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就業方向
時間:2023-05-15 18:14:4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就業方向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z.2016.02.091
人才培養是高等學校的根本任務,課程和教學是人才培養的重要載體。高等農林教育綜合改革提出要突出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培養,建立多層次、多類型、多樣化的培養體系,將拔尖創新型、復合應用型和應用技能型人才培養作為改革的試點。農林經濟管理專業過去偏重于經濟理論分析型人才培養,面向農業宏觀管理。社會經濟體制轉軌使該專業面臨生源萎縮,就業困難等現實問題。以高等農林教育改革方針為指導,主動適應當前經濟體制轉軌和社會需求的變化,改革人才培養體系是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唯一的出路。
對大多數本科農林院校的農經專業來說,復合應用型人才是社會和市場需求的主體。關注復合應用型人才培養,對專業發展、提高培養質量、滿足社會需求均具有重要意義。本文以四所高校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學生為調查對象,采用問卷方法對學生視角的課程和教學情況開展調查與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希望能夠促進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本科課程體系的建設與教學改革,提高復合型人才的培養質量。
調查采用問卷方式,以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大二(含大二)以上本科生為調查對象,就復合型人才培養和專業課程教學情況進行了調查。調查時間為2015年5月,之所以選擇這個時間節點,是因為大二學生進入春季學期后半段,面臨選擇專業方向和導師等問題,個人發展定位已經迫在眉睫;所有被調查學生均已了解培養計劃和專業課程。調查的高校包括沈陽農業大學、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山西農業大學、山東農業大學。調查的內容包括:調查對象基本情況;對專業課程與教學現狀的認知、態度;對自身能力、復合型人才及相關能力的認知等問題。調查采用網絡問卷方式,即方便快捷又能避免外部干擾,保證客觀的反映自己的態度。調查共有177名本科生參與,收回有效問卷175份。
1 農林經濟管理復合型人才培養目標下專業課設置現狀
我國農林高校普遍開設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個別綜合性大學亦有該專業。但其基本課程體系相似,屬典型的“三層樓”構架,即底層為公共課,中間層是專業基礎課,最上層是專業課。以某校為例,課程平臺包括公共課、學科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和實踐教學五部分。其中后三個課程平臺是以專業知識為核心,與復合型人才需要的動手和實踐能力密切相關的課程。
調查發現,為適應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和學生個人發展趨向,大部分農林高校對專業課進行了劃分,大方向是將科研能力與素養導向的拔尖創新型人才培養與復合應用型人才培養劃分開來。在復合應用型人才培養中按市場需求和就業去向劃分為:工商管理或農業企業管理、現代農業、農村公共管理、信息管理、農產品營銷與物流管理等。本科生三年級后按培養方向進行課程教學。
針對復合型人才培養的課程分為專業基礎課、專業課和實踐教學三類,專業基礎課包括必修和限修課,專業課有必修、限修和選修三個層次,實踐教學屬于必修課。對調查結果總結分析,認為當前課程設置特點是:(1)必修課設計寬泛,包括農林經濟管理學科的核心課程,也包括工商管理學科中會計、企業管理、市場營銷等專業的核心課程。(2)方向課設計集中,幾乎都是某領域的專業課。(3)實踐教學受到重視,以就業需求為導向設計,均為必修。因此,農林經濟管理復合型人才培養課程框架已基本合理,未來提高復合型人才培養質量,重點要優化課程門類、合理設計學時、改革教學手段和教學法。
2 農林經濟管理專業課教學現狀
(1)課堂闡述仍占主導地位,學生分組完成一項綜合任務的方法應用最少。教學方法對引導學生更好的掌握專業知識具有重要作用。調查顯示,教師單方面灌輸教學內容,進行課堂闡述仍是最常用的教學方法,其平均綜合得分為5.68;其后依次是案例教學或留課后閱讀等口頭學習作業、課上匯報或討論;平均綜合得分最低的是學生分組完成一項綜合的學習任務。然而,有72.57%的學生對老師常用的教學方法的態度為一般滿意,僅8.57%的同學對老師的教學方法不滿意,這說明傳統闡述式課堂教學依然得到大部分師生的認同,但只有18.86%的學生表示非常滿意,因此繼續改革教學法非常必要。
(2)學生對專業課學時安排分歧較大,復合型人才培養特色不突出。學時安排體現了課程對本科生的難易程度和重要程度。對學時安排是否合理的調查中,認為必修課、限修課和選修課合理的學生分別占51.43%、38.29%和34.29%;認為必修課學時多或少的人數大體相當,認為學時多的略占優勢;但是對限修和選修課,更多人認為學時偏多。這說明課業負擔與學生主觀的收獲和個人成長是不匹配的,可能是教學效果和質量讓學生感到學時浪費,也可能是學生個人發展認知較差、學習積極性不高帶來的結果。
在全部樣本中,38.86%的被調查者認為當前的學時安排有助于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在被調查者中所占比例最大。有81.14%的被調查者對這樣的學時安排是否有助于復合型人才培養持否定態度或者不清楚。因此,對復合型人才培養的學時安排、培養方向的凝練和突出程度還有待提高。
(3)課程考核方式滿意度高,實踐考察是學生最期望的考核方式。課程考核是檢驗學生對課程知識掌握程度的一種重要方法,同時也是衡量教師教學質量與效果的主要形式。調查中有77.71%的被調查者對農林經濟管理專業課的考核方式表示一般滿意,14.29%的被調查者表示非常滿意,同時有6.86%的被調查者對農林經濟管理專業課考核方式比較不滿意。這說明目前農林經濟管理專業課考核方式被大部分學生認同,但仍存在一定的不足。
針對農林經濟管理專業課的考核方式,調查設計了“您認為哪種考試方式有利于復合型人才培養?”的問題,結果顯示:70.86%的被調查者認為實踐考查(例如通過完成作業、答辯或完成調查等方式)更有助于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其后依次是理論考查(如寫論文、調查報告等)和開卷考試,分別占14.29%和10.29%;只有4.57%的被調查者選擇了閉卷考試。可見,在閉卷考試居主導情況下,學生認為更公平合理,也比較滿意,但卻更加渴望實踐。
3 本科生對課程設置認知及態度
(1)專業課設置不能滿足復合型農林經濟管理人才培養的需要。專業課程是針對本專業才培養目標設置的,是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調查問卷統計結果顯示,50.86%的被調查者認為專業課的設置不是很滿足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復合型人才培養,5.14%的被調查者認為滿足不了;同時44%的被調查者認為可以滿足。這說明本科生對農林經濟管理的專業課看法明確,超過半數的人認為當前課程設置沒有達到農經專業復合型人才培養的需要。
