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24 17:08:5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網絡輿論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1.1網絡輿論立法尚不完善目前我國關于網絡侵權的立法非常多,網絡立法有法律、行政法規,還有部門規章和地方性法規等。實踐中對于網絡侵權案件,除了適用民法通則關于侵權的一般規定外,還可以適用關于互聯網的一些法律法規和司法解釋。但是這些法律制定主體混亂,規范客體重疊,可以說,行政法規、部門規章等是當下中國保護或規制網絡的主要調整手段。
1.2有關網絡輿論的法律規制多為懲罰性、義務性,預防性措施少網絡輿論在為言論自由打開一個通道的同時,也具有一定的負面影響,所以網絡輿論不可避免的會發生與法律沖突的現象,我國立法機關相繼出臺相關法律,但從這些法律中不難看出,條文中大多是以“禁止性”或“義務性”的內容存在。禁止性規定指的是法律對不得傳播的言論類型的列舉,即法律規定哪些言論不得發表。相繼出臺的司法解釋更體現出了“懲罰性”。相對于網絡科技的發展,這些法律的出臺同時也體現出了立法的滯后性,禁止性和懲罰性都是對侵權或違法后現象后的補救措施,但并沒能將立法與網絡科技相結合從源頭就避免違法現象的出現。
1.3對網絡管理處罰程序不夠透明化,缺乏法律依據我國行政管理部門對關閉網站或者BBS很少公布理由,甚至對一些政治敏感的話題論壇也會進行屏蔽。在整個關閉整頓程序中缺少法律程序,監管缺乏透明性。處罰部門法律依據不明晰,現今,對網絡輿論優劣的評價標準一直都很模糊,造成對網絡輿論的執法有很大的隨意性。有關行政部門對網站的監管缺乏透明性,導致網站難以通過行政訴訟或行政復議等途徑來維護自己的權利。
2.加強網絡輿論規制的若干建議
2.1完善互聯網立法縱觀我國關于互聯網的立法體系,立法機構比較雜亂,普遍層次較低,法律效力不強。憲法賦予公民言論自由權,網絡輿論正是公民在網絡上行使言論自由權的體現。用眾多的低位階法律去規范憲法賦予公民的權利實為不妥,應探索制定出網絡管理的龍頭法,有必要對網絡中的法律問題做統一的界定,對現有法律法規去粗取精,明細完善,制定出一部專門的網絡法。
2.2立法應遵循事前防范原則對行為限制的方式通常有事前防范和事后懲罰兩種,懲罰不是立法的目的,如果在網絡輿論的法律規制中能結合事前防范的原則,網絡輿論的侵權行為也會在源頭處大大減少。要讓事前防范能行之有效,應具體制定相應的實行措施。首先,立法過程中加強與網絡技術相結合。網絡侵權是在網絡的虛擬世界中實施的,同樣對抗侵權的手段也可以使用網絡科學技術,現如今大多數網民都會在網上進行財產交易。
從上文對網絡輿論的內涵和特點分析中可以看出,網絡輿論是一個具有突出普遍性的輿論形態,而網絡信息作為網絡輿論的重要因素,其對校園文化的建構也具有深刻的作用和影響。從網絡輿論的視野觀察,校園文化更傾向于一種現代化、信息化校園文化。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和網絡在高校的廣泛應用,我國高校校園逐漸呈現出了信息化校園的特點,這為高校校園文化提供了一種全新的物質技術環境?;ヂ摼W已成為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載體,這種網絡環境促使高校校園文化向著信息化校園文化轉變[5]。在信息化校園文化逐漸發展并成為當今大學校園文化重要環境特征的時候,網絡輿論作為影響社會輿論的重要因素,也隨著信息化在校園文化中的不斷深入而對校園文化產生著深遠的影響。這種影響表現在兩個層面:首先,網絡輿論與校園文化產生越來越多的關聯;其次,隨著校園文化參與者對網絡信息逐步加深的依賴,網絡文化逐漸成為校園文化重要的來源,或者說網絡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了校園文化的締造者之一。
1.1網絡輿論與大學校園文化的主體關聯網絡輿論作為一個社會輿論現象,有其自身獨特的主體,也就是輿論的參與者。在社會輿論的一般研究中,輿論的主體被認為是對輿論話題進行討論,發表自己言論、觀點、態度的人。對于網絡輿論而言,輿論的主體則是參與輿論形成過程,并通過互聯網平臺、表達自己意見和態度的網民,以及受到網絡輿論中優勢聲音影響的互聯網使用者。對于校園文化而言,校園文化的實質更多地表現為一種特定范圍內的文化環境。這個特定的范圍就是校園文化產生和存在的環境,同時也是校園文化的載體。高校校園文化是指依附于高校這個載體,通過高校這一載體反映和傳播的文化。從廣義理解,校園文化是指校園中所有成員共同創造形成的一切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及其創造過程,包括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從狹義上理解,校園文化主要指精神文化,是指除了教育、教學、管理以外的一種群體文化,其主要內容是教育方針、培養目標、校風學風建設、文化藝術活動。從高校校園文化的內涵可以看出,校園文化的主體,是在校園這一特定環境中,參與校園的教育、教學、管理以及其他校園活動的人。而校園文化的主體,則由校園中的教師、職工、學生等共同構成。校園文化的主體與網絡輿論的主體,雖然是分屬兩個范疇的概念,但網絡與校園的緊密聯系,網絡信息在校園中的廣泛傳播,則在這兩個不同范疇的主體之間建立了關聯。從網絡信息傳播的參與者來看,在校的大學生是我國網民數量最為集中的群體,同時也是活躍在網絡上最為引人注目的群體。大學生在網絡使用習慣、網絡技術應用等方面都具有明顯的優勢,同時網絡信息或者說網絡輿論對大學生的影響也更為明顯。大學教師作為在知識掌握方面處于優勢地位的社會群體,其發出的聲音往往成為社會中的優勢聲音,這也就決定了大學教師群體在互聯網上聲音的重要性和影響力。從這個角度來說,網絡輿論的主體更多地集中在大學這一特定環境中,而大學校園文化的主體則受到網絡輿論的較大影響。
