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24 17:08:4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國際金融研究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雙語教學;國際金融;教學方法
Abstract
Bilingualteachingininternationalfinancehasbeenintroducedbymoreandmoreuniversitiesandcolleges.Variousobstaclestothebilingualteachingininternationalfinanceshouldnotbeignored.Inordertoeliminatetheseobstaclesandimprovetheteachingquality,wehavetochooserightcontents,booksandteachingmethodsandmodesforstudentswhomajoreddifferentsubjects.
Keywords:BilingualTeaching;InternationalFinance;TeachingMethods
1.引言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國際金融學的課程建設在我國受到高度重視,不少高校鼓勵老師采用雙語教學講授國際金融??墒?,和其它學科一樣,國際金融雙語教學在實踐中存在不少問題,在一些高校學生害怕甚至抵制雙語教學,教學質量受到影響。對于每門課程雙語教學存在的共同難點,許多學者已經發表論著闡明自己的觀點,不需要筆者在此文中贅述。本文的目的在于從國際金融學的課程內容、課程特點出發,找出國際金融學雙語教學有的障礙和難題,供同行借鑒。
2.實施國際金融學雙語教學的意義
國際金融學的萌芽可以追溯到中世紀,但是很多年以來,國際金融學只是國際貿易學的一部分,處于從屬地位,沒有形成獨立的體系。直到二十世紀60年代前后,美國出版了幾本以國際金融為題的專著,國際金融學才開始成為一門新興的學科在大學的課堂上講授[1]。我國在改革開放后開設國際金融學,雖然歷史不長,但不少學者積極撰寫國際金融學教材,其中不乏優秀作品,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西方開設的國際金融學更成熟,通過引進原版教材,西方的國際金融體系讓國內的任課老師耳目一新,學生可以直接學習原汁原味的國際金融理論。同時國際金融學的研究對象和課程內容要求師生都具有扎實的英語基礎,這樣才能學到最新的國際金融理論,分析不斷出現的國際金融新問題。沒有較強的英語語言能力,只能學習別人翻譯的作品,翻譯的作品除了存在時間滯后問題外,還可能因作者的表達而在一定程度上偏離原文的含義。國際金融雙語教學亦有助于糾正人們對英語學習目的的認識,中國學生從中學開始學習英語,可是到了大學,許多學生卻不知道如何運用英語這門工具,這是因為學生們一直是為學英語而學英語,或者是為了英語考試而學英語,十年寒窗學英語,結果沒有任何用武之地,真是太可惜。其實大學生學習英語的目的就是通過掌握英文這一交流工具學習西方先進的專業理論和知識,在網絡、傳媒技術十分發達的今天,英語水平高的學生可以通過這些平臺學習最新的專業知識,所以開展國際金融雙語教學能夠提高學生英語語言應用能力,促使他們重新認識學習英語的最終目的。
3.國際金融雙語教學中存在的特有問題
同其它學科雙語教學一樣,國際金融雙語教學中存在不少共同問題和障礙,這些障礙分別來自教師、學生、教材和教學方法,不少學者已經發表了自己的看法[2]。為了避免重復建設,本文只針對國際金融學雙語教學有的問題和障礙,主要體現在教學內容、教材的選擇和教學方法三個方面。
3.1教學內容方面
關于國際金融學的研究對象和教學內容,國內外的看法眾說紛紜,但有一點是相同的,也就是國際金融學具有宏觀性、微觀性和綜合性,研究的問題錯綜復雜。其內容既涉及到全球性的國際收支平衡問題、國際資本流動問題、開放經濟條件下國與國之間在貨幣與金融方面的相互依賴關系、各國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的矛盾與協調及其對國民收入、國際收支以及世界經濟帶來的種種影響等。從微觀的角度來看,國際金融學主要分析國際貨幣金融關系的各種形式,如外匯匯率、外匯市場、國際儲備、國際借貸、國際債務、國際金融一體化等一系列問題[3]。同時國際金融學是一門具有交叉性質的邊緣性學科,學好國際金融學,學生必須具備一定的會計學、經濟學、國民經濟核算學、貨幣銀行學基礎。正是因為國際金融學內容豐富復雜,在西方國家的大學里,管理學院或商學院與經濟學院開設的國際金融課程內容并不完全相同,前者住注重微觀部分的講授和國際金融實務,主要從企業財務管理的需要出發,講授如何在國外籌資和投資,如何進行風險管理等內容。而在經濟學院,則注重國際金融理論的講授,不少高校開設國際經濟學,內容包含國際金融理論和國際貿易。我國出版的國際金融教材頗具自己的特色和優點,既包含國際金融理論,又包含國際金融實務,理論聯系實際,但因為受到課時和教材篇幅的限制,所以有些問題在課堂上老師沒有足夠的時間為學生深入講解。更重要的是,在今天,越來越多的高校在講授中采用雙語教學,這意味著越來越多的學校將國外的教材引入中國課堂。同一門課程,中外不同的教學內容,使教師在講授時不知該如何取舍。
3.2雙語教材的選擇
如前文所述,在西方,不同專業的學生學習到的國際金融學內容并不完全一致,因此不同的國際金融教材內容存在較大差別,國外比較有代表性的國際金融教材主要來之英美,主要代表作有Obstfeld,M.和K.Rogoff合著:FoundationsofInternationalMacroeconomics,MITPress,2006";Grossman,G.和K,Rogoff合編:HandbookofInternationalEconomics,Vol1,NorthHolland,2005";PaulR1Krugman和MauriceObstfeld合著:InternationalEconomics:Theory
andPolicy,AddisonWesleyLongman公司;RichardM1Levich著:InternationalFinancial
Markets:PricesandPolicy,McGraw-Hill出版;DavodK,Eiteman,ArthurI,Shonehill和Michael
H,Moffett合著:MultinationalBusinessFinance,Addison;EphriaimClark著internationalfinance,北京大學出版社。這些教材中,Obstfeld和M.Grossman,G為第一作者(或編者)
出版的教材主要針對國外的研究生[4],其難度略高于中國金融本科專業的要求。
PaulR1Krugman和MauriceObstfeld合著:InternationalEconomics:TheoryandPolicy主要講解
國際金融理論。RichardM1Levich著:InternationalFinancialMarkets:PricesandPolicy,McGraw-Hill注重對國際金融市場的分析。DavodK,Eiteman,ArthurI,Shonehill和MichaelH,Moffett合著:MultinationalBusinessFinance,Addison強調國際金融管理。北京大學影印的internationalfinance(由EphriaimClark著)在西方是MBA教材,體系上卻與我國的教材比較相似,區別在于該教材更注重對金融衍生品和金融風險管理的寫作。國外原版教材語言純正,體現了西方的邏輯、文化,尤其是其推理過程、思維方式的不同能很直觀地顯現出來,并且往往體現了新的教學原則和教法。面對這些優秀教材,任課老師感到耳目一新甚至賞心悅目,但是只能選擇一本作為教材,如何取舍無疑是一大難題。
3.1教學內容方面
關于國際金融學的研究對象和教學內容,國內外的看法眾說紛紜,但有一點是相同的,也就是國際金融學具有宏觀性、微觀性和綜合性,研究的問題錯綜復雜。其內容既涉及到全球性的國際收支平衡問題、國際資本流動問題、開放經濟條件下國與國之間在貨幣與金融方面的相互依賴關系、各國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的矛盾與協調及其對國民收入、國際收支以及世界經濟帶來的種種影響等。從微觀的角度來看,國際金融學主要分析國際貨幣金融關系的各種形式,如外匯匯率、外匯市場、國際儲備、國際借貸、國際債務、國際金融一體化等一系列問題[3]。同時國際金融學是一門具有交叉性質的邊緣性學科,學好國際金融學,學生必須具備一定的會計學、經濟學、國民經濟核算學、貨幣銀行學基礎。正是因為國際金融學內容豐富復雜,在西方國家的大學里,管理學院或商學院與經濟學院開設的國際金融課程內容并不完全相同,前者住注重微觀部分的講授和國際金融實務,主要從企業財務管理的需要出發,講授如何在國外籌資和投資,如何進行風險管理等內容。而在經濟學院,則注重國際金融理論的講授,不少高校開設國際經濟學,內容包含國際金融理論和國際貿易。我國出版的國際金融教材頗具自己的特色和優點,既包含國際金融理論,又包含國際金融實務,理論聯系實際,但因為受到課時和教材篇幅的限制,所以有些問題在課堂上老師沒有足夠的時間為學生深入講解。更重要的是,在今天,越來越多的高校在講授中采用雙語教學,這意味著越來越多的學校將國外的教材引入中國課堂。同一門課程,中外不同的教學內容,使教師在講授時不知該如何取舍。
3.2雙語教材的選擇
如前文所述,在西方,不同專業的學生學習到的國際金融學內容并不完全一致,因此不同的國際金融教材內容存在較大差別,國外比較有代表性的國際金融教材主要來之英美,主要代表作有Obstfeld,M.和K.Rogoff合著:FoundationsofInternationalMacroeconomics,MITPress,2006";Grossman,G.和K,Rogoff合編:HandbookofInternationalEconomics,Vol1,NorthHolland,2005";PaulR1Krugman和MauriceObstfeld合著:InternationalEconomics:Theory
andPolicy,AddisonWesleyLongman公司;RichardM1Levich著:InternationalFinancial
Markets:PricesandPolicy,McGraw-Hill出版;DavodK,Eiteman,ArthurI,Shonehill和Michael
H,Moffett合著:MultinationalBusinessFinance,Addison;EphriaimClark著internationalfinance,北京大學出版社。這些教材中,Obstfeld和M.Grossman,G為第一作者(或編者)
出版的教材主要針對國外的研究生[4],其難度略高于中國金融本科專業的要求。
PaulR1Krugman和MauriceObstfeld合著:InternationalEconomics:TheoryandPolicy主要講解