(2)復合型人才能力培養效果按知識、能力、技能的順序漸弱。對“您認為目前開設的農業經濟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能培養哪些方面的能力?”問題的回答顯示,獲取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知識和對農林、農村知識的廣泛了解兩項得分最高,分別為5.77和4.57;其次是學習能力、對統計學經濟學等必修課的綜合運用能力、寫作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分別得分4.21、3.51和3.17;得分最低的是分析和認識“三農”問題的能力、口才和表達能力,得分只有2.85和2.38。
(3)實踐教學環節對學生能力培養不均衡,滿意度不高。對“您認為目前開設的實踐課程最能培養哪些方面的能力?”問題的回答顯示,理論與實踐有效結合能力、分析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得分最高;其后依次是人際關系和交往能力、一技之長(如計算機、英語、寫作等)、團隊合作能力;得分最低的是對新環境的適應能力。有16%的被調查者認為目前所開設的實踐課程能夠滿足復合型人才培養的需要,60.57%的學生認為無法滿足復合型人才培養的需要。可見實踐教學環節是專業課設置中非常薄弱的環節,雖然注意到了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培養,但各種能力培養程度不平衡,距離學生的期望還有很大差距。
(4)專業課程設置與就業之間的關系需要進一步加強。有41.71%的被調查者認為專業課程設置與本專業的就業方向緊密程度一般,占比最大;認為不緊密和非常緊密的被調查者均為16%;25.71%的被調查者認為緊密。這說明復合型人才培養中課程設置的就業導向沒有受到重視,本科生在專業課程與就業之間感到脫節。優化專業課程設置除繼續關注學生動手實踐能力培養以外,應以就業為導向提高復合型人才能力培養的針對性。
4 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復合型人才培養課程與教學優化建議
綜上所述,雖然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復合型人才培養受到了重視,但仍存在突出的問題。首先,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特色不鮮明,復合型人才培養方案定位不準確,導向不具體。對實踐和動手能力培養沒有受到實質性重視,課程設置形式高于內容。作為一個元老級別的專業學科,過去更重視理論和宏觀管理人才的培養,教學方法陳舊;無法及時與迅速發展的信息社會銜接;課程考核方式無法靈活的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也無法較為明確的考核學生在知識運用、解決問題能力、專業技能等方面的水平和效果。其次,專業課程設置忽略了復合型人才雙面性的特點,缺乏與就業相銜接的契機。專業課、專業基礎課的設置只是考慮到了對專業知識的掌握,無法通過這些課程來培養學生的其他能力。
提高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復合型人才培養的水平,首先要明確培養導向。應將該專業的社會服務導置于重要地位,將服務學生就業作為必要條件,并在教育教學中強化復合型人才培養。一是要深刻分析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復合型人才市場需求與就業導向,明確社會和就業市場對人才理論寬度、知識廣度和能力的要求,進而形成培養的總體目標。將總體目標分解為細化具體目標作為制定相適應的培養方案,優化課程體系的指導。制定復合型人才培養方案,要依據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所具有的特點與優勢,前瞻社會發展潮流和人才市場形勢,提高人才培養與人才需求的耦合程度。
二是專業課程體系要以“堅持為三農服務”作為出發點,將“為生態文明、農業現代化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人才支撐、科技貢獻和智力支持”作為改革的導向。注重理論專業知識的同時,加強農林、農村知識的通識教育,為學生在農業農村領域創新創業提供幫助、創造條件。提高專業課中綜合運用等相關動手實踐能力的培養,增加與就業的緊密性。
三是要改善教學方法手段,有效的提高復合型農林經濟管理人才的教育教學質量。應該改變傳統方式的教師一言堂闡述的授課方式,與學生討論、互動頻繁使課堂氛圍活躍,案例教學與理論教學并重,或分組完成一項綜合任務的方式來提高學習興趣??己朔绞街校黾訉嵺`考查環節的占比,例如通過作業、答辯、調研等方式,結合理論內容考試、課程論文等方式相結合來全方位的綜合考查學生對知識的了解掌握情況和能力水平提高情況。
最后,強化實踐課程、增加實踐機會。實踐教學不僅要進行實踐教學基地建設、實驗室建設,更要重視實踐課程內容建設,緊密結合“三農”實際和人才市場需求,有針對性的設計實踐課程能力培養目標和考核標準。
沈陽農業大學教育教學研究項目2014-49;遼寧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研究項目UPRP20140098;2014遼寧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立項課題 JG14DB354
參考文獻
[1] 柯水發,李紅勛,王庭秦.基于學生視覺的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本科課程調查與分析――以北京林業大學為例[J].中國林業教育,2011(3):1-7.
[2] 丁勝.基于學分制教育的農經專業學生培養模式研究[J].江蘇科技信息,2014(12):67-68.
1.1數據來源
為掌握甘肅農業大學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學生有關教學需求的基本情況,設計了包含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材、教師角色、實踐教學等內容的調查問卷。于2013年3至5月針對甘肅農業大學農林經濟管理專業三、四年級學生開展了實地調查,共發放問卷260份,收回有效問卷242份,問卷有效率93.08%。
1.2樣本基本情況描述
從性別看,由于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為文科專業,因此女生比例較高。從年級看,三、四年級學生均有涉及,其中三年級已學部分專業課程,而四年級已學完教學計劃中的全部課程,均對專業課教學有較為全面的認識,能夠對調查內容作出真實回答。調查樣本在性別、年級方面分布合理,具有較強代表性。
2基于教學需求調查的農林經濟管理人才培養現狀描述
2.1專業方向不鮮明、授課內容與“三農”結合度低
專業課學習對學生掌握理論知識、學以致用有重要作用,因此農經課程授課內容應穿插中國農業經濟發展的新理論、新觀點、新舉措。調查中有63.7%的學生認為專業課授課內容比較陳舊,92.3%的學生認為教師授課中很少或基本沒有聚焦“三農”問題。這一方面與教師個人學科背景、科研經歷有密切關系,但另一方面,也與當前學生、家長的就業意愿相關。農業院校的學生多來自農村,受傳統的“跳出農門”觀念影響,很多學生難以確立強烈的愛農情感、興農責任、強農使命,不愿涉農就業;而更多地跨專業選擇銀行、保險、證券、投資、銷售等工作。基于此,盡管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方向定位于“農”,但教師在課程講授時基于自身知識面、學生需求,較少地涉及“三農”內容,出現教師、學生“學農不知農”、“學農不愛農”現象,造成畢業生知識結構、綜合素質、技能特長與“三農”需求、社會需求不相適應,不明確的專業方向既影響專業特色凝煉又影響人才培養質量。有近3/5的學生認為專業知識學習對就業有幫助,但在對授課內容與教材關系的調查中,68.1%的學生喜歡教師講課時將自己的想法與課本內容相結合,僅有3.3%的學生希望教師圍繞教材講授。
