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25 15:25:4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社會工作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如果你所選擇的題目是有關社會工作理論分析方面的題目,我們希望你能夠在查閱資料的基礎上,進行深入地分析探討,以提升自己的思維深度與科學素養。
二、論文的具體要求:
根據社會工作的培養目標我們對06級社會工作專業本科生的論文提出如下要求
1、論文內容必須與專業發展方向密切相關,論文不能偏離專業方向
2、論文必須要反映學生自己的專業水平,以調查研究報告為主要形式
3、以來理論分析為重要內容的文章,必須體現撰寫者的實際理論水平,堅決杜絕網上拼湊與抄襲他人的文章
4、論文字數要求在8000字以上,以10000左右字為宜;
5、一些題目的范圍較大,撰寫文章和與指導教師溝通的過程中,盡量把題目具體化。避免過分空洞與小馬拉大車的現象的出現。
1. 個案管理在社區矯正中的運用
2. 社會工作在未成年人社區矯正工作中的地位與作用
3. 校園學生文化現狀調查與學校社會工作的介入
4. 大學學校社會工作需求的實證研究
5. 大學教育本質研究:社會工作學的視角
6. 網絡技術在社會工作中的運用:方法革新的
7. 社會工作在學生社區管理與服務工作中的價值與應用
8. 司法工作者與社會工作者在社區矯正中的職責與分工
9. 二本院校社會工作教育模式之思考:學生視角
10. 上海地區學校社會工作的現狀、問題與對策
11. 上海農民工子弟學校社會工作現狀調查
12. 社會工作課程對學生自我成長的價值與影響:一種質性研究
13. 大學生就業困惑與學校社會工作的介入
14. 上海地區社會工作者生存現狀調查
15. 藝術教育在社會工作中的價值與應用
16. 上海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運行現狀及其問題研究
17. 上海市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制度運行現狀及其問題研究
18. 上海市外來人員綜合保險制度運行現狀及其問題研究
19. 農民工養老保險研究
20. 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研究
21. 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問題研究
22. 生育保險問題研究
23. 工傷保險問題研究
24. 社區教育與新市民轉換研究
25. 社區教育與提升市民生活質量的研究
26. 社區教育與外來人口生活適應性研究
27. 社區教育與外來人口生活融入研究
28. 80后婚戀觀調查
29. 社會工作在家庭問題中的介入
30. 社會變遷與家庭生活-----以本人家庭為例
31. 老年婚姻問題調查與研究
32. 老齡化與養老問題研究
33. 空巢家庭狀況與研究
34. 老年社會工作案例研究
35. 養老機構狀況調查 36. 社會工作價值觀、沖突與對策研究
37. 社會工作方法在社區矯正中的運用
38. 社會工作價值觀在戒毒工作中的經驗與分析
39. 醫療社會工作的個案研究
40. 我國醫療社會工作的發展、問題與對策
41. 中外醫療社會工作比較研究
42. 城市老年人社區福利服務調查與路徑研究
43. 勞動爭議的問題與社會工作介入
44. 社會工作行政方法與企業管理影響機制研究
45. 社會工作職業化發展的基本要素與困境分析研究
46. 社區資源對城市養老方式的影響
47. 職業化背景下的社會工作教育的回應
48. 上海社區建設研究
49. 上海社區服務發展研究
50. 上海外來流動人口基本養老保險模式研究
51. 上海外來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研究
52. 上海征地農民保障問題研究
53. 上海養老機構發展研究
54. 上海養老設施發展研究
55. 上海城市低保家庭生活狀況調查
56. 外來民工子弟享受上海義務教育情況調查
57. 在校大學生專業意識與轉換專業的困境調查
58. 上海外來移民史個案調查
59. 我國高校貧困大學生的資助體系建設及其存在的問題
60. 改革以來城市鄰里關系的變化
61. 城市家庭代際之間的沖突與一致
62. 城市市民社會發展公平感調查
63. 上海城市青年世博會參與研究
64. 上海市民世博會態度研究
65. 上海市民對外來農民工態度認知研究
66. 上海市民對釣魚事件的認知研究
67. 市民對子女教育的認知研究
68. 上海市民養老方式的選擇
69. 上海市民對房價認知研究
70. 上海市民與社區關系研究
71. 社會(群眾)組織研究——以**組織為案例
72. 房產改革對上海市民生活影響調查
73. 社區鄰里關系調查
74. 互聯網與社區生活
75. 社區建設與市民生活(社區建設對上海市民生活影響調查)
76. 居民委員會與市民生活
77. 居民委員會選舉調查
78. 業主委員會與市民生活
79. 業主委員會選舉調查
80. 市民維權行動調查
81. 世博會對上海市城市文化資本的影響
82. “月光族”的住房消費模式研究
83. “啃老族”的住房消費模式研究
84. 90后大學生的就業觀研究
85. 90后大學生的消費觀研究
86. ? 上海市80后大學生移民的城市融入研究
87. 上海市80后大學生移民的城市認同研究
88. 上海市持居住證的外來移民的城市融入研究
1.加深和鞏固已學社會工作專業知識理論、方法
2.培養學生運用雙語進行社會工作操作的能力
3.了解和熟悉國際社會工作的發展與動態,分享國外社會工作的經驗
二.開設社會工作雙語教學的必要性
