可把自己在別處受到的委屈發泄到學生的身上,這會對學生的心里造成不好的影響。教育也可稱為愛育,老師要熱愛學生,心平氣和地與學生交流各方面的問題,積極主動地為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要讓學生感受到你的愛,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老師的影響是深遠持久的,潛移默化的。
總而言之,面對我國當前中職教育情況,我們要改變以往的看法和策略,用全新的思想來看待這種新情況。在教學活動中,要大膽想象,冷靜思考,不斷地調整自己的教學思路,敢于創新,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和教學模式。利用中職教育現有的良好的教學條件,努力把學生培養成一個在“說、讀、寫”三方面都非常優秀的人才。要讓學生乃至全社會的人都認識到語文教學是非常重要的。
參考文獻
[1] 譚蒙革:提高中職語文教學質量的幾點辦法[J].成功教育,2008(8):225.
信息技術應用優勢
信息技術的介入為美術課堂教學的順利開展注入了新活力。例如,同樣是五年級的《對稱的美》一課,在以前的課堂上,筆者會綜合運用錄像、投影、錄音機等演示實驗的過程。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以往教學中那些難以表達清楚的內容有了良好的展示機會。只要找準切入點,充分利用多種信息技術手段,就可以使枯燥的內容變得生活、活潑。如今,再上這節課,筆者會精心準備該課的課件,用動畫再現蝴蝶翅膀的不同旋轉角度,從而由靜變動,很好地詮釋了軸對稱、對稱圖形、中心對稱、中心對稱圖形等一系列概念。學生在筆者的指導下,根據對稱的特征也能設計出豐富多彩的對稱圖形,生生互評與師生互動將課堂教學推向了。
以這一課為例,我們可以看到傳統授課方式與利用信息技術的授課方式有著明顯的不同,具體有以下幾方面。
1.演示內容的深度不同
關于度數的旋轉展示比之前的靜態講授清晰明了得多,筆者通過課件能準確地把整個旋轉過程展現出來,讓學生清晰地看到動態演示的全過程,深刻揭示出對稱的形成過程和本質,突破了教學難點,激發了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的興趣,較好地完成了教學目標。
2.信息資源的豐富程度不同
錄像只放映了美麗的蝴蝶,信息量有限;而基于信息技術的授課方式,特別是網絡的應用和光盤存儲技術的成熟,使得大容量的多種形式的信息有了可以傳播和應用的載體。教師既可以從網上查詢和下載有關的資料,又可以從光盤中選取所需的圖片資料,并運用計算機軟件中的圖形處理功能對圖片進行所需的編輯、剪接及處理加工,擴充了信息的來源,提高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感知能力。
3.課業的效果不同
之前的作業筆者采用的是套色剪紙的方法,蝴蝶做好后又在它的背后加了支撐條和拉桿,雖然可以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但制作時間較長。而現在的作業是在計算機上完成的,縮短了完成作業的時間,豐富了作業內涵,便于學生動手也便于教師監督、評價。計算機成為了學生的認知工具,更能優化學生的學習過程,使教學過程從傳統的灌輸式,轉變為讓學生觀察、思維、實踐、交流的建構過程,體現了學生自主學習、生生互助的新型課堂教學模式。
4.培養能力的效用不同
按照常規,學生在學習完基礎造型之后才可以進行圖像的設計,否則即使有好的創意也無法將其表現出來?,F在有了信息技術的幫助,通過電腦繪畫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彌補學生繪畫基礎及技巧的不足。他們將自己的創意通過鼠標操作、命令輸入、資料復制等手段順利地表現出來,并且能快速地、不留痕跡地反復修改,使作業完成得既有創意又有技巧,取得了很大的進步。用電腦設計圖像的方法減輕了學生的學習負擔,創造了寬松的學習環境,有利于培養學生勤于觀察思考、善于創新和勇于實踐的心理品質。