國際金融理論。RichardM1Levich著:InternationalFinancialMarkets:PricesandPolicy,McGraw-Hill注重對國際金融市場的分析。DavodK,Eiteman,ArthurI,Shonehill和MichaelH,Moffett合著:MultinationalBusinessFinance,Addison強調國際金融管理。北京大學影印的internationalfinance(由EphriaimClark著)在西方是MBA教材,體系上卻與我國的教材比較相似,區別在于該教材更注重對金融衍生品和金融風險管理的寫作。國外原版教材語言純正,體現了西方的邏輯、文化,尤其是其推理過程、思維方式的不同能很直觀地顯現出來,并且往往體現了新的教學原則和教法。面對這些優秀教材,任課老師感到耳目一新甚至賞心悅目,但是只能選擇一本作為教材,如何取舍無疑是一大難題。
3.3教學方法方面
雙語教學采用的教學方法與母語教學方法其實本身并沒有太大差異,然而雙語教學增加了教師表達和講授的難度,同時對學生的要求也更高。在實踐中,一些學生認為自己的英語水平達不到雙語教學的要求,畏懼甚至反感雙語教學,由此產生厭學的情緒,他們在課堂上表現出不合作的態度,這不僅會沖淡教師上課的熱情,也進一步增加了教師管理課堂的難度,講授的難度也更高。從雙語教學的模式來看,主要有沉浸型、過渡型、翻譯式、保持型、和雙重語言教學等模式[5],在國際金融雙語教學中該選擇哪一種模式,也是任課教師困惑的難
題。
4.對策
提高國際金融雙語教學的質量,關鍵在于因材施教,不同專業的學生傳授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英語水平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另外,教材的選擇也十分重要。
4.1根據不同的專業,選擇教學內容
因為國際金融學的內容很多,在課時有限的條件下針對不同專業的學生應傳授不同的教學內容,同時要注意教學內容本土化,聯系中國匯率制度改革、國際收支狀況、中國國際金融市場的發展等實際,因為這些內容,一般不會在外國學者的著作中出現。筆者認為,對于金融專業的學生,特別是國際金融方向的學生,講授內容應該最深也最全面,不僅是理論還是實務部分,要求都應該比其它專業高得多。對于開放經濟下內外均衡目標的沖突與調節、國際收支理論、匯率理論、金融自由化與發展中國家資本賬戶開放、金融監管、金融衍生品、金融風險管理等難點,應深入講授。對于國際貿易專業的學生,可以將講授的內容與國際貿易專業的特點和要求結合起來,比如說為學生深入講解外匯風險管理、國際結算等方面的內容。經濟學專業的同學具備扎實的經濟學理論基礎,可以將國際金融理論作為講授的重點。而管理學、會計學、市場營銷等專業的同學往往金融學基礎比較薄弱,教學計劃中的國際金融課時又比較少,在教學內容選擇上應首先保證國際金融基礎理論的傳授,然后再選擇比較容易又具趣味性的國際金融實務,比如外匯交易、套期保值等內容。
4.2參照國內優秀教材,選擇合適的外文教材
外文教材有不少優點,但是外文教材缺乏對國內國際金融熱點問題的闡述,同時外文教材也缺乏豐富的教輔資料,學生在學習時往往要參照國內的中文教材。筆者認為,對學生推薦國內優秀教材是非常有必要的,姜波克、陳雨露老師以及老一輩的國際金融專家陳彪如和錢榮堃編寫的教材都是非常嚴謹和漂亮的,符合我國國情,選擇外文教材開展雙語教學時,不僅不能忘記這些教材,而且應該向學生推薦強調這些教材的優點。根據這些教材的體系,選擇合適的外文教材,這樣即便是英語水平不太好的同學,也能夠從中文教材得到啟發,有助于自己理解外文的含義。筆者認為,對于國際貿易和經濟學的學生,可以為他們選擇PaulR1Krugman和MauriceObstfeld合著:InternationalEconomics:TheoryandPolicy,因為這本教材注重國際金融理論的講解,同時包含的國際貿易的內容。而對于金融專業的同學,可以選擇北京大學影印的internationalfinance(由EphriaimClark著),這本教材既包含國際金融理論,又有豐富的國際金融實務內容全面、語言表述深入淺出。但是這本教材在國外主要
為MBA學生準備,所以國際收支理論和匯率理論方面的內容相對簡單,教師在講解時可以適當補充教學內容,增加教學難度。
4.3因材施教,注意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
教學需要教方(教師)和學方(學生)的默契配合,再富有激情老師面對冷漠無互動的學生也會變得沮喪。高校的學生來自不同的省市,英語水平存在一定差異(見表1),有些學生對雙語教學充滿熱情,有些學生認為雙語教學誤人子弟,各有各的理由。恰當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是保證教學質量的關鍵,筆者認為對于不同專業不同英語水平的學生應采取不同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
表1的數據顯示,金融一班和金融三班英語四、六級的通過率都存在較大的差異,顯然在這兩個班采用相同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收效和學生的反饋也同樣會存在差異。在實踐中,我們采用的辦法是打亂學生原有自然班的安排,按學生的意愿和四、六級的通過率對學生進行分班,分層次授課。學生們被重新分為五個小班,將英語成績最好的同學和喜歡英語的同學劃分到相同的班級,對他們采用過渡型教學模式,老師在講授中英語表達可以達到80%以上。國際金融案例層出不窮,所以在方法上,盡量給這些英語好的學生安排課后案例閱讀與分析,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對于英語最差的學生,應耐心鼓勵他們,其實筆者始終認為,高校學生不能通過四、六級考試,并不代表英語水平低,只要持之以恒,他們也一樣能夠運用好英語。在教學模式的選擇上,應采用雙重語言教學模式,同時采用兩門語言,英語表達可減少到30%左右,逐步將學生引入雙語教學中來。對于外語水平居中的學生,可以采用保持型模式,英語的表達在50%左右。值得注意的是,筆者認為沉浸型和翻譯式這兩種模式在國際金融雙語教學中都不可取,前者對學生的要求太高,后者會讓學生感到十分枯燥。
以上觀點,只是作者的粗淺認識,供同行借鑒,希望我國的雙語教學質量不管提高,也希望得到更多師生的認可。
參考文獻
[1]陳彪如.國際金融[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2
[2]陳晶瑛.高校開展“雙語教學”的現狀、問題與對策[J],經濟師,2005,(1)
[3]錢榮堃.國際金融[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
[4]鄒宏元;何澤榮.中美兩國大學本科《國際金融》課程教材和教學內容的比較[J],財經科學,2002增刊
[5]鄒艷.關于高等學校雙語教學模式的研究[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04,08
[6]姜波克,國際金融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7]申沛;馮永平.推進雙語教學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大學教學,2005,(2)
一、國際金融市場的均衡機制
國際金融市場的均衡機制,是在不考慮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等制約因素的情況下,具有相同特征的證券或資產不存在從國際流動中獲利的機會的一種市場穩定性,這時,國際金融市場處于一種靜止平衡的狀態。其形成條件分析如下:
以S表示直接標價法下的即期匯率,F表示遠期匯率,以r、r*分別表示本國貨幣利率與外國貨幣利率(投資收益率)。假設從國內籌措的資金為一單位本國貨幣,從外匯市場上拋出得1/S外國資產,再把1/S外國資產投資于一長期投資項目,一年后可得(1+r*).1/S外幣資產,再到外匯市場上兌換本幣,可得(1+r*).F/S本質幣資產。同樣道理,投資者也可以從國外籌措資金,投資于本國資產,最終可得(1+r).F/S單位外幣,兩種投資操作方式正好相反。資本在國際金融市場中的流動方向取決于兩種投資方式的最后收益率與投資成本的比較。以第一種方式為例說明,
如果(1+r*).F/S>(1+r),即期資本流出,遠期資本流入。
如果(1+r*).F/S<(1+r),即期資本流入,遠期資本流出。
如果(1+r*).F/S>(1+r),投資于本國資產與抵補后的外國資產收益率相等,市場處于均衡狀態。
如果以f表示遠期貼水或升水,即f=(F-S)/S,即F/S=1+f,代入以上三式,經過轉換,得出r+r*f=(F-S)/S。其含義與上三式相同。
從上述分析可知,只要投資的最終收益與資本不一致時,國際金融市場就失去均衡,資本流動就會產生。事實上,在開放經濟條件下,國際資本流動方向和規模是變化莫測的,如果一國的經濟基礎、金融監管手段或金融市場建設等不相適應,就有可能釀成金融風險,并有可能傳染、擴大成國際金融風險。那么,國際金融市場上的均衡是如何被打破并釀成風險的呢?下文將從國際金融市場其本身的內生變量進行分析。
二、國際金融市場的非均衡與金融風險
國際金融市場非均衡主要由國際金融投資者主觀預期、投資交易成本、投資者的投機行為和一個國家本身的金融市場狀況等因素引起,這些因素的變化內在地使國際金融市場失去均衡,導致國際金融資本流動變化無常,如果資本流出流入國家沒有防范能力,就極易產生金融風險。下面是具體分析。
(一)主觀預期機制
國際金融市場的活動一般由外匯交易商和金融投資者充當主體。無論是套利保值還是投機,都是以匯率和利率的預期為基礎?!巴鈪R交易商制訂買賣外匯的決策奠基于他們的匯率預期,而匯率預期又取決于他們對匯率趨勢相關的政治、經濟的掌握?!备鹘灰咨毯屯顿Y者對未來匯率或利率的預期是一個博弈的過程,對匯率和利率預期的差異直接導致國際資本流動的大幅波動。
按現代經濟學的觀點,預期均衡是指合理預期和預測。即是對所有現在可得的、與變量的未來發展趨勢有關的信息所作出的預期和預測。只要市場參與者都能根據自己現在所能得到的、與變量的未來發展趨勢有關的信息來進行預測,那么最終結果必然是與從市場角度得到的信息相一致,達到預期均衡。所以,只要投資者或投機商發現市場的實際情況與他們的合理預期有差異,他們就會改變其定價策略,利用市場差價獲利。各投資者主觀預期的差異可以內生地擴大或縮小資本流動的波動性。
主觀預期對國際金融非均衡性的內生作用可以從兩個角度進行分析。
1.通過對匯率的主觀預期產生預期差異,影響國際金融市場的均衡,是金融風險的一個重要的內生因素
我們知道,“價格大幅度的急劇變化和持續易變性是證券化票據市場的特點,由可以覺察到的有關風險與利潤的變化來驅動投資也是市場的特點?!薄爱斶M行匯率是否呈無偏性波動實驗時,有效的匯率預測者能更容易地解釋遠期匯率的情況,同時,也能更容易地判斷呈什么趨勢變動及其左右因素”。在國際貨幣市場中,投資者的未來收益決定于兩國資產之間的有效收益與成本差,而“外國資產的有效收益等于外幣利率加上匯率的預期變化”。如果把遠期匯率F加上預期因素,就是預期未來即期匯率,可以表述為Et+1,那么升水率f=(Et+1-S)/S。對r-r*f=(F-S)/S式兩邊同時減去匯率的預期變化(Et+1-S)/S,得:
r-r*-(Et+1-S)/S[(F-S)/S]-[(Et+1-S)/S]=(F-Et+1)/S……A式
