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28 09:03:4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全科醫生導論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臨床醫學教育理念改革
近年來,我國多個臨床醫學教育重鎮不斷探索臨床醫學教育理念創新,在指導高等臨床醫學教育中取得重要進展。北京大學的醫學教育強調全人教育思想,注重知識傳授與健全人格并重,將全科醫學的理念引入本科教學中。自2008年起,北京大學醫學部啟動了“新途徑”教育教學改革,“新途徑”教育教學改革的基本原則是:遵循全人教育理念,促進以能力為導向的醫學教育模式的轉變,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在醫學專業教育中,強調醫學教育是一個醫學基礎教育,不能只局限于現有的知識,要立足現有知識,并著眼于未來;在教育策略上要遵循“有教無類、通識通科和大醫學”的理念,不過早的深入到某一具體學科;所教授的內容應以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為主旨內容;在教授過程中,特別強調“魚漁兼得”,既重視學習過程,更重視學習結果。此外,除了教授專業知識學習以外,加強對學生品行、思想道德、世界觀、價值觀方面的引導,培養學生自強不息,止于至善的風尚,培養學生樂于承擔社會責任、甘于奉獻和大愛無疆的精神。吉林大學白求恩醫學部以“服務需求,提高質量”為主線,立足國情,醫教協同,著力于醫學教育發展與醫藥衛生事業發展的緊密結合,著力于標準化、規范化醫學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著力于人才培養機制的重點突破;著力于醫學生職業素養和臨床實踐能力培養的顯著加強和提升,加強醫學生通識教育。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提出以學生為本,醫學生能力培養為核心,以問題、探究為導向從灌輸式教育變為互動式。擯棄培養簡單的技術落實者,而是培養關心“人”的未來醫生。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確立了“三基”、“三嚴”、“三早”教育理念,“三基”即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三嚴”即嚴肅的態度、嚴格的要求、嚴密的方法;“三早”即早期接觸臨床、早期接觸科研、早期接觸社會實踐。
二、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是我國大學近年來醫學教育改革中取得的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醫學教育改革成果。上海交大醫學院實施了八年制臨床醫學專業培養模式。建立了“1+2+2+3”的八年制臨床醫學專業培養模式。第一階段為集中通識教育及醫預培訓,強化通識性基礎課程,如數學、物理、化學、現代生物學導論、程序設計基礎自然科學類課程,還有文化藝術、文學歷史等人文社會科學的通識教育;開展博極醫源學術講座,實施早期接觸臨床的見習培訓,目的是為醫學生打好人生發展和從事醫學職業的必要基礎。第二階段是醫學導論及以器官系統為基礎的課程。通過人體結構與功能概述及醫學導論,讓學生了解醫學的屬性、目標以及疾病診治與預防及健康促進的理念及策略;以器官系統為基礎和以臨床問題為導向的整合課程的學習,使醫學生具備基礎醫學知識和基本技能,樹立起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互相聯系的橋梁;開設的前沿學術進展講座和人文社會科學講壇為平臺,啟發學生的探索精神并強化職業精神與自豪感;通過系統訓練,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分析綜合能力、書面和口頭表達能力以及團隊合作共事能力。第三階段為臨床醫學學習與實踐。這一階段的目標是使學生具備扎實的臨床醫學理論及較強的臨床思維能力,掌握規范化的臨床醫學技能,能獨立處理常見病與多發病,并能運用基礎醫學知識解釋臨床問題;建立良好的醫患良性互動關系,并掌握基本的預防醫學、傳統醫學及群體保健知識與技能。第四階段為綜合性強化培訓及畢業論文。在前五年學習的基礎上,開始新一輪更高層次的臨床實踐與科學研究的綜合強化培訓,在博士生導師的直接指導下,獨立完成一項臨床科研題目并以合格的論文及答辯方式通過。〔1〕
復旦大學實施“5+3”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是指5年臨床醫學本科教育再加上3年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學生合格畢業后可以拿到執業醫師資格證書、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合格證書、研究生畢業證書和碩士學位證書4個證書,簡稱“四證合一”?!?+3”模式通過界定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碩士同時具備住院醫師和研究生的“雙重身份”,實現了研究生招生和住院醫師招錄、研究生培養過程和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專業學位授予標準與臨床醫師準入制度的“三個結合?!薄?〕
