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1-27 14:53:0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城市設計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文化是社會歷史長期積淀的產物,包括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思維方式以及價值觀念等,是一個國家和民族,也是一座城市的根基.城市文化區別的根本所在,具有其地域性與歷史性特征,并在歷史的演進中不斷發展與變化.城市特色是一座城市區別于其它城市的個性特征,其歷史、文化是構成城市特色的重要因素.特定的自然環境與地域風貌孕育了徐州這座擁有兩千多年悠久文化的歷史文化名城,這份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是不可復制的資源.在經過了注重經濟快速發展時期,人們關注的重點逐漸轉移到了文化帶給人們心靈的滿足感.漢代是我國民族精神確立的時期,是民族自信力最為強盛的時代,雄渾豪放、民風純樸、開拓進取、百折不撓是漢文化精髓之所在.漢代也是兼容并蓄的時代,注重文化交流,以開放的態度吸收各民族優秀文化,使得許多外來文化融入中華文化之中,成為漢文化的一部分.現代社會的開放也需要人們以正確的態度對待傳統文化與外來文化.從傳統文化中人們更容易感知自然之統一、陰陽之和諧,理解天人合一的重要性,這也是生活在現代社會的人們內心所缺少.“以文化建構城市,讓歷史服務于現代”[1]把歷史文化資源在城市設計中充分加以利用,展現漢文化主題,可以更好地提升城市知名度,進而打造“文化徐州”的品牌.
2徐州漢文化研究與發展現狀
四百多年的兩漢文化在中國歷史上書寫了無比輝煌的一頁.徐州作為兩漢文化的發源地之一,至今保留著很多漢文化的遺跡.除了漢墓、漢兵馬俑與漢畫像石以外,還有項羽的戲馬臺、劉邦的拔劍泉、子房山等.其藝術形式多種多樣.如石雕、磚雕、玉器、金銀器、漆器、陶器、建筑等.其中,很多屬于國寶級文物,極具藝術欣賞和考古價值.這些是漢文化研究的物質基礎,反映出距離兩千多年前的漢代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對于漢文化遺跡的保護與開發,是漢文化研究與開發的基礎.從漢文化遺跡中,人們可以感受到渾厚豪放的漢代精神,這也是融入城市文化之中的精神力量之所在[2].對于徐州這座有著悠久歷史與獨特文化的城市,歷史文化名城的古跡留存是現代城市社會、經濟、文化、藝術發展可供研究與借鑒的實物,是延續城市文脈的源泉.在兩漢文化的歷史背景下,徐州市近年來加大了歷史文化資源的開發力度,建造了許多仿漢文化景觀和以漢文化為主題的城市公園.作為傳遞漢文化精髓,塑造城市人文精神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樹立兩漢文化品牌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漢文化景區的建設是徐州漢文化展示的一個亮點.以漢文化為特色的主題公園,集中展示了兩漢文化精髓.融歷史博覽、園林景觀、旅游休閑為一體,動漫展示與互動形式的融入增加了趣味性,使游客主動參與其中.建筑設計突出漢文化主題,以仿漢建筑為主,突出漢代建筑雄渾、大氣的特點,這也是漢文化精神的一種直觀展現.除此之外,徐州博物館、漢畫像石館、龜山漢墓、漢城等景點分散布局,以點帶面,營造出城市的整體文化氛圍.公共藝術方面的漢文化展現,主要體現在公共環境中的雕塑與壁畫作品.例如,三環路環島的系列雕塑、云龍山隧道口的浮雕、泉山斷崖壁畫等.漢文化作為徐州現代城市設計之精髓,在建筑、城市景觀、公共藝術等方面都應有整體的規劃與設計.要考慮諸多的因素與層面,充分體現城市特色、個性與魅力,并以可持續發展的思維去進行現代城市環境的構建,真正使城市精神與內涵融入人們的生活之中,使人們產生歸屬感與認同感[3].
3現代設計理念與徐州漢文化的結合策略
如何將現代設計理念、手法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探索出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城市設計,是當代設計從業者一直在探討的課題.文化存在于精神,反映于物質.在現代城市設計中無論是建筑設計、環境藝術設計,還是文化媒體的傳播,都植根于文化,是文化的一種外化體現.人們置身于城市文化氛圍之中,了解城市歷史與文化,直觀感受到城市文化的底蘊與內涵.漢文化要以現代形式表現出來才能容易被理解和接受,現代與傳統才能達到和諧的統一.運用現代設計理念展現徐州漢文化,就是要把城市文化的獨特內涵用現代設計的視覺語言展現出來.
3.1運用現代設計理念建構城市空間
城市空間包括城市規劃、建筑、園林與公共藝術等,這是城市的大環境,是城市文化風貌最直觀、最生動、最形象的呈現,人們置身于其中就可以得到精神上的體驗.漢代距今歷史久遠,留存下遺跡多為墓葬.所以,在城市空間設計中應注重漢文化精神的融入.例如,簡潔方正的整體風格的營造與自然材質、有代表性色彩的運用,都使人們能夠感受到漢文化中的古樸與莊重.要使漢文化能夠真正融入現代城市空間中,就不能生搬硬套,必須以現代設計理念進行重新規劃與整合,經過抽象與重構的過程,古為今用.例如,漢畫像石藝術館新館的設計,融漢文化內涵與現代設計方法為一體,既注重方正簡潔,又不拘泥于講求對稱的漢代建筑形式,依山而建,運用古樸自然的淺色石材融于周圍山水之中,建筑周圍園林景觀的設計灑脫而寫意,使得建筑整體絲毫沒有突兀之感.在建筑形式上以粗獷的直線條似刀削斧劈般建構出整體形態,體現出雄渾豪放的漢代精神,如圖1所示.建圖1徐州漢畫像藝術館新館Fig.1Fig.1XuzhouMuseumofHanDynastyStoneRelief筑中既有代表漢文化特色的漢闕形態作為視覺符號,整體上充滿時代感.建筑內部注重自然光線的運用,頂部及墻面大面積采用玻璃,增加透光性,使得內部空間通透而明亮,人們置身其中體驗到漢文化與現代科技方法的完美融合.
3.2運用現代設計理念構建城市CIS系統
城市CIS系統全稱為“城市形象識別系統”,其基本內涵在于通過挖掘城市的歷史與文化內涵,給予城市準確定位.通過獨具代表性的視覺形象,表達城市的文化內涵,使城市更加具有個性與特色,從而塑造新的城市形象.人們在城市形象的提升中獲得生活品質的提升,讓更多的人通過城市中實實在在的品質,獲得對城市的整體感知[4].城市CIS系統是以創造良好的城市形象為目標,以簡練概括的視覺設計語言;突出城市文化的獨特性,體現城市整體形象,展示城市品牌,彰顯城市魅力.其中,既應包含傳統文化內涵,又應反映時代氣息與現代城市的精神風貌,又能通過簡練而概括的符號語言;使人們獲得有效的視覺感應,進而加深記憶效果,最終達到城市文化的傳播和促進的目的[5].城市CIS系統的設計過程是城市文化整合的過程.對于徐州這座擁有悠久歷史文化的城市,在進行城市設計的過程中引入現代設計理念,構建城市標識系統.對于提升城市凝聚力,塑造城市文化精神,樹立城市整體形象有著不可小覷的作用.其中,應充分體現漢文化的內涵,使傳統歷史文化真正融入現代設計形式之中.