1.2網絡輿論與大學校園文化的信息關聯網絡輿論的重要存在方式是基于網絡產生或擴散的信息受到廣泛的關注和傳播,而這一信息被關注和傳播的過程,在大學校園中則具有更為顯著的影響。一方面,在大學校園文化中占據重要位置的校園網絡平臺正逐漸成為互聯網信息、傳播的重要渠道,也逐漸成為網絡輿論生成和發展的重要載體。另一方面,大學生對網絡信息的廣泛關注也使得網絡信息越來越多地被轉化為網民和非網民共同關注的社會信息,從而促成網絡輿論向一般意義上的社會輿論的發展。網絡輿論與大學校園文化的信息關聯,就是在網絡信息傳播過程中大學校園對網絡信息的接納和再傳播的基礎上逐漸形成的。今天,在我國大學校園中,學生獲取信息的主要大眾媒介就是互聯網。在廣播影響日益下降、電視在大學校園中無法被大多數學生經常接觸使用,而計算機在成為學生學習、教師教學以及學校管理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工具的情況下,網絡也就成為了大學校園中最具普遍意義的大眾媒介和信息傳播工具?;ヂ摼W搭建起的既是一個社會信息向大學校園傳播的渠道,同時也是一個校園中信息、共享的平臺。網絡輿論的信息傳播過程,也正是基于這樣的渠道和平臺,才得以在校園文化中成為具有重要影響的信息,同時,校園文化中的原發信息也得以通過這樣的渠道,成為網絡輿論和社會信息的重要組成部分。
1.3網絡輿論對大學校園文化的締造作用網絡輿論對校園文化的締造作用主要表現在其對校園文化內容的豐富以及對校園文化發展的導向作用兩個方面。(1)網絡輿論有很強的流行性特征,這一特征將網絡輿論的觀點和議題與流行文化緊密聯系在一起。在過去的10年中,我國網絡輿論逐漸成為流行文化最重要的來源之一,也逐漸成為了引導流行文化進程的重要因素。網絡輿論與流行文化的這種緊密聯系,也使得網絡輿論能夠從直接和間接兩個方面豐富校園文化。一方面,網絡輿論直接吸引校園文化的主體積極參與,并直接為校園文化提供信息素材;另一方面,網絡輿論通過對流行文化的重大影響,促使流行文化對校園文化的不斷滲透,從而間接影響和豐富校園文化。如今我國大學校園中隨處可見的網絡流行語、大學生日益依賴互聯網的生活方式、教學和學校管理工作中不可替代的信息平臺,都說明了網絡輿論在很大程度上豐富了校園文化的構成這一事實和發展趨勢。(2)校園文化究其本質是一種人文環境和文化氛圍,這種文化氣氛建立在校園文化主體共同傾向和倡導的行為范式以及價值傾向之上。網絡信息的廣泛傳播和人們對網絡工具的過度依賴,改變了作為大學校園文化主體的大學師生的生活習慣和價值傾向。網絡輿論日漸深入的影響,也使得輿論的觀點、傾向和態度越來越多地轉化為校園文化中占據重要位置甚至主導地位的態度和傾向。校園文化的走向,也在這種網絡輿論觀點的滲透過程中,逐漸受到網絡輿論的影響,并越來越多地趨同于網絡輿論的觀點和走向。
2網絡輿論對校園文化的影響方式
2.1從議題角度形成關聯網絡輿論作為一種特殊的輿論形態,在其日漸擴大的影響力推動下,逐漸占據了中國社會輿論形態最重要的位置。從網絡輿論的生發過程來看,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網絡輿論的主要形態也從簡單的網絡流行語,逐漸轉化為網絡熱點事件,進而發展為網絡意見和態度。從互聯網技術平臺來看,網絡輿論的生發空間,也從過去的論壇、QQ群、貼吧,逐漸豐富為微博、微信等自媒體平臺。對于大學校園文化而言,構成校園文化主體的核心成員是大學生,大學生群體的特點決定了其在接觸大眾媒介信息的過程中,網絡信息占據了主導性的優勢地位。大學生的信息主要來自于互聯網,這就決定了網絡信息在大學生的信息環境中承擔了主要構成要素的角色。2009年以后,自媒體時代逐漸到來,大學生也就成為了自媒體時代的“原住民”,在自媒體和移動互聯網的巨大變革中,來自互聯網的信息一方面為大學生提供了社會信息的主要議題,另一方面也為大學生提供了一個自己聲音和觀點的渠道。近年來,隨著微博、微信等自媒體平臺和移動互聯網終端在大學生中的普及,大學校園的議題與網絡輿論的熱點呈現出了高度關聯的態勢,同時,由于學生缺乏電視、報紙、廣播等傳統大眾媒介的接觸渠道,網絡輿論對校園議題的設置作用凸顯。這種對校園議題的設置直接影響,是網絡輿論對校園文化影響的最突出表現。
2.2從價值觀角度形成關聯網絡輿論通過直接影響校園議題的方式,將網絡輿論的對象直接延伸到校園文化議程當中,這一過程一方面是網絡輿論將輿論熱點過渡到校園話題的過程,另一方面還是網絡輿論引導和影響校園文化的價值觀念的過程。由于在生發過程中,網絡輿論處于互聯網的相對封閉的范圍內,而網絡輿論產生的環境又是基于互聯網某一平臺的小眾傳播,因此,群體意見和群體價值觀念就會在輿論事件和觀點的傳播過程中占據優勢地位。這是傳統大眾媒體信息經過媒介機構把關后的傳播過程中所不會出現的問題。而自媒體時代大學生在參與網絡輿論產生中起到的作用,使得大學生群體被直接拉入了網絡輿論相對群體化的價值規范中。
3結語
關鍵詞:網絡民粹主義;社會參與;文獻綜述
中圖分類號:G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6)12-0061-03
一、引 言
民粹主義是一個政治學范疇的概念,與精英主義相對,其作為政治話語的核心觀點認為平民的利益被國家和社會中的精英所壓制,對現存的國家結構的精英人物不信任,主張把平民大眾當作唯一決定力量對社會進行政治改革??v觀近年一系列網絡公共事件,事件從醞釀到發生、發展、直到網絡輿論的形成,從線上虛擬聚集到線下的活動組織,由于網絡社會參與更加強調平民的利益與價值,更加富有草根意識,對社會的現存權威和精英的解構和顛覆更具有沖擊,導致網絡民粹主義在網絡中渲染起一次次的輿論旋風,甚至影響公共事件的發展和結局。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網絡的社會參與和網絡民粹主義現象已經引起不少社會學、傳播學學者的關注。本文以我國2007年~2016年間關于網絡民粹主義的學術期刊論文為研究對象,對近十年網絡民粹主義的研究狀況進行梳理,以期呈現近十年來這一研究領域的基本輪廓。
