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07 16:47:0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設施農業畢業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農科院系;畢業論文;培養計劃;質量評價
中圖分類號:G41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07-0030-03
在本科培養計劃中,畢業論文是實踐教學的重要環節,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徑,是對學生所學基礎理論、專業知識和實踐技能的全面檢驗,是學生綜合素質和學校辦學質量的體現[1]。因此,盡管畢業論文在實施過程中存在著諸多問題[2-3],如:時間安排不合理、選題創新性不足、學生積極性不高、指導不夠到位、場地、經費嚴重不足、論文質量下滑[4-6]等等,也不宜廢除[7],只能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根據學科特點,進行大幅度改革,完善方案,科學的解決存在問題,才能不斷提高本科畢業論文質量,這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農科專業受專業特點和研究對象的影響,試驗周期長、實踐計劃安排難度大,費用高見效較慢,不同課題(如小麥、玉米、棉花、中藥材、果樹、花卉和各類蔬菜)難以在同一時段實施,加之實習經費及實習場地的不足等,這些問題制約著農科專業本科實踐教學質量的提高。本文從教學計劃、實施方案、實施過程和論文質量評價等方面分析了本科畢業論文存在的問題,簡述了河南科技大學農學院在這方面的改革與實踐,為進一步完善本科培養方案、修訂實踐教學大綱、建立論文質量保證體系提供參考依據。
一、調整本科教學計劃中關于畢業論文的安排及思考
原教學計劃中畢業論文多安排在第八學期進行,主要考慮到所有的專業課第七學期才能學完,學過專業課后,學生有了一定的專業基礎理論指導,掌握了基本實驗方法,才有可能順利完成畢業論文實驗,這種安排從理論上講也比較合理。在實踐過程中,遇到了實驗周期較長的問題,只好把與種植有關的畢業論文提前一學期開題,其他專業或室內實驗仍在第八學期進行。第八學期學生就業壓力遠大于畢業壓力,學生認為論文可以將就而就業不能將就[8],所以論文質量下滑在所難免。
在當今新的社會大環境下,要想保證論文質量,切實提高學生的科研能力,就要對現存管理及教學環節進行改革。進一步加強教學環節的體制改革,合理整合實踐教學內容,將畢業論文環節滲透到專業教學實踐中去。按照這種思路,在新修訂的教學計劃中,農科學院將所有專業課在第六學期全部結束,第七學期安排綜合實習或科研訓練,第八學期做畢業論文。這樣安排學生可以從第六學期暑假開始選擇留?;虻綄嵙晢挝贿M行實習,一來拉長了論文實驗時間,同時給學生留下考研復習與聯系就業較大的時間自主空間,從根本上避免了考研與實習、實習與就業之間的矛盾沖突,確保理論教學質量和畢業論文的時間。
二、完善本科畢業論文實施方案
新的本科畢業論文實施方案,是從第六學期開始,經師生雙向選擇選定導師,第六學期3月開題,第六學期4月至第八學期實施,根據課題類型及作物種類,師生自定實驗開始時間和進度,第八學期3月統一中檢(實驗基本完成為中檢合格),第八學期6月初答辯。這樣的實施方案比較切合農業類專業特點,照顧到各種實驗的差異性,便于適時開展研究。部分室內分析任務,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考研面試或就業靈活安排在第七學期寒假或第八學期初進行。第八學期畢業論文工作以補充實驗、資料整理和撰寫論文為主,時間足以保證。這樣的安排,在保證畢業論文質量的基礎上,較好兼顧了畢業生的考研和就業。
三、強化本科畢業論文的過程管理
1.成立論文題目審查小組。從多年來的本科畢業論文教學工作情況看,開題一直是最不受重視的教學環節,很多老師和學生都認為開題對畢業論文的寫作質量影響不大[9],以致使有些論文題目太大或太小或缺乏研究價值等嚴重問題。修改后的實施方案,以學科為單位,以系主任為領導,成立3~5人的畢業論文題目審查小組,負責本學科論文題目審查工作,審查不合格的要求改題或換題,這一措施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題目的“大、小、難、易、空、舊”問題再度發生,確保論文題目的科學、合理,使畢業論文工作有一個良好的開端。
關鍵詞:農村經濟社會,矛盾與對策
發展農村經濟,必須立足本地實際,發揮比較優勢,發展特色經濟,這是所有農村經濟發展的一個基本問題。發展特色經濟就要突出抓好“三農”這個重點,解決“三農”工作中的實際問題,就要從農村經濟發展的新角度,樹立科學發展觀,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大力發展農村特色產業。特色經濟沒有一定的規模作支撐是脆弱的,必然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被淘汰。因此,發展農村經濟,就要抓特色經濟、抓規模經濟。畢業論文,農村經濟社會。。
2006年全面取消農業稅,這項舉措不公減輕了農民的經濟負擔,而且還大大減輕了農民的心理負擔,農民不再為鄉村干部催繳稅款而憂慮。取消農業稅,加上國家支農惠農政策的健全和完善,對扶持農業發展,縮小城鄉差距,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將發揮重大而深遠的作用,但也出現了一些矛盾和問題。
1.存在的問題
1.1農民土地糾紛問題:稅費改革前農民負擔沉重,對土地的依賴熱情不高,土地矛盾沒有凸現出來。稅費改革后,農民的稅費負擔大幅度減輕,充分調動了農民種田積極性,農村承包土地的矛盾開始顯現,要地、爭地的現象普遍,人多地少的矛盾突出,因土地界端不詳、面積不實、合同不完善等產生的矛盾增多,土地引發的糾紛時有發生,農民因地上訪的案件逐年增多。
1.2“一事一議”籌資籌勞問題:由于受村民素質的制約,議事主體消極被動,“一事一議”存在著事難議、決難行的情況。在具體實施中,仍然存在很多難題。一是意見難統一,二是認識不夠,三是錢少難辦事。這將影響農村集體公益、福利事業的發展。
1.3農村基層干部的角色轉換問題:有的干部認為“農民全部減了負,農村干部無事做”、“農民種田不再納稅,農村工作萬事大吉”,表現出沾沾自喜、茫然失落、消極等待的現象,還沒有積極適應新形勢的發展要求。農業稅取消后,鄉鎮財政所、地稅所工作量大大減少,人浮于事的現象較為突出。
