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24 17:08:5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高中歷史課堂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歷史感內涵解讀
河南大學歷史學教授李振宏先生在《歷史學的理論與方法》一書中這樣定義和闡述歷史感:“歷史感,是一個歷史時代的整個社會風貌、心理習俗、意識形態、生存條件等匯成的時代氣息,傳送到史家頭腦中的一個綜合信息。它不是一種什么具體的意念, 而是一種綜合的、模糊的,但似乎又能觸摸得到的東西,是歷史學家從廣泛的歷史資料中獲得的一種特有的意境。”
根據以上專業的闡述,我認為我們獲得的歷史感包括歷史時空感、歷史敬畏感、歷史眷戀感、歷史認同感、歷史使命感。歷史感的主體是每個普通人而并不一定要是歷史學家,每個人都可能有歷史感,當然也可能沒有,每個人獲得的歷史感有強弱之分,更有厚重和淺薄之別。適用歷史感的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人的作品或者歷史遺留的實體。比如我們會說司馬遷有歷史感,他的巨著《史記》有歷史感,雄偉的長城和故宮有厚重的歷史感。當然,作品或物的歷史感必須要進入到人的視角才會有感受,所以說歷史感是特屬于人的。
歷史感是特屬于人的,任何一個國家、民族的發展都可以譜寫出它獨特的歷史畫卷,可以說沒有哪個國家、民族的歷史畫卷是空白的,因為沒有歷史就沒有國家、民族。任何一個人的成長與發展都有他獨特的道路,可以說每個人都有或多或少的歷史感,因為它是構成一個人綜合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讀史以明智,沒有歷史感的人,是無法理解歷史的,缺失了歷史感熏陶的成長道路是黯淡無光的。
同樣,歷史感的培養對于高中歷史課堂亦十分重要。青少年一代是國家、民族未來的希望,但當前中國的青少年一代身處市場經濟發展的大浪潮中,物質條件的優越以及各種思潮的沖擊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他們對本民族國家歷史感的淡漠與缺失。而歷史感的缺失無論是對一個民族還是一個人來講都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也正因為如此, 我們要加強歷史感的培養。
高中歷史課堂無疑是加強歷史感培養的主陣地,可以培養他們的愛國主義精神。把青少年學生的歷史感的培養上升到愛國主義教育的高度,是因為歷史感包含了對民族、對祖國的歷史認同感,而且歷史感與現實感和未來感一脈相承。歷史感會強化學生的歷史使命感和民族自豪感,這是一種十分可貴的素質。培養高中學生的歷史感,有助于他們了解國情,懂得肩負的歷史使命,形成對現實的正確認識。
三、高中歷史課堂培養學生歷史感的策略
國學啟蒙經典《三字經》中對于如何治史有這樣的論述:“讀史者,考實錄,通古今,若親目。”其意為僅讀史書是不夠的,還要同時參考實錄、十通、帝王起居注、歷代奏議等具體的史料,就可以通曉古今,好像親眼看見一樣,也就不會以偏概全了。其中“若親目”則強調了歷史感的重要性,無論讀史還是治史,都必須有“猶如親眼所見一般”的歷史感。歷史感從何而來?從廣泛閱讀歷史材料,通達古往今來之史而來。由此可以看出古人是很重視我們所說的歷史感的培養的。
古人培養歷史感的途徑對我們有重要的參考借鑒意義。根據以上對歷史感的不成熟理解,我概括了高中歷史課堂培養學生歷史感的幾條途徑。
1.注重學生課前興趣培養,提高針對性
在應試教育背景下,我們歷史學科長期存在這么一種現象:學生大多喜歡歷史卻不喜歡歷史課。近年來清宮戲、穿越劇在各路媒體的熱播及學生中的熱議就充分說明了我們并不缺乏喜歡歷史題材的觀眾,也說明我們的觀眾和學生是富有歷史感的。這給我們破解高中歷史課堂培養學生的歷史感難題提供了思路:就從挖掘歷史題材,培養學生對歷史的興趣入手。
