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26 15:55:0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小規模企業審計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審計收費;影響因素;實證分析
中圖分類號:F239.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07-0109-03
審計收費作為連接審計市場中供需雙方的橋梁,把審計服務作為一項專業性的業務,并在客戶與注冊會計師事務所之間達成定價,也是審計研究的一個主要對象。1999年中國開始實施會計師事務所脫鉤制,并在之后的 2001 年由證監會了《公開發行證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規范問答第 6 號――支付會計師事務所報酬及其披露》,要求中國的會計師事務所必須在年報中披露支付給會計師事務所的費用,這也使得中國審計費用的研究有了可以參考的數據,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關注審計費用的實證研究。對于影響審計收費的不同因素,不同國家的學者先后進行大量卓有成效、各有側重的研究,以下分四個不同方面對以往的文獻進行綜述。
一、國外研究文獻綜述
1.客戶規模方面。國外審計收費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開始于1980年,當時 Simunic運用經濟分析的方法,結合1977年美國審計市場數據,首次建立了審計收費定價模型:E(C)=c*q+E(d)*E(θ),該模型主要由兩個部分組成:審計資源成本和風險溢價。通過數據的多元實證回歸分析,他得到了十個可能會對審計定價產生影響的變量,這其中資產規模的影響最為顯著。1984年Francis通過修正過的Simunic回歸模型對澳大利亞審計市場進行了研究,同樣得出被審計單位的資產規模、控股子公司個數及會計師事務所規模與審計收費顯著影響審計價格。1999年Houston將Simunic回歸模型中所涉及的風險因素分開考察,將其分解為審計風險和非審計風險,兩者合稱審計企業風險,修正后的模型為:E(C)=c*q+[E(d)*E(γ)]+[E(f)*E(p)]。之后的2005年Houston又在原有模型的基礎上,進一步將非審計風險細分為剩余訴訟風險和非訴訟風險,最終得出的模型為:E(C)=c*q+[E(d)*E(γ)]+[E(g)*E(l)]+[E(t)*E(z)。
2.審計業務復雜程度方面。Simunic(1980)、Francis(1984)、Anderson與Zeghal(1994)利用控股子公司個數作為審計業務復雜程度的變量,對各自國家或地區的審計市場進行多元回歸分析后得出,被審單位控股子公司個數顯著影響了會計師事務所的審計收費,并且顯著性很高。而Low、Tcn與Koh(1990)則有完全相反的結論,通過新西蘭和新加坡市場數據分析后認為控股子公司個數對審計收費無顯著影響。
3.公司治理結構方面。Sullivan(1999)通過分析1995年英國倫敦證券交易所公布的184家最大的上市公司的數據,在控制了上市公司規模、經濟業務的復雜程度和財務風險等因素的影響下,發現董事會結構和審計委員會特征對審計費用不產生顯著影響。Abbott等(2003)以2001年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492家上市公司的數據作為研究樣本,在控制了公司規模、經濟業務的復雜性和會計師事務所所披露的審計意見等因素的影響下,發現審計委員會成員若全是獨立董事并且其中至少有一名擁有財務專業的專家,這樣的審計委員會對審計費用的回歸結果顯著為正,但是對于審計委員會一年內集會的次數則不具有顯著影響。
4.從事務所規模方面。Firth(1985)利用新西蘭上市公司所披露的數據得出結論,事務所的規模對審計收費不具有顯著影響。這與 Simunic(1980)所得出的結論相反,對于差異產生的原因,Francis和Stokes(1986)認為這是由于二者運用了不同的分類標準將被審對象的規模進行了分類。為了進一步解釋差距產生的原因,他們運用澳大利亞上市公司1983年96家上市公司數據作為研究樣本,并配合另一組96家上市公司為參照組,重新對模型進行了回歸分析。他們認為不同規模的會計師事務所對于不同類型的客戶收取的費用不盡相同,當被審單位為小規模上市公司時,大型的會計師事務所的審計收費遠高于其他會計師事務所;當被審單位為大規模上市公司時,大型的會計師事務所的審計收費與其他會計師事務所審計收費相當,這種情況下的回歸結果顯示事務所規模對審計費用無顯著影響。Gul(1999)在對比分析了Francis和Stokes(1986)的研究結論后發現,他們的研究假設中存在一個缺陷。由于大型會計師事務所在審計市場中地位和公信力較高,其發表的審計意見更能被公眾接受,也能提高被審單位公司價值,所以在審計收費相同的情況下,一個小規模的上市公司會傾向于選擇大型會計師事務所而不是小規模事務所。之后,Gul(1999)以香港上市公司的數據作為樣本進行了進一步的研究?;貧w結果表明,對于所有的被審計上市公司而言,大型的會計事務所相比小型會計師事務所收取更高的審計費用。
二、國內研究文獻綜述
2001年以前中國會計師事務所審計收費一直不為外界所知,直到2001年12月24日中國證監會開始要求上市公司披露審計費用,并對其內容和形式做了具體規定。同年,證監會又進一步要求中國上市公司不但要披露審計費用,還要披露所提供審計服務的年限。至此,國內學者便有了可以參考的數據,審計收費的實證研究也就陸續展開了。
1.事務所規模和審計業務復雜程度方面。朱小平、余謙(2004)利用2002年870家公布年報的上市公司數據,將資產總額、上市公司納入合并范圍子公司數量的算術平方根分別作為公司規模和審計業務的復雜程度的替代變量,建立模型對審計定價的影響因素進行了多元回歸,發現,公司規模、審計業務的復雜對審計費用有顯著影響;王小華(2005)利用上交所2001―2003年的數據并結合中國審計市場的特點,建立了多元線性回歸模型,用被審單位總資產的對數來替代被審單位規模、用公司投資比例超過20%的公司的數量的平方根來替代審計業務的復雜程度,回歸結果表明上市公司的規模、審計業務復雜程度顯著影響審計費用。
2.從審計風險方面。伍利娜(2003)利用修正的Simunic模型對2001年282家披露了審計費用的上市公司做了多元線性回歸分析,研究發現存在盈余管理的公司其ROE處于“保資格”區間與年度審計費用之間存在負相關關系。但是劉運國等(2006)在Simunic基本模型的基礎上,利用中國滬深兩市2003年1 183家上市公司公布的數據,實證分析了中國現行監管體系下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對審計定價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盈余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審計費用,但并不顯著。由此可發現盈余管理對審計收費的影響出現了不同的結果。張繼勛、吳璇等(2005)以2003年中國滬市上市公司公布的數據為基礎,用上市公司對外擔保額、應收賬款的比率和存貨占總資產的比率作為被審單位風險的替代變量進行回歸,結果表明,對外擔保額、應收賬款比率對審計收費的有顯著影響,而存貨占總資產比率對審計收費的回歸結果卻不顯著。毛鐘紅(2008)認為大部分審計風險是政府的監管政策所產生的,而并非企業償債能力等指標,因此他認為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的變量對審計定價的影響不顯著。但焦瑩芳(2007)利用2005年上市公司公布的數據,并采用凈資產收益率、現金流量比率等指標衡量財務風險和經營風險,通過多元線性回歸發現資產負債率和現金流量比率顯著影響審計定價。