1.4農村基層組織正常運轉問題:農業稅停征后,財政收入渠道更加變窄,剛性支出又必須保證,加劇了鄉鎮收支矛盾,農村稅費改革后,村級經費盡管通過上級轉移支付得到一定彌補,但也非常有限,只能勉強維持日常運轉。從實際運行情況看,村級公費主要用于了征訂報刊,沒有直接撥付到村,村級的一些正常支出難以保證,由于沒有經費來源,有的村組無錢購買賬簿表冊,一些村組也有兩年時間沒有進行財務核算,群眾對此很有意見。
1.5過去農業稅費征收遺留問題:稅費改革政策明確規定“暫停向農民催收改革前稅費尾欠”,“不準強行追收追繳農民負擔尾欠或稅費尾欠”,負面影響較大。
2.對策及建議
2.1轉變鄉鎮政府工作職能。農村經濟要立足于縣域優勢的發揮,在更大的領域進行資源整合,挖掘潛力,提升檔次,降低成本,加強管理,營造新優勢,創造高效益。要注重優勢轉化為成果,見實效,見效益,使其真正實現農民增收脫貧的效益,經濟與社會同步發展的效益,城鄉經濟、工業、農業協調發展的效益,鄉鎮政府要盡快轉變職能,專心致志思考怎樣為“三農”工作服務。畢業論文,農村經濟社會。。
2.2穩定和完善農村土地承包制度,探索多種土地流轉方式。針對農村土地承包中出現的新情況和土地流轉中出現的新問題,各級黨政和有關部門要及時組織依法完善二輪土地承包,妥善調處各類土地糾紛,全面規范土地承包合同,切實搞好承包地的確權發證,做到農戶承包的地塊、面積、合同和經營權證“四到戶”,農戶的承包地塊、面積與合同記載、社存本、登記表、經營權證“四相符”,經營權證書入戶率達到100%,依法保障農民對土地的承包權、經營權和收益權。
2.3探索多種途徑發展農村公益事業,引導農民一事一議搞建設。要嚴格區分農民自愿投工投勞改善自己生活生產條件與加重農民負擔之間的政策界限,對農民直接受益的村組公路、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在農戶自愿、民主協商、依法辦事的前提下,鼓勵農民自力更生,辦好管好自己受益的事。對村范圍大面積受益的重大事情,需要全村農民籌資籌勞的,必須通過“一事一議”,并按《“一事一議”籌資籌勞審議程序》報批。對改善公益設施,農民自愿投工投勞的,可通過鄉鎮、村向上爭取,對所需資金給予適當補助
2.4明確各級政府農村公共財政支出方面的職責。進一步完善各級政府在農村基礎教育、計劃生育、基礎設施以及醫療衛生和社會保障方面的事權財權劃分,加強各級政府在解決“三農”問題上的責任,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構建和諧社會提供公平寬松的環境。
2.5妥善處理農業稅尾欠問題:盡快解決農業稅尾欠問題,建議將真正的農業稅尾欠和農業稅“上清下不清”形成的債務區分開來,將“上清下不清”形成的債務納入鄉村債務統籌解決。對真正的農業稅尾欠是否清收和如何清收,在保證農民社會總體穩定的前提下由省級人民政府確定。畢業論文,農村經濟社會。。
2.6 以農業產業化為重點,推進農業“現代化之路”。推進農業現代化,要改變就農業論農業的觀念,堅持用工業的理念謀劃農業發展,增加對農業、農村基礎設施的投入,改善農業發展環境。用先進的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用先進的經營形式發展農業,加快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要結合縣域實際,在穩定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基礎上,積極推進農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業生產規?;蜆藴驶嘤飘a品,增強競爭力。要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推動農產品加工轉化增值,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要加快農業科技進步,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促進農業增長方式轉變。加強農村現代流通體系建設,在農村發展現代流通業,建立新型營銷體系。
關鍵詞:產學研合作;應用化學;實踐;創新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09-0097-02
一、引言
應用化學專業[1,2]是分屬于化學工程與技術(國家一級學科)的二級學科,是一門著力于培養具備化學方面的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基本技能以及相關的工程技術知識和較強的實驗技能,具有化學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方面的科學思維和科學實驗訓練,能在科研機構、高等學校及企事業單位等從事科學研究、教學工作及管理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的學科。
黃山學院應用化學專業作為工學專業,自成立起就以應用型為導向,以到企業就業為引導,注重對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高校中的產學研結合主要體現在于:科研合作及教學合作方面。對于科研合作方面,主要是新產品、新技術的開發及轉讓等;對于教學方面來講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共同研究確立未來企業用人需求,針對相關需求,共同制定出相關專業人才的培養方案,并結合企業特長及專業所需,共建實訓實踐基地;(2)在教學內容中結合企業產品及工藝技術,注重滲透新科學、新技術、新工藝的介紹;(3)是在教學方式上要加強針對能力培養的實踐教學,如實踐技能的鍛煉;(4)在教學過程中要由校內向校外,由教室向生產現場延伸,采用以校內實訓實踐為主,校外實訓實踐為輔的方式進行;(5)是在教學效果上要通過嫁接、轉化、推廣和應用新科技、新工藝,培養出一大批能熟練應用新技術、新工藝,并具有一定創新能力的高素質勞動者。[3]
因此,為了改善培養的學生不適應社會需求及進一步培養鍛煉學生的實驗實踐能力及創新能力,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增加對應用化學專業的輔助教育,與相關企業的產學研合作不僅僅是停留在科研層面,要通過恰當的銜接,將應用化學專業的學生能夠在這個過程中得到充分的訓練[4,5]。
