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15 18:14:5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景區的規劃設計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Abstract: The principle of landscape ecology for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tourism, not only to understand the landscape pattern, based on the landscape function division, attractions designed according to 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 principle in various functional areas, so that each partition play their respective tourism function, and more conducive to the protection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biodiversity, more with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ecological tourism and the basic objective, because the principles of landscape ecology and ecological tourism's goal is the same.
Key words: ecological landscape; tourism scenic area; planning and design
中圖分類號:F062.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前言
伴隨著社會的發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日漸提高,人們對于生活質量的要求也逐步提高。在生活的閑暇, 人們都有一種渴望回歸自然的想法, 生態旅游應運而生。但是生態旅游不僅僅是自然旅游, 它以可持續發展理念為先, 通過減輕環境壓力、促進自然生態系統的良性運轉來平衡經濟利益。生態旅游的規劃就是要把地理自然與生態保護結合起來。而在規劃建設中要靠什么來指導呢? 這就是近年來逐漸興起的景觀生態學。景觀生態學把具有空間屬性的景觀作為研究對象, 以協調統一生物學和地理學這兩個領域為目標。它能很好地指導生態旅游規劃設計,使旅游景區永續發展。
一、生態旅游的含義
生態旅游的興起引發了研究熱潮, 從眾多對生態旅游的定義中可總結出生態旅游的三重含義。一是哲學理念的, 即可持續發展的哲學觀;二是科學層面的, 指科學技術的研究, 著重環境容量和旅游生態系統的變化規律; 三是商業意義的, 指一種旅游產品。在旅游規劃規程中, 生態旅游既被看作產品, 也被看作是理念和科技的支持。
二、景觀生態學在景區規劃設計中的應用
1、景區規劃設計的景觀生態學原則
旅游是由主體、客體和媒介三大方面組成的一個系統。旅游主體是人。媒介則更多體現在交通網絡的形成和信息的交流上,是旅游結構的網絡和信息流??腕w是旅游活動進行的載體。對其規劃的目的是保護景觀的特色和品質,適度調整景觀的格局與功能,保證旅游網絡的暢通,同時盡可能減少對環境的破壞?;诰坝^生態學的景區規劃與設計應未雨綢繆,在其開發模式中,將可持續發展思想融人開發理念之中,堅持生態保護與自然修復相結合,緊扣人與自然的和諧互動。這正是當今生態旅游發展的迫切要求。
1.1 整體優化原則
即把景觀作為系統來思考和管理,實現整體最優化利用。生態整體性和景觀異質性原理是景觀生態學中的核心理論。生態整體性認為景觀是由景觀要素組成的復雜系統,具有獨立的功能特性和明顯的視覺特征。景觀要素的時空分布總是不均勻的,從而構成了景觀的異質性。異質性同景觀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生物多樣性、抗干擾和恢復能力密切相關。旅游景區規劃是對基地景觀生態系統及其內部多個組分、要素進行規劃設計,因此,在旅游規劃過程中應遵循景觀生態學二大基本思路:保證景觀生態整體性和設計空間異質性結構。同時景觀生態系統在結構和功能方面隨時間的推移而不斷發生著變化。而景觀的變化具有不可逆性。這就要求旅游開發必須走可持續利用的道路,要對旅游設施和游客數量進行嚴格控制;要設計合理的旅游生態容量和景觀生態安全格局;要對旅游活動進行嚴格的功能分區等。從整體的高度上,強調景觀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自然修復。
1.2 個性與特殊保護原則
景觀具有區別于其它景觀的個體特征,進行景觀規劃設計不能簡單重復套用、沿襲舊模式,否則景區的個性魅力將散失殆盡。特殊指旅游景區內有特殊意義的景觀資源,如歷史遺跡或對保持景區生態系統具決定意義的斑塊,應進行有效保護以及規劃設計再利用。
1.3 保持多樣性原則
景觀多樣性是指景觀單元在結構和功能方面的多樣性。多種多樣的生態系統存在并與異質的立地條件相適應,才能使旅游景觀的美學效果達到最高水平,構成異質性的景觀格局,形成具有不同功能的旅游景觀,使旅游景觀的穩定性達到一定水平,保障景觀功能的正常發揮。一個理想的旅游景區應是含有各種景觀成分所組成的綜合體,這樣既可增強景區整體的抵抗力和恢復力,提高生態系統的總體穩定性,又能保證旅游類型的多樣性,滿足不同游客的需求。因此,旅游景區規劃設計的重點是景觀的多樣性的維持、旅游空間多樣化的創造。
1.4 綜合效益原則
即綜合考慮景觀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注重生態平衡,結合自然,協調人地關系,體現自然的生態和諧美、生趣美及藝術與環境融合美,這在旅游景區的人文景觀規劃設計中尤為重要。再把旅游服務設施和景觀生產價值的有效利用融于山水之中,使旅游地的景觀美不被減弱又能產生經濟效益。
2、景觀生態學的在旅游規劃中的宏觀設計
