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26 15:55:0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企業國際化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保險國際化與保險企業國際化的界定
保險國際化是指各國保險活動日益跨越國界,相互聯系不斷加強的過程,即保險分配關系在國際范圍內的體現。保險分配關系在國際范圍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保險人與被保險人之間的分配關系。這是第一層次的保險分配關系,它包括本國保險人與國外被保險人之間的關系和國外保險人與本國被保險人之間的關系,具體體現為本國保險人走出國境到國外開設分公司或子公司,國外保險公司到本國開設分公司或子公司;其二,保險人與再保險人之間的分配關系。這是第二層次的保險分配關系,反映著保險資本的社會化、國際化。保險分配關系的兩個層次反映著保險分配關系在國際范圍內的體現。隨著保險活動的擴展,保險國際化的內容日益豐富,主要有保險企業國際化、保險市場國際化、保險監管國際化等方面。
保險企業國際化指一國的保險業在海外設立分支機構,開展保險業務,形成信息靈敏、規模適當、結構合理的保險企業網絡。同時在對等的條件下,允許外國保險機構進入本國,開放本國的保險市場。
二、我國保險企業國際化的現實考慮
筆者認為,中國保險企業國際化的方式是多樣化的,我國保險業國際化可以從以下幾個層面來進行現實考慮。
第一,不一定要在本國市場出現飽和時才向海外擴展。通常大型保險公司只有在本國的業務和市場出現飽和的情況下才會向海外擴展。在本國拓展業務的同時,適當向海外擴張,通過實戰學習國際上的先進經驗等也可以促進本國業務的成熟。
第二,國際化所帶來的風險仍應重視。在全球保險業國際化的過程中出現了兩個明顯的現象:一是過去很多曾是封閉型市場,現在向國外保險業開放,明顯的例子就是歐盟、印度以及中國。但實際上包括法國和德國向海外保險公司開放市場也是在十多年里才開始的;二是許多曾對保險產品費率和條款格式進行嚴格控制的國家,已開始放松管制?,F在如果一個企業要進入海外市場,門檻來自于純粹市場經營能力,而不再是法律法規方面的限制。如果人們對新的市場不熟悉,仍然要面臨嚴峻的考驗。
中國保險企業走出去之后,就要面臨所在國的法律約束和監管,必然需要對所在國法律進行深入的研究和很好的把握。除此之外,保險企業應重視文化的認同,這是企業國際化過程中最不容易被看到,但又是最容易造成損傷的風險。
可以說,保險國際化后對保險經營的影響主要是經營風險的增加。保險經營風險大體分為兩類:一類是承保風險,一類是投資風險。在承保方面,保險國際化使得保險經營國際化和慣例化。另外,國際化使保險市場競爭加劇,那些片面追求份額、不計經營效益的非理性競爭行為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對整個市場,以至于對整個行業造成損害。在國際化條件下,再保險分出業務和轉分保分出業務在更多的國家分散。任何一個國家金融形勢的變化和保險市場的波動都會對再保險業務分出國的保險市場產生影響,都會導致業務分出國保險市場的波動,甚至導致業務分出國保險市場的不穩定,這對保險監管部門也有一定的風險。在投資方面,國際化會增加匯率風險、利率風險和信用風險。在這種體制下,不但本國利率的變化會影響本國保險業的發展,而且關聯國利率的波動也會對本國保險市場產生互動。同時,不同國家的交易方的信用水準也會影響本國保險業的穩定??傊?,在保險國際化條件下,保險公司風險將出現多元化、國際化和復雜化,保險市場波動將呈現出連動化的新局面。因此,對于國際化中出現的風險仍應予以重視。
第三,大力發展我國再保險市場。再保險的國際性特征,決定了它必然成為保險國際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要加速我國保險國際化的進程,就必須大力發展我國的再保險市場。近年來,隨著直接保險市場的快速發展,我國再保險市場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目前,我國再保險市場初步形成了國有控股(集團)公司、股份制公司和外資公司多種形式并存、專兼業經營相結合、公平競爭、多元化發展的市場格局。截至2008年年底,我國專業再保險公司共9家,其中,中資專業再保險公司3家(1家集團公司、2家股份公司)、外資分公司6家。隨著再保險供給主體的增加,以及各主體資產總額的上升,我國再保險市場的承保能力進一步提高。
三、完善我國再保險市場的途徑
3.1優化市場主體結構,擴大國內再保險供給能力
其一,做大做強中再集團的同時,加強市場行為監管,反對其壟斷和不正當競爭行為。通過改造中再集團,使其成為符合現代經濟要求的市場主體不失為一條捷徑。但是在改造中再集團的時候,必須將其推向市場,讓其感受到市場的壓力,促使其自身的變革,實現在自由競爭環境下的鳳凰涅槃。
其二,建立共保集團,鼓勵各直接保險公司建立互惠共保體系。巨災風險損失的巨額性和競爭的激烈性,都促使國內保險公司選擇了聯合以應對大型的單個保險項目。國內已形成了共保機制,實行首席共保人制度,這樣的合作無疑增強了國內保險公司整體的承保能力,緩解了國內保險公司之間的惡性競爭,但是對于常規保險業務,國內保險公司之間的合作較少。對保險公司來說,即使承保的是非巨災風險等,也會由于某一風險的發生,導致賠付額瞬間大幅上升,導致公司經營的不穩定。所以,各保險公司應繼續考慮針對一些特殊風險,建立行業互助保險組織或組建某風險同保集團,這樣既可形成國內各公司間的相互信任、相互合作、共同發展的良性循環,促進我國再保險市場盡快走向成熟,也可防止出現市場開放造成的保費嚴重外流現象。
其三,鼓勵、促進中外資再保險公司合作。國際再保險業開展得較早,早期的經驗積累和數據較完善,我國專業再保險公司可以引進短期外資戰略投資者,或中資再保險公司與外資公司建立短期戰略合作關系等方式獲得國外先進承保與風險管理技術和信息系統管理經驗,提高自身的經營管理水平。
3.2鼓勵再保險中介機構的發展
由于再保險行業對從業人員的專業性和技術性要求較一般保險行業從業人員的要求更高,因此國際上大部分再保險人的業務都是通過再保險經紀人等中介機構辦理的。而目前我國再保險經紀人寥寥無幾,再保險中介機構的緩慢發展,已經成為制約我國再保險市場發展的重要因素,而以再保險經紀人為代表的中介機構從業人員的高要求性則是再保險中介機構發展緩慢的主要因素。因此,提高再保險中介機構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已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政府應以多種渠道和方式加強中介機構從業人員的專項培養,加緊培養和造就一大批高素質、高水平尤其是國際型、開放型、復合型的再保險管理人才和業務專業人才。
此外,應進一步建立完善再保險監管制度。我國應建立直接監管和間接監管相結合,并以間接監管制度為主體,符合國際慣例并體現自身特色的再保險監管體系。具體來說,我國應建立包括市場準入機制、市場日常監管和市場退出機制在內的再保險全過程監管框架。
四、加強我國保險監管的國際協調與合作
對于跨境保險機構,母國監管當局和東道國監管當局應該進行合理的監管分工和合作。通常,母國監管當局負責對其資本充足性、最終清償能力等實施監管,東道國監管當局負責對其所在地分支機構的資產質量、內部管理和流動性等實施監管。同時,兩國監管當局要就監管的目標、原則、標準、內容、方法以及實際監管中發現的問題進行協商和定期交流。因此,在逐漸開放我國保險市場的同時,應盡快對在我國境內設有保險機構或我國在對方國家設有保險機構的監管當局建立穩定的監管協作機制。具體來說應參照東道國與母國監管責任劃分的國際慣例,加強監管信息交流,協調實施對跨國保險機構的有效監管,在保險業全球一體化進程中,確保任何國家、任何形式的保險公司都不能逃避監督。
另外,要積極參與國際保險監督官協會的各項活動,加大對國外先進經驗和成功做法的引進,從而提高我國的保險監管水平。作為國際保險監督官協會會員和新興市場國家的保險監管當局,中國保監會要切實利用好這個國際保險監管交流與合作的場所,積極參與國際保險監督官協會的各項活動,認真學習世界各國同行們的成功經驗和有效做法,同時,有針對性地研究國際保險監督官協會近年來制定的對各國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保險監管原則和建議,及時引進國外先進經驗和成功做法,結合中國具體國情,研究出一套既符合中國保險業實際,又能與國際接軌的保險監管機制,提高我國的保險監管水平。
參考文獻:
[1]周小梅,李小燕.培育我國再保險市場的幾點思考[J].中國金融,2002(5):16-19.
