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28 09:03:4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醫藥專業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1.1學校對職業道德教育工作力度不夠,學生缺乏認識
學校是職業道德教育的主陣地,學校的重視程度直接決定了職業道德教育的效果。到目前為止,大部分高職院校還是把職業道德教育納入思想政治教育公共課,課堂表現形式較為單一、枯燥,無法提高學生的認知度。并且大部分高職院校在對畢業生進行就業指導時,側重相關法規政策、求職基本技巧方法等傳授,不斷灌輸思想是:醫療事故要為“零”;卻輕視了職業道德教育。因此高職院校的大部分學生更加重視專業技能課程,即使學校里也開設了關于職業道德培養的相關課程,但師生們將大部分的精力投入到了專業技能學習方面,比如學生就十分重視英語等級證、計算機等級證和醫藥商品購銷員、中藥調劑師等各種職業技能資格證書的獲取。
1.2社會上存在的某些不良影響
在市場經濟發展的今天,在有著眾多無私奉獻的優秀醫藥工作者的同時,還存在制售假劣藥品、藥品回扣、醫務人員收取紅包、醫患關系緊張等現象,這讓我們更深刻地認識到加強醫藥職業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作為高職院校醫藥專業的學生是未來醫藥行業的中堅力量,他們在校學習期間正處于世界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他們的辨別能力還處于發展階段,自制力和意志力相對較弱,容易受社會上存在的不良習氣的影響。
1.3職業道德教育缺乏與專業課程的相互滲透性
高職院校的職業道德教育的開展應該更加注重與專業課程的相互滲透。目前高職院校醫藥類專業的教師教學任務比較繁重,課程教學學時較為緊張。因此,教師在課堂授課的過程中,會將大部分的課堂時間放在知識點講解和技能實踐方面。例如:在《醫藥市場營銷技術》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更多是幫助學生分析我國的醫藥市場現狀和問題,制訂出適合產品的市場定位的營銷策略,卻容易忽略醫藥商品營銷員的職業道德教育。
2加強醫藥類專業學生職業道德教育的幾點建議
2.1增強職業道德的課堂教學重視程度培養“德才兼備”的醫藥專業學生
2.1.1推進職業道德類課程研發與改革根據醫藥行業特點,結合高職院校醫藥類專業自身特點,編寫醫藥專業職業道德的專門教材,提高高職院校醫藥專業學生職業道德教育的針對性和完整性。建議在醫藥類高職院校開設此課程,將對學生有更具針對性的指導意義。
2.1.2職業道德教育與醫藥專業課程相互滲透高職院校醫藥類教師要將職業道德教育融入專業課程知識點講解和實踐操作過程中。例如:在《醫藥市場營銷技術》課程教學過程中,授課教師應向學生教授醫藥產品高場營銷技術的同時,就應將醫藥市場營銷者的職業道德融入教學;在《藥學服務》課程教學過程中,授課教師應向學生教授醫藥知識的同時,就應將藥劑師的職業道德融入教學。在課堂實訓過程中,教師點評學生實訓操作時,除了點評技能操作水平外,也要點評學生職業道德操守情況,更容易引起學生重視。
2.2加強法制教育,學生熟悉各項醫藥法律法規
我國現有多部衛生法律、法規和部門規章,以及大量的衛生部門規范性文件和衛生技術性規范,在醫療活動中必須嚴格遵守這些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應加強醫藥專業學生職業道德教育和衛生法律教育,可采取多種途徑教育他們認真學習,并自覺遵守各項醫藥法規,從而逐步增強高職醫藥專業學生的法制觀念,恪守醫藥行業的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
2.3組織學生積極參與社會服務實踐提升醫藥職業道德意識
1.1多方式自主學習,教師主導作用充分發揮為更好地發揮教師在人才培養中的主導作用,提高教師在人才培養、教育教學研究等方面的積極性和實效性,我院于2013年制訂了《首都醫科大學中醫藥學院中醫藥學師承工作管理辦法》和《首都醫科大學中醫藥學院本科生導師制工作獎勵辦法》。辦法實施以來,充分調動了導師們帶教的積極性和改革創新意識,第二課堂和大學生科研創新項目申報踴躍,獲批第二課堂項目77項,大學生科研創新項目(校級)59項。導師通過各種方式引導學生開展自主學習,包括臨床見習帶教、課堂病案討論、畢業課題設計、實驗操作指導等教學活動,各項活動開展得豐富多彩,訓練和強化了學生的臨床辨證思維和實驗操作技能,加深了對中醫藥專業理論內涵的認識和學術體系的領悟,培養和提高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精神。導師在指導學生的過程中不斷積累經驗,總結體會,2008—2014年作為第一作者在核心期刊上發表本科生導師制和學生自主學習相關教學論文32篇,指導中醫藥專業本科生作為第一作者發表學術論文14篇。
1.2積極探索實踐,教學效果顯著通過9年的探索和實踐,我院本科生導師制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2014年度大學英語4、6級考試通過率分別為96.2%和53.2%;近3年學生保送和考取研究生的平均比率為49.4%,其中中醫學專業為54.4%,中藥學專業為44.4%。學院就業率連續5年達到97%以上?!吨嗅t類別醫師資格綜合筆試院校學科成績分析報告》顯示,近3年,我校考生中醫類別醫師資格考試綜合筆試成績平均通過率為90.5%,高出全國平均水平達24.9%之多。
1.3完善評價體系,學生對導師制評價積極本科生導師制的指導形式多樣,教學內容豐富,學習成效表現復雜,因此評價體系的構建需要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互結合,既要有定量分析,也要有定性描述,從激勵調動導師們的積極性出發,全面系統地反映導師的工作情況和效果。我院在曾凡東[4]構建的本科生導師工作評價指標體系基礎上,根據學院中醫、中藥專業教學的實際情況,制訂了新的本科生導師工作評價量表。2014年年初,我院組織262名不同年級的中醫藥專業本科生對導師的導學工作進行評價。在學生反饋意見中,學生對導師的指導總體持肯定態度,平均得分為94.92分,得分≥90分占92.1%。對于導師工作方法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方面的選項,總體平均分為4.72分(滿分為5分),其中,能結合學生的專業和興趣愛好為學生制訂學習計劃,平均分為4.66分;定期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完成工作計劃并提出階段性目標,平均分為4.77分;采取集體活動與個別輔導相結合的方式指導學生,平均分為4.8分;能采用多種形式啟發教育學生,鼓勵學生參與第二課堂和學生科研創新項目,平均分為4.65分。以上結果表明,學生對導師在自主學習能力方面的培養持肯定態度,同時希望導師能夠全面了解學生個性和興趣愛好,更有針對性地制訂學習計劃,為學生創造更多參與第二課堂和科研創新項目的機會。在學院每學期舉辦的導師制師生座談會上,學生們反饋的問題也是主要集中在學習計劃的個性化和教學形式的多樣性方面。
