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28 09:03:3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公共政策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1.1政策偏向于損害老實人的利益
鄰避效應一般發生在城市內部之中,與城市居民息息相關。沒有人希望鄰避設施建在自己家門附近,雖然它會為大部分人們帶來很多的正外部性,但對設施所在地的居民會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具有犧牲某個地方的利益,以換取大眾方便的特點,往往會導致地方民眾的排斥。垃圾處理是每個城市都不可逃避的責任,諸如垃圾場這類服務廣大地區的民眾,可以有效緩解城市的垃圾問題,但同時垃圾焚燒廠的建設將會帶來一系列問題,比如臭氣、蚊蠅、滲濾液污染等等負外部性。這些負外部性問題給附近居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不便,甚至會對居民的健康與生命財產造成威脅,以至于民眾都希望不要設施建設在自己的住所附近。更有已建好的鄰避設施帶來的不良影響,導致民眾產生不良的刻板印象,凡鄰避設施的建設都會帶來一定的污染。比如由廣州市政府全資投入的李坑垃圾焚燒發電廠是當地的“環保樣本工程”,然而生活在附近的村民卻有著截然不同的感受,所以李坑的村民從來沒有停止投訴垃圾焚燒發電廠對村民生活環境、空氣的污染造成的影響。面對這樣的鄰避效應,政府為了將既定的政策執行下去,堅持鄰避設施所發揮的正外部性,同時又要應付當地人們的強烈反對,往往權衡利益后,容易作出讓步。既然在東邊無法實施方案,那就把方案移植到西邊,再不行就轉到南邊或者北邊,反正方案是不能放棄的,所以只能選擇成本最小化處理,將設施移到反對聲最少的地方。所以最終很容易演變為哪里的反對聲音最小,就會在誰家落地生根。而往往反對聲較少的地方一般都是發展相對落后,公民維權意識的不高,最終只是虧了老實人,讓老實人承擔鄰避設施帶來的負面影響。
1.2導致政策擱置或無法執行
出發點再好的政策,沒有大眾的支持,都難以實現其真正的效果。因此政策執行在整個政策實施過程中起著十分關鍵的作用。一旦離開了執行,就成了空中樓閣;離開了貫徹執行,也就失去了意義。政策實施的結果總會造成一些人受益,而另一些人受損。而公共政策遭到鄰避效應的影響,即遭到附近居民的反對呼聲,居民為了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當自身利益受到損害或不公平對待的時候,會通過一定的渠道、采取一定的方式進行抗爭,“只要不建在我的后院就行”、“憑什么由我們來承擔應該整個社會承擔的后果”等等激烈的情緒籠罩著選址點的周圍。此時普通民眾團結起來,共同反抗鄰避設施的建設。這些表面看似是缺乏社會責任感的人們發出的狹隘觀點,但只要我們設身處地地站在當地人的角度上考慮,就不能僅僅用自私二字可以涵蓋他們的行為了。在落實政府政策、建設鄰避設施過程中,周邊的居民很容易產生強烈的受害意識,從而產生反抗運動,導致政府與公眾的關系不斷惡化。所以這種情況下,多數政府是不敢貿然繼續堅定執行原定的方案,不能與公眾的意愿公然違背,否則將會演變成更激烈的反抗運動,帶來嚴重的社會后果。最終導致政府多數選擇擱置原定的方案,以平緩大眾的激烈反抗情緒,從而致使所定的方案無法實施。比如廣州番禺垃圾焚燒項目啟動后,發出通告決定在番禹區大石街建立一座焚燒發電廠。這個決定遭到附近樓盤居民集體的強烈反對,迫于壓力輿論之下,最后決定停建。
1.3延誤政策進度,加大政策成本
公共政策在制定的過程中,要廣泛聽取大眾的意見,進行科學的決策,只有這樣,公共政策在執行的過程中才可以得到大眾的支持,從而順利完成政策的實施。而公共政策在制定與執行中,遭到鄰避效應的阻礙,說明政策沒有真正得到大眾的支持,也就是存在不合理的地方。最終導致的結果只能是延誤工程的進行,甚至會使政策被,從而政策前期的準備工作與政府所花費的精力白白浪費,進而再重新制定新的方案,加大政策的成本。比如番禺垃圾焚燒廠在公布啟動項目前,政府已經派專家對選址點進行一定的調查與研究,花費了一定的資金與人力。而在公布決定后卻遭到大眾的反對,不得不重新遵循民意,重新進行選址論證,再次進行環境評估,再花費一定的人力物力,大大加重了垃圾焚燒廠建設的決策成本。