3.3充分利用現代傳媒傳播漢文化
漢文化品牌的傳播離不開現代文化傳媒.首先要以現代設計理念樹立漢文化品牌,要依據不同的產品類型選擇不同的包裝形式和廣告載體.徐州的兩漢文化品牌必須打好文化牌,注重將傳統文化融入到具體產品形象包裝上去.選擇合適的品牌傳播時機,采取平面、戶外、展覽會等形式的廣告媒體和互聯網、手機APP、數字互動媒體、車載移動媒體等新興廣告媒體,以合理的搭配使徐州兩漢文化的品牌形象迅速深入人心.要在管理、銷售和服務等環節上增加投入,將無形的文化價值轉化為有形的品牌價值.在品牌傳播上,要借鑒外來成功品牌的經營理念,系統、科學地調整品牌推廣方向和發展目標,讓徐州的兩漢文化品牌獨樹一幟,并逐漸成長為國際性文化品牌.為了更好地傳播漢文化,樹立城市品牌形象,政府應建立有關城市形象及相關內容傳播機構,對此進行統一規劃、運作.要調動區域內媒體為塑造和傳播城市文化服務,尤其是對城市文化的內涵、驅動要素進行統一設計.要充分利用媒體,借助媒體平臺推進城市文化的塑造、傳播和漢文化的傳承.
3.4運用現代設計方法推動周邊文化產品的開發
漢文化藝術節作為徐州漢文化宣傳的重要平臺,應調動各方力量,以漢文化作為載體,展示徐州文化底蘊與發展變化.以歌舞、民俗、餐飲等形式,共同營造文化氣氛,成為城市文化的組成部分.運用各種媒體的宣傳與推廣,弘揚城市文化,打造城市品牌.利用舞臺劇形式展現徐州漢文化特色.借鑒平遙古城的《一把酸棗》、云南昆明的《云南印象》、皖南宏村的《宏村•阿菊》等極具地方特色且制作精良的歌舞劇,以直觀的展示與極富藝術感的形式,使得人們對于當地的地方特色與歷史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旅游商品開發亦是漢文化傳播的一個重要渠道,人們來到徐州不僅要看漢文化的遺跡遺址,領略地域歷史特色的人文風俗,感受到獨特的城市建筑設施,還應購買到特色旅游商品,感受到徐州歷史文化名城的魅力.徐州現有的旅游商品包括漢畫像石拓片、金銀箔禮品、線裝書籍、兵馬俑文物的仿制品等.近年來,不斷開發出絲巾、領帶、撲克牌、明信片等旅游紀念品,從形式及內容上都過于陳舊與傳統,與現代審美需求脫節,需要推陳出新,突破傳統,把現代設計形式與傳統文化元素進行對接與融合[6].
4結語
城市規劃按照不同的專業背景,有不同的定義。從公共政策的角度看,城市規劃所制定的城市的目標、規模、發展方向、土地使用及空間布局,其實是對城市公共資源配置而進行的一種部署。城市公共資源中最核心的是空間資源,因而空間問題成為城市規劃的核心。城市設計的核心同樣在于引導物質空間環境的建設,解決城市空間的問題。城市設計的目標是基于一定的價值評判,通過各種設計方法和管控手段來塑造城市物質空間環境。即使存在藍圖式與全過程式城市設計這兩種不同的觀點,但也僅在于側重的方法與手段不同,其目標是一致的。與城市規劃相比,城市設計以城市物質空間環境為研究對象,在解決城市整體空間形態及城市內部空間問題上具有深入聚焦的優勢。而城市規劃的優勢在于以城市理論為支撐,通過經濟地理研究、區域研究、政策引導等手段對城市進行總體資源配置。因此,城市設計是城市規劃中的一部分內容。這是適合中國國情的觀點,也是城市規劃界的主流觀點。按照現行的《城市規劃編制辦法》,在控制性詳細規劃階段要加入城市設計的指導原則,使得原本在各個規劃層次均要加入的城市設計內容,縮減到僅限于建筑體量、體形與色彩的控制導則,總體層面的城市設計已經幾乎淡出法定規劃體系。然而,在缺乏公共審美范式的當下,規劃目標指向也最多是程序或形式的公平,而非指向理想的城市空間。[3]大部分控制性詳細規劃所提供的是一種針對土地開發的底線,控規指標所反映的限定也主要體現了空間塑造的“天花板”。而探索什么是美好的城市空間形態,往往需要通過城市設計來引導,或者將城市設計成果納入控規,體現在控規的引導性導則中。在淡化了城市設計的城市規劃中,普遍存在對于空間形態的困惑。因此很多控制性詳細規劃需要先做城市設計研究,很多城市需要做總體城市設計、總體風貌規劃、城市空間特色研究,以及指導實施的街景改造設計和戶外廣告系統設計等。這些作為非法定規劃的城市設計的變體,都是圍繞城市空間塑造這一核心內容展開的。從另一個角度看,在規劃實踐中城市設計這一規劃類型被分化為若干其他規劃類型或研究,以“空間問題”為導向的城市設計衍生出一系列以“空間塑造”為導向的非法定的規劃類型。
二、“藍圖式”城市設計與“全過程式”城市設計
“藍圖式”城市設計所塑造的空間效果體現了較為主觀的美學傾向,那么,究竟如何評判藍圖的好壞?中國當前公共審美范式缺位,導致關于美學的評判標準混亂。如果從社會學的角度提出解決路徑,就是將個人主觀判斷通過組織活動轉變為一定范圍內的群體判斷,也正是基于這一角度,當代城市設計追求的目標從“終極藍圖”轉向“對終極藍圖共識的達成”,“全過程式”城市設計應運而生。[4]“藍圖式”城市設計傾向于注重空間形態、特色以及設計的美學。這種建構型的設計方法借鑒了歐洲大陸的設計理論,在中國的建設大潮中,尤其是新城建設中發揮了很大作用。然而歐洲文藝復興后所形成的各時期的美學范式,由于產生語境不同,都難以適用于中國的實踐。中國地域廣泛、歷史悠久、文化多樣,要形成統一的美學范式非常困難;地方性的個案探索雖然也有成就,但尚未形成可資參照的范式。因此,“千奇百怪”與“千城一面”在中國同時存在?!叭^程式”城市設計是在“公共政策”理論基礎上形成,繼承了凱文•林奇(KevinLynch)以集體判斷評價“城市形態”優劣的觀點,在國外已經形成完善的操作方法。城市設計框架(urbandesignframework)作為“全過程式”城市設計最主要的工具,已經被廣泛應用。然而,“全過程式”城市設計所依托的是西方國家成熟的公眾參與制度,全過程中的各個環節都能夠確權,并具有法律保障。而中國現行的自上而下的規劃體系,不僅將城市設計淡化,而且嚴格執行上級對下級的審批制度,因此關注的不是目標共識達成的過程,而是目標層層落實執行的效果。值得一提的是,“藍圖式”城市設計剛剛引入中國時,對于如何更好地將其納入既有城市規劃體系的思考,引發了很多地方性探索。例如,深圳借鑒英國的“特殊政策分區”和美國的區劃法(Zoning),形成了特有的城市設計法定藍圖體系,屬于細化導則后的“藍圖式”城市設計,是控制性詳細規劃的一種變革方向,但一直沒有在全國推廣,而“全過程式”城市設計更是多停留于學術研究階段。
三、“全過程式”城市設計的兩種不同視角
1.時間維度上的全過程
國外的“全過程式”城市設計是基于單個開發項目的不同操作階段的全過程,包括對固定范圍的前期的策劃、組織,規劃設計以及后續的實施,類似于開發商從拿地、報批、策劃、設計、宣傳、營銷的一系列步驟,是以開發商為主導的,以“開發營造”為目標的“全過程式”城市設計(圖1)。[5]這種以時間維度推進的全過程需要具備幾個條件:第一,建設目標貫徹始終;第二,項目推動的主體全程不變;第三,由城市設計團隊主導項目進展。這些條件只有在單個開發項目中才可能具備。而在中國,即使是單個開發項目,為了應對規劃體制的層級報批制度,各個操作環節會因為規劃編制要求的變化,形成不同的規劃目標,設計團隊也會根據規劃類型的不同刻意將項目分割成若干小項目,還要面對團隊成員更迭頻繁的現實狀況。例如,國內某個大型建設項目,作為單一委托主體的單個開發項目,已具有實施“全過程式”城市設計的條件特征。但是,在完成首輪多家方案征集之后,由于規劃目標的調整又進行了第二輪方案征集,同時為了確保成果被納入法定規劃體系,由專業團隊分別完成可行性研究報告、控制性詳細規劃和修建性詳細規劃并報批,而各階段的報批成果都是由城市設計成果進行專門的轉化而形成,其過程繁復,已然失去了作為“全過程式”城市設計的優勢。
2.空間維度上的全過程