目前,高校開展雙語教學已不是新鮮事情,自2001年起,國家教育部高教司就建議過有條件的高校專業課可以進行雙語教學。所謂雙語教學就是用除母語之外的第二語言進行教育。就目前中國高校外語教育普遍使用的是英語,所以社會工作教育的雙語教學除母語漢語之外的第二語言即為英語。社會工作教育為什么要用雙語教學呢?首先,這是由社會工作這門專業在中國的歷史發展所決定的。社會工作的發源起于英美,其發展與完善直至形成一門專業也是在英美等英語國家完成。中國的社會工作與社會工作教育始于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也是向西方國家學習來的。經過多年戰亂與社會動蕩,社會工作和社會工作教育一度在中國停頓下來。直到上世紀80年代,社會工作教育才恢復起來。也可以說我國的社會工作教育基本上是重新從零開始。在這樣的歷史發展條件下,中國社會工作教育開展的最便捷的途徑就是向港臺學習。教材的編寫也是多借港臺的幫助。但是,港臺社會工作教育畢竟還是為本地區服務,它們深深打上了其各自地區的特性,很多方面與我們本土社會工作教育有較大差異,而且港臺的教育也基本上是借鑒歐美教材和教育經驗,我們從他們身上學的東西可以說是二手東西,并不能讓我們準確而全面地把握社工教育的脈絡。同時,目前中國本土雖然編有相關社會工作的教材,但由于時間倉促和經費的原因,這些教材均存在簡單粗糙之瑕疵,我們對源于西方的社會工作的精髓與本質就未免有囫圇吞棗之嫌。因此要真正了解和進行社會工作教育,我們必須要直接向西方學習,而學習的便捷途徑一方面要大量使用西方各大社會工作專家的經典原著,另一方面我們應該更多的直接到這些國家學習。然而,目前條件所限,使用社會工作專家的原著是目前我們可以方便地了解和掌握社會工作的一個必由之路,故目前中國社工教育進行雙語教學是順應中國社會工作教育的實際。
其次,隨著中國加入WTO,中國與世界的互動越來越多,越來越深。作為服務于人的工作——社會工作與國際接軌也是勢在必然,一個只會一門語言的社會工作者在面對多元化發展的社會和多文化人群的交流中必然會力不從心,甚至會適得其反(CharlesZastrow,1995)。社會工作者一專多能甚至全能是社會工作專業的要求,語言能力當然是必備素質之一。所以,會雙語甚至多語言不僅是社會發展的要求,也是本專業的要求。所以社會工作教育也應該進行雙語教學為塑造這種素質提供了一個機會的舞臺。
三.開設社會工作雙語教學的可行性
在社會工作專業開設雙語教學是可行的。首先,從學生英語水平來分析,學生進入大學后,英語是學生必修課之一?;旧细鞲咝R髮W生必須過大學英語四級水平考試,有的高校還要求學生過六級考試。國家教育部要求,大學生經過四年的學習,應具備一定的由于聽說讀寫能力。在這種教育政策和課程設置的培養下,大學生已具備了相當的英語水平。所以用英語進行社會工作雙語教學,從學生的水平出發是可行的。
其次,社會工作專業的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社會工作專業知識的學習,通過國語教材的學習已掌握了社會工作專業的基礎知識,如社會工作的理性與原理以及一些基本的實務。這種對社會工作專業基礎知識的掌握也讓學生在進行雙語教學時不會感到十分吃力。母語教授的社會工作基礎知識與實務可以說是他們進行雙語教學的基墊,雙語教學從而更為可行。
四.具體操作
按照教學目的,我們對社會工作雙語教學進行了以下操作。
1.課程設置與安排。根據學生學習進展,從大學二年級下半年開始安排雙語教學。這是因為一方面學生在大一起開始涉及社會工作基礎理論課,對社會工作有一定的基礎,另一方面,學生的英語水平經過三個學期的學習也有了一定的水平,我們要求學生在這一年半的學習中要進行英語四級水平考試,至少要學完《大學英語》第三、第四冊。所以學生的英語水平和專業基礎都能使學生準備好進行雙語教學。。
2.教學對象:社會工作1999年級,兩個班,共99人。
3.課時。每周六個課時,全學期共120個課時,使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都有充分的時間。
4.教材選擇。根據學生的特點和教學需要。我們首先選擇了介紹社會工作基礎理論知識的專著開始,如,由MeredithPublishingCompany于1964年出版的,由RexA、Skidmore主編的《IntroductiontoSocialWork》,再在此基礎上在三年級開始難度較高、理論性和實務性更強的著作作為教材。如,Brooks/ColePublishingCompany出版由JoséB.Ashford編寫的《HumanBehaviourintheSocialEnvironment》。課程的安排和教材的選擇由淺入深,學生也容易掌握。
5.對老師的要求。從事雙語教學的老師,首先應該是用母語進行過兩三年社會工作教學的、對社會工作基礎理論有較深掌握的老師。其次,應該是有相當高英語水平的老師,老師本身能自如地進行英語的閱讀和講解。所以我們選擇的老師還應該是碩士學歷,有講師的職稱。再其次,老師要有十分熟練的教學方法和教訓經驗,所以我們選擇至少有兩三年專業教學經驗的老師。
6.教學過程。
首先要求學生課前預習,對教材的知識點如概念、方法和原理有個預先了解。同時要把預習時遇到的難點逐一記下來。這樣學生在上課時就有目的,效果會更好。教師也要認真備課,把教材中的知識點和重點理出來。
其次上課時,老師的作用就是列出并分析和講解知識點。雙語教學盡量用英語,同時切忌對英語逐字翻譯,課堂教學盡量注意互動式教學,即發動學生的參與。因為,社會工作本身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這樣做一方面加深了學生對要點和重點的理解,另一方面也通過互動既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也加強了學生對社會工作方法與技能的掌握,說到底就是給學生提供了實踐鍛煉的機會。