旅游生態系統是一種非獨立性的景觀生態系統。景觀生態規劃與設計充分強調景觀的自然屬性,本質上是對資源進行空間配置。有效的景觀生態規劃設計對保持旅游地的景觀特色、景觀品質以及確保景區可持續發展十分有益?;诰坝^生態學的旅游規劃在其開發中把可持續發展思想融人開發理念之中,而旅游地景觀生態規劃設計則是基于旅游開發與環境保護關系之上的一種規劃,是運用景觀生態學中相關原理,在景觀水平層次上對旅游景區的旅游景觀、環境景觀等所進行的一種規劃。本質上,它是一種包含“旅游”、“景觀”、“生態”三方面的綜合性規劃設計。其中,“旅游”的規劃核心是對旅游資源進行分析與評價,以及對游客行為心理進行揣摩、分析和設定;“景觀”的規劃核心是對旅游項目、游客活動、設施建設進行空間布局、時間分期和設施設計;“生態”的規劃核心是對旅游地的自然環境要素與因旅游開發建設而引起的包括環境問題在內的各種影響,進行識別、分析和保護。要從景觀結構和功能上進行景觀生態規劃,主要包括對旅游產品市場的需求及特征分析,自然保護區自然、社會要素等基礎資料和相關資料的調查搜集,景觀分類和對景觀結構功能及動態的診斷,然后通過不同類型的結構規劃,構建不同的功能單元,從整體協調和優化利用出發,確定景觀單元及組合方式,選擇合理的利用方式。
3、景觀生態學在旅游規劃中的的微觀設計
在景觀生態學的景觀結構理論中,景觀的結構通常用斑塊、廊道、基質和緣來描述。在旅游規劃中同樣可以以這四元素建立一個網絡結構。景觀生態學在旅游規劃中的的微觀設計主要體現在對景觀結構要素斑一廊一基的具體設計上。景區斑塊的設計要與環境融為一體,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共生程度高,真正做到人工建筑的斑塊與天然的斑塊相協調,旅游基礎設施,要充分實現生態化,并注意與當地的自然、文化景觀的特征相協調一致,切忌以城市化、商業化的濃重氣息破壞自然保護區各種景觀的原有文化內涵和特色,更應防止一切扭曲文化形象的景觀污染事件發生。而在對自然風景區進行斑塊設計時,除了考慮其旅游美學功能外,對于負有保護物種的功能區域,應該注意保留一定面積的斑塊,避免因生境面積過小而造成物種滅絕。對于廊道,斑塊內廊道的設計要以林間小路、河岸、滑雪道等為廊道,并注意合理組合,互相交叉形成網絡,強化其在輸送功能之外的旅游功能設計,以便延長游客的觀賞時間;區內廊道的設計要避開生態脆弱帶,盡量選擇生態恢復功能較強的區域,充分利用自然現存的通道,如河流等。
一、引言
高校景區建設經歷了一個從自發到自覺的過程,從最開始部分具有獨特校園景觀的高校為實現高校的社會功能和宣傳目的向公眾開放,到越來越多的高校為美化校園,向師生提供宜人的學習、工作和生活環境,提升校園景觀質量,傳承校園文化,參與國家A級景區評審,從而進入國家A級景區行列。但高校校園景區建設中也存在著為建設而建設、為評A而建設,忽略校園文化傳承、影響校園育人功能、管理混亂等諸多問題。其根源就在于景區建設在規劃設計時忽略了校園景區建設的特殊性,違背了校園景區建設規劃設計的基本原則。
二、高校校園景區規劃設計中存在的問題
1.生搬硬套,“創造”核心吸引物
部分高校景區規劃設計沒有與自己的專業和校園文化有機結合,也沒有與地方文化和特色較好融合,而是為了達到景區創A需要,憑空“創造”核心吸引物,比如,建設一個并非當地特色的園林,或者建一個跟自己校園相去甚遠的微縮景觀等等。
2.總體定位不準,偏離教育核心功能
高校校園景區建?O不能為建設而建設、為創A而建設,必須在體現高校核心功能--教育的基礎上,進行科學的總體定位。校園景區應該建設成為集專業教學實踐、修學體驗、校園文化與地方文化體驗和景觀觀賞等功能于一體的、針對特定市場群體的宜學、宜游、宜居的旅游教育綜合體。
3.功能定位模糊,影響學校和景區管理的協調性
從校園景區規劃中的定位來講,其總體定位的前提是將校園建成一個以育人為主體的校園,而非以游客游覽為主的景區,因此在功能定位上,要圍繞育人和教學展開,同時兼顧旅游休憩的功能,而非相反。從目前不少校園景區規劃設計來看,這方面有不少值得商榷的地方,這部分影響了學校管理和景區管理的協調性,有時,景區旅游直接影響到教學的開展和校園的安全穩定。
三、高校校園景區規劃設計的原則
強調校園文化傳承與發展,結合校園歷史與現狀,突出學校專業特色,立足校園整體氛圍打造,建設出既體現校園傳統優勢和專業特色,又具有時展精神的優美校園文化景觀,為師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工作氛圍和優美的居住、生活環境,同時又能滿足旅游功能的校園景區是高校校園景區規劃設計的重要任務,也是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同時,也是解決當前高校校園景區規劃設計中存在問題的關鍵。
1.校園文化傳承原則
校園景區規劃設計方案要對大學校園的氣候、環境、地理和自然條件,以及歷史、文化、藝術等因素進行綜合分析,在尊重與發掘的基礎上,充分挖掘校園內外環境特色和校園文化內涵,從整體上確立校園景觀的特色,堅持景區規劃與傳統校園文化的融合,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和理想的教育、治學環境。通過景觀節點、建筑造型、環境小品等承載要素的設計,傳承和強化校園文化氣息,同時突出時代特色,滿足校園歷史與未來的文化發展要求、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時代要求。
2.特色專業融合原則
高校校園景區規劃設計方案要充分考慮學校的優勢特色專業與景區建設的融合,甚至,很大程度上,學校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那些優勢特色專業,將他們作為核心吸引物進行打造和建設更能體現高校景區的獨特之處和魅力。純粹的景觀建設打造出的高校校園景區將失去校園景區固有的特質和應有的特色。
3.以人為本原則
校園的規劃與景觀的打造是把社會、文化、資源與生態環境結合為一個密不可分的、以人為中心的復合體。遵循以人為本的原則,本著為師生、游客服務的思想,利用空間結構、建筑藝術和生態景觀,打造特色鮮明、景色宜人、愉悅舒適的優美校園,為師生營造學習、交流、創新、娛樂、生活的靜謐美化的空間和良好的校園生活、學習氛圍,為游客提供觀光休憩、康體健身、修學旅游、教學實踐體驗的優美校園景區。
4.生態建設原則
在校園景觀的設計中貫穿生態性,充分利用植物的元素,通過植物語言,如立體綠化、植物小品等來營造校園氛圍、凸顯主題文化,建設生態校園,是規劃設計的又一重要原則。