[2]孟龍.關于新興市場國家保險監管制度的國際接軌問題[J].2005(1):11-14.
[3]姚壬元.我國再保險市場發展研究[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03(2):21-23.
“價值鏈”理論是邁克爾•波特教授提出來的,他認為企業是一個綜合設計、生產、銷售、運輸和管理等活動的集合體,其創造價值的過程可分解為一系列互不相同但又互相關聯的增值活動,總和即為“價值系統”。其中每項經營管理活動就是這一“價值系統”的價值鏈。
2嵌入全球價值鏈的中小企業國際化機理
2.1全球價值鏈的構成對中小企業國際化分析
(1)全面考慮價值鏈的各環節,充分認識和分析生產要素的差異性
中小企業在國際化經營的過程中,由于世界各國的生產要素構成比例不同,造成價值鏈各環節所要求的生產要素相差較大,比如說,產品開發環節所要求的主要是受過高等教育、具有專業技術和首創精神的科技人員,而產品的裝配環節則需要大量的普通工人。這就要求中小企業以比較成本優勢為原則,對價值鏈進行分工,使之轉化為價值鏈上某一特定環節的優勢。
(2)抓住價值鏈中戰略環節,獲取競爭優勢
價值鏈理論的基本觀點是:在一個企業眾多的“價值活動”中,并不是每一個環節都創造價值。企業所創造價值主要是來自價值鏈上某些特定的價值活動。這些真正創造價值的經營活動,就是企業價值鏈的“戰略環節”。企業在競爭中的優勢,尤其是能夠長期保持的優勢,就是企業在價值鏈某些特定的戰略價值環節的優勢。抓住了這些關鍵環節,也就抓住了整個價值鏈。中小企業在國際化經營中,要深刻剖析自己,以全球的企業基礎結構略眼光,運用SWOT分析法,全面分析企業外部國際環境,包括東道國的自然環境、經濟環境、法律環境、政治環境、社會與文化環境等,并運用科學的國際投資環境評價方法對其評價,知曉企業所面臨國際環境的機會與威脅,企業內部條件的優勢與劣勢,從企業內外環境的相互聯系中做出更深人地分析評價。同時結合鄧寧的OIL(折衷理論),明確企業特定資產所有權優勢(包括技術優勢、規模優勢、組織管理和金融貨幣優勢等)、內部化優勢及國家區位優勢(包括東道國的自然資源,低成本、有效率、有技藝的勞動力,市場較大的規模和較快的發展,限制進口的貿易壁壘,政府制定的吸引外國投資的政策等)。通過分析,緊緊抓住和發展價值鏈中的戰略環節,并對價值鏈進行合理的地理布局,采用集中設點或分散布點(這要結合企業自己的“價值活動”的具體狀況以及目標市場的具體環境而定),獲取中小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壟斷競爭優勢。
(3)全球價值鏈分解、整合以及價值鏈管理的虛擬化
在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消費者的需求日益多樣化,這就要求社會分工更加細化,致使價值鏈的增值環節變得越來越多,結構也更復雜。一種產品或服務所形成的價值鏈過程已很少由一家企業來完成,除非企業具有非常充分的資金和十分全面的能力。于是價值鏈就開始分解。一些新的企業加入價值鏈,并在某個環節建立新的競爭優勢。這種競爭優勢表現為在該環節上具有成熟、精湛的技術和較低的成本。它們的進入使一些大而全、小而全的企業在競爭中處于劣勢,迫使其不得不放棄某些價值環節,從自己的比較優勢出發,選擇若干環節培育并增強其競爭能力,重新確立自己的優勢地位。這些原本屬于某個價值鏈的環節一旦獨立出來,就未必只對應某個特定的價值鏈,它們也可能加入到其他相關的價值鏈中去。于是出現了新的市場機會——價值鏈的整合,即可以設計一個新的價值鏈,通過市場選擇最優的環節,把其聯系結合起來,創造出一個價值鏈。在生產能力過剩,市場競爭激烈的情況下,這種整合的機會也越來越多。而價值鏈管理虛擬化同樣可以實現價值活動共享,重新定義了企業的邊界和規模經濟,使得中小企業在國際化進程中可以獲得競爭優勢。
2.2全球價值鏈下中小企業國際化的對策分析
2.2.1在全球價值鏈體系中找準位置
目前中小企業在跨國公司的全球價值鏈安排中仍處于較低或“”的分工地位。因此,中小企業應利用伴隨著產業全球化的深入而跨國公司正在進行的全球價值鏈網絡的重新嫁接、延伸、擴張和協調的良機,通過利用中小企業在經濟全球化中的市場區位優勢,立足自身的資源稟賦優勢,主動鏈入,并進行適當的制度安排,以避免一哄而起而導致同水平、低水平的重復建設。保持和強化“船小好掉頭”的優勢。靈活的生產機制、經營方式和產權體制是中小企業獨具的競爭優勢,與大型企業相比,中小企業安排和組織生產經營活動的靈活性較強;在面臨動態的市場變化時調整生產結構和組織結構的能力較強;由于大多數中小企業進行了改制,產權結構得到了優化調整,這也為中小企業的發展排除了可能的障礙。與此同時,應以中小企業這一主體,進行技術創新與技術積累,逐步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體系,推動我國產(企)業技術的革新與進步。只有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高附加值產品和實現產業升級,人們才能不受制于“中心-”模式,擺脫在跨國公司全球價值鏈體系中所處的“”地位。
2.2.2在跨國公司價值鏈策略調整之際,積極抓住機遇