“空間”既是城市設計的核心,也是城市規劃的核心。空間是具有維度的,建筑空間、城市空間和廣域空間除了尺度上的區別,更在空間問題上各有側重。城市規劃體系是建立在不同尺度空間層次上的各類規劃的組合,城市設計雖然也有不同尺度的空間層級與類型,但是由于缺乏法定地位而一直從屬于規劃體系。在現行《城市規劃編制辦法》出臺后,城市設計就更局限于控制性詳細規劃的空間尺度了。在以總體規劃為代表的宏觀層面,城市規劃結構所反映的基本不在于城市形態,而更多是功能與資源配置,其所謂的點—線—面結構,與城市設計框架中的空間形態要素幾乎沒有關系。景觀體系規劃中對空間視覺網絡的營造與城市設計框架比較接近,例如景觀軸線、景觀節點、景觀帶、風貌分區與城市設計五要素相通,是具有建構性的空間效果的引導。在以控制性詳細規劃為代表的中觀層面,城市規劃結構所反映的城市形態也比較有限。各地城市設計有不同做法,有時以單獨的篇幅提出城市設計的空間框架,有時以建筑體量、風格、色彩等的導則被納入分圖則的引導內容,有時將城市設計形態示意的空間效果作為分圖則的引導內容。無論是城市設計框架、城市設計導則,還是直觀的空間效果示意,都是一種彈性的控制引導,是對控制性詳細規劃剛性指標要求的“錦上添花”。在以修建性詳細規劃為代表的微觀層面,詳細的總圖設計以及建筑選型已經比較充分地反映了空間效果,但由于過于細致,往往難以呈現宏觀的空間結構和總體意圖。城市設計實踐按照空間層次一般劃分為總體城市設計、控制性詳細規劃層面的城市設計和修建性詳細規劃層面的城市設計,雖然空間的尺度、實施引導的方式均有不同,但基本都含括空間結構框架、空間形態布局與空間建設導則這三個方面的內容,具體到成果中,就是城市設計框架圖、總平面圖和城市設計導則,也就是“藍圖式”城市設計,它是中國城市設計實踐的主流,在過去的30年對城市形態的形成作用巨大。而在中國,城市設計成果從藍圖式向全過程式轉變的過程中,基于現有規劃體系的不同空間維度的視野更具有發展前景,即從總體規劃的宏觀維度,層層落實到控規的中觀維度,繼而落實到修規的微觀維度的全過程。以系統論的角度看,城市設計依托于規劃體系,可以在各個層次的空間維度上對空間問題進行聚焦式研究,也可以理解為一種與現行規劃體制并行的、體現在法定管控程序下的“全過程式”城市設計。這種“管理控制”體系下的“全過程式”城市設計,與國外“開發營造”體系下的“全過程式”城市設計有本質上的不同。對于一個城市或地區,在城市總體規劃階段所做的總體城市設計,會經過城市管理的相關部門及專家共同協商,確立一定的發展目標、基本的空間結構框架和形態,是具有全局觀的總體綱領。在控制性詳細規劃階段所做的城市設計,往往體現了對于上位規劃中空間結構規劃的遵循,由于本階段工作更側重于為“一書兩證”提供開發建設條件,因此發展目標與設計要點更多以建設導則的形式體現。與總體城市設計階段城市管理相關部門間的協商不同,這一階段的城市設計體現了政府、開發商與公眾共同協商的全過程特征,其成果納入控規導則的程度在不同項目中有很大差異,有些對空間形態要求不高的控制性詳細規劃,僅有對建筑體量、體形、色彩的要求,而具體地塊分圖則中的城市設計引導更是難以細致到位。在修建性詳細規劃階段所做的城市設計,最重要的設計意圖體現在總圖中,空間結構可能不成系統,只能反映更大結構中的局部,而發展目標等文字性的內容在總圖中很難直觀反映??臻g形態雖然是最容易通過修規落實的,但是從總規、控規到修規各階段,總圖所表達的內容深度各不相同,彼此間相互銜接演進的效果也難以保證。因此,只有通過以空間問題為導向的、聚焦不同空間維度的城市設計研究貫穿始終,才能更有效地將總體規劃層面的城市設計中的目標及空間結構信息傳遞到控規層面的空間形態塑造及導則中,繼而再傳遞到修規層面的空間形態表達。因此,不同空間維度的城市設計,以空間問題為導向,層層聚焦,自上而下地傳遞空間策略信息,是一種更適合中國規劃體制的“全過程式”城市設計(圖2)。
四、結語
1、城市設計的主要內容及其對計算機圖形圖像技術的要求
城市設計簡要地說就是為人們設計聚居地的一種藝術,它是城市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城市設計所關心的是建筑實體的視覺效果;人與場所的連接性;活動空間與舒適環境的創造;整個城市景觀改善的進程。城市設計要為建筑物實體及其空間布局,為建筑形式構圖及其與周圍空間的三維關系,為獲得美學與社會質量成就進行視景布置建立整體框架。
1.1城市設計內容的層次性。城市設計的基本內容分為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次。
宏觀層次:城鎮分布與城市形象。城市設計的宏觀層次包括在一定區域內的城鎮分布;城鄉一體化規劃與景觀設計;城市的格局與形態、功能組團、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分區特色與舒適的環境、城市出入口、土地利用與活動場所等。城市設計的宏觀層次內容與城鎮體系規劃相輔相成,不過城市設計更注重于城市的關鍵性特征與自然景觀的構成;注重城市開發建設對自然景觀、文化或社會經濟資源的物質的和視覺質量的直接和間接影響。在對宏觀層次的城市設計進行評價時,創造高質量的城市環境和優美的城鄉視野成為重要準則。包括對自然山水景觀的組織與利用,視覺特征物的適宜性和可視性,整體高度輪廓和體量的協調性,與傳統景觀的協調性等等。為應用ArcGIS對炎陵縣的自然地理、人口分布、交通條件等進行綜合分析作出的城鎮布局。為應用ArcGIS對炎陵縣重點發展地區的用地空間發展所作的規劃。規劃在宏觀上充分考慮了炎陵縣作為人文與生態旅游縣的自然環境特色。
中觀層次:建筑物與空間。中觀層次城市設計內容包括用地布局、建筑設計、交叉口與廣場、街道和路網格局、視線走廊、連接度與整體性、體量與高度、地標物、開敞空間和公園、人行道與步行系統的連接等等內容。中觀層次城市設計內容與城市總體或分區規劃相輔相成,不過城市設計主要關注開發建設對自然景觀的物質和視覺質量的直接和間接影響;人工建造物的適宜性和視角的關系;對光和空氣的穿透性影響;與步行道格局的協調性;與城市整體立面輪廓和體量的協調性;與地方傳統的協調和對周圍環境的影響等等。圖3為應用ArcGIS對炎陵縣城現狀所作的全景鳥瞰。
微觀層次:使用者環境。微觀層次的城市設計內容包括建筑物的人的尺度、街道陳設、材質顏色和紋理、過渡的處理、廣告和標志、街道景觀等。微觀層次的城市設計與詳細規劃設計相輔相成。在對微觀層次城市設計進行評價時,自然方面主要關注功能上的適宜性。人造方面關注街道結構和功能的適宜性,創造好的步行環境,人的尺度和生活質量的提高,空間的創造等。圖4為某中學新校園的大門,通過三維建模貼圖生成。
1.2城市設計對信息技術的要求
從城市設計各層次的內容及評價原則來看,人與自然環境的協調,恰當的空間組織,悅目的視覺效果均是共同的追求。以往城市規劃和建筑設計由于受到技術手段的限制,規劃師和建筑師主要是通過二維圖形加空間想象來構思和評價設計方案,僅在進行建筑單體設計或很小的群體設計中才應用三維效果圖,或固定路徑的動畫來模擬建成后的空間關系和視覺效果。眾所周知,傳統的效果渲染需要耗費大量時間和占用大量計算機內存。因此多方案的交互式設計和實時動畫根本不可能進行。
城市設計計算機視景仿真需要解決幾個方面的問題。其一,處理數字高程模型,生成并修改三維地形,進行坡度、坡向、高程、填挖、淹沒、視線視域分析。
其二,進行建筑密度、容積率、可達性、緩沖、選址可行性分析,用以評價社會經濟與環境效果。以上兩項是GIS的典型功能。其三,大面積多單體的快速三維建模,包括建筑物、構筑物、城市家俱、廣告牌、樹木、車輛、人物等。一般GIS只有二維拉伸功能,稱為2.5維,不是真三維。而流行的3Dmax三維建模不勝任大量對象建模與實時瀏覽任務。其四,實時虛擬。要能快速地重繪畫面,包括對場景對象、天光背景、動畫路徑、視點視角等的改變均能立即作出反應。從理論上說,以上四大問題可以在一個GIS平臺或統一的VR系統中得到解決,不過目前這種平臺還處在研發之中,但是我們可以借助GIS與VR綜合集成來解決問題。
2、一種基于GIS與VR的城市設計技術方案
