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15 18:14:5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課堂教學技能訓練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教師要轉變觀念,樹立改革意識
1.樹立新的教育觀
素質教育的主戰場是課堂教學,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的起點是課堂教學,如果離開了課堂教學的高效益,還談什么“大面積”?所以推進素質教育的首要任務是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益,從而達到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要貫徹全面發展的方針,著眼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質,以數學基礎知識教育學生,培養學生的基本技能,為學生參加社會主義建設和進一步學習打好初步基礎。因此課堂教學改革的大方向是教師應該把舊的課堂教學,即強調雙基結合、以傳授知識為主的課堂教學,轉變為雙基結合、以技能訓練為主的課堂教學。
2.樹立新的學生觀
對于任何一個集體而言,在其發展過程中都會出現先進面和落后面,只是大或小的問題。當一個群體出現落后面時,我們不應當埋怨,更不能千方百計地去找客觀原因,推卸責任。當問題出現時,不要只想掩蓋問題,而是敢于面對,冷靜地思考、解決問題。同樣,對于一個教學群體,也會出現一定的落后面。如何面對、解決落后面的問題是擺在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客觀存在的一個問題。
3.樹立新的評價觀
素質教育的評價觀不是著眼于選拔少數,淘汰多數,而是通過評價來反饋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從而不斷改進和完善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隨著教育觀念的轉變,教學評價觀念也要隨之轉變,使評價作為一種手段更好地為素質教育服務。新的質量評價觀以“準”加“快”為準繩,10個學生都得100分應以花時少者為優。
4.樹立新的目標意識
教學目標是“教師所期望的學生的變化”,是教學的核心和靈魂。新的目標意識更側重于學生的學習目標,學習目標要突破了解、理解、掌握等層次分類,防止使學生簡單或被迫地完成學習任務,而要突出讓學生知道這節課要學會什么?要會做什么?并且要在多少時間內完成,使學生從情感到理性,從思想到行為都能自覺地投入。能力目標不宜明顯劃分,可在具體內容方面體現。
二、雙基結合,以技能訓練為主的課堂教學的做法
1.堅持集體備課,發揮集體優勢,集中集體智慧,備課時要吃透“兩頭”
所謂兩頭,是指教師對教材知識和練習題的聯系及對學生學習情況、學習規律的了解。由于教師個人認識上的差異,因此對某一課時教材知識點(包括思想方法)在整體教材中的地位和新舊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對本課時的習題之間的聯系和其他課時習題之間的聯系以及對學生學習規律和學習情況的了解存在偏差或不同的理解。如何做到吃透“兩頭”,做到全面、完整、正確地了解“兩頭”,就要發揮集團優勢,發揚團結協作精神,集中集體智慧,優勢互補,有分有合,每一課時在形成教案之前,集體備知識點、備習題、備學生、備評價要求及方法,同時在教法和學法上達成共識,再由負責人員具體操作,形成教案和學案,真正做到吃透“兩頭”。只有這樣,師生才能在課堂上圍繞知識間的聯系去施教和學習;才能使師生明確各自的職責,學生能獨立完成教師絕對不包辦代替,教師該講的絕不能交給學生。只有這樣,才能使教師處理好先講后練或先練后講的關系,同時找到教師施教與學生學習的最佳結合點,使教師和學生所做的無用功降到零點,達到事半功倍之目的。
2.堅持分層教學,進行分類指導
所謂分層教學,就是教師充分研究學生的特點(學習基礎、學習方法、學習能力、學習動機等),然后將特點相同的學生歸結成同一層次,有針對性地設計教學方案并進行相應的教學指導,促使各層次的學生都能較快發展,大幅度提高課堂效益,提高教學質量。分層教學作為一種教學方法有其自己的特點和所遵循的原則:
(1)相近性原則。對于一個教學班,由于每個學生的知識水平、學習水平、能力水平都不盡相同,但每一個教學群體(教學班)又可在一定的范圍內,由于實際水平(包括知識水平、學習水平、能力水平)相近,又可分為水平相近的若干個小群體,所以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每個班及每個學生的實際,遵循相近性原則對學生進行分層,一般一個教學班分為Ⅰ、Ⅱ、Ⅲ個層次。Ⅰ組學生的特點是學習、能力、動機等方面有困難;Ⅲ組學生的特點是知識水平、學習水平、能力水平較高,而且有較強的自覺性及求知欲;Ⅱ組學生的特點是界于Ⅰ組和Ⅲ組學生之間。
(2)隱蔽性原則。對每個班學生的分層是依據班級學生的實際,教師對學生的分層,對教師而言是明分,對學生而言是暗分,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防止優生自傲,后進生自卑,既便于教學,又維護了學生的自尊心。
(3)可接受性原則。分層教學的要求是從各層次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出發,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學習目標及學習任務。我們將課時的訓練分為五個步驟:第一步為課前訓練,題目主要是以以前復習過的重點知識為依據,設計成15小題,限時5分鐘完成,對象是Ⅰ組的學生,盡量使他們能順利完成,使這部分學生有一個良好的開端;第二步是知識要點,將本節課復習的主要知識點編成習題,使學生明確學習目標;第三步完成A組訓練題,主要對象仍是Ⅰ組;第四步是完成B組訓練題,主要對象是Ⅱ組學生,難度較A組有所提高;第五步是完成C組訓練題,主要對象是Ⅲ組學生。習題的設計盡量使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跳起來摘果子”。
(4)培優扶“差”原則。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后進生,解放優生,要求優生不一定按照教師的要求去做,可以結合自己的實際超前學習,幫扶后進生,每節課教師都要確定2~3名后進生,對他們進行重點輔導。
(5)激勵性原則。分層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反饋要及時獲得教學信息,根據學生的學習是動態的、可變的這一實際出發,鼓勵低層次學生向高層次發展,激勵學生不斷向上。同時,根據獲取的教學信息,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調整層次及教學要求,促使每個學生都能在原有基礎上得到較大幅度的提高。
3.突出基本技能訓練,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目前,中小學普遍課業負擔過重,造成這一原因主要在于我們不少教師只將課堂當成傳授知識的場所,將技能訓練放在課外進行,沒有及時在課堂上幫助學生將知識轉化為技能。“熟能生巧”這句話是真理,巧是技能,而巧來自于熟,熟是來自于大強度的限時訓練。所以在課堂上要及時幫助學生將知識轉化為技能,同樣離不開大強度的訓練。
(1)訓練適時。每一節課或每一個知識點何時練、怎樣練,教師要依據學生的實際及內容、目標要求,選擇適當的時機進行訓練。
(2)訓練適量。談到大強度訓練,往往將它與“題海”戰術相聯系、劃等號,認為大強度訓練只不過是“題?!睉鹦g“合法”化,是它的另一種叫法而已。其實所謂“題海”的含義不單是量大,而且題與題之間關聯性較差,學生練不出題目之間的聯系。而大強度的限時訓練,并不是盲目地追求量,而是依據學生的實際,將每個知識點轉化為學生的技能。只須一練,就不會多練,若需要多練,就絕不能少練或不練。學生訓練,不但要練出個性,而且還要練出共性。
(3)習題編排精干。在選編練習題時,不要為了一味追求大強度訓練,將關聯性不大或毫無聯系的習題堆積在一起。要做到精干,選題就要針對性強:一是針對教學大綱;二是針對考綱,即知識點、能力點;三是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讓學生進行有的放矢的訓練。
(4)訓練方法靈活。一是訓練的形式要靈活,采用什么形式的訓練,要視知識點而定;二是練的習題思維容量要大;三是每組習題要提出限時要求;四是教師指導學生解題的方法要靈活。
(5)重視局部訓練。過去傳統的教學方法在處理重點時,一般認為這部分知識點講得多,講得透,用時長,就是重點突出,其實不然。大強度限時訓練與傳統教學方法不同之處就在于對重點內容,訓練不但量大,而且強度大,突出對重點知識的局部訓練,只有這樣才能做到章、節、課過關,才能將知識轉化為基本技能。
