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15 18:14:5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科技創新的知識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知識產權,也被稱為智力成果、無形財產權,是主體對智力勞動所創造的精神財富所享有的權利,一般包括專利權、商標權、著作權。本文所討論的知識產權是與科技創新關系最密切的專利權。發明、實用新型、外觀設計是專利權的三種主要形式。作為知識經濟時代重要標志的知識產權,其出現是在科學技術被廣泛應用于社會生產之后,它的存在是為了實現對專利人合法權利的保護,是為了鼓勵創新,也是為了實現社會財富的正當分配。知識產權法律制度的存在,肯定了人們對于通過自身創造性的勞動所獲取的勞動成果所享有的基本權利,保障了這一智力成果所創造的社會財富能夠公平地為其創作人所獲得。對于自主創新的發明人來說,知識產權制度實現了對他們切實利益的保護,也推動他們在科技創新的道路上不斷前行。
二、科技創新與知識產權保護的辯證關系
科技創新與知識產權之間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從發達國家的實踐來看,對知識產權保護開始較早、保護力度較大的國家,科技創新的能力及科技發展的水平都比較高。經過較長時間的科技發展,發達國家的公眾普遍形成了對知識產權進行尊重和保護的意識。發達國家成熟的經驗和做法為我們提供了經驗,可以看到,科技創新與知識產權保護是相輔相成的。
(一)科技創新推動知識產權制度的豐富和完善首先,科技創新是知識產權的源泉和動力。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的產生、存續及不斷豐富和發展都是伴隨著科技創新而進行的??萍紕撔率菍⒅橇Τ晒D化成商品的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知識產權貫穿其中,從這個角度看,科技創新不僅是智力成果的創造活動,也是知產權的創造活動。其次,科技創新不斷豐富了知識產權的內容??萍紕撔率且粋€不斷豐富完善的過程,傳統知識產權保護體系是隨著科技創新的發展而形成的。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知識產權制度為了實現對科技創新的保護,必然也會不斷豐富、完善,不斷拓寬其保護范圍。再次,科技創新推動知識產權保護國際化的發展。科技創新是一項無國界限制的活動,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科技創新也逐步呈現全球化的發展,與此同時,知識產權貿易突破了國界限制,出現了許多地區性和世界性的知識產權條約,知識產權呈現國際化的發展趨勢。
(二)知識產權保護推動科技創新、為科技創新創造公平環境一個國家的知識產權保護程度,實質上是一個國家科技水平及綜合國力在法律領域的集中體現。合理的知識產權制度可以激勵和促進科技創新。通過知識產權的保護,可以避免在專利領域對相關創新成果的模仿和抄襲,可以使專利人因為技術上的壟斷而獲得豐厚的報酬,可以激勵科技創新的主體繼續開展各種創新活動,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知識產權制度中專利權權利利益的實現以其使用為前提,這就促使科技成果轉化成商業技術,轉化成現實的生產力,促進相關領域的經濟發展,造福公眾。完善的知識產權制度,可以形成對智力成果的全面保護,形成一個有序的市場競爭環境。知識產權制度的存在為科技創新提供了法律上的保護,使擁有知識產權的主體實現了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的平衡。通過對各種侵權行為的制裁,為創新者權益的維護提供了基礎,為科技創新的主體提供了公平競爭的規制和環境。對大學生科技創新來說,知識產權制度實現了對高校技術創新的保護,不斷激勵著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開展。
三、完善知識產權保護、推動大學生科技創新
(一)完善知識產權的立法、執法及司法
當前我國知識產權法律規范仍不夠完善,具有滯后性,為了全面實現對知識產權的保護,首先應該完善立法。知識產權法律應該隨著科技的發展而不斷更新,以適應時展的需求,滿足科技創新的需要,通過頒布新法、修改舊法,使知識產權法律保護體系更完善。在立法方面,不僅要考慮現實情況,更要具有前瞻性,既要吸納國際先進經驗和做法,更要從我國的實際情況出發。其次,應該完善知識產權的執法及司法活動,使對知識產權的保護落到實處。對科技創新的成果嚴格按照法律規定的程序進行申請、登記并公布,對侵害他人知識產權的行為嚴厲打擊。
(二)建立健全大學生知識產權保護制度
高校應該建立健全大學生知識產權保護制度,設立專門的知識產權機構,構建完善的知產權管理體系。知識產權管理是一項復雜繁瑣的工作,這一工作的順利開展需要專門機構來進行,從知識產權申請、審查、鑒定、評估到登記注冊的全過程,都要實現高校與專利成果管理部門的銜接,同時要妥善處理與知識產權有關的糾紛和爭議,實現對科技創新人才權益的維護。該機構還應實時對大學生科技創新進行知識產權指導,自覺維護大學生科技創新的合法權益。高校還應廣泛利用網絡這一平臺,通過知識產權網站的建立,形成高校內的知產權庫;通過與社會上專業知識產權服務機構及專業律師事務所的合作,獲得來自社會上的專業幫助。
(三)加強高校知識產權普及工作、構建良好的知識產權氛圍
高校作為科技創新的生力軍,加強對大學生的知識產權普及迫在眉睫。與西方發達國家貫穿教育過程的知識產權教育相比,我國大學生的知識產權知識十分匱乏。在進行科技創新的同時,將知識產權納入到高校教育體系中去,使學生意識到必須將自己的智力成果轉化成知識產權才能避免權益遭受侵害,使學生自覺地尊重他人的知識產權成果。首先,可以在高校開設知識產權相關課程,通過選修課的方式,豐富理科學生的法律知識,使學生往復合型人才的方向發展;其次,可以在高校開展知識產權專項主題講座,通過法學專家、知識產權專家專業知識的傳達,使學生形成知識產權保護的基本意識;再次,可以在高校開展形式多樣的知識產權保護活動,通過學生的廣泛參與,使知識產權知識的普及更深入、更全面。
四、結語
【關鍵詞】科技創新;能力培養;社會途徑
創新是民族和國家發展生生不息的靈魂。相關學科的大學生具有科技創新意識和能力,不僅有利于自身的發展,對于經濟社會的進步與發展也會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所以無論是大學生自身,還是大學、社會等各方面都應著力于不斷培養大學生的科技創新能力,從而不斷推動大學生的科技創新。
1、大學生科技創新首先源于自身
培養大學生的科技創新意識與能力,首先應在于大學生自我的培養與訓練。對于大學生創新意識與能力的培養,在一定的條件下,自身之外的各種因素是相對穩定的,而大學生自身的因素是千差萬別和時時處于動態變化之中,而且對于內因和外因的比較中,內因起到了決定作用,所以,在大學生科技創新意識與能力培養過程中,應著眼于大學生自身意識的深化和能力的培養,亦即不斷深化大學生對科技創新的認識和進行能力培養的自覺性和積極性。以不斷深化大學生內源式的科技創新為主,即使是大學、媒體、社會等等其他方面外部因素,也應不斷著眼于以合適的方式發展大學生的內在創新品質與能力的提升。