3.公司治理結構方面。由于中國的特殊國情,國內上市公司大多是國有控股的性質,這與國外的私有制不同,這個不同對審計收費研究領域做了一定的補充,國內學者們基于不同的視角得出了各自的結論。王小華(2005)從審計市場上需求方角度研究發現,國有企業的股權集中導致的所有者缺位委托機制不能很好地發揮作用,對審計市場需求不足,公司向會計師事務所支付的審計費用較低;相反民營企業一般不存在所有者缺位現象,高質量的審計服務可以減少信息不對稱所帶來的沖突,因此所支付的審計費用較高。但蔡吉普(2007)運用上市公司2004年滬深兩市1 339家A股上市公司橫截面數據,在控制了公司規模、審計意見等因素的影響下,研究發現董事會規模較大的公司被收取較高的審計費用,而董事長兩職合一或管理層適度持股的非國有控股公司則審計收費相對較低。這說明審計收費的確定要結合公司控制權的性質并考慮公司治理結構對審計風險的影響。他還認為如果一個公司能保持合理的公司治理結構,就能對管理者進行約束,一方面可以減少管理層對利潤的操作行為。另一方面可以提高會計報表的公信力,降低會計師事務的的審計風險。
4.會計師事務所規模方面。高品牌的會計師事務所更能被公眾所接受,所出具的審計意見具有相當的公信力,“四大”的高收費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漆江娜(2004)用2002年滬深A股1 191家上市公司建立模型進行了實證分析,結果表明“四大”審計收費顯著高于其他本土會計師事務所。王小華(2005)和錢華(2006)采用研究發現事務所規模與審計費用成正比關系。陳平、戴志燕(2008)選取2005年100家上市公司審計報告中披露的國內外事務所的審計費用數據,通過比較發現國外事務所,尤其是“四大”的收費遠高于國內的事務所。吳應宇等(2008)以2001―2004年滬市上市公司公布的數據,結合修正的Simunic模型對不同規模的客戶支付給國內“五大”的收費溢價進行實證研究分析,結果表明大規模的上市公司需要向國內“五大”支付審計費用溢價,而小規模被審單位則不用支付。這說明大型的事務所能提供高質量的審計服務,審計人員素質較高,使得審計成本也較高,即使審計失敗,也可以得到足夠的賠償,投資者不會受到較大的損失,因此,上市公司傾向于選擇大型會計師事務所并支付較高的審計費用。
三、國內外研究評述
對以上的文獻與研究加以分析和總結后,我們可以看到,與國外對于審計收費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相比,中國國內的研究在深度和廣度方面還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在已提高的基礎上還有待進一步的發展。
首先,相對于國外的研究相比,中國在審計收費方面的研究起步較晚,現在也仍處于一個初步發展時期。這是由于中國資本市場建立較晚,尚不具備實現市場半強式有效的條件。眾多西方國家,其資本市場發展成熟,經過長時間歷史的演練,資本市場已經基本實現半強式有效,能有大量的數據與市場信息供給到學者的實證研究之中,而會計實證研究的基石就是有效市場假說。在國內,還未出臺有關審計收費支付報酬的統一性具體規定,導致各上市公司在披露時有的按實際支付的報酬加以披露,而有的是按年度匯總加以披露。這些不利因素都會導致在中國相關研究的文獻數量不高,且質量與國外相比略顯遜色。其次,從實證研究模型的選擇來看,針對中國國內的研究并沒有跳出或者超越國外學者的已成型的研究成果,只是考慮了市場因素對于審計收費服務定價的影響,而作為在國內另一個很重要的政府因素卻沒有被大多數論文作者所考慮在內。政府因素作為審計質量的保證,相對于市場因素對發揮審計收費的激勵機制的有利作用而言,其也是可以作為一項重要的影響變量進行合理化的因素,在實證研究中有必要納入審計服務定價模型之中。除了模型的選擇和變量的參考因素以外,中國學者所建立的針對審計費用的模型,可能是由于不夠完善,遺漏了某些重要變量,而導致其可決系數較低,模型的解釋力度不強。另外,更多的學者在衡量審計質量的高低時,由于沒有明確的替代變量,通常傾向于選擇是否聘請“四大”會計師事務所進行審計來作為衡量的依據,雖然審計市場與經濟學理論中影響價格的重要因素是產品或服務的質量的高低相一致,但是就事務所審計質量來說,中國國內的事務所的審計質量是否真的低于“四大”會計師事務所的審計質量,并沒有合理性定論,所以在變量的選擇上,沒有切實的參考依據。
四、未來的研究方向
綜上所述,在現有的關于審計收費問題的研究中,中國雖然已經取得了較大進步,但是與國外同類文獻研究相比,在一些問題的研究上還沒有進行深入研究,且在某些問題上中國還處于研究的空白。故而,我們今后的研究可著手于以下幾個方面因素的考慮。
在業務需求方面,隨著企業管理內容與方向的日趨改進,事務所在對企業進行業務服務的事項中,如管理咨詢等非審計業務所占比重有所提升,審計費用被非審計業務影響也隨之加深,所以我們在研究中可以加入審計收費與非審計業務與事務所、企業之間的關系等因素進行研究。在企業等被審計單位的內部管理方面,內部控制作為公司治理的重要的組成部分,其內部完善程度是發展不均的,內部控制在國有企業和私營企業之間會有很大的分化,我們的關鍵在于尋找其替代變量,全面反映被審計單位的內部管理情況,尋找對審計費用影響的關鍵點,開辟新的研究道路。
參考文獻:
[1] 張繼勛,劉成立.審計收費研究綜述及啟示[J].當代財經,2006,(7).
[2] 王振林.審計費用的決定與審計質量――中國上市公司的證據[D].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博士論文,2002.
[3] 毛鐘紅.中國審計收費影響因素的經驗分析[J].財會通訊,2008,(4).
[4] 姚可.關于中國審計費用支付方式的理性思考[J].時代金融,2007,(5).
[5] Simunic D A:The pricing of audit services:Theory and evidence[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80(3).
[6] DANIEL T SIMON:The Audit Services Market:Additional Empirical Evidence[J].Auditing,1985.
[7] Michael Firth:An Analysis of Audit Fees and Their Determinants in New Zealand[J].A Journal of Practice &Theory(Spring).
[8] 錢華.審計費用的決定因素――來自中國B股上市公司的數據分析[J].廣東商學院學報,2006,(3).
[9] 張海安.審計收費影響因素分析 [J].中國注冊會計師,2007,(1).
[10] 焦瑩芳.不變更會計師事務所條件下審計費用變化的影響因素研究――基于中國深市 A 股市場的實證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
一、招商引資自我加壓服務創業。今年我局的招商工作較往年出現了“三個突破”:一是指導思想上有突破,改變了過去的招商是審計局工作“副業”的思想,樹立了招商與審計并重的思想,樹立了敢為人先招大項目的觀念,力爭招商超任務目標。局里抽調了一名副局長和二名科長組成了招商小分隊。二是招商機制上有突破,局黨組研究決定,突破過去只靠招商小分隊的做法,招商小分隊完成市里下達的2.4億任務,局班子成員每人帶領分管科室再完成2000萬任務,并給每個班子成員2萬元工作經費,調動了全局工作人員的招商積極性和責任感。三是招商工作模式上有突破,建立了產業項目庫,由過去廣泛招商向服務業、新材料、新能源招商轉變;由參加大型經貿活動招商向小規模、“一對一”等定向有效轉變;由小項目向5000萬以上工業項目轉變;由隨機型招商向我市新能源、鋼鐵等產業鏈招商轉變。到6月底,已實際進資6300萬元,有4個項目正在洽談中,招商小分隊大部分時間在外跑招商。
二、大力推進重大項目建設服務創業。我局推進重大項目掛點單位是下村硅料廠,局里成立了領導小組,由局長謝桂生任組長,派了一名副縣級干部蹲點企業,幫助協調項目推進過程所遇到困難和問題。今年5月份由于下大雨,排污系統密封不夠嚴,溢出了少量污水,有關單位開出了20萬元的罰款,我局主要領導了解情況后,多次與有關部門協調,最后處理結果雙方滿意。企業資金短缺,我局多次與金融部門聯系,深入細致做工作,盡力幫助解決一部分資金。我局還幫助解決了企業的消防、用電、技術人員職稱評定等問題。對政府投資的項目,我局全過程跟蹤審計,目前已完成北湖公園四個單項工程和抱石公園景觀塔主體土建工程及水電、消防、電梯等工程決算審計,報送工程造價8269.32萬元,核減工程造價2028.85萬元,核減率為24.5%。