二、產學研聯動的舉措
自2010年起,黃山學院應用化學專業在對于學生實踐能力培養有顯著影響的實驗實訓環節如畢業見習、畢業實習、畢業論文等方面進行了探索,所采取的措施如下:
(一)加強產學研聯動,促進校內共建實習基地建設
為了加強學生校內實訓實踐能力的培養,黃山學院化學化工學院通過與產學研合作企業的交流,決定共建應用化學專業的校內實習實訓基地建設,這也是學校和企業攜手的一次全新嘗試。產學研共建校內實習基地可以營造一個企業運作環境,讓學生就業之前了解企業運作規律、熟悉企業運作流程、具備實際的動手操作和決策能力,以便走出校門后立即與市場接軌。建設方式一般為學校投資實習中心場地、部分硬件設施、部分系統軟件等,并負責實習基地的運營和管理;由企業投資部分硬件設施、部分系統軟件、實習資料、企業案例等。通過校內共建實習基地,可以實現學校、學生與企業的三贏模式。對于學校來說,可以引入企業先進的技術及管理經驗進行復合型師資隊伍的培養、實習基地的市場化運作、案例教學等多方面都可為學校教學提供切實的支持。對于應用化學專業的學生來講,在與企業共建的實習基地中進行學習,可以提前了解并掌握該企業的產品及發展動態,不僅提前開拓了視野,鍛煉了自己的實踐創新能力,而且有利于學生在相關企業實現就業。對于企業來說,人才培養有賴于穩定、有序、成熟的育人機制,學校在這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通過校內實習基地的建設和合作,有利于選拔出更加適合企業需求的人才。
(二)加強產學研聯動,促進校外實習基地建設
為了保持學生的畢業見習及畢業實習能夠順利進行,從黃山學院化學化工學院層面,著力于實習教育基地的建設,對于應用化學專業來講,主要立足于黃山當地的多家精細化工企業為主,如永佳基團的相關企業如黃山華惠科技有限公司、艾仕得華佳化工有限公司、黃山永新股份有限公司、黃山新力油墨有限公司等、其他公司如安徽恒遠化工有限公司、黃山向榮新材料有限公司等,主要圍繞著粉末涂料原料如聚酯樹脂、環氧樹脂、固化劑等、印刷軟包裝材料方向為主,長期建立穩定的實習關系,約定相關實習基地企業的負責人,根據各個企業的實習內容共同修訂見習及實綱;并在后續見習及實習的過程中,企業選派有經驗的專業技術人員對學生進行全程指導,包括理論全流程講解培訓、現場各個環節參觀講解等,使學生能夠真正理解該產業的過程。同時,校外實習基地主要承擔著應用化學專業的畢業見習、畢業實習的完成,學生在學校教師及企業技術人員的帶領下,深入企業一線一定的時間,將理論知識與實踐學習相結合,不斷開拓學生視野,在實際生產過程中提高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
(三)加強產學研聯動、推動畢業論文及設計工作
畢業論文及設計是本科教學過程的最后階段采用的一種總結性的實踐教學
環節。畢業論文及設計能使學生綜合應用所學的各種理論知識和技能,進行全面、系統、嚴格的技術及基本能力的培養。應用化學專業將畢業設計與畢業論文相結合,適當向工程設計傾斜,鼓勵學生進行工程設計類選題,采取一人一題,獨立完成的方式進行。黃山學院應用化學專業教師結合與校外企業的產學研課題進行畢業論文選題,使學生在畢業論文內容選擇方面能夠更加深入地認識相關行業及產品,從而學習企業對產品的制備及檢測方法,鍛煉學生的實踐技能及創新能力;同時,為了進一步擴大對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力度,在產學研合作的企業里面,就學生畢業論文及設計方面與企業技術人員達成畢業論文選題意向,企業技術人員在應用化學專業畢業論文開展征題工作的時候,根據企業技術研發及工藝改進的需要,可以給出相關的畢業論文題目,針對畢業設計類的課題,注重學生的就業方向與相關企業進行聯合培養,尤其是在工程設計課題方面,鼓勵學生進入企業,指導教師為企業技術人員,在企業指導老師的指導下采用畢業論文全程在企業完成的方式進行,并按照應用化學專業教研室對畢業論文時間節點的要求完成各部分內容,如開題報告、中期檢查、畢業答辯等,這部分學生通過畢業論文的實驗實踐環節,可以更進一步的認識企業的產品及工藝要求,鍛煉了自身的實踐實驗技能及創新能力,為后面到相關企業就業及更好的適應企業打下了基礎。同時,對于已經簽約企業的學生來說,這是一個充分認識企業的環節,對于企業來說,在此期間,可以對學生進行提前培訓,縮短就業適應期,通過實質性的完成項目內容來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及創新能力。
三、產學研聯動的效果
經過近些年的鞏固與發展,在產學研聯動項目的牽引下,取得了一些成果:
(一)學生實踐創新能力明顯提升
產學研合作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將相對封閉的教育環境變成開放式的教學環境,學生在這些環節如畢業見習、畢業實習、畢業論文及設計環節更好的認識和運用知識,使學生的創新性思維得到充分發揮,同時實踐技能得到提升。應用化學專業學生在實踐環節的加強及與企業聯合培養,專業實踐技能更強,且所學技能與市場能夠緊密結合,培養質量大大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有很大改善,應用型技術得到加強和鍛煉,學生的專業能力得到明顯的提升,為后續就業打下了基礎,較好地滿足市場的需求,近幾年應用化學專業畢業的學生普遍收到用人單位的好評。
(二)雙能型師資進一步加強
對于應用化學專業培養來講,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保障。應用化學專業教師通過多年來產學研聯動實踐環節的參與,進一步提升了自己的實踐應用能力,同時與企業的聯系更加緊密,與地方產業的橫向課題也明顯增加,只有教師真正的走進企業,才能在教學中將學生真正的帶出課堂,保障學生實踐能力及創新能力的提升。
四、結束語
加強應用化學專業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采用產學研聯動的方式進一步加強與企業合作,聯合培養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創新型專業技術人才任重而道遠,我們將及時總結并采用多種模式培養學生的創新技術能力,使學生在此過程中能夠得到充分鍛煉,成為基礎知識扎實,實驗技能出眾,實踐創新能力強的群體。
參考文獻:
[1]魏子棟,魏錫文,黎學明,楊明莉.應用化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重慶大學學報,2003,9(6):169-170.