信息技術應用應避免的誤區
1.減弱教育的本質作用,趨向于娛樂化
美術課親近自然、親近實物、親近人的特點尤為突出,把所見所聞內化成自身的、美的感悟需要一定的時間,所見所聞的經驗與技能內化成自身的經驗與技能更需要長時間去訓練與感悟。雖然信息技術縮短了時空的距離,使我們的思維與愿望無需等待,使我們的學習與見聞無需遠行,在一室之內都能實現,但這樣一來美術教育貼近技術的多了,貼近生命認知的卻少了。
教育本質最直觀的表現是使學生的心智得以豐富,但經過三年來的實踐證明,信息技術環境下的美術教學在學生心智豐富上的作用并不明顯。課堂中變化的多、精美的多、動手的多,在心智豐富與提高上就弱了許多,而那些采用傳統方式教學的班級從課后的作業與課堂的評價上都有很多讓教師意想不到的閃光點,在心智的豐富上有更多的實例可以去強化。
信息技術環境下的美術教學對學生的靈性的開啟重視得不夠,在許多方面都顯得力不從心。課堂強調的是技術性與課堂的特定性,學生的整體性。靈性的開啟因人而異,強調的是特殊性,靈性的開啟重在對實物的感受與想象的跳躍,強調的是抽象的感悟而不是具體的技術與課堂,美術學科的靈性的開啟可以通過戶外活動與課堂外的參觀學習,重在對實物的認識與思索,每一件具體的優秀的藝術作品都是有靈性的藝術品。當面對大量的有靈性的藝術品且進行長期的觀察與潤澤,學生的藝術素質才可以提高,靈性才能得以啟發,反之特定的課堂無論技術何等先進,表達何等到位,學生何等投入都是過眼云煙,靈性的開啟都是引而不發,無以達成立體性與連續性。靈性的開啟更多的是人文性,而不是技術性,重在感悟與陶冶。因此,教師設計的課堂要有更多的自然氣、書卷氣、藝術氣、人文性、開放性。在這樣的長期的連續感悟與熏陶中使學生的靈性得以開啟。
如果主要的東西表達得不夠清楚,迎合的太多,整體性不夠,讓人記住的只是單個的畫面,讓人感動的也只有一個個的圖像,就忽視了文明的傳承與心靈的溝通。
2.降低教師的主體地位,趨向于格式化
關鍵詞:語文教學方法 合作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3)04(c)-0164-01
1 在語文課堂教學模式中構建小組合作方式的理論前提
所謂教學法,亦即教學做合一。在中職學校中,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讓不同程度的學生分工合作,為學生創設與其生活相似的情境,讓學生在模擬的語文學習情境中學習,這樣更有利于學生的個性的全面發展,更能夠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2 中職語文課堂教學現狀
2.1 生源情況兩極分化嚴重
近些年,隨著高中普及化的發展,中職的生源則越來越少,導致來此就讀的學生情況參差不齊,有的學生中考沒有成績或是一百來分,有的初中沒念完、中途輟學,所以只要報名就可招收進來,但其中也不乏有高中、大學畢業的學生,或是重點高中漏,只是為了學習一技之長,為了掌握技能而來此報讀的,這就造成了同一個專業的學生的兩極分化現象比較嚴重,成績從一百來分到五百多分,跨度極大。這就給語文課堂教學帶來了新的壓力。
2.2 教師仍然受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采取填鴨式教學方法
在中職一類的學校,由于學生沒有升學任務,老師之間也就少了很多由升學任務帶來的競爭,可是隨之而來的就是造成了老師的惰性,使老師們不再為如何提高學生成績,如何能讓學生更好的接受語文學習而苦惱,也就少了很多的創造能力,教學方法的創新,思維的改觀,只是抱著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得過且過的想去在混日子,課堂教學中也只是應付了事,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都很單一,一味地采取填鴨式為主,把知識灌輸給學生,講授完了事,根本不會顧念學生接受的怎么樣,這樣一來,對提高學習水平參差不齊的學生的語文素養當然是極為不利的。
