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28 09:03:4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美術核心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美術大觀》由遼寧美術出版社主辦,省級期刊。美術大觀立足東北、面向全國,強調群眾性、知識性、學術性與時代精神。
二、《美術界》由廣西文學藝術聯合會主辦,是綜合性美術期刊,省級期刊,被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全文收錄期刊。美術界旨在貫徹,積極反映時代精神,提高藝術素質。
三、《中國美術》由中國美術出版總社主辦,是藝術類核心期刊,國家級期刊,被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全文收錄期刊。中國美術強調公正性、專業性、權威性,點展示優秀美術作品和理論研究成果,反映美術動態,倡導創新、突出特色。
四、《新美術》由中國美術學院主辦、CSSCI南大核心期刊,北大核心期刊。新美術學術性為特色,著重刊登中外美術理論研究論文,重視藝術與歷史、藝術與思想的關系問題。
(來源:文章屋網 )
關鍵詞: 紅色美術 國家意識 時代精神
“紅色美術”是中國革命時期產生的、具有深厚時代精神和國家意識的文化藝術形式。無論是題材內容、表現技法,還是展覽方式,都體現了中華民族偉大的愛國熱情和民族精神,表現了國家和人民的意志與訴求,表達了民族的巨大凝聚力和人民的使命感。“紅色美術”因“紅色”、“經典”、“美術”等屬性,具有獨特的闡釋深度、強烈的情感力量和動人的藝術感染力,在當今的國家意識、時代精神,以及人文素養養成中具有特殊而重要的地位和功能。紅色經典美術作品的傳播,可從知識、方法、思想、情感、精神等層面,深刻惠及當代人的人文建構。
隨著時代變遷,“紅色美術”的創作活動顯現出不同特點和風貌。文化部藝術司曾強調:“組織實施國家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是要充分發揮美術家們的聰明智慧和藝術才華,藝術地再現特定時代之下特定的文化精神以及本民族獨特的精神氣質,用藝術的方式來塑造國家和民族的形象。通過創作工程的實施,弘揚中國人民在爭取民族解放和社會進步的歷史進程中,所表現出的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
“紅色美術”的研究成果比較豐富,一部分以回憶錄和資料匯編的形式出現,它們多運用敘述性的語言描寫延安藝術的基本情況。如:《延安文藝回憶錄》、《延安魯藝風云錄》、《延安歲月:延安時期革命美術活動回憶錄》、《魯藝史話》,以及古元的《我們是藝術工作者我們是抗日戰士》、蔡若虹的《宏觀世界的開辟――關于〈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的回憶及觀感》、胡一川日記選》,等等。部分以資料匯編的形式出現在文集中,如《延安文藝叢書?文藝史料卷》、《延安文藝叢書?文藝理論卷》、《延安文藝運動紀盛》、《文藝思想指引下的延安文藝》。這些回憶錄或文集為了解和研究“紅色美術”的基本情況提供了豐富詳細的文獻資料,還為進一步深入系統地梳理和分析從而凝練出明確的觀點準備了充足的文獻資料。
除上述回憶錄和資料文集外,相關研究論文和專著也有一些。黃可的《中國美術活動史話》的第七部分介紹了時期中央革命根據地和敵后抗日根據地的美術活動,其中對延安魯藝和陜甘寧邊及五個主要敵后抗日根據地的美術活動進行了分析,研究視域宏闊,有一定啟發意義,但整體上看略顯簡單,資料也不夠全面系統。陳瑞林的《20世紀中國美術教育歷史研究》一書在第六章第二節認為《講話》的發表標志著中國文藝包括中國美術教育的“革命化”、“大眾化”、“民族化”文藝方向的確立。另外,還對延安魯藝美術教育的發展演變狀況進行了介紹,把魯藝的組織狀況概括為“延安模式”,認為戰爭時期形成的延安模式到20世紀50年代以后成為中國社會現代化建設,包括美術教育建設必須遵循的唯一正確的模式,這對我們了解陜甘寧邊區的美術教育有所幫助。曲士培的《時期解放區高等教育》一書對抗戰時期的高等教育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其中有一些部分涉及了藝術教育,尤其是第五章用了很大的篇幅對延安魯藝的藝術教育進行了較系統的介紹和論述,遺憾的是沒有涉及延安以外其他地區的藝術教育。李夏的《抗戰時期延安木刻版畫民族特色研究》,周愛民的《延安木刻藝術研究》從不同角度對延安的木刻藝術進行了分析論述。周愛民的《延安魯藝的創立緣起及其美術教育》一文分析了延安魯藝的創立緣起,且立足當時的木刻藝術論述了魯藝美術教育的基本狀況,但論文因篇幅所限資料不夠翔實,論述難免籠統。郭露妍的碩士論文《中國現代版畫早期教育研究》立足版畫的視角論述了陜甘寧邊區的木刻教育。潘耀昌的《中國近現代美術教育史》用了很小的篇幅涉及了陜甘寧邊區魯藝美術教育的大致情況,不夠深入和系統。楊德忠的碩士論文《延安魯藝美術教育研究》在全面收集魯藝美術教育文獻資料的基礎之上,通過設備與師資、組織與制度、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學術爭論與創作思想四個方面對魯藝美術教育的具體狀況進行了分析,為以后的研究提供了翔實的資料參考,但文章關于魯藝美術教育觀念的論述不夠充分,對魯藝廣泛而深入的影響力更是沒有論述。