(6)訓練的時效性。傳統的課堂訓練,對學生沒有時間限制。訓練時間由教師根據學生完成情況決定,隨意性大,而大強度訓練對學生明確提出練習時要有時間觀念,特別強調限時訓練,每練必限時,講求時效性,突出高效率,對于同樣一組題的訓練,學生都能完成,而以花時少者為優。只有這樣,才有課堂教學的高效益。
(7)面向全體,因材施教。課堂教學面向全體的關鍵在于解決優生,照顧后進生。所以在訓練題的編排及教學方法上對這兩部分不同群體應有不同的要求。優生的訓練應當突出三度(速度、角度、強度),讓他們優于其他學生,速度在于突出訓練的量;角度在于讓優生從有別于教材的角度去考慮;強度在于突出在課堂上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機會對本課所學知識點或技能訓練重復多次,使優生的技能從會到熟,由熟到巧。對于后進生訓練應突出基礎,題目復合程度低,量相對于優生少,力求他們對本課知識點過關。另外,課堂上應少舉手,少板演,少口答,排除不利于全體學生積極主動、獨立地參與課堂教學全過程的因素。
(8)優化評價方法,增強反饋矯正意識。評價是學生在一定時間內完成一定量的檢測題,教師通過反饋獲取學生本課時達標情況的信息,然后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做出及時的評價。過去的反饋手段以口答或舉手的形式進行,這種方法的缺點在于獲得的信息具有模糊性和虛假性。目前我們教學反饋采用四色反饋卡,這種反饋形式既簡單明了,又易于操作,具體功能如下:
■
反饋的目的在于及時改善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即矯正。而這正是過去課堂教學所忽視的。矯正可采用集體矯正、分類矯正、個別矯正等。補救是對未能當堂達標的學生進行某些知識或能力的再教學,再教學不是教授內容的簡單重復,而是某些難點、疑點的再次點撥強化,可采用師對生、生對生等方法。
4.規范課外訓練,減輕學生負擔
關鍵詞:翻轉課堂;過程性評價;師范生教育技術技能訓練
隨著教育信息化的不斷發展,翻轉課堂已經成為我國教育技術領域的研究熱點,許多高校根據其教學特點開展了一系列的本土化實踐,總結出了符合課程特色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教師采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然而,針對翻轉課堂教學質量的評價機制發展還不夠成熟,目前國內相當多的翻轉課堂實踐依然采用傳統課堂教學評價的方法[1],不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全面評價;同時,面向師范生教育實施的翻轉課堂案例相對較少。“教育技術技能訓練”課程是師范生的實踐類必修課程,結合翻轉課堂和過程性教學評價的優點,對該課程進行教學改革實踐,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可為師范類課程的教學和評價方式改革提供依據和支持。
一、翻轉課堂與過程性教學評價
翻轉課堂是由兩位美國教師提出的新型教學方法,近年來該教學模式發展迅速,《環球郵報》評價翻轉課堂將成為影響課堂教學的重要技術變革[2]。我國《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指出,新型課堂教學必須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優勢,通過媒體手段和教學方法的靈活運用,滿足學生多樣化、個性化學習的需求。[3]然而,現階段的翻轉課堂實踐在實施過程、教學評價等方面仍存在突出問題,尤其是針對高校翻轉課堂的評價機制發展還不夠成熟,相當多的翻轉課堂實踐依然采用傳統課堂教學評價方法,評價方式過于簡單,評價主體單一,沒有考慮學生個體差異。根據課程筆試考核給出最終成績或等級,這種終結式教學評價方式缺乏評價內容量標化和方法多樣化的缺點[4],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學習過程的重要性,已經成為制約翻轉課堂深入發展的重要因素。過程性教學評價是一種能對學生綜合學習情況進行全面評估的評價方式,過程主要由教學過程、學習方式和評價過程三個要素構成。對于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來說,教學過程包括了課前、課中和課后三個階段,學習方式是學生根據具體專業和所學課程而決定的學習策略。評價過程是對教學過程的綜合評價,評價過程貫穿于整個翻轉課堂,教師、學生和教學內容是過程性教學評價的評價內容。過程性教學評價方式有助于為翻轉課堂建立全面的評價機制。
二、師范生教育技術技能訓練課程中的翻轉課堂教學
師范生教育技術技能培養是我國高等師范院校的一項重要教學任務,效果的好壞直接影響了現代教育信息化的發展水平和教師教育技術水平,因此高等師范院校都十分重視師范生教育技術技能訓練,并開設了專門的課程。在傳統師范生教育技術技能訓練課程的教學中,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1.大部分都存在課時不足的問題[5],理論課程課時遠大于實踐課程,教師為了保證理論課程課時充足,常常采取縮減實踐課時的方式提高教學效率。2.課程沒有達到培養學生教育技術能力的目標,教師沒有進行個別答疑的精力,導致教學效果不佳。3.教學評價方式較為單一,期末考試比重大,缺乏過程性考核度量[6],不能全面地評價教學過程。針對以上問題,結合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優點,在師范生教育技術技能訓練課程中開展翻轉課堂教學,論證實施過程性教學評價方式的可行性。1.課前,學生通過網絡觀看教師錄制的教學微視頻,預習師范生教育技術技能訓練所涉及的理論知識和實驗內容,減少教師授課的時間,解決了上課課時不足的問題,課堂上更多的彈性時間留給學生提問和教師答疑。2.課堂上以小組為單位,根據學生總數,設定小組的規模和人員的分配,以小組為單位開展活動,學生通過自主參與和小組內合作溝通的方式學習并掌握知識技能,解決了學生參與度和積極性不高的問題。3.評價機制方面,翻轉課堂過程性評價方式多樣,主要采用教師評價、組內互評、學生自評三方面結合的評價方法;針對部分積極性不高的學生,采用動機激勵方式來吸引學生參與,使用組內互評和自評結合的方式。同時使用學習活動評價量表,詳細反饋并準確分析學生的學習情況。綜合來看,在“師范生教育技術技能訓練”課程中實施翻轉課堂教學,可有效解決傳統實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更好地達成教學目標。
三、教學實踐
(一)實踐環境江蘇第二師范學院開設的“師范生技能訓練”課程體系主要分為五個部分:普通話與教師口語訓練、書寫技能訓練、教育技術技能訓練、專業教學技能訓練、班主任工作技能訓練。選取教育技術技能訓練課程開展教學實踐,實踐對象為師范類本科三年級學生。下面以該課程中的“教學類PPT制作”為例,進行翻轉課堂教學設計、實施和評價。(二)教學實施(見表1)(三)教學評價(見表2)(四)實施效果通過問卷調查,對于翻轉課堂實施流程而言,83%的學生認為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可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75%的同學認為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提高了他們對課堂的興趣,感到滿意;79%的同學認為自主學習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對于課堂評價方式而言,85%的學生認為過程性評價方法可以較為客觀全面地反映他們的學習情況。綜合分析調查結果,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應用于師范生教育技術技能訓練課程可有效提高教學效率,同時可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教學過程中實施過程性教學評價方式,可以較客觀地反映學生的學習情況,使學生認識到學習中存在的問題,進一步改進學習方法。
四、結束語
優化課堂教學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主要途徑,而合適的評價機制是衡量教學效果達成度的重要手段。將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應用于師范生教育技術技能訓練課程,有效地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使用過程性評價方法可較全面地驗證該教學模式的實施效果。后期將進一步擴大實踐的試點工作,總結、反思、改進實施方案,為師范類院校的翻轉課堂教學改革提供參考借鑒。
參考文獻:
[1]李馨.翻轉課堂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研究——借鑒CDIO教學模式評價標準[J].電化教育研究,2015(3):96-100.