從整體上來說,規劃設計中要合理布局優化生態環境,融合各個單元,達到校園生態環境整體優化、校園可持續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目標,為師生提供良好的工作、學習、生活環境。創造一個高水平、高品質、多層次的自然生態與文化生態平衡的校園環境,體現“人――校園――環境”三者和諧共生。
5.功能分區原則
校園景區首先是校園,是教學場所。因此,在進行規劃設計時,首先要滿足師生的教學、工作、生活的物質功能和滿足增進師生交流、激發靈感、創造智慧、提高修養、陶冶情操的精神功能需要。如在校園內多設置桌、椅、凳等,為師生的學習、休息、交流提供方便。
其次校園景區也是景區,是滿足游客觀光休憩、康體健身、修學旅游、教學實踐體驗等功能的景區。在景區規劃設計中,也應該考慮游客的的需要。
因此,高校校園景區規劃設計中,應進行適當的功能分區,將教學功能放在首位,通過科學的游線設計以及用色彩或植物隔離等方式,將教學區域和旅游區域適度分開卻又有機結合,使教學與旅游活動都能順利進行,即互為補充,又互不影響。
6.安全原則
學校是人員密集之所,景區是人流匯聚之地,安全對高校校園景區來說至關重要,是規劃設計時必須高度重視和優先考慮的重要原則。
6.1安全制度健全
規劃設計中,必須按照公安、交通、勞動、質量監督、旅游等有關部門制定和頒布的安全法規和制度,建立完善的安全保衛制度,并落到實處。
6.2救援機制健全
規劃設計必須將醫務室納入方案之中,并對專職醫務人員的配備做具體要求,同時要求健全緊急救援機制和完整的突發事件處理預案。
6.3人防與技防一體
規劃設計中必須充分考慮消防、防盜、救護的需要,同時注意交通、機電、游覽、娛樂等設施設備的安全性。危險地段標志明顯,并且必須設計安裝齊備、有效的防護設施。與此同時,在管理制度設計上,在特殊地段要有專人看守,不得有安全死角。
【關鍵詞】藥王山;文化;景區規劃
引言
藥王山是唐代醫學家孫思邈晚年隱居著書之地,后人尊稱他為“藥王”,因此而得名。它是以人文景觀為主題的風景名勝區。南庵、北洞的古建筑群、碑碣石刻、摩崖造緣,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還有隋墓石棺、元代傳說故事壁畫,一直延續到明清歷代的歷史文化沉積,其涉及范圍之廣,保存實物之多,歷史文化價值之高,實屬國內罕見。這是藥王山景區資源的一大特色,也是其優勢所在。本文以藥王山景區規劃設計為例,闡述在尊重自然、保護現有文化的前提下,結合景觀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將藥王山建造成為能充分展示歷史文化底蘊和人文精神的旅游勝地。
一、景區現狀分析
1、景區綜合分析
藥王山位于銅川市南北旅游軸線的交叉點,是南北軸線的最南端旅游景區,距離銅川城區較近。景區以西為水泥廠區,其工廠皮帶廊由西北角穿越主景區而過,且東面有較大面積的采土采石區,對景區的景觀影響較大,景區的主要交通道路——藥王大道,是連接主景區西面的主入口。烈士陵園位于主景區西北角,景區東、南、北面為自然山地和林地,自然環境較好,僅零星村莊散布其中。
景區現有北洞、南庵、碑林和磨崖石刻四片景區,大小景點分布其中,在入口處有中醫養生園、石大醫、法水神井、虎守杏林等景點。此外,主景區內還有起云臺、齊天臺、瑞應臺和關東廟等遺址區。景區南庵東南方向現有較大面積的墓群區,以及景區內北面多年前的采石區,巖石,嚴重污染視覺。
2、人文景觀資源分析
藥王山保留了眾多金、元、明、清歷代古建筑群,依山就勢,氣勢巍峨,殿宇軒昂。景區的古建筑群中南庵是當年隋唐時期著名的道教觀庵,也是孫思邈晚年歸隱著書之地,又是明代中葉以前歷代祭祀孫思邈活動中心,北洞則是明代中葉迄今,祭祀孫思邈的活動中心。西麓與山道兩旁,現存石牌坊12座,木牌坊1座,以及通元橋、戲樓等古建筑遺址群。
藥王山的古跡文物,都與孫思邈密不可分,體現了他的高尚醫德與精湛醫術,他晚年在藥王山的醫學巨著,充分表現出極為豐富的中醫藥文化內涵,是中國中醫藥文化的重要寶庫。北洞的醫方碑護罩著《千金寶要》、《孫真人三方碑》、《歷代名醫神碑》等6通,刻錄醫論、單驗方1027個,這是我國古代醫藥的珍貴史料,引起了醫藥界和民間的高度重視。
藥王山碑碣、石刻、造像,是我國古代書法、石刻藝術的珍寶,馳名中外?,F有歷代碑碣350余通,以及摩崖石刻23處、摩崖造像45尊。各類碑碣、石刻、造像,雕工精細,線條流暢,栩栩如生,充分顯示了我國古代石雕藝術水平,為研究中華民族史、宗教史、文字書法史、地方史、中醫史,以及古代民俗、美術、雕刻等提供了珍貴資料。
藥王山歷史人文資源豐富,但是景區旅游開發投入不足,仍有許多資源尚未轉化為景區旅游景點,且景區缺乏明確并相互交錯的旅游線路規劃設計,沒有帶頭的人文景點及核心人文主題。應在保護的前提下科學適度的規劃設計已有資源,并繼續深入挖掘景區人文潛力,使藥王山高品位的人文景觀潛在的優勢展現在大眾面前。
3、自然景觀資源分析
藥王山自然風光獨具特色。清耀州知州顧曾吐亙曾詩贊曰:“古柏千株翠作堆,城東佳氣若浮來。非關黃白飛升事,勝概莫如北五臺”,這是對藥王山自然風景的真實寫照。景區屬典型的黃土丘陵溝壑地貌,其特點:丘陵起伏,原面破碎,溝壑縱橫,峽谷深邃,這些典型的地貌決定了藥王山景區明顯的地域范圍和自然風光特色。在今后的規劃設計中,必須充分認識和利用這一地貌特色,揚長避短,強化植被建設,大力植樹種草栽花,綠化美化環境,改善環境質量,保護和恢復藥王山的自然地貌,以適應景區旅游發展的需要。
藥王山景區地處溫帶闊葉落葉林地帶。天然植被以側柏林為主,有少量刺槐、油松人工林以及天然旱生灌草群落,自然界限明顯。景區內側柏林立,四季常青,但景色單一,四季變化不夠明顯。觀葉、觀花、觀果植物較少,因此,宜適度進行林相改造、景觀撫育,利用宜林荒山、林中空地,填空補稀,營造補植觀葉、觀花、觀果喬灌木,以豐富森林景色,提高美學觀賞價值與森林景觀品味。
二、總體規劃構思
1、總體布局與規劃結構
規劃強調環境資源的可持續發展,體現人與自然、城市、景區共生的綠色生態建設理念。將所在城市生產生活與景區旅游功能有機結合,城市生態環境與山體自然生態環境相互滲透,使景區的人文及自然空間資源得到有序發展,因此,在藥王山景區原有的旅游景點基礎上提出“一谷、三區、五臺”的總體布局和規劃結構。一谷:藥王山谷溝(以藥王山溝谷作為景區空間發展軸);三區:景前盛世(西部景區 現代功能及入口形象展示區)、五臺圣景(核心景區 歷史遺跡及人文景觀旅游區)、澗靈佳境(東部景區 自然景觀及休閑娛樂游憩區);五臺:五臺核心(圍繞瑞應、起云、升仙、顯化、齊天五臺打造藥王山核心景區)