吉林大學加快推進“5+3”標準化、規范化臨床醫學培養體系建設,包括1)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改革,采取研究生招生和住院醫師招錄相結合、研究生培養過程和住院醫師培養過程相結合、專業學位授予標準與臨床醫師準入標準相結合;2)五年制醫學教育改革注重職業教育、臨床實踐能力、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基礎醫學與臨床課程整合、強化“三基”培訓、臨床實習實訓管理、臨床思維和臨床實踐能力培養;3)七年制醫學教育改革:2015年全面調整七年制為“5+3”一體化培養,在規培期間學生要獲得“四證”:研究生畢業證書、碩士學位證書、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證書、職業醫師執照。4)改革面向基層的全科醫學人才培養模式:一是圍繞農村醫療衛生服務的基本要求深化改革,增加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見習實習時間,增加本地區常見病、多發病、傳染病地方病的診療防控,加強全科醫學理念和專業素質培養;二是強化畢業后教育和職業發展,按照入學前簽署的定向就業協議和規定參加3年規范化住院醫師培訓,取得規范化住院醫師培訓證書者,3年規范化住院醫師培訓計入6年服務期。
北京大學醫學部在試點的臨床和基礎醫學專業實施四階段培養模式,即在醫預階段、基礎階段、臨床階段和臨床二級學科階段實施培養方式的創新。首先在醫預階段,醫預學生在大學本部完成第一年的課程,希望通過大學的學習達到通識教育的目的。對于醫學生,希望通識教育實現社會科學、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并重,北京大學的數學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哲學與心理學、歷史學、語言學、文學、藝術與美育、社會可持續發展六個領域的大類平臺課為醫預課程改革提供了最好的資源。其次,在基礎醫學階段的改革依托基礎醫學院完成,在基礎階段,學生們要達到如下主要培養目標:掌握基礎醫學的基本知識點;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促進基礎醫學知識與臨床實踐的結合;培養初步的科研思維和科研能力。再次,臨床醫學階段改革是“新途徑”教學改革的重點之一。有鑒于醫學教育的多元化發展模式,醫學部本著宏觀管理和尊重各學院特色的考慮,允許各臨床學院(醫院)在醫學部的整體教育教學改革框架下自行設計改革方案。北大醫院模式根據醫學部教學改革要求以及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器官系統為中心教學框架”總體設計。方案設計遵循“勝任力導向”的要求,針對教學具體安排(大課及見習課表和輪轉表)、教師培訓、“臨床綜合基礎”集體備課等工作進行了系列安排。人民醫院模式通過研究國內外醫學教育標準,結合醫院的教育教學特點,堅持“遵循現代醫學教育理念,促進‘以能力為導向’的醫學教育模式的轉變,加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的教學改革基本原則,緊緊圍繞二十一世紀一流的醫學生所應具備的開拓精神、創新意識、高能力、高質量這個核心,根據醫學教育國際標準的要求,對教學模式、課程設置、教學方法、考試方法及素質教育進行了全面、系統、科學的教學改革。北醫三院模式以“全人教育”理念為依托,面向醫學生的全面發展,注重學生基礎知識與臨床知識的有機融合,以臨床綜合能力的提高為核心,致力于臨床素養、科研素養和人文素養的全面提升,實現醫學生“專業素養”、“科研素養”和“人文素養”的三位一體式發展。以“學生臨床能力為導向”的原則,以“器官系統”模式整合臨床教學全程的授課內容,特別是橋梁課和系統課階段,構建臨床核心課程體系;在突出重要概念的同時,大幅度刪減不同階段、不同學科中簡單重復的內容,從而壓縮理論課授課學時。增加以案例討論為主導的小班討論式教學模式,強化臨床思維的訓練,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臨床醫學教育課程體系改革
北京大學醫學部的“新途徑”基礎醫學創新型課程體系以“教育教學一體化”為指導思想,以基礎醫學核心課程為基本內容,以“器官系統”為中心構建課程體系,實施小組討論式教學。北京大學醫學部“在全人教育思想的指導下,實施教育教學一體化改革,以核心課程為基本內容,按器官系統模式構建課程體系,實施小組討論式教學”。遵照醫學教育的發展規律結合醫學部的實際情況,在基礎和臨床層面分層開始,從形式上按階段組織,尊重原有學科發展的現狀;從內容上按課程的實際需求安排,強調臨床和基礎的融合,強調基礎學科內部各個學科間的溝通。扎實推進按器官系統模式構建課程體系和小組討論式教學,推進了醫學核心課程或核心內容的建設,促進了教育教學一體化模式的改革。器官系統為中心的課程體系。首先,長期以來學科為中心的課程體系形成了各學科獨立的基本架構,課程彼此之間缺乏聯系,內容簡單重復。其次,學生進入醫學階段的學習,界限分明的基礎階段和臨床階段的知識體系割裂了醫學知識的整體性,也使部分學生對醫學教育的模式和內容出現迷茫和誤解。