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16 14:46:0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稅收風險管理分析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1.債權債務關系的相似性。德國學者阿爾巴特·翰瑟爾(又譯為海扎爾)在1919年德國稅法通則制定后提出,主張國家與納稅人的關系是依據稅收法律之規定,而在債權人與債務人之間形成的公法上債權債務關系[6]。其實,我國稅收征管法規定了稅收與一般債權的順序問題,也就說明該法承認稅收是一種債權。稅收作為“法定之債”,征納雙方處于對等地位,國家及其稅務機關作為債權人,有依法征稅的權力,負有提供高質量的公共產品和服務的義務,強調對納稅人服務意識[6];納稅人作為債務人,有依法納稅的義務,若其不按時履行義務,需向國家等債權人支付滯納金,甚至受到行政處罰,同時會帶來國家稅收流失的風險。這實質上同商業銀行和貸款客戶的債權債務關系在本質上是一樣的。此外,同商業銀行要求貸款客戶提供抵押、質押或第三方保證擔保一樣,事實上稅務機關也可以依法要求納稅人為應納稅收設定債權擔保,只不過應用不如銀行普遍而已。
2.信息不對稱和信用基礎的相似性。不管是稅收流失風險還是貸款違約風險,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征納或借貸雙方信息不對稱,銀行客戶/交易對手或納稅主體作為信息優勢方,可能采取滿足自身利益最大化而有害債權方的行為,而產生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由于信息不對稱的存在,債權方需要盡可能地收集與交易有關的信息,以在談判和交易過程中維護自己的利益,而產生信息獲取成本、監督管理成本等交易成本。為了減少信息不對稱所產生的潛在風險問題,商業銀行需要加強對客戶信息的采集,加強客戶識別和貸后管理;稅務機關需要加強對涉稅信息的采集,完善稅源管理體系,實現“信息管稅”;同時,要充分利用征信等社會信用環境,增加納稅人或客戶的失信成本。
3.納稅遵從風險和銀行信用風險的相似性。銀行信用風險和納稅遵從風險都是指債務人不能按時足額還本付息或足額納稅而給債權人造成損失的可能性,也稱違約風險。稅收風險與銀行風險類似,理論上也可以從違約概率(PD)、違約損失率(LGD)、應稅規模敞口(或違約時風險暴露EAD)、時間期限(M)等維度來量化。比如違約概率(PD)可由納稅人或客戶的靜態特征指標、動態財務稅收指標、歷史信用行為記錄等要素進一步加以度量和預測。違約損失率(LGD)指一旦違約可能造成的損失程度,與特定債權的抵押、擔保措施的有效性、清償優先性、金融賬戶信息的可獲得性和有效性、與執法環境、清收費用和債權保全的回收能力有關。對于銀行貸款違約時風險暴露(EAD)包括貸款本金余額和應收利息,較為容易確定;而應稅規模敞口僅指應繳稅額,除了稅率比較確定外,稅源相當于貸款本金,事先稅務機關并不知道,只能根據納稅人銷售、資產、利潤、水電消耗、行業統計信息、歷史月交稅金等間接預測,加之復雜的稅前扣除事項和減免優惠稅收事項,使得稅源管理是稅收風險管理與銀行風險管理之間的重要區別之一。