2正視鄰避效應,促進公共政策的制定與執行
第一,加強公眾參與,充分尊重民意。隨著中國經濟與社會的快速發展,民主制度不斷得到完善,公民的權利意識也在不斷增強,所以在公共政策的制定與執行中難免會遇到鄰避效應。因此,在建設鄰避設施之前,必須保證公共政策的信息公開,提高公眾的參與度,讓更多人表達自己的意見與建議,共同討論,共同參與政策的制定,加強政策執行的監督,從而保證政策的科學性。比如,面對番禺垃圾焚燒廠的建設,政府先斬后奏的做法引起居民的強烈反對。后來政府認真聽取民意,遵循公開透明的原則,與廣大市民一起討論研究建設選址的合理性與可行性,最后共同達成一致認識。
第二,采取協商策略,及時化解矛盾。鄰避設施的建設是為了滿足社會中大多數人的利益,或者解決社會中存在的某個問題,它是社會所需要的,但同時也會造成消極的影響,無可厚非會遭到一部分人的否定。當公共政策引起鄰避效應時,政策的執行者與公眾產生矛盾,這個時候各個利益群體都可以公開言說,發表意見與想法,從而使問題透明化。在面對公眾的意見,面對他們的合法維權時,政府應該及時消除公眾的疑慮,用充分的論證、以科學的數據說服公眾。同時也應該充分考慮民意,積極主動地吸取合理的建議,以便改進方案,贏得公眾支持。
第三,保證政策公平,強化科學決策。公共政策制定的根本原則一定是站在大眾利益之上,不能摻雜其他的利益集團紛爭。所以當鄰避設施遭到當地居民的反對時,政府應該根據民意改進方案,同時也應該根據科學的數據以理服人,實現公眾利益最大化。如果根據專家的調查與研究結果,某個選址的大部分條件都符合設施的建設,可以實現政策最優化,這時政府應該尊重科學依據,在民眾的不理解或者反對呼聲中,積極主動做好政策宣傳,耐心對民眾進行解說,同時盡可能讓當地居民的損失最小化,加大技術的投入,輔助以相適當的補償減輕他們的心理排斥感。不能一味采取哪里反對聲小,就把政策移植到哪里的不公平做法,適當的時候也可以考慮借用制度的權威把最優方案執行到底。
1.公共政策
中西方學者對公共政策內涵的界定有所不同。西方學者把公共政策內涵的界定分為:政治行為型、政治過程型、價值分配型和生態行政型四種。例如:美國學者詹姆斯•安德森認為,“公共政策是由政府機關或政府官員制定的政策”。哈羅德•拉斯韋爾與亞伯拉罕•卡普蘭認為,“公共政策就是一種既定的目標、價值與策略的大型計劃。”羅伯特•艾斯頓認為,“公共政策就是政府機構和它周圍環境之間的關系”。我國學者陳振明認為,“公共政策是國家機關、政黨及其他政治團體在特定時期為實現或服務于一定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目標所采取的政治行為或規定的行為準則,它是一系列謀略、法令、措施、辦法、方法、條例等的總稱”。總結并借鑒中西方學者對公共政策含義的界定,本文認為社會轉型時期公共政策是指社會公共權威為了實現一定的目標,根據公眾需要所制定的各項行為準則和行為規范。
2.公共政策價值
在現代社會,政府如果能夠適應社會需要,滿足公共需要,實現公共利益,那就是有價值的,否則,就是無價值的,其存在的合法性就會受到懷疑。因此,“政府為了擺脫合法性危機,在公共事務管理的過程中,會根據不同社會主體多元化的公共需求,進行公共政策制定、執行與評估,促進公共利益實現,以達到各社會主體的利益共享?!被诓煌鐣黧w多元化公共需求的公共政策制定模式,既體現了公共政策的科學價值,又體現了公共政策的民主價值。
3.公共政策價值理念
公共政策價值理念表現為一定的需求和利益、有用與無用。因而,公共政策價值也就具有兩層含義:一是政策本身的價值,即公共政策本身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二是公共政策的價值影響,即公共政策所追求的價值,所要達到的目的。本文中的概念是指公共政策的價值影響,即公共政策價值分配的利益要求和對社會各方面的影響。公共政策價值理念是指在一定價值觀支配下的公共政策價值分配的利益傾向與選擇,亦即公共政策制定者以及其他涉及政策決策過程的人共有的偏好、個人愿望和目標。