再次,要理論與社會實踐相結合。課后要給學生提供實務的機會。老師利用自身社會資源的優勢,組織和安排學生進行相應的社會實踐活動。社會實踐的過程中要提醒學生在使用某種原理和方法之時,要有意識地回憶英語是如何表達。
再其次,要充分利用現代社會信息資源,如網絡資源,叫學生多瀏覽相關社會工作網站,了解國際社會工作的動態與發展。一方面加強和鞏固已學的知識,同時也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和對時局的把握能力。
五.教學結果
本專業雙語教學共對社會工作專業兩個年級三個班開展,教學結果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一)學生的接受度。對兩個年級三個班共一百六十多位學生的抽樣口頭問答中,對開設雙語教學的接受度為90%。
(二)考試檢驗教學成果。學期末對雙語課程進行考試,學生的考試成績還是滿意的。以本院1999級兩個社會工作本科班的《IntroductiontoSocialWork》為例,及格率為100%,平均分在75分,最高能拿到92分。
(三)學生雙語教學的收獲。大部分學生認為,通過雙語教學,一方面,復習、鞏固了已學知識,另一方面加深了對專業知識理論與方法的更深更準的理解和掌握;最重要的是,通過雙語教學,學生的視野得以開拓;最后,學生還認為雙語教學提高了自己的英語水平,增加了自己的素質。
雙語教學的影響是立竿見影的,本院社會工作1999級兩個班共99名學生,在2003年畢業時,共有四名學生分別考上了北大、人大和復旦大學的研究生,其就業競爭力也有相對提高,在本院就業的統計中,社會工作專業學生的就業率是最高的,達到了47%()。
六.結論
社會工作雙語教學是時代和社會工作專業本身特點要求的使然,本院社會工作雙語教學的嘗試證明它是可行的,也是行之有效的。
摘要]:中國社會工作教育是一個新興的專業,中國社會工作教育的現狀和社會工作本身的特點為社會工作雙語教育提供了舞臺。本文就社會工作雙語教學的目的、必要性和具體操作進行了嚴密的論述,認為社會工作雙語教學是可行的,也是行之有效的。
[關鍵詞]:社會工作雙語教學目的必要性可行性效果
參考書目:
1王思斌,《社會工作概論》,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1996年6月。
關鍵詞:社會工作職業化發展對策
社會工作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所謂社會工作職業化,一般是指在滿足人類特定需要基礎上的社會工作活動被社會認定為是一種專門的職業領域并獲得專業化發展的過程。社會工作和民政工作有著明顯的不同:從服務理念看,民政工作代表黨和政府依法行政,依法服務;社會工作則遵循“助人自助”平等”“尊重‘接納”“案主自決”等專業倫理,更強調和服務對象地位的平等使服務對象能夠自立自強。從服務方式看,現階段的民政工作主要是救濟型救助和服務型救助;而社會工作主要是用個案工作、小組工作、社區工作、社會福利行政等專業方法進行服務型助人。從服務功能看,現在我國民政工作多側重于救濟性、保障,而國際流行的社會工作更多側重于福利性、服務。
職業化的社會工作誕生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F在,西方國家社會工作職業化發展已經相當成熟。在我國,社會工作起步較晚,還沒有建立起完整的社會工作職業體系,職業化水平不高,面臨著很多問題和挑戰。如何破解這些問題、迎接挑戰,需要政府機關、事業團體和其他社會力量共同關注和努力。
一、我國社會工作職業化發展的現實意義
社會工作職業化是社會工作發展的重要階段。在現代社區管理的運行中,社會工作者起著策劃、組織、協調、控制的重要作用。西方發達國家社會工作的實踐表明,社會工作職業化的發展程度和社會工作者的能力、素質成正相關的關系。社會工作職業化發展狀況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社區服務工作的效率,進而影響到一個國家戰略目標的實現。因此,我們必須從戰略的高度認識社會工作職業化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一)社會工作職業化發展有利于應對日益復雜化的社會問題
隨著我國社會的轉型,工業化與城市化速度加快,同時,也伴隨著日益復雜的社會問題,如失業、貧困、青少年犯罪等問題,因此,運用專門的理論與方法為人們提供有效的服務成為迫切需要。我國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引入社會工作后,由于制度結構中沒有專門的社會工作機構,社會工作大部分活動是由政府行政體系(民政、勞動、教育等政府部門)和“準”行政體系(工會、婦聯等群眾團體)來承擔。然而,這些行政型社會工作人員大都未接受過系統的社會工作專業知識學習,缺乏專業的理論知識和方法體系,在實際工作中往往是僅憑熱情的“粗放型”工作方式。不難發現,這種“粗放型”工作方式,面對需要專業性社會工作方法介入的心理疏導、矯正工作等問題難免束手無策,這就客觀上向社會工作提出了專業化、職業化發展的迫切要求。
(二)社會工作職業化發展有利于轉變政府職能,創新社會管理
涵蓋社會管理與社會服務在內的社會治理,無疑是現代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所有的管理和服務都由政府直接來提供,并不意味著政府是這些管理和服務的唯一主體,政府的職能和功能事實上是有限的。對于社會管理創新來說,“政社分開”是前提,分工合作與共同治理是結果,而關鍵則在于政府社會職能的轉變和社會工作職業化的成熟。沒有政府職能的轉變,就不可能建立起“政社分開”的體制。同時,離開了社會工作職業化的發展,政府職能的轉變則失去了可以托付的對象和載體。政府從包攬的或不該直接從事的社會服務職能及部分社會管理事務剝離出去以后需要各類社會公共組織來承接,而這些組織的主體則是專業化、職業化的社會工作機構。不難看出,社會工作職業化發展可以加快政府管理體制改革,把微觀社會管理交給社會工作機構承接,以改善政府管理模式,使政府專注于對社會發展的宏觀調控。