3 中職構建語文課堂教學模式的小組分工合作方式的具體做法
3.1 語文學習中進行情境創設的方法
首先教師應先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根據本班學生的特點、素質、構成及基礎等因素,創設有利于學生自主建構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可以寓教于樂,在模擬的現實中,提高、并發展自己的潛能。
3.1.1 為學生提前準備好教學用具并創設相應的教學情境。用具可以由教師準備,也可以讓學生準備,也可以為了增進師生感情,增加了解,由師生一起準備。
3.1.2 充分利用現有的各種教學資源。為了更好地創設學生學習語文的環境,要視學?,F有的輔助教學資源而定,從而可以進行充分利用,如圖書館、多媒體教室、投影儀、實習廠房、宿舍、市場、禮堂等地方都可以成為創設語文學習情境的場所。
3.2 創設語文學習情境后,讓學生如何在實踐中完成學習任務
針對中職生的實際情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在中職生語文水平兩極分化情況嚴重,學生興趣愛好不同的大前提下,語文課堂上如果把學生進行分組,讓他們和其他同學進行合作,在有選擇性地完成自己的任務的同時,也可共同完成老師布置的課題,這樣,學習的效果會更好一些。
為發掘學生的潛能,為語文程度較好的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臺,我們的教學模式可以采取以下方式:
3.2.1 任務推進式。這種方式的特點是教學活動始終圍繞一個任務展開,但可以分成若干個階段進行,可以將任務有層次地、有目的地、有計劃地逐步推進、深化。
階段A:任務;階段B:任務;階段C:任務……每一階段的任務,每一階段的既定目標,每一階段已完成的任務及下一階段準備要完成的任務等,可以一目了然,清晰明了的進行,達到預期的效果。
階段A可以是先練習聽別人說,包括聽別人說的普通話和看別人通過肢體語言表達的意思。階段B是單向回答問題,在聽別人說和看別人表達后,學生可以通過學習運用合適、恰當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意思。階段C是鍛煉學生在公眾場合運用一定的手勢動作來表達自己的觀點。階段D是在模擬的社交情境中學習介紹自己的優勢的方法。
3.2.2 任務星型擴展式。這種方式的特點是圍繞一個中心任務,開展與此中心任務相關的活動內容和形式。
例如:以教學生如何寫求職信為例,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可以要求學生以提高寫作能力為目標,進行閱讀、收集、整理加工、參觀、表演、繪畫等活動。
3.2.3 任務分散式。這種方式的特點是確定一個任務,將之分解為若干個子任務,子任務還可以分解為若干個次任務。
為了提高學生的公文寫作水平,可以以這一目標為主題,為滿足學生的需要,可以根據學生的基礎實際情況進行強化訓練,也可以把學生基礎的實際表現情況分解成錯別字多、病句多、內容不充實、語言不簡潔、結構混亂、材料陳舊等子課題,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寫作中的不足進行專項強化訓練。
3.2.4 任務生成式。任務執行前,如果讓學生也參與到任務和情境的設計中來,則更能起到調動學生積極性的作用。如為滿足學生就業需要,在求職應聘面試這一環節中,老師則可以把如何應對企業的招聘活動為主題來設計成任務生成式的活動。
綜上所述,以上四種方式是綜合運用的,在教師為學生布置學習任務、創設學習情境的前提下,學生們可以采取小組合作方式,進行分工合作,在活動中擔任不同的角色,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主動深化和生成任務,從而可以大大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提高語文學習的素養。