[2]李杰,王俊,李翠勤,王鑒,張榮明.應用化學專業創新型實驗教學體系構建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4,(13):261-262.
[3]霍冀川,雷洪,梁曉峰,葉旭.整合優勢資源構建應用化學本科專業學生創新力培養體系[J].中國大學教學,2014,(11):53-55.
“一二三四”人才培養模式從培養目的(一中心)、師資(雙導師)、學生(三階段)以及課程(四平臺)4個方面入手,全方位構建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專業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
1.1一中心“一”即一中心,是指以培養創新應用型人才為中心,明確培養目的,使學生在畢業后能夠勝任設施農業產業相關單位的工作。
1.2雙導師“二”即雙導師,是指“學校導師+企業導師”。從學生入學開始即根據雙向選擇,給每位學生配備學校導師,負責學生的學習、思想及日常生活。從大三下學期到大四上學期,學生以企業等校外實踐基地為主,進行專業知識實踐。在實踐期間,學生根據興趣愛好選擇從事的實踐類型,企業為學生配備專門的企業導師。負責指導學生的專業技能,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使學生盡早適應社會。
1.3三階段“三”即三階段,是指把學生學習的整體工程劃分為“基礎—提高—強化”3個階段。第1階段:基礎階段,主要通過書院制完成,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基礎能力和人文素養。時間為1年,安排在第1~2學期完成。學習公共課,進行文化素養教育,培養學生誠信、遵紀的品質,增強語言表達能力和計算機應用能力;學習部分專業基礎課,在校內實驗室和實習實訓基地進行基本技能訓練,掌握專業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第2階段:提高階段,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主要方式為邊學邊做,時間為2年,安排在第3~6學期完成。主要學習專業課,在校內外實習、實訓基地進行技能訓練,掌握專業知識和技能。第3階段:強化階段,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實踐綜合能力,主要進行集中實踐和畢業論文(設計),時間為1年,安排在第7~8學期完成。在集中實踐過程中,根據專業教學目標的要求和學生的興趣愛好,輪流在不同的崗位進行生產實訓,掌握專業崗位的實踐技能,安排專業教師常駐企業,會同企業導師對學生進行管理和實訓指導;畢業論文(設計)工作,學生根據不同興趣和愛好進行選題,在導師指導下獨立完成。
1.4四平臺“四”即四平臺,包括通識教育平臺、專業基礎教育平臺、專業教育平臺、實踐創新平臺。通識教育平臺主要通過理、工、經、管、文、法、藝術等相互滲透,培養學生多樣化的思維方式,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主要開設自然科學類、社會科學類、人文藝術類、經濟管理類、工程技術類等系列的選修課程,達到全面素質養成的目的。專業基礎教育平臺主要設置專業的基礎理論、技術基礎等方面的課程,加強對學生基礎理論和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的培養。該平臺的課程設置要加大跨學科選修學分比例,增加專業基礎課比例,拓寬專業口徑,以實現培養學生適應行業、社會的職業生涯所需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專業教育平臺著重培養學生扎實的專業知識和創新精神。課程設置時根據學生就業的不同方向設置專業選修課,系統設計課程結構,實現專業課程結構模塊化,加大開設反映不同學科前沿的課程,使學生形成相對完整的專業知識結構。實踐創新平臺主要目的在于培養學生將所學專業理論知識應用到實踐中以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培養學生創新、創業意識。該平臺包括課內實驗、研討課、專業實踐、專業綜合實踐、社會調查和畢業設計(論文)等。
2優化教學手段,加強教學管理
在教學過程中積極進行方式方法的改革,總結形成了“雙主體”、“雙導師”教學模式。教學中采用案例教學法、直觀教學法、網絡教學法等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教學過程中增加互動式、啟發式、討論式比例,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發揮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了學生學習和思辯的能力。多媒體課件圖文并茂、內容豐富,學生課堂印象深刻。多門專業課建立了網絡教學平臺,視頻、圖片、習題資源豐富,有較強的互動功能,為學生擴大專業知識面、自主學習提供機會。在實踐教學中,高度重視校外指導教師的作用,選聘基地優秀技術管理人員作為指導教師,把學院導師和企業導師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實行學院和企業雙導師共同考核的辦法,全面準確地考核學生的實踐教學情況。實踐內容的選擇突出與生產實際、教師科研相結合的特點,注重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在強化教學質量監督制度方面,首先打造教學團隊。建立專業主干課程教學團隊制度,教學團隊至少由1名具有副高職稱以上的教師負責。其次堅持高級職稱教師(特別是教授)為本科生授課制度。再次,堅持嚴格的校、院、同行三級聽課和信息反饋制度,把發現的問題及時反饋給相關教師。每學期結束后,除了實施網上學生評教制度外,還要求學生對教學情況作出書面評價,提出意見建議。最后由主講教師對自己本學期教學進行全面總結,提出改進措施。
3提高師資隊伍素質,構建設施農業學科梯隊
3.1中青年骨干教師隊伍培養加強學科帶頭人的培養力度,以提高教師素質為中心,以培養中青年骨干為重點,鼓勵和資助青年教師在職攻讀博士學位,經過近幾年師資隊伍的建設,教學團隊中80%具有博士學位。通過國外研修、國內高校進修及企業掛職鍛煉等方式,對中青年骨干教師加強培養。每年選派教師參加國內、境外培訓,學習專業課程體系開發、應用型本科院校先進經驗和專業技術等。
3.2“雙能型”教師隊伍培養每年選派教師到校內外實訓基地進行生產鍛煉,豐富專業實踐經驗,提高“雙能”素質。其他教師也輪流到生產一線進行實踐鍛煉,每年不少于10人次,每次不少于2個月。通過這樣的措施,培養了一批高素質、高水平的“雙能型”教師隊伍,“雙能”素質教師比例提高到63.6%,并有50%教師獲得職業資格證書或職業技能鑒定證書。