2本科生導師制尚存不足
我院本科生導師制的實施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起到了很好的引導和帶動作用,學生反映良好,教學成效顯著。但是在導師制實施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主要集中在以下3個方面。
2.1管理尚缺乏實時、有效的監督與考核我院雖然制訂了本科生導師制的管理規定和工作指南,但對導師制工作的執行情況尚缺乏實時有效的監督,考核評價體系還需不斷完善,現行的獎勵辦法也要在實際工作中進一步補充和調整。
2.2缺乏個性化培養,專業特色不突出我們在調研中發現,有些教師對導師制的理解和重視程度存在差異,制訂的學習計劃個性化還不是很強,專業特色不突出,個別導師的教學形式較為單一,尚未充分激發出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
2.3學生對導師制工作參與不夠導師由于平時教學和科研任務較重,沒有太多時間聯系學生,而有些學生又缺乏參與實踐活動和科研工作的主動性,以致學生在導師制工作中受益不足,沒有達到理想的學習效果。
3建立中醫藥專業本科生導師制新模式
為了能夠更好地發揮導師制優勢,加強中醫藥人才培養的個性化特征,突出專業特色,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學院在大量調研的基礎上,針對目前存在的問題制訂了改革措施,進一步完善了導師制實施方案,探索中醫藥專業本科生導師制新模式。
3.1繼續完善本科生導師制管理規定,進一步強化全過程管理由學院全程統管,成立院、系兩級導師制管理機構。院級管理機構主要負責修訂和完善導師制細則來規范導師制工作,定期對導師制師生雙方進行考核、評價并組織交流、座談等;系級管理機構主要負責導師的遴選、指導和監督工作,定期召開導師小組會議,總結經驗、交流體會,不斷提高導學水平。學院要進一步完善本科生導師制的評價機制,調動本科生導師工作的積極性,推進本科生導師制的有效實施。在本科生導師工作職責的基礎上,確定重點評價的內容,并對其進行量化,將本科生導師的工作納入到日常的本科教育教學工作中,作為考核教師教書育人效果、學生學習成效的重要內容之一,教師在崗位聘任、評優時占有一定的權重。評價過程包括本科生導師的自我評價、學生評價、同行評價以及系管理機構的評價等。嚴格執行《首都醫科大學中醫藥學院本科生導師制工作獎勵辦法》,對于考核優秀的導師進行獎勵。
3.2制訂個性化學習計劃,探索多種教學模式在導師制工作手冊中進一步細化導師的工作內容,對學生進行學習、生活、心理等方面的教育指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和積極的人生態度。導師應為每個學生制訂個性化學習計劃,教授專業知識,培養綜合能力,鞏固專業思想,關心學習過程和效果,并指導學生學習方法,加強其自主學習的能力。對學有余力并對科學研究有興趣的學生,讓他們參與導師的課題研究,并向其介紹學術研究動態,培養科研思維和動手能力。可指導高年級學生撰寫學術論文,介紹碩士研究生考試等內容。指導方式可多樣化,主要結合導師自己所在學科及其專業優勢或特長,制訂出具體的指導計劃,并把指導情況記錄在案??杉兄笇?,師生共同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也可針對學生的具體問題個別指導;或導師所帶的學生小組一起開展活動,如跟師出診、野外認藥、參觀藥材市場、舉辦或參加講座和小組討論等等。通過多種途徑加強師生間的溝通和交流,建立密切的師生關系,形成良性互動。各導師小組間也應建立聯系,不同年級、不同學科間可以通過研討會和座談會等形式共同開展學術活動,進一步豐富教學內容和形式。
3.3全面改革和優化教學內容與方法,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2014年,學校組織修訂了本科生課程新的教學大綱和課程介紹,將課堂學習和導師課后輔導相結合,加大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課時比例,注重過程學習和形成性評價。在此基礎上,學院需不斷推進和深化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改革,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為核心,探索中醫藥專業本科生導師制新模式,采用啟發式、討論式、案例式等多種教學方法與學生互動,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組織小班教學和小班討論,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4小結
關鍵詞:中醫藥院校;衛生法學專業;中醫藥專業;良性互動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加速發展和我國綜合國力的日益提升,作為我國傳統醫學和文化綜合載體的中醫藥正得到越來越多國家的重視和認同。這對中醫藥人才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適應這一要求,我國多數中醫院校設置了法學、管理學、外語等非醫學專業。在北京中醫藥大學、上海中醫藥大學、南京中醫藥大學、廣州中醫藥大學等院校中,不僅設置了法學本科教育,還設置了獨立的衛生法學碩士點。如何促進衛生法學專業與中醫藥專業的良性互動,就成為中醫藥院校培養復合型人才和提高校際綜合競爭力的一個重要指標。
1衛生法學專業與中醫藥專業良性互動的重要意義
1.1有助于實現醫學教育復合型人才培養的目標