4.稅收執法風險和銀行操作風險的相似性。從風險成因來看,稅收執法風險與銀行操作風險類似,都是由人員、系統、流程和外部事件四類風險來源造成的直接或間接損失的風險。比如人員風險包括部分執法人員素質低下、、瀆職侵權或不作為;考核機制不健全,導致執法人員虛收、預收、濫收、混稅種、混入庫級次、空轉、引稅、賣稅、收過頭稅、寅吃卯糧等等,與有稅不收現象共存[7];培訓不足等等。流程和程序風險體現在登記、征收、結算、稽查等環節越位缺位、控制不足或控制過度。外部事件和環境影響包括地方政府干擾、外部欺詐等;稅收法律不完善、級次差、權威性不夠而帶來的法律風險;以及隨著稅務系統大集中、電子稅務業務的發展而帶來的IT風險。
5.稅收風險管理和銀行風險管理歷史和發展趨勢的相似性。我國稅收管理和銀行經營管理的風險是改革開放以后隨著1979年“撥改貸”[8]和1983年國營企業“利改稅”[9,10]的啟動,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過程中而逐漸顯現的;之前計劃經濟時期本質上是排斥風險的,是一種確定性經濟,基本不存在風險管理問題。
隨著1993年十四屆三中全會明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1994年設立3家政策性銀行而開始銀行商業化轉型和分稅制改革,2003年開始的國有銀行上市和新一輪稅制改革,市場經濟的深化發展,市場主體日趨多元化和差異化,客戶(納稅人)數量日益增加、稅源管理(或金融服務)范圍日益擴大,新的金融產品或稅種稅制結構調整不斷出現,業務日益全球化,信息科技的廣泛運用,信用環境和法制不健全,地方政府干擾等,使得面臨的風險越來越復雜,提升風險管理水平成為商業銀行和稅務機關共同的內在要求。
另外,在個人業務方面,隨著資本市場的發展、商業銀行的脫媒,零售業務和中小企業信貸等銀行業務占比逐漸增大,很多銀行開始了向零售銀行的轉型;針對零售業務的申請評分卡、行為評分卡等零售風險管理工具獲得大量應用,并獲得良好應用效果。對于稅收業務,以所得稅尤其是個人所得稅為主體,是世界稅制變遷的一個重要方向(在發達國家,個人所得稅占國家稅收的比重一般都高達40%以上)。目前,我國個人所得稅收入只占稅收收入的7%,因此,從長遠看,如何借鑒商業銀行零售評分卡風險管理經驗,切實解決“人少戶多”、有限的征管資源與納稅人(尤其是個人、個體戶、中小企業等)數量不斷增加、稅源稅基不斷擴大這一日益突出的矛盾,對加強稅收征管具有現實和長遠意義。
6.稅收風險管理和銀行風險管理理念和目標的相似性。理念轉變是實施稅收風險管理的先導。興起于20世紀90年代的政府重塑運動,逐漸將現在的稅務機關改造成同商業銀行等企業類似,是以納稅人(客戶)為中心、以企業家精神改造后的企業型政府。同銀行通過風險識別、進行風險資本配置,進而確定市場所在、確定目標客戶、提供金融產品和服務類似,稅收風險管理對納稅人(客戶)分類管理,進行風險識別和預測,確定目標納稅人,將有限的征管資源優化配置到風險高、稅款流失可能性較大的地方,以最大限度提高稅收遵從。
二、對稅收風險管理體系建設的若干啟示
基于以上稅收風險管理和銀行風險管理的相似性比較分析,借鑒商業銀行風險管理方面的相關成果和經驗,對于我國稅收風險管理體系建設有以下啟示。
1.建立健全的稅收風險管理組織架構。對風險進行全面有效的管理須有與之相適應的組織架構作為保障。目前,我國稅務系統納稅評估部門、稅源監控、稅收經濟分析的相關部門正在行使部分風險管理職能;而稽查、專業評估則往往是對風險轉化為事實的事后管理。2009年國稅總局下發了成立征管狀況監控分析領導小組和工作機制的通知,預示著全國征管狀況監控體系的建立和完善,以及稅收風險管理指標體系已初具雛形。組織結構對稅收風險管理運行機制的影響不可低估,為了完善稅收風險管理的體制機制,建立運行順暢稅收風險管理機制,須基于風險管理流程建構的需要,建立跨組織單元的工作協調機制,以保證充分發揮各種信息情報的效用,及時整合組織戰略目標,而非單純為了追求本部門目標的實現,形成良好的風險管理決策機制。