三、優化政務環境服務創業。一是在《日報》公開承諾“創業服務年”的內容和方式,并落實在日常工作中,向社會公示了我局的業務內容和操作流程。二是大力營造創業服務氛圍。在局網站開設創業服務年活動宣傳專欄,局“審計簡報”開設專刊,制作宣傳專欄,懸掛宣傳標語,將審計政策、法規制作了宣傳手冊向社會發放。到目前為止已發表了創業服務宣傳文章8篇,每月都向市效能辦報發了信息2條以上,在日報發表創業服務及機關作風建設的新聞稿7篇,論文2篇,在《中國審計報》發表創業服務新聞2條。三是利用審計職能為創業服務優化政務環境,每審計一個單位,都注意查找該單位是否存在“六亂”的現象,在今年上半年的審計中,已查處了4個單位的亂收費情況。
關鍵詞:CPA審計;獨立性
中圖分類號:F239 文獻標識碼:A
原標題:淺談影響CPA審計獨立性的原因及完善途徑
收錄日期:2011年11月12日
獨立,是指不受外來力量控制、支配,按照一定之規行事。依據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會員職業道德守則規定,獨立性包括實質上的獨立和形式上的獨立。實質上的獨立是一種內心狀態,要求注冊會計師在提出結論時不受有損職業判斷的因素影響,能夠誠實公正行事,并保持客觀和職業懷疑態度。形式上的獨立,要求注冊會計師避免出現重大的事實和情況,使得一個理性且掌握充分信息的第三方在權衡這些事實和情況后,很可能推定會計師事務所或項目成員的誠信、客觀或職業懷疑態度已經受到損害。在執行鑒證業務時,注冊會計師必須保持獨立性。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投資者主要依賴財務報表判斷投資風險,在投資機會中作出選擇。如果注冊會計師與客戶存在經濟利益、關聯關系、或屈從于外界壓力,就很難取信于社會公眾。下面從我國審計獨立性現狀出發,分析影響CPA審計獨立性的因素,從而提出增強CPA審計獨立性的途徑。
一、我國審計獨立性現狀
自2001年以來,我國每年都有大量的審計失敗的案件被曝光,而這些案件的涉案公司有很大一部分竟然拿到了無保留審計意見報告。這些審計案件失敗,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主要原因是由于注冊會計師審計獨立性缺失造成的,如曾經吵得沸沸揚揚的“銀廣夏”,中天勤在對銀廣夏進行審計工作的同時還擔任銀廣夏的財務顧問。如今在我國的注冊會計師審計的執業環境方面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但是在執業過程中仍存在一些問題,這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從業人員的審計獨立性。比如,現在仍有相當多的一部分事務所是有錢就賺,并不關心其所出具的審計報告的質量以及對報表使用人造成的危害,在執業過程中完全喪失了職業道德。又如,有的注冊會計師與客戶存在經濟利益、關聯關系,或屈從于外界壓力。可以說,目前我國的審計獨立性問題依然嚴重。
二、影響CPA審計獨立性的因素
(一)競爭因素。在最近幾年中,我國會計師事務所的數量迅速增加,發展速度過快。而接受審計服務的客戶是相對穩定的,從而在審計行業就形成了供大于求的這樣一種局面。事務所要想在有限的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爭取客戶、謀求發展,唯有參與審計市場的競爭,因而出現“低價攬客行為”和“削價競爭行為”等非正常情況。這兩種行為都可能導致審計人員獨立性的喪失,審計人員有可能屈從于客戶的壓力,出具不實的審計報告。另外,我國會計師事務所規模小,使其相對于客戶獨立性較差。會計師事務所的收入來源于客戶,因此與客戶存在著明顯的經濟依賴關系。雖然名義上是股東們支付注冊會計師報酬,但實際支付者卻是管理當局,而審計費用的數目也是管理當局與注冊會計師商定,管理當局就可能利用審計費對注冊會計師施加壓力,進而影響審計工作的質量。這就導致會計師事務所在激烈的行業競爭中,為了穩定客戶,迫于管理當局的壓力,從而喪失了形式上和實質上的獨立性。
(二)外界壓力因素。審計是基于經濟監督的客觀需要而產生的,受托經濟責任關系的建立是審計產生的前提條件,也是審計產生的客觀基礎。從理論上講,在財產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的公司制企業中,經營管理者對公司進行經營,注冊會計師是接受股東的委托對經營者責任的履行情況進行監督,通過審計報告將信息提供給委托者。但目前我國上市公司治理結構不完善,公司股權高度集中“一股獨大”,來自于發起人或控股股東的經營管理者將公司的決策權、管理權、監督權集于一身,有1/3的公司總經理本人就是董事長或董事會重要成員,股東大會形同虛設,盡管聘用、更換會計事務所在形式上由股東大會決定,但實質上與大股東決定并無區別,經營管理者由被審計人變成了審計委托人,并決定著審計者的聘用、審計費用的多少等事項,會計事務所明顯處于被動地位,在與被審計單位進行談判時由于經濟制約而擔心收不到預期的審計費用、甚至失去客戶,從而無法在對等的地位上與被審計單位進行交涉。而這種經濟上的依存性使得會計師事務所在權衡利弊后,很可能,也經常會使會計師事務所犧牲自己的獨立性。另外,當注冊會計師與管理部門在重大問題上存在分歧時有可能受到來自有關單位或個人的干預,管理部門甚至可以通過解聘、或不將計劃中的非鑒證服務合同提供給該會計師事務所;或通過降低審計收費等方式來對注冊會計師施加壓力,從而達到自己的目的。當注冊會計師屈服于管理部門的壓力出具不實的審計報告時,就喪失了其應有的獨立性,從而對審計報告的使用人造成危害。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外界壓力確實能夠對注冊會計師的審計獨立性產生消極影響,甚至在有些情況下可能會使審計執業人員完全喪失了應有的獨立性。
(三)注冊會計師方面的因素。注冊會計師作為一個理性經濟個體,也必然要使其個人利益達到最大。要實現此“目標”,通常要考慮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個人財富最大化;二是與獲得財富相關的風險最小化。每一次審計都是注冊會計師在充分權衡了其個人收益與風險之后做出的選擇。因此,當注冊會計師面臨誘惑時,很難再按職業道德的標準要求自己而喪失獨立性。除此之外,有的注冊會計師自身素質不高、風險意識淡薄、先天不足、繼續教育不夠等也是其不當行為的主要成因。部分注冊會計師的業務素質較差,由于歷史原因,有部分人員沒有系統學習過會計、審計理論,平時不注意更新知識,業務知識老化,跟不上時代的步伐,更不知如何保持獨立性。一些注冊會計師似乎并沒有意識到他們所出具的審計報告的重要性。因此,風險意識較為薄弱,這顯然不利于注冊會計師保持審計工作獨立性。
(四)密切關系因素。如果注冊會計師與客戶或雇傭單位存在長期或親密的關系,而過于傾向他們的利益,或認可他們的工作,將產生密切關系威脅。隨著審計任期的延長,注冊會計師與被審計單位的溝通不斷增多,關系自然越來越密切,從而可能為了避免審計意見對被審計單位產生不利影響而放棄應堅持的原則。另外,從我國目前注冊會計師的行業內部來看,注冊會計師對會計和審計知識的掌握比較充分,而對其他知識比較缺乏,由于缺乏一些專業知識,注冊會計師在審計過程中就不得不依賴被審計單位的指導和協助,這種依賴必然會削弱審計人員的獨立性。
三、增強CPA審計獨立性的對策
針對上述影響注冊會計師審計獨立性的因素,筆者認為應從以下方面增強CPA審計獨立性:
(一)將小規模會計師事務所進行合并、改組,以形成較大規模的會計師事務所。通過前面分析,我們知道目前我國的會計師事務所總體上存在著數量大、規模較小,執業質量不高,人才難以引進,風險抵御能力差和審計水平參差不齊的問題。因而,有必要通過合并改組等方式,將小規模會計師事務所進行改組形成較大規模的會計師事務所。首先,從經濟利益角度看,一方面合并后的大會計師事務所承受管理當局壓力的能力比較強,即使被解聘其損失也相對較小,這有利于其保持獨立性;另一方面大會計師事務所更注重長期發展,更在乎自身的聲譽,因此他們往往會選擇保持自身獨立性以提高聲譽。其次,從法律責任角度看,一旦受到法律制裁,大會計師事務所往往會支付更多的賠償。再次,從行業監管角度看,合并后的大事務所更容易受到關注,監管部門會對其進行重點監管,因此他們不敢輕易放棄獨立性。