4產學研緊密結合,加大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力度
[關鍵詞]農學專業 實踐教學
1 農學專業在實踐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1 對實踐教學的重要性認識不足,重視理論教育而忽視實踐教學。受以前培養目標及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部分從事農學專業教學的教師對實踐教學的重要性認識不夠,認為實踐教學僅是對理論知識的驗證而已,掌握基本理論才是最重要的;片面地認為學校教育質量的高低,主要看學生掌握理論的水平,而實踐能力則無足輕重。因而只重視理論教學,不重視實踐教學,對課程實驗、實習的學時越壓越少,甚至干脆不搞實踐教學。在不重視實踐教學的教師的影響下,部分學生也對實踐教學興趣不大、熱情不高。還有的學生認為自己的專業所搞的實踐教學臟、苦、累,且檔次較低,總是和莊稼、泥巴、肥料、農藥等“低級”東西打交道。因此,有些學生在實驗、實習、科研訓練時只是看看而已,不愿意動手。
1.2 專業建設經費不足,辦學條件有待改善。農學專業是一個理論性和實踐性都很強的專業。它不僅要求有一支專業基礎理論扎實,學術造詣深、科研、生產經驗豐富的師資隊伍,而且要有良好的實踐性教學基地。由于種種原因,農學專業目前專業建設經費不足,特別是實習、科研基地條件較差,基礎設施不完善,生產工具也比較落后,難以適應現代化農業的專業技術人培養的需要。因此,加大專業建設經費投入,改善辦學條件,是新時期農學專業建設發展要解決的重要問題。
1.3 重視實踐教學的環節布置,忽視過程管理。有些高校看似非常重視實踐教學環節,有關實踐的教學文件一堆,課程論文該如何做、生產實習該如何做、畢業論文等該如何做都有規定,但學生的課程論文、畢業論文、生產實習、科研訓練、社會調查等,基本上都是教師布置任務,學生完成任務,搞成什么結果就算什么結果,缺乏對各實踐過程的指導和管理,學生在實踐教學環節中不認真聽講,不認真操作,走馬觀花現象十分普遍??己酥?,普遍表現為重理論考試,輕實踐考核。給人的感覺是措施很硬,但操作過程監控很差,很少有學生會因實踐環節完成不好而不能畢業的情況,以致在學生能力的培養上,實踐教學成了走過場。
1.4 生源不足,生源質量有待提高。生源不足,生源質量較差,是長期以來困擾農學專業發展的一個主要原因之一。由于種種原因,我國農業的發展相對其他行業有很大的滯后性,農業和農村很不發達,生產力水平低,農村經濟落后,農業工作條件艱苦,農業科技人員待遇偏低等,對考生產生了消極影響,使很多考生特別是優秀考生不愿意投身農業行業,從而使農科成為冷門學科,生源數量不足。農學專業每年招生第一志愿錄取的考生的比例,不到招生人數的一半,能夠在重點分數線以上第一志愿錄取的考生更少,生源質量相對較差因此,如何擴大生源,提高生源質量,是新時期農學專業建設發展中必須研究解決的又一個重要問題。
2 農學專業實踐教學改革策略
2.1 加強專業思想教育,使學生牢固樹立學農愛農的思想。專業思想是學習的內在動力。一個大學生如果他的專業思想不牢固,他不熱愛自己的專業,他就不可能把精力放在學習上,這種學生即使有很高的智商,也不會在他所在的專業領域內有大的成就。因此,搞好專業思想教育,使學生牢固樹立學農愛農的思想。特別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如何正確看待農業產業的發展,鼓勵學生致力投身于農業這一行,這是農學專業建設發展必須研究解決的首要問題。關于農學專業的專業思想教育問題,過去幾十年一直都在提,但是都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專業教育形式單一,缺乏實證資料。過去專業思想教育大多是大會上講,課堂上提,沒有實質性的實證材料。學生沒有真正看到學農的希望在哪里?出息在何處?結果專業思想教育花的時間和精力不少,但是收效甚微??偨Y過去專業思想教育。
2.2 教學改革應該與時俱進,要與社會需求相適應。通過優化專業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堅持以提高學生對社會大生產適應能力為目標的改革方向,培養具有一專多能的專業素質、掌握多種實用技術的復合型人才,滿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農業高級技術人才的需求,為經濟建設培養人才,使學校的教學改革沿著與社會需求相互適應的軌道發展。
論文摘要:就目前農科類高校實戲教學的現狀,分析了存在的問題,指出了加強實踐教學改革的重要性,最后提出了實踐教學改革的可行性途徑
實踐教學在整個教學壞節中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它對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具有特殊作用。農科類院校的專業大多具有應用性和實踐性強的特點,因此,實踐教學在高等農科類院校素質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就更為重要。它是理論聯系實際的重要手段,是將知識轉化為能力的過程,同時也是培養智能型農科專業人才的重要環節。實踐教學的形式多種多樣,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可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因此,實踐教學是高等農科類專業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
一、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重理論教學,輕實踐教學
由于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高等農科類專業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對實踐教學的重要性沒有充分的認識,普遍有著重理論教學、輕實踐教學,重課堂教學、輕其它形式教學的現象。實踐教學在課程設置、實踐內容、方式和手段上都從屬于理論教學,沒有放到應有的位置和高度。不少農科類學生包括部分老師,對實踐教學的重要性沒有充分的認識,認為把書讀好了就什么都有了,光看重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對實踐能力沒有太高的要求,對實踐教學的熱情很低,出現了學農不愛農的現象,更有一些學生以學農為恥,認為自己十年寒窗圖的就是跳出農門,結果到頭來還得和莊稼、動物、土和糞打交道,與農民沒什么差別。因此,在實踐過程中只是敷衍了事,不愿動手。
(二)教學模式落后,學生積極性不高