培養學生學歷史的興趣,功夫首先要做足在課前,教師應當加強對學生閱讀歷史題材的書籍、影視作品的監督與引導,結合課堂教學內容進行有針對性的布置。比如,教學內容中關于封建君主專制的評析,可以結合學生大多熟悉的《甄嬛傳》、《步步驚心》等熱播劇來講解。要求學生帶著問題去看相關影視劇或書目,再把自己的理解帶回課堂,交流討論。布置看電視劇任務的形式所達到的效果遠比規定學生背幾段書本文字好得多,學生對特定歷史人物、事件、活動的理解要深刻得多,有助于學生歷史感的培養。
2.加強課堂情境教學,提升有效性
傳統的歷史課堂教學往往是概念太多、細節太少,史論太多、史實太少,充滿了蒼白的概念、臉譜式的人物和口號式的說教。有效的課堂教學必定是講究“人性的”,也必定是從教學的需要出發,教師依據教學目標創設以形象為主體、富有感彩的具體場景或氛圍,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以達到最佳教學效果。這應該是新課程所提倡的情境教學方法。
因為歷史感具有主體親歷性的特點,歷史客體本是距離我們比較遙遠,為了讓中學生能夠更好地感受和理解歷史,我們就必須盡量創設歷史情境,引領學生融入歷史情境中去體驗去領悟去把握。學生身臨其境中,可以用感受補充甚至替代語言,開啟智慧,陶冶性情,感悟歷史。
此外,歷史知識的既往性與連續性也要求教師在教學時注意教學的形象化,盡可能運用恰當的方法、手段讓學生了解歷史的真實場景,為培養歷史感創造條件。并設置一些問題情境,如讓學生編寫學校、某一街道或個人的歷史,在歷史活動中培養他們對歷史既往性與連續性的認識,也可以培養學生的歷史感。
3.挖掘課程資源,增強趣味性
在新課程的背景下,歷史課程的資源十分豐富。培養高中生的歷史感,我們除了要充分利用好歷史課堂這一主要教學陣地外,還要積極地走到課堂外,挖掘課程資源,大力開展歷史第二課堂活動。如指導學生寫自傳、家史,搜集老照片,開展歷史主題的調查、采訪,探尋歷史古跡,書寫校史、社區史,還可以進行歷史小制作,自編自導自演歷史劇等等。通過這些極具趣味性的第二課堂活動,寓教于樂,讓學生在活動中學和思,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突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
很多學校的成功做法是開設校本選修課程?!班l土歷史”是一門很好的校本選修課,它能很好地豐富教學資源,是培養中學生歷史感的一條重要途徑。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課堂導入是非常重要的環節,其承擔著集中學生注意力、過渡到新授內容,以及營造良好氛圍等方面的任務。但是部分教師對其重視程度不足,習慣于三言兩語式的課堂導入,其作用局限于程序式提醒,對于下一步教學活動的開展缺乏有效的鋪墊作用。對此,高中歷史教師要強化研究,重點分析當前歷史課堂導入的現狀,積極探究與嘗試高效導入的方式方法。
一、高中歷史課堂導入現狀分析
許多高中歷史教師在教學中關注更多的是新授教學流程,對導入這一環節的作用認識不夠充分,重視程度不足,將其當做教學伊始可有可無的一個環節,教學設計中沒有精心深入地研究,教學活動組織中的作用也被淡化,直接影響了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開展。高中歷史教學中,課堂導入環節是整個教學流程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優質的導入能夠為教學成效的提升提供積極的幫助:一是可以有效調動學生學習激情。教師充滿情感的導入,能夠讓學生的情緒受到感染,跟隨教師進入到歷史教材之中,這對于提高學生學習方面的積極性具有明顯的幫助;二是可以有效銜接前后教學內容。在課堂教學中,以舊知引入新知識進行導入,可以幫助學生在前后知識之間形成聯系,便于前后連貫理解學習內容,這對于提高學生辨證思維能力具有積極的意義;三是可以有效營造濃厚教學氛圍。生動、風趣、有效的歷史課堂導入,不僅包括教師的口頭講解方式,還包括各種信息化手段的輔助,綜合開展歷史課堂導入,可以通過音樂、視頻、圖像等方式,為學生順利進入新課學習增強感知,能夠營造較為濃厚的歷史學習氛圍。
