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26 15:55:0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心理大學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大學生的社會適應性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對社會的適應。當代大學生正處在我國從以應試教育為主導發展到以素質教育為主導,從統包分配到雙向選擇、自主擇業,從大學的免費教育到適當收費等一系列教育改革的進程之中,學會適應是一門必修課程。也可以說,人生的升學、就業、升遷、婚戀等每一次社會角色的轉換都是一個適應過程。
對他人的適應。主要指人際關系的適應。從中學生到大學生角色的轉變,面臨人際交往中要解決的問題較多,例如:如何與陌生人交往,如何與異往,如何與成長的文化背景相差較大、個性不同的人交往,如何處理合作關系與競爭關系等。
對自身的適應。這方面的適應問題主要包括個體如何認識自己,即我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如何悅納自己、發展自我,使現實與理想中的我達到統一?
2大學新生的心理健康調節
每一名即將步入大學校園的學生,都曾有過一系列關于大學生活美妙的聯想:幽靜的林蔭道,一眼望不到盡頭的階梯教室,笑聲瑯瑯的宿舍樓,還有“睡在我上鋪的兄弟”……然而,隨著那份新鮮感漸漸逝去,孤獨、思鄉、迷茫、困惑等情感油然而生,在這樣的情況下,你該如何調節自己的生活呢?
2.1不再迷戀過去
“迷戀過去”的具體表現是經?;貞涍^去,有一種希望回到過去的心態。如果長期處于一種懷舊的留戀過去的心理狀態中,會造成學習上的不安心,從而形成阻礙學習的心理壓力。
2.2克服“目標間歇”
新生入學后喪失了目標和動力,這叫“目標間歇”或“目標暫時性缺失”,是新生普遍存在的一種心理狀態。大學起跑的號令已然鳴響,就看誰最先沖破迷惘,找到新的目標和動力,誰就能沖到隊伍的最前面,成為大學的勝利者。大學生要有明確的學習目的,掌握科學的學習規律、不斷改善學習方法,大學階段的學習最關鍵的是自學。
2.3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
進入大學后,每個大學生都有進一步發展人際關系的需要,每個人也都有這方面的潛能,重要的是必須超越封閉的自我,確立健康的群體意識,把自己真正融于集體之中。人際關系是互動的。當大家還在被動等待的時候,主動伸出你熱情的手,擁抱每一位同學的心。
2.4培養獨立能力
對于大一新生來說,需要學會管理的東西很多??吹靡姷?,如個人生活物品怎樣保管、利用,錢怎樣花,都需要自己操心;看不見的,如時間怎樣利用,情緒怎樣調整,這些更是需要獨立自主應付。這就需要大學新生養成良好生活習慣,主動適應新的生活方式。
2.5找到自己的位置
大學生是自我意識發展成熟的關鍵時期,也是人的一生中社會角色變化最多的時期,這一時期的最大的特點就是不穩定,心理矛盾和困惑特別多;另一方面,傳統的應試教育對學生素質培養的忽視與現代社會發展對人才高素質要求之間的矛盾,給大學生帶來了更多的壓力、焦慮和挫折。面對成長中的煩惱,惟一的辦法是接受現實,接納自己不如別人的地方。為什么非要跟別人比,而不多和自己相比呢?你可以嘗試回答下列問題:
我比中學時在社會見識方面——我比中學時在能力發展方面——我比中學時在與人交往方面——我比中學時在認識自身方面。
我期望自己成為怎樣的人?離自己的期望還有多大的差距?
當你找到自己的新位置時,就會重新找到自我。
2.6如何面對挫折
生活的海洋總會有波峰與波谷,“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挫折。成長有時也會痛,就像蠶的蛻皮一樣,是自我的掙扎,自我的再次覺醒。
大學里總有一些相對遜色的同學失去中學時期的優越地位。不知有多少人,他們在剛上初中或高中時就已經體驗過從優秀的位置上掉下來的失落感。暫時失去優越地位并不可怕,糟糕的是由失落而造成嚴重的挫折感,產生強烈的自卑,這對大學生活十分不利。的確,一個心理正常的人,都有爭強好勝的自尊心和榮譽感,都渴望自己在集體中有一席之地,受人尊重,被人愛慕。一個學生想考試成績第一,超過別人,這是好事。但是,在一個群體的每項活動中,能坐上第一把交椅的人,畢竟只有一個。坐上了,自然很榮耀,但也容易迷失自我。
據說,在國外有一家著名的電器公司提出了一個挺有意思的口號:永爭亞軍。不是“勇敢”爭取,而是“永遠”爭取。他們的理念是,第一的人不會永遠在冠軍的寶座上,他會因失去競爭對手而失去努力參照系統,產生盲目性。而第二名總能同第一名找到差距,改進不足,鼓舞自己不斷進取。
這個事例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思考問題的新角度:要想在學習上超過別人,并不一定要爭名次上的第一,關鍵是將你的視點放在哪里。是放在爭取第一的名次上,還是放在自己競爭的實力上。
當學習成績暫時落后時是否一定要責備自己?你可以考慮一下自己的學習目標是否訂得過高?學習上是否有漏洞?這時,可以對自己的學習做一個全面的分析總結。當你認真、冷靜地面對自己時,相信優秀仍然屬于你。
2.7合理安排學習時間
人生最寶貴的兩項資產,一項是頭腦,一項是時間。無論你做什么事情,即使不用腦子,也要花費時間。因此,管理時間的水平高低,會決定你事業和生活的成敗。每個星期有168小時,其中56小時在睡眠中度過,21小時在吃飯和休息中度過,剩下的91小時則由你來決定做什么。任何根據你的價值觀和目標管理時間,是一項重要的技巧。它使你能控制生活,善用時間,朝自己的方向前進,而不致在忙亂中迷失方向。有效管理時間的基本原則有如下幾條:a制定詳實可行的計劃,提高學習的效率;b利用好空閑時間,杜絕時間的浪費;c事事抓住今天,不要把今天的事情拖到明天去辦;d進行時間統計,檢驗自己的時間花得是否合理。
總結
針對當前的現狀,高校應逐步完善兩個方面的工作:其一,建立專業化隊伍,強化心理咨詢功能。心理咨詢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工作,沒受過專業訓練的人容易在引導方法上產生偏差,因此建立一支合格的高校心理咨詢隊伍時不我待。其二,心理教育課程化、多渠道開展。在大學階段絕大多數學生碰到的只是些尋常心理問題,對尋常的心理問題走預防之路遠勝過“亡羊補牢”。學校應根據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有針對性地開設相關的課程,同時,通過??⑿V播站、校園網等載體,大力普及心理健康知識,使大學生學會自我心理調適,消除心理困惑,提高承受和應對挫折的能力。