[2]王紅,趙蔚,孫立會,等.翻轉課堂教學模型的設計——基于國內外典型案例分析[J].現代教育技術,2013(8):5-10.
[3]何克抗.從“翻轉課堂”的本質,看“翻轉課堂”在我國的未來發展[J].電化教育研究,2014(7):5-16.
[4]周永凱,田艷紅,王文博.現代大學教學評價理論與實務[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2010:10-11.
[5]郭飛.高等師范院?!艾F代教育技術”課程的目標取向分析[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12):164-168.
關鍵詞關鍵詞:微格教學; 課堂教學; 教學技能訓練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文章編號:16727800(2013)008018403
作者簡介作者簡介:張景川(1977-) 男,隴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物理與信息技術系講師,研究方向為信息技術基礎理論與教育教學。
0 引言
高等師范院校學生的培養目標是一名合格的中學教師。作為教師除了要有廣博的知識之外,還必須要有傳授知識的技能和技巧。而高師學生教學技能的高低不僅體現了高師生的素質,同時也直接影響著未來中學的教學質量,認真做好每一步的教學技能訓練和應用是培養合格人才的關鍵。大多數高師畢業生走上工作崗位后,在教師基本技能方面或多或少都存在不足,甚至有些品學兼優的學生因不能勝任教學工作,而安排在其它崗位做一些日常性工作。因此,高師學生的教學技能訓練應受到高度重視。下面通過分析信息技術環境下課堂教學和微格教學的特點,提出在信息技術環境下利用微格教學進行教學技能訓練的措施及步驟。
1 信息技術環境下課堂教學的特點
(1)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導致了教與學觀念的轉變。在傳統課堂教學中,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吸收者,處于一種被動的地位。而信息技術引入課堂教學后,尤其是網絡技術的發展,學生的學習可以在網絡上進行,學習不受時空的限制,可以異地接受其他教師的授課。在學習的過程中,疑難問題的解答除了向教師求助,還可以向網絡上的其它學習者求助[1]。
(2)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更能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提高課堂效率。課堂教學的核心是突破難點、突出重點。信息技術能將抽象的問題形象化,能使宏觀事物微觀化,微觀事物宏觀化。課堂的重難點應該先講授,在學生有所體會、理解的前提下,再應用多媒體模擬。講授是抽象的,模擬是形象的,多媒體突破難點的過程就是將抽象問題形象化,用信息技術手段將知識、方法在課堂上呈現出來,使之形象化、生動化、人性化,學生就會印象深刻,能有效地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使教師的角色及地位發生了轉變。傳統課堂教學中,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講解者,但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使學生能通過多種途徑獲得知識,也使教師的角色發生了轉變。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和學生的認知水平等依據選擇適合的教學模式,選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教師的角色要根據教學需要不斷地發生變化[2]。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是學習的督促者、指導者、組織者、參與者,與學生處于平等地位。
(4)信息技術環境下大量信息資源的產生和資源庫的創建使得教科書 (教材 )的含義發生了質的變化。這種變化不僅體現在非印刷材料的出現(如視盤教材、錄像教材、網絡課程等),更重要的是不再受過去那種條條框框的限制。人們會更多地使用教學材料庫、教學資源庫、教學包或學習包等。這樣不僅能讓學生體驗尋求知識的樂趣,而且能在海量信息中尋找自己有用的信息,同時也改變了將教科書和大綱作為教學目標或任務的唯一來源,按照學生的實際學習需要出發,從學生現有知識水平出發來施教,搭建平臺,支撐學習。
(5)信息技術環境下的課堂教學突出了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學生與社會資源之間相互交流、合作、分享的特點。個人探究、小組協商與互助、全班呈現、交流與評價將有機結合。學習的過程將會更加突顯任務分工、責任到人、互相協作、共享結果 ,“合作學習”、“小組學習”、“任務驅動”、“項目責任制”等策略會在課堂上按需采用。
2 信息技術環境下微格教學特點
微格教學,英文Microteaching,意為微型化教學。愛倫(W.A11en)博土是美國斯坦福大學微格教學的創始人之一,他對微格教學是這樣定義的:“微格教學是一個縮小了的、可控制的教學環境,它使準備成為教師或已是教師的人有可能集中掌握某一特定的教學技能和教學內容。我國學者黃曉東先生將微格教學定義為:“微型教學法是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內,利用現代的錄音、錄像等設備,訓練某一技能技巧的教學方法。北京教育學院微格教學課題組經過多年的研究與實踐認為:“微格教學是一個有控制的實踐系統,它使師范生和在職教師有可能集中解決某一特定的教學行為,或在有控制的條件下學習,它是建立在教育理論、視聽技術的基礎上,系統訓練教師教學技能的方法。
教育技術的發展進步、教育理念的更新使信息技術環境下微格教學與傳統的微格教學相比發生一系列變化,呈現出以下特點:
(1)形成了新的微格教學環境。傳統微格教學實驗系統包括微格教學教室、主控室、觀摩室等。傳統微格教學實驗室有以下不足: 一是教師和學生在訓練時自由性受到了限制,他們必須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進行反復的訓練;二是由于受到設備的限制,參訓學生很難反復回放和觀看自己的訓練錄像,導致他們參與的積極性不強;三是教學錄像一般保存在教師或管理員手中,學生很難找到資料進行交流學習,教師之間也不能實現信息共享,導致查詢和評價很難進行。信息技術環境下的微格教學,是將微格教學教室與多媒體教學設備相結合,以數字視頻采集和處理技術、數字視頻點播技術、數字化大屏幕投影機以及多媒體計算機等, 建構集計算機、網絡、多媒體、音視頻、存儲、傳輸等多種技術于一體的數字化微格教學系統[3],為現代教學技能的訓練創造了物質條件。
