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05 08:59:4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管理基礎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公共管理;職業活動;倫理;道德
工業革命使社會治理活動成為一種職業活動。歷史進入19世紀中期,由于英國政府采納了東印度公司的管理經驗,因而出現了文官制度,使得政府中的公務活動成為正式的職業活動。到了20世紀,政府中的行政管理作為職業活動被世界各國迅速地接受。目前,在全世界范圍內,人們普遍把行政管理當作專門的職業化的社會治理活動加以看待。然而,在社會治理活動職業化的過程中,馬克斯?韋伯的官僚制理論曾經影響行政管理活動主要從屬于科學化、技術化的原則,導致這一職業的倫理規定喪失了生長的空間,行政倫理學的研究也一直處于空白狀態。直到20世紀七八十年代,隨著美國出現“新公共行政運動”這一要求變革社會治理方式的思想運動,行政倫理的研究才引起人們的關注。由此可見,關于社會治理的倫理思考是與人類追尋后工業社會治理方式的進程一道啟動的?,F在,公共管理作為一種新型的社會治理模式已經成為人們普遍關注的對象。其中,值得思考的一個問題是,公共管理者的職業活動應當是怎樣的。在一定程度上,公共管理是建立在倫理關系基礎上的社會治理模式,公共管理者的職業活動比以往任何時候的治理活動都更加依賴倫理的引導和道德的規范。
一公共管理活動的職業體系
公共管理的職業體系是職位和崗位的結構體系。與以往的管理體系一樣,職位和崗位指明了公共管理者在公共管理體系中的具置,規定了公共管理的權力、職能及責任和義務。職位是就公共管理的縱向關系而言,崗位是就公共管理的橫向關系而言。無論是私人部門還是公共部門,都是由職位和崗位構成的職業體系,直接從屬于管理的原則。以往的社會治理體系在行政管理的名義下所形成的職業體系也從屬于管理的原則。但是,作為社會治理體系的公共管理卻發生了根本變化。它在管理的意義上告別了以往治理體系的權力定位或法律定位,不再是僅僅滿足于科學化、技術化原則的職業體系,而是在倫理原則的基礎上科學構造職位和崗位的職業活動體系。正是這一點,決定了同樣由職位、崗位構成的公共管理職業體系不同于以往的行政管理。對于公共管理的職業活動來說,“命令—服從”的行為模式為真正意義上的“分工—協作”的行為模式所取代。
職位和崗位都是職業體系的形式方面。公共管理與行政管理的不同不僅在形式方面,而且在內容方面。對于內容來說,公共管理的職業活動也存在著各種各樣的職業關系。雖然在一般的意義上,這些職業關系可以歸結為權力關系、法律關系和倫理關系三大類。在現實的社會治理過程中,這些關系總會以極其具體的形式存在于公共管理活動之中。公共管理的職業關系越是具體,就越是包含著道德的內容。比如,當職業關系表現為公共管理者與其職務、崗位之間的關系時,就要求公共管理者忠于職守、忠實地履行職務以及崗位上的責任和義務;當職業關系表現為公共管理者之間的關系時,就要求公共管理者團結協作、相互尊重、和睦共事、互相支持;當職業關系表現為公共管理者與其對象之間的關系時,就要求公共管理者平等待人、公正處事、真誠服務,以求得廣泛的合作……這樣一來,公共管理在形式上是分工—協作的體系,在內容上則是道德行為的表現。盡管都是在管理,但傳統的行政管理是失去了實質性內容的管理,而公共管理則把形式與內容統一起來,擁有了倫理本質。
由于公共管理中依然存在著權力關系,所以,權力關系賴以生成的等級系列依然會存在。當然,管理型社會治理方式已經實現了對等級關系的根本性改造,把人與人之間的直接等級關系改造成以組織層級為前提的等級系列,從而使個人之間在人格、權利等實質性方面達致平等。盡管管理型社會治理模式中的以組織層級為前提的等級關系只是形式上的,卻反映了權力關系的本性。在一切存在著權力關系的地方,都會程度不同地存在著等級。只要公共管理還需要權力,它就不能消除這種“等級”。因此,作為個人的公共管理者在公共管理這一合作體系中也會遇到處理上下級關系的問題,并且會成為他進行日常公共管理活動的基本內容。比如,政府中的公共管理主體需要執行上級命令和維護政府利益;政府外的公共管理組織需要處理與政府的關系、服務于社會和維護社會利益。無論是政府中的公共管理主體,還是社會中的公共管理組織,對于公共利益的理解都會出現偏差,特別是如何把握長期利益與短期利益,必定是一個時時都會碰到的難題。公共管理中存在著無法完全解決的利益矛盾甚至沖突。盡管如此,公共管理者卻不能無所作為。事實上,在公共管理的服務定位中所派生出來的一切主動性、積極性,都會外化為公共管理者自主地處理這些矛盾和沖突的實際行動,進而使公共管理者不同于以往各種社會治理模式中的治理者。做到這一點,從根本上說,就是充分發揮公共管理者的角色意識。只要公共管理者能夠對自己的職業表現出充分的自覺,按照自己對其職業特殊性的正確理解去處理上述各種矛盾和沖突,他就會無愧于公共管理這一職業,并且總會達致最佳的從業效果。
在統治型社會治理模式中,對于官吏的要求長期存在著爭論?!肮俦疚弧蔽幕乃悸吩诮K極追求中是要無條件地“忠君事主”;“民本位”文化的思路則反復申述“民貴”“君輕”的主張。管理型社會治理方式以制度的形式消解了所謂“貴”與“輕”的爭論。但這種社會治理方式往往是通過間接的、迂回的途徑來認識和了解公共利益的,往往在公共利益的要求與實現之間存在著“時滯”。特別是那些已經實現了職業化的社會治理者,缺乏積極回應公共利益要求的熱情,往往表現出我們稱為“”的那種對于公共利益的冷漠。所以,在走向后工業社會的歷史轉型的過程中,在人們期求更為進步的社會治理模式的過程中,管理型的社會治理方式需要由更加靈活的、積極的和主動的公共管理取而代之。
對于公共管理來說,新型的社會治理體制和制度是其賴以展開活動的前提和基礎。但是,與管理型社會治理方式不同,治理者的職業并不只是簡單地充作體制和制度的構成因素和實現途徑,而是體制和制度的必要補充。由此看來,統治型社會治理倡導官吏忠“君”愛“民”。在君民之間出現矛盾和沖突的時候,要么要求盲目忠君,要么要求理性地貴“民”輕“君”。這兩種選擇都要求官吏在“君”與“民”之間作出選擇和取舍。在統治型社會治理模式得以發生的歷史背景中,“君”“民”的矛盾和沖突是無法調和的。所以,矛盾之中會出現上面兩種對立的主張,要求官吏在兩者之間擇其一。管理型社會治理模式中的官員和公務人員以體制和制度作為行為選擇的終極標準,被動地接受體制中的程序驅使,對人民、對公共利益表現出極度的冷漠。他們在公共部門中工作,與在工廠中工作一樣,都具有工業社會特有的色彩,屬于形式化了的職業活動。與此不同,公共管理者的職業活動發生在合作精神已經成為一種時尚文化的時代。在這種條件下,社會在整體上不存在不可調和的矛盾和沖突。因為,一切矛盾和沖突主要來源于不同的認識和理解。如果通過交談和討論能夠取得共識、消解矛盾和沖突,那么公共管理者的職業活動就是運用權力促進交談和討論。