大學生不斷培養自身的科技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首先自身需要不斷積累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但就目前來看,一部分大學生往往存在著被動學習的狀況,這種被動學習要么體現為對知識的以死記硬背、被動應付考試為主,而缺乏對知識的靈活掌握;或者單純以就業為目的,僅僅關注就業、甚至面試應聘所需要的知識,而缺乏對知識的系統掌握。其中表現為在大學期間逃課較多或者以及格為目的的情況,一方面一部分學生四年大學時光中沉醉于游戲、上網聊天或者課堂外的其他活動,而對于課程學習卻不感興趣;一方面對于學習或者研究不感興趣,另一方面為了自己所要追求的未來卻又不斷致力于考取碩士研究生甚至繼續攻讀博士研究生。一方面大學期間的課程有少數學生逃課成為習慣,但一旦進入公務員面試卻又會花費上萬的學費參加短期的商業性的培訓,在其中盡顯浮躁和功利的一面。
具有較為扎實的文化基礎知識是科技創新能力的基礎,在此基礎上,大學生需要有意識的進行創新的實踐,只有不斷進行科技創新的實踐,才能一方面不斷驗證自己的知識扎實水平,同時不斷獲得創新的感受與體會。在這樣一個過程中,實現科學技術創新的同時,也因為創新而不斷獲得對于自身知識欠缺的回饋和下一步知識學習的方向,這事實上也符合實踐與認識發展的規律,實踐與認識是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具體體現為從實踐到認識,從認識到實踐,如此實踐、認識,不斷循環往復以致無窮的過程。創新與學習事實上也類似于這樣一個過程,科技創新不斷為知識學習提供方法性指導,而現有的科學知識的掌握又為科技創新提供了知識基礎。
科技創新不僅僅是提出一個新概念、新理論,同時還是一種新發明、新創造,另外科技創新還包括科技新理論、新知識在生產和社會生活中的運用,從而產生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所以科技創新從內容上說是多方面的和復雜的,另外,科技創新從過程上來講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從科技創新的環節上來說,要經歷準備期、醞釀期、豁朗期和驗證期等完整的環節和階段,所以為實現創新,必須要具有較為扎實的科學基礎知識,要具備各方面、完善的智力品質,另外還要具備良好的情商,既要對科學知識的學習和科技創新有熱情、有信心、有意志力,也要能夠長久的保持這種積極的情商因素,避免三分鐘的熱度和一時的興趣,遇到一點困難就退縮。
所以,作為一個大學生有無創新能力,不僅和知識基礎有關,同時也和大學生的智商有關,和大學生的情商也有著密切關系,因此,科技創新能力是一種綜合素質,而要不斷培養與提高這種綜合素質,就需要大學生不斷增強自身的主動性,不斷提高自身素質,以實現大學生的科技創新。
2、大學生科技創新與大學的職責
在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的過程中,大學教育是一個極其重要的外部條件。大學生進入大學學習,首先從年齡上剛剛年滿十八周歲,正是從少年到青年過渡的時候,另外對于相當一部分大學生是從農村和縣城來到地級市、省會甚至是北京、上海、廣州等一線城市,這會使得大學生對現代文明充滿了熱情與好奇,從而對科學知識的學習與科技創新充滿了強烈的興趣,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大學應積極做好引導和扶持,從而使大學生科技創新意識和能力不斷提高。
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造成學生科技創新意識較弱的原因除了自身的原因外,在外因中,還有一方面是,一部分大學老師仍然以知識的傳授為主,而在很大程度上缺少對于學生創新的引導,或者試圖使學生能夠從屬于自己的研究方向,而缺乏對學生個性化研究方向與研究興趣的鼓勵、扶持與引導,同時在諸如大學生科技創新計劃等等活動中,教師參與學生創新的意識不強,往往對學生進行指導的積極性不夠高,這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學生科技創新缺少方向性和方法性的引導與支持。
為不斷提高大學生科技創新意識和能力,作為大學的責任首先應該不斷構建導向科技創新的完整的課程體系。這樣一種課程體系,不僅應該保證獲得豐富的、完整系統的科學基礎知識,還應該使學生獲得創新所需要的各種豐富的、及時的信息,為學生科技創新打下良好的基礎,通過課程學習,使學生能夠不斷了解科技發展的各種前沿知識,掌握科技發展的趨勢和規律,同時通過不斷優化學生的知識結構,為學生學業發展鋪平道路,也有利于不斷提升學生學習和研究的興趣,從而不斷提升能力,使大學生科技創新常態化、穩定化與高效化,實現投入產出率的持續增長。
在大學整個教育環節和領域中,應注重不斷營造有利于大學生成長成才和發展的環境,這事實上體現了大學發展過程中的一個系統建設的問題,這種環境既包括校園文化環境,也包括整個大學的育人機制和制度建設,其目的就在于能夠不斷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創造一流的學習氛圍和學習環境,使創新與進步成為一種時尚,成為一種潮流,同時在這樣一種氛圍下,應該能夠使學生對學習和學術研究既具有濃厚的興趣,又能得到較好的指導和引導。這種氛圍也應該能夠善于培養大學生良好的科技創新意識與習慣,促使大學生積極實踐科技創新,使大學生能夠得到很好的引導、規范與支持,明確學習的目標與方向,即為創新打好基礎,又能促使和輔助大學生不斷實踐創新。
在不斷培養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的過程中,大學也應該在課程設計及整個教育過程中不斷強化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但是現在大學中的一些課程則在一定程度上與現實形成了脫節,甚至相對社會發展來說已經嚴重滯后。當然針對大學的不同學科,按其學科特性來說分為基礎學科、應用學科和開發學科, 當然基礎學科和社會生產與技術現實來說可能距離較遠,但是相當一部分應用學科和開發學科則也存在著與現實脫節的情況,這樣非常不利于大學生實踐和科技創新能力的培養。致力于培養大學生實踐與科技創新能力,除了對課程進行改革與創新外,還應該設立大學生實踐與創新中心,設立大學生實踐創新基地,不斷鼓勵、引導大學生積極參加實踐與科研活動。
此外,大學生積極參與創業也在某種程度上有助于科技創新能力的培養,大學和有關教師應該對大學生創業持積極肯定和鼓勵的態度,制定有關的政策,引導大學生在新技術領域進行創業的實踐,這在某種程度上也符合了當前科學技術與社會應用的發展趨勢,即科學技術越來越密切的社會化、經濟化和組織化,產學研日益呈現出越來越密切聯系的趨勢。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大學生的科技創新,并非只是簡單的知識創新,其中最大的意義還在于科技的產業化、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創新與實現。
培養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也需要大學不斷改革學校教育考試與評價方法,現行的大學學科考試,往往是由任課教師自主決定,一些課程在在考試形式上多側重于多側重于現場考試、筆試作答,而對學生動手能力、實踐能力的考試較為缺乏。在考試內容上,多是要求以對知識的背誦、記憶為主,而對理解、運用的考察較為薄弱,而對大學生的考察,應該實行基礎知識與思維能力并重,理論知識與現實實踐并重的考試形式,重點測試學生的理解運用知識的能力科技創新的能力,采取書面作答與現場操作、社會實踐、產品設計等方式相結合,真正能通過考試形式的改革與創新對學生的學習和科技創新起到較好的引導和評價作用,以實現大學生的科技創新,不斷培養大學生的科技創新能力。