(2)微格教學技能訓練有了新模式。傳統微格教學訓練的基本模式是:事前學習和研究、確定培訓技能和編寫教案、提供示范、微型課、反饋評價及修改教案等六大步驟,訓練模式比較單一, 很多訓練只是簡單地重復,很難地體現出信息技術環境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設計理念和信息技術與課程內容的有機整合等基本教學理論。信息技術環境下的微格教學不再單純使用現有模式, 而是采用各種模式和訓練方法有機結合,形成一種靈活的、多元化的教學訓練體系;在教學評價中,教師要將教學評價融入到教學的各個環節,與教學過程很好地整合在一起,發揮評價對教學和學習的促進作用。
3 信息技術環境下利用微格教學訓練高師院校師范生教學技能的措施及步驟
信息技術環境下的課堂教學和微格教學跟傳統的課堂教學和微格教學相比發生了重大變化,因此教學技能訓練也要相應地發生變化,基于信息技術環境下對師范生的教學技能進行訓練的活動模式也就有了新的變化。主要是以先進的“主導—主體”教學設計理論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依據建立起來的,整個訓練過程既要充分體現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又要強調教師的訓練指導作用,為學生自主學習創設各種便利條件。被培訓者既能訓練各種設備的使用, 也能在網絡上查找資料、自己創建和使用學習資源庫、通過網絡上傳電子作業等操作。講課視頻的存貯記錄方式采用多種形式,比如硬盤存貯、刻錄成光盤, 這樣既能方便教師隨時、隨地通過網絡或光盤進行觀看點評,同時學生也可以自我反饋。具體流程見圖1。
圖1 信息技術環境下微格教學流程
根據流程圖,認真分析各個環節,可將信息技術環境下利用微格教學訓練高師院校師范生教學技能的措施及步驟分為以下4個階段:
3.1 準備階段
(1) 建立師范生教學技能訓練主頁。為了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加強師范生的教學技能訓練,提高訓練的成效,便于學生自主學習,首先應在學校校園網上專門開設“師范生教學技能訓練主頁”。主要欄目包括:參訓必備基礎知識、精選教案、視頻案例庫、專家點評、師生互動平臺等。
(2)加強理論知識學習。主要是使訓練者通過掌握一定的教育理論知識,理解操作規程及要領,掌握技能的結構和程序。在觀念上懂得在某種情況下應該怎樣做,并且能夠舉一反三,為實踐做好準備。學習的內容有:教學基本理論、微格教學操作流程、教學設計、教學目標分類、教材分析、教學技能分類、課堂教學觀察方法、教學評價和學習者的特點等。既可以由教師系統講授,也可以由學生通過校園網自主學習。
3.2 實施階段
(1)確定訓練技能。訓練的技能主要有導入技能、講解技能、變化技能、演示技能、提問技能、板書技能、媒體使用技能、組織技能、結束技能等。
(2)觀摩學習。訓練者在試講前,先播放幾段錄像資料,這些錄像資料可以是正例,如優秀教師的典范教學錄像,或前一屆師范生留下的優秀案例等,為師范生樹立學習的榜樣;也可以是反例,如前一屆師范生訓練中出現的典型問題等,為師范生即將進行的訓練做好預防。在播放過程中,教師要及時評價,引導、啟發學生思考每一項教學技能訓練的要領,培養學生自己歸納、選擇對應的教學實踐策略的能力,以提高學生的自我調控能力。也可以充分利用校園網,在微格參訓視頻案例庫中自由地查找相應的資料,進行自主學習。
(3)教學設計,編寫教案,或制作課件。依據教學設計和訓練的要求,學生選取一段15min左右的教學內容編寫試講教案。為了更好地強化學生的信息技術素養,除了編寫一般文字教案之外,還要求編寫適合于多媒體教學的簡易課件,以便在微格訓練室使用。
(4)模擬練習。師范生按照訓練程序依次進行試講。參加試講的人員主要有模擬訓練的師范生、訓練者的同學、指導教師及其評議人員。并依據訓練目標提供每一單項技能訓練的評價表,為評議人員打分提供依據。
(5)全程錄像。在試講過程中,中心控制室教師將其試講過程依次錄制下來,并將學生的訓練情況上傳到校園網,方便學生的自評、互評和教師點評。
(6)建立微格訓練視頻案例庫。把經過編輯和整理的參訓錄像存儲在微格訓練視頻案例庫中,以易于查詢和檢索。視頻案例庫以流媒體方式對學生和教師提供服務,通過校園網可在有網絡連接的任何場所自由地下載或在線瀏覽。案例庫中的案例可包括“精選案例”、“名師授課”、“典型范例”、“實況錄像”等,每個案例應附有背景介紹、分析說明、教師解說和評價、專家點評、適用對象、參考資料等。通過建立數字化的視頻案例庫,可以有力地支持微格教學技能訓練[4] 。
3.3 評價反饋階段
(1)實時評價。試講完成之后,管理人員可及時再現該生的教學錄像過程,同時進行評議,使被培訓者及時、準確地獲得反饋信息。也可以在網上進行評議,即參訓者不受時空的限制,可依據自己的時間通過校園網平臺與教師或同學進行討論和評議,以獲得更多的建議和經驗。
(2)非實時評價。由于課時的限制,有時很難做到完全的實時評價,這時可以采用非實時評價方式。充分利用“師范生教學技能訓練主頁”上師生交互平臺,師生均可自由安排時間參加評議,參評學生在瀏覽他人的教學技能訓練視頻錄像的過程中,也可以發表自己見解。這種評價極大地增加了師生交流的靈活性,參訓學生得到了一個全方位的評價和反思。
3.4 教學技能整合階段
由于傳統微格教學是專門針對某一教學技能進行的訓練, 沒有注意各項技能之間的相互聯系,將單個技能平等對待,面面俱到,這樣訓練出來的學生,對整堂課的把握不是很到位,對多技能的融合不熟練。這就要求教師在學習單項技能的過程中要適當探索已經實踐過的教學技能的優化組合,這樣, 才能在整堂課的教學實踐中靈活運用、自如安排,形成個人的教學風格。每一單項技能訓練如果沒有達到規定的標準和要求,需要循環進行。通過檢查和驗收合格之后,則進入下一單項技能訓練。單項技能訓練完成后,就可以把各種單項技能訓練結合起來,進行綜合技能的訓練,通過不斷的練習和修正錯誤,最終形成較完美的教師教學基本功。
4 結語
信息技術化境下的微格教學訓練是對傳統的微格教學訓練的提升,有其獨特的優勢,具體的實施步驟是訓練前的準備階段、訓練過程中的實施階段和評價反饋階段,以及最終的綜合技能形成階段。信息技術環境下的師范生教學技能訓練模式, 有效地解決了師范生教學技能訓練模式的不足,體現了學生主體認知建構的思想理念,同時也方便了教師對多數學生的及時指導, 擴大了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協作, 提高了教學技能訓練的效果, 也提高了微格教學實驗室的利用率。
參考文獻:
[1] 陳婷.信息技術環境下微格教學的變化及其趨勢[J].電化教育研究,2007(6):9395.