二公共管理者的職業角色
人的道德生活來源于人的社會角色。只有了解和確定人在社會中扮演什么樣的角色,才能判定他的行為在何種程度上是道德的。比如,一個公務員做出的某件事可能會被人們認為是不道德的,但是,一個普通公民做出同件事卻不被人們認為是不道德的。對一個人進行道德評判,在很多情況下,是因為我們先行對他的社會角色作出了定位。我們說一個人是不道德的,可能是指他的某一行為與他的社會角色偶爾不一致,也可能是指他的某一行為與他的社會角色經常不一致。在一般情況下,偶爾不一致能夠得到理解和原宥,而經常不一致則會招致他人的批評和鄙視,甚至遭到他所在群體的排斥。
人在社會生活中可能會同時扮演著多重角色。有些角色是與生俱來的,如血親關系中的角色;有些角色是個人成長過程中必須接受的,如做學生等;而更多的角色是個人選擇的結果。職業作為人的最基本的社會角色形式,正是人的選擇的結果。就是說,普通的社會角色是在人的成長過程中自然生成的。一個人在長期的社會生活中,能夠理所當然地形成應有的角色意識,并且準確地扮演自己所承擔的社會角色。職業角色則不同。它需要人們通過自覺的選擇和主動的學習,才能夠獲得準確的定位。
人們選擇職業有著復雜的主觀原因和客觀原因。人們選擇某一職業,可能因為生活的需要,可能來自生存的壓力,可能出于興趣愛好,也可能屬于理想追求……當人們定位職業角色時,會在職業導師的引領下進入職業角色,也可能會在職業活動的實踐中逐漸找到職業感覺。但是,所有從事職業活動的人,都需要借助于自覺的職業選擇和積極的職業學習,才能夠使自己融合到職業中去,成為真正的職業活動者。這個過程,就是從業者在職業序列中準確地找到他所從事的職業位置的過程。職業活動的舞臺是職位和崗位。職位、崗位是人的社會角色的明確化、具體化和固定化,是職業化了的社會角色。同時,明確化、具體化和固定化的社會角色,在每一職位和崗位上都會有著明確的責任和義務。人類社會活動職業化程度的提高,更多地表現在越來越明確、越來越具體地規定職業活動中職位、崗位的責任和義務,即通過組織結構、制度規范和活動程序等等方式,為每一職位和崗位確立起明確的、具體的責任和義務。
在社會治理體系中,無論是公共領域還是私人領域,只要是職業活動和組織行為,都會通過職位和崗位來明確界定人的責任和義務,有效地配置權力。這也是近代社會“理主義”組織行為模式中最為典型的形式,但該行為模式沒有注意到人的職位和崗位直接地構成人的多元社會角色中的一種。就是說,任何一種職業,任何一類專業化社會活動,任何一個組織行為體系,都不僅以整體的形式構造組織化的人的社會角色中的一部分,而且在組織成員個體那里擔負著社會角色,甚至首先在個體那里成為社會角色中的一種。對于人來說,每一個職位、崗位都不僅是特定的組織行為體系中的責任和義務,而且直接地根源于整個社會的責任和義務。
職位和崗位具有二重性,與之相對應的責任和義務也是有同樣的二重性。一方面,責任和義務屬于特定的職業和組織行為體系;另一方面,責任和義務又屬于整個社會。對于每一職位和崗位上的從業者來說,他的職位、崗位及其責任和義務,在職業活動和組織行為體系內會以職務的形式出現,在面向其直接歸屬的行為體系之外時,則以職業的形式出現。特別需要指出的是,職務與職業在從業者這里只是社會角色的二重歸屬。在從業者與他人的聯系中,職務與職業都是直接的。因此,當管理主義組織行為模式成為職務—職業—社會之間的單線聯系模式的時候,責任和義務便被片面化、形式化和缺乏道德的內容。我們在近代以來的社會治理中,時時處處都可以看到社會治理者只對社會治理體系負責而不對社會治理活動的對象及后果負責的情況。比如,就政府而言,下級官員只對上級官員負責,政府所有的官員都只對政府負責。只有政府才對社會負責,政府官員喪失了直接對社會負責的責任和義務的向度。政府對社會負責,卻很少對它的官員負責。因為,政府的官員僅僅是政府的“雇員”,以至于政府的官員在政府中也時常會感到“不平”。公共管理的職業活動就是要改變這種狀況,把單線的責任、義務模式改造成雙線的甚至多線的責任、義務模式。還以政府為例,公共管理的職業活動要求政府官員一方面對政府負責,另一方面直接對社會負責;同樣,政府既對社會負責,也對其官員負責。在這種情況下,政府官員不僅僅是雇員。他們在直接對社會負責的過程中獲得了在政府體系中享有自主性的資格。如果說,管理型社會治理模式中的政府視其官員為雇員的結果就是使他們成為政府行政執行的工具,那么,公共管理條件下的政府則使政府官員成為擁有自主意識的人。這就是兩者的根本區別。若把這種區別變成革新現實社會治理模式的動力,不容置疑的起點則是在理論上把握職位、崗位及其責任和義務的雙重直接關系。
三公共管理者的職業行為
職業活動規定著人的行為。一個人從事的職業和開展的職業活動,決定了他會有某種定型化的、重復的和連續的行為。他的行為總和構成了他的職業活動的基本內容,進而證明著他的職業角色。從表面上看,人的行為與職業的關系是被決定或被規定的關系,即職業決定和規定著人的行為。但是,這種決定與被決定、規定與被規定的關系,僅僅具有行為形式方面的特征。從實質上看,它是反向決定和反向規定的關系,即人的行為決定職業。特別是在充分自由地選擇職業的情況下,人與職業之間的聯系就是人的行為選擇的結果??疾烊说穆殬I角色可以發現,有的人選擇了某一職業后能夠迅速地進入角色,而有的人雖然從事某種職業活動相當長時間,卻始終游離于這個職業角色之外,并不是合格的從業者。這種與職業角色的“和合”與否體現在人的行為中。所以,正是人的行為決定了他是否是合格的從業者。對此,筆者認為是“行為決定職業”。
在職業活動中,人的行為形式可以同一,但人的行為實質卻會各異。對于那些行為規范和評價標準無法量化的職業活動來說,在同樣的職業行為之間會存在著天壤之別。這種情況在社會治理的職業活動中表現得尤為典型。因此,當人們選擇了社會治理這種職業的時候,還只是獲得了形式上的職業規定,實質上的職業規定則涵育于他在社會治理活動中的行為表現。就是說,社會治理者的職業角色主要由他自己的職業行為所決定。人的行為對于人的存在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人正是通過人自己的行為選擇了自己的存在形式和存在內容。人愿意做什么樣的人,不只是由自己的愿望決定。只有當自己的愿望轉化為行為,他才能成為自己愿望中的人。相對于做人來說,既然人能夠通過自己的行為選擇做什么樣的人,那么人就更能夠用自己的行為來證明自己能否成為某個職業的合格從業者。
自從有了職業活動,人的職業角色就開始由人的職業行為來決定。然而,在近代以來的整個工業社會中,職業活動的形式方面總是受到制度性的強化,使人的行為更多地表現出被決定的特征。同樣,在與工業社會相適應的管理型社會治理模式中,社會治理職業活動由于治理者自主性的喪失,也使治理者的行為主要顯示出受決定的一面。這種現象并不能否證人的行為對于人的存在、人的社會角色和人的職業角色的決定意義。相反,它證明了人的行為的受動性、被決定性和被規定性是由于歷史造成的,是工業社會的歷史條件限制了人的行為對于人的存在、人的社會角色和人的職業角色的決定性作用。隨著工業社會的結束和后工業社會的到來,人的職業活動在形式方面的規定開始弱化,在實質方面的規定受到強化。人在職業活動中的行為選擇日益顯示出決定性的作用。與后工業社會相適應的公共管理型社會治理模式,突出地反映社會治理職業活動的主體—公共管理者的行為選擇的意義。