衛生部關于印發《醫藥衛生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2011-2020年)》的通知中,對高等醫學院校培養“高層次、復合型、跨學科的高級復合型醫藥衛生人才”提出了具體要求。該通知多處明確提出“加大各類醫藥衛生高技能人才培養,注重培養符合實際需求的復合型、應用型和交叉學科領域人才”、“促進新興與交叉學科和專業的人才發展”、“大力開展高層次、創新型、復合型醫藥衛生人才培養與優秀創新團隊建設,提升國際競爭力”。加強衛生法學專業與中醫藥專業的良性互動,能夠培養衛生領域的復合型人才。高等中醫藥院校的學生畢業走上工作崗位后,大部分從事臨床工作,不可避免要與患者打交道,在醫患關系越來越緊張的今天,他們要學會妥善處理與患者的權利義務關系,在發生醫患糾紛時懂得運用法律武器保護好自己的權利,這要求學生在畢業前的學校培養中就需要掌握足夠的法律知識并且具有付諸實踐的法律意識和能力。
1.2有助于培養衛生法律特色人才
由于衛生法制建設的大力推進、日漸緊張的醫患關系、復雜的衛生監督執法、現代醫療技術的法律風險等因素的影響,社會急需“懂醫通法”的專業特色人才。普通綜合性院校和法學院校的衛生法學專業,由于沒有醫學專業的知識作為依托,很難培養出適應社會需要的高層次衛生法律特色人才。而中醫藥院校的法學教育,以基礎醫學、臨床醫學、藥學、針灸推拿、公共衛生等醫學類專業為依托和背景,能夠針對醫藥衛生領域的具體問題,有針對性地培養既具備一定醫學知識和醫學技能,又掌握扎實法律知識、熟悉衛生領域法律法規的“懂醫而不行醫,行法但不離醫”[1]的特色人才,有助于實現衛生法律人才培養的多元化與特色化[2]。
1.3有助于促進醫學院校人文環境的發展
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提升學校的人文環境,已經成為國際醫學教育的共識。2001年國際醫學教育專門委員會(InstituteforInternationalMedicalEduca-tion,IIME)了《全球醫學教育最低基本要求》,在第一項“醫生的職業價值、態度、行為和倫理”中指出,醫學職業的基本要素包括基本道德規范、倫理原則和法律責任[3]。2009年我國頒布的《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也明確要求,加強醫德醫風建設,重視醫務人員人文素養培養和職業素質教育,大力弘揚救死扶傷精神。作為人文素質的重要內容,學校法律素質教育顯得尤為重要。因此,衛生法學專業與中醫藥專業的良性互動,能夠對學校原有的醫學校園環境產生明顯影響,培育人文環境和法制精神[4],促進中醫藥院?!爸嗅t、中藥、中西醫結合”等主干學科的健康有序發展,提升中醫藥院校的綜合競爭力,增強其在中醫藥教育和中醫藥服務中的影響力。
1.4有助于推動教學科研創新團隊建設
中醫藥院校衛生法學專業與中醫藥專業的良性互動,有助于學校教師及時了解和掌握國家的中醫藥法律法規,明確國家相應的立法精神和政策依據;有助于學校教師了解中醫藥知識產權保護的途徑與方式,進一步從專利、道地藥材、商標、物質文化遺產等多角度有效保護中醫藥;有助于學校教師應對臨床教學中遇到的各種法律問題,有效地解決醫療糾紛,增進醫患溝通;有助于學校教師了解和配合醫藥衛生監督執法工作,保證醫藥衛生事業的健康有序發展。因此,通過醫學教師與法學教師的相互合作、相互指導、相互交流、相互促進,能夠提高教師團隊的綜合實力,形成多支優秀教學科研創新團隊,推動學校學科建設的綜合發展和學術水平的全面提高。
2衛生法學專業與中醫藥專業互動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盡管許多高等中醫藥院校都開設了衛生法學專業,或者在醫學教育中開設了衛生法學的課程,但據有關數據顯示,衛生法學專業與中醫藥專業的互動存在明顯不足,不僅醫學專業的法學教育相對滯后,而且衛生法學專業也存在諸多問題。
2.1醫學專業中法律課程簡單化、形式化
許多中醫藥院校在醫學專業中開設的衛生法學課程過于簡單,流于形式,使得醫學生對衛生法學課程的學習不夠重視,只是為了獲得相應的學分。以筆者所在的學校為例,醫學專業中開設了《法律基礎》,但該課程長期以來由非法律專業的教師講授,同時,所用的教材落后于現實,沒有根據新頒布的法律作出及時地調整和修改,因此,學生法律基礎知識不扎實,沒有養成關注法律知識的習慣,缺乏持續學習法律知識的能力。而開設的衛生法學課程,是對所有現行衛生法律的介紹,籠統而概括,缺乏針對性,學生對各個法律均是一知半解,沒有真正理解其立法精神和適用依據。在醫事法律知識的學習中,學生沒有真正理解告知義務和謹慎義務,缺乏證據意識和責任意識,醫患關系定位不準確,學生通常從自己的角度出發處理利益關系,很少甚至根本沒有考慮患者的訴求,遇到醫患糾紛不懂得運用法律手段解決問題,專業法律意識和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開設的民法、刑法、憲法、知識產權法等法學輔修課,由于課時少、內容多,教師只能對相應的部門法知識作大概的講解,無法針對醫學生的特殊需求進行講授,從而導致學生只是泛泛地了解相關內容,但在遇到實際問題時無從下手。
2.2法學專業課程無法體現專業特色
[5]在衛生法學專業的教學中,專業定位不夠明晰,學制不足、特色不明顯。衛生法學課程體系包括醫學課程、法學課程與專業課程三個部分:醫學課程包括中醫基礎概論、現代醫學概論、臨床醫學概論等;法學課程包括法學專業的十六門核心課程以及選修課;衛生法學專業特色課程僅包括三門:衛生法學、醫事法學、衛生法律實務。從課時來看,法學類課時總計1000學時左右,醫學類課時總計700學時左右。這種設置比例是目前大多數院校采用的模式,應當說還是合理的。但從衛生法學專業特色教學的目標來講,目前的課程設置存在諸多問題。一是四年的學制明顯不足。醫學專業本科生為五年制,而衛生法學專業的學生卻要在四年的學制里既學習完全部法學知識還要掌握相應的醫學知識,這導致課程開設過多,課時明顯不足,課程內容過于空泛,教師講課缺乏興趣,學生學習動力不足,壓力過大。二是醫學知識的講授不具有針對性。學生常常抱怨醫學課程講授多而泛,難以深入理解;所使用的教材是醫學教材的刪減版、節選版,且沒有根據醫學的發展及時豐富完善,具有明顯的滯后性;教師只是根據指定教材按部就班地講授,教學方法單一,使得學生喪失了主動學習的興趣。三是專業特色課程不足。衛生法學特色課程只設置了3門課,每門課程涉及的內容過多,但課時過少,如70左右學時的衛生法學課程涉及了近18類醫事部門法。這導致教師抱怨學時太少,內容太多,為了趕教學進度,只能泛泛而論,而學生則抱怨教師講得不夠深入,難以在短時間內學好全部衛生法律法規制度[6]。四是實踐課程達不到應有的效果。衛生法學專業的實踐課程主要包括臨床見習和畢業實習。由于臨床見習是讓學生進入醫院各個臨床科室實踐,但衛生法學學生缺乏相應的臨床醫學知識,無法有效理解臨床中的醫學問題和醫學技術,再加上帶教教師以單一的指導醫學生的模式指導衛生法學專業的學生,缺乏針對性,影響了見習效果。而畢業實習一般設置在第七、第八學期,學生在這兩個學期更多地關注就業和升學問題,因此,普遍存在對實踐課程的應付態度,只求拿到學分就行,再加上缺乏相應的監督機制,實踐課程流于形式,無法實現其應有的實際效果。