(二)改革和完善審計委托制度。審計獨立性是由審計關系所決定的,審計關系是審計人、被審計人、委托人三者之間的關系。審計獨立性表現在審計人對被審計人和委托人保持獨立性。而在我國審計關系中,仍然存在審計委托人與被審計人合二為一這種現象,解決的辦法是要將審計委托人與被審計人嚴格區分,使注冊會計師與被審計單位管理層人士脫離關系,增強注冊會計師的獨立性,使其免受管理當局的左右。具體的做法是:對于股份有限公司通過設立“審計委員會”來割斷注冊會計師與管理當局的聯系,維護注冊會計師的獨立性。對于非股份有限公司,可由政府部門組織成立一個“審計委派處”,由該處負責委托會計師事務所和注冊會計師對企業進行審計,并由該處向企業收取審計公費,轉付給執行審計業務的會計師事務所。
(三)提高注冊會計師風險意識,并增強社會責任感。只有提高注冊會計師的風險意識,才能為事務所控制風險打好基礎,要提高注冊會計師的風險意識,就必須增強注冊會計師的社會責任感。如何增強注冊會計師的社會責任感?筆者認為可以通過加強職業道德教育與加大對注冊會計師的執法力度來達到目的。
1、加強注冊會計師的職業道德教育。職業道德的培養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對注冊會計師和會計師事務所而言,僅有完善的制度是不夠的,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加強注冊會計師的職業道德教育,使其在思想上、精神上保持獨立。
2、加大對注冊會計師的執法力度。自我國恢復注冊會計師制度以來,受到“終身不得從事注冊會計師行業”處罰的人數很少。由此可見,處罰力度依然較輕。因此,加強法制建設、加大處罰力度也是提高注冊會計師及事務所抗風險能力的重要方面。
(四)不允許作為會計師事務所合伙人或股東的注冊會計師與客戶具有直接或間接的經濟利益。作為會計師事務所合伙人或股東的注冊會計師如果在客戶中擁有直接經濟利益或涉及間接經濟利益關系,則該會計師事務所就沒有資格接受對這一客戶的審計和其他鑒證業務;作為會計師事務所一般職員的注冊會計師,如果在客戶中擁有直接經濟利益以及涉及間接經濟利益關系,應主動申明回避。
以上是筆者對如何增強注冊會計師審計獨立性提出的幾點建議。當然,我國注冊會計師審計獨立性問題絕不是僅靠幾項措施就可以徹底解決的。審計獨立性的提高需要一個過程,需要廣大注冊會計師、審計管理機構不懈的努力方能實現,這有待于注冊會計師整體素質的提高。唯有這樣,我國的注冊會計師審計職業才能真正做到獨立、客觀、公正,才能真正提高審計質量。
主要參考文獻:
[1]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審計.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1.3.
[2]胡中艾.審計.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10.7.
[3]張曉紅,劉建國.影響注冊會計師審計獨立性因素分析及對策研究.中國論文下載中心,2009.11
【關鍵詞】 專業特長;專業化;多元化;規?;?/p>
2009年10月3日,國務院辦公廳以〔2009〕56號文件轉發了財政部《關于加快發展我國注冊會計師行業若干意見的通知》,明確了加快發展注冊會計師行業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和工作重點,為落實“用5年左右時間重點扶持10家左右具有核心競爭力、能夠跨國經營并提供綜合服務的大型會計師事務所”,并“積極促進中型會計師事務所健康發展,科學引導小型會計師事務所規范發展”,從理論和實踐中,必須厘清以下幾個常見的命題。
一、事務所專業化、多元化和規?;梢怨泊鎲?
在事務所的發展中,人們對專業化、多元化和規?;幸恍T性的認識:一是大多數人認為由于專業化是相對多元化而言的,會計師事務所的專業化經營是指以注冊會計師的技能與服務對象的“?!?來實現審計服務的“精”與“高”的特色經營戰略,注冊會計師的專業特長以及審計對象的專營成為審計專業化經營的基本條件,也使得事務所可能會沒有時間和精力去做其它領域。為此,大事務所必然追求多元化,而中小規模的會計師事務所為求得在激烈市場中的一席生存之地不得不追求專業化。二是只有在大型事務所規模和聲譽達到一定程度、擁有行業客戶數量較多的基礎上才能形成事務所專業特長,中小事務所不可能形成專業特長。以上認識聽起來很有道理,但存在著以下悖論:
(一)專業特長是大會計師事務所專有的嗎?
從眾多學者的實證研究表明,事務所專業特長確是大型會計師事務所在規模和聲譽達到一定程度、擁有行業客戶數量較多的基礎上,為了應對激烈的市場競爭,也為了適應法律法規的新要求而在執業中不斷形成的。這是由于大會計師事務所的統計數據容易獲取,而且事務所在其聚焦發展領域或行業中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如建立大型的行業資料數據庫,對執業人員進行更多行業技能培訓,鼓勵一些注冊會計師專攻特定行業的會計服務工作等,以積累更豐富的行業知識并形成特殊的事務所專業特長,從而為客戶提供差異化的會計服務產品,這只有大會計師事務所才能做到。但考察國內外的會計師事務所發展中發現,事務所的專業特長在不同層面都會出現。在大客戶市場,大規模會計師事務所逐步積累了專業特長,具有明顯的外部和內部特征,使人們容易測量和研究,而在中小客戶市場,中小會計師事務所也會逐步積累起專業特長,其外部特征不明顯但內部特征較顯著,這是他們避開價格競爭能夠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為此,專業特長不是大會計師事務所所專有的,每個會計師事務所都會在自己的市場層面上培養和凸顯其專業特長,并以此全面提升其競爭實力和塑造核心競爭優勢。
(二)大會計師事務所走多元化、規模化的發展之道可以缺乏“專業性”嗎?
首先,大會計師事務所不可能一開始就是大事務所,大事務所也是由中小會計師事務所發展而來的,而且在這個由小做大的過程中,注冊會計師的專業性具有凝聚和傳遞的作用:注冊會計師作為專業人士在開拓市場中,專業性具有觸類旁通的功能,注冊會計師在某一方面樹立起專業優勢,體現專業化,在其它方面也容易樹立起專業優勢,從而實現以專業性來鞏固和發展多元化的演進軌跡。其次,會計師事務所的規?;l展有兩種效應:規模遞增和規模遞減。也許所有事務所走規?;l展都希望實現規模遞增,但現實中,一些會計師在盲目追求多元化、規?;l展中,常出現因技術和專業問題而“大而無力”,沒有競爭力;因管理問題而呈現出“一盤散沙”,交易成本加大;因注冊會計師專業勝任能力和事務所質量控制問題而聲譽掃地……人們發現,事務所在多元化和規?;l展中由于缺乏專業化的凝聚,業務的多元與規模的增大不僅無法實現規模遞增效應,反而因摩擦成本、風險成本的增大,出現了規模遞減,甚至拖累至滅亡或分崩離析。
(三)中小會計師事務所強調專業化發展就意味著放棄多元化嗎?
回答是否定的。如果一個會計師事務所在凝聚專業化過程中已經聚集了足夠的人才和技術,也因此凝聚了足夠的客戶與資金,這時事務所不以專業化來傳遞多元化與規?;?一定是不經濟或不可思議的事情?,F實中,有許多中小會計師事務所正是從專業化發展中樹立了優勢和品牌、吸引了眾多的客戶,凝聚核心競爭力后,為了回報他們忠誠的客戶,逐步嘗試為客戶提供更多的多元化服務,逐步形成不同的專業化群體,由專業化的支撐走向了“做大做強”之路。
由此可見,多元化與專業化互為基礎,而且專業化、多元化成為事務所規模化遞進的必經階段。眾所周知,會計師事務所的業務如果沒有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而不斷拓展呈現多元特征,注冊會計師也就無法凸顯出具有不同特征的專業特長,而同時,會計師事務所多元化發展,是由注冊會計師的專業性作為支撐,才能形成一個又一個區別于其他業務的某一專業性業務,出現多元化發展。這樣,在事務所規?;l展中,人們很難相信單一業務品種可支撐起一個大規模事務所的局面,所有大規模的事務所都是由眾多具有競爭力的多元化業務凝聚成核心競爭力來支撐的。只有事務所做到一定規模,才更有能力不斷開拓具有優勢的專業業務。
二、事務所追求規模經濟會阻礙審計市場公平競爭嗎?