二、社會轉型時期我國公共政策價值理念轉變的歷史演進
1.我國公共政策價值理念的第一次轉變:以物為本
20世紀80年代,我國公共政策價值理念經歷了第一次轉變,圍繞著效率與公平展開的,這次轉變是以急轉方式出現的。在政策領域方面,它從“抓革命,促生產”的以政治革命和階級斗爭為綱,轉向“發展才是硬道理”的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提出了“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和“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決策原則。由此產生的公共政策價值理念中,效率被作為中心價值,公平只是作為補充性價值。從公共政策的角度關注公平時,考察的主要不是現實在多大程度上滿足了經濟和社會公平的價值要求,而更多地是考慮為促進經濟效率而出臺的改革政策是否超出了“民眾的承受能力”。這種公共政策價值理念對推動經濟領域的市場化改革產生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2.我國公共政策價值理念的第二次轉變:以人為本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公共政策價值理念經歷了第二次轉變,是繞著改革、發展與公平展開的,這次轉變是以平緩方式出現的。我國公共政策價值理念在處理效率與公平的關系上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一是公平和正義的概念不再僅僅是以“兼顧”的方式出現;二是提出了“讓全體人民共享改革和建設的成果”原則;三是在處理發展中的各種矛盾時,提出了“以人為本”的基本理念,“以人為本”成為更高的價值理念;四是認識到公平對效率的正面影響;五是提出了改革是實現社會公平的手段;六是明確政府在促進和保障經濟和社會公平方面的責任,將政府工作的重心更多地轉移到維護經濟和社會公平,并且成為衡量政府是否稱職的重要標準。
三、社會轉型時期我國公共政策價值理念的創新與定位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公共政策價值理念經歷了以物為本和以人為本兩階段,如何定位社會轉型時期我國公共政策價值理念,成為我們當下必須要解決的首要任務。
1.基于治理的公共政策價值理念:公共治理
目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時期,個人暴力恐怖事件、社會等社會問題凸顯,這些長期積累下的社會問題隨時都可能引發公共危機。每當爆發公共危機時,人們習慣于依賴政府解決。然而政府的管理、責任、能力是有限的,政府必須尋求社會力量的參與、合作與支持,全社會共同面對危機、共同承擔化解危機的責任,構建一個政府主導、多方參與、和衷共濟、相互信任的危機應對機制。
2.基于和諧的公共政策價值理念:公共和諧
中國社會轉型時期,改革的收益與代價之間呈現出一種不平衡的狀態,貧富分化、環境惡化、城鄉差距等社會問題凸顯。政府必須重新審視公共政策,滿足不同利益群體的訴求。這些問題的解決都依賴于公共政策核心價值理念的確立。在社會轉型時期,以公共和諧作為公共政策價值理念,有利于各社會階層、社會群體之間的協調與發展。公共和諧理念的提出,為公共政策價值取向的選擇提供了新的視角。
3.福的公共政策價值理念:公共幸福