2.2專業課科目、學時設置與學生需求存在差距
課程設置是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合理的課程設置有助于提升教學效果、實現人才培養目標。調查中有63.7%的學生認為農經專業課程設置不太合理,表現之一是專業課雖多但與農林經濟管理相關的核心課程較少,如無“農業技術經濟學”、“農業政策學”等課程;二是不同課程的內容有重復或交叉,如《農產品營銷》與《農產品國際貿易》中對“農產品的界定”。有69.2%的學生認為專業基礎課、專業課學時設置不合理,多數課程為48學時的理論講授,僅有8學時甚至無實驗或實習學時,所學理論知識難以通過實驗形成有深刻印象的感性認知。
2.3教學組教學能力居中、師資素質滿意度高
無論何種人才培養方案及專業課設置,均要由專業教師去實施。關于教學組教學能力、師資素質的調查發現,73.6%的學生認為專業教師隊伍教學能力居中,但同時69.3%的學生對教師素質包括師德、責任感表示滿意。反映出教師專業涵養、教學能力亟待提高,但教學中并未放松對學生的嚴格要求與關心??梢妼τ诘靥幬鞑康霓r業院校而言,受師資培養經費、環境相對欠缺影響,教師僅能依靠網絡搜尋相關教學輔助材料,難以開展有資金、時間系統支持的脫產進修或短期學習,造成專業教師知識面單一、視野狹窄,難以及時將學科發展的新動態、新理論傳遞到課堂教學中,制約教學能力、培養質量的提高。
2.4授課方式多采用講授式,學生對互動式教學意愿高
對于授課方式,有91.2%的學生認為當前專業課講授中主要采用講授式,案例教學、互動教學采用較少。對有助于激發學生自主思考、發揮學生能動性的討論式、互動式甚至教師指導、學生自講的方式學生都已有一定認識,并分別表現出63.7%、56%的參與意愿。而對于能夠實現形象、直觀、生動教學的案例式教學,98.9%的學生認為其能夠調動個體主動性,改變教師“獨唱”局面,實現師生、同學共同探討問題,不僅便于知識的理解與思考,更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意識。
2.5多媒體教學使用較多,教學效果滿意度不高
計算機多媒體技術作為將聲音、圖像、文字等集于一體的新型教育形式,在信息量與日俱增的今天,能實現直觀易懂、生動形象地展現教學內容,有助于調動學生情緒、注意力,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與積極性,培養創造思維。調查中有71.4%的學生反映教師在專業課教學中對多媒體等現代教學手段用得較多,有65.9%的學生認為其教學效果一般,有19.8%的學生甚至對其教學效果不滿意,原因在于一是認為部分多媒體課件制作缺乏新意,形式呆板,教學中過分強調以計算機為中心,忽視師生互動、交流,二是部分課件信息傳遞量過大,難以及時消化吸收。
2.6校內外實習基地少,實踐教學體系尚待健全
受經費、時間、學生管理等因素制約,農業院校普遍存在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少、校內實踐教學活動少的現象。調查中有92.3%的學生認為本專業實踐教學體系不夠健全,尤其是缺乏穩定的校內外實習基地。受此影響,盡管教學計劃中安排了教學實習、生產實習、生產勞動、社會實踐等環節,但卻難以得到有效落實。尤其是畢業實習為實踐教學中學分最高、學時最長的環節,但由于設在第八學期,與學生忙于求職、擇業相沖突,致使實習基本流于形式,畢業論文鮮有實習材料支撐,質量參差不齊。
3改進農林經濟管理人才培養方式的對策
3.1明確人才培養目標,與時俱進調整專業方向
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涵蓋經濟、管理兩大學科,若無細分的人才培養目標與方向,專業名稱、學生實際操作能力與其他經濟管理專業相比缺乏就業競爭力。目前,部分高校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實行在第一、第二學年“通識”教育的基礎上,第三學年自主選擇專業方向,如中國人大農林經濟管理專業設立了產業經濟與貿易、食品經濟與管理兩個專業方向,沈陽農大農林經濟管理專業設立了農村發展、企業管理兩個方向。因此,認為甘肅農業大學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在以培養既注重學生科研素質、實踐能力及經管業務技能,又注重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的新型農經人才培養目標的前提下,應以現代農業對人才的新要求為導向,設立“涉農”的農村發展方向與“非農”的企業管理方向,前者偏重于農業經濟理論、政策研究,以學生繼續深造為目標;后者偏重于管理實踐,以學生就業為目標。就此問題的調查表明:若設置專業方向,39.6%的學生愿選擇農村發展方向,而60.4%的學生選擇企業管理方向。這對于明確人才培養目標、優化課程體系、激發學習意愿、滿足學生個性與職業共同發展的需求有極大幫助。
3.2優化課程體系,加快教材與授課內容更新
在調整專業方向的基礎上,應優化農林經濟管理專業課程體系。一方面,應合理安排公共課、基礎課、專業課等課程的比例關系,避免課程內容交叉、重復或相互脫節。如農業發展方向應以“三農”為導向,課程設置應體現“農林為本、經管相融”,如開設農學概論、農業項目管理、農業政策學等與農村發展關系密切的課程,讓學生在學習農業科技知識的基礎上學習經濟學、管理學知識,實現三者融會貫通、理論聯系實際。另一方面,應更新、凝煉課程內容,結合農林經濟管理研究領域與社會經濟發展的最新成果及時修訂教學大綱、更新教材、充實教學內容,使教學內容緊密結合國家農村經濟發展與改革的形勢。
3.3加強師資培養,提升專業教師素質與技能
專業教師在本科人才培養中擔任著指導者、協作者、反思者的角色,對學生培養專業興趣、提升專業素養有極大幫助。因此,師資培養不僅應注重教師的專業知識、教學水平、科研能力等硬能力的培養,更應注重職業道德、創新意識、團隊精神、心理素質等軟素質的培育。基于此,在經費受限時,應通過內部培養如教研室活動、教學觀摩、競賽等帶動青年教師成長,形成傳幫帶、互幫互助的良好氛圍。另一方面,盡可能籌集培養經費,通過選送教師到重點高校做訪問學者、參加學術會議、出國研修培養骨干教師,提升師資團隊實力。
3.4改變教師認知,踐行案例、自講等多樣化教學方式
隨著信息獲取的便捷,學生自主意識、知識面、視野日益開闊,在課堂上更希望有更多的雙向溝通而非“被灌輸”。因此,專業教師應改變傳統認知中以師以教為主的“拉式”觀念,實施有助于教學相長、將師生個人思考與集體智慧相結合的“參與式”方式,如小組討論、課堂案例分析、學生自講等。其中案例式教學不僅有助于調動學生積極性,更能給學生思考的空間與方向,增強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應在與實踐結合較為緊密且案例研究較多的農業經濟學、市場營銷學、管理學原理等課程中推廣案例教學。此外,采用教師指導、學生自講的方式也能極大激發學習積極性、增強學習趣味性,不僅能使學生通過預先的扎實準備真正掌握農業經濟管理理論知識,增強查詢信息、辨別真偽的能力,更能通過模擬、演練鍛煉學生專業語言表達能力、改變自我認知、提升信心。
3.5規范多媒體教學,增強多媒體教學效果
多媒體教學已成為現代教學中必不可少的教學手段,在橫向拓展課堂教學內容、縱向深度挖掘知識點、形象直觀地展示內容、調動學生興趣等方面有積極作用。在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教學中,應借助多媒體技術中的流程圖、色彩、線條、圖片、文字、音效等合理搭配吸引學生注意力并加深學生感性印象,改進教學效果,幫助學生深入淺出地理解并識記基本概念、基本理論。但多媒體教學的本質是輔助教學,在應用時不僅應嚴格考核多媒體課件質量,更應考核專業教師授課能力,嚴防“教材搬家”、“照屏宣科”。