著名經濟學家馬歇爾曾提出“馬歇爾沖突”,認為在市場經濟中,由于大規模生產經營能為企業帶來規模效益,單個企業追求規模經濟必然會提高其市場占有率。隨著市場結構中壟斷因素的增強,占據壟斷地位的大企業往往采用兩種定價行為:一是采用低價競爭驅逐競爭對手;二是采用壟斷高價剝奪消費者剩余。這兩種破壞性競爭必將阻礙市場經濟中競爭機制發揮作用,致使經濟喪失活力。因此,在市場經濟中,追求規模經濟效應和保持公平競爭活力存在矛盾。
“馬歇爾沖突”在注冊會計師行業也存在嗎?用前人的研究來推理分析事務所追求規模發展提高市場占有率,是否會導致“低價競爭”和“高價剝奪”?
在審計市場,人們一直討論事務所的“低價攬客行為”(Lowballing)。Simon & Francis(1988)從審計師變更的角度檢驗“低價攬客”現象,結果發現在初次接受審計聘約時,收費折扣率高達24%;在隨后的兩年中,收費折扣在15%左右。Turpin(1990)發現直到簽約后第3年,事務所的降價競爭行為仍然存在。Srinivasan & Scott(2003)研究發現,簽約最初兩年的收費折扣率分別為18%和12%,第三年恢復正常收費水平。但由于審計市場中的“低價攬客”實質上是客戶和事務所在首次審計業務中都需要承擔的一個“啟動成本”①,是事務所預期獲取未來競爭優勢以及未來“準租”的理性反應,并非是大事務所憑借成本優勢驅逐中小事務所的策略行為;同時由于審計服務是一種信用保證服務,具有“信任品”②市場特性,根據Klein & Leffler(1981)和Shapiro(1983)的質量酬金模型(KOPL模型),支付溢價成為客戶確信審計服務質量的表現之一,審計收費溢價的存在又為事務所提供高品質的審計服務提供激勵。因此,從長期博弈分析,審計收費高低成為判斷審計質量高低的一個重要線索,大會計師事務所往往會出于自身聲譽和質量的考慮,很少采用降低價格來進行破壞性競爭。
在審計市場中,大會計師事務所只有通過秘密合謀,控制審計服務的供給及其價格,才可能“高價剝奪”消費者。雖然在 1976年,美國國會公布的兩份報告“The House Moss Report”和“The Senate Staff Study”中均認為“”③過高的占有率不利于市場競爭,但學術界的研究則提出相反的發現。Dopuch & Simunic(1980)研究發現,1965-1975年間“”在500強市場上的行業市場份額變動顯著,不同事務所的市場占有率不同,相對市場份額的不穩定使得“”很難達成默契的“共謀”;后來眾多專家的研究也指出,大會計師事務所的換位以及其間的競爭、客戶的流動,使得大事務所之間不存在秘密合謀。另外,現實中由于上市公司在聘用、解聘、審計公費的確定等方面具有主動權,即便是在英美等發達的審計市場中,上市公司也擁有較強的談判力量。因此,大事務所根本無法通過控制審計服務的市場投放量來操縱價格,即便審計公費具有溢價,該溢價也只能是客戶對高質量審計服務的回報(Moizer,1997)。為了贏得客戶,大會計師事務所必須致力于降低審計成本,并與客戶分享成本的降低,這不會導致對消費者剩余的剝奪。
從以上兩方面的分析發現,注冊會計師在追求規模經濟效應時,帶來的業務集中或壟斷,不僅不會阻礙審計市場合理競爭,反而會引導會計師事務所在一個高水平的平臺上保持自由競爭活力,即在寡頭與中小會計師事務所共存的審計市場格局中,事務所追求規模經濟效應和保持自由競爭共存,這是事務所業務差異化形成的“越專越精”和“越大越強”的必然結果。
三、大規模事務所一定具有高審計質量嗎?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學術界一直把大規模事務所作為審計質量的替代變量來使用,主要的研究及其結論有:
Simunic(1980)在控制了公司規模、業務復雜程度、審計風險等影響審計收費的因素后,發現“”存在20%左右的收費溢價,審計收費溢價暗示著審計質量,因為高收費的背后需要有更多的審計時間和更高水平的專家服務支撐,以后眾多學者也有類似的發現。因此,大事務所得到資本市場上投資者的格外青睞,這也給事務所帶來更高的溢價收入。許多學者對澳大利亞(Francis,1984)、新西蘭(Firth,1985)、美國(Palmrose,1986)、新加坡(Simon,1992)、英國(Chan et al.,1993)、中國香港(Gul,1999)的研究發現,“四大”審計收費普遍比中小會計師事務所高出16.5%-36%。
DeAngelo(1981)開創性地提出事務所規模是審計質量(獨立性)的替代變量,因為大規模事務所如果因質量問題喪失聲譽,將損失更多的獲取未來準租金的機會,因此,大規模的事務所比小事務所有更強的提供高質量審計以維護其品牌的內在經濟動因,大規模會計師事務所意味著審計質量高。Simunic & Stein (1987), Francis & Wilson(1988)用經驗證據證實了上述命題,即“”審計質量高于非“”。
Teoh和Wong(1993)將審計質量定義為盈余報告的可信度,發現經“”會計師事務所審計的公司盈余反應數顯著高于“非”審計公司,從而證實“”會計師事務所的審計質量更高。Becker,DefondandJiambalvo(1998)用美國市場1989-1992年的數據研究發現,“六大”審計的上市公司的操縱性應計要低于非“六大”審計的上市公司,并且“六大”主要傾向對正向操縱性應計的抑制,這說明六大更能抑制公司的盈余管理,也支持了其提出的假設“六大具有高質量的審計”。Francis et al(1999)利用美國市場1975-1994年的數據進行類似研究,他們把美國會計師事務所按客戶地域范圍分為三個層次,客戶在全球范圍的“六大”會計師事務所分為第一層次,其他兩個層次分別為國家所和地方所,他們研究發現,“六大”對盈余管理的抑制要強于其他兩個層次的事務所,而國家所又要強于地方所,這表明,“六大”的審計質量高,能顯著地抑制公司在財務報表中的盈余管理行為。
St.PierreandAnderson(1984)以發生的法律訴訟案件作為審計質量的衡量標志,發現盡管因為“六大”的“深口袋”而有更高的被訴可能,但“六大”作為一個整體仍然比非“六大”更少發生法律訴訟。Palmrose(1988)、Clarkson和Simunic(1994)、Simunic和Stein(1996)也得到了上述結論。
由此可見,絕大部分的實證研究結果支持大規模事務所能提供更高質量服務的假設。于是,人們普遍認為規模產生質量,質量贏得聲譽,聲譽創立品牌。但人們的研究并不是一邊倒。Antle(1982)研究發現,會計師事務所是一個理性經濟人,他們有自己的動機、按照價值最大化原則進行決策和行動,這說明大事務所具有“相機決策”的理性經濟人行為,對不同盈余管理的公司會采取不同的審計質量,大會計師事務所的審計質量并不是一貫的高。Kim et al(2003)對美國1983-1998年美國市場上市公司研究發現,當公司經理偏向于提高利潤的應計選擇時,“六大”的審計質量比非六大高;當公司經理偏向于減少利潤的應計選擇時,“六大”的審計質量比非六大低。隨著2002年安達信的瓦解,美國新成立的權威監管機構“上市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PCAOB, The Public Company Accounting Oversight Board)在2003年6月對“四大”的審計業務進行抽查時,發現了大量的審計錯誤,因此建議“‘四大’個個需要改善其審計質量”,人們更加懷疑“事務所審計質量與其規模成正比”假說,開始更加理性地思考任何事務所都可能有審計質量問題,但只有在嚴格法制與監管、公平市場的氛圍內,會計師事務所才能保持高水平的審計質量。
四、結束語
伴隨會計師事務所的發展,一些關于事務所發展的爭論總是“各說各有理”,這成為會計師事務所發展中比較活躍的理論研究領域,也是會計師事務所實踐中無法統一的部分。從以上三個常見命題的分析可以看到,會計師事務所在發展中有關專業化、多元化和規?;拿}在理論和實踐中都呈現出“似是而非”的混沌狀態。這實質上暗示著專業化、多元化和規?;嬖诳蓞f調性,多元化與專業化互為基礎,專業化、多元化成為事務所規?;f進的必經階段,在事務所規?;l展中,培養事務所專業特長是核心和基礎,差異化既是動因,也是結果。為此,事務所無論走“做精做?!?、“做大做強”或是走出國門,都應當走差異化發展戰略,培養事務所專業特長形成差異化業務,由業務差異化延伸為多元化發展,直到走向規模效應增大的規?;l展。
【主要參考文獻】
[1] 韓洪靈,陳漢文.會計師事務所的行業專門化是一種有效的競爭戰略嗎?――來自中國審計市場的經驗證據[J].審計研究,2008(1):53-60.