二、高中歷史課堂有效導入的方法途徑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廣大教師要充分重視導入環節的設計與運用,結合教學內容、學生思想實際以及教學目標要求等方面因素,靈活開展教學導入,為整節課的深入進行奠定良好基礎。筆者在教學中,主要探究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有效導入。
1.從復習舊知識入手導入新課。歷史教材中的新舊知識之間有著各種縱橫聯系,教師在開展新課教學的導入時,可以通過對已經學習過的舊知識開展回顧,前后聯系導入新課的學習。例如在《殖民擴張和世界市場的拓展》教學時,筆者聯系以前所學的歷史內容進行前后連貫的導入:14-15世紀西歐開展了新航路的開辟,那么新航路的開辟給整個世界帶來了怎樣的影響呢?根據上節學習內容得知,新航路開辟一方面使得西歐的葡萄牙和西班牙開始了早期的殖民擴張,另外一方面使得以西歐為中心的世界市場的雛形開始出現。接下來西歐其他國家是否也進入到殖民擴張的行列呢?新航路的開辟后的殖民擴張的進一步擴大又給世界帶來了怎樣的影響呢?這樣在對舊知識復習的過程中,也順利地進入了新課的學習,有效緩解了學生對新授內容的畏難情緒。
2.以歷史典故的闡述導入新課。故事、趣味知識是學生在歷史學習中所非常關注的內容,教師在高中歷史課堂導入時,可以運用一些歷史的典故,向學生講述其背景與故事情節,達到形象導入新課的目標。許多典故都是和歷史上著名的人物事件聯系在一起的,教師在教學相關內容時,完全可以通過“條條道路通羅馬”、“臥薪嘗膽”、“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等相關聯的典故進行形象導入,這對于增強教學導入的吸引力和形象性具有明顯的幫助。
3.組織信息交流共享導入新課。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體現學生主體地位,尤其是鼓勵學生在課前精心搜集與新課學習相關的信息,在課堂進行相互交流,以這樣的信息交流代替教師的導入,也能夠較好地發揮導入環節的作用。例如在《國共的十年對峙》教學時,筆者要求學生在課堂伊始,就介紹自己在課前所搜集到的相關故事,大家所匯報的有關的各種信息,極大地豐富了學生的視聽,也為接下來的新課學習奠定了良好基礎,其替代教師導入環節發揮了明顯的作用。
4.運用電教手段演示導入新課?,F代化的教學手段是教學成效提升的重要助手,對于高中歷史教學而言,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手段的演示輔助,以生動的畫面演示、音頻演示讓學生提前熟悉教材中涉及到的內容,將他們的注意力集中到學習中來,可以圓滿完成教學導入的目標。例如在《古代中國的發明和發現》的教學中,筆者查閱大量歷史資料,清楚本課的重點和難點在于古代四大發明,對于古代的四大發明無論是文字描述還是視頻都有很多的介紹,筆者就選擇了2008年奧運會開幕式的一個活字印刷術的片段導入本課要旨。這樣的形象導入既提高了歷史課堂的信息量和生動性,同時也讓學生為接下來的新授學習做好了鋪墊,教學導入效果明顯增強。
5.設置歷史學習懸念導入新課。讓學生帶著疑問去探究學習,能夠調動學生的好奇心,集中他們的注意力投入到歷史學習之中。教師在教學導入時,可以設置一些懸念作為引子,引領整個課堂教學活動。例如在《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遷》教學中,筆者首先向學生出示了一組圖片:狹窄的街道、陳舊的店面。稀稀拉拉的商品,一組反映若干年前小城街道的圖片投影在幕布上。筆者向學生詢問:你們熟悉這個地方嗎?學生都搖頭否定,筆者接下來揭示了謎底,這就是本地區最繁華商業街的前身——改革開放前的某街道。學生大為驚訝,心中的疑惑終于解開了,筆者以此老照片和現在的場景作為對比,引入將要學習的內容,學生的好奇心被有效調動起來,接下來的學習活動中始終洋溢著濃厚的求知氛圍。