總體來說,前賢在資料的收集整理和初步研究方面做了許多有益工作,這些論文對構建“紅色美術”的整體輪廓有借鑒和參考價值。
中國本土美術創作要想“走出去”,必須具備“中國元素”,體現“中國特點”,展示“中國符號”,包含“中國精神”?!凹t色美術”蘊含深厚的“國家意識”與“時代精神”,切實符合“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近年來,隨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深化發展,特別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迅速提高,“紅色美術”更閃現出價值與光芒,對“紅色美術”的研究和弘揚依然成為一種熱潮,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
首先,“紅色美術”符合事物發展規律?!凹t色美術”當代價值的科學實現是理論與實踐相互融合、逐步實現的過程。“紅色美術”有與物質文明相互作用的規律,與制度文明相互依存的規律,以及在指導下發展的規律。從它的發展看,有既繼承發揚優良傳統,又充分體現時代精神的規律,有既立足本國,又面向世界的規律,還有有指導實踐而又被實踐所證明的規律。
其次,對“紅色美術”進行系統的梳理整合,結合數字化背景下的文化發展理念及國際趨勢,發掘“從傳統入手、呈文化底蘊、展時代精神”的當代“紅色美術”創作題材發展方向,有利于使科研成果轉化為實踐經驗。
再次,“紅色美術”的開展有益于從“研究領域”向“應用科學”轉化。將對“紅色美術”作品展開“時代精神”和“國家意識”方面的研探,使其對當代美術創作產生良好借鑒。同時,還將探求其自身的傳承性、可塑性與應用性。
最后,承傳“紅色美術”,有益于產、學、研結合。嘗試將傳統文藝理論與當代創作結合,使科研理論與實踐交融,有利于傳統與現代相通,促進產、學、研相結合健康可持續發展。
“紅色美術”承擔并完成時代賦予的艱巨任務,在社會發展進程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歷史證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必須首先具備繁榮文化的支撐?!皼]有中華文化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一個民族的復興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也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沒有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沒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極大豐富,沒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斷增強,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當今社會,研究“紅色美術”不僅有利于加深對“紅色文化”本身的認識及把握,探索其變化規律、把握其內涵精髓、堅定其傳承信念,還對當代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建設發揮重要作用,
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重要講話的核心思想也涵蓋人民性、愛國主義、民族復興的價值建構及道德崇尚。“紅色美術”切實符合先進文化的發展,有益于時代精神的構筑。當今社會,我們倡導“美術作品中的國家形象”,在美術領域,要推廣能夠反映“國家意識”、“民族精神”的精品力作。例如:表現日新月異的現實生活,展現國家新面貌的作品,從而充分展示國家形象。這就鼓勵藝術家要多創作紅色題材的繪畫作品,更多地展現“美術作品中的國家形象”。
參考文獻:
[1]譚天.歷史題材美術創作的“國家”意識.中國美術館,2006(9).
[2]黃可.中國美術活動史話.上海書畫出版社,2006.
[3]宋建林,陳飛龍,主編.中國藝術理論發展史.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1.
[4]焦垣生,胡友筍.論“紅色經典”的經典氣質.人文雜志,2005(2).
[5]張新.淺談紅色文化的時代價值.神州,2012(10).