2.1虛擬現實系統集成。無論是GIS還是VR,當前國內外均有多種商業軟件可供選用。美國ESRI的ArcGIS是世界上最先進的地理信息系統,不過它的三維建模功能不強,且沒有實時虛擬動畫的功能。美國Multigen-Paradigm公司的Multigen-Vega是當前虛擬現實的旗艦軟件,其強大的三維建模工具Creator和虛擬仿真引擎Vega有機結合能很好地滿足虛擬城市實時動畫要求,不過它不具備空間分析的功能。其它的GIS與VR軟件大體也是如此。所幸的是,我們已經有了一個綜合兩個方面的優勢來解決城市設計技術問題的方案。這就是ESRI公司委托Multigen-Paradigm公司開發了一個ArcGIS擴展模塊SiteBiulder,該模塊使得ArcGIS具備了實時動畫功能并且能接受Multigen的三維模型。于是我們就有了一個基于GIS與VR的應用于城市設計的虛擬現實系統.
2.2系統應用步驟。該系統的完整的應用包括場景的規劃設計、單體的建筑設計、三維建模并貼圖、實時虛擬動畫幾部分內容
2.2.1城市規劃設計。無論是新城區的開發還是老城區的改建均要先確定規劃設計目標,提出社會、經濟、環境方面的要求。根據要求,進行自然條件、建設條件等一系列的基礎分析。在分析基礎上完成土地利用、道路交通、建筑布局、豎向規劃、工程設施等規劃設計方案。值得注意的是,以往規劃設計僅用CAD進行輔助設計。本系統強調應用ArcGIS技術輔助規劃設計,原因有兩個方面。其一,CAD不具備所要求的空間分析功能;其二,只有ArcGIS主題及主題中的特征(對象)才能被引入到SiteBiulder中進行實時動畫。圖5為應用ArcGIS制作的湖南城市學院新校區地勢圖,圖6為新校園的一個規劃模型。
2.2.2建筑設計。在規劃布局的基礎上,進行建筑設計方案。各單體設計成果仍以平、立、剖面圖為主。為配合下階段的Creator三維建模和紋理貼圖,建筑師繪制的單體立面效果圖很有用處。整幅有陰影的彩色立面圖可以代替多塊片的煩瑣貼圖,在三維場景中具有相當的立體效果。如有必要,某些單體可設計出多個,供虛擬替代方案優化所用。
2.2.3組織ArcGIS主題。在SiteBiulder三維場景中,各虛擬對象是以ArcGIS主題來組織并引入的。進入三維場景的主要是三維地形、道路、建筑、樹木、鋪地和草地。主題中的特征并不要表現對象的具體幾何形狀,而只要確定各對象的具置。例如用點主題表示建筑布局,每棟建筑物僅需要一個點來表示,每個點代表的建筑物的模型被存放在數據庫中,完全相同的建筑物如住宅只須保存一個實例就行了。只要建立起點對象與建筑實例的關聯,則不同的建筑物模型都會被引入場景中。
2.2.4創建三維模型。本虛擬系統采用MultiGen公司的Creator作為三維場景建模工具,它的Open-Flight采用樹狀層次結構來組織管理場景數據。
城市設計所涉及的場地中的模型包括天空、地面、單體建筑、構造物、樹木、街道陳設物、廣告牌等等,建模工作量巨大。因此在建立模型之前,應根據場景中每個實體的幾何空間位置以及模型內部與模型之間的相互關系,確定虛擬場景中所有單體模型的層次歸屬,以有利于模型的修改、調用。三維模型并非越細越好。我們要在幾何真實與紋理真實之間取得某種協調。適當地劃分幾何面和準備適當分辨率的圖片是建筑虛擬的關鍵。
2.3.5創建虛擬動畫場景。起動ArcGIS及其擴展模塊SiteBiulder,將模型庫中的各模型實例與主題中的各特征建立起聯系,各虛擬對象將依各自的空間位置呈現在三維場景中。SiteBiul-der有一套自己的菜單和工具,完成實時動畫。
3、新建校園虛擬現實應用實例
1.對當地已有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和保護
生態城市的設計和建設要優先對已有自然資源進行一個系統的了解,從而在對已有自然資源進行合理配置的基礎上開展設計和建設工作,使得現有資源得到充分的利用,而最大限度的提高和利用生態資源和元素,從而使現有資源的利用率得到提高,充分體現生態城市的價值。
2.生態技術優化城市空間
目前,生態技術飛速發展,可再生的綠色能源、生態化的建造技術為生態型城市設計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撐。如重點研究減少垃圾、實現循環型社會;或者重點研究用綠色植被覆蓋城市空間和建筑物表面、雨水就地滲入地下等,通過先進的生態技術手段改善城市生態系統狀況。
3.生態效益考核城市空間
生態效益是考核城市空間優劣重要依據。生態型城市設計應充分利用城市綠化吸附污染物、降低熱島效應,同時將簡單的、實效的、成本低廉的社會公益項目融入環境中,并保護文化遺產、延續城市文脈。
4.全面、全方位的看待生態城市設計
目前生態城市設計理論研究已經不僅僅是在城市中運用生態原理,而是向城市自然生態觀、城市經濟生態發展觀、城市社會生態觀和復合生態觀等的綜合城市生態理論延伸,可以概括為在高效利用資源和低耗能源的前提下,發展經濟,使得社會和諧運轉,建立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從而建立經濟、社會、自然三者形成和諧共生體系。
5.公眾廣泛參與
城市居民是城市的主人,與城市共興衰榮辱。公眾的參與體現了生態城市“以人為本”的宗旨,而且通過公眾在生態城市規劃的制訂、實施、建設中不同程度的參與,可以發現在建設生態城市過程中的一些問題,從而通過解決這些問題,提高公眾對城市生態規劃的社會滿意度。與此同時,這種公眾參與也促進了新的規劃價值觀和生態意識在公眾中的普及和提高,做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人民管”,從而給市民創建一個和諧的城市生態環境,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
二、生態城市的設計要點
1.生態城市居住區設計要點
在進行生態城市居住區的設計時,應該要遵循生態建筑設計的相關原則,從而設計出集基礎設施、生態循環和人文精神和諧統一的社會生態居住體系。其設計原則主要有三個方面,即綠色環保、節能低碳;加大住宅區的綠化面積;合理布局居住區。
2.生態城市產業結構設計要點
生態城市的產業應當以代表先進生產力和生態文明方向的產業為主,形成強大的產業生態效應。根據城市產業的實際情況,著眼于全國乃至世界市場的生態化發展要求,科學的設計城市的產業結構。要以生態化的示范產業園區為平臺,建立以高新技術為主體,以經濟循環為特色的生態型產業體系。
3.生態城市景觀設計要點
在進行生態城市的景觀設計時,城市的自然生態系統要由以園林、建筑等為主的自然生態景觀和人文景觀構成。做好建筑景觀的空間輪廓線的設計和規劃;特別是沿主要街道建筑景觀進行設計,在做好高層及超高層的建筑景觀設計的同時,適當部署低層的生態建筑。做好江、海、溪、湖等沿岸園林的林帶及城市廣場、公園的自然和人文設計,將歷史傳統、人文風情、生活要求和生態環境有機的聯系起來,提高生態城市景觀的共享性和效益性。
三、城市生態設計的原則
1.經濟生態原則
經濟活動是城市最主要、最基本的活動之一,進行城市設計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更好地促進經濟的發展。經濟的發展決定著城市的發展,城市生態設計和經濟相互發展的同時,還要注重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持續性。因此,生態城市設計應該遵循經濟生態原則,具體的是在生態化城市設計時應實施節能減排、提高城市資源的利用效率以及優化產業經濟結構,以最小的經濟投入而建設處最有效的生態城市,促進生態型經濟的形成。
2.可持續發展原則
可持續發展的思想貫穿著生態城市設計的全過程。只有通過對資源的合理統籌配置,才能滿足當代人們對生活、環境和發展等的需要,從而實現城市經濟建設的可持續發展。
3.自然生態原則