2、功能分區規劃
為了理順各個功能區塊的關系,有序組織游客,功能分區將與交通路網結合,保證各個地塊的相對獨立性與可進入性。在規劃結構空間關系的基礎上,具體安排項目及景點的空間布局可分為“七個功能分區”
入口區:位于景區西入口處,也是景區的主入口。結合景前城市道路條件,逐步建設完善各類公共基礎配套設施,作為整個景區的服務中心,配置綜合接待服務設施,設計入口服務中心、交通換乘站、自行車租賃點等。
峽谷景觀區:貫穿藥王山景區,長1200米,自入口區以“凡塵——修行——仙境”為主題,漸進設計三段帶狀生態景觀區,形成天然氧吧和峽谷步行旅游線,溝底鋪設木棧道,兩側雕刻摩崖石刻,輔以景觀小品和休憩設施。峽谷盡頭豁然開朗,與谷地景觀片區相接。
藥王山文化展示區:規劃設計以藥王山核心人文資源為主題的“醫道同源”真人宮道教建筑群和碑碣石刻藝術館。主要功能是作為藥王山廟會活動場所,以及收藏和保護藥王山珍貴的碑碣石刻資源。
北山古跡觀光區:為了便于游客參觀和旅游組織,將現有的北洞景區(顯化臺)和磨牙石刻、碑碣景區等文物史跡合并為北山片區,不再新建景點,對現有古建筑、碑碣石刻進行歸類、整理和保護,作為藥王山核心景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南山古跡觀光區:以現狀南庵景區(升仙區)為起點,以瑞應臺、齊天臺、起云臺等臺地地形為基礎,向東、向南擴展景區空間。復建、修建寶云寺、崇福閣、三圣殿、三教堂等古建筑群落,與北山(顯化臺)片區組成“五臺圣景”核心景區。
谷地自然景觀片區:位于峽谷景區東盡頭端。以自然景觀肌理和村落布局為原型,規劃設計“仙人坊”自然景觀群落。
源地自然景觀片區:位于東部景區的源地,規劃設置紀念園林(藥王植物園)。采取退耕還林措施,種植喬灌木、果樹、藥材等。內設名人種植園、名醫長廊、藥材園、紀念雕塑園。
3、景觀系統規劃
根據總體布局和功能,景觀系統規劃將水體、山地、植被等自然生態元素與人工環境塑造有機結合成為一個整體,形成藥王山“幽谷、靈水、圣山”景觀已有的山水格局,以“峽谷景觀、山體自然林地景觀、道路綠化景觀、院落庭院景觀、形象標識景觀”五大景觀系統為主要組成部分,與各片區功能緊密結合的綠化景觀體系格局。
綠化種植意向:以本土植物為主要品種,并具備水土保持、防風、降塵、觀賞等特點。以現狀側柏林為基礎,以林地為主體,結合四季變化進行植物配置,采用自然林、色葉林、樹陣林地、帶狀防護林等具體形式。
4、旅游服務設施規劃
在總體規劃范圍中,不設置大型餐飲、娛樂和住宿設施。規劃的旅游服務設施的內容,主要包括:餐飲、商業網點、服務點、醫務點、廁所、游覽車??空军c等設施,并根據近、中、遠期高峰日客流量的大小、游覽路徑、人均建筑面積和周轉量、場地條件等因素規劃設置。
5、保護培育規劃
依據風景區風景資源的價值、級別特征、生態敏感度的分析結果,以及對縫進去生態環境全面保護和適度開發的要求,將規劃范圍劃分為一級、二級兩個等級保護區,并采取相應的保護措施。
一級保護區:文物古跡保護區,包括藥王山風景區南庵、北洞、碑碣、關帝廟、關平牽馬、摩崖石刻等省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自現有圍墻向外延伸50米,這是風景區最核心的人文景源,也是規劃設計中的重點,旅游價值高,以保護為主。
保護內容及措施:除保護景點自身原有風貌和完整性外,同時對保護區內整體環境進行控制保護,不得安排旅宿床位,嚴禁增設與其無關的人為設施,嚴禁機動交通工具及其設施進入,區內瀏覽交通以步行為主??刂迫肆鳎3趾侠砣萘?,制定有效的防火措施,確保重點文物的絕對安全。
二級保護區:規劃范圍內除一級保護區以外其他區域,是藥王山風景名勝區可持續發展的主要核心區域,生態敏感性和視覺敏感性都較大。
保護內容和措施:對本區域內山體、水體、植被、動物等應嚴格保護,實施針對性的自然保護措施,采取遷舊墳、退耕還林、嚴禁捕殺野生動物、亂砍濫伐和開山采石;合理引導游人規模和活動性質,加強游客的自然保護知識的宣傳教育;在集雨、流域范圍內營建水源涵養林,保護水源環境,嚴禁污水、污物直接排入水體。除必要的生態修復、安全防護、景觀服務、景點建設設施外,不得修建其他任何建筑構筑物,并且其設施要嚴格控制建筑的風格、體量、尺度、色彩、規模和選址。
規劃范圍以外的其他區域(以藥王山風景名勝區管理范圍為界)劃定為三級保護區,并采取相應的保護措施。
三、結語
藥王山是祖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是我國中醫藥養生文化、宗教文化與其他文化藝術的寶庫,是歷史留給銅川最寶貴的文化遺產和旅游資源。藥王山景區是以藥王山自然風光和歷史文化積淀為基礎,融合了佛教、道教、儒家的孫思邈藥王文化為特色,以保護風景區的景源特征及其生態環境的完整性,保持歷史文化與社會發展的連續性與地域單元的相對獨立性為規劃總體指導思想,充分利用藥王山景區現有的文化和自然資源,科學性的規劃建設國內一流景區,發展提升地區價值,推動所在城市資源有效利用發展。
參考文獻:
[1]伊恩·倫諾克斯·麥克哈格.設計結合自然[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06.
[2]西蒙茲.景觀設計學:場地規劃與設計手冊[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0.
[3]康文鳳,李東和.濟南市華山風景區傳統文化景區規劃設計[J].山東建筑大學學報,2011(6).
[4]王趙民,秦鳳崗.關于建設藥王山旅游文化名勝的構想[J].現代企業,2008(2).
關鍵詞:自然;生態;規劃設計;因地制宜;兩型
1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得到飛速發展,但隨之帶來的是與生態環境的矛盾日益激化。在現階段的中國,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型增長方式日益面臨挑戰,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低碳經濟,已成為必然選擇[1]。針對這一嚴峻形勢,我國政府提出了“兩型社會”的構想,在湖南成立了長株潭“兩型”社會試驗區,積極倡導“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的“兩型”社會建設。在這一大環境下,作為城市的綠肺――城市公園,承擔的不僅是以游憩為主要功能,更重要的是發揮其生態效益,緩解城市“熱島效應”。以“環境保護、資源節約”為前提的“兩型”園林是城市公園規劃設計可持續發展的方向,是人性回歸自然需求的重要決策。