[2] 劉明輝,徐正剛.審計市場的有效結構:基于產業組織的視角分析[J].審計研究,2006(2):69-73.
[3] 田利軍,張玉蘭.審計市場結構:自由競爭抑或壟斷競爭[J].經濟經緯,2009(3):76-79.
[4] Bell et al.,1997,Auditing Organizations through a Strategy System Lens, NY: KPMG.
[5] Craswell, A.,Francis, J. and Taylors, S. 1995, Auditor brand name reputations and industrial specialization,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0(3):297-322.
[6] DeAngelo, L. E, 1981,The Auditor-client Contractual Relationship: An Economic Analysis, Michigan:UMI Research Press.
[7] DeBelde, 1997, An Expioratory Investigation of Industry Specialization of Large Accounting Firms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ccounting 32:337-355.
[8] Defond M.L. & J. Jiambalvo, 1993, Factors Related to Auditor-client Disagreements over Income-increasing Accounting Methods, 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 9: 415-431.
[9] Francis J. & Stokes, D.,1986,Audit prices, product differentiation, and scale economics: further evidence from the Australian audit market,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24:383-393.
[10] Maher et al., 1992, Competition and Audit Fee,The Accounting Review,67:199-211.
[11] Krishnan G., 2003, Audit Quality and the Pricing of Earnings Management [J]. Auditing, Vol22:110-126.
[12] Simunic, D., & Stein, M. ,1987,Product Differentiation in Auditing: Auditor Choice in the Market for Unseasoned New Issues. Monograph prepared for the Canadian Certified General Accountant Research Foundation.
[13] Solomon et al ,1999, What Do Industry Specialist Auditor Know?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38(spring):191-208.
[14] Wall Street Journal,1985,Audit Fees Fall as CPA Firm Jockey for Bids, (Jaunary28):33.
[15] Wolk, 1985, Accounting’s Bottom Line: Big Trouble, U.S. New and World Report (October 21):58.
[16] Yardley J A., Kauffman N L., Caimey T D., AIbrecht W D., 1992,Supplier Behavior in the U.S.[J].Audit Market Journal of Accounting Literature, 11:151-184.
[17] Zeff S.A., Fossum R.L., 1967,An Analysis of Large Audit Clients [J]. The Accounting Review, 42(2):298-320.
注:
①客戶的啟動成本主要包括選擇適當的事務所花費以及與事務所的溝通帶來的效率損失;事務所的啟動成本主要包括了解客戶情況、業務特征等支出的學習成本。
②根據消費者所掌握的信息程度,產品可以分為搜尋品(購買前即可知道質量)、經驗品(購買后可知道質量)和信任品(消費者不能在事后判斷出該產品的質量是否符合他事前質量的需求)(Nelson,1974)。
③根據1932年《財富》雜志對會計師事務所的排名,有八家會計師公司凸現出來,按名次它們分別是:普華公司(Pricewaterhouse & Co.)、哈斯金斯賽爾斯(Haskins & Sells)、皮特馬威克米歇爾會計公司(Peat,Marwick,Mitchell & Co.)、萊布蘭德羅斯兄弟蒙哥馬利公司(Lybrand,Ross Broe & Montgoney)、阿瑟揚會計公司(Arthur Young & Co.)、阿瑟安達信公司(Arthur Andersen)、塔奇尼文會計公司(Touche,Niven & Co.)、厄恩斯特會計公司(Ernst & Ernst)。隨后,“”幾經合并整合,逐漸發展為“六大”、“五大”,2002年安達信(Arthur Anderson)因安然事件倒閉,變成現在的“四大”,即德勤(Deloitte & Touche )、安永(Ernst & Young)、畢馬威(KPMG)、普華永道(Pricewaterhouse Coopers)。下文將根據不同時間的范圍,不同研究文獻交叉使用“”、“六大”、“五大”和“四大”的提法。
李曉慧教授簡介
[論文摘要]本文從我國農村非正規金融的發展背景和發展現狀出發,對其在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入分析,探討了引導我國農村非正規金融良性發展的政策建議。
一、我國農村非正規金融的發展背景
(一)正規金融供給不足
在我國農村地區,正規金融供給不足是非正規金融蓬勃發展的外在原因。其中,金融機構網點覆蓋率低、金融服務不充分等問題普遍存在,資金供需缺口不斷擴大。隨著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大量撤并縣以下金融機構,農業發展銀行僅在農產品收購方面發揮政策金融的作用,農村郵政儲蓄只存不貸,農村信用社成了唯一能向農戶提供資金借貸的正規金融機構。而農村信用社由于規模不大、不良貸款率高、虧損嚴重,為三農融資能力有限,遠遠無法滿足農戶的融資需求。據全國農村固定觀察點系統調查資料顯示,2003年20842個樣本戶中,農戶貸款總額為2947.92萬元,其中銀行、信用社貸款為769.16萬元,僅占26.09%。
(二)非正規金融的優勢
把中國農村社會稱為鄉土社會,即以族緣、地緣、血緣為基礎形成的社會結構。非正規金融交易正是建立在族緣、地緣、血緣關系基礎上,人們有著大致相同的生活體驗,面臨著大致相同的現實社會問題。他們相互熟悉,因而相互欺騙的概論極低,從而有效避免了正規金融機構信息不對稱的問題,降低了貸款中的道德風險。
二、我國農村非正規金融的發展現狀
(一)發展規模
改革開放之初,非正規金融在我國農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并不明顯。從1986年,非正規金融的規模開始超過正規金融的規模,1999年農村合作基金會關閉后,農村非正規金融更加活躍。
農業部農業經濟研究中心農村固定觀察點系統對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20294個農戶的常規調查表明,2000年農戶貸款來源中,有68.4%來自私人借貸。2002年,這一比例上升到72.3%。從地區分布看,越是經濟欠發達地區,農戶從非正規金融借貸的比重越高;從融資用途看,經濟欠發達地區的非正規金融主要用于非生產方面,而東部較發達地區則主要用于生產和經營活動。
(二)趨勢特征