3.6加快校內外實習基地建設,健全實踐教學體系
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教育一直以來都是我國高等教育的薄弱環節,尤其是漁業經濟管理專業教育的發展面臨著諸多困境,主要表現在學科建設滯后、社會重視不夠、就業難度較大等方面,建議構建符合人才市場需求的培養目標、樹立重視基礎產業學科的社會氛圍和注重能力培養樹立良好就業觀。
關鍵詞:
農林經管;學科建設;困境對策
上世紀末各地高校擴招擴建以來,根據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都在不斷地調整教學方向,各自努力把高校建設成為綜合性、研究性的大學。為適應社會經濟的發展需要,我國的海洋水產高等院校也都積極努力地發展綜合學科,努力培養社會需要的人才。我國是世界漁業大國,漁業是我國大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約占農業總產值的9%,漁業人口達2000多萬。面對經濟發展新常態,要實現國家現代化,就必須首先實現農業的現代化,實現農(漁)業現代化,就應該更加重視大農業人才的教育和培養,推進新農(漁)村建設,就必須解決“三農(漁)”問題,就不可忽視漁業、漁村和漁民問題,這都離不開漁業經濟與管理人才的培養。作為農(漁)業院校的重點應該放在能夠直接服務社會的應用型研究人才培養方面,這就要求學生應具備基本理論基礎的同時,必須擁有比較全面的專業知識,并且能夠將自己所學知識創造性地應用于實踐工作之中。而水產(漁)業發展所需要的基礎研究和技術支撐,與現有海洋水產院校的學科設置不相匹配,其發展面臨著困境。
一面臨困境
(一)學科發展緩慢
農林經濟管理中的漁業經濟管理專業教育在我國歷史較長,如上海海洋大學的漁業經濟管理學科教育,在上世紀50年代初期就設有漁業經濟研究室,向學生傳授有關漁業經濟和管理方面的知識;1985年該校漁業經濟管理本科專業招生,成為全國高等院校中唯一的本科專業;2002年隨著漁業經濟管理碩士點、農林經濟管理碩士點和漁業經濟與管理博士點的設立,成為具有全學科支撐的專業。雖然漁業經濟管理專業辦學的時間比較長,學科支撐有力,但與其他經濟管理類學科和專業相比,發展速度十分緩慢。目前全國海洋及涉漁院校都開設和設立了專業,但基本培養模式雷同,形成相對單一的人才培養方式和教育內容,專業辦學規模比較小,力量分散,缺乏相關學科群的支撐,使得辦學力量難以集中,資源配置分散,造成學科發展不盡理想,難以形成學科特色。
(二)社會重視不夠
在當今社會上比較熱門的專業主要集中在金融、會計、國際貿易和物流等領域,對“農(漁)”字當頭的專業,受我國傳統觀念的影響,一定程度上難以擺脫社會的歧視,認為學習農業沒有意義,學習漁業更沒有意義,使得優秀學生不愿填寫和報考該專業,學生就學率低下,專業名額極少。從上海海洋大學漁業經濟管理專業報考生源來看,2010~2012年三年間學生第一志愿報考率分別為61.1%、42.6%和51.1%,而且學生都不愿意調劑,其調劑錄取率基本為零,并且在上海地區的報考生源均為第一志愿錄取,其他省份的第一志愿報考率較低。同時,由于產業的因素,在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大背景下,其他專業能夠擴大招生規模,而漁業經濟管理專業的招生規模難以擴容,其本科學生人數一直維持在40名左右,且入學以后要求轉專業學習的學生數量較多,造成學生生源嚴重不足。
(三)就業難度較大
由于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以及專業的局限,涉農類高校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實力相對較強,而人文社會科學專業在競爭中毫無優勢可言,導致學生人文教養不足,綜合能力欠缺。同時,由于用人單位和部門的偏見和誤解以及就業配套機制的缺乏,使得畢業生就業難度增大,削弱了學生到基層工作的意向。目前,農林(漁業)經濟管理專業畢業生的去向主要集中在企業、靈活就業和繼續就學等方面,專業對口就業率低下。根據《上海海洋大學社會需求與培養質量年度報告(2013)》的統計,該校漁業經濟管理專業畢業生就業的專業相關度為46%。以2012屆畢業生為例,在34名畢業生中,繼續就學(國內外)的11名,占總數的32.4%;從事與專業相關、到涉農類單位就業的畢業生人數僅為4人,占總數的11.8%;從事經濟、管理類工作的19名,占總數的55.8%。尤其在學生就業上,校院發動全系老師的力量,并通過校友介紹等途徑,推動學生就業。
二對策建議
(一)構建符合人才市場需求的培養目標
涉農(漁)類經濟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必須以人才市場需求為導向,根據社會人才需求和產業發展要求,注重農(漁)業經濟和經營管理應用人才培養,對專業課程進行合理設置,增加人文社會類基礎課程和產業實用技能型的實踐內容。同時,應根據國家對基礎產業的發展要求和趨勢,增加相關實用課程設置,并跟蹤專業畢業生就業情況,了解用人單位對人才培養以及教學內容等方面的建議意見,結合國內外專業學科發展實際,積極改革教學內容,優化培養方案,構建既具有漁業特色,又包含經濟與管理的教學模式,突出實踐能力培養,提高學生的培養質量和適應能力。
(二)樹立重視基礎產業學科的社會氛圍
從發達國家的發展軌跡看,在社會經濟發展初期,國家政策一般以重農主義為主。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特別是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和發展,其政策導向逐步由重農主義轉為重商主義。但在經歷戰爭、經濟大蕭條和環境問題等危機之后,又出現了重視基礎產業的大環境。推進現代農(漁)業建設,符合世界發展規律。只有把農業、農村、農民問題解決好,才能不斷解放和發展農業生產力,才能實現中國的現代化,才能全面推進中國社會經濟的全面發展,才能實現中國夢。因此,需積極呼吁社會各界樹立重視農業等基礎產業的思想,只有農業穩固了,國家才能穩固。而農業的穩固和發展,迫切需要依賴大批農業科技和經營管理人才,需要大量的新型職業農民,需要涉農院校的大力培養,需要社會重視和支持基礎產業和學科建設。政府部門和企事業單位應打破地方保護主義和對涉農院校的偏見,加大財政投入和招收農(漁)業大學畢業生力度,為人才培養和流動提供良好環境。
(三)注重能力培養樹立良好就業觀
隨著我國現代農(漁)業建設以及漁業科技的突飛猛進,社會對農林(漁業)院校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層次的期望,要求學生不僅能具備專業應有的理論知識,而且能具備實際工作的能力。針對社會需求的變化,農林(漁業)院校應改變培養方式,注重學生工作能力的培養,以滿足社會的需求。一是調整和優化課程設置,積極探索既能夠掌握專業基礎知識,又能夠滿足社會需求的教學方法,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二是積極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競爭能力,鼓勵學生參加社會實踐,在實踐中鍛煉自己。三是積極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努力克服自身專業等方面的壓力,理性對待自己的人生觀。
作者:樂家華 單位:上海海洋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參考文獻
[1]王瑾等.關于農業類院校環境科學專業建設探討[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10,22(8):99-102.