(三)社會工作職業化發展有利于提高社會工作人才隊伍的整體素質
美國社會學家法利指出:社區服務“需要最優秀的人來從事這一工作,他們需要正直、有成熟的人格并接受專門的專業訓練”。從我國的實際情況看,推行社會工作者職業化、專業化以來,社會工作人才隊伍的整體素質有了較大提高,但是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如社會工作人才隊伍結構不盡合理,高學歷的人才偏少;社會工作人員知識結構陳舊,缺乏現代社區服務管理專業知識和技能;服務水平偏低,對現代社區組織工作缺乏必要的理解和把握,能力素質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要求尚存在一定的差距等。因此,只有依據形勢與發展的需要,加快社會工作職業化發展的步伐,切實提高社會工作者的整體素質,才能造就一支能出色履行國家和人民賦予任務的高素質、專業化的社會工作人才隊伍。
二、我國社會工作職業化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從西方發達國家社會工作的實踐來看,社會工作職業化發展須具備三個條件:一是要有明確的社會工作職業領域,社會認同度較高;二是要有系統健全的社會工作運行機制;三是要有相關法律、規章對社會工作職業道德規范、職業標準和職業能力等做出詳細的規定。對照這三個條件,可以看出我國社會工作職業化發展程度還比較低,還存在著很多的問題和挑戰,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職業領域尚未明確
社會工作作為一種職業,在英美等西方發達國家已成為一種大眾熟悉的專門職業,社會工作者與律師、醫生并稱為三大熱門職業,被譽為“社會工程師”或“社會醫生”。現在我國主要的社會工作服務領域包括:學校社會工作、企業社會工作、醫療社會工作、老人社會工作、矯治社會工作、社會行政、社區工作、青少年社會工作、家庭社會工作、婦女社會工作等。由于社會工作者的職業角色具有“多重性”,我國理論界對社會工作者的職業領域界定一直存在爭議,從未得到清晰的界定。從實踐角度看,由于我國的職業社會工作剛剛起步,與政府機構的關系定位仍未確定,造成了社會工作者身份的尷尬局面:一是把社會工作看成是民政工作的延伸,從而把社會工作“泛民政工作化”;二是把社會工作視為自發的志愿幫困濟貧行為。由此可見,職業領域定位不清不僅會造成社會工作者的權利與義務不明確、社會工作的職能與其他部門重疊或工作覆蓋面不到位、產生工作沖突等情況,既影響工作效率、浪費人力資源,又損害社會工作職業的權威性。
(二)工作模式單一、工作機制不健全
受計劃經濟思想的影響,社會工作機構長期將其內部的人事管理工作視作一種準行政工作,缺乏科學管理意識,缺少對人力資源工作的全局性和戰略性把握。具體表現在:一是人才戰略決策機制不健全。不少社區和社會工作機構不能準確把握人才戰略的理論實質和實現機制,無法適時依據內外部環境變化做出科學的人才決策;二是人事管理制度不健全?!鞍葱柙O崗、以崗定薪、變身份管理為崗位管理”的新型用人制度,在實踐上還未能在社會工作人事管理中真正建立;三是考評價機制不健全。社會工作者考核中,難以準確把握量與質的關系,既重數量又重質量的雙重業績考核評價體系尚未完善;四是薪酬管理機制不健全。社會工作者整體薪酬水平缺乏市場競爭力,無法通過薪酬競爭優勢引進優秀人才為社會工作服務,更難以維系現有社會工作者隊伍的穩定;五是社會工作者培養培訓機制不健全。社會工作業務量繁雜,社會工作機構不能及時安排員工參加繼續教育等方式的培訓;六是激勵機制不健全。重視物質激勵、工資激勵的多,而對精神激勵、社區組織文化建設和人才環境的優化重視不夠。
(三)相關法律、法規制度尚未完善
完善的法律制度是社會工作職業化發展的重要保證,他不僅關系到社會工作發展水平的高低,而且對其能否持之以恒深人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國家勞動保障部于2004年6月15日頒布了《社會工作者國家職業標準》,并在上海首先試點,但這些關于社會工作崗位要求的技術標準僅限于部門規章,還未上升到國家法律法規地位,其權威性可想而知。同時,從當前我國的實際情況來看,《社會工作者國家職業標準》的實施缺乏相關部門的共識和配合。由于沒有相關部門共同簽署文件來推動社會工作職業化,導致執行《國家職業標準》變成了一場沒有對象的“宣戰”。
近年來,出于社會工作職業化發展形勢的迫切要求,有些地方政府部門制定了一系列社會工作方面的政策。但是,由于沒有及時出臺配套的實施細則,導致政策缺乏可操作性;另有部分政策法規雖然較為明晰但缺乏權威性,存在執行不到位的問題。與此同時,社會工作職業化發展所必需的各項具體規章制度,如社會工作者的權利及義務、任職資格、考核評價等制度都還沒有普遍建立起來。制度規范的缺位,導致社會工作職業化發展過程中經常處于無章可循的境地。因此,社會工作立法問題是制約我國社會工作職業化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
三、應采取的對策
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急劇轉型的過程中,大量社會問題的出現及其解決對社會工作職業化發展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因此,我國社會工作職業化建設應依據社會的需求,加強特色塑造和專業宣傳,增強人們對社會工作的認識,尋求政府與社會的廣泛支持,使其得到更大的發展。有鑒于此,對我國社會工作職業化發展問題謹提出以下幾點對策:
(一)明確社會工作的職業領域
社會工作職業化發展首要的任務是要明確社會工作的職業領域?,F在這個任務應由政府、專業協會以及社會工作機構三個層次的管理體系共同承擔。首先,政府是社會工作職業領域合法地位的確認者。政府應出臺相應的法律、政策來確定社會工作者的職業領域、職業地位和職業標準,為這項工作的開展提供權威性的基礎。同時在相關法律基礎之上,有關部門還要依據具體情況制定出可操作的實施細則。其次,社會工作專業協會是社會工作職業領域界定的指導者。專業協會除了有義務和責任保障社會工作者享有相應的權利之外,還要擔負起制定職業守則、職業操行、頒發職業證照等職責,把社會工作的職業領域界定在一定的范圍之內。再次,社會工作機構是提高社會工作職業領域認同度的踐行者。社會工作機構要做好人力資源的開發管理工作,要把所需要的優秀人才吸引并保留到機構中來,調動他們的工作積極性。社會工作機構應通過各種管理手段使人與人、人與事之間相互關系達到最佳狀態,最大限度地釋放社會工作者潛在的能力,使其產生職業成就感,更加積極地投人工作,以提高民眾對社會工作的重視和職業認同度。
(二)健全社會工作機構的管理體制
社會工作職業化發展是一個系統工程,社會工作機構應著力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在人事管理方面,要大力推進公開選拔、競爭上崗等制度,把優秀人才推選到合適的崗位上;在考核評價方面,改革現有的政績評價制度,以工作業績、工作能力、專業知識、工作態度、合作精神等方面為主要考核內容,建立科學的社會工作者績效考核指標體系,實施績效管理,從而激勵社會工作者發揮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薪酬方面,制定從事社會工作類專業技術人員政府指導標準價位下的協議薪酬制。參照香港經驗,從事社會工作的專業技術人員薪酬待遇不低于同等條件的國家公務員;在培訓方面,著力發展社工教育,通過優化教材、選派優秀教師,有計劃、有步驟地對在崗的社會工作者及管理者進行系統的培訓,努力提高他們的專業能力和專業水平;在激勵方面,除采取物質激勵的之外,還應采用職位輪調(jobrotation)、工作擴大化(jobenlargement)、工作豐富化(jobenrichment)、提供參與決策過程的機會、完善考核升遷制度、為社會工作者提供培訓發展機會以及組織文化娛樂活動等方式增加他們的職業滿意度,使其安心積極地工作。
(三)完善社會工作的法律制度體系
法律制度建設應是社會工作職業化發展的重點。具體來說,一是為適應當前社會工作職業化發展的現實需要,制定一部類似《教師法》的《社會工作者法》,從法律上確定社會工作者的社會地位。社會工作立法,不僅是社會工作職業化發展的要求,也是人事部在社會工作行業實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的重要條件。民政部及其有關部門要在今后的相關立法中增加有關社會工作的內容,引導社會福利機構、社會事務機構和民間組織團體開展社會工作,逐步從法律上規范社會工作職業的發展。二是組織專家進行論證,制定職業資格標準,以及能力要素條件和行業準人資格制度,建立崗位技能考試實施辦法和考核認定制度??蛇x擇若干地區先行試點,由地方政府制定條例或相關政策對社會工作進行職業定位,比如核定編制、劃分職稱等級、明確待遇等,以促進社會工作職業定位工作的全面開展。:
(四)整合社會資源以擴大社會工作的輻射面
整合社會資源,意味著社會工作者并非單兵作戰,而是和其他的社會機構與專業人員結成聯盟共同來幫助案主。社會工作者有時承擔的不僅是直接提供輔導或治療,還需要扮演個案管理者的角色。個案管理就是協調和管理與案主相關的各種社會服務提供者之間的關系,并形成一種聯盟共同幫助案主解決問題?,F實中,弱勢群體一般需要全面的服務與資源,如醫療、教育、住宿、就業等等。由于案主多方面的需求,社會工作者很難靠一己之力來完成工作任務,需要聯系各種資源,才能把最好的服務傳遞給案主。由社會工作者來承擔個案管理的角色,協調各種社會資源之間的關系,共同討論個案工作中遇到的難題,不僅可以有效地協助案主獲得所需的資源,避免服務的缺失和反復而且可以培養社會工作者協調社會資源的能力,使社會工作者自身的職業輻射面得到相應的擴展。我們應該認識到,整合現有社會資源對案主提供幫助可以有效弘揚社會工作宗旨,對提高社會工作職業的認同度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尹保華.試論中國社會工作職業化.社會主義研究,2008(1):116—1l8.
(一)醫務社會工作定義
醫務社會工作是指社會工作者運用其掌握的專業知識和方法在醫院領域,為有需要的個人、家庭和社區提供必要的醫務社會服務,幫助其舒緩、解決和預防醫務社會問題,以便使整個社會在和諧的氣氛中得到發展。醫務社會工作在不同的國家的定義并非一致,也反映出各個國家的結構特征和福利制度,因此,不同國家的醫務社會工作的內容不盡相同。隨著醫務社會工作內涵不斷豐富,醫務社會工作的概念也具有反映醫務社會實務客觀發展規律,而以不同名稱出現,先后經歷了:醫院社會工作階段、醫務社會工作發展階段和健康照顧社會發展階段。
(二)醫務社會工作的起源
醫務社會工作萌芽起源于英國濟貧法時代醫療救助站,主要的任務是幫助窮人獲得醫療救助,實現社會公平。18世紀的工業革命使機器生產代替手工工具,工廠取代手工工場,極大地推進了英國生產力的發展,使社會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同時也帶來了眾多的社會問題。比如環境污染、人民貧富差距拉大等,導致窮苦人民看不起病,這已成為社會廣泛關注、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這時便出現了以專業的濟貧者為主要形式的社會慈善組織,他們幫助窮苦病人看病,這就是早期醫務社會工作的雛形。