近年來,隨著新農村建設的推進和社會環境的變化,我國非正規金融的發展呈現出一些新的趨勢,主要表現在:
1.公開化
在改革開放初期,由于政府對非正規金融活動的打擊措施比較嚴厲,處于萌芽期的非正規金融活動較為隱蔽,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具有盈利性質的非正規金融活動逐漸被人們接受。一些地方基層政府開始認識到農村民間借貸對地方經濟的積極作用,并逐漸放松對民間借貸的打壓措施,使得農村非正規金融由隱蔽逐步轉向一定程度的公開。
2.組織化
過去,農村非正規金融借貸的主體絕大多數是個人,現在一些村鎮集體和企業也參與到非正規金融的借貸活動中。農村非正規金融的借貸主體由傳統的個人行為向組織結構發展。
3.規范化
以往的農村非正規金融多以口頭信用約定為主,符合人們文化水平較低的現實?,F在,隨著人們風險意識的加強,出現了以存單、債券、房地產等抵押、質押的情況。農村非正規金融交易活動逐步規范化。
三、我國農村非正規金融存在的問題
我國農村非正規金融雖然在彌補正規金融不足和促進金融機構改革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但由于其自身內在缺陷的存在,使得它存在諸多問題。
(一)規模和范圍上存在劣勢
農村非正規金融只能在一個較小的范圍內才有效率,這導致了農村非正規金融在規模和范圍上的劣勢。農村非正規金融在活動范圍和規模上的劣勢導致了一系列的問題:首先,范圍和規模的狹小使得小范圍內的經濟主體面臨的風險無法通過多樣化進行有效分散,導致了較高的關聯風險;其次,農村非正規金融活動范圍狹小,資金的轉移只能在小范圍內實現,不利于資金在更廣闊的空間進行有效配置,造成了效率的損失;再次,金融是一個特別追求規模效益的行業,然而農村非正規金融的小規模經營會使得單筆金融業務的運作成本無法通過規模的擴大進行分攤。
(二)內部經營管理混亂,經營風險較大
由于農村非正規金融組織制度不規范,內部經營管理較為混亂,大部分非正規金融機構沒有建立規范的內部控制制度,沒有嚴格的財務管理及審計稽核制度,其籌資、征信、信用審核、授信、風險承擔等能力低下。同時,由于大多不提取存款準備金和呆帳準備金以抵御風險,經營風險較大。
(三)影響農村社會穩定
由于農村非正規金融是一種自發、盲目、分散的信貸活動,交易方式相對簡單,借款手續不規范,極易引起債權債務糾紛和集資欺詐等問題,嚴重時甚至引起暴力犯罪。在欠債不還的情況下,不少債權人通過暴力收回借款,民間也因此出現一些帶有黑社會性質的追債公司,直接影響農村社會穩定。
(四)不利于國家對農村經濟的宏觀調控
農村非正規金融分流了農村正規金融機構吸收存款的能力,從而削弱了正規金融貸款的能力,進而影響金融的宏觀調控效果。一些不符合農村經濟宏觀政策的項目由非正規金融為其融資,結果造成重復建設、資源浪費、環境污染等問題,不利于農村經濟的健康發展。
四、引導我國農村非正規金融良性發展的政策建議
(一)明確農村非正規金融的地位
從經濟學角度看,農村非正規金融的存在是由于正規金融供給不足造成的,我們可以在加強引導、監督并納入法制管理的前提下,適當給予發展空間,發揮其在農村金融體系中的補充和輔助作用。此外,應積極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使早已利率市場化的非正規融不再有違法之嫌。
(二)實施分類監管
對于農村非正規金融,我們應采取分清類別、區別對待的原則,對其進行分類監管。一些運作相對規范,資本實力較強的農村非正規金融組織應加以引導和發展,條件成熟時可將其改組為正規金融機構,逐步納入國家正規金融制度安排中,加強監管,避免因其金融供給不規范而誘發金融風險,對整個金融體系產生沖擊。
那些暫不具備轉化為正規金融機構的非正規金融,政府應加強監管,鼓勵其向著規范化方向發展。其中對經濟生活有害的非正規金融活動則要堅決取締。如地下經濟活動以高利率為誘餌的非法集資、金融詐騙活動,進行洗錢活動的地下錢莊和地下外匯兌付店等。
(三)完善相關法規
為引導農村非正規金融健康發展,國家可以針對農村非正規金融形式制定相關法規,以法律形式明確借貸雙方的權利義務、交易方式、契約要件等交易規則,從而降低交易成本。完善相關法規并不是將農村非正規金融全部納入政府監管范圍,而是給其提供一個合法的活動平臺,減少它對農村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的消極影響。
參考文獻
[1]周麗莉:我國農村非正規金融的現狀及對策研究[J]金融與經濟,2006(9):79-80
[2]卓凱:非正規金融契約治理的微觀理論[J]財經研究,2006(8):112-113
關鍵詞:工程預決算,影響因素,審核管理措施
中圖分類號: DF43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一.引言
建筑工程項目預決算的影響因素的控制和管理是整個工程造價管理中的重要環節,在工程項目預決算審核中,每一個細小的環節都會關系到大量的資金,任何疏忽都會造成大量的資金流失或資源的浪費,對工程的經濟效益和工程的質量控制,帶來十分嚴重的影響。因此,做好工程項目的預決算的影響因素的控制和管理,探究工程項目預決算的的影響因素控制措施,對整個工程造價的管理,有著十分重大的現實意義。
二.影響建筑工程預決算合理性、準確性的因素
1.設計質量
工程設計圖紙表達不清會導致大量設計變更,給決算帶來極大不便 。使預算和決算造價相差太大,給工程管理單位和施工單位帶來很大麻煩。必須做好前期工作,提高設計質量,減少圖紙的錯 、漏 、碰、缺 ,增強施工圖預算的準確性 、合理性,這樣才能有效抑制“三超”現象 ,使工程預算從一開始就定位在較為合理的水平上。
2.實物量與人工價格
根據以往預決算的經驗 ,主材費用約占工程造價的 70%左右 ,特別是安裝工程的材料設備,品種多、數量大,價格又往往因購買時間、地點不同而不同,受供求關系的影響而波動,且同一品種的材料設備由于產地不同。用什么樣的價格是擺在預算人員面前的一個難題 。要解決好這個問題,首先必須了所市場行情;其次,要明確價格的組成要素。
材料預算價格通常由材料原價、包裝費、運雜費、運輸保險費、材料采購及保管費組成 ,其計算式如下 :材料預算價格 :(材料原價+包裝費+運輸保險費+運雜費)x(1+采購及保管費率)—包裝品回收價值。
3.施工組織設計與施工方案
施工組織設計和施工方案是必不可少的重要資料、如工程建設地點的地質條件、基礎開挖的施工方法及出碴、材料運距及方式,重要的砼梁、板、墻(柱)、砌石等施工方案、砼拌制運輸、重要或特殊機械設備的安裝方案等等,這些相關資料應及時上報監理人員和建設單位 ,同時應辦好審批手續,為工程預(決)算提供重要依據。
4.現場簽證
眾所周知,在施工過程中或多或少地會出現設計變更、現場簽證的情況。而決算往往漏洞多,管理難,人為因素多,決算爭議大。因此,加強現場簽證管理是施工單位和建設單位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因此,決算編制人員應對于設計變更、現場簽證 、技術措施認真分析其合理性 、準確性、并征求項 目法人(建設單位)、工程監理總監的意見 ,在雙方認可的情況下進行決算編制,從而減少相互扯皮,確保決算編制的合理性 ,準確地反映工程造價。
三.建筑工程預決算正確性和合理性的審核管理措施
1.要嚴格加強對工程量計算審核
由于工程在實際勘察測量過程中,容易出現各種誤差,會出現設計圖紙和實際施工不相符合,出現漏洞項目等情況,因此,要在結合圖紙的基礎上,嚴格遵守工程計量規則進行工程量的審核。首先,要明確審核工程量計算的范圍和計算的限制范疇,比如基礎與墻身劃分以設計室內地坪為界。其次,要保證計算尺寸和圖紙的尺寸相一致,防止因為疏忽而出現工程計算量的審核失誤。最后,要嚴格依照標準計算方式計算,加強調研,規范審核。
2.要規范套用單價的審核
工程造價具有很強的規范性和法律性,對各種指標都有著十分嚴格的規定,必須要遵守相關法律規定和套用單價的審核標準。首先,要做好直接套用單價的審核,在檢查審核項目名稱,單位,日期等基礎上,對材料的規格,類型,材料的等級做出審核,要審核是否具有反復套用的現象。其次,是費用的審核。取費應根據當地的費用計量標準,計價規定等各種規程和工程造價管理部門的文件進行嚴格計量,在審核時候,要對文件政策的時效性進行重點關注。
3.采用合適的工程項目預決算審核管理技巧
(一)逐項審查法
逐項審查法是工程項目預決算審核的重要方法之一。要按照預算定額順序或者是施工的前后順序,對每個好環節的工程造價都一一核對,進行審查。要據相關的法律規定和工程量計算標準,計算工程量,并將審核人員的工程量計算結果和審核對象進行嚴格對比,同時,根據定額或單位估價表逐項核實審核對象的單價。這種方法比較全面細致,工程造價的決算誤差小,但是工作量大,不適合快速審核進度的情況。