公共管理職業的一切實質性的內容,都是由公共管理者的行為直接決定的。如果說選擇公共管理職業的行為決定了從事公共管理活動的形式的話,那么當一個人成為公共管理者的時候,怎樣扮演自己的職業角色,怎樣證明自己是合格的公共管理者,則取決于他的職業行為。公共管理者在職業活動中的某一行為或許多行為,都不能決定其職業角色。決定其職業角色的,只能是貫穿著服務精神和體現著服務原則的、穩定和持續的公共管理職業行為。公共管理者的職業行為是公共管理的服務本質得以實現的途徑。公共管理體系的結構和制度安排無論怎樣貫穿著服務精神和體現著服務原則,都不是服務的現實。只有通過公共管理者的具體行為,服務精神和服務原則才能夠轉化為現實。對于公共管理者來說,他的職業活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法律的規范,他的崗位服務和任職工作在很大程度上由權力結構決定。當然,一些特殊崗位和特定職務也會由法律作出規定,但對于公共管理體系而言,卻不是基本現象。職業和崗位、職務方面的法律規定與權力規定,在公共管理者的行為中將以綜合統一的形式出現。這一點也是公共管理行為區別于以往社會治理行為的基本特征。
在統治型社會治理模式中,社會治理行為主要體現著權力意志;在管理型社會治理模式中,理想的社會治理行為應當主要反映出法律精神。公共管理行為既不是權力意志的作用,也不是法律精神的顯現。公共管理者把他在職業和崗位、職務上的權力規定和法律規定統一起來,作為公共管理的服務精神和服務原則的支持力量灌注到自己的行為中去。所以,在公共管理的具體實踐中,權力和法律都是公共管理行為的前提和依據。權力和法律所支持的和試圖達到的是實現服務的精神和服務的原則。這樣一來,我們在公共管理者的行為中所看到的,就是以服務精神和服務原則為旨歸的、權力和法律的綜合統一。它在根本上結束了“權力歸結為法律”或“法律受權力統馭”的爭論。
盡管公共管理者在其職業行為中用服務精神和服務原則統一了權力和法律,但權力和法律在他的職業行為中畢竟是一種客觀力量。無論行使權力和執行法律或受權力支配和法律制約,這種客觀力量都會對他構成壓力,使他的行為選擇受到約束。公共管理者怎樣才能超越這種被動的、不自由、不自主的狀況呢?應當說,在一切存在著權力和法律的地方,社會治理者都會遇到這種被動的、不自由、不自主的狀況。對此,以往的社會治理者往往不得不加以接受。公共管理者采取的則是積極應對的態度。他們把公共管理這一新型的社會治理模式所擁有的、作為制度力量和體系力量的服務精神和服務原則轉化為個人的道德力量。這樣一來,公共管理行為便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職業行為,而是發生在公共管理職業活動中的道德行為。就是說,當公共管理體系的服務精神和服務原則僅屬于制度和體系的時候,還只是相對于公共管理者的“客觀精神”,公共管理者在職業活動中必須秉承和尊奉。一旦這種服務精神轉化為公共管理者的道德信念和道德標準,公共管理者也就獲得了自由和自主。這時,公共管理者的行為不再是受著某種外部力量驅使的行為,而是由他自己的意愿主使的行為。在人的一切行為中,只有道德行為是最自由、最自主的行為,職業行為亦然。
為了能夠讓企業管理層人員以及廣大的企業會計工作者更加深入地了解與掌握會計基礎管理的相關內容以及要求,就需要在思想層面上持續提升其對于會計基礎管理之認識,不斷提升企業會計工作者的綜合素質,企業應當開展必要的學習活動,從而讓全體員工均能認識到會計工作屬于一項極為重要的經濟領域管理性活動。會計基礎管理主要是通過對企業的經濟活動加以核算與監督,從而為強化財務管理能力之提升提供服務,這樣一來就能切實保障企業能夠得到可持續發展,正常而有序的企業會計管理工作均需以規范性的會計基礎管理工作加以保證。立足于宣傳培訓,能夠讓企業員工們更好地熟悉相關的財經法規,切實掌握本行業相關財務管理業務方面的知識,全面了解到企業會計工作的質量要求,深入掌握企業會計基礎工作的具體環節以及工作方法。在此基礎上,應當致力于不斷提升宣傳工作的力度,運用多種形式的宣傳培訓活動,讓企業會計基礎管理能夠深入到會計人才的內心深處,并且在其具體工作之中成為其行動上的指南,成為社會對于企業會計管理工作加以監督的重要標準以及依據。
2切實規范企業會計基礎管理工作
加大企業會計基礎工作規范化力,這是我們抓好企業會計基礎管理工作之原則。為此,應當認真做到以下三點:一是要切實規范企業會計基礎管理工作。要按照《會計法》以及格《會計基礎工作規范》所規定的內容為基礎,對于企業會計的基礎工作內容加以規范。二是要有效規范各項企業會計基礎工作。要從企業會計工作的具體狀況以及發展需求加以出發,依據經濟管理以及企業會計工作之要求,對于企業會計工作中產生的現象加以規范,比如,在ERP系統的操作中就要進行積極、主動的引導。三是要積極改進會計基礎工作薄弱環節,比如,原始憑證的獲得、錄入與現金支付等,均應加以詳細而又明確之規定。筆者覺得,最為基礎的會計管理工作,實際上也是最易產生錯誤之處,對以上問題作出具體細節上的規定,十分有助于企業承包會計人員正確地掌握以及執行,從而推動我國企業的會計基礎管理愈來愈規范化。
3推進企業會計監督管理工作
要推進企業會計的監督管理工作,最為重要的是應當有效發揮會計所具有的內在監管作,及時發現糾正經濟運行中所產生的各類問題,從而抵制與防止各類違反財經法律法規、損害國家與集體利益之行為。企業專業會計人員應當更加積極地發現問題,并且提出自身的困惑之處以及其所研究的對策。應當做到嚴格地依法辦事,全面落實《會計法》所給予的會計人員的職責。不僅要積極地聽話,全面執行領導所提出的能夠符合規定的意見,而且還要對于并不符合財會管理之指示以及要求。為此,應當加強說服與制止,更多積極地提出自身的合理化建議,真正做到為領導把好參謀、監督關。
4落實企業會計人才隊伍建設工作
要強化企業會計人才隊伍創建工作,致力于提升廣大企業財務人員的綜合素質,應當立足于對企業會計人員實施相關財經法律規范的宣教工作,從而努力提升從業者的職業道德。與此同時,企業管理層人士應當進行全面考慮,形成會計基礎管理工作責任體系。比如,要大力強化會計工作人員對于《會計法》等法律法規的深入學習貫徹工作,并以此為基礎,按照企業財務工作人員之實際,有目標和有層次地推進會計人員對于專業知識的系統性培訓,以實現提升會計從業者業務能力以及政治素質之目的,切實提升其法制意識。同時,還應當將企業會計基礎管理的責任全面落實至企業內部各個部門以及個人,而且要把責任、權力和績效進行掛鉤,從而形成賞罰更加分明的獎懲機制。要深入貫徹財務人員崗位責任管理制,保障財務基礎工作能夠保持平穩運行,而且把企業會計基礎管理責任和企業經濟責任加以聯結,真正做到實施全面深入考核、以職責確定權力、保證權責明確。