二、網絡民粹主義研究的總體狀況和主要理論取向
本文以中國知網全文數據庫CNKI收錄的論文為文獻來源,以“篇名”為檢索項,以“民粹主義”并含“網絡”為檢索詞,年限選擇2007年~2016年,共檢索到文章99篇,(如表1所示)。
從文獻發表的時間和數量來看,最早的研究始于2009年,研究主要集中在2011年以后,2010年以前發表的論文僅有4篇,占發表總量的4%。2011年以后,相關研究的論文成持續上升趨勢,原因在于2010年以后網絡公共事件的頻發,網民參與事件的意識和積極性提高,而網絡公共事件的不斷涌現與影響逾趨擴大,直接為研究提供眾多案例,學術界對網絡民粹主義的關注也隨之增加。
縱觀發表的論文集中在新聞傳播學、政治學和社會學等學科,研究方法主要是理論探討與案例分析。新聞傳播學者們主要從新聞事件媒介呈現入手,探討具體網絡公共事件的話語壟斷和網絡民粹主義現象的傳播機理。政治社會學者們從具體個案出發,以政府治理的角度對網絡公共事件民粹化傾向和治理方式與措施進行了探討。
三、網絡民粹主義研究的主要議題
(一)網絡民粹主義的概念與特征
至今網絡民粹主義的代表性定義主要有下列幾種。夏忠敏提出,網絡民粹主義是伴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而出現的一種社會思潮。民粹主義作為網絡傳播空間的一種表現形式,體現了對現實精英主義的抵抗,也是民粹主義對現實生活的延伸[1]。郭中軍認為,網絡民粹主義,即電子民粹主義,是新型的民粹主義,它的形成以互聯網為媒介,互聯網則成為政治參與的形式以及政治動員的工具[2]。陳堯認為網絡民粹主義是由反權威、反精英的網絡批判現實主義和反全球化、反西方極端排外網絡民族主義兩種力量所構成[3]。網絡民粹主義的定義國內并沒有形成統一,但對于其內涵主要集中在政治參與和動員的工具、現實民粹主義思潮的延展和極端的民族主義三個本質取向。
網絡民粹主義是“網絡+民粹主義”的一種融合,與傳統民粹主義仍然有著密切聯系。不過陳龍指出,網絡民粹主義并非民粹主義進化的產物,其內涵并未變化,變化的只是其產生和存在的空間與形式[4]。陳堯通過對傳統民粹主義與網絡民粹主義進行對比發現,網絡民粹主義不同于傳統民粹主義的是其明顯的非核心性,突破了地域限制而具有全國性甚至全球性的特點,參與更為徹底、直接[3]。曹建萍認為,網絡民粹主義的本質特征主要體現在其價值訴求在主體的平民性、直接民主的表象形式、話語強占的語言形式和二元對立的思維方式以及集中爆發的行為方式等方面。[5]陳虹認為就本質而言,網絡民粹主義實際上是一種極端平民化性質的思潮或運動,具有諸如虛擬現實性、人民至上性、直接參與性、群體極化性、話語霸權性等特征[6]。
(二)網絡民粹主義的基本表現和脈絡方面
當網絡給予了傳統民粹主義新的棲息地,網絡民粹主義也延展出新的表現和脈絡。
李良榮、徐曉東指出,網絡民粹主義最為典型表現形式為“二元對立”,即在民眾和精英之間,表現出極其鮮明的反對專家、反對權威甚至反對知識分子、反對知識的一種“反智”色彩[7]。反對權威,反對精英的同時,也更加扎根于平民和底層。陶文昭則表示,網絡民粹主義思潮與一般的民粹主義相似,都強調平民性,它理所當然地反對或批判與之相對立的權威和精英,而諸如專家學者、政府官員等權威或精英階層的代表,自然成為網絡民粹主義思潮的主要抨擊對象[8]。孟威認為,民粹主義表現出對峙精英,挑戰既有的權力結構,極化民意權威,激起群體對立,其在網絡的表現更加影響了公民參與[9]。陳龍指出,網絡民粹主義集中表現為非理性和簡單化,并且來勢兇猛,其最為突出的表現形式在則是在網絡輿論形成過程中掌握的話語霸權,也就是話語強占[10]。譚毅認為網絡民粹主義行為的具體表現形式有造謠和傳謠、盲目轉發和崇信、人肉搜索和精英敵視等,刻意制造官民對立形成群體極化[11]。郭小安、雷閃閃從網絡民粹主義在敘事方式探討其具體表現,認為期具有底層、哄客和對抗三種敘事方式:利用“弱者的武器”來美化弱者、仇視精英,形成一種“安撫弱者,打擊強者”的輿論氛圍,從而達到底層敘事的效果;通過戲謔化的表達,使事件敏感化、娛樂化,進而形成話語壟斷,這是哄客敘事;通過人肉搜索、建構和傳播謠言、動員造勢等手段虛構事實與身份建構,企圖使普通的糾紛渲染變成規模性的,這是對抗敘事[12]。另外申亞萍也認為,民粹主義在互聯網的寄居的形式復雜多樣,主要有與民族主義融合的網絡民族民粹主義、以輿論監督為代表的網絡政治民粹主義和與娛樂主義結合的網絡文化民粹主義[13]。
(三)網絡民粹主義形成的原因和影響方面
互聯網絡為民粹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傳播空間,在開放、自由的網絡空間肆意妄為,產生很大影響。國內學者也紛紛探討網絡民粹主義形成的原因和影響,了解其根源,以期針對性的進行治理改善。葉金品以“杭州飆車案”為個案研究,認為民粹主義思潮在互聯網盛行,與媒介技術的發展息息相關,但有其社會根源――社會平民群體對精英群體的刻板印象和對抗心理[14]。石義彬、王君玲也通過對“哈爾濱警察打死大學生”網絡事件的分析,指出社會各階層間以及各地域間的矛盾、貧富差距的增大、百姓對政府的不滿與對立造成了國內矛盾交織并激化,網民需要一個渠道去得到表達和釋放,這個過程中眾多網絡公共事件就將出現民粹主義現象[15]。也有學者認為產生網絡事件民粹化現象也有社會心理層面的原因,陳龍指出網絡給民眾提供了一個釋放的空間,網民可以通過這樣一個平臺紓解在現實生活中產生的不滿情緒,從而導致了傳播的非理性化,網絡草根傳播的民粹化的心理根源是“力比多”釋放帶來的[16]。賴風、宋振超則認為精英和權威代表是強勢階層和群體,但在互聯網中的他們卻成為“弱者”,網民卻與現實弱勢地位相反,具有了輿論賦予的針對精英階層的“弱者的武器”――話語霸權[17]。