城市最初是在自然環境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這就要求進行基于生態化的城市設計時必須遵循自然演進的生態規律,維護自然環境基本再生能力、自凈能力和穩定性、持續性,人類活動保持在自然環境所允許的承載能力之內。生態城市設計應結合自然,適應與改造并重,減少對自然環境的消極影響,做到人與自然的平衡和諧共生設計目的。
4.高效原則
生態城市的設計是要減少城市中有限資源的浪費,使城市中有限的能源和資源的利用率得到提高,做到地盡其利、人盡其才、物盡其用,變廢為寶,實現城市建設的高效性。
四、總結
關鍵詞城市設計碩士;專業學位;必要性;可行性
1概述
為適應我國新時期國家建設對于城市設計專業人才的迫切需求,完善人才培養體系,豐富人才培養類型,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建議依托建筑學一級學科,針對已經獲得建筑學學士或建筑學碩士專業學位的建筑從業人員,設置城市設計碩士專業學位。
2必要性
首先,設置城市設計碩士專業學位是積極響應國家建設亟須和研究生教育改革精神的具體體現。2012年,黨的十提出建設“美麗中國”的發展目標。2015年12月,時隔37年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會議報告中提出,要加強城市設計,提倡城市修補,加強控制性詳細規劃的公開性和強制性。要加強對城市的空間立體性、平面協調性、風貌整體性、文脈延續性等方面的規劃和管控,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環境、文化特色、建筑風格等“基因”。會議報告中還提出,要全面開展城市設計,完善新時期建筑方針,科學謀劃城市“成長坐標”。目前,我國共有39種碩士專業學位,其中包括建筑學碩士(1993年設置)、風景園林碩士(2008年設置)、城市規劃碩士(2010年設置)3個人居環境科學領域的碩士專業學位。設置城市設計碩士專業學位可以依托建筑學一級學科下的“城市設計及其理論”二級方向。這已經成為國家建設中刻不容緩的需求。其次,設置城市設計碩士專業學位有助于大力培養具有城市設計意識和水平的專業人才。今天,中國的城鄉建設對城市設計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設置城市設計碩士專業學位(非全日制和全日制)已成為當務之急。這樣的專業學位設置方式也與世界上大部分建筑院校建筑系中設置的、作為非評估類第二碩士學位的城市設計碩士專業學位接軌。目前,在職職業建筑師獲得碩士學位大多以建筑與土木工程領域的工程碩士專業學位(非全日制)為途徑。這樣的方式部分滿足了行業需求。但是,由于工程碩士學位設置的專業針對性不強,無法滿足培養城市設計專業人才的需求。設置城市設計碩士專業學位可以通過授予非全日制城市設計碩士專業學位的方式,大幅度提升獲得建筑學學士專業學位在職建筑師的學位層次,在較短時間內輸送國家建設所急需的城市設計專業人才。而針對已獲得建筑學碩士專業學位的職業建筑師,也可以將城市設計碩士專業學位(非全日制)作為其第二專業碩士學位。事實上,不少已獲得國內建筑學碩士專業學位的畢業生選擇了去國外攻讀城市設計碩士專業學位。針對獲得建筑學學士專業學位的應屆畢業生,可以通過設置城市設計碩士專業學位(全日制),系統地培養應屆畢業生成為職業建筑師中的城市設計專業人才。最后,設置城市設計碩士專業學位可以徹底解決我國建筑學專業學位重復頒發的問題。我國在學士層次上設置的專業學位僅有一個,即建筑學學士。大部分立志成為職業建筑師的建筑學專業學生在獲得建筑學學士學位后,如果希望獲得更高層次的學位,只能選擇繼續攻讀建筑學碩士專業學位。隨著建筑學專業教育評估工作的持續開展,越來越多的建筑院校獲得了建筑學本科和建筑學碩士的專業學位授予資格。這意味著,越來越多的畢業生同時獲得建筑學學士和建筑學碩士兩個專業學位。這部分畢業生既包括連續攻讀本科和碩士的學生,也包括在本科畢業一段時間后再攻讀碩士學位的學生。這是學位資源浪費的一種表現。近年來,部分建筑院校免試推薦碩士研究生的名額增加,使得畢業生在同一所建筑院校獲得建筑學學士和建筑學碩士兩個專業學位的現象越來越普遍,專業學位重復頒發,造成學位資源浪費的狀況日趨嚴重。因此,設置城市設計碩士專業學位,可以豐富碩士學位類型設置,徹底解決建筑學專業學位重復頒發問題。
3可行性
首先,我國建筑院校已擁有充足的師資力量,可以開展城市設計碩士專業學位的人才培養工作。目前,我國建筑院校從事城市設計課程教學的教師呈逐年增長的態勢。他們在城市設計教學、研究以及設計實踐等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積累了指導建筑學碩士研究生進行城市設計理論和設計方法研究的豐富經驗。在通過建筑學碩士專業教育評估的38所建筑院校中,特別在具有博士學位授予權的建筑院校中,相當一部分建筑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導師的研究領域屬于城市設計范疇或與城市設計相關聯。這為設置城市設計碩士專業學位提供了充足的師資保障。其次,我國建筑院校已開設大量城市設計相關專業課程。今天,我國大部分建筑院校特別是通過評估的建筑院校已將城市設計課程作為碩士研究生的必修課程。城市設計引論、城市設計理論與方法等課程成為建筑學碩士培養方案中不可缺少的必修環節。2009年全日制專業型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推行以來,在貫穿整個培養過程的設計課程中,城市設計課程更是其中的必要環節??梢哉J為,已開設的大量城市設計專業課程,為設置城市設計碩士專業學位奠定了基礎。最后,我國建筑設計行業已擁有成熟的實踐基地,可以提供城市設計碩士專業學位人才培養所要求的實習培養環節。我國的專業學位設置對實踐基地有著明確要求。在過去的幾十年中,越來越多的建筑設計領域的設計院、境內外建筑事務所等設計機構將學生的設計實踐作為其發展的重要平臺,形成了一大批既具有豐富工程設計經驗,又掌握教學規律的高水平建筑師。特別是2009年全日制專業型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推行以來,體制化的設計實踐基地快速成長。這為設置城市設計碩士專業學位搭建了實踐平臺。在新時期,設置城市設計碩士專業學位,既是積極響應國家建設亟須和研究生教育改革精神的直接體現,又具備很強的可操作性。通過這一專業學位的設立,建筑院??梢院托袠I共同協作,大力培養城市設計專業人才,為提升我國城市設計專業水平奠定堅實的基礎。
4附錄
4.1城市設計碩士專業學位設置方案(草案)
(1)為適應我國新時期國家建設對于城市設計專業人才的迫切需求,完善人才培養體系,創新人才培養類型,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依托建筑學一級學科,針對已經獲得建筑學學士或建筑學碩士專業學位的建筑從業人員,設置城市設計碩士專業學位。(2)城市設計碩士專業學位英文名稱為MasterofUrbanDesigninArchitecture,簡稱MUDA。(3)城市設計碩士專業學位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具備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質和職業道德素養,掌握城市設計的理論、方法和技術,熟悉相關學科的理論和知識,能夠勝任城市設計相關行業工作的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4)城市設計碩士專業學位的招生對象,一般為建筑學學士學位獲得者,或已獲得建筑學碩士專業學位的職業建筑師。城市設計碩士專業學位學制為2年,分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兩種培養模式。