3促進衛生法學專業與中醫藥專業良性互動的對策建議
3.1保持中醫藥特色,加強衛生法學專業建設
中醫藥院校的基礎和特色是中醫藥學,其人才培養、學科發展、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的重心在醫藥衛生事業等相關領域。因此,以服務醫藥衛生事業良好發展為己任,保持中醫藥學特色,不斷加強符合醫學領域需求的傳統學科方向建設,是中醫藥院校的生存之本[7]。同時還應積極培育有助于提升中醫藥院校綜合競爭力的新興學科與交叉學科,形成新的特色[8]。衛生法學是醫學和法學的交叉學科,其研究領域不僅涉及醫藥衛生領域的法學理論問題,還要解決醫藥衛生領域的實踐問題。相對于傳統法學研究而言,有其自身的特點:一是要運用法學的基礎理論,從法學的視角出發,分析、研究醫藥衛生領域中的實際問題;二是隨著衛生法律制度的演進、變化,不斷進行自我調整和完善。以中醫藥專業為依托和基礎,促進衛生法學專業的發展,有助于提升中醫藥院校的人文綜合環境,真正實現其培養衛生領域復合型高級人才的辦學目標。
3.2優化課程體系
中醫藥院校的首要任務是培養合格的醫務人員,因此,在醫學本科生的教育中,要兼顧大學的通識教育和醫學的職業教育。在職業教育方面,除了掌握相關的醫學知識和醫學技術外,還需要具備一定的職業素質。衛生法學課程的開設有助于醫學生職業素質的形成。在具體的課程設置中,應根據醫學生日后臨床的實際需要,整合課程內容,將其集中在醫療機構及醫療技術人員管理法律制度、健康保健法律制度、疾病預防與控制法律制度、醫療糾紛處理法律制度四個大的模塊[9],讓學生在了解衛生法律法規和政策外,參與實際案例的討論與解決問題的過程,形成法律思維,鞏固職業精神[10]。在衛生法學專業課程的改革中,應著重于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增加學制。改四年的學制為五年,學生在前兩年主要學習醫學課程,隨同臨床專業的學生一起學習實踐,后三年系統地學習法學課程,培養專業特色人才。二是增加醫學課程。在保持醫學課程開設比例低于法學課程的總原則下,增加能夠突出醫學特色的課程,根據衛生法學專業學生基礎不同、文理有異、接受課程快慢不同等因素和實際情況[11],制定有針對性的教學大綱和教學內容,增強學生對醫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為將來從事醫學法學相關工作奠定基礎。三是增加衛生法學特色課程。衛生法學的課程應包括醫療服務和衛生行政兩個領域的內容。目前各醫學院校開設的專業課程中,更多關注醫療服務領域的法律內容,而對衛生行政、衛生監督執法等方面的內容關注度明顯不足。因此,在增加醫療服務領域法律內容的同時,也需要增加衛生監督執法內容的課程,如開設《衛生監督學》,使學生掌握衛生監督的理論知識、執法標準和監督技術,從而培養合格的衛生監督執法專業人員[12]。
3.3促進實踐教學和職業教育
加強實踐教學和職業教育是推動中醫藥專業和衛生法學專業良性互動的重要途徑。相對于一般政法院校而言,中醫藥院校衛生法學專業的學生人數較少,因此,學??梢越Y合中醫藥專業和法學專業的優勢與特色,構建優質的、具有針對性的實習基地,并形成切實可行的評價與考核機制。在具體的制度設計上,衛生法學的教師應在教學計劃的設置中,提前指導學生進行職業規劃,結合學生的職業規劃,選擇合適的實習基地、明確具體的實習內容,并配備相應的指導教師。指導教師可采用雙導師的模式,即每個學生配備兩個導師,一個是實習基地的指導教師,一個是學校的專業教師,兩位導師各有分工、相互配合。實習基地的指導教師負責安排適合的崗位,篩選合適的案件,以及指導學生掌握工作崗位的具體要求及工作技能。學校專業教師則隨時關注實習過程中學生遇到的職業難題,與學生和實習基地的導師進行溝通與交流,提出合理的解決方案。在考核機制方面,學生要接受三重考核,一是實習基地的考核,考核學生對實際案例的解決能力和職業技能的掌握程度;二是學校教學管理部門的考核,考核學生的實習紀律、實習態度和實習進度;三是專業教師的考核,考核學生實際工作中所涉及到的理論知識的掌握與理解程度。
3.4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加強
中醫藥專業和法學專業教師的溝通與合作,培養精通醫學及法學知識的復合型師資隊伍,從而有效地促進兩個專業的良性互動。醫學教師和法學教師可以聯合備課,通過互相學習和交流,法學教師可以更準確地判斷基本的醫療問題,能夠更準確地鑒定醫療事故,能夠全面掌握與衛生法學密切相關的醫學知識;醫學教師則能夠進一步明確如何確定醫生的權利義務、如何保護醫療處方的知識產權、如何進行醫患溝通、如何解決醫療糾紛、如何保存醫療證據等與醫學密切相關的法律知識。學校可以多舉辦學術研討會和教學經驗交流會,使中醫藥專業的教師和衛生法學專業的教師能夠針對中醫藥領域的法律問題、教學成果和教學經驗進行及時有效地溝通交流。另外,要鼓勵中醫藥專業的教師和衛生法學專業的教師針對共同感興趣的問題進行課題申報及論文撰寫,從而提高教師的整體科研水平。
參考文獻:
[1]張繼旺,趙保勝,徐暾海.衛生法學專業學生職業素質的構成分析[J].中醫教育,2011,30(2):18.
[2]徐顯明.中國法學教育的發展趨勢與改革任務[J].法制資訊,2010(1):85-90.
[3]翟方明.醫學院校學生法律素養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優化策略[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5(7):17-20.
[4]洪亦卿.以醫為主,以法為主,抑或醫法并重———反思醫學院校醫事法學和衛生法學專業的定位[J].醫學與哲學(人文社會醫學版),2010,31(9):76-78.
[5]馬韶青.醫學院校衛生法學專業課程設置探討[J].中國衛生法制,2010,18(4):29-30.
[6]王梅紅,冉曄,楊逢柱,等.論衛生法學專業學生的職業選擇與實踐能力的培養[J].中醫教育,2013,32(5):51-54.
[7]羅維東.行業背景高?!胺翘厣壁厔蓓毰まD[N].中國教育新聞網,www.jyb.cn,2009-4-28,引用日期:2017-7-27.
[8]劉向鋒,杜莉.優化醫學院校專業設置的若干思考———基于醫學專業與非醫學專業良性互動的視角[J].西北醫學教育,2010,18(3):447-449.
[9]汪麗青.醫學院?!缎l生法學》課程教學改革的思考———以醫學專業認證為背景[J].醫學與法學,2014,6(5):26.
[10]王岳.醫學專業衛生法學教育的“異化”現象探析[J].醫學與哲學,2017,38(6A):70.
[11]汪麗青,高宗華,楊自根.論醫事法學專業課程體系的改革———基于濱州醫學院醫事法學專業畢業生的調查[J].醫學與法學,2016,8(4):34.