近年來,網絡公共事件的民粹化現象愈來愈頻繁出現,給社會生活、網絡環境和政府治理帶來巨大影響。王德余在其博士論文中提到,網絡民粹主義關注弱勢群體和平民,為他們提供了更自由的話語空間,對現實生活的影響日益增強,但它也包含了大量的非理性因素,對社會輿論產生了巨大的沖擊[18]。陳堯認為,由于網絡民粹主義利用極端偏激的話語非理性地描述和評論社會轉型過程中的敏感問題和矛盾,加劇了精英與平民階層的緊張情緒,甚至激化了二者之間的敵對,地頻繁發生也推動了現實民粹主義社會運動的形成[3]。劉強則指出網絡民粹主義造成的負面效應體現在國際和國內層面:國際層面可能會導致新的宗教和民族沖突,影響世界安全和穩定;國內層面講造成社會不同階層的對抗和社會疏離,導致社會認知的偏執和非理性化,致使干擾政府的管理和政策的選擇[19]。
(四)網絡民粹主義的規避與治理方面
網絡民粹主義對社會帶來的影響不容輕視,國家、政府和社會都應審慎處理,積極引導。田婧認為,我們應該理性客觀辯證的對待網絡民粹主義這把雙刃劍,在承認其存在的合理性,不能夸大其負面效應和將其妖魔化的同時,也不能對其產生崇拜和依賴,更不能利用民粹主義的動員策略來控制輿論[20]。林伯海、石立春表示,中國應堅持在黨的領導下化解“問題中國”的根源問題,通過改善民生與保障民權結合的方式,消除民粹主義滋生和蔓延的土壤;對網絡輿論進行規范引導,提高法治化水平,使其負面效應消解[21]。李金龍、歐陽果華則從國家政策制定的角度提出,網絡民粹主義在我國轉型過程中難以根除,需要通過加強民主制度建設、建設法治體系、培育現代化公民、培養理性文化等方式,在長期的政策制定實踐中實現對網絡民粹主義的規范馴導[22]。叢日云也表示,在公民意識已經覺醒的今天,需要開放其他公民參與的領域,讓公民在參與中學會參與;開放教育,使網民受到健康的公民教育,培養合格的、負責任的公民[23]。趙智敏、馬逸飛指出,可以通過對信息流的控制,引導影響流和對網絡熱點事件中的噪音流加以消除的等手段來消解網絡民粹主義[24]。武文霞、李春雷則認為應該對網絡進行“輿論松綁”,提升廣大網民的媒介素養,加強媒體的專業主義精神,促進政府宣傳等各部門的網絡化(新媒體化)的建構。而陶鵬則認為治理網絡民粹主義應該以人為本,努力實現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的良性互動,通過建構高質量的網絡生態文明、健全網絡監督體系等途徑規制和消解網絡民粹主義的負面效應,實現網絡與現實社會的健康和諧發展[25]。
四、網絡民粹主義研究的缺陷和不足
縱觀已有的研究,雖不乏亮點,但總體上存在以下不足。首先,已有學術論文對網絡民粹主義的研究仍處于起步階段,研究成果較為單一。目前的成果大多著眼于從單一視角對個別事件、議題的淺層分析和描述,鮮有從宏觀角度系統化地對網絡民粹主義進行梳理。而只有以宏觀與微觀視野綜合對網絡民粹主義予以規整和梳理,才能更好地對網絡民粹主義問題輔以規避路徑的考量;其次,對網絡民粹主義規制問題的深入探討略顯不足。以往的大多針對網絡民粹主義來源和原因進行闡釋和討論,而對于其形成和傳播機制、規避策略的探討相對較少,且不夠深入。網絡民粹主義就本質而言仍是民粹主義,依托網絡媒介的推動,具備了不同于傳統民粹主義特點的新特點,因此對其形成和傳播機制探討對于規制路徑的提出應該更加有針對性。
參考文獻:
[1] 夏忠敏.“東莞掃黃風暴”中的網絡民粹主義傳播實踐[J].當代傳播,2014(4):51-52
[2] 郭中軍.警惕網絡民粹主義來襲[J]. 社會觀察,2009(12):19-21.
[3] 陳堯.網絡民粹主義的躁動:從虛擬集則聚到社會運動[J].學術月刊,2011(6):24-29.
[4] 陳龍.網絡民粹主義潛流的棲居空間――當前網絡民粹主義新動向[J].人民論壇,2013(6):68-69.
[5] 曹建萍.網絡民粹主義本質特征及其價值訴求的消解[J].人民論壇,2014(35):185-187.
[6] 陳虹.網絡民粹主義特征的政治學解讀[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3):19-20+56.
[7] 李良榮,徐曉東.互聯網與民粹主義流行――新傳播革命系列研究之三[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2(5):26-29.
[8] 陶文昭.互聯網上的民粹主義思潮[J].探索與爭鳴,2009(5):46-49.
[9] 孟威.民粹主義的網絡喧囂[J].人民論壇,2016(3):38-41.
[10] 陳龍.話語強占:網絡民粹主義的傳播實踐[J].國際新聞界,2011(10):16-21.
[11] 譚毅.青年網民的網絡民粹主義行為:原因、表現及管控[J].青年探索,2014(6):90-93.
[12] 郭小安,雷閃閃.網絡民粹主義三種敘事方式及其反思[J].理論探索,2015(5):65-69.
[13] 申亞萍.網絡輿論中民粹主義傾向淺析[J].新聞世界,2013(3):81-82.
[14] 葉金品.淺析網絡傳播中的民粹主義現象――以“杭州飆車案”為例[J].新聞世界,2013(5):161-162.
[15] 王君玲,石義彬.網絡事件中的民粹主義現象分析――以“哈爾濱警察打死大學生”事件為例[J].國際新聞界,2009(4):92-95.
[16] 陳龍.Web2.0時代“草根傳播”的民粹主義傾向[J].國際新聞界,2009(8):76-80.
[17] 賴風,宋振超.網絡民粹主義與網絡輿論引導[J].學理論,2010(35):23-24.
[18] 王德余.網絡傳播中的民粹主義分析[D].安徽大學,2012.