二、研究綜述
(一)國外研究現狀
在國外,醫務社會工作問題研究是學術界研究的熱點話題。醫務社會工作最早起源于英國,成熟于美國,日本又是借鑒美國醫務社會工作經驗最成功的國家。在發達國家,醫務社會工作已相當成熟,有明確的組織章程來規定相關組織的工作目標、基本責任、具體工作,而且從事此類工作的大部分都是與醫務社會工作相關的專業人員。他們認為醫務社會工作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幫助人們擺脫傷病的陰影,同時能夠起到安定社會秩序的作用,因而,國外有著明確的法律條文,鼓勵支持相關人員從事醫務社會工作。
(二)國內研究現狀
當前我國發展現狀,醫務社會工作發展緩慢,相關的法律制度尚未完善。通過分析知網檢索到的資料,以“醫務社會工作”為中心詞的論文自2006年開始出現,迄今不足20余篇,被轉載、引用次數較少。以此題支撐碩士、博士論文的數量不足10篇,獲得省部級、國家級課題立項的數量也是屈指可數。從研究內容看,研究理論還處于理論論證的初期階段,雖然也出現了關于對策研究的部分論文,但是還沒有形成系統化研究,難以為政府制定相關政策提供決策參考。
三、發展醫務社會工作的必要性
(一)醫療體制改革需要
為了解決我國看病難、看病貴等問題現狀,我國大力實行了醫療衛生體制改革。醫療體制改革的目標是為了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目的是為了確保每個人包括弱勢群體都能享受到政府的醫療服務[1]。然而,患者在就診過程中,處理對疾病的擔憂又多出對報銷情況的困擾和擔心。醫務社會工作者在醫院內可以幫助患者理解國家醫療保險報銷比例和措施,以及如何在醫院內進行報銷。醫務社會工作者可以幫助患者理解醫療保險政策和方法,使國家優惠的醫療政策更好地落實到患者身上。
(二)緩解緊張醫患關系的需要
近年來,我國醫療體制改革正處于轉型時期,許多社會問題未能得到解決,醫患糾紛呈現逐年上升趨勢,醫患糾紛已經成為醫院最棘手的問題[2]。醫患關系緊張主要是醫生和患者之間缺乏良好的溝通。醫患之間基本的信任度的缺失,醫護人員未很好地履行治療照顧的義務,是醫患之間信任度降低的主要原因。醫務社會工作者的介入,以第三方的身份,促進醫護人員和患者之間的溝通,向患者及家屬介紹醫生的治病方案,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讓患者和家屬理解并及時治療,同時讓醫護人員提高自身職業理念和工作倫理和道德,讓患者在醫院有溫馨家的感覺[3]。
四、我國醫務社會工作發展社區面臨的問題及對策
(一)政府加大支持醫務社會工作開展的力度
由于政府對醫務社會工作制度建設的必要性、重要性、緊迫性認識不足,政府相關部門一時也不可能制定出相對完善的政策。同時在我國,無論是在政策層面,還是在律法規層面都沒有明確醫務社會工作的地位和崗位要求,這對于醫務社會工作的發展極為不利。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已經成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軟肋”,把醫務社會工作納入社會工作構建中,對完善我國的社會公共衛生體系有著很大的作用。因此,政府應在在財政政策、法律法規、人事制度、就業崗位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同時也要積極發揮非政府組織和社會自組織系統的作用,建立流暢的個人奉獻的渠道和空間[4]。
(二)加大醫務社會工作隊伍建設
在我國,由于社工知識、理念沒有普及,許多人還不明白社會工作是做什么的,不知道醫務社會工作是何物,更不明白醫務社會工作的意義所在。還有我國醫務社會工作在崗人員多由醫護人員轉型而來,缺乏社會工作專業特色,難以充分發揮醫務社會工作者解決問題和服務病人的應有功能,因此加快人才隊伍的培養使當務之急[5]。首先,要在相關的醫學院校設立社會工作專業,培養專業性綜合素質較高的醫務社工人才,既要具備基本的醫學知識素養又要具有社會工作的專業人才。
(三)醫務社會工作理論實現本土化發展
長期以來,應用型和務實性是我國的社會工作與社會政策較為側重的因素,因此我國社會工作理論研究相對滯后。我國的醫務社會工作理論研究沒有充分考慮本國基本國情,把建立在充分社會福利基礎上的發達國家醫務社會工作理論照抄照搬到中國。因此,我們應該在充分考慮本國基本國情的基礎上,對于西方學說做出自己的理論借鑒,對于傳統資源做出自己的理論開發,對于中國經驗做出自己的理論提升[6]。同時在借鑒西方已有資源的基礎上,面向醫務社會工作的開展情況和中國公共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迫切需求,尊重公共醫療衛生服務的特有規律,找準公共醫療衛生服務和醫務社會工作的最佳結合點,為醫務社會工作和公共醫療衛生服務的融合進行理論支持,為政府建立有中國特色的醫務社會工作制度框架做好決策參考,使醫務社會工作理論在神州大地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參考文獻]
[1]趙娥.醫務社會工作視角下醫患關系研究[J].南京大學,2012年.
[2]王衛平.醫療體制改革呼喚醫務社會工作[J].醫學與社會,2004年.
[3]劉繼同.構建和諧醫患關系與醫務社會工作的專業使命[J].中國醫院管理,2006年.
[4]袁敏,朱惠蓉,李贛,等.醫務社會工作本土化現狀與推進策略研究[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5年第8期.
[5]郭永松,吳水珍,張良吉,等.我國醫務社會工作現狀研究[J].醫學社會學研究,2009年2期.