2項目概況
2.1規劃背景
西湖文化公園位于岳麓山風景名勝區北部,是岳麓山風景名勝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位于長沙“兩型社會”先導區范圍內。規劃用地東至濱湖路,南至楓林路,西北以龍王港為縣(圖1、圖2)。公園規劃總用地面積約165.1hm2,凈用地約面積158.4hm2?,F狀水域面積約116.3hm2(其中龍王港水域8.7hm2)。公園在長沙“兩型社會”先導區、風景名勝區雙重大背景下,規劃將其定位于一個開放型的城市公園,一方面融入岳麓山游憩系統,使之成為岳麓山風景名勝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另一方面能適應當下時代城市市居民生活,為市民提供一個休閑游樂的公共空間。
2.2現狀分析
規劃用地內現狀場地四周高,中間低,成盆地狀。南、西、北場地標高高出湖面8~11m,東部場地與湖面高差3~11m不等,見圖3。
規劃區內的現狀用地為西湖漁場,是湘江水系在長沙城內面積較大的湖泊之一,與岳麓山形成山水相映的空間格局(圖4)。但由于周邊內的水質嚴重受周圍環境污染,導致湖面垃圾遍布、惡臭難聞。整治景區環境,恢復生態自然面貌,使之真正發揮其最大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周邊城市道路均高于景區用地,整治規劃需要銜接好景區與城市的交通。由于該景區的整體景觀風貌較差、地形特殊、可利用的自然景觀單元少,對于重塑與岳麓山系于一體的山水場景,回歸生態自然風貌,建設成“兩型”城市公園有一定難度。規劃設計從現狀分析入手,尊重場地特性,因地制宜地把園林構成五大要素輕輕置入該場地,使之符合長沙“兩型社會”先導區內示范性城市公園。
3以回歸自然為重的規劃設計對策
對于城市公園來說,使用的主體是人,自然要以人為本,然而人是自然的中一員,自然卻不屬于人,所以人們常用“天人合一”來表達人與自然的關系。當人性需要與自然達到和諧統一則是天人合一的境地,也是風景園林設計追求的最高境地。筆者認為“天人合一”包含兩方面的意義,一是對人,以人為本;二是對場地,因地制宜。因此以回歸自然為重的設計的前提是“以人為本、因地制宜”。
設計者一般用“以人為本”的原則來體現人文關懷;用“因地制宜”來描述對目標環境的認知和利用的智慧。筆者認為“以人為本”包含兩方面的意思。一方面從宏觀層面考慮的。人類作為一個生物的種群,與其他生物一樣,生存離不開與生物一起協同演化的自然環境,也就是說,人類依賴于自然生態系統――生命支持系統而生存。所以我們在做城市公園規劃設計時,以回歸自然為重,還自然一片凈地,對自然破壞降至最低,是“以人為本”的前提。另一方面,從微觀層面考慮的。即是我們常常見到的以考慮人的尺度而設計的各種小空間、小品等?!耙虻刂埔恕笔秋L景園林規劃設計中設計者用來描述對目標環境的認知和利用的智慧。其包含了兩個基本面:一方面指的是場所利用的最大化,即盡可能利用場所中的既有資源,發揮場所的最大效益;另一方面是對于場所擾動的最小化,是指在景觀營造過程中完成設計目標的同時最低限度地對場所進行干預,反對過度化設計與營造。因此,“因地制宜”的設計可以實現對場所的集約化利用,體現了可持續的節約型風景園林設計理念[2]。
3.1以回歸自然為重的總體布局
規劃通過對景區資源及其自然地形環境的分析,提出三維立體空間設計,即立體空間的思路出發,充分利用地形地勢優勢,達到土地資源利用最大化,形成立體的“兩軸三區”空間結構(圖5)。
兩軸分別指城市中軸和水軸。城市中軸是指從市政府延伸至岳麓山的一條山水景觀主軸,該軸從本景區通過,成為風景名勝區與城市景觀相互滲透的景觀通廊。水軸是一條虛軸,意指景區內貫穿東西的水面與龍王港、湘江融為一體,強調水空間的縱深感。三區分別為南岸濱水區、北岸濱水區、水域體驗區。南岸以連續自然景觀為特色的濱水生態休閑區,作為岳麓山山脈的延伸;北岸以營造觀賞山水相映場所的人文景觀濱水區;水域體驗區是多種水域休閑的聚合地。
3.2以回歸自然為重的設計舉措
“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是“兩型”社會倡導的建設主題,也是人類對自然環境重視的實質舉措。城市公園作為城市的肺腑,城市綠地系統中的主要元素,更應注重自然環境,應對城市的發展,生態環境惡化,跟上時代的步伐,是園林規劃設計者要著重考慮的。筆者有幸參與了長沙市西湖文化公園規劃設計,該規劃設計以“回歸自然生態”為重,全力恢復和保護自然環境,以符合大河西先導區“兩型”社會建設要求。規劃設計通過對長沙市西湖文化公園現狀條件分析,綜合考慮建筑的節能、游路的交通組織、水資源環境、植物、新能源運用等幾個方面,從園林設計構成五大要素著手,探索在“兩型”社會建設的大背景下,進行城市公園規劃設計的更優方法。
3.2.1還原自然空間的三維地形設計
自然的才是美的,一處原始自然景觀被人利用之前都能給人以強烈的震撼和心里深層次的愉悅。因此尊重原有地貌,盡量做到不破壞原生態環境,不僅是園林規劃設計者所追求的,也是人性回歸自然的需求。景區地形成盆地狀,與四周有近10m的高差。尊重自然場地特性,利用地形自身的特性,相地布置,改造地形,恢復自然生態,成為地形設計的重點。
陸地地形設計與場地利用相結合?!耙宰匀粸橹亍钡牡匦卧O計應采用三維立體空間設計法,即充分利用現有地形條件從地面、地下、土方三方面考慮,設計成立體的活動空間。
2014年7月綠色科技第7期(1)地面自然放坡。利用景區現有地形特點,地面整體成盆地狀,從四周向水體逐級疊落或自然放坡,在局部平緩地設計微地形,以豐富場地空間變化。
(2)人為干擾活動空間轉入地下。首先是建筑隱藏,景區的建筑是人流活動的主要場所,是人為干擾最突出的場地。結合場地特殊地形,將這些場所藏于綠色臺地或活動廣場之下。建筑一面朝湖水,一面與周邊場地相接,一方面使建筑空間和水體之間緊密聯系,另一方面把建筑屋頂利用起來作為公園綠地活動空間,不但節約了土地資源增加了公園綠地面積,而且具有節能減排、釋氧固碳的功能,發揮了更大的生態效益,符合“兩型”社會建設要求。
其次對環境有污染的交通場地隱藏,結合場地特殊地形地勢和人流活動的主要場所設計組織對外交通,并處理好與周邊道路的豎向關系,使內部環道與車庫及周邊道路能夠順暢的銜接。機動車環道、地下車庫等設施采取半地下或局部覆蓋的方式的布置(圖6、圖7場地剖面圖)。