當前新型國際分工條件下,跨國公司開始意識到下游服務環節的范疇遠比原有的保修環節廣泛得多,只有不斷開拓下游服務環節,才能保持在激烈市場競爭中的優勢。根據對世界市場客觀現實的認識,跨國公司重新評價其主產品利潤率,主動調整其價值鏈策略。其中包括:開展多元化服務、產品與服務結合、產品與客戶結合和控制渠道?;诳鐕疽陨系膬r值鏈策略調整,中小企業應抓住機遇:明確自身的競爭實力,根據營銷渠道的長短來采取相應策略向下游環節拓展,重視與其下游市場有關的人才隊伍建設。
2.2.3利用集群效應實現中小企業的國際化
這里所說的“集群效應”,主要是指通過企業的集群而形成的統一對外促銷、規范品質標準、認同專項技術、推廣共同商標、共享集群信譽等效應。例如,推行品牌戰略時,單個中小型小企業往往因為資金不足和有限的產品設計能力,不能夠獨立完成,而共同使用品牌,擁有統一的銷售機構的中小企業集群就可以彌補這方面的缺陷。而且,中小企業集群的集體談判能力也較單個企業強。通過統一對外談判,中小企業集群可以獲得更多訂單,并更容易得到政府產業政策的優惠。在競爭日益激烈的經濟全球化進程中,中小企業必須實行集群發展戰略。根據全球價值鏈模型,如果一個集群能夠融入國內產業鏈,其產品市場就可以得到充分擴展;如果一個集群能夠嵌入到全球價值鏈中去,成為全球價值鏈的一部分,就可以帶動集群的產品走出國門,從而為集群的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3我國中小企業嵌入全球價值鏈國際化的策略
3.1業務流程重組策略
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企業之間技術、資金實力等實體資源的同質性不斷增強,企業越來越認識到,競爭的焦點應該從產品或服務的生產、營銷、財務等具體部門的管理,轉移到從整體上考慮企業的運作以及激勵機制、組織結構等系統性的流程因素,業務流程重組應運而生。在企業價值鏈中,一個業務流程就是一組以顧客為中心的從開始到結束的連續活動。顧客可以是外部的產品或服務的最終用戶,也可以是業務流程內部的產品的使用者。業務流程重組的目標使顧客滿意。業務流程組就是通過重新審視企業的價值鏈,從功能成本的比較分析中,確定企業在哪些環節具有比較優勢,在此基礎上,以顧客滿意為出發點進行價值鏈的分解與整合,改造原有流程的路徑、工作環節和步驟劃分,最終實現業務流程的最優化。由此,我國中小企業依據“人無我有、人有我專、人專我轉”的原則,了解客戶、尋求辦法幫助客戶解決遇到的問題,挖掘潛在需求,為客戶設計解決方案,建立良好的客戶關系。通過尋找市場上的各種空隙,憑借自己快速靈活的特點,進入空隙市場,占據高價值區間。當價值開始從已有的空隙市場轉移時,我國中小企業應充分運用“創造性毀滅”效應,在現有競爭優勢喪失之前,尋找到新的空隙市場,將競爭優勢轉移到新的領域或產品上,進入下一個價值創造循環。
3.2優化價值鏈培養核心競爭力策略
優化價值鏈是對企業的價值鏈的重新設置,使企業產生更佳的經濟效益。核心競爭力是指建立在全球價值鏈的各個環節基礎上的、能夠使企業獲得持續競爭優勢的各種要素作用力的集合,具體來講就是企業在產品、管理、文化和技術等領域所具有的一系列特殊技能的綜合體。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和全球一體化的發展,企業之間的競爭已不是企業內部某一個部門或幾個部門之間的競爭,而是以核心能力為基礎的整個價值鏈的競爭。企業參與的價值活動中,并不是每一個環節都能創造價值,實際上,只有某些特定的價值活動才能創造價值,這些真正創造價值的經營活動就是價值鏈上的戰略環節,即形成企業核心能力的環節。因此,我國中小企業應該運用價值鏈的分析方法來確定核心競爭能力,要求中小企業特別關注和培育在全球價值鏈的關鍵環節上獲得重要的核心競爭力,形成和鞏固我國中小企業在國際化中的競爭優勢。
3.3集群協作策略
集群協作策略是指,中小企業動態而持續地為核心大企業提供配套協作服務,將自己的發展同核心大企業緊密結合,成為企業集群生產經營體系中的一個組成部分。中小企業與核心大企業既相互獨立又相互依存,其協作關系靠信任和承諾進行協調,比市場穩定,比企業內部組織靈活。通過集群協作,核心大企業建立起柔性企業邊界,以原料供應、加工訂貨、技術指導、技術援助以及提供貸款支持等方式與中小企業保持半緊密關系,擺脫了“大而全”的生產經營方式,減少了專用資產投資,增加了經營彈性,拓展了價值空間。通過集群協作,中小企業建立起相對穩定的供銷渠道,一定程度上減緩了市場競爭壓力,降低了經營成本,依附核心大企業而融入全球價值鏈。在集群協作策略下,以核心企業為中心,以核心企業控股公司為緊密層,以廣大中小企業為半緊密層形成垂直型或衛星式協作。核心大企業及緊密層企業因其主導地位而占據高價值區間,獲取高額利潤;中小企業作為核心大企業的協作單位進入全球價值鏈,市場和資源上的依附使其價值區間受到壓擠,難以實現高額利潤,但相對穩定的市場需求,核心大企業在資金、技術、人才、管理等方面的支持,卻使這些中小企業能夠持續地占據低價值區間,為其長期生存和發展提供可靠的基礎。在我國中小企業國際化進程中,集群協作策略是中小企業實現全球價值鏈從低端環節向高端環節躍升的重要途徑,這一策略將被更多的中小企業所采用。
參考文獻
[1]奧特/編譯.杰克•韋爾奇[M].黑龍江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2.
[2]厲無畏,王玉梅.價值健的分解與整合[J].經濟管理,2001,(2).
[3]吳時舫.中小企業的國際化經營策略[J].商場現代化,2006,(15).