由A式可以看出,投資者必須承擔的風險升水或貼水(F-Et+1)/S,即國內外兩種資產的收益差取決于遠期匯率F與預期未來即期匯率Et+1。遠期匯率成為未來即期匯率的有偏預測指標。假設即期匯率不是按隨機走動方向式運動,那么即期匯率St可以表述為:
St=αSt-1+βSt-2+γZt+δZt-1+U?!瑽式(Z是某種其他變量,如貨幣存量,α、β、γ、δ是參數,U。是預測隨機誤差)
因為S和Z的過去值在t-1期都是已知的,所以下一個時期的合理預期遠期匯率也根據過去的S和Z值來推測,可以用Et+1St來表示:
Et-1St=αSt-1+βSt-2+γEt-1Zt-1)+δZt-1……C式
現將B式減C式,得到:
St-Et-1St=γ(Zt-Et-1Zt-1)+U?!璂式
由此看出,如果風險中立,則D式左邊表示:在t-1期簽訂一個按合理預期遠期匯率(即Et-1St)買進外幣的遠期合同,然后在t期以St交割,并將該外幣即期賣出所得到的收益。這種預期投資收益的大小由預期匯率Et-1St決定。在國際金融市場中也正是這個由預期遠期匯率決定的投資收益決定國際資本的流向和規模,當不同投資者在同一時期的預期大致相同時,這時大量國際資本就將同時流入或流出一國金融市場,增加該國金融市場的動蕩性。
2.對利率的預期影響國際金融市場的均衡
按利率平價理論,利率是國際資本流動的決定因素?!跋鄬Φ睦试谟绊懡鹑诜峙鋭e重要,促使資金從利潤率低的地區或部門流向利潤率高的地區或部門。”按照歐文·費雪提出的費雪方程式r=I+π,名義利率等于實際利率I與預期通貨膨脹率π之和。在國際金融市場中,可以將其分解為本國和外國兩個方程式,分別為r=I+π和r*=I*+π*。
如果國際上的實際利率相同,即r=r*,那么,名義利率r和r*僅因預期的通貨膨脹而有所不同,所以得r-r*=π-π*,與A式合并,得:π-π*-(Et+1-S)/S(F-Et+1)/S……E式
所以,國內外金融資產的收益率差(F-Et+1)/S由預期的通貨膨脹率π-π*、預期未來即期匯率Et+1和即期匯率S共同決定。這種收益率差影響著國際金融市場的有效運行,其波動性成為國際金融風險的一個助長因素。
現實中,當利率和遠期匯率有相同的到期期限時,兩國利率的差距等于遠期升水或貼水。遠期匯率經常被看成是未來即期匯率的市場預測,利率差也大約等于即期匯率的預期變化。因為,一國利率高于他國利率時,預期高利率貨幣會對低利率貨幣貶值。由于各地的有效收益會趨于一致,因此,一國利率高于他國利率的唯一辦法就是預期高利率貨幣貶值,有效收益率r+(F-S)/S要低于觀察到的利率r,因為預期貨幣貶值,即F
另外,主觀預期還有其他方面的表現,但是不是短期、直接的決定因素,而具有長期性。本文不作具體論述。
(二)交易成本機制分析
在國際金融市場中,投資的交易成本是買賣價差。買賣價差由二部分構成:第一是國內借款利率rB,國內投資收益率rL,國外借款利率rB*,國外投資收益率rL*四者之間構成的利率差。第二是外匯買賣價差。投資主體必須考慮利率差和外匯價差,以調整其資金投入方向及投資規模。這種交易成本是國際金融市場非均衡性的一個內生因素。
在rB≠rL≠rB*≠rL*的前提下,國際金融市場的投資有四種方式可供選擇:
1借一單位本幣(美元),投資于外國,再賣出遠期外匯,最終得(1+rL*)。F/S美元,這時報酬率為F/S(1+rL*)-(1+rB),即[(1+rL*)、F-S(1+rB)]/S
2投資者作反向投資,此時報酬率為S(1+rL)-(1+rB*).F/S
3借款于本國而投資于外國,報酬率為rL-rB
4在外國借一定資金,投資于外國,報酬率為rL*-rB*
投資者對四種投資方式進行不同的效益比較,決定資金的投資方向。
以1和2的比較為例進行分析:
第一步,假設銀行外匯買賣價差相同。
有[(1+rL*).F-S(1+rB*)]/SS(1+rL)-(1+RB*).F/S
移項得:[(F-S)/S][(1+rL*)+(1+rB*)][(rL+rB)-(rL*+rB*)]……(1)
第二步,假設投資者同時面臨四種利差和買賣價差構成的交易成本。以Sa、Fa、Sb、Fb分別表示即期外匯和遠期外匯的買價(ask)和賣價(bid)。那么(1)式將轉換為:[Fb-Sa/Sa][(1+rL*)+(1+rB*)/(1+τ)](rL+rB)-(rL*+rB*)/(1+τ),其中τ=(Sa-Sb)/Sb
對其進行變形移項,得:FbSa[(1+rL)+(1+rB)]/[(1+rL*)+(1+rB*)/(1+τ)]……1.a
根據同樣方法對其他五種投資選擇進行比較,得出其余五種結果,分別是:
FbSa[(1+rL)/(1+rL*)]……2.a
FbSa[(1+rL)+(1+rB*)-(1+rL*)]/(1+rB*)……3.a
FbSb[(1+rB)/(1+rB*)]……4.a
FbSa[(1+rB)+(1+rL*)-(1+rB*)]/(1+rL*)……5.a
FbSb[(rL-rB)/(rL*-RB*)]……6.a
投資者可以對上述六種投資結果進行比較,取出最優解,作出投資選擇,從而決定國際金融資金的流向和規模。而且兩種價差引起不同投資方式的效益差別大小直接影響著資金流動的波動及幅度,導致國際金融市場的非均衡。
以S+a,S+b分別表示未來即期市場的外匯買價和賣價,以1.a式作為分析對象,并把它加上預期因素,列括號內容為M。如果S+b>Sa.M,或者S+b>Fa.M,即期資本流出,遠期資本流入。如果S+a>Sb.M或者S+aFb.M,資本流動正好相反。
所以說,不同國家的存貸利率以及外匯的買賣差影響國際資本流動的方向和規模,當兩者產生變動以及投資者對其變動的預期估計產生偏差時,就必然有大規模的不穩定性流動資金,當其波動幅度超過一個國家的經濟承受能力和監管能力時,就有可能醞釀成金融風險。
(三)投機行為分析
國際金融投機主體經常以各種基金的合法身份出現,其資金具體表現為國際游資(HOTMONEY),投機行為的主要目的是利用非正常的投機手段,獲得正常投資收益以外的資本利益。當投機基金非常龐大,達到對特定的匯市形成和匯率趨勢基本控制的程度時,投機行為就會給金融市場產生直接沖擊,導致一國金融市場風險的產生。
投機行為的基本特征是,市場參與者在預測到經濟政策或諸如匯率和利率等經濟變量不能維持時,突然進行大幅度的資產重組,“投機性沖擊是在市場預測經濟政策不一致時所作出的理性反應”,“不一定要將投機性沖擊視為市場的反常行為,相反,它被看作是競爭性市場在預測到經濟政策的不連續性后的典型反應”。投資者的大幅度資產重組還有其他原因,典型的有二種:第一,投資者為避免損失,在即期市場上賣出外匯;第二,投機者為獲取利潤,在遠期市場中賣出外匯的空頭頭寸。
在投機活動的形成過程中,存在下列因果關系:基本經濟因素的錯位程度、收支衡的頻率和嚴重性引起資本流量的增加,資本流量的增中引起投機活動量的增加。伴隨著資本流量的增長,外匯需求規模擴大,不穩定性出現增強,發生動蕩的事件的可能性也會增加。如果外匯具有作為一種理想資產的特征的話,那么,隨著外匯價格越來越大的波動,從中投機的機會也將增加,只要投機主體存在,就會引起投機活動量的增加。
投機活動量對國際金融市場產生三個效應:第一,投機活動量的上升直接導致外匯需求規模和不穩定性的上升,金融動蕩增加;第二,投機活動量的增加造成匯率沒有穩定點或者基本走勢不能獨立于投機影響的狀態;第三,金融機構在外匯交易活動中的投機行為大大增加。與傳統銀行業務獲利性減少相聯系,投機活動量的增加使金融機構的外匯業務重點越來越傾向于貨幣投機,隨此重心的轉移,外匯市場的任何波動更有可能引起投機性的買進和賣出,使金融市場的波動更加復雜化。
(四)市場因素
1.信息傳遞與預期因素
首先,信息制約了市場主體對匯率、利率或其他金融變量的預期。勞倫斯·科普蘭認為,國際金融市場的特殊信息,即是出乎意料之外的“新聞”,市場主體對新聞作出預測性反應。如果市場是有效的,那么,即期匯率St=-ρ(t-1)+ft+1+η(1+ε)-1.Σβk.(EtZt+k-Et-1Zt+k),(0<ρ<1,ε>0)。
由此可以看出,即期匯率由前一時期的遠期匯率ft+1、目前到期的遠期合同在當時簽訂確定的風險報酬-ρ(t-1)和關于對基本因素的所有未來值(即“新聞”因素的影響)三個部分組成?!靶侣劇弊鳛槭袌鲋黧w預期之外偶然出現的事情而導致的隨機誤差因素,包括內生影響因素,如利率、通貨膨脹等,也包括外生影響因素如政府宣告、地震等偶然因素??破仗m認為,基本變量中使人吃驚的成分能否解釋匯率波動的百分比,取決于我們觀察到的每周、每月或者季度資料,也取決于我們選擇的貨幣和觀察到的其他因素?!靶侣劇笔录R率的影響有一定范圍,“外匯市場對市場的反應不是取決于這些信息是‘好’還是‘壞’,而是取決于這些信息比預期是‘更好’還是‘更壞’,預期到的信息已包括在現在的市場匯率之中,匯率只對未預料的信息作出反應?!北热?當政府公布貨幣供給、貿易差額等統計數字之后,市場匯率的變化并不取決于這些數字本身的大小,而是取決于這些統計數字與人們預期之間的差額,只有這種“新聞”才會影響匯率的變化。
其次,“新聞”信息的滯后是金融風險的一個內生因素?!皽蟆笔侵感侣勛兞康陌l生日期和實際公布日期之間缺乏同步性,市場主體不能對其資產進行合理的組合調整,導致滯后摩擦成本。這一點決定于國際金融市場中的投資主體對信息的反應靈敏度。
再次,信息約束還表現在市場的進入障礙。美國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奧德和威斯等認為:由于市場上信息不完全,有一部分投資者有可能被排除在金融市場之外。他們以國內信貸市場為例加以證明。假設有A和B兩組投資者,其投資預期收益為Ra和Rb,由于A組的工作特點或銀行掌握信息不完全,在銀行看來,對A組進行貸款的預期收益Ea相對于Ra來說大打折扣。相反,銀行對B組熟悉,而且B組的工作穩當,風險較小,因而在銀行家眼中,對B組的貸款預期收益Eb有可能高于Rb。相對于B組而言,A組投資者可能被排除在借貸市場之外。國際金融市場,特別是在占重大比例的國際信貸市場中也存在、甚至更為嚴重的信息不充分問題,嚴重影響了國際借貸資本的流向和規模,加強了國際金融市場的不平衡性,容易引起國際金融市場的波動。
2.金融市場的流動性不足和交易約束
首先,金融市場的流動性不足表現為金融投資主體的非完全自由交易。例如,在遠期市場交易中,客戶必須交納一定的保證金,以保證遠期市場交易人履行承諾。這筆保證金將使交易人承擔機會成本,因為它不能被用來投資以取得收益。這種機會成本有礙于國際金融市場的正常運行。正如勞倫斯·科普蘭說:“國際貨幣市場均衡必須有充足的套利資金作為條件,換句話說,某個或更多的套利者可以利用自由資金以驅使相應的比率達到均衡”。
其次,金融市場的流動性不足表現為金融工具的短缺。金融資產單一化使國際金融投資者無法達到分散風險的目的,一旦遇到風吹草動,加上主觀預期,資產無法在國內金融工具之間進行轉移,這時只有大規模地逃離本國市場,從而誘發金融風險。
金融市場的流動性越不足,金融資產轉換的成本就越高。在國際金融市場中,只有匯率預測貶值的幅度更大才能抵消金融資產的轉換成本,一旦在流動性不足的市場上售出大量金融資產,就會因供求關系導致市場價格下降,從而使國際金融市場嚴重失衡。例如1994年的印度尼西亞,外國投資者大約擁有上市股票的30%,占有交易量的70%以上,在這種情況下,投資者失去信心,就出現了因流動性不足而找不到買主的現象,需要進行金融資產轉換的投資者面臨嚴重的“租金”分割,使其預期變得更壞。
3.金融市場壟斷的存在有害于國際金融市場的運行