目前商業銀行一般都設有全面的風險管理組織體系,包括規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風險管理部門、內部審計部門和法律事務部門及相關業務職能部門,并在董事會層面設立專門的風險管理委員會;全行設立獨立的風險管理部門,負責信用、市場、操作三大風險領域的風險管理政策制度的制定、風險計量工具的提供、分析風險所在區域和部位,為風險控制提供依據。有些領先銀行設有專門的資產負債管理部門,在風險管理部下設有專職的組合風險管理部門、專門的市場風險管理二級部門、或者操作風險管理二級部門;國際領先銀行則設有負責全行風險壓力測試的部門專職處室。稅務總局和省級稅務機關應設立專業的稅收風險管理部門,可設立稅收遵從風險、稅收執法風險等專職的風險管理處室或二級部;同時,適應稅務數據和業務應用大集中發展趨勢,風險管理職能適度上收和人員適度集中,資源配置要強調人員專業化和機構扁平化,提高總局、省市局風險管理分析研究和政策制定能力和水平,基層稅務更多是事務性處理和標準化風險應對。稅收風險管理可從銀行風險管理組織體系建設經驗中獲得以下啟示:一是所設立風險管理部門要具有獨立性和權威性。是否獨立將影響到風險管理的有效性。二是以有效的內部控制框架為基礎,覆蓋所有的人員、部門、分支機構、業務線路及全部流程,建立立體化、專業化、信息化的稅收風險管理組織,強調稅收征管等業務部門作為“第一道防線”,實現風險關口前移,承擔著風險控制的首要和直接責任,風險管理部門作為第二道防線,而審計和紀檢監察部門作為“第三道防線”,負責對風險管理的有效性評估和監督、再監督、再評價和責任追究。三是有效的風險管理組織是全員風險管理。風險管理組織的有效與否既取決于稅收分析、納稅評估、稅源監控、稅務稽查等每一個節點的正常運作,又取決于風險管理部門與征管等各業務部門間良好的溝通和協作。四是縱向上建立風險、審計的垂直管理體系,形成從稅收風險管理負責人到省級、直到基層風險經理的一條縱向垂直的、清晰明確的報告路線,風險分析結果及時報告風險管理委員會決策,風險管理負責人直接向總局黨委和局長匯報。五是稅務總局和省級稅務機關建立專職的稅收風險計量分析團隊,負責風險計量工具的創新、開發和推廣運用,使風險計量模型建模、監測和模型驗證,稅收風險分析管理工作專業化、日常化、動態化,注重風險管理經驗積累和趨勢研究,注重典型案例提煉預警分析指標,探究稅收風險規律,有效實現“信息管稅”的目標,大大提高稅收管理效能和精細化水平。六是強化風險管理部門對各類風險的統一管理,對風險管理政策、制度、程序的集中統一制定,各級稅務機關執行風險政策的標準化和一致性;進一步推進稅收管理員制度創新,重要復雜事項逐步上收以提高省市局的實體運作能力。七是根據納稅遵從風險、稅收執法風險、IT風險等不同風險類別設置專業處室支持全面風險管理,根據不同稅種、不同納稅人規模、不同行業、不同區域,實施分類管理,制定差別化的風險管理的戰略、政策制度、計量工具和流程,針對不同的風險類別和等級優化配置相應的征管資源采取不同的風險應對措施。
2.高度重視量化管理技術在稅收風險管理中的支撐地位。量化管理技術是風險管理有效性的有力支撐。只有掌握了有效的風險管理技術與方法,才能把握風險變化的本質和規律,從而更加有效地管理風險。實際上,風險量化方法的采用并不是否定傳統信用分析的方法,行業分析、財務分析、企業管理水平分析、生產銷售、用電情況、發票使用、抵押擔保分析仍然是包括納稅人納稅風險分析在內的各種信用分析的基石。