關鍵詞:農林院校 知識產權人才培養 雙專業雙學位 設想
1.農林院校開展知識產權雙專業、雙學位教育的必要性
隨著《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正式成為WTO組織世界貿易體制的三大制度之一,全球范圍內的國際競爭方式發生了重大變化。為此,世界各主要國家積極對自己的國際競爭戰略做出調整,紛紛把知識產權提升到振興和發展本國經濟的戰略高度。2008年6月5日,國務院正式了《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以下簡稱《綱要》),第一次從國家戰略層面明確了我國實施知識產權發展戰略。提出“到2020年,把我國建設成為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和管理水平較高的國家”的戰略目標。
在此宏觀背景下,國內知識產權人才培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也取得了不少成績,但離現實需要以及應對未來競爭的人才儲備需要還相去甚遠,突出表現在三方面:一是知識產權人才層次不夠合理:高層次研究型人才多,應用型人才少。這是因為招收知識產權碩士生和博士生的學校遠多于招收知識產權本科生和雙學士學位生的學校。二是知識產權人才知識結構不合理:法律知識厚,專業知識薄。三是知識產權人才分布不合理:在國家機關、公檢法部門或大型企業從事知識產權工作的人才多,到基層企業和農村經濟組織工作的人才少。為此,近年來我國高校中已有部分理工類、醫藥類或化工類院校開始設置依托學科專業或知識產權專業的雙專業、雙學位人才培養體系,使這一問題得到了一定的緩解。但依托農科專業背景的雙專業、雙學位知識產權人才培養體系卻實屬罕見。隨著農業經濟在整個國民經濟中地位的提高,以及農產品貿易的增加,與農業有關的知識產權人才更加稀缺。
《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在實施知識產權戰略的專項任務中明確要求“充分發揮商標在農業產業化中的作用(第23條),完善理標志保護制度(第32條)。因此,貫徹《綱要》精神,實施知識產權戰略是我國大量基層農業企業和農村經濟組織的一項長期任務,必將需要大量既懂農業生產技術知識又懂知識產權的人才。農林院校通常是以農業和生物為優勢學科,通過實施知識產權雙專業、雙學位教育,能夠使學生的專業知識和知識產權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培養出更加符合地方經濟發展要求的應用型知識產權人才。因此,在農林院校中面向具備相關專業背景的學生開展知識產權教育,是大批快速培養社會需要的農業知識產權復合型人才的重要捷徑,知識產權雙專業、雙學位教育是農林院校知識產權人才培養的最佳模式。
2.農林院校知識產權人才培養模式的建構
2.1 農林院校知識產權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
目前,我國對知識產權人才還沒有統一的定義?!吨R產權戰略綱要》提出,“到2020年,把我國建設成為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和管理水平較高的國家”。據此可以認為,知識產權的外延至少應當包括知識產權的創造、運用、保護和管理。知識產權是一個跨越多個學科專業,涉及到法律、科技、經濟、管理、文化等多學科內容的專業。農林院校在進行知識產權人才培養時,應當結合本校的傳統優勢學科,以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為依托,重點培養具有動植物科學與技術及其相關學科背景的知識產權人才。因此,農林院校知識產權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應當是,具備動植物科學與技術學科的知識背景,能夠理解相關學科的基本原理和前沿動態,具有適應面廣、適應性強等優點的農業知識產權復合型普通人才。
2.2 農林院校知識產權人才培養的知識結構定位
當前多數學者認為,知識產權應當是法學和管理學兩個門類的集合。知識產權專業的知識結構應當依托法學和管理學為基礎建構。當然,前提條件是學生具備一定的理、工、農、醫專業背景。由此可以推斷:農林院校知識產權人才知識結構應當是:動植物科學與技術(或相關學科)+法學和管理學基礎知識+知識產權核心知識。
2.3 農林院校知識產權人才培養的模式定位
農林院校開展知識產權人才培養應當選擇本校優勢學科和專業的學生,依托農林經濟管理或者法學專業開展知識產權方向的雙專業、雙學位教育。這主要是基于兩方面的考慮:一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需要大量的復合型人才,在農林院校開展知識產權方向的雙專業(雙專業)教育能夠豐富學生的知識結構,增加學生就業的砝碼;二是從學制上講,在本科階段高年級同步進行雙專業、雙學位教育能夠縮短學制,容易為廣大的學生所接受。
3.農林院校開展知識產權雙專業、雙學位教育的探索與實踐
根據上述知識產權人才培養的目標、知識結構和模式的定位,筆者所在學校在開展知識產權雙專業、雙學位教育時主要進行了如下探索和實踐。
3.1 專業分類
將全校14個學院的學生按照課程的相關程度劃分為:動植物科學與技術、化學信息與工程、人文社科與傳媒三個專業大類,但重點是第一大類。根據學生的專業背景,設置相應課程,強化專業特色。如為植物科學與技術類學生增設的5個學分對應的課程是:植物品種保護法、地理標志保護與生物多樣性公約等。具體如表1:
3.2 學分要求
輔修農林經濟管理(知識產權方向)的學生必須修滿70學分。理論學時45學分,實踐環節為25學分。其中,必修課32 學分,選修課13學分。學生畢業時必須撰寫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知識產權方向)的學位論文,經答辯合格后,可以獲得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知識產權方向)的學位。
3.3課程模塊
根據農林院校知識產權人才培養的知識結構定位,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時,可以設定法學基礎模塊、知識產權核心模塊和管理學模塊三大模塊。
3.4 課程體系與教學計劃
學生所學課程分為必修課和選修課兩大部分。
必修課包括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專業基礎課設民法總論、訴訟法、農業知識產權、管理學原理4門課程,合計11.5學分,每學分按16學時計算。具體分配為,民法總論3學分,訴訟法3.5學分(共計56個學時,理論課46學時,實踐課10學時),農業知識產權2學分,管理學原理3學分。專業課包括:著作權法、專利法、商標法、知識產權戰略、知識產權信息檢索與應用、知識產權、知識產權管理、專業英語、生物多樣性公約、植物品種保護法,合計20.5學分。上述課程,除專業英語為3學分,生物多樣性公約1.5學分,之外,其他各門課程均為2學分。