(5)城市設計碩士的課程設置要充分反映城市設計實踐領域對專門人才知識與素質的要求,注重以城市設計的思路、理論和方法創造性地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課程體系應體現整體性、綜合性、實用性和一定的前瞻性,應以設計課程為重點,貫穿整個培養過程。(6)城市設計碩士的培養過程須突出城市設計實踐導向,增加實踐教學。研究生進行城市設計實習的時間不少于半年。(7)城市設計碩士專任教師須具有較強的專業實踐能力和教育教學水平。重視吸收來自城市設計實踐領域的專業人員承擔專業課程教學,構建多樣化的師資結構。城市設計碩士專業學位指導教師宜由建筑院校教師和設計機構實踐基地的建筑師擔任。(8)城市設計碩士專業學位論文(設計)選題應與城市設計實踐緊密結合。學位論文(設計)應有一定前瞻性、難度及必要的工作量,其形式可以為城市設計理論研究或城市設計專題。學位論文(設計)必須由攻讀城市設計碩士專業學位者獨立完成,能體現其綜合應用城市設計理論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9)城市設計碩士專業學位論文(設計)評閱人和答辯委員會成員中,均需有城市設計實踐領域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務的專家。(10)修滿規定學分、完成城市設計實習并通過論文(設計)答辯者,由國家批準的研究生培養單位授予城市設計碩士專業學位。(11)根據2015年7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印發關于《學位證書和學位授予信息管理辦法》的通知,城市設計碩士專業學位證書由學位授予單位自行印制。
4.2城市設計碩士專業學位簡介(草案)
(1)城市設計碩士專業學位教育的性質與特點。城市設計碩士專業學位是為適應我國新時期國家建設對于城市設計專業人才的迫切需求,完善人才培養體系,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而設置的。城市設計碩士專業學位的目的是培養具有扎實理論基礎、適應城市設計行業和職業實際工作需要的應用型高層次專門人才。專業學位與工學學位處于同一層次,培養規格各有側重,在培養目標上有明顯差異。工學學位按學科設立,以學術研究為導向,偏重理論和研究,培養學術研究人才;而專業學位以專業實踐為導向,重視實踐和應用,培養在專業和專門技術上受到正規的、高水平訓練的高層次人才。城市設計碩士專業學位教育的特點在于突出城市設計實踐導向,課程設置充分反映城市設計實踐領域對專門人才的知識與素質要求;加強實踐教學,注重分析能力和創造性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課程體系應體現整體性、綜合性、實用性和一定的前瞻性。(2)城市設計碩士專業學位教育的培養目標。培養具備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質和職業道德素養,系統掌握城市設計與設計的理論、方法和技術,熟悉相關學科的理論和知識,能夠勝任城市設計工作和城市設計管理工作的高層次、應用型城市設計專門人才。(3)城市設計碩士專業學位教育的培養方式。城市設計碩士專業學位教育采用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兩種學習方式;學制一般為2年;采用課程學習、設計實習和學位論文(設計)并重的培養方式。城市設計碩士專業學位教育采用學校導師和實踐基地導師“雙導師”培養,或學校導師負責的指導方式。“雙導師”培養模式中,城市設計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導師由本單位相關學科具有高級職稱的教師擔任,并聘請設計機構實踐基地中具有高級職稱的專業人員擔任聯合導師。(4)城市設計碩士專業學位教育的培養特色。城市設計碩士專業學位教育的培養特色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在培養目標上,培養城市設計領域中具有堅實的基礎理論和寬廣的專業知識,具有較強的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能夠承擔專業技術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職業素養的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第二,在培養方式上,專業學位課程設置以設計實踐為導向,以職業需求為目標,以綜合素養和設計能力的提高為核心。教學內容強調理論性與實踐性課程的有機結合,突出設計實踐課程;教學過程重視運用設計專題教學方法;注重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實踐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在整個培養過程中,要求有為期至少半年的實踐環節。(5)專業碩士研究生教育的培養方式。學位培養計劃包括3個主要環節:第一,專業課程學習1年,以城市設計專題為主干課程;各專業課程重視和加強與城市設計實踐的關聯性,培養學生的城市設計能力和城市設計管理能力。第二,專業實習0.5年,確保每位學生都能夠在城市設計機構進行至少為期6個月的專業實習,并由相關單位出具專業實習證明。第三,學位論文(設計)工作0.5年,學位論文(設計)應當針對城市設計實踐中的理論問題和設計問題開展研究,或與較為重要的城市設計項目相結合。學位論文(設計)應有一定前瞻性、難度及必要的工作量,其形式可以為城市設計理論研究或城市設計專題。學位論文(設計)由兩位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稱的專家評閱,其中必須有一位來自校外的設計機構或管理部門中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務的專家。學位論文的答辯委員會由至少3位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稱的專家組成,其中至少包含一位來自校外的設計機構或管理部門中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務的專家。(6)城市設計碩士專業學位教育的招生。招生對象主要為獲得建筑學學士專業學位的應屆畢業生和已獲得建筑學碩士專業學位的職業建筑師。城市設計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需參加碩士生全國統一入學考試,擇優錄取??荚嚳颇繛椋赫卫碚?,全國統考。英語一,全國統考。城市設計基礎,由招生院校組織命題和考試??荚噧热莅ǎ撼鞘性O計理論、建筑學基礎知識、中外建筑史、中外城市規劃史等。以簡答題、論述題為主要題型,考卷滿分為150分。城市設計考試內容:以快題設計形式完成2~5公頃范圍地段的城市設計??荚嚂r間為3小時,考卷滿分為150分。(7)城市設計碩士專業學位教育的就業與未來職業發展方向。城市設計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城市設計碩士研究生畢業后選擇的主要用人單位是從事建筑設計、城市設計、城市規劃等領域的相關機構和管理部門。今天,中國城市發展的重點已經由規模和數量的增加轉變為品質和質量的提升。城市設計關注空間的形式與風格,其目標在于創造美好的城市風貌。從國際上看,幾乎所有的境外建筑事務所,包括著名的建筑師事務所都把城市設計作為其主要的設計領域。也就是說,建筑師是建筑行業中城市設計領域的主力軍。目前,中國越來越多的建筑設計研究院設立了城市設計所、城市設計中心等專業部門,在城市設計的理論研究和實踐創作方面取得了大量優秀成果。不少建筑院校已經設置了城市設計研究所等教學和科研機構,并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在本地區和本行業中有影響力的城市設計人才。同時,很多高校的建筑設計研究院在城市設計實踐中同樣取得了豐碩成果。新時期建設“美麗中國”的發展目標,意味著中國未來的城鄉建設對城市設計人才的需求將越來越大。