關鍵詞:制藥工程;CDIO教學模式;改革
R-4;G642
制藥工程專業是為適應我國醫藥產業發展而設立的一個寬口徑專業,旨在培養具備現代制藥工程知識,能在醫藥、精細化工和生物化工等領域從事醫藥產品生產、研發、經營、管理等方面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是藥學、化學和工程學的新型交叉學科。然而,目前多數高校制藥專業課程主要圍繞化學和藥學展開,對工程類課程重視不足,與實踐脫節,導致學生應用能力差,不能滿足實際工作需要。如何對制藥工程專業課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改革和創新性研究,構筑有益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教學體系,實現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已經成為高等院校醫藥專業教學工作者普遍關注的問題。對此,本課題根據特色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實際情況,在牡丹江醫學院藥學綜合實驗改革的基礎上,結合CDIO工程教育理念,對現有制藥工程專業工程類課程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和實踐。
一、制藥工程專業工程類課程教學中現存的問題
目前,很多高校制藥專業人才的培養模式以化學~藥學為主,對化工原理、化工制圖、制藥工程、制藥工藝學、制藥工程設計等工程類課程重視不夠,存在的主要問題有:
1.工程類課程在教材建設等基本工作環節上,強調基礎、成熟和適用的知識,相對忽略了對課程前沿性未知領域的關注,與企業的實際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脫節。
2.為保證課程內容的系統性、全面性,致使工程類課程之間出現部分知識點重復現象,缺乏有機結合,浪費了一定的課時。同時又使學生知識面狹窄、綜合創新能力弱。
3.實驗課驗證性實驗居多,實驗基本都是“依葫蘆畫瓢”,造成整個實驗體系缺乏綜合性、設計性的大實驗,不利于學生團結協作精神、組織管理能力、主動學習能力、動手能力和創新思維的培養。
4.生產實踐教學方面,課程評價體系不完善,學生學習目的性較差,多以參觀為主,學生對如何將所學理論知識與生產實踐相結合、從工程和經濟的角度去考慮工業化技術問題等方面知之甚少,能力不足。
二、制藥工程專業工程類課程CDIO教學模式的構建
CDIO工程教育模式,即構思(Conceive)、設計(Design)、實施(Implement)和運行(Operate),是近年來國際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其在改革教學方法的同時注重職業道德與誠信、與構思-設計-實現-運作進行有機結合。本課題構建的以項目設計為導向、以工程能力培養為目標的工程類課程CDIO教學模式,通過項目設計將整個課程體系系統、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解決制藥工程專業工程類課程教學中存在的部分問題,培養具備較強工作能力和深厚技術基礎的應用型制藥人才。
1.改革制藥專業工程類課程。整理出制藥專業各門工程類課程的主要知識點,對重復知識點進行優化整合,注重承上啟下。
2.理清各門課程相對獨立的教學內容及課程間的內在聯系,依據CDIO工程理念,建立以制藥工程學、制藥工程課程設計和制藥工藝學課程教學為龍頭,以化工機械基礎、化工原理、化工儀表及自動化、化工制圖課程教學為基礎的制藥工程專業核心工程類課程群,各課程在各年級交互進行、循序漸進、互相滲透、多層綜合,見圖1。
3.構建并實施構思―設計―實現―項目評估、修正和展示的CDIO教育模式,以項目式教學為手段,通過教師引導學生參與工程實踐項目,強化學生的責任感和工程觀點。
根據項目規模和涉及課程范圍將其劃分為三級,一級項目為涉及單門課程的掌握與應用而設立的項目,主要體現在對應課程的實驗環節;二級項目為基于一組相關核心課程設立的項目以及組織學生參與各種創新設計比賽活動;三級項目為畢業設計,在畢業設計的過程中,學生通過分析選題文獻查閱設計方案確定設計計算繪制設計圖紙及完成設計論文論文答辯教師評分及點評,全方位的訓練了學生的多項技能,培養了學生自主研發、創新和設計的能力。
4.建立工程類課程教學的綜合評價體系,將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在工程類課程教學中,采用 “平時成績 + 項目完成評價+ 期末考試”相結合的評價模式,特別在項目完成評價中通過全過程非標準答案學業考核的手段,對學生在工程實踐項目進行過程中的獨立思考能力、動手能力及團隊協作能力等進行多角度全方位評價,更客觀、全面的給出成績。
5.把《藥品生產管理規范》(GMP) 理念融入教學的全過程,強化藥品生產管理意識。GMP適用于藥品制劑生產的全過程和原料藥生產中影響成品質量的關鍵工序。在課程教學過程中全面結合GMP,如化工機械設備基礎教學中,設備材質的選擇要聯系GMP要求講授;制藥工程項目設計中車間不同生產區域的劃分,要嚴格符合 GMP 要求。
本課題研究的制藥工程專業CDIO教學模式在牡丹江醫學院本科制藥專業學生中實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學生的設計、動手操作能力得到明顯提高,三屆教改驗班學生參加全國制藥工程設計大賽均取得了優異成績。制藥工程專業CDIO教學模式,是以項目設計為導向、以工程能力培養為目標,通過項目設計將整個課程體系系統、有機地結合起來,在此基礎上使用案例教學法和藥廠參觀實習幫助學生進行獨立構思,采用項目化教學和操作課程設計訓練幫助學生培養獨自設計項目的能力,再通過操作綜合實訓和計算機仿真模擬實訓幫助學生實施自己的項目設計,最終通過參加全國制藥工程設計大賽、校企合作生產性實訓和企業頂崗實習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
參考文獻:
[1]姚運金,徐川,楊???,等.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培養模式研究與探索[J]. 化工高等教育,2014,31(2):18-22.
[2]張婧,韓雁,梁志星.基于CDIO項目式教學的教師能力培養[J]. 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7(11):115-119.