5結語
摘要:管理是以反映管理客觀規律的管理理論和方法為指導,有一套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科學的方法論,它具有科學性;管理也是指利用系統化的知識和技術并根據實際情況激發靈感、發揮創造性的技巧和訣竅,它同時具有藝術性。在理解了管理的科學性與藝術性之內涵的基礎上,我們發現管理的科學性是藝術性的前提和基礎,藝術性是科學性的突破和創新,管理的科學性和藝術性是互為條件、互相轉化的有機統一體,有著各自發揮作用的場合和時機。既有科學又有藝術的管理才是成功的管理。
關鍵詞:管理;科學性;藝術性;基礎;創新;轉化。
“成功的管理,靠科學還是靠藝術?”———這曾是一個頗具爭議的話題。出現這一爭論,主要是因為言論雙方所站角度或立場的差異造成的。強調管理是科學,是言者重視事實知識與原理知識的結果;認為管理是藝術,是論者重視技能知識與人際知識的結果?,F在,人們都已承認管理既是科學,又是藝術,一個成功的管理者必須具備這兩方面的知識。正如羅斯·韋伯所說:“沒有管理藝術的管理科學是危險而無用的,沒有管理科學的管理藝術則只是夢想?!?/p>
1管理的科學性與管理的藝術性的內涵。
1.1管理是一門科學,它是以反映管理客觀規律的管理理論和方法為指導,有一套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科學的方法論。
管理作為一個活動過程,在各種組織當中是紛紜復雜,別具特色的,但其中仍存在共通之處,存在著規律性。大量學者和實業家經過無數次的失敗和成功,通過從實踐中收集、歸納、檢測數據,提出假設,驗證假設,從中抽象總結出一系列反映管理活動過程中客觀規律的管理理論和一般方法,好讓其他人在面對同樣問題的時候,有矩可循,有據可依,提高成功率和可行性,不至于盲目和被動。人們利用這些理論和方法來指導自己的管理實踐,又以管理活動的結果來衡量管理過程中所使用的理論和方法是否正確,是否行之有效,從而使管理的科學理論和方法在實踐中得到不斷的驗證、豐富和發展。因此說,管理學是科學的,具備科學的特征。
科學性是管理必不可少的基礎,管理者如果沒有科學的管理知識和相關知識,就象哈羅德·孔茨認為的那樣:“醫生不掌握科學,幾乎跟巫醫一樣了。高級管理人員不掌握管理科學,則只能是碰運氣,憑直覺,或用老經驗?!保欢辛讼到y化的科學的管理知識,他們就有可能在嚴謹、量化、合乎邏輯的科學歸納基礎上,對組織中存在的管理問題提出可行的、正確的解決辦法。因為科學的管理注重自然規律、客觀數據、分析結論、程序化、規范、規則、慣例、理性體驗、同一性和經驗運用。科學性是一種行為的嚴謹,為組織帶來平衡和穩定,猶如骨架和軀干的作用。管理者學好管理學,能減少因違背管理的基本科學規律而造成的低效率和失誤。
但是在現實中,我們又時??吹揭恍╋栕x管理經書的學者,在管理實踐中卻屢遭敗績。為什么呢?因為他們片面強調了科學性,盲目照搬國外的管理理論;將書本上的管理原理當作教條;而管理的科學性對現實的要求過分理想化和理性化,它并不能為管理者提供解決一切問題的標準答案,它要求管理者以管理理論和基本方法為基礎,結合實際,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以求得問題的解決,實現組織的目標。因此,管理又具有藝術性。
1.2管理是一門藝術,它是指利用系統化的知識和技術并根據實際情況激發靈感、發揮創造性的技巧和訣竅。
藝術,就其本義而言,是指用形象反映現實并比現實典型的社會意識形態。一般意義上的藝術,是指那些富有創造性的方式、方法。管理藝術,則是表現為靈活高超的管理才能和藝術化的管理方法,是打開管理活動奧妙的鑰匙。
由于管理對象分別處于不同環境、不同行業、不同的產出要求、不同的資源供給條件等狀況下,這就導致了對每一具體管理對象的管理沒有一種惟一的完全有章可循的模式,特別對那些非程序性的、全新的管理對象,則更是如此,從而造成了管理活動的成效與管理者對管理技巧的發揮具有很大的相關性。事實上管理者對這種管理技巧的運用與發揮,體現了管理者設計和操作管理活動的藝術性。另一方面由于在達成資源有效配置的目標與責任的過程中可供選擇的管理方式、手段多種多樣,因此在眾多可選擇的管理方式中選擇一種合適的用于現實的管理之中,這也是管理者進行管理的一種藝術性技能。
管理屬于軟科學,沒有最優解,只有滿意解。如何更好地管理,受天時地利人和的影響,更受管理者本身的價值觀、風格和偏好的影響。如果僅憑停留在書本上的管理理論,或背誦原理和公式來進行管理活動是不能保證其成功的。管理者必須在管理實踐中發揮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因地制宜、審時度勢地將管理知識與具體管理活動相結合,才能進行有效的管理。藝術的管理注重的是靈活多變、逆向思維、創新創造、情感認知和審美感悟。藝術性是一種思維的升華,帶來活躍與發展,如同流動的思想、氣質和血液。藝術性是管理變化創新的靈魂。
2管理的科學性與藝術性并不相互排斥,而是相互補充,相輔相成的。所以,管理是科學性與藝術性的有機統一。
2.1管理的科學性是藝術性的前提和基礎。
從管理的科學性與藝術性的內涵可知,卓有成效的管理藝術是以對它所依據的管理理論的理解為基礎的。管理的科學性決定了管理活動必須接受管理理論的指導,以管理的基本規律為行動指南。對一個管理者而言,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是十分重要的,管理的專業訓練不可能培訓出“成品”的管理者,但卻是為通過實踐進一步培訓管理者創造了一個良好的開端,為培養出色的管理者在理論知識方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2管理的藝術性是科學性的突破和創新。
管理的理論價值,有別于其他學科,比如工程技術。在工程技術應用上,只要遵循它自身的科學性和規律性,通常都能夠得到相同的效果,例如用同樣的技術手段生產出來的飛機,一般都能飛得起來,一般無需對每一架飛機作個別的特殊處理。但在管理上則并非如此。由于每一個被管理者的性格、心理不同,不同的階段情緒也不一樣,以及每一種管理情景也有所差別,導致了同一種管理手段和技術,在管理效果上必然存在差異性。所以,僅靠“背誦原理”來進行管理活動,必然是脫離或忽視現實情況的無效活動。管理者必須懂得如何在變化著的管理實踐中對管理理論加以靈活運用;懂得針對現實及管理與被管理對象的特點對科學規律進行巧妙運用,不斷求新求變,才能夠取得更好的效果。這正是管理者藝術水平高低的體現。
2.3管理的科學性與藝術性可以相互轉化。