三、高中歷史課堂有效導入的注意點
一、細察學情,做出反應
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又是獨立發展的個體,他們有著鮮明的獨特性與發展性。高中生已經具備較為成熟的抽象思維,他們情緒穩定,性格也相對成熟,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應把他們當作“大人”、當作教學主體,平等對待,而非以嚴格的“受――授”觀念高高在上地要求學生。因此,在細節處,我們首先要觀察活躍在課堂中的學生,不露聲色地留心學生在課堂活動中的情感動態,根據學生的學習反應,對課堂節奏、教學內容做出機動化的調整,有張有弛,提高歷史課堂的張力。
在教學高中歷史《專題一: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第4講:明末清初思想活躍局面” 時,在開篇介紹“李贄”時,我發現大部分學生對于這個清瘦的思想家是陌生的,對于他的介紹與認識,學生顯得有些冷淡??紤]到思想學習本身就是一個較為枯燥的事情,我設計了一個“闖關”的教學任務,以“離經叛道的李贄”為主題,啟發學生對李贄的“怪行為”展開探究,從他的“個性”入手,來認識這個人,并說說為什么那時候的人們都不愿意接受他。在這個活動中,我將他的思想作為第一關,讓學生在主動發現中認識他,隨后,在評價處設卡,讓學生在“人物評說”中總結自己的看法。插入這個探究任務后,我發現這些個性鮮明的高中生一下子就來了興趣,話題也就展開了。
二、細磨銜接,游刃課堂
銜接是我們課堂教學中不可避免的教學現象。在教學過程中,當我們從一個話題跳躍到另一個話題,從一個活動過渡到一個活動,都會遇到“如何銜接”這樣的教學問題。在精致的課堂中,銜接處往往如行云流水般,自然而不唐突,簡潔而不拖沓。在實際課堂中,我們要重視課堂銜接環節的設計與完善,通過這個過渡小細節的完善,提高課堂的流暢性,強化學生對課堂的信賴,促進他們的課堂參與。同時,在處理過渡細節時,我們要嘗試在處理過程中,盡可能地體現歷史學科特點,如利用歷史人物的名言、歷史片段、歷史事件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歷史書籍、歷史影視作品等作為過渡的內容,提高課堂的歷史味兒。
教學《專題三:近代中國的思想解放潮流》“第2講:”這單元時,在與學生談論“的意義”時,我發現當學生接到這個命題時,將討論的焦點都集聚到它的正面意義,就其“正能量”作用進行了積極的討論。在學生就其正面意義討論得熱火朝天時,我打了個手勢,向大家展示了一枚一元面值的硬幣,并朝上扔,讓學生猜正反面。在這個銜接小互動中,學生立馬心領神會,意識到“硬幣有正反,事物也是如此”的道理,這個時候,學生自然就其局限性,展開了探索。
三、細雕對話,誘發思考
對話是教與學之間碰撞的產物,是師與生之間相互作用的結果,它是我們歷史課堂不可或缺的組成要素。因此,要構建精致的歷史課堂,就不能少對對話的細致雕琢,而其重點在于教師如何“引”、如何“導”,以達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教學效果。因此,在每一個課堂中,我們都要重視對話的導學性,在與學生對話的過程中,比起發送指令,更加注重信號的傳遞,通過有意義的信號,引導學生思考,引導學生實踐,讓他們在歷史學習的道路上主動摸索。另外,在課堂外,我們更要積極展開教學反思,及時總結自己在課堂對話中的不足之處,也及時記錄自己在對話處理中的精彩做法。在總結與完善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提高自己的言語藝術。
例如:還是在教學《》這一課時,我在導入“《新青年》的創辦”中,為了讓學生深刻地感受之風對我們的文化生活帶來的影響,我在導入中設計了這樣一段對話。
師:為師有一言,想請各位賜教:“鄙人才疏學淺,恐難勝任,不堪從命?!倍袢绾握f?