實踐教學環節主要包括實驗、教學實習和畢業實習這三個方面,實驗大多是結合理論課程開設的,是按照教學計劃在規定的時間內開展進行.實驗方式大多是由教師先講,學生按照實驗指導,按部就班的操作,學生只是被動的演練一遍,他們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受到了限制,創造性更難得到充分發揮,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得到鍛煉的只是簡單的動手能力,而創造性的應用能力卻沒有得到培養和提高。
(三)實習基地不足,經費短缺
近年來,高等本科院校不斷擴招,辦學規模越來越大,以往的一些實習基地被用來擴建為教室、宿舍等場所,校園內有限的空間越來越小,在校內要建立實踐教學基地越來越困難,但目前,由于農業生產與經濟效益直接相關,大多數的農民和科研單位不愿意接收可能會影響其生產效益的實踐教學活動,這就導致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建立的困難,學生在科研實習中無法真正的投人到生產第一線。隨著在校學生人數的增加,用于實踐教學的經費也相對不足,使得學校的實踐教學設施跟不上,一些儀器、設備、化學藥品經常出現空洞,許多實驗和實習都無法正常進行,實踐教學成為一紙空文。另外學生在校外實習花費相對較大,為節約開支,不少學校想盡辦法減少學生校外實習的次數,校外實習改在校內進行,實地觀察的項目改為看錄像,學生的實踐經驗沒有得到很好的積累.農業生產實踐的時效性很強,教學實踐和農事生產緊密相連,如果經費短缺或不能及時到位,就會錯過作物的生長時期,達不到預期的教學實踐目的。
(四)實踐教學環節執行不完善
實踐教學在開展的過程中存在許多問題,實踐性環節質量標準較差,影響學生能力的培養,而且多年來高校教學經費投人不足,實踐性環節的條件沒有多大改善,學生缺乏實踐能力培養應具備的條件.同時,由于大多生產實踐和社會實踐只是要求學生自愿參加,有些專業實習、教學實習和畢業實習也是要求學生自己尋找實習單位,特別是畢業實習階段,部分學生忙于就業,或忙于應付畢業論文的撰寫,因而造成學生整體對實踐環節重視程度的缺乏。同時,由于教學單位、教師缺乏嚴格的指導和考核,使得學生綜合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獨立操作的技能較弱,限制了學生學習能力、協作能力及創新能力的提高。
二、實踐教學改革的重要性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和創造性顯的更為重要,而實踐教學則是提高學生的實踐技能,啟發學生科學思維和豐富創造力的重要手段。進人12世紀,學生需要的不僅僅是學習能力,還需要動手能力、創新能力和協作能力,而高校肩負著培養人才的重任,這就要求人才培養模式做出相應的變化,以進一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一)實踐教學有助于各種能力的培養
社會的不斷發展進步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由原來的單一型人才逐漸轉變為對高素質的復合型人才的需求,以前那些讀死書、死讀書的“人才”越來越無用武之地,而實踐教學有助于鍛煉學生的各種能力。通過實踐教學可以開發學生智力,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實驗觀察能力、動手能力、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和科學研究能力。學生在實踐教學過程中,通過參加生產、接觸社會,寫實習計劃、實結、調查報告,提高了收集信息的能力、寫作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學生還可通過撰寫課程論文和畢業論文培養科研實踐能力。通過實踐教學學生能很好的把理論和實踐聯系起來,縮短了理論與實際之間的距離,促進了知識結構的完善,同時提高學生自身的自學能力。社會實踐還可檢驗學生間接經驗和書本知識是否正確,同時還可養成服務社會、適應社會的能力,找出已形成的能力與社會需要的能力之間的差距,以便有針對性地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
(二)有助于心理素質的加強
青年時期是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時期,實踐教學有助于學生從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去認識自然和社會,引導學生從實際出發,客觀地思考和冷靜地處理遇到的各種問題。久而久之,有助于學生在科學精神的感召下,以科學的態度去追求人生的意義,實現人生的價值.學生從實踐教學中體會到“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一準則,并在他們的實際工作和生活中堅定不移地予以堅持。學生通過實踐,養成實事求是、嚴謹細致和堅忍不拔的良好素質,為他們的成才奠定了重要基礎.學生在實踐中遇到的困難還能鍛煉他們的意志和對挫折的承受力,培養不斷進取、拼搏的精神和不氣餒的信心。
(三)有助于道德品質的提離
高等農科類專業實踐教學的目的不僅是讓學生掌握基本的專業技能,同時還希望幫助學生樹立“學農愛農,獻身農業”的思想。提高農科類學生的思想認識,培養他們致力農業、服務農業的人生觀和從事艱苦工作、獻身農業的敬業精神以及為農業、農村、農民服務的思想,就需要加強德育教育,更重要的是要加強實踐教育。實踐教育的關鍵在于實踐,離開了實踐就不可能有深刻的感性認識。在生產實踐中,學生對農村和農業的現狀就會有比較全面的了解。認識到我國農業的發展極需要科學技術的支持,就會感到自己肩負的責任,從而進一步堅定學農、愛農、務農的信念。實踐教學可以幫助學生全方位的接觸自然,了解社會,既可以檢驗自己所學的理論知識,又可以加深同廣大農民的感情,還可以培養熱愛勞動的習慣和艱苦奮斗的精神,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從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三、實踐教學改革的途徑
(一)提高思想認識
我國是世界上農業人口最多的國家,農業的發展同國家的發展緊密相連,國家的經濟建設必須以農業的健康發展為保證,失去農業的強大支持,整個社會的發展都會出現問題,因此,農業的快速發展是促進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基礎。進一步培養高素質的農業人才是加快農業發展的關鍵,由于我國人口眾多,農業底子薄,常常是高投人低產出,人力和物力都是很大的浪費。所以要進一步加強實踐教學,通過實踐,幫助學生提高思想認識,真正了解學農的重要性,既而服務于農業生產。
(二)促進教育模式的改革