管理理論體系的發展過程就是藝術化管理知識與科學化管理知識不斷互相轉化的過程。藝術化的管理知識要不斷地轉化為科學化的管理知識,作為管理知識體系中規范的一部分,才能更好地指導自己的管理實踐;反過來,也只有對科學化的管理知識進行藝術化的運用,邊運作邊探討,才能形成有效的管理活動。我們必須重視一線管理者的直覺、悟性或經驗,從中感悟和提煉科學化的管理規律。沒有他們的直覺、悟性或經驗,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創新的源泉。
2.4管理的科學性和藝術性各有自己發揮作用的場合和時機。
由于管理的科學性決定了其理論體系相對嚴密,而管理的藝術性決定了其在處理實際問題時相對靈活,所以兩種屬性在作用的發揮上各有側重點??茖W性側重喻管理理論的學習、研究方面,藝術性側重于管理實踐的應用方面;科學性借以提高管理效率,藝術性借以提高準確性、管理適應能力;科學性主要體現在程序化和邏輯化,藝術性主要體現在非程序化和非邏輯化。管理勞動密集型企業會較注重科學性,借鑒一些成功的管理模式和制度;而管理知識密集型企業則可能較注重藝術性,要靠管理者更高層次的技巧去激發人才的主觀能動性。在企業成長的不同階段,管理的藝術性與科學性比例也可能是變化的。在企業創業階段,藝術管理可能更為需要;在發展階段,科學管理可能更為重要,而到成熟階段,藝術性可能又上升到較重要的位置。管理的科學規律為企業實現目標指明了一條最短路徑,但在實施過程中如何避免危機或使危機最小化講究的就是管理藝術。
綜上所述,管理是科學性與藝術性的統一,既有規律又不拘泥于成法,它為管理者指明了一個行動方向,又給他們留下了想象和發揮的廣大空間。認識管理的兩重屬性,對組織和管理者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只有將兩者有效地結合,管理者才能運籌帷幄,組織才能有長足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楊杜。我眼中的管理。中外管理研究,2001,11.
[2]熊鷺。論管理的科學性與藝術性之間的關系。清華管理評論,2001,10.
[3]。管理與用人。特區企業文化,1996,2.
(一)強化對會計基礎工作的認識
高度重視對會計人員會計基礎工作的培訓,廣泛宣傳《會計基礎工作規范》,使得會計基礎工作管理人員好和會計工作人員都能夠從思想上加強對會計基礎工作的認識,真正提高財務人員的工作能力。高度重視會計基礎工作,是企業財務管理活動順利開展的基礎。此外,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會計人員的整體素質,企業每周組織會計人員參加“會計規范講壇”,對會計人員進行思想灌輸。會計人員不僅需要掌握財務知識,更應該掌握稅法、會計法、計算機電算化技術、財務管理、經濟學等專業知識,還需要及時掌握本企業的經濟活動,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會計基礎工作的作用。同時培養會計人員職業道德素質,指導會計人員真正懂得愛崗敬業、忠于值守、廉潔奉公、嚴格執法的職業道德情操的真正含義,采用自我改造和自我約束的方式,盡忠職守,清潔廉明,一旦發現問題立刻匯報上級,不被利益蒙蔽雙眼,不斷增強自身職業修養,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為企業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二)建立現代化會計管理制度
當前,現代企業管理理念不斷深入到企業管理過程中,會計管理成為了現代企業管理的重點。會計不僅是現代企業管理的理論基礎,而且也是現代企業管理的重要手段。企業需要進一步完善內部控制機制,包括會計崗位責任制度、財務預算制度、財產清查制度、內部稽核制度、財務收支審批制度等內部控制制度。
(三)加強信息平臺建設
要加快會計電算化和會計網絡建設,提高會計信息質量,使會計信息的收集、加工、整理和分析更加規范,有效克服因手工操作出現的失誤導致會計信息失真的情況,避免舞弊行為的發生。建立一套財政部門、人民銀行、稅務部門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共享的現代化信息管理系統,任一部門將企業的信息錄入后,其他部門均可查閱,解決企業信息不對稱的問題,防止企業針對不同的機構報送不同信息的現象,以提高企業會計信息的質量。
(四)以規范化考核要求為標準指導日常會計基礎工作
按照《XX市企業會計基礎工作規范化指導意見》和相關的會計基礎工作規范化管理標準,逐條檢驗公司的會計工作,發現問題及時糾正。例如根據管理要求,對類似原始單據需要修正的,責成有關人員重新填制、獲取或辦理單據修改手續,規范原始憑據的管理;有記賬憑證內容不完整情況的,則由制單人員對記賬憑證內容進行二次復查,并由憑證審核人員進行審核,對復查審核中發現的遺漏情況及時補正;有會計對賬不及時情況的,則在企業內部設立及時進行會計對賬提醒機制,這樣就有效避免了因工作忙碌可能出現的延誤和疏忽;有未按規定附有會計報表附注和財務情況說明書情況的,則做到按會計報告要件內容應附盡附,不遺不漏,這樣也能使得會計報告的內容充分完整;有未按規定及時移交會計檔案的情況的,則根據相應的工作制度在財務、檔案等相關部門和人員的協作下,對會計檔案超期未歸檔移交情況進行清查,保障會計檔案的移交管理工作的完成等等。
二、結語
1.1樁基處理樁基的主要技術
可以分為靜力壓樁技術、擠括多分枝成立盤灌注樁技術、鉆孔壓降灌注樁技術以及夯壓成型灌注樁技術。靜力壓樁技術的主要特征是壓樁的速度快,并且重量小,移動方便,廣泛被運用于混凝土預制樁的成樁當中,有著良好的運用前景。擠括多分枝成立盤灌注樁技術是一種創新改革的新技術,相比于傳統的混凝土灌注樁技術,它的每個樁荷載力是灌注樁的兩到五倍。同時,擠括多分枝成立盤灌注樁技術的樁長僅僅只有灌注樁的一半左右。它的最明顯特征就是施工的效率高,工作進展快,加快了整個建筑工程的工作日程,為施工單位節約了大量的時間、人力成本。這項樁基技術也逐漸得到了普遍使用,勢必未來發展一片光明。
1.2基坑支護形式
首先,在建筑地基與基礎工程施工前要進行一系列專業的地質勘察,通過勘察充分掌握了解到地表下的管線脈絡,分析所掌握到的相關數據信息。例如地基工程周圍的環境、施工現場的地質情況、地基土坑的安全狀況、地基坑的深度等等,根據施工現場的實際情況,科學合理的選擇基坑支護的設計方案?;又ёo的主要形式可以分為以下幾種:地表下連續墻支護、土釘墻(噴錨支護)、水泥擋土墻、鋼筋混凝土排樁、鋼板樁:型鋼樁橫擋板支護,鋼板樁支護,具體選擇的基坑支護形式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多使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形式。在采用基坑支護的相關方式過程中,要全面認識到一些至關重要的因素,這些因素會直接影響到基坑支護的安全質量。因素大致可概括為以下幾種:(1)基坑邊緣的荷載;(2)基坑降水排水的措施;(3)選擇機器類型;(4)開挖的順序和深度;(5)進出車輛的道路;(6)基坑的相關監測。