[2] 宋其華.信息技術教學環境下教師教學行為變化的特征與策略淺析[J].電化教育研究,2006(8):2528.
21世紀以來,中國師范教育的社會背景不斷在發生著變化。一方面,經濟發達地區和一些中小城市對中小學教師的學歷和專業化程度要求越來越高。另一方面,語文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教育技術的發展和教學技能培養目標的變化,給小學語文技能訓練的內容、模式和策略帶來相應的變革。教師的職業技能主要來源于三個方面:一是理論知識的轉化,二是教師教育教學實踐的積累,三是教師的訓練工作。面對時展的需求,探索新的語文教學技能培養路徑有助于幫助師范生順利走上小學語文教師的崗位,并幫助他們構建自己的教學技能和知識體系。
一、語文教學技能的構成
在語文教師應具備的專業技能中,教學技能是最基本的能力。教學技能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運用一定的知識和經驗順利完成某種教學任務活動的能力。它反映了教師為完成教學任務而擁有的教學熟練程度和水平,為教師達成語文教學目標,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提供可能性和心理支持。結合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背景和我國高等師范院校的實際情況,師范生所具備的小學語文教學技能主要包括教學設計技能、教學實施技能和教學評價與反思技能。教學設計技能是指師范生需具備的對課堂教學的全過程進行精心預設和系統分析的能力,主要包括小學教材的分析技能、教學目標設計技能、教學方法的選擇技能、教案編寫技能、課前說課技能等。教學實施及技能是指教學預設的動態生成過程,主要包括語文課堂的導入技能、講解技能、語言表達技能、提問技能、調控技能、激勵技能、板書技能、多媒體運用技能、作業設計與布置技能等。教學評價與反思技能是指師范生對學生學習情況和自身教學效果進行檢測評定的能力,主要包括教后反思技能、評課技能、試卷設計與評價技能。
二、師范生語文教學技能訓練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第一,師范生所學的關于小學語文教學技能訓練中的教學理論并不能在教學實踐中轉化為相應的教學行為。由于高校教師缺乏對小學語文內容的深入研究和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實際經驗,在訓練內容上更多的是注重師范生的一般教學技能訓練,導致師范生的教學訓練結果與現實中的課堂教學實踐關聯度很低,甚至存在與具體操作實際斷裂的情況。一些已經上崗的“未來教師”認為,他們的教學技能訓練主要是在實習階段或入職后的教學實踐中獲得的,指導他們教學行為的并不是在語文教學技能訓練中所學的專業理論知識。因此,在校得到的教學技能訓練效果并不理想。
第二,教育專業在教學技能包括教學方法和策略等方面存在重理論輕實踐操作的問題。出現這些問題的背后其實隱藏著一個錯誤的邏輯前提,即對小學語文教學技能理論知識的熟練掌握必然會提高學生相應的教學實踐能力。但事實上,教學技能的理論恰恰產生并發展于教學實踐本身。這種認識的不足在課程實施過程中表現為重傳遞、輕研究,重理論、輕實踐,重視模仿、忽視個性化教學的培養,從而師范生的教學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無法得到很好的培養。我們不否認教育理論對師范生教學行為的指導作用,但是無限制地放大理論作用或者機械地照搬書本理論,也會造成課堂活力的缺失,因為小學的課堂是動態的、變化的。
第三,師范生的語文教學技能訓練時間不足。隨著高等師范院校綜合化發展趨勢的加強,一方面,通識教育課程、學科專業課程壓縮了實踐課程的空間,教育實踐類課程的比例占教育類課程比例不高。另一方面,教育專業專門提高語文教學技能的課程主要依靠《語文課程與教學》、《語文教學技能》進行,而語文教師的綜合素養僅僅靠這兩門課是不夠的,師范生的規范字、口語表達技能、寫作技能、閱讀技能與語文教師的教學技能訓練息息相關。師范生的語文教學技能訓練課程不應該是單純的理論課程,也不能是簡單地操作教學技能的實踐課程,而應該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在綜合師范課程學習中彰顯語文教學技能的實踐意義,并且通過批判性反思不斷提高教育教學實際能力的課程。再一方面,師范生到中小學實習的時間偏短,一般是六周到八周。一些小學考慮到教學質量和升學壓力,對師范生的實習工作普遍不熱心,以至于師范生真正能夠實際授課的時數太少,實習過程常常目的不明確、缺乏針對性的指導,有的實習生甚至處于放任自流的狀態。
三、提高師范生語文教學技能訓練的對策
(一)開展專門的小學語文教學技能訓練課程,強化訓練的實效性
據研究表明,教師的職業技能的形成主要來源于三個方面:一是理論知識的轉化;二是教師教育教學實踐的積累,這是時間知識最主要的來源;三是教師專門的教師技能訓練。學校應該盡可能地擴大教學技能訓練課程在師范生教育類課程中的比例。在課程設置上,一是開設相關的語文教學技能訓練課程、語文教學模擬和實踐課程;二是開設圍繞教育實習和教師招聘面試進行的教學技能訓練。在小學語文教法教師的指導下,以模擬教學訓練和微格訓練為主要方式,強化師范生的教學技能訓練,使師范生初步形成備課技能、教案編寫技能、課前說課技能、教學語言技能、課堂調控技能、評課技能、多媒體運用技能等多種語文教師所必備的專業技能。在語文教學技能訓練的過程中,師范學校還可聘請有豐富教學經驗的一線小學語文教師對師范生的模擬訓練活動進行點評,促使師范生的訓練模式不脫離現實中的語文教學。只有實踐加反思,師范生才能對教育技能形成規律性、本質性的認識,形成教學智慧。
(二)理清課程體系,為語文教學技能課程奠定知識基礎
教育專業的課程結構主要由通識類課程、學科類課程和教育類課程這三個層次構成。在教育專業課程結構中,應圍繞語文技能訓練目標,合理處置該課程和其他課程的關系,尤其是以學科教育理論為基礎的學科教學法類課程,以及側重理論結合實踐的學科教材與教學案例分析類課程,加強教育實踐類課程(如教育實習、教育見習)也十分必要。從師范畢業生的用人單位(學校)的反映情況來看,目前最需要提高的是教學技能和教學基本功,由此在政策導向上必須加強對教師教學專業能力的訓練和提高,包括學科教學的學理分析和多元評價,以及運用多樣化方式促進學生對教學和評價的理解,強調教學的方法取向,把教學經驗視為教學知識的一種來源以及學會在實際課堂教學中如何更新教學經驗和行為。
(三)開辟多種教學技能訓練模式,加強與教育實習資源的整合
師范生的課堂教學活動組織技能、課堂管理技能、教育語言技能、課堂節奏的掌控技能、課堂評價技能等都要在真實的教學情境中歷練,因此我們應該盡可能多地給學生開辟多種形式的教學訓練場域。充分利用實習基地,將見習實習與教學法課程或小學語文教學技能訓練協同起來。目前師范生的教育實習主要集中在最后一學年上學期,實習時間比較短,使得學生的教學技能不能得到充分鍛煉。因此可以將教育實習放在大一的第一學年和最后一學年進行。第一學年的實習目的是讓師范生初步熟悉小學語文課堂設計原理,在實習的過程中發現自己在教學技能上的缺陷,例如普通話水平、三筆字、備課技能、教材解讀技能等。在師范生明確自身相關教學技能訓練不足的情況下,再返校后進行專門的強化訓練。在師范生的最后一年,再次投身教育實踐,在實踐中進一步改進教育技能。因此,建議延長教育實習時間,且在傳統實習的基礎上創新形式,加強師范院校與所在地教育部門的合作,開發互利共贏的教學實踐合作項目,成立教學技能訓練會,加強與小學之間的聯系,利用寒暑假開設教學實踐活動,為師范生語文教學技能的初步形成創造條件。另外,在師范生的教育實習過程中,應該建立嚴格的考核機制,帶隊老師進行全程的管理和指導,避免實習流于形式。
參考文獻:
[1]王玉輝,王雅萍.語文課程與教學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黃臻曉.新課程背景下師范生教學基本技能的培養[J].教育探索,2007,(1).