題目:網絡境遇下大學生身心素質與個性心理對策研究
摘要:大學作為人生的一個重要階段,社會生活節奏的加快給大學生的生活、戀愛、學習以及擇業等諸多方面存在著多重壓力,在成長過程中難免遇到各種現實問題和人生挫折,如果大學生缺乏自我調控自己的能力,得不到周遍人群及時的心理疏導和關懷,進而不僅會影響到他們的身心健康,而且會出現各種不測的問題和嚴重后果。如今,大學生群體已經成為心理問題介入對象的重災群體,因此,如何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和開展情感教育拓展訓練,打造大學生強健的身心素質,培養全面發展的綜合性人才日漸成為現實高等教育的一個主題。
關鍵詞:人文關懷;心理疏導;情感教育
微時代以來,特別是微信的開通,學生有了更多的網絡閱讀的機會,而不再局限于在學校接受知識的傳授,同時在課堂上也會從教師的言傳身教中領悟到做人做事的道理,因為教師是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的使者,更是傳授學生社會道德的先行者,特別是現今的網絡社會,諸多教育方法和手段都是面向主體學生,并且是按照時代和社會發展的既定需求對學生進行群體教育,以便最大限度保證學生獲得最大限度的知識和技能,同時兼顧個別學生身心發展,調和個體的差異和滿足情感需求,現階段,在我國在高等教育中,依然還是以對大學生職業技能的培養為著力點,而對大學生能否在以后的生活中能否適應社會和具備適應社會的能力方面并沒有得到很好的重視。另外,舊有的體制造成的評價標準往往體現在考試分數及其能力的高低上,就是說所有的學習理念都服務于文化知識的提升,這種狹隘的教育目標勢必會對學生形成較為枯燥的教育氛圍,或者說將會不可避免地壓抑學生的個性發展,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的忽視必然不能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系和團隊精神,網絡高速公路的開通,負面的公共輿論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影響較大,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特別是市場經濟環境下的競爭加劇造成大學生的獨立競爭意識也隨之增強,個體自我調節能力的不足使大學生追求的人生目標趨于功利性,變得更為實際,對社會主流大眾文化和人文氛圍表現出相對淡漠的態度,所有這些消極因素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及其日后走向。
中國心理衛生協會于2015年公布的關于大學生心理調查數據表明:有嚴重心理問題的大學生約占17.37%,有某種單一心理問題的大學生占44.9%,并且這一趨勢還在不斷持續上升,大學時期是人生最為美好階段,大學時光總是給人帶來無比的留戀和無盡的人生回憶,大學期間的個性心理也日間趨于成熟,與此同時,也是大學生心理上情感較為豐富,情緒多變化,人格相對不夠穩定的時期。
對調查結果做橫向質性分析,不難發現,當代大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情緒化嚴重,遇事易興奮,易暴怒,大學校園里可以經常舉辦各種文體活動,放松大學生的焦躁情緒,如果這種情緒得不到及時有效的干預,便會使大學生產生驕傲自滿的心態。大學生從不成熟向成熟階段的過渡,青春期極易產生興奮沖動,遇事缺乏周全的思考,常常會有情緒失控行為。二是習慣性抑郁。大學階段通常會感到來自多方面的壓力而使得自身心理壓力超負荷,比如學業壓力、生活壓力、就業壓力等常常會使他們感受到外界壓力而在學生內心產生抑郁的不良情緒,甚至會出現厭惡、痛苦、自卑,郁郁寡歡,覺得生活苦悶。三是嫉妒心強。高中階段的佼佼者,自進入大學以后,遇到來自全國各地的才俊們之后,自己的失寵狀態使自己陷于孤立,可能產生嫉妒的情緒,若不及時調整心態,會使大學生的人格變得尖酸刻薄。四是易焦慮。焦慮想必是每個大學生經常會有的情緒體驗,如考前對自己信心不足,對考試結果過于擔憂,生活中無法適當與人正確溝通,與同學相處產生誤解和摩擦等都會使得他們產生心理焦慮,身處群英聚集的大學校園里,如果過于輕視自己的能力和作用,偏頗心態得不到有效的干預,同樣會使他們產生心理問題或者社會問題。五是冷漠孤獨。理想和現實之間的距離,對大學的期望值過高,會使得大學生感到落空,進而產生自暴自棄的心態,日間變得冷漠,得過且過,感情淡薄,外加大學生普遍都是遠離家鄉,遠離父母和親朋,對外界環境的陌生感,對家庭和父母的深深依戀,也同樣會使他們感到孤寂,這些心理問題必須通過適當的心理拓展訓練才能有效地解決。
目前,美國高校在大學生生理健康與心理健康干預教育方面處于領先地位,有一擋節目叫《生存者》,于2000年被《時代》周刊評為最受歡迎電視節目,節目通過其巧妙的構思、獨特的情節設計以及高超的拍攝手法,值得我們好好品讀借鑒,而對于我國大學生的心理拓展訓練來說,實為一部好教材,對我國各校正在開展的入學新生軍訓加入拓展訓練項目的編排設計都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因為健康不僅僅是身體沒有疾病或告別虛弱,而且精神層面的健康也同樣重要,所以健康應包括以下四個方面: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狀況良好和道德評價體系健康。因此,改變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是當前我國高校教育的一個重要環節和緊迫任務。