近年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社會也有了日新月異的進步,隨之而來的是人民對民生、教育的日益迫切需求。這樣以來,我國的高校美術教學自然也飛速發展了起來?,F階段我國高校美術專業有了相當的拓展,從以往傳統的美術教學種類又增加了很多新的專業和學科。舉個例子來說吧,就像是傳媒專業、藝術設計專業、動漫專業等等。相關數據顯示,我國每年進入高校美術專業的人數逐年遞增,學生的基礎性能力以及對學校各項專業設施和教學質量要求也在不斷提高。新問題、新狀況的出現為我們現代化高校美術教育事業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F階段,如何滿足越來越多的學生需求,努力為培養現代化有用人才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重要課題。
二、當前我國高校美術教學中的問題所在
(一)現階段,我國高校美術教學質量評估體系還不是十分健全
不同于其他教育類學科,美術教育有其自身獨特的教學特點。因此,美術教育在進行教學考核或是評估的時候也要與其他學科有所區別,不能照搬同一套考核體系。我們可以這么理解,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很多學生會因為教師在現場而失去自己獨立的繪畫精神。他們在確立自我風格之前就先學會了察言觀色,往往去觀察教師的判斷,有的只是去模仿教師的繪畫模式和繪畫思維。這樣的美術教學無疑是失敗的。首先,各高校的美術教育體系教學質量評估措施落后或不完善。美術教育是種有別與其他教育門類的教育體系,必須借助相對全面具體的評估措施來進行教學評估。在教學過程中,很多學生會因為老師在場而不能真正的將自己投入到繪畫實踐中,很多學生在完成其繪畫操作的時候,往往去觀察老師的判斷,在大學學習的過程中只是按照教師的繪畫模式和繪畫思維走。這樣就造成美術教學失去了真正的含義。
(二)忽略了高校美術教學的本質所在,無法真實的對學生水平進行檢測
我們在實際進行美術教學過程當中,常常會發現這種情況。舉個例子來說吧,就像是進行美術的人體結構教學過程當中,很多高校的做法是只采用理論考試來監測學生具體的學習情況。這顯然是毫無養分和營養的。人體結構課程開設的初衷是教導學生掌握人體的各種結構組織,這是美術人體素描的基礎所在。而我們在實際考核中,根本沒有一套完善的檢測方法,這使得高校對于該項課程的投入可以說是全然白費。
(三)關于高校美術教學的畢業方法也完全不適合以實踐為核心的美術教學理念
到目前為止,我國大部分高校的美術教學都以畢業論文為終極測試。我們可以這么理解,高校中關于美術教學無論是做科研還是畢業檢測都只是憑借著一紙論文。這顯然是與美術教學的核心相違背的。要知道美術教學實質性目的是對藝術作品的創造而理論創造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如果我們教導出來的學生沒有藝術創造思維,只是單純具有理論素養,這樣的教育無疑也是失敗的。
三、新時期高校美術教學完善性策略分析
(一)樹立以人為本的美術教學理念
現如今教育提倡能力本位說,這種觀點下學生成為了教學活動的核心和主體所在,而教師只是起到輔助作用,為學生提供相應的指導和咨詢并解決實際生活所出現的方方面面的問題。我們可以這么理解,“以學生為主體”觀點的提出符合現代人本理論觀點,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也要求了我們徹底顛覆以往傳統的教學觀點和教學方法。真正實際的以學生為教學主體的教學方法推到到底。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主管能動性,加強現階段課堂互動教學。
(二)從實際出發,創新高校美術教學體系
新的美術教學體系的創建應從充分考慮本專業的教學特點來出發。具體到高校美術教學,我們首先要從對美術教學的要求和實際出發,進一步系統的調整并有選擇性的開設各項美術相關課程。重新設計新的高校美術教學大綱和具體目標要求,深化調整高校美術實踐教學和理論教學之間的比例,既要滿足學生的理論學習要求,又要將美術實踐性強的特點充分發揮出來。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我們要為高校美術專業學生重新選配一條符合時代氣息和特征的配套教材。我們在進行選擇的時候要注意三個原則權威性、專業性、實用性。輔教材也應當盡量做到配套性選擇,一般來講,擁有大量習題、參考資料等方面的資料為好。