【摘要】
學科間相互滲透已成為世界各國課程改革的大趨勢。課程建設與信息技術結合,是中藥專業高等教育的新探索。在分析中藥專業課程建設與信息技術結合的理由的基礎上,提出了課程改革要解決的關鍵問題和采取的主要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改革成果。
【關鍵詞】 中藥專業; 課程建設; 信息技術; 改革成果
Abstract:Mufual influence of different subjects is the trend of course reform in the world. It is a new exploration to combine Chinese pharmacological specialty wit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higher education. On the basis of feasibility analysis of combination of Chinese pharmacological specialty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and shows the achievement of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Key words:Chinese pharmacological specialty;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Reforming achievement
在高等教育改革中,課程改革處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而學科間相互滲透已成為世界各國尤其是發達國家課程改革的大趨勢。重視基礎理論教學,增大基礎課比重,強調培養基礎寬厚、能適應多種需要的通才,是高等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中藥專業課程建設與信息技術結合,就是在中藥專業課程設置和課程教學過程中,把信息技術、信息資源、信息方法與中藥專業課程內容有機結合,共同完成課程教學任務的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中藥專業課程建設與信息技術相結合,培養能用現代信息技術來研究中藥的大學生,是中藥專業課程建設的一個新嘗試,是中藥專業發展的新方向,也順應了當今高等教育改革和課程建設的潮流。與此同時,有著輝煌歷史并正在為人類健康做出巨大貢獻的中國醫藥也需要用信息技術來研究、傳播和提高,以跟上信息時代的步伐。為此,自2002年重慶郵電大學創辦中藥學本科專業以來,課題組一直致力于中藥專業課程建設與信息技術結合的探索與實踐,取得了一定的經驗和成果。
1 中藥專業課程建設與信息技術結合的理由
1.1 中藥技術與信息技術結合是當今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當今世界教育的變革趨勢表明,現代信息技術在教育中的廣泛應用,將引起教育思想、觀念、手段、方式乃至人才培養模式的深刻變化;高等教育將在更普及的基礎上,注重于提高質量和效益;培養高素質,尤其是培養具有社會責任感、創造精神、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大學生是教學改革的首要任務。信息技術已經滲透到當今社會各個領域,把信息技術融入中藥專業的教學與實踐中,順應當今世界教育的潮流。
1.2 中藥技術與信息技術結合符合當今市場對中藥人才的需求隨著國家經濟建設的發展,中藥行業已發展為包括中藥生產、流通、檢驗、臨床應用、科研、管理和教育等多個部門的體系,這些行業都與信息技術密切相關。中藥教育面臨培養能利用現代科學技術特別是信息技術來研究和開發我國特有的中藥寶貴資源,確保中藥研究與開發沿著系統化、規范化、國際化方面發展,并早日與國際接軌的新型高素質人才的強烈需求。加強中藥科技與信息技術的聯合,加速中藥信息的全球性傳播、共享和利用,已成為中藥現代化、產業化、信息化發展的關鍵所在。只有對中藥專業課程改革,才能滿足社會對上述人才的迫切需求。
1.3 中藥技術與信息技術結合,有利于提高中藥專業學生素質信息素質的提高是當代大學生素質提高的重要部分。隨著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以及人們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的轉變,應該在中藥課程改革的基礎上進一步優化和完善中藥人才培養模式,提高中藥專業學生的信息意識、信息道德、信息技術和信息能力,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優化學生的知識結構,進一步改革中藥人才培養模式,有力地推動適應當今社會需要的中藥人才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的改革,從而進一步推動高等中藥教育全方位、多層次的改革。
1.4 中藥專業與信息技術結合,專業特色更加突出重慶郵電大學是以工為主,兼顧文、理、經、管、法的多科性大學,其信息技術具有明顯的優勢。特別是生物信息專業的創辦,為中藥專業與信息技術的結合提供了良好的平臺。面對重慶地區眾多的中草藥資源,學校從中藥專業成立開始,就把中藥專業作為重點發展的領域,把培養具有創新意識、懂得現代信息技術的現代中藥人才作為己任。
2 要解決的關鍵問題
改革中藥專業的課程設置、改革中藥人才培養模式需解決許多關鍵問題,首先要解決中藥技術與信息技術結合的切入點,使中藥技術與信息技術科學、協調的有機結合。
探索研究中藥專業教育與信息技術結合的具體方法,如信息類的課程的門類設置、教材的選擇、教學內容的選擇、學分、比例等;實驗課程的開設、實驗內容的選擇、學時安排、比例等。解決中藥專業教育解決中藥專業教育與素質教育的矛盾。
解決在信息資源豐富的大學中,如何利用現有資源,創辦有信息特色的中藥專業的問題。
3 課程改革的主要內容和采取的措施
利用重慶郵電大學信息技術的優勢,探索中藥專業課程設置與信息技術結合的新渠道,制定相應的培養方案。首先,深入調查中藥相關行業對信息類技術的需求情況,根據市場的需求設置相應的課程。主要包括在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中,信息類的課程的門類設置、教材的選擇、教學內容的選擇、學分、比例等。在保證完成國家教育部規定計劃的同時,首先增加數學類課程的學分,為信息類課程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其次增加了計算機與信息類課程,如:計算機文化基礎,C語言、數據庫基礎、計算機網絡,生物信息學等課程。同時共享通信、計算機、化學、生物等專業的資源,增加信息類課程的選修課。2006年對學科總體課程體系和內容進行了改革,增加了基礎理論學時,加強了信息類課程的比重。
探索中藥專業實驗課程與信息技術實驗課程的結合途徑,加強實踐環節的信息技術能力培養。中藥專業與信息類專業都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需要較多的實驗課程來驗證理論教學、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課題組制定了新的實驗、實習培養方案,提出了新的實驗課程、實驗內容,實驗學時等,延長了計算機的上機實習時間,提高了學生的計算機考試過級比例。鼓勵學生在畢業實習、畢業論文、科研比賽中把專業知識與信息技術結合起來,提高研究水平。另外,加強對相關的企事業單位(如重慶市中藥研究院、重慶市南川藥物種植研究所等相關單位)的合作,建立穩定的、合作關系良好的實習基地,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探索課程改革與學生的素質培養的關系。課程建設以提高本專業學生的基本素質為目的。傳統的專業課程設置“強調單科獨進而缺少綜合訓練”,存在一定的缺陷;而課程設置的缺陷,必然影響素質教育的實現。多學科、多側面和多層次的課程體系建設,特別是結合信息類課程的中藥專業課程建設,本身就是素質教育建設的重要部分。另外,信息類課程的引入,在一定的程度上,能系統地訓練思維,開發人的潛能,還能培養人自我開發,使之不斷運用自己的所學,進行創新的精神和能力,體現了教育的本質功能[1],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使學生的個性及潛能得到全面、充分的發展。