【關鍵詞】數學教學技能;訓練模式;實證
本文是云南省教育科學規劃2013年度課題“數學教學技能訓練實證研究――以麗江師范高等??茖W校數學教育專業為例(編號:Y13023)”和麗江師范高等專科學校2013年度青年項目“少數民族地區數學教育專業學生數學教學技能培養的實證研究――以麗江師專為例(編號:QNXM-201306)”成果之一.
結合數學教育專業教育教學實際,構建學生數學教學技能訓練模式――模塊化訓練模式.主要進程如圖1 數學教學技能訓練模式進程所示.
圖1數學教學技能訓練模式進程
開始:確立目標.教學目標是對要求學習者達到的學習結果或最終行為的明確闡述.教學目標既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依據,也是教學活動的最終歸宿,是教學活動的指南,是學習評價的依據1.數學教學技能訓練的目標就是訓練數學教育專業學生的數學課堂教學技能.
確立評價標準及方法.評價標準依據麗江師范高等??茖W校數學教育專業人才培養長期實踐及云南省教育科學規劃2013年度課題“數學教學技能訓練實證研究――以麗江師范高等??茖W校數學教育專業為例(編號:Y13023)”研究成果23456789所制定,評價方法采用數學教學技能模糊評價方法進行.
各技能分模塊進行訓練,順序依次是數學教學語言技能、數學教學導入技能、數學教學講解技能、數學教學提問技能、數學教學板書板畫技能、數學教學變化技能、數學教學強化技能和數學教學結束技能.
檢測:目標達成.每項技能訓練完成后進行檢測,目標達成則進行下一項技能的訓練.全部技能訓練完畢進行綜合技能檢測,測試所有目標的達成度.按照各教學技能權重分配表進行檢測,具體檢測方法按“數學教學技能模糊綜合評判模型”進行評判.
應用:走進中小學課堂.數學教學技能訓練的最終目的是數學教育專業學生能夠“順利地走進中小學課堂”.待所有目標達成后,將按學校相關制度帶領學生進行教育見習和教育實習,讓學生親身經歷到中小學課堂實踐以檢驗其最終學習效果,并在最后的實踐中得到提高,以備畢業后能夠勝任中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工作.
【參考文獻】
[1]陳琳,劉加勤,莫金河,等.現代教育技術[M].南京:河海大學出版社,2002.301.
[2]趙建紅,等.數學教學導入技能評價標準[J].管理學家.2014(09).
[3]楊麗星,等.數學教學語言技能評價標準[J].管理學家.2014(11).
[4]趙建紅,等.數學教學講解技能評價標準[J].管理學家.2014(09).
[5]趙建紅,等.數學教學提問技能評價標準[J].管理學家.2014(09).
[6]趙建紅,等.數學教學變化技能評價標準[J].管理學家.2014(10).
[7]楊麗星,等.數學教學強化技能評價標準[J].管理學家.2014(11).