金融市場的壟斷者往往擁有更充裕的信息和資金以及高明的投資或投機技術,操縱市場價格,獲取壟斷利潤。在當前的國際外匯市場中,集中與壟斷現象相當明顯。根據英格蘭銀行1995年10月的一份調查,在倫敦外匯交易市場上,銀行間的交易集中在少數大銀行之間,前20家銀行控制了整個倫敦匯市交易量的68%。金融市場主體的集中與壟斷,人為操縱市場的行為,勢必增加匯市的波動,醞釀金融市場的風險。
三、結論
根據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第一,加入WTO,金融國際化是必然的選擇,但是完全開放一國的資本市場要有一個過程,這里是指國際收支的資本項目實行自由化。原因在于我國金融市場在交易制度和監管體制上還不完善,市場信息傳遞不暢、金融工具短缺,投機操縱行為等非法現象還比較嚴重,在此情況下,對幾萬億美元的巨額國際游資“開綠燈”,無異于“引狼入室”。東南亞國家為我們提供了教訓,在準備不充分的情況下,過早地開放了國內資本市場,加上金融市場管理混亂,為投機者提供了大量的條件和機會。世界銀行經濟顧問穆斯地塔法·納布利說得好:“一個國家應該尋求國內金融體系及資本帳戶的自由化,但進行這些改革的時機選擇和次序安排對于最大限度地減少危機和風險是關鍵。”
一、上海自貿試驗區的成立為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帶來新契機
設立上海自貿試驗區是進一步深化改革、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深化金融領域改革開放的重大舉措,將對上海建設成國際金融中心產生重要的推動作用。
(一)金融自由化水平提高有利于推進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
從海外的發展經驗看,金融自由化是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支點和必不可少的條件。長期以來,受制于人民幣的非全面可兌換性、利率的非市場化、金融機構的設立壁壘等,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一直進展緩慢?,F在,在上海自貿試驗區成立之后,在風險可控前提下,可在自貿區內對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金融市場利率市場化、人民幣跨境使用等方面進行先行先試。金融服務業將對符合條件的民營資本和外資金融機構全面開放,支持在試驗區內設立外資銀行和中外合資銀行等。這些措施顯然會將金融自由化水平大大提升,進而對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建設起到推動作用。
(二)金融領域的開放創新將推動上海金融市場和金融產品創新
從倫敦、紐約等國際金融中心的發展歷史看,有利于創新但又不失規范的金融監管體系能夠促進國際金融中心建設。一方面,為了防范金融風險,政府要進行嚴格的監管,保證金融中心的穩定,另一方面要提供相對寬松的金融環境,促進金融創新,保證金融中心的活力。上海自貿試驗區總體方案中明確提出了深化金融領域的開放創新,允許在試驗區內建立面向國際的交易平臺,逐步允許境外企業參與商品期貨交易,鼓勵金融市場產品創新。這無疑會推動上海金融市場和金融產品的創新步伐,活躍金融市場,為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帶來新契機。
(三)跨國公司總部的集聚將促進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
總部經濟也是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大公司的總部要管理龐大的財務往來和資金流,對金融產品有強大的需求,也常常需要通過現貨市場與期貨市場的對沖機制來控制、管理其生產經營風險。大公司總部的集聚不僅有助于形成資金中心,也有助于活躍包括期貨市場在內的金融市場。自貿試驗區總體方案明確了將深化跨國公司總部外匯資金集中運營管理試點,促進跨國公司設立區域性或全球性資金管理中心。這將推動跨國公司總部集聚在上海,進而推動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建設。
(四)金融業國際化水平的提高助力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
國際金融中心的主要特征就是高度國際化。上海自貿試驗區的多項方案措施無疑會提高上海金融業的國際化水平:在金融制度創新方面,鼓勵企業利用境內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實現跨境融資自由化;在增強金融服務功能方面,金融服務業對符合條件的民營資本和外資金融機構全面開放,支持在試驗區內設立外資銀行和中外合資銀行,允許金融市場在試驗區內建立面向國際的交易平臺,逐步允許境外企業參與商品期貨交易。如果能充分利用上海自貿試驗區成立及與之相關的有利政策,必將有利于推動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建設。
二、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面臨的困難和挑戰
上海在國際金融中心的建設方面,有很多優勢和較為良好的基礎,但也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對此應有客觀、清醒的認識。
(一)金融市場交易品種單一,交易規模不足
國際金融中心的一個重要特征是有較大規模的金融交易活動發生。而上海當前的情況是:一方面,上海股票主板專業提供專業寫作論文的服務,歡迎光臨dylw.net市場不夠活躍,日成交金額常常低于深圳的創業板和中小企業板市場;另一方面,金融期貨和金融衍生品市場交易品種單一,交易規模不足。目前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上市的交易品種只有滬深300指數期貨和5年期國債期貨。表1為滬深300指數(HS300)與滬深300指數期貨(IF)4月份以來的日成交金額數據,可以看到,目前滬深300指數期貨的日成交金額大體為滬深股票現貨市場成交金額的10倍以下。股指期貨的成交金額數倍于股票現貨交易是國際金融市場的一個規律性現象,而我國金融期貨的交易品種單一,交易規模也遠不及成熟市場,難以發揮金融期貨的價格發現和套期保值功能。無論現貨市場還是期貨市場,金融活動的交易規模都相對比較小,制約著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建設進度。
(二)金融機構的集聚度不夠
金融中心是一個國家或地區金融活動的集中地,從倫敦和紐約等國際金融中心的經驗來看,國際金融中心都聚集著相當數量的、高質量的金融機構。然而無論是商業銀行、證券公司還是保險公司,國內一些有實力的金融機構的總部并不在上海,譬如,招商銀行、民生銀行、平安保險等總部都分布在北京、深圳等地。金融監管機構如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監會、中國證監會、中國保監會的總部也都不在上海。實際上,沒有一些有實力的金融機構作支撐,上海是很難建設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的。
(三)非政治中心帶來信息劣勢
與倫敦、東京、巴黎、新加坡等金融中心同時也是所在國的政治中心不同,上海不是我國的政治中心,因此在享受政治中心的許多經濟輻射效應和信息溢出效應方面,上海不占優勢。金融業是一個高度依賴信息運行并對信息非常敏感的行業,一個國際金融中心必須能夠大量、及時、客觀的反映市場、機構、產品變化的專業提供專業寫作論文的服務,歡迎光臨dylw.net各種信息。非政治中心所帶來的信息短板制約著上海建設成為國際金融中心。
(四)金融市場體系不完整
目前,上海金融中心在各個金融子市場上與世界一流國際金融中心相比仍有較大的差距:股票市場大而不強,截止2012年年底,上交所股票成交額位列全球主要交易所 第四位,亞洲第二位,但上海股票市場大而不強,與國際市場價格的同步性較差;債券市場交易品種單一,政策性銀行債、國債和中期票據三者的發行量超過發行總量的70%,缺少創新品種;金融期貨、衍生品市場尚處于發展階段的初期,功能沒有得到應有的發揮。金融子市場的不發達導致整個金融市場體系不完整,市場的資源配置和風險規避功能未能很好發揮,限制了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
三、抓住上海自貿試驗區成立的契機,推動國際金融中心建設
在推進自貿試驗區建設的過程中,也為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提供了新的發展契機。上海應該抓住契機,大力實施金融產品創新,吸引金融機構匯集,完善信息、完善金融市場體系,實現到2020年將上海建設成“與中國經濟實力相適應的國際金融中心”的目標。
(一)大力實施金融產品創新,活躍金融市場
相對于目前滬深兩市的2300多只股票而言,滬深300指數期貨這一單一的期貨交易品種明顯不足。無論是從為投資者提供更多、更有效的套期保值工具的角度,還是從活躍股指期貨市場交易的角度,都應該提供更多的期貨交易品種。上海應該抓住當前金融領域開放創新的有利時機,著力發展金融期貨和金融衍生品市場,活躍股票指數期貨市場,更好地發揮金融期貨的價格發現和套期保值功能,這也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必然要求。
(二)進一步吸引國內外金融機構的集聚
國際金融中心是以大量有實力的金融機構的集聚為基礎的,上海應該利用金融自由化水平提高的制度和政策環專業提供專業寫作論文的服務,歡迎光臨dylw.net境吸引功能性金融機構、全國性金融機構、國際性金融機構及其他影響力較大的金融機構不斷落戶上海,既要注重金融機構集聚的數量,更要注重金融機構集聚的質量,把上海建設成為金融機構總部和功能性金融機構的重要集聚地。
(三)打造完善的金融資訊信息平臺
作為國際性的金融中心,前提條件之一就是能讓市場主體以最快速度、最小成本獲取有效信息,進而做出正確判斷。上海應借助自貿區成立和金融業國際化水平提高的契機,打造一批符合國際語境、有全球影響力的財經傳媒和金融資訊信息平臺,彌補非政治中心帶來的信息方面的劣勢,進一步吸引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交易主體,提升上海金融中心在世界范圍內的地位和作用。
(四)不斷開拓金融市場的新領域,建立多層次的金融市場體系
借助金融領域開放創新的契機,上海應積極拓展多功能、多層次的金融市場。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金融市場的內涵和邊界也在發生變化,譬如,碳金融市場正逐漸成為金融市場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世界權威機構預測2020年全球碳金融市場交易金額將達到3.5萬億美元。不斷開拓金融市場的新領域,也是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題中之義。
參考文獻:
[1]國務院關于印發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Z].2013-09-18.