4.3城市設計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申請基本條件(草案)
【關鍵詞】城市設計、城市風貌、特色
中圖分類號:S611文獻標識碼: A
1.概念解讀
1.1總體城市設計的概念
在當前我國城市化條件下,總體城市設計是將整個城市或者相對完整的城市區域(通常是組團、新城等相對獨立的城區)作為研究對象,以城市總體規劃或分區規劃作為研究依據,從宏觀上把握城市的整體結構,確定城市形態和空間環境的長期發展目標,并對與之相關的城市設計元素進行設計控制,制定管理實施政策,并為開展下一層次的城市規劃、城市設計提供指導依據。
1.2 城市風貌
城市風貌是指城市實體環境和事件中能夠被感知的那部分景象之綜合,包含了能夠被人們感受到的城市魅力、特色等人文內涵,符合本研究領域的范疇和宗旨。城市風貌的要素包括三大部分,即次生自然景象(天象熱島、地質及水利設施、生物等)、建筑面貌(建筑高度、體量、色彩、立面、廣告、屋頂等)、通道市容(道路、街道廣場、交通工具、廣告、街道設施等)。它們所構成的整體的、有序的、最能代表城市特色的核心骨架部分,稱為城市風貌結構。
2.總體城市設計的作用
現階段我國總體城市設計可以被理解成二維城市規劃向三維空間設計過渡,它介于兩者之間,具有二維的戰略性和三維的針對性雙重特征?,F階段總體城市設計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補充總體規劃對于城市三維空間研究的不足,彌補總體規與詳細規劃銜接過程中所產生的問題;
第二,是城市設計體系的必要層次,是進一步開展各類中、微觀城市設計實踐的基礎;
第三,有助于設計者把握中觀、微觀層面的項目設計的定位,更好的實現城市發展的整體目標;
第四,使城市規劃管理者獲得中觀、微觀城市設計編制的管理依據,有利于城市各項建設的有序開展;
第五,幫助公眾理解城市設計的意圖,了解城市發展方向與相關政策,并引導他們參與城市規劃建設活動。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總體城市設計有利于加強城市規劃和城市設計的銜接、協調與配合,加強城市規劃和城市設計的密切合作,有利于全面貫徹總體規劃思想,使總體城市設計的科學性、依據性更強,也更有利于構建城市空間框架和地域特色。
3.城市風貌特色塑造的重要性
每座城市皆有個性,個性即城市獨有的風貌特色,這些風貌特色賦予了每座城市各自獨有的魅力。每個城市,人們能夠產生深刻印象、能夠長久記憶的,并不是城市的全部,而是特色的部分,局部的城市形象、標志性建筑、廣場及公共空間、重點街道等內容,如北京的天安門、四合院;哈爾濱的中央大街、索菲婭教堂、成都的春熙路等。富有魅力的城市,既有蓬勃的發展動力,又有豐富的歷史積淀,它令市民愉悅,游客向往。而這正體現了一座城市永恒的價值。
總體城市設計是在宏觀層面上對城市形態和空間環境的戰略構想和整體安排,重點是梳理城市空間的特色骨架、形象特征,以及整體與局部的邏輯關系,提出創造有秩序和有特色城市空間的途徑。因此,在總體城市設計層面的城市風貌塑造,則是給城市特色提供框架和可能性,奠定了城市的形象特征,這些則是城市特色部分出現和形成的前提條件,同時也提供了城市特色的基調和方向。
4.城市風貌特色塑造的層面
風貌特色的塑造可以試以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面來分類。
4.1宏觀層面
宏觀層面,可以理解成對城市內涵的體現。此處所提城市內涵則包括了城市性質、城市發展模式、產業結構等看不見的內在內容。一個好的城市風貌,應該能清晰的讓人體會到這個城市、或者某一城市區域的性質、職能等內容。用擬人化的方式可以這樣比喻,即人的衣著應該和人的氣質相符,那么城市風貌塑造就應該體現一個城市的“氣質”。但在當代中國,地方政府在經濟發展的壓力下,在城市發展中過度強調發展的效率,在發展方式與策略上也存在著趨同的問題。致使宏觀層面沒有得到良好的體現。
4.2中觀層面
中觀層面,則是指結合城市自然、歷史等各方面資源,城市整體的風貌。但是,在歷史上逐漸形成自然與人文的城市特色由于城市發展的原因遭到破壞。
4.3微觀層面
城市中,空間最普遍、最基本的主要組成構件即是建筑,建筑作為基本元素,很多時候成城市的標志點,名片。但當今中國,建筑設計的形式并非來源于對本土特色的研究,而更多的流于一種建筑符號。
5.城市風貌塑造的主要出發點
相比一般著眼城市局部建筑與空間的城市設計,總體城市設計的對象是城市整體。目標的變化帶來的不僅僅是設計范圍的簡單放大,也使其內涵與一般的城市設計有所不同。因此,在城市風貌塑造上,也應站在城市外部俯瞰全局,用整體的眼光進行設計:有城市與其周邊自然環境組成的整體,以及各個功能區組成的有機整體
5.1從城市功能結構出發
城市不同的功能片區因其不同的職能造成了不同的空間性質,進而呈現出不同的風貌特征。為了維護城市總體形象和諧、鮮明,具有自身獨特氣質和空間風貌,要站在全局的高度,整合、協調各功能片區的關系,做到既保持內在的連續性、統一性,又要體現各自的特色。根據城市現狀風貌,合理確定城市的風貌分區,并確定各個風貌區的建筑風格控制原則;并根據城市空間整體框架的要求,合理安排各個功能片區之間的組團分隔形式,進而形成城市整體層面上的城市軸線、視線走廊、開放空間地帶等。要充分尊重城市各個功能片區適合功能屬性的格局特征,分析城市空間發展趨勢,通過恰當的結構組織形式,將各個片區有機整合到城市空間發展整體框架之中。
5.2 從城市建設時序出發
城市風貌的塑造標的核心作用是在于提供一種符合城市特點的具有適宜性、特殊性的城市風貌整體框架,但在此基礎上,明確符合城市實際拓展過程中,不停變化的城市形象。從總體上把握城市空間發展的時序,處理好城市空間發展近期與遠期的關系,才能時刻保證城市特色,并使城市風貌符合不同時段的城市特點。
6.總結
客觀上講,發展中的城市離不開城市設計,經過設計的城市將會變得更加美好??傮w城市設計中城市風貌的塑造,既是對城市歷史文化積淀的總結與歸納,又是對城市景觀特色的概括與強化,更是對城市未來發展前景的憧憬、預測與判斷。在今后的總體城市設計中,如何更好的進行城市風貌塑造依然需要長久的探索。
參考文獻
[1]鄭正,尋找適合中國的城市設計――鄭正城市規劃、城市設計論文、作品選集,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7
[2]王世福,城市特色的認識和路徑思考,規劃師,2009,(12):12~19
[3]張繼剛、吳學偉、曾倩、黃正軍,城市策劃中的城市特色微探,規劃師,2009,(7):10~15
[4]侯正華,“城市特色”的三個基本特征,城鄉規劃園林建筑及綠化,2004,(2),112~114
【關鍵詞】 城市設計 邊緣型 高新園區 誤區 對策
中圖分類號:TU2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 引言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快速推進,城市設計走上規劃舞臺,城市設計觀念逐步被普遍接受。人們逐漸認識到通過城市設計可以理解、改造、管理和經營城市,城市設計的作用愈發凸顯。
1.1城市設計的概念及目的