(三)高校美術教學中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
創造性思維是在一般思維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是后天培養與訓練的結果。
1、在美術教學中,可以用素描的結構訓練來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力,比如要實現所畫線條的輕重、濃淡、寬窄在透視的過程中實現空間的豐富變化,激發學生想象空間變化的細節美、節奏美、層次美。
2、積極訓練和促進學生發散思維的發展。在高校美術教學中,因勢利導地訓練學生的發散思維是十分必要的,這對于擺脫習慣性思維的束縛很有好處。
(四)加強高校美術教學實踐性
高校美術教學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在美術學習過程之中,如果不能夠勤思考、勤動腦、勤動手,則很難把握美術學習的基本規律。同時,在高校美術課堂教學過程之中,如果仍然像傳統教育那樣,教師不停的演示操作,學生單純的進行枯燥模仿,則會使得高校學生對美術學習的興趣日益降低。反之,如果在教師科學理論地細心指導下,讓學生成為高校美術教學的主體,在此過程之中,加強師生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學生的思想表達、個性的抒發,在溝通之得以升華,進而可以更好的促成我國高校美術教學實效性的提升,提高我國高校學生身心素質的和諧發展,成為構建和諧社會的合格的主力軍,這也正是我國高校美術課堂教學改革所要達到的目標。
四、結束語
論文摘要:農村中學缺乏合格的美術教師,美術課堂教學的缺失現象嚴重,讓農村中學的素質教育蒙上了陰影。在提倡教育均衡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值得深思。筆者認為:要改變農村中小學目前的狀況,當務之急是:以提升農村中學美術教師的專業素質為抓手,拯救農村中學的美術教育,以求實現教育的均衡與公平。
我縣地處蘇北,經濟發展滯后,教育的發展因受經濟、觀念等因素的制約,很不均衡。一些鄉鎮中學,未能貫徹省“五嚴”精神,不顧課程標準的要求,對學生的評價仍然唯分數論。本應開設的美術課,常常被擠在課表之外。在31所農村中學中,僅有不足總數五分之一的學校真正地開設了美術課,且有的僅是初一年級開設,可以說,農村中學的美術教育已經到嚴重缺失的地步。所以,農村中學的美術課堂教學能夠正常開展起來,已經是難能可貴了。
一、現狀調查:農村中學美術教師隊伍的現狀不容樂觀,已嚴重制約農村中小學的素質教育。可分為如下三種類型
情況(一)具有美術專業修養的教師,學校讓其充當門面而已。幾所農村中學雖有專職美術老師任課,但學校并不關心其授課的實際效果。有時,學校主抓教學之領導,因課程意識淡薄,規范辦學意識淡化,美術課程基本不開或者開不全,美術課為“主科”讓道,一切為了中考、高考。此時,美術教師往往主觀地認為,所教的美術學科沒有出息,不能體現自身的價值?;蛑鲃右蟾慕獭爸骺啤保佬g課則為“副業”。這種不再重視本學科的教學,導致自我弱化,被學生淡化。當美術教師連自己都對美術課程失去信心時,可想而知,農村美術課堂上會什么樣的效果。
情況(二)沒有專業素養的美術教師,美術課由主科老師兼課。不少學校為了執行省“五嚴”規定,雖然沒有合格的美術教師,為了開齊開足美術課程,沒有美術素養的“主科”教師被“趕著鴨子上了架”其實,由于兼課老師根本不具備兼任美術的素質,上美術課時,往往是讓學生看一會美術書,充分地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放任學生胡亂地畫上一會兒,便成為處理語、數、外的作業課了。
情況(三)美術課程僅反映在課表上,此類情況在農村中學不在少數。在我所熟悉的周邊幾個鄉鎮中學中,大多在近二十年來從未配備過畢業于美術教育專業的專任教師。因而干脆沒有開設美術課程,美術課程大多被語、數、外所取代。
教師不僅是知識與技能的傳授者,還是學生思想道德品質的塑造者,如果作為起主導作用的美術教師嚴重缺乏,或者教師本身不具備一定的專業素質,那么,農村的美術課程將會顯得毫無意義,農村中學的素質教育,則完全是一句空談!