目前商業銀行一般擁有專職的信用、市場、操作、利率風險計量團隊,進行風險計量模型開發,針對不同行業、不同客戶類型研發各類差別化、針對性強的評級評分模型,比如,針對一般公司、事業法人、集團客戶、房地產、金融機構、項目融資、小企業研制不同的PD評級模型,針對零售客戶,研制個貸、信用卡等不同產品的申請評分卡、行為評分卡、催收評分卡等不同的統計計量模型;并負責模型使用效果的動態監測、模型驗證和跟蹤升級,使得計量模型具有良好的模型穩定性和風險識別效果,實現客戶的細分和精細化管理。比如我國某國有銀行住房抵押貸款申請評分卡、信用卡申請評分和行為評分卡模型整合了房貸申請審批政策、信用卡申請審批政策、額度調整申請政策和相應的業務流程,實現了模型、政策、流程三者的有機統一,自動審批率保持在40%~50%之間,提高了審批效率,促進了房貸審批、信用卡審批和額度調整由主要依靠分散的專家經驗判斷的管理模式向以統計模型為基礎的系統自動決策轉變。
稅務總局和省級稅務機關應建立專職的稅收風險計量分析團隊,負責稅收風險分析研究、典型案例提煉預警分析、風險計量模型建模、模型日常監測、驗證和升級、以及模型的推廣運用,探究稅收風險規律,有效實現“信息管稅”的目標,大大提高稅收管理效能和精細化水平。根據不同稅種、不同納稅人規模、行業區域,設置不同的風險管理團隊,針對不同類別,進行相應的稅收風險計量模型開發,制定差別化的風險管理的戰略、政策制度、計量工具和流程,針對不同的風險類別和等級優化配置相應的征管資源采取不同的風險應對措施。
3.將風險管理融入業務流程,實現稅收征管業務重組和流程再造。在商業銀行風險管理實踐過程中,并不是完全獨立于業務流程系統之外建立一套獨立的風險管理系統,而是將對公客戶評級、零售評分引擎、風險分類、押品估值等風險計量成果,同政策制度、規則一起,融入銀行授信業務流程系統;后臺數據倉庫決策支持類系統風險計量分析的結果,每日反饋至前臺業務流程系統,支持授信審批、限額管理、邊際經濟資本、產品定價等前臺業務的發展,實現前后臺互動。同時,建立了風險管理融入業務流程的客戶經理、風險經理平行作業機制,風險經理參與授信業務全流程管理,實現了風險管理與業務拓展的有效銜接,依托信息技術提升風險管控的精細化、標準化、專業化水平,提升了業務流程效率和客戶滿意度,推動了風險計量與業務應用的無縫結合。
與此類似,金稅三期稅收征管核心系統,除了在稅收決策支持系統中實現稅收風險分析,同樣需要把主要由各級管理層使用的監控決策系統與主要由一線稅務機關使用的流程管理系統進行無縫對接;需要將稅收風險分析結果、稅收風險監測識別、模型計量技術融入到稅務登記、一般納稅人認定、發票管理、涉稅審批、申報征收管理、稅源稅基管理、納稅評估、稅務稽查、處罰、執行、救濟等各個稅收征管業務流程中,進行業務重組和流程優化[11],工作方式“由自選動作變成了規定動作”,確保正確執法,實現稅收征管業務流程化運作、標準化管理和集約化運作,實行稅前、稅中和稅后的全過程風險防范和控制,建立覆蓋納稅服務、稅收執法全過程的稅收征管業務流程運行機制,建立貫穿稅收管理全過程的稅收風險控管體系,同時提升納稅人服務滿意度和征管業務流程效率。
4.借鑒銀行貸后管理經驗,實現稅收征管智能化風險預警及催收管理?!叭松賾舳唷笔嵌悇諜C關和商業銀行面臨的共同挑戰。比如,商業銀行個人信貸業務筆數多、單筆金額小的特點決定了在貸后管理中應用技術手段的重要性。國內外領先銀行并不停留在僅僅關注事實違約貸款的欠款催收、不良貸款重組等資產保全工作上,更重要的是基于行為評分、催收評分模型等細分客戶的計量工具,預測出現損失的可能性和趨勢,針對不同客戶采取差異化的風險預警策略與預處置流程,在較低的成本開支下保持良好的回收水平,實現高效便捷的風險預警和催收管理。