1.3土方開挖在進行建筑地基和基礎
工程施工前,要及時對土方的開挖位置進行全面的清除垃圾物工作,與此同時還要徹徹底底排除施工位置的電線和排水管道等設備,要想及時明確好施工現場的相關路線,邊緣的坡度、排水渠和聚水進的方位,就要通過合理的勘探,科學的繪制出工程施工現場的平面圖。對于施工現場的測量控制網,要滿足相關的控制要求,無論是基線還是水位點都要在標準范圍之內。在對土方開挖時,事先要確定好開挖的具體深度,深度較大時就要對土方進行分層的開挖。對于土方開挖的泥土運輸問題,來往運輸車輛要停在挖掘機工作的側方,最大程度的降低挖掘機的運動幅度。如果開挖的基坑過大,挖掘機就要保證以之字形狀的方式移動操作,同時挖掘機的大小直接決定了運輸車輛的相關數目。
2.地基與基礎工程施工質量與安全管理
2.1強化施工技術管理
在進行土方開挖的工作時,每道施工工序要符合施工標準,操作規范,施工技術達到相關的要求:比如要根據測定定位,抄平放線,根據施工場地的地質情況和排水狀況選擇開挖的方式和土方邊緣的坡度大小,嚴格按照工程的施工順序,從上而下、分段分層的去施工;根據觀察測量基坑和水溝周圍的地面情況,使用合理的排水方式,在進行降排水過程的環節時,要嚴格把水位降低到小于水槽底500m以下,同時在進行開挖基坑時要保護好地基土的完好無損,不受到很到的破壞,基坑邊緣的荷載不能超出規定范圍,在基坑周圍上方堆土時,要保證與基坑邊緣相距1.5m以上的長度。
2.2提高質量監督控制
建筑企業要根據國家的政策法規,建筑行業的質量鑒定體系,不斷加強對建筑施工人員的綜合素質教育,積極完善各項內部建筑規章制度,健全安全管理體系,全面提高地基與基礎工程的現場施工管理水平。
2.3地基與基礎施工安全管理
施工企業要不斷加強地基與基礎施工的安全管理,采用先進的機械設備和施工技術,加強對施工人員素質和專業技能的學習教育,優化施工人員的配置,合理安排任務,對任務完成的情況評價分析,任務完成的好壞直接與經濟利益相掛鉤。
3.結束語
管理審計的實質目標
民營企業內部審計機構的建立經歷了不同的發展過程,從內審機構的行政隸屬關系、工作職責權限、工作內容和范圍、審計效果等重要方面都經歷了不同程度的“實驗”過程,在這個艱難的發展過程中,內部審計和民營企業家終于確立了民營企業設立內部審計的目標就是增加企業效益和提高工作效率。
效益和效率可以理解為績效,它來自于過程。企業的運營過程就是一根完整的循序不斷的鏈條,只有健康、高速運轉,過程才能確保創造績效。而過程控制本身是管理職能,不是內部審計的職責,管理審計要求內部審計介入管理又不參與管理,事實上很難嚴格做到。在民營企業內部審計就是醫院里的專職外科門診大夫,僅限于驗病開方,不兼賣藥品和參與手術開刀,以發現風險和轉移風險為己任。內部審計找準切入點和擺正這個位置有三個必要條件應同時具備。第一,高度獨立的體制。最適合國情的內部審計機構應直接受企業的董事長領導,特點是確保獨立性和有效性。第二,內部審計機構應確保有能力履行內部審計職責。第三,能夠實現審計目標——增加效益,提高機構工作效率。
基本條件和主要內容
民營企業內部審計的工作范圍較大且具雜亂感。這是由企業高層高度信任或直接授權所造成的。一般情況下,常規審計很難進入規范化審計程序,企業高層也不關心你內部審計的工作過程,只問結果。這是民營企業內部審計的特點。但就管理審計而言,沒有明確的審計對象和開展內部審計的基本條件,搞管理審計很難操作。一方面很難跳出常規財務審計的圈子,另一方面內部審計很難開創新局面。因此開展管理審計必須解決以下審計環境問題。
1、管理審計面對的是各級職業經理人,其優秀素質的集中表現是較強的管理意識和較高的工作效率。主觀上理解、關心、支持內部審計的時間成本不會過高,工作溝通、配合、減少和解決矛盾都能在一個平臺上順利進行。
2、經營目標和考核認證標準明確。民營企業在經營上具有靈活性。這是因為市場影響企業的生存決定的,在企業內部無論哪個主管、部門、負責人、總經理、總裁都有明確的責任目標和詳盡的考核認證辦法。但是,這種目標和考核認證之間有沒有沖突,考核是否獨立、嚴格進行,有無共同利益在里面是企業所有者最關心的,內部審計職能的實現是解決企業高層最關心問題的最好途徑。
3、內部控制制度健全并不斷得到修正。民營企業的內部控制制度因企業文化和發展規模的不同而存在差別。一般情況下都能圍繞企業效益來制定。但最容易被職業經理人“遺忘”也是企業所有者最關心的問題是內控制度均缺乏“違約條款”或制度輕描淡寫沒有責任承擔者,不具操作性,出了問題或矛盾找不到文字上的東西,往往找不到責任人。這說明制度本身有問題。這是民營企業家最不愿看到的事情。內控制度的不完善就是沒有壓力,這會直接影響企業的效益和機構的工作效率。那么與生產、經營、管理相匹配的內部控制制度這根鏈條是否健全,有無死節、壞節、環節鏈是否有隱患和風險僅靠企業家一人是顧及不到的,靠各“環節”匯報仍存在報喜不報憂之嫌。管理審計的介入就不同了,因為內部審計與運營無直接利益關系,通過內部控制制度符合性測試以及從各種調度會、協調會、總經理辦公會、總裁辦公會、董事會議上反映出來的各種矛盾、沖突、脫節、扯皮等負面信息均能發現內部控制制度的盲區和盲點。個別責任部門和責任人不作為暴露無疑。
4、要有良好的企業文化。民營企業的企業文化的核心是職工的凝聚力,內容包括生存觀、責任感、歸宿感、誠信和企業發展理念。民營企業發展的關鍵首先是老板,其次是能從內心徹底認同該企業文化的合格的稱職的具備高素質的職業經理人團隊。以誠信為前提的充分授權激發出創新的動力,使各級職業經理人時刻銘記民營企業賦予自己的職責和義務。職業經理人要想在民營企業生存和發展就必須具備勇于承擔責任的能力和付出對企業忠誠的代價。
5、要有科學的內部審計標準。管理審計實現最終目的的途徑是通過獨立的評價活動來完成的。在不違反法律的前提下,內部審計要制定重點審計項目的審計標準。主要包括采購成本審計標準、有效生產成本審計標準、資金預算審計標準、應收賬款審計標準、特殊風險審計標準、部門盡責程度審計標準等。
計劃、實施與報告
管理審計必須制定計劃。審計計劃應盡可能編制詳細。經高層批準的審計計劃是來自民營企業的最高指示,應該全部落實。
1、突出重點。管理審計計劃編制前應盡力爭取企業高層,尤其是董事長本人明確(或暗示)的重點風險領域,并將之列為重點對象,切忌自作主張確定非必要重點,即浪費審計資源又勞而無功。
2、明確目標。就是施實管理審計要達到什么目的?審計報告要揭示和反映問題的原因及責任是什么?目標必須具體,不能似是而非。
3、確定工作范圍。管理審計范圍的確定要看被審計對象的信息系統或企業高層所要求的審查深度來定,一般包括以下內容。
(1)重點審計對象的內控制度是否健全?已有的制度是否被有效執行?重要職能部門的工作績效怎樣?