一、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本科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1.專業定位不明確
在問卷中,69%的同學對專業知識的學習持肯定態度,認為這些知識對將來進入社會有益。但是47%的同學承認不喜歡所學的專業,主要原因是所學的內容和市場需求不符,將來不好找工作(60%)及對專業的本質不了解,沒有興趣(10%)。這反映出幾方面的問題:一是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窄口徑的人才培養方式使學生的就業選擇受到限制,影響了學生開展本專業知識研究的興趣。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在人才培養定位上沒有找到與實際社會需求的結合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設計中也沒有迎合這方面的需求,表現為實踐和實習的比例過低,理論過強,理論知識和實踐脫節,或者學習內容流于形式。農林經濟管理專業要發展,必須要將專業定位、課程體系改革與社會需求結合起來,立足于服務新農村和現代農業建設的目標,立足地區優勢,為社會輸送適用性的復合型人才。
2.課程設置不科學
有66%的學生認為課程設置不科學。課程設置方面主要反映幾方面問題:一是課程設置的窄口徑。在專業課與通識課的安排上,有44%的學生選擇讓學生盡早進入專業課教育,有56%學生認為應在早期加強通識教育,反映出學生對通識課相對比較重視。我國近年來大學教育普遍采用了分學科和分專業的窄口徑專業教育模式,而且發展趨勢是學科和專業越分越細。這種教育方式最大的局限在于,它只重視適應知識的高度分化的要求,而忽視了對知識的高度綜合適應,它在產生凝聚力的同時,也使本部類或本專業與其他專業相脫離[1]。二是課程內容不科學。課程設置脫離現實社會實際需要、不實用、課程更新速度慢,陳舊課程未能及時淘汰,不同學科領域結合或交叉的新興課程開設較少。許多涉農的課程如《農產品國際貿易》、《農業企業管理》等雖然帶著農字,但是課程特色不明顯[2]。三是專業課程之間的邏輯關系及課時安排不合理。學生反映較多是理論課時過多,實踐和實習課程設置得較少(38%);課程設計的學時不合理,有的課時多,有的課時少(22%);課程設計的前后順序不合理(18%)。
3.教學方法不靈活
在問及學生你喜歡什么樣的授課方式時,97%選擇啟發式、互動式和案例等授課方式。許多學生反映教師在授課時照本宣科、教學內容過多、內容枯燥,理論過強,學生缺乏與教師進行平等交流的機會。這主要原因是在大多數老師的觀念里,教師的責任主要是授業,即講授知識,因此習慣了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在教學方式上只考慮按照大綱的進程講解專業知識,而忽視了教學的效果。教學方法的應用也缺乏科學性,有的老師對如案例式、討論式、啟發式教學模式缺乏了解,在方法應用上過于粗糙,沒有進行合理規劃。此外,學生反映較多的是關于多媒體等現代教育手段的應用效果。學生對多媒體等現代技術手段是持肯定的態度的,對于一些信息量大、案例多的課程如《農業經濟專題》、《農業經濟學》等學生認為應該實施多媒體授課。但是在實踐中,多媒體授課只純粹成為老師講課的工具,并沒有進行科學的設計和規劃,在邏輯性、美觀性、信息量等方面都存在著不足。
4.分層次教學模式不完善
2011年,東北農業大學建立了拔尖培養實驗班,在大一新生中挑選優秀人才實行按需培養。建立了“通識教育+專業教育+個性化教育”的學習模式,實行導師制,并建立高層次的老師隊伍加以保障[3]。但是通過二年多的人才培養實踐來看,有一些問題尚待解決。首先,人才培養定位不明晰。拔尖人才培養班以培養研究型人才為主,主要是培養學術型研究人才。在課題體系建設方面,理論學時過多,而實習實踐性課程較少。由于實行了末位淘汰機制,學生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學習理論上面,而缺乏對參與科創基金和社會實踐的興趣。再者,教師隊伍建設也相對薄弱。拔尖人才培養班雖然設立了模塊化教學模式,而且80%的老師具有博士學歷,但是除個別專業外,缺乏具有較高國內外影響力的領軍人物,大部分老師缺乏實行雙語教學的能力。最后,導師和學生之間缺乏溝通。拔尖人才培養班設立了導師制,其目的是為學生的人生規劃和科學研究提供助力。但是由于并沒有建立導師和學生溝通的約束機制,實踐中學生與教學的溝通較少,導師制流與形式,更不用說學生參與老師的科學研究。
二、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本科人才培養的措施建議
1.確立寬口徑、復合型的專業培養理念
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及社會經濟的發展,學科之間交叉融合、平臺整合已成為必然趨勢。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在實施人才培養過程中,應確立寬口徑、復合型的專業培養理念[4]。所謂寬口徑,是指通過拓寬專業口徑,合理確立通識性課程和專業課程 關系,淡化專業,通過課程體系改革提高通識課程的比例和系統性,同時實行學科交叉滲透和整合,將學生培養成既具有較強專業理論深度,又具有較寬知識視野的適應性人才。培養復合型人才,是以創新人才為培養重點,形成開放式的教學氛圍,將課堂主動式學習和課外研究探索性學習方式相結合,通過科創基金、社會實踐、校企共建形式提高學生的科研興趣,對學生進行系統性的科研訓練,在提高學生科研水平的同時,也鍛煉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以及學習能力。
2.建立以研究型學習為導向的教學模式研究型學習模式的選擇反映了學生的真實需求。無論是作為教學模式還是課程形式,研究型教學與研究型學習形成了互動和相輔相成的關系,成為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方向。教學內容的重心,應該是向學生呈現一種整體知識框架,給他們一個全面的知識結構。然后,精選出必須學習掌握的核心知識。教學內容應根據專業培養要求和時期背景實行彈性化。同時,應向學生講授本專業領域前沿的、熱點知識,既提高他們的理論水平,也有處于創新能力的培養。在教學方法上也由“廣播式”向采用案例式、啟發式角色互換式、討論式多種方法相結合,在具體的操作方式上實行個人獨立研究、小組合作研究、導師與學生合作研究等。為提高教學效果,必須對以上方式進行合理規劃,否則就會流與形式。為增加現代輔助教學手段的實施效果,一方面要加強對多媒體課件的審批力度,根據課題的性質而不是根據教師采用多媒體授課方式;一方面要加大對教師現代教學手段應用技能的培訓,尤其是要加大對青年教師的培養力度。
3.加強分層次教學的制度和人才保障建設