長期以來,對于城市設計的定義,專家和學者一直都有不同的說法。如沙里寧對城市設計的定義:“城鎮設計基本上是一個建筑問題[1]”;培根(E.Bacon) 指出:“城市設計主要考慮建筑周圍或建筑之間, 包括相應的要素,如風景或地形所形成的三維空間的規劃布局和設計[2]”;胥瓦尼( H.Shirvan)下的定義:“城市設計是處理物質環境質量的那部分城市固化過程, 也就是說, 它是環境的物質和空間設計[3]”。而比較權威的說法是《城市規劃基本術語標準(GB/T 50280-98)》(1998, 國家技術監督局、建設部聯合)中明確城市設計的定義為:對城市體型和空間環境所作的整體構思和安排, 貫穿于城市規劃的全過程。
綜合以上認識,城市設計內涵豐富,是對城市物質空間以及建筑形態上的一種引導控制,同時也是對文化、經濟和社會總體協調的政策設計。
1.2產業園區類型
依據產業園區與城市空間的發展關系,將產業園分為如下三類:邊緣型、城中型、拓荒型。其中邊緣型園區處于城市邊緣或城市,有較大的發展余地,這樣既有利于開發區依托高校科研密集區發展,又有利于促進城市邊緣區建設。如日本關西科學城、天津華苑產業區、深圳市高新區等 [4]。本文提到的長沙高新區信息產業園和濟南大學科技園服務外包產業園都是邊緣型開發區,依托大城市周邊優秀的自然、人文、教育和公共設施資源快速發展。
2 研究對象簡介
長沙高新區信息產業園規劃區總用地964.21公頃,主要以林地、水面、耕地、村鎮建設用地為主?;厮闹鼙桓咚俾芳俺鞘械缆穱希瑬|為雷鋒大道、西為繞城高速、北為黃金大道、南為岳麓大道。基地內河流、水面、湖泊眾多,其中漁婆塘水庫在基地中心位置。未來發展將要求本區成為:區域級商業商務服務中心、地區級專業服務中心、信息技術轉化應用中心、光伏產業集群區、綜合服務配套中心。
濟南大學科技園服務外包產業園位于大學科技園中部海棠路以西,馬鞍山與徠佛山圍合的山谷中,總用地約209公頃?;貎痊F狀以農田為主,地形較為平緩。規劃目標和定位:未來建成山東省及區域內服務外包產業最集中、技術最先進、資源最豐富、政策最優惠,面向世界的國際服務外包產業基地。推進全國服務外包產業升級的示范區;引領山東服務外包品牌效應的先導區;提升濟南服務外包生態特色的試驗區。
3 邊緣型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城市設計問題的探討
3.1 問題剖析
城市設計是以人為中心的從整體環境出發的規劃設計工作,其目的在于改善城市的整體形象和環境景觀,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它是城市規劃的延伸和具體化,是深化了的環境設計[6]。許多城市設計項目是由于項目組織方、項目設計團隊、政府管理部門、項目施工方之間不斷博弈,最后得出相互磨合甚至妥協的結果,因此在這里面經常有一些程序上不合理、設計規范上球的問題,這需要我們在工作中需要細心體會。以前文所述兩個邊緣型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為例,這類城市設計往往有以下幾點問題。
1)定位過高、與周邊產業園形成競爭關系
規劃設計定位是項目最基本的議題。而許多項目組織方和管理者存在著超前、求大、求全的思想,忽視了項目自身特有的區位、環境、資源等支撐條件。例如濟南市城市東部的齊魯軟件園已經率先形成規模和品牌,而作為城市邊緣區域的濟南大學科技園服務外包產業園定位為面向世界的國際服務外包產業基地,這顯然不現實。同時就環渤海灣地區來說,國家2009年批準的北京、天津、大連等“中國服務外包示范城市”均比濟南具有更大的發展優勢和潛力。長沙高新區信息產業園項目所在的岳麓山科技園以電子信息產業、機電一體化、生物醫藥產業、新材料技術產業為主。而湖南省內截至2011年已有長沙、株洲、湘潭、益陽四個國家級高新區,臨近省份湖北省截至2012年已有武漢、襄陽、宜昌、孝感四個國家級高新區,這些國家級高新區均涵蓋光電子、信息技術等產業,產業結構部分重合,形成相互競爭關系。
2)現狀基礎設施薄弱,配套設施亟需改善
邊緣型高新園區處于城市邊緣或城市,優點是土地充足、拆遷量小,但基礎設施薄弱的缺點也顯而易見,道路建設及地塊內“七通一平”等需要花費大量人力、物力和時間。
3)規劃管理不到位,實施效果打折扣
目前我國的規劃管理已經逐步走上正規化、法制化的軌道,管理人員也呈專業化、高學歷化發展,但是在城鎮化浪潮中規劃管理無論從方式上、制度上還是具體管理者上看,還是有很多瑕疵。具體從長沙與濟南兩個項目來看,邊緣型城市新區的管理和控制力度比主城區相對松懈。兩個規劃文本中都提到了城市設計的管理控制機制,強調城市設計介入城市規劃管理的目的是對建設行為進行更有效的管控。這種控制過于結構性的和原則性,強調的是對城市總體結構、空間系統、總體風貌等宏觀體系的把握和控制,而忽略了城市空間的具體引導,如建筑風格、色彩、高度、景觀廊道、街道界面、開放空間等。而這些空間上具體引導往往是城市規劃管理者需要掌控的重要內容。
3.2 對策與建議
針對邊緣型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城市設計存在的問題,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提高項目系統性和可行性
規劃中應注重項目運作可行性、重視分期發展,使項目開發形成連動的規模效應。近期開發和遠期發展相結合,從整個規劃區綜合考慮,包括路網、綠地、建筑布局,以利于滾動開發,分期建設,緊跟時代變化發展。
2)提高城市設計的法律地位
從實際項目來看,我國城市設計還是缺少政策的支持和法律地位的明確,同時市民的公共參與也不足,在2008年頒布實施的《城鄉規劃法》中,城市設計不是法定規劃,因此在實際項目操作中,城市設計經常成為華麗的招商文件或者掛在墻上的效果圖。建議在政府層面應重視城市設計作為控制性詳細規劃的參考和前置要素,明確城市設計的法律性質和法律地位,保障城市設計的有利推行。
3)充分利用城市邊緣資源、提升項目支撐力
邊緣型高新園區周邊往往有大型高校園區、城市新區以及其他類型的產業園區。城市設計中應統籌考慮區域內的各種行政、公建、居住、教育、文化娛樂等資源,避免重復建設和商業競爭,利用外部資源,特別是高校優質的教育文化資源,形成對項目可行性的有力支撐。
4)城市設計控制導則細化
由于具體城市規劃項目管理的控制需要,對控制性詳細規劃的各管理單元提出城市設計控制性導則可以有效提高城市設計在城市規劃管理中的實際效用。城市設計導則的具體內容應當包括:確定建設用地的空間布局;確定土地使用強度管制區劃和控制指標(如建設高度布局、建設密度分區等);確定綠地系統的發展目標及總體布局,給出各級綠地指標和分布形態;對城市風貌要素、重要公共空間的設計原則及規定性控制。
4 結語
在城市化規劃快速發展的今天,城市設計作為城市規劃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實際項目中具有空間、形態、開發時序的引導與示范的雙重作用。隨著城市的不斷發展,城市設計的作用將越來越突顯,在城市規劃中將發揮更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沙里寧. 城市——它的發展、衰敗與未來. 顧啟源, 譯[M]. 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1986:341
[2] 培根. 城市設計. 黃富廂, 朱琪, 譯[M]. 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1989:121
[3] 劉宛. 城市設計的范疇及要素[J]. 城市規劃匯刊, 2003(1):76-80,96
[4] 哈米德·胥瓦尼. 都市設計程序. 謝慶達, 譯[M]. 臺北:創興出版社, 197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