借鑒商業銀行基于行為評分、催收評分實現高效便捷的風險預警和催收管理的貸后管理經驗[12],基于納稅人基本特征信息、納稅行為記錄信息等海量涉稅信息,嘗試如Logistic回歸、決策樹、神經網絡等多種不同的建模技術,構建和應用納稅行為評分卡、催收評分卡模型,在稅收征管流程中高效評分,及時將評分預測出的高風險納稅戶列為風險應對重點,盡早發現高風險納稅戶,預先采取控制措施,并統一催收策略標準,推動稅務員工行為標準化。對于由于遺忘、對新稅收政策認識不足而導致的無意不遵從,僅需提醒其納稅即可;而有些欠稅風險較高納稅戶,需要采取密集的警示型電話催收以及短信、函件、面談等溝通手段;綜合配套運用稅法宣傳、咨詢輔導、提示提醒、納稅人自我修正、約談說明、稅收核定、稅務審計、稅務稽查等遞進措施實施風險應對。實現納稅風險預警和催收的自動化管理,不僅有助于提高催收效率,降低運營成本和人力成本,同時因為不打擾優質納稅戶,也相應地提高了納稅戶的滿意度。
5.加強內部控制體系建設,提升稅收執法風險管理水平。同商業銀行操作風險管理一樣,加強稅收執法風險管理,內部控制制度建設是基礎,加強內控制度建設,完善業務流程、人事安排和會計系統,并強化法規執行控制,就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內部失誤和違規操作,從而防范執法風險。
加強稅收執法風險管理控制,第一,稅收征管系統可直接通過流程控制、崗位權限設置等進行風險控制,實現崗位不相容管理,以權力制衡為前提,以明晰崗責和規范流程為重點,以痕跡化管理為基礎,以信息化手段為依托,以關鍵風險點控制為保障,發揮系統的“剛性”作用,機控和人控相結合,優化業務流程,強化內控機制,切實用制度管權、管人、管事,規范每一個崗位有章可循、有據可查,最大程度地規范稅收執法和行政管理行為,將風險管理融入業務流程,加強前中后臺的整體聯動和有效制衡,實現風險管理關口“前移”;第二,稅收執法風險管理可考慮借鑒商業銀行操作風險管理經驗,實施內部控制與自評估、KRI關鍵風險指標、關鍵風險點監控檢查、案件及損失數據分析等四大工具。其中,風險控制與自評估工具從人員、崗位、環節、流程出發,可做到風險的系統梳理和主動識別,估算各風險點潛在風險損失狀況,將風險自評估嵌入到業務部門的日常風險管理流程中。關鍵風險指標監控工具實現對整個組織各類關鍵風險指標進行監測和預警,建立相應的風險監測控制系統,對主要業務的風險點進行識別、預警和監測,以便及時風險應對。對稅收登記征收、減免緩抵退稅審批、稽查、違章處罰等關鍵風險點進行現場和非現場監控檢查。案件及損失數據分析工具實現案件及損失數據的流程化收集及與稅收會計數據比對驗證,進行稅收流失損失數據分析,加強案例分析,發現潛在執法風險規律和特征。第三,加強現場和非現場審計、紀檢監察等建設,確保審計的獨立性。第四,通過加強業務持續性管理,提升稅務大集中后的IT運營風險等小概率“尾部風險”事件管理能力。
6.提升涉稅數據質量,強化稅收風險管理數據基礎。風險計量和量化管理技術是風險管理的核心。而幾乎所有的風險計量模型都是依賴統計模型,以大量數據為基礎。數據和事實是建立風險計量體系的基礎和生命線,數據質量不高,不可能建立準確的模型。給予充分的數據準備,才能基于各類合適的建模技術構造成功的稅收風險計量模型,提高建模效率,控制模型風險,提升模型開發和驗證的整體水平;模型構建完成之前,需要對其可靠性進行檢驗,確保模型的穩健性和適應性,確保其能夠準確預測未來的稅收風險,為稅收風險應用、優化資源配置和精細化管理打好基礎。新資本協議實施對國內銀行風險計量所依賴的數據提出了較高要求,比如銀行為測量違約概率至少要擁有5年歷史數據,測量違約損失率要求銀行至少擁有7年的內部歷史數據。