分層次教學的主要問題是在拔尖人才培養上,一般人才培養方式有經驗和歷史可循,但拔尖人才班的培養模式尚須探索。首先要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可以以引進人才形式引進專業或學科領域內的拔尖人才,或采用合作培養形式和外校的知名教授和學者聯合培養學生,加強本專業與外國大學相關專業優秀學者的合作交流,建設資源共建平臺,發揮他們在學科建設和教師培養方面的帶動作用。建立研究團隊和實施青年導師制,明確教學的科研方向,提高科研水平,加強對青年教師的培養,特別要加強年輕教師的出國培訓[5]。其次,加強導師制的機制建設。要求導師實行按需培養,并制訂培養計劃,對學生開展系統性的科研訓練和培訓。建立導師培養的約束機制,最低要求導師和學生從高年級開始每年發表1-2篇文章,并進行科研獎勵。在社會實踐和科創基礎上,可以建立拔尖人才培養基金,對學生的優秀成果給予資助。
關鍵詞:高等農林院校;金融專業;實踐教學;改革
一、高等農林院校金融學專業實踐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一)培養具有實踐創新能力的應用、復合型金融專業人才的需要
在實踐中,如何通過一些具體的手段與措施使得這種相對寬泛的目標具體化乃至實現,這是擺在眾多高等學校尤其是農林院校金融專業面前的一個現實課題。進入21世紀,受制于高校本科畢業生總體外部就業壓力,在國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門的鼓勵及縱向推動下,財經類專業(包含金融專業)的實踐教學成為目前各高校紛紛踏入并廣泛摸索嘗試的教學改革領域,并逐漸轉化為各高校教育事業費的一個重點投向。然而,眾所周知,我國高校中的研究型大學、教學研究型大學的金融學人才培養方案是不一樣的,綜合性大學、財經院校和地方農林院校的金融學人才培養方案也應該有區別。既然人才培養方案都存在區別,那作為人才培養方案的子模塊之一——教學體系,包括實踐教學體系也應有所區別。我們查閱了目前國內絕大部分地方農林院校金融學人才實踐教學模式,發現國內地方農林院校的金融學專業實踐教學內容、開展模式等方面與綜合性大學和財經院校沒有多大區別。根據農林院校開設金融學專業的特點,極其需要構建適合農林院校金融專業自身的一種實踐教學體系,而不是照本宣科,直接照搬其他綜合性大學或財經院校的實踐教學體系。
(二)構建一個復合農林院校金融專業自身發展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實踐教學體系需要
一些農林院校金融專業實踐教學盲目效仿其他綜合性大學、財經院校實踐教學模式時,往往存在很大程度上的盲目性和被動性,即在行政評估以及外部市場壓力下,如果沒有對農林院校金融專業實踐教學的本質內涵、運行規律等方面的深入理解,就很難總結出一條切實可行的操作制度與管理辦法,從而既容易使農林院校金融專業實踐教學無從有效展開,又有可能造成農林院校有限資源的低效投入,因此構建一個周密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實踐教學體系對目前農林院校金融學實踐教學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
(三)根據農林院校金融專業服務對象特點進行金融實踐教學改革的需要
我國正在開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對應用型復合金融人才的培養目標、課程設置、實踐教學等方面提出了新要求。在現有農村金融人才結構中,人員學歷層次偏低,金融學專業人員偏少,高層次應用復合型金融專業人才更是缺乏。隨著村鎮銀行、資金互助社、小額信貸公司等一些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出現,需要一大批既熟悉農村經濟發展,又具備扎實的經濟、金融知識,擁有金融技能的人才。而農林院校在這方面具有其它綜合性大學或者財經院校不可比擬的優勢,應該抓住這一機遇,根據實際需求構建一個合適的金融實踐教學體系以適應市場需求。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發現,農林院校金融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構建具有較大的意義。在金融業日益開放和國際化的背景下,構建金融實踐教學體系對,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更好地體現農林院校的特色,確保穩定生源,促進學校學科建設發展。有利于充分發揮農林院校在新農村建設中的優勢,體現自身特色,服務社會主義經濟建設。
二、高等農林院校金融學專業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農林院校對金融專業實踐教學重視不夠,投入不足
大多數農林院校的金融專業在整個學校學科體系中都是弱勢學科,學校項目資金來源主要靠涉農的自然科學來爭取,比如農學、植物保護、動物科學、動物醫學等等,因此,許多農林院校重自然學科的實踐教學,而輕屬于社會科學的金融專業的實踐教學。尤其在以理論教學為主、實踐教學為輔的思想觀念的指導下,許多農林院校金融專業實踐教學普遍弱化,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尚未做到完全匹配。這樣,實驗教學與原有的理論教學就不能有效匹配,使得二者在實施過程中出現脫鉤,學生從中收益并不是很多,從而導致學生畢業后動手能力不強,適應能力較差,不能夠適應金融機構涉農業務的開展。比如,農村小額信貸業務中信貸資金用途考察時分不清方向;開展理財業務時搞不清農民消費特點;農業保險業務中,確定農作物受損時不會測產等等。另外,由于實踐教學經費限制,學校更多的重視自然學科的實踐教學基地建設,使金融保險專業的實踐教學進一步被削弱,從而不可避免地導致學生創新素質不高、動手能力不強。
(二)實踐環節的設置層面過低,課外培養環節不規范
目前,多數農林院校對開放教學實踐環節課程設置認識不足:如僅把實踐環節教學看成衣服與課堂教學的一種輔助形式,而實踐教學實際應作為一種培養目標來實施,突出其科學性、開放性和實用性;另外,實踐教學在實施過程中沒有按照教學計劃要求進行規范布置,導致教師和學生對其敷衍了事,達不到預想效果。三是,實驗教學內容相對分散孤立,綜合性不強。這樣的實踐教學對學生沒有很強的吸引力,進而不能系統性、全面性地掌握專業技能。
(三)教學師資隊伍資源不足,教學計劃落實不到位
教師在學生培養過程中處于主導地位,教師隊伍的質量直接制約著人才的培養質量。為滿足金融專業教學要求,必須建設一支高水平的師資隊伍。多數農林院校在缺乏實踐教學基地的情況下,學生的實踐教學更多地依賴教師的社會關系。另外,高校在招聘教師時更加注重教師的理論知識水平,而忽視實踐教學能力,將最后學位及畢業院校作為衡量教師的唯一標準,很少考察他們的實踐教學能力。大多數年輕教師沒有受過職業技能訓練,缺乏科研實踐,加之工作繁重、學歷進修壓力大,實踐鍛煉的時間嚴重缺乏,實際經驗不足,動手能力不強,導致教師在指導學生實踐訓練時,往往會感到力不從心,實踐教學效果不佳。
(四)實踐教學管理體制不順暢