[19] 劉強.網絡民粹主義國際與國內危害[J].人民論壇,2016 (13):34-36.
[20] 田婧.網絡輿論表達中的民粹主義傾向[D].陜西師范大學,2013.
[21] 林伯海,石立春.新世紀以來網絡民粹主義及其應對[J].思想理論教育,2014(5):38-42.
[22] 李金龍,歐陽果華.馴導網絡民粹主義:我國政策制定中的長期性難題[J].甘肅社會科學,2014(2):74-78
[23] 叢日云.中國網絡民粹主義表現與出路[J].人民論壇,2014(4):54-56.
論文摘要:本文在對公眾輿論、新聞輿論等概念界定的基礎上,對網絡輿論形成及特點進行了分析,以此提出了網絡時代中傳播媒體應如何傳播與引導公眾輿論。
一、公眾輿論、新聞輿論及‘輿論滾雪球’效應
(一)公眾輿論
又稱輿論。中國古代稱之為“輿人之論”,即眾人的議論,如《晉書·王沉傳》:“自古賢圣樂聞誹謗之言,聽輿人之論?!庇⑽膒ublic opmion的意思即公共的意見。喻國明老師認為:“輿論是社會或社會群體中對近期發生的、為人們普遍關心的某一爭議的社會問題的共同意見”:而劉建明老師認為“輿論,是顯示社會整體知覺和集合意識、具有權威性的多數人共同意見”。筆者認為,公眾輿論是指相當數量的公民對某一問題具有共同傾向性的看法或意見,并通過言談或文字等形式表現出來;它是社會意識形態的特殊表現形式,往往反映一定階級、階層、社會集團的利益、愿望和要求。
(二)新聞輿論
新聞輿論的定義學界頗多,如“通過新聞活動表達出來的輿論”:“通過新聞媒介所傳播的新聞信息而形成的輿論”。筆者認為,新聞輿論是指新聞傳播者模擬公眾對新聞事實的評價及體現的一致性意見。新聞輿論的主體應該歸于新聞媒體,而非普通的社會公眾。新聞輿論更多是記者及媒體部門的意見而非社會公眾意見,用媒體的宣傳意圖去構造的一個輿論環境。
(三)“輿論滾雪球”效應
公眾所欲認識的世界來源于媒體的呈現,公眾所認知的世界是媒體為其構造的“擬態世界”。筆者認為,媒體在信息傳播中不僅決定公眾的視野內容,同時亦左右公眾對于事物及問題所持的態度,媒體的輿論引導不僅體現在認知層面,同時還影響到公眾輿論的態度層面,例如對“日本國的問題”,媒體通過對日本國信息報道與不報道、報道得多與報道得少的問題來主導人們對日本國家的關注,同時通過去日本國負面報道和正面報道來決定公眾對于日本國的態度。誠然這里需要指出的是,媒體影響公眾輿論態度情況與公眾對于議題的相關聯程度有一定關系,顯然上述情況是針對超出公眾親身感知以外的事情,若對曾經受日本帝國主義迫害的公眾群體,新聞媒體這種影響的情況可能不太明顯。
由于在網絡媒體出現之前,公眾對于客觀世界的認識取源于傳統新聞媒體,而新聞媒體力圖將公眾的關注點引入到媒體所構建成的“擬態輿論環境”上。媒體無論是構建“擬態環境”去左右公眾輿論方向,還是以媒體本身意圖去控制公眾態度方面的力量都是巨大的,所以經由新聞媒體傳播的輿論在媒體不斷重復傳播過程中,輿論力度及規模將會越來越大,出現“輿論滾雪球”效應。
二、以網絡為代表的新媒體時代F的公眾輿論特點
(一)新聞媒體不再主導輿論
網絡新媒體時代,公眾的主體意識空前高漲,表達欲望得到充分激發,特別是對于公共事務,網民的參與意識極高;另外,網民群體呈現多元化“細眾”特點。所以,傳統新聞媒體在以網絡為代表的新媒體時代。新聞輿論的主導作用不再那么絕對與強大,由新聞媒體所產生的巨大的輿論雪球亦不太可能出現,更不會出現雪球越滾動越強大的情況,所以,在新媒體時代,傳統新聞媒體不再主導輿論。
(二)輿論環境趨于復雜化
語言暴力、狹隘的民族主義情緒等現象在網絡中時有發生,錯誤網絡輿論也將引起不良的后果。由網絡主導形成的輿論雪球,即便是信息傳播的源頭也很難保證網絡輿論雪球的發展方向及規模,這樣的案例并不少見。所以,網絡在給普通民眾提供了表達真實想法或尋找共同語言的平臺的同時,也給不當行為及輿論提供了發展的機會。所以,以網絡為代表的新媒體發展讓公眾輿論的環境更加復雜化。
三、在以網絡為代表的新媒體時代,新聞媒體如何傳播與引導公眾輿論
進入以網絡為代表的新媒體時代的情況下,新聞輿論不再主導公眾輿論,在傳統環境中的輿論滾動雪球效應亦能發生,那么新聞媒體將如何面對新媒體中的公眾輿論?媒體又將如何發揮其正確的輿論導向作用,并受到公眾認可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一)充分認識新媒體時代下的輿論特點
由“抵制家樂福”事件可以看出其輿論主體主動利用新技術的動機極強,熟悉網絡技術,消息源不再局限于國內媒體,不再是傳統上“單向式宣傳”中被動接受灌輸的一方等。所以,在網絡中,個體不再是沉默的大多數,不再被動地接受信息,而是信息傳播的積極參與者,他們利用網絡等新媒體制造輿論并力求個體意見能夠得到共鳴產生實際的影響。
(二)堅持信息透明公開化,還公眾一個更加客觀的世界
無論是“抵制家樂?!笔录€是其他由網絡等新媒體引發的輿論風暴都有一共同點,就是更多的公眾信息接受渠道受到限制而變得狹窄導致輿論升級。所以,我們的新聞媒體應該堅持和完善信息的公開化、透明化,還公眾一個更加客觀的世界。壓制輿論不能解決輿論問題,反而進一步惡化事態、導致輿論矛頭轉向的危險。
(三)積極呼應輿論,實現與輿論的互動
對于突如其來的輿論風暴。媒體不僅要直面輿論,而且要積極呼應輿論、引導輿論,搶占輿論的主動權。新聞媒體及時報道,引導輿論的發展,所以在汶川地震中,新聞節目主持人在播報新聞時留下淚水時公眾給予更多的理解、共鳴與贊美,我們也給予媒體一種崇高的敬意,這正表明了媒體積極引導輿論,積極呼應輿論,積極與公眾輿論進行互動,能夠完美地實現媒體引導輿論的功能與責任。