摘要:置身于當代知識經濟浪潮中,我們無時無刻不感受到時代變革對經濟運行和企業管理的深遠影響。科學技術突飛猛進,新興產業層出不窮,顧客需求個性化、多變化和企業產品多元化和獨特化,從而使企業國際化趨勢日趨加快,全球性競爭愈演愈烈,企業外部環境不確定性程度加深,迫使企業為了爭奪市場和生存發展空間,在經營管理中將短期目標轉向長期目標,由專業化職能性經營管理轉向全局性決策和管理,將管理活動提高到戰略層次,形成戰略和戰略管理的理念。
關鍵詞:社會經濟;經濟背景;現實意義;戰略成本;成本管理
一、戰略成本管理產生的社會經濟背景
從50年代起,世界進入了一個更新的時代(有人稱為后工業時代或突變時代)。進入50年代后,顧客的需求有了很大的變化,企業的政治、經濟、文化和自然環境與過去相比競爭更加激烈,科學技術高速發展,從而使企業面臨著許多嚴峻的挑戰和許多難以預料的突發事件。這個時代的主要特征是:(1)需求結構發生變化?;鞠M品的需求已經達到飽和,社會已從對生活“數量”的需要轉向對生活“質量”的需要,需求發生了多樣化的轉變。(2)科學技術水平不斷提高。推動和加速了產品和制造工藝的發展,生產了許多屬于“創造需要”性的產品,同時,也加強了企業間的競爭。(3)全球性競爭日益激烈。資本輸出、跨國公司的迅猛發展,既給企業提供了新的機遇,也給企業帶來巨大風險。(4)社會、政府和顧客等提高了對企業的要求和限制。由于經濟波動、通貨膨脹、壟斷行為、環境污染等,引起了社會、政府、顧客對企業的不滿,從而提高了對企業的要求,并提出了許多對企業的限制。(5)資源短缺,突發事件不斷出現。這些特點,使企業外部成為一種特別龐大的、復雜的、不熟悉的、變化的、難以預料的環境,企業面臨著許多生死攸關的挑戰。在這種情況下,企業界必須對環境進行深入分析,采取新的管理方式,謀求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強化企業經營戰略等戰略管理勢在必行。隨著管理觀念的變化,許多新的管理技術出現了,如質量成本管理,作業成本管理等。
正是由于時代的變革導致了企業經營環境的變化,經營環境的變化推動了管理科學的發展,順應這一發展趨勢,戰略管理就應運而生。戰略管理的核心是要尋求企業持之以恒的競爭優勢。競爭優勢是一切戰略的核心,它歸根結底來源于企業能夠為客戶創造的價值,這一價值要超過該企業創造它的成本。價值是客戶愿意為其所需要的東西所付的價款。超額價值來自于以低于競爭廠商的價格而提供同等的受益,或提供的非同一般的受益足以抵消其高價而有余。競爭優勢有兩種基本形式,即成本領先和別具一格(標新立異)。一個企業要獲得競爭優勢就需要做出抉擇,即企業要就爭取哪一種優勢和在什么范圍內爭取優勢的問題做出選擇?!叭f事都要領先,事事都要每人滿意”的想法只會造成戰略上的平庸和經濟效益的低下,因為這往往意味著一個企業根本沒有競爭優勢可言。
企業管理觀念和管理技術的上述變化,對傳統的成本管理產生了巨大的沖擊,要求成本管理更新觀念。變革技術。成本管理專家和學者必然面對這樣的事實:(1)戰略管理要求獲得具有競爭優勢的成本資料,如果成本管理者不能提供相關信息,則生產主管、營銷經理就會去擴展自己獲得的信息系統,如果這樣,必將引起企業管理的混亂。一個組織只能有一個成本信息系統。(2)在新的管理環境下,傳統成本管理會計自身的缺陷(如管理觀念、管理方法、管理對象等)顯露無疑,要改變這些缺陷,必須尋求新的管理思想、技術和方法。為了適應戰略管理的需要,一方面將成本管理會計導入企業戰略管理并與之相融合。另一方面,在成本管理會計中引入戰略管理思想,實現戰略意義上的功能擴展,從而形成了戰略成本管理(StratehicCostManagement,SCM)。戰略成本管理最早于80年代由英國學者提出,美國學者邁克爾。波特在《競爭戰略》和《競爭優勢》兩書中列專章探討“成本優勢”。成本優勢是企業可能擁有的兩種競爭優勢之一。成本對于別具一格戰略也極為重要,因為別具一格的企業必須保持與其競爭者近似的成本。除非由此而得的溢價超過別具一格的成本,否則別具一格者就不能取得出色的業績。企業管理者認識到了成本在競爭中的重要地位,許多戰略計劃都把建立“成本領先”(costleadership)或“成本削減”(costreduction)作為目標。如果一個企業能夠取得并保持全面的成本領先,那么,它只要能使價格相等或接近產業的平均價格水平,就會成為所在產業的佼佼者。當成本領先的企業的價格相當于或低于其競爭廠商時,它的成本地位就會轉化為高收益。然而,一個在成本上領先地位的企業也不能忽視產品的別具一格,一旦成本領先的企業的產品在客戶眼里不被看作是與其他廠商的產品不相上下或可被接受時,該企業就不得不削減價格,使其售價低于競爭者,以增加銷售額。這就可能抵消了它有利的成本地位所帶來的好處。在波特研究的基礎上,美國學者于1993年出版了《戰略成本管理》(J.K.shank等)的專著,使戰略成本管理更加具體化。近年來,在英美日等發達國家戰略成本管理已成為企業加強成本管理,取得競爭優勢的有力武器。日本學者又進一步將戰略成本管理推廣到企業界(夏寬云,1998)。
不難看出,戰略成本管理的產生一方面是為了適應企業戰略管理的需要,另一方面則企業傳統成本管理體系自身缺陷、自身變革的需要。
二、戰略成本管理的內涵和特點
戰略成本管理指管理人員運用專門方法提供企業本身及其競爭對手的分析資料,幫助管理者形成和評價企業戰略,從而創造競爭優勢,以達到企業有效地適應外部持續變化的環境的目的。戰略成本管理的首要任務是關注成本戰略空間、過程、業績,可表述為“不同戰略選擇下如何組織成本管理”。即將成本信息貫穿于戰略管理整個循環過程之中,通過對公司成本結構、成本行為的全面了解、控制與改善,尋求長久的競爭優勢。正如波特所講的取得“成本優勢”(Porter,1985)。成本優勢是戰略成本管理的核心。而傳統的成本管理是要實現“降低成本”。不難看出,“降低成本”與“成本優勢”是兩個有著不同內涵的概念,有著本質的區別。通過分析比較傳統成本管理和戰略成本管理,可以總結出戰略成本管理的特點:
1.長期性。戰略成本管理的宗旨,是為了取得長期持久的競爭優勢,以便企業長期生存和發展,立足于長遠的戰略目標。而傳統的成本管理則立足于短期的成本管理,而未從長遠的持續地降低成本的策略上考慮,屬于戰術性的成本管理。比如企業進行人工成本管理,按“降低成本”,企業宜雇傭年齡相對較大、技術熟練程度高的員工以便降低人工成本。以“成本優勢”標準衡量,企業宜從長遠出發雇傭對年輕、文化程度高的員工,利用學習曲線,以獲得較長時期的成本優勢。
2.外延性。戰略成本管理的著眼點是外部環境,將成本管理外延向前延伸到采購環節,乃至研究開發與設計環節,向后還必須考慮售后服務環節。既要重視與上游供應商的聯系,也應重視與下游客戶和經銷商的聯結??傊瑧哑髽I成本管理納入整個市場環境中予以全面考察。只有對企業所處環境的正確分析和判斷,才能預測和控制風險,根據企業自身的特點,確定和實施正確適當的管理戰略,把握機遇,主動積極地適應和駕馭外界環境,在競爭中取得主動,最終實現預定的企業戰略目標。而傳統成本管理的對象主要是企業內部的生產過程,而對企業的供應與銷售環節則考慮不多,對于企業外部的價值鏈更是視而不見。
3.全局性。戰略成本管理以企業的全局為對象,根據企業總體發展戰略而制定的。它把企業內部結構和外部環境綜合起來,企業的價值鏈貫穿于企業內部自身價值創造作業和企業外部價值轉移作業的二維空間,價值鏈不同于價值增值,它是更廣闊的外在于企業的價值系統鏈,企業不過是整個價值創造作業全部鏈節中的一部分,一個鏈節。因此,戰略成本管理從企業所處的競爭環境出發,其成本管理不僅包括企業內部的價值鏈分析,而且包括競爭對手價值鏈分析和企業所處行業的價值鏈分析,從而達到知己知彼,洞察全局的目的,本文來自范文中國網。并由此形成價值鏈的各種戰略。而傳統成本管理的“降低成本”則是站在某一企業的角度,加強成本管理使其成本最低,成本最低并不表明企業能夠在競爭中獲得成本優勢。如為了降低成本,采用代用材料,可能使產品質量有所下降。而進行技術改造和更新,可能導致企業的成本略有上升,但同時可以使產品質量大大提高,增加產品的附加值,實現最佳的成本效益比,從而使企業獲得競爭優勢——成本領先。
4.抗爭性。企業戰略成本管理的目標——成本優勢,是關于企業在激烈的競爭中如何與競爭對手抗衡的基本競爭戰略之一,同時也是企業針對來自各方面的許多沖擊、壓力、威脅和困難,迎接這些挑戰的行動方案。它與傳統的較少考慮競爭、挑戰而單純為了改善企業現狀、增加經濟效益的成本管理方法不同。只有當這些成本管理工作與強化企業競爭力量和迎接挑戰直接相關、具有戰略意義時,才能構成戰略成本管理的內容。正如前文所述,戰略成本管理之所以產生和發展,就是因為企業面臨著激烈的競爭、嚴峻的挑戰,企業推行戰略成本管理就是為了實現成本領先,取得競爭優勢,戰勝對手,保證自己的生存和發展.