二、農村中學美術課程教育,有獨特的作用與意義,不容忽視
眾所周知,中學美術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學的美術課程教育功能,是其它學科無可替代的。
(一)美術因具有審美價值、實用性價值和教育性價值,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
美國、澳大利亞、新西蘭、新加坡等國家,把美術教育納入從小學到高中的核心課程內容。美國《教育法》通過立法,把藝術寫進聯邦法律,藝術課程與英語、數學、歷史、公民與政治、地理、科學、外語等七門學科一道確定為基礎教育的核心學科。1994年,美國制定并實施《藝術教育國家標準》,該標準指出:“缺乏基本的藝術知識和技能的教育決不能稱為真正的教育”、“沒有藝術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世界各國都以不同的形式對學校美術教育制訂了標準與要求。 轉貼于
(二).美術課程之所以被越來越多的國家所重視,主要是美術課程具有自己的特性
①.美術課程的人文性。中小學的美術教育活動,不是單純的謀生技藝,也不是簡單的知識傳授,它是塑造學生正確的人生價值觀,陶冶學生高尚的情操和完美的人格,幫助學生汲取不同時代美術作品中所蘊含的人文精神,具有理論和實踐的意義。[1]
②.美術課程的工具性。美術學科是人們情感交流和信息傳遞的工具,美術又稱視覺藝術,美術作品,既是表達思想感情的工具,又是人類精神活動的記錄和文化傳承的工具。[2]
③.美術課程的綜合性和創造性。美術學科創造性是美術課程的又亮點,美術在具有一定人文素養和知識技術的基礎上,用美術所特有的語言和符號,創造出富有新意的繪畫、雕塑等藝術作品。美術課程是培養學生創造性最有效的課程之一,為開發學生的創造力潛能提供了重要的平臺。
三、為了實現教育的均衡與公平。針對當前農村中學的實際情況,當務之急是:以提升農村中學美術教師的專業素質為抓手,拯救農村中學的美術教育。具體可采用的途徑與方法如下
(一)縣局應加強對農村中學美術師資的培訓工作,使農村中學之美術教師的專業素質有穩步的提升
1.符合課程標準的教育教學理念。具體表現為:①.具有新的教學觀。②.確立新的學生觀。③.建立新的教材觀。
2.美術教師的職業道德修養教育。使農村的美術教師具有:愛崗敬業、藝德健康、品德高尚、教書育人等品質。
3.美術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培訓。一個稱職的美術教師,必須具備豐富的美術理論知識和最基本的美術技能外,還須有一定的人文知識素養和教育學、心理學知識。
(二)促進城鄉及農村校際間美術教師之間的相互學習與交流,以增強農村中小學美術教師的教育教學與科研能力
1.努力創造條件,采取走出去和請進來的辦法,到城區中小學去求教取經,請城區的專家型老師到農村來上示范課、觀摩課,讓他們到農村來傳經送寶。
2.主動與城區學校結對子,實現城鄉間的美術教師互動,讓農村的美術教師接受城區教師的幫扶。
3.在農村校際間進行美術公開課競賽活動,并邀請教研室和城區的專家點評與指導,以促進農村中小學美術教育的良性發展。
(三)以學校為單位,以團體的智慧與力量,努力開發具有鄉土氣息校本美術教材
因為,統一的美術教材,不可能適應所有的地區與學校,各個地方的情況千差萬別,只有針對各校的實際情況,立足自身,分析校情、教情和學情,才能用適當的教材及教法,來出色地完成美術課的教育教學任務。
英文名稱:Literature & Art Studies
主管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
主辦單位:中國藝術研究院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語
種:中文
開
本:16開
國際刊號:0257-5876
國內刊號:11-1672/J
郵發代號:2-25
發行范圍:
創刊時間:1979
期刊收錄:
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引文數據庫(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榮譽:
社科雙獎期刊
聯系方式
期刊簡介
論文內容摘要:在高校藝術設計專業教育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同等重要。創新精神的培養,離不開對知識的廣泛接納和吸收,離不開創造性思維的訓練。藝術設計理論教育是培養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在當今大多重技能、輕理論的情況下,加強對藝術設計理論教育的投入,是一項艱巨而又意義深遠的工程。