特別是對大一新生而言,經歷了十幾年寒窗苦讀和緊張的高考,其社會適應能力顯然會比其他高年級學生的自我調控能力遜色一些,好的一面是進入大學之后便對一切都充滿了好奇和期待,都試圖去努力地做大膽嘗試,較為自信地解決實際問題,再加入學心理教育的介入,都會使新生在新環境下盡快適應新環境,充滿自信地迎接人生新的階段,然而,有些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偏差一些,原因就是能夠進入高校學習的大學生大多都是高考分數較為理想的學生,自我學習能力和學習自覺性相對比較強,但是,他們的家庭經濟條件和成長經歷往往也不盡相同,同時又普遍都是從小就在父母的百般呵護下長大,特立獨行的個性比較強,規范自己獨立生活的自律性較差,在與同學相處過程中往往表現出一種以自我為中心的行為傾向,沒有社會責任感和缺乏擔當精神,自我約束上表現不佳,沒有危機意識,對未來的人生走向缺少規劃而且選擇不夠明確,在遇到困難時隨即表現出的就是不知所措,有時會選擇逃避現實。心理咨詢網絡平臺的開通,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路徑,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往往依賴心理健康資源,網絡信息的內容涉及面廣,豐富和拓展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視野,通過網絡可以使各個心理健康教育主體形成一股教育合力,拓寬心理健康教育空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可以運用新多媒體技術,采用多樣的信息呈現手段,使學生通過體驗、感知心理變化情景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網絡世界是個虛擬社會,隱藏自己的真實身份去網上沖浪,可以使有心理疾病者通過網絡平臺毫無顧忌地傾訴,以達到心靈溝通和心理平衡,同時,網絡社會又在某種程度上說存在著真實性,在虛擬空間里的人們反而更容易傾情流露其內心的真實想法,所以說,教育工作者可以通過網絡比較準確地把握學生的心理動向,洞察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實效性。
剖析大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需要從多維度思考,比如家庭教育是否缺失、學校教育是否健全、社會因素以及大學生自身性格成因等因素做綜合分析,家庭作為社會細胞往往承擔著最基本的教化功能,家庭教育對學生個體產生的影響是深遠的,家庭環境是個敏感而又重要的因素,如父母的知識和閱歷、家庭經濟收入以及住房面積等都會影響到孩子人格的健全,家庭的和諧氛圍會直接影響學生人格的完整培育,諸多家庭因素都會在一定程度上給生活在這個特定環境中的大學生的思維和行為方式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國外的研究數據表明,在信息高速公路未開通之前,如果父母在家庭教育方面尊重了孩子的主體行為選擇,并且鼓勵和積極地去引導其思想的正確表達,并且耐心地聽其傾訴,而且求同又忍異,以此方式為媒介將會為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溝通打開一扇開放的溝通橋梁,著往往使孩子們在追求自我認同的過程中有效地抑制和減少不良行為的發生,促進他們向健康化軌道發展。相反,如果父母教養方式是以嬌縱子女的手段去溺愛,這往往和子女的溝通經常告別使用處罰和拒絕等手段去無條件滿足,這只會給子女在社會適應能力磨練上產生的負面影響。此外,在大學生成長的過程中的心理健康問題往往容易受到網絡負面信息的思想侵蝕,而且較少得到家長的關注,大多家長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注重孩子文化知識的提升上,這更容易導致孩子身心發展陷入不健全境地,擾亂了他們正常的社會化歷練并且直接影響其日后的人生走向,筆者在韓國留學讀博期間,以自己在國外的親身經歷對中韓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做了橫向比較分析,韓國學生在高中階段在課余時間外出打工的經歷基本都有,而國內的孩子上大學之前的勤工儉學經歷基本很少,甚至說是沒有。
參考文獻
[1]夏和國。吉登斯風險社會理論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4.
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積極的情緒、適度的情感、和諧的人際關系、良好的人格品質、堅強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為等。心理鍵康與一個人的成就、貢獻、成才關系重大。心理健康是大學生成才的基礎:1、心理健康可以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健康的心理品質是大學生全面發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將來走向社會,在工作崗位上發揮智力水平、積極從事社會活動和不斷向更高層次發展的重要條件。充分認識德智體美勞等方面的和諧發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質作為基礎的,一個人心理健康狀態直接影響和制約著全面發展的實現。2、心理健康可以使大學生克服依賴心理增強獨立性。大學生經過努力的拼搏和激烈的競爭,告別了中學時代、跨入了大學,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生活天地。大學生必須從靠父母轉向靠自己。上大學前,在他們想象中的大學猶如“天堂”一般,浪漫奇特,美妙無比。上大學后,緊張的學習,嚴格的紀律,生活的環境,使他們難以適應。因此,大學生必須注重心理健康,盡快克服依賴性,增強獨立性,積極主動適應大學生活,度過充實而有意義的大學生活。3、心理健康是大學生取得事業成功的堅實心理基礎。目前我國大學畢業生的分配工作已發生了很大變化,大學生都實行供需見面、雙向選擇、擇優錄用等方式,擇業的競爭必然會使大學生心理上產生困惑和不安定感,驚嘆“皇帝女兒亦愁嫁”。因而,面對新形勢大學生要注意保持心理健康,培養自立、自強、自律的良好心理素質,鍛煉自己的社會交往能力、使自己在變幻復雜的社會環境中,作出選擇適宜自己角色的正確抉擇,敢于面對困難、挫折與挑戰,追求更加完美的人格,為事業成功奠定堅實的心理基礎。4、心理健康利于大學生培養健康的個性心理。大學生的個性心理特征,是指他們在心理上和行為上經常、穩定地表現出來的各種特征,通常表現為氣質和性格兩個主要方面。氣質主要是指情緒反映的特征,性格除了氣質所包含的特征外,還包括意志反映的特征。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特征普遍表現為思想活躍、善于獨立思考、參與意識較強、朝氣蓬勃的精神狀態等等,這些有利于大學生的健康成長。