對于稅收風險管理而言,涉稅數據采集、以及歷史數據積累和數據質量,同樣是稅收風險管理面臨的重大挑戰。金稅三期工程,按照“信息管稅”思路,將建立一體化的風險控管信息平臺,完善涉稅信息的采集、分析,加強與外部其他政府部門、尤其是銀行等金融部門之間的數據交換,實現涉稅數據的整合和集中,為稅收風險管理奠定良好的數據基礎。加強數據治理、提升涉稅數據質量,一是倡導以數據指導業務的管理文化和以事實和數據為基礎的工作方法,形成以數據為基礎的決策、考核和管理機制;明確數據的所有者關系,健全數據質量監測、追蹤、定位、改進、控制流程,以關鍵應用為導向、以數據質量檢核報告為依據,加強數據質量監測,將數據質量納入績效考核體系,促進數據質量控制文化的培育。二是加強稅收數據倉庫建設,按照納稅戶、機構、稅種等不同維度實現對各類涉稅數據的整合,有助于促進納稅戶信息的統一視圖服務,推進賬務、案件、紀檢審計等不同損失數據的收集和整合,實現各類涉稅歷史數據的積累。三是配套部署元數據管理和數據質量檢核平臺,加強企業級元數據建設,支持數據的血緣和影響性分析;實現數據質量的監測、評估和報告,堅持“數據質量從源頭抓起”,推動數據質量的持續提升。四是加強涉稅數據標準化管理,統一信息編碼標準、納稅戶/機構/稅種等主數據標準的定義和規范。五是拓寬外部信息交換渠道,尤其要加強與銀行部門互聯,實現納稅戶收入監控;加強國地稅之間、以及與工商、海關、技術監督、金融、經貿、統計、發改委、工信部、質檢、股票交易所、證監會、公安車管、規劃建設、土地房產、環境保護、審計、科技管理、勞動社會保障、民政、水電煤氣公共設施供應、征信等相關部門的信息交換和共享,實現全方位稅源監控。
7.引入壓力測試方法和理論,提升宏觀稅收風險管理水平。隨著2009年美聯儲為了應對金融危機而對美國19家最大商業銀行組織的名為“監管資本評估計劃(SCAP)”的壓力測試工作的實施,目前,壓力測試被提升到一個全新的高度而在全球范圍內包括中國、尤其在金融業開始廣泛運用[13]。正常稅收風險管理是指稅制不變、稅源稅基既定條件下的納稅遵從風險,目標是實現稅收的“應收盡收”和正確執法。當前,我國廣為采用的基于稅收宏觀經濟計量模型、稅收投入產出模型、稅收一般可計算均衡(CGE)模型等進行稅收收入分析和預測,就是以經濟發展趨勢正常為前提,而未考慮經濟周期變化或各種極端情況的發生情況,或者至少考慮不足。
關鍵詞:稅源管理;信息管稅;互聯網+
隨著北京市首都經濟轉型、產業升級、結構調整的不斷推進,稅源的組成和分布越來越廣泛,稅源的流動性和隱蔽性越來越強,稅源管理難度日益增強,稅收工作面臨著新形勢、新挑戰,在“互聯網+稅務”時代,如何更好地借助信息化技術,創新加強稅源管理,是基層一線稅務機關迫切需要思考的問題。
一、目前基層稅源管理存在的問題
1.管理方式相對粗放,信息管稅水平有待提高。一方面,在實際工作中,稅收管理員身兼多職,容易導致工作顧此失彼,定期巡查、實地核查、日常檢查、稅源分析等制度流于形式,不能有效地落實。另一方面,客觀、有效的質量評價指標有待進一步形成和完善,稅務人員績效管理考核應真正體現出實效,內部管理失之于軟,少數干部缺乏擔當精神。稅源管理分析系統有待開發,從而增強稅收征管透明度,減少人為因素和水分,客觀公正反映征管水平,強化戶籍管理。
2.信息渠道不暢,仍存在部門間的信息壁壘。目前,受各種因素影響,地稅機關很難全面準確搜集納稅人的涉稅信息,實現對納稅人的有效監控。無稅申報率仍然較高,造冊戶居多。稅務機關所掌握的信息主要來源于納稅人的申報資料、財務報表等,信息的真實性、完整性沒有可靠的保證。同時,國稅、工商、海關、金融、各委辦局、街道鄉鎮等部門間信息共享程度較差,納稅人信息得不到及時有效傳遞,存在部門間的信息壁壘,從而制約了納稅人信息的準確性,成為信息化管稅的障礙。