生1:不了,謝謝。
生2:我能力不足,不會干。
生3:我能力有限,幫不上忙了。
師:(放聲大笑)你們是喜歡老師之乎者也,還是……
生:“說人話!”(全班哄堂大笑)
一、要研究、整合教材,提高駕馭教材的能力
過去我們在講授歷史時是從頭至尾、面面俱到。教材上的內容我們不敢取舍,教材中的結論我們不敢商榷,教材至上論和“教教材”的觀念依然左右著我們,也制約著歷史課堂教學的改革。
高中新教材的變化,不光體現在教學理論和編寫體例上,也體現在歷史教學內容上。面對新教材,教師首先要做的是對新教材進行深入研究,這是有效開展課堂教學的先決條件。教師只有研究了課標,吃透了教材,對教材進行合理的整合、提煉與創新,才能夠擁有對教學內容取舍的自,才能夠有效地駕馭教材。
二、要合理運用教參,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課堂教學預設應該是教師的二次創作,是教師智慧的結晶,但現實情況卻不容樂觀。我們在高中學校的歷史課堂教學調研中發現,不同的教師講同一教學內容時所使用的案例如出一轍,讓學生討論的問題沒有絲毫的差別,甚至布置的作業也是毫無二致。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不言自明:基本上都是從教參上“拿來”的。這是當今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
現行部分歷史教參中有詳盡的教案。因為有現成教案的存在,于是部分教師就不寫教案了,而是各取所需,甚至全盤笑納,教案變成了案前的擺設?!澳脕怼钡臇|西雖然全不費工夫,但那畢竟是人家的教案,是編寫者根據自己的理解和對學生的認知判斷而編寫的,沒有思考地“拿來”,作用又有幾何?如果教師照搬照抄的話,教案就失去了它本來具有的價值。沒有預設的課堂教學,會出現信馬由韁、漫無目標的現象。心中無譜,焉能唱出優美的曲調?
在高中歷史教研活動中,我對青年教師說,要學會把教參扔掉,備自己的課。用現成的教案,會讓人產生依賴心理和懶惰行為,會禁錮人的思維以至于落入窠臼。我不是說教參不能使用,而是強調教參上的教案僅僅是一種教學參考資料。對于歷史教參,重要的是借鑒他人課堂教學預設的思路和方法,重視其提供的史料,因為我們沒有足夠的時間,在浩如煙海的歷史典籍中去尋找。
三、要制定準確的教學目標,指導教學行為
【關鍵詞】歷史課堂;課堂情境;學習興趣
隨著新一輪課改的的實施,以促進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教學理念越來越深入人心,如何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是目前很多教育工作者都在思索的問題,其中,結合教學內容為學生創設一定的課堂情境是一個較受推崇的方式。所謂課堂情境,簡單來說,就是從教學的實際出發,圍繞著教學的內容為學生創設一定真實、生動、形象的教學場景或者教學氛圍,使得學生在場景或者氛圍的感染下產生一定的行為體驗、情感共鳴、思維沖突等,從而促使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思考和探索,在獲取相關知識的同時,促進自身綜合素質的提升。在高中歷史教學中,通過創設課堂情境可以有效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主動性,打破以往應試教育體制的桎梏,使得學生在歷史課堂上掌握的不僅僅是已經發生過的史實,同時還能夠在歷史課堂上培養學生其他方面的能力,對學生進行一定的歷史觀教育,促使學生形成一個更加健康、科學的歷史觀。
一、利用問題創設課堂情境
利用問題創設一定的課堂情境是教師在歷史課堂上最常用到的手段,有效問題的提出,可以使得學生很快發現突破口,抓住本節知識的重點,促進學生思維活動的展開。例如,我在給學生講到選修內容《美蘇爭霸》時,就以美蘇爭霸的一個重要事件“古巴導彈危機”為背景,給學生創設了這樣一個課堂情境:在1962年10月16日,美國白宮的總統辦公室召開了一次最高級別的軍事秘密會議,會議的議題就是有關古巴的導彈問題,關于如何處理古巴的導彈問題,美軍的幾位將軍發表了各自的看法,最后,大致分成了兩派觀點,一派主張和平解決,而另一派則主張武力解決?,F在假設你是當時的美國總統肯尼迪,你會更傾向于哪種解決方案呢?請說明理由。通過這個問題情境的設計,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分析當時美蘇之間各種力量的對比,以及一旦發生戰爭,對于整個世界會造成的影響之類的問題,而這些問題恰好就是本節課的重點內容。由此可以看出,通過這一個問題的思考,基本上就達成了本節知識的主要目標。這種利用問題創設課堂情境的方式,可以使得學生的學習過程不再是按照教師既定思路的被動學習,而是在解決問題、積極思考的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培養能力的過程,這對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更具實效性。