教育部日前印發了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要求各地教育部門和高校要充分認識加強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兑庖姟访鞔_了當前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務:依據大學生的心理特點,有針對性地講授心理健康知識,開展輔導或咨詢活動,幫助大學生樹立心理健康意識,優化心理素質,增強心理調適能力和社會生活的適應能力,預防和緩解心理問題。幫助他們處理好環境適應、自我管理、學習成才、人際交往、交友戀愛、求職擇業、人格發展和情緒調節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進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式下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舉措,是高等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就要求學校對大學生進行心理測試,分析和研究大學生的心理狀況,開展心理咨詢活動,教育和引導大學生不斷地加強心理品質修養和鍛煉,為成才打下良好的基礎。
那么,如何消除他們的心理差距,使其順利成才呢?其具體的途徑和方法如下:
第一,培養良好的人格品質。良好的人格品質首先應該正確認識自我,培養悅納自我的態度,揚長避短,不斷完善自己。其次應該提高對挫折的承受能力,對挫折有正確的認識,在挫折面前不驚慌失措,采取理智的應付方法,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挫折承受能力的高低與個人的思想境界、對挫折的主觀判斷、挫折體驗等有關。提高挫折承受能力應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樹立科學的人生觀,積極參加各類實踐活動,豐富人生經驗。
第二,養成科學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對心理健康的影響已為科學研究所證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規律、勞逸結合、科學用腦、堅持體育鍛煉、少飲酒、不吸煙、講究衛生等。大學生的學習負擔較重,心理壓力較大,為了長期保持學習的效率,必須科學地安排好每天的學習、鍛煉、休息,使生活有規律。學會科學用腦就是要勤用腦、合理用腦、適時用腦,避免用腦過度引起神經衰弱,使思維、記億能力減退。
第三,加強自我心理調節。自我調節心理健康的核心內容包括調整認識結構、情緒狀態,鍛煉意志品質,改善適應能力等。大學生處于青年期階段,青年期的突出特點是人的性生理在經歷了從萌發到成熟的過渡之后,逐漸進入活躍狀態。從心理發展的意義上說,這個階段是人生的多事之秋。這是因為,經驗的缺乏和知識的幼稚決定了這個時期人的心理發展的某些方面落后于生理機能的成長速度。因而,在其發展過程中難免會發生許多尷尬、困惑、煩惱和苦悶。另一方面,我國正處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戰略目標的關鍵時期。社會情況正在發生復雜和深刻的變化,社會競爭日趨激烈,生活節奏日益加快,科學技術急劇發展。這種情況也會在早晚要進入社會的青年學生中引發這樣或那樣的心理矛盾和心理沖突,例如父母下崗、家庭生活發生變故、學習成績不佳、交友失敗、失戀等。這些心理問題如果總是揮之不去,日積月累,就有可能成為心理障礙而影響學習和生活。讓學生正視現實,學會自我調節,保持同現實的良好接觸。進行自我調節,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去改造環境,努力實現自己的理想目標。所以大學生在學生過程中應學會自我心理調適,做到心理健康:1、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學習是大學生的主要任務,有了學習興趣就能夠自覺地躍入浩瀚的知識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識,發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質,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2、保持樂觀的情緒和良好的心境,大學生應保持積極樂觀的情緒、愉快開朗的心境,對未來充滿信心和希望,當遇到悲傷和憂愁的事情要學會自我調節,適度地表達和控制情緒,做到勝不驕、敗不餒、喜不狂、憂不絕。3、保持和諧的人際關系樂于交往心理健康的學生樂于與他人交往,在交往中能用理解、寬容、友誼、信任和尊重的態度與人和睦相處。通過人際交往,使他們能夠認識大學生的社會責任,培養遵守紀律和社會道德規范的習慣。增強心理適應能力,能與他人同心協力、合作共事,與集體保持協調的關系,保證大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4、保持良好的環境適應能力。對大學生心理產生影響和作用的環境包括生存環境、成長環境、學習環境、校園環境等。
第四,積極參加業余活動,發展社會交往。豐富多彩的業余活動不僅豐富了大學生的生活,而且為大學生的健康發展提供了課堂以外的活動機會。大學生應培養多種興趣,發展業余愛好,通過參加各種課余活動,發揮潛能,振奮精神,緩解緊張,維護身心健康。通過社會交往才能實現思想交流和信息資料共享。發展社會交往可以不斷地豐富和激活人們的內心世界,有利于心理保健。
第五,求助心理老師或心理咨詢機構,獲得心理咨詢知識。心理老師具備了較雄厚的理論功底和生活實踐經驗,對學生所面臨的心理問題具有良好的解答方式和處理技巧。大學生在必要時求助于有豐富經驗的心理咨詢醫生或長期從事心理咨詢的專業人員和心理老師。心理咨詢是指通過人際關系,運用心理學方法和技巧,幫助來訪者自強自立的過程。從心理咨詢具有治療功能的角度來說,心理咨詢屬于心理治療,作為一種治療方法和治療手段,心理治療的對象主要是正常人和有輕度心理障礙的人。通過咨詢者與求詢者的交談、指導,針對求詢音的各種心理適應和提出的問題,幫助求詢者正確地認識到自身心理問題的根本原因;引導求詢者更為有效地而對現實,為求詢者提供建立新型人際關系的機會;增加求詢者的心理自由度,幫助求詢者改變過去的心理異常,最終恢復健康的心理。心理咨詢兼有心理預防和心理治療功能,通過心理咨詢,為咨詢對象創設一個良好的社會心理環境和條件,提高其精神生活質量和心理效能水平,以實現降低和減少心理障礙,防止精神疾病,保障心理健康的目的。