三、戰略成本管理的現實意義
戰略成本管理的實質是尋求成本優勢(或成本領先)。研究和推行戰略成本管理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1.戰略成本管理的形成和發展是現代市場經濟和競爭的必然結果。前文已述,近二十年來企業環境發生了急劇的變化,全球性競爭日益激烈,為了適應這種競爭的需要,戰略成本管理應運而生。不言而喻,成本是決定企業產品或勞務在競爭中能否取得份額以及占有多少份額的關鍵因素,而影響競爭成本的核心是企業的戰略成本,而非傳統的經營成本。在戰略成本管理中,波特為我們提出了戰略分析的方法:即首先分析企業的產品所處的市場生命周期和市場份額等,然后確定其應采取的戰略。對于不同的產品應采取不同的市場戰略,是以產品差異戰略取勝(在成本差距不可能拉大的情況下生產比對手更優、更獨特的產品以顯示差異,吸引顧客),還是以成本領先戰略取勝(在產品性能與質量不可能會有差別的情況下努力降低成本、降低售價來取得競爭優勢)。采取產品差異戰略可以通過培養顧客對品牌的忠誠度,優良服務,產品設計等方法實現;而成本領先戰略則可以通過大量生產、學習曲線效應,嚴格的成本控制等方法來實現。
2.是建立和完善現代成本管理體系,加強企業成本管理的必然要求。現代成本管理是企業全員管理、全過程管理、全環節管理和全方位管理,是商品使用價值和商品價值結合的管理,是經濟和技術結合的管理。在現代成本管理中,戰略成本管理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突破了傳統成本管理把成本局限在微觀層面上的研究領域,把重心轉向企業整體戰略這一更為廣闊的研究領域,諸如生產關聯、采購關聯、技術關聯、財務關聯、競爭對手關聯中的成本分析等,有利企業正確地進行成本預測、決策,從而正確地選擇企業的經營戰略,正確處理企業發展與加強成本管理的關系,提高企業整體經濟效益。
3.戰略成本管理的研究與實施,有利于改善和加強企業經營管理。在現代企業管理中,戰略管理在理論研究上已經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國內外已出版了許多著作,發表了許多研究文章。在實踐中,許多大公司設立了諸如“研究開發部”“戰略研究部”等企業戰略研究機構,而在實際運用中更多的著眼于戰略等經營戰略管理方面,較少涉及戰略成本管理。企業管理作為一個完善的系統,戰略成本管理是不可或缺部分,如何正確引進和運用戰略成本管理是我國會計管理值得深思的問題。
企業資產重組與并購是當前我國企業界的熱門話題,我們從戰略成本管理的角度來簡要分析一下四川峨鐵重組的價值鏈給企業帶來的成本和競爭優勢。
川投集團通過電冶結合的方式整體兼并峨鐵廠從而控制四川峨鐵(現更名為“川投控股”)一舉帶動搞活了嘉陽電廠、嘉陽煤礦和峨鐵三個國有企業,這樣將幾家劣勢企業重組從而發揮出整體效應的辦法,在我國資產重組中具有典型意義(見《四川金融投資報》1998年10月29日)。重組后對峨鐵而言,占生產成本60%的電價將大幅降低,每年由此可節約成本幾千萬元,同時通過調整,峨鐵的鐵合金產量可以上一個臺階,實現規模經濟,單位固定費用大為降低。對嘉陽電廠、煤礦而言也有一個穩定的銷售市場,使其銷售費用大為降低。同時川投集團還購并了長鋼股份,也為峨鐵的鐵合金銷路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不難發現,這一系列重組并購的內部價值鏈可以簡化為:嘉陽煤礦——煤嘉陽電廠——電峨鐵廠——鐵合金長鋼廠等,上述價值鏈中每一作業消耗資源,導致成本和產出效益。
關鍵詞:沱牌酒,國際化,現狀,SWOT分析
1.沱牌酒業的現狀
沱牌酒業現已具備年產銷沱牌系列酒20萬噸的生產能力,是中國最大的白酒制造企業之一。并形成了高、中、低檔兼有,高、中、低度結合的產品結構新格局,銷售網點遍布全國并正努力開拓國際市場。沱牌曲酒是中國低端白酒強勢第一品牌。從1997年至今銷量連續9年入圍全國白酒品牌前十強。由于稅收的影響和中高端產品銷量的規模性缺失,其與中國傳統名優白酒品牌相比處于絕對劣勢。其平均毛利率在30%左右,而五糧液卻是49%,茅臺更高達71%。論文參考。沱牌酒80%集中于西南,中原,華北以及東北市場,70%銷售來自于中低檔產品這兩個現實對沱牌酒業尋找新的市場,整合市場營銷策略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2.沱牌酒業推行國際化戰略的SWOT分析
2.1. 沱牌酒業推行國際化戰略的競爭優勢與劣勢分析分析
沱牌酒業地處四川盆地,四季分明,氣候濕潤,環境優雅,青山綠水,具有釀酒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沱牌酒業擁有中國首個國家釀酒工業生態園,將生態概念植根于品牌中。
企業技術先進,改進并應用了隔排雙輪底工藝,應用了加泥發酵及夾泥發酵工藝、回雙輪底糟發酵工藝、糟醅翻酵工藝等特殊工藝,其濃香型曲酒生產技術不斷完善。 沱牌酒業借力川酒整體優勢,“六朵金花”其心協力,團結互助,共同攻克中國白酒業共性的核心問題,技術優勢明顯。
基酒儲備優勢巨大,但卻占用了巨大的資金金額。公司司近兩年銷售收入在8億元左右,而存貨卻高達11個億,遠遠高于同行業水平。公司銷售面臨困難,銷售目標過高,激勵效果不明顯。
2.2.沱牌酒業推行國際化戰略的機遇與挑戰分析
2009年,由于國際金融危機等因素的影響,釀酒行業面臨著成本上升和市場萎縮的雙重壓力。而壓力正是轉型的機遇。沱牌酒業以責任為重,搶抓低碳經濟發展的先機,在經濟轉型過程中催生出新的經濟增長點,為企業的跨越式發展增添動力。經濟全球化的進一步深化增加了沱牌就出口的機遇。世界文化也不斷交融,中國的白酒文化被廣泛接受并受到重視。
但是原材料價格持續上升和運輸成本的增加給公司生產經營帶來一定的壓力,進而在國際市場的競爭能力降低。論文參考。國內白酒行業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公司與行業龍頭企業在經營實力、品牌競爭力等方面仍有一定差距,外國酒業公司的行業滲透都將將影響向海外擴張的步伐。銷售數據明顯顯示,沱牌酒業短期走勢過強,補跌壓力大。
3.沱牌酒業國際化的策略
3.1產品定位與市場定位準確。