[2]葉德磊,顧京.我國股指期貨套期保值效應的實證研究[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04).
[3]葉德磊.抓住金融創新的新契機[N].解放日報,2013-10-09.
[4]嚴晨.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歷史比較分析[J].上海經濟研究,2013(06).
[5]葛靜,王山.對新時期推進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思考[J].福建金融,2013(06).
【關鍵詞】教學方法;課堂設計;案例教學;實踐教學
1 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和課堂設計的必要性
“以學生為中心”的觀念源于美國教育家杜威“以兒童為中心”的觀念。在西方,19世紀末以前,西方的教育以教師為中心,強調傳授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20世紀20年代進步主義教育深入人心,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在三四十年代達到頂峰后又很快陷入低谷,20世紀六七十年代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開始復蘇并逐步推廣。在我國,隨著改革開放西方國家的教育思想和教學理念逐步傳入我國。20世紀80年代以前,我國是以傳統教學方法為主,表現在教學上是以教師在課堂上講課為主,學生完全以聽課為主的教學模式。90年代以后尤其是進入21世紀以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逐步推廣開來。
傳統的教學思想與教學設計通常存在著三種特征和相應的弊端。(1)傳統的“課堂教學設計”以教師的教為本位,學生的學只能圍繞教師的教而轉,從而使學生只能處于“觀眾的席位”,喪失了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自主性和主動性;(2)傳統的“課堂教學設計”以書本知識為本位,忽視了師生之間、同學之間應有的情感交流,學生學習死板,知識僵化,喪失了學習過程中學生的情感性和發展性;(3)傳統的“課堂教學設計”以靜態教案為本位,學生只能被動適應,從而使教師對教材、教案的認知過程代替了學生對學習內容的認知過程,喪失了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能動性和創造性。與此相應,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思路則可以解決傳統教學方法中的弊端。從課堂教學看,“以學生為中心”就是要積極創造和激發大學生的有效學習環境和氛圍,重視對學生學習的指導與幫助,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自主性和創造性,重視培養大學生研究性學習和合作學習的能力。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有以下幾個突出特點:(1)以學生為中心的現代教學方法在肯定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主導地位的基礎上,更強調應以學生學習為本位,教師的教學設計是為學生的有效學習服務的;(2)以學生為中心的現代教學方法在肯定傳授書本知識的基礎上,更強調學生全面發展的思想,強調多元化的知識來源,而不應僅僅停留在書本知識;以學生為中心的現代教學方法在肯定傳統靜態教學方法的基礎上,更強調師生之間的交流,在靜態教學的基礎上更注重學生的反饋,更重視動態的學習方法,更注重學生對知識的全面掌握。
結合國際金融課程的特點和本科教學特點我們可以發現,傳統的教學方法相對更為僵化、更為機械、更為單調,而以學生為中心的現代教學方法則可以有效克服這些缺點,更生動、更靈活、更豐富,也更適應大學生的特點。在國際金融課程教學中,以學生為中心的現代教學方法更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創造性,使學生更好地掌握國際金融知識。
2 國際金融課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和課堂設計的思路與實現途徑
國際金融課程具有內容豐富、理論性與應用性強和時代性強等特點。國際金融課程研究內容非常廣泛,理論方面有國際收支理論、匯率理論、國際儲備理論等;實務方面有外匯市場與外匯交易、外匯風險管理、外債管理等;政策方面有匯率政策、國際收支的調節政策、國際貨幣體系、內外均衡的政策搭配等。在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指導下,在國際金融課堂教學中,如何根據學科特點,設計出讓學生感興趣的國際金融課程內容。比如如何做到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有形課堂與網絡課堂相結合、課內教學與課外輔導相結合、教師授課與師生研討相結合等,這需要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等多方面進行系列改革和設計。具體思路如下:
2.1 課堂教學方面
(1)重視運用多媒體教學和網絡教學:多媒體教學以文字、圖片、表格、動畫、視頻等形式講授課程,可以增強授課的直觀性、形象性、生動性,擴大課堂教學的信息量,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
網絡教學的優點信息量大、知識更新快,非常適合國際金融課程的教學。在國際金融課程教學中可以利用網絡,介紹、觀看與課程內容相關的資料、圖片、最新事件及評論等。如在講到外匯與匯率這部分內容時,可帶領學生瀏覽國家外匯管理局、人民銀行、中國銀行等金融機構的網站,查看人民幣匯率行情;帶領學生瀏覽華爾街日報、英國金融時報等網站,查看國際外匯市場行情和匯市評論。充分利用網絡教學有助于教師既是、全面地了解最新的國際金融信息、國際金融的前沿理論,及時補充與更新教學內容,同時也有利于學生對當前國際金融的熱點問題有一個全面、正確的認識。
(2)重視運用案例教學法:國際金融領域積累了大量的、豐富的案例,運用案例教學有利于提高教學效果,有助于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如在講到國際金融風險與金融危機時,可以介紹并分析1992年歐洲貨幣危機、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和當前的國際金融危機等。在講到金融衍生品時,可以以巴林銀行事件、中航油新加坡公司事件、美國次債危機等為案例。
(3)組織專題討論:國際金融領域有許多熱點與難點問題,可以組織學生對這些問題進行討論,這樣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獨立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如在講到國際收支時,可以組織討論我國國際收支的現狀、問題及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在講到人民幣匯率時,可以組織學生討論人民幣的升值對我國進出口企業的影響。
2.2 實踐教學方面:國際金融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課程,加強實踐性教學是搞好本課程必不可少的教學環節。加強實踐性教學,通過模擬教學和社會實踐,可以使學生掌握國際金融的操作業務,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
(1)模擬教學:模擬教學就是在金融實驗室通過對各種真實金融交易環境的模擬,讓學生身臨其境,進行操作能力的培訓。比如在講到外匯交易這一部分內容時,可以通過模擬交易,進行外匯買賣操作。在講到國際金融市場的實務操作內容,如套匯、套利、期貨、期權等交易,也可以采取模擬交易,使同學更為直觀地、深入地學習并掌握相關知識。
(2)重視實習與社會實踐活動:實習與社會實踐活動也是加強學生對課程內容的理解、提高學生動手能力的重要手段。可通過參加實習與社會實踐活動,帶領學生到金融機構了解外匯交易的流程;到外貿企業了解匯率變化對企業經營帶來的影響以及企業外匯風險管理的基本技能和操作方法等。
3 鼓勵學生進行思考與科研
當前學生的知識面是比較寬的,求知欲也是較強,教師應注意引導,鼓勵學生進行思考與科研。老師可多向學生推薦相關書籍、學術刊物,鼓勵學生參與老師的課題研究,積極鼓勵和幫助學生發表學術論文。通過這樣的方法,既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給學生樹立一個更高的目標。
參考文獻
[1] 沈建民等 以學生為本:現代課堂設計的基本理念. 教育理論與實踐,2002(8)
論文關鍵詞:金融成長,國際貿易中心
荷蘭是歷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政權國家,構建了第一個現代意義的金融體系,加快了其國際貿易中心地位的確立。本文以荷蘭金融與產業成長歷史為線索,分析荷蘭成為超級大國的基礎和根本原因所在,從而揭示金融成長如何保證和加快產業成長,為我國發展提供借鑒。
一、農業商品化、工場手工業規?;c商人資本
(一)農業商品化與“商品農”
荷蘭獨立后農業生產率迅速提高,導致農業的分工和專業化以及商品化,各地因地制宜發展專業化農業生產,農產品的商品率相當高國際貿易論文,成為歐洲國家糧食的重要供給國。荷蘭弗里斯蘭的哈姆馬農產品的商品率甚至達到92.3%,1572年由于弗里斯蘭經歷戰爭商品率下降。
在沿海地帶漁業成為重要產業,與當時其他國家不同,荷蘭的三大漁業(鯡魚、鯨魚和鱈魚業)不僅僅限于捕撈,而且還進行加工、包裝或提煉,漁業成了一種工業。荷蘭省北部島嶼以及荷恩與阿姆斯特丹之間地帶17世紀上半葉從事海上漁業加工的鄉村男勞力占其總數的50%[1]。1562—1657年出口到波羅的海的鯡魚中75%是荷蘭運輸,1661—1720仍占60%,此后比重大幅度下降,1730—1740,荷蘭一國要占歐洲全部鯡魚年產量的1/2以上。