當前農科實踐教學的教學模式存在不少問題,必須進行改革.眾所周知,為了實現人才培養目標,必須在加強基礎訓練和常規教育的基礎上,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特別要注重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方法,讓學生在實踐之前自己先查閱相關資料,提出問題,發現問題,鼓勵學生積極思考、主動尋求有關知識,并與老師及同學交換看法,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這樣可以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各種能力。
(三)加強基地建設,增加資金投入
加強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應以校內基地為主、校外基地為輔。在搞好校內基地建設的同時,學校應積極的為學生在就近地區建立一定數量的校外教學基地,發揮學校的技術優勢,為校外教學基地所在地區提供科技服務、培訓技術人員,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以鞏固和完善校外基地,確保實踐教學的順利進行。
另外,加大資金投人,完善實踐教學設施.實驗教學是實踐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實驗教學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實驗室的裝備水平高低。在儀器設備、材料、藥品價格不斷上漲的情況下,實驗室沒有足夠的資金是很難開展好實驗教學的,更談不上提高實驗教學質量了。為此,學校應想方設法,加大實驗室建設資金的投人,為實驗室添置相當數量的先進儀器設備,購買足夠的實驗材料和藥品,改善實驗環境條件,以滿足實驗教學的需要,為提高實驗教學質量奠定物質基礎。
(四)完善實踐教學環節
實踐教學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還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建立實踐教學新體系首先應從整體出發,因為實踐教學和理論教學緊密相連、相互滲透,是理論轉化為實際的橋梁,其次是在實踐教學的具體操作中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結合學校的具體情況和學生的興趣愛好,開展同課程緊密關聯的實踐內容,節省時間和經費,加強課程和實際之間的聯系,使學生能綜合運用所學知識,拓寬知識面。農科類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應該協調好教學實驗、專業實習和社會實踐這幾個環節。教學實驗是和理論課關系最密切的實踐教學,一般在教學實驗室里進行,其目標主要是訓練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培養學生的獨立實驗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專業實習一般安排在專業課程結束之后,是為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而開展的實踐教學,包括專業勞動、教學實習、畢業論文(設計)、科研實踐等教學環節組成,一般在實習基地進行,主要是為了加強專業技術訓練,提高生產(管理)技術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
(五)加強學生基本技能的培訓,提商學生的動手能力
常規性、認識性試驗是實驗教學中最基本的實驗,而實驗教學是實踐教學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學生通過開設的實驗可以加深理解所學課程的基本理論知識,了解和熟悉所用儀器設備的基本性能,學會如何使用、調試、操作所用實驗儀器,初步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和動手分析問題的能力。在教師向學生傳授基本實驗技能的同時,要注重遵循由淺人深、由簡到繁的原則,根據理論教學的不同階段,合理、靈活地安排相應的實驗內容。實踐教學對學生的動手能力有很高的要求,老師可以提前布置實驗題目,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查閱相關資料,設計實驗方案,在實驗過程中,老師發現存在的問題后,以質疑的方式向學生指出問題所在,注重引導、啟發學生獨立思考以解決問題,并做到檢查及時、啟發得當,這既有利于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同時也加強了學生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六)進一步加強對實踐教學的管理
通過建立科學的教學評估體系,對教師教學方法與手段改革的效果進行評估,按照以評促改、獎勵創優的原則,激勵教師發揮特色,大膽創新.同時,建立和完善學生信息員和教學督導員組成的教學信息反饋系統,堅持教學常規檢查與不定期檢查相結合,對教學狀態加以及時調控。實施激勵為主、監控手段為輔的教學質量保障措施,保證實踐教學有質有量的進行。
另外要加強對教師的培訓,作為一名12世紀的高校教師,應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大量掌握與學科相關的信息,也應接受各方面培訓.通過培訓,使教師掌握引導學生的正確方法和途徑,以提高管理學生的能力。使教師認識到學生之間的差異,尊重學生的個性,保證促進學生的多方面發展。
高等學校本科教育的重點是知識的傳授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更多來源于實踐教學[1-2],實踐教學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科研能力、綜合素質的重要教學環節,相對于理論教學更具有直觀性、實踐性、綜合性、創新性,直接影響著人才培養質量[3-4]。實踐教學體系是指圍繞人才培養目標,運用系統科學的理論和方法,對組成實踐教學的各個要素進行整體設計,通過合理的實踐課程和環節的設置,建立起來的與理論教學體系相輔相成、結構和功能最優化的教學體系;各要素之間既要發揮各自的作用,又要協調配合,構成實踐教學體系的總體功能[5-6]。針對不同學科、不同專業的學生以及培養層次和面向部門的不同,應構建起不同的實踐教學體系[7]。應用氣象學專業是大氣科學應用和服務于社會與經濟發展的大氣科學類重要分支學科,實踐教學在學生培養過程中必須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8-10]。