當然,要做到上面各方面的要求,大學最重要是要做到自身教育觀念的創新,自身必須不斷創新觀念與做法,從過于主要以知識傳授為主的模式轉換為以能力培養為主,不斷啟發與引導學生創新思考,進行創新實踐,認識到必須尊重和激勵學生學習的自,認識到學生才是學習的主人,教育應該為學生的學習服務,為學生的發展服務,為學生的創新實踐服務。
3、大學生科技創新培養的社會途徑
培養大學生具有科技創新意識與能力,除了大學生自身的因素和自身做出努力以及大學的責任以外,社會也需要承擔重要的責任,起到應有的作用。大學生能否真正成才,具有創新意識和能力,真正實現在各個方面的創新,這也關乎整個社會的發展。況且大學生自身的發展以及在學校中所做的一切,其目的都是為了在社會中能夠得到較好的應用,所在,從上述意義上說,大學生科技創新與社會相關機制之間應該存在著一種互相制約和互相促進的關系。
社會各方面應該為大學生科技創新與創業不斷提供良好的制度與政策環境,近年來,雖然政府和社會有關機構制定了很多政策,推出了很多措施和現實做法,為大學生科技創新和創業提供了很多扶持,形成了一定的環境和氛圍,但是有利于大學生科技創新的社會機制還遠遠沒有形成。大學生科技創新的扶持、引導、保護與激勵應該是一個社會系統工程,需要社會方方面面的協調和改進才能不斷形成這種氛圍,這既需要政策協調,也需要資金、人事、社會科技發展、經濟發展等方面共同提高、努力才能實現。
與此同時,社會評價機制也應做出相應改變,這種評價既是一種文化上的評價,需要整個社會氛圍與社會文化加以不斷優化,社會思潮的改變,同時青年人應該不斷具有敢為天下先的勇氣和魄力,大膽的去改變現存的某種不利于創新的思想。另外在經濟上,除了為大學生科技創新和創業提供資金支持外,還應該不斷加強獎勵力度,使大學生能夠不斷因為自己的創新得到較好的生存、發展,不斷具有自己美好的未來。
為適應社會的發展,大學生自身也應不斷做出改變,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認識時代的影響和自己所處時代的優勢與不足,自覺避免自身的物質化、追求實惠、使用的傾向,發揮自身理性和個性的優勢,注重精神生活的追求,注重自身的文化內涵,把為社會做貢獻作為自己的目標和方向,不斷培養與發展自己的科技創新的能力。
【參考文獻】
關鍵詞:科技創新;創新教育
一、提高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的重要意義
大學生不但是知識傳承的載體,還是崇尚和實現創新的活躍群體。大學生積極參與校園科技創新活動,不但可以幫助大學生加深對課堂知識的理解和把握,而且更有助于培養大學生的思想觀念、道德品質和作風意志。
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的培養,有助于他們學業的完成和提高。大學生通過科技創新各個實踐環節的鍛煉,不但使自身的主體意識和主體作用得到充分有效地發揮,而且提高了參與科技創新的勇氣和能力,形成深入地學習、積極地創新、廣泛地應用這三個環節的互動相長機制。
大學生科技創新容易實現技術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通過創新成果轉化到現實的生產活動中去,會使社會發展產生不竭的動力,使那些具有間接、長遠、隱性價值的文化創新、管理創新、機制創新等人文科學方面的創新不斷得到強化和社會的認可??萍紕撔潞臀幕瘎撔碌幕庸策M,還能使人文科學方面的創新得到不斷的提升。
二、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方面存在的問題
科技創新成果的評價指標過于單一和功利化,容易出現為避免選題失敗而回避風險的行為,使得原始性創新思想受到扼制。為了早出成果,急功近利、弄虛作假、剽竊成果等現象時有發生,甚至可能導致某些學生在人格自律方面出現缺失。部分學生忽視理論課學習,偏重實驗和實踐。個別學生認為在校期間學不到新知識,認為“學校開設的理論課程對自己的能力提升沒什么用”,側重于專業知識的學習和專業技能的訓練,做不到全面發展。
三個課堂未能完全做到有機整合。主要表現在:第一課堂帶動和指導第二、三課堂的力度還不夠,沒有為第二、三課堂提供足夠的專業知識和理論支撐。第二、三課堂的質量和水平不夠高,促進和推動第一課堂質量提高的作用還沒有充分發揮出來?!皩W院自選的”知識型、學術型、創新型的第二、三課堂品牌活動比較少。
學生學術科研的氛圍還不夠濃厚。主要表現在:學生科研活動的參與面還不夠廣,有相當部分學生的專業能力、科研能力、文字表達能力都比較薄弱。教師參與學生科研活動的積極性不夠高,指導學生參與課外科研活動的力度不夠,導致部分學生對科研缺乏興趣和必要的動力。校園文化的學術底蘊不濃厚,“人人參與、人人支持”學生搞科研的氛圍還沒有真正形成,學生的創新意識不夠強,因而科研質量不夠高。
三、提高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的途徑
1.建立健全“兩個機制”,為做好大學生科技創新工作提供保障
加強制度建設,為做好科技創新提供保障。學校要結合自身實際,制定并出臺關于大學生科技創新的一系列規章制度,要提高重點科研項目的資助額度,把指導學生進行科技創新作為考核教師的內容之一,增設科技創新成果獎,把學生參與科技創新活動及獲獎與評優、黨員發展等掛鉤,激勵教師指導學生參與科技創新的積極性。
加強引導,全員參與。要建立從領導、教師到學生的三級科研路線,建立“黨政領導帶頭,學歷、職稱較高、科研能力較強的教師帶頭,學生科技骨干帶頭”的“三帶頭”機制,及時發現、培養有科研興趣和能力的學生,營造全員重視、師生共建的良好氛圍。
2.創新教育觀念
在管理制度建設上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精神,以學生為主體,給予學生專業、課程、教師、學習方式的選擇權,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創造性,達到“客體主體化,主體客體化”的雙向互動,增強內收外化的效果。進一步完善教學評價制度,從教師教學評價方面講,應加強教師教學過程設計和組織的探索性、啟發性,學生主體的發揮效果等要素的評價,鼓勵教師與學生協作,共同完成科研、實驗、技術等方面的開發與研究;從學生學業評價方面講,應建立學習能力、實踐能力、組織能力、科研意識、創造能力等綜合評定方法,改變單純以課堂知識為考核的狀況。加大學生創新培養的資金投入,學校應劃撥相應的專項經費,鼓勵學生從事科學研究、發明創造,旨在培養大學生的創造能力,激起大學生們的創新意識。
3.創新課程體系
要實踐創新教育,必須推進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樹立多元人才觀,采取多樣化的培養方式,因材施教,為創新人才成長創造良好的環境及條件??梢詫嵤捌脚_+ 模塊”為結構特點的課程體系。