二、利用詩歌、名言警句創設課堂情境
在創設課堂情境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充分發揮歷史學科作為一門文史類學科的優勢,利用一些詩歌、名言警句等方式創設課堂情境,尤其是在學習中國古代史部分,各種可以利用詩歌、名言警句可以說是數不勝數。例如,我在給學生講到必修三《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時,其中在講到《“百家爭鳴”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時,我就利用學生比較熟悉的《三字經》開啟了本節課的教學,當我大聲朗誦出“人之初、性本善”時,很多學生不自覺地就接了下去“性相近、習相遠……”當學生背完了《三字經》以后,我就借機提出問題:“你們知道《三字經》是怎么來的嗎?它是屬于哪個學派的代表作呢?”就這樣,在問題的引導下,學生開始饒有興趣地進入了本節知識的學習。
三、利用多媒體工具創設課堂情境
隨著教育條件的不斷改善,多媒體工具越來越頻繁地走進了我們的歷史課堂。利用多媒體工具,可以將文字化的歷史知識轉變成多姿多彩的聲音、圖片、視頻、動畫等多種形式,會對學生的視覺、聽覺產生更加強烈的刺激,在這種情況下,學生無論是注意力還是學習興趣都會大大提升。因此,在歷史課堂上,我們可以適當地利用多媒體工具來創設課堂情境。例如,我在給學生講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時,就在上課的時候給學生播放了影片《莫斯科保衛戰》的片段,當影片的音樂一響起,全班學生的注意力迅速地集中到了影片上,接下來,通過影片內容的欣賞,學生真實地感受到了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并被蘇聯誓死捍衛祖國,勇敢抗擊法西斯的英勇行為深深地震撼,在情感上產生了強烈的共鳴。這時候,教師再進行知識的解析,學生就會聽的更加投入,更加有興趣,并且在講解內容的過程中,很多學生還會不自覺地將課本上一些史實同剛才看到的影片內容進行對比,從而使得這堂課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學效果。
課堂情境的創設其根本目的是為了引導學生進入一個主動學習的狀態,促進學生在主動學習的過程中達成教學目標,培養各種能力和素質。因此,我們在創設課堂情境的過程中,一方面要緊密結合教學內容,另一方面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實際,這樣所創設的課堂情境才能夠更好地發揮其應有的功能,有利用課堂教學活動的高效開展。
【參考文獻】
[1]周順霞.淺談新課程理念下高中歷史課堂情境教學[J].教育教學論壇,2011年第19期
首先,要明確課程改革的目的,把握新課程的理念,轉變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與學校、班級學生實際相結合,努力發揮學生主體性。
課標前言講到課程基本理念時指出:普通高中課程體系在內容選擇上堅持基礎性、時代性,密切與現實生活和社會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生活,關注學生全面發展。所以,新課程的核心就是: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著眼點在于學生的發展和發展學生,因此要面向每一位學生, 關注學生全面、和諧的發展。同時,《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明確指出:“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是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闡釋人類歷史發展進程和規律,進一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歷史意識、文化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一門基礎課程?!庇缮峡梢?高中歷史教育不是為了培養歷史專業研究人才,不必過于注重和追求學科體系的完整性和專業性,而是要通過歷史這門課程的學習來提高學生的歷史意識、文化素質和人文素養,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促進個性的健康發展,最終達到發展每一位學生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目標。