學習是一項艱苦的腦力勞動,在學習過程中會遇到許多困難和挫折,所以大學生要取得優秀的學習成績,掌握更多的科學文化知識,沒有意志,沒有不屈不撓的向上精神是不可能的。健康的心理,以積極進取、服務于社會的人生觀作為自己人格的核心,并以此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愿望、目標和行為統一起來,樹立遠大理想,“以天下為己任”,從而產生強大的學習內驅力,推動大學生努力完成學業,自覺攀登科學高峰。心理健康是大學生掌握文化科學知識的重要保證,有了良好的心態,不僅能取得好的學習效果,而且有益于終身的發展。如果離開良好心理的培養,就培養不出具有先進文化知識的合格大學生。綜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不僅是提高大學生整體素質的要求,而且也是大學生全面發展,成為“四有”人才的重要保證和基礎。
焦慮是個體主觀上預料將會有某種不良后果產生或模糊的威脅出現時的一種不安情緒,并伴有憂慮、煩惱、害怕、緊張等情緒體驗。
焦慮會明顯地影響著一個人的精神狀態、認知、行為和身體狀況。被焦慮所困擾的大學生常表現出煩躁不安、思維受阻、行為不靈活、動作不敏捷、身體不舒服、失眠、食欲不振等。嚴重的焦慮能使人失去一切情趣和希望。甚至導致心理疾病,在心理上摧垮一個人。
當然,并不是說所有的焦慮都是壞事。在這個緊張刺激不斷增多、競爭不斷加強的社會里,每個人都可能處于一定的焦慮狀態中,學習緊張繁忙、前途尚不明朗的大學生就更是如此。適度的焦慮可以喚起警覺、激發斗志,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比如,教育心理學的研究認為,中等焦慮最有利于考生自我能力的發揮,而無焦慮或高焦慮則不利于考生水平的發揮。
不適當的高度焦慮對心身健康卻是很不利的。為此,應增強自信,相信車到山前必有路,總會有辦法的,這樣可減輕焦慮;應磨煉意志,不怕困難,無謂地或過分地擔憂正是焦慮的實質;應開闊胸襟,不計較得失,也不杞人憂天;應當機立斷,積極行動,因為猶豫徘徊會增加焦慮。
2抑郁的困擾
抑郁是大學生中常見的情緒困擾,是一種感到無力應付外界壓力而產生的消極情緒,常常伴有厭惡、痛苦、羞愧、自卑等情緒體驗。
抑郁就像其他情緒反應一樣,人人都曾體驗過。對大多數人來說,抑郁只是偶爾出現,為時短暫,時過境遷,很快會消失。但也有少數人長期處于抑郁狀態,甚至導致抑郁癥。性格內向孤僻、多疑多慮、不愛交際、生活中遭遇意外的挫折、長期努力得不到報償的人更容易陷入抑郁狀態。
情緒抑郁的大學生的主要表現是:情緒低落,思維遲緩,郁郁寡歡,悶悶不樂,興趣喪失,缺乏活力,反應遲鈍,干什么都打不起精神,不愿參加社交,故意回避熟人,對生活缺乏信心,體驗不到生活的快樂,并伴有食欲減退,失眠等。他們看上去倦怠疲乏,表情冷漠,面色灰暗,仿佛陷入了痛苦的深淵而無力自拔。長期的抑郁會使人的身心都受到嚴重損害,使人無法有效地學習、工作和生活。
要避免抑郁或從抑郁中解脫出來,就需要正確地評價自己,看清自己的長處,建立自尊,增強自信;調整認知方式,不把事物看成非黑即白,多注意事物的光明面;擴大人際交往,多與人溝通,多交朋友。如果抑郁情緒較嚴重,應及時尋求心理咨詢幫助。
3冷漠的態度
冷漠是一種對人對事冷淡、漠不關心的消極情緒體驗。正處在青年中期的大學生,情緒豐富而強烈是其基本心理特征之一。但有的大學生卻表現出對一切都不關心:對學習漠然置之,聽課昏昏欲睡,對成績好壞滿不在乎,對集體漠不關心,對同學冷漠無情,對環境無動于衷。日本心理學家把具有這種冷漠狀態的大學生稱之為“三無”學生,即:無情感、無關心、無氣力。
對大學生來說,為了消除冷漠,應充分意識到冷漠的危害性,分析自己冷漠的原因,從而做針對性的調整:
首先,積極轉變觀念并采取行動是很關鍵的。人際關系是相互的,要獲得別人的友情,就不能對人冷漠,若不伸出自己的手,又怎能握住對方的手?潔身自好、顧影自憐是在為自己設置陷阱。
其次,人與人之間需要感情的交流,尤其是性格內向、情感含蓄的大學生更應主動走出自己的情感世界,實現相互溝通;克服觀望、等待或被動態度,意識到自己是生活的主人和創造者,自己要對自己負責任,積極地投身于各項活動,從中去獲得熱情、樂趣和自身價值。
再次,明白生活中雖然有假惡丑,但畢竟人間處處有真情,不應遭遇幾次挫折和不幸就一葉障目、失去信心。正如俄國詩人普希金說的:“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不要憂郁,也不要憤慨!不順心時暫且忍耐;相信吧,快樂之日就會到來?!?/p>
4嫉妒的心理
嫉妒是大學生中有一定普遍性的不良情緒。容易引起大學生嫉妒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類:外表、成績、能力、物質條件、戀人、運氣等等。雖說嫉妒是人類一種通性,但那些自尊心過強、虛榮心過盛、自信心不足、以自我為中心、認知有偏差、自控能力弱的大學生更易產生嫉妒,而且程度也較一般人更重。
嫉妒心會影響大學生的人際關系,造成同學間的隔閡甚至對立,同時使自己處于煩躁、痛苦的情緒中,因而需要很好調節。
首先,要學會進行正確的比較,每個人都既有長處,亦有短處,關鍵是要善于學習別人的長處,彌補自己的短處。
其次,要化消極的嫉妒為積極的進取,“你行我也行”,奮發努力,縮小差距。
再次,要充實自己的生活,培根就曾經說過:“嫉妒是一個四處游蕩的,能享有它的只能是閑人,每一個埋頭于自己事業的人,是沒有功夫去嫉妒別人的?!?/p>
5壓抑的表現
大學時期是情感最豐富強烈的時期,同時也是一個充滿壓力和沖突的時期。情緒的壓抑也是大學生中常見的情緒問題。相當多的大學生常常感到自己的情感不能得到盡情傾訴。近年來大學中流行的“郁悶”情緒即是壓抑的表現。
這種感覺有些是由自己意識到的原因引起的,而有些則是自己也不知道的,只覺得自己有一種不滿、煩惱、空虛、寂寞、孤獨、苦悶、疑惑的感覺。
大學生情緒壓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在解決“自我認同”的危機中會出現精神上的迷茫、情緒上的苦悶和心理上的不安;在實際生活環境中,大學生會遇到許多問題,他們的需要無法得到滿足,如人際關系的緊張、“三點一線”的枯燥、成績下降的煩惱、失戀帶來的痛苦、性沖突的苦悶、情感豐富而無所寄托造成的孤獨寂寞、對社會現實難以理解產生的疑惑、才能難以施展導致的空虛、激烈競爭形成的心理壓力等等。這些都會使敏感的大學生有挫折感,從而產生情緒困擾。當這種困擾無法宣泄時,就會日積月累積淀下來形成壓抑。此時的壓抑往往已經失去了原來的具體內容而主要表現為一種形式,大學生稱之為“郁悶”。長期的、嚴重的壓抑會誘發胃潰瘍、高血壓等疾病,還往往會導致心理異常,甚至厭棄人生而自殺。專家們認為,適當的宣泄是防治壓抑的有效途徑。