論文摘要:改革英語教師基本技能練課程,使其成為促進英語教師專業發展與英語教師教育一體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勢在必行。文章基于英語新課程標準對英語教師的新挑戰以及教師專業化時代對英語教育師范生教師專業技能發展提出的要求,探討英語教師職業技能訓練的內容體系、主要途徑和基本方法。
高等師范院校英語教育專業擔負著培養合格中學英語師資的重要任務,英語教師職業技能是高師英語教育專業培養I1標的基本構成因素,英語教師職業技能訓練則成為教學內容的有機組成部分。教育部相繼頒布了英語課程標準義務教育版和高中版等課程改革指導性文件,引發了全國規模的基礎教育英語學科教學改革。高師英語專業如何與中學英語新課程接軌?基礎教育改革對高師畢業生的質量需求越來越高,其中一個重要的內容是對高師畢業生的學科教學能力的高要求。因此,在高師英語教育專業,必須加強英語教師職業技能訓練。
作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英語教育專業,我們在本專業辦學過程中,積極探索外語專業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提出了加強實踐教學,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譯和教”的能力。對高師英語專業學生而言,必須首先打好扎實的語言基本功,在培養專業能力的基礎上,發展學科教學技能和教育能力。一個合格的英語教師,必須掌握比較過硬的英語教育技能;作為未來英語教師的高師學生,必須加強英語教師職業技能的訓練。
一英語教師職業技能訓練的內容體系
國內學者吳一安的研究認為,優秀外語教師的專業素質框架由四個維度構成:(1)外語學科教學能力,(2)外語教師職業觀與職業道德,(3)外語教學觀,(4)外語教師學習與發展觀。英語學科教學法課程不應該是純理論課,而應該“把培養學生外語學科教學能力放在首位,”加大實踐教學力度,理論知識的傳授要為培養學科教學能力服務。
英語教師職業技能訓練的內容是相當豐富的。根據何廣鏗提出的中學英語教師業務素質評估標準,外語教師的教學技能可由三個部分組成,即組織課堂活動技能,使用教學手段技能和運用語言測試的技能。其中組織課堂活動技能又可由三種技能組成:1.備課技能,2.使用適當教學活動技能和3.課堂管理技能。結合新課程背景下英語教師的職業特點,我們將英語教師職業技能訓練內容劃分為三大板塊:
第一板塊,英語教師基本技能訓練,包括口語技能、書寫技能和讀寫技能三個方面。其中,口語技能包括英語聽說技能、朗讀技能、講演論辯技能、教學13語技能,書寫技能包括規范英語和漢字書寫技能、三筆字書寫技能、美術字書寫和筒筆畫技能,讀寫技能包括閱讀技能和寫作技能。
第二板塊,英語教學基本技能訓練,包括靈活運用教材技能、教案編寫技能、板書設計技能、引入教學恬動技能、講授技能、操練技能、提問技能、演示技能、結束教學技能、聽、說、讀、寫教學技能及語音、語法和詞匯的教學技能、設計和組織課堂活動技能、語言測試技能、課后輔導及作業批改技能、利用現代教育技術輔助英語教學的技能和教學研究技能訓練等。
第三板塊,教育管理技能訓練,包括班主任工作技能和課堂管理技能。其中,英語課堂管理技能又包括使用恰當語言和手段組織教學的技能、根據學生學習情況調節教學計劃的技能和、正確對待和處理學生錯誤的技能、英語學習策略指導技能和教學反思能力等。
二英語教師職業技能訓練的主要途徑和基本方法
在英語教師職業技能訓練中要狠抓“三熟一練”,即熟悉英語教學法理論和方法;熟悉中學英語課程標準;熟悉中學英語新教材。練,是指實際授課訓練?!熬殹?,是指英語教學技能的訓練,讓學生親自走上講臺,進行教學演試,即試講。每個學生必須進行兩次以上試講才能下到中學進行教育實習。但試講成功與否,關鍵在于平時各項基本功的訓練。
因為技能是通過練習獲得的,所以,職業技能訓練的主要途徑便是進行反復的練習。微格教學(Microteaching)是職前教師(師范生)職業技能訓練的一種有效的基本方法。
筆者任教的英語教育專業O2級、03級和04級學生都開展了微格教學活動,經歷了前期準備,設計教案,制作課件,實施教學,錄像到課后分析討論等步驟。前期準備包括教學見習,介紹有關微格教學理論,并與學生一起分析教案設計和教學錄像片斷,分析中學英語新教材等。具體措施:首先讓學生熟悉中學英語課程標準和中學英語新教材,教師指定初中或高中英語新教材為微格教學的內容;然后,分小組備課,每組7-8人,每組集體設計并完成一個單元的微格教學內容,如高中英語教材每單元分為warning—up,listening,speaking,pre—reading,reading,post—reading,languagestudy,integratingskills等八個部分的內容,備課時學生既分工又合作。課后要求上交教案、課件、課堂教學錄像和教學評議等材料。教師指導學生分組試教,學生自主錄像,對錄像進行語言使用和教學技巧的分析,在教學后對教學進行反思,這樣不但培養了學生使用各種資源進行教學的能力、使用外語教學理論指導教學的能力,而且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的精神。
三通過開展微格教學訓練教師職業技能,其實施程序大致為
(I)確定訓練目標
首先要把師范生應當掌握的教學行為和技能分為不同的單項技能,每次只集中訓練一兩項技能。
(2)觀摩范例
在正式訓練某項技能之前,被培訓者必須觀摩、見習優秀教師的實際教學,或者觀看優秀教師的教學錄像(如新課程初中和高中英語優質課競賽課例VCD),以便明確自己所要訓練的技能的要求和標準,增強其感性認識,加深對訓練技能的理解。要求師范生在觀看和觀摩時不僅注意課堂的教學方法,而且要注意教師在課堂管理、處理學生反應、融洽師生關系等方面是如何合理安排教學,處理課堂教學中的問題,使活動順利進行的。
(3)設計、編寫教案
被訓練者根據技能培訓目標和教學范例,選擇適當的教學內容,編寫教案,詳細設計出教學過程中教師教的活動與學生學的活動將如何展開,使其突顯訓練技能的要素,并闡明行為的合理性和適當性。指導教師要對受訓者設計的教案進行指導和審閱。
(4)角色扮演
由扮演教師角色(被培訓的師范生)、學生角色(被培訓者的同學)、教學評價角色(被培訓者的同學或指導教師)和攝像操作等人員組成微型課堂。在微型課堂上,扮演教師角色的被訓練者練習預先設定的教學技能,所用的時間依據訓練的內容而定。教學的整個過程被攝制、記錄下來,評價人員填寫評價單。角色扮演實質上是師范生模仿優秀教師教學的過程。
(5)反饋、討論和評價
重放錄像,被訓練者與微型課堂的其他人員一起觀看教學錄像,并圍繞者訓練的內容進行討論,提出肯定或有待于改進的意見或建議,教學者根據來自各方的反饋進行自我分析、反思,檢查教學實踐是否達到預定的目標。
(6)重教
如果沒有達到訓練的目標,被培訓者根據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他人的建議,精心準備后,進行第二次教學,矯正原有教學的不足,使教學技能趨于合理和熟練。
為了保證練習的實際效果,英語教師職業技能訓練應當正確處理好以下六對辯證關系:
其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以實踐為主。”開課之初首先明確本課程的總體要求及教學計劃,使學生在上第一節課時就知道除了要學習教學法的理論之外,還要使理論付諸實踐。人人要準備上講臺。指導教師要精講有關英語教師職業技能的基本知識、組成要素和操作程序,同時,在此基礎上,重點指導學生進行系統的實踐。強化實踐教學,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其二,“課內與課外相結合,以課外為主。”I英語教師職業技能訓練可以結合英語語音課、英語口語課、英語書法課、英語教學法課、教學見習課以及教育實習等課堂教學內容組織各種專題練習,當堂完成各式各樣的訓練,但是,更多更經常的是課外的練習。學生在寢室里聽教學錄音,甚至節假日到教師家中看教學錄像,在其他可利用的場地訓練模擬教學,把英語教師職業技能的訓練從課堂內拓展到課堂外。