“7·21”特大暴雨之后,社會輿情紛繁復雜。微博等網絡平臺發展的日益成熟,使得突發事件之后,得以展現一個即時化的傳播語境,使得無論是事實的呈現,還是輿論的表達,都比以往更迅即、充分,這既給報紙評論帶來便利,也提出更大挑戰。
在這次暴雨的評論策劃中,新京報注重從網絡輿論中主動發現問題,再進行有針對性的引導。新京報評論總體的引導方向是在充分掌握網絡輿論的基礎上,“發現問題”,“提出解決應對方案”。以微博為例,新京報評論可具體概括為“來自微博,高于微博”的操作理念。
“來自微博”,是指對事實的及時把握、對民間輿論動向的掌控,都要注重監測微博等網絡平臺的內容,以便在確立選題、選擇視角、遣詞造句上,首先能準確關照到讀者的關注點、興奮點;而“高于微博”,并不是說新京報的視角或者見地一定要比微博高多少,而是說在微博呈現的輿論場中進行嚴格的、專業化的篩選,承擔起“把關人”的角色,使得輿論向著“正能量”方向發展。
這體現在幾個方面:
首先,從微博上更全面、準確把握事實和民眾情緒,確立選題和視角。7月21日暴雨引發的影響,遠遠超出常人預計,第一時間確立什么樣的選題和表達,才能既有助于災難善后,又準確表達民眾心理?事實上,當時微博上經歷了從過去的類似“看?!钡恼{侃,到轉發求助,再到自發組織救援的過程。這一過程,反映了這次暴雨后社會應對災難區別于以往的重要特征。
當晚,新京報討論撰寫的社論,確立了“守望相助”的主題。次日以《在60年最大暴雨中守望相助》為題的社論文章提出,在災難面前,“從政府部門到每一個市民的守望相助。正是大家所需要的一種防汛應對能力。”因為對事件的全面把握和提煉到位, “守望相助”成為其他媒體在報道該事件中,最常用的詞匯之一。
其次,從微博上發現民眾困惑所在,給出有針對性的引導。 雨災之后的情況異常復雜,在很多現實困難面前,民眾的心理也會有不同的變化。輿論引導,就不能簡單沿襲常態化的思路,不能簡單亮出一個鮮亮的觀點,引發讀者的認同或跟隨,而是要不斷地貼近網友、貼近民眾,回答他們的問題、他們的疑惑,然后給出共同前行的建議。
除了以社論等形式進行主動的解疑釋惑之外,針對民眾的批評意見,新京報也提供適當的批評表達和建言獻策窗口,把它作為重要的輿論引導手段。比如,7月23日,新京報把A03版設定為大雨專版,用于刊發來自民間的各種聲音?!侗┯曛?,微博也是救災新平臺》、《借暴雨發橫財,應重罰》、《還有沒有房子建在河道上?》、《手機預警,技術障礙?制度障礙?》等文章,各著眼于一個網友普遍關注的具體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輿論監督和批評建言。
因為充分汲取微博等新平臺的“養分”,同時又通過專業化的操作流程,避免了很多缺陷,凸顯了新京報評論的特色,系列評論傳播效果良好?!对?0年最大暴雨中守望相助》在網絡上被廣為轉載,當天新浪、騰訊、人民網、新華網等均在網站重點位置給予推薦,百度搜索轉載量約千條?!秾W會自救,災后急需的社會行動》等文在微博也受到廣泛認同,有網友在認同文章觀點同時進一步提出,“需要立法來保障學校開設公民自救課程”。
關鍵詞 校園媒體 實踐 效能策略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一
校園媒體是一個動態概念,它既包括傳統媒體,如報紙、廣播、電視、櫥窗等,也涵蓋新興媒體,如網絡、手機等。目前,校報、廣播、有線電視和新聞網,被公認為校園四大主流媒體。隨著社會的進步和大學校園的日益開放,平面看板、空中飛艇、服裝等新型媒體也正走進人們的視野。概言之,存在于高校校園內,具有完備的新聞媒體形態特征,服務于高校自身發展的媒體形式都可以稱為校園媒體。
從媒介構成上看,校園媒體與大眾大體相同,既有報紙、期刊、海報等紙質媒體,也有電視臺、廣播臺、LED顯示屏等聲訊視頻媒體,同時也有移動飛信、QQ群、BBS等網絡傳播交流工具;從傳播的內容看,校園媒體全面展示了校園生活,包括會議信息、校園活動、校園熱點話題等關于學習、娛樂、工作和衣食住行的各個方面;從傳播范圍上看,校園媒體服務的人群主要是在校大學生或教職工,受眾相對穩定、目標相對明確,與此同時。校園媒體正日益突破校園局限,其影響正向社區、社會和學生家長輻射。從傳播效果上看,宣傳內容通常都可以比較精確地到達目標受眾,但是大學生對校園媒體的宣傳總體上處于被動地位,很少主動關心其報道動態,往往是一個單向度的傳播過程,缺乏反饋和互動。
校園媒體植根于校園里,生長于師生中,具有輿論導向、新聞傳播、宣傳教育、服務指引等諸多功能,在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服務學校中心工作、教書育人方面發揮著積極的作用。具體而言,它包括:進行思想觀念引導,優化校園德育工作;引領校園文化發展方向,促進和諧校園建設;服務高校教學、科研中心工作,服務人才培養根本任務;搭建溝通橋梁,密切師生關系;宣傳先進事跡,創建優良學風;培養自主自立意識,完善健康人格等??梢哉f,校園媒體在促進學生成長、成才,推動高校建設優良學風、和諧校園方面發揮著積極的作用;而且,隨著信息的豐富和流動的加速,它正以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影響著學生的方方面面。
二
高校校園媒體是新聞媒體研究中較新的領域,而對校園媒體實踐和效能的關注度則相對較低,尚處于初級階段。目前,隨著校園事件的頻發和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突出,高校校園媒體研究已經引起了人們越來越多的重視,并產生了一批論著。就論文而言,相關研究成果70%發表于學報,其它的則發表于新聞專業類刊物,個別發表在綜合類刊物上。
以文獻標題為檢索項,分別以校園媒體或媒介、高校媒體或媒介為檢索詞,以文史哲、教育與社會科學綜合為查詢范圍,對中國學術期刊網從1997年到2008年收錄的相關論文,經和整理后統計,可得列表如下:
以文獻標題為檢索項,分別以下表中的媒體項為檢索詞,以文史哲、教育與社會科學綜合為查詢范圍,對中國學術期刊網從1997年到2008年收錄的相關論文,經和整理后統計,可得列表如下:
(一)從媒體工具上看,這方面的研究比較全面,覆蓋了包括手機短信、平面看板在內的眾多形式。但校園媒體研究仍以校報為主,互聯網普及后,網絡(含BBS)已成為研究的絕對熱點。其它的只是零星提起。
(二)從媒體效能上看,著重于網絡在思想道德教育、教學以及校園媒體對校園文化的塑造等方面的作用。以說理為主,內容過于空泛,重復性較高。
(三)從效能策略上看,通常都是根據文章所述的媒介效果、功用等提出對策和建議,但多數泛泛而談,點到即止,實操性不強。
(四)從論文作者上看,現有研究人員來源過于狹窄。90%以上來自高校校報、學報編輯部,少數來自專業教師,另有一小部分是報社,雜志社的編輯和記者,個別是在讀的研究生,很少有高水平專家對此關注。
(五)從現有成果上看,該課題的研究尚缺乏系統性,理論實踐水平偏低,主要強調高校校園媒體的重要性,至于怎樣具體推動實施,鮮有研究者給出綜合性指導意見。
三
每一種校園媒體都具有自身的特點和專門的受眾,在不同時段、不同范圍處于相對優勢地位。與此同時,由于學生數量的增加、傳播內容的不同以及信息編輯風格的差異等,沒有一種媒介能滿足所有的需求,所謂“眾口難調”。因此,校園媒體應形成一個有機整體,在信息資源共享的基礎上實現優勢互補,發揮整體作用。具體而言:
(一)建立新聞中心,進行資源整合。當前,許多校園媒體通常都是各行其是,獨立發展,缺乏明確的分工,嚴重浪費了資源。而新聞中心的建立,借助網絡傳播快捷、設計隨意的優勢,實現了校報、校園廣播、有線電視與網絡的有機融合,大大拓展了傳統媒體的宣傳和育人功能,體現了媒體整合、資源共享的發展趨勢,將校園媒體建設提升到一個新水平。學校新聞中心在布置新聞宣傳報道任務時應充分考慮各校園媒體的特點,報道時各有側重,充分發揮出各自的媒體特色。例如,在報道內容的編排上,校園廣播記者采寫的新聞稿件或節目主持稿可以刊登在校報上或到網絡上。校報可以刊登校園廣播、電視的節目設置與內容摘要,引導更多的同學關注這些節目。校園電視因具有“圖像”這個其它媒體所不具備的優勢,可以提供更直接的信息,從而使校報、廣播“電視化”。而網絡因不受空間與時間的限制,豐富的資訊又成了校報、廣播的信息來源。溫馨的手機祝福出現在校報或廣播里會更具親和力。而校園手機網絡將校園廣播電視與聽眾拉得更近。增強了校園廣播電視的互動性。各種媒體相互借鑒補充,將使得傳播過程更加生活化,傳播效果也會得到整體改觀。
(二)鞏固校報地位,發揮網絡優勢。作為高校校園內占主導地位的媒體,擔負著在高校引導輿論、交流信息、弘揚新風、培育新人、維護穩定和繁榮文化、傳承文明的重要使命。網絡出現后。以其信息容量大、更新速度快、互動性強等特點,一舉成為校園里涵蓋范圍最廣、最受歡迎的主流媒體。報紙的時效性顯然不能和網絡、廣播等媒體抗衡,因此,校報的主導地位受到越來越大的沖擊。而報網結合,卻能大大彌補這一缺點。在鞏固校報傳統地位的同時,應重點做好報紙網絡化的工作。目前,高校報網結合基本可以分為四種形式。一是報紙電子版。將每期報紙內容直接搬到網上,增加了文章檢索查詢等簡單的功能;二是報紙網絡版。除了刊登每期報紙內容外,還增加了雙向互動、網上投稿、內外鏈接等功能,擴充了服務范圍;三是校園網首頁的新聞板塊。多數高校由新聞中心主辦,有的高校由網絡信息中心或校辦主辦,定期更換報紙刊登的新聞或不定期刊登最近的新聞;四是獨立的校園新聞網。由學校新聞中心主辦。不但刊登每期的報紙新聞,還隨時刊登當日的新聞。這將是今后高校校報網融合發展的趨勢,也是校報生存發展的必然之舉。
(三)加強理論研究,充實新聞隊伍。理論研究是校園媒體發展壯大的保障,而加強理論研究首先要提高媒體編輯水平和工作人員的業務素質。目前,人少事多和低投入是高校媒體部門的普遍現狀,這嚴重制約了新聞隊伍的建設,理論研究和理論創新也就無從談起。另外,作為新聞部門重要組成部分的記者,通常由缺乏寫作經驗和社會積累的學生擔任,往往加以簡單培訓就匆匆上崗,質量難以保證。因此,要在理論研究方面有所建樹,必須要打造一支政治覺悟高、思想品質好、業務精良的編采人員隊伍。要根據不同校園媒體的特點和出版(播出)周期,定編定崗,徹底改變目前校園媒體兼職人員過多的局面,并建立和完善新聞工作競爭機制、激勵機制和評價體系。注意隊伍的梯隊建設,注重穩定性與流動性的合理結合,適當吸納新聞專業、網絡工程和電視節目制作等專業的畢業生加盟到校園媒體的工作中來。同時,加強業務培訓,建立一支精干、高效的學生通訊員隊伍。除了教授基本的寫作知識和新聞規范外,可以邀請電臺、報社人員進行專項培訓或派學生到校外進行學習、交流,加強諸如在采訪、編輯、播發、發行等各環節的訓練。這樣,在機制上實現專業編輯隊伍與學生記者隊伍的合理配置。
【關鍵詞】網絡;播音主持;現狀;特點
1、引言
隨著近些我國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傳媒行業的競爭也越來越激烈,播音主持人作為媒體與觀眾的直接紐帶,早已經稱為了媒體競爭的主要力量之一,其對于媒體發展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誠如前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局長徐光春在一次學術年會上所言:“播音員、主持人的工作,在廣播電視大發展的形勢下是大有可為的,責任重大。從某種程度上,廣播電視工作水平高不高,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播音員、主持人的水平[1]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進步,網絡媒體在當下的傳媒環境中已經成長為一種不可忽視的力量,而這種力量的核心仍然與播音主持人息息相關,網絡播音主持很大程度上依賴播音人員的專業能力、文化能力、采編能力及良好的心理素質,其對于網絡傳媒設備的認知和網絡本身的了解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網絡傳媒的質量。