上世紀50年代后提出的器官系統為中心的課程體系就是試圖解決以上問題,使分離的基礎知識與臨床知識得以融通,回歸醫學知識的應有狀態。該方案對原有的基礎醫學課程進行了充分的研討和論證,確定了14門核心課程,并按照醫學生必須掌握的基本知識來組織學科內部、學科間以及基礎與臨床之間進行知識點的梳理和優化,將學時從816學時調整至633學時,優化至原學時的77%,最終確定了以核心課程為中心,以基本知識點講授為主的全新的基礎醫學理論課程體系。在構建核心課程體系的基礎上,將原有課程體系中梳理出來的基本知識點以外的基礎醫學知識以“器官系統”為中心來構建課程體系,在一學年時間里,以20個臨床案例為引導,以“學生”為主體,進行問題導向性的小組討論式學習(PBL),使學生在早期就能夠學會綜合運用基礎知識解釋或解決臨床問題,真正地實現基礎各學科之間以及基礎與臨床之間知識的融合,成為新課程體系的特色。與此同時開展的實驗教學改革,以實驗教學中心為平臺,對五個模塊,三個層次的實驗教學體系進行了重組、整合和優化,促進科研實驗室與教學實驗室密切結合,并與創新人才培養項目互為補充,重新構建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科研與教學相結合、課內與課外相結合的創新型實踐教學體系。臨床醫學階段建立了符合醫學教育發展趨勢的“臨床專業課程體系(臨床基礎理論)、臨床技能訓練體系(包括臨床思維,臨床溝通能力和臨床操作技能)、職業精神培養體系”三大課程體系合一的臨床專業教學新模式,專業課程(含全科醫學、專業英語):臨床技能訓練:職業精神培養的比例為1:5.5:0.9,大大加強了醫學生臨床實踐的能力。改革后的課程,呈現三大課程體系橫向平行,縱向各專業自成體系的特點。即每一門專業課程均涵蓋臨床專業課程、臨床技能訓練、素質教育與職業精神培養三大體系,此外授課內容基本同步,實現了臨床基礎知識課程和臨床專業課程的無縫對接,課程之間環環相扣,相輔相成,有機融合。醫院臨床實踐教學體系以提高臨床技能為中心,將理論學習、模擬訓練、臨床實踐三種教學方式有機結合,建立可復制、可操作、可推廣的“理論學習-模擬訓練-臨床實踐”臨床技能循環培訓體系。這個培養體系有以下特點:針對醫學生在不同階段對其需要掌握的臨床技能的有明確培訓要求與認證標準,針對每項臨床技能的培訓流程采用階段學習、階段認證的制度,通過認證才能進入下一階段學習,確保教學質量與患者利益。整個培訓流程要經過:理論學習理論考核認證模擬訓練考核認證臨床見習考核認證臨床實習考核認證。通過這種貫穿醫學教育全過程的,培訓貫穿醫學教育全過程的,不同的階段、不同的人員需要培訓的內容不同,但培訓的流程是相同的。這種系統化、規范化的臨床技能循環實踐新模式,使醫學生臨床技能逐漸得到強化,促進醫學生臨床技能質量的穩步提升。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實施“器官系統為主線,淡化學科,融形態與功能、基礎與臨床、醫學與人文為一體”的新課程體系。通過“基礎+臨床”的系統課程引導醫學生們織起一張“網”。比如關于“肺”這個器官,新的教材會放在呼吸系統這部分來講授,從它的解剖知識,一直講到有關的生理、病理、藥理、影像等。劉方明說,這樣課程更緊湊,學習起來非常容易理解。
吉林大學白求恩醫學部實施的醫學生通識教育課程包括自然科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學習自然科學使學生理解所處的世界繼而與其保持適當的關系,以培養學生科學嚴謹和實事求是的態度,重在描述分析和解釋;學習人文科學更清楚地認識人的本質,有助于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重在評價、判斷和批評;學習社會科學,理解社會環境和社會中的各種機構,正確認識和處理現代社會面臨的各種復雜問題;它介于自然和人文科學之間,既重描述也重評價。三種學科的知識和研究方法,在醫學中都有深刻的體現。醫學是集自然科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寓一體的的科學,自然、人文和社科知識本身就是醫學教育的一部分。
展望未來,“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大大拓寬了醫療服務領域;醫學科學技術進步高速發展,診治手段更加豐富。介入治療手段、放射物理治療手段、生物治療手段等新技術的出現和廣泛應用,為疾病的治療開辟了新途徑。此外,社會經濟文化在快速發展,人民健康服務標準與品質逐步提高,這些都需要醫學教育進行改變。我國一些大學雖然對高等臨床醫學教育進行了一些改革,已經取得了初步效果。但我國臨床醫學教育改革的國際化程度還不夠高,臨床醫學教育與國際一流水平還有較大差距,今后要以國際一流醫學高等教育為標桿,加大改革力度,努力加快臨床醫學教育的國際化和一流化進程。
〔參考文獻〕
〔1〕富冀楓,等.八年制醫學教育培養方案的構建和教育改革的探索〔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醫學版,2008,(S1).
〔2〕汪玲,等.我國臨床醫學教育綜合改革的探索和創新——“5+3”模式的構建與實踐〔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5,(03).
〔責任編輯:侯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