探索選修課的開設,注重個性發展。首先在專業課的選擇上有一定的靈活性,學生可選擇多專業方向的課程學習。在設置各方向的課程時,構建新的課程結構,加大選修課程開設比例,把計算機安全技術、網站開發的課程列入任選課,同時將任選課選擇的范圍擴大到全校,既不削弱原中藥專業的主干教學內容,又使專業方向的知識范圍適當擴展,切實改變課堂講授所占學時過多的狀況,為學生提供更多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
注重培養過程的完整性。建立模塊式的課程體系,構建了基礎系列課程、專業基礎系列課程和專業課程以及選修系列課程模塊,使課程體系更為科學合理,課內、課外緊密結合,統一安排;把針對學生有組織有目的的教育、教學活動納入計劃之內,使創新能力的培養融合到教育的全過程之中。在抓好面上教育的同時,實施因材教育,尤其重視對優秀學生的培養力度,特別加強了考研學生的培養,提高碩士研究生的錄取率。
注意持續發展戰略。在教學計劃的實施過程中不斷收集實施過程中的情況,研究新問題,解決新矛盾,不斷修訂使之趨于完善。從2002年開始,課題組先后4次修改本專業的培養方案,不斷調整課程的結構,使中藥專業課程與信息類課程的結合更加合理。 4 取得的改革成果
通過本項目的研究與實踐,專業建設在以下幾個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
學生的信息素質顯著提高。通過增加信息類課程的比例,學生對信息特別是中藥學信息進行識別、獲取、加工、利用、創新、管理的知識、能力等各方面有顯著的提高。如:在信息類比賽(如大學生數模比賽)中獲獎等。人才培養質量有顯著的提高。表現在:中藥專業學生的知識、能力和素質將得到更加協調的發展;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將得到顯著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和將大幅度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提高,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增強。另外,學生在平時的學習、實驗中應用信息技術的能力有很大的提高,在學院的科技立項、畢業論文的撰寫中充分體現了優勢,隨著課程改革的進一步深化,這種優勢將更加明顯。
師資隊伍建設明顯加強。要實現中藥專業與信息技術相結合,首先要求教師本身是復合型人才,需要提高專業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水平[2]。本校高素質信息學教師的加入,壯大了本中藥專業的師資力量;同時本專業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水平也在教學改革中得到提高,他們把獲得的信息知識更好的運用到教學中,教學的手段和方法得到較大的提高。
學生的就業能力增強,就業門路加寬。課程改革后,學生的就業信息意識更加敏銳,獲取就業信息的能力大大增強,就業競爭能力有很大的提高。表現在:除傳統的就業單位外,部分學生信息類行業或相關行業聘用;基礎課的加強,學生報考碩士研究生的范圍更廣,考研錄取的比例更高,碩士研究生的錄取率由10%增加到30%。
辦學效益得到顯著提高。由于學校的教育資源得到更加合理的配置和充分的利用,顯著提高了本校的辦學效益。把學校教育資源向學生開放作為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一個重要的相關措施,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創造良好的條件。
本項研究首先在我校中藥類專業學生中實施,得到了學生、學校和用人單位的肯定。
5 展望
中藥專業的課程改革與學科間的相互滲透,是中藥專業高等教育的一種探索,符合國際教育發展的趨勢。在具有信息優勢的重慶郵電大學內,把中藥專業的課程建設與豐富的信息資源緊密結合,培養具有信息技術特色的中藥專業高級專門人才,表現了鮮明的特色和創新。
參考文獻
一、我縣中醫藥發展的狀況
1.覆蓋城鄉的中醫醫療服務網絡已建成。建立了以縣中醫院為主體、其他且級醫療機構中醫藥科室為骨干、鄉鎮衛生院為基礎、中醫門診部和診所為補充的覆蓋城鄉的中醫醫療服務網絡。在區域衛生規劃中合理配置中醫醫療資源,辦優辦強縣中醫院,在縣人民醫院、縣婦幼保健院及其他民辦醫院設置中醫藥科室。在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立中醫館、國醫堂等中醫綜合服務區,加強了中醫藥設備配置和中醫藥人員配備。
2.中醫藥人才隊伍建設逐步壯大。制定實施中醫藥學科帶頭人和技術骨干培養計劃,培養和造就了一批縣級中醫藥領軍人才和中青年優秀中醫。城區衛生服務中心和各鎮衛生院都配備了中醫藥專業技術人員,全面開展中醫藥服務。逐步在村級衛生室開展中醫藥服務工作,通過開展中醫藥適宜技術培訓,鎮衛生院和村級衛生室的中醫藥服務能力不斷提升。
3.目前我縣中醫藥發展存在的問題。一是中醫藥人才隊伍規模數量和服務領域有待提升,結構層次有待優化,高層次及基層中醫藥人才匱乏,符合高水平創新創業要求的人才群體有待大力培育;二是中醫藥教育資源和空間有待進一步拓展,人才培養的開放協同效應有待提高,終身教育體系有待進一步完善;三是制約中醫藥人才多元化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有待突破,政策環境有待進一步優化,中醫藥人才隊伍的培育、使用和評價機制有待進一步健全。
二、我縣中醫藥發展的主要目標
培養凝聚一批學術領先、醫術精湛、醫德高尚的中醫藥人才,人才數量規模穩步增長,結構、布局更加合理;基層醫療機構人人掌握20項中醫適宜技術應用于臨床診療,全面禁止村衛生室輸液,使中醫適宜技術成為基層醫療機構防病治病的主要治療手段;中醫藥人才培養體系得到健全和完善,注重中醫師帶徒的教育方法,使師承教育在中醫藥人才培養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中醫藥人才發展的政策機制和法制環境得到優化;符合中醫藥特點、有利于中醫藥人才成長和發揮作用的制度環境和社會氛圍基本形成,人才在推動我縣中醫藥事業發展中的保障和支持作用更加明顯。
三、對我縣中醫藥發展的幾點建議
1.推進中醫藥規范化培訓,全面推進中醫藥繼續教育。
以崗位需求為基礎,在縣內創建一批示范基地,發揮典型帶動作用,形成數量適宜、布局合理的中醫培訓基地網絡。遴選我縣中醫藥拔尖人才作為帶教老師,對在職在崗鄉村醫生進行中醫藥專業知識與技能培訓,規范和提高基層中醫藥醫療水平和服務能力,培養高層次高素質的中醫藥人才,推進中醫藥事業的繼承創新發展。
2.發揮中醫傳幫帶的教育方式,強化中醫藥師承教育。
嘗試在全縣范圍內開展中醫師承教育,完善縣級中醫藥師承教育體系,將師承教育與繼續教育相結合并貫穿中醫藥人才發展全過程。研究制定符合我縣實際的師承教育管理、考核、評價與保障等政策措施,實現師承教育常態化和制度化。鼓勵縣內醫療機構發展師承教育,建立學術精湛、結構合理、相對穩定、適應多層次中醫藥人才培養需求的師承教育指導老師隊伍,構建完善縣內名老中醫培養體系,吸引、鼓勵名老中醫和縣級醫療機構中醫藥專家通過師承模式培養多層次的中醫藥骨干人才。