3.3 學生在語文課堂教學模式的分組合作中任務完成的方式
在以上所述的課堂教學模式中,教師采取分組合作的方式,為學生布置學習任務,構建交流、表現自我的平臺,教師在課堂上主要起到幫助和促進學生進行意義建構的作用。小組中,學生可以單獨完成自己的任務,也可以和其他組員合作來完成;合作中,既有兩三個同學組成的小組合作的,也有八九個同學組成的大組合作完成的。在分組合作中,學;自然地會進行分工,做;自然地進行合作,這就不僅使學生的潛能得到了發掘,也讓學生學到了一個團隊要講求合作,不能單槍匹馬,只顧表現自己的道理。所謂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正是此種方式的真諦。
3.4 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模式的分組合作方式中所扮演的角色
在此種語文課堂教學模式中,教師所扮演的角色是指揮官、組織者、引導者和促進者,在課堂上,主要由學生自己組織發揮,教師只是進行適當的引導和調控,并根據學生完成任務的情況繼續設計相應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更好地完成任務。在任務完成后,教師可以以小組討論的方式進行小組的分類評價,也可以由教師本身進行總結性地評價。
論文關鍵詞: 文化 課堂文化 課堂教學 影響
論文摘 要:課堂是教育活動的重要空間,也是現代學校教學的重要組織形式,一切的學校文化都可以從學校的課堂里發現。課堂文化是學校文化的一種表達形式,是學校文化的基礎載體。課堂文化對課堂教學的影響有三:課堂文化決定課堂教學的教育觀念;課堂文化左右課堂教學的教學方式;課堂文化影響課堂教學的學習氛圍。
自夸美紐斯建立班級授課制以來,課堂教學就成為傳承人類文化的主要形式。從這種意義上來說,我們可以將課堂視為決定學校教育成敗的關鍵所在。然而,課堂不僅是傳播和學習文化的場所,其本身也具有濃厚的文化意蘊。而文化充盈于課堂之內、師生之間,文化是課堂的養分,離開文化,課堂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梢姡n堂文化對課堂教學有著重要的影響作用。
一、課堂文化的界說
關于"課堂文化"的概念,學術界尚未給出過統一的論述,原因是對于文化這一概念的不同理解,1952年美國的人類學家克魯伯和克拉克洪合寫了一本《文化,關于概念和定義的檢討》的著作,統計出從1871年到1951年80年間,關于文化的定義有164種之多,因此,給"文化"定義的確是很難的一件事情,課堂文化的概念脫胎于文化概念,隨之課堂文化的概念也就會有不同的側重點。
文化人類學派鼻祖愛德華.B.泰勒(E.B.Tylor)對文化有一個權威性的定義:"文化是一個復雜的整體,是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以及社會成員所獲得的能力、習慣在內的復合體。"[1]據此,有學者將"課堂文化"理解為"在長期課堂教育教學活動中師生形成和共同創造的課堂規范、行為方式和思想觀念的整合體,它直接反映的是課堂乃至學校的精神風貌,深層次體現的是不同教育觀念的交鋒和人們對現實教育不同的追求和價值體認"[2]?,F在學術界一般把文化的概念區分為廣義和狹義的兩種:廣義文化是指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文化則專指人類精神方面,它"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以及包括作為成員而獲得的其他任何能力、習慣的綜合體"[3],"其組成要素有四種:規范、價值、信仰和表意象征符號"[3]。我國著名學者吳康寧教授在其所著的《課堂教學社會學》一書中把文化限定為狹義的精神方面的文化后,提出了課堂文化即課堂中的社會文化。"所謂課堂教學中的社會文化便可視為課堂教學中的規范、價值、信仰和表意象征符號的復合體"[4]。鑒于狹義的文化"對教育的影響和作用更為直接,它時時把握著教育跳動的'脈搏',與教育生生不息"[5],"也是正確看待、分析文化與教育的一個理論前提"[5]。由此,對課堂文化概念的理解,應該回到教育中的文化概念——狹義的文化中去尋求。再者,課堂文化屬于學校文化的微觀領域,是整個社會文化系統中的亞文化形態,是文化在課堂這一特殊情境中的表現。它既有文化的普遍屬性,同時又具有在課堂情境中的特性,它無疑是一個包涵豐富的系統?;谝陨戏治?,本文從以下幾點入手來界說"課堂文化"。