農產品、畜產品和漁業從生產、加工到銷售已形成大規模商品生產,高產量、高商品率和眾多的從業人員說明荷蘭的農業已突破傳統生產方式,農業已形成一種產業,支撐著荷蘭經濟強國的基礎。德·弗雷斯(1971)[2]總結認為,荷蘭鄉村經濟轉變的主要特征是資本主義性質的“商品農”的形成中國知網論文數據庫。作為前向聯系,農產品的商品化維系著為之服務的運輸和市場網絡。憑借繁密順暢的流通渠道,鄉村農產品貿易不僅遍及國內,而且擴大到國際,成為荷蘭龐大商業帝國機器運轉的“基本劑”。作為后向聯系國際貿易論文,農業生產的商品化刺激了人們對于土地開發的投資興趣,推動了作為農業生產資料的肥料和飼料的貿易擴大,促進了鄉村手工業的興起和教育的興辦。直至整個18世紀,荷蘭農業始終在歐洲保持了最先進的生產水平。
(二)工業與金融業的形成
紡織業特別是呢絨工業是荷蘭的第一支柱產業,已形成生產的大眾化,而且紡織業的結構調整(如新呢絨生產取代舊呢絨生產)使荷蘭保持著持續的優勢。至17世紀,來登成為歐洲最大的毛紡織中心。
國內工業中居突出地位的是造船業。在17世紀初期造船業已成為荷蘭居第二位的支柱產業。政府興建的國內四通八達的運河和造船業的大型化、機械化使荷蘭水上運輸趨向經濟化——運輸成本低廉化。造船業既為荷蘭的海外貿易提供了重要的物質保證,又為荷蘭國內經濟飛躍提供了基礎,促進了荷蘭銀行業和保險業的形成和發展,同時推動了海上貿易在全球范圍的興起。
(三)商人資本與農業、工業成長
在農業、工業和工場手工業成長過程中,商人資本起著重要作用。在經濟發展起始階段,由于經濟規模較小,商人資本和產業資本采用正式或非正式合作方式,通常融為一體。當荷蘭農業商品化、工場手工業規?;杆贁U大時,產業成長的預期收益吸引更多商人資本流向農業和工業,由于商人資本具有雄厚的資金、專業的商業技能,從而逐漸控制了生產和銷售的全部過程;同時,與商人資本早期實行合伙制的原有生產者逐漸喪失生產資料國際貿易論文,淪為工資勞動者。產業資本的增加進一步加強了農業產業化和工業的發展,即產業成長。在這一過程中,逐漸形成專門從事農業、制造業的產業部門和專門為產業融資服務的金融部門。
二、現代金融制度的建立與國際貿易中心的確立
(一)現代銀行制度與對外貿易
農業商品化和工場手工業規模擴大以及造船業的經濟化促進了荷蘭的對外貿易,對外貿易的迅速擴大內在地要求金融機構為之提供便利的國際貿易支付體系。在威尼斯銀行業模式基礎上建立的金融機構框架已不能使支付體系順暢、有效。此時,1609年建立的阿姆斯特丹銀行進行了一個劃時代的改革——銀行券代替硬幣,同時要求進出口商在該行開立賬戶,600弗羅林以上的支付必須使用匯票?!般y行券的發行與流通是金融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也是金融對經濟推動作用產生一個飛躍的轉折點,最初發行是為了節約金屬鑄幣和在支付體系內提高效率,但卻為后來信用貨幣制度的建立做了重要嘗試,開辟了通過創造廉價貨幣以促進經濟發展的道路中國知網論文數據庫?!盵1]阿姆斯特丹銀行的業務創新對荷蘭經濟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首先,提高了支付效率,這是其最初的目的,而且事實也達到了預期目標。更為重要的是支付的便利吸引了更多的其他國家的商人在阿姆斯特丹銀行結算,既帶來了資金,也使阿姆斯特丹由一般的商品集散地演變為國際貿易中心。第二,信用工具的產生大大滿足了產業成長所需資金。農業商品化和工場手工業規模的擴大,使得僅依靠內源融資不能滿足產業成長的需要國際貿易論文,傳統的銀行借貸既受資金來源約束,也有籌資成本過高的影響。信用工具的產生使得貨幣乘數作用出現,從而為產業成長提供強有力的資金支持。對外貿易迅速成長為荷蘭的支柱產業。第三,降低了籌資成本。銀行業務的創新大大便利了資金的借貸,也促進了銀行業的競爭,大量銀行聚集在阿姆斯特丹,使得銀行的借貸利率比歐洲其他國家要低幾倍,低利率貸款為產業擴大和產業結構調整提供了有力支持。正如馬克思所言:“在荷蘭,商業信用和貨幣經營已隨著商業和工場手工業的發展而發展,而且在發展過程中,生息資本已從屬于產業資本和商業資本。這一點已經表現在利息率的低微上”[2]。
(二)證券市場與貿易壟斷
海外貿易的迅速成長激發荷蘭人紛紛組織貿易公司,同時帶動了銀行業和保險業的擴大,產業成長(海外貿易)大于金融成長,資金需求成為瓶頸;同時荷蘭在早期實行的合伙制貿易方式問題凸顯:這種具有短期行為特征的貿易方式與荷蘭迅速壯大的海外貿易不相匹配。為解決長期資金問題,1606年荷屬東印度公司成立之時即發行了世界上第一張股票,這張股票讓荷蘭經歷了整整一個世紀的輝煌。該公司采用股份制向全社會募集資金,有的股東只有幾十個荷蘭盾,表明股份制在荷蘭已成為普及的籌資和投資方式。1608年國際貿易論文,阿姆斯特丹證券交易所建立,成為歷史上第一個正式的股票交易所。盡管只有聯合西印度公司和西印度公司的股票在此交易,另外還有政府發行的各種類型的債券(更多股票和證券交易在非正式市場交易),這個市場卻擁有成熟的交易技術,包括期權和期貨合約的使用。阿姆斯特丹是當時歐洲的商業中心,與此相匹配,該交易市場成為國際股票市場的中心?!?7世紀荷蘭資本積累比歐洲各國的資本總和還要多,對外投資比英國多15倍。投資于歐洲、東印度和美洲的外國債券的資金超過3.4億荷蘭盾。英國國債的很大一部分由荷蘭人持有,每年有上千萬荷蘭盾的利息收入[3]中國知網論文數據庫。更為重要的是17世紀中葉的“金融革命”——各省從向商人—銀行家借款轉為直接向富人出售國庫券。阿姆斯特丹成為當時歐洲最著名的短期和長期信貸供應者,成為一個規??涨暗膰H金融市場。
證券市場的迅速發展為對外貿易提供了豐富的資金,也解決了企業所需的長期資金問題;同時,證券市場的大眾化使得金融成長快于產業成長,從而保證和加快了現代商業(海外貿易)的成長。.
股份制幫助荷屬東印度公司打敗英屬東印度公司,奠定了其貿易壟斷地位;證券交易所和阿姆斯特丹銀行的建立為對外貿易提供了雄厚的資本和便利的支付體系;資金的自由流動使阿姆斯特丹成為資金的集散地:一方面,現代金融制度的建立和金融工具的創新使國際資金大量流向阿姆斯特丹,另一方面,發達的金融體系又為荷蘭和其他國家提供了廉價而便利的資金來源。金融成長把廣大居民購買力的利益和產業成長(海外貿易)直接結合起來,促進了荷蘭國際貿易中心地位的確立。荷蘭成為國際貿易中心的同時國際貿易論文,也成為國際金融中心。至此,現代金融制度已成功幫助荷蘭確立了國際貿易中心,金融成長和產業成長進入成熟期。
三、資本自由流動與產業衰落
海外貿易匯集的大量財富和諸多物產,源源不斷流入荷蘭,進而轉化為巨額商業利潤和資本,至17世紀中期,荷蘭已成為世界商業霸主。然而,曾促使阿姆斯特丹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的資金自由流動,出現國內資本脫離產業轉向借貸資本,貸款回收的困難和泡沫經濟的破滅,動搖著其金融體系的穩定。
首先,轉口貿易的興盛改變了商人資本的性質。商人資本原為獲取商業利潤而參與并逐漸控制國內產業生產,當轉口貿易變得更為有利時,商人資本便傾向于進口而非制造,資本則由產業資本轉向商業資本,顯然阻礙了國內產業進一步成長。由于轉口貿易的特殊作用,以阿姆斯特丹為首的商業城市,期望靠轉口貿易擴大財富國際貿易論文,無視國內工業成長的根本利益,激勵政府實行低關稅,對國內工業放棄保護,也就意味著對國內產業成長的阻礙:海外貿易脫離國內產業成長,失去交換的基礎;放棄國內工業保護,也就意味著商品生產國商品競爭力的提升和直接貿易的興起,荷蘭的轉口貿易失去依托。商業資本在荷蘭商品經濟發展中不是逐步讓位于工業資本,而是使工業資本越來越屈從于自己,這一演變趨勢與西方近代資本結構演變的總趨勢恰好相反[4]。
其次,金融成長脫離國內產業成長,失去基礎和載體。金融業在促進海外貿易迅速成長的同時,荷蘭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然而至17世紀后期,荷蘭資本更多用于對外借貸而非國內產業投資。荷蘭金融業的高度發達具體表現在利息率的低微上,而同期其他國家的利息率則是荷蘭的幾倍。由此不僅導致商人資本從產業資本轉向借貸資本,而且促使商人(尤其是大商人)在國內低息借貸,國外高息放貸,進一步加劇國內產業資本和商業資本的減少。
第三,銀行壞賬形成金融危機中國知網論文數據庫。到18世紀末期國際貿易論文,荷蘭資本主義在很大程度上已由商業資本主義演變為借貸資本主義。對外大量放款為荷蘭贏得了金融資本家的美譽,然而對外放款的對象:一是外國政府、君主,一方面增強了外國的軍事和工業實力,另一方面戰爭使得大量貸款成為壞帳,嚴重影響著荷蘭的金融業;二是對外金融投機,到17世紀下半葉,其影響超過對外貿易。1758年,荷蘭商人購買的英格蘭銀行、英國東印度公司和南海公司股票占這些股票總額的1/3[5]。南?!芭菽录睂е峦顿Y者損失慘重。壞賬的形成和商人資本的損失大大降低了荷蘭的金融競爭力。各種投機活動導致一系列銀行破產倒閉,引發1763年的金融危機。
四、啟示
1.產業成長是現代金融體系形成與成長的基礎
農業、工場手工業、海外貿易等產業的興起增加了融資需求,銀行券、匯票、期權、期貨、國庫券等金融工具創新蓬勃發展,證券交易所、阿姆斯特丹銀行、非正式交易市場等現代金融體系產生,產業成長引致金融成長;另一方面,金融成長又為農業、工場手工業、海外貿易等產業提供充足的資金,進一步促進產業成長,在這一過程中金融業本身得以成長。
2.現代金融體系保證和加快了海外貿易的成長
阿姆斯特丹銀行建立的支付制度第一次顯示了現代金融制度的威力,促使阿姆斯特丹迅速成為國際貿易中心;荷屬東印度公司發行的股票既保證了企業長期生存,又促使荷蘭海外貿易迅速獲得壟斷地位;資金的自由流動促使阿姆斯特丹成為國際資金的集散地。因此,銀行券、國庫券、股票等金融工具的創新、銀行制度和證券市場等金融制度創新既保證和加快了國際貿易中心的確立國際貿易論文,又促進了金融業自身的成長,使荷蘭保持了一個多世紀的世界霸權。根據馬克思的說法,荷蘭是“標準的資本主義國家”[3],或如亨利?塞所言荷蘭是“商業和金融資本主義的象征” [4]。
3.金融成長與產業成長必須保持合理關系
金融成長以產業成長為基礎。“郁金香事件”顯示了泡沫經濟的危害,此后歷史上多次的泡沫經濟與此都有相似之處——金融成長脫離產業成長必然帶來泡沫的破滅;“南海事件”表明資本自由流動的負面效應,美國歷史上也多次發生外國投資者遭受巨大損失的金融危機。因此,在金融全球化背景下,金融成長超過產業成長所需以及資本自由流動帶來的危害已引起各國關注,尤其是擁有外國巨額證券資產時更應引起重視,國家金融安全成為政府的職能之一。
作者:史恩義 男,1967年8月生,山西襄汾縣人 工作單位:山西財經大學國際貿易學院
職稱:副教授
研究方向:國際經濟與投資
學位:經濟學博士
參考文獻
[1].范?德?沃德.鄉村史系學報與荷蘭鄉村史的研究[J].歐洲經濟史雜志,1971,31(1):236.