(3)現場土方平衡,降低城市環境干擾。地形營造必先通過土方工程對原地形進行改造,才能滿足場地功能的需求。因現狀用地主要是水域,而建設公園需要大量的硬質活動場地,填方是必然的。為了減少土方,實現土方平衡,順應“兩型”建設要求。一方面對現場土資源內部調配,另一方面將創意文化街建筑群、地下車庫、地鐵2號線、地下環道、地下商業建筑、地下雨水凈化中心這些設施設計于地下或半下地下,以減少填方。
3.2.2回歸自然的水環境設計
水是自然生態的第一要素,水環境污染給自然生態帶來災難甚至毀滅,因此水環境的治理和生態恢復,是公園景觀環境回歸自然生態環境的關鍵。景區水面積占公園面積的絕大部分,建立生態保環的水環境系統是符合“兩型社會”建設要求的。
水質凈化系統規劃采用科學技術手段和自然生態凈水相結合的方式,主要分為人工凈化工程、自然凈化工程兩部分內容。
(1)人工凈化工程。設計水處理凈化中心將西湖內的水體提升進入水處理中心,通過沉淀、過濾、消毒等工藝處理達到地表水Ⅳ類水質標準后再回注湖內。
(2)自然凈化工程。一方面采用植物凈水,即設計集中人工濕地雨水凈化區和環湖設計生態駁岸凈化帶,種植具有凈化功能的水生植物,如菹草、大水芹、水篩、水盾草等,以植物凈化湖水。另一方面通過設置滾水壩及景觀噴泉的富氧推流設施,產生的曝氣效果,達到改善湖體水質的效果。
3.2.3還原自然形態的植物種植規劃
保護和治理景區環境,回歸自然生態原貌,植物配置主張向大自然學習。即利用植物生態學的原理,揭示植物和環境之間正常的或失常的關系,掌握自然規律,以便人類合理開發、利用資源,治理和保護環境。使人們在進行生產活動時達到最好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3]。
規劃在保護與利用基地原有植物群落的基礎上,有機復制現有生境。植物空間營造滿足景區內各節點功能景觀要求,植物選擇遵循適地適樹原則,注重植物天際線與周邊城市輪廓線的協調,植物配置與岳麓區風景名勝區風格相統一,在南側以色葉木為主,從岳麓山頂俯瞰層林盡染的景象,發揮植物的最大生態效益及景觀效益。
3.2.4恢復生態,營造綠色建筑
多一片綠地,多一些綠氧,多凈化一片空氣。景區內建筑提倡綠色建筑,一方面結合現狀盆地式地形特色設計覆土建筑,盡可能把建筑融入到景區的環境中;另一方面運用綠色生態技術,建設成節能、減排型建筑。
(1)生態建筑利用生態學、建筑技術科學的基本原理和等,根據自然生態環境,合理組織建筑與周圍的關系,使建筑隱藏于環境之中,使之成為一個有機結合體,并具有良好的室內氣候條件和較強的生物氣候調節能力,以滿足人們生活、休閑舒適環境的需求,使人、建筑與自然生態環境之間形成一個良性循環系統,使之符合“兩型社會”先導區的建設要求的生態建筑。主要措施有:設計立體綠化和綠化隔音帶。立體綠化即是在建筑外側做垂直綠化、在屋頂做屋頂綠化;綠化隔音帶即在建筑內設計天井庭院、周圍設計綠化帶以達到隔音、調節小氣候的目的。
(2)綠色生態技術主要通過現代節能技術,如結構保溫材料太陽能光熱、綠色照明等技術等,達到節能、減排的目的。
3.2.5回歸自然生態的綠色交通規劃
人類到某場所活動,必需經過道路聯系,有路必將會對生態環境干擾,以自然為重,最大限度的減少碳排放,做到節能、環保,倡導低碳生活。景區的采用立體開發模式,立體交通系統與之相應。一方面減少土方量,節約了土地資源,另一方面減少碳排放量,建立了綠色交通系統。規劃在不影響景區地面功能的前提下,結合地形地勢形成人上車下的立體交通格局。交通組織分為地面交通組織、地下交通組織、上下轉換節點組織、無障礙設計四大部分(圖8)。
(1)地面交通組織。地面交通即園區的游覽系統。景區以步行交通方式為主,其它均以采用低能耗、零排放的綠色交通系統。在園區內設置電瓶車場、自行車出租點各一處(圖8)。
(2)地下交通組織。地下交通主要指公園與城市的外部聯系的交通,包括機動車交通系統、靜態停車場。地下交通系統設計與建設以節約土地資源,減少填湖土方量,讓出更多的綠化空間,方便使用為原則。利用地形高差及景點功能設計成半地下或半開敞機動車道和半地下停車場。使機動車交通系統隱藏于綠化之下,達到回歸自然,還原自然,置人為干擾降至最低的目的(圖9)。
(1)地面交通組織。地面交通即園區的游覽系統。景區以步行交通方式為主,其它均以采用低能耗、零排放的綠色交通系統。在園區內設置電瓶車場、自行車出租點各一處(圖8)。
(2)地下交通組織。地下交通主要指公園與城市的外部聯系的交通,包括機動車交通系統、靜態停車場。地下交通系統設計與建設以節約土地資源,減少填湖土方量,讓出更多的綠化空間,方便使用為原則。利用地形高差及景點功能設計成半地下或半開敞機動車道和半地下停車場。使機動車交通系統隱藏于綠化之下,達到回歸自然,還原自然,置人為干擾降至最低的目的(圖9)。
3)上下轉換節點。即景區地下交通與地下交通的
轉換點。通過在主要節點設計下沉廣場和轉換節點設置樓梯、電梯、自動扶梯等進行交通轉換以實現立體交通系統的無縫對接。
(4)無障礙設計。景區作為公共活動場所,無障礙設計非常必要。規劃在景區四個主要人行出入口及主游路中滿足無障礙設計的要求,并通一定的無障礙工程措施,確保景區主要活動場所的可達性。
3.2.6環保型園林小品
園林小品是園林構成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豐富園林景觀表現力,甚至在有些景點中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但園林小品使用越多人工化味道越濃,因此園林小品設計一方面與自然環境相宜,并采用多環保型材料;另一方面園林小品數量以少而精為原則。
4結語
“兩型社會”建設倡導“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表明政府對環境越來越重視,人們對環境品質需求的呼聲越來越高。作為城市綠肺――城市公園,應把自然生態放在首位,人的游憩娛樂次之,反對過度人工化園林景觀。園林景觀從園林構成五大要素入手,在每個設計環節均以人的生態環境為重,“以人為本,應地制宜”,利用生態學原理及綠色生態技術,營造低成本、高生態效益的“兩型”園林景觀。
自然的才是最美的,倡導以自然生態為重,將人的干擾降至最低,建設“兩型”園林景觀,緩解城市“熱島效應”,從根本上改善生態環境,提升城市人居環境質量,使公園發揮更大的社會效益、環境效益、經濟效益,是建設可持續園林景觀的發展方向。
參考文獻:
[1] 佚名.低碳經濟――中國的必然選擇[J].漣鋼科技與管理,2010(5).