3.一線征管力量薄弱,個別稅務干部信息管稅思維有待加強。主要體現在基層稅收管理人員數量不足,人均管戶幾百戶,只忙于申報輔導、催申報、涉稅咨詢服務等日常瑣碎工作,無暇深入到納稅人實際經營的全過程,管理能力與管理要求也有一定差距,從事稅源管理的人員年齡普遍偏大,部分人員缺乏激情、活力和創新力,計算機應用水平不高,信息管稅意識比較弱,不能適應新形式的需要,缺乏既懂政策法規、又懂稅收業務,并具有較強的計算機處理和風險管理能力的復合型人才。個別稅務干部和納稅人思想觀念固化,習慣于多年養成的工作業務習慣,投身“互聯網+稅務”改革的工作熱情不高,運用互聯網管稅能力不高,缺乏鉆研進取意識。
二、進一步加強稅源管理的建議
1.建立易操作、清晰型監督評價體系。實施稅源分級分類管理要求必須建立客觀、公正、有效的監督評價體系,凸顯績效管理考核在稅源管理方面所起的作用。在監督方式上,要從“結果式”向“過程式”轉變,建立起完善的績效管理考核機制,側重各管理層級、各崗位的監督制約,注重執法監督向過程縱深延伸,將執法監督的重點由事后監督轉移到事中監督和過程監督上;在評價標準上,要在“質”上求突破,要健全完善以計算機評價為主、以人工考核為輔的動態監控考核機制,以減少指標的人為影響,不斷提升監督評價效能。
2.建立鏈條式信息管稅風控新機制。通過建立數據采集-稅源監控-稅收分析-日常檢查-稅務稽查“五位一體”橫向互動機制,扎實推進“信息管稅”,通過實施對稅源的分類分級管理,提高對稅源、納稅人的滲透力和對稅收政策、地方決策的執行力,進而實現對相關企業的貼身養護,確保其為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傾注更大能量。通過建立周游通暢的數據采集、存儲、加工、處理、使用的信息管稅體系,提高對企業納稅遵從風險點的識別控制能力,建立起征納互信、征納互融、征納互助的良好關系。
建立健全縱向互動的稅收分析和調研運行機制,增強稅收分析預測的前瞻性和參考價值,牢牢把握組織收入主動權。多渠道采集稅收內外部信息,密切與國稅、工商、質檢、海關、銀行、房管等部門的合作,充分采集與納稅人生產經營密切相關的涉稅信息,對涉稅信息進行整合分析,實現稅收業務和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為稅收征管、管理決策、稅收分析、納稅服務等提供強有力的數據支持。稅源管理自動監控分析是綜合運用核心征管系統數據、第三方數據、稅源監控分析軟件等信息化技術手段,通過各業務層面的功能及數據整合,實現稅源管理的信息化、網格化、智能化處理。建立并完善國地聯手開展稅收分析長效機制和涉稅信息交換機制,國地合力共畫“同心圓”,挖掘稅收大數據潛力,整合分析力量,打造數據分析“拳頭產品”,為區域經濟發展出謀劃策。
3.構建點、線、面、網交互式的重點稅源管理服務體系。在重點稅源管理中,稅務機關可以通過強化點對線分析,把準重點稅源企業經濟與稅收動態;通過面對面評析,規避重點稅源企業的稅收風險;通過點對點服務,落實重點稅源企業的稅收政策;通過線對線交流,促進重點稅源企業的和諧發展;通過網對網貫通,建立起重點稅源轉移監控機制、納稅人重大事項報告和跟蹤服務制度、重點稅源建立固定聯系制度、重點稅源分析報告等制度,在明晰企業的一舉一動中加深對企業經營自主性的尊重,極力促成稅企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