沈陽農業大學應用氣象學專業前身是1958年成立的農業氣象學專業。自成立至今,為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結合北方區域氣象業務特征以及農業院校的特點,在實踐教學體系建設和創新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但近幾年,由于自身客觀原因和業務單位需求變化等方面出現的新問題,畢業學生實踐動手能力表現出不能與時俱進,在適應實際業務工作上出現了一定的困難。同時氣象業務、科研用人單位也希望人才培養方案中能增加學生實踐性教學比例,加強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以培養高層次的人才隊伍[11-14]。必須結合時代的要求,創新應用氣象學實踐教學體系。本文結合多年來沈陽農業大學應用氣象學實踐教學改革的經驗,從實踐教學目標體系、課程體系、條件體系、管理體系和評價體系5個方面介紹了本專業在實踐教學體系創新方面的探討研究。
1實踐教學目標體系
從實踐教學的角度,應用氣象學專業培養的人才應具備以下能力。
(1)基本技能能力。培養的學生應該具備良好的從事氣象行業業務的基本技能,例如:大氣探測中氣象測報的基本技能、農業氣象觀測業務要求的基本技能、天氣預報應掌握的基本技能、計算機數據處理及信息處理能力、氣象遙感數據處理及應用能力等。這些基本技能的掌握可以使學生畢業后能盡快適應業務,同時提高我校畢業生的市場競爭力。
(2)獲取和應用知識的能力。訓練和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即具有辨別、判斷各種信息、提取有效信息、綜合分析與歸納決策的能力。同時培養學生綜合應用知識、獨立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實際操作能力、設計計算能力、撰寫科研論文、參與學術交流的能力、組織管理能力等多方面的應用能力。
(3)創新能力。在教學計劃和教學實施過程中加強教學實踐課程和科研訓練環節,培養創新實驗能力、科學研究能力、科技開發能力等。
2實踐教學課程體系
應用氣象學專業實踐教學課程體系建設按照學校實驗模塊、實習模塊、綜合訓練模塊和設計開發模塊的總體思想,以實踐能力培養為主線,旨在構建分層次、多模塊、相互銜接的實踐教學體系。通過對原有實踐環節進行整合,并且對沒有實驗(習)條件的課程進行充分的挖掘,形成新的課程體系(見圖1)。
(1)實驗模塊。實驗模塊分為信息處理類和業務基礎類兩類,主要為培養學生一些基本的實踐能力。業務基礎類包括應用氣象儀器學、天氣分析和預報2個實驗課程;信息處理類包括氣象遙感數據處理及應用、地理信息系統上機實驗、應用氣象統計學實驗、應用氣象程序設計、常用氣象統計軟件應用等實驗課程。
(2)實習模塊。實習模塊的設計考慮了氣象基本業務的需要,設計了氣象觀測實習和天氣預報實習,屬于氣象行業對人才要求的最基本技能。學生通過這2個實習可以有針對性地進行測報和預報工作訓練。
(3)綜合訓練模塊。綜合訓練模塊的設計考慮了學生綜合能力培養的需要。具體有農業氣象業務與方法教學實習、小氣候測定實習、設施環境調節、農業氣象災害及其防御、應用氣候學教學實習、畢業實習等實習環節。學生通過此模塊的實習能夠提升自己綜合運用相關知識的能力。
(4)設計開發模塊。設計開發模塊的設計考慮了學生獨立進行科研的需要。具體有課題設計、專業綜合實驗、畢業論文等實踐環節。通過整合和充分地“挖掘”,在新的實踐教學課程體系中,增加了氣象遙感數據處理及應用、設施環境調節和農業氣象災害及其防御等實踐內容,特別是設施環境調節是目前氣象業務不斷拓展的主要方向,北方地區的很多氣象業務單位已經開展設施農業的氣象服務。
3實踐教學條件體系
實踐教學條件是實踐教學體系的基礎,在整個體系中起支撐作用。根據實驗課程體系,主要是實驗室、實習基地和師資隊伍建設。
(1)實驗室建設。整合現有資源的基礎上,增加實驗室面積和更新現有儀器設備,建設成為4個實驗室,分別是氣象觀測實驗室、天氣分析實驗室、氣象信息處理實驗室和專業綜合實驗室。氣象觀測實驗室和天氣分析實驗室主要滿足實驗模塊中業務基礎類實驗課程和實習模塊中2個實習的進行。氣象信息處理實驗室完成實驗模塊中信息處理類實驗課程的教學任務。專業綜合實驗室完成綜合訓練模塊的教學任務。
(2)實習基地建設。實習基地是教學科研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知識創新、技術開發的重要基地,包括校內實習基地和校外實習基地。①校內基地建設包括地面氣象觀測場和氣象綜合實習基地。地面氣象觀測場可保證氣象觀測實習,氣象綜合實習基地主要用于滿足農業氣象業務與方法教學實習、小氣候測定實習、設施環境調節等課程的實習與實驗、專業綜合試驗、畢業論文等。②校外實習基地建設主要分為3類,分別是以測報為主要內容的觀測實習基地,以天氣預報為主要內容的預報實習基地和以專業綜合能力培養為主要內容的綜合實習基地,這3類實習基地反映了學生實踐能力增長的過程,依靠實習基地的現有條件,利用地方長處指導學生,特別是到校外氣象臺站進行地面氣象觀測實習和天氣預報實習,可進入實戰狀態,能全面提高實際工作的水平和能力。
(3)師資隊伍建設。實踐課程的教師隊伍配備以實驗室(或實習基地)為平臺,通過培養和引進,每個實驗室(實習基地)配備1或2名專職或兼職實驗教師,負責本實驗室(實習基地)課程的授課工作。
4實踐教學管理體系
實驗室和校內實習基地由實驗室主任負責日常管理,專職技術人員負責設備維護、實習準備等工作,實習指導教師負責具體實習的開展。主要實驗室(實習基地)除了保證學生實踐課程的授課之外,主要的運行方式是對學生全年開放。實行以實驗室或課程為單位進行運作的管理機制和開放性實踐教學的運行機制。如地面氣象觀測場、氣象觀測室、天氣分析實驗室配備專職和兼職的實踐指導教師,效仿氣象行業實際業務,學生分組負責的方法進行全年的測報和預報;1個年級如果能夠堅持1年,學生測報和預報的技能就能基本能夠達到實際業務的需要。氣象綜合習基地同樣在配備專職和兼職老師的基礎上,采取學生分組“承包”,挑選主要大田和溫室作物種植,整個生育期內負責“承包”實驗地的發育期觀測和環境觀測;同樣1個年級堅持1年,學生也基本可以掌握發育期觀測、環境(包括小氣候、溫室)觀測的技能。學生只有掌握了這些基本的技能,指導教師進而加強引導,就會逐漸增強其開發和創新的能力。
5實踐教學評價體系
實踐教學評價體系是實踐教學體系的反饋,在整個實踐教學體系中起監控作用。結合應用氣象學專業的特征,建立實踐教學評價體系,主要包括各實踐教學環節評價指標體系、學生評價指標體系、教師評價指標體系,評價結果可檢查實踐教學環節的執行情況,及時解決實踐教學中出現的各種問題。例如,在參考有關的實踐教學評價指標體系[11,15]研究基礎上,建立了可執行的應用氣象學專業實踐教學環節評價指標體系(見表1),通過該指標體系,能對專業內各實踐教學環節的授課效果進行客觀地評價與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