關鍵詞:鄉村景觀;風景園林規劃與設計;意義;分析
0 前言
在風景園林景觀規劃中,除了延續優秀的國內外古典園林造型外,還可以從古典園林的本質出發,即追求自然,遵循自然。將園林規劃從自然的視野擴大到鄉村景觀這一人工化的自然中,從地域的鄉村景觀中得到設計靈感與啟發,從而創作出本土化的風景園林作品。鄉村景觀在人工景觀設計之上,更多加入了自然情懷,在城市風景園林景觀設計點突出。
1 鄉村景觀的特點
鄉村景觀從發展角度上分析實際上是城市景觀所或缺的,以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融合為主,在自然景觀的基礎上,被后天改造的較少,并且與鄉村當地人文環境特點相互結合。如在鄉村景觀中比較常見的山川、河流、樹木等,這些景觀元素都具有極強的地域特色,同時其景觀內容與人們的生a生活相關,包含村落、耕種以及馴化的動物等,基于以上可見鄉村景觀具有生產性、生態性、審美性等特點。[1]
2 鄉村景觀在風景園林規劃與設計中的意義
鄉村景觀在風景園林規劃與設計中的融入,從設計靈感上實現了景觀設計的多樣化,彌補了城市景觀的缺陷,將鄉村文化傳統、自然景觀呈現出來,能夠讓人們認識到生態自然的重要性。從景觀設計的手法上分析,鄉村景觀是人們在農事活動中所逐漸形成的天人合一景觀,與城市園林景觀相比,具有一種不刻意雕琢之美??傮w而言,將鄉村景觀在風景園林規劃與設計中融入,能夠將景觀的自然之美體現出來,也促進了城市景觀設計的發展。[2]
3 鄉村景觀在風景園林規劃與設計中的實現
鄉村景觀在風景園林規劃與設計中的實現,首先是鄉村田園風光在園林規劃與設計中的融入;其次是鄉村歷史文化在園林規劃與設計中的融入;最后鄉村經濟發展與園林規劃設計的融合。
3.1 鄉村田園風光在園林規劃與設計中的融入
對于鄉村生活而言,最具備田園風光特點的就是農事活動,在風景園林規劃與設計中,融入田園風光,能夠讓城市的人們近距離的了解農事活動,并且將傳統的農耕模式演變為景觀風景。因此,在具體的景觀規劃設計中,首先需要根據地域農事活動特點,對其進行科學的規劃。例如,將某成片的鄉村草莓種植規劃為草莓種植園,設置在景區內,以游客自助采摘草莓的方式,讓人們品嘗到最為新鮮的水果?;谶@樣的方式一方面能夠為的景觀設計帶來經濟利潤,也能夠的將農事活動體現在景觀規劃中,即保持了當地居民傳統的農耕方式,也能夠豐富了園林景觀設計。[3]
3.2 鄉村歷史文化在園林規劃與設計中的融入
鄉村歷史文化是鄉村發展以來的珍寶,伴隨著鄉村逐漸城市化,鄉村樣貌發生了變化,但是其原本的歷史文化依然還在。在進行鄉村景觀在園林規劃設計中,可以以鄉村歷史文化為規劃依據,秉持著保護鄉村文化為規劃設計原則,在景觀設計中充分地體現出鄉村人文情懷。如設計師在進行景觀設計環節中,可以將城市風景園林的設計延伸到鄉村邊界上,保留城鄉相通的端口設計,保障游客能夠在景區中看到鄉村的耕田、房子等。例如,在云臺山的景觀規劃中,該山與花果山緊鄰,那么借助花果山的深化故事,與云臺山的鄉村景觀設計相互結合,打造集古代、神話以及幽深等主題于一體的鄉村景觀。
3.3 鄉村生態與經濟效益在園林規劃與設計中的融入
鄉村景觀在風景園林規劃與設計中的融入,從經濟角度出發,以農村特色經濟運行模式,實現風景模塊。以河南云臺山的一座半開放式的5A級風景區是規劃為例進行分析。由于該風景區屬于自然景區,從山腳下到山頂需要步行三天,游客在游玩時不能一天到達,而該景區的路途穿過村莊,在景區規劃中將該村莊規劃在景區板塊中,為游客建造吃住行等一條龍服務?;谶@樣的模式即能夠帶動鄉村經濟發展,也保障了游客的生活需求。鄉村人家所開設的農家樂等都是保留了當地原始風貌,當地居民依然過著正常的生活。景觀科學的景觀規劃,從而有效地實現了景觀設計與經濟效益的統一。[4]該地區景區旅游項目規劃如下:
4 結語
在本文的研究中能夠發現,鄉村景觀具有生產性、審美性、自然性等特點,鄉村景觀在風景園林規劃與設計中的融入,拓寬了現代園林景觀設計的思路。在本文中介紹了三種鄉村園林景觀設計模式:第一,鄉村田園風光在園林規劃與設計中的融入,以田園風光為景觀設計主體元素,提升景觀規劃的自然性,并且保留鄉村風情;第二,鄉村歷史文化在園林規劃與設計中的融入,以鄉村歷史文化為背景,增加園林景觀設計的藝術性;第三,村生態與經濟效益在園林規劃與設計中的融入。
參考文獻:
[1] 陳玲.園林規劃設計中鄉村景觀的保護與延續[D].北京林業大學,2008.
[2] 王有林.鄉村景觀在風景園林規劃與設計中的意義[J].中華民居(下),2012(11):3-4.
一、農村休閑景觀設計的重點
1.突出自身地域主題文化特點我國農村自然資源豐富,生態物種種類豐富,民族文化特點突出,地方性民俗文化差異較大,特別是南北方、東西方的民俗文化差異、南北方季節差異突出,這為農村自身地域主題文化的應用提供了有利的條件。然而目前農村休閑景觀普遍定位單一,缺乏自身地域特色,不能突出地域的主題文化。所以,切實發掘農村休閑景觀的地域主題文化是長期規劃的重點。2.把握設計的品質現今,農村休閑景觀規劃過于追求城市景觀的表面形式,景區的發展過多追求城市化、通俗化、美觀化等表面的視覺效果。這種淺層次的規劃設計,不利于景觀長久發展。應注重基礎建設的功能性、自身地域文化的實用性等,要把握住規劃景區的文化特色,細心規劃,才能被民眾所接受,真正成為觀者認可的公共空間。3.順應使用者導向,開展特色性活動根據使用者的導向,不斷變化主題形式,來滿足不同使用者的需求,這樣才能使景區可持續發展,這些特色性活動甚至會擴大農村休閑旅游的市場。通過傳統節日、節氣等開展具有主題性的休閑娛樂體驗活動,比如以農業生產為特色的播種節、采摘節、農村綠色美食節、豐收節、農業技能大賽、農村運動會等,以傳統、法定節日為特色的國慶秋收節、春節大聯歡等。4.不破壞自然生態環境不破壞農村的自然生態環境,是農村景觀規劃發展的關鍵,在尊重自身區域自然生態環境的基礎上,進行景觀規劃設計,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的原始風貌不被破壞。在此基礎上進行適當的規劃設計,避免對自然生態環境改變過大,盡可能地保護和改善區域生態環境。在管理上注重自然生態環境的保護與宣傳,提升人們對自然生態環境的保護意識。5.開發農業科技教育基地農村農業體驗區在設計上,要讓游客了解現代農業高新技術的發展進程,對人們進行農業科技的普及教育,搭建農業科學教育的平臺,這對農業文明的發揚與傳承有著重要的作用。
二、農村景觀設計的指導思想
一、規劃編制工作進展順利
1、完成了園藝場游客服務中心規劃設計的編制及報批工作;
2、完成了西城區修建性詳細規劃設計的編制;
3、完成了新農村太平片區整治規劃和樟樹橋、燒田村莊規劃;
4、完成了康家垅門票所廣場改造修改設計;
5、完成了廟西二期修建性詳細規劃設計;
6、完成了劉家臺地段修建性詳細規劃設計;
7、完成了“南岳衡山”牌坊廣場改造規劃。
二、圍繞區中心工作及時、優質做好規劃服務工作
城市規劃是城市建設的龍頭,同時也是政府聯系廣大人民群眾和客商的一個重要窗口。我局秉著為民服務、為客商服務、為南岳經濟發展服務的準則,對于區委、區政府確定的重點項目,我局明確專人負責,盡職盡責,盡心盡力,跟蹤服務,為重點工程項目的順利實施獻計獻策,提供規劃保障和服務。主要做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南岳游客服務中心建設是南岳衡山風景名勝區申世遺工作和景區交通格局調整的重中之重,為加快工作進度,我局派專人負責該項目從規劃選址、初步設計至施工圖設計等步驟的規劃服務工作,積極協調省、市建設行政主管部門、設計部門、業主單位之間的關系,多方與專家進行銜接,虛心接受專家對該項目的寶貴意見并督促設計單位迅速修改到位。經過不懈努力,最終按時圓滿地完成了該項目的規劃報批工作。