1.勞動力供求增量。從勞動年齡人口增量方面看,以三市2010年勞動年齡人口1185.14萬人為基數,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十年間三市勞動年齡人口0.29%的年均增幅,對三市未來幾年的勞動年齡人口進行估計,則三市勞動年齡人口年均增長約3萬有余。從三市城鎮從業人員數量方面看,二市分別呈現出逐年遞增趨勢存在一定程度的波動,但總趨勢亦是遞增的。從三市城鎮從業人員數量總的趨勢來看,間均呈現出穩步遞增態勢,各自的城鎮從業人員數量年均增幅9%、4.54%、2.77%。對2013—2015年三市的城鎮從業人員數量進行估計,匯總得出三市城鎮從業人員數量年均約增加20萬左右,考慮到產業轉移對三市勞動力需求的影響,這個數字可能會更高。從農村從業人員數量方面看,2006—2012年間,除、郴州二市個別年份存在小幅波動外,三市均呈現出溫和遞增的總趨勢。但考慮到農業現代化建設的推進,農業生產效率的提高及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實施,越來越多的農村富余勞動力將轉移到城鎮就業,進而增加城鎮勞動力供給。這一方面表明,域勞動力市場存在大量的富余勞動力,他們中的一部分可能在區域勞動力市場之外就業,或者同時還有一部分可能賦閑而沒有得到充分利用;另一方面表明,隨著三市就業機會的增加,以前可能在區域勞動力市場之外就業的勞動力呈現出較強的回流態勢,且回流量逐年遞增,或者同時還可能存在賦閑的勞動力就業機會增加,得到了越來越充分的利用;同時還表明,在2011—2014年間,三市能提供充足的勞動力以滿足正常城鎮勞動力需求量增加的需要及產業轉移所引至的對勞動力的額外需求。當然,具體滿足程度如何,則取決于產業轉移的規模與速度及轉移產業的性質等因素,但這一趨勢到2015年也會消失,并出現6.57萬勞動力需求得不到滿足的局面。因此,從量的方面看,在不考慮區域勞動力市場之外的勞動力流入的情況下,區域勞動力市場的勞動力供給基本能滿足產業轉移引致的勞動力額外需求,則出現勞動力供給不足的情況。
2.勞動力供求結構。在勞動力供求結構方面,主要考察勞動力供給在學歷結構、知識結構、技能結構等方面能否與轉移產業對勞動力的需求相匹配。匹配度越高,轉移產業所需勞動力的招聘成本、培訓成本及使用成本就會越低;相反,則會引發勞動力綜合成本上升。從湘南三市各種受教育程度人口的學歷結構看,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最多,占比達49.19%;其次為具有小學文化程度的人口,占比為32.12%;再次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人口,占比為15.34%;最后為具有大學文化程度的人口,占比為6.46%;文盲人口最少,占比為3.35%。當然,因數據可獲得性的限制,本數據包含非勞動年齡人口,但基本可以反映三市勞動年齡人口的學歷結構。從三市提出的產業發展規劃看,承接轉移產業的重點均著力于區域內具備一定產業基礎的產業,一種方式是對既有產業進行擴容或升級,另一種方式則是以既有產業為基礎,從產業鏈上下游針對既有產業進行拓展;與此同時,三市也規劃發展一些雖不具備產業基礎,但卻具備一定的產業發展條件與發展潛力的產業。對于在既有產業基礎上擴容的產業,勞動力在知識結構及技能結構方面的匹配度可能較高。這是因為此類產業發展時間長,產業成熟度高,與當地的教育或培訓機構聯系較多,加之教育或培訓機構具備豐富的教育培訓資源與經驗,因而為此類產業培養的勞動力較充裕。但對于在既有產業基礎上升級的產業,從既有產業鏈上下游延伸的產業及新拓展出的、區域內具有發展條件及發展潛力的產業,勞動力在知識結構及技能結構方面可能準備不足,匹配度可能較低。這是因為之前勞動力市場對與此類產業相關的勞動力需求不足,勞動力投資與之相關的教育及培訓的動機則不強,教育培訓機構為此類產業準備的教育培訓資源也會相對不足,所具備的經驗也會隨之欠缺,因而為此類產業培訓的勞動力也會相對短缺。綜上,域勞動力市場的勞動力供求,既存在結構矛盾又存在數量矛盾。當前,結構矛盾為主要矛盾,亟須解決;但數量矛盾也初露端倪,不容忽視。
二、政策建議
1、建立區域勞動力市場信息系統平臺,及時勞動力市場各類動態信息。一是區域內各級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門應組織建立統一、協調的勞動力市場信息系統平臺,及時各類勞動力市場動態信息,包括政府相關政策法規、勞動力供求信息、薪酬福利信息等,降低勞動力市場各參與方信息尋找成本;二是信息系統平臺應是一個開放的、整合的系統,能保證政府各相關部門及勞動力市場各參與方進行充分的信息共享;三是信息系統平臺應是一個實時互動的系統,能保證政府相關部門及時高效的為勞動力市場各參與方提供高效服務,并實現信息實時交換。