按一級學科和學生的共性發展要求構建公共課程基礎平臺,按二級學科要求構建學科基礎和專業基礎課程平臺,按專業方向要求設置專業課程模塊,加強基礎、拓寬口徑,增強適應性,為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優化教學計劃,壓縮課內學時,減少必修課,加大選修課的比例,為學生提供更多的選擇機會和靈活自主的學習空間;課程設置分層次、按模塊,滿足不同專業、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加強文化素質教育,增開相關選修課程,為學生的創新活動提供深厚的文化底蘊;實施主輔修學習制度,加強復合型人才培養。鼓勵學有余力的學生跨學科、跨專業修讀輔修課程、輔修專業和第二學位專業;創造條件,擴大優秀學生直升碩士研究生的比例;實施第二課堂培養計劃,將第二課堂開展的思想教育活動、科技創新活動、文化體育活動、社會實踐活動等納入創新人才培養體系,設立課外素質能力學分,使課內培養與課外培養相結合,全面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大力倡導個性教育,教育者應當把學生的個性作為一種創新的資源來開發,尤其是要擯棄“差生”概念,讓學生始終保持良好的自尊和自信,挖掘每個學生的創造潛能,給每個學生的個性發展創造寬松的環境。
4.創新教材建設
優化課程結構,進一步加大基礎課程的比重,開設課時充足的選修課,科學知識與人文知識并重,相互滲透,融會貫通。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我國高校教材內容滯后已成為突出問題,由于教材更新的周期較長,課程編制重知識結論的傳統模
式嚴重阻礙了學生的知識的接收,制約了學生探究創新能力的發展,也造成了大量書本資料的浪費。因此,加快教材的開發,推廣遠程教育、多媒體教育既可以節省資金,又可以拓展信息的傳播,實現資源的優勢互補。另外,在課程編制上,要注重知識的發現過程、分析過程。
5.提高教師的創新素質
高校教師是實施創新教育的主導,要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人才,必須要有一支創新型師資隊伍。教師首先要具有創新素質,要保持思想觀念上的超前性。不斷提高實施創新教育的自覺性,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加強學生創新精神與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實踐能力、創新人格的培養。教師要根據創新人才培養的需要,加強創新教育的研究和實踐,不斷深化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手段、考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要求學生學會創造,自己首先要練好創新本領。創新教育在對教師的要求上,不再滿足于“傳道、授業、解惑”的傳統功能和作用,而要求教師能在學生創新教育的過程中起引導和示范作用,即教育者能以自身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以及創新能力去感染、帶動受教育者創新能力的形成和發展。在創新教育中,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發揮組織、引導、控制作用,摒棄“一言堂”、“滿堂灌”的弊病,不但要有創新意識,而且要有接受學生挑戰的勇氣,營造以學生為中心的、生動活潑的學習局面,從而激發學生的創新激情。
6.實施“四個結合”,深入落實大學生科技創新工作
大學生科技創新與課堂教學緊密結合。學院要將大學生科技創新納入教學工作中,加強教育引導,鼓勵同學們積極參與科技創新活動;通過邀請專家、學者、教授到學院進行學術交流,開展“博士沙龍”等,提高學生科技創新的興趣;采用強化專業知識的“寬口徑”教學模式,在專業課學習中將科技創新的課題案例引入課堂;通過講授相關知識幫助學生掌握科技創新的技巧和方法,通過實習實踐環節學以致用,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和創新學習的能力。
大學生科技創新與科技立項相結合??萍紕撔铝㈨検谴髮W生科技創新能力提高和素質培養的一項重要舉措,是第一課堂的延伸。學院要重點動員,通過學生參與教師科研立項和“第二課堂”自主立項雙管齊下的方式深入落實、培養學生科技創新的思路、掌握科技創新的方法,在全院形成“學生自主找課題,教師課題找學生”的良好科技創新氛圍。大學生科技創新與科技競賽相結合。學生科技競賽是培養和提高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有效載體和重要途徑。一方面,在全院開展大眾化的科技創新比賽,讓全體同學在參與中提高創新實踐能力。另一方面,重點支持有實力的學生參加省級以上的各類專業技能競賽,以賽促學、賽練結合,以此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大學生科技創新與社會實踐相結合。要組織學生廣泛參加社會實踐活動,通過參與導師項目、走進企業頂崗實習等形式,著力增強大學生科技創新的實效性和服務社會的能力。通過撰寫社會實踐調查報告、制作模型、成果展示、解決實際問題等形式,加強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在實踐的同時鞏固專業知識,開闊視野。
7.搭建“雙輪驅動”基地平臺,力促大學生科技創新
科技創新實踐基地是大學生開展科技創新活動的重要場所,通過搭建校內實驗基地中心、與企業合作建設校外科技創新基地的形式構建“雙輪驅動”基地平臺。學院要加強工程中心、實訓中心、專業實驗室建設,配備教學、科研設備,實驗基地全面向學生開放,為大學生科技創新提供實踐實驗平臺。學院要加強與知名企業聯系,選擇部分實力雄厚的企業簽訂大學生實習研究基地協議。校外基地通過承接學生實習、畢業設計,指導學生參與項目研發,設立專業技能競賽等有效措施,為大學生的科技創新活動提供強大的保障。
參考文獻:
關鍵詞 激勵理論 輔導員 科技創新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識碼:A
Counselors work of College Students' Technology
Innovation Education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WANG Jia, ZHANG Juan
(College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Qingdao, shandong 266580)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mportance, context and issues of college student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ctivities, clearly the important rol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in education counselor for college students. Analyze the incentive theory i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education. Concluded that the combination of a variety of incentive theory as the starting point, the actu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udents from the engineering colleges, extensive colleg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platform.