其三,“集中與分散相結合,以分散為主。”l訓練職業技能固然需要集中進行,更需要分散活動,或三個一伙,五個一群,或組自為戰,人自為戰,充分利用開放實驗室、寢室、教室、食堂、休息室以及戶外空坪隙地開展小型多樣的練習。訓練場景也不僅在校內,還可在校外。學生個人或小組到中學見習。另外,有的學生利用假日家教,自主訓練教師職業技能。
其四,“互練與自練相結合,以自練為主。”『4訓練職業技能需要高師學主相互合作,默契配合,因此,互練是必要的;然而,更多的還是自練,比如書寫技能、簡筆畫技能、教學設計技能以及教師口語技能中的許多內容等,都需要加強個體的獨立的嚴格的訓練。
其五,訓練與考核相結合,以訓練為主。我們出臺了英語教師職業技能達標考核辦法,建立了各項職業技能的訓練標準,并盡可能使標準形成可供檢測的量化指標,針對具體的訓練項目,在不同的教學階段,采用不同的方式,對學生進行達標考核,考核合格者頒發證書,以此督促學生自覺地進行職業技能訓練,并定期檢測訓練的效果,隨時反饋調控,以確保訓練的成功。因此結果性考核是必要的,但是訓練中的過程性評價更重要。比如,每周布置2-3名學生上講臺作課。課后由講課人自述個人的體會,同學互評,最后教師點評,并有意識地逐步過渡到由學生點評。有比如要求學生通讀中學英語教材,并指定他們對實習時將要使用的幾種教材精讀,要他們熟悉每課書的內容,分析每課書的重點和難點,以及可能使用的教學方法,要求他們記好筆記,交老師批閱。以培養他們分析和處理教材的能力。:
關鍵詞:英語教師職業技能訓練 教師教育
高等師范院校英語教育專業擔負著培養合格中學英語師資的重要任務,英語教師職業技能是高師英語教育專業培養I1標的基本構成因素,英語教師職業技能訓練則成為教學內容的有機組成部分。教育部相繼頒布了英語課程標準義務教育版和高中版等課程改革指導性文件,引發了全國規模的基礎教育英語學科教學改革。高師英語專業如何與中學英語新課程接軌?基礎教育改革對高師畢業生的質量需求越來越高,其中一個重要的內容是對高師畢業生的學科教學能力的高要求。因此,在高師英語教育專業,必須加強英語教師職業技能訓練。
作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英語教育專業,我們在本專業辦學過程中,積極探索外語專業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提出了加強實踐教學,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譯和教”的能力。對高師英語專業學生而言,必須首先打好扎實的語言基本功,在培養專業能力的基礎上,發展學科教學技能和教育能力。一個合格的英語教師,必須掌握比較過硬的英語教育技能;作為未來英語教師的高師學生,必須加強英語教師職業技能的訓練。
一英語教師職業技能訓練的內容體系
國內學者吳一安的研究認為,優秀外語教師的專業素質框架由四個維度構成:(1)外語學科教學能力,(2)外語教師職業觀與職業道德,(3)外語教學觀,(4)外語教師學習與發展觀。lJ英語學科教學法課程不應該是純理論課,而應該“把培養學生外語學科教學能力放在首位,”加大實踐教學力度,理論知識的傳授要為培養學科教學能力服務。
英語教師職業技能訓練的內容是相當豐富的。根據何廣鏗提出的中學英語教師業務素質評估標準,外語教師的教學技能可由三個部分組成,即組織課堂活動技能,使用教學手段技能和運用語言測試的技能。其中組織課堂活動技能又可由三種技能組成:1.備課技能,2.使用適當教學活動技能和3.課堂管理技能。結合新課程背景下英語教師的職業特點,我們將英語教師職業技能訓練內容劃分為三大板塊:
第一板塊,英語教師基本技能訓練,包括口語技能、書寫技能和讀寫技能三個方面。其中,口語技能包括英語聽說技能、朗讀技能、講演論辯技能、教學13語技能,書寫技能包括規范英語和漢字書寫技能、三筆字書寫技能、美術字書寫和筒筆畫技能,讀寫技能包括閱讀技能和寫作技能。
第二板塊,英語教學基本技能訓練,包括靈活運用教材技能、教案編寫技能、板書設計技能、引入教學恬動技能、講授技能、操練技能、提問技能、演示技能、結束教學技能、聽、說、讀、寫教學技能及語音、語法和詞匯的教學技能、設計和組織課堂活動技能、語言測試技能、課后輔導及作業批改技能、利用現代教育技術輔助英語教學的技能和教學研究技能訓練等。
第三板塊,教育管理技能訓練,包括班主任工作技能和課堂管理技能。其中,英語課堂管理技能又包括使用恰當語言和手段組織教學的技能、根據學生學習情況調節教學計劃的技能和、正確對待和處理學生錯誤的技能、英語學習策略指導技能和教學反思能力等。
二英語教師職業技能訓練的主要途徑和基本方法
在英語教師職業技能訓練中要狠抓“三熟一練”,即熟悉英語教學法理論和方法;熟悉中學英語課程標準;熟悉中學英語新教材。練,是指實際授課訓練?!熬殹保侵赣⒄Z教學技能的訓練,讓學生親自走上講臺,進行教學演試,即試講。每個學生必須進行兩次以上試講才能下到中學進行教育實習。但試講成功與否,關鍵在于平時各項基本功的訓練。
因為技能是通過練習獲得的,所以,職業技能訓練的主要途徑便是進行反復的練習。微格教學(Microteaching)是職前教師(師范生)職業技能訓練的一種有效的基本方法。
筆者任教的英語教育專業O2級、03級和04級學生都開展了微格教學活動,經歷了前期準備,設計教案,制作課件,實施教學,錄像到課后分析討論等步驟。前期準備包括教學見習,介紹有關微格教學理論,并與學生一起分析教案設計和教學錄像片斷,分析中學英語新教材等。具體措施:首先讓學生熟悉中學英語課程標準和中學英語新教材,教師指定初中或高中英語新教材為微格教學的內容;然后,分小組備課,每組7-8人,每組集體設計并完成一個單元的微格教學內容,如高中英語教材每單元分為warning—up,listening,speaking,pre—reading,reading,post—reading,languagestudy,integratingskills等八個部分的內容,備課時學生既分工又合作。課后要求上交教案、課件、課堂教學錄像和教學評議等材料。教師指導學生分組試教,學生自主錄像,對錄像進行語言使用和教學技巧的分析,在教學后對教學進行反思,這樣不但培養了學生使用各種資源進行教學的能力、使用外語教學理論指導教學的能力,而且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的精神。
通過開展微格教學訓練教師職業技能,其實施程序大致為:
(I)確定訓練目標
首先要把師范生應當掌握的教學行為和技能分為不同的單項技能,每次只集中訓練一兩項技能。
(2)觀摩范例
在正式訓練某項技能之前,被培訓者必須觀摩、見習優秀教師的實際教學,或者觀看優秀教師的教學錄像(如新課程初中和高中英語優質課競賽課例VCD),以便明確自己所要訓練的技能的要求和標準,增強其感性認識,加深對訓練技能的理解。要求師范生在觀看和觀摩時不僅注意課堂的教學方法,而且要注意教師在課堂管理、處理學生反應、融洽師生關系等方面是如何合理安排教學,處理課堂教學中的問題,使活動順利進行的。
(3)設計、編寫教案
被訓練者根據技能培訓目標和教學范例,選擇適當的教學內容,編寫教案,詳細設計出教學過程中教師教的活動與學生學的活動將如何展開,使其突顯訓練技能的要素,并闡明行為的合理性和適當性。指導教師要對受訓者設計的教案進行指導和審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