2、改進教育培訓體系,優化勞動力供給結構。一是對于產業轉移所需的長期勞動力需求,政府應引導區域內的普通高校、高等職業院校及中等職業學校及時調整辦學方向,積極面向區域勞動力市場需求辦學,依據產業轉移所引致的勞動力需求結構變化,及時調整專業結構、課程結構及人才培養計劃,使人才培養與轉移產業對勞動力需求有機銜接;二是對于產業轉移短期內所急需的勞動力需求,政府應協助轉移產業企業,組織區域內的普通高校、高職院校、中職學校等教育機構及社會培訓機構,積極開展勞動力知識技能培訓,著力保障高質量的勞動力供給。
3、建立教育培訓激勵機制,提高教育培訓機構的辦學積極性,提升勞動力人力資本水平。一是政府應根據產業轉移對勞動力結構的要求,制定教育培訓方面的專業、職業技能或任職資格指導目錄,并定期向教育培訓機構及社會;二是對于面向區域勞動力市場辦學的教育培訓機構,政府應制定相關政策,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將財政補貼額度與人才培養的數量與質量掛鉤;三是建立教育培訓成本分擔機制,對于在指導目錄內接受教育培訓的勞動力,在畢業、職業技能達到規定標準或取得相應職業資格證書,且在區域內就業的,返還部分教育培訓費用。
4、加強各類公共服務設施及能力建設,讓各類勞動力平等享有公共服務。一是在產業轉移聚集區大力發展公共交通,便捷市民出行;二是加強公租房、廉租房建設,改善各類勞動力的居住條件;三是大力開展公共文化建設,豐富勞動力的業余生活;四是加強義務教育設施及能力建設,方便各類勞動力未成年子女就近入學、入托;五是要建立健全相關政策措施,消除地域歧視、身份歧視,讓各類勞動力平等享有公共服務。
關鍵詞:電子檔案;檔案管理;研究
檔案以保存、提供利用為主要責任,面對收集、整理、鑒定、保管、檢索和利用等任務。當前數字化高度發展的情況下,各行各業都面臨管理上的巨大挑戰,檔案行業也不例外。隨著我國信息化建設的快速發展和推進,新型電子檔案產生并逐步完善,有取代傳統紙質檔案的趨勢,無論是個人檔案或者集體檔案,檔案承擔著記載信息、傳承信息以及提供保存、檢索供社會利用的責任,落實好檔案管理工作十分重要,而在信息社會中如何把握機遇迎接挑戰,是檔案管理工作者面對的重要課題。
1 電子檔案的定義
電子檔案是隨著信息化社會的出現和發展應運而生的新生檔案類型,關于它的定義尚未形成絕對的統一,本文選取了幾個比較有代表性的定義來闡釋電子檔案的含義:
學者張雪香在論文《高校電子檔案管理》一文中指出,要避免簡單的將電子檔案等同于電子文件,她認為電子檔案比較確切的定義,是指“國家機構、社會組織或個人在社會活動中,于數字設備及環境中直接形成以數碼形式記錄到磁帶、磁盤、光盤等載體,依賴計算機系統閱讀、處理并可在通信網絡上傳輸的有檔案價值的文件”。即電子檔案是借助計算機系統生成、利用和保存的檔案文件。
學者孫笑一則通過特征來闡釋電子檔案的定義,他提到電子檔案具有實體的虛擬化,手段的數字化、網絡化、多媒體化,時效性強、周期短,具有交互性和個性化,加工標準化、信息海量化和檢索的智能化等特征。
孫麗茹則采用了國家檔案局在《電子檔案移交與接收辦法》(檔發[2012]7號)中的定義,即電子檔案是指在處理公務過程中形成的對國家和社會具有保存價值并歸檔保存的電子文件。
綜上,本文認為電子檔案對應的是我們通常說的紙質檔案,指可以通過計算機磁盤等載體進行存儲的電子文件的集合。
2 電子檔案管理現狀
檔案管理電子化進程必然是個長期持續的過程,當不可否認這也是必然趨勢,電子檔案較之于傳統紙質檔案優勢明顯,但在轉型過程中也會出現一些必須要面對的問題,本章從電子檔案的優勢劣勢和電子檔案管理目前可能存在的問題2方面談談我國電子檔案管理現狀。
2.1 電子檔案管理優勢
電子檔案相比于傳統的紙質檔案管理優勢主要體現在:1)降低人力成本,減輕人力負荷。電子檔案的載體是數字載體,信息采集和上傳也可以通過計算機軟硬件完成;2)更利于保存和檢索利用。紙質檔案的保存對空間及空間條件要求很高,電子檔案更容易保存,利用計算機系統也更容易檢索利用;3)管理方式更加靈活。電子檔案信息修改更加方便,為有序、數字化現代化管理提供了條件。