Key words motivation theory; counselor; scientific innovation
科技創新是知識經濟時代對人才培養的首要要求?!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強調:“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適應國家和社會發展需要,遵循教育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創新教育教學方法,探索多種培養方式,形成各類人才輩出、拔尖創新人才不斷涌現的局面。” 黨的十報告提出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隨著國際競爭的日趨競爭,在社會的新形勢下,高校肩負著培養和造就創新人才的責任和使命。培養創新型人才是當代高等教育的辦學目標。開展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是培養大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措施。①輔導員作為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是學生的領路人,肩負著思想引導、日常服務和管理學生等的多重責任,教師和干部的雙重身份,從而對新時期高??萍紕撔陆逃兄种匾淖饔谩?/p>
1 新時期高??萍紕撔陆逃闹匾?/p>
1.1 科技創新教育促進當代大學生學以致用,不再“紙上談兵”
高校的本科教育是一種基礎教育、能力教育。大學生在學校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通過參加各類科技創新比賽,能夠促進大學生將所學到的知識更好地用于實踐當中。大學生有著足夠的激情,有著積極探索的熱情,眾多大學生小時候都曾經有著當“科學家”的夢想,而大學里的科技創新教育,便為這樣夢想的實現提供了無限可能。以筆者所在的高校為例,每年的挑戰杯、科技節、大學生創新創業計劃等,都為大學生科技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等各方面能力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發揮平臺。
1.2 科技創新教育有效促進高校良好學習氛圍的形成
要想創新,必須先將基礎打好,學好本專業的知識,掌握基本的業務本領,否則創新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萍紕撔禄顒討诹己玫膶I基礎、實驗技能。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學校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良好的學風,能幫助學生正確地協調和處理好課內學業和參加課外科技活動之間的關系,能夠促進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
1.3 科技創新教育促使當代大學生關心社會,關注民生
當今國際社會競爭的日益激烈,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各國科技的發展??萍紕撔率翘岣呱鐣a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創新,提高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更加注重協同創新??萍紕撔陆逃兄龑W生關注新生事物,激發學生好奇心和創新能力的作用??v觀世界,雖然目前沒有爆發世界大戰的可能,但局部小戰亂不斷,科技的發展對綜合國力的提升至關重要。當代大學生作為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科技創新教育促使更多的當代大學生能夠關心社會發展,關注民生,切實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1.4 科技創新教育促進當代大學生全面發展
科技創新活動不僅包括專業知識、實踐能力等,還包括對大學生意志力的磨練,以及團隊合作意識的培養等,促使大學生在課余時間,能夠收獲到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對其綜合素質的提高有著積極的影響,同時促進其全面發展。
綜上所述,高校的科技創新教育始終是社會前進,國家進步的不竭動力。所以,保證高校的科技創新教育的先進性和新鮮感,在一定程度上,對科技進步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2 輔導員在以往高??萍紕撔陆逃ぷ髦谐霈F的問題
2.1 輔導員在科技創新教育中常走入“服務”的誤區
由于輔導員的工作集管理、服務和教育三者一體,但事務性的工作,往往使輔導員在科技創新教育中,常常只能發揮“服務”的作用。比如科技活動的通知、幫忙聯系場地和器械甚至指導教師。然而,很多輔導員都是具有一定知識背景的本科生或碩士生,知識量和理解力均比大學生要更勝一籌,僅僅停留在“服務”性的工作,其實是以一種對有用資源的浪費。
2.2 輔導員在科技創新教育中常忽視自身對科技創新的學習和探索
雖然事務性工作常令輔導員的工作陷入只“服務”的誤區,但是由于忽視自身對科技創新的學習和探索,從而造成了惡性循環的形成。因此,輔導員自身應該掌握一定的科技創新的知識,諸如科技比賽的規則和流程、某些科技比賽的原理等,從而促進大學生的科技創新教育。
2.3 輔導員在科技創新教育中沒有建立良好的運作機制
現在高校的科技創新教育往往出現參加該類活動的人員范圍逐漸集中和固定,而很多高校的激勵機制也沒有起到應有的影響力。以筆者所在高校為例,學校通過認定創新學分并加入總評成績、相關的保研寬松政策以及設立“突出貢獻獎學金”和“科技創新獎學金”等方式激勵大學生從事科技創新活動。但是學生參與科技創新的成果和高額的學習類獎學金評定沒有太緊密的關系,并且科技類獎學金數額低,吸引力不大,同時保研政策也不夠明確,各學院實際實施情況也各異。總體來說,學校對于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認定和升學擇業等聯系不夠緊密,因此對于學生的吸引力不夠。同時某些科技競賽的“專業化”要求參賽學生配備指導教師,但很多高校沒有完善的學校層面的“指導教師評價和激勵機制”,沒有對老師指導學生參與科技創新活動工作量的統一的認定標準,大多數老師更多的是根據學院和專業實際,靠責任和興趣來指導學生,積極性和主動性尚顯不夠。此外,學校場地和資金支持力度不夠,活動開展和管理的科學化、規范化不夠等等。
3 輔導員在新時期高校科技創新教育中的工作方法途徑探析
3.1 輔導員在新時期高??萍紕撔陆逃ぷ髦械摹敖巧D變”
新形勢下,社會各界對科技創新的重視,和時代賦予的科技創新的厚望,促使輔導員的工作也不能僅僅從“服務”著手,輔導員作為一個全方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在思想上積極引導,其次,自身也要具備一定的科技創新知識,在學生提出疑問時,能夠做到良性引導,幫助大學生樹立堅持科技創新的信心。完成從“服務者”到“參與者”的轉變。
3.2 輔導員須提高自身對科技創新的理解和探索
高校獨特的學術氛圍,不僅給學生良好的求知氛圍,而且也幫助高校中的教育工作者不斷探索,不斷創新。輔導員是與學生接觸最多的老師,如果能在工作中,與學生共同學習,共同進步,陪伴學生成長,這對工作的開展,和大學生的成才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3.3 建立起良好的運作機制
上文曾提出,當今科技創新活動面臨的眾多亟待解決的問題。而作為輔導員的工作,應當在自己的權責范圍內,最大限度地實現大學生科技創新的成功。如建立一定的激勵方法,如設定一定的獎學金、在評優、入黨等優秀學生的界定中,能夠凸顯科技創新的重要性,并占有一定的比例;成立科技小組,將本已積極參與科技創新活動的同學集中起來,鼓勵他們在團隊中互相合作,勇于挑戰和開拓,并號召更多的大學生參與小組的活動;在學生中開展各類科技創新活動,如發明創造類的,奇思妙想的,以及學習軟件后的設計類的比賽等等。
3.4 做好心理健康輔導