我國1998年8月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第五條明確規定:“高等教育的任務是培養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發展科學技術文化,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因而,當前高校藝術設計教育的任務就是培養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設計人才?!靶味险咧^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其中“道”是無形的、本源的物質本身所遵照的運動規律;“器”是有形的、現象的技能、技法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關系猶如“道”和“器”,創新精神是實踐能力的根本、源泉。創新精神從何而來?它來自于藝術設計理論教育的培養。
一、藝術設計理論教育的任務
1.藝術設計理論概述
藝術設計理論是一門對藝術設計的基礎知識、基本問題和基本原理做專門綜合探討的知識體系,主要包含藝術設計史的研究、藝術設計基礎理論的研究、設計批評、藝術設計實踐理論的研究等內容。藝術設計史的研究包括:通史通論——中外設計史、中外美術史等,專史專論——中外廣告史、中外服裝史、中外陶瓷史、平面設計史、工業設計史等。藝術設計基礎理論的研究包括:設計概論、藝術概論、設計心理學、設計方法學、設計文化學、設計美學、藝術美學、藝術心理學、設計藝術原理等。設計批評是對與設計相關的對象的評價和判斷。藝術設計實踐理論是針對每一門具體設計專業的專業理論,這種理論不是簡單的對技法和工藝的概述,而是對技法和工藝一般規律的總結,是對技法和工藝本質及外延的研究。藝術設計理論是一個綜合性的、交叉邊緣學科,其知識體系涵蓋了哲學、美學、藝術學、心理學、社會學、市場營銷學、管理學、生態學、仿生學、人體工學、自然科學等諸多領域;因而,藝術設計理論課程的開設,是拓寬學生知識視野、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學生創新精神、指導學生設計實踐的重要途徑。
2.藝術設計理論教育的任務
①藝術設計理論教育是培養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徑
李硯祖先生認為藝術設計是“人類為生存而進行的造物活動,是人為實現實用功能價值和審美價值的物化勞動形態。這種造物具有一定的審美屬性和精神價值,因而是一種藝術質的造物”。①諸葛凱先生也認為藝術設計的本質是“按照美的規律為人造物的藝術”。②從以上的觀點中可以分析出藝術設計的兩大要素:“造物”體現的科學精神,造物之“美”蘊含的人文精神。科學精神是人們在長期的科學實踐活動中形成的共同信念、價值標準和行為規范的總稱,是體現在科學知識中的思想或理念;藝術設計實用功能性決定了它必須要遵循一定的科學原理進行造物,因而科學精神是藝術設計的內涵之一。人文精神是一種普遍的人類自我關懷,表現為對人的價值的維護、追求,對人類遺留下來的各種精神文化現象的珍視。藝術設計具有審美屬性和精神價值,體現了其對人文精神的追求和重視。若使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很好地融入到藝術設計中、滲透到設計人員的設計理念中,需要合理解決科技發展與文化心理之間的矛盾,需要學習生態學、仿生學、人體工學、自然科學等方面的知識,需要研究歷史、哲學、美學、藝術學、社會學、心理學、民族民俗學等相關內容。藝術設計理論知識體系涵蓋了自然科學知識和人文知識的方方面面,因而,藝術設計理論教育是樹立、培養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徑,是使藝術設計真正實現“以人為本”的重要渠道。
②藝術設計理論教育是培養創造性思維的基礎
當今時代,一方面人們對藝術設計的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越來越多樣,另一方面,藝術設計已呈多元化發展趨勢,多種風格與流派并存。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若想設計出既符合大眾需要又與眾不同的藝術作品,需要的是創新精神。創新需要以豐富的知識為基礎,藝術設計理論包含藝術設計史知識、藝術設計基礎理論知識、設計批評、藝術設計實踐理論知識等內容——知識體系龐大而豐富,所以藝術設計理論教育是擴大學生知識面、提高學生理論修養的根本途徑。
藝術設計教育不是培養技術工人,而是培養具有理論修養,具備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全面發展的人才。所以藝術設計教育不應只傳授技法、技能,同時也應傳授“道”(即技法之外的藝術設計創新的本質、內涵),重在授之以“漁”而非“魚”。 藝術設計理論揭示藝術設計的客觀運行規律、總結藝術設計現象背后的本質,因而,藝術設計理論教育是培養創造性思維能力、指導設計實踐的基礎。
二、藝術設計理論教育的現狀
1.對待藝術設計理論不夠重視