與此同時,不可否認電子檔案在帶來諸多方便,使得檔案管理效率提高,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短板。比如檔案文件的真實性和數據保存的安全性問題。電子檔案容易修改增刪,真實性的保障有賴互聯網技術的提高;電子檔案數據安全問題也不容小覷,互聯網的數據有可能遭遇病毒、黑客襲擊等,電子檔案存儲在終端也面臨這樣的隱患。
2.2 電子檔案管理存在的問題
電子檔案既有優勢又有劣勢,但檔案管理電子化是不可逆轉的必然趨勢,在這種大形勢下,要明確電子檔案管理發展方向,有必要先對目前電子檔案管理存在的問題作一了解。
2.2.1對檔案管理重視程度不夠,意識淡薄
檔案管理屬于我們所說的冷門專業,崗位也屬于偏邊緣的崗位,目前我國很多有關部門對于檔案管理這一工作并不重視,甚至認為可有可無,不需要花費精力在這一項工作上,使得檔案管理工作人員也抱著隨意的態度對待工作,這是一個不良循環,而電子檔案管理需要運用大量先進的科學技術,意識問題和管理理念是根本對問題。
2.2.2綜合型專業人才匱乏
檔案工作者對檔案管理的專業性自不必說,但既懂檔案管理知識也懂信息技術,的綜合性專業人才匱乏,給電子檔案管理工作高效進行帶來了挑戰。
2.2.3相關法律法規不完善
互聯網知識產權問題還處于起步階段,電子檔案管理法律法規尚未形成體系,有關電子檔案管理的專門規則條例極少,統一適用性對法律較少。
3 電子檔案管理發展方向
當今社會,社會經濟發展高速,時展日新月異,知識經濟逐漸興起;大數據時代帶來了海量的數據資源,革新了各行各業的常規模式,現代化技術手段強勢來襲。利用現代化技術進行檔案管理的意義不言而喻,而隨著新技術的逐步滲透,人員管理、檔案管理側重點等都必須同步協調發展,本章將從3個方面談一談我國電子檔案管理的發展方向。
3.1 管理理念和管理意識向著現代化、電子化方向發展
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和信息社會的高速運轉,電子檔案管理也將朝著現代化的方向發展。變革的開始首先是理念的變革,正確認識當前檔案管理大環境,電子檔案管理的必要性和優劣勢,樹立良好的管理理念,積極了解形勢、環境的變化,促進電子檔案管理向著現代化方向發展。
3.2 電子檔案管人才向著專業化趨勢發展
電子檔案管理人員愈加專業化。檔案管理工作處于不斷的發展中以適應新形勢需要,人員專業化很重要。電子檔案管理不僅涉及到檔案管理的專業化知識,對從業人員計算機知識、互聯網技術應用、相關法律條文等方面的能力素質也有很高的要求。電子檔案管理起步至今,到逐漸發展,慢慢取代傳統紙質檔案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其中管理人才向著專業化發展是不可忽略的重要方向。
3.3 多機構、跨部門合作,共同創造安全可靠的互聯網大環境
良好的互聯網大環境對提高電子檔案管理安全性很有幫助,這就需要多部門通力合作,構建完善的檔案應用機制,構建完善的電子檔案管理計算機信息系統,充分考慮到潛在的一些安全性問題,采取相應的措施。如正規殺毒,防范黑客攻擊;歸檔規范化,管理程序化;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借助法律機構職能作用確保電子檔案的安全性。
4 總結
綜上所述,檔案管理工作不是簡單的體力勞動,需要專業的理論知識指導和與時俱進的現代化技術手段輔佐,不斷發展創新,探求更加高效、便于利用的管理方法,子檔案正是科學技術快速發展的產物,對管理及保護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進一步建立健全完善的電子檔案管理體系和安全保護機制,做好檔案管理工作從傳統向電子化進程的轉變,做好電子檔案的維護工作,加強相關專業從業人員的技能培訓,不斷提高電子檔案管理水平,保障電子檔案信息的安全。
參考文獻
[1]張雪香.大高校電子檔案管理研究[J]. 湖北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36(1):81-83.