(二)分組計算審查法
分組計算審查法是一種加快審查工程量速度的方法,把預算中的項目劃分為若干組,并把相鄰且有一定內在聯系的項目編為一組,審查或計算同一組中某個分項工程量,利用工程量間具有相同或相似計算基礎的關系,判斷同組中其他幾個分項工程量計算的準確程度的方法。
(三)篩選審查法
篩選法其實是一種對比審核方法,建筑工程項目在建筑面積和高度,甚至是規格上都有很大差別,但是,工程造價的每一個環節和工序中,工程量,用工量在平均單位上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利用單位數值變化較小的特點,在進行審核時候,將各種數據收集,匯總,分類,歸納,并綜合分析,統計編制工程量,造價,用工量等幾個方面的基本情況。針對不同的建筑標準,進行篩選,對符合標準的就直接采用,但是如果沒有篩選下去的部分,就要重點詳細審核,如果要決算的建筑面積標準和所編制的表有很大的區別,或者是適用的標準不同,就需要進行適當的調整。這種篩選方法操作簡單,便于迅速發現問題,適用于小規模的審核,不適合全面審核。
4.要加強對各種工程資料的收集整理
現在的工程大量使用新工藝、新材料、新技術,很多沒有現成可以套用的定額子目,需要編審人員收集有關新工藝、新材料、新技術施工的基礎資料,測算與此相關的人工、材料、機械的用量,編制補充預算定額,是做好編審工作的前提條件。
5.要加強對工程造價預決算人員的素質提升
首先,要加強審核管理人員的專業素質的提升,加深對工程造價管理的理論的基本了解,熟悉各種工程造價預決算審核技巧,并能據工程造價的實際情況作出合理的選擇。其次,要提高審核管理人員的的職業道德,要本著公正客觀,嚴格嚴肅的審核態度,作出審核管理。
四.結語
工程項目預決算的影響因素有很多,這些影響因素對整個工程的質量和成本控制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工程項目預決算的審核人員要本著客觀公正,實事求是的原則,堅持認真負責,細心嚴密的工作態度,以圖紙和相關文件為依據,嚴格執行各種審核計量標準和法律規范,提高自己專業審核水平和綜合分析能力,確保工程項目預決算審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陳飛捷; 陳昌武; 謝福君 新疆公路工程設計階段工程造價控制的實踐研究重慶交通學院學報2005-10-30期刊
[2]我國部門預決算制度與審簽制度問題研究廣西區審計廳科研所、廣西財專聯合課題組廣西審計2002-02-28期刊
[3]余雅芬; 王晏 施工階段的工程造價影響因素分析電網工程造價管理優秀論文2011-11-15中國會議
[4]現代企業風險管理研究 中國內部審計協會現代企業風險管理論文匯編(下冊)2005-10-01中國會議
[5]馬繼紅; 徐劍峰 加強建筑工程預決算審查的幾點意見蘭州商學院學報1998-08-30期刊
【關鍵詞】教學模式 課程體系 教學法
金融、經濟管理職業薪資待遇、社會地位的逐年提高,刺激著金融、經濟管理等相關專業不斷升溫。其中,會計學專業學生的報名人數一直居高不下,也刺激了大多院校都開設了會計學專業。據教育部統計,2013年全國本科院校共計近850所,其中開設會計學專業的院校便有530所有余,且2014年招生更是呈現爆發式增長。
各大院??粗胸斀涱愡@塊大蛋糕,大刀闊斧的像財經院校轉型的同時,教育部也對所有設有會計學專業的各大本科院校提出了新的要求――以應用技術型培養目標為導向辦學。
所謂的應用技術型與以往高職院校所強調的技能型有很大的區別。技能型是更側重于身體動作的培養,通過對某項業務的強化練習,使之對其熟練掌握。而大學的應用技術型則更多的強調的是在熟練多樣單一業務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綜合應用能力。是一種從身體動作上升為思維動作的過程,是創新意識的培養過程。
這就要求擁有會計學專業的學校,在應用技術型轉型過程中,必須即刻開始探索,如何即能夠保持住會計學教學以往的優良品質,又能培養出超越技能型人才的,綜合性人才的培養方案。
文章結合應用型本科人才特點,以目前國內會計學教學模式特點,提出以下改進措施。
一、開啟以就業為導向的教學模式
以往會計學教學過程中,更多的是傳授理論知識,對于實務練習很少。即便有,重點也都是放在生產制造型企業的會計業務上,對類似地產、商品流通等行業會計涉及較少。這種教學模式,已不適應能為用人單位培養,可畢業后便能針對企業的經營特征熟練運用企業會計準則的,應用技術型本科人才的要求。
因此,會計學教學應當采取就業為導向的教學模式,滿足企業日益追求的“工作經驗”的招聘需求。院??舍槍Σ煌袠I會計業務特征,有目的性的增加不同行業會計選修課,并定期組織模擬商業活動。讓學生分組,充當來自不同行業、企業的財務、會計人員。該商業模擬活動,可以囊括從金融、到制造再到商品流通整個社會經濟活動。讓學生在角色扮演過程中,體會到不同行業會計的核算特征,以及如何運用會計信息來解決企業日益復雜的經營問題。
在模擬中,設置相應的評價體系,能夠對每個學生的表現給予相應的量化分數,并納入實習成績。甚至可以為在商業模擬活動中,表現突出的學生,寫一封具有客觀評價的推薦信,能夠更有助于其未來的就業。進而,刺激學生的積極參與。
模擬商業活動中,院校也可以邀請企業參與,給予指導,開展校企聯合培養。即可以為模擬教學提供更為準確的教學目標,又可讓外界企業了解各院校的實力,促進學生就業。同時,也便于通過企業方面,獲得更為真實的實踐內容,達到模擬商業活動的目的。
二、探索服務于經濟發展的立體化教學模式
各院校人才培養方案,除課程關系上要具備一定的遞進關系外,還應當以選修課為輔,使得課程更為立體化。
比如,學校開設了《金融企業會計》這門細分領域的專業會計,就應當結合當下互聯網助推金融行業快速發展、就業形勢良好的前景,豐滿《金融企業會計》培養目標。增加《金融審計》、《金融資產管理》等不同角度的專業選修課。豐富學生的知識體系,使之畢業后能夠迎金融業,乃至互聯網金融的發展需要。
除相應的課程體系需要被豐滿外,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教學方式的改變,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如,在學習過基礎會計、財務會計之后,學生在接受不同行業會計課程時,教師可縮短相關分錄講解時間,將重點放在實務操作上。由學生自己動腦去思考,在實務中應當如何運用所學過的會計科目,進行復式記賬,再由老師去指導。而非教師一筆一筆的將分錄寫在黑板上,學生記憶式的填鴨教學。
三、推進考試、教師評價方式改革
與歐美教學不同,中國的教育模式更多的培養出的是考試型的人才,而西方則更注重培養能力型。在歐美的大學教育中,論文、科研是其考試的主要方式,而在中國大多學科都是通過筆試的方式,對基礎理論進行考核。這樣的考核方式,自然不能夠倒逼學生從應試教育模式到應用技術型教學模式轉型的積極性。
因此,各大院校為配合應用技術型教學目標,豐富教學課程體系的同時,還應弱化理論性考試,強化學生實務能力,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與探索能力。教師也可以邀請有能力的學生,加入到學校的科研工作的一些基礎性工作當中,讓有能力的學生能夠得到更好的提升。
與此同時,為了充分發揮教職員工在整個轉型過程中的積極作用,各大院校也可在教學評價過程中引入平衡積分卡等先進的評價手段,對教師承擔課程的效果給予相應的評價,以此督促教師能夠在教學過程中能夠自主探索更為合理的方式,提升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表1為文章提出的,學校教學評估平衡積分卡采用的部分指標。
表1 學校教學評估平衡積分卡采用的部分指標
總之,選擇會計學專業的學生越來越多,未來就業之時有限的工作崗位也勢必會對從業人員提出更多的要求。如何更好的適應時代的需求,如何能夠在530多所院校中有所長,是每個會計任教教師都應不斷尋求的改革措施。應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通過從小規模實驗教學,到普及全系(院)的方式,提高國內會計學整體教學水平。
參考文獻
[1]張艷麗.地方高校會計本科人才培養探討[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3.07.
[2]韓宇.對預算會計教學改革的探討[J].科教導刊,2013.04.
[3]張道玲.《基礎會計》課程教學模式的創新思考[J].20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