就我校的設施設備和生源來說,歷史教學要做到這一點 ,最簡便易行、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努力讓學生全面參與到學習中來,自己動手,自己探索,盡量讓學生自己解決一些問題,在參與、體驗的過程中,逐步學會學習歷史的方法、學會思考,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發揮學生主體性作用。我具體的作法是這樣的:第一,學生要在課前完成學案,即進行預習,通過完成一份較有針對性的學案,做到對基礎知識有較好的把握,自己做比老師講效果好,在預習的基礎上課堂上的討論才能開展起來;第二,課堂上小組合作探究解決相關問題,仍然要強調參與;第三,小組派代表發言展示,要求輪流展示,努力讓更多同學有機會發言。
其次,吃透課標和教材,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1、分層處理知識,大膽取舍教材內容。
如前所述高中歷史教育不是為了培養歷史專業研究人才不必過于注重和追求知識點的面面俱到。新教材只是歷史教學的主要素材,教學中要以課標規定為依據,區分教材內容的主次,選擇性的教。我通過不斷摸索和教科院專家的親臨指導后作了如下總結: 在備課中一定要跳出教材看教材,多研究新教材與新課標共性的東西,在新課標的指引下,鉆研教材,進行課堂教學。以人民版教材“”一課為例,人民版教材從“侵華日軍的罪行”,“關內關外的抗日救亡運動”,“全民族的”,“的偉大勝利”四個方面進行講解。新課標要求“列舉侵華日軍的罪行,簡述中國軍民抗日斗爭的主要史實,理解全民族團結抗戰的重要性,探討勝利在中國反抗外來侵略斗爭中的歷史地位。” 如果完全按照教材二個課時也不能完成,在教科院專家來我校調研聽課指導后,我重新去思考反復的研讀課標要求后,發現對關內關外的抗日救亡運動一目完全可以交給學生課前自學完成。后面幾個班的教學中,就注意與新課標銜接,對“關內關外的抗日救亡運動”的內容讓學生自學了解即可,課堂上不再處理,大膽舍掉了這一內容。根據課標結合時代性的思想,尤其突出了“侵華日軍的罪行”.這樣處理以后,重點突出了,三維目標也能輕松達到。
2、緊扣課標要求,挖掘教材亮點,把歷史知識與現實生活密切聯系起來。
培養學生思考、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關注學生全面發展。如前文所述,課標關注時代性,密切與現實生活和社會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全面發展。要達到這一點,教學設計很重要,教學設計的重點在課堂上所要交給學生探究的問題,要求設置問題明確、具體,體現考點,抓住教材中符合課標要求的內容,與現實相結合。再以“”內容為例,新課標要求“列舉侵華日軍的罪行”一目,學生在小組內自己列舉了日軍罪行后,進一步出示今天日本國內對這一事件的態度的材料,提出第二個問題:日本國內出現了什么趨勢?讓學生小組討論可以得出日本國內右翼勢力有所抬頭結論;提出第三個問題:日本右翼勢力的發展對中國會產生怎樣的影響?并用事實加以說明;第四問:你認為當今的中國應該采取怎樣的對日策略?本設計能達成至少兩個目的,一是變講為學,通過學生自主思考,逐步探索現實問題;二是體現時代性,關注現實問題,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有效利用了教材,實現了用教材教的目的。把自主學習、情感體驗、小組合作探究等學習方式有機結合起來,有效完成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三維教學目標,有利于全面發展學生,培養有用的人才。
3、重視基礎知識的掌握。
課標明確指出要在義務教育的基礎上,進一步掌握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現象和歷史發展的基本脈絡??梢娬n標仍然強調歷史知識掌握的重要性。沒有歷史知識的基礎,能力培養及其他目標無異于空中樓閣,因此不論課改言論如何紛紛繞繞,我們每一個歷史教師應該始終堅定抓基礎重落實的信念。但是新課程時間少內容多,怎樣落實基礎呢?我把基礎知識擺在課前自主學習,通過課堂檢查來落實。通過課前檢查學案這個環節,督促學生預習,每次課前適當提問檢測督促學生課后復習。周周練是師生了解學習效果的又一個有效平臺,根據練習題的完成情況適時調整教學進度。并且根據本校生源實際,課堂上的學習有相當多的時間和精力也用于加深對知識的掌握和理解,設計各種問題鎖定知識點。課堂練習、課后作業精選精練。這樣學生通過聽一遍、筆記記一遍、練習一遍來提高學習的效果。總之,對基礎知識要反復鞏固,做到知識的過手。