[2]周茂玉.淺談電子檔案在檔案管理中的作用[J].辦公室業務,2015,(247):103,138.
[3]孫笑一.淺析電子檔案的主要特征及管理保護策略.[A]“決策論壇――公共政策的創新與分析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C],2016.
[4]孫麗茹.試析如何做好電子檔案管理.[A]“決策論壇――公共政策的創新與分析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C],2016.
關鍵詞:事業單位;財務;內部控制;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 F23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1069(2016)33-67-2
0 引言
事業單位開展工作的經費大都是由國家財政撥款,因此,加強財務內部控制是保障資金合理利用,維護國家資產安全的重要手段,同時,也有利于規范和約束事業單位的各項經濟活動。而伴隨國家經濟建設的加快,政府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國事業單位財務內部控制工作中的一些問題逐漸暴露出來,阻礙了事業單位的健康發展,因此,必須積極采取有效對策進一步完善和優化財務內部控制,從而確保事業單位財務工作的規范、有序的進行。
1 事業單位財務內部控制存在的問題
1.1 財務內部控制意識淡薄
事業單位與普通私營企業最大區別就在于不用擔心財政投資問題,也正是由于國家財政撥款的特殊性,導致事業單位管理者對于財務控制的意識不強。具體表現為:第一,當前國家對事業單位的撥款采取財務預算管理制,也就是事業單位要提前對本年度的開支做出合理預算,而往往為了避免資金短缺現象的發生,大部分單位都會將預算資金量適當抬高,而在實際資金分配中,由于資金充足就會出現盲目消費的現象,造成資金的嚴重浪費;第二,事業單位本身屬于公益性質的單位,目的就是為社會提供更多的服務,而很多財政撥款項目的最終受益者也是人民,然而仍舊有一些事業單位領導的法律意識淡薄,沒有將國家財政撥款落實到真正的項目建設中,而是根據個人意愿隨意支配,完全無視法律法規,財務內部控制也就無法發揮其作用。
1.2 財務內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即便事業單位屬于國際公益性單位,但是,保障國家資金的安全,并且使其得到合理利用也是事業單位財政管理必須要完成的事情。目前,我國很多事業單位中并沒有建立健全的財務內部控制制度,沒有嚴格的制度作保障,從而導致財務活動中無可避免地出現了違規操作等行為[1]。財務內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的表現有:首先,缺乏明確的崗位責任制。事業單位中由于受到崗位編制的限制,經常存在一人身兼數職的情況,就連財務管理這樣專業水平要求相對較高的工作也可能由非專業人員兼職,這就導致財務內部控制根本無法落實,工作人員的責任心也不強,而一旦出現財務問題,經常出現互相推諉的現象;其次,缺乏科學系統的核算管理機制。很多事業單位對于經濟業務的核算都不夠全面和具體,往往重視對一些重大項目建設的資金管理,而忽視了對一些實物資產的核算和監管,比如事業單位日常的辦公用品經常遭到極大浪費,就是由于缺乏準確的核算和嚴格的審批管理機制。
1.3 財務內部控制監督力度不夠
計劃經濟時期,很多事業單位都成立了屬于自己的獨立財務會計機構,負責本單位的財務管理工作,而會計人員也是由本單位領導直接指定,可以說,財務會計是隸屬于本單位的服務部門,屬于本事業單位領導直接管轄。而國家下屬的財政部門對事業單位內部的財務工作人員沒有直接領導權,僅僅對其從業資格和專業技能方面進行管理?;诖耍行┦聵I單位內部財務管理人員就做出了一些違背職業道德,甚至違反法律的事情,在財務賬款上弄虛作假,謊報賬目,存在僥幸心理,認為本單位領導很難查出賬單問題,從而私設小金庫,對上級領導隱瞞真實財務收入,造成單位內部財務活動秩序混亂。導致以上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就是事業單位對財務內部控制的監督力度不夠,從而給了財務工作人員可趁之機,沒有對其工作態度和行為起到約束和規范的作用[2]。