(2)財務和經營管理信息資料的真實性。
(3)對重點審計對象的考核評價、兌現利益是哪個部門進行的?有無利益關系或職責關聯相容關系?
(4)經營者(或項目)的責任經濟目標是否完成,薪資、獎懲是否按規定執行。
實施審計。實施審計的過程就是內部審計機構代表企業所有者對審計對象就審目標進行測試、評估、認證的過程。
報告結果。民營企業管理審計報告最好直接報告給董事長,因為民營企業(非上市公司)90%以上股權或資本都是董事長直接或間接所有。如果董事長認為有必要讓董事會或總裁辦公會重視這份報告,可建議董事長已批轉報告的方式周知或舉行小范圍審計聽證會。管理審計報告的格式不宜統一。根據審計計劃或高層指派就某一項目或某一部門進行審計,報告的重點是明確肯定或明確否定審計對象的風險。突出效益、效率影響,明確原因和責任承擔者,并從內部審計角度提出可操作性審計意見。
審計標準與技術方法
由于內部管理審計建立起來的審計標準不同,其審計的技術方法也存在很大差異。效益標準和效率標準的建立是民營企業從職業經理人量化了的任務指標和部門職責兩大平臺所構成,是確保企業發展的前提條件之一,管理審計的介入就是通過獨特的方法向企業高層提供獨立的客觀保證,從而增加企業價值并提高機構運作的效率。
管理審計的標準和技術方法一般應包括以下幾方面內容。
一、采購成本的審計標準
1、采購計劃標準。從內部審計掌握的信息資源中,審查目標期內的采購計劃總成本是否超過產業公司目標期的生產計劃期內總成本,生產計劃總成本是否超過營銷公司同期銷售目標所需成本。根據各品種的單位成本逐一審核并加權計算采購總成本,扣減有效庫存后編制當期必購物資計劃和采購預算即可作為管理審計的標準。
2、比價標準。民營企業確定供貨商是同過比質比價來進行的。比價會議應該有內部審計人員的參與并在會議決議上簽字負責。報價、比價過程一般在互聯網或各自局域網上進行。原則為隨行就市同質優價,老客戶與新客戶機會均等一視同仁。供貨合同必須報內部審計部門就采購數量、價格、結算辦法、付款方式和違約條款等內容進行審核通過方可蓋章生效。
3、無效庫存標準。所有采購物料均設立庫存時限和不合格物料追究制度。庫存超限或不合格物料一律視為無效庫存,計算損失成本和貨幣的時間價值,落實責任部門和責任承擔者。實行責任上劃,連帶追究制度,即下級責任上級主管負責并與考核、獎懲掛鉤。上級承擔責任后追究連帶責任是其職權范圍內的事。
4、調整計劃標準。市場決定企業生存,民營企業的經營政策有不確定性特點,對審計標準的及時調整必須加強。平衡和解決經營政策變化與內控目標的矛盾關鍵在于決策信息系統的快速反饋。管理審計要憑借總裁會議、董事會決議信息將不確定因素加以分析及時調整審計計劃和審計標準,以免提供非有效信息,人為制造矛盾。
二、有效成本審計標準。民營企業發展到集團化階段,隨著引進先進設備和管理經驗勞動生產率快速提高。一般情況下,大批量的訂單生產基本上都形成了標準成本定額,為管理審計解剖生產成本提供了基礎。管理審計認為生產成本應區分為有效成本和非有效成本。大批量生產產品開工的第一天。綜合部門就知道批量產品的標準成本(直接材料、人工、變動成本、固定成本)總額。這為管理審計的介入創造了切入點和審計標準。批量產品全部完工或控制期末應產出未產生(廢品損失)的原因、數額就是審計對象,是什么原因?應明確到班組、個人;產出來的產品經檢驗為不合格不能銷售的產品也必須明確責任;已產出的合格產品在成品庫超限存放占用資金的原因是什么,哪個部門或哪個責任人對此應承擔責任必須明確。問題的原因要區分主客觀因素。主觀原因必須處罰??陀^原因的背后是否存在職責不清,內控制度銜接有問題,部門之間扯皮等情況。比如設備出了問題應該找出是動力部門問題還是車間操作問題還是維修部門的問題。責任無法落實的,要將損失量化后視同非有效成本上劃到連帶部門的共同上級管理責任人,并由其承擔責任。
三、資金預算審計標準。民營企業的每一分錢都是老板的私人資本,因此實行資金預算制度非常重要。
1、資金預算必須經企業有權批準人的批準方能執行。
2、經批準了的預算收入是否按規定及時到位,不能到位的原因是什么?誰應對此負責。
3、經批準了的預算支出在資金上是否有數量上的保證,資金調撥環節是否暢通,是否存在預算批準了,而資金到不了位影響生產、經營運轉的問題,什么原因,內控制度本身有無漏動,誰應負責任。
4、超預算支出和無預算支出的批準人是誰?有無追加預算的審批手續或最高層授權,內控制度是否還應明確。
四、應收賬款的審計標準
應收賬款的風險管理在民營企業有其鮮明的特點。即對所有應收賬款設立限額和限時制度。比如對同一經銷商所欠貨款超過發貨總額的10%到合同期滿不能劃回,或單筆應收賬款超過45天不能收回即應視為“壞帳”進行風險管理。凡是進入“壞帳”程序的應收賬款不能計算經營業績并與提成、獎勵脫鉤,已發放的獎金、提成均應追回。超過發貨總額30%超過60天仍不能劃回的應收賬款記入營銷公司期間費用落實責任。
五、盡責程度的審計標準
民營企業招聘和重用人才的標準主要有兩方面即誠信和能力。管理審計對各職能部門或其負責人盡責程度的評估認證是站在企業所有者的角度來進行的,其主要形式是設立評估項目打分進行。
1、工作態度。全心全意為企業工作,工作講實效,服從上級并正確向上級報告,精通業務內容,熟練掌握職務要點,正確領會上級指示并全面執行,在規定的時間完成任務。
2、能力。具備獨立工作的能力,良好的溝通能力,崗位創新能力。
3、責任感。任務有排期、工作有計劃,預測過失的可能性,并有預防對策,有勇于主動承擔責任的實際行動,知錯必改。
4、全局觀念,不以我為中心,突出部門協調,一切以企業利益為中心,一切為了顧客,一切為了市場。
5、忠誠。對企業忠誠,知恩企業所有者,與企業共存亡。
眾所周知計算機作為一種高效處理龐大復雜信息與數據的現代先進工具的首要特征就是要求輸入計算機的各項原始數據信息必須是準確和科學的否則輸入的數據與信息是“垃圾”輸出的只會是更高級的“垃圾”。所以實行計算機管理的前提條件是要做好輸入信息與數據的收集、整理、著錄等一系列前處理性質的基礎工作使其充分滿足計算機工作的技術要求。