高校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甚至是一部分老師,都沒有充分認識到藝術設計理論知識的重要性,認為理論可有可無。這與有些人的浮躁、急功近利思想分不開。在藝術設計專業教學活動中,學生更偏愛能夠迅速帶來設計成果的設計實踐課,而藝術設計理論課相對枯燥乏味,不能立即物化出設計成果,較少受到學生的喜歡、重視。事實上,沒有藝術理論知識做支撐的藝術設計作品,不過是沒有靈魂的視覺元素的簡單組合。藝術設計教育,不是僅僅教會學生能創作成果,重要的是教會學生掌握創作成果的方式、方法、規律和內涵等本質性的東西。藝術設計實踐課程是教學的顯性課程,教給學生的是“形而下”的“器”;藝術設計理論課程培養的是設計師的氣質、創造意識和設計的綜合素質,教給學生的是“形而上”的“道”,所以應加強學生的理論意識。同時,教師的藝術設計理論意識也有待提高。教師在進行藝術設計實踐課程的教學時,可用相關理論知識來指導教學思想和教學方法、充實教學內容,授技的同時,也要傳“道”,通過言傳身教,培養學生對藝術設計理論知識的重視。
2.藝術設計理論課程設置不大科學
目前高校的藝術設計理論課程體系不夠完善,理論課程開設參差不齊,有的高校只開設了設計史、設計概論和中國工藝美術史??茖W的藝術設計理論課程體系應該包括:基礎理論課,如設計概論、設計心理學、設計美學、設計方法學等;藝術設計史論課,包括通史通論(如中外設計史)和專史專論(如工業設計史、平面設計史);相關的設計批評課程和藝術設計實踐理論課程等。
3.授課方法單調
傳統的藝術設計理論課一般都是教師講解,學生聽,教學效果較差?,F在多媒體引入教學,但是教學方式依然是灌輸式的,多媒體成了第二黑板。這一方面是因為教師沒有充分利用多媒體的聲、光、色的優勢,另一方面也因為理論課往往是以合班形式的大班上課,聽課人數眾多,限制了互動式、靈活式教學手段的實施。另外,多媒體教學依然局限于狹小的教室空間,學生缺乏消化理論知識的身臨其境的客觀環境條件。
三、藝術設計理論教育的改革措施
1.加強教師隊伍的建設
藝術設計理論是一個龐大的知識體系,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內容,因此藝術設計理論教育對教師綜合素養的要求就相當高。不僅僅是藝術設計理論課教師要具備豐富的理論知識,而且藝術設計實踐課老師也同樣要具備。由于藝術設計理論教育必須緊密聯系設計實踐,所以對教師的要求就是雙重的:既要懂設計理論知識,又要會從事設計實踐活動。專職的藝術設計理論課教師,在專心研究、教授理論知識的同時,也要了解相關的藝術設計實踐知識,這樣才能更好地深入到藝術設計理論研究的本質問題,避免紙上談兵的尷尬。專職的藝術設計實踐課老師,在掌握和教授設計技能、技法的同時,也要掌握大量的理論知識,不僅僅包括設計實踐課的專業理論,也包括基礎理論、藝術設計史論及設計批評等。教師隊伍是培養人才的核心,只有教師的全面發展,才可能培養出全面發展的人才,所以提高教師素質、建設教師隊伍是教育的大計。 轉貼于 2.教學方法和內容的改革
藝術設計理論課在教與學的過程中都帶有較強的主觀性,所以理論課教學在形式上要更為開放與自由,使學生由以前被動的聽課變為主動的參與課堂。教學不應只局限于教室范圍,可以在適當的時間安排學生到博物館參觀學習,針對現成作品進行理論講解和分析;也可以針對某一藝術設計理論觀點,進行課堂辯論或討論。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不要為理論而理論,藝術設計理論知識要和藝術設計實踐緊密結合,要提煉出設計觀、美學思想及其對現代設計實踐的影響與實用價值,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真正體會到理論課程的實用性和指導性。
3.考核方式的改革
藝術設計理論課程最終的考核方式一般是寫論文或閉卷筆試。寫論文并不能檢驗學生真正的學習效果,因為歷年來的學生論文抄襲現象較嚴重,很多學生的論文都沒有實質性內容;試卷考核方式考查的只是學生的死記硬背能力。所以藝術設計理論課的考核方式需要改革,可以以論文加設計作品或試題加設計作品的方式來考核。論文加設計作品,是在寫論文的同時,要學生根據所寫論文的論點,設計出能反映論點思想或與論點思想相關的作品,并把作品附在論文后面;試題加設計作品,就是把傳統的題型變化一下,把純文字型的試題,改為根據已知理論來設計相應作品的畫圖題或者是分析圖片作品的分析題。這樣,才能真正考核出學生理解、分析、應用理論知識的能力,使學生在運用理論知識的過程中真正體會到藝術設計理論知識的價值。
結語
藝術設計人才的培養關鍵在于綜合素質的培養,而綜合素質中很大一塊是藝術設計理論修養。設計師不可能都是設計理論家,但只要是在專業設計上有一定成就的設計師,就一定是具備相當理論素養的人。藝術設計理論教育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全面發展的高級專門人才的關鍵因素,所以我們應拋棄重技能、輕理論的思想,應加強對藝術設計理論教育的重視和投入。
注釋:
①李硯祖.工藝美術概論[M].中國輕工業出版社,1999:13.
②諸葛鎧.圖案設計原理[M].江蘇美術出版社,1998:65.
參考文獻
[1]曾小紅.高等學校藝術設計理論教育初探[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4).
[2]朱和平,王美艷.談藝術設計專業理論課程體系的構建[J].當代教育論壇,2007(2).