面對充滿挑戰的快節奏生活和市場競爭,人們的心理壓力越來越大。根據大學生的心理特點,促進他們更好的發展是高等教育義不容辭的責任。在實施教育的過程中,必須通過心理方面的選修課、講座、心理咨詢、社會實踐等形式,使其掌握調適的方法,提高受挫折的承受能力,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使大學生能更好地發揮自身的潛能,迎接未來的挑戰。
1.對新的生活環境不適應
由于從高中進入大學,生活環境發生了新的變化,遠離家鄉和親人,沒有獨立生活的經驗,面對社會化的大學生活,往往感到陌生和不知所措,遇到困難往往難以適應。另外,在高中期間,被繁重的學習任務和沉重的心理壓力所困擾,生活內容十分單調,全力以赴把考上大學作為首選目標,精神長期處于緊張狀態,生活閱歷很少,因此,心理承受能力較差。進入大學以后,一些原來感到“自我良好”的大學生在競爭中相形見絀,自尊心受挫,時間久了,心理障礙逐漸形成,嚴重者發展成為心理疾病。
2.學習持久緊張和競爭矛盾的激化
從高中到大學,沒有得到心理上的放松,進入大學后,在高手如林的環境中,大家免不了要激烈競爭,同時為了畢業后能有一個理想的工作,大家也必須競爭。這樣,在大學生之間就會增加距離,甚至可以激化矛盾。生活的壓力大,激烈的學習競爭使大學生難以想象今后所要面對的生活會是什么樣的,因此產生心理障礙。對于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學生,就可以導致心理疾病,以致造成精神崩潰。
3.社會交往不良
在中學時期學習任務繁重,一般都生活在父母身邊,很少與外界接觸。進入大學這個群體環境以后,在人與人的交往中(主要是同學之間、師生之間),有的學生因為客觀因素與個體特征因素的影響,與群體關系脫離,孤僻、冷漠,甚至無端猜忌,這就導致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這里應當指出,建立良好的群體環境,風氣是十分重要的,嚴肅、活潑的氣氛有助于個體消除各種不良心態。
4.生活上的挫折
心理障礙產生的成因來源于客觀條件和個人因素,當學生由于受家庭變故、失戀、身體疾病等因素的影響時,如果處理不當,時間過長將導致不良刺激,情緒發生劇烈變化??茖W研究表明:不良情緒會使人的下丘腦、腦垂體、植物神經受到刺激,使身體和心理抵抗力減弱。如果患者性格又比較內向,不善于與他人溝通,人們就無法了解他的困難。因此,很難得到別人的幫助,于是心理障礙就會越來越重,最后常常表現為偏激,拒絕勸告和安慰,自卑感、負罪感加重,常常會引發悲劇。
2、大學生心理障礙的防治
對于患有心理疾病的大學生,我們要正確對待,并及時給予調控,加以專業人員的正確治療,幫助他們解除痛苦,使其逐步走向成熟,從高校的教育而言,本人認為應做好如下幾個方面的防治工作。
1.開展大學生心理咨詢
在大學生中間開展心理學,進行人生觀、價值觀教育,使大學生樹立崇高的人生理想與成才目標。心理學是從人的心理活動的一般規律和生理機制去研究人。心理現象是指人的認識、情緒、意志過程和興趣、能力、氣質、性格等個體心理特征。這些心理現象影響、決定了學生的各項活動。因此,應用心理學知識可以及早地發現學生出現的各種心理癥狀。特別是青年教師,對心理學更應鉆研。例如,根據學生的不同氣質和性格,發揚有利因素,剔除不利因素。對學生心理衛生方面的教育,如開辦專題講座、推薦讀物等,使學生了解自我,按照心理發展的規律,自己管理自己,有效地調節和支配自己??v觀大學生出現的心理問題,無不與他們自身缺乏明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生活目標有關。因此,要引導他們樹立遠大理想,把精力用到學習上去,不斷向自己的目標前進。
2.創造一個心情舒暢的環境
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生活,形成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心理疾病的產生多由于受到某種刺激后,個體情志變化所致。因此,學校應注重集體主義教育,創造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在對大學生進行教育和管理時,要盡可能地寓教育于各種校園文化活動中,鼓勵學生多交知心朋友,多參加集體活動,領導和教師也要深入學生中間,加強感情聯系。讓他們的生活過得更加充實有意義,這樣可以使他們的心情開朗,盡快消除障礙。
3.防止惡性刺激
要早發現、早診斷和早治療患有心理疾病的學生。這些學生急需得到大家的關心和幫助,如果他們從外部環境中得到適當的幫助,病癥就會很快得到好轉,相反,如果受到嚴重刺激就會加重癥狀,甚至釀成惡果。精神病是目前對學生健康危害比較大的一種心理疾病,有的潛伏期很長,不易發現,所以,對學生要多觀察,注意其語言、行動的變化。如果一旦發現異常,就要盡早診斷和治療,提高警惕加強管理,防止意外。
4.在學生中間開設心理咨詢業務
專業和非專業人員可以合作,可以在校醫院設咨詢部,門診成員可由醫生、心理學家、教育家組成。幫助學生進行人際關系指導和社交訓練,這是一般的政治思想工作所不能達到的效果。因此說校醫不僅要治病,還要“醫人”。
3、結束語
總之,心理障礙是人人都有的,關鍵的問題是如何去跨越這個障礙,其實最重要的還是心態問題,心態決定人生,而決定心態的又是個人的素質修養。作為學生的老師,關心學生的心理健康,應該多了解學生的心里想法和看待問題的態度,不僅要傳授文化給學生,而且還要培養學生的個人修養,使他們學會面對生活,解除心理障礙。
【摘要】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的進步,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形成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心理障礙的成因十分復雜,既有生理因素,也有心理、社會等因素的作用,是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本文主要從大學生對新生活的不適應、學習緊張、社交差、生活遇到挫折等方面談談如何防治心理障礙。
【關鍵詞】心理障礙因素防治
參考文獻:
[1]鄭翔.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其對策研究[J].福建商業高等??茖W校學報,2005,(03).