2、目前網絡播音主持的主要人群
2.1依托網絡平臺的廣播電視新聞播音主持
目前無論是地方廣播電視臺亦或是中央廣播媒體,都充分認識到了網絡的重要性,紛紛建立了網絡平臺作為自身的必要補充與支撐,這也導致媒體傳播途徑已不再局限于傳統形式。但這類播音主持人并不能單純的歸納為網絡播音主持,因為其中的很大一部分只是被動的換了一個傳播平臺,其風格與內容并未與傳統傳媒有明顯區別,中國很少有網絡電視臺擁有自身的專職主持人,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這種網絡平臺與電視臺的簡單關系。目前我國網絡電視節目絕大多數數字資源都是來自中央電視臺,或是少數地方電視臺的鏈接,除開數字資源,因為網絡傳媒的多樣性,也有很多節目逐漸采取微博、短信等作為互動的平臺,以期提高節目質量并擴大節目的影響力。這些都是網絡傳媒的衍生,但其主要作用仍然只是輔助或者是補充,極少有傳媒集團以此為傳播的主要途徑,這一點尤其值得我們關注。[2]
2.2利用網絡進行有聲語言創作的個體及專業群體
當下的網絡媒體和廣播電視為了搶占傳媒市場,積極擴大自身在國內的影響力,大多數都有開設播客平臺。這種新穎的傳媒方式吸引了一大批普通受眾參與其中,他們或利用自身的攝像設備及錄音設備,或采取與媒體集團合作的方式,進行音頻視頻素材的創作或再創作??陀^來講,這些作品肯定會與專業制作有質量上的差距,但通過網絡媒體的放大作用,其播音主持人已經彰顯了自足夠的個人魅力。這個群體中也可以細分為專業群體和業余愛好者兩個部分,專業群體主要來自一些企業或門戶網站設置的播音或主持人員,例如在廣大網民中有著極大影響力的大鵬及羅振宇等等,業余愛好者則是這個群體的生力軍,雖然無法在更廣闊的平臺上有所作為,但在某些領域有著不菲的聲望,例如眾多知名游戲解說及語音平臺的主播。
3、網絡播音主持的特點與要求
3.1現場即時性
網絡播音主持的很大一個特點就是現場即時性,因為對于節目的拍攝制作質量要求沒那么高,故而允許播音主持人或者素材采集人員利用隨身便攜設備對正在發生或將要發生的事情進行即時播報,并且隨著電子科技的不斷進步,這些便攜設備正在朝著高質量、高普及性的方面發展。甚至目前已經出現播音主持人與觀眾群體聯合采集素材的網絡傳媒形式,觀眾的數量能夠在極大的程度上保證突發事件的可直播性,例如在最近的幾次地震災情中,廣大群眾及志愿者愿意積極配合網絡媒體隨時對救災援助進行第一時間的播報,使得很多第一手信息并不是通過傳統的電視廣播才被全國人民所了解,這就是網絡傳媒力量的初步體現。
3.2恒久的不確定性
固然網絡傳媒有現場即時性,但也正是因為這種特性導致網絡傳媒有其恒久的不確定性,這就對于網絡播音主持人的心理素質和應變能力帶來極大的考驗。網絡作為一個對全世界人民開放的公共場合,容納著各種思想、心態與價值觀,對于社會上的一些敏感問題,或多或少都會引起一定的共鳴,一旦這種共鳴為更多的受眾傳播渲染,很容易變成社會熱點問題。特別是一些容易爆發群眾情緒的問題,對社會的安定和諧有著重大的影響,這就對網絡播音人員的政治素養和思辨能力有更高的實踐要求。
3.3交際能力和親和力
網絡傳播與傳統傳媒形式的另一個巨大的區別體現在傳播方式上。網絡是一個開放的大眾平臺,所有觀眾都有在網絡上表達觀點的自由,也都有傳播語音和視頻信息的能力,對于媒介的選擇,網絡上的觀眾更有自,故而想要在網絡傳媒上做好播音主持工作,交際能力和親和力必不可少,甚至可以說網絡播音主持的傳播方式就是人際傳播。但也有一些網絡播音主持人錯誤的認為親和力即是無底線的和觀眾打成一片,甚至為了迎合一部分觀眾而做出不合符公眾人物形象的舉止言行,這顯然不是網絡播音主持的正確理解,如何在做到親和平易又不失播音主持人的素質涵養,是值得每一個網絡播音主持人員深思的問題。
3.4輿論引導者兼顧制造者
播音主持人在傳統媒體節目中只能在局限的環境中,在規定的時間內與參與節目的觀眾進行溝通交流,而現場觀眾或者嘉賓必然無法代表所有觀看節目的人的看法和思想,甚至都并不是所有參與節目錄制人員都有機會去表達自己的觀點,這就導致節目的大多數話語權在播音主持人手里,更多執行的是引導輿論。網絡傳媒更重要的是全民的參與,也正因為前文所言觀眾的多樣性、思潮及價值觀的多樣性,導致網絡播音主持人除了為社會國家的大局觀來引導輿論,還可以在開放式的網絡上面把握輿論的制造權,尤其在社會熱點問題即將成為焦點時,可以積極利用輿論制造的優勢進行適當的、符合大局觀的干預,分散參與者的注意力,這些都需要網絡播音主持人對于自身的定位有明確的認知。
4、總結
網絡媒體的興起嚴格將講來也就十年不到的時間,很多網絡傳媒平臺的建設還不完全,對于網絡傳媒的理論研究甚至還很缺乏,網絡播音主持專業學習更是只能憑借工作者自身的理解和鉆研來進行,這既是對相關從業者的挑戰,也是給及這些挑戰者的機遇,君不見網絡上幾人興起幾人浮沉。只有不斷加強自身的學習,充實自身的涵養素質,培養自身播音主持的綜合能力,才能在當今網絡平臺上游刃有余,推動網絡傳媒積極發展的同時推動自身播音主持事業的進步。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