近年來,國家也意識到了事業單位單獨成立財務管理部門的弊端,因而逐步取消了同級機關事業單位的財務銀行賬戶,取締了過去事業單位內部的財務機構和會計崗位,將財務核算工作轉變為集中辦理,實行零余額賬戶管理制度,同時,實施集中監督管理,避免了過去“暗箱操作”現象的發生。然而,事業單位實施了財務集中核算制度后,內部財務控制機制依舊沒能發揮其積極作用,事業單位內部資金依舊沒有得到合理控制,同時,財務內部控制的監督力度也比較弱。很多事業單位并沒有建立專門的財務審計部門,有些單位即便設立了審計環節,但是負責審計工作的人員也是由單位領導直接指派,這就間接影響了審計工作的公平、公正。
2 加強事業單位財務內部控制的對策
2.1 提高事業單位財務會計內部控制意識
財務會計內部控制對事業單位的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涉及到事業單位的日常生產、經營、管理等各個方面。因此,作為事業單位的領導層以及財務管理工作的首要責任主體,事業單位領導應當從思想意識上提高對財務會計內部控制制度建設的重視程度,確保財務會計內部控制相關的保障體系、規章制度的權威性和有效性,從而保證本單位財務報告的完整性、真實性。同時,事業單位管理人員應當積極采取措施,通過多種渠道對員工進行內部控制制度的培訓和宣傳,在本單位人員中樹立起經濟業務實施過程中的風險意識,增強員工對財務會計內部控制的重要性認識[3]。
2.2 建立健全事業單位財務內控制度
財務內部控制制度的主要作用有以下幾點:第一,預防與財務相關的違法犯罪現象發生;第二,降低財務風險的出現;第三,使各項審批業務程序更加規范;第四,進一步加強對財務預算的控制和管理,保證財政資金安全完整。因此,建立健全的事業單位財務內部控制制度是至關重要的。首先,事業單位要設置合理的工作崗位,明確各崗位職責,并且根據各崗位工作內容制定相應的考核和獎懲措施,有利于約束和規范工作人員的行為;其次,加強部門之間的合作和溝通,通常財務活動與每個部門的業務活動都息息相關,因此,增強部門之間的聯系有助于財務管理工作的順利開展;最后,根據財務內部控制制度建立相應的內部審計制度,對財務工作人員以及財務工作全程進行有效監督和管理,從而保證財務管理工作的規范進行。
2.3 提高事業單位內部審計監督力度
內部審計是實施再監督的一種有效的措施,其目的是為了促進事業單位健全內部控制監督制度,查錯防弊,規范經營管理。內部審計機構要與財務機構獨立分開,同時保證內審人員獨立于內審部門,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實施會計再監督作用。首先,要提高事業單位內部審計部門工作人員的審計監督意識,樹立審計部門人員工作的權威性和獨立性,加強對審計人員法律法規、規章制度等方面的培訓,提高業務能力;其次,建立和完善財務審批權限和簽字制度,加強事業單位各項支出的管理,嚴格控制和規范財務制度。在審批程序中規定財務上的每一筆支出應按規定的順序進行審批,規定每一筆支出的單據應根據審批程序和審批權限完成必要的簽名手續[4]。
3 結束語
總而言之,當前我國事業單位財務內部控制中仍然存在財務內部控制意識淡薄、財務內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以及財務內部控制監督力度不夠等問題,導致財務內部控制無法在事業單位中發揮有效作用,不利于事業單位內部穩定秩序的形成,因此,要想解決事業單位財務內部控制中存在的問題,進一步加強財務內部控制功能,就必須提高事業單位財務會計內部控制意識、建立健全事業單位財務內控制度以及提高事業單位內部審計監督力度,從而促進事業單位的可持續發展。
參 考 文 獻
[1] 封錦燕.淺析事業單位財務內部控制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2014(18):117.
[2] 李揚.淺析行政事業單位財務內部控制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集體經濟,2016(19):13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