[2].德?弗雷斯.黃金時代荷蘭的鄉村經濟1500—1700[J].經濟史雜志,1971,31(1):266-267.
[3].唐晉.大國崛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26.
內容摘要:加快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步伐,必須提高政策支持體系的質量。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中的支持政策應采取試驗性政策為主,輔之以優惠性政策。在“十二五”期間,應圍繞我國金融體制改革和上海發展國際金融中心的需要,重點以建成人民幣投融資國際平臺和發展航運金融為目標出臺試驗性政策和優惠性政策。
關鍵詞:國際金融中心 政策 支持
政策支持在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形成和發展中的作用
國際上主要國際金融中心形成的模式主要有兩種:自然形成型和政府推進型。紐約和倫敦是第一種模式的代表,本國經濟實力和本幣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地位是決定這兩大國際金融中心形成和發展的決定性因素。新加坡則往往被認為是后一種模式的典型代表,一般認為,1968年新加坡政府采取的以低稅收和提供各種便利以發展新加坡的離岸金融業務等諸項政策支持措施,對新加坡國際金融中心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實際上,即使是自然形成型的國際金融中心,政策支持在其發展中還是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這兩種模式中,第二種模式更適合上海。因為倫敦和紐約這兩大國際金融中心都是在本國經濟在國際上獨占鰲頭、本幣在國際貨幣體系占據壟斷地位的背景下形成的。而雖然我國即將成為國際上第二大經濟體、人民幣在國際上的影響力逐步增大,但上海要像紐約和倫敦那樣自然形成國際金融中心是不可能的。因為在這種模式下金融中心的形成和發展需要相當長的發展時間,而且充滿曲折性和不確定性,而在20世紀70年代以后全球范圍內對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的爭奪日益激烈,已不具備自然漸進完善金融體系的時間和空間,惟有依靠政府的力量來加快金融產業的現代化和國際化進程,加快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步伐。因此,面對爭奪亞太區域國際金融中心的強勁對手―我國香港、新加坡和日本東京,作為后起之秀的上海,必須采取政府推進型模式,充分發揮政策支持的作用。
政策支持體系的質量與國際金融中心建設
20世紀70年代以來,國際上許多城市為加快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步伐,都紛紛加大了政策支持的力度。但為什么有些城市取得成功,而大部分城市卻沒有實現當初預期的目標呢?這可能和政策支持體系的質量有關。按政策質量高低可將政策分為優質政策、劣質政策和低質政策,優質政策是指政策程序科學、政策內容嚴密、政策目標明確、政策效應較好的政策;劣質政策是指那些未經嚴密論證、政策內容缺陷多、政策效應極差的政策;低質政策是政策程序不盡完善、政策設計漏洞較多、政策目標偏差大的政策。
澳大利亞的學者Sagaram & Wickramanayake(2005)的實證研究證明了這一點。他們對亞太地區的中國香港、日本、新加坡在1977至2002年間的計量研究表明,政府經濟政策的影響,在我國香港、新加坡均為有利于其國際金融中心的發展;但日本的政府政策對其東京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的影響顯著為負,其原因可能是其政府政策缺乏連貫性,政策質量較差。
20世紀70年代中期日本開始的金融自由化改革為東京國際金融中心的形成發揮了重要作用。在金融自由化之前,日本的金融市場管制相對較為嚴格,銀行與證券的業務嚴格區分,對資本的流入流出都有限制。為克服這些弊端,這次金融自由化主要采取推進利率自由化、金融機構業務自由化和金融國際化等措施。金融自由化為此后東京金融市場的迅速發展奠定了基礎。
但在20世紀90年代以后,東京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急劇衰落,其中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政府政策的失誤。日本在金融自由化改革之后,政府對資本、外匯等各市場的管制放松,在銀行、證券公司、企業之間相互持股炒作盛行,資產價格飛漲之時,并未實行有效的限制措施,放任銀行、企業通過炒作股票來獲得收益,導致實體產業的空洞化。在日本資產泡沫破滅后,東京的金融業出現了急劇的衰退。從東京銀行業的收益水平來看,1988年銀行的收益率水平達到最高值,ROE超過25%,而此后便開始一路下滑,銀行經營情況持續惡化。
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中的政策支持體系模式選擇
按政策目標的性質可將政策劃分為傾斜性政策、優惠性政策、試驗性政策和差別性政策。歷史上,新加坡是利用政府支持政策促進國際金融中心發展的成功典范。新加坡政府的支持政策主要是優惠性政策,例如,1968 年8月,新加坡政府免收非新加坡居民的利率收入預扣稅,使新加坡與香港和東京在亞洲美元市場中心的競爭中取得優勢。在此之后,新加坡還不斷出臺新的稅收優惠政策,如2005年,為發展新加坡房產投資基金(S-REITs),出臺了四項稅收優惠政策:一是REITs 買賣房地產免征3%的印花稅;二是REITs所分配收益免繳所得稅;三是國內和國外個人投資者均享有免交個人所得稅的優惠;四是非新加坡本國的機構投資者投資REITs所得代扣稅稅率為10%。
近年來,為爭奪金融中心地位,發展本地金融市場,國內一些城市也紛紛出臺了一些優惠政策。當然也有一些城市主要爭取國家在相關政策方面的先行先試權,天津在這一方面已是先例。2006年6月,中央通過《國務院關于推進天津濱海新區開發開放有關問題的意見》,正式宣布天津濱海新區成為全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天津濱海新區成為國家級金融新區。在《意見》中明確提出:鼓勵天津濱海新區進行金融改革和創新。在金融企業、金融業務、金融市場和金融開放等方面的重大改革,原則上安排在天津濱海新區先行先試。隨后,天津奪得多項先行先試的改革試點。 自從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成為國家戰略以來,中央和上海市政府也出臺了許多支持性政策,這些政策既包括優惠性政策也包括試驗性政策。優惠性政策,如在2009年國務院推進上?!半p中心”建設的文件中規定,航運保險保費收入的5%營業稅獲得全免;上海市政府通過“金融人才獎”對為上海金融業發展做出重大貢獻的個人進行獎勵,使得他們的實際個人所得稅率不超過年薪總額的20%等。試驗性政策,如2005年6月國務院批復浦東作為綜合配套改革的試驗區;2009年中央決定上海作為人民幣國際結算的試點城市之一;2009年保監會和上海市政府合作積極推進個人稅收遞延型養老保險產品試點等。
筆者認為,在今后的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中,中央和上海市政府的支持政策主要應該以試驗性政策為主,主要原因有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優惠性政策有可能造成國內城市間過度競爭,不利于中國金融業的健康發展。我國與新加坡不同,新加坡是一個城市共和國,因此采取優惠政策不會造成國內各區域之間在優惠政策上的比拼,而我國國內目前北京、上海和深圳都有志于成為國際金融中心,如果各城市紛紛在優惠性政策上比拼,容易陷于“囚徒的困境”,最終不利于我國金融業的整體發展。
二是采取試驗性政策有利于上海優勢的發揮和我國金融體制的漸進性改革。與國內城市相比,上海最大的優勢在于金融市場,但與國際上主要的國際金融中心相比,上海最大的劣勢在于金融市場的創新不足,金融市場的廣度和深度還有待進一步提高。要提高上海金融市場的創新能力,發揮上海的比較優勢,必須賦予上海在金融創新方面的先行先試權,這有利于我國金融體制的漸進式改革。經過30多年的改革實踐,我國采取的漸進式改革戰略,在保證原有利益格局不受到急劇性沖擊的前提下,使市場制度能夠以“邊際演進”的方式獲得生長。我國獨特的漸進式改革方式,不但有力地促進了經濟快速增長,有效防止了激進式改革可能給經濟增長帶來的“J型曲線”效應或更為糟糕的“L型曲線”效應,也得到了社會普遍的理解和支持,保持了社會的穩定。相對于其它體制改革,我國金融體制改革的難度和風險更大,因此更需要采取漸進性改革的策略。從我國金融體制改革來看,市場化和國際化是今后進一步改革的兩個重要方向,上海金融業在這兩個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優勢,因此應當進一步爭取中央給予上海在金融創新方面先行先試權,推進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發展和促進我國金融體制改革的平穩進行。
當然,采取以試驗型的政策支持體系,并不意味著上海不重視優惠性政策,但應抓住重點,如根據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高定位,特別注重有行業影響力或者核心地位的骨干金融企業或特殊企業,如中國銀聯等,給予更有針對性、更有競爭力的優惠政策;再如對一些國家尚無立法的、但又在上海居于前列的市場,如產權交易市場,專門出臺一些優惠發展政策。
對“十二五”期間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中政策支持體系的建議
2011年至2015年這5年將是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的關鍵時期,為此中央和上海市政府應以試驗性政策為主構建支持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政策支持體系。對于該體系的構建,筆者提出以下兩點建議,供中央和上海市政府參考。
一是要注意政策過程的現代化,提高支持性政策的質量。政策過程的現代化包括政策過程的信息化、制度化和社會化。對于前面兩個方面,筆者認為在此無需多談,而在政策過程的社會化方面是需要中央和上海市政府在出臺相關政策時加以注意的。政策過程的社會化是指用社會化的方法提出政策問題、獲得政策建議、控制政策實施和進行政策調整。新加坡在國際金融中心建設中在這方面是做得比較好的,如在亞洲金融危機后的1998年2月,新加坡競爭力委員會屬下的金融與銀行附屬委員會發表了關于新加坡金融業調查報告書,向新加坡政府提出對金融業進行全面改革的55條建議,這些建議涵蓋了新加坡金融業的7大領域。新加坡政府不久做出了反應,接受了該委員會所提出的大部分建議。相對而言,上海金融業人士卻很少有機會參與到重大政策制定中。今后,為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中央和上海市政府應創造機會讓更多的業界精英參與到國際金融中心重要政策的制定中來。
二是要圍繞“十二五”期間我國金融業改革的重點和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發展的需要爭取試驗性和優惠性政策。根據對總理2010年3月所做的政府報告進行解讀,今后我國金融業改革的七個方面內容為:一是繼續深化國有商業銀行和政策性銀行改革;二是大力推進農村金融改革;三是大力推進小企業金融服務改革;四是繼續推進資本市場改革;五是繼續深化保險業改革;六是深化外匯管理體制改革;七是健全金融監管協調機制,積極參與國際金融規則制定。而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工作的 “一個核心”,即以金融市場體系建設為核心,因此結合這七個方面的改革內容,在“十二五”期間上海主要以發展資本市場和外匯市場為目標,爭取中央在外匯管理體制和金融監管體制改革方面的先行先試權以推進金融創新。