[2]董玉梅.淺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與對策[J].宜賓學院學報,2003,(05).
[3]樊華妍.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徑和方法的探索[J].浙江萬里學院學報,2005,(04).
1.2課程設計的理論基礎
《國際教育百科全書》課程卷中將課程設計定義為:“課程設計是課程的組織形式或組織結構。它取決于在兩種不同的編制水平上的決策:一種是概括水平,在這一水平上要做出價值選擇;另一種水平是具體水平,在這一水平上涉及有關課程因素的技術設計和實施問題”。施良方在《課程理論———課程的基礎、原理與問題》一書中提出課程設計包括課程目標和課程內容的選擇和組織。課程目標有行為目標、展開性目標和表現性目標三種取向,課程內容包含教材、學習活動和學習經驗。廖哲勛教授認為:“課程內容是一系列比較系統的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的總和。課程內容是根據課程目標從人類的經驗體系中選擇出來,并按照一定的邏輯序列組織編排而成的知識和經驗體系?!?/p>
1.3心理素質拓展課程設計的相關研究
心理拓展訓練的理論基礎是體驗式教育。杜威所倡導的“從做中學”的思想對后期的體驗式教育有著深遠的影響。體驗式教育的理論代表還有皮亞杰、庫伯等。皮亞杰的學習和認知發展模式把學習看作是同化和順應之間的辯證過程,即經驗被同化于概念之中,同時概念也要對經驗做出順應。庫伯通過對杜威、勒溫、皮亞杰的學習模式的回顧,把學習描述為一個起源于體驗并在體驗下不斷修正并獲得觀念的連續過程。但學校的“素質拓展訓練”在形式和內涵上又有了新的豐富和延生。學校心理拓展訓練從最初的“團康模式”向“綜合模式”轉變的過程中,已經不斷的完善并豐富?!皥F康模式”最初是針對企業的不同需求所產生的一種培訓模式,是一種旨在通過活動使學生感受快樂開心的培訓方式?!皥F康模式”的最大特點是開心、刺激、好玩、新奇和驚險。它通過簡單的活動,營造快樂、活躍的現場氣氛,在短時間內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性?!坝柧毮J健笔侵竿ㄟ^有挑戰性、趣味性、震撼性的訓練項目來達到學員體能上的鍛煉、精神上的震撼,同時考驗學生的應變及團隊的協作、組織領導、危機處理等能力。目前很多社會上的拓展訓練學校多半是采用“訓練模式”。“認知模式”實質上是指通過項目的體驗實現有意義的教育,教育模式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獲得有用的知識或者啟發學生的情感?!熬C合模式”是學校心理拓展訓練的教學模式在經歷了一要素論、二要素論、三要素論之后所出現的多元要素構成的教學模式。
2.大學生心理素質拓展課程設計的思路構建
2.1課程目標設計
20世紀初課程開發科學化運動的開展強調了對課程目標的重視。有學者認為目標是課程開發的基礎和核心。以圍繞課程目標的確立、實現及評價而進行的課程開發模式被定義為目標模式,其經典形式為“泰勒原理”,即通過目標的確定、經驗的選擇、經驗的組織及結果的評價的回答,構建課程設計的模式。美國課程理論專家蔡斯(RobertS.Zais)將課程目標劃分為課程的總體目標,學科的課程目標和課程目標三個層次。其中第三層次上的課程目標是指課堂教學的最近成果。本文采用第三層次的課程目標,并將課程目標理解為“教育教學活動中的預期學習結果”。
2.2課程內容與結構設計
課程內容主要分為以下四類:基礎類項目、破冰類項目、激發類項目和升華類項目。課程的結構設計主要是根據課程的總體目標以及每次課程的具體目標選擇適當的項目進行組合,以實現心理素質拓展課程的有效性和系統性。
3大學生心理素質拓展課程實例分析
大一新生是一個具有代表性的群體。他們帶著期望來到一個新的陌生環境中,彼此渴望交流,但是常常不知如何邁出第一步。相對與中學的課程,大學的課堂相對松散,沒有固定的教室和時間讓同學之間有更多頻繁的交流,溝通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的提升就顯得十分重要。而增強班級的凝聚力有助于讓班級同學在大學四年的學習中有更好的歸屬感和安全感。本文以針對大一新生開設的心理素質拓展課程為例,就課程目標、班級規模、課程內容與結構設計、教學方法、課程考核等方面進行分析。
課程目標:從個人層面上,提高新生的溝通能力、人際交往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從團隊層面上,增強班級同學熟悉度、集體凝聚力、提升團隊意識。課程班級規模:30—60人。
課程內容與結構設計:在課程內容的安排上主要選擇破冰類和基礎類的項目,項目的選擇遵循有的放矢、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原則。
教學方法:本課程采用“體驗學習”的方式,動靜結合,訓練體會與思考領悟相結合,從身體到心理,從感受到認知,由外而內提升人際交往能力,達到課程目標。
(一)生理因素
一是思維凸現批判性。大學生處于青春期,思維的批判性較以前有了很大發展,主要表現在智力活動中分析和批判的程度得到提高。二是自我意識增強。自我意識是指一個人對自己以及自己和周圍關系的認識。自我意識中的自我獨立、自我評價、自我設計等是導致大學生逆反心理的重要誘因。三是情感情緒的不穩定。大學生在這一時期呈現出易動感情,情緒強烈的心里特征,其情緒的兩極性表現得強烈。當他們受到外在客觀條件的刺激,場境的感染、他人或群體的暗示時,就很容易轉變對事物原有的看法,從一個極端轉向另一個極端。
(二)家庭因素
一是現在的大學生大都生活在獨生子女家庭,孩子自然就成了這個家庭中的核心成員,在家庭中受到過分的關心、愛護。學生不同程度存在以自我為中心、個性放縱、缺乏艱苦創業精神、心理脆弱等弱點。二是離異家庭的孩子,由于父母長期對孩子關心過少,使孩子得不到應有的關愛和照顧,當他們看見別的同學能得到父母的愛時,會使他們的內心產生嚴重的焦慮與矛盾。從而導致性格孤僻、內心封閉,最終產生自卑逆反心理。三是某些家長由于自身文化水平較低,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不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出發,總以自己的想法要求孩子,強迫孩子讀不喜歡的大學或是專業,致使孩子產生厭學情緒和仇恨的逆反心理。四是在競爭壓力越來越激烈的今天,不少家長承受著來自工作崗位上的各種壓力,為了不讓孩子再承受這一壓力,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值也日漸增高,導致孩子心理負荷增加,以致產生煩躁、自私甚至厭世的逆反心理。