首先,"文化的本質是它的人性內涵,文化的社會性是人性本質的展現與發揮"[6]。"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彰顯,是人的生存方式"[7]。文化是人創造的,文化的特征由人規定,文化的意義和價值由人來賦予和認取。"文"和"人"總是不可分割地聯系在一起。"在人之外或者在人之前不可能有文化,同樣,在文化之外或文化之前也不可能有人。"[8]可見,作為文化的主體——人,只有在繼承文化的同時積極發揮其主觀創造性,才能在促進文化繁榮的同時逐步實現個性的全面自由與和諧發展。課堂文化的主體表現為課堂這一組織、情境當中的人——教師和學生,離開了教師和學生,課堂也就無從談起了。正是由于教師和學生在課堂這一組織當中經過一定歷史過程形成了相似的或者一致的信仰、價值觀以及行為方式從而形成了課堂文化。課堂文化就是課堂中的社會群體——教師和學生所體現的文化,即課堂中教師和學生所共享的價值觀、思維方式、行為方式的外顯,主要由教師和學生的規范性行為、共有的價值、意義和信仰所構成。
其次,雖然文化存在的形態多種多樣,文化可以以物質的、精神的、制度的形態存在,但是精神層面的東西是文化更本質的東西。"課堂精神文化"是課堂文化的主體和內核,是課堂文化本質的、最深層的組成部分。主要包括課堂主體的意識形態、思想觀念、思維方式、價值判斷、審美情趣、目標取向等。精神層面的課堂文化是無形的,內隱于課堂文化的物質、制度層面之中,并以其為載體,直接決定著課堂教學特色的形成。課堂精神文化體現的是一種課堂氛圍,是師生在課堂上探究知識所表現出來的整體精神面貌。
第三,課堂文化主要發生在教室(當然也不僅限于教室)這個特定的空間和一節課這個特定的時間里,是一種情境性的文化。因此,課堂文化受一定的時空影響,具有其特殊的環境。而更重要的是課堂文化的兩個主體都是有血有肉的人,故課堂文化的情境性主要還是體現在主體之間生動活潑的互動上,師生通過言語、動作、情感的交流,來加深師生之間的理解,營造和諧的課堂氣氛,主要體現在課堂"小氣候"的營造和師生情感的交融上。師生之間通過教學活動的開展,通過言語、動作、情感的交流,來加深師生之間的理解,營造和諧的課堂氣氛。[9]
第四,課堂文化形成于課堂教學實踐中,而教師則是挺立在課堂上的文化大樹,教師們要有文化責任和文化底蘊。教師應以文化的視角,尊重學生生命的獨立品性,傾聽學生生命的自由感悟,共享學生生命的真實體驗,營造出一個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他們不再是主觀地傳授知識,而是盡快地讓學生自己活動起來,去獲取知識,去解決問題,使學生處在真正的自主狀態中。
由此,我們從教育學中就文化的狹義取向將課堂文化理解為在特定課堂空間中,課堂主體教師和學生在教學活動中所形成和體現出來的價值觀念、思想意識、行為方式以及學習方式等方面的總和,是凝聚在課堂師生心中的一種精神文化和共同的精神信念。文化總是內隱的,凝結在人及關系之中,由課堂與課堂活動的創造者--教師和學生來決定的。
二、課堂文化對課堂教學的影響
(一)課堂文化決定課堂教學的教育觀念
課程改革的實質是文化的變革,教師是課程改革的主體,是課堂教學的引領者,他們在想什么,有什么觀念對課程改革的實施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因為觀念決定著行為,有什么樣的教育觀念就會產生什么樣的教育行為。教師觀念深深地根植于教學文化之中,有怎樣的課堂文化,就會產生怎樣的課堂教學觀念。課堂文化是教育觀念產生的土壤,課堂教學存在、運行和發展的"元氣",是課堂教學的活力之根和動力之源。新型課堂文化的構建要依據學生的發展規律和教育自身的規律來進行,教師要轉變自己課堂教學中的諸多理念,教學理念的轉變是課堂文化重建的前提。