實踐教學管理體制不順暢是農林院校實踐教學開展中普遍存在的問題。部分農林院校金融專業實踐教學計劃與專業理論教學計劃合二為一,沒有明確的金融實踐教學目標。實踐教學各項管理制度不夠健全,特別是對實踐教學過程缺乏有效的管理,缺乏科學的考核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不能調動廣大師生的積極性現有的考核方式就是上機考試一種方式,方法單調也不科學。學生們在課下投入大量的精力進行專業能力的訓練不但不能得到相應的獎勵,反而在應對目前死記硬背的考試中會處于非常不利的地位。這會嚴重挫傷學生的積極性。同時,學校對教師開展專業技能培養沒有具體和可操作性的要求和獎懲措施?!坝袥]有專業技能是學生的事,跟教師沒什么關系”。這種想法也影響了部分教師開展專業技能培養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加強高等農林院校金融專業實踐教學改革的政策建議
(一)加大投入,農林院校應加大對對金融專業實踐教學的重視程度
隨著社會對人才評價標準的轉變,實踐教學在培養機制中的作用日顯突出。農林院校要要充分認識金融保險專業實踐教學在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與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愛崗敬業精神方面的重要地位與作用,加大金融保險專業實踐教學基地建設的投入力度,使經濟管理和人文社科的相關學科和自然學科均衡發展,使人文社科發展成為推動學校各項事業發展的另一個“輪子”,自少在實踐教學環節是“雙輪驅動,比翼雙飛”。
(二)加大專業技能培養的重視力度,培養方案應具有前瞻性和系統性
金融實踐教學是加強專業知識教育,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科研能力、創新能力的重要綜合性訓練環節。要加大對專業技能培養的重視力度,一方面在金融學專業的培養方案中要加大專業技能培養環節的課程比重;另一方面要使金融專業技能培養全程化。從二年級分專業后就應該進行個人的未來發展規劃引導;在接觸過一些專業課程之后,就可以帶領他們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在課堂理論講解的基礎上加上校內的專業能力培養,并輔以校外的實地實習,對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幫助。
(三)加強金融實踐教學師資隊伍建設,提高金融實踐教學水平
高層次的金融實踐教學師資隊伍是構建完善的金融實踐教學體系的關鍵。首先學??梢酝ㄟ^配置專門崗位或專項資金,用一定的激勵機制調動教師對金融實踐教學體系建設的積極性;其次加強教師之間的合作,共同總結實踐教學經驗,探討如何改革實踐教學方法;定期安排教師到金融機構實習、進修,以順應學科發展需要更新教師的知識結構,為實踐教學充實新內容;此外可以通過聘請金融機構的兼職教師擴大教師隊伍,提高金融實踐教學水平。
(四)多元化進行實踐教學的考核與評估
考核與評估是教學系統中的重要環節,直接影響教學的全過程。金融專業實踐教學考核一般側重三大塊:即主干專技術、應用技能水平、職業資格證書的獲取。同時,根據學校的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整合特點,進行多元化實踐教學的考核與評估。例如,對于課內實踐,即實驗課或實踐課,按照考查方式進行考核較為妥當,實踐課在總評分數中的占比,可以因不同的專業而相異;對于由企業和學校共同開發課程、共同完成教學任務、工作與課程高度匹配的情況,可以由企業和學校共同決定考核方式,或完成一件指定的項目工作,或撰寫一份有應用參考價值的科研論文等等;對于學期末單獨進行的實踐環節,比如社會調查、認知實習、專業實習或課程設計之類,可以采取撰寫研究報告、工作成果展示、答辯等方式來考核。
[參考文獻]
[1]姬便便,杜君楠.對農林院校金融保險專業實踐教學的思考[J].管理學家,2012(1):
[2]李蘭.高職院校金融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改革研究[J].新西部,2010(1)
[3]王斌,王秀芳,王建中.高等農林院校金融學本科專業技能培養與改革建議[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農林教育版),2011(6)
[4]張玉純,戴序,徐揚.國外成功經驗對我國高校金融專業實踐教學的啟示[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08(12)
戶口所在: 海南 國 籍: 中國
婚姻狀況: 未婚 民 族: 漢族
培訓認證: 未參加 身 高: 176 cm
誠信徽章: 未申請 體 重: 140 kg
人才測評: 未測評
我的特長:
求職意向人才類型: 應屆畢業生
應聘職位: 市場/營銷:業務員,高級管理:
工作年限: 0 職 稱: 無職稱
求職類型: 實習 可到職日期: 一個月
月薪要求: 2000--3500 希望工作地區: 深圳,廣州,惠州
工作經歷深圳天寶恒黃金交易有限公司 起止年月:2008-07 ~ 2008-09
公司性質: 民營企業 所屬行業:會計/金融/銀行/保險
擔任職位: 業務員
工作描述: 通過為期半個月的培訓之后主要對公司的潛在客戶進行電話加陌生拜訪的方式推銷公司的黃金延期(AU(T+D))業務,和銷售“天寶恒”投資性金銀條。
離職原因: 假期結束,返校上學。
國美電器 起止年月:2006-09 ~ 2007-05
公司性質: 股份制企業 所屬行業:貿易/進出口
擔任職位: 促銷員
工作描述: 主要負責各類品牌的空調、電視等的促銷活動
離職原因: 學習任務加重 公司性質: 民營企業 所屬行業:其他行業
擔任職位: 業務員
工作描述: 手機之家屬于我校中國聯通直屬分店,我主要從事手機及其配件的銷售
離職原因: 即將畢業,就業問題志愿者經歷
教育背景畢業院校: 海南大學
最高學歷: 本科 獲得學位: 管理學學士 畢業日期: 2009-07
專 業 一: 農林經濟管理 專 業 二:
起始年月 終止年月 學校(機構) 所學專業 獲得證書 證書編號
2005-09 2009-07 海南大學 農林經濟管理 管理學學士學位 -
語言能力外語: 英語 一般 粵語水平: 一般
其它外語能力:
國語水平: 優秀
工作能力及其他專長1.管理能力:我所學的專業為管理類專業,09年畢業后拿“管理學學士”學位,所以大部分課程都是圍繞管理學展開。在校期間曾擔任過班長、校“陽光藝術團”副團長等職務。在擔當這些職務過程中使自己管理方面的能力得以實際運用和提高,且在這過程中得到老師和同學的好評
2.營銷能力:能夠成為一名優秀的營銷人是我的第一個人生目標。我們曾開設了《市場營銷》等以市場營銷有關的相關課程。通過對這些課程的認真學習思考使我已基本我具備了營銷方面的理論知識。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相信憑著我對營銷的熱情一定能夠成為一名優秀的營銷人
3.歌唱技巧:我擁有一副不錯的嗓子。在2008年4月獲得了“校園十大歌手”的光榮稱號。曾參加過校內多大幾十場文藝演出,也有校外的部分商業演出
4.主持能力:由于普通話標準,聲音好聽,上臺不怯場,因此但當過校內各類社團活動、文藝晚會的幾十場主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