論文關鍵詞:高職;生物制藥;微生物課程;教學改革
生物制藥專業發展概況及培養目標
生物制藥是運用微生物學、生物學、醫學、生物化學等研究成果并綜合利用微生物學、化學、生物化學、生物技術、藥學等科學的原理和方法制造用于預防、治療和診斷的制品。生物制藥產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和《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中明確指出“要大力發展生物產業”。目前,全世界的醫藥品已有一半是生物合成的。
近年來,我國醫藥行業的迅猛發展,特別是生物技術在醫藥產業中的廣泛應用大大加快了生物與醫藥類等高職院校生物制藥專業的發展壯大。其培養目標是: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與本專業領域方向相適應的文化水平與素質、良好的職業道德和創新精神,掌握本專業領域方向的技術知識,具備相應實踐技能以及較強的實際工作能力,熟練掌握并能從事藥物的研發、藥物的生產、藥物的質量及安全檢驗、藥理分析、藥物的經營和銷售等工作的高技能型人才。
微生物課程教學地位及教學目標分析
半個世紀以來,微生物轉化在藥物研制中一系列突破性的應用給醫藥工業創造了巨大的醫療價值和經濟效益。隨著新微生物資源的發現、新的藥物篩選模型建立以及各種新技術的應用,從微生物次級代謝產物中尋找新藥所顯現的優勢將繼續存在,事實證明微生物制藥在整個生物制藥產業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微生物學在理、工、農、醫、師范院校與生物相關專業的課程設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
由此可見,微生物課程也必然是生物制藥專業的重要職業基礎課程。它系統地介紹了微生物的分布、分類、形態結構、生長繁殖、遺傳變異以及與人類生產生活的關系等理論與實驗操作技術,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生物學與生物化學基礎知識。其后續課程包括發酵工程概論、生物技術制藥、制藥工藝學、藥品分析與檢驗、藥劑學、藥事管理與基因工程技術概論等多門主干課程。
本課程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能夠正確掌握微生物分類、結構、生理活動等基礎知識,確保學生能夠進行有關微生物生產的必要基本技能操作,并掌握應用微生物學理論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基本方法,從而為后續的職業技術課程的學習與生產實踐奠定必要的理論基礎和實踐技能。
微生物課程教學改革探索與實踐
長期以來,全國各高校微生物學教學大多以課堂講授為主,配合適量實驗課。學生學習微生物學的方法常常是課上勤筆記少思考、課下不復習少作業,考前死記硬背、考后“完璧歸趙”。為了提高微生物課程教學效果與學生的實踐技能,我們于2008年申報了《微生物及其應用》院級精品課程,并與全省其他高職院校的同仁一道對生物制藥及相關專業的微生物課程教學改革進行了一定的探索與實踐。
(一)優化教學手段與方法
主要教學手段 合理利用學院優越的教學條件是提高課程教學質量的基本手段。在本課程教學中,我們充分利用學院完善的多媒體教學資源、電視顯微鏡設備組織教學,通過多媒體課件、視頻、標本與即時的實驗操作進行形象、直觀的教學。同時,加強與本地區制藥企業的聯系,與企業一線生產人員共同探討課程教學內容。
教學方法探索 在教學方法上,我們依據高職類學生文化基礎、思維特征,針對不同的具體內容選擇采取了項目教學法及案例導入法等多種“教學做合一”的形式開展教學,從而實現了將過去以教室為中心的學習形式向以實驗室工作過程為中心和“邊教、邊學、邊做”形式的過渡。例如,將基礎知識部分組織成多個承前啟后的項目,微生物應用部分(如微生物與發酵、食用菌栽培與藥品的微生物污染檢測等)采用案例法組織教學。通過啟發與討論、理論密切聯系實際等方法引導學生加深對所學知識的運用、提高學習的興趣與積極性。提供適量學時,鼓勵有積極性的學生自選教學內容,采取合作或獨立查閱資料和制作多媒體課件進行授課的形式實現了師生主體角色的轉換,從而使學習以形成綜合能力為目的而非單純的知識攝取。同時鼓勵學生在實驗教師的指導下,根據自身興趣進行微生物實驗的設計與操作。
在有了一定的手段與方法基礎上,我們認為利用適當的幽默或英文等教學技巧也是提高教學效果的良策。比如在要求學生列舉已知的病毒時“特意提醒”不要自作聰明地制造“人瘟病毒”。在課堂中偶爾適時地穿插一個英語單詞或簡單的句子能夠起到很好的調節作用,往往能讓喜歡或不喜歡英語的學生激發興趣。
(二)認真整合教學內容
內容的選取與組織 2007年下半年,在長期從事企業生產實踐的“雙師型”教師共同參與下,我們編寫出了一本較為符合當前高職教育理念的湖北省“十一五”規劃教材——《微生物及其應用》并獲2009年湖北省高職高專優秀規劃教材獎。本教材根據當前高職院校生物制藥專業的培養目標及湖北省示范院校生物制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建設要求建立課程教學標準與內容,按照“教學做合一”模式進行教學內容的合理融合。在內容的組織上充分考慮高職學生的文化基礎與思維習慣,適當降低了理論知識部分的深度,強化了微生物在生產實踐中的應用。將課程內容按照微生物由大到小、由表及里的原則進行重新組合,首先使學生通過顯微鏡對各種微生物進行最基本的感性認識,然后逐漸了解微生物的培養技術及其在生產中的應用,從而順其自然地完成對整個微生物課程內容由感知到認知的知識延伸與拓展過程。
教學組織與實踐 為了較好地落實高職教育所推崇的“邊做邊學,邊學邊練”行動導向的教學理念,我們采取的是理論與相應實踐操作(單元實驗)相互融合的模式開展教學,并將教學內容劃分為“基本知識與技能”和“知識與能力運用”兩大模塊,其中包含了“微生物形態觀察技術”、“微生物分布與生長控制技術”及“微生物應用與檢測技術”三個單元與七個項目來實施教學。在此基礎上,我們還開發了《微生物及其應用》院級精品課,并在教學中認真踐行“邊做邊學,邊學邊練”的教學方法,使學生能夠自覺地將所學知識與實踐相結合,從而既增強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同時又較好地鍛煉了他們的動手能力,強化了教學效果。
重視第一次課設計 第一次課是一門課程的序曲,它是引導學生進入微觀世界、激發學生求知欲望、增強課程魅力的最佳向導。本課程的第一次課是通過“一個富有創造和啟迪性的故事(列文虎克)”、“多幅彩色動靜態圖片的展示”和“一系列驚人的數字”等具有鮮明特色和感性認識的內容逐步展開的,非常強烈的視覺效果讓學生產生了對微生物的濃厚興趣,進而較好地激發了他們對本課程的學習熱情和探究心理,當然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學效果。
(三)強化實踐教學與考核
加大實踐教學比例 本課程的教學目的是為后續的職業技術課程學習與生產實踐打下良好基礎,滿足生物制藥生產、建設、管理和服務第一線的技術應用型人才對微生物知識與技能的需要,同時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因此,我們按照“教學做合一”的模式將理論知識與有關實驗內容進行了有機融合,因而也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理論學時,相應增加了實驗操作學時,使理論與實踐學時之比將近1∶1。將課程的實驗分為平時的單元實驗、期末整周的綜合實訓、培養興趣的自主實驗(如對口腔、霉變水果中微生物進行分離培養等)幾項,并著重培養學生的無菌操作技能和微生物實驗安全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