對產品定位的計劃和實施以市場定位為基礎,受市場定位指導。具體地說,就是要在目標顧客的心目中為產品創造一定的特色,賦予一定的形象,以適應顧客一定的需要和偏好。在進行產品定位和市場定位之前首先要做好國際市場調研。沱牌酒業應更多地以國際化的思維尋求改進國內生產工藝的技術,從而使中國白酒口感更適合國外消費者,在達到口感認同的過程中提高沱牌酒的知名度。在國際市場上,沱牌酒業的沱牌曲酒可繼續實行滲透定價策略,走低端市場。亦可尋求適當的營銷策略使舍得品牌得以重新塑造,從而將其再次打入高端市場,取得預期目標。
3.2重視消費文化的營建
國家與國家之間存在著文化差異,要形成國際品牌,應以文化輸出為前提。在不通的國家中加入不通的元素與中國元素緊密結合。即在文化的整合過程中做到將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歷史文化與現代生活緊密結合,深刻發掘白酒蘊含的文化精髓,然后以恰當的方式加以傳播。在文化營銷方面,沱牌酒業應在企業的品牌中融入中國元素,利用四川省得天獨厚的文化底蘊,發揮其優勢。射洪縣亦為唐代大詩人陳子昂故里,具有一定的歷史名人效應。沱牌酒業亦可利用中華侏羅紀公園和遂寧死海等旅游圣地,制造營銷事件,宣傳推廣旗下品牌。
3.3 促進品牌國際化,提升品牌附加價值
現代意義的品牌是指消費這對產品的全部體驗。在產品同質化的時代,產品的物理屬性差別并不大,品牌能給人以心理暗示,注重消費者的情感和精神寄托。品牌是樹立企業良好形象、打開商品銷路、占領市場的重要競爭手段。在品牌國際化的過程中,應關注品牌的翻譯和情感定位,以全球化的思維重視消費者的心理需求,打入國際市場。
3.3 充分利用國際市場資源,建設營銷渠道
資源的稀缺性要求企業從經濟的角度出發,高水平地運用國際市場的資本、人才等經濟資源。尤其是在企業初始進入某一海外市場,尚不具備順利運作的條件時,建立戰略聯盟將很有必要。企業可與國際巨頭聯姻,借助國際巨頭銷售渠道,建立企業聯誼會制度以相互傳遞經濟信息。加快企業海外子公司銷售當地化,資本當地化,管理當地化,研究與開發當地化的進程,有助于企業與國際市場接軌,實現國際化經營。論文參考。
4.結論
在當今全球經濟一體化、競爭越來越激烈的形勢下,沱牌酒業選擇國際化戰略無疑是順從了經濟趨勢。沱牌酒業想要弄潮于經濟之海還有相當長一段路要走,沱牌酒業在市場調研的基礎上做好企業短期和長期規劃,逐步實現沱牌酒國際化,為中國白酒國際化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1.張寧馨,利用中國元素打造強勢品牌,《合作經濟與科技》,2009年2月號上(總第362期)
2.楊柳,白酒產業的路徑選擇,《釀酒科技》,2009年第2期(總第176期)
3. 李家明、莊福明、馬朝輝、郎勇金、鄧福兵,多種工藝在沱牌酒生產中的應用,《釀酒科技》,2009年第5期(總第197期)
4.張家清、劉杜若,中國白酒產業國際競爭力分析,《商場現代化》,2008年2月中旬刊(總第53期)
工程項目管理形成一門學科是在20世紀60年代以后。我國開始接觸項目管理是在20世紀80年代。工程項目管理理論,首先論文從原西德和日本傳入我國。當時,我國改革開放已全面展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形成,工程項目管理體制也發生了相應變化。此后由于外資項目的增加及國際文化交流的進一步發展,工程項目管理理論和實踐經驗在我國進一步得到推廣應用,尤其是國際金融組織貸款建設的項目,必須按國際慣例實行項目管理,這進一步加速了項目管理理論在我論文國的推廣應用,也促進了我國建筑業管理體制、投資體制等方面進一步的改革。
魯布改水電站引水系統工程是我國第一個利用世行貸款,并按其規定進行國際競爭性招標和項目管理的工程。以此為契機,我國首先在施工企業中推行項目管理,1987年在全國推行項目法施工,目的是建立在施工項目管理為核心的企業經營體制。80年代末,為了進一步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需要,完善工程項目管理體制,我國繼而推行了招標承包合同管理制、項目法人責任制論文、工程建設監理制等。為了與國際慣例接軌,我國從20世紀90年代陸續開始了注冊監理工程師、注冊建筑師、注冊結構工程師和注冊估價師的考試,凡通過考試的,可獲得執業資格。
二、工程項目管理的特點
1.工程項目管理是一次性管理。這是項目管理區別于其他管理最顯著的標志之一。因為項目是一次性的,決定了項目管理也是一次性的。在項目管理過程中出現的失誤,很難有糾正機會。
2.工程項目管理是一種全過程的綜合性管理。論文由整理提供idi-language:AR-SA">論文項目的生命期是一個有機的成長過程。項目的各個階段既有明顯的界限,又有相互銜接,不可間斷。這就決定了項目管理應該是項目生命周期全過程的管理。
3.項目管理是一種約束力很強的管理。項目管理的一次性特征其明顯的目標和時間限制、既定的功能要求以及質量標準和預算額度,決定了項目管理約束條件的約束強度比其他管理更高。項目管理的重要特點在于項目管理者必須在一定的時間內,在合理應用而又不超越這些條件的情況下,完成既定任務,達到預期的目標。
三、我國工程項目管理的現狀
1.工程建設法律、法規不健全。盡管我國已經有了相關的法律、規章,但仍沒有一個在項目管理專業和行業范圍的指導性實施準則。目前我國建筑市場比較混亂,項論文目管理很不規范,“無法可依,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的現象極為普遍。
2.對項目的可行性研究不夠重視??尚行匝芯渴沁\用現代科學技術成果,對工程項目在建設投資決策前進行技術經濟論證的一門綜合性科學,它是保證工程項目以最小的投資耗費取得一定的經濟效益的科學手段,也是保證工程項目在技術上先進、經濟上合理、建設上可行的科學方法。但是目前我國的許多投資項目都不重視這方面的工作,項目匆匆上馬,盲目投資,這樣不僅造成經濟上的巨大損失,而且也可能埋下質量隱患。
3.對實行建設監理的必要性的認識有待提高。我國推行的建設監理,就是國際上通行的由項目管理公司或咨詢工程師代業主進行的項目管理。目前國內存在兩方面的問題,一是項目法人不肯放“權”,沒有充分利用監理和咨詢機構,發揮他們的作用;二是工程咨詢業欠發論文達,管理不規范,沒有真正成為專業管理的內行。
4.項目管理人員普遍素質較低。由于我國對項目管理的系統研究和行業實踐起步較晚,到1991年才成立全國性的項目管理研究會,目前國內還沒有一個正式發行的項目管理專業刊物,項目管理人才培養也相對落后。目前我國項目管理人才培養和資質認定工作多偏重于承包商和監理工程師方面,忽視了對業主項目管理人員的培訓、考核和資質認定。
四、我國項目管理的發展趨勢