數控車床技師論文謝辭一:
寫這篇后記時,有許多感觸,最為深刻的感受是理論知識的重要性。以本文所采用的勞動過程理論為例,一開始,我只是閱讀到了幾篇關于布洛維的文章,在寫作的開始階段曾嘗試套用布洛維的一些概念,后發現因為自己理論功底薄弱,難以成文。布洛維的文章實際針對美國福特制生產的社會背景,而圍繞著這一社會背景著書立作的人又大有人在(譬如鮑爾斯),一開始寫作的困難實際就是自己閱讀不足所造成的,因此,盡管自己在后期閱讀了大量相關文獻并最終把這篇博士論文寫出來,但這一過程已經給本人一個警醒,要敬畏知識,人的一生不能停止閱讀。
我的老師--XXX教授就是一位不停止閱讀,不停止寫作的先生。他會在凌晨二點通過Email解答我當時在寫作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他會在教室外等候我預答辯的消息,會對我人生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勸導。仇老師給我立下了標桿,激勵我做好一名社會工作專業的教師。對于我的論文寫作,我要感謝上海大學的XXX老師、XXX老師、XXX老師、XXX老師、XXX老師、XXX老師、XXX老師、XXX老師,他們對我的博士論文提出了許多寶貴建議。還要感謝XXX、XXX、XXX等同門師兄弟,他們都曾熱忱的幫助過我。
一路走來,我得到了許多人的關心和幫助,雖然我不善于當面表達,但仍希望通過后記寫下他們的名字。XXXX學院的X老師和X老師是我選擇高考專業的引路人;非常感謝XX大學的XX老師、XX老師、XXX老師、XX老師、XX老師、XX老師、XX老師,我在生活世界里經常犯錯誤,是你們的幫助讓我繼續前行;當然,我還要感謝XXXX大學XXXX學院的XX老師,社會工作系的XX老師、XX老師及我的同事,是你們的幫助讓我感覺社會工作專業的溫暖,特別希望業已成為佛學居士的XX一切安好。
最后,我要把感謝留給那些接受訪問的藍領工人,你們是社會的基石,工人的職業是神圣的,不可替代的。而對于我的父母妻兒,我更多的是愧疚,我要努力多干活,把菜燒好,把家看好。
數控車床技師論文謝辭二:
本文在選題、研究和撰寫的過程中,得到了導師XXX教授的親切關懷和細心指導。導師學識廣博、治學態度嚴謹,工作要求上的精益求精,作者切身體會,受益匪淺。由于本人的知識面有限,設計工作經驗不足,在研究復雜的自動換刀機械手的過程中難免有許多方面考慮不周,在研究階段X老師給予了我很多有益的指導和幫助,無論作者在理論研究還是控制方法中遇到何種困難,X老師都能耐心地幫助作者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使作者能夠順利完成工程碩士論文。
在此文完成之際謹向作者的導師--X小剛教授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作者在攻讀碩士學位期間,也得到了很多老師和同學的幫助,在此,致以真誠的謝意!衷心感謝所有關心和幫助過我的人!
最后,感謝在百忙之中參與評審論文和參加答辯的專家評委。他們在論文評審中耐心嚴謹、一絲不茍的工作作風,讓我感觸頗深,也使我重新反省自己。我將在今后的工作、學習中加倍努力,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回報他們、回報社會。再次感謝他們,祝他們工作順利,平安幸福。
數控車床技師論文謝辭三:
隨著本文的完成,研究生學習生活也要結束了。在這里首先向我的導師XXX副教授表示衷心的感謝。感謝他在三年多的時間里,在學習上、生活上和思想上對我的教育和關心。X老師淵博的學識、嚴謹的學風、誠懇寬厚的品格令我受益終身,并將激勵我在以后的工作和學習中披荊斬棘、開拓創新。三年多來,正是導師無微不至的關懷和諄淳教導才使我最終圓滿的完成了論文工作。借此論文完成之際,謹向導師致以最誠摯的敬意。
感謝我研究生同學XX,XX,很高興能結識他們這樣的朋友,使我的研究生生活豐富了許多。同時,感謝單位領導及其他同事對我課題的幫助。
2011年6月25日中國社會工作協會在北京舉辦了“民族地區社會工作與社會建設論壇”,成為民族社會工作發展中的一個標志性事件。雖然民族社會工作“至今還沒有成為一個嚴整的學科,但是民族社會工作的實踐卻早已開展,并且有較豐富的實踐經驗。
據研究,民族社會工作實踐(僅限于實踐活動并非是專業性的活動)在民國時期就始出現,當時邊疆社會工作的議題得到一定的關注和討論,最突出的代表是李安宅先生所著的《邊疆社會工作》一書。著名的藏學家、社會學家李安宅先生是提倡并身體力行的重要學者。他參與了中華基督教會全國總會邊疆服務的顧問指導工作,他的《邊疆社會工作》一書論述的邊疆服務的思想既是其參與邊疆服務的經驗提煉,尤其是對歷代治便的不當舉措尤其是“目的不純,手段錯誤”進行了批判,這也是今日我們觀察邊疆服務的重要視角。
一、民族社會工作的涵義,價值理念的相關研究
最早以民族社會工作為主題的論文是張麗劍、王艷萍發表于《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05年第6期的《從民族角度審視社會工作》一文。文中指出民族社會工作是“以案主為中心,以民族為主線,在少數民族地區開展的針對少數民族的助人工作?!逼渲邪瑑蓚€層面:一是將有關民族的學術研究與社會工作結合起來。二是將民族工作與社會工作實務結合起來,二者互相補充,互相促進。二者的有機結合就是從民族的角度審視社會工作,即民族社會工作。民族社會工作既包括與民族有關的社會工作,也包括民族地區的社會工作。鄭杭生在其主編的《民族社會學概論》一書中明確談及了民族社會工作,他認為民族社會工作是社會工作與民族工作的交叉,并將其界定為:政府和群眾團體依據國家的民族政策,在社會工作的理論與方法指導下,對在物質和精神等方面面臨困境的少數民族個人和群體所實施的一系列救助服務活動。
李林鳳博士論文《民族社會工作初探―基于民族文化的視角》以場域―關系―資本理論和民族福利文化的概念進行論述。以廣西桂林市的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為個案,探討了少數民族福利文化資源在民族社會工作中的運用;三是她著重探討了民族社會工作實踐中的文化能力和嵌入式發展的具體路徑。