關鍵詞:高職院校 學前教育 手工制作課程
中圖分類號:J504;G7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7)06-0170-01
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的手工制作課程是一門以傳授手工基礎知識和技能,并進行實踐操作、應用為活動內容的一門藝術教育專業技能課程。手工制作課程在高職學前教育技能課程領域內具有上承《美術與幼兒美術創作》課程,下啟《玩教具制作》《幼兒園環境創設》課程的功效。在幼兒園的教學中實際運用到的地方是最多的,如最常見的五大領域課程中的教具制作、幼兒開設的手工制作課程、幼兒每日相關的教室環境創設和幼兒園整體環境創設。因此它的實際運用價值是最直接的。
一、高職院校手工制作課程研究現狀
以“高職”“手工制作”為關鍵詞在“中國全文期刊數據庫”中檢索到了4篇相關學術研究論文,并沒有相關的碩博論文進行研究。分析后主要內容包括課程改革與教學模式。其中從課程改革出發(丁曉景,2012),對課程設計、課程內容、實訓項目、考核機制進行了淺析。[1]通過調查發現《手工制作》課程中存在的問題(孫平燕,2014),從課程實施過程入手提出了課前調研,創新教育理念;課中創新,改善教學方法;課后總結,完善課程評價。[2]從教學模式出發(段浩然,2011),提出了將網絡資源合理地利用到《手工制作》的課程教學中,豐富了課程教學模式。[3]在教學模式方面提出改變以往單一的教學模式(叢娜,2015),在課堂教學中加入欣賞課、情景課、體驗課、實際操作課、集體創作課等,通過多種形式為該專業學生提供廣闊的手工制作學習空間。[4]
二、高職院校手工制作課程結構問題淺析
從高職學前教育人才培養計劃看專業核心技能課程總課時1343,手工制作課程課時數占總技能課時數的0.25%,與普通話訓練、玩教具制作、思維訓練、幼兒英語口語訓練各科占總技能課程課時數基本相同。其中美術與幼兒美術創作、鋼琴與幼兒歌曲伴奏、舞蹈與幼兒舞蹈創編課時數占總課時數最多。手工制作課程作為美術與幼兒美術創作的延伸學科,與其他美術類的延伸學科相比課時數基本相同。手工制作n程作為一種操作性極強的技能課程,其課時數可分為理論課時數與實踐課時數,其中理論課時數占手工制作總課時數的30%,實踐課時數占手工制作總課時數的70%。與專業核心技能課程理論課程課時數占22%,實踐課程課時數占78%相比,手工制作課程實踐課時數相對較少。
三、高職院校手工制作課程內容問題淺析
(一)課程內容陳舊、創新性低
高職院校手工制作課程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剪紙、折紙、粘貼畫、泥工、編制畫等。由于課時總數的影響,對這五大類內容的知識只是淺嘗輒止式的學習,集中于教材內容的學習,不能及時補充與之相關的新知識。教材內容陳舊,在實際生活與工作中可操作性低,創新性低。
(二)課程內容理論與實踐課時數分布不均
手工制作課程作為一門操作性極高的技能課程,實踐課程課時數應該多于理論課程課時數。但過多的實踐課程也導致了一種現象的出現,只追求實踐忽視了理論知識的講授,導致學生在操作的過程中不能正確地掌握制作方法。
(三)課程內容呈現方式單一
在手工制作課程教學的過程中,大多數的情況下都是通過教師示范,學生模仿的方式來進行具體內容的學習。這種方式在操作的過程中往往效率較低,不能使每個學生都能真正地掌握制作方法,這也體現了手工制作課程內容呈現方式單一。
四、結語
(一)設置技能結構分支,培養專門人才
高職院校根據自身發展的情況,將學前教育專業學生進行技能結構分類,培養專門的人才。對于五年一貫制的高職學生而言,頭三年可以進行基礎技能知識的全面學習,第四年根據技能課程的考核結果綜合個人志愿進行自主選擇,進入專業技能學習階段。主要分為三大類:音樂類、美術類、鋼琴類,手工制作屬于美術類的一個分支。可由學生自主選擇。
(二)綜合五大領域知識,豐富課程內容
手工制作課程作為一門應用廣泛的課程,應該抓住其特點,將其內容與幼兒園五大領域知識相結合,開展模塊化的手工制作學習。例如:社會領域關于交通領域的內容,結合手工制作可以制作相應的交通工具,交通指示信號燈等相關教具。把手工制作知識與實踐緊密結合,增加手工制作課程的趣味性,及時補充手工制作課程的空缺內容。
(三)運用多媒體技術豐富內容呈現方式
由于班級人數增多,單一的傳授與示范方式并不能保證每一位同學都能夠了解與掌握每一步的制作方法。運用多媒體技術對手工制作進行提前錄制,學生可以邊看邊學,更加細致地了解每一個步驟,也方便學生課后自學。
參考文獻:
[1]丁曉景.高職學前教育專業《手工制作》課程改革初嘗[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15.
[2]孫平燕.高職學前教育專業手工制作課程改革初探[J].陜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