1.項目管理國際化。項目管理國際化不僅在中國而且在全球越來越明顯,這主要是由于國際合作項目越來越多?,F在不僅是一些大型項目,論文由整理提供
/eWebEditor_new/">連一些中小型項目要素都呈國際化趨勢。尤其是加入WTO后,我國的行業壁壘下降,國內市場國際化,國內外市場全面融合。就工程建設領域而言,外資利用將會進一步增加,海外建設市場也會進一步向中國開放,國際工程將會進一步增加。從工程項目管理角度看,這意味著工程建設管理模式、工程項目咨詢、工程項目融資、工程招標、合同管理論文等均要求國際化和國際慣例接軌。
2.項目管理信息化。伴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項目管理的信息化已成必然趨勢。工程項目管理是一門綜合學科,應用性強,很有發展潛力。目前人們把它與信息技術相結合,用計算機輔助工程項目管理,使工程項目管理的效益大大提高,并促進了工程項目管理的標準化和規范化;用Internet進行工程建設管理方面的信息交流,促進了工程項目管理水平的提高,推動了工程項目管理研究的深入。
3.項目管理的專業化。現代社會對項目的要求越來越高,項目的數量越來越多,規模越來越大,越來越復雜,需要職業化的項目管理者,這樣才能有高水平的管理。項論文目管理發展到今天已不僅是一門學科,而且成為一個職業。在現代社會中,專業化的項目管理公司專門承接項目管理業務提供全過程的專業化咨詢和管理服務,這是世界性的潮流。項目管理已成為一個新興產業,已探索出許多比較成熟的項目管理模式。
4.項目管理的社會化。在現代社會中,項目管理越來越趨向社會化。將整個項目管理任務以合同的形式委托出去,讓專業管理公司負責管理,這是項目管理的一大趨勢,最典型的是建設工程監理制度。我國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推廣建設項目監理制度,這是建設工程管理社會化的一個重要步驟。
五、加入WTO后我國工程項目管理的對策
1.工程建設所涉及的法律、法規要進一步完善和調整。工程建設領域經過近20年的改革與發展,初步形成了法律、法規的框架,但還不能適應加入WTO的需要,需繼續完善,形成完備的法規。另外,政府部門應加大執法力度,杜絕“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的現象。
2.工程投資體系應進一步改革,項目法人的主導論文由整理提供
e:EN-US;mso-fareast-language:ZH-CN;mso-bidi-language:AR-SA">論文地位要進一步加強。政府應退出經營性項目的投資,使項目法人真正成為責任主體,并由其對項目建設的全過程負責,享受權利和承擔義務。
3.工程咨詢業有待發展,管理水平也需進一步提高。在工程項目建設中,項目法人應主要負責工程項目資金的籌劃、項目組織和項目決策。而項目管理應由項目法人委托專業化的項目管理公司去承擔,應充分利用咨詢和中介機構。
4.工程建設企業管理水平迫切需要提高。當今工程項目越來越趨向大型化、復雜化、國際化,這就要求國際化的項目管理。而我國的建設企業素質低、管理水平不高是目前的一個普遍現象,應盡快改變這種局面,以增強競爭能力。
5.工程建設管理方面的規程、規范、標準和制度要作進一步調整。
一、五個案例
(一)吉利與錳銅公司合作經營
2006年12月20日,吉利與錳銅公司簽訂協議,成為吉利海外之路的償試。合作4年之后,其合作品牌倫敦出租車在中國的的銷售卻不盡如人意,在上海每月僅生產400臺,一半以上出口英國,上海每月銷售40到50輛。根據錳銅控股2009年財報,該公司全年虧損730萬英鎊,而2008年財年虧損1420萬英鎊。
(二)上汽并購韓國雙龍
2004年10月28日,上汽集團收購韓國又龍汽車48.9%的股權,總收購金額為5億美元。根據上汽原有計劃,上汽可以借雙龍技術和研發優勢加強自主品牌的研發,雙龍汽車可以借上汽在中國的資金、渠道優勢進入中國,雙方實現共盈。但以后的經營并沒有按照初衷進行。并購雙龍汽車后,一些深層次的因素,諸如人員整合、與雙龍工會的關系等方面出現了問題,加上上汽在整合國際資源等方面人才、經驗的短缺,一度陷入危機,后聘有國際運作經驗人士化解了危機,在2006年、2007年一度實現贏利。2008年后,由于國際金融危機沖擊,加上韓國國內市場受政府政策影響等原因萎縮,歐美市場也受到嚴重沖擊,韓國雙龍現金流陷入嚴重危機,至2010年雙龍進入破產程序,上汽并購雙龍案以失敗而告終。
(三)北汽收購薩博核心技術
北汽以2億美元價格購買了薩博3個整車平臺、2款發動機技術和2款變速箱技術等核心技術,可用于中高級轎車和SUV等車型。北汽的自主研發體系的建立時間將因此而大大縮短,整體研發技術管理體系也會更快更好的發展。
(四)吉利收購沃爾沃轎車
2010年3月28日,吉利與福特簽訂協議,以18億美元價格收購沃爾沃,成為中國目前最大的海外汽車并購案。吉利完成收購,總資金需要在180億元左右,如此龐大的資金,對吉利是個巨大的挑戰。目前吉利的年營業收入是140億元,贏利為12億元,積累如此大的資金,需要15年的時間。如此之大的資金流出,一旦吉利的資金鏈出現問題,后果將無法估量。橫亙在吉利面前的,還有4大挑戰:人才關、技術關、經營關和品牌關。
(五)騰中收購悍馬案
2009年10月9日,通用汽車與中國民企四川騰中重工宣布,雙方就通用旗下悍馬車業務的出售簽署最終協議。騰中重工將收購通用悍馬,騰中重工將為此次收購付出10億美元,其中收購悍馬品牌付出5.5億美元,其余4.5億美元用于在成都龍泉經濟技術開發區新建悍馬生產線。 2010年2月24日,美國通用汽車公司在底特律宣布騰中重工無法完成對其旗下悍馬品牌汽車的收購,此項交易失敗。
二、案例分析
(一)出發點都是為了加強自主品牌開發,通過并購來提高自身技術、品牌優勢。
(二)對國外品牌都表現出了不同程度的熱衷,有的相當程度上達到了迷信的程度。
悍馬是個高能耗產品,不符合中國目前發展戰略,而國內企業卻還熱衷于收購,說明國內企業對海外品牌盲目追求。
(三)國內企業在進行海外汽車并購時,對社會環境沒有進行深層次的分析,或者說是對當前困難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存在一并就靈的思想。
吉利參股經營倫敦出租車,由于對市場缺乏有效分析,在理想化的狀態完成了參股經營,致使未取得預想成果。雙龍并購后,一度經營良好,由于和工會的沖突和金融危機等因素而失敗。
一、從精英審美走向大眾審美