由于科技創新活動往往需要經歷一個較長的時間,很多大學生是開始具有一定的激情,但時間一長,激情慢慢退去,容易出現“打退堂鼓”的想法,這時,作為輔導員老師,應當及時發現問題,并運用心理學的知識積極開導他們,鼓勵其堅持下去,讓其明白成功并非最終目的,過程更重要。積極健康的心理引導,會幫助大學生在以后的生活和學習中處理并平衡學習和科技創新的關系,并積極解決所面臨的各類問題,從而使其更全面地發展。
4 激勵理論在科技創新教育中的應用
4.1 激勵理論簡介
激勵理論是行為科學中用于處理需要、動機、目標和行為四者之間關系的核心理論。行為科學認為,人的動機來自需要,由需要確定人們的行為目標,激勵則作用于人內心活動,激發、驅動和強化人的行為。常見的激勵理論有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赫茲伯格的雙因素理論、亞當斯的公平理論、斯金納的強化理論等。
4.2 幾種激勵理論相結合在科技創新活動中的應用
針對科技創新活動沒有良好的機制這一現狀,高校輔導員在科技創新活動中應用激勵理論。
如上述在獎學金評定、保研、評優、入黨等情況時,考慮一定的科技方面的因素,這一措施,即是反映了赫茲伯格的雙因素理論,惟有學生真正關心的,才能激勵刺激到學生積極爭取。這也反映了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中的“頂層”需求,即“自我實現”的需求。而當參加科技創新活動的同學在活動中努力達到了自我實現的要求,同時,又滿足了自我實現的需求,從而形成了良好的氛圍。在此基礎上,再開展類似科技創新活動時,根據斯金納的強化理論,這屬于正強化,幫助更多的大學生學有所長,學有所用。
因此,激勵理論可以單一應用,也可以多種理論相結合一起應用,在多方面刺激高年級學生,鼓勵幫扶并引導低年級學生,幫助其塑造良好的科技創新活動氛圍。
5 結語
當代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既是對高水平教育工作者的需求,尤其是與學生密切接觸的輔導員的作用不容忽視。教育是百年大計,輔導員是高校教育工作的中堅力量,更好地發揮輔導員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會達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關鍵詞:材料物理性能;教學方法;實驗;能力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20-0161-02
當今社會早已進入知識與科技時代,科技創新已成為新時代的主題,技術創新和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個國家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的程度。只有不斷取得創新和發展的民族與國家,才能引領當今世界的步伐,才能永遠屹立于不敗之地。
高校是知識與信息的產生之所與傳播之地,高校是培養人才的搖籃。對于高校而言,既要積極培養人才,也要搞好科學研究。要做到培養人才與科學研究并重,在以大批研究生和本科生參與的科學創新、研究為基礎前提下,努力將寓教于研的人才培養模式創建起來。
創新要求就是在高校中將科研與教學、創造與學習結合起來所進行的教學。也就是在科技創新活動中,學生可以通過實踐更好地掌握和理解自己所學理論知識;同時也在科技創新活動中,對學生的創新和科技意識進行培養,對所學知識能夠進行深化認識、查補缺漏,對學生的實踐能力進行提高,也使得社會實踐與課堂教學更加接近,進而達到高效培養有用人才的目的。
一、科技創新的定義和特點
從廣義上來說,創新指的是發現、發明、創造新事物。結合到大學生科技創新的培養教育上來,就是在教師的正確指導下,根據教學和實踐的需要,激發學生的創意思考和革新意識,挖掘學生的創造潛能,開拓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鼓勵、組織、指導學生開展科技創新工作[1]。其目的是為了能力全面的高校人才、激發大學生創作的熱情、營造良好的高校學術研究氛圍,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經驗,乃至取得一定成果――新發明、新發現、新觀點、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新市場、新產業等。由以上科技創新的定義可以看出大學生科技創新具有自主性、復雜性、豐富性的特點。
1.自主性??萍紕撔率且豁棇W生自主思考、自己動手參與實踐的活動。在教師的正確指導下,學生參加各種創新活動,由自己提出方案、研究可行性、并發揮主觀能動性解決活動中遇到的一切困難,推動活動進展并取得一定成果。這種實踐活動可以充分發掘學生的創作潛力,達到理論學習與科技實踐并行的效果。
2.復雜性??萍紕撔禄顒佑衅渥陨淼膬仍谝幝?,要求學生必須掌握知識、融會貫通、創新思考、創新實踐。這比起傳統教育單純地進行知識灌輸來說復雜許多,對學校、教師和學生自身素質的要求也高出許多。此外還需處理好學生的學習和活動時間分配、自主創新和教師指導間的關系、個人創新與團隊協作間的協調等一系列隨之而來的問題。
3.豐富性。從形式內容上來說,科技創新活動開展的形式多種多樣,可以是競賽類、講座類、實驗類,甚至是發明創造,具有多樣性。從范圍來說,科技創新活動涉及了科研、學術、文化、藝術、生產、經營、保健、休閑等領域??蓸O大開拓學生眼界、豐富學生知識、培養學生多角度全方位看待問題的能力[2]。
二、目前高校科技創新存在的問題
1.高校對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缺乏正確認識。以傳統教育觀念看來,高校教學是以傳授理論知識為主,偏向于一種灌輸式教育模式,這種教學模式必然導致對學生創新思維培養的忽視,最終導致學生只能成為知識的“容器”,缺乏獨創精神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認識到這個問題的各大高校目前已紛紛進行了相應的改革,開展了一系列的創新活動,增加了如設計、創新實驗課程等,但由于重視程度不足,這類活動缺乏一些必要的支持,以致于活動最終流于形式,實踐教學效果大打折扣。除去學校因素,部分大學生自身對科技創新活動的認識也存在著偏差。一些學生認為自身條件不足,沒有參加此類活動的能力;一些學生認為參加科技創新活動耽誤時間,影響學習;還有一些學生則根本沒有把科技創新活動和自己的日常學習生活聯系起來。這些說明了大學生對科技創新活動的認識存在偏差。
2.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不足??萍紕撔碌幕A在于對基礎知識的儲備程度和掌握程度[3]。大學擴招后,生源學習水平下降,部分學生基礎知識不扎實,直接影響到他們大學專業知識的學習和掌握,而科技創新活動要求學生基本功和專業能力都達到一定程度。學生缺乏科技創新意識和概念,創新思維能力弱,沒有心思長期致力于某項研究,缺乏科學的熱忱和執著。知識的缺乏和能力的不足使得他們參與科技創新活動的積極性不高,主動性也相對較差,或者學生有這方面的意愿和興趣,卻因缺乏足夠的思維和實踐能力而不得不放棄。
3.激勵機制與保障措施不健全。首先存在資金問題,和維持高校一般運作相比,學校投入到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資金相對匱乏,也缺乏完整的資金獎勵制度,以致許多學生需要自籌資金[4]。其次是師資配備問題,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開展離不開教師的指導,高水平指導教師的缺乏,指導教師的積極性不高,導致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指導效果不顯著。還有場地設備配備不足,雖然大學生科技創新一直受到國家的大力支持,但長期以來,由于科技創新活動的單一,學校也缺乏創新活動場所的建設,有些學校只為了參加相應的全國性的競賽而臨時搭建一些活動室,談不上活動場所的建設,更沒有相應設備的投入。
三、培養大學生科技創新的方法
1.轉變高校的傳統教育意識。首先高校應積極轉變教育觀念。一改傳統教學方式,變“授業”式教育為啟發式教育,啟發學生對知識的主動追求。實行啟發式和討論式教學,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意識,落實學生主體地位,尊重信任學生,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和科技創新研究。在課堂上營造民主、寬松的創新氛圍,讓學生參與教學過程,積極主動地合作學習、創新學習、在實踐中學習,實現從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從被動實踐到主動實踐的轉變。