那么我國檔案管理基礎工作究竟在哪些方面不足和較差呢哪些方面尚不能迅速適應計算機管理的要求呢總體來講目前我國的綜合性檔案館大多是館藏內容龐雜案卷數量繁多時間跨度長且由于多年來一直處于封閉式管理之中檔案管理僅以保管為目的以案卷不丟失為原則再加之每個歷史時期檔案的整理質量要求不同整理的規格不統一等情況形成了檔案基礎普遍較差的局面。主要問題集中反映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檔號不規范沒有目錄號一卷多冊現象較多二是案卷標題不規范有標題但不能反映主題內容或標題缺少基本要素甚至沒有案卷標題等現象較為普遍三是大部分案卷缺少卷內目錄以至于部分未被案卷標題涵蓋的內容永遠無法檢索而難以利用四是許多案卷未標頁碼如果使用中掉頁很難發現五是組卷混亂現象比較嚴重如有按時間組的也有按職能部門管轄權限組的還有按文種組卷的六是案卷厚薄不一有的一、二頁紙一文一卷有的五六百頁紙一類一卷??傊C合性檔案館建館時間越長館藏量越大的存在的類似問題就越嚴重。從以上情況來看我國綜合性檔案館目前還未具備實現計算機管理的充分條件需要盡快地、科學地解決這些問題。
二、實行標準化、規范化的工作程序和方法,提高檔案管理基礎工作水平
從科學與經驗中都可以獲知要想提高檔案管理的水平就必須實行標準化、規范化的工作程序與方法即要求檔案管理的收集、整理、鑒定、著錄、保管等各個環節都要按照統一的程序和科學的方法進行工作。
1全面普查案卷,去糟取精
這是實現檔案管理標準化、規范化的第一步工作。因為一般的綜合性檔案館由于多年來未做全面的清查加之移交單位劃分保管期限不準不可避免地存在許多重份或無查考價值的文件所以首先要剔除這些無用的文件才能避免今后實行計算機管理時出現重復與低效率的情況。
2重新組合案卷實現案卷規范化
將那些組卷過厚內容混雜的案卷進行重新組卷。重新組卷的原則是盡可能將那些相互存在某種聯系的文件組合在一起。在重組案卷的過程中還應對那些無頁碼、無卷內目錄、無案卷標題或標題不清楚的案卷要重新加工填寫以保證全部案卷更加規范。重新組卷不僅可以優化館藏、科學保管而且亦可以提高實行計算機管理檔案后的利用效率。
3結合本館實際規范著錄工作
著錄是實行計算機管理的一項重要基礎工作也是直接影響輸入計算機數據與信息的準確性的一項重要的前期工作。1986年國家頒布的《檔案著錄規則》是規范著錄工作的最基本依據。但是由于各個檔案館的條件存在差異再加上計算機管理又提出了新的技術性要求所以各個檔案館應該以《規則》為依據,并從自己的實際情況出發根據計算機管理的技術要求制定出適合本館著錄工作的著錄細則。我們根據這一原則制定了《北京市檔案館著錄細則》從目前實施的情況來看已經起到了提高基礎工作水平的作用并對我館實行檔案計算機管理工作有很大的促進。
4統一分類號保證檢索查全率
計算機檢索的顯著優勢就是能夠滿足人們族性檢索的需要。為了確保檢索的完整性我們在分類過程中,首先根據《中國檔案分類法》進行分類再因事制宜制定出一些具體細則。例如“物價”問題涉及的行業較多我們就統一歸入“J”類然后再根據每一文件具體特征輔以關鍵詞標識加以區分。另外在分類的過程中還應加強校審力度以便及時校正分類人員的錯誤。并且還應經常組織大家統一認識統一標準盡量做到前后標引一致同一類文件標引一致從而達到標準化和規范化管理。
5規范題名保證檢索查準率
檔案的分類號保證了檢索查全率而題名準確才能保證檢索的查準率。但僅保證查全率是不行的,還須同時保證查準因此在著錄時要統一規范題名。我們認為規范題名應掌握的原則與要點是在填寫題名項過程中要規范機構簡稱盡量避免在檢索時出現含混不清、文不對題和計算機識別不清的情況發生。如北京市計劃委員會簡稱為市計委北京市計劃生育委員會簡稱為市計生委而不能都簡稱為市計委還要統一題名中應具備的要素。我們結合計算機檢索需要在著錄過程中將題名中責任者、事由、文種必要時加上人名、地點和時間)等要素都填寫完整。如果題名要素不完整。則要補齊如果題名冗長則刪除多余的贅詞。還要統一文種題名中經常有“請示報告”等含義不清的文種出現很影響檢索的準確率。所以我們便規定凡是要求批復的文件寫“請示”凡不要求批復的文件則寫“報告”等等這樣就可在檢索中區分出每份文件的實質作用。
另外我們還利用計算機一次輸入多次輸出的功能將關鍵詞項中的人名、地點、時間與機構分別著錄為日后制作《人名目錄》等檢索工具打下了基礎。
三、加快數據準備推進檔案現代化管理進程
在檔案管理基礎工作的各個環節中計算機數據的準備工作是一個大工程尤其是對于那些建館時間較長的綜合性檔案館來講由于館藏案卷多著錄工作不僅量大而且復雜如果沒有一整套規范化和科學化的工作程序與方法會使計算機因數據準備不足而無法使用甚至直接影響檔案管理工作現代化的進展速度。在著錄工作中只要掌握了以下重點便基本可以取得著錄工作“多”、“快”、“好”兼而有之的效果。
1分清輕重緩急,循序漸進
檔案管理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要使檔案為社會所用而實現計算機管理檔案的目的是為了提高檔案的利用率。綜合性檔案館在推進計算機管理的過程中應先根據各全宗的重要程度、價值大小、利用率高低和是否開放的情況對所有全宗進行排隊將那些可以開放的核心檔案和社會利用率較高的檔案進行優先加工整理。這樣就可以加快檔案管理計算機化的進程和提高社會利用的效率。
2分級次著錄,省時省力
在著錄過程中可以將案卷分為三個層次進行著錄即將那些反映問題單一或查考價值不高的檔案進行案卷級著錄對那些一卷內幾個文件涉及同一個內容且又排在一起的檔案進行文件組合級著錄而對那些重要文件或反映問題龐雜的文件則進行文件級著錄。這樣處理不僅能將揭示檔案的主題內容和特征而且也可以減少著錄條目和錄入條目既節約了時間、人力與財力又提高了效率。
3分門別類,充分利用檔案原基礎
對于那些案卷基礎較好又具備全引目錄的案卷在著錄時可以直接在全引目錄上面分類標引而對那些特殊形式的檔案如“房檔”、“案件”等則可用計算機程序將人名、地址、時間用案卷目錄直接錄入然后用計算機統一給出分類號。這樣分門別類地充分利用檔案目錄的原有基礎可以減少著錄環節大大地提高著錄速度。
4用“關鍵詞”替代“主題詞”,簡化查找時間,提高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