2、西城區是核心景區村民搬遷安置地,為促進景區環境整治工作的順利進行,必須優先做好西城區安置地的規劃。我局組成了專門工作班子,積極參與實地調查,多方聽取村居民、專家、領導的意見,協助設計單位多次對規劃設計方案進行修改和完善,最終在區規委會上獲得通過。我局也正在準備將該規劃設計進行規劃公示,聽取搬遷村民和社會意見,為最終的規劃實施工作做好基礎。
3、為區重點項目開辟快速通道,及時為區人民政府和項目業主當好參謀、服好務。我局對區里的重點項目和重點工作實行責任分工制,每個班子成員都聯系多個重點項目,其中民營經濟集聚區,新農村建設、衡山牌坊廣場改造,祝融北路管線入地、景區環境整治恢復等工作都取得了良好的進展,而我局工作人員也付出了辛勤的勞動。
4、景區村民危房改造一度成為全區的焦點和難點,村民動不動就集體上訪,影響機關的正常工作秩序。為解決景區村民“要建”與“不能批”的矛盾沖突,根據區政府相關會議精神,我局派人多次進行現場踏勘迅速拿出了初步意見提交規委會研究討論。一方面,我們耐心細致地做群眾思想工作,一方面根據規委會研究的意見迅速組織選址規劃設計,協調相關部門齊心協力做好景區村民危房改造審批和監管工作,妥善解決了村民危房改造的問題,既保護了京區風景資源,又維護了社會穩定。
三、規劃審批工作有條不紊
新的城鄉規劃法實施以來,因相關實施細則尚未出臺,配套的審批程序和相關表格還未到位,過渡時期我局不斷完善規劃審批程序,明確審批流程,以提高工作效率:
1、繼續實行規劃重大事項集體研究制度。事關城景區主要地段的規劃、建筑項目及規劃管理的重大問題,召開規委會集體研究決定。半年來召開規委會4次,通過規劃項目15項,否決2項,打回重新設計2項。
2、全面實行政務公開制度,提高辦事效率。規劃管理工作由過去的行政管理型逐步向服務型轉變。我們根據區政務中心的要求及新的城鄉規劃法規定,變更了辦事制度和流程,實施了“一般事物直接辦理制、特殊事物承諾辦理制、上報事物負責辦理制、控制事項明確答復制”等政務公開制度。上半年通過政務大廳受理建設項目89個,我局共核發用地規劃許可證12個,計用地面積10715.07㎡,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34個(其中正本6個,副本28個)計建筑面積28635.36㎡,“一書兩證”發放率達100%。另外辦理新建工程放線10戶,辦理竣工驗收73戶,共計113665.26㎡,整理技術檔案34卷,檔案入庫率達100%。
3、全面實行公示制度?!冻青l規劃法》出臺后,我局針對新的規劃法中變化部分做了相應宣傳欄予以公示。對情況復雜項目、重點工程項目實行公示制度。上半年已對《昌鑫協和苑項目規劃》進行了公示,并就群眾反饋意見做了相應協調工作。下一步我局即將對《南岳區西城區修建性詳細規劃》進行公示,廣泛征求公眾意見。
對規劃報批項目的內部審批程序我們實施規劃紅線、建筑藍線、規劃設計條件通知書及規劃建筑方案的股室內部集體會審制度。全面實施公示制度,廣泛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和建議,集思廣益。避免了因審批人員個人的失誤和偏差造成的審批錯誤,使全局人員對每個建設項目都了如指掌,心中有數,管理有方。
四、規劃管理工作日益規范,規劃執法力度進一步加強
俗話說“三分規劃,七分管理”,規劃實施管理是城市建設和發展的重中之重。我局管理人員克服矛盾多,經常面對糾紛等困難,繼續嚴格規劃執法,進一步加強了規劃執法力度,有效維護規劃的權威性和法律的嚴肅性:
1、廣泛宣傳城鄉規劃法,開展一系列城鄉規劃法宣傳活動。一是組織上街開展咨詢、宣傳活動,發放宣傳資料1000余份,制作了宣傳板報;二是在廣播電視臺刊登了宣傳標語;三是組織培訓,印刷了《城鄉規劃法》單行本1000冊,并送法下鄉。四是邀請省建設廳巡視員肖常錫、省建設廳規劃處副處長黃立為全區副科級以上領導干部授課。
2、在建工程批后管理實施從放線、驗線到竣工全程包干到人管理,并納入管理人員考核,并對施工過程中各階段填寫管理日志。
3、對規劃巡查實行分片包干制,執法人員每天填寫巡查日志,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處理。半年時間內共下發停工通知書15份,查處違章建筑10起,其中景區3起,城區7起,涉及建筑面積643.8㎡,下達限期拆除書8份,限期整改通知書1份。辦理竣工驗收工程許可證73個,共計109812.28㎡,對驗收中存在不符合規劃要求的按時進行了補辦手續或處罰。
4、為保證違法違章拆除工作的順利實施,多次主動聯系街道、城管、居委會等職能部門對違法建設戶仔細清查,了解思想動態,解釋法律法規及政策要求,化解矛盾。
5、對相關職能單位或個人舉報的4起違章建設情況及時迅速到現場查處或制止。協調矛盾糾紛5起,如對岳東昌鑫協和苑項目矛盾兩次召集項目部和群眾召開現場協調會,使建設方和群眾達成一致意見,切實維護了群眾的利益。
6、逐一清查我區的違法違章建筑,擬定了違法違章建筑拆除集中行動方案,近期將組織相關職能部門采取集中行動拆除影響較大的違法違章建筑。
五、加強規劃隊伍建設,不斷提高規劃隊伍綜合素質
1、加強對職工的業務培訓和學習,一方面派出人員參加省市業務培訓,如派人參加了市規劃局組織的城鄉規劃法培訓班,全市檔案工作人員學習培訓班。另一方面,在全局開展業務學習競賽活動,督促大家對業務鉆研,熟悉新的城鄉規劃法,提高大家學習的積極性。同時每周五下午的政治業務學習是我局的例會,既對工作進行點評,又組織大家學習政治理論和業務知識。通過半年來的學習,全體干部職工業務素質有了明顯提高。
2、注意對全體干部職工的思想教育、反腐倡廉教育、愛崗敬業教育和法制教育,不允許干部職工利用職務之便收受紅包禮物,要求每個干部職工做廉潔自律的表率,爭創一支廉潔、高效、務實的規劃隊伍。
3、完善了單位內部各項規章制度,如實行工作日上下午考勤制度,周五例會制。各項規章制度的實行,使我局的各項工作穩步推進,成效顯著。
六、存在的問題
上半年,我局在工作上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存在的問題仍不容忽視,主要體現在:一是規劃管理體制不順,一些城鄉結合部違章建筑時有發生;二是業務人員素質有待進一步提高,相當一部分人員對新形勢下的規劃工作適應性不強,掌握現代化管理知識、專業知識不夠,獨立處理問題能力不強;三是管理人員不足,管理執法難度大,存在個別未批先建現象。這些問題有待在今后的工作中認真研究,切實加以解決。
七、下半年工作計劃
1、進一步加強對重點項目的規劃服務力度,推進區內各重點項目進程;
2、按照申世遺工作的要求,繼續做好核心景區的環境整治的規劃服務,主要有景區交通格局的調整及配套設施的規劃建設、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包括游客服務中心、景區服務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