除傳授知識外,高校還應堅持實踐性原則,把課內課外內容結合起來,把傳授知識和培養能力結合起來。讓學生走出課本,參加豐富多彩的科技創造活動,培養學生觀察、思考、研究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理論結合實踐的教學,才能讓學生學好基礎知識,開拓創新本領,將來更好地服務于社會。
2.培養學生的科技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的知識水平。學校必須加快課程改革,強化課堂教學改革,改進教學方法,以提高課堂效率,促使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5]。教師需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情況,設計出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授課方案,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通過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調動學生良好情緒,最大限度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提高學生成績,達到課堂效果最優化,知識掌握最大化的效果。
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鼓勵學生多觀察、多思考、多研究、多創造、多參加科技創新活動,強化學生創新思考能力和實踐技能的培養,引導學生充分發揮主動性、自主性和創造性。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研究性學習的能力;在創新活動中,培養學生開創精神、探索精神的發揚;通過教和學,培養學生勤于動腦、大膽實踐、勇于探索的創新意識。
3.校方應給予充分支持。(1)提供足夠人力物力用于搭建創新活動平臺,完善創新活動的運行機制,確保創新活動順利開展[6]。學校可通過與企業聯合、建立教學實踐基地、設立科技創新實驗室等方式為大學生提供創新實踐的機會和場所,進一步培養、鍛煉、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引導廣大學生參與科技創新活動。(2)構建系統的競賽體系和激勵機制。構建較為系統和完整的科技創新競賽體系,是推動科技創新活動的有效載體。多舉辦校級、院系級競賽,來推動學生科技競賽工作的日?;I化和規范化。并對大學生科研成果予以物質上的獎勵和一定的榮譽、給予相應的創新學分、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計分等,以提高大學生參與創新活動的積極性,形成敢于創新、追求創新的氛圍。(3)發揮優秀指導教師的作用。正確的指導可使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層次和質量得到有效提高,讓學生通過積極參與教師課題、擔任教師科研助手等方式,培養學生從事科研的基本能力和基礎素質。指導教師可多開展培訓、講座、學習交流等多種方式,實現有效管理學生科技創新活動,以提高他們的科技創新意識和實踐水平,促進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發展。(4)積極營造科技創新氛圍,將創新文化升華為校園文化的主旋律。校園的創新文化是否濃厚關系著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開展的廣度和深度。當前,高校要進一步改善與升華校園文化,將創新文化和創業文化作為校園文化的主旋律,營造群體創新氣氛,形成鼓勵、支持創新,人人探索創新的良好風氣。
參考文獻:
[1]岳曉東.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之我見[J].高等教育研究,2004,25(1):84-91.
[2]楊震.試析高校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的培養[J].創業經濟,2006:47-48.
[3]周琳,楊大方,劉翠,等.論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的培養[J].沈陽建筑大學學報,2005,(2):130-131.
[4]朱愛勝.對高校科技創新體系的思考[J].教育發展研究,2007,(12):77.
當今國內和國際上爭相進行科技創新革命,我國經濟發展模式由粗放型向創新型轉變的趨勢日益明顯,對新技術的需求量持續增長。作為向市場輸送人才的高校,大學生的科技創新能力的培養也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關注。新時期的大學生經過高考的“廝殺”,按照“定式模式”進入大學,學生具有以下特點和不足:一是具有創新意識,但不善于利用和創造條件;二是思維敏捷,但缺乏創新性思維的方式;三是有創新的靈感,但缺少必備的創新技能;四是有創新的興趣和熱情,但缺乏毅力??萍紕撔履芰κ谴髮W生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的考核指標,是中國大學生普遍很少具備的一種能力??萍紕撔率谴髮W生通過運用所學的專業理論知識,以一個全新的思路去創造獨有的設計,依靠個人或團隊集體智慧,從理論基礎到實際操作,做出最終的設計模型。在這個過程中,大學生的研究能力、提出-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團隊精神、意志力、自信心和人際交往能力等都會直接影響科技創新活動的結果。當前,大學生在校期間通過參與“飛思卡爾”智能汽車競賽、大學生全國“挑戰杯”競賽、全國數學建模大賽等活動,科技創新能力得到了一些提高,單單通過此類競賽培養大學生的科技創新能力,還存在著問題。
二、制約大學生科技創新的因素分析
(一)課程設置制約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提升當前很多大學的課程設置過于理論化教育,實踐課程要求不夠嚴格,實踐課程和理論課程設置非常不合理。理論課程的學習是大學生專業發展的基礎,但實踐課程能夠更好地促進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的提升。實踐課程,能夠訓練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應用能力,改變以往被動接受知識的學習方式,使學生達到主動探求知識的目的,提供及時、直觀、全面的學習信息反饋,真正達到“實踐—理論—實踐”的課程體系。
(二)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受就業導向影響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開展需同學們投入的時間和精力越來越多,較短時間內做出的成果很難得到競賽組專家或市場的認可。再加之大學生就業壓力形勢的影響,同學們更多的愿花時間和精力去考取相關證書和學科考試,真正花在科技創新活動中的人數越來越少。
(三)社會上“浮躁”嚴重影響著大學生科技創新校內大學生遇到問題總有些同學說,“有啥問題找百度”,不敢主動需求答案,“便捷”、“急功近利”充斥著校園。學生的家長普遍對大學生在創新的思考和實踐方面缺乏應有的關注和支持,更多的持有否定和保守態度,不太愿意大學生去“挫折”、“冒險”。
(四)傳統教學方式制約著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的培養目前教學活動通常采取灌輸式教學方式,教育中一直提倡“創新”,但是目前大部分高校仍沿用著講授式和實驗室訓練(灌輸式),課堂教學時間較多,實踐教學時間較少,影響著大學生的主體性和能動性,忽視了大學生自身的內在作用。
(五)大學生科技創新競賽參與率不高各大專院校都組織大量學生開展科技創新活動,但是總體參與率不高。經調查,一是大學生對科技創新興趣不濃。大部分學生愿意參加各類科技創新活動,但真正付諸于行動卻寥寥無幾。二是各類科技創新活動難度大。各類競賽更多的是要提前掌握相關而復雜的知識,往往學生不愿吃苦而止步,使得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受此影響。