4、建立恰當的課堂評價機制,是落實課改的關鍵。
關鍵詞:歷史 教學 模式
我國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最常見的教學模式,主要有三種:“講談——接受式”、“自覺——輔導式 ”和“參與——活動式”。
一、講談——接受式
講談——接受式是在改革傳統歷史教學模式的基礎上形成的。
傳統歷史教學模式是50年代初我國歷史教育工作者以蘇聯的教學模式為基礎,融合我國的一些傳統的教育思想的方式而成的,以“組織教學——復習舊課——講授新課——鞏固新課——布置家庭作業”五個環節為結構程序。它的優點是方便了人們對歷史教學活動過程的準確把握,有利于歷史知識的系統傳授,對歷史教學實踐的指導也更為明確具體。
70年代末、80年代初,人們對傳統的歷史教學模式進行了改革,在鞏固了教師系統地講述歷史知識、充分發揮主導作用的基礎上,采用師生談話的方式展開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參與教學過程,自主積極地接受歷史知識,教學雙方形成了雙向的反饋交流,這一改革后的模式,從其特征上看,可稱為“講談——接受式”。
講談——接受式教學模式,以講述法和談話法為主要教學方法,同時采用指導閱讀、看圖、圖示、討論等法,屬于接受學習的教學范疇。由于它方便易行,又能起到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的作用,并可采用多種變式,因而是目前使用得最為普遍的一種教學模式,尤其適用于初中的歷史教學。
二、自學——輔導式
自學——輔導式,又稱導學式。它是學生在教師引導下的自學,和教師有的放矢、相機點撥的輔導,使自學和輔導在教學活動中有效地配合的一種教學模式。
錯綜復雜的教學過程,從理論上可以作這樣的剖析:以教師為主體,作用于教材、學生等客體,構成了教的過程;以學生為主體,作用于教材、教師等客體,構成了學的過程;教師、學生均具有主客體雙重角色的意義。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因其職業的特點和年齡、智力及知識水平的優勢,理應發揮主導學生學習的作用,即主導作用,主要用于對學生的指導、點撥和引渡上;同理,學生的學習活動也理應接受教師的主導。然而,學習活動是有其自身發展規律的,一切都有賴于學習主體主動積極地去吸收和消化知識,并構建為自己特有的認知結構?!皬暮暧^上看,人的健康成長過程也必然是受動性遞減,主動性遞增,直至完全能把握自己,達到‘ 自由王國’的過程,故學生的主動性必須受到重視和珍重?!边@樣,教的主導性和學的主動性的契合,就構成了“自學——輔導式”的主旋律。顯然,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學理論是支撐該模式的主要理論依據。
自學——輔導式在功能目標上突出強調了學生自學課本知識的能力和習慣的培養,它對于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有明顯的效果,能夠保證教學的質量。但是,這一模式要求學生要有一定的歷史知識基礎和一定的歷史思維能力和自學能力,因此,它比較適合于高中的歷史教學。此外,它對教師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師不僅要提出有利于啟發學生思考,有利于掌握知識和發展能力的問題,而且要善于概括知識的結構,熟諳知識之間的聯系,并能作出精要的表達;還要有較強的組織課堂教學的能力,要善于和學生交流,并作耐心的輔導。
三、參與——活動式
參與——活動式是近年來出現的較為新穎、同時也是引起較大反響的一種教學模式。該模式的理論基礎是人本主義心理學的教學主張。人本主義心理學認為,教學要以學生為中心,充分尊重學生、相信學生。教師扮演的角色不是學生的導師、知識的傳播者,而是學生的朋友、學習知識的顧問。教師的任務是創造促進學生學習的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求知欲,發揮獨立性與創造性,鼓勵學生自己解決問題。
這一模式強調師生的,共同參與和活動。所謂參與,一是指教師和學生以平等的身份參與教學活動,共同討論,共同解決問題;二是指師生共同參與包含了教學活動在內的整個社會生活。所謂活動,則是指學生的主動活動作為教學的主要形式,自己找資料,定課題,做實驗,搞制作,既動腦又動手。它既表現于課堂教學,更表現于課外活動。
歷史課外活動的推行,特別是歷史“活動課”課型的確立,以及歷史情景教學法和情感教學法的實驗,為該模式在歷史課堂教學中的運用及推廣創造了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