(三)社會環境因素
社會環境也是導致學生產生逆反心理不可忽略的一個方面?,F代社會日新月異向前發展,大眾媒體在滿足人們對多樣化的文化追求、滿足人們娛樂的同時,也帶來了許多意想不到的負面影響。通過輿論的持久作用,使人向物的世界沉淪,大眾傳媒商業化和世俗化,使得各種傳媒都不同程度地表現生活上的物欲橫流、金錢膜拜,生活中的玩世不恭、躲避崇高,道德上的良心遮蔽,媒體上充斥著封建社會的帝王將相、才子佳人、暴力兇殺、虛偽欺騙,叛逆性人格受到推崇,教育者受到了丑化。由于大學生辨別能力不強,大眾媒體中的錯誤導向導致了學生的思想混亂,為逆反心理的產生提供了輿論的支持。
(四)學校教育因素
首先,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育觀念也是導致大學生出現逆反心理的原因之一。其次,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新鮮事物層出不窮,大學生對新鮮事物比較好奇,也比較容易被他們所接受,而教師思想顯得相對比較保守,觀念比較陳舊,從而出現師生在面對同一問題和現象時產生分歧,甚至引發師生之間的沖突、矛盾。此外,教師言行不一,做事不果斷,對待學生不能一視同仁,工作能力低等一系列問題也會使學生對老師產生一種不信任感,甚至反感,從而引起逆反心理的產生。
二、怎樣消除大學生逆反心理的應對策略
(一)提高大學生自身素質
首先,要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多層次、多渠道地弘揚主旋律教育,積極引導大學生的政治意識與現實社會發展相協調,樹立堅定正確的政治信念,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其次,要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加強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開展心理咨詢,及時為他們排解成長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同時,大學生需要向教育者尋求幫助,多與教育者溝通交流,盡快糾正錯誤,最大程度上減少損失和危害。
(二)改變不良家庭教養方式
大學生對獨立性的要求很強烈,這是他們走向成熟的表現之一,家長應充分尊重他們的獨立性,引導他們建立起正確的是非標準和價值評價體系,幫助他們早日完成社會化,成長為一名真正獨立的社會成員。這樣,不僅消除了他們原本因為對獨立性的追求而帶來的逆反心理!而且通過對他們獨立性的尊重和滿足達到了同樣的教育目的,從而更好地幫助他們早日走向成熟。
(三)優化不良社會環境
第一,加強宣傳工作,在全社會樹立尊師重教的風氣,引導全社會關心青少年的成長,自覺地為優化社會環境做出積極努力。第二,協調學校、家庭、社會之間的關系,使三方面的教育目標一致,教育行為一致,從而形成合力,提高教育實效。第三,加強文化市場建設,健全文化市場法規,加強文化市場的管理和整頓,嚴厲取締和控制不利于大學生成長的書刊、音像和文化經營形式。
(四)提高教育者的素質
作為大學生最直接的管理者與引導者,教育者本身就是一個形象化、人格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因此,我們必須要提高業務理論和職業道德修養。第一,要具備扎實的理論和淵博的學識;第二,要學習掌握心理學知識,不斷提高心理分析能力;第三,還要講究語言藝術,提高啟發誘導能力。此外,要善于總結、勤于交流工作中的新情況新問題,不斷積累經驗,掌握足夠技巧,以改進工作作風、提高工作質量。
總之,只要教育者能準確地抓住大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及心理變化發展的規律,不斷提高教育的科學性、針對性和有效性,就能預防和消除大學生的逆反心理,使之健康成長,成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棟梁之材。
參考文獻:
[1]徐義武.成人大學生逆反心理產生的原因及對策[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院學報,2006,(03).
[2]羅永忠.如何正確看待大學生的逆反心理[J].遵義師范學院學報,2003,(04).
[3]劉松.成人學生逆反心理的產生原因及應對[J].中國成人教育,2002,(04).
[4]蘇佳斌,董治宇,陳高文,宋楊.逆反心理現象與對策[J].2001,(04).
[5]譚志茂.試析當代大學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對策[J].咸寧師專學報,2000,(05).
[6]曹維荃.試論成人學生的心理特征及其教學對策[J].職大學報,1997,(03).
[7]方麗英.大學生逆反心理的疏導[J].重慶工學院學報,2006,(07).
[8]田豐.青少年的逆反心理與對策[J].廣西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00,(06).
[9]王昊大學生逆反心理分析與防治[J].鷺江職業大學學報,2004,(04).
[10]張燕.青少年逆反心理及其疏導[J].武漢船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04).
[11]潘成蓉,王艷.大學生逆反心理成因及其解決對策[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社會科學版).
[12]朱宏.大學生產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及對策[J].心理學探新,1991,(01).
[13]張潭.大學生逆反心理現象分析[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04).
[14]LauraAbrams,JillianFlood,LeAdellePhelpsPsychopharmacologyintheschools,UniersityatBuffalo,USA,2006,493-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