(六)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尚未建立與時俱進的管理制度指導教師和輔導員的認可度需落實,實際上,各高校教師或多或少承擔著繁重的教學、科研等任務,很難確保有充足的時間和精力給予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指導。學?;蚨墝W院(系)未能形成完善的激勵機制和考評體系,缺乏從本質上調動教師的積極性,由于未得到足夠的技術指導,使得學生的參與無法持續深入地進行。
三、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的建議
(一)適當減少理論課程的比例,增加實踐和動手能力的培養高校應改變傳統灌輸式教學方式,在參與科創活動或競賽中,積極推行啟發式和討論式教學,充分調動學生的觀察力和想象力,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思維習慣。適當改革現有考試制度,由于現有的考試方式主要通過分數來衡量對知識的掌握程度,這樣就嚴重挫傷了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同時,合理地調整課程結構,增加選修課程比重和可供學生自由選擇的課程種類數量。
(二)建立科學、公平、立體的大學生評優體系,在理論知識考核外,增加科技實踐活動參與度的考核標準高?,F有的考試方式主要側重對學生所學課程的理論知識進行測評,用一張試卷的成績來衡量學生對知識掌握的情況,這嚴重壓抑了學生參與科技創新活動的積極主動性,理論教學脫離實踐檢驗,從根本上扼殺了大學生的科技創新能力。建立有效的激勵制度,對在科技創新方面表現突出的學生,進行表彰與獎勵,可作為評優和頒發獎學金的重要依據。
(三)搭建基于SNS(社會性網絡服務)的網絡服務平臺利用微信、微博、QQ等在大學生中的影響,做好科技創新的宣傳推廣工作,營造濃厚的創新氛圍,并做到知識共享、資源共享。例如,對于參加科技創新活動獲獎的同學進行表彰獎勵并授予榮譽證書的同時,利用網絡平臺做好相關方面的宣傳工作,激勵其他同學的參與熱情。
(四)鼓勵學生多參與各種機構組織的科技創新活動或競賽,培養其科創能力和學習能力建立科技活動中心或成立科技協會,給學生充分的自由度,使學生根據科技活動內容,大家集體商議確定完成時間表,每個學生都有實際操作和動手的機會,分工協作,提高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形成自己的見解,學習和創造的積極性得以充分發揮。
(五)授予教師適當的“權利”結合課程計劃、授課內容,穿插科技創新知識,鼓勵學生發揮操作能力,適當調整“課上”與“課下”的時間安排,針對學生特點,安排“課上”的目標任務,靈活安排增加“課下”學生主動動手能力,創建集體學習的氛圍,分別針對學生組建學習興趣小組。
(六)強化教師評優機制,對于指導學生進行科技創新活動并取得成績的教師在績效考核時給予加分充分鼓勵教師積極參與學生的科技創新活動,充分發揮教師的各方資源,提供給學生實訓基地、實驗儀器設備、技術支持等,引導學生開展科學研究,撰寫簡單的科技論文,指導學生申請實用新型專利等。如邱洪斌、王瑩等呼吁建立教師配套機制。
關鍵詞:高職院校;科技創新;工科專業
2019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科技創新本質上是人的創造性活動。高校是創新人才的聚集地,也是創新人才培養的主要場所,承擔著科教興國、人才強國的雙重使命。作為高?!鞍氡诮健钡母呗氃盒#嵘萍紕撔履芰?,為社會培養具有創新意識的高素質人才,以科技創新來服務產業發展,是義不容辭的社會責任[1]。
1提升工科專業教師科技創新能力的必要性
國務院于2015年5月印發的部署全面推進實施制造強國的戰略文件《中國制造2025》行動綱領中,提出要大力推動十大重點領域———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電力裝備等,這些領域都與高職工科專業密切相關,高職院校工科專業設置涉及多數重點領域,并更加貼近產業一線[2]。而工科專業發揮科技創新作用的主體力量是工科專業教師,他們專業性較強,因此提升高職院??萍紕撔履芰Φ闹攸c是要提升高職院校工科專業教師的科技創新能力。高職院校工科專業的培養目標是為產業一線培養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必須要重視高職院校工科專業師資隊伍的建設,并將科技創新有機地融入到教育教學活動中去。在中國制造2025、工業4.0的時代背景下,產業的轉型升級、創新發展對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職院校工科專業教師的科技創新能力若是不被重視,那么培養的學生的職業能力將會與社會和企業的需求脫節。提高高職工科專業教師的科技創新能力,將科技創新反哺于教學,將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和創新思維養成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從而提升職業教育的質量,這樣才能更好地為產業一線培養具備創新意識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3]。近年來,高職院校通過內培外引,教師隊伍的學歷層次明顯提升,在工科專業中,碩士教師、博士教師群體已成為主流。具有工科教育背景的高學歷人才必定是科技創新的重要承擔者,針對產業一線的技術需求、工藝流程、方式方法等進行創新,科技創新成果產出后用于產業一線,促進先進生產力的發展。因此,提升高職院校工科專業教師科技創新能力是時代和職業發展的必然要求,提升高職院校工科專業教師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勢在必行。
2制約工科專業教師科技創新能力的因素
為了掌握高職院校工科專業教師的科技創新現狀,筆者對部分高職院校工科專業教師通過問卷、訪談等形式進行了調查,基于調查結果得出了制約高職院校工科專業教師科技創新能力的主要因素。
2.1高職院校工科專業教師科技創新意識不強
調查中發現,部分工科專業教師科技創新意識缺乏,沒有意識到科技創新對高職工科專業的重要性。有的教師認為科技創新是本科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工作,不是高職院校教師的工作,沒有意識到科技創新對學生職業能力的影響。有的教師漠視科技創新在工科教學中的融入,沒有認識到科技創新對教育教學質量提升的促進作用。
2.2高職院校工科專業教師科技創新經驗不足
調查結果顯示,部分工科專業教師接受高等教育后直接到高職院校從事教學工作,部分工科專業教師只有短暫的工作經歷,這些教師雖然具備深厚的專業理論知識,但普遍缺乏工程實際經驗,對相關行業科技發展和技術進步了解不深,不能在教學實踐中給學生傳授創新性知識和見解,不能在教學實踐中提高學生的科技創新素養,更不能通過產業的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的融入來促進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而即便這些教師有主動參與科技創新的認知,但由于不懂得從事科技創新的方法,不了解科技創新的具體操作流程,沒有積累申報科學研究項目、申請技術發明專利、指導學生創新創業等方面的經驗,久而久之自身能力水平逐漸下降。
2.3高職院校工科專業教師科技創新動力不足
根據調查,部分高職院校工科專業的科技創新工作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科技創新氛圍不濃厚,致使高職工科專業教師缺乏科技創新動力。首先,高職院校在建設中,比較優先于教室的信息化建設、先進實驗設備的購置、校園環境的改善等方面,對于科技創新的投入經費則往往難以單獨列支,直接影響了教師科技創新的積極性。其次,部分工科專業教師教學任務比較重,很多教師除了忙于教學工作外,還要兼顧學生管理工作、實驗室管理工作,并要完成各項考核指標,致使無暇顧及科技創新能力的提升,從而影響了參與科技創新的熱情。最后,部分高職院校沒有設立完善的科技創新評價機制,多數教師感覺從事科技創新活動的付出與獲得不相匹配,學校的激勵政策不完善,極大地限制了高職工科專業教師從事科技創新的積極性[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