王思斌認為民族社會工作主要有兩層含義:一種是把它理解為在民族地區開展的社會工作。這里既包括面對少數民族(族群)的社會工作,也包括在此空間內從事的面對非少數民族(族群)的社會工作。二是把它理解為針對民族地區的社會工作。在非民族地區,也可能有民族社會工作。任國英認為,民族社會工作是運用社會工作專業的價值觀和社會工作理論方法,依據國家的社會福利政策和民族政策,對面臨困境的各民族群體和個人實施救助服務的活動,幫助解決少數民族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民族文化的傳承與保護。以及民族內部與民族之間的關系等問題。王旭輝提出民族社會工作是以社會工作的價值、理論為指導,以“案主”的族群歸屬、族群文化及族群發展現狀為基礎,通過運用社會工作專業知識、方法與技巧,采用適切性的問題解決機制或助人模式,調動所介入民族的傳統知識和民族地區的本土資源,幫助其解決社會性問題,實現自我發展的學科和職業體系。
二、民族社會工作的研究視角
張麗君在其文《社會工作價值理念在民族社會工作中的運用》,認為社會工作者在開展實務時應該尊重少數民族傳統文化、注重提升少數民族能力。李林鳳認為社會工作者應具備對案主文化背景的知識基礎,提供服務時,能展現對案主文化的敏感度,還要具備分辨不同人群和文化族群間的差異。古學斌認為社會工作要在中國鄉村扎根,必須處理社會工作者主置,審視在實踐中出現文化識盲的原因。社會工作者需要對該地區文化的內涵和運作有高度的敏感性,在開展社會工作實務時要反思專業的盲點和陷阱。王旭輝認為我們在吸納國外民族社會工作的“文化敏感”視角基礎上,要引入另一個發展視角“邊界跨越”來應對,“提升我國民族社會工作覆蓋面及專業性”的問題。我們要善于從民族融合及族際互動角度來整合資源,促進各民族共同發展,突破固守于民族自治地方和各“民族”社會文化邊界內部的工作方法局限,通過“邊界跨越”來推動民族社會工作的發展。在“文化敏感”視角下,則強調社會工作者應了解、尊重并善于利用各民族的文化資源,對相關的民族文化議題保持敏感性,提供具有文化適切性的民族社會工作服務。
王思斌認為站在解決現實問題的角度,社會工作首先要解決的是民族地區的發展政策問題,政府制定出有利于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的政策,社會工作的職責是將政府的優惠政策,特別是將社會福利政策真正傳遞到民族群眾那里,使他們真正得到實惠。他認為社會工作是社會福利體系的傳遞體系。從制度視角審視民族社會工作,既要注意到其與一般社會工作的共性特征,又要關照其不同于一般社會工作的個性特征,而后一點才是最重要的。根據鄭杭生(2005)曾經給民族社會工作下過定義,在他看來制度是很重要的因素,強調“國家的民族政策”是開展民族社會工作的首要前提。如果忽視制度因素對民族社會工作的作用,就等于把民族社會工作與一般社會工作混同起來,不利于民族社會工作的學科體系建設和實務的開展。
三、中國民族社會工作的發展路徑
陳倩、南燕認為當前社會工作服務于民族工作存在不足:一是本土性的知識普及和運用不足,社會工作實務體系沒有長效機制以及缺乏有經驗的師資力量,政府部門的支持力度不足。對此,作者提出社會工作隊伍的建設需要政府、民辦非企業的社會組織的支持。生杰卓瑪提出社會工作發展路徑有:一是明確各部門的職責,制定規章制度;二是開展民族社會工作時要重視民族地區的實際情況;三是建設一支素質高、專業技術過硬的社會工作人才隊伍。這個提議在總體上提出一個宏觀的看法,并沒有具體的建議,對我們現實的參考意義并不是很大。在民族地區開展實務工作,要注重民族地區的實際情況,如果社會工作者是一個不熟悉當地情況的外鄉人,是很難做到這一點。
陳宇鵬認為限制民族社會工作發展的因素主要有:民族地區對社會工作的認知不夠,社會工作者在民族地區開展實務時熱情不高,民族地區的群眾和社會工作者之間的配合缺乏默契。目前民族地區社會工作設置不合理,民間組織力量薄弱,組織松散等。民族地區的社會工作面臨諸多我們意想不到的挑戰和困難。
研究領域。具有心理學和管理科學工程的雙重學術背景,長期從事應用社會心理與人力資源方面的研究工作,主要感興趣的研究領域有社會態度與群體心理、工作壓力與心理健康、組織支持感與工作績效、性別偏見與女性職業發展、人力資源測評、心理咨詢輔導等。
主持項目。曾獲得過國家社科基金、中國科協重大調研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兩項)、教育部專項基金項目、教育部留學歸國人員基金項目、普林斯頓大學國際合作項目、湖北省人文社科基金項目、武漢市社科基金項目等研究項目二十余項。
學術交流。2006年11月于美國費城參加美國實驗社會心理學年會;2008年獲“中國心理學會荊其誠基金”獎勵和資助,赴德國柏林參加第29屆國際心理學大會,擔任人力資源實踐分會場主席并宣讀論文;2008年7月赴法國巴黎參加中法青年心理學家國際交流活動。
社會服務。先后為湖北省婦聯、武漢團市委、深圳城管局、長江水利委員會、長江水利建筑設計院、凱迪集團、紅桃K集團、武漢科技學院、三峽商報社等數十家企事業單位從事過員工測評、培訓、講座及管理咨詢。
學術成果。獨著《知識員工的組織支持感及其影響》、《個案社會工作》、《大學心理學》等著作和教材80余萬字。先后在《The Joumal of Social Psychology》、《Intem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sex Role:A Research Joumal》、《心理科學》、《心理科學進展》、《中國心理衛生雜志》、《健康心理學雜志》、《數理統計與管理》、《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工業工程與管理》、《自然辯證法研究》、《人類工效學》等重要學術期刊發表專業學術論文五十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