基于西方大眾文化影響、滲透下逐步發展起來的中國大眾文化,其又立足于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基礎上,而且還可以做到與當代中國其他文化形態并存。根據對其特點進行分析,主要體現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中國大眾文化包容西方大眾文化,而且將西方大眾文化當成其重要的文化資源;二是傳統的中國民間通俗文化將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提供給中國大眾文化;三是中國大眾文化利用與改造精英文化,在精英文化與大眾文化兩者之間做到相互影響、相互滲透,有相當一部分經典的精英文化作品憑借相應的加工改造之后則發展成為大眾文化的有機構成部分;四是主流文化運用于滲透中國大眾文化。大眾文化作品將國家的法律法規、社會道德規范等隱含其間,從而導致大眾在文化娛樂的過程當中還可以對相應思想道德教育獲得。大眾審美文化的出現使得文化更好的走向大眾,從精英、貴族中走向普通老百姓中,使文化的享有權轉向多專業提供論文寫作、寫作論文的服務,歡迎光臨dylw.net數人,這也是符合我國主流文化的民主性和科學性要求。
大眾文化已成為中國人的日常生活當中不可或缺文化現象構成,其擁有的作用于地位顯得越來越重要。藝術家所處的社會文化語境產生藝術,決定了藝術家的創作動機應該是從民眾中產生,欣賞與使用的過程則是“回到群眾中去”的一個完整審美過程。
二、從技術走向藝術
技術與藝術的首場創造性革命來自于包豪斯設計學院的嘗試,近一個世紀過去了,包豪斯所創立的設計理念為后世奠定了理論基礎與實踐的科學方法。進入21世紀后,設計與藝術結合的愈來愈緊密,在民眾的生活中扮演這重要角色,它不僅完成了對批量機械化產品轉型,同時引導并啟發著大眾對于生活美得思考和理念。當工業化腳步邁入陶瓷藝術領域,使得現代陶瓷藝術逐漸失去了往日手工制造,相對地,人性化、藝術化的設計更加受到人們的青睞,這是一場來自于設計藝術的自我革新,與科學技術發展與制造工藝關系甚微。
從當前的陶瓷藝術發展的現狀不難看出,陶瓷批量化的生產已經漸漸使人們審美疲勞,相反,大眾更加喜歡形式考究、注重欣賞陶瓷藝術人工性、手工藝的本質。陶瓷藝術的這種轉性變化看似突然,實則必然。早在20世紀70年代,西方學者就提出,由于當前高科技、高機械化和電子時代的來臨,人們在享受這種便利的同時,往往使用需求與生活情感需求相失衡。奈斯比特在《大趨勢——改變我們生活的十個方向》中寫道:“無論何處都需要補償性的高情感。我們的社會里高技術越多,我們就越希望創造高情感環境,用技術的軟性一面來平衡硬性的一面。”在這里奈斯比特所指的“高情感”即是符合藝術美的生態設計和符合手工藝術之美的藝術之美。而當前備受推崇的“創意手工陶瓷”則是此類具備高情感設計的代表,創意手工陶瓷脫離了當前機械化生產的模式,進入了小批量個性化設計領域,更加注重汲取手工藝造物的情感特點,使其具備設計與工藝的雙重藝術美。
三、從地域走向國際
任何文化只要有歷史,就會有傳統。這種文化傳統包含著深厚的民族心理、道德風俗以及社會意識形態,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推進,民族文化間的交流日益加深,中國陶瓷藝術也逐漸展現出國際化的創作特征。
我們談到陶瓷藝術創作設計中,已趨向于國際化設計的品相。首先在造型上選取西方日用瓷設計之長,其次,在裝飾設計上,將西方設計理念和部分元素符號與中國傳統紋樣相結合,有著較高的審美趣味。企業需要推廣品牌,出口外貿需要符合對象國大眾審美習慣,這是這一變化的直接原因,同時民族間的文化交專業提供論文寫作、寫作論文的服務,歡迎光臨dylw.net流促使現代設計朝向多元化、人性化、藝術化的方向發展也是現代設計的大趨勢和必然。
陶瓷藝術從地域走向國際的另一個因素便是傳播媒介的擴大,拉近了中外藝術的距離。改革開放后,中外導演學者籌劃并只做了許多有關中國陶瓷藝術的紀錄片,其中卓有影響的有董浩珉《瓷路》和央視跨國打造的紀錄片《china 瓷》等?!洞陕贰窋z制組輾轉歐亞兩地,在世界范圍內探索中國古代陶瓷的影子,在中外陶瓷藝術愛好者中產生了巨大的反響。此外,《china 瓷》這部紀錄片聯合了英國大英博物館、英國瑰麗維多利亞與艾博特博物館與中國國家博物館一道,設計組從中國外銷瓷為主線,足跡踏遍歐亞8個國家和重要港口,此次紀錄片在攝制和交流活動中無不體現出陶瓷藝術國際化合作的特征。此外,在現代陶瓷交流活動中,一些針對外貿的企業針對自身產品特色與出口國人文特點等拍攝了大量的宣傳片投放于外文網站,對于促進企業進步與世界陶瓷文化交流具有雙重意義。以陶瓷為創作動機的電視劇電影的制作也是陶瓷藝術國際化的重要媒介之一,例如熱播的電視劇《大瓷商》和《剩女的代價》都是以陶瓷藝術為劇情主體,不僅在大陸范圍內深受喜愛,在臺灣地區、韓國、新加坡等南亞地區亦有較高的收視率,這種軟性文化輸出,將中國陶瓷的風貌潛移默化的帶給觀眾,使得中國陶瓷國際化的影響力更加深入人心。
四、從傳統圖像提升到當代創作
(一)重構擴大了中國傳統圖像語言
傳統圖像包括紋樣、圖騰符號、民間美術以及具有民族審美特質的具象畫面或藝術語言。中國歷朝的圖像內容都有所不同,或有創新發展,或有傾向性探索,作為一門開放性學科,有著自身的發展格局,但總體而言,傳統圖像語言總是與中國民族的審美意識形態息息相關的。現代陶瓷藝術創作在畫面裝飾中,注重突破傳統,在把握圖像基本構成原理上將傳統的圖像符號進行拆分重構,從而形成了現代陶瓷藝術創作裝飾的新風貌。例如學院派代表陶藝家秦錫麟的作品,在圖案運用上不拘一格,善于提取中國傳統圖案中的經典樣式進行分割,且以手工胎質泥性特點構成獨特的點面裝飾,具有強烈的民族裝飾意味和藝術美感。
(二)二是將傳統圖像綜合為民族藝術符號運用到創作中
從文化學層面而言,中國傳統圖像并不僅僅作為一種具象的可識符號為傳承的,它更多是作為一種民族心理與審美自覺共同作為中國文化體系的一部分,構建成為完整的民族文化體系。在中國傳統圖像的形成與發展過程中,亦有著其嚴密的科學步驟和意象考究?,F代陶瓷藝術創作并不僅僅依靠有形的圖像語言為創作元素專業提供論文寫作、寫作論文的服務,歡迎光臨dylw.net,藝術家逐漸從圖像中去尋找中國文化脈絡的本源,將圖像符號演化為一種民族精神的自覺,從更深層次探源陶瓷藝術與中國文化的關系。例如景德鎮樂天創意集市中某仕女茶具裝飾中,作者選取了中國仕女這一傳統形象,但從具體的形態設計上,突出了現代、趣味的藝術特征。
參考文獻:
[1]尼古拉斯·佩夫斯特.現代設計的先驅——從威廉·莫里斯到格羅皮烏斯.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