(二)課堂文化左右課堂教學的教學方式
教學是師生之間傳承和創生文化的特殊交往活動,那么教學方式自然會影響甚至制約著文化的傳承和創生。反過來,特定的教學方式總是"負載"某種文化,整體上呈現出特定的文化特性,表現為"不同的文化模式,就要運用不同的教學方式,才能達到教學的目的"[10]?;谖幕c教學方式的關系,從文化哲學的角度審視教學方式,發現在特定的課堂文化氛圍中,選擇和使用教學方式必須能夠支撐特定的課堂文化氛圍、必須考慮與主導性的課堂文化價值是否存在沖突等問題??梢?,課堂文化可以左右教學方式的選擇和變革方向。
再者,教師和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從這種意義上說,教學方式就是文化所代表的人類的生存方式在教學活動中的一種文化映射"[11],體現了在教學活動中凝結而成的相對穩定的師生生存方式和互動方式。當人類的生存方式隨著文化的變遷而發生改變,師生在教學生活世界中的課堂文化就會發生改變,教學方式也會隨之發生改變。
(三)課堂文化影響課堂教學的學習氛圍
課堂是教學與師生近距離直接交流的平臺,課堂教學是師生間思維碰撞和心靈感應的動態過程,是學生獲得知識技能和發展非智力因素的重要環境。課堂文化的營造者剛開始往往是教師,只不過是以學生的智力與非智力為主體體驗對象,一旦氣氛被活躍起來,學生也就不自覺地參與到課堂文化的營造中。教師對自己行為每一分寸的把握,都得協調于學生的內心情感體驗,這些內心體驗的外在表現形式就在于對課堂文化氛圍的感受。學生內心對課堂多邊交往和人際關系的每一次情感體驗都流露于課堂的文化氛圍中,而直接體現在對知識獲得和運用的程度上。由此可見,課堂文化就是在教學中師生共同理解、解釋,并賦予教學物化資源與教學行動方式的意義。解釋不同,所造就的文化形態就不同,所營造的學習氛圍也不同,從而對學生的主體發展也具有不同的意義。
三、課堂文化對課堂教學的啟示
在社會文化轉型的宏觀環境中,從教育中的文化概念去尋求對"課堂文化"的理解,來分析課堂教學中的問題,使我們認識到:課堂文化體現了課堂教學的內核,它包括支撐著課堂教學的教育觀念、價值訴求,展開課堂教學的教學方式,以及維系師生教學互動中的學習氛圍等,課堂教學改革的過程是一個課堂文化變遷的過程,只有從課堂文化建設和改革的高度來透視和設計課堂教學改革,才能夠收到實質性的效果。因此,從教育文化學的視閾來審視當下我國教學變革的背景、動因、目的和制約因素,對教學場域中呈現的新問題進行深層次思考,有助于深化教學改革。
參考文獻
[1][英]泰勒.文化之定義[M]//莊錫昌,等.多維視野中的文化理論.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99.
[2]張曉華.關于西部農村課堂文化的探討[J].教育理論與實踐, 2005,(11).
[3][美]R.M.基辛.文化·社會·個人[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8:30
[4]吳康寧,等.課堂教學社會學[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117.
[5]鄭金洲.教育文化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6.
[6]高清海,等.人的"類生命"與"類哲學"——走向未來的當代哲學精神[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404-405.
[7][美]懷特.文化科學——人與文化環境[M].曹錦清,譯.杭州:浙 江人民出版社,1989:34.
[8]劉進田.文化哲學導論[M].北京:法津出版社,1998:14.
[9]劉耀明.課堂文化的詮釋與重塑[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