具體來講,在“十二五”期間上海圍繞以下兩個目標爭取金融創新的先行先試權:一是將上海初步建成人民幣的國際投融資平臺,為此需要進一步出臺人民幣跨境結算的相關配套政策,優選外國上市公司在上海證券交易所發行人民幣公司債券、可轉換債券和普通股股票,同時允許將籌集金額兌換外幣出境使用等;二是大力發展航運金融,航運金融是連接上海國際航運中心與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紐帶,航運金融市場也是“十二五”期間上海最有發展潛力的金融市場之一,但由于稅收政策、保險體系完善度以及融資渠道寬廣導致的資金規模差距,目前國內主要航運公司的絕大部分船舶融資和資金結算主要通過境外金融機構進行,因此在“十二五”期間上海要大力爭取在航運金融方面的優惠性政策和試驗性政策,如采取對銀行船舶貸款業務營業稅采取減稅政策等。
參考文獻:
1.項俊波.國家戰略視角下的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問題研究[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7
2.王維平.經濟政策創新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3.秦晟.金融產業集群形成演化機制與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D].上海社會科學院博士論文,2009
1、課程內容陳舊
隨著國際經濟形勢的變化以及國內改革開放的深入,國際金融領域的新事物、新現象、新情況層出不窮,實踐的動態發展決定了《國際金融》課程的發展性和動態性,也決定了這門課程教材的滯后性,如國際金融市場包括:期外匯市場、遠期外匯市場、國際貨幣市場、國際資本市場、黃金市場、歐洲貨幣市場和金融衍生工具等內容。近年來,金融衍生產品的交易量迅速增長,對實體經濟的影響也日益深遠,而當前教材中的金融衍生工具及其創新的相關內容的權重卻偏低。
2、實踐教學環節薄弱
與《國際金融》課程密切相關的實踐教學主要包括認知實習、教學實習和上機實習,前兩項屬于校外實習,上機實習則在校內實驗室完成。近年來由于企業改革和學校體制改革的深入,在安排校外實習和實施上出現了一些問題,主要表現為學生實習內容趨于形式化。本校實驗室的模擬教學缺乏對國際金融業務的實踐經驗的掌握和對復雜教學軟件的應用操作經驗,因此上機實習質量有待于進一步改進。如何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也需進一步探索。
3、學生學習主動性不足
由于對傳統教學模式的依賴和慣性,許多學生總是習慣于在教師的主導下,把自己定位于知識的接受者,總體表現為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差,與教師缺乏互動性。再加上教學學時數的限制,如果仍然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難免會讓學生感覺枯燥難學,達不到預想的教學效果。
二、研究性教學探索與實踐
1、研究性課堂教學
(1)精選教學內容。重新制定《國際金融》教學大綱,更新部分教學內容。比如根據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新的培養目標,在國際金融市場方面,要加大金融衍生工具及其創新相關內容的權重。根據經濟學專業新的培養目標,可結合數學工具進行突出數理邏輯和數學分析思維的培養。例如作為當前最重要的風險管理方法之一,VAR(風險價值模型)被運用于金融風險管理的各個方面。為了更好地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考慮到不同金融衍生品具有不同特點的這一事實,可引導學生針對中國新興的CDS市場及期權市場,基于VAR模型對不同金融衍生品的風險進行測度比較。(2)利用課堂教學開展研究性教學。課堂教學是研究性教學的重要平臺與形式,如何科學、合理、有效地組織課堂教學,是研究性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為深化《國際金融》教學改革,教師在教學方法和手段上,要與時俱進,實施主體參與、互動式的課堂教學模式,改變以知識傳授為主的教學方法,轉向問題解決式教學方法。通過與學生共同討論、研究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查閱文獻,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和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甚至還可倡導由師生共同完成《國際金融》某些章節內容的講授。教師可先進行研究性課堂教學設計,根據教學大綱將教學內容分解成不同研究專題,分配給不同學習小組,對備課提出明確要求,并從教學內容的導入、上課情境的設置、如何組織課堂語言等給予指導。例如在講述國際金融危機時,教師可按照時間的脈絡順序將危機分成1982年的債務危機、1994-1995年的墨西哥危機、1997年的亞洲危機、1998年的俄羅斯危機、2008年的美國危機、2009年歐洲債務危機等研究專題,同學根據自身的興趣自主結成各專題學習小組。各小組成員根據專題要求,分工協作,查閱、整理、歸納資料,并配以精美的多媒體課件,然后由專題學習小組選派代表對所承擔的專題在課堂上分別從國際金融危機的背景、起因、傳導機制、影響和應對策略、對金融監管的啟示等方面進行匯報、講解,其他各組針對報告展開研討,最后教師就關鍵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思考,促使學生加深理解,并對教學內容進行點評、補充和歸納升華。以上教學方法充分體現出研究熱點、自主學習以及團隊協作精神,增強了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通過自主性學習獲取相關知識,再經過小組內部的交流合作以及課堂討論更清晰地掌握理論,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競爭能力,真正實現了師生互動,教學相長。
2、研究性實踐教學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普及化,高校已經不僅僅是培養學科精英和研究人員的陣地,而且越來越多地承擔著為行業企業培養復合型、應用型人才的責任。鑒于此,應將實踐領域的重大變化反映到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設計中去。研究性實踐教學包括研究性實驗教學、學生申報各級創新性計劃項目和學生參與教師科研課題三個方面的內容。
(1)強化實踐性教學,加強實驗室建設。研究性教學模式的實踐性特征倡導學生通過多樣化實踐形式主動獲取知識信息,并將獲取的知識信息綜合應用于實踐,從而不斷提高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為了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實習效果,本校與校外多家有國際金融業務的企業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為學生提供穩定的專業實習基地,保證了學生實習項目的多元化及實習過程的規范化。在校內上機實習方面,本校加強了實驗室的建設。特別是為準備申報教育部的經管實驗示范中心(省級以上),本校購置了一套《國際金融實訓系統》仿真模擬平臺,該平臺與企業運營模式高度一致,企業案例配套了“實務知識”與“專家經驗”,真實再現了國際金融業務的實踐場景,特別是外匯交易平臺,與全球外匯行情24小時同步,學生以實習工作任務為驅動進行外匯虛擬交易,能更切實感受外匯金融操作的收益和損失,不但有助于提高學生對金融市場和金融交易的業務操作能力,還培養了學生不斷根據經營環境及政策的發展變化進行調適的觀念與能力,增強了風險控制意識。實驗室還購置了與金融教學軟件配套的金融數據庫,在教學中通過引導學生運用數據庫了解前人研究成果和最新研究動態,有助于提高分析并解決當前國際金融領域存在的各種問題的能力。實驗室建設為《國際金融》課程研究性教學提供了實踐平臺,也使學生能更好地適應學科和實踐發展的趨勢。
(2)組織學生申報各級創新性計劃項目。本校非常重視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根據《教育部關于做好“本科教學工程”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實施工作的通知》的要求,從項目運行平臺搭建、指導教師選拔配備、教育教學條件保障、經費支持、項目實施效果監管以及激勵機制等多方面入手,構建了全方位創新創業服務體系,為學生及時開展項目研究、培養創新創業精神和能力創造了有利條件。而教師在研究性教學時,根據學時和學生專業不同,以熱點問題與教學內容相結合提出的研究課題為線索,可有針對性地、有區別地組織學生申報創新性計劃項目。以《國際金融》為例,在對經濟類學生進行教學時,可結合美國金融危機,引導學生組隊探究美國日益懸殊的貧富差距。自2008年華爾街因自身不負責任的行為釀成國際金融危機以來,美國社會對華爾街的責難和非議就從未平息。華爾街雖已逐漸恢復元氣,卻未能和普通民眾共度時艱,反而熱衷于內部分紅,這使得積蓄已久的民怨最終爆發。2011年9月發生的“占領華爾街”事件的直接導火索正是華爾街大銀行要向消費者收取更高的賬戶費用,從而轉嫁因金融監管改革法給銀行帶來的成本負擔。這場運動的示威者最關心的議題就是貧富差距,他們以“我們是99%的美國人”為口號,強調了收入分配不公造成的富者愈富、窮者愈窮的問題。通過組織經濟學專業的學生收集與貧富差距最直接相關的數據(基尼指數、群體收入和貧困率等)進行項目研究,探究貧富差距為何在這世界最發達的國家如此懸殊并正在日益增大的現象,總結這種現象對美國的影響、意義以及對包括中國在內的其他國家有何借鑒,并從稅收政策、金融管制和競選贊助法案等政策層面提出解決建議等。而在對工商管理專業的學生進行授課時,可側重引領學生研究金融消費與階層固化的關系來強化創新能力訓練,如以IT行業的工作群體為例,以探索財產性收入在金融消費和社會管理中的安全閥作用問題為基礎,通過分析金融消費在現代市場背景下的現狀,歸納金融消費與其他消費的消費取向和階層特征,對比研究國內外IT行業金融消費的異同等,重點培養學生的思維和決策能力。
(3)引導學生參加教師科研課題,拓展研究性教學。積極引導學生參與教師科研課題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較高境界。研究性教學強調將教學過程看作是研究過程,強調科研過程是有效的教學環節等。在師生的深層次交流合作中,學生明確了研究方向,教師也深化了對科研課題的思考。目前,本校已有多名學生參加到與《國際金融》課程密切相關的教師科研課題當中,如一項是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項目“環境管制、自主創新對中國FDI資本效率影響研究”(10YJC790281),另一項是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開放基金)“資源型企業海外并購風險管控研究”(G2012007B)。在項目研究中,學生在教師的教導下,通過一系列的努力,不僅完成了《國際金融》的課程學習,獲得了科研訓練的機構,也為實習報告、畢業論文的撰寫以及學科競爭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在研究性教學模式下,教師組織學生探究,不僅完成了自己的科研成果,提升了科研能力與水平;同時又將自己的科研成果引入到教學過程中,拓展了研究性教學